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交通参与者道路交通安全意识现状分析

道路交通参与者道路交通安全意识现状分析

一、试析道路交通参与者之道路交通安全意识现状(论文文献综述)

黄锦南[1](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刘思晗[2](2021)在《基于交通态势的人机共享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自动驾驶技术作为未来汽车发展方向,不仅可以解放驾驶员双手以减轻驾驶员负担,还能提高行车安全性。但由于当前技术的限制、基建设施的不完善和社会接受度等问题,完全自动驾驶在商业化之前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人机共驾作为迈向完全自动化的过渡阶段,实现了人类驾驶员与低级别智能驾驶功能的共存。然而当驾驶员在“环外”时,会产生过度依赖、失去对外界信息的实时掌握和对智能驾驶信任度降低等问题。并且在人机共驾相关研究中,当人机目标不一致时,如何处理人类驾驶员和智能系统之间的协作和冲突关系是一个关键性问题。因此,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围绕驾驶员始终“在环”的人机共享控制策略展开研究,具体内容如下:(1)基于交通态势的驾驶权分配策略设计为了解决驾驶员对智能驾驶信任度降低的问题,本文围绕根据场景的复杂程度而导致驾驶员信任度变化的思想,设计了基于交通态势的驾驶权分配策略。具体内容借鉴了人工势场的思想,对车辆当前的行车风险场进行建模,针对交通场景中各种目标的特性,将行车风险场分为动态场和静态场两部分,二者分别采用速度和相对距离两个变量,相对距离单个变量作为核心变量进行建模;然后以行车风险参数与驾驶员特征参数为输入,设计了一种基于模糊规则的驾驶权重分配策略,并作用于人机共享控制策略中。(2)智能系统的换道策略设计为了获得人机共享控制系统中的智能系统期望路径,本文设计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智能系统换道策略,分析当前交通场景下的交通车信息,通过换道决策机制、换道可行性分析与换道轨迹规划三个步骤得到智能系统的期望路径。其中换道决策机制根据由相对车速和相对距离计算得到的碰撞时间余量来判断,换道可行性通过建立各个车辆与本车之间的安全距离模型来保证,换道轨迹由换道横向位移和初始位置等信息推导得到的一元五次多项式来确定。(3)基于纳什博弈的人机共享控制策略设计为了解决驾驶员在“环外”的问题,采用了驾驶员始终在环的人机共享控制方法进行系统设计,并加入纳什博弈理论描述人机交互特性,解决了人机冲突与协作问题。在人机共享控制器中,针对人机共享控制系统中的横向控制问题,在模型预测控制的框架下完成了该控制问题的推导与构造,然后建立了包含横向位置,横向速度,横摆角速度和横摆角的车辆模型,并以智能系统和驾驶员转角为输入量;最后假设驾驶员的期望路径可知,通过纳什博弈的方法重构了模型预测控制器中的优化问题,使该优化问题同时优化得到驾驶员转角与控制器转角两个控制量,并将前文中求得的驾驶权重作为优化函数的权重代入,利用凸迭代的方式对该优化问题进行求解。(4)系统集成验证及驾驶员在环试验为了验证本文策略的有效性,搭建了驾驶模拟试验平台,硬件部分包括用于实时仿真的d SPACE工具SCALEXIO、Senso Wheel力矩方向盘与Kistler MSW传感器,软件部分包括用于算法搭建的Matlab/Simulink、用于车辆动力学和场景搭建的Car Sim和Control Desk等,可实现交通场景的可视化和驾驶员输入与数据采集。根据策略需求设计了包含静态障碍物和动态障碍物的换道场景,进行了驾驶员在不同场景与工况下的驾驶试验并完成数据采集和数据处理。在系统集成仿真验证和驾驶员在环试验部分,根据策略特点设计了试验场景,验证了系统在静态场景、动态场景下不仅能根据交通态势评估进行动态驾驶权分配,还实现了动态变权重下的人机博弈共享控制。

逯国利[3](2021)在《言语行为视角下的交通标语研究》文中指出文明交通是一座城市文明程度的体现,对展示国家良好形象亦有着重要意义。在创建文明交通环境的过程中,交通标语的设置对树立公众道路交通安全意识,倡导民众安全文明出行等都是大有裨益的。本文以2018年至今互联网发布的交通安全主题宣传活动新闻稿和图片为语料来源,共收集了310条交通标语,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视角进行分析研究。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了研究目的、意义和现状,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理论基础及可行性。第一章至第四章是主体部分。第一章介绍了交通标语的言语行为类型,包括指令类、阐述类和指令兼阐述类三大类。第二章立足于交通标语的言语行为内容,探讨交通标语在词语、句类及修辞格等方面的选用特点,分析其在行为意图的驱使下语言表达方面的特质。第三章聚焦交通标语的言语行为主体,对作为言语发出者的设计制作者和负责发布的公安交通管理部门,以及作为言语接收者的交通参与者进行探讨,分析言语接收者对交通标语的关注度和接受度。第四章阐明了交通标语言语行为的策略及影响策略选择的因素。第六部分结语对前文各章内容进行系统梳理,总结研究成果,并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和今后的研究方向。

韩万里[4](2021)在《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特征及安全风险研究》文中认为在人-车-路环境组成的交通系统中,驾驶员是系统主体,是保证道路交通安全的核心。近年来针对主动交通安全管理系统的研究逐渐成为主流,尤其对于重型货车等大型营运性驾驶员驾驶行为特征的研究倍受研究者的关注。因此,本文以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及其安全风险为研究对象,设计出适用于我国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体系量表,分析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研究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安全水平评价方法,构建重型货车驾驶员交通事故风险预测模型。把对重型货车驾驶员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控制转换为对其主要影响因素的控制,以提高和改善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丰富了驾驶员驾驶行为相关理论,为重型货车驾驶员安全驾驶行为分析与安全风险研究提供思路和实验方法。首先,在总结分析重型货车运行安全、驾驶行为特征、驾驶行为安全评价方法及交通事故风险预测模型的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明确研究目的、方法及创新思路。修正拓展了驾驶行为定义,对驾驶行为进行分类,梳理了各类相关概念之间定义关系;基于交通心理学及海因里希“多米诺骨牌”因果连锁理论等,结合重型货车交通事故统计数据,对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特征及其交通事故成因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构建了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表征框架。其次,基于统计学与心理学理论,运用文献分析、问卷调查、交流访谈、观察法及探索性因子分析等方法,设计出了适合我国重型货车驾驶员特征的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体系量表,分析了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的表现特征,并对验证了量表的合理与有效性。然后,将相关性分析、多重对应分析及单因素方差分析相结合,分析不同属性的重型货车驾驶员的各种驾驶行为特征。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运用结构方程模型(SEM)路径预测方法,构建了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影响因素路径整合模型,全面分析影响重型货车驾驶行为发生动机因素,找出影响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的关键因子及其影响度。再者,基于驾驶行为量表,从重型货车驾驶员的积极行为、一般违规行为、错误驾驶行为、疏忽大意驾驶行为及风险/攻击性驾驶行为5个方面构建了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安全指标体系。提出了将主成分分析与熵值法相融合的方法对驾驶行为安全评价指标融合赋权,将灰色关联度与TOPSIS综合评价法相融合的方法构建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安全水平评价模型,实现对不同群体的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安全水平综合评价。最后,基于重型货车驾驶行为量表及其数据统计学特征,以重型货车驾驶员属性及其驾驶行为为自变量,以重型货车是否发生交通事故为因变量。应用相关性分析、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及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用于重型货车驾驶员交通事故风险建模的自变量。并提出基于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的重型货车驾驶员交通事故风险预测方法,构建二项logistic回归模型来说明驾驶员及其驾驶行为特征参数之间的关联特征对重型货车驾驶员交通事故风险预测结果的影响。并对影响重型货车驾驶员发生交通事故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改善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及其预防事故的措施与建议。研究成果丰富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相关理论,有助于提高对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研究的重视程度,为重型货车驾驶员不当驾驶行为的矫正与积极驾驶行为的培养等提供理论依据,也为制定相关安全措施政策或规章、开发重型货车碰撞预警系统等提供指导。可改善重型货车驾驶员的驾驶行为,提高驾驶安全性,预防或减少重型货车交通事故发生。

万青青[5](2020)在《学龄前儿童交通安全玩教具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因汽车变得快捷又高效,但在其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学龄前儿童道路使用者埋下了较大的安全隐患。在众多儿童交通意外伤害案例中有一类是因汽车盲区引发的,且占比较高。而目前的交通安全教育内容重点在于向儿童普及常规知识,对汽车盲区方面的教育力度有所欠缺。因此,本课题选取3-6岁学龄前儿童作为目标,归纳分析其身心发育规律特点和交通安全意识及汽车盲区意识特点,并结合儿童交通安全教育的需求和交通安全玩教具属性,旨在从情境体验式教学的角度,创建汽车盲区体验的仿真性游戏场景,完成学龄前儿童交通安全玩教具的相关设计实践。课题首先分析了交通安全教育现状和相关背景,选择交通安全中的汽车盲区作为研究主题,接着通过搜集网络资料和实地考察总结分析了学龄前儿童交通安全教育现状,并梳理出现有的交通安全玩教具产品类型及其优劣势,得到交通安全教育需求和玩教具设计发展的前景趋势。然后,本文以3-6岁年龄段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观察、问卷、访谈等调查方法了解到学龄前儿童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交通安全意识特点和对汽车盲区认知情况,列举出玩教具设计需求。再接着,本文把前人研究成果与交通安全教育特性结合,通过模拟交通情境和运用交通设施来展开交通安全玩教具的策划和设计。最后,我们提出学龄前儿童交通安全玩教具设计要素和设计原则来优化该玩教具的游戏规则、形态和功能,完成汽车盲区玩教具的设计实践。让学龄前儿童在仿真游戏中体验驾驶员视角,意识到汽车盲区的危害性,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同时,也有助于儿童从小形成对自己负责、对他人负责的交通安全态度,从而减少交通意外伤害的隐患。所以,基于汽车盲区交通安全玩教具的设计开发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市场价值。

肖海波[6](2020)在《媒介融合视域下交警开展公共传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这种时代背景之下,交警作为交通安全的守卫者和执法者,身处社会面的最前沿,一言一行置于公众的直接监督之下,却又面临交通体量骤增警力严重不足、管理任务繁重庞杂考核体系僵硬、民警执法水平参差不齐执法权威受损等诸多挑战,涉及交警的舆情信息不断涌现,各地公安机关应对网络舆情明显处于下风,给交管部门公信力和交警形象带来不良影响。交警的主要职责是维护交通秩序、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广泛开展公共传播从而提升公众安全意识、使规则意识入脑随心,是解决交通秩序混乱、交通事故体量巨大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本文从实践工作出发,以媒介融合为背景,运用传播学、公安学、公共管理学的相关理论,通过文献研究、经验总结、案例研究等方法,以公共传播的崭新视角,对交警部门现阶段应对媒介环境变化工作实践进行系统分析,为解决交警部门公共传播以及执法目标、警务保障、执法考核等相关问题提供解题思路。交警部门为实现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和压降道路交通事故的工作职能,通过各种渠道而采取的一系列对外信息收集与传递工作都可以称之为公共传播行为。本文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梳理了媒介融合与交警公共传播的定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交警公共传播的意义。该部分分析了为适应舆论传播新环境,各地交警部门开展公共传播的具体做法,以及在舆情应对方面积累的经验,并指出了这些做法直接或间接地对改变基层民警的执勤执法方式与理念、改善交警与公众的沟通联系、推动交通法律体系建设以及提升交通参与者的安全意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旨在总结交警开展公共传播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第三部分是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交警开展公共传播面临的主要挑战。该部分从传播环境、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四个角度分析了当前交警开展公共传播面临的挑战,其中传播环境因素包含社会舆论、历史欠账、法律缺陷等五个方面,传播主体因素包含交警公共传播制度机制建设、传播理念、“人、财、物”投入和执法目标,笔者认为最根本的因素是由于政府财政体制等原因使得交警执法目标偏移,引起交警与公众关系紧张,立场对立。后两节分别阐述了交警开展公共传播在内容和方式上的不足。第四部分则是在研究交警公共传播面临的挑战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前两节从完善法律政策、交警体制改革的角度进行分析,这是解决问题的重点,只有端正执法目标,从法律和体制上对交警执法予以保障,才能真正开展好公共传播。三、四、五节从转变传播理念、构建传播机制体系、拓宽公共传播渠道三个方面找出对策,解决传播理念、机制和平台渠道上的问题。第六节则强调了传播效果评议,并对实践中交警部门所关注的应对舆情提出具体的建议。第五部分是结论。总结概括全文,指出下一步研究方向。

张婷[7](2020)在《协同治理视野下城市儿童上下学交通安全治理研究 ——以上饶市M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稳步增长,人民生活日益改善,在城市居民享受机动车带来便利的同时,带来交通安全问题。在中国,每年数十万起交通事故,上万人因此失去生命,给众多家庭带来悲痛的同时给国家造成数十亿损失。道路交通情况越来越复杂,儿童交通安全更是引起广大社会关注。经研究发现,儿童上下学时段是儿童交通事故高发期,如何在这个时段做好儿童交通安全治理工作,优化校园周边交通环境,是各地政府需要重视的问题。为解决儿童交通安全问题,西方国家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进行相关研究,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安全上学路计划。在借鉴国外先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我国实践发现在治理过程中政府责任分散、干预失灵、信息不对称等情况。政府单一主体治理的局限性越发凸显,要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的交通强国,需要自组织力量的加入。儿童交通安全保障更是离不开学生家长、社会组织和公众的参与,儿童上下学交通安全协调治理设想应运而生。作为新兴的治理理念,协同治理在治理复杂社会问题上有其优势。本文试图从公共管理角度出发,运用协同治理理论,针对江西省上饶市M小学儿童上下学交通安全问题进行案例分析,提出构建协同治理机制的探索性研究,将政府、学校、学生家长、社会组织和公众都纳入到儿童交通安全治理中来,多元主体协调互动,发挥整体效用,以期为城市儿童上下学交通安全研究提供新思路。

石超[8](2020)在《大连市P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对策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大连市P区的农村道路网为联通城市与农村、提供客货运服务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P区农村道路的粗放式管理等原因,导致交通事故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了居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因此,迫切需要分析P区农村道路交通事故成因,提出切实可行的交通安全对策。基于以上背景,本文针对P区现行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举措进行了列举并对现阶段取得成效分析,运用公共管理理论找出P区在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方面存在的四条不足及存在问题的背后原因分析。分析问题时注重结合P区的区位概况和交通方面的现行数据,找出P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存在的具有区域特性的不足,并从不足入手深入挖掘原因为问题解决做出铺垫。其次,在对P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研究时,注重对国内外的研究文献研究成果的学习和借鉴,针对美国、日本、澳大利亚三国各自的某一区域农村或乡村的交通道路管理举措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总结,对当地特色的举措进行学习。同时也借鉴我国重庆市的农村和四川省南充市的农村及长沙市望城区三个兼具特色的区域管理经验,为解决P区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积累了经验的指导。在全文的第四部分在对国内外其他区域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措施进行分析之后,还将以上6个区域的管理经验进行了整合,整理出四条具有创新性和特色性的管理措施。最后,P区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关系到我国“三农问题”的进展情况,农村道路安全问题是影响到经济、民生的重大问题,有着极大的研究价值。本篇论文将通过对国内外农村道路安全方面的相似情况进行深入的调查和比对,将其中的创新经验进行总结,对P区自身的农村道路交通安全建设方面提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对策。在论文的创作中将会运用文献调查法、调查问卷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进行研究,根据P区农村道路交通的最新数据详细分析P区交通安全事故的发生特点,探寻P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把以上的研究结果与P区的自身现状和区域概况结合,对如何有效减少P区农村道路交通事故率提出具有P区特色的对策,以此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进程。

张雪[9](2020)在《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儿童交通安全教育 ——教学效果和影响因素探究》文中研究表明社会经济的高速增长促进了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而道路交通安全问题始终威胁着儿童的生命安全,儿童行人步行安全成为全球面临的公共卫生挑战。但相较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儿童行人面临着更高的道路安全风险,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城乡地区儿童面临不同的道路交通安全挑战。因此,在中国开展有效的儿童行人交通安全教育培训已经刻不容缓。然而,尽管迫切需要有效的行人安全教育干预,但是当前基于学校的儿童安全教育教学活动往往在改善儿童行人实际安全行为和促进交通安全知识方面一直是无效的。近年来,虚拟现实技术不断完善的技术特性和持续降低的应用成本,使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探索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创新应用。虚拟现实技术成为道路交通安全教育领域中一种创新性的安全教育培训工具。虚拟现实技术因其沉浸性、交互性和想象性特征,为拓展交通安全学习空间、创新交通安全教育模式以及提升学习效果提供了可能。因此,对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儿童行人交通安全教育进行系统探究有助于检验其在解决行人交通安全教育问题方面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对指导我国儿童交通安全教育教学实践的改革与创新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然而,现阶段尚缺乏将虚拟现实技术特性和教学理论有机整合的设计研究和效果检验。基于此,本文在梳理探究式教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虚拟现实技术的学习能供性,对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交通安全教育学习环境进行了设计与开发。采用准实验研究的方法对湖北省市中心、市郊以及乡镇地区三所小学的一至三年级儿童在该学习环境中的学习效果和体验进行定量和定性数据的分析,并对虚拟现实教学干预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的调查探索,研究内容包含四个方面:第一,从技术和理论角度对儿童交通安全教育教学干预展开设计与开发。将全沉浸式虚拟现实技术与探究式教学理论有机整合,针对儿童交通安全教育的具体需求,对虚拟现实技术支持下的教学干预进行设计与开发。第二,聚焦诊断分析儿童行人在虚拟现实环境中的认知特点和行为习惯。展开虚拟安全教育的分组教学实验研究,利用行为量化数据和质性访谈数据确定儿童步行时具有哪些常见的错误道路交通行为、了解儿童做出错误道路交通行为背后的原因以及探究市中心、市郊以及乡镇地区学校儿童的行为差异性。第三,验证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儿童交通安全教育的教学效果。基于虚拟现实交通安全教育教学实验的学习表现结果和6个月后进行的学习体验追踪调查这两个方面评估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儿童道路交通安全教育项目的教学效果。第四,探索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全沉浸式交通安全教育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通过对儿童行人人口学特征和家庭背景等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结合儿童所在家庭对于道路安全教育的重视程度情况,对虚拟现实教学干预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索及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有以下两点发现:(1)虚拟现实是一种有效的儿童行人交通安全教育和培训工具。一方面体现在虚拟现实技术在诊断儿童错误道路交通行为方面的有效性。儿童行人普遍存在如注意力不集中直接横冲马路、绿灯闪烁时直接过马路、过马路前不检查交通状况等正确率低于30%的错误道路交通行为。而产生这些错误道路交通行为的潜在原因包括儿童缺乏对具体路标的认知、缺乏对交通规则全面的认识、对交通规则的误解以及缺乏成年人的日常监督和指导。另一方面体现在虚拟现实技术在修正儿童错误道路交通行为方面的有效性。结合教师个性化的安全指导和重复的练习,儿童行人第二次在虚拟学习环境下完成任务时“直接冲向马路”和“红灯或绿灯闪烁状态直接闯马路”的行为表现有所改善,儿童整体的行为表现显着提高。另外,通过对教学效果的追踪检验发现儿童交通安全知识的获得、安全意识的提高。(2)成长环境、父母的教育水平、家庭经济水平、家用车数量等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在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交通安全教育中的学习表现和学习体验没有显着影响。而年级水平和儿童去往学校的随行方式是显着预测学习表现的影响因素,关于儿童道路安全教育的家庭观、被接送的交通方式和去往学校的路途时间是显着影响学习体验的影响因素。

胡芳铮[10](2019)在《机动车驾驶员交通素养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城市规模也逐渐扩大,城市交通需求总量和机动车保有量持续增加,导致交通问题状况频发。城市交通首当其冲,总体布局发生改变:道路变宽、交通网密集、车辆通行量暴增。因此我们必须要考虑城市交通这样一个严肃的问题。城市交通需求总量和机动车保有量随着城市化和机动化进程的加快持续增加,但道路拥堵情况也愈发严重,交通事故频繁发生,违反道路交通法规的行为层出不穷,这严重影响了城市发展以及居民交通生活质量,使得城市交通问题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分析素养概念的基础上,把素养的概念引入到社会交通系统,通过提高机动车驾驶员交通素养,有效解决社会交通问题,提出机动车驾驶员交通素养概念。首先,对机动车驾驶员交通素养构成四要素,即机动车驾驶员交通知识、机动车驾驶员交通意识、机动车驾驶员交通技能以及机动车驾驶员交通行为,分别进行表征因素分析,为构建机动车机动车驾驶员交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提供研究基础;其次,通过内容分析法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合专家咨询意见构建机动车驾驶员交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分析软件yaahp,建立机动车驾驶员素养评价模型;最后,根据构建的指标体系设计调查问卷,选择以郑州市为例进行实证分析,发放调查问卷,得到调查结果。研究发现,郑州市机动车驾驶员交通素养评价值为72.07,其中,交通知识得分77.09,交通意识得分73.95,交通技能得分78.12,交通行为得分为84.30。可以看出,受调查者相对具有更积极、更负责任的交通行为,对交通技能和交通知识也有一定了解,但交通意识相对较低。

二、试析道路交通参与者之道路交通安全意识现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析道路交通参与者之道路交通安全意识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基于交通态势的人机共享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人机共享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2.1 人机共享控制
        1.2.2 驾驶权重分配策略
        1.2.3 换道轨迹规划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基于交通态势的驾驶权分配策略
    2.1 交通态势评估
        2.1.1 交通态势评估理论
        2.1.2 交通态势评估模型
    2.2 行车风险场理论
        2.2.1 行车风险的概念及特性
        2.2.2 传统人工势能场
    2.3 行车风险场建模
        2.3.1 动态场建模
        2.3.2 静态场建模
        2.3.3 行车风险场建模
    2.4 基于行车风险场的动态驾驶权分配策略
        2.4.1 模糊规则变量设定
        2.4.2 模糊控制器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智能系统换道策略
    3.1 智能系统换道策略框架
    3.2 智能系统换道决策方法
        3.2.1 换道行为分析
        3.2.2 换道决策机制
        3.2.3 换道可行性分析
    3.3 智能系统换道轨迹规划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纳什博弈的人机共享控制策略
    4.1 人机共享控制架构设计
    4.2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人机共享控制策略
        4.2.1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控制策略结构介绍
        4.2.2 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轨迹跟踪控制器
    4.3 基于纳什博弈的人机共享控制策略
        4.3.1 基于纳什博弈的人机共享控制策略结构介绍
        4.3.2 人机共享控制的博弈特性分析
        4.3.3 车辆系统建模
        4.3.4 基于纳什博弈的人机共享控制器的构造与推导
    4.4 人机共享控制器仿真结果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集成验证及驾驶员在环试验
    5.1 驾驶模拟试验平台
        5.1.1 硬件系统
        5.1.2 软件系统
    5.2 驾驶员目标路径数据采集试验
        5.2.1 试验需求分析及场景设计
        5.2.2 驾驶员目标路径数据采集
    5.3 系统集成仿真验证
    5.4 驾驶员在环试验验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研究内容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言语行为视角下的交通标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 交通标语研究现状
    第三节 理论基础及可行性
    第四节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交通标语的言语行为类型
    第一节 指令类言语行为
    第二节 阐述类言语行为
    第三节 指令兼阐述类言语行为
第二章 交通标语的言语行为言语特点
    第一节 词语的选用特点
    第二节 句类的使用特点
    第三节 修辞格的运用特点
第三章 交通标语的言语行为主体分析
    第一节 交通标语的言语发出者
    第二节 交通标语的言语接收者
第四章 交通标语的言语行为策略分析
    第一节 施压引导策略
    第二节 动之以礼策略
    第三节 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交通标语语料
致谢
个人简介

(4)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特征及安全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重型货车数量
        1.1.2 交通安全形势
        1.1.3 研究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的必要性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重型货车安全研究
        1.3.2 驾驶行为研究
        1.3.3 驾驶行为安全评价指标及建模方法
        1.3.4 交通事故风险分析模型
        1.3.5 既有研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重型货车驾驶行为定义及其表征结构研究
    2.1 驾驶行为定义及研究范围界定
        2.1.1 驾驶行为概念界定
        2.1.2 驾驶行为分类及研究范围
    2.2 驾驶行为的形成分析
    2.3 重型货车交通事故特征及其事故原因分布
        2.3.1 交通事故特征与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3.2 事故原因分布
    2.4 重型货车驾驶员交通心理分析
        2.4.1 社会责任感
        2.4.2 冒险心理
        2.4.3 交通安全感
        2.4.4 期望心理
    2.5 重型货车交通事故成因及驾驶行为特征表征结构
        2.5.1 事故成因分析
        2.5.2 驾驶行为特征分析
        2.5.3 重型货车驾驶行为表征结构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体系量表构建研究
    3.1 研究思路
        3.1.1 问题描述
        3.1.2 研究思路
    3.2 研究方法
        3.2.1 驾驶行为调查方法
        3.2.2 因子分析法
    3.3 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量表初始体系构建
    3.4 问卷调查实施
        3.4.1 调查目的与对象
        3.4.2 调查样本量
        3.4.3 调查过程
    3.5 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体系构建
        3.5.1 探索性因子分析
        3.5.2 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量表结构
    3.6 重型货车驾驶行为量表信度与效度检验
        3.6.1 信效度及构建效度检验
        3.6.2 关联效度分析
        3.6.3 区分效度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特征及影响因素路径整合模型研究
    4.1 问题描述与研究思路
        4.1.1 问题描述
        4.1.2 研究思路
    4.2 研究方法
        4.2.1 多重对应分析
        4.2.2 计划行为理论
        4.2.3 结构方程模型
    4.3 重型货车驾驶员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4.4 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特性分析
        4.4.1 不同驾驶行为与其态度、自我期望关系分析
        4.4.2 不同驾驶行为与其人口学因素关系分析
        4.4.3 不同驾驶行为与其驾驶经验关系分析
        4.4.4 不同驾驶行为与驾驶休息时间关系分析
        4.4.5 不同驾驶行为与经济压力关系分析
        4.4.6 不同驾驶行为与交通事故关系分析
    4.5 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影响因素路径整合模型
        4.5.1 模型构建
        4.5.2 影响因素路径构建
        4.5.3 适配度分析
    4.6 影响因素路径关系分析
        4.6.1 各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分析
        4.6.2 各变量间的影响程度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驾驶行为量表的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安全评价模型研究
    5.1 研究问题与思路
        5.1.1 研究问题
        5.1.2 研究思路
    5.2 研究方法
        5.2.1 TOPSIS评价法
        5.2.2 灰色综合评价法
    5.3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4 指标权重确定分析
        5.4.1 主成分分析法在指标层应用
        5.4.2 熵值法在要素层应用
    5.5 基于灰色关联度-TOPSIS评价方法
    5.6 不同群体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安全水平评价
        5.6.1 是否发生过交通事故的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安全水平评价
        5.6.2 不同年龄段的驾驶员驾驶行为安全水平评价
        5.6.3 不同平均每天睡眠时间的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安全水平评价
        5.6.4 不同车辆所有权的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安全水平评价
        5.6.5 不同月收入的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安全水平评价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重型货车驾驶员交通事故风险预测模型研究
    6.1 研究问题与思路
        6.1.1 研究问题
        6.1.2 研究思路
    6.2 研究方法
        6.2.1 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6.2.2 二元logisitic回归模型
        6.2.3 模型检验
    6.3 数据特征及变量选取分析
        6.3.1 数据特征分析
        6.3.2 构建预测模型的数据预分析
    6.4 重型货车交通事故风险预测模型构建
        6.4.1 模型构建
        6.4.2 实现过程
        6.4.3 预测模型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重型货车交通事故影响因素分析及其预防措施建议
    7.1 重型货车驾驶员疲劳因素
        7.1.1 平均每天睡眠时间
        7.1.2 行车时间段
    7.2 经营模式因素
    7.3 不同驾驶行为因素分析
        7.3.1 积极驾驶行为
        7.3.2 一般违规驾驶行为
    7.4 个体属性因素
        7.4.1 年龄因素
        7.4.2 月收入因素
    7.5 其他驾驶行为及交叉因素
    7.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主要创新点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参与的主要科研项目
致谢
附录 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调查表

(5)学龄前儿童交通安全玩教具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框架
    1.5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第二章 学龄前儿童交通安全教育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学龄前儿童交通安全教育
        2.1.2 学龄前儿童汽车盲区教育
        2.1.3 学龄前儿童交通安全玩教具
        2.1.4 学龄前儿童汽车盲区玩教具
    2.2 学龄前儿童交通安全教育现状
        2.2.1 学龄前儿童交通安全教育内容
        2.2.2 学龄前儿童交通安全教育形式
        2.2.3 学龄前儿童交通安全教育的发展优势与不足
    2.3 学龄前儿童交通安全玩教具使用现状
        2.3.1 交通安全玩教具类型
        2.3.2 幼儿园交通安全玩教具配备情况及教师期望
        2.3.3 学龄前儿童交通安全玩教具的总体特性分析
        2.3.4 学龄前儿童交通安全玩教具设计趋势
    2.4 学龄前儿童交通安全教育需求分析
第三章 学龄前儿童用户特点及需求分析
    3.1 学龄前儿童调研方案设计
    3.2 调研方案实践
        3.2.1 基于观察法调研学龄前儿童
        3.2.2 基于问卷法调研学龄前儿童相关用户
        3.2.3 基于访谈法调研学龄前儿童相关用户
    3.3 学龄前儿童生理特点分析及其产生的需求点
    3.4 学龄前儿童心理特点分析及其产生的需求点
    3.5 学龄前儿童交通安全意识分析
        3.5.1 交通安全认知特点及其产生的需求点
        3.5.2 交通安全态度特点及其产生的需求点
        3.5.3 交通安全行为特点及其产生的需求点
        3.5.4 交通安全参与度及其产生的需求点
    3.6 本章小节
第四章 学龄前儿童交通安全玩教具设计分析
    4.1 学龄前儿童交通安全玩教具设计原则
        4.1.1 安全性原则
        4.1.2 教育性原则
        4.1.3 情境体验性原则
        4.1.4 易操作性原则
    4.2 学龄前儿童交通安全玩教具设计切入点
        4.2.1 以引导儿童识别危险的意识为设计切入点
        4.2.2 以培养儿童避免汽车盲区危害的技能为设计切入点
        4.2.3 以模拟交通情境为指导展开设计构思
        4.2.4 以交通基础设施的运用展开设计构思
    4.3 AHP层次分析法用于设计要点分析
    4.4 用户画像和使用场景
        4.4.1 用户画像
        4.4.2 使用场景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学龄前儿童交通安全玩教具设计
    5.1 玩教具设计需求整理
    5.2 玩教具设计方案呈现
        5.2.1 设计方案提出
        5.2.2 玩教具设计定位与说明
    5.3 玩教具的玩法和尺寸说明
        5.3.1 玩教具的玩法
        5.3.2 玩教具的尺寸
    5.4 玩教具可玩性和教育性验证
    5.5 玩教具设计评价
    5.6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实用新型专利
攻读学位期间申请的外观设计专利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攻读学位期间其他获奖
致谢
附录

(6)媒介融合视域下交警开展公共传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媒介融合的定义
        1.3.2 交警公共传播的定义
    1.4 研究综述
        1.4.1 媒介融合研究综述
        1.4.2 交警公共传播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分析法
        1.5.2 经验总结法
        1.5.3 案例研究法
    1.6 思路框架
    1.7 创新点
2 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交警公共传播的意义
    2.1 实现角色意识转变
    2.2 加强公共权力监督
    2.3 提升舆论引导水平
    2.4 密切警民沟通联系
    2.5 推动法治体系建设
3 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交警开展公共传播面临的主要挑战
    3.1 基于传播环境因素分析
        3.1.1 舆论中心转移致使官方舆论主导力弱化
        3.1.2 社会矛盾积累造成基层交警执法困难
        3.1.3 媒体推波助澜扩大虚假不良信息影响
        3.1.4 交警“历史欠账”导致公众形成刻板印象
        3.1.5 交通法律体系缺陷加大交警舆情风险
    3.2 基于传播主体因素分析
        3.2.1 制度机制有待完善
        3.2.2 传播理念存在偏颇
        3.2.3 专业人才队伍匮乏
        3.2.4 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3.2.5 交警执法目标偏离
    3.3 基于传播内容因素分析
        3.3.1 交警类社会新闻同质化严重
        3.3.2 信息发布形式机械缺乏新意
        3.3.3 传播内容呈现表象化娱乐化
        3.3.4 过度正面宣传不尊重客观事实
    3.4 基于传播方式因素分析
        3.4.1 传播渠道狭窄拉大交警与公众“数字鸿沟”
        3.4.2 交互程度不足减弱传播效果
        3.4.3 引导沟通不足错失与公众关系和解重建
4 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提升交警公共传播成效的主要对策
    4.1 填补法律政策漏洞,堵塞交警舆情风险
        4.1.1 出台配套法律法规将上位法意图落实到底
        4.1.2 及时修改、调整部分法律法规
        4.1.3 明确执法主体减少交叉执法
    4.2 加快交警体制改革,打造阳光执法警队
        4.2.1 降低交警部门“经济人”属性
        4.2.2 建立完备的警务保障机制
        4.2.3 加快推进交警执法规范化建设
    4.3 转变公共传播理念,适应媒介融合环境
        4.3.1 控制舆论转变为引导舆论
        4.3.2 单向宣教转变为双向传播
        4.3.3 被动应付转变为主动宣教
        4.3.4 数量规模转变为质量效果
    4.4 构建传播机制体系,提升公共传播实效
        4.4.1 明确条块职能分工,畅通信息报送渠道
        4.4.2 建立传播组织体系,突出考核激励管理
        4.4.3 注重传播人才培养,启用“全警触网”模式
        4.4.4 保障硬件装备设施,招聘专业技术人才
        4.4.5 培养树立意见领袖,借助外部传播力量
    4.5 准确把握平台定位,拓宽公共传播渠道
        4.5.1 用好政务新媒体平台
        4.5.2 重视网络公共信息平台
        4.5.3 坚守传统交通宣传阵地
    4.6 强化传播效果评议,建立舆情应对机制
        4.6.1 强化传播效果评议
        4.6.2 建立舆情应对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7)协同治理视野下城市儿童上下学交通安全治理研究 ——以上饶市M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现状评价
    1.4 研究思路、内容、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交通安全
        2.1.2 儿童上下学交通安全治理
        2.1.3 儿童上下学交通安全的特殊性
    2.2 理论基础
        2.2.1 协同治理理论概述
        2.2.2 协同治理理论在儿童上下学交通安全治理上的应用
第3章 上饶市M小学周边交通安全现状
    3.1 上饶市基本情况
    3.2 M小学交通基本情况
        3.2.1 师生员工和车辆交通情况
        3.2.2 道路情况
        3.2.3 车位情况
        3.2.4 出行方式情况
    3.3 M小学校园周边儿童上下学交通安全特点
        3.3.1 时间特定且有规律
        3.3.2 多为短时群体性活动
        3.3.3 道路交通违法行为多发
        3.3.4 家长接送与周边社会车流易发生冲突
    3.4 M小学周边儿童上下学交通安全治理措施
        3.4.1 实行高低年级错时上下学
        3.4.2 进行交通安全基础设施配置
        3.4.3 进行交通秩序管控
        3.4.4 进行公共交通配套
        3.4.5 警校共同开展安全教育
第4章 M小学儿童上下学交通安全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4.1 M小学儿童上下学交通安全治理存在的问题
        4.1.1 政府部门间协同意识薄弱
        4.1.2 多元主体参与不足
    4.2 M小学儿童上下学交通安全治理不畅的原因
        4.2.1 主体思想重视不足
        4.2.2 主体责任不清晰
        4.2.3 协同机制不健全
第5章 国内城市儿童上下学交通安全治理经验与启示
    5.1 盐城儿童上下学交通安全治理经验
        5.1.1 变理念,推陈出新抓共治
        5.1.2 优措施,因地施策抓管理
        5.1.3 强科技,严管重罚抓效率
    5.2 武汉儿童上下学交通安全治理经验
        5.2.1 加强部门协商,“警校家”护学责任具体化
        5.2.2 加大部门协作,“警校家”护学措施细致化
        5.2.3 扩大社会合作,“警校家”护学活动创新化
    5.3 盐城和武汉儿童上下学交通安全治理经验启示
        5.3.1 形成良好交通秩序是儿童上下学交通安全治理最终目标
        5.3.2 多部门间共同协作是儿童上下学交通安全治理的组织保障
        5.3.3 加强交通安全教育是儿童上下学交通安全治理的必要条件
        5.3.4 完善的交通安全设施和先进科技运用是儿童上下学交通安全治理的外在保障
第6章 M小学儿童上下学交通安全协同治理机制构建
    6.1 协同治理机制构建的必要性
        6.1.1 协同治理机制构建是解决治理不畅的有效措施
        6.1.2 协同治理机制构建是缓解警力不足的重要手段
    6.2 协同治理机制构建的目标
    6.3 儿童上下学交通安全协同治理领导机制
        6.3.1 责任机制
        6.3.2 组织机制
        6.3.3 沟通协调机制
    6.4 儿童上下学交通安全协同治理执行机制
        6.4.1 党委领导,政府负责
        6.4.2 培养社会自组织行为
        6.4.3 优化协同互动关系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8)大连市P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与相关概念
        1.2.1 研究综述
        1.2.2 相关概念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理论基础
        1.4.1 有限政府理论
        1.4.2 公共治理理论
2 大连市P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现状
    2.1 大连市P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基本情况
        2.1.1 大连市P区农村道路概况
        2.1.2 大连市P区农村车辆概况
        2.1.3 大连市P区农村出行概况
        2.1.4 大连市P区农村交通事故概况
        2.1.5 大连市P区农村道路交通管理概况
    2.2 大连市P区农村居民问卷调查情况
        2.2.1 大连市P区农村居民问卷调查发放情况
        2.2.2 大连市P区农村居民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 大连市P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存在风险及原因分析
    3.1 大连市P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存在风险分析
        3.1.1 群众交通安全意识薄弱
        3.1.2 农用机动车安全隐患严重
        3.1.3 道路交通漏管失管问题多
        3.1.4 交通管理执法队伍效率低下
    3.2 大连市P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风险存在的原因
        3.2.1 交通安全知识宣传手段落后
        3.2.2 辖区道路形态复杂
        3.2.3 现行交通管理机制不健全
        3.2.4 交通执法队伍警力不足
4 大连市P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对策建议
    4.1 其他地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经验借鉴
        4.1.1 国内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经验总结
        4.1.2 国外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经验总结
        4.1.3 对大连市P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启示
    4.2 对大连市P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的建议
        4.2.1 创新辖区交通安全宣教工作
        4.2.2 优化财政资金使用方式
        4.2.3 加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
        4.2.4 全面整顿基层交通安全管理执法队伍
结论
参考文献
大连市P区农村居民交通安全意识调查问卷
致谢

(9)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儿童交通安全教育 ——教学效果和影响因素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 研究意义与创新
    1.5 论文组织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虚拟现实技术概述
        2.1.1 虚拟现实的定义与分类
        2.1.2 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历程与应用概况
    2.2 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交通安全教育的相关研究
        2.2.1 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学习环境设计研究
        2.2.2 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交通安全教育的教学效果研究
        2.2.3 虚拟现实技术支持的教学效果的影响因素研究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情境
    3.2 研究对象
    3.3 研究过程
    3.4 数据收集与工具
    3.5 数据分析方法
4 研究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安全行为诊断
    4.2 决策原因探析
    4.3 教学效果验证
        4.3.1 学习表现评估
        4.3.2 学习效果追踪
    4.4 影响因素探究
        4.4.1 影响学习表现的潜在因素
        4.4.2 影响学习体验的潜在因素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总结
    5.2 研究发现与建议
    5.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儿童行人交通安全教育教学实验知情同意书
附录2 实时观察清单
附录3 访谈提纲
附录4 调查问卷
附录5 交通安全知识测试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
致谢

(10)机动车驾驶员交通素养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素养及其研究动态
        1.2.2 交通素养及其研究动态
        1.2.3 交通素养评价方法研究动态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总体安排
        1.3.2 技术路线
    1.4 创新之处
    1.5 研究方法
2 机动车驾驶员交通素养基本内涵与构成
    2.1 交通素养概念的提出
    2.2 机动车驾驶员交通素养概念及特征
        2.2.1 素养相关概念
        2.2.2 交通素养的概念
        2.2.3 交通环境素养的构成维度
        2.2.4 交通素养的特征
    2.3 机动车驾驶员交通素养的基本构成
        2.3.1 机动车驾驶员交通知识
        2.3.2 机动车驾驶员交通意识
        2.3.3 机动车驾驶员交通技能
        2.3.4 机动车驾驶员交通行为
3 机动车驾驶员交通素养表征因素分析
    3.1 交通素养表征因素
        3.1.1 交通知识
        3.1.2 交通意识
        3.1.3 交通技能
        3.1.4 交通行为
    3.2 交通素养表征因素关联模型
        3.2.1 ISM基本原理
        3.2.2 交通素养表征因素解释结构模型
    3.3 交通素养表征因素评价与分析
4 机动车驾驶员交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4.1 基本思路
    4.2 交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初步构建
    4.3 交通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
        4.3.1 问卷设计
        4.3.2 统计结果分析
    4.4 权重的确定
        4.4.1 构造判断矩阵
        4.4.2 权重及一致性检验
        4.4.3 各级判断矩阵和计算结果
5 机动车驾驶员交通素养评价研究-基于郑州市调查数据
    5.1 调查问卷设计
        5.1.1 问卷设计原则
        5.1.2 问卷的设计
        5.1.3 量表赋分规则
    5.2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5.2.1 问卷发放
        5.2.2 问卷回收
    5.3 信度与效度分析
        5.3.1 信度分析
        5.3.2 效度分析
    5.4 郑州市机动车驾驶员交通素养问卷调查描述性统计
        5.4.1 交通知识
        5.4.2 交通意识
        5.4.3 交通技能
        5.4.4 交通行为
    5.5 郑州市机动车驾驶员交通素养评价
        5.5.1 郑州市机动车驾驶员交通素养评价得分情况
        5.5.2 郑州市机动车驾驶员交通素养整体评价
6 研究总结及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四、试析道路交通参与者之道路交通安全意识现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2]基于交通态势的人机共享控制策略研究[D]. 刘思晗. 吉林大学, 2021(01)
  • [3]言语行为视角下的交通标语研究[D]. 逯国利. 北方民族大学, 2021(09)
  • [4]重型货车驾驶员驾驶行为特征及安全风险研究[D]. 韩万里. 长安大学, 2021(02)
  • [5]学龄前儿童交通安全玩教具设计研究[D]. 万青青.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2)
  • [6]媒介融合视域下交警开展公共传播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D]. 肖海波.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1)
  • [7]协同治理视野下城市儿童上下学交通安全治理研究 ——以上饶市M小学为例[D]. 张婷. 南昌大学, 2020(01)
  • [8]大连市P区农村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对策研究[D]. 石超.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6)
  • [9]基于虚拟现实技术的儿童交通安全教育 ——教学效果和影响因素探究[D]. 张雪.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机动车驾驶员交通素养评价研究[D]. 胡芳铮.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道路交通参与者道路交通安全意识现状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