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例献血者采血后晕厥原因分析

200例献血者采血后晕厥原因分析

一、200例献血采血后发生晕厥的诱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彭芳,双莉华,游桂梅,付萍萍,何军[1](2021)在《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对血站采血中献血者反应及血液报废率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究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对血站采血中献血者反应及血液报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抚州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的200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比较分析两组献血者的护理满意度、不良反应及血液报废率。结果干预后,实验组的总满意度为97.00%,高于对照组的7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00%,低于对照组的1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液报废率为2.00%,低于对照组的1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可有效提高血站采血中献血者的护理满意度,减少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并降低血液报废率。

李繁海,钟笔,陈晓文[2](2021)在《广州地区2020年单采血小板不良反应分析及措施探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 对2020年广州市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特征进行统计分析,旨在更好地指导单采工作中采取合理的必要措施,尽可能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方法 我们对2020年132名单采献血不良反应的献血者进行分类,按性别、年龄、民族、职业、献血次数和诱发因素进行分析,并详细统计和分析各类型献血反应与性别、初次/多次献血经历、单次献血量的关系。结果 我市的38167人次单采血小板献血者中出现献血不良反应132人次,发生率0.35%。性别、年龄、职业、献血次数与献血反应发生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女性、低龄、学生和工人、初次或较少献血经历献血者更容易出现献血反应。初次献血者不良反应率远高于多次献血者,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献血反应发生率与单次单采血小板献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穿刺部位出血是我市最常见的献血反应类型,占献血反应总数的75%,且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其次是血管迷走神经反应(25.51%)和枸橼酸盐反应(14.90%),初次献血者和女性更容易出现上述两种献血反应。引起血肿的最常见诱因依次为移动手臂、穿刺不顺、回血握球、按压不当,精神紧张和环境因素是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主要诱因(57.11%)。结论 献血不良反应发生是多因素单采工作中,应在提高静脉穿刺技术的同时,要格外关注年轻、初次献血者,适时做好心理辅导,及时预防、干预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和枸橼酸盐反应,以降低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同时,献血后也要密切关注献血者状态,及时发现并处理献血后出现的献血反应,保障献血者安全。

赵沛喆,李玲,周源,王秀锦,冯国强,张德梅,刘忠[3](2021)在《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是献血过程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准确地识别、处理及预防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对献血事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普遍观点认为,心理因素是迷走神经反应的第1大诱因;肌肉张力动作(AMT)和盐分的补充已被证明是对血管迷走神经反应有效的干预措施;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医学恐惧调查表、献血者反应量表等高危人群识别的方法已比较成熟,但目前在国内的使用率相对较低。本文对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主要临床表现、发生机制、研究方法、相关因素、处理及预防措施以及献血前高危人群的识别进行了综述。

席珍[4](2021)在《某血液中心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调查与护理对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分析机采血小板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原因及影响因素,并提出适宜、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对本血液中心2013年3月至2019年3月调查机采血小板献血者4 498人数,发生献血不良反应52例,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18~30岁人群发生献血反应率为1.70%,31~45岁人群发生献血反应率为1.13%,大于46岁人群发生献血反应率为0.76%。献血不良反应症状主要表现为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其次是采血部位血瘀等不良反应。结论加强对机采献血者的心理、生理护理,提高采血护士的采血技术和对献血不良反应的处置能力,加强对献血前后的注意事项和血液生理知识的讲解,可以减少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

高波,郭成城,毕岐勇,孙莉,邱艳[5](2020)在《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回顾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vessel vasovagal reactions, VVR)的临床表现、发生发展特点和识别高风险人群。方法选取2014—2019年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发生VVR的献血者55例作为反应组,无献血不良反应(adverse donor reaction, ADR)人群作为对照组,进行信息回顾性分析。结果 55例发生VVR的献血者出现24种不同临床症状,以头晕、乏力、全身不适多见;首次献血者、女性献血者、捐献400 ml献血者是发生VVR的主要人群,捐献全血和机采过程VVR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5%VVR发生在拔针后,24%的VVR发生距拔针后时间为0.5 h,且85%都发生在离开采血现场。结论 VVR的临床表现多样,且多发生于献血后。首次献血、性别和献血量是诱发献血VVR发生的危险因素。

陈辉,徐健,郭瑾,曾嘉,孔福仙,孙莉,郑茵红,刘志永,郭永建[6](2020)在《卫生行业标准《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预防和处置指南》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donation related vasovagal reaction,DRVR)是最为常见的献血不良反应,可能给献血者带来负面的献血体验甚至伤害,而且也对献血者保留和血液供应保障产生负面影响。为此,国家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制定和发布了卫生行业标准《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预防和处置指南》(WS/T 595-2018),提出了DRVR预防和处置的推荐意见。本文就《指南》的研制背景、起草原则和过程以及推荐意见的证据和理由,做一报告和说明,藉以帮助血站同仁贯彻实施该指南。

杨柳[7](2020)在《无偿献血前后血压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及血液检测结果讨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无偿献血前后血压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以及导致血液检测不合格的因素。方法:随机选取132例无偿献血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研究对象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献血量,献血前、献血后即刻、献血后20min的收缩压(SBP)以及舒张压(DBP)、心率等指标。并对血液标本进行各项检测,包括血清ALT、HBsAg、抗HIV、抗HCV、抗TP。结果:(1)献血前、献血后即刻、献血后20min,研究对象3个时间点之间的坐位收缩压分别为(123.1±12.1)mmHg、(116.5±17.0)mmHg、(123.2±9.4)mmHg,坐位舒张压分别为(80.2±8.0)mmHg、(77.1±10.2)mmHg、(79.3±10.3)mmHg,站立位收缩压分别为(123.7±13.4)mmHg、(118.5±12.1)mmHg、(124.1±11.2)mmHg,站立位舒张压分别为(80.2±8.4)mmHg、(77.6±9.7)mmHg、(80.0±7.1)mmHg。研究对象3个时间点之间的坐位收缩压、坐位舒张压、站立位收缩压、站立位舒张压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5.3524、10.7290、11.9548、9.6549,P<0.05),献血后即刻的坐位收缩压、坐位舒张压、站立位收缩压、站立位舒张压显着低于献血前、献血后20min(献血后即刻vs献血前,t=8.1240、5.5678、7.2111、5.0990;献血后即刻vs献血后20min,t=8.1854、4.6904、7.4833、4.8990;P<0.05),献血前与献血后20min之间的坐位收缩压、坐位舒张压、站立位收缩压、站立位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0365、2.0340、1.3659、1.4142,P>0.05)。献血后即刻心率与献血前心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献血后即刻心率高于献血前心率(P<0.05),献血后20min心率与献血前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献血量与研究对象献血前后坐位收缩压变化值无显着相关性(T=1.5554、1.1771、0.3717、0.4274,P>0.05)。(3)年龄与研究对象献血前后坐位舒张压变化值有显着相关性(T=2.6234,P<0.05),性别、体质指数、献血量与研究对象献血前后坐位舒张压变化值无显着相关性(T=0.2821、0.8619、1.0439,P>0.05)。(4)132例无偿献血者共采集132袋血,其中2例血清ALT不合格,占比1.52%;1例HBsAg阳性,占比0.76%。结论:献血可导致血压一过性降低。当献血者年龄<37岁时,献血前后坐位舒张压的波动幅度更大。ALT不合格是导致血液报废最常见的原因。

杨俊鸿,胡文杰,杨丹蓉,何涛,黄霞[8](2020)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预防措施及监测效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献血相关迷走神经反应(donation related vasovagal reaction,DRVR)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方法通过分析和预判疫情防控期间DRVR高风险因素,制定和实施DRVR预防措施,监测疫情期间DRVR和采血不足量发生率,分析预防措施的实施效果。结果重庆市启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一、二级响应期间(2020年1月24日~2020年3月24日)本中心监测到全血献血者发生DRVR 94例,发生率为0.70%(94/13 338),低于疫情发生以前(2019年11月1日~2020年1月23日)1.46%(481/32 879)的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39,P<0.01);疫情期间采血不足量发生率为1.54%(206/13 338),低于疫情发生以前2.02%(664/32 8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59,P<0.01)。结论疫情期间实施经分析预判制定的针对性预防措施,可有效控制DRVR和采血不足量的发生,充分保障疫情期间献血者安全。

祁金梅[9](2019)在《无偿献血不良反应诱因调查及护理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无偿献血不良反应的诱因,分析其护理对策。方法对该血站2015年12月至2017年12月发生不良反应的627例无偿献血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类统计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探讨其诱因,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针对性预防护理对策。结果女性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男性,18~29岁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学生献血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职业,夏季(6~8月)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仅献血1次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献血1次以上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精神紧张是献血者发生不良反应的主要诱因,占59.97%。结论无偿献血不良反应发生与性别、年龄、职业、季节、献血次数均有关,多为轻度不良反应,其主要诱因为献血者精神紧张,血站相关人员可通过创造良好的献血环境、加强献血知识宣传、提高服务质量等对策预防无偿献血不良反应发生。

李丽[10](2011)在《献血者献血心理因素分析与献血时不良反应的原因的预防与护理》文中指出预防献血时不良反应的发生,并对献血者出现献血不良反应能及时给予处理保证献血者安全。

二、200例献血采血后发生晕厥的诱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例献血采血后发生晕厥的诱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对血站采血中献血者反应及血液报废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总满意度的比较
    2.2 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的比较
    2.3 两组血液报废率的比较
3 讨论

(2)广州地区2020年单采血小板不良反应分析及措施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方法
    1.3 评估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个体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2 单采血小板献血不良反应分类及性别相关性评估
    2.3 单采血小板献血反应诱因分析
    2.4 初次献血者与多次献血者献血反应对比分析
    2.5 单采献血量与献血反应关联性分析
3 讨论

(3)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血管迷走神经反应概述及临床表现
2 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发生机制及研究方法
    2.1 低血容量引起的血管迷走神经性反应潜在机制
    2.2 心理因素引起的血管迷走神经反应潜在机制
    2.3 研究方法
        2.3.1 直立倾斜试验(tilt table testing)
        2.3.2 下体负压(lower body negative pressure, LBNP)
        2.3.3 视频刺激试验(video stimuli)
3 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相关因素
    3.1 献血史
    3.2 体重、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估计血容量(estimate blood volume, EBV)
    3.3 性别
    3.4 恐惧心理
    3.5 采血时间
    3.6 季节
4 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处理及预防措施
    4.1 肌肉张力动作(applied muscle tension, AMT)
    4.2 补水和补盐
    4.3 心理干预
    4.4 提高护士的穿刺技术
    4.5 头低脚高位
    4.6 穴位按压
    4.7 其它
5 高危人群识别
    5.1 状态-特质焦虑量表(State Trait Anxiety Inventory, STAI)
    5.2 医学恐惧调查表(Medical Fear Survey, MFS)
    5.3 献血者反应量表(Blood Donation Reactions Inventory, BDRI)
6 结论

(4)某血液中心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调查与护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方法
    1.4 献血反应的诊断标准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比较
    2.2 不同年龄献血者发生献血不良反应的比较
    2.3 献血不良反应诱因的分析
3 讨论

(5)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对象与方法
    一、一般资料
    二、方法
    三、统计学方法
结果
    一、VVR的临床表现
    二、VVR献血者的献血情况
    三、VVR发生的基本情况
讨论

(6)卫生行业标准《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预防和处置指南》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1 《指南》研制过程
    1.1 任务来源和起草单位
    1.2 起草指导原则
    1.3 起草过程
2 《指南》的推荐及其证据和理由
    2.1 DRVR易发人群和诱发因素的识别
        2.1.1 《指南》推荐
        2.1.2 证据和理由
        2.1.2.1 DRVR发生率
        2.1.2.2 DRVR的发生机制和预防原则
        2.1.2.2.1 人体立位循环血量变化与调节
        2.1.2.2.2 人群中存在一定比例的立位不耐受个体
        2.1.2.2.3 VS的发生机制
        2.1.2.2.4 献血相关晕厥的发生时间和高危因素
        2.1.2.2.5 DRVR的发生机制
        2.1.2.2.6 DRVR的预防原则
        2.1.2.3 DRVR的高危因素
        2.1.2.4 DRVR易发人群
        2.1.2.4.1 年轻献血者
        2.1.2.4.2 女性献血者
        2.1.2.4.3 初次献血者
        2.1.2.4.4 血容量偏小者
        2.1.2.4.5 心理特质——恐惧、焦虑或紧张者
        2.1.2.4.6 生理特质——有直立性低血压、晕厥史者
        2.1.2.5 DRVR诱发因素
        2.1.2.5.1 体位改变
        2.1.2.5.2 使用血管扩张药物及过热环境
        2.1.2.5.3 空腹、长时间未补充水分、使用利尿药物等导致循环血容量减少
        2.1.2.5.4 情绪紧张、焦虑或恐惧、疼痛或受到不适的刺激
    2.2 献血前辅导
        2.2.1 《指南》推荐
        2.2.2 证据和理由
    2.3 献血者紧张状态评估
        2.3.1 《指南》推荐
        2.3.2 证据和理由
    2.4 献血者血容量估算
        2.4.1 《指南》推荐
        2.4.2 证据和理由
    2.5 全血献血量的控制
        2.5.1 《指南》推荐
        2.5.2 证据和理由
    2.6 单采过程体外血容量的控制
        2.6.1 《指南》推荐
        2.6.2 证据和理由
    2.7 献血前、献血过程中和献血后水和盐的摄入
        2.7.1 《指南》推荐
        2.7.2 证据和理由
    2.8 肌肉收缩和舒张活动(applied muscle tension, AMT)
        2.8.1 《指南》推荐
        2.8.2 证据和理由
    2.9 注意力分散
        2.9.1 《指南》推荐
        2.9.2 证据和理由
    2.10 DRVR的处置
        2.10.1 《指南》推荐
        2.10.2 证据和理由
    2.11 DRVR引发损伤的预防和处置
        2.11.1 推荐
        2.11.2 证据和理由
    2.12 献血服务人员培训与安排
        2.12.1 《指南》推荐
        2.12.2 证据和理由
    2.13 DRVR预防和处置相关设施
        2.13.1 《指南》推荐
        2.13.2 证据和理由
3 部分国家全面启动DRVR防范计划
4 结语

(7)无偿献血前后血压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及血液检测结果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仪器与试剂
    2.3 方法
        2.3.1 血压测定
        2.3.2 速率法检测血清ALT
        2.3.3 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HBsAg
        2.3.4 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抗HCV
        2.3.5 ELISA法检测血清抗HIV
        2.3.6 ELISA法检测血清抗TP
        2.3.7 实时荧光PCR检测HBV DNA、HCV RNA、HIV RNA
    2.4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献血前后的血压变化规律分析
    3.2 献血前后收缩压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3.3 献血前后舒张压变化的影响因素分析
    3.4 血液不合格原因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献血是一种应激反应
    4.2 献血后血压,心率变化规律
    4.3 献血后血压变化影响因素分析
    4.4 血液检测ALT不合格原因分析
第5章 结论
第6章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8)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预防措施及监测效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与方法
    1 疫情防控期间DRVR高风险因素的分析和预判
        1.1 心理因素分析:
        1.2 长时间佩戴口罩:
        1.3 识别DRVR易发人群:
    2 DRVR的预防措施
        2.1 加强献血者招募过程的DRVR预防措施宣传:
        2.2 优化采血模式:
        2.3 预估总血容量,科学选择采血量:
        2.4 加强与献血者沟通交流:
        2.5 增加电解质饮料摄入:
        2.6 指导献血者掌握肌肉收缩和舒张运动(applied muscle tension,AMT):
    3 献血者安全监测
    4 统计学处理
结 果
讨 论

(9)无偿献血不良反应诱因调查及护理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年龄、职业无偿献血者不良反应分布情况
    2.2 无偿献血者不良诱因调查结果
3 讨论
    3.1 无偿献血者不良反应诱因分析
        3.1.1 外部环境
        3.1.2 献血者精神状态与身体状况
    3.2 无偿献血不良反应预防护理对策
        3.2.1 创造良好的献血环境
        3.2.2 普及、宣传献血相关知识
        3.2.3 提高护理人员服务质量与采血人员专业能力

(10)献血者献血心理因素分析与献血时不良反应的原因的预防与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 献血者献血心理因素分析与护理对策
    1.1 献血不良反应的心理原因
    1.2 产生献血不良反应心理原因和护理方法
2 献血时不良反应的原因的预防和护理
    2.1 临床资料
    2.2 晕厥的急救与护理
        2.2.1 晕厥的诊断
        2.2.2 晕厥急救与护理
        2.2.3 处理晕厥时心理护理的重要性
    2.3 讨论
        2.3.1 晕厥发生的原因
        2.3.2 预防措施

四、200例献血采血后发生晕厥的诱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对血站采血中献血者反应及血液报废率的影响[J]. 彭芳,双莉华,游桂梅,付萍萍,何军. 中国当代医药, 2021(35)
  • [2]广州地区2020年单采血小板不良反应分析及措施探讨[J]. 李繁海,钟笔,陈晓文. 智慧健康, 2021(31)
  • [3]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的研究进展[J]. 赵沛喆,李玲,周源,王秀锦,冯国强,张德梅,刘忠. 中国输血杂志, 2021
  • [4]某血液中心机采血小板献血反应调查与护理对策[J]. 席珍. 中国医药指南, 2021(08)
  • [5]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回顾性分析[J]. 高波,郭成城,毕岐勇,孙莉,邱艳. 北京医学, 2020(12)
  • [6]卫生行业标准《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预防和处置指南》的研制[J]. 陈辉,徐健,郭瑾,曾嘉,孔福仙,孙莉,郑茵红,刘志永,郭永建. 中国输血杂志, 2020(07)
  • [7]无偿献血前后血压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及血液检测结果讨论[D]. 杨柳. 南昌大学, 2020(08)
  • [8]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献血相关血管迷走神经反应预防措施及监测效果分析[J]. 杨俊鸿,胡文杰,杨丹蓉,何涛,黄霞. 临床输血与检验, 2020(04)
  • [9]无偿献血不良反应诱因调查及护理对策分析[J]. 祁金梅. 检验医学与临床, 2019(07)
  • [10]献血者献血心理因素分析与献血时不良反应的原因的预防与护理[J]. 李丽. 中国医药指南, 2011(23)

标签:;  ;  

200例献血者采血后晕厥原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