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维护窗口的方法

一种维护窗口的方法

一、维护WINDOWS的一种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单芝慧,韩萌,韩强[1](2022)在《动态数据上的高效用模式挖掘综述》文中认为高效用模式挖掘(HUPM)考虑了项的购买数量及单位利润,提供了项更详细的信息,使用户能够做出更好的经济决策。针对大多数HUPM算法都应用在与不断产生数据的现实世界不符的静态数据集上的问题,近些年不断提出了动态数据上的HUPM算法。首先,对增量数据、数据流、动态删除和动态修改数据上的HUPM算法以及融合高效用模式(高效用序列模式、平均高效用模式、top-k高效用模式等)挖掘算法进行了总结;然后,对使用不同类型数据的算法进行了总结,包括动态利润数据、动态序列数据等数据类型;其次,从算法使用的数据结构、剪枝策略、窗口模型、优缺点等角度对HUPM算法进行分类总结;最后,针对目前研究的不足,提出了下一步动态数据上的HUPM算法研究方向。

于承志[2](2021)在《软件使用手册本地化英译中翻译实践报告 ——以Azure为例》文中认为随着信息全球化速度的加快,软件本地化已经成为信息技术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随之而来的,是对软件翻译需求的急剧增加。然而,软件本地化在翻译质量、翻译风格、翻译模式等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专业性不达标。本翻译实践报告以Microsoft Azure软件使用手册为例,总结了机器翻译和计算机辅助翻译工具中的错误类型,并提出了相应的译后编辑策略。本报告首先分析了Microsoft Azure软件使用手册的语言和风格特征。然后选择了Trados做为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进行机器翻译。其次,在卡特琳娜·莱斯文本类型理论中信息型文本的翻译策略指导下,对机器翻译后的文本逐句进行人工译后编辑。为保证译文的客观性与准确性,作者还邀请了计算机行业的专业人士对译后编辑的译文进行校对和评审。最后,根据中国翻译协会本地化质量评价模型对错误进行分类,分析每种错误类型的出现频率,并针对典型错误提出相应的译后编辑策略。本翻译实践报告的结果显示,在随机选取的十章软件使用手册(750句)中,47%(352句)有不同类型的错误,需要进行译后编辑。其中,不符合表达习惯的翻译占22%(164句),其次是术语误用(17%,125句),误译(4%,29句),过度翻译(5%,34句)。为了满足信息型文本对翻译准确性和专业性的要求,作者提出了句子拆分、语序调整和词义重选等译后编辑策略。本文应用莱斯的文本类型理论指导软件手册的翻译。作者结合理论与实例,对软件手册中的机器翻译错误进行了分类,并提出了相应的译后编辑策略。为软件本地化领域的翻译人员提供翻译建议,以提高软件手册翻译的质量。

徐光灿[3](2021)在《城市交通能源供应网络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交通能源供应网络是交通运输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为保障交通运行和城市运转提供了坚实基础。其中,成品油供给在交通能源供应网络中占主导地位,从某种程度上说,成品油供给系统的运作效率决定了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行效率。当前,成品油供给系统存在资源配置不合理、运作效率低下、服务质量亟待提升等问题,政府相关部门和成品油经营企业急需找到优化成品油供给系统运作、提升成品油供给网络服务质量的方法和路径。因此,本论文的选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成品油供给系统可分为成品油二次配送和成品油终端服务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密切的关联。当前对成品油供给系统相关问题的研究多集中在单一油库向加油站配送成品油及单一加油站服务优化等问题,而缺乏从区域成品油供给资源配置和加油站服务网络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为此本文试图从区域成品油供给系统的角度出发,研究多油库供给网络中的合作配送优化问题,多油库合作配送车辆路径资源配置优化问题,多油库合作配送的合作机制与收益分配问题和加油站服务网络优化问题,进而为区域成品油供给系统资源配置优化和管理决策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成果如下:(1)分析研究多油库成品油供给共同配送网络优化问题。首先根据聚类算法把区域内的加油站进行了重新划分,从而重新界定了每个油库服务的加油站集合;然后,以区域多油库成品油供给网络总运作成本最小为目标函数,建立优化数学模型;再次,结合GA和PSO算法各自的优点,提出GA-PSO混合启发式算法来求解所提优化数学模型;最后,以中国重庆的区域成品油供给系统为例,对比分析了优化前后的系统运作总成本、配送车辆使用数等指标,验证了上述优化模型及其算法的有效性,从而为多油库成品油合作共同配送的网络优化问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研究方法。(2)研究多油库成品油共同配送车辆路径问题的资源优化配置。同样,首先对不同油库所负责配送的加油站进行了重新的聚类,即每个油库形成了新的客户群;然后,基于多舱车辆共享、时间窗协调和车辆路径优化等机制,以系统运作总成本最低和使用配送车辆数最少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多油库成品油共同配送车辆路径的双目标混合整数规划模型;接着设计了考虑遗传变异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来求解所提优化数学模型;最后,通过一个小规模案例和一个大型实例来验证所提优化模型及算法在解决多油库成品油共同配送车辆路径问题时的有效性和合理性。(3)研究多油库成品油供给共同配送网络中的合作机制与收益分配问题。首先介绍了常用的几种收益分配方法及严格单调路径策略;接着,提出了考虑参与合作主体业务量、投资额和风险量等因素的Shapley值修正模型来决定成品油共同配送中的收益分配;最后,以多油库成品油供给共同配送网络优化问题为基础,应用Shapley值方法和SMP策略来分析多油库成品油合作供给系统的利益分配和各油库的最佳入盟序列。成品油供给系统多主体合作机制与收益分配方法为区域合作联盟的形成和联盟的稳定性提供了理论支撑,其也是多油库成品油合作供给在实践中应用的前提和基础。(4)研究加油站网络补能车辆排队优化。首先,介绍排队理论,分析排队的基本特征及在相关领域的应用;然后,分有信息引导和无信息引导两种情况,将排队论用于分别由两个M/M/1/2、M/M/1/3、M/M/2/3组成的典型加油站布局系统的补能车辆排队分析,并从数学上严格证明了两种情况下排队系统的不同性态指标;最后,通过数值计算,直观比较有信息引导和无信息引导两种状况下相关排队指标值变化的情况,并将排队系统扩展到两个M/M/1/4、M/M/2/4组成的加油站服务网络,通过数值模拟,验证结果的一致性。上述研究一方面为政府相关部门和成品油经营企业优化交通能源供应网络运作效率,提升成品油供给服务质量提供有益参考建议,另一方面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交通能源供应链相关理论与方法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陈静[4](2021)在《基于云服务的露井联采矿水资源高效利用动态跟踪评价系统研发》文中指出近年来,由于互联网飞快地发展以及网络信息技术逐渐在各个领域的普及,开发人员研发的电脑应用软件也渐渐的成熟,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中,致力于提高人们的工作效率和生活便利性。因此将Internet、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引入到煤矿行业信息化建设中,有助于提高其信息化水平,促进矿区的非常规水资源高效利用,缓解水资源压力,为其科学决策提供理论基础,建设绿色智慧矿山。本文选择以安家岭、安太堡露井联采矿区为研究对象,以矿井水资源信息化管理建设为研究背景,以满足矿井水高效利用和多用户跨平台操作的需求为出发点,通过对研究区域的基本概况的了解,利用云存储、B/S以及ASP.NET这些计算机软件开发技术为系统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撑,选取环境、经济、技术、资源以及社会五个维度的19个指标建立基于生命周期可持续理论的水资源动态评价模型。对系统开发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并结合系统的实际功能需求选择了基于云服务技术的B/S三层结构体系,且进一步确定了系统的功能模块,包括有水资源信息管理模块、水资源统计分析模块、动态评价管理模块、系统管理与维护模块,模块之间相互独立又联合。同时,通过对系统业务流程和数据流程的分析,得到实体联系E-R图,据此设计了数据库。最后,系统以Microsoft Visual Studio.NET和SQL SERVER 2014的作为开发平台,完成了基于云服务的露井联采矿水资源高效利用动态跟踪评价系统的研发,提供了关键技术代码以及展示了部分功能界面。该系统的基本功能通过测试能够满足用户的需求,整体达到了系统的初期目标,有效的推动了矿区绿色和可持续发展。

林成楷[5](2021)在《半透明光伏外窗建筑光热环境评价及多目标参数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居生活品质的提高,建筑能耗突出的问题日益显着化,而作为建筑热工性能较为薄弱室外透光围护结构的性能改善,则成为建筑节能的关键问题之一。半透明光伏窗通过将光伏组件和普通白玻璃进行组合,在满足建筑采光、装饰等需求时,还可以利用太阳能产生清洁电力,具有良好的主动节能优势。但由于光伏外窗的光热性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对室内光热环境的影响也有其显着的特征,这导致其与传统玻璃窗的设计与应用有所不同,仍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因此,本文探讨了光伏外窗建筑热环境、光环境和能耗水平方面的可选择评价指标,并通过实验平台的实验测试结果,定性描述光伏外窗房间和普通窗房间的环境参数变化特征,并得到光伏外窗房间及普通窗房间的室内环境是典型非均匀、非稳态的热环境的结论。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光伏外窗和普通窗建筑内的光热耦合影响的适应性热评价实验,先通过两类房间的光热环境参数的实验数据,并结合已有的光伏窗和普通窗视觉舒适阈值和普通窗生理效应阈值,运用样本均数方差分析法验证了光热耦合效应的显着性,从而建立起基于光热耦合影响的a PMV评价模型,并且发现,光伏外窗建筑的生理效应照度下限阈值为400lx,这与普通玻璃建筑的生理效应照度下限阈值有是不同的。之后,采用基于灰色关联改进型TOPSIS法对太原地区和成都地区的双层光伏外窗设计方案进了多目标优化分析和方案层面的选优,为双层光伏外窗的实际工程实际应用提供了技术思路;并且,通过德尔菲专家调查法确定了光伏外窗建筑热环境、光环境和能耗水平方面运行层面的指标的主观权重值,在类比了动力机械工程领域的RCM理论的基础上,建立起基于组合赋权法光伏外窗建筑运行状态的综合性能评价模型,并以实验平台的光伏外窗建筑为例,分析其测试期间的的运行综合性能值以及各方面指标的变化情况,并提出了基于指标阈值与综合性能阈值耦合控制方法,为光伏外窗与建筑设备之间运行的协调和合理集成提供了可行的技术思路。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1)光伏外窗房间和普通窗房间的室内热环境都属于典型的非稳态、非均匀环境,其根本原因在于太阳辐射造成了室内热环境的分布不均匀性,其日变化使得室内热环境参数的变化波动性较大。非稳态体现于被测量环境的温度变化幅度大多数时段超过1K,且温度的漂移和斜变率也超过2K/h。非均匀性体现于两个房间在室内各围护结构内表面平均温度间的变异系数也体现出很强的日变化规律,且在中午时段的变异系数水平最高;(2)光伏外窗房间的室内工作面照度水平整体上低于普通窗房间,同时,二者的照度舒适阈值范围和生理效应的显着性阈值也不同,前者照度舒适阈值为400lx-2000lx,生理效应的显着性阈值为400lx,后者照度舒适阈值为450lx-2000lx,生理效应的显着性阈值为500lx;并且,光热耦合效应对热感觉的影响在统计学角度上为显着性,基于不同照度范围的划分,计算出各个照度范围内相应的自适应系数,建立起两个房间各自的基于光热耦合效应的a PMV模型;(3)根据以已有的研究成果所提出的采光环境动态评价指标s UDI、建筑净能耗和建筑节能率等评价指标为基础,根据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灰色关联分析法、熵值法的原理,综合几种常用评价方法的优点,建立了基于灰色关联改进的TOPSIS双层光伏外窗建筑采光与能耗评价模型;该评价模型的建立为光伏外窗建筑设计方案优化提供了一条新的可行途径。该评价模型具有工程应用性高,能在根据工程实际情况以及结合相关软件模拟的情况下进行实际应用,比较出各个方案的相对优劣程度;(4)本文进行了有关光伏外窗建筑的热环境、光环境及能耗水平方面的权重专家征询调研并获得了有关以上三个方面的主观权重值并对其进行显着性检验,之后,建立起基于组合赋权法的光伏窗建筑运行状态综合性能评价模型,并验证了该模型基于a PMV评价指标的预测状态综合性能值与实际计算的状态综合性能值的吻合度是良好的。结合光伏外窗建筑自由运行时的各性能指标值的日运行特征和所建立的预测状态综合性能值运算机制,提出了起光伏外窗建筑运行动态的综合调控的控制逻辑和可行的运行模式。这一控制方法能保证为光伏外窗与建筑设备之间运行的协调和合理集成的目标得以实现。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我国双层半透明光伏外窗建筑的室内热环境与光环境评价提供理论支撑,并为既有光伏外窗设计方案选优和光伏外窗与建筑设备之间运行的协调和合理集成提供技术依据和理论支撑。

胡铭[6](2021)在《基于Vala语言的跨操作系统仪器驱动平台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自动测试系统(Automatic Test System,ATS)利用PC(Personal Computer)中的仪器控制软件和多个仪器进行通信,而仪器控制软件的开发需要仪器驱动平台提供通信接口和仪器功能接口。仪器驱动平台包含符合虚拟仪器软件架构(Virtual Instrument Software Architecture,VISA)规范和仪器可互换技术(Interchangeable Virtual Instruments,IVI)规范的软件库,当下主流的仪器驱动平台由国外商业公司提供,缺乏安全保证,而国内自主实现的VISA库和IVI库没有适配国产操作系统。本文使用便于移植和扩展的Vala语言,根据VISA规范和IVI规范,实现在Windows和中标麒麟操作系统中工作的跨操作系统仪器驱动平台。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研究VISA规范并对核心模块资源模板和资源管理器进行需求方案设计,实现跨进程资源锁、VISA事件机制、动态属性控制、资源读写、仪器资源管理与发现功能。结合软件设计模式,使用Vala语言提供的动态加载软件库实现VISA插件机制,提供插件管理以及插件加载功能。(2)研究IVI规范并对属性引擎、类驱动和共享组件部分进行需求分析和方案设计,使用Vala语言的泛型机制实现属性引擎模块中不同属性的范围检查、数据缓存、属性权限控制、重复属性管理和回调功能。使用Vala语言Property机制实现共享组件的序列化、反序列化、专有驱动动态加载和物理数据库管理功能。(3)结合测量仪器常用的GPIB、USBTMC和VXI-11通信接口,设计出相应的通信插件,并实现VISA规范提出的基本I/O接口和格式化I/O接口。根据函数发生器、示波器、频谱仪、射频信号源、程控电源和数字万用表6类仪器的类驱动规范,实现类驱动具体功能。(4)对Windows操作系统和中标麒麟操作系统中不同的总线驱动进行分析,使用Vala语言封装不同操作系统提供的底层驱动接口,使用软件构建系统制定编译策略,完成跨操作系统的适配工作。根据本文实现功能,设计测试方案,分析测试结果。测试结果表明,本文实现了可在Windows和中标麒麟操作系统中控制GPIB仪器、USBTMC仪器和VXI-11仪器的VISA库,以及包含函数发生器、示波器、频谱仪、射频信号源、程控电源和数字万用表6类仪器类驱动实现的IVI库。

夏艺慈[7](2021)在《基于微服务技术的分布式测试系统管理软件设计及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测试行业的不断发展,测试系统和测试设备的种类越来越多,测试系统逐渐向结合现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分布式测试系统发展。单靠人工维护成百上千不同类型且分布在不同地点的测试系统将消耗大量人力资源,所以需要一个软件平台来集中管理这些复杂异构的测试系统。由于管理的分布式测试系统数量繁多,同一时刻可能有多人在线,容易造成服务器负载过大,软件崩溃的状况,传统的单体架构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现代测试系统管理的要求。而微服务架构具有低耦合性、独立部署、可扩展性强的特点,服务数量能够根据并发量按需伸缩,可以弥补单体架构的不足。目前,国外已有一些较为成熟的管理软件,例如NI公司的TestStand管理软件、CA公司的 Unicenter 管理软件等,但其大多价格昂贵,且都未解决高并发的问题。而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不够成熟,我国亟需拥有一套自主版权的分布式测试系统的管理软件。针对上述问题,本文设计了基于微服务技术的分布式测试系统管理软件。主要工作为以下几点:1.针对测试系统分布地点不同且数量繁多,不利于集中管理的问题,软件采用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架构进行设计,无需安装客户端,只要有网络就可访问管理软件。为提高开发效率且使软件具有强可扩展性,软件采用前后端分离的模式开发,前端采用Vue.js+ElementUI框架搭建,可适配移动端与PC端,后端服务采用Flask框架搭建。在此基础上,软件设计实现了分布式测试系统的远程信息查看、远程控制、远程运行监控、远程软件管理、用户管理、日志管理等功能,方便管理人员随时随地对分布式测试系统进行管理。2.针对服务器与分布式测试系统间通信不稳定的问题,软件的通信平台基于C/S(Client/Server,客户端/服务器)架构搭建,在分布式测试系统上安装边缘客户端,该边缘客户端帮助测试系统完成与服务器的数据交换,增强了通信的稳定性。3.针对服务器负载过大,容易造成软件崩溃的问题,软件基于微服务架构进行设计,根据功能模块把软件拆分为多个微服务,部署在不同服务器中,缓解单台服务器压力,使软件具有高并发性。为了简化部署流程和管理难度,本文基于容器启动简单、部署快速以及Kubernetes高可用的特点,把单个微服务封装到Docker容器中,并部署在 Kubernetes 平台上,利用虚拟化集群的方式,增强了软件的稳定性和可用性。

管晓东[8](2021)在《基于自动测试虚拟平台的3d实验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高校采取了诸多方案以缓解学生人数与实验仪器数量之间的矛盾。随着信息化教学的不断发展,高校使用计算机开发程序以模拟实验流程,已研发出相关虚拟实验代替传统实验。本文在此背景下设计了基于三维引擎的虚拟实验,不依赖传统测试软件内置函数,独立开发完成了三维实验的各项功能。与传统的二维虚拟仿真实验相比,该实验不仅模拟了实验流程,同时还具有很好的真实感与沉浸感。最后将该实验发布到网络上,使用户能够不受时空限制操作实验。首先本文根据实验需求确定开发软件为3dsMax与Unity3D。在3dsMax中分别对示波器、信号发生器、电脑以及相关实验环境建模,设计的模型与真实模型相差无几。最后将模型导入Unity3D中并搭建实验环境。其次本文确定了实验开发架构。摒弃传统的Unity3D的开发思路,本文采用了多模块架构思想开发,分别设计了实验的登录模块、仪器生成模块、连线模块、仪器面板模块与相机管理模块,采用总管理模块GameManager(总控)脚本对各个模块进行管理。使项目代码耦合性更低,方便今后对此实验进行扩展。设计了实验所需的二维曲面绘制控件,可对波形进行良好的展示。根据波形公式设计了波形数据的生成与处理模块,通过消息中心模块传递生成的波形信息。然后本文基于Unity3D中的UGUI(图形编程界面)模拟了脉冲波形实验的编程系统。总控制脚本管理了各个面板的脚本输入,通过字符串模拟比较用户程控指令的输入正误。通过多脚本控制对比判断用户输入的指令组合是否正确,最终显示波形及测量参数,模拟了脉冲波形实验编程的流程。最后本文采用WebGL(Web Graphics Library)技术发布实验,经过场景与光照优化等手段降低实验资源消耗。将项目打包成WebGL格式后发布到Tomcat服务器,用户可通过浏览器访问并操作实验。经过测试,实验流畅运行于浏览器上。相比较传统的二维虚拟实验,本实验在模拟相应实验流程的同时使用户能够产生更加真实的操作体验。

牟煜明[9](2021)在《飞行前故障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飞机起飞前巡检是飞机安全保障必要程序,快速完成飞机飞行前的飞控系统健康检查,是提高飞机放飞架次的重要因素,然而飞机飞控系统越来越复杂,飞控系统健康的定位越来越难和排故时间越来越长。对飞机飞行前的故障检测方法的研究,提高飞机故障检测准确率和检测效率,有着重要意义。针对飞机飞控系统的飞行前故障检测技术,本文开展了飞控系统健康管理相关理论研究与应用系统工程实现。本文具体的研究及工作内容如下:(1)针对传统故障排算法不能区分故障的特征重要度,和故障检测准确率,提出了改进的支持向量机故障检测算法。通过改进传统的支持向量机故障检测模型,设计了针对飞机飞控系统故障检测模型,并仿真验证了算法模型性能。(2)针对飞行参数据特征排序问题,研究了梯度提升树故障检测算法。对飞行前故障检测数据样本集进行数据编码,特征排序和特征选择的模型设计。结合提取出的特征,构建基于梯度提升树支持向量机故障检测模型,并开展了模型的仿真验证。(3)研究了人工智能开发工具,完成了飞机飞行前故障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本文基于Python语言、软件工程技术和设计模式,开展了某飞机飞行前飞控系统故障检测系统的设计与仿真测试验证。本文利用提出的算法模型,开展具体工程中的仿真验证,其故障检测准确度达到88.42%,高于传统判故能力。本系统已应用于某飞机的故障专家诊断系统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周子闻[10](2021)在《自动化测试中GUI目标的模式识别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GUI(Graphical User Interface)软件测试是针对拥有图形用户界面的软件进行测试,它能够有效的检测出软件中潜在的错误或缺陷。GUI自动化测试技术的出现,有效地减少了测试资源的投入,提高了测试过程的整体效率,并且在保证了软件质量的基础上,减少软件开发迭代周期。对于所有GUI自动化测试工具而言,如何识别被测对象是其首要问题和关键技术。传统的控件识别方法是以开发框架和测试工具的API为基础的,非常依赖API的开放性,存在识别范围受限、灵活性低和成本高的缺点,且测试者需了解部分代码实现。近年来图像模式识别技术快速发展,基于图像识别的GUI控件识别方法表现出色。本文在图像处理技术和图像模式识别的模板匹配技术上,提出一种新型快速模板匹配算法。并以新型快速模板匹配算法为识别驱动,结合其他辅助功能,设计一款GUI目标快速识别工具;用于解决现有测试工具的识别方法,在识别范围受限、灵活性低、图像分辨率敏感和识别速度低等缺陷。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点。(1)研究图像模式识别技术中的模板匹配算法和Open CV中模板匹配的相似度算法,结合图像处理技术和像素点对比方法,提出了一种新型快速模板匹配方法,并应用于软件界面中控件等GUI目标元素的识别。(2)针对现有识别方法的优缺点,结合本文提出的新型快速模板匹配方法,开发了基于图像模式识别的GUI目标快速识别工具。并结合实际测试需求,在该工具中增加了相应的辅助功能,如自动抓取被测软件界面图、模板图自动拉伸和匹配结果存储等,以提升其适应性、识别效率、识别准确性以及使用便捷性。(3)对本文开发的工具在识别准确率和识别速度两个方面进行实验验证,分析本文提出的新型快速模板匹配方法在原始算法上的提升,并与现有成熟工具中的识别方法进行对比。

二、维护WINDOWS的一种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维护WINDOWS的一种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2)软件使用手册本地化英译中翻译实践报告 ——以Azure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Introduction
1 Translation Project Description
    1.1 Introduction to the Source Text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1.3 Structure of the Thesis
2 Guiding Theory
    2.1 Introduction to Text Typology
        2.1.1 Text Typology
        2.1.2 Translation Methods for Informative Text
    2.2 Quality Evaluation Framework
3 Translation Process
    3.1 Pre-Translation
        3.1.1 Features of the Source Text
        3.1.2 Selection of CAT Tool
    3.2 While-Translation
    3.3 Post-Translation
        3.3.1 Verification of the Inconsistency of Machine Translation
        3.3.2 Error Classification on Machine Translation Output
        3.3.3 Putting Forward Post-editing Methods
4 Case Study
    4.1 Language and Style Errors
        4.1.1 Attributive Clause
        4.1.2 Prepositional Phrases
        4.1.3 Verbal Phrases
    4.2 Terminological Errors
    4.3 Inaccurate Translation
        4.3.1 Negative Structure Sentence Translation
        4.3.2 Fragmentary Sentence Translation
        4.3.3 Article Translation
References
Appendix(1):Translation practice and the Author’s Analysis
Appendix(2):TAC’s Quality Evaluation Model
Acknowledgement

(3)城市交通能源供应网络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主要贡献与研究局限性
        1.4.1 主要贡献
        1.4.2 研究局限性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相关研究回顾及评述
    2.1 成品油供应网络问题研究进展
        2.1.1 成品油供给系统
        2.1.2 成品油二次配送
        2.1.3 加油站服务
    2.2 成品油供应网络资源配置相关问题研究进展
        2.2.1 客户聚类问题
        2.2.2 配送资源配置问题
        2.2.3 配送需求时间窗问题
        2.2.4 配送主体合作相关问题
    2.3 成品油供给终端服务网络优化相关问题研究进展
        2.3.1 排队论
        2.3.2 排队论在交通问题中的应用
    2.4 相关算法概述
        2.4.1 精确算法
        2.4.2 启发式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交通能源供应网络优化框架研究
    3.1 成品油供应网络分析
    3.2 成品油供应网络资源要素分析
        3.2.1 成品油二次配送资源要素
        3.2.2 加油站终端服务资源要素
    3.3 成品油供给系统服务形式与特征
        3.3.1 成品油供给系统服务形式
        3.3.2 成品油供给系统服务特征
    3.4 成品油供应网络优化决策因素及实施步骤
        3.4.1 成品油供应网络资源配置决策因素
        3.4.2 成品油供应网络优化实施步骤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多油库供给共同配送网络优化研究
    4.1 问题的提出
    4.2 数学模型
        4.2.1 符号及定义
        4.2.2 模型构建
    4.3 求解算法设计
        4.3.1 GA-PSO混合算法设计
        4.3.2 混合算法求解流程
    4.4 实例分析及数值模拟
        4.4.1 实例引入及参数设置
        4.4.2 客户聚集分析
        4.4.3 多舱车辆共享分析
        4.4.4 运作总成本分析
        4.4.5 算法合理性检验
        4.4.6 模型比较
    4.5 管理启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油库供给车辆路径问题优化研究
    5.1 问题的提出
    5.2 数学模型
        5.2.1 符号及定义
        5.2.2 模型构建
    5.3 考虑遗传变异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
        5.3.1 粒子群算法基本理论
        5.3.2 多目标粒子群算法求解
        5.3.3 考虑遗传变异的多目标粒子群算法
    5.4 实例分析及数值计算
        5.4.1 小规模实例分析
        5.4.2 大规模实例对比分析
        5.4.3 不同算法有效性比较
    5.5 管理启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油库供给合作机制与收益分配研究
    6.1 收益分配方法及严格单调路径策略
        6.1.1 核心(Nucleolus)法
        6.1.2 Shapley值法
        6.1.3 GQP法
        6.1.4 MCRS法
        6.1.5 严格单调路径策略(SMP)
    6.2 基于Shapley值改进的多油库供给收益分配模型
        6.2.1 考虑不同因素的Shapley值修正
        6.2.2 综合改进Shapley值模型应用算例
        6.2.3 Shapley值综合修正模型应用分析
    6.3 多油库供给中的合作机制与收益分配
        6.3.1 联盟稳定性
        6.3.2 Shapley值法应用
        6.3.3 入盟序列选择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成品油供给系统服务网络优化研究
    7.1 方法简介
    7.2 模型与分析
        7.2.1 模型描述
        7.2.2 假设与符号
        7.2.3 模型构建与分析
    7.3 数值模拟
    7.4 加油站服务网络信息共享机制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和展望
    8.1 论文工作总结
    8.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基于云服务的露井联采矿水资源高效利用动态跟踪评价系统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云服务应用研究现状
        1.2.2 煤矿信息平台发展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系统开发基本理论与关键技术
    2.1 水资源高效利用动态跟踪评价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2.1.1 水资源生命周期理论
        2.1.2 水资源生命周期可持续评价
    2.2 软件开发技术
        2.2.1 B/S技术
        2.2.2 C#语言
        2.2.3 ASP.NET技术
        2.2.4 云存储技术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及可行性分析
    3.1 系统所研究区域概况
        3.1.1 自然地理
        3.1.2 水文气象
        3.1.3 区域地质条件
        3.1.4 企业概况
        3.1.5 水资源利用情况
    3.2 系统开发可行性分析
        3.2.1 技术可行性分析
        3.2.2 经济可行性分析
        3.2.3 安全可行性分析
    3.3 系统需求分析
        3.3.1 系统功能需求
        3.3.2 系统非功能需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4.1 系统设计目标与原则
        4.1.1 设计原则
        4.1.2 设计目标
    4.2 系统整体设计
        4.2.1 系统总体架构
        4.2.2 系统功能架构设计
    4.3 系统模块详细设计
        4.3.1 水资源信息管理模块
        4.3.2 水资源统计分析模块
        4.3.3 动态评价管理模块
        4.3.4 系统管理模块
    4.4 系统数据库设计
        4.4.1 数据需求
        4.4.2 数据E-R图
        4.4.3 数据表的设计
    4.5 开发及运行环境
        4.5.1 硬件环境
        4.5.2 软件环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
    5.1 系统登录功能实现
    5.2 水资源信息管理模块实现
        5.2.1 用水单位信息
        5.2.2 供水单位信息
    5.3 水资源统计分析模块实现
        5.3.1 用水分析
        5.3.2 供水分析
        5.3.3 水质分析
    5.4 动态评价管理模块实现
        5.4.1 资源消耗综合评价
        5.4.2 经济性综合评价
        5.4.3 技术性能综合评价
        5.4.4 社会影响评价
        5.4.5 环境影响评价
        5.4.6 可持续性综合评价
    5.5 用户信息管理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测试
    6.1 登录测试
    6.2 功能测试
    6.3 性能测试
    6.4 软件测试结论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5)半透明光伏外窗建筑光热环境评价及多目标参数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太阳能能光伏窗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意义
第2章 建筑热环境、光环境与建筑能耗方面评价指标介绍
    2.1 建筑热环境评价指标介绍
    2.2 建筑光环境评价指标介绍
    2.3 建筑能耗水平评价指标介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光伏外窗实验平台介绍及热环境测试实验结果与分析
    3.1 光伏外窗试验平台介绍
    3.2 实验中所用到的仪器的介绍与使用方法
    3.3 实验平台热环境测试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光热耦合影响的适应性热评价模型的构建
    4.1 光热耦合环境舒适度评价实验及结果分析
    4.2 基于光热耦合影响的热适应性预测评价热感觉模型的建立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灰色关联改进型TOPSIS法的光伏外窗采光和建筑能耗综合性能评价
    5.1 TOPSIS方法原理介绍
    5.2 双层光伏外窗建筑采光与能耗性能评价模型的指标选取与构建
    5.3 双层光伏外窗建筑采光与能耗性能评价模型的应用案例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组合赋权法的光伏窗建筑运行状态综合性能评价
    6.1 德尔菲专家调查法介绍与问卷设计
    6.2 德尔菲专家调查法结果分析及主观权重值的确定
    6.3 基于组合赋权法的光伏窗建筑运行状态综合性能评价模型的构建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本文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附表
    附表A 关于光伏建筑综合性能评价指标调查
    附表B 光伏建筑光热舒适协同评价调查问卷
    附表C 实验室内外环境参数测试记录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Vala语言的跨操作系统仪器驱动平台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需求分析及总体方案
    2.1 仪器驱动技术概述
        2.1.1 虚拟仪器
        2.1.2 仪器可互换技术
    2.2 需求分析
        2.2.1 VISA需求分析
        2.2.2 IVI需求分析
    2.3 总体设计
        2.3.1 VISA库总体设计
        2.3.2 IVI库总体设计
        2.3.3 插件机制
    2.4 跨操作系统总体设计
    2.5 开发工具选择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VISA库设计与实现
    3.1 VISA库整体结构
    3.2 资源模板设计与实现
        3.2.1 属性机制设计与实现
        3.2.2 资源锁设计与实现
        3.2.3 事件机制设计与实现
    3.3 资源管理器设计与实现
    3.4 插件设计与实现
        3.4.1 VXI-11插件设计与实现
        3.4.2 GPIB-USB插件设计与实现
        3.4.3 USBTMC插件设计与实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IVI库设计与实现
    4.1 IVI库整体结构
    4.2 属性引擎设计与实现
        4.2.1 缓存功能设计与实现
        4.2.2 回调功能设计与实现
        4.2.3 范围表功能设计与实现
    4.3 类驱动设计
        4.3.1 动态加载技术
        4.3.2 类驱动工作流程
        4.3.3 类驱动实现
    4.4 配置仓设计与实现
        4.4.1 序列化及反序列化
        4.4.2 基于XML的配置仓设计与实现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件测试
    5.1 测试方案设计
    5.2 VISA库功能测试
        5.2.1 资源模板功能测试
        5.2.2 资源管理器功能测试
        5.2.3 插件功能测试
    5.3 IVI库功能测试
        5.3.1 类驱动功能测试
        5.3.2 属性引擎功能测试
        5.3.3 配置仓功能测试
    5.4 跨平台功能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7)基于微服务技术的分布式测试系统管理软件设计及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文章结构
第二章 管理软件需求分析及总体设计
    2.1 分布式测试系统基本概念
    2.2 需求分析
        2.2.1 软件业务概述
        2.2.2 功能性需求
        2.2.3 非功能性需求
    2.3 总体设计
        2.3.1 软件结构模式设计
        2.3.2 软件总体架构设计
        2.3.3 软件服务架构设计
        2.3.4 软件分层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管理软件前端界面及网关设计与实现
    3.1 前端项目构建
        3.1.1 技术选型
        3.1.2 前端页面跳转关系与布局设计
        3.1.3 远程信息查看设计与实现
        3.1.4 远程控制设计与实现
        3.1.5 远程运行监控设计与实现
        3.1.6 软件管理设计与实现
        3.1.7 用户管理设计与实现
    3.2 网关设计与实现
        3.2.1 技术选型
        3.2.2 功能实现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管理软件后端微服务设计与实现
    4.1 后端开发框架
    4.2 微服务设计与实现
        4.2.1 数据库逻辑模型设计
        4.2.2 测试系统管理微服务
        4.2.3 测试系统仪器管理微服务
        4.2.4 测试系统软件管理微服务
        4.2.5 测试程序管理微服务
        4.2.6 用户管理微服务
        4.2.7 日志管理微服务
    4.3 微服务基础组件的设计与实现
        4.3.1 服务注册与发现
        4.3.2 负载均衡
        4.3.3 配置中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软件部署与测试
    5.1 软件部署
        5.1.1 前端部署
        5.1.2 后端部署
    5.2 软件测试
        5.2.1 测试环境
        5.2.2 功能测试
        5.2.3 性能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8)基于自动测试虚拟平台的3d实验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三维虚拟实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章节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三维虚拟实验架构设计分析
    2.1 三维虚拟实验开发工具选型及特点
        2.1.1 Unity3D开发三维项目的优势
        2.1.2 三维虚拟实验特点
    2.2 虚拟测试实验总体方案设计
        2.2.1 三维虚拟测试实验功能分析
        2.2.2 三维虚拟测试实验开发思路
        2.2.3 三维虚拟仿真实验的总体框架设计
    2.3 三维虚拟测试实验的关键难点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的模型与功能设计与实现
    3.1 实验仪器与场景的建模
        3.1.1 三维建模工具选择
        3.1.2 虚拟仪器建模规范
        3.1.3 实验仪器本体模型建模处理流程
        3.1.3.1 仪器模型外部轮廓建模
        3.1.3.2 三维仪器模型子模型建模
        3.1.3.3 制作贴图及材质
        3.1.4 三维资源搭建场景
    3.2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的各个模块设计
        3.2.1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测试实验的整体架构设计
        3.2.2 三维脉冲波形测试实验登录模块设计
        3.2.3 三维虚拟仪器的拖拽生成模块设计
        3.2.4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相机管理与场景漫游设计
        3.2.5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仪器连线设计
        3.2.6 虚拟仪器的面板操作设计
    3.3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场景优化设计
        3.3.1 基于ResMgr的场景资源加载优化
        3.3.2 实验场景基于烘焙模式的光照资源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的波形与编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波形处理模块的设计
        4.1.1 基于轮询函数的波形数据输入模块设计
        4.1.2 基于Linerenderer的波形显示模块设计
        4.1.3 虚拟信号发生器的波形生成模块设计
        4.1.4 虚拟示波器的信号显示模块设计
    4.2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基于UGUI的编程模块设计
        4.2.1 三维虚拟编程系统界面设计
        4.2.2 基于GameManager的编程输入处理模块的设计
    4.3 虚拟实验消息分发与事件中心模块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发布与优化
    5.1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的发布
        5.1.1 基于WebGL的三维测试实验发布流程
        5.1.2 基于Tomcat的服务器搭建
        5.1.3 虚拟测试系统的打包与发布
    5.2 三维脉冲波形测试实验测试
        5.2.1 基于Profiler工具的项目优化
        5.2.2 浏览器场景运行测试
        5.2.3 三维脉冲波形参数实验的测试总结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飞行前故障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1.2.1 研究历史
        1.2.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飞行前故障检测相关技术
    2.1 飞控系统介绍
        2.1.1 飞控系统结构组成
        2.1.2 余度机制结构
        2.1.3 飞控系统故障性质
    2.2 支持向量机理论基础
        2.2.1 支持技术
        2.2.2 最优分类面
        2.2.3 支持向量机的模型
        2.2.4 核方法
    2.3 梯度提升树算法理论基础
        2.3.1 CART分类树的生成
        2.3.2 Gradient Boosting与 Gradient Boosting Trees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故障检测方法
    3.1 支持向量机的故障检测模型设计
        3.1.1 原始数据采集
        3.1.2 数据预处理
        3.1.3 特征提取
        3.1.4 支持向量机模型测试
    3.2 支持向量机故障检测系统构建
    3.3 综合结果分析
        3.3.1 数据来源
        3.3.2 检测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梯度提升树的故障检测方法
    4.1 特征排序理论基础
        4.1.1 排序学习
        4.1.2 特征排序的评价指标
    4.2 基于梯度提升树算法的特征排序与选择
        4.2.1 故障样本数据编码
        4.2.2 特征信息重要性排序
        4.2.3 基于特征重要性的特征选择
    4.3 基于梯度提升树特征提取的支持向量机模型
        4.3.1 基于梯度提升树特征提取的支持向量机模型设计
        4.3.2 仿真分析
    4.4 故障检测结果比较分析
        4.4.1 模型精度比较分析
        4.4.2 特征提取比较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飞行前故障检测系统设计与实现
    5.1 飞行前故障检测系统设计
        5.1.1 总体设计
        5.1.2 方案设计
        5.1.3 故障信息样本数据库模块设计
        5.1.4 故障树模型训练设计
        5.1.5 推理判断功能模块设计
        5.1.6 自学习模块设计
        5.1.7 人机界面模块的设计
    5.2 飞行前故障检测系统实现
        5.2.1 前端界面实现
        5.2.2 特征提取实现
        5.2.3 系统后台实现
    5.3 系统功能与准确率测试分析
        5.3.1 故障数据载入功能测试
        5.3.2 系统检测功能测试
        5.3.3 系统检测准确率测试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自动化测试中GUI目标的模式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统GUI自动化测试工具的控件识别方法
        1.2.2 图像识别技术在GUI目标识别方面的研究应用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基于图像模式识别的GUI目标识别技术
    2.1 GUI目标识别方法
        2.1.1 基于API的控件识别方法及工具
        2.1.2 基于图像识别的GUI目标识别方法及工具
    2.2 图像处理
        2.2.1 图像灰度化
        2.2.2 图像二值化
    2.3 模板匹配
        2.3.1 模板匹配介绍
        2.3.2 典型的模板匹配算法
        2.3.3 模板匹配在GUI目标识别中的优缺点
    2.4 OpenCV
        2.4.1 OpenCV介绍
        2.4.2 OpenCV中的模板匹配方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型快速模板匹配方法
    3.1 快速模板匹配方法
    3.2 图像处理
        3.2.1 灰度化算法
        3.2.2 二值化算法
    3.3 相似度计算
        3.3.1 积分图像
        3.3.2 互相关系数
        3.3.3 相关性系数
        3.3.4 归一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图像模式识别的GUI目标快速识别工具
    4.1 总体设计
    4.2 匹配图自动抓取
        4.2.1 匹配图获取方法
        4.2.2 窗口位图自动抓取
    4.3 模板图自动拉伸
    4.4 样式库功能
        4.4.1 样式库结构设计
        4.4.2 存储功能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与分析
    5.1 实验环境
    5.2 识别准确率验证
    5.3 识别速度验证
        5.3.1 单次识别速度
        5.3.2 同界面中连续识别速度
        5.3.3 同GUI目标多次识别速度
    5.4 与其他识别方法的比较分析
    5.5 实验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维护WINDOWS的一种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动态数据上的高效用模式挖掘综述[J]. 单芝慧,韩萌,韩强. 计算机应用, 2022(01)
  • [2]软件使用手册本地化英译中翻译实践报告 ——以Azure为例[D]. 于承志.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2)
  • [3]城市交通能源供应网络优化研究[D]. 徐光灿. 重庆交通大学, 2021(02)
  • [4]基于云服务的露井联采矿水资源高效利用动态跟踪评价系统研发[D]. 陈静.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5]半透明光伏外窗建筑光热环境评价及多目标参数优化研究[D]. 林成楷. 太原理工大学, 2021
  • [6]基于Vala语言的跨操作系统仪器驱动平台设计与实现[D]. 胡铭.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7]基于微服务技术的分布式测试系统管理软件设计及实现[D]. 夏艺慈.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8]基于自动测试虚拟平台的3d实验设计与实现[D]. 管晓东.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9]飞行前故障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牟煜明. 电子科技大学, 2021(01)
  • [10]自动化测试中GUI目标的模式识别方法研究[D]. 周子闻. 北华航天工业学院, 2021(06)

标签:;  ;  ;  ;  ;  

一种维护窗口的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