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周期性换水更新城市湖泊水质的分析模型

通过周期性换水更新城市湖泊水质的分析模型

一、通过周期性换水更新城市湖泊水质的解析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赵琰[1](2021)在《基于水动力学的城市浅水湖泊水质模拟研究 ——以七夕湖为例》文中指出水滋养万物,是生命的源泉,水对于自然界万物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湖泊作为生态水环境的核心组成成分,是生态水循环中的重要一环。在我国,小型湖泊和城市人工湖泊的水环境污染问题较为严峻,亟需治理。陕西省西安市七夕湖公园作为典型的城市人工浅水湖泊,水域特征状态呈现封闭、半封闭趋势,湖区水体流速较为缓慢,水体更新时间长;加之地表径流,湖区内游客人为活动造成的污染等问题,对七夕湖水环境造成影响。通过对七夕湖流域现存问题进行调查探究,并运用Mike21模型进行水体更新时间、水质模拟。以增强水动力条件为导向,设计工况,探究水体更新时间变化;以活水控源为导向,对湖区水质进行模拟,以期为湖区后续水环境保护提供建议。其研究结果如下:(1)将实测数据以及收集到的水文气象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对七夕湖应用单因子水质评价法与综合营养指数法,进行水质评估。单因子评价法得出氮含量偏高是致使七夕湖水质恶化的主要因素;综合营养指数法评价结果为:湖区综合营养状态指数值为66,表现为中度富营养化。(2)利用搜集到的水文、水质资料构建立符合七夕湖流域特色的水动力水体更新时间模型与水质模型,并进行率定验证。(3)根据各工况下七夕湖水动力模拟结果可知,湖区平均流速在0.002m/s~0.0064m/s范围。各工况湖区平均流速对比结果为:工况5<工况1<工况2<工况3<工况4。从湖区水体更新时间模拟结果可知,工况2—工况5均有改善。工况4推流机工况效果最佳,湖区水体更新时间最大降低30天,并使得99%的湖区水体更新时间<30天。针对湖区西部水体更新时间改善状况出发,工况5增设进口工况对湖区西部水体更新时间改善最为显着,由最大65天降低至3-10天。(5)根据湖区水质模拟结果可知:湖区现状下,COD浓度在Ⅳ类水范围,TN浓度整体属于劣V类水,TP浓度整体属于Ⅳ、Ⅴ类水。围绕活水控源准则,工况2推流机工况对湖区水质浓度改善整体具有一定效果,COD已总体改善至Ⅲ类水水质,TN仍属于劣Ⅴ类水,TP属于Ⅳ、Ⅴ类水。控源工况3对湖区水质浓度的降低效果显着,COD浓度进一步降低,TN浓度范围从4~4.6mg/L,降低至1.07~1.21mg/L,TN浓度从劣V类水改善至Ⅳ类;湖区TP浓度也从0.084~0.11mg/L,降低至0.035~0.045mg/L,TP浓度从Ⅳ、Ⅴ类水改善至Ⅲ类水。控源措施直接影响着七夕湖的整体水质状况,控源可有效的改善湖区水质。工况4进一步增大湖区进口流量,COD、TN浓度均得到一定改善,TN浓度进一步接近Ⅲ类水。

王美玲[2](2021)在《基于MIKE21模型的某人工湖水动力及水体置换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湖泊出现水体富营养化、水域面积萎缩、退化等问题。湖泊水质的优劣直接影响其生态环境的好坏,而湖泊水体交换能力的高低又会影响湖泊的水质,因此掌握湖泊水体置换规律,能为改善湖泊水体水质提供有力的科学支撑。本文主要研究了某人工湖泊,在不同引水时间、流量条件下的流场情况及水体置换特性,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有:(1)详细介绍了MIKE21模型理论,以某人工湖泊为背景,根据收集的数据资料建立了二维水动力模型。其次,根据六个观测点处的实测水深、流速数据,调整及确定了曼宁等参数的取值,校核验证了所建模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2)研究了七种引水流量工况下,目标湖泊水体流场变化情况。以流速u<0.0005m/s和u<0.001m/s的水域作为滞水区,研究滞水区面积占整个研究水域面积的比值与引水流量的关系。结果是引水初期,两种滞水区面积均大幅下降,滞水区面积与整个水域的比值也是明显下降的;持续增加引水流量,滞水区面积及占整个水域的比值的下降幅度均慢慢缩小,直至不再明显变化。(3)研究了不同引水时间及流量工况下,该水域的水体置换率变化特性。研究结果是,水体置换率随引水时间、流量的增加,先大幅增加,然后变化趋势逐渐稳定。水体置换率趋于稳定的时间随引水流量的增大而逐渐缩短,当引水流量为15m3/s时,水体置换率趋于稳定的时间最长,约为400天;当引水流量为275m3/s时,连续引水50天后,水体置换率就逐渐趋于稳定。此外,150天内研究水域的水体置换率均未到达100%,但理论上,可以通过延长引水时间或增加引水流量的方式让研究水域的水体得到全部更新。(4)研究了不同引水时间及流量工况下,研究水域的水体更新时间变化规律。研究结果是,在150天计算周期内,不断增加引水流量,研究水域水体更新时间不断减少。研究水域的大部分水体,少量增加引水流量,其水体更新时间就大幅缩减,即大部分水体的更新时间对引水流量的变化敏感性很强。而对于湖泊湖湾处的水体,随引水流量的增加,其水体更新时间下降不明显,所需要的水体更新时间就相对较长些。

江浩麟[3](2020)在《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分析及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文中指出西南地区位于我国西南部,区域内城市水环境经过多年治理得到较大改善,但污染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因此,亟需对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展开研究,明确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并制定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和分步分阶段技术路线图,这对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的整治和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文献调研总结西南地区城市概况,掌握了西南地区城市自然地理、人口经济、水文水资源、基础设施等基础数据。并选取了区域内的15个城市共计45处断面进行取样检测,选取BOD、TN、NH4+-N、TP四项指标对水体水质进行评价,解析污染特征和成因。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城市有接近半数的水体水质较差,接近六成的水体水质没有达到目标水质类别。区域内面源污染严重,主要超标指标为氮、磷。基于西南地区城市的水质目标要求进行水环境容量计算和污染负荷削减分配,制定西南城市水环境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分别确定近期、中期和远期污染物削减目标。综合考虑技术在西南地区城市的适用性和实效性,从点源污染控制、面源污染控制、水体水质提升和城市节水四个方面对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提出综合整治指导方案。充分考虑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分属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结合城市水环境污染治理的长期性和阶段性,设置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的未来重点技术方向和阶段性治理目标,实施分期治理。最终形成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分阶段技术路线图,指导未来十五年西南地区地方政府对其辖区内城市水体开展治理与修复等工作。

刘言正[4](2019)在《再生水补给条件下城市景观水体的水质特征与调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再生水已经成为缺水城市景观水体的重要补给水源,但由于其主要水质指标往往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要求有较大差距,因此,如何在再生水补水的条件下有效保障水体的水环境功能成为广受关注的重要命题。论文针对目前尚未解决的若干基本问题,在再生水补给条件下城市景观水体的水质特征与调控技术方面开展了系统性的研究工作,通过全国代表性城市景观水体调研获得第一手实际资料,结合小型试验揭示了再生水中营养盐等典型污染物对水体水质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以水体的景观功效保障为主要目标,进行了城市景观水体的水质基准研究、再生水补水对景观水质的影响研究、原位和异位水质净化技术研究与功效评价以及水体景观功效提升综合对策研究。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如下:(1)城市水体的景观功效与水体透明度(SD)密切相关,因此,应以SD作为景观水质的综合指标。基于全国各地城市189个景观水体的调研和4个代表性水体的长期水质监测,以再生水作为补水来源的情况下,SD≥0.64m是水体景观水质保障的必要条件。研究表明,水中藻类繁殖程度对SD的影响最大且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以叶绿素a(Chl-a)作为藻类控制指标,与SD对应的基准建议值为10mg/m3。由于营养盐是造成藻类繁殖的主要原因,根据水体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与Chl-a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提出了不同地域水体TN和TP的基准建议值为:半干旱地区TN=12mg/L,TP=0.3mg/L;半湿润地区TN=10mg/L,TP=0.2mg/L;湿润地区TN=5mg/L,TP=0.1mg/L。(2)针对景观水体的富营养化问题,以铜绿微囊藻为控制对象,通过系列实验,研究了营养盐和微量金属元素对藻类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除TN、TP及N/P外,水中共存的微量金属元素Fe、Mn、Zn、Cu等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Fe:5001000μg/L,Mn:2080μg/L,Zn:0.55μg/L,Cu:110μg/L)均会促进藻类的生长。以常量营养物及微量金属元素为评价因素,分别建立了以Chl-a为评价目标的水质矩阵,通过分析确立了各个因素的影响权重,从而判明常量营养物中N/P值是水体景观水质调控的主因素,其次是正磷酸盐、氨氮、硝态氮、聚磷酸盐;微量金属元素中Mn是主控因素,其次是Fe、Zn、Cu。(3)针对再生水补水比例和换水周期对水体景观功效的影响开展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以稳定达到一级A水质的再生水进行水体补水,在再生水比例不超过50%的情况下,水体水质容易稳定维持在基准建议值的水平,在常规换水条件下可维持水体景观功效;再生水补水比例超过50%,水体水质明显有随时间恶化的趋势,需要通过缩短换水周期使水体水质维持在基准建议值的水平;完全采用再生水补水的情况下,春秋季的适宜换水周期应控制在5日之内,夏季的适宜换水周期则应控制在3日之内。(4)研究了水体原位净化和异位处理的水质改善功效。结果表明,采用再生水补水的情况下水体的复氧系数(平均0.15 d-1)低于常规水体的复氧系数(0.40d-1左右),因此曝气增氧是提高水体自净能力的重要措施,且应根据再生水补给量和除碳脱氮需求来确定曝气量。结合实际案例研究了生态-生物多元组合水质原位净化技术,采用生态浮床进行原位净化的条件下,通过底部立体弹性载体的生物挂膜作用、轻质陶粒充填浮垫的吸附作用、顶部挺水植物的吸收作用,可实现水中氮磷的有效原位去除。与原位净化相比,以生态过滤为代表的旁路循环异位处理具有更好的污染物去除能力,且能同时实现水体的水力调控,在换水周期长下,是保障城市水体景观功效的有力措施。(5)以西安思源学院再生水补水的人工景观湖为典型案例,研究了城市景观水体水质改善和景观功能提升的综合技术。长期水质检测和水质模拟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合理的水力调控、因地制宜的自然增氧、以水生植物种植为主的水体生境改善,在完全采用再生水补水的条件下,无需进行旁路循环处理,也能充分保证人工湖的景观功效。

王奕博[5](2019)在《福建东山岛双东湖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文中提出海岛生态环境脆弱、气候条件恶劣,岛民通过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使海岛水资源条件明显改善。但往往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和城市建设与发展,导致区域水质恶化、鱼类资源减少、赤潮频发等生态问题的出现。西埔新区城市中心双东湖湿地公园的规划为人工围垦海湾水系生态恢复提供了契机,双东湖湿地不仅可以提供雨洪调蓄、涵养水源、调节区域小气候等多种生态职能,同时是海岛城市居民日常休闲、健身、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本文以东山岛双东湖城市湿地公园为实际案例,对干旱缺水海岛城市湿地公园规划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研究,最终探讨海岛城市公园游憩活力的营造途径。本文首先对城市湿地公园规划方法与相关案例进行了研究,特别是实际案例解决问题的办法。其次通过梳理双东湖自然环境概况及历史变迁过程,结合西埔新区发展概况探讨双东湖湿地公园与城市发展关系。由于环东山岛经济中心及国际旅游海岛的定位,促使海岛新区的建立。双东湖要满足市民与游客的双重游憩需求、城市风貌、城市文化营造,但同时也面临海岛开发所带来的诸多生态问题。基于对双东湖与城市发展关系探讨,确定了生态优先发展并综合协调游憩功能的设计定位与设计目标。为实现设计目标对现状场地进行评价并梳理相关问题包括气候条件、内外高差、内涝、水污染、缺水、现状植物单一、需满足城市综合性公园功能等,并通过相关原理、案例、文献探讨解决问题的措施。提出人工干预恢复缺水海岛城市公园生机问题。通过人工营造湿地改善人工水系生态问题、营造咸淡水鸟栖湿地。利用场地统一开挖、土层分层利用实现最大化场地土方平衡措施。营造防风林带改善区域小气候,满足植物生长条件。基于双东湖生机营造,综合协调城市中心公园游憩功能布局、游赏交通规划、服务设施规划。将东山岛民俗文化融入到公园市民生活场景中,彰显地域文化魅力。建立公园与外围城市山水轴线关系筑山理水营造山水人文景观,从不同方位营造山水意境。气候与环境条件恶劣是制约海岛城市户外游憩环境活力的主要因素。将双东湖规划人文景观与外围自然风景资源巧妙联系营造风景,同时改善不同分区场地的气候环境条件满足游人舒适的户外游憩环境、多样的游憩方式、丰富的文化内容。以双东湖城市湿地公园带动海岛城市新区发展,向旅游海岛发展转型。本文主要对海岛城市综合性湿地公园规划阶段的问题进行了探讨,但在具体实施细节方面仍然需要继续深入研究。

刘振江[6](2019)在《天津生态城健康水环境系统构建工程技术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新天津生态城立足于生态宜居的新型城市建设,水环境质量至关重要,而该区域水环境本底极差,面对高标准水环境系统的整体构建,需要解决一系列关键问题。本研究针对中新天津生态城水环境建设标准高、水资源匮乏、水环境本底差、生态用水需求量大等问题,通过系统的基础调研与问题诊断,确定了生态城多水源补水及景观水体水质水量特征,通过中试试验,系统研究了多水源条件下的非常规水源开发利用、景观水体循环净化等技术方案及关键参数,通过水环境系统构建相关领域工程技术的综合集成,提出了适宜于生态城实际地域特点的水环境系统构建工程技术集成体系,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生态城可用于景观水体补水的非常规水水源主要有四种,分别为再生水、雨水、过境水和海水淡化水。其中,再生水按水质标准分为低品质再生水和高品质再生水,低品质再生水为主要补水水源,高品质再生水为应急补水水源;雨水作为景观水体重要的季节性补水水源;过境水经适当处理后,可作为生态补水水源;海水淡化水主要来自于北疆海水淡化厂,可作为近期的补水水源。(2)多水源补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的模拟结果表明,采用污水厂一级B出水和过境水补水时,叶绿素a浓度上升明显,由于两种水源中总磷和氨氮等营养盐浓度较高,随着时间的增长总磷和氨氮会在补水点附近形成积累,因此一级B出水和过境水不能满足补水水质要求。(3)针对目前的水源不能满足补水要求的问题,开展了不同组合工艺处理一级B出水及过境水中试试验研究,研发出微絮凝-气浮过滤工艺,实现了污水厂一级B出水、雨水、过境水等多种水源的同一设施切换式深度处理,该技术在实际工程中得到很好的应用效果,保证了补水水质和低成本运营(4)针对生态城景观水体不流动的问题,构建景观水体水动力循环-水质模型,对景观水体不同季节、不同运行工况进行模拟分析,提出近期、中期、远期的补水和水体循环方案,结果表明,实施补水和水动循环方案可以改善水力循环条件,提高水体的流速,改善水体水质。(5)景观水体循环净化、多水源补水与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后,景观水体COD、NH4+-N、TP、TN、叶绿素a的平均值为29 mg/L、0.38 mg/L、0.09 mg/L、1.29 mg/L、45μg/L,水质指标基本能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规定的Ⅳ类水体标准。同时,根据现状静湖故道河景观水体的工程设施建设运行跟踪观测,尤其结合水体实际运行效果,初步提出了景观水体季节性运行模式建议。(6)根据生态城水环境系统建设总体思路,结合工程实施条件,明确了“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综合设计、技术集成,精准施工、注重协调,灵活运行、聚焦目标”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分析水体生态需水、确保水量平衡,控制水体污染源、确保清水入湖,强化水体自净、保障水质目标,优化工程措施、支撑水环境修复”的水系统构建与水质保持技术路线,形成了包括非常规水源补水、景观水体污染源控制、水体净化与水环境修复在内的工程技术集成体系。(7)该工程博士论文研究的多水源补水深度处理和景观水体循环净化技术已在天津生态城得到成功应用,通过工程的建设运行,形成天津生态城水环境系统工程建设技术指南,并被天津生态城管委会所采纳,为天津生态城2020年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地表IV类标准提供技术支持。

苟翡翠[7](2017)在《基于水文过程的城市人工湖水量保持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以梦泽湖为例》文中指出我国城市目前普遍面临着缺水与内涝并存的问题。在行业内政策不断促动城市环境更新、城市旱涝防治战略积极重构的发展背景下,城市水域空间作为满足提升城市空间品质与升级城市滞涝防旱能力双重需求的物质空间载体,面临着功能精细化的发展契机。城市人工湖是现当代城市水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防洪抗旱、景观美化、休闲游憩等复合功能和较强的建设适应性与灵活性,目前也面临着基础研究理论缺乏、功能定位局限、建设模式滞后的发展困境。如何保持运行水量是地处高密度城市建成区缺乏补水水源的城市人工湖所面临的最主要挑战之一。此次课题是以城市人工湖为研究对象,在辅助城市人工湖水量保持的目标导向下所进行的水文景观设计方法的初步探索。本文主要包括了五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为对景观生态学、城市水文学、生态水文学等与城市人工湖水量问题紧密相关的基础理论的归纳,并通过案例分析总结了城市人工湖建设及其水量管控的历史智慧与当代经验。第二部分,介绍了运用文献调研和归纳演绎法所剖析的城市人工湖的水量平衡机制、城市背景下人工湖水量的受扰机制,梳理了城市人工湖水量平衡的计算与调控途径等基本原理,并进行了一定的应用转化。第三部分,推理了景观与城市人工湖水文过程的关联性及以这种关联性为切入点介入调控城市人工湖水量的可行性与必要性,并在此基础上对城市人工湖的水文过程和景观系统分别进行了系统结构与系统要素的发散分析,同时运用关联分析法判别了城市人工湖景观系统与城市人工湖水文过程的耦合关系,建立了其二者的耦合模式。在引入促进水量保持的导向目标后,将城市人工湖水文过程与景观系统的耦合模式进行转译,初步形成了城市人工湖水文景观系统的基本内涵。第四部分,尝试归纳了面向城市人工湖水量调控的景观设计策略,探索提出了集水导向的景观优化设计模式,总结了景观系统结构设计和要素设计的具体内容,并初步搭了基于水文过程的城市人工湖水量保持景观设计方法框架,介绍了基于水文过程的城市人工湖水量保持景观设计工作流程。第五部分以梦泽湖公园为设计实践对象,应用所得的景观设计方法和水量平衡计算方程,检验了此次课题的理论原理、应用价值和设计实践思路。此次课题在景观功能与景观设计工作层面将景观的物质空间特性与城市人工湖的水文过程进行了探索性的整合,对城市人工湖的水量保持问题进行了积极的求解,以期能够对城市人工湖景观设计的基础理论进行一定的补充和扩展,促进城市水域景观设计形成的新思路,同时也能够为解决城市人工湖的实际问题提供一定的辅助,对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和“海绵体”的建设带来一定的理论借鉴和实践参考意义。

朱振杰[8](2017)在《基于水动力适应性的湖泊型景观水体规划设计方法初探 ——以武汉蔡甸区西湖动植物王国中心湖为例》文中指出海绵城市建设综合平台的搭建有效推动了水文水力学、环境学、生态学、城市规划、风景园林学、给排水科学等专业间的跨学科交叉研究,使担负多方利益协调的规划设计学科开始不断借鉴各学科领域的研究方法与技术手段展开不同尺度规划设计场地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城市湖泊型景观水体因其动力来源单一、封闭缓流的特点面临着水体生境逐渐退化、水质健康与水量平衡难以保障、开发建设严重破坏自然水文特征等棘手的问题。现阶段研究中,环境工程领域率先采用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以及生态景观修复方法解决水体现状水动力不足、水循环较差的问题,宏观上通过人工引水、换水调控方法保障水体水量平衡,增强水循环,微观上对应各类水质保障技术缓解水体内部污染,虽一定程度上有效缓解城市湖泊型景观水体的现状问题,但也使得水体自身运动特征受自然季节性影响的同时因人为水力工程调控而发生改变。传统的景观规划设计方法鲜有考虑水体自身的运动特征展开规划布局与要素设计,设计方案对水体自身运动状态的变化性与多样性适应能力不足,甚至存在严重影响水体现状水循环状态,改变水流方向加剧滞留区产生等系列问题。因此,本文立足于分析受自然与人工因素双重影响的城市湖泊型景观水体水动力特征的视角,从这类景观水体水动力条件核心要素特征的基础研究与分析出发,挖掘其与规划设计间的响应关系,试图在传统规划设计路径的基础上,增加对水动力特征因素的重点分析与评价,作为水动力适应性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构建的基础,具体研究分为以下四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为研究基础,主要包括论文一、二两大章节。首先,以国家宏观政策与学科发展方向为驱动背景,提出本课题的核心研究对象城市湖泊型景观水体,明确其主要功能特征、现状问题以及传统规划设计方法的不足之处。以此为契机,构建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绘制研究框架明确研究的路径,合理分析课题开展的创新点与难点。在第二章中对相关理论概念进行基础概述与综述研究,结合湖泊型景观水体传统规划设计要点的分析,为水动力适应性景观规划设计理念的界定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为本课题关键性研究基础的重点介绍与归纳总结,包括对水动力条件与研究方法的基础介绍、不同类型景观水体水动力特征与影响因素的分析以及水动力特征因子与景观规划设计间响应关系的建立三个部分的内容,是水动力适应性景观规划设计方法构建的基础,有效建立了水动力核心特征因子与景观规划设计相关要素间的紧密联系;第三部分是在第二部分的基础上展开的水动力适应性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构建,是本课题研究的核心内容,包括水动力适应性景观规划设计目标的建立、设计路径的形成以及核心内容的介绍三个方面,以有效增强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的水动力适应性与能动性;第四部分以武汉蔡甸区西湖动植物王国景区中心湖为例展开水动力适应性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试验性应用,推动中心湖区水动力适应性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的形成,用以初步试验性应用该方法体系。第五部分为总结分析与前景展望,为文章的第六章节。系统总结了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目标,明确此次研究的局限性,并对规划设计学科结合水动力特征数值模拟量化分析技术展开水环境跨学科交叉研究发展的前景进行了简要的展望。

王冼民,翟淑华,张红举,胡维平,李钦钦,韩涛[9](2017)在《基于水质改善目标的太湖适宜换水周期分析》文中提出准确估算换水周期对于研究湖泊水体化学、生物变化以及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有着重要意义,换水周期是湖泊的一个重要环境参数.根据2010年实测水文、气象和环湖水量、水质条件,建立3组情景模式:第1组为实况方案,第2组是环湖水量倍比缩放方案,第3组为望虞河水量倍比缩放方案.采用EcoTaihu模型模拟3组情景模式下太湖及各湖区营养盐状况,并根据实测结果对模型进行校验.模型计算结果表明:在2010年太湖水文、气象条件下,150160 d换水周期条件下太湖氮、磷浓度最低,即太湖适宜换水周期为150160 d.

吴秋琴,宋孝玉,秦毅[10](2016)在《再生水为水源的城市湖池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文中研究表明以再生水为湖池水源可缓解城市水资源紧缺现状,但存在因再生水水质标准低、易发生水体富营养化的问题。计算湖池生态环境需水量,定期对湖池进行补水和换水,以保证湖池生态环境的健康。基于污染物质平衡原理,采用换水周期法,建立兼顾水量和水质生态环境需水计算模型。以西安市沣庆湖为例,估算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结果为:沣庆湖换水周期冬季为125 d、夏季为53 d。沣庆湖年平均生态环境需水量为24.37万m3。

二、通过周期性换水更新城市湖泊水质的解析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通过周期性换水更新城市湖泊水质的解析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水动力学的城市浅水湖泊水质模拟研究 ——以七夕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动力模型的研究
        1.2.2 水质模型的研究
        1.2.3 水体更新时间模型的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概况
    2.2 水文气象概况
    2.3 河流水系概况
    2.4 人文历史概况
    2.5 七夕湖水质现状与评价
        2.5.1 布置监测点
        2.5.2 水质评价方法及结果
    2.6 本章小结
3 七夕湖水动力水质数学模型
    3.1 水动力数学模型
        3.1.1 水动力控制方程
        3.1.2 数值求解方法
    3.2 水质数学模型
        3.2.1 控制方程
        3.2.2 数值解法
    3.3 水体更新时间模型
    3.4 模型建立
        3.4.1 湖区网格剖分与地形插值
        3.4.2 模型边界条件设置
        3.4.3 影响参数
    3.5 模型验证
    3.6 本章小结
4 七夕湖水体更新时间模拟与研究
    4.1 水体更新时间方案设计
    4.2 不同工况下七夕湖水体更新时间模拟与研究
        4.2.1 现状工况水体更新时间模拟与研究
        4.2.2 增大进口流量工况下水体更新时间模拟与研究
        4.2.3 人为扰流措施工况下水体更新时间模拟与研究
        4.2.4 改变进出口布局工况下水体更新时间模拟与研究
    4.3 本章总结
5 七夕湖水质模拟与研究
    5.1 七夕湖水质模拟方案设计
    5.2 不同工况下七夕湖水质模拟与研究
        5.2.1 湖区水质现状模拟
        5.2.2 人为扰流措施
        5.2.3 控制进水水源工况
    5.3 本章总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基于MIKE21模型的某人工湖水动力及水体置换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动力模拟研究进展
        1.2.2 水体置换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域
        2.1.1 区域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水文气象
        2.1.4 水环境现状
    2.2 MIKE21 模型简介
        2.2.1 MIKE21 软件特点
        2.2.2 MIKE21 基本原理
    2.3 水体更新时间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IKE21 模型建立
    3.1 基础数据
    3.2 数据前处理
        3.2.1 网格划分
        3.2.2 地形插值
    3.3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3.3.1 初始条件
        3.3.2 边界条件
    3.4 参数设置
        3.4.1 时间步长
        3.4.2 糙率
        3.4.3 干湿水深
        3.4.4 涡粘系数
        3.4.5 其他参数
    3.5 模型验证
        3.5.1 水量平衡原理法
        3.5.2 实测数据、模拟数据对比法
    3.6 研究水域流场分析
        3.6.1 流量工况选取
        3.6.2 模型模拟结果及流场变化规律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研究水域平面二维水体置换特性
    4.1 水体置换率
        4.1.1 模型设置
        4.1.2 模拟结果
        4.1.3 水体置换率变化规律分析
    4.2 水体更新时间研究
        4.2.1 水体更新时间
        4.2.2 模型设置
        4.2.3 模型运行结果
        4.2.4 模拟结果的研究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附录 B

(3)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分析及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和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1.2.1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研究进展
        1.2.2 国内外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2章 我国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及污染特征解析
    2.1 西南地区概况
        2.1.1 气候和自然地理
        2.1.2 人口经济和产业结构
        2.1.3 水资源和水文
        2.1.4 城市基础设施情况
    2.2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概况
        2.2.1 西南地区城市污水排放量
        2.2.2 西南地区城市水功能分类
        2.2.3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现状
    2.3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解析
        2.3.1 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表征方法
        2.3.2 西南地区城市河流污染时空特征解析
        2.3.3 西南地区城市湖泊污染时空特征解析
    2.4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和污染成因解析
        2.4.1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关键因子识别
        2.4.2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成因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的构建
    3.1 我国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编制总则
        3.1.1 方案编制的目的与指导思想
        3.1.2 方案编制原则与依据
        3.1.3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目标的确定
        3.1.4 方案编制的主要内容
    3.2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功能区划和水环境目标的确定
    3.3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容量及污染负荷削减分配方法研究
        3.3.1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容量计算方法研究
        3.3.2 西南地区城市污染负荷削减分配方法研究
        3.3.3 西南地区城市生态流量核算方法研究
    3.4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
        3.4.1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点源污染控制方案
        3.4.2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面源污染控制方案
        3.4.3 西南地区城市水体水质改善与提升方案
        3.4.4 西南地区城市节水方案
第4章 我国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4.1 我国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编制总则
        4.1.1 技术路线图编制的目的
        4.1.2 技术路线图编制原则与依据
        4.1.3 技术路线图编制步骤
    4.2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制定方法研究
        4.2.1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演化及治理历程
        4.2.2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时间轴及分阶段目标的确立
        4.2.3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需求和战略任务分析
        4.2.4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未来技术发展重点
        4.2.5 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综合整治技术路线图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西南地区城市水体水质指标
附录B 西南地区城市水质类别评价结果
个人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导师简介
副导师简介
致谢

(4)再生水补给条件下城市景观水体的水质特征与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城市景观水体概述
        1.1.1 城市景观水体的功能和分类
        1.1.2 城市景观水体建设现状
    1.2 城市景观水体水环境现状
        1.2.1 城市景观水体补给水源
        1.2.2 城市景观水体水质现状
        1.2.3 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
    1.3 再生水补给景观水体现状
        1.3.1 再生水水质与水体水环境需求的协调
        1.3.2 再生水补给景观用水的现状
        1.3.3 再生水补给景观用水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再生水补给景观水体影响水质的关键因素
        1.4.1 营养盐
        1.4.2 环境因子
        1.4.3 微量有机污染物
        1.4.4 水动力学
    1.5 课题的来源、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典型景观水体水质特征分析
        2.1.1 全国代表性城市景观水体调研
        2.1.2 典型景观水体监测与分析
    2.2 试验方案
        2.2.1 再生水中营养物对藻类生长的影响机制模拟试验
        2.2.2 再生水补水对景观水体水质影响模拟试验
        2.2.3 再生水补水型景观水体的原位净化和异位处理模拟试验
    2.3 分析测试与评价方法
        2.3.1 分析测试指标
        2.3.2 评价指数分析
    2.4 MIKE 21 FM模型应用与优化
3 城市景观水体水质基准研究
    3.1 城市景观水体的水域与水质特征
        3.1.1 城市景观水体的水域特征
        3.1.2 城市景观水体的感官指标特征
        3.1.3 城市景观水体的物理化学特征
        3.1.4 基于PCA分析的城市景观水体水质评价
    3.2 再生水补给型景观水体的水质特征
        3.2.1 再生水补给对景观水体感官性状影响特征
        3.2.2 再生水补给对景观水体藻类生长的影响特征
        3.2.3 再生水补给对景观水体毒性和风险的影响特征
    3.3 城市景观水体环境功能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适用性研究
        3.3.1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局限性
        3.3.2 基于城市景观水体景观功能的水质控制指标研究
    3.4 城市景观水体水质基准建议值的确定
        3.4.1 关键水质基准的确定方法
        3.4.2 城市景观水体水质基准建议值的制定
    3.5 本章小结
4 再生水补水对城市景观水体水质的影响研究
    4.1 营养物对藻类生长的影响研究
        4.1.1 常量氮磷元素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4.1.2 微量金属元素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4.1.3 基于水质矩阵法的影响因子评价
    4.2 不同再生水补水条件对水体的影响研究
        4.2.1 感官性状变化规律
        4.2.2 水质指标变化规律
        4.2.3 水质基准参数变化规律
    4.3 不同换水周期对水体的影响研究
        4.3.1 感官性状的变化规律
        4.3.2 水质指标变化规律
        4.3.3 水质基准参数变化规律
    4.4 本章小结
5 再生水补水型城市景观水体原位净化和异位处理技术研究
    5.1 曝气增氧自净强化技术研究
        5.1.1 水体环境容量分析
        5.1.2 水体环境复氧和颗粒物沉降特性
        5.1.3 理论需氧量分析
        5.1.4 曝气对水体透明度的影响
    5.2 生态-生物多元组合原位净化技术研究
        5.2.1 生态-生物多元组合原位净化原理
        5.2.2 生态-生物多元组合原位净化效果分析
        5.2.3 载体生物膜特性及作用机制
    5.3 旁路循环异位处理技术研究
        5.3.1 旁路循环异位处理原理
        5.3.2 旁路循环处理技术处理特性分析
        5.3.3 旁路循环系统最优循环处理量研究
    5.4 城市景观水体景观功效提升综合对策研究与案例分析
        5.4.1 城市景观水体景观功效提升综合对策研究
        5.4.2 城市景观水体景观功效提升案例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附录2 :博士期间发明专利情况
附录3 :博士期间获得的科技奖励
附录4 :博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5)福建东山岛双东湖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双东湖成为海岛新区中心湿地公园
        1.1.2 双东湖成为农业水库与纳潮沟盐田
        1.1.3 海岛气候特征对规划设计影响
        1.1.4 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公园城市
        1.4.2 农业灌溉水库
        1.4.3 纳潮沟盐田
        1.4.4 城市湿地公园的功能、制度和建设机制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理论与方法
        1.5.2 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实践
        1.5.3 纳潮型湿地建设理论与实践
        1.5.4 城市中心区湿地公园建设理论与实践
        1.5.5 小结
    1.6 典型案例分析
        1.6.1 台湾高雄市洲仔湿地公园
        1.6.2 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
        1.6.3 华侨城城市湿地公园
        1.6.4 小结
    1.7 论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方法
        1.7.3 论文结构
2 双东湖历史变迁研究
    2.1 双东湖湿地自然环境概况
        2.1.1 区域位置
        2.1.2 地质地貌特征
        2.1.3 水文条件特征
        2.1.4 动植物资源特征
    2.2 双东湖历史变迁研究
        2.2.1 新中国成立前发展状况
        2.2.2 木麻黄风沙治理
        2.2.3 农业发展下水量水质变化情况
        2.2.4 经济建设下围垦淤积情况
        2.2.5 向旅游业发展转型
        2.2.6 小结
    2.3 东山岛需要新的城市中心
        2.3.1 现海岛城镇区位度低、基础设施欠缺
        2.3.2 现城镇与旅游区发展脱节
        2.3.3 现城市文化彰显不足
        2.3.4 西埔新区规划发展
        2.3.5 小结
    2.4 双东湖湿地公园与新区发展关系
        2.4.1 双东湖在东山县绿地系统中的角色
        2.4.2 双东湖在全域旅游中的角色
        2.4.3 双东湖在改善户外游憩小气候的作用
        2.4.4 双东湖在城市发展中功能
    2.5 海岛生机营造与游憩活力问题
        2.5.1 双东湖生机条件缺失
        2.5.2 海岛城市游憩活力缺失
    2.6 小结
3 双东湖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前期研究
    3.1 公园规划设计定位及目标
        3.1.1 规划设计定位
        3.1.2 规划设计目标
    3.2 公园问题及可利用资源条件
        3.2.1 场地现状问题
        3.2.2 场地可利用资源条件
    3.3 公园现状问题解决措施研究
        3.3.1 人工营造咸淡水湿地
        3.3.2 基于湿地生态保护的公园空间布局
        3.3.3 城市中心的弹性游赏系统
        3.3.4 防风林体系的建设
    3.4 小结
4 双东湖海岛城市公园生机营造策略
    4.1 双东湖海岛城市公园生机问题
    4.2 海岛缺土的湿地地形设计
        4.2.1 淡咸水湿地地形设计
        4.2.2 土方平衡措施
        4.2.3 土壤结构调整
        4.2.4 水成土模块设计
        4.2.5 小结
    4.3 双东湖淡咸双水文系统重新建立
        4.3.1 双东湖水系统水域功能重新建立
        4.3.2 双东湖咸淡水水深控制
        4.3.3 水量平衡计算
        4.3.4 小结
    4.4 双东湖淡水湿地水质净化措施
        4.4.1 人工湿地规划
        4.4.2 曝气及荷风池规划
        4.4.3 防污染模式规划
        4.4.4 小结
    4.5 双东湖咸淡水纳潮湿地人工恢复途径
        4.5.1 西埔湾纳潮沟潮汐规律
        4.5.2 红树林湿地的生态系统特征
        4.5.3 纳潮湿地水系设计
        4.5.4 海岛栖息地规划
        4.5.5 小结
    4.6 防风植物体系规划
    4.7 小结
5 基于生机恢复双东湖城市中心公园空间布局研究
    5.1 海岛城市中心公园的活力问题
    5.2 山水构景营造
    5.3 双东湖城市湿地公园总体空间布局
        5.3.1 基于湿地功能的公园空间布局
        5.3.2 市民、游客复合场地规划
    5.4 满足空间布局的规划设计策略
        5.4.1 开放式公园游赏系统
        5.4.2 服务设施系统规划措施
        5.4.3 风景落花大道规划
    5.5 小结
6 文化结合风景的四季游憩空间活力营造策略
    6.1 双东湖公园风景点规划
    6.2 风景营造下的游憩活力空间
        6.2.1 龙舟比赛
        6.2.2 北入口广场
        6.2.3 柳堤闻嬉
        6.2.4 梅香溪谷
        6.2.5 白鹭洲头
        6.2.6 渔村浔音
        6.2.7 观花、花田湿地
    6.3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天津生态城健康水环境系统构建工程技术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资源优化配置
        1.2.2 水质模拟
        1.2.3 湖泊水动力数值模拟
        1.2.4 水质水量联合调控模型
    1.3 生态城自然条件及水系概况
        1.3.1 地理位置
        1.3.2 水文气象
        1.3.3 水资源分布情况
        1.3.4 水体水系分布情况
    1.4 研究目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生态城多水源补水与景观水体水量水质监测分析
    2.1 生态城多水源补水水量概况
        2.1.1 再生水
        2.1.2 雨水
        2.1.3 过境水
        2.1.4 淡化海水
    2.2 生态城多水源补水水质监测分析
        2.2.1 试验材料与方法
        2.2.2 再生水水源水质监测
        2.2.3 过境水水质监测
        2.2.4 雨水水质监测分析
    2.3 生态城景观水体水量水质分析
        2.3.1 研究范围
        2.3.2 静湖
        2.3.3 故道河
        2.3.4 惠风溪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景观水体多水源补水数学模拟与净化技术研究及工程应用
    3.1 多水源补水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建立及模拟
        3.1.1 水动力模型
        3.1.2 水质模型
        3.1.3 模型耦合方式
        3.1.4 模型建立及模拟结果
        3.1.5 水质模型建立及模拟结果
    3.2 多水源补水净化技术研究
        3.2.1 一级B出水净化处理中试试验研究
        3.2.2 过境水处理中试试验研究
        3.2.3 普通补水净化处理技术选择
    3.3 工程建设与运行情况
        3.3.1 工程建设情况
        3.3.2 工程运行情况
        3.3.3 工程补水运行策略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景观水体循环净化方案模拟分析与工程应用
    4.1 景观水体水动力循环技术研究
        4.1.1 水环境数学模型
        4.1.2 景观水体水动力循环模型构建
        4.1.3 水动力循环联通工况设置
        4.1.4 水动力循环联通方案模拟
        4.1.5 水系水循环方案水质模拟分析
    4.2 故道河旁路人工湿地净化技术研究
        4.2.1 雨水径流处理工程模式
        4.2.2 故道河河水净化工程模式
        4.2.3 人工湿地旁路处理故道河水效果
    4.3 生态护岸技术
        4.3.1 生态护岸技术选择
        4.3.2 生态护岸净化处理库周雨水径流效果
    4.4 工程建设与运行情况
        4.4.1 工程建设情况
        4.4.2 工程运行情况
        4.4.3 景观水体季节性运行模式初步建议
        4.4.4 技术经济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天津生态城水环境系统构建工程技术集成
    5.1 水环境系统整体构建工程技术方案
        5.1.1 基本要求
        5.1.2 总体设计
        5.1.3 工程技术集成体系
        5.1.4 水环境系统构建工程建设路径
    5.2 非常规水源补水及其深度处理工程设施建设
        5.2.1 水质适宜性分析
        5.2.2 城镇污水处理厂尾水及微污染过境水深度净化
        5.2.3 雨水景观环境利用工程技术选择
        5.2.4 工程设施建设
    5.3 景观水体污染源控制工程设施建设
        5.3.1 城镇地表径流污染控制
        5.3.2 库周线源污染控制
        5.3.3 工程设施建设
    5.4 景观水体连通与净化工程设施建设
        5.4.1 工程建设基本思路
        5.4.2 水系连通与水动力循环技术
        5.4.3 故道河旁路人工湿地透析净化技术
    5.5 水系统构建与水质保持技术路线选择
        5.5.1 总体技术路线
        5.5.2 景观水体污染源控制工程技术路线
        5.5.3 景观水系连通与水体净化工程技术路线
        5.5.4 景观水环境修复工程技术路线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和创新点
    6.1 结论
    6.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基于水文过程的城市人工湖水量保持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以梦泽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情境问题困扰
        1.1.2 行业政策促动
    1.2 研究问题的提出
    1.3 重要概念界定
        1.3.1 城市人工湖
        1.3.2 水量保持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4.1 国内研究进展
        1.4.2 国外研究进展
    1.5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5.4 研究意义
2 相关理论、历史经验及当代实践
    2.1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1.1 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2.1.2 相关理论研究的思维转变
    2.2 城市人工湖建设与水量管理的历史经验
        2.2.1 中国古代城市人工湖案例分析
        2.2.2 中国古代城市人工湖建设与水量管控智慧
    2.3 当代城市人工湖实践及其水量管控经验与反思
        2.3.1 当代城市人工湖实践案例分析
        2.3.2 当代城市人工湖水量管控的经验与反思
    2.4 本章小节
3 城市人工湖水量平衡机制、受扰机制与关键问题
    3.1 城市人工湖水量平衡机制
        3.1.1 城市人工湖水系统特征与水量平衡要素
        3.1.2 城市人工湖保持水量平衡的内涵与条件
        3.1.3 城市人工湖水量波动的规律与调度原理
    3.2 城市背景下人工湖水量平衡受扰的机制
        3.2.1 城市人工湖补水胁迫
        3.2.2 城市人工湖水量耗散胁迫
    3.3 城市人工湖水量平衡的计算与调控途径
        3.3.1 城市人工湖水量平衡的计算方法
        3.3.2 城市人工湖水量的调控途径
    3.4 本章小结
4 城市人工湖水文循环过程与景观系统的耦合途径
    4.1 耦合城市人工湖水文循环过程与景观系统辅助调控城市人工湖水量的可行性与必要性
        4.1.1 城市人工湖设计中面临的水量问题
        4.1.2 城市人工湖水量设计与城市人工湖水文循环系统的关系
        4.1.3 水文循环系统视角下城市人工湖水量问题发生的本质
        4.1.4 调控城市人工湖水量的可持续途径—景观系统与水文过程的耦合
    4.2 城市人工湖的水文过程
        4.2.1 城市人工湖水文循环过程与物质空间的投射关系
        4.2.2 城市人工湖的水文过程尺度与空间边界
    4.3 城市人工湖的景观系统
        4.3.1 城市人工湖的景观系统的要素构成
        4.3.2 城市人工湖的景观结构
    4.4 城市人工湖水文过程与景观系统的关联分析
        4.4.1 城市人工湖水文过程与景观系统的发散与关联分析
        4.4.2 城市人工湖景观系统与水文过程的契合关系求解
    4.5 城市人工湖景观系统与水文过程的耦合模式分析
        4.5.1 城市人工湖景观系统与水文过程的耦合关系
        4.5.2 城市人工湖景观系统与水文过程的耦合模式
    4.6 本章小节
5 基于水文过程的城市人工湖水量保持景观生态设计方法
    5.1 运用水文景观系统调控城市人工湖水量的原理研究
        5.1.1 城市人工湖水文景观系统
        5.1.2 城市人工湖水文景观系统调控水量的原理
    5.2 集水单元水文过程视角下的城市人工湖水量平衡约束机制
        5.2.1 集水单元汇流过程受限
        5.2.2 集水区下渗过程受阻
        5.2.3 入湖径流路径组织不善
    5.3 面向城市人工湖水量调控的水文景观设计方法
        5.3.1 面向城市人工湖水量调控的水文景观设计策略
        5.3.2 集水导向的城市人工湖水文景观系统设计模式
        5.3.3 集水导向的城市人工湖水文景观系统设计内容
        5.3.4 基于水文过程的城市人工湖水量保持景观设计方法框架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水文过程的水量保持景观设计方法在梦泽湖案例中的应用研究
    6.1 项目背景
        6.1.1 梦泽湖公园区位
        6.1.2 梦泽湖公园上位规划
        6.1.3 梦泽湖公园总体概况
    6.2 梦泽湖现状及周边情况
        6.2.1 自然气候
        6.2.2 水源分析
        6.2.3 水量影响因素
    6.3 梦泽湖水文景观设计基础条件分析
        6.3.1 场地外部用地条件分析
        6.3.2 场地内部用地条件分析
    6.4 梦泽湖集水设计
        6.4.1 集水潜力分析
        6.4.2 集水结构设计
    6.5 梦泽湖景观系统集水方案设计
        6.5.1 用地布局设计
        6.5.2 集水系统设计
        6.5.3 岸线设计
    6.6 设计方案的水量平衡分析
        6.6.1 设计方案水量平衡分析的目标
        6.6.2 梦泽湖水量平衡算法选取
        6.6.3 梦泽湖水量平衡计算参数分析
        6.6.4 梦泽湖水量平衡计算
    6.7 梦泽湖水量调度设计
7 研究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1.1 研究结果对研究问题的响应
        7.1.2 研究不足与反思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目录
表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基于水动力适应性的湖泊型景观水体规划设计方法初探 ——以武汉蔡甸区西湖动植物王国中心湖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对象基础概述
        1.3.1 城市湖泊型景观水体概念的界定
        1.3.2 城市湖泊型景观水体现状问题
        1.3.3 城市湖泊型景观水体传统规划设计的反思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
    1.6 研究创新点与难点
        1.6.1 研究创新点
        1.6.2 研究难点
2 相关理论与基础研究
    2.1 相关理论概述
        2.1.1 水适应性景观(Water Adaptive Landscape)
        2.1.2 景观水文学(Landscape Hydrology)
        2.1.3 生态水力学(Eco-hydraulics)
    2.2 湖泊型景观水体传统规划设计要点介绍
        2.2.1 核心功能与目标导向的确立
        2.2.2 规划设计方法与路径
        2.2.3 典型景观设计要素的分类
    2.3 水动力适应性景观规划设计理念的界定
    2.4 本章小结
3 水动力适应性景观规划设计的基础原理与研究进展
    3.1 水动力条件与研究方法介绍
        3.1.1 水动力条件
        3.1.2 水动力特征分析方法
    3.2 不同类型景观水体水动力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
        3.2.1 河流水动力特征及影响因素
        3.2.2 湖泊水动力特征及影响因素
        3.2.3 水库水动力特征及影响因素
        3.2.4 对比分析
    3.3 水动力特征因子与景观规划设计间响应关系的建立
        3.3.1 水体水循环状态与景观规划设计间的关联性
        3.3.2 临岸流速大小特征与景观规划设计间的关联性
        3.3.3 水深梯度分布与景观规划设计间的关联性
    3.4 本章小结
4 水动力适应性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构建
    4.1 水动力适应性景观规划设计目标的建立
    4.2 水动力适应性景观规划设计路径的形成
    4.3 水动力适应性景观规划设计的主要内容
        4.3.1 基础水文条件的分析与优化
        4.3.2 水动力特征评价体系的构建
        4.3.2.1 水循环状态的分区与评价
        4.3.2.2 流速大小特征的分析与评价
        4.3.2.3 水深分布梯度的划分与评价
        4.3.2.4 水位季节性变动范围的控制
        4.3.3 典型景观要素水动力适应性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水动力适应性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试验性应用
    5.1 基址概况现状分析
        5.1.1 区位条件
        5.1.2 气候条件
        5.1.3 水文条件
        5.1.4 植物资源
    5.2 规划设计目标定位
        5.2.1 生态环境的保护
        5.2.2 旅游品牌的打造
        5.2.3 产业经济的提升
        5.2.4 水动力适应性目标的建立
    5.3 总体构思与布局
        5.3.1 设计理念
        5.3.2 功能分区
    5.4 中心湖水动力适应性景观规划设计
        5.4.1 中心湖基础水文条件的分析与优化
        5.4.1.1 试验区洪水期降雨径流分析
        5.4.1.2 试验区枯水期水量平衡分析
        5.4.2 中心湖水动力特征评价体系的建立
        5.4.2.1 中心湖水动力特征数值模拟基础条件
        5.4.2.2 中心湖水动力特征数值模拟分析方法
        5.4.2.3 中心湖水动力特征数值模拟分析结果
        5.4.2.4 中心湖水动力特征数值模拟分析结果的评价与转译
        5.4.3 中心湖典型景观要素水动力适应性设计指导依据
        5.4.4 中心湖水动力适应性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的形成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的局限性
    6.3 研究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图目录)
附录二 (表目录)
附录三 (数据来源)
致谢

(9)基于水质改善目标的太湖适宜换水周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太湖历年换水周期
    1.2 太湖适宜换水周期定义及计算方案设计
    1.3 EcoTaihu数值模型
        1.3.1 模型构架
        1.3.2 模型参数
        1.3.3 模型验证
2 结果与讨论
    2.1 各计算方案不同湖区换水周期
    2.2 各计算方案不同湖区水质变化情况
        2.2.1 A方案(实况方案)
        2.2.2 B方案(2010年环湖河道水量倍比缩放方案)
        1)对竺山湖和湖西区的影响
        2)对湖心区的影响
        3)对西南区的影响
        4)对贡湖和梅梁湖的影响
        5)对东太湖和湖东滨岸区的影响
        6)对太湖的影响
        2.2.3 C方案(2010年望虞河水量倍比缩放方案)
        1)对竺山湖和湖西区的影响
        2)对湖心区的影响
        3)对西南区的影响
        4)对贡湖和梅梁湖的影响
        5)对东太湖和湖东滨岸区的影响
        6)对太湖的影响
    2.3 太湖适宜换水周期分析
3 结论

(10)再生水为水源的城市湖池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 以再生水为水源的城市湖池水质特征分析
    1.1 景观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
    1.2 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限制因子
2 以再生水为水源的城市湖池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方法
    2.1 水面蒸发需水量计算
    2.2 河湖渗漏需水量计算
    2.3 湖池循环更新水量计算
3 沣庆湖的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
    3.1 研究区概况
    3.2 水面蒸发损失量计算
    3.3 渗漏损失量计算
    3.4 循环更新水量计算
4 结论

四、通过周期性换水更新城市湖泊水质的解析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水动力学的城市浅水湖泊水质模拟研究 ——以七夕湖为例[D]. 赵琰.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于MIKE21模型的某人工湖水动力及水体置换特性研究[D]. 王美玲.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西南地区城市水环境污染特征分析及综合整治指导方案研究[D]. 江浩麟.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3)
  • [4]再生水补给条件下城市景观水体的水质特征与调控技术研究[D]. 刘言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
  • [5]福建东山岛双东湖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研究[D]. 王奕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6]天津生态城健康水环境系统构建工程技术研究及应用[D]. 刘振江. 天津大学, 2019
  • [7]基于水文过程的城市人工湖水量保持景观设计方法研究 ——以梦泽湖为例[D]. 苟翡翠. 武汉大学, 2017(06)
  • [8]基于水动力适应性的湖泊型景观水体规划设计方法初探 ——以武汉蔡甸区西湖动植物王国中心湖为例[D]. 朱振杰. 武汉大学, 2017(07)
  • [9]基于水质改善目标的太湖适宜换水周期分析[J]. 王冼民,翟淑华,张红举,胡维平,李钦钦,韩涛. 湖泊科学, 2017(01)
  • [10]再生水为水源的城市湖池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J]. 吴秋琴,宋孝玉,秦毅.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 2016(06)

标签:;  ;  ;  ;  ;  

通过周期性换水更新城市湖泊水质的分析模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