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隧道技术的IPv6迁移策略

基于隧道技术的IPv6迁移策略

一、基于隧道技术的IPv6迁移策略(论文文献综述)

王嘉楠[1](2021)在《基于NP的MPLS EVPN业务转发平面实现》文中研究指明通信网络飞速发展的现状对数据中心的网络质量、运维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骨干网使用的VPLS技术将网络全连接,这样的方式存在消耗网络资源、容易引起ARP洪泛的缺陷,后续的演进中提出了将MAC学习迁移到控制层、使用BGP通告对端的EVPN解决方案,能够有效提升网络性能。NP芯片使用微码编程,具有快速的响应能力和高效的计算能力能够很好地适应转发层要求,所以采用NP芯片与CPU共同参与MAC学习的方案实现MPLS EVPN的底层驱动。本论文的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介绍了MPLS EVPN相关技术的基本原理和特性,重点对MPLS特性和L2/L3VPN技术等关键技术进行深入讲解。(2)针对NP芯片的特点和网络需求,设计了NP芯片L2 VPN和L3 VPN业务上行方向和下行方向的通用处理流程。首先提出上行方向业务转发的设计方案,重点描述了业务转发的具体流程和设计思路,接着提出下行方向业务转发模型,重点阐述了其设计思想和细节处理。(3)设计了EVPN业务处理流程,包括MAC地址学习/转发、EVPN桥接等。定义MAC表、转发表、老化表等表项,引入了阻塞信息、老化机制、Flush机制完成MAC地址学习,复用二层业务流程实现转发。(4)初步形成了EVPN叠加SRv6隧道的转发方案。(5)对所有设计方案进行了功能测试,并且分析了测试结果,通过测试可以得知,本论文中的设计方案均可以实现业务流量转发的需求,方案可行且有效。应用本文中设计的方案后,性能版本中初步测试结果,源MAC学习的速率大约是1300个/秒,可以看出,高端路由器承载业务的能力得到显着的提升,同时也提高了转发效率,有潜力满足未来网络的需求,也使未来EVPN的承载成为可能。

毕晓晗[2](2020)在《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中消息传输机制的研究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动汽车数量的日益增长,大量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大大增加了电网的负载。为了使电力运营商能够快速准确地获知车辆用户对充电服务的需求,提高充电服务质量,因此需要在电网和车辆用户之间设计实时有效的消息传输机制。然而在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中,电动汽车移动和分布范围广的特性为供需双方的消息传输带来了挑战。车联网技术凭借其灵活的无线组网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一难题。但是,在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中应用车联网技术进行消息传输时存在以下两个问题:(1)通信协议不兼容;(2)电动汽车移动性导致消息传输不稳定。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在深入研究车联网WAVE协议和路由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中有效的消息传输方案。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本文设计了一种协议转换机制,该机制由WSMP收发模块、PSID缓存模块和协议转换模块三部分组成。针对WAVE协议和TCP/IP协议不兼容的问题,在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架构中引入了支持P4的可编程V2G网关,并在网关中设计了WSMP-to-IPv4、WSMP-in-IPv4和IPv6-in-IPv4三种报文处理方法。通过对WAVE数据包进行有效的封装,实现其在IPv4网络下的传输。其次,针对电动汽车移动场景下消息传输不稳定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强化学习的车联网路由机制。第一,该机制充分考虑了速度、距离、信道状态与车辆无线链路状态之间的联系,设计模糊逻辑系统对无线链路做出更加合理的评价。第二,该机制借助链路状态评价结果动态地调整强化学习路由对中继节点的选择,提高了其在路由决策方面的性能。同时,为了对该路由机制做出进一步的优化,本文使用K-Means算法对电动汽车进行分簇,通过分布式地在簇头节点上学习路由,可以有效减少强化学习中的状态数量,提升路由机制的收敛效率。最后,通过搭建实验平台对协议转换机制进行了功能验证,验证结果表明,WSMP收发模块、PSID缓存模块和协议转换模块的功能均达到预期目标。其次,在仿真环境下对基于强化学习的路由机制进行了性能测试。通过设计对比实验,从收敛速度、平均端到端时延和分组送达率三个方面,与现有方案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设计的路由机制在消息传输上的性能优势。

于谟源[3](2019)在《SDN关键技术及其在城域网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伴随着互联网发展,人们对数据业务的依赖,网络总量增长飞速,到2020年预计达到44个ZB,是可观测宇宙中星星数量的40倍,全球每天预计会有463EB的数据产生,运营公司前期投入资金建设,后期投入人力维护,若能在有限投资对现网进行改良,降低维护难度与成本,可以为公司带来长久效益的提升。本文研究了SDN软件定义网络架构能够减少网络局部拥塞的情况发生的优良特性,该特性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数据业务的传输资源,通过集中控制器对网络进行直接管控,得出如下结论:依靠可编程集中控制逻辑器件,实现转、控分离,同时也开放了接口,实现运行便利。经过对SDN技术不同于传统等价多路径网络等技术的研究,发现由于SDN从设备上剥离了网络控制功能,分离了控制层与转发层,从而提升了网络管理动态性,网络部署灵活性,以及网络传输高效性。分析出,正是因为SDN迎合了数据中心网络对集中网络管理、灵活组网、多路径转发的依赖,它才会是未来发展的趋势。通过研究该架构结合的拥塞控制方法、全网感知技术、多队列调度机制以及集中优化控制方式,得出如下结论:此架构可以保证各类高密度业务的带宽和时延,使用可全编程SDN交换机,配合个性化的数据流详表下发机制,可以实现动态调整业务传输带宽和业务流等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依据上述内容,本论文循序渐进的分析适用于通信运营商城域网的SDN化网络,重点分析了SDN架构改良现有网络的方式方法,凸显其简化维护界面的特性。首先,概述了研究课题的背景、意义、论文结构等。其次,概述了SDN的架构及关键技术,同时对SDN在现网应用的困难进行了分析,给出了解决办法,通过数据将SDN化的试点与现网进行了提升效果比对。最后,给出了未来智能城域网的几种可实施方案。

李琪,刘相坤,徐东平,刘彦麟,韩梦源[4](2019)在《铁路12306互联网售票系统IPv6演进的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解决铁路12306互联网售票系统从IPv4到IPv6的过渡问题,基于系统的网络和应用现状,研究并提出了铁路12306互联网售票系统IPv6的演进方案。分析国家针对IPv6的演进标准和计划,从双栈技术、隧道技术和地址转换技术在IPv6演进中的使用特点入手,提出了适合12306系统的主体部署双栈和地址转换补充的技术方案,并详细阐述了系统演进的改造内容、实施步骤和关键问题。该方案具有渐进演化和节省投资的效果。

李巍,张帆[5](2019)在《广电媒体网站IPv6过渡技术选型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围绕广电音视频网站的升级改造进行了技术横向对比研究。目前我国比较成熟的几种IPv6改造技术主要是双栈、翻译以及隧道技术,而对于目前广电行业的视音频网站而言,双栈技术推行得虽然彻底,但却需要投入巨大的工作量;而隧道技术更侧重局域网的改造,也不适合广电的现实情况;对于翻译技术而言,目前存在几种主要方向,本文着重对这些方向进行了剖析。

张亚舟[6](2019)在《IPv6迁移部署过程中的技术策略分析和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迅速发展,IPv6逐步取代IPv4成为新的IP协议,但是,向IPv6的过渡不可能一蹴而就,如何平稳、安全地过渡到IPv6,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通过对隧道、反向代理、双栈、协议翻译等过渡技术策略进行分析和研究,通过IPv6在IPv4基础上所做的改进,全面梳理了在实施IPv4网络升级改造过程中,各种过渡技术策略的使用和部署情况。同时对IPv6改造所涉及的制约应用改造的因素作了简单的分析。

张冀明[7](2018)在《基于动态隧道的IPV6孤岛间通信研究及实验》文中研究说明IPV6技术是下一代Internet演进的趋势,出于对业务需求、产业链成熟度等因素的考虑,IPV4向IPV6的过渡采用平滑、渐进的方式,IPV4和IPV6长期混合组网将是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的现实情况。目前的IPV6过渡技术包括双协议栈、IPV6隧道过渡技术、6PE及NAT等都各自存在一定的优缺点,其中IPV6隧道过渡技术工作于IPV4三层网络,是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类技术,但是该类技术也存在着部署不够灵活,缺乏动态管理机制等缺点。本文针对IPV6隧道过渡技术的不足,研究并阐述了一种新型的OSPFV2网络中IPV6孤岛自动发现与动态建立转发隧道的机制,以减少IPV6部署的复杂度和网络维护的难度,便于IPV6的进一步推广。同时,本文在分析实际的IPV4网络向IPV6网络演进的场景的基础上对网络场景进行归纳建模,并开发验证平台对技术的可行性在理论和实际应用两个方面进行了全面的论证。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有:1.IPV6在Internet应用的现状以及演进技术的研究,包括当前的技术分类、优缺点、应用场景建模以及技术改进方向分析。2.动态IPV6孤岛隧道通信控制方法的研究。面向现有的运行OSPFV2协议的IPV4网络的IPV6演进场景,提出了基于OSPFV2协议扩展的IPV6动态隧道通信控制方法,定义了信令格式、数据结构、核心算法并给出参考实现。3.动态IPV6孤岛隧道通信数据转发方法的研究。提出了转发平面建议转发模型以及Uniform和Pipe两种不同的Qo S模型。4.基于开源路由器模拟软件Quagga,在Ubuntu Linux操作系统上设计开发实验系统。5.对典型园区网络应用进行网络建模和分析,结合实际业务场景在实验系统上进行实验验证。

程东亮[8](2018)在《金融业IPv6迁移过渡技术与策略探析》文中认为互联网是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深刻影响着全球经济格局、利益格局和安全格局。基于互联网协议第四版(IPv4)的全球互联网正面临网络地址消耗殆尽、服务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下一代的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应运而生。我国在2003年已启动了中国下一代互联网示范项目CNGI,涉及八大部委、六大全国性网络运营商、一百多所高校和研究单位、几十个设备制造商,深刻影响着我国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和产业的

韩维[9](2017)在《卫星网络分布式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卫星技术的快速进步。依托卫星网络提供互联网服务,具有覆盖范围广、不受地理条件限制、部署灵活等的特点,已成为当前卫星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然而,卫星高速绕地运动(尤其是中、低轨卫星)导致接入终端在卫星网络内高频、持续的移动切换,给卫星网络移动性管理带来很大挑战。如何设计有效并适用于卫星网络的移动性管理技术,是卫星网络建设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卫星网络移动性管理技术研究,主要参考地面已有相关技术,均属于集中式移动性管理。随着网络规模的增大以及移动流量的增长,这种集中式管理在现有地面网络逐渐暴露出很多缺陷,如:次优路由过量占用核心网带宽、较差的可扩展性、单点失效等。为此,互联网工程任务组提出了分布式移动性管理,将移动终端集中绑定的锚点分布化,以避免当前集中式管理方法遇到的种种问题。文章基于分布式移动性管理思想,结合卫星网络场景,对其中涉及的各项关键技术进行深入探索,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提出基于分布式移动性管理的卫星网络体系结构。该架构去除了终端同集中式锚点的固定绑定关系,采用动态的锚点绑定策略,并由此引申出:基于单个地面网关的区域移动性管理,基于整体地面网关的分布式位置管理,基于地面网关和接入卫星的转发管理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同现有集中式移动性管理方法相比,该架构能够有效降低次优路由开销,具有更好的可扩展性,避免了单点失效等问题。理论分析与仿真实验验证了:同传统集中式管理方法相比,该架构在控制开销以及次优路由开销方面的性能优势。(2)对基于地面网关的分布式位置管理方法进行深入探索。对分布式位置管理中的位置信息同步策略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三种位置信息同步方法:归属网关位置信息同步、精确位置信息同步以及分组网关位置信息同步。从理论分析角度对这三种方法进行形式化推导并加以比较,得出了在考虑查询开销时,归属网关位置信息同步同精确位置信息同步总体开销相等时的边界条件,并由此推导并证明了该条件下,分组网关的位置信息同步具有最低整体开销。在典型卫星网络场景下的仿真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结论,并展示了查询延时特性,为卫星网络分布式位置管理的设计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3)提出基于最小父节点的移动切换转发管理优化方法。首先将现有地面网络支持无缝移动的典型方法应用于卫星网络并分析其适用性。为降低移动切换导致的次优路由开销,提出了基于最小父节点的转发管理优化方法。该方法从源端的接入卫星到发生移动切换的目的端新、旧接入卫星间,构造一颗最短路径树,并将树中移动切换终端的新、旧接入卫星节点的最小父节点作为移动切换中的转发节点。仿真分析表明,该方法能够降低80%的次优路由开销,同时引入40%的控制开销增加,在不考虑星上处理能力限制时,相应的控制开销保持不变。(4)提出基于网络编码的移动网络位置信息可靠传输优化方法。在提出的基于分布式移动性管理的移动网络管理方法中,利用高轨卫星对移动网络位置信息进行广播传输,以加快位置信息同步。针对高轨卫星通信链路易受环境影响产生高误码的问题,提出了利用网络编码对移动网络位置信息可靠传输进行优化,该方法对广播中多个接收端的报文接收状况统计形成丢包矩阵,并在广播重传的过程中采用网络编码方法进行编码传输,以减少重传次数。结合两种典型卫星网络处理模型及可靠传输机制进行理论分析与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法同传统方法相比能够有效降低位置信息可靠传输开销,并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相当的延时特性。

李培琳,牛妍华,崔竞飞[10](2017)在《浅析广电网络IPv6化进程中过渡技术的选择》文中指出从目前比较成熟的主流过渡技术原理入手,综合分析并对比了不同过渡技术的适用范围、工作机制、技术优势和存在问题;分别基于有线电视网络的主干网、接入网进行过渡场景分析,并对不同场景下采取的过渡技术方案进行推荐;最后归纳并提炼广电网络向IPv6过渡的整体过渡实施策略。

二、基于隧道技术的IPv6迁移策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隧道技术的IPv6迁移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NP的MPLS EVPN业务转发平面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概况
        1.2.2 国内概况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2 MPLS EVPN相关技术介绍
    2.1 BGP协议
        2.1.1 BGP-4 协议
        2.1.2 MP-BGP协议
    2.2 MPLS VPN技术
        2.2.1 MPLS特性
        2.2.2 MPLS L2VPN
        2.2.3 BGP/MPLS IP VPN
    2.3 EVPN基本原理
        2.3.1 EVPN概述
        2.3.2 控制层面
        2.3.3 转发层面
        2.3.4 功能与优势
    2.4 本章小结
3 MPLS基本业务转发流程的微码设计与实现
    3.1 设备功能
    3.2 Fosv5 软件平台构架
    3.3 NP芯片介绍
        3.3.1 子系统和数据路径
        3.3.2 相关表项和引擎
    3.4 通用流程的微码设计与实现
        3.4.1 Ingress通用流程
        3.4.2 Egress通用流程
        3.4.3 保护倒换
    3.5 L2VPN业务转发的微码设计
        3.5.1 VPWS
        3.5.2 VPLS
    3.6 L3VPN业务转发的微码设计
    3.7 MPLS VPN业务转发的实现
        3.7.1 L2VPN测试与分析
        3.7.2 L3VPN测试与分析
    3.8 本章小结
4 MPLS EVPN业务转发流程的微码设计与实现
    4.1 NP芯片预处理的设计与实现
    4.2 MAC地址学习的微码设计与实现
        4.2.1 预处理流程
        4.2.2 MAC学习流程
        4.2.3 学习报文上送
    4.3 MAC老化流程
        4.3.1 Aging机制
        4.3.2 Flush机制
    4.4 桥接业务的微码设计与实现
        4.4.1 桥接原理
        4.4.2 EVPN的桥接
    4.5 加锁机制的设计与实现
    4.6 普通业务的 MAC 处理与MPLS EVPN的 MAC 处理
    4.7 测试与分析
    4.8 本章小结
5 EVPN叠加SRv6 隧道
    5.1 SRv6 背景介绍
    5.2 SRv6 转发流程的微码设计与实现
        5.2.1 SRv6 原理
        5.2.2 流程设计
    5.3 EVPN over SRv6 的微码设计
    5.4 实验测试
    5.5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
附录2 主要英文缩写语对照表

(2)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中消息传输机制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异构网络互联技术
        1.2.2 车联网路由技术
    1.3 论文内容及组织结构
2 相关技术概述
    2.1 车联网通信技术概述
        2.1.1 车联网通信技术概述
        2.1.2 车辆入电网通信技术
    2.2 P4技术
        2.2.1 抽象转发模型
        2.2.2 P4语言规范
    2.3 强化学习技术
        2.3.1 强化学习概述
        2.3.2 强化学习主要算法
    2.4 本章小结
3 V2G网关中协议转换机制
    3.1 总体方案设计
    3.2 基于SDN的EVCS网络架构
    3.3 WSMP消息收发模块
    3.4 PSID缓存模块
        3.4.1 报文设计
        3.4.2 通信流程
    3.5 基于P4的协议转换模块
        3.5.1 V2G通信场景
        3.5.2 V2V通信场景
    3.6 V2G网关中协议转换机制的实现
        3.6.1 WSMP消息收发模块的实现
        3.6.2 PSID缓存模块的实现
        3.6.3 基于P4的协议转换模块的实现
    3.7 本章小结
4 基于强化学习的分簇电动汽车车联网路由机制
    4.1 总体方案设计
    4.2 基于K-Means的电动汽车分簇算法
        4.2.1 场景描述
        4.2.2 分簇的建立
        4.2.3 分簇的维护
    4.3 基于模糊逻辑的链路状态评估
        4.3.1 影响因子
        4.3.2 模糊化
        4.3.3 IF-THEN规则
        4.3.4 去模糊化
    4.4 RLRC路由机制
        4.4.1 相关定义
        4.4.2 Q-Table生成过程
        4.4.3 路由的建立与维护过程
        4.4.4 路由环路问题优化
        4.4.5 路由策略生成
    4.5 本章小结
5 实验与仿真
    5.1 V2G网关中协议转换功能测试
        5.1.1 实验平台搭建
        5.1.2 WSMP收发模块功能测试
        5.1.3 PSID缓存模块功能测试
        5.1.4 协议转换模块功能测试
    5.2 路由机制的仿真和性能测试
        5.2.1 仿真环境搭建
        5.2.2 评价指标与仿真参数设置
        5.2.3 路由算法的收敛性对比
        5.2.4 路由机制的性能对比测试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SDN关键技术及其在城域网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SDN的应用现状
        1.2.2 待解决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SDN关键技术
    2.1 SDN架构概述
        2.1.1 SDN控制器的工作过程
        2.1.2 SDN与网络、桌面及CLOUD OS的对比
        2.1.3 SDN的优势
    2.2 SDN中关键技术
        2.2.1 北向接口技术
        2.2.2 南向接口技术
        2.2.3 网络负载监控技术
        2.2.4 虚拟网络技术
    2.3 SDN的演进
        2.3.1 SDN提升办法
        2.3.2 业务链网络功能理解和实现架构
        2.3.3 成端到端跨域网络协同器
    2.4 现网向SDN网的迁移方案
        2.4.1 RR+技术
        2.4.2 PCE技术
        2.4.3 PCE+OpenFlow方案
        2.4.4 组播和ipv6 的迁移方案
        2.4.5 VPN业务迁移方案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SDN在城域网的应用研究
    3.1 运行商的现有城域网架构
    3.2 SDN对于运营商的价值
    3.3 运营商城域网的关注点
    3.4 关键技术
        3.4.1 云中心业务对接
        3.4.2 骨干网技术
    3.5 SD-WAN接入技术
    3.6 SDN对比传统网络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SDN在现网中的实践
    4.1 政企广域网实践
        4.1.1 部署方案
        4.1.2 SDN广域骨干网流量指引方法
        4.1.3 SDN实践的优势
        4.1.4 应用的价值
    4.2 某运行商SDN网关实践
        4.2.1 网关架构
        4.2.2 网关转发面机制
        4.2.3 SDN网关实现的业务
        4.2.4 SDN网关相比于现有网关的功能提升
    4.3 私有云资源池SDN实践
        4.3.1 资源池现状及主要需求
        4.3.2 具体操作
        4.3.3 实践效果
    4.4 IP城域网SDN实践
        4.4.1 安全与网管
        4.4.2 应用分析及成果
        4.4.3 投资结果对比目标
        4.4.4 IP城域网重构每GB/s功耗对比
    4.5 智能城域网计划
        4.5.1 智能城域网和IPRAN等相关网络的过渡并存关系
        4.5.2 组网模型与选择
        4.5.3 智能城域网核心设备
        4.5.4 智能城域网汇聚设备
        4.5.5 智能城域网接入层设备
        4.5.6 智能城域网管控系统
        4.5.7 需求预测方法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工作总结
    5.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铁路12306互联网售票系统IPv6演进的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IPv6演进标准和进度计划
    1.1 演进标准
    1.2 演进计划
2 IPv4到IPv6过渡技术
    2.1 双栈技术
    2.2 隧道技术
    2.3 NAT技术
3 12306系统的IPv6演进方案
    3.1 系统演进过渡方案
    3.2 系统演进改造内容
    3.3 系统演进实施步骤
    3.4 系统IPv6演进的关键问题
        3.4.1 演进中的域名问题
        3.4.2 演进中的安全问题
        3.4.3 用户接入流量统一调度
        3.4.4 演进中的应急措施
4 结束语

(5)广电媒体网站IPv6过渡技术选型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主要IPv6过渡技术介绍
    1.1 双栈技术
    1.2 隧道技术
    1.3 翻译技术
    1.4 过渡技术综合对比
2 翻译相关技术比较及总结
    2.1 NAT64+DNS64
    2.2 IVI
    2.3 PNAT
    2.4 七层反向代理
    2.5 SPACE6
    2.6 翻译技术综合对比

(6)IPv6迁移部署过程中的技术策略分析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终端至路由器之间建立ISATAP隧道
二、七层反向代理技术进行协议转换
三、终端及网络设备的全双栈改造
四、6to4隧道连接多个IPv6信息孤岛
五、IPv6网络全面升级, 实现IPv4业务穿透
    (一) 强化标准引领, 加强统筹和管理
    (二) 网络平滑过渡, 保障业务连续性

(7)基于动态隧道的IPV6孤岛间通信研究及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双协议栈类技术
        1.3.2 IPV6隧道类技术
        1.3.3 NAT类技术
        1.3.4 MPLS VPN类技术
    1.4 本文主要工作及章节安排
第二章 IPV6隧道过渡技术概述
    2.1 引言
    2.2 IPV6隧道过渡技术分类及特点
        2.2.1 IPV6隧道过渡技术体系
        2.2.2 手工隧道技术
        2.2.3 自动隧道技术
    2.3 IPV6隧道过渡技术分析
        2.3.1 转发技术分析
        2.3.2 应用综合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OSPFV2网络动态IPV6隧道通信网络架构研究
    3.1 引言
    3.2 OSPV2网络简介
    3.3 OSPFV2网络中动态IPV6隧道通信技术方案概述
        3.3.1 研究目标和方向
        3.3.2 目标网络架构综述
        3.3.3 关键研究工作内容
    3.4 技术方案可行性分析
        3.4.1 技术兼容性分析
        3.4.2 应用场景满足度分析
        3.4.3 实现经济性及演进平滑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QUAGGA的实验系统开发设计
    4.1 引言
    4.2 实验系统综述
        4.2.1 验证基础平台选型
        4.2.2 Quagga体系架构
        4.2.3 关键系统功能
    4.3 实验系统设计实现
        4.3.1 总体实现方案
        4.3.2 多路由器组网虚拟化运行环境
        4.3.3 组网仿真拓扑管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态IPV6隧道通信控制方法研究及实现
    5.1 引言
    5.2 通信控制方法研究
        5.2.1 IPV6孤岛边界路由器在自治系统内的发现
        5.2.2 隧道自动建立和维护
        5.2.3 IPV6孤岛路由前缀信息在OSPFV2网络上的扩散
        5.2.4 IPV6孤岛前缀信息的管理
        5.2.5 IPV6孤岛转发路由的度量和优选
    5.3 通信控制方法实现
        5.3.1 协议报文处理
        5.3.2 隧道处理
        5.3.3 IPV6前缀路由计算
        5.3.4 命令行人机接口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动态IPV6隧道转发方法研究及实现
    6.1 引言
    6.2 数据转发方法研究
        6.2.1 IPV6孤岛间6Over4隧道转发
        6.2.2 业务质量保证(Quality of Service,QoS)
    6.3 数据转发平面实现
        6.3.1 转发表项实现
        6.3.2 转发流程实现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实验验证及结果分析
    7.1 引言
    7.2 验证场景概述
        7.2.1 研究对象网络描述
        7.2.2 网络建模
    7.3 实验验证
        7.3.1 验证环境说明
        7.3.2 系统验证方案
        7.3.3 验证过程及结果
    7.4 实验结果综合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本文存在的不足
    8.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系统验证实验拓扑配置文件
        1.路由器节点配置
        2.主机节点配置
        3.连接配置
    附录B 系统验证实验各节点关键配置
        1.路由器R1关键配置
        2.路由器R2关键配置
        3.路由器R3关键配置
        4.路由器R4关键配置
作者简介

(8)金融业IPv6迁移过渡技术与策略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金融机构IPv6迁移部署存在的问题
IPv6过渡技术比较
    1. 双协议栈技术。
    2.隧道技术。
    3.协议转换技术。
金融业IPv6迁移部署的技术策略
    1. 在终端至路由器之间建立ISATAP隧道。
    2. 七层反向代理技术进行协议转换。
    3. 终端及网络设备的全双栈改造。
    4.6to4隧道连接多个IPv6信息孤岛。
    5.IPv6网络全面升级, 实现IPv4业务穿透。
金融业IPv6规模部署建议
    1.强化标准引领, 加强对金融业IPV6的技术统筹和管理工作。
    2.遵循应用引领驱动, 优化升级网络。
    3.网络平滑过渡, 保障业务连续性。
    4. 着力人才培养, 打造专业网络运维团队。

(9)卫星网络分布式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1 国外发展情况与趋势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论文研究内容
        1.3.1 基于分布式移动性管理的卫星网络体系结构
        1.3.2 基于地面网关的分布式位置管理优化技术研究
        1.3.3 基于最小父节点的移动切换转发管理优化方法
        1.3.4 基于网络编码的移动网络位置信息可靠传输优化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及相关研究
    2.1 卫星网络概述
        2.1.1 卫星轨道特性
        2.1.2 卫星星座系统
        2.1.3 卫星通信链路特征
        2.1.4 典型卫星星座网络构型及星座系统
    2.2 地面网络移动性管理技术
        2.2.1 IP网络移动性管理技术
        2.2.2 分布式移动性管理
        2.2.3 其他移动性支持方案
    2.3 卫星网络移动性管理技术
        2.3.1 终端移动性管理技术
        2.3.2 移动网络的移动性支持技术
        2.3.3 存在问题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基于分布式移动性管理的卫星网络体系结构
    3.1 问题描述与分析
    3.2 基于分布式移动性管理的卫星网络体系结构DMM-S
        3.2.1 架构基本描述
        3.2.2 功能划分
        3.2.3 主要特点
        3.2.4 工作原理
    3.3 DMM-S架构分析
        3.3.1 存在的优势
        3.3.2 面临的挑战
    3.4 DMM-S性能评估
        3.4.1 控制开销分析与评估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地面网关的分布式位置管理优化技术研究
    4.1 问题描述与分析
    4.2 基于地面网关的分布式位置管理方法
        4.2.1 归属位置信息同步管理方法
        4.2.2 精确位置信息同步管理方法
        4.2.3 分组位置信息同步管理方法
    4.3 控制开销分析
        4.3.1 归属位置同步管理方法
        4.3.2 精确位置同步管理方法
        4.3.3 分组位置同步管理方法
        4.3.4 开销分析及比较
    4.4 性能评估
        4.4.1 位置管理开销
        4.4.2 位置查询延时
        4.4.3 总结与讨论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基于最小父节点的移动切换转发管理优化方法
    5.1 传统移动切换中的报文转发技术及存在问题
    5.2 基于接入点卫星转发策略的移动切换特性分析
        5.2.1 基于转发策略的卫星网络模型
        5.2.2 理论分析与仿真验证
    5.3 基于最小父节点的移动切换报文转发优化方法
        5.3.1 卫星网络切换特性分析
        5.3.2 基于最小父节点的移动切换转发优化方法
    5.4 仿真评估与分析
        5.4.1 仿真结果
        5.4.2 特性分析
        5.4.3 总结与讨论
    5.5 本章小节
第六章 基于网络编码的移动网络位置信息可靠传输优化方法
    6.1 问题描述与分析
    6.2 网络编码技术概述
    6.3 基于网络编码的移动网络位置信息可靠传输优化方法
        6.3.1 基于分布式移动性管理架构下的移动网络管理方法
        6.3.2 基于网络编码的位置信息可靠传输优化方法
    6.4 理论分析
        6.4.1 基于Hub&Spoke的位置更新传输
        6.4.2 基于网络编码优化的Hub&Spoke位置更新传输
        6.4.3 基于LRMTP的位置信息传输
        6.4.4 基于网络编码优化的LRMTP位置更新传输
    6.5 性能评估
        6.5.1 管理开销
        6.5.2 收敛延时特性
        6.5.3 总结与讨论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工作总结
    7.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四、基于隧道技术的IPv6迁移策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NP的MPLS EVPN业务转发平面实现[D]. 王嘉楠.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2021(01)
  • [2]电动汽车充换电网络中消息传输机制的研究与实现[D]. 毕晓晗.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3]SDN关键技术及其在城域网中的应用研究[D]. 于谟源. 吉林大学, 2019(03)
  • [4]铁路12306互联网售票系统IPv6演进的方案研究[J]. 李琪,刘相坤,徐东平,刘彦麟,韩梦源. 铁路计算机应用, 2019(08)
  • [5]广电媒体网站IPv6过渡技术选型比较[J]. 李巍,张帆. 有线电视技术, 2019(04)
  • [6]IPv6迁移部署过程中的技术策略分析和研究[J]. 张亚舟. 金融科技时代, 2019(01)
  • [7]基于动态隧道的IPV6孤岛间通信研究及实验[D]. 张冀明. 东南大学, 2018(05)
  • [8]金融业IPv6迁移过渡技术与策略探析[J]. 程东亮. 金融电子化, 2018(06)
  • [9]卫星网络分布式移动性管理关键技术研究[D]. 韩维. 国防科技大学, 2017(02)
  • [10]浅析广电网络IPv6化进程中过渡技术的选择[A]. 李培琳,牛妍华,崔竞飞. 中国新闻技术工作者联合会201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优秀论文篇), 2017

标签:;  ;  ;  ;  ;  

基于隧道技术的IPv6迁移策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