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生物防火林带是防治森林火灾的有效措施——粤闽皖三省生物防火林带项目建设调查报告

建立生物防火林带是防治森林火灾的有效措施——粤闽皖三省生物防火林带项目建设调查报告

一、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是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发生的有效措施──关于广东、福建、安徽省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钟春连[1](2021)在《长汀县策武镇生物防火林带的效能分析及营造技术探讨》文中提出森林火灾属于严重灾害,对森林资源的影响非常大。在现有技术支持下,实行生物多样性建设,以生物防火林带为重要防火措施,可以阻隔火灾蔓延,减少森林火灾损失,提高生态效益。讨论和分析福建省长汀县策武镇生物防火林带效能,同时探究生物防火林带营造技术,为林业生产提供参考。

张瑶[2](2020)在《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群落调查与防火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森林公园大火频发,世界各国深受其害。易燃林分面积过多和可燃物生物量加大已成为林火多发的首要因子。国内早期针对森林可燃物燃烧性的研究局限于对单一树种的室内分析,不能客观反映森林类型的真实可燃性;另外对公园植物的防火性和景观格局的优化也缺乏系统研究。本文通过对森林公园中主要植被类型的调查,分析其主要特征和不同标准地生物量及分布情况,结合林区植被覆盖度、地形等因子对森林公园进行精细火险等级区划,以此确定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的防火布局优化方案。通过对不同树种的燃烧性实验(含水量、失水速率、燃烧时间、灰分含量和碳含量测定)及生态学等特性研究,采用灰色关联法对各树种的防火阻火性能进行综合评判,为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选择出优良的防火植物32种,利用植物景观配置、工程布设等措施对森林公园的火险敏感区进行系统优化,以期提高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的综合防火水平,使该公园更好更持续稳定的发挥生态经济效益。研究结果如下:(1)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范围内的森林群落类型多以人工植被为主,通过调查将其划分为5个植被类型,分别为常绿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常绿针叶林、常绿针阔混交林和经济林;17个群系,分别为桉树和红椎混交林、桉树和大叶栎混交林、桉树林、红椎林、马尾松林和杉木林等。(2)通过样方调查、林分生物量调查和可燃物载量调查等,分析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主要林区的生物量分布情况,发现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以易燃林分占比较大,可燃物载量偏高。其中乔木层生物量介于10.14t/hm2~149.16t/hm2,林下灌草生物量介于0.92t/hm2~3.55t/hm2,林下枯落物生物量介于1.47t/hm2~5.08t/hm2。(3)根据森林群落和标准地调查,结合《全国森林火险区划等级(LY/T1063-2008)》,将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的植被区划为五个火险类型,Ⅰ级极难燃林,Ⅱ级难燃林,Ⅲ级可燃林,Ⅳ级易燃林,Ⅴ级极易燃林。(4)参考前人防火树种的研究成果,结合本研究的实验数据,为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筛选的防火优化树种有海南蒲桃、火力楠、米老排、红荷木、鸭脚木、八角、灰木莲、九节、油茶、东方乌毛蕨、淡绿短肠蕨、花叶鹅掌柴、蝴蝶藤、红背桂、桂花、澳洲鸭脚木、非洲茉莉、山茶、虎尾兰等。(5)防火植物景观优化主要以林分结构改造为主,通过营造防火景观林带、混交抗火园林树种、降低林分密度、改造林下防火植物等措施对易燃林分进行优化,逐渐提升和完善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的综合防火格局。(6)工程景观优化主要以防火设施布建为主,通过合理建设防火林带道路,布局蓄水池、消防栓、自动烟雾探测和高压喷淋系统等设施加强森林公园的整体防火水平。

何百娜[3](2020)在《白狼林业局森林火灾精准防控体系现状与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白狼林业局林区为例,采用实地调研、专家咨询和文献综述等方法,分析其森林防火现状,并从预防治理生物防火林带、森林火灾动态监测与精确定位系统、森林火灾扑救指挥通信系统三个方面,探讨建设白狼林业局森林火灾预防治理、监测与扑救一体化技术系统,旨在更好控制、实时监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实现应急指挥。结果表明:(1)原有防火林带可燃物积累较多,缺乏用于有效预防森林火灾的生物防火隔离。选择兴安落叶松作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树种,在白狼林业局58km边境防火隔离带沿线新建生物防火林带33.8km,改培型生物防火林带30km。并在边境线构建以水灭火系统。(2)林业局缺少森林火灾动态的监测与精确定位系统,规划建设由前端监测点、森林火灾识别定位系统、无线传输系统和铁塔四部分组成的动态的监测与精确定位系统。确定森林火灾视频监控点的合理建设位置为高岳山、鸡冠山、冻死人山、查干敖包山、三广山,共5个前端监控点。(3)通讯设备缺少,森林火灾扑救应急通信指挥系统不够完善,信息传输能力欠缺。通过建设包括卫星通信模块、专网通信模块、车载音视频模块、供电模块、警示模块、中心端地面站模块的完备的森林火灾扑救应急通信指挥系统加以完善。

张毅[4](2019)在《平昌县森林防火建设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森林火灾的预防、扑救和保障系统是森林防火工作中三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过程。正确处理三者关系,对于有效控制森林火灾的发生和蔓延,减少森林大火造成的经济损失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平昌县森林资源丰富,天然林和人工针叶林比重大,易燃类树种分布较广,林下可燃物载量达36t/hm2,一直在持续增加,燃烧因子面宽量大,森林火险等级在《全国森林防火规划(2016-2025)》中定为高风险区,存在发生重、特大森林火灾的潜在威胁,森林防火形势严峻。2001-2015年平昌县发生森林火灾80起,其中较大火灾8起,一般火灾72起,火场面积103.14hm2,受灾害森林面积91.36hm2。目前平昌县森林防火综合体系还存在林火监测和通讯覆盖度不高、森林防火队伍能力建设严重不足、森林防火基础设施薄弱和预防扑救组织困难等主要问题。针对以上情况,本文采用文献阅读法、调查法和个案研究法,通过对平昌县森林资源现状、森林防火现状和多年来的森林火灾成因及特点等进行调查对策分析,以全县天然林区和人工针叶林区森林防火综合治理为重点,将全县划分为西部深丘生态保护区、东部-北部低山区和中部-南部浅丘区三大森林防火区域进行建设研究,主要以防火预防监测系统、防火扑救系统和防火保障系统为研究内容,寻求达到《四川省森林防火规划(2016—2025年)》所要求的标准且适合平昌县的森林防火综合体系。以期为川东北的森林防火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防火预防监测系统方面,构建林火监测体系,实现全县视频了望监测覆盖率达到95%以上;火源管理装备建设和野外违规用火监管力度将得到加强;防火应急道路密度和林火阻隔网密度超过标准。(2)防火扑救系统方面,组建专业打火队伍,修建扑火专业队营房,配备先进的灭火机具装备,实现扑火专业队当日到达火场和参与救援火灾率100%。(3)防火保障系统方面,完善宣传教育工程,提供森林航空消防保障,全县森林火场通讯覆盖率达到100%。

王学兵[5](2016)在《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对森林资源的保护》文中指出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森林绿化面积逐步增大,而林区里面人为活动却越来越频繁了起来,这对森林资源的保护造成了重大的威胁以及安全隐患,一个小小的烟头火星就可能造成极其可怕的后果,烧山毁林不说,更是关乎到人员生命安全,因此,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是预防森林火灾,保护森林资源的主要措施途径之一。本文就如何建立生物防火林带,以及其对森林资源的保护起到什么样的作用与意义进行探讨。

范鲁安,刘萌[6](2015)在《对福建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文中研究表明对福建省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情况进行了实地考察,得出福建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经历了探索,认识阶段;试验、发展阶段;完善、提高阶段和总结、推广4个阶段。对福建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做法,经验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提出了提高对生物防火林带作用的认识,明确生物防火林带法律地位、建立生物防火林带建设资金保障机制等7条对策与建议。

贾博[7](2014)在《南昌梅岭木荷生物防火林带小气候及土壤养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物防火林带的营造是一项重要的森林绿色防火战略工程,关系到森林资源生态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是重要的森林防火措施之一。生物防火林带具有在不同层次上防止火灾的蔓延和扩展,防止易燃森林植物燃烧的防火和阻火功能。开展木荷防火林带小气候和土壤养分的火环境研究,丰富防火和阻火机理理论,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有重要意义。试验地选择在南昌市湾里区长岭林场,木荷防火林带17km长,长势良好。设置春、夏、秋、冬林带内外小气候观测和土壤养分的测定,实验数据用SPSS和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季节防火林带内较林外空旷地可降低日平均气温0.1℃-1.8℃,各季节最大降温幅度的高度层依次为春季(20㎝)、夏季(20㎝)、秋季(20㎝)、冬季(150㎝);不同季节防火林带内较林外空旷地可提高日平均空气相对湿度1.2%-45%,其中夏季20-50cm增湿效果最明显,增加45%-14%;100-150cm以春、冬增湿效果明显,增加7.8%-10%;温度降低1.0℃,秋冬季可提高4%-5%的相对湿度。防火林带对光照和风速的阻碍作用显着,春季林内光照强度比林外低5.97%,风速低15.2%;夏季林内光照强度比林外低36.2%,风速低44.1%;秋季林内光照强度比林外低47.1%,风速低13.4%;冬季林内光照强度比林外低48.2%,风速低24.5。各个季节林内pH值均低于林外,一年之中林内土壤平均pH值为5.40,林外为5.58,林内比林外低4%;林内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均显着高与林外,且呈现含量随深度递减的规律;不同季节之间各类养分含量差异显着,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在春夏季节含量较高,而速效磷则在秋冬季节含量较高,春夏季节含量较少。各个季节林带内外土壤温度呈现随深度增加而递减的规律,在春、夏、冬三个季节,某些土壤养分与土温存在对应关系。春季林带内外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含量与土壤温度存在正相关;夏季林带内外碱解氮、速效磷含量与土温存在正相关;冬季林内碱解氮与速效钾与土温存在负相关。生物防火林带具有降低空气温度、增加空气相对湿度、降低林内风速、提高土壤养分,促进木荷生长,提高阻火能力的作用。

谭论[8](2012)在《福建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之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有效阻隔农事火源进山入林,有效阻滞林火扩散蔓延,有利于组织火灾扑救,可成为永久性防火设施,能提高森林资源综合效益等方面阐述了生物防火林带在福建省森林防火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了福建省生物防火林带存在的密度偏低,建设速度跟不上造林进度,保存率低,分布不合理,法律地位不明确,投入不足等问题及其原因,并提出了相关的建议和对策。

唐伟[9](2012)在《北京西山林场生物防火隔离带规划与布局》文中认为森林火灾是当今世界发生面广、破坏性大、处置救助十分困难的自然灾害,被联合国粮农组织列为世界八大自然灾害之一,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土生态安全、社会政治稳定具有重大影响。中国是森林火灾较为严重国家之一,在过去的50年间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亿元。目前,在各项森林防火措施中,生物防火林带变被动防火为主动防火,变消费型防火为生产效益型防火,具有高效、多效、长效等优势,受到普遍重视和研究应用。本研究通过分析计算西山林场潜在火行为特征,对防火林带有效宽度和防火林带管理等提出相应技术标准。分析测定西山林场地理和自然条件,为生物防火林带的开设提供量化指标。综合考虑西山林场可燃物、森林潜在火行为、地理和自然条件、防火树种与造林技术等因素,通过在GIS平台上对生物防火林带的空间格局进行优化布置,研究确定营建山脊生物防火隔离林带7038.2m、林缘生物防火隔离林带13448.3m,结合防火公路防火林带,将该区域分割成17个大小不等的独立单元,可有效降低该地区发生大面积森林火灾的危险性。

汪朝辉[10](2012)在《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研究》文中提出森林旅游以高质量的环境资源和森林景观为主要旅游资源,已成为生态旅游的主要形式。然而随着森林旅游的迅猛发展,森林旅游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森林旅游的生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受到严重的威胁和挑战,完善和改进生态环境保护的技术手段和管理水平,开展森林公园的生态安全评价和管理研究,是实现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已有的森林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研究基本是分析旅游活动对大气、水体、植被、垃圾、噪声、土壤、野生动物等各自然生态环境因子的影响和评价各自然生态环境因子所发生的变化。而很少有学者从旅游生态系统的整体安全出发,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对旅游的影响进行综合的评价。已有的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涉及的对象虽然很广,但目前关于旅游地生态安全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还没有提出完整的旅游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以森林公园为研究对象的生态安全评价还是空白。基于此,本研究结合旅游生态学、环境科学等学科的理论与研究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对我国山岳型森林公园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开展了深入研究,提出了更具操作性的评价方法,并以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为例进行了实证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对策。论文的主要观点和创新如下:(1)探讨了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基础。在深入分析其他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基础上,结合森林公园复合旅游生态系统的特性,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环境影响评价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对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基础予以了探讨。可持续发展理论是生态安全理论形成的思想基础;环境影响评价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提议的开发计划和决策的不利环境影响和后果进行预测和控制,是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的手段和综合决策机制,是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旅游可持续发展方法;生态系统理论要求生态安全评价从生态系统的角度,综合考虑旅游的开发利用所造成的生态环境、经济、社会等因子的变化对旅游生态系统的安全影响程度。(2)分析了影响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通过综合分析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山岳型森林公园的主要特征,得出影响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其中自然因素包括森林火灾、森林病虫害、森林气象和地质灾害、大气污染、地表水的污染、旅游垃圾污染、噪声污染;人为因素包括游客接待量的增长强度的压力、水量供需平衡能力、旅游开发对森林公园生态系统的干扰、外来物种的入侵、森林植被的破坏、生态教育体系的完善程度、“三废”处理的强度、环境管理体系的完善程度、法律体系的完善程度和社区管理水平。(3)构建了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按照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综合运用文献法、频度统计法、专家咨询法、开放式访谈法和高层专家研讨等方法,经过4轮的讨论最终建立了包括游客量接待强度等21个指标的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4)提出了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标准及评价等级分类标准。在分析现有生态安全评价标准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管理的具有实际操作性的生态安全评价标准及评价等级分类标准。(5)以温州森林公园为例分析了我国森林公园的生态安全现状。得出温州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中仅有花岩国家森林公园的生态安全处于“安全”状态,其余公园都处于“不安全”状态。(6)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予以实证。运用所提出的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等级分类标准对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进行实证,并分析了影响其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其生态安全管理对策。以上研究成果是对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理论的完善和补充,从生态安全视角研究我国森林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保护,拓宽了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的研究领域,丰富了旅游生态学和森林旅游学的内容,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另外,本研究成果将为我国森林公园和森林旅游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对指导我国森林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是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发生的有效措施──关于广东、福建、安徽省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是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发生的有效措施──关于广东、福建、安徽省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长汀县策武镇生物防火林带的效能分析及营造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防火林带效益
    1.1 生态效益
        1.1.1 调整树种结构,提高林分质量
        1.1.2 涵养水源,提高肥力
        1.1.3 调整林分结构,促进生态平衡
    1.2 经济与社会效益
    1.3 其他效益
2 防火林带营造技术
    2.1 种苗选择
        2.1.1 根据树种特性选择
        2.1.2 适地适树原则
        2.1.3 苗木的规格
    2.2 设置生物防火林带
        2.2.1 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位置
        2.2.2 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宽度
    2.3 造林技术
    2.4 抚育管理
    2.5 保障措施
        2.5.1 技术保障
        2.5.2 资金保障
        2.5.3 政策保障
        2.5.4 机制保障
3 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实践
    3.1 项目概况
    3.2 森林防火现状
    3.3 防火工作
        3.3.1 森林火灾
        3.3.2 防火林带建设
    3.4 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内容
        3.4.1 建设重点
        3.4.2 建设规模与内容
        3.4.3 树种选择
        3.4.4 林地清理
        3.4.5 整地挖穴
        3.4.6 施基肥、回土
        3.4.7 栽植
    3.5 抚育管理
        3.5.1 当年抚育
        3.5.2 第2、3年抚育
4 结语

(2)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群落调查与防火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综述
    1.1 森林火灾统计概况
        1.1.1 森林防火重要性
        1.1.2 国外火灾概况
        1.1.3 国内火灾概况
    1.2 森林生物量研究进展
    1.3 森林火险区划研究进展
        1.3.1 国内森林火险区划依据
        1.3.2 国内森林火险区划进展
        1.3.3 国内森林火险区划因子
    1.4 防火植物研究进展
        1.4.1 国外防火植物试验
        1.4.2 国外防火植物种类
        1.4.3 国内防火植物试验
        1.4.4 国内防火植物种类
    1.5 防火景观研究进展
        1.5.1 国外景观格局研究
        1.5.2 国内景观格局研究
        1.5.3 国内防火林带研究
    1.6 项目研究目的
    1.7 项目研究意义
第二章 区域概况和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实验方法
        2.2.1 群落调查方法
        2.2.2 乔木层生物量测定
        2.2.3 林下灌草生物量测定
        2.2.4 枯落物生物量测定
        2.2.5 火险区划方法
        2.2.6 含水量测定
        2.2.7 失水速率测定
        2.2.8 燃烧时间测定
        2.2.9 灰分和碳含量的测定
        2.2.10 防火优化方法
    2.3 数据分析方法
    2.4 主要技术路线
第三章 森林公园群落调查
    3.1 群落类型组成
    3.2 主要植被特征
        3.2.1 常绿阔叶混交林
        3.2.2 常绿阔叶林
        3.2.3 常绿针叶林
        3.2.4 常绿针阔混交林
        3.2.5 经济林
        3.2.6 植被可燃性分析
    3.3 森林公园植物组成
    3.4 园林植物配置现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群落生物量研究
    4.1 研究区域
    4.2 研究分析
        4.2.1 林分结构特征
        4.2.2 生物量特征
    4.3 研究结果
第五章 森林火险等级区划
    5.1 区划分析
        5.1.1 坡向等对火情的影响
        5.1.2 林分对火情的影响
    5.2 区划结果
    5.3 结果分析
        5.3.1 林分特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防火植物测定
    6.1 实验对象
    6.2 实验内容
        6.2.1 生态学等特性分析
        6.2.2 含水量测定
        6.2.3 失水速率测定
        6.2.4 燃烧时间测定
        6.2.5 灰分和碳含量测定
    6.3 实验研究结果
        6.3.1 指标相关性分析
        6.3.2 指标关联性分析
        6.3.3 指标平均值分析
        6.3.4 排序差异比较
        6.3.5 植物防火等级确定
    6.4 优良防火植物借鉴
        6.4.1 防火植物种类
        6.4.2 生态学等分析
        6.4.3 借鉴结果
    6.5 防火植物确定
第七章 防火优化研究
    7.1 森林公园现状
        7.1.1 林分现状
        7.1.2 设施现状
    7.2 优化依据
    7.3 优化原则
        7.3.1 以人为本、生态优先
        7.3.2 科学优先、适地适树
        7.3.3 结合季相、顾全大局
        7.3.4 回归自然、注重经济
    7.4 优化方向
        7.4.1 防火林带优化
        7.4.2 林分结构优化
        7.4.3 植物配置优化
        7.4.4 植物季相分析
    7.5 防火工程优化
        7.5.1 传统设施优化
        7.5.2 智能识别系统
    7.6 局部景观防火优化
        7.6.1 星月湖现状分析
        7.6.2 小气候影响
        7.6.3 星月湖景观优化
    7.7 综合防火水平预测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研究结论
    8.2 问题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植物名录
致谢

(3)白狼林业局森林火灾精准防控体系现状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森林防火体系建设现状
        1.2.2 国内森林防火体系建设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内容与区域概况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2.3 技术路线
    2.4 研究区概况
        2.4.1 地质地貌
        2.4.2 气候特征
        2.4.3 资源概况
        2.4.4 森林火灾历史
3 白狼林业局森林防火体系现状与问题
    3.1 防火组织机构及队伍建设
    3.2 森林防火基础设施状况
    3.3 白狼林业局森林防火存在的问题
4 白狼林业局森林防火体系构建
    4.1 森林火灾预防治理生物防火隔离带建设
        4.1.1 生物防火隔离带设置原则
        4.1.2 生物防火隔离带预防治理范围与总体布局
        4.1.3 生物防火隔离带预防治理设计
    4.2 森林火灾动态监测与精确定位系统
        4.2.1 前端图像信息采集工程化设计
        4.2.2 火情自动识别及定位系统工程化应用
        4.2.3 无线传输与环境适应工程化设计
        4.2.4 监控指挥中心工程化设计
    4.3 森林火灾扑救应急通信指挥系统
        4.3.1 卫星通信模块
        4.3.2 专网通信模块
        4.3.3 中心端地面站模块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平昌县森林防火建设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前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林火预测预报技术
        1.2.2 林火监测技术
        1.2.3 防火通讯技术
        1.2.4 林火阻隔技术
        1.2.5 林火扑救技术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资源概况
        2.1.2 社会经济情况
        2.1.3 林情概况
        2.1.4 火源和火情
    2.2 平昌县森林防火体系现状
        2.2.1 组织机构和责任制度
        2.2.2 防火面临形势
        2.2.3 防火存在的主要问题
        2.2.4 必要性分析
    2.3 研究方法
3 平昌县森林防火建设布局
    3.1 西部深丘生态保护区
    3.2 东部-北部低山用材林区
    3.3 中部-南部浅丘工业原料林区
4 森林防火预防监测系统
    4.1 预警和监测预防
        4.1.1 火险预报预警
        4.1.2 监测预防
    4.2 地面巡护预防
        4.2.1 巡护便道
        4.2.2 巡护设备
    4.3 火源管理预防
    4.4 阻隔带预防
        4.4.1 防火应急道路
        4.4.2 生物防火林带
    4.5 小结
5 森林防火扑救系统
    5.1 扑火专业队建设
    5.2 扑火机具装备和消防蓄水池建设
        5.2.1 扑火机具类
        5.2.2 安全防护类
        5.2.3 野外生存类
        5.2.4 工程机械类
        5.2.5 防火车辆类
        5.2.6 消防蓄水池建设
    5.3 森林火灾扑救组织工作
        5.3.1 组织指挥
        5.3.2 扑救力量组织
        5.3.3 做好协调保障
    5.4 小结
6 森林防火保障系统
    6.1 宣传教育工程
        6.1.1 常规性森林防火宣传教育
        6.1.2 重点时段集中宣传
    6.2 物资储备库和检查站建设
    6.3 通信和信息工程
        6.3.1 固定电话通讯
        6.3.2 移动通信通讯
        6.3.3 无线电通讯
    6.4 森林航空消防
    6.5 小结
7 综合防火体系构建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对森林资源的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县森林资源现状
    1.1 森林面积及蓄积量
        1.1.1 各类土地面积
        1.1.2 各类林木蓄积
    1.2 森林植被及植物资源概况
    1.3 野生动物资源概况
    1.4 森林火灾现况
2 生物防火林带的建设有何意义
3 生物防火林带的现状
    3.1 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初具规模
4 在保护森林资源方面生物防火林带有哪些作用
    4.1 生物防火林带防火性能高, 经济效益高
    4.2 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效益显着
5 森林防火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5.1 森林火险等级升高, 防火形势严峻
    5.2 林区用火频繁, 隐患多
    5.3 防火基础建设落后, 应变能力差
6 结束语

(6)对福建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调查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福建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概况
2福建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主要经验及做法
3福建省生物林带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4加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7)南昌梅岭木荷生物防火林带小气候及土壤养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生物防火林带的概念及作用
        1.2.1 生物防火林带的概念
        1.2.2 生物防火林带的主要作用
    1.3 防火林带的研究概述
        1.3.1 国外生物防火林带研究概况
        1.3.2 国内生物防火林带研究概况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区基本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条件
        2.1.3 自然资源
        2.1.4 旅游资源
        2.1.5 试验区木荷防火林带概况
    2.2 研究内容及方法
        2.2.1 研究内容
        2.2.2 研究方法
        2.2.3 数据处理
第三章 防火林带小气候分析
    3.1 不同季节防火林带气温日变化分析
        3.1.1 近地 20cm 气温变化
        3.1.2 近地 50cm 气温变化
        3.1.3 100cm 气温变化
        3.1.4 150cm 气温变化
    3.2 不同季节防火林带相对湿度日变化分析
        3.2.1 近地 20cm 相对湿度
        3.2.2 50cm 相对湿度
        3.2.3 100cm 相对湿度
        3.2.4 150cm 相对湿度
    3.3 林带内外气温与相对湿度的关系
    3.4 不同季节林带内外地温和土温对比分析
        3.4.1 地温分析
        3.4.2 5cm 土壤温度分析
        3.4.3 10cm 土壤温度分析
        3.4.4 15cm 土壤温度分析
        3.4.5 20cm 土壤温度分析
    3.5 不同季节防火林带内外光照强度日变化对比分析
        3.5.1 近地 20cm 光照强度分析
        3.5.2 50cm 光照强度分析
        3.5.3 100cm 光照强度分析
        3.5.4 150cm 光照强度分析
    3.6 不同季节林带内外 100cm 处风速日变化对比分析
第四章 生物防火林带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及土温与土壤养分关系
    4.1 生物防火林带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4.1.1 土壤 pH 值的变化
        4.1.2 土壤有机质的变化
        4.1.3 土壤全氮的变化
        4.1.4 土壤碱解氮的变化
        4.1.5 土壤速效磷的变化
        4.1.6 土壤速效钾的变化
    4.2 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温度的关系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获得奖情况

(8)福建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之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防火林带在森林防火中的重要作用
    1.1 生物防火林带能有效阻隔农事火源进山入林
    1.2 生物防火林带能有效阻滞林火扩散蔓延
    1.3 生物防火林带有利于组织火灾扑救
    1.4 生物防火林带可成为永久性防火设施
    1.5 生物防火林带能提高森林资源综合效益
2 福建省生物林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生物防火林带密度偏低
    2.2 生物防火林带建设速度跟不上造林进度
    2.3 生物防火林带保存率低
    2.4 现有生物防火林带分布不合理
    2.5 生物防火林带法律地位不明确
    2.6 对生物防火林带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
    2.7 生物防火林带建设投入不足
    2.8 林改后林地分散, 林带建设阻力大
3 加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3.1 加大宣传, 提高对生物林带重要作用认识
    3.2 以森林防火中长期发展规划为统领, 认真编制防火林带专项建设规划
    3.3 明确生物防火林带法律地位, 纳入生态公益林管理范围
    3.4 将生物防火林带列入“长防林”补助范围
    3.5 加强技术指导, 保证林带建设质量
    3.6 多渠道筹措资金, 提高林带建设补贴标准
    3.7 加强检查考核, 确保完成建设任务

(9)北京西山林场生物防火隔离带规划与布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研究背景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1.2.1 国外生物防火研究现状
        1.1.2.2 国内生物防火研究现状
        1.1.2.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1.2.4 研究趋势
    1.2 研究目标和主要研究内容
        1.2.1 关键的科学问题与研究目标
        1.2.1.1 关键的科学问题
        1.2.1.2 研究目标
        1.2.2 主要研究内容
    1.3 研究技术路线
        1.3.1 技术流程
        1.3.2 论文组织与结构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质地貌
    2.3 气候
    2.4 土壤
    2.5 植被
第三章 研究区域可燃物情况
    3.1 可燃物载量和热值
        3.1.1 可燃物载量
        3.1.1.1 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
        3.1.1.2 可燃物载量
        3.1.2 热值
    3.2 可燃物空间格局
第四章 西山林场潜在火行为
    4.1 研究方法
        4.1.1 火历史分析
        4.1.2 火行为的计算公式
        4.1.2.1 蔓延速度计算
        4.1.2.2 火线强度计算
        4.1.2.3 火焰高度计算
        4.1.3 风速风向的模拟
        4.1.4 地理数据处理
    4.2 火蔓延速度
    4.3 火线强度
    4.4 火焰高度
第五章 地理和自然条件
    5.1 公路与林缘确定
    5.2 地形特征提取
        5.2.1 坡度的提取
        5.2.2 山脊线的提取
第六章 生物防火隔离带规划与布局
    6.1 网络密度和最小控制面积确定
    6.2 主风向的确定
    6.3 防火林带宽度
        6.3.1 防火林带宽度计算
        6.3.2 防火林带宽度空间分布特征
    6.4 防火林带有效宽度确定
    6.6 防火林带规划与布局
第七章 防火树种与造林技术
    7.1 主林带-山脊林带
    7.2 副林带-林缘林带
    7.3 防火公路
    7.4 各技术指标
    7.5 防火树种与造林技术
        7.5.1 火炬树(Rhus typhilla L.)
        7.5.1.1 形态特征
        7.5.1.2 生物学特征
        7.5.1.3 分布
        7.5.1.4 造林技术
        7.5.1.4.1 采种
        7.5.1.4.2 育苗
        7.5.1.4.3 造林
        7.5.1.5 经济用途
        7.5.2 香椿(Toona sinensis)
        7.5.2.1 形态特征
        7.5.2.2 生物学特性
        7.5.2.3 分布
        7.5.2.4 造林技术
        7.5.2.4.1 种子采集
        7.5.2.4.2 种子处理
        7.5.2.4.3 播种
        7.5.2.4.4 苗圃管理
        7.5.2.4.5 造林
        7.5.3 山杨(Populus davidiana)
        7.5.3.1 生态特征
        7.5.3.2 分布
        7.5.3.3 生物学特性
        7.5.3.4 造林技术
        7.5.3.4.1 育苗
        7.5.3.4.2 造林
        7.5.3.5 木材性质及用途
        7.5.4 小黑杨(Populus simonii)
        7.5.4.1 形态特征
        7.5.4.2 分布
        7.5.4.3 生物学特性
        7.5.4.4 造林技术
        7.5.4.4.1 育苗
        7.5.4.4.2 造林
        7.5.4.5 木材性质及用途
        7.5.5 元宝枫(Acer truncatum)
        7.5.5.1 形态特征
        7.5.5.2 分布
        7.5.5.3 生物学特性
        7.5.5.4 造林技术
        7.5.5.4.1 采种
        7.5.5.4.2 育苗
        7.5.5.4.3 造林
        7.5.5.5 经济价值
        7.5.6 山杏(Prunus armeniaca)
        7.5.6.1 形态特性
        7.5.6.2 分布
        7.5.6.3 生物学特性
        7.5.6.4 造林技术
        7.5.6.4.1 采种
        7.5.6.4.2 育苗
        7.5.6.4.3 造林
        7.5.6.4.4 抚育管理
        7.5.6.5 经济价值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讨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详细中文摘要

(10)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缘起
        1.1.1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1.1.2 环境影响评价发展的需要
        1.1.3 生态安全研究的需要
    1.2 文献综述
        1.2.1 概念的界定及辨析
        1.2.2 国外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1.2.3 国内生态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
        1.3.1 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基础研究
        1.3.2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
        1.3.3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1.3.4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标准及评价等级分类标准研究
        1.3.5 我国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现状分析
        1.3.6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实证研究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
        1.4.2 现实意义
    1.5 研究方法
    1.6 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2 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的理论基础
    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及理论体系
        2.1.2 可持续发展是生态安全理论形成的思想基础
        2.1.3 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2.1.4 森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科学理论指导
    2.2 环境影响评价理论
        2.2.1 环境影响评价的内涵及目的
        2.2.2 环境影响评价的理论方法及技术方法
        2.2.3 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研究概述
        2.2.4 旅游环境影响评价的难点
        2.2.5 旅游环境影响评价与旅游生态安全评价的关系
    2.3 生态系统理论
        2.3.1 生态系统的概念及特征
        2.3.2 旅游生态系统的内涵
        2.3.3 旅游生态系统的承载力
        2.3.4 旅游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2.3.5 森林公园生态系统的生态服务功能及评价
        2.3.6 旅游生态系统的生态安全意义
    2.4 本章小结
3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研究
    3.1 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2 森林公园的分类
    3.3 山岳型森林公园的主要特征
    3.4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主要制约因素分析
        3.4.1 森林火灾灾害
        3.4.2 森林病虫害灾害
        3.4.3 森林气象、地质灾害
        3.4.4 大气污染
        3.4.5 地表水污染
        3.4.6 旅游垃圾污染
        3.4.7 噪声污染
        3.4.8 游客接待量增长强度的压力
        3.4.9 水量供需平衡能力
        3.4.10 旅游开发对森林公园生态系统的干扰
        3.4.11 外来物种的入侵
        3.4.12 森林植被的破坏
        3.4.13 生态教育体系的完善程度
        3.4.14 “三废”处理的强度
        3.4.15 法律体系的完善程度
        3.4.16 社区管理水平
    3.5 本章小结
4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4.1 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1.1 生态环境的安全性与人类发展的可持续性原则
        4.1.2 科学性原则
        4.1.3 主导性原则
        4.1.4 可行性原则
        4.1.5 可比性原则
        4.1.6 前瞻性原则
        4.1.7 系统性与独立性相结合的原则
        4.1.8 理论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
    4.2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框架
    4.3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3.1 指标筛选的技术路径
        4.3.2 指标筛选的方法
        4.3.3 指标的筛选
    4.4 本章小结
5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标准及评价等级标准研究
    5.1 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标准的构建原则
    5.2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标准
    5.3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评分值研究
    5.4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分级标准研究
        5.4.1 单个评价指标的生态安全分级及评分值
        5.4.2 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总体评价分级标准
    5.5 本章小结
6 我国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现状分析-以温州市森林公园为例
    6.1 选取温州市为调研对象的原因分析
    6.2 近三年旅游发展状况分析
    6.3 生态安全现状分析
        6.3.1 生态环境压力
        6.3.2 生态环境状态
        6.3.3 人文环境响应
    6.4 本章小结
7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实证研究
    7.1 选择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作为研究地的原因分析
    7.2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概况
        7.2.1 自然环境概况
        7.2.2 旅游业发展状况
    7.3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分析(以2009年为例)
        7.3.1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安全各评价指标值选择、采集及分析
        7.3.2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
    7.4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7.4.1 游客等生态意识淡薄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
        7.4.2 黄金旅游线路的环境容量压力
        7.4.3 周边旅游开发对森林公园生态系统的干扰
        7.4.4 生态教育体系不完善
        7.4.5 生态环境监测及保障体系不健全
    7.5 本章小结
8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管理对策
    8.1 完善公园的管理体系,为生态安全提供制度保障
        8.1.1 精简机构,强化和突出管理处的旅游管理职能
        8.1.2 将环境管理纳入公园管理体系
    8.2 完善生态环境教育体系,为生态安全提供智力支持
        8.2.1 健全森林公园旅游教育和培训体系
        8.2.2 加强旅游从业人员的生态环境教育,培养其生态环境意识
        8.2.3 对游客开展全程的生态环境教育
        8.2.4 建立森林公园环境解译系统,使之成为生态环境教育的重要载体
        8.2.5 学术型团队引领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旅游开发管理
    8.3 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及管理体系,保护生态环境质量
        8.3.1 建立长期定位的环境监测保护体系
        8.3.2 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健康管理体系
        8.3.3 完善自然灾害防治体系
        8.3.4 建立旅游发展统计体系
        8.3.5 建立游客体验监测体系
    8.4 完善法律保障体系,为生态安全提供法律支撑
        8.4.1 完善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规
        8.4.2 加强执法的监督
    8.5 构建多渠道的环保资金筹措体系,加大生态安全的科技投入
        8.5.1 吸引社会捐助
        8.5.2 组建内部生态环保基金
        8.5.3 以生态彩票的方式向社会公众募集森林生态补偿基金
        8.5.4 民间资本融资方式
    8.6 本章小结
9 结论
    9.1 主要结论
    9.2 创新点
    9.3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9.4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湖南省张家界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09年度)
附录B:森林公园部分考察照片
附录C: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标准A
附录D: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现状调查表
附录E:真空厕所的经济效益分析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四、营造生物防火林带是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发生的有效措施──关于广东、福建、安徽省生物防火林带工程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长汀县策武镇生物防火林带的效能分析及营造技术探讨[J]. 钟春连. 南方农业, 2021(36)
  • [2]广西高峰国家森林公园群落调查与防火优化研究[D]. 张瑶. 广西大学, 2020(07)
  • [3]白狼林业局森林火灾精准防控体系现状与对策分析[D]. 何百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4]平昌县森林防火建设体系研究[D]. 张毅.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5]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对森林资源的保护[J]. 王学兵. 花卉, 2016(04)
  • [6]对福建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的调查与思考[J]. 范鲁安,刘萌. 森林防火, 2015(03)
  • [7]南昌梅岭木荷生物防火林带小气候及土壤养分研究[D]. 贾博. 江西农业大学, 2014(02)
  • [8]福建省生物防火林带建设之思考[J]. 谭论. 森林防火, 2012(03)
  • [9]北京西山林场生物防火隔离带规划与布局[D]. 唐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2(12)
  • [10]山岳型森林公园生态安全评价研究[D]. 汪朝辉.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10)

标签:;  ;  ;  ;  

建立生物防火林带是防治森林火灾的有效措施——粤闽皖三省生物防火林带项目建设调查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