植物也会“发烧”

植物也会“发烧”

一、植物也会“发烧”(论文文献综述)

陈斌[1](2021)在《奶牛初乳菌群分析及益生菌组合对犊牛生长和肠道菌群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发现,健康母畜的初乳和常乳中均存在大量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可能是初生犊牛早期胃肠道微生物的来源之一,与犊牛早期胃肠道菌群的建立以及微生物诱导的免疫系统发育密切相关。当前,为了避免乳中致病菌诱发犊牛消化道疾病,国内大部分规模化牧场都会将初乳和常乳经过巴氏灭菌后再饲喂给犊牛,而巴氏灭菌在杀灭牛乳中致病菌的同时,也会杀灭其中的益生菌,进而影响犊牛早期肠道菌群的建立和肠道健康。因此,本研究在全面分析初乳菌群结构的基础上,将初乳中存在的部分益生菌组合添加到巴氏灭菌乳中,检测添加益生菌对犊牛生长性能和肠道健康的影响,以探究初乳中的益生菌对犊牛的作用,以及在巴杀乳中添加益生菌是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恢复牛乳中益生菌的功能,并降低巴氏杀菌对牛乳带来的不利影响。试验一:荷斯坦奶牛初乳和直肠粪便菌群组成及乳成分分析本试验在陕西省内选择饲养环境和日粮配方不同的两个规模化商业牧场,分别选取体重相近,健康状况良好的经产荷斯坦奶牛各20头,在分娩后6h内采集母牛初乳和直肠粪便样本,利用16S rDNA测序技术对初乳和直肠粪便菌群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门水平,初乳优势菌为Proteobacteria(41.91%)、Firmicutes(31.93%)、Bacteroidetes(18.66%)和Actinobacteria(4.15%),直肠粪便优势菌为Firmicutes(48.46%)、Bacteroidetes(44.88%)、Proteobacteria(2.14%)和Spirochaetae(2.03%)。两个牧场初乳和粪便菌群在门水平和属水平均存在较大差异,相比于直肠粪便菌群,初乳菌群差异更大。两个牧场所有初乳样本中共检测到10个核心OTUs(Operational classification unit),分别属于Chryseobacterium、Ruminococcaceae_UCG-005、Anoxybacillus等菌属,此外,初乳中存在Bifidobacterium Lactis、Lactobacillus plantarum、Lactobacillus casei、Lactobacillus gasseri、Lactobacillus salivarius、Bacillus subtilis、Bacteroides fragilis和Clostridium butyricum等益生菌菌种。NX牧业奶牛初乳中的乳糖含量显着高于NH牧业(P<0.05),而NH牧业尿素氮含量极显着高于NX牧业(P<0.01),NH牧业SCC有高于NX牧业的趋势(0.05<P<0.10)。两个牧场奶牛初乳的乳蛋白、乳脂、总固形物均无显着差异(P>0.05)。初乳中乳糖含量与Psychrobacter和Aequorivita的丰度呈正相关,相反,乳糖含量与Christensenellaceae_R.7_group的丰度呈负相关,尿素氮含量与Staphylococcus的丰度呈负相关,但SCC与菌群组成没有明显相关性(P>0.05)。在初乳和直肠粪便样本中,Staphylococcus、Anoxybacillus、Acinetobacter和Chryseobacterium之间存在正向的互作关系(P<0.05)。综上,荷斯坦奶牛初乳中包含核心OTUs和益生菌在内的复杂菌群,不同牧场初乳菌群结构存在明显差异,相比于直肠粪便菌群,初乳菌群受外界因素的影响更大。荷斯坦奶牛初乳菌群与直肠粪便菌群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但两者中存在共有OTUs和相同的菌群互作网络。试验二:巴氏杀菌常乳中添加益生菌对犊牛生长性能和肠道菌群的影响试验一全面分析了初乳菌群的组成,发现初乳中存在一些已知的益生菌,为了探究其对犊牛的影响,本试验将发现的部分益生菌组合添加到巴杀常乳中饲喂犊牛。本饲养试验周期为30天,选取30头健康的新生荷斯坦母犊按照体重两两配对后,随机分为益生菌组和对照组,每组15头。益生菌组和对照组犊牛采用相同的饲喂方案,益生菌组在每次饲喂前将称量好的益生菌组合均匀的混合在巴杀常乳中,每头犊牛饲喂总量为6×109CFU/d。结果表明,试验第15天益生菌组体重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第0~15天,益生菌组日增重有高于对照组的趋势(0.05<P<0.10),益生菌组的料重比有低于对照组的趋势(0.05<P<0.10)。其它时间两组间的体重、日增重、干物质采食量和料重比均无显着差异(P>0.05)。在试验的各个时间段内,两组间犊牛的体尺、体尺指数、直肠温度、粪便评分均无显着差异(P>0.05)。在试验全期(d 0~30),益生菌组犊牛肠炎发病率有低于对照组的趋势(0.05<P<0.10),益生菌组的抗生素使用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间的达可(一种电解质药物)使用率没有显着差异(P>0.05)。其它时间内,益生菌组犊牛的腹泻率、发烧率和肠炎发病率都低于对照组,但没有显着差异(P>0.05)。益生菌组第30天的瘤胃液中异丁酸含量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间瘤胃液其它发酵参数均无显着差异(P>0.05)。在试验第15天,益生菌组犊牛直肠粪便微生物的PD_whole_tree指数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而Simpson指数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益生菌组微生物多样性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第30天,两组间粪便微生物alpha、beta多样性指数,以及微生物多样性均无显着差异(P>0.05)。犊牛直肠粪便中的优势菌门为Firmicutes、Bacteroidota、Actinobacteriota、Proteobacteria和Fusobacteriota。此外,相较于对照组,益生菌组第15天和第30天的粪便微生物间亲缘关系差异较大。15日龄,益生菌组与对照组犊牛粪便微生物中存在显着差异的菌为Verrucomicrobiota门和Subdoligranulum、Collinsella、Prevotella和Streptococcus属(P<0.05);30日龄两组间存在差异的菌属为Butyricicoccus(P<0.05),门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综上,荷斯坦奶牛初乳中存在大量微生物,其中不仅含有不受外界因素影响的核心OTUs,还包含多种益生菌。相比于直肠粪便,初乳菌群更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在巴氏杀菌常乳中添加初乳中发现的益生菌组合,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犊牛生长性能和饲料效率,维持肠道微生物多样性,阻止普通腹泻恶化为肠炎,减少抗生素在疾病治疗中的使用,但组合益生菌的添加效果会随着犊牛日龄的增长逐渐减弱。

丁银娣[2](2021)在《顺应论指导下《蚊子-人类致命捕食者的历史》(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次英汉实践报告选取自《蚊子—人类致命捕食者的历史》前两章以及介绍和结论部分作为翻译实践素材。源文本属于科普性文本,内容专业,行文正式,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研究蚊子,并且重新探讨了蚊子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作用。目前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了解一些蚊媒疾病的知识显得尤为重要。在语言顺应论基础上,本文主要从语境顺应(交际语境和语言语境)、语言结构顺应(词汇层面和句法层面)、动态顺应、顺应过程中的意识凸显等角度出发,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对例句予以分析。本文认为,翻译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动态选择的过程。通过转换法、省略法、增译法、注释法、意译法等翻译方法,本文试图在重现源文文本风格的基础上,顺应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习惯、认知水平、文化背景等因素。本文的目的在于探索顺应论在信息类文本翻译过程中的实用性。

漫漫[3](2021)在《植物会发烧吗》文中指出科学家在使用红外摄像仪时发现了一件怪事:烟草叶子在感染了病毒后,会出现发烧的症状。如果植物被病毒偷袭,体内的水杨酸就会突然增多,水杨酸会导致植物叶子表面的气孔关闭,这时,植物的体温就会升高。植物的气孔相当于人类的汗腺,它们一旦罢工,热量和水分就会排不出去,植物就会发热,好像发烧一样。不过植物发烧也不一定是生病,

宋洁[4](2020)在《《蚊子:最致命捕食者的人类史》(第一、二章)翻译报告》文中研究表明2020年被认为是史上最困难的一年,新冠肺炎全球蔓延、蝗虫席卷印度、埃博拉病毒在非洲卷土重来……由于蚊媒传染病具有地方性、季节性、传播迅速的特点,蚊媒传染病的检测、预警与防治成为了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普遍面临的难题。美国历史学家蒂莫西·怀恩加德在《蚊子:最致命捕食者的人类史》一书中,从崭新的角度来重新审视人类的发展历史,按照历史发展的时间脉络清晰地讲述了蚊子是如何作为终极捕食者主宰人类命运、改变世界秩序的。本翻译报告基于该书第一、二章的英译汉翻译任务而撰写,以期让人们进一步了解人类发展历史,意识到小小蚊子及其蚊媒传染病对某些国家乃至世界的影响。该书属于典型的信息型文本,措辞严谨客观,专业术语多样,修辞手法丰富,内容涵盖科学与历史等跨学科知识,暂无出版的中文译本。译者以问题为导向,结合多种翻译理论与策略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难词、难句翻译进行了系统的案例分析。针对专业术语晦涩难懂、多义词语义模糊、文化词内涵深刻等特点,译者采用了增译法、译注法、词性转换译法、四字格来确保译文信息传达准确有效,合乎目标读者习惯;针对长难句插入语过多、句子结构复杂、参杂文化特色等特点,译者通过运用分句译法、合句译法、调整语序法、文化转换译法来让目标读者获得与源语读者近乎相似的阅读体验。通过完成本翻译报告,译者深刻认识到蚊子在人类历史上的重要作用,也进一步领会到不断实践与反复修改是打造高质译作的必经之路。

梁从莲[5](2020)在《《印度药典》草药基因组数据库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位列三大传统医学之一的印度医学不仅在印度本地基本卫生保健中发挥重要作用,而且随着世界对植物性医疗系统的追求,印度医学特别是印度草药开始登上世界的舞台。草药需求的急剧增长,随之而来的是对草药掠夺式的开发和药材质量的混乱。核基因组、转录组、叶绿体基因组(cp-G)、DNA条形码等基因组数据是草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强大支撑,可有效促进草药的良种选育、规范化种植、异源合成有效成分、正确鉴定、亲缘关系解析等问题的解决。然而目前草药的基因组数据相对较少,且分散在存储各种生物的分子数据的公共数据库中,进而阻碍了研究人员利用基因组数据对草药开展各项研究。Indian Pharmacopoeia(IP,《印度药典》)是由印度药典委员会颁布的印度药品标准的国家法典。经过我们的初步统计,IP草药及草药制品专项下收录了具有明确拉丁名的草药物种66个,为了使基因组数据能更好的为印度草药服务,基于IP收载的草药物种名单我们建立了《印度药典》草药基因组数据库(IPGD)。方法:IPGD主要采用LNMP(Linux+Nginx+My SQL+PHP)架构的服务器架构模式搭建;本研究产生的cp-G的获取、组装和分析主要采用二代测平台和各种生物信息分析方法和软件(如Fast QC,Skewer,BLAST,ABy SS,Plann,MAUVE等)。主要研究结果1)本研究完成了IPGD(V1.0)的构建,该数据库为非商业性数据库,可通过互联网免费访问(http://ipgenome.org/),用户可以在该数据库查看、浏览IP草药基因组数据及数据信息、物种简介,进行分子鉴定,下载、上传相关数据。目前该数据库共收录了66个草药物种的基本简介、62个物种的1529条ITS2、56个物种的583条psb A-trn H、52个物种的69条cp-G、16个物种最优的核基因组数据,以及核基因组组装数据未公布的12个物种的857条基因组二代测序原始数据和31个物种2075条转录组二代测序原始数据的信息。不同数据类型条目下存储了不同的数据格式,物种简介项下提供了对应药材及植株的基本信息和图片。该数据库允许并鼓励用户下载、注册账户提交相关数据,还提供了基于BLAST软件和DNA条形码、cp-G序列的物种鉴定功能,为IP草药及其相关产品的分子鉴定提供了平台。此外,为方便信息查找,该数据库设置站内文本搜索功能,加之物种简介项下同义名称的整理,避免了因名称叫法不同造成的信息漏查。2)数据库中25种草药的cp-G由本研究首次公布,这些数据的组装、分析结果如下:(1)多数物种cp-G在大小和结构上十分保守,大小多介于150~160kb之间,结构为典型的四段式结构;(2)IRa区丢失导致胡芦巴、西黄芪的cp-G最小(约120kb),IR区扩张导致阿拉伯金合欢、具芒小檗的cp-G最大(约170kb);(3)cp-G中注释出的基因多为与光合作用和转录、翻译相关的基因;(4)基因个数多在135个左右,以阿拉伯金合欢、具芒小檗最多(149、141个),胡芦巴、西黄芪最少(111、111个);(5)共统计到rps16、acc D、rpl32、rpl33、inf A、ycf15等10个基因在不同物种存在缺失或假基因化的情况;(6)注释出的18个含有内含子的基因在某些物种中存在内含子增加、减少甚至消失的情况;(7)有些基因对在全部或部分物种中存在重叠区域;(8)多数物种的cp-G在基因排序上与烟草一致,胡芦巴和西黄芪部分LSC区和整个SSC区存在序列倒位。3)完成了以上25种草药cp-G的蛋白编码基因的RNA编辑位点预测和重复序列分析。特定科属分析揭示了发生在黄细心族acc D基因的假基因化、rpl23基因的扩张,紫茉莉科rpl2基因内含子的丢失,茜草族rpl33基因的假基因化,以及马利筋亚科acc D、ycf1基因的扩张和ycf15基因的缺失,并发现马利筋亚科acc D、ycf1基因的扩张与重复序列的线性关系。结论:本研究首次公布了25种草药的cp-G,建立了首个专门收录IP草药基因组数据的数据库,该数据库是一个集数据和数据信息存储、草药物种描述、分子鉴定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数据库,为研究人员及时获取组学数据公布动态并充分利用提供了便利,进而为世界草药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分子支持。

林茂祥,韩如刚,王黎,贾守宁,三智,陈玉菡,张军[6](2020)在《青海省甘德县中藏药资源调查》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三江源"地区的青海省甘德县中藏药资源进行统计分析,为"三江源"地区牧区的中藏药资源保护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线路调查、样地调查及访问调查相结合的方法。结果本次调查共采集到中藏药药用植物240种,包括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录的国家重点药材品种基源植物12种,一般药材品种基源植物228种,其中8种重点药材品种为首次发现;境内资源尚未被人为破坏,但生境受草场退化影响较重。结论青海省甘德县境内中藏药资源较为丰富,为维系当地药材资源可持续发展,应尽快妥善保护受草场退化影响的生境。

伊茹桂[7](2020)在《内蒙古翁牛特旗民间蒙医所利用当地药用植物传统知识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运用了民族植物学的研究方法,对内蒙古翁牛特旗民间蒙医所利用当地药用植物及其传统知识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结果表明:内蒙古翁牛特旗4名民间蒙医提供了41篇自己配用的药方和常用药物179味,其中矿物药11味、动物药19味、植物药149味。在这些药物当中,从市场购入的药物共有100味,占全部药物的55.87%;从本地采集利用的药物共有79味,占全部药物的44.13%。民间蒙医对药物的命名以蒙药名为主,同时结合了药物的藏名和汉名。翁牛特旗民间蒙医对药用植物的传统利用知识包括对药用植物种类和药用部位的选择、药用功能与主治病症的认识及药用方法等方面。翁牛特旗4名民间蒙医所利用当地药用植物共有69种1亚种2变种,隶属于39科65属。在药用部位的选择上,当地民间蒙医主要选择全草类作为药用,其次选择果实及种子类、根及根茎类和花类,甚少选择乳汁类和皮类。民间蒙医对当地植物药用功能与主治病症的认识较为全面。4名民间蒙医提供了13种植物的药用功能方面的信息;10种植物的主治病症方面的信息;49种植物的功能与主治方面的信息。当地民间蒙医对药用植物的炮制加工和用药方法以便为主,且蕴含着一定的民族特色。本文引用Sorenson相似性指数的计算方法,对不同民间蒙医之间药用植物种类的相似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名民间蒙医对当地药用植物的选择及利用具有一定的差异。翁牛特旗民间蒙医所利用当地药用植物传统知识与蒙药、中草药和药典记录的相关性对比结果表明,在72种当地药用植物中63种植物被蒙药所记载,68种植物被中草药所记载;在《内蒙古植物药志》上记载的植物有69种,在《中华本草蒙药卷》上记载的植物有47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上记载的植物有34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草药和蒙药相关文献上都有记载的植物共有28种。民间蒙医所药用植物中的大蓟(Cirsium setosum)、田旋花(Convolvulus arvensis)、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莲(Nelumbo nucifera)、马齿苋(Portulaca oleracea)、翻白草(Potentilla discolor)、波叶大黄(Rheum undulatum)、龙葵(Solanum nigrum)和水烛香蒲(Typha angustifolia)等9种植物未被蒙药所记录,射干(Belamcanda chinensis)、肋柱花(Lomatogonium rotatum)、莲(Nelumbo nucifera)和波叶大黄(Rheum undulatum)等4种植物未被中草药所记录,这些植物可为寻找新的传统植物药提供线索。

李艳[8](2020)在《《亚洲健康秘诀》(第30章、31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全世界对健康的关注日益增加,中医以其绿色安全、标本兼治以及防治并重的优秀特点逐渐为全世界所了解并接受。中医作为四大国粹之一,是经过长期的医疗实践,不断积累并反复总结而成的。中医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篇实践报告节选自Letha Hadady于1988年出版的《亚洲健康秘诀》。本书描述了通过自我诊断来治疗并预防疾病的方法。作者向读者介绍了如何运用草药以及如何有效地防治疾病,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最终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本次翻译实践所选文本是中医文本,文中涉及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多方面的信息。与此同时,文章语言严谨客观,词语精准,专业名词较多,以及句型复合句较多的特点给翻译工作带来了诸多困难。考虑到中医文本的特殊性,译者运用不同的翻译方法解决词法和句法上的难点。中医文本涉及诸多专业术语并与中国文化息息相关。考虑到这两个特点,译者在词法方面运用了音译和词性转换等方法。针对中医语句严谨、客观且简洁的特点,译者运用了顺句操作和拆分与组合的方法。译者运用各种翻译方法旨在确保译文流畅,语言简洁可读且地道。通过本次翻译实践,译者对中医文本的特点、难点有了更加清晰的认知,并在本次翻译实践中收获颇丰。中医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关注的是防治并重,译者希望通过本次翻译实践推动传统中医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并达到传播中医的目的。

邱涛[9](2020)在《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研究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区系特征,结合壤塘县、丹巴县民族植物学调查研究结果,阐明四川藏区藏族药用民族植物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四川藏区特色资源物种的使用价值及应用前景,为四川藏区藏族医药及民族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资料。方法:(1)采用民族植物学文献研究法,收集藏医药专着中植物药信息,核对修订后,梳理在四川藏区有分布的藏药材,结合植物区系分析方法,总结归纳其基本特征。(2)采用民族植物学中的沉浸式调查结合人物访谈、问卷调查、野外考察等方法,以阿坝州壤塘县(牧区、草原藏族、安多文化、觉囊派)和甘孜州丹巴县(农区、高山峡谷藏族、嘉绒文化、多宗教融合)为研究区域,以药用植物为重点研究对象,实地调研民间对当地野生植物的采集、加工方法、使用方式、主要功效、习俗禁忌等,对比分析四川藏区不同区域民族植物的传统使用知识及民族药发展的异同。结果:(1)分布于四川藏区的常用藏药材有140科440属1448种。单科含属量中菊科(40属)最多,单属含种量中紫堇属(35种)最多,入药部位以地上部分或全草类药最多(725种)。(2)四川藏区分布藏药中种子植物共393属1340种,可划分到15个分布区类型。其中以北温带广布型最多,有120属653种;中亚分布型最少,仅6属16种。(3)四川藏区藏药材集中分布于海拔2000-4500m的寒温性针叶林、亚高山灌丛、草地等植被类型中,为四川藏区藏药的主产生境,药材形态与环境高度适应,呈现植株矮小、根系发达等特点。(4)壤塘县觉囊文化区常用乡土植物有27科38种(含菌类6科6种):食用乡土植物12科13种,食用部位为嫩枝叶,兼食花、果实、根、茎乃至全株;药用或药食两用乡土植物13科16种,泡酒、泡水居多,兼有熬汤食疗,保健预防为主;装饰用乡土植物4科4种;建筑用材或薪柴乡土植物4科4种;宗教民俗1科1种。(5)丹巴县常用民族植物共计51科90种:其中药用植物26科39种,以菊科为主;食用植物17科24种,多为蔷薇科;药食两用植物17科22种,以伞形科居多。常用药用植物主要分布在海拔1700-3000 m左右的草地、灌丛及林缘、高山流石滩、杂木林地及河岸沟边等;常用食用植物主要分布于海拔1700-3500 m左右的路旁田间、林地;药食两用植物多分布于海拔2000-4000 m的林缘、路旁及灌丛中。结论:(1)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品种丰富,以菊科、伞形科等科类为主,植物区系成分带有明显的温带性质,集中分布于海拔2000-3500m左右的寒温性针叶林、亚高山灌丛或高寒草甸草原。(2)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具有适用面广、功能多样和极具民族特色等特点,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和开发价值,但目前也出现受外来文化冲击,使得民族医药知识出现趋同,需引起重视。(3)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在不同区域及不同生境中丰富度不一致,且各地药用民族植物的使用品种、使用量和使用方式等因地形地貌及受到其他民族文化影响存在差异,开发利用时需因地制宜,合理规划。(4)四川藏区已出现药用民族植物传统使用知识丢失、资源短缺等现象,加快开展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传统使用知识的收集整理、民族植物学研究和以丹巴等为代表的生境多样、农业基础良好的区域进行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和生态种植等这类环境友好的可持续模式的种植工作等,以保护四川藏区文化多样性及物种多样性。

王世荣[10](2020)在《农村高中生物学教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实践研究 ——以甘肃省临夏县XX中学调查为例》文中指出社会责任是生物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之一,落实社会责任是核心素养的基础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社会责任教育不仅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同时也是新课程背景下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因此在生物学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教育应该得到一线生物学教师的重视。根据《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社会责任的具体内容,将生物学科社会责任划分为四个维度:关注生物学社会热点,辨别伪科学;学以致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关爱生态,保护环境;珍爱生命和健康生活。首先采用了文献法和调查法,结合以上四个维度进行问卷编制。对所任教的甘肃省临夏县XX中学两个班的113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6名生物学教师进行了访谈,了解了本校高中生物学社会责任的教学现状,分析调查结果并得出结论:该校生物学教师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教育重视不足,教学中没有针对性设计相关内容;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在有些维度方面不强,如关注生物学社会热点,辨别伪科学和学以致用,解决现实生活问题方面,但学生能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且珍爱自身生命的意识较强。其次对社会责任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择适当教学策略、方法进行教学设计,选择的教学策略主要有:联系实际生活,创设情境教学;深究教材内容,利用生物科学史教学;结合本地资源,开展实践活动;关注社会热点,激发学生兴趣。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读书指导法、演示法、参观法等。然后按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实践,形成教学案例并分析,最后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结果显示四个维度方面均有提升,特别是关注生物学社会热点和辨别伪科学方面。得出以下结论:本文提出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在教学实践之后进行了教学效果检测,发现四个维度均有提高,说明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农村地区高中学生社会责任的培养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对后续研究者和一线生物学教师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植物也会“发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植物也会“发烧”(论文提纲范文)

(1)奶牛初乳菌群分析及益生菌组合对犊牛生长和肠道菌群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初乳特点及其中的微生物
        1.1.1 初乳的特点和功能
        1.1.2 犊牛的初乳饲喂技术
        1.1.3 初乳中的微生物及其可能来源
        1.1.4 牛乳巴氏杀菌的作用及其带来的问题
    1.2 犊牛生理特点及其肠道微生物
        1.2.1 犊牛的生理特点
        1.2.2 犊牛肠道微生物
        1.2.3 益生菌在预防犊牛腹泻中的作用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荷斯坦奶牛初乳和直肠粪便菌群组成及乳成分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设计与样本采集
        2.1.2 指标检测及计算
        2.1.3 数据整理与分析
    2.2 结果
        2.2.1 奶牛初乳乳常规分析
        2.2.2 初乳菌群测序结果分析
        2.2.3 初乳中的核心菌种及部分益生菌
        2.2.4 初乳微生物与乳成分相关性
        2.2.5 奶牛直肠粪便菌群测序结果分析
        2.2.6 初乳菌群与直肠粪便菌群的联系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巴氏杀菌常乳中添加益生菌组合对犊牛生长性能及肠道菌群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设计与动物饲养
        3.1.2 样品采集与预处理
        3.1.3 指标检测及计算
        3.1.4 数据整理与分析
    3.2 结果
        3.2.1 生长性能和采食量
        3.2.2 瘤胃发酵参数
        3.2.3 犊牛直肠粪便菌群组成
        3.2.4 犊牛直肠粪便微生物基因功能预测分析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4.1 主要结论
    4.2 创新点
    4.3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2)顺应论指导下《蚊子-人类致命捕食者的历史》(节选)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Introduction
    Purposes of Choosing the Souce Text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
Chapter One Translation Process Description
    1.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1.1.1 Style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1.1.2 Related Resources and Translation Tools
    1.2 While-translation Work
        1.2.1 Time Arrangement
        1.2.2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Process
    1.3 Post-translation Proofreading
Chapter Two Theoretical Framework
    2.1 Language Use as a Choice-making Process
    2.2 Three Properties of Language
    2.3 Four Angles of Investigation
Chapter three Case Analysis
    3.1 Contextual Correlates of Adaptability
        3.1.1 Communicative Context
        3.1.2 Linguistic Context
    3.2 Structural Objects of Adaptability
        3.2.1 Lexical Level
        3.2.2 Syntactic Level Concerning Passive Structures
    3.3 Dynamics of Adaptability
    3.4 Salience
Conclusion
References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Ⅰ
Appendix Ⅱ

(4)《蚊子:最致命捕食者的人类史》(第一、二章)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摘要
List of Abbreviations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1.1.1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1.1.2 Introduction to the Excerpted Chapters
    1.2 Analysis of the Source Text
    1.3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1.4 Difficulties of the Translation
    1.5 Mention-worthy Issues in the Translation Task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2.2 Theoretical Preparation
    2.3 Quality Control
        2.3.1 Self-proofreading
        2.3.2 Proofreading by the Supervisor
Chapter Three Case Study
    3.1 Translation Techniques of Difficult Words
        3.1.1 Addition
        3.1.2 Annotations
        3.1.3 Class Shifts
        3.1.4 Adoption of Four-character Chinese Expressions
    3.2 Translation Techniques of Complicated Sentences
        3.2.1 Division
        3.2.2 Combination
        3.2.3 Order Shifts
        3.2.4 Cultural Transformation
Chapter Four Conclusion
    4.1 Benefits Acquired from This Translation
    4.2 Limitations
    4.3 Suggestions
Bibliography
Acknowledgements
Appendix

(5)《印度药典》草药基因组数据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前言
    1 印度传统医药简介
        1.1 医学
        1.2 草药
    2 组学数据助力草药研究
        2.1 基因组和转录组
        2.2 DNA条形码和叶绿体基因组
    3 草药基因组数据库概述
        3.1 基因组数据库
        3.2 草药相关数据库
    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4.1 目的意义
        4.2 技术路线
        4.3 创新点
第一章 数据库构建
    1 方法
        1.1 草药品种整理
        1.2 数据统计、收集和预处理
        1.3 搭建
    2 结果
        2.1 草药整理
        2.2 数据收录及来源
        2.3 数据库简介
    3 小结
    4 讨论
        4.1 草药基因组数据库
        4.2 基因组数据的应用
        4.3 中印草药资源的交叉
第二章 补充数据的获取与初步分析
    1 样品及仪器试剂
        1.1 样品收集
        1.2 仪器设备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2.1 DNA提取
        2.2 DNA质检
        2.3 文库构建
        2.4 数据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DNA质检结果
        3.2 大小分析
        3.3 GC含量
        3.4 基因注释
        3.5 内含子及重叠基因统计
        3.6 结构分析
    4 小结
    5 讨论
        5.1 cp-G IR区的变化及其应用
        5.2 cp-G中的基因缺失
        5.3 植物叶绿体基因中的内含子
        5.4 cp-G结构变异
第三章 补充数据的数据挖掘
    1 分析方法
        1.1 RNA编辑位点预测及其对二级结构的影响
        1.2 简单序列重复和长重复序列分析
        1.3 特定类群分析
    2 分析结果
        2.1 RNA编辑位点预测及其对二级结构的影响
        2.2 简单序列重复和长重复序列分析
        2.3 特定类群分析
    3 小结
    4 讨论
        4.1 cp-G中的RNA编辑
        4.2 cp-G中的重复序列与基因扩张
        4.3 cp-G基因缺失与系统发育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草药信息整理
    附表2 蛋白编码区密码子使用统计
    附表3 内含子情况统计
    附表4 蛋白编码基因RNA编辑位点预测
    附表5 RNA编辑前后对二级结构的影响
    附表6 散在重复序列位置信息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6)青海省甘德县中藏药资源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中藏药植物资源概况
        2.1.1 新分布
        2.1.2 资源蕴藏量
    2.2 中藏药资源使用与保护
    2.3 存在的问题
        2.3.1 鼠害极其严重
        2.3.2 草场退化
3 展望
    3.1 加大草场治理力度,维持中藏药植物的生存环境
    3.2 结合草场治理,开展中藏药生态种植

(7)内蒙古翁牛特旗民间蒙医所利用当地药用植物传统知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药用民族植物学
    1.2 传统医药知识
    1.3 药用民族植物学国内外研究概况
    1.4 内蒙古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进展
    1.5 翁牛特旗蒙古族传统医药发展概况及研究意义
2 研究地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自然环境概况
        2.2.1 地形地貌
        2.2.2 气候
        2.2.3 土壤
        2.2.4 水文
        2.2.5 植被
    2.3 翁牛特部历史源流
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问题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3 拟解决的问题
4 研究方法
    4.1 文献研究
    4.2 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
        4.2.1 关键信息报告人的选择
        4.2.2 关键人物访谈法
        4.2.3 参与式观察法(participatory observation)
        4.2.4 证据标本的采集与鉴定
        4.2.5 民族植物学访谈调查点
        4.2.6 民族植物学编目法
    4.3 定量方法(quantitative approaches)
5 研究结果与分析
    5.1 翁牛特旗民间蒙医所常用的药物及配方
        5.1.1 翁牛特旗民间蒙医所常用的药物分类、来源与命名
        5.1.2 翁牛特旗民间蒙医所常用的药物配方与作用
    5.2 翁牛特旗民间蒙医所利用当地药用植物传统知识
        5.2.1 翁牛特旗民间蒙医传统利用的当地药用植物种类组成
        5.2.2 翁牛特旗民间蒙医传统利用的当地药用植物药用部位
        5.2.3 翁牛特旗民间蒙医传统利用的当地药用植物功能和主治
        5.2.4 翁牛特旗民间蒙医传统利用的当地药用植物的采集、加工和药用方法
    5.3 翁牛特旗民间蒙医所利用的当地药用植物与蒙药、中草药和药典记录的相关性分析
        5.3.1 药用植物种类的相关性
        5.3.2 药用部位的相关性
        5.3.3 药用功能和主治的相关性
    5.4 不同民间蒙医药用植物知识的对比研究
        5.4.1 不同民间蒙医利用的当地药用植物种类比较
        5.4.2 不同民间蒙医共同使用的当地药用植物
        5.4.3 不同民间蒙医非共用的当地药用植物
6 讨论
    6.1 传统知识的传承
    6.2 药用植物资源的现状及其可持续利用
7 结论
    7.1 民间蒙医药用植物及其传统利用知识
    7.2 民间蒙医传统药用植物知识的对比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8)《亚洲健康秘诀》(第30章、31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Significance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1.2 Structure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Chapter Two BACKGROUND INFORMATION OF THE TEXT
    2.1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2.2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Asian Health Secrets
Chapter Three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
    3.1 Preparation before Translation
        3.1.1 Searching relevant materials
        3.1.2 Selecting the translation tools
    3.2 Analysis of Difficulties in Translation
        3.2.1 Difficulties at lexical level
        3.2.2 Difficulties at syntactic level
    3.3 Modification and Refinement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AND TRANSLATION METHODS
    4.1 Methods at Lexical Level
        4.1.1 Transliteration
        4.1.2 Conversion of parts of speech
        4.1.3 Choice of the word-meanings
        4.1.4 Annotation
        4.1.5 Amplification
    4.2 Methods at Syntactic Level
        4.2.1 Following the original syntactic order
        4.2.2 Division and combination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Summary of the Translation Report
    5.2 Major Gains of the Translation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XⅠ THE SOURCE TEXT
APPENDIXⅡ THE TARGRT TEXT

(9)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四川藏区药用植物区系特征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小结
壤塘县(安多文化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的初步研究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小结
丹巴县(嘉绒文化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的初步研究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小结
讨论与结论
    讨论
    主要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四川藏区藏药植物名录
    附录2 民族植物学调查工作记录
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 综述
    民族植物学
        民族植物学的起源及在中国的发展
        民族植物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藏区及藏族民族植物学研究
        藏区概况
        藏族医药与藏族民族植物学研究现状
    民族植物学与藏族医药
        藏族医药的巨大潜力与药用植物的资源现状
        藏药的发展现状
        民族植物学与藏药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农村高中生物学教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实践研究 ——以甘肃省临夏县XX中学调查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问题提出
        1.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2.农村地区社会发展和教育的需要
        3.高中学生自身成长的需要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1.核心概念界定
        2.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3.理论依据
二、研究设计与实施
    (一)研究设计
        1.研究的思路
        2.研究的方法
    (二)研究的实施
三、农村高中学生社会责任现状的调查
    (一)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1.调查目的与对象
        2.问卷编制
        3.调查问卷的实施
        4.调查结果分析
    (二)生物学教师渗透社会责任教学现状的访谈分析
        1.访谈调查目的与对象
        2.访谈提纲
        3.访谈结果与分析
    (三)调查小结
四、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的实践研究
    (一)学科核心素养水平划分
    (二)社会责任教育内容的梳理
    (三)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社会责任培养的教学策略
        1.教学策略
        2.教学方法
    (四)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实践案例
        1.“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教学案例
        2.“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教学案例
        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教学案例
        4.给校园的树木办理“身份证”教学案例
五、教学实践效果评价
    (一)调查问卷及分析
        1.调查目的与对象
        2.调查结果分析
六、总结与反思
    (一)研究结论
    (二)反思与展望
        1.反思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高中生社会责任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 高中生社会责任教学效果评价问卷

四、植物也会“发烧”(论文参考文献)

  • [1]奶牛初乳菌群分析及益生菌组合对犊牛生长和肠道菌群的影响[D]. 陈斌.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顺应论指导下《蚊子-人类致命捕食者的历史》(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丁银娣. 兰州大学, 2021(12)
  • [3]植物会发烧吗[J]. 漫漫. 意林(少年版), 2021(01)
  • [4]《蚊子:最致命捕食者的人类史》(第一、二章)翻译报告[D]. 宋洁. 暨南大学, 2020(04)
  • [5]《印度药典》草药基因组数据库研究[D]. 梁从莲.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青海省甘德县中藏药资源调查[J]. 林茂祥,韩如刚,王黎,贾守宁,三智,陈玉菡,张军.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2020(09)
  • [7]内蒙古翁牛特旗民间蒙医所利用当地药用植物传统知识的研究[D]. 伊茹桂.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8]《亚洲健康秘诀》(第30章、31章)英汉翻译实践报告[D]. 李艳.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9]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D]. 邱涛. 西南医科大学, 2020
  • [10]农村高中生物学教学培养学生社会责任的实践研究 ——以甘肃省临夏县XX中学调查为例[D]. 王世荣.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植物也会“发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