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植小鼠子宫内膜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受体的免疫组化研究

移植小鼠子宫内膜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受体的免疫组化研究

一、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受体在着床期小鼠子宫内膜中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狄和双,王利刚,韩大勇,蒋珊珊,孙庆蘅[1](2021)在《瘦素及其受体在真孕和假孕母犬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各组织中的表达》文中指出【目的】研究胚胎着床期瘦素(leptin)及其受体(OB-R)在真孕和假孕母犬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各组织中的表达差异.【方法】应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胚胎着床期真孕和假孕母犬下丘脑、垂体、卵巢、输卵管、子宫组织中瘦素及其受体的表达.【结果】瘦素在真孕和假孕母犬的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中均有表达,在输卵管中表达阴性,瘦素受体在真孕和假孕母犬各组织中均有表达;瘦素及其受体在真孕母犬下丘脑、卵巢和子宫组织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假孕母犬(P<0.05),瘦素受体在真孕母犬垂体和输卵管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假孕母犬(P<0.05).真假孕母犬垂体中瘦素水平差异不显着(P>0.05).【结论】瘦素及其受体对于犬的胚胎着床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梁嘉玲[2](2021)在《二补助育汤改善RIF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查阅目前国内外关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相关文献,整理、归纳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现代医学与中医药研究进展,为临床诊治子宫内膜容受性低下提供思路与依据。2观察二补助育汤对反复胚胎种植失败(RIF)患者中医证候、黄体中期超声学指标、血清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水平、雌孕激素水平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探讨二补助育汤对RIF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临床疗效。3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及LC3B、VEGF、Ang-1、Ang-2表达水平,观察二补助育汤对胚胎着床障碍小鼠种植窗期子宫内膜细胞自噬与血管生成的影响,进一步探究其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作用靶点与机制。方法1 临床研究采用治疗前、后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收集符合肾虚血瘀证型的低子宫内膜容受性RIF患者32例,予二补助育汤连续服用1-3个疗程(1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观察对比患者治疗前后的一般情况、月经失血评分、中医证候评分,以及黄体中期的超声学指标、血清中血管生成相关因子水平、雌孕激素水平,并随访患者再行IVF-ET/ICSI的胚胎种植率与临床妊娠率。2 实验研究采用米非司酮建立胚胎着床障碍小鼠模型,将小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二补助育汤低、中、高剂量组、补佳乐组、阿司匹林组。药物干预及取材后,裸眼观察各组小鼠子宫形态、计数胚胎着床位点数;应用扫描电镜观察各组小鼠子宫内膜胞饮突形态;应用透射电镜观察子宫内膜细胞自噬体结构;应用Real-Time PCR法、Western blot法、免疫组化法检测 PI3K、Akt、mTOR、LC3B、VEGF、Ang-1、Ang-2 的 mRNA 表达量、蛋白表达量与蛋白定位,分析各组表达量与定位的差异。结果1二补助育汤对RIF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临床疗效观察(1)月经情况与中医证候:二补助育汤可使RIF患者月经量明显增加(P<0.01),经血颜色较治疗前鲜红,经行顺畅,血块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补助育汤可明显改善RIF患者肾虚血瘀证候(P<0.01)。(2)黄体中期超声学指标:二补助育汤治疗后,患者子宫内膜厚度与容积明显增加(P<0.01);A型、B型子宫内膜例数较治疗前增多,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子宫动脉PI、RI、S/D数值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Salle评分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1)。(3)黄体中期血管生成因子:二补助育汤治疗后,患者黄体中期血清中VEGF、Ang-1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1),Ang-2亦较治疗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黄体中期雌孕激素:二补助育汤治疗后,患者黄体中期血清E2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P亦较治疗前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妊娠结局:二补助育汤治疗后,患者下一周期的胚胎种植率为40.74%,临床妊娠率为37.50%。2二补助育汤对胚胎着床障碍小鼠子宫内膜容受性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1)子宫形态、妊娠率与平均胚胎着床位点数:模型组小鼠子宫色白、较细,平均胚胎着床位点数极少,妊娠率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1);而中药中、高剂量组、补佳乐组与阿司匹林组小鼠子宫色泽红润,着床部位少量充血或膨大,平均胚胎着床位点数较模型组明显增多(P<0.05),妊娠率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1),中药组中以中药高剂量组子宫形态与妊娠结局最佳,且与两西药组无显着差异(P>0.05)。(2)PI3K/Akt/mTOR信号通路、LC3B:①基因表达:各组小鼠子宫PI3K mRNA表达无显着差异(P>0.05);模型组AktmRNA、mTOR mRNA表达水平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1),LC3B mRNA表达水平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1);中药中、高剂量组PI3K mRNA、AktmRNA、mTOR 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均呈下降趋势,LC3B mRNA表达水平较模型组均呈升高趋势,但差异均不显着(P>0.05)。②蛋白表达:模型组小鼠子宫PI3K、Akt、mTOR蛋白表达量较空白组明显升高(P<0.01),LC3B蛋白表达量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1);中药中、高剂量组、阿司匹林组PI3K、Akt、mTOR蛋白表达量均较模型组明显降低(P<0.05),LC3B蛋白表达量均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5)。③蛋白定位:模型组小鼠PI3K、Akt、mTOR蛋白在子宫内膜腔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均呈阳性表达,在间质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亦有少量表达,LC3B蛋白在子宫内膜腔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极少量表达,在间质细胞及肌层细胞未见表达;而中药中、高剂量组、补佳乐组与阿司匹林组Akt、mTOR蛋白在子宫内膜腔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表达均较模型组减少,LC3B蛋白在子宫内膜腔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均呈阳性表达。(3)子宫内膜细胞自噬体:模型组小鼠子宫内膜细胞中未见明显自噬体与自噬溶酶体;而中药中、高剂量组、阿司匹林组小鼠子宫内膜细胞中可见相对较多的自噬溶酶体。(4)VEGF、Ang-1、Ang-2:①基因表达:模型组小鼠子宫 VEGF、Ang-1、Ang-2 mRNA表达水平均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1);各药物组以相应药物干预后,VEGF、Ang-1、Ang-2 mRNA表达水平均呈升高趋势,其中,VEGF mRNA表达水平以中药中剂量组、补佳乐组、阿司匹林组升高明显(P<0.05);所有药物组Ang-1 mRNA表达水平均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Ang-2mRNA表达水平以中药高剂量组、补佳乐组、阿司匹林组升高明显(P<0.01)。②蛋白表达:模型组小鼠子宫VEGF、Ang-1、Ang-2蛋白表达量均较空白组明显降低(P<0.01);各药物组以相应药物干预后,VEGF、Ang-1、Ang-2蛋白表达量均呈升高趋势,其中,所有药物组VEGF蛋白表达量均较模型组明显升高(P<0.05);Ang-1蛋白表达量以中药中、高剂量组、补佳乐组、阿司匹林组升高明显(P<0.01);Ang-2蛋白表达量以中药高剂量组、补佳乐组、阿司匹林组升高明显(P<0.05)。③蛋白定位:模型组小鼠子宫VEGF、Ang-1、Ang-2蛋白在子宫内膜腔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呈阴性或弱阳性表达,在血管内皮细胞表达不明显;而中药高剂量组、补佳乐组与阿司匹林组VEGF、Ang-1、Ang-2蛋白在子宫内膜腔上皮细胞、腺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呈弱阳性至阳性表达,较模型组表达增多。结论1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二补助育汤可显着改善RIF患者肾虚血瘀证候,增加黄体中期子宫内膜厚度与容积、子宫动脉血流灌注、子宫内膜及内膜下血流灌注,提高黄体中期血管生成相关因子表达水平,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改善黄体功能,从而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改善妊娠结局。2实验研究结果显示,二补助育汤能够抑制胚胎着床障碍小鼠PI3K/Akt/mTOR信号通路,上调LC3B的表达,且增加VEGF、Ang-1、Ang-2的表达,从而增强子宫内膜细胞自噬作用,促进子宫内膜血管生成,以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有利于胚胎着床。

于海帆[3](2021)在《YAP/TAZ在小鼠子宫蜕膜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文中研究指明蜕膜化是子宫基质细胞增殖并分化为蜕膜细胞的过程,是子宫对正在发生着床的胚胎的响应,也是胚胎发育和成功妊娠的关键过程。蜕膜化缺陷可能导致一系列妊娠疾病,包括反复自然流产和早期妊娠失败。尽管许多转录因子、细胞因子和信号通路已被证实参与胚胎着床和蜕膜化过程,但其潜在的调控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大量研究表明,Yes-相关蛋白(YAP)和具有PDZ结合基序的转录共激活因子(TAZ)参与调控器官大小、干细胞功能、器官再生和肿瘤发展等过程。基因敲除鼠相关研究已证实,YAP/TAZ在哺乳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YAP缺失的胚胎具有致死性,而TAZ缺失的小鼠能够存活,但表现出肾脏发育缺陷。然而,关于YAP/TAZ在子宫蜕膜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调控机制的研究很少。本课题旨在研究YAP/TAZ在小鼠子宫蜕膜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调节机理,为进一步明确哺乳动物胚胎着床及蜕膜化的机制提供依据。在本研究中我们观察到,在小鼠子宫蜕膜化过程中YAP的表达量逐渐升高,并且证实YAP失活会影响子宫基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并伴有细胞周期的阻滞。在子宫基质细胞中,Bmp2可通过Bmp I型受体Alk2促进YAP的表达并诱导YAP的核积累,从而增强细胞核内YAP-TEAD转录活性。通过si RNA或添加抑制剂导致YAP失活后可阻碍Bmp2对基质细胞分化的促进作用。使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分析发现,迁移到细胞核中的YAP可直接结合到Rrm2启动子区域的TEAD序列,并调节Rrm2在基质细胞中的功能。通过检测8-OHd G含量发现,过表达Rrm2可改善YAP失活引起的基质细胞DNA损伤,同时恢复基质细胞分化。进一步分析发现,YAP介导Bmp2对Rrm2表达的调控,而添加Rrm2抑制剂Triapine处理会阻碍Bmp2对基质细胞分化的诱导作用。YAP抑制后显着下调了GR和GPX的活性,进一步导致GSH含量下降,但上述指标在Rrm2过表达组呈现出相反的趋势。通过检测基质细胞内ROS含量、ATP水平、线粒体DNA拷贝数、线粒体膜电位以及线粒体膜通透性转运孔的开放程度,我们发现YAP失活会引起基质细胞发生氧化应激,并进一步导致线粒体功能发生紊乱。同时,YAP的失活通过促进Caspase-3和Bax的表达并抑制Bcl-2的表达从而诱发基质细胞凋亡。然而,GSH可有效的清除升高的ROS水平,并防止YAP失活引起的氧化应激、线粒体功能发生紊乱和细胞凋亡。本研究结果表明,TAZ定位于蜕膜组织中,能够通过靶向Ccnd3和Cdk4以加速细胞周期G1/S的过渡从而促进基质细胞的增殖,同时TAZ可促进基质细胞分化的标志分子Prl8a2和Prl3c1的表达,提高ALP的活性,表明TAZ对蜕膜化的发生至关重要。沉默TAZ会阻碍HB-EGF诱导的基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在氧化应激状态下,TAZ通过减少细胞内ROS水平,并通过依赖于Nrf2/ARE/Foxo1的信号通路来增强基质细胞的抗氧化能力,进而保护基质细胞分化免受氧化损伤。TAZ能够增强Nrf2的转录活性,而Nrf2可直接与Foxo1启动子区域的抗氧化反应元件(ARE)结合。此外,TAZ沉默后可导致NOX活性升高从而引起细胞内ROS的积累,而一旦NOX的活性被APO抑制后,基质细胞分化所受的损伤可明显获得挽救。进一步研究表明,ATP水平升高、mt DNA拷贝数增加、线粒体膜电位升高和线粒体超氧化物水平下降共同提示,TAZ可明显恢复基质细胞的线粒体功能。同时,TAZ能够调节线粒体呼吸链复合物I和III的活性,而通过ROT和AA分别抑制其活性后,均可导致TAZ对基质细胞分化的保护作用丧失。另外,在氧化应激过程中,TAZ还可通过上调Bcl-2的表达并抑制Caspase-3的活性及Bax的表达来防止基质细胞发生凋亡。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YAP/TAZ在小鼠蜕膜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的结果证实YAP可作为Bmp2的下游调控蛋白,通过TEAD/Rrm2/GSH/ROS信号通路调节子宫蜕膜化过程。TAZ可能通过靶向Ccnd3介导HB-EGF在子宫蜕膜化中的作用,并通过Nrf2/ARE/Foxo1信号通路减轻氧化应激介导的基质细胞分化损伤。

王晓寒[4](2021)在《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辅助生殖技术已成为解决不孕不育问题的重要技术手段,它的快速发展使得胚胎质量问题得到解决,但薄型子宫内膜所引起的子宫内膜容受性改变仍是辅助生殖技术中周期取消以及胚胎植入失败的主要因素之一[1]。目前加拿大的生殖和男科学会(CFAS)及《辅助生殖技术中异常子宫内膜诊疗的中国专家共识》中将薄型子宫内膜定义为子宫内膜在排卵日或新鲜体外受精(IVF)周期中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当天或冻融胚胎移植(Freeze-thaw embryo transfer,FET)周期中开始孕酮的当天未达到7mm[2-3]。但薄型子宫内膜并不仅限于内膜变薄,还包括内膜功能层血流异常、影响内膜容受性因子的改变等多种子宫内膜容受性改变。临床上对于薄型子宫内膜的治疗主要包括基础激素治疗、子宫内膜微创刺激术激发免疫应答、低剂量阿司匹林的应用及促基质、血管形成等,从而起到增加子宫内膜的厚度、改善血流等容受性作用。但由于上述治疗方法的临床效果不确切,且患者的个体差异也较大,因此治疗效果并不理想,急需探寻新的有效治疗方式。随着再生医学的兴起及研究,在其领域中具有独特优势的干细胞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它具体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潜能等特性,迄今已广泛应用于多个医学领域。其中便有关于将干细胞应用于子宫内膜修复并成功妊娠的报道[4]。尽管有成功的报道,但其来源受限、创伤大及免疫原性等限制了干细胞应用。近些年随着干细胞领域研究的不断深入,优势明显的经血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Endometrium mesenchymal stem cells,EnMSCs)的研究也有了重大突破。EnMSCs具有较高的增殖活性,同时还能够向骨、脂肪、肌细胞和软骨细胞等分化,具有极强的多向分化潜能。体外细胞实验研究表明:在雌激素的诱导下,EnMSCs可以向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分化[5]。在动物模型中,EnMSCs可重建子宫内膜组织并增加子宫内膜厚度[6]。Tan[7]及Zheng[8]等将经血源性EnMSCs移植治疗重度阿什曼综合征也取得良好疗效。以上研究结果均提示,每个月经周期子宫内膜的生长及功能恢复必定离不开EnMSCs的重要作用。但体外干细胞应用的远行归巢及局部定植非常困难,且临床治疗所需干细胞数量大,复制扩增过程中添加的胎牛血清及异体源性生长因子的加入亦有悖于伦理学范畴。能否寻求一种安全有效的自体资源培养干细胞;更有趣的是,假想这种自体资源能唤醒在体干细胞的功能,便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plasma,PRP)为一种高浓度的血小板血浆,可由静脉血离心得到。血小板内含有α-颗粒,其激活破裂时可释放出多种生长因子,如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 Growth Factor,EG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 like growth factor,IGF)等,这些生长因子能够促进细胞增殖、迁移等生物活性的改变,使损伤部位的生物微环境明显得到改善,从而促进组织和新生基质的形成,以达到组织修复和再生的功能,对于损伤后伤口愈合具有积极作用[9]。并且,PRP具有操作简单、安全经济、损伤小等自身特有的优点,故广泛应用于骨科、口腔、皮肤、美容整形等[10-12]。基于以上基础理论研究及相关应用,PRP的应用也逐步引入生殖领域,这为薄型子宫内膜的治疗引入了新的安全有效的自体生物材料。鉴于薄型子宫内膜需要得以治疗的迫切性,干细胞治疗有效但应用受限、难以推广及含有多种生长因子的自体PRP可影响多种细胞功能、应用安全等优良特性,我们设计了此课题,初步探讨PRP在治疗薄型子宫内膜方面的作用。研究目的首先探讨PRP对EnMSCs增殖、迁移和粘附的生物学功能影响;然后用95%乙醇宫腔灌注制作薄型子宫内膜小鼠模型,通过观察薄型子宫内膜小鼠宫腔灌注PRP后子宫内膜的形态学、容受性指标及在体EnMSCs标记物的变化,探讨PRP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效果及潜在机制;最后将自体PRP宫腔灌注应用到拟行FET的薄型子宫内膜患者中,观察宫腔灌注PRP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临床效果;以期寻找到一种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新的有效方法。研究方法1.采集5名健康志愿者静脉血,采用两步离心法分离制作并激活PRP。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EnMSCs表面标志物CD14、CD19、CD34、CD45、CD73、CD90、CD105、HLA-DR的表达;采用成脂、成骨及成软骨分化培养液培养EnMSCs,观察细胞形态以及脂滴、矿化结节及软骨形成情况完成鉴定。利用添加不同浓度PRP的培养液培养EnMSCs,采用CCK-8(Cell Counting Kit-8)法绘制各组细胞在24h、48h、72h、96h的增殖曲线;采用Transwell法和划痕实验检测不同浓度PRP对EnMSCs迁移及粘附能力的影响。2.95%乙醇宫腔灌注制作薄型子宫内膜小鼠模型,给予宫腔灌注PRP治疗后,通过HE染色观察子宫内膜厚度、面积及微血管的改变;通过免疫组化、ELISA和Western-blot检测子宫内膜功能及容受性指标:细胞角蛋白(Cytokeratin)、波形蛋白(Vimentin)、VEGF、白血病抑制因子(Leukemia inhibitory factor,LIF)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通过免疫荧光双染方法检测小鼠EnMSCs的表面标记物:CD90和CD105,观察EnMSCs的在体变化情况,探讨宫腔灌注PRP修复薄型子宫内膜的效果和机制。3.采集20名行FET治疗的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自身静脉血,2步离心法分离制作PRP,同周期宫腔内无菌灌注,且继续人工周期替代治疗。当子宫内膜达到移植厚度(≥7mm)时,添加孕激素转换内膜行FET。提供适当的黄体期支持并测量血清β-HCG水平。计算并分析子宫内膜厚度、形态及血流情况,并进行阳性β-HCG和临床妊娠情况等随访。结果(1)将不同浓度PRP加入培养液对EnMSCs进行体外培养发现:不同浓度PRP对EnMSCs的增殖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2%PRP组的EnMSCs的增殖活性最大;1%PRP组和4%PRP组EnMSCs的增殖活性略低于2%PRP组;5%PRP组和0.5%PRP组的EnMSCs的增殖活性最弱(p<0.01)。(2)PRP可以促进EnMSCs的迁移。其中,2%PRP培养液培养的EnMSCs的迁移率最大;1%PRP组和4%PRP组EnMSCs次之;5%PRP组和0.5%PRP组EnMSCs的迁移率最小。(3)不同浓度的PRP对EnMSCs的粘附能力影响也不同:2%PRP培养液培养的EnMSCs的粘附能力最强(p<0.01),其余各组粘附能力无明显差异(p>0.05)。(4)通过制作小鼠薄型子宫内膜模型行宫腔灌注PRP治疗后发现:宫腔灌注PRP可以改善薄型子宫内膜小鼠的子宫内膜容受性,包括子宫内膜形态学改善(内膜厚度、面积及微小血管的增加)和子宫内膜容受性指标的提高(CK9、VIM、VEGF、LIF);此外,PRP还能抑制炎性因子IL-6的释放。免疫荧光追踪到小鼠EnMSCs在子宫内膜的表达情况,发现PRP宫腔灌注后在体EnMSCs增多。(5)通过观察自体PRP宫腔灌注治疗行FET的薄型子宫内膜患者的临床效果发现:20名患者中,接受PRP治疗前,患者的子宫内膜平均厚度为5.55±0.71 mm,PRP治疗后子宫内膜平均厚度为7.82±1.04 mm(p<0.0001),且其子宫内膜形态及内膜血流信号也明显得到改善(分别是1.95±0.40 vs 2.75±0.44、2.60±0.50vs 3.40±0.68)。PRP宫腔灌注后所有患者子宫内膜达到移植厚度,其中有12例患者获得临床妊娠,妊娠率达60%,种植率为39.4%,早期流产率为16.7%。结论1.本研究使用不同浓度PRP体外培养EnMSCs,发现在2%PRP浓度范围内,细胞的增殖能力、迁移能力和粘附能力随着PRP浓度的升高而增强,呈剂量依赖性,而采用更高浓度PRP作用后上述作用则表现出回落现象,提示不同浓度PRP对EnMSCs的作用效果不同。首次验证PRP对EnMSCs的增殖、迁移和粘附的影响及与其浓度的关系。2.PRP可替代FBS及单一生长因子培养EnMSCs,为EnMSCs治疗薄型子宫内膜及其它疾病的临床应用提供扩增支持。3.PRP宫腔灌注薄型子宫内膜小鼠,可促进受损子宫内膜增殖修复,改善子宫内膜的容受性,减轻子宫内膜炎症反应。这种作用可能跟PRP影响在体EnMSCs的生物学功能有关。4.PRP宫腔灌注治疗薄型子宫内膜不孕患者,能够增加其子宫内膜厚度、改善血流,避免了周期取消,有利于胚胎植入以获得临床妊娠,且并未增加孕产妇并发症及子代出生畸形的风险。

沈真如[5](2021)在《基于DLL4/Notch1通路探讨麦粒灸促进薄型子宫内膜大鼠血管生成的机制》文中指出目的:宫腔操作等因素的增多导致子宫内膜损伤增多,薄型子宫内膜也越发常见。但薄型子宫内膜的发病机制还尚不明确,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血管生成与子宫内膜修复密切相关。因此,本研究通过建立薄型子宫内膜大鼠模型,观察麦粒灸“关元”、“子宫”穴对薄型子宫内膜大鼠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及Notch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影响,从血管生成的角度初步探讨麦粒灸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可能机制。方法:将30只SPF级健康成年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模型组、麦粒灸组,每组10只。除对照组外,其余2组大鼠均于动情期采用95%乙醇宫腔注射法建立薄型子宫内膜模型。对照组与模型组每日麻醉后固定,麦粒灸组造模次日予以麦粒灸“关元”、“子宫”穴,每穴7壮。3个动情周期后于大鼠动情期取材,HE染色观察子宫内膜厚度及组织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法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分别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生成素-2(Ang-2)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和RT-qPCR法分别检测子宫内膜组织中Notch信号通路受体(Notchl)及配体(DLL4)的蛋白和基因表达情况。结果:(1)子宫内膜厚度及腺体、血管数量: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变薄,子宫内膜腺体、血管数量显着减少(P<0.01);而麦粒灸组较模型组比,大鼠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增厚,子宫内膜腺体、血管数量显着增多(P<0.05,P<0.01)。(2)血管生成相关调节因子VEGF、Ang-2的表达: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中VEGF、Ang-2的MOD值较对照组显着下降(P<0.01);麦粒灸组的MOD值较模型组显着上升(P<0.01,P<0.05)。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中VEGF、Ang-2的mRNA表达较对照组显着降低(P<0.01);而与模型组相比,麦粒灸组表达均显着升高(P<0.05)。(3)Notch信号通路Notchl及DLL4的表达: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中Notch1、DLL4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麦粒灸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上升(P<0.05)。模型组大鼠子宫内膜中Notch1、DLL4的mRNA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P<0.01);而与模型组比较,麦粒灸组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麦粒灸“关元”、“子宫”穴能够改善薄型子宫模型大鼠的内膜组织形态,修复损伤的子宫内膜;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子宫内膜中Notch信号通路相关分子的表达,从而影响薄型子宫内膜大鼠子宫内膜血管生成相关因子VEGF、Ang-2的表达,促进子宫内膜的血管生成,改善子宫内膜厚度,达到修复作用。

梁晶婕[6](2021)在《小鼠胚胎着床相关microRNA的筛选及miR-192-5p调控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机制》文中研究说明早期胚胎流失是导致哺乳动物妊娠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绝大多数胚胎流失发生在胚胎着床阶段,这一现象普遍存在于高产奶牛、母猪等家畜,严重影响了动物的繁殖效率。辅助生殖技术的诞生使得体外授精和胚胎移植成为可能,但移植后着床率低下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显着改善。因此明确胚胎着床的调控机制对于提升哺乳动物的妊娠效率至关重要。影响胚胎着床的因素主要包括胚胎的活性、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建立及二者之间有效的交流对话。其中,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建立是胚胎着床启动的必要前提,也是调控着床进程的主导因素。子宫内膜容受性是指母体子宫在其生殖周期有限时间段内所达到的一种能够接纳胚胎附着的特殊生理状态。研究表明,尽管物种之间采用的着床方式不同,着床早期阶段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建立机制却具有相似之处。然而,由于子宫内膜中各个组分在容受阶段的作用不同,其背后的分子调控网络也十分复杂,目前对于子宫内膜容受性建立的具体机制尚未明确。MicroRNA(miRNA)是一类短链非编码小RNA分子,因其能在转录后水平同时靶向调控多个基因的表达而广泛参与多种生物学进程。目前已有许多研究表明miRNA参与胚胎着床的调控,但其在子宫内膜容受性建立过程中的作用还不清晰。考虑到物种间胚胎着床早期阶段的相似性,本研究利用模式动物小鼠作为实验对象,采用小RNA测序技术对容受前期、容受期和着床期小鼠子宫内膜中的miRNA表达谱进行分析,随后结合荧光定量PCR检测技术和子宫角注射miRNA agomir或antagomir的方法筛选出差异表达且能够影响着床进程的miRNA确立为目标miRNA。随后对目标miRNA在小鼠妊娠早期的时空表达情况进行检测,并且通过建立不同小鼠模型探究影响其呈现特异表达趋势的因素。最终通过体内体外实验调控miRNA的表达,探究其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及其分子调控机制。本研究所得到的主要实验结果如下:(1)对小鼠不同妊娠时期子宫内膜组织中的miRNA表达谱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共有42个miRNA在容受前期(妊娠第1天)、容受期(妊娠第4天)和着床期(妊娠第5天)的表达呈现显着差异(|log2(Foldchange)|≥1.5且FDR<0.05),对部分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荧光定量PCR验证和体内miRNA表达量干扰后发现,miR-192-5p在容受期和着床期的小鼠子宫内膜中表达量极显着降低(P<0.001),瞬时上调着床期间子宫内膜中miR-192-5p的表达水平将导致着床失败,提示其可能参与小鼠胚胎着床的调控。(2)miR-192-5p在小鼠妊娠早期(妊娠第1-7天)呈现出持续下滑的表达趋势,在着床期及之后一直维持低水平表达。原位杂交结果显示miR-192-5p主要表达于子宫内膜腔上皮和腺上皮层,且随着子宫进入容受期,腔上皮中miR-192-5p的表达量显着降低。检测正常妊娠小鼠模型、假孕小鼠模型、延时着床模型、人工诱导蜕膜模型中miR-192-5p的表达发现胚胎因素不是导致其在着床期间子宫内膜中表达下调的主要原因;在未孕小鼠的自然发情周期内,miR-192-5p在发情期表达量升高,在间情期表达量降低,提示其表达水平更倾向于受到子宫内膜自身周期性生理变化的影响。(3)通过构建卵巢摘除小鼠模型,并给予不同规模的激素处理发现,雌激素(β-Estradiol,E2)能够显着诱导子宫内膜上皮层中miR-192-5p的表达上调;而孕酮(Progesterone,P4)在单独作用时具有下调miR-192-5p的趋势但尚未达到显着水平,当与E2共同作用时能够极显着抑制miR-192-5p的表达。采用E2和P4共同处理小鼠以模拟容受期间子宫中的激素环境,结果显示miR-192-5p的表达受到显着抑制,提示着床期间子宫内膜中miR-192-5p表达下调是由E2和P4共同影响所致。(4)体内研究表明,上调容受期间子宫中miR-192-5p的表达致使子宫内膜容受性受损,具体表现为细胞表面微绒毛的数量得以维持、胞饮突的形成减少等;此外,部分表达于上皮层中的容受性标记分子的表达出现异常,提示miR-192-5p主要干扰了容受期间上皮细胞的转化行为。体外实验表明,miR-192-5p在非容受性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系(HEC-1-A细胞)中的表达极显着高于容受性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系(Ishikawa、RL95-2细胞等)。抑制HEC-1-A细胞中miR-192-5p的功能致使细胞形态变圆、细胞间连接蛋白(E-cadherin、ZO-1等)的表达水平降低、细胞骨架相关结构(如应力纤维、表面微绒毛等)发生重排,最终导致上皮细胞极性减弱。此外,抑制miR-192-5p的表达导致细胞表面抗黏附蛋白Mucin1的表达下调,进而提升了细胞表面接纳胚胎附着的能力。探索miR-192-5p的潜在靶基因结果显示,转录因子抑制因子E盒结合锌指蛋白2(Zinc finger E-box-binding homeobox 2,ZEB2)和细胞骨架相关调控因子Rho GTP酶激活蛋白19(Rho GTPase-activating protein 19,ARHGAP19)是 miR-192-5p 的靶基因。二者的蛋白均在容受状态下的子宫组织和细胞中高表达,且改变子宫组织、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系中miR-192-5p的表达水平能够导致二者内源性蛋白出现相应的表达变化。此外,在非容受性细胞中过表达ARHGAP19能够部分重现抑制miR-192-5p后产生的表型现象,包括细胞骨架结构的重排、细胞间E-cadherin表达量降低等。不仅如此,过表达ARHGAP19能够促使细胞间E-cadherin表达分布发生变化,细胞呈现出堆积生长的趋势。这些表型与容受期间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中发生的变化相类似,提示该分子的表达上调可能促使非容受性细胞向容受性表型过渡。综上所述,本研究探索了小鼠妊娠早期在胚胎着床阶段子宫内膜中差异表达的miRNA谱,并且针对其中一个miRNA,即miR-192-5p在小鼠胚胎着床时期子宫内膜容受性建立过程中的调控作用展开了深入研究。本研究证实了 miR-192-5p高表达于非容受状态的子宫内膜上皮细胞中,参与维持上皮细胞极性和细胞表面的抗黏附特性。妊娠期间,在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共同作用下,miR-192-5p的表达水平被显着抑制,导致细胞表面抗黏附因子表达下调;此外一些调控细胞形态和细胞骨架相关的靶基因如ZEB2、ARHGAP19等的表达水平得以释放,促使细胞连接蛋白和细胞骨架发生重排,最终导致上皮细胞极性减弱,细胞状态向容受态过渡,使得胚胎着床得以启动。这些研究成果进一步揭示了 miRNA介导下子宫内膜容受性建立的分子机制,为提升哺乳动物的胚胎着床率和妊娠率提供了新的理论参考。此外,miR-192-5p还有望作为一个新的分子标记用于辅助生殖中子宫内膜容受性的评估和诊断。

吴洋[7](2021)在《多囊卵巢综合征对于围着床期子宫中免疫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多囊卵巢综合征国际循证医学指南”中报道8%-13%的女性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其中80%以上育龄期PCOS患者饱受不孕症的困扰。正常妊娠需要具备着床能力的胚胎与处于容受性的子宫内膜相互作用,两者缺一不可。即使PCOS患者通过辅助生殖技术移植了高质量的胚胎,子宫内膜的异常仍然会导致着床失败或不良的妊娠结局。目前,对于PCOS子宫内膜异常的研究相对不足,其导致着床失败的确切机制也仍未阐明。对于围着床期PCOS子宫内膜变化的机制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寻找潜在的治疗靶点、进一步提升胚胎种植成功率并改善妊娠丢失。本课题从小鼠PCOS模型、脱氢表雄酮短期干预等小鼠处理,以及人PCOS内膜标本补充研究三个层次,对围着床期PCOS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改变进行了分析探究。本论文利用脱氢表雄酮(Dehydroepiandrosterone,DHEA)处理小鼠建立PCOS模型,这些小鼠成功地表现出卵巢多囊样改变、高雄激素血症、体重增加、不孕等PCOS特征。对PCOS小鼠妊娠第4天的子宫进行转录组测序显示,差异2倍以上的基因中有610个上调,91个下调。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在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方面,差异基因富集最多的是细胞外基质和多种与之相关的功能,如细胞粘附分子、基膜、细胞桥粒、细胞顶端质膜、微绒毛等;生物过程的富集分析显示,免疫反应相关生物学过程占比最高,包括细菌免疫反应和防御反应等。为进一步明确DHEA对小鼠子宫细胞外基质和免疫细胞的影响,本研究使用DHEA对小鼠进行了不同的处理:妊娠第3天DHEA处理小鼠1天,妊娠第1-3天DHEA处理正常妊娠小鼠3天,同样的方法处理假孕小鼠3天,卵巢切除后给予小鼠21天DHEA处理。基于上述预测分析以及DHEA不同处理,我们对小鼠子宫中的免疫细胞数量及定位进行了详细研究。(1)与对照组相比,PCOS小鼠围着床期子宫中性粒细胞增多并向腔上皮附近聚集,差异极为显着;妊娠第1-3天给予DHEA处理后,子宫中性粒细胞数量显着增多,同时向宫腔附近聚集,假孕小鼠同样给予3天DHEA处理后,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但定位没有变化。(2)围着床期PCOS小鼠子宫中巨噬细胞显着增多并在子宫腔附近聚集,DHEA处理3天对巨噬细胞的数量和分布影响不大,但长期DHEA暴露可以增加内膜中的巨噬细胞数量,并促使其向宫腔附近聚集,围着床期胚胎对子宫中巨噬细胞的影响不大。(3)妊娠第4天PCOS小鼠子宫内膜基质中树突状细胞减少,肌层中树突状细胞数量无明显变化;围着床期使用DHEA分别处理正常妊娠小鼠和假孕小鼠3天,正常妊娠小鼠子宫中树突状细胞无明显改变,假孕小鼠子宫基质中树突状细胞数量大幅增加;卵巢切除小鼠DHEA处理21天后树突状细胞在子宫基质和肌层中的数量均显着增加。(4)与对照组相比,PCOS小鼠围着床期子宫肌层中肥大细胞增多,DHEA处理对子宫中肥大细胞数量影响不大。(5)围着床期PCOS小鼠子宫中B细胞显着增多,并向宫腔上皮附近聚集;DHEA处理3天可促使B细胞增多并向宫腔上皮聚集,宫腔中胚胎对B细胞的分布影响不大。此外,我们详细分析了DHEA对围着床期子宫细胞间连接和细胞外基质的影响。(1)与对照组相比,PCOS小鼠围着床期子宫中埃兹蛋白(Ezrin)在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中表达明显增加,围着床期DHEA处理1天或3天都可以显着增加Ezrin在小鼠子宫上皮中的表达,并且影响其分布模式,胚胎对子宫中Ezrin表达的影响不明显。在人胚胎种植窗口期,PCOS患者子宫内膜腔上皮和腺上皮Ezrin表达均强于对照组,差异显着。(2)PCOS小鼠围着床期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中钙粘蛋白的表达显着增加;DHEA处理3天对正常妊娠小鼠子宫中钙粘蛋白的表达影响不大,但假孕小鼠DHEA处理3天后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钙粘蛋白的表达均增强。在人胚胎种植窗口期,PCOS患者子宫内膜腔上皮钙黏蛋白的表达明显强于对照组,腺上皮钙黏蛋白的表达无明显差异。(3)与对照组相比,PCOS围着床期子宫肌层中层粘连蛋白的表达显着增加,腔上皮基膜、腺上皮基膜和血管基膜中层粘连蛋白的沉积变薄,由正常的锯齿状变为细线状;围着床期DHEA处理3天可改变上皮基膜和血管基膜中层粘连蛋白沉积的形态,但对其厚度影响不大,同时子宫肌层中层粘连蛋白的表达显着增强,胚胎对围着床期子宫中层粘连蛋白的改变无明显影响。(4)围着床期PCOS小鼠子宫基质中层粘连蛋白γ1的表达随基质中血管数目的减少而下降,DHEA处理3天显着降低腺上皮基膜层粘连蛋白γ1的表达。在人胚胎种植窗口期,PCOS患者子宫内膜腔上皮和腺上皮层粘连蛋白γ1的表达无明显差异。(5)与对照组相比,围着床期PCOS小鼠子宫中胶原蛋白IV在腔上皮基膜或腺上皮基膜中的沉积变薄,并且随着子宫基质中血管的减少,胶原蛋白IV的表达显着减少;DHEA处理3天可产生与PCOS相似的变化。(6)CD31主要表达于血管内皮细胞质中,妊娠第4天小鼠子宫中CD31表达较为密集,但PCOS小鼠子宫中表达减少,差异极为显着;PCOS小鼠子宫中CD31显示切面呈圆环状的血管,其密度明显下降,更多的是切面管腔呈狭长状的血管,数量也较少;围着床期DHEA处理3天后子宫中血管显着减少;胚胎可能对围着床期小鼠子宫中血管的数量有影响。(7)妊娠第4天PCOS小鼠子宫腔上皮中荆豆凝集素(Ulex Europaeus Agglutinin,UEA)受体的表达强于对照组,腺上皮中UEA受体的表达无显着差异;围着床期DHEA处理小鼠1天,子宫腔上皮UEA受体于宫腔游离面顶端及邻近的细胞质中呈强表达;DHEA处理3天腔上皮UEA受体表达减少呈不均匀分布;卵巢切除后,子宫腔上皮和腺上皮中未见UEA受体的表达;围着床期子宫腔中的胚胎可能会诱导子宫上皮中UEA受体的表达增加。总之,PCOS小鼠与对照组小鼠妊娠第4天的子宫在m RNA层面存在显着差异,主要变化集中在免疫反应和细胞外基质等方面;DHEA对围着床期子宫中免疫细胞的数量和分布有较大影响,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B细胞和肥大细胞等,这可能对其发挥正常的免疫作用有不良影响;细胞外基质是细胞通讯和细胞骨架的重要组分,DHEA对埃兹蛋白和钙黏蛋白的表达量都有较大改变,可能影响细胞的正常粘附和极性;DHEA对层粘连蛋白及其亚型、胶原蛋白IV以及CD31的影响,可能导致胚胎着床中细胞骨架的重构及细胞间沟通的异常。

辛启亮[8](2017)在《Bmi-1通过介导PR泛素化修饰调控小鼠子宫接受态建立》文中认为胚胎植入过程涉及胚胎与子宫之间复杂的信息交流,该过程是决定胚胎能否进一步发育的关键门槛。胚胎获得植入能力以及子宫转变为接受态进程的同步化是成功植入的关键环节,将直接影响妊娠结果。子宫接受态的建立主要是在卵巢分泌的雌孕激素及其核受体的主导下,通过调控其下游的靶基因,各种转录因子、生长因子,共同介导子宫基质和上皮细胞进行有序的增殖与分化,建立子宫对胚胎能够容受接纳的过程。孕酮(P4)对胚胎的植入和妊娠的维持必不可少,临床上有许多孕妇病例表现出孕酮抵抗,孕酮响应不足进而导致着床失败,反复性流产而无法生育;并且孕酮在临床上对于反复性着床失败,反复性流产,早产等症状具有着广泛的应用。因此孕酮及其受体的功能调控对子宫接受态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到目前为止,关于孕酮及其受体(PR)在胚胎着床过程中的作用机制还有诸多未知的问题。本研究中,通过原位杂交方法发现Bmi-1在围植入期小鼠子宫中呈现特异性表达模式,其蛋白主要表达于子宫细胞核中。通过利用PR-cre工具鼠,建立了子宫特异敲除Bmi-1小鼠模型,结果发现子宫中Bmi-1特异性缺失会导致胚胎植入失败,最终导致雌性小鼠生育能力大大降低。进一步小鼠表型分析发现,Bmi-1敲除导致在妊娠第四天,即子宫进入接受态的阶段,子宫基质细胞增殖大量减少,上皮细胞并未转向分化,而仍处于持续增殖状态,进而说明正是由于子宫接受态建立的异常导致胚胎着床失败。进一步研究发现,Bmi-1缺失影响孕酮受体PR的转录活性,导致孕酮信号通路响应不足,表现出孕酮抵抗;通过外源补充孕酮可以部分挽救这种小鼠胚胎着床失败的缺陷。为了阐明Bmi-1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利用CRISPR/Cas9技术建立BMI-1敲除的子宫内膜癌Ishikawa细胞系,同样发现BMI-1缺失导致PR转录活性大大降低;而进一步生化实验分析发现BMI-1能够和PR发生相互作用,BMI-1调控PR的转录活性主要是通过影响PR蛋白的泛素化修饰,进而影响PR招募到PRE以及与其转录激活因子SRC-1/2之间相互作用,而且这种修饰过程并不依赖于经典的PRC-1复合体所介导的H2AK119ub位点修饰。而Bmi-1缺失会影响E3泛素化酶E6AP与PR之间的互作,最终导致PR泛素化修饰异常从而影响PR的转录活性。进一步检测IVF中妊娠失败临床病例发现,很多IVF着床失败的病例中BMI-1表达明显降低,但这些临床样品中孕酮受体水平并没有明显变化,孕酮靶基因表达明显降低,表现出一定的孕酮响应不足,推测可能是其无法正常妊娠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揭示了 Bmi-1在胚胎植入过程中重要作用以及参与调节PR复合体转录激活。这一发现将有助于更好的理解孕酮受体的敏感性对于妊娠建立的调控作用,也为子宫中孕酮受体功能异常,孕酮抵抗以及其他相关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参考。

赵延涛[9](2011)在《LPS致流产作用及保胎中药的调控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繁殖障碍是使家畜繁殖力降低的主要原因,引起繁殖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流产。哺乳动物尤其是反刍家畜又以妊娠早期的胚胎丢失几率最高。流产不仅造成胎儿夭折和母畜产奶量损失,延长母畜产仔间隔,而且常常引起胎衣滞留,造成子宫内膜炎,及母畜的习惯性流产,甚至使母畜失去繁殖性能,直接影响家畜的繁殖、品种的改良,给国家和企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内毒素(感染或水平上升)是造成流产的一个重要原因,故本研究运用LPS建立小鼠肠道和肝脏损伤、流产和胚胎着床障碍的三种模型,并结合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探讨内毒素对肝脏的损伤机制及肝脏对内毒素的清除,同时研究LPS诱导小鼠流产和着床障碍的分子机制以及保胎中药的作用机理,为阐明LPS与妊娠母胎界面的免疫关系,寻找能够有效预防和调控妊娠早期胚胎丢失的药物并探索其作用机制,从而减少流产在动物生产中的发生,提高母畜的繁殖力和畜牧业养殖的经济效益。通过对LPS致小鼠肝损伤模型进行研究,发现LPS导致肠道的通透性增加,肠黏膜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的表达降低,推测破坏肠黏膜机械屏障可能是LPS对肠黏膜屏障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同时腹腔注射LPS引起回肠ROS大量蓄积,提示ROS可能参与调节LPS引发的肠黏膜屏障损伤过程。LPS处理组小鼠血清中的ALT/AST显着升高,说明肝细胞受损,肝功能下降。肝脏MDA含量剧增,抗氧化酶SOD、CAT、GPx活性明显降低,意味着LPS引起肝脏ROS的大量蓄积,并引起了脂质过氧化损伤。通过DHE荧光法检测发现LPS同样能引起人肝癌细胞HepG2产生大量的ROS,这一点与体内试验结果一致。同时LPS导致小鼠血中有大量的NO,肝脏的TNF-α、KC的含量明显升高,KC mRNA表达显着升高,肝脏的iNOS蛋白和肝细胞核内的NF-κB表达上升。LPS刺激HepG2之后能使其分泌大量的IL-8,且通过免疫荧光染色发现胞浆中静态的NF-κB被激活,转位于细胞核,参与调节趋化因子IL-8(或KC)的转录。LPS处理24h后,血清中内毒素水平仍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受损的肝脏尚未能彻底清除血液中的内毒素,另一方面肠道通透性增加有可能导致肠腔内大量的内毒素被吸收入血。对LPS诱导孕鼠流产模型研究发现,LPS可显着减低孕鼠的子宫重量和子宫局部的Th2型细胞因子(IL-4和IL-10)含量,升高子宫Th1型细胞因子(主要是IFN-γ,对IL-2作用不明显)含量,使母-胎界面的Th1/Th2细胞因子平衡向着Th1方向偏移,同时诱导子宫内膜内的CD4+T细胞和F4/80巨噬细胞大量聚集,但基本不影响CD8+T细胞的含量。预口服保胎无忧散、泰山磐石散和白术散三种中药方剂的水煎液能调节子宫微环境,提高子宫重量,抑制Th1型细胞因子的分泌,提高Th2型细胞因子的水平,还能显着降低LPS引起的CD4+T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增加,同时使子宫CD8+T细胞的数量显着增加,从而调节Th1/Th2的免疫平衡,使其向着有利于正常妊娠的方向发展,显着降低了孕鼠的流产率和胚胎吸收率,并对LPS造成的子宫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采用孕3d小鼠腹腔注射LPS的方法成功建立胚胎着床障碍模型。研究发现,LPS处理后,小鼠血清和子宫组织中NOS活性明显增加,子宫中IFN-γ含量显着上升、IL-10含量无显着变化,且呈剂量依赖性,使Th1/Th2平衡向Th1反应方向移动,因此改变了着床期小鼠子宫免疫微环境,导致了胚胎着床障碍。口服0.5 mg或1 mg黄芩苷或槲皮素均能明显拮抗LPS诱导的着床障碍,使平均着床胚胎数显着上升,着床率升高。黄芩苷显着抑制LPS引起的子宫组织中IFN-γ水平的上升,提高子宫IL-10的含量,降低子宫和血清的NOS活性,从而减少NO的过量合成,使其接近于正常妊娠状态。以上结果在LPS处理的体外培养着床期小鼠子宫内膜细胞的模型中,也得到证实。此外槲皮素能通过显着抑制LPS诱导的子宫IFN-γmRNA的高表达,上调子宫组织中TGF-β1 mRNA的表达来调节子宫局部的免疫平衡。黄芩苷和槲皮素均调节子宫局部的免疫平衡,使其向着有利于妊娠建立的Th2反应偏移,发挥保胎促孕功效。综上,LPS通过导致肠道紧密连接蛋白表达降低,肠黏膜屏障受损,引发内毒素血症。大量的LPS刺激Kupffer细胞和肝细胞,产生大量ROS,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激活NF-κB,产生大量的炎性介质,加重了肝损伤,清除内毒素的能力下降。LPS诱导的孕鼠流产和着床障碍,主要是通过破坏母胎界面的Th1/Th2免疫平衡状态;而中药方剂和中药成分能够显着拮抗LPS的破坏作用,改善和修复子宫的免疫平衡,使其有利于正常妊娠和着床,发挥其保胎促孕功效。

文继红[10](2011)在《焦性没食子酸对雌性小鼠的抗生育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胚胎植入过程是母、胚相互识别,在特定时期(受精后5-6天)母体子宫内膜的特定部位表现出“接受性”,而同时胚泡具有“侵入性”。此过程分为胚泡粘附在子宫内膜上、滋养层外延生长使子宫内膜形成缺口、胚泡侵入子宫内膜以及最后子宫内膜上皮增生封闭缺口、胚泡完全埋入子宫内膜。焦性没食子酸的合成原料是没食子酸,没食子酸是广泛存在于茶叶、葡萄等植物中的一种有机酸。研究表明,其具有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生物学作用,关于焦性没食子酸的抗生育作用及其机制尚未见报道。本文采用焦性没食子酸进行雌性小鼠抗生育作用的实验观察,并从对子宫内膜容受性、细胞因子、MMPs的表达等方面探讨其抗生育作用的机制。材料和方法:实验分组为空白凝胶(基质)对照组、阴道给药三个剂量组、腹腔注射组及阳性药物组,分别阴道给予空白凝胶、焦性没食子酸10 mg·kg-1、30 mg·kg-1和100mg·kg-1,腹腔注射给予焦性没食子酸100mg·kg-1,阳性药物组给予米非司酮。实验时将性成熟ICR雌性小鼠与雄性小鼠按3:1合笼12h,次日清晨检查雌鼠的阴栓,见阴栓者定为受孕第1天(D1)。分别按照实验分组给药,统计各组孕鼠数、胎鼠数和受孕率,分别观察焦性没食子酸对雌性小鼠生殖力、抗着床作用及抗早孕作用的影响;同时留取各组小鼠子宫标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分析子宫内膜组织MMP-2、MMP-9、TGF-β、ICAM-1和β-catenin的表达;采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子宫内膜组织受孕过程中ICAM-1和β-catenin转录水平的变化及焦性没食子酸对ICAM-1和β-catenin转录的调节。采用ELISA方法观察焦性没食子酸对子宫内膜细胞分泌IGFBP-1和LIF的影响。体外实验采用子宫内膜细胞离体培养,细胞80%融合时给予不同浓度的焦性没食子酸作用,24h后收集细胞,进行明胶酶谱分析和体外小鼠囊胚着床实验,分析MMPs的活性、子宫内膜细胞培养上清中受孕窗口期因子IGFBP-1和LIF的含量。结果:(1)经阴道给予焦性没食子酸可一定程度地降低雌鼠受孕率及胎鼠数。其中焦性没食子酸100 mg·kg-1阴道给药组及腹腔注射给药组均能较显着地降低雌性小鼠的着床率。给予焦性没食子酸后小鼠子宫内膜的组织结构产生改变,表现为内膜增生、增厚明显弱于对照组,血管增生不明显,提示其影响了胚泡的着床。(2)采用子宫内膜细胞培养进行体外小鼠囊胚着床实验,结果显示:焦性没食子酸低剂量组的囊胚粘附率下降,但与对照组相比没有统计学意义;50 mol·L-1、100 mol·L-1作用组的囊胚粘附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25 mol·L-1焦性没食子酸囊胚扩展率为33.33%, 50 mol·L-1剂量组的囊胚扩展率为28.89%,100 mol·L-1剂量组囊胚扩展率为31.85%,不同剂量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显着。(3)采用子宫内膜细胞混合培养,细胞80%融合时给予不同浓度的焦性没食子酸作用,24h后收集细胞,进行明胶酶谱分析,结果发现:50 mol·L-1、100 mol·L-1的焦性没食子酸作用细胞后,MMP-2和MMP-9的活性明显下降。在体实验结果显示,正常怀孕4d的小鼠子宫内膜表达中等强度的MMP-2和MMP-9蛋白,焦性没食子酸作用后MMP-2和MMP-9表达下降。(4)使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子宫内膜组织受孕过程中ICAM-1和β-catenin转录水平的变化及焦性没食子酸对ICAM-1和β-catenin转录的调节。结果显示:25 mol·L-1、50 mol·L-1和100 mol·L-1的焦性没食子酸作用后,小鼠的子宫内膜组织ICAM-1的转录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下降了1.28、2.67和3.2倍;β-catenin转录水平与与对照组相比分别下降了1.44、2.17和2.97倍。(5)采用ELISA方法分析子宫内膜细胞培养上清中IGFBP-1和LIF的含量,观察焦性没食子酸对子宫内膜细胞分泌IGFBP-1和LIF的影响。结果发现:阳性药物和焦性没食子酸作用均能够抑制子宫内膜细胞分泌IGFBP-1和LIF。50 mol·L-1和100 mol·L-1焦性没食子酸显着减少子宫内膜细胞分泌IGFBP-1和LIF(P<0.05)。结论:一、焦性没食子酸具有降低雌性小鼠生育力、抗着床、抗早孕的作用,其中抗着床作用最为显着。焦性没食子酸能够改变小鼠子宫内膜的组织结构,抑制内膜细胞增生和血管增生。二、焦性没食子酸50 mol·L-1和100 mol·L-1可降低体外囊胚对子宫内膜细胞的粘附率和扩展率。三、正常培养的子宫内膜细胞,MMP-2和MMP-9的活性最强,阳性药组MMP-2和MMP-9的活性减弱,50 mol·L-1和100 mol·L-1焦性没食子酸作用细胞后,MMP-2和MMP-9的活性下降显着。因此,焦性没食子酸可能通过影响MMP-2和MMP-9的活性对子宫内膜容受性产生影响。四、25 mol·L-1、50 mol·L-1和100 mol·L-1的焦性没食子酸作用后,小鼠的子宫内膜组织ICAM-1及β-catenin转录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均降低,提示焦性没食子酸可通过影响ICAM-1及β-catenin的转录而影响子宫内膜容受性。五、在子宫内膜组织及细胞上焦性没食子酸50 mol·L-1和100 mol·L-1剂量组均显着减少子宫内膜细胞分泌TGF-β、IGFBP1和LIF,药物可通过降低着床窗口期子宫内膜的容受性,产生抗生育作用。创新点:焦性没食子酸是作用广泛的一种有机酸,研究发现其具有一定的抗肿瘤作用,而肿瘤的发生与胚胎着床(植入)有一定的相似性。本研究发现,焦性没食子酸具有抗生育作用,其抗生育作用主要体现在抑制胚胎着床(植入),可能是通过多层次地干扰子宫内膜组织的容受性,抑制子宫内膜对囊胚的粘附和扩展,实现其抗雌性小鼠的生育作用。

二、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受体在着床期小鼠子宫内膜中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受体在着床期小鼠子宫内膜中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瘦素及其受体在真孕和假孕母犬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各组织中的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动物及处理
    1.2 主要试剂
    1.3 RNA提取及RT-PCR
    1.4 瘦素及其受体的表达
    1.5 数据统计及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瘦素及其受体的RT-PCR产物定性及半定量分析
    2.2 瘦素及其受体在真孕和假孕母犬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各组织中的表达
3 讨论
4 结论

(2)二补助育汤改善RIF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综述一 反复胚胎种植失败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现代医学研究进展
        1 RIF定义的演变
        2 RIF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影响因素
        3 RIF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治疗现状
        4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病名溯源
        2 病因病机认识
        3 中医药在提高子宫内膜容受性中的应用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二补助育汤改善反复胚胎种植失败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临床疗效观察
    前言
    1 研究材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二补助育汤对胚胎着床障碍小鼠子宫内膜容受性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 基于PI3K/Akt/mTOR信号通路探讨二补助育汤对胚胎着床障碍小鼠子宫内膜细胞自噬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实验二 二补助育汤对胚胎着床障碍小鼠子宫内膜血管生成的影响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语
    1 研究总结
    2 创新点
    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3)YAP/TAZ在小鼠子宫蜕膜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表
前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哺乳动物胚胎着床和蜕膜化的研究进展
        1.1 哺乳动物胚胎着床
        1.2 子宫内膜蜕膜化
        1.3 胚胎着床和蜕膜化的调控机制
        1.3.1 类固醇激素及其受体
        1.3.2 细胞因子
        1.3.3 转录因子
        1.3.4 骨形态发生蛋白
        1.3.5 Notch信号通路
        1.3.6 其他因子
        1.3.7 氧化应激
        1.4 小结
    第2章 Hippo信号通路的研究进展
        2.1 Hippo信号通路简介
        2.2 YAP/TAZ的生物学功能
        2.2.1 YAP/TAZ在发育过程中的作用
        2.2.2 YAP/TAZ在再生过程中的作用
        2.2.3 YAP/TAZ与癌症发生
        2.3 Hippo-YAP/TAZ的调节机制
        2.3.1 细胞间接触与细胞形状
        2.3.2 细胞极性与细胞粘附
        2.3.3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
        2.3.4 代谢
        2.3.5 G蛋白偶联受体
        2.4 YAP/TAZ与哺乳动物生殖
        2.5 小结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YAP在小鼠子宫蜕膜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试剂
        1.1.3 动物模型的建立
        1.1.4 原位杂交
        1.1.5 小鼠子宫蜕膜细胞与基质细胞的分离培养
        1.1.6 免疫荧光染色
        1.1.7 免疫蛋白印迹(Western blot)
        1.1.8 荧光定量PCR
        1.1.9 基因过表达与沉默
        1.1.10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
        1.1.11 细胞转染
        1.1.12 细胞增殖
        1.1.13 细胞周期
        1.1.14 细胞凋亡
        1.1.15 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
        1.1.16 ROS含量检测
        1.1.17 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检测
        1.1.18 8-OHd G含量检测
        1.1.19 抗氧化系统及Caspase-3 活性检测
        1.1.20 线粒体膜电位和通透性转换孔的检测
        1.1.21 ATP含量检测
        1.1.22 数据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YAP m RNA在小鼠早期妊娠子宫中的表达
        1.2.2 YAP在体内和体外人工诱导蜕膜化模型中的表达
        1.2.3 YAP在蜕膜化过程中的作用
        1.2.4 Bmp2 诱导基质细胞中YAP核迁移并增强YAP功能
        1.2.5 YAP通过Rrm2 调控基质细胞的分化
        1.2.6 Bmp2 通过YAP调控Rrm2 的表达
        1.2.7 YAP失活导致基质细胞GSH产生下降并诱导ROS含量升高
        1.2.8 YAP失活导致基质细胞线粒体功能紊乱并抑制蜕膜化
        1.2.9 YAP失活诱导基质细胞凋亡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TAZ在小鼠子宫蜕膜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
        2.1 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
        2.2.1 TAZ在小鼠早期妊娠子宫中的表达
        2.2.2 TAZ在体内和体外人工诱导蜕膜化模型中的表达
        2.2.3 TAZ在蜕膜化过程中的作用
        2.2.4 TAZ介导HB-EGF对蜕膜化的调节
        2.2.5 TAZ保护基质细胞分化免受氧化损伤
        2.2.6 TAZ通过增强基质细胞的抗氧化能力来抵抗氧化应激对基质细胞分化的损伤
        2.2.7 氧化应激状态下TAZ可保护基质细胞线粒体功能
        2.2.8 TAZ可抑制H_2O_2诱导的基质细胞凋亡
        2.2.9 氧化应激状态下TAZ通过Nrf2/ARE/Foxo1 途径增强基质细胞抗氧化能力
        2.3 讨论
        2.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基因引物序列
附表2 siRNA序列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薄型子宫内膜的研究现状
        1.1 薄型子宫内膜的临床诊断及危害
        1.2 薄型子宫内膜的病因
        1.3 薄型子宫内膜的治疗
    2.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EnMSCs)的研究概况及应用
        2.1 干细胞概况及应用
        2.2 EnMSCs的研究历程及应用
    3.富血小板血浆(PRP)的研究进展
        3.1 PRP的来源及成分
        3.2 PRP的作用及临床应用
    4.本课题的研究思路及意义
第二章 PRP对人子宫内膜间充质干细胞(EnMSCs)增殖、迁移及粘附功能的影响
    1.材料
        1.1 一般资料
        1.2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1.3 主要实验仪器
        1.4 主要实验试剂配制
    2.方法
        2.1 PRP的制备
        2.2 EnMSCs的培养
        2.3 流式细胞仪的鉴定
        2.4 体外EnMSCs的诱导分化
        2.5 实验分组
        2.6 CCK-8法测量不同浓度PRP对EnMSCs增殖活性的影响
        2.7 Transwell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不同浓度PRP对EnMSCs迁移活性的影响
        2.8 粘附实验测定不同浓度PRP对EnMSCs粘附能力的影响
        2.9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EnMSCs的形态
        3.2 EnMSCs的细胞表面标记物表达
        3.3 EnMSCs多系分化检测
        3.4 PRP对EnMSCs增殖的影响
        3.5 PRP对EnMSCs迁移的影响
        3.6 PRP对EnMSCs粘附的影响
    4.讨论
第三章 PRP修复薄型子宫内膜模型小鼠子宫内膜的研究
    1.实验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PRP来源
        1.3 主要实验试剂及耗材
        1.4 主要实验仪器
    2.方法
        2.1 薄型子宫内膜小鼠模型制作
        2.2 子宫内膜石蜡包埋切片及HE染色
        2.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4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blot)实验
        2.5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
        2.6 免疫荧光
        2.7 统计分析
    3.实验结果
        3.1 HE染色结果
        3.2 免疫组织化学结果
        3.3 Western-blot结果
        3.4 ELISA结果
        3.5 免疫荧光结果
    4.讨论
第四章 PRP宫腔灌注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临床观察
    1.材料
        1.1 患者收集
        1.2 PRP来源
        1.3 伦理审核及知情同意
        1.4 主要实验试剂及仪器
    2.方法
        2.1 治疗前准备
        2.2 子宫内膜的测量
        2.3 内膜准备
        2.4 PRP的制备
        2.5 PRP宫腔灌注
        2.6 胚胎移植
        2.7 随访
        2.8 统计学分析
    3.结果
        3.1 一般资料统计
        3.2 超声检查结果
        3.3 妊娠结局
        3.4 随访结果
    4.讨论
全文总结
综述 PRP在女性生殖领域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附件

(5)基于DLL4/Notch1通路探讨麦粒灸促进薄型子宫内膜大鼠血管生成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薄型子宫内膜的古今研究
        1.1 祖国医学对薄型子宫内膜的认识
        1.2 薄型子宫内膜的现代研究
    2. 针灸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研究进展
        2.1 针刺疗法
        2.2 艾灸疗法
        2.3 温针灸疗法
        2.4 针药结合疗法
        2.5 其他针灸疗法
    3. 血管生成与薄型子宫内膜
        3.1 人子宫内膜的组成与功能
        3.2 血管生成在子宫内膜生理性修复中的作用
        3.3 血管生成对薄型子宫内膜的影响
        3.4 血管生成相关调节因子与薄型子宫内膜
        3.5 DLL4/Notch1信号通路与薄型子宫内膜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1. 实验动物与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实验试剂与耗材
        1.3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模型制备
        2.2 分组方法
        2.3 干预方法
        2.4 组织取材
        2.5 HE染色
        2.6 免疫组织化学法
        2.7 Western blot法
        2.8 RT-qPCR法
    3. 统计学方法
    4. 实验结果
        4.1 子宫内膜组织厚度、腺体及血管数
        4.2 子宫内膜组织中VEGF及Ang-2表达量
        4.3 子宫内膜组织中Notch1及DLL4表达量
第三部分 讨论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小鼠胚胎着床相关microRNA的筛选及miR-192-5p调控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s)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胚胎着床概述
        1.1.1 不同物种的着床方式
        1.1.2 影响着床的主要因素
        1.1.3 雌激素和孕激素在胚胎着床中的调控作用
    1.2 MicroRNA概述
        1.2.1 microRNA的合成与分泌
        1.2.2 miRNA的作用方式
    1.3 miRNA在胚胎着床中的调控作用
        1.3.1 miRNA参与调控胚胎活性
        1.3.2 miRNA参与调控着床期间子宫内膜生理状态的变化
        1.3.3 miRNA参与着床期间母-胎对话
        1.3.4 循环miRNA和妊娠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1.4.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胚胎着床时期小鼠子宫内膜差异表达miRNA的筛选及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测序结果分析
        2.3.2 荧光定量PCR检验miRNA的表达水平
        2.3.3 miR-192-5p抑制小鼠胚胎着床
    2.4 讨论
第三章 miR-192-5p在小鼠妊娠早期子宫中的表达及其影响因素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小鼠模型有效性鉴定
        3.3.2 miR-192-5p在不同小鼠模型中的表达规律
    3.4 讨论
第四章 雌激素和孕激素对子宫中miR-192-5p表达的调控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小鼠激素模型鉴定
        4.3.2 miR-192-5p在不同激素处理下小鼠子宫中的表达规律
    4.4 讨论
第五章 miR-192-5p调控容受期间子宫上皮细胞转化的机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
        5.2.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3.1 瞬时上调miR-192-5p的表达量致使小鼠子宫内膜容受性受损
        5.3.2 miR-192-5p在子宫内膜上皮细胞生理调控中的作用
        5.3.3 miR-192-5p靶基因的筛选及鉴定
        5.3.4 靶基因ARHGAP19调控细胞极性促使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向容受态过渡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多囊卵巢综合征对于围着床期子宫中免疫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多囊卵巢综合征流行病学
    1.2 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诊断和病理生理
        1.2.1 PCOS的诊断标准
        1.2.2 PCOS的病理生理
    1.3 多囊卵巢综合征与不孕症
    1.4 妊娠早期子宫中免疫细胞的研究现状
        1.4.1 妊娠早期免疫耐受
        1.4.2 各类免疫细胞在妊娠早期子宫中的变化
        1.4.2.1 巨噬细胞
        1.4.2.2 树突状细胞
        1.4.2.3 中性粒细胞
        1.4.2.4 肥大细胞
        1.4.2.5 B细胞
    1.5 围着床期细胞间连接和细胞外基质的变化
        1.5.1 细胞黏着分子-钙粘蛋白
        1.5.2 膜细胞骨架连接蛋白-埃兹蛋白
        1.5.3 细胞外基质-层粘连蛋白
        1.5.4 细胞外基质-胶原蛋白IV
        1.5.5 细胞质膜表面的粘多糖—糖萼
    1.6 多囊卵巢综合征动物模型的构建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动物模型的构建
        2.1.1 实验动物
        2.1.2 药物配制
        2.1.3 动物材料收集
        2.1.4 PCOS小鼠模型
        2.1.5 早期妊娠
        2.1.6 围着床期DHEA短期处理早期妊娠小鼠
        2.1.7 围着床期DHEA处理假孕小鼠
        2.1.8 DHEA处理卵巢切除小鼠
    2.2 PCOS小鼠模型子宫中m RNA表达谱的研究
        2.2.1 研究对象
        2.2.2 样品总RNA提取
        2.2.3 样品RNA检测
        2.2.4 RNA文库的构建与质量检测
        2.2.5 上机测序
        2.2.6 数据分析
    2.3 人子宫内膜收集
    2.4 免疫组织化学
        2.4.1 试剂配制
        2.4.2 免疫组化中使用的抗体
        2.4.3 石蜡包埋及切片
        2.4.4 具体操作步骤
    2.5 免疫荧光
        2.5.1 试剂配制
        2.5.2 免疫荧光中使用的抗体
        2.5.3 具体操作步骤
    2.6 卵巢组织苏木精-伊红染色
        2.6.1 石蜡切片脱蜡复水
        2.6.2 染色步骤
    2.7 甲苯胺蓝染色
        2.7.1 染色试剂配制
        2.7.2 甲苯胺蓝染色步骤
    2.8 Western Blot
        2.8.1 所用试剂配制
        2.8.2 制备蛋白样品
        2.8.3 测定蛋白浓度并制备上样液
        2.8.4 SDS-PAGE凝胶电泳
        2.8.5 蛋白条带转膜
        2.8.6 免疫印迹
    2.9 Real-time PCR
        2.9.1 样品总RNA提取
        2.9.2 反转录
        2.9.3 qPCR引物设计
        2.9.4 qPCR具体步骤
        2.9.5 数据分析
    2.10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PCOS模型的成功建立
        3.1.1 表观及着床结局指标
        3.1.2 病理学指标
        3.1.3 血清生化指标
        3.1.4 子宫中雄激素受体测定
    3.2 PCOS模型小鼠子宫的m RNA表达谱测序结果
        3.2.1 RNA质量评估
        3.2.2 原始测序数据过滤及质量评估
        3.2.3 参考基因组比对
        3.2.4 基因表达分布和样本间相关性
        3.2.5 差异基因的筛选
        3.2.6 富集分析
    3.3 DHEA对子宫免疫细胞数量及定位的影响
        3.3.1 中性粒细胞
        3.3.2 巨噬细胞
        3.3.3 树突状细胞(DC)
        3.3.4 肥大细胞
        3.3.5 B细胞
    3.4 DHEA对子宫细胞间连接和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3.4.1 埃兹蛋白
        3.4.2 钙黏蛋白
        3.4.3 细胞外基质-层粘连蛋白
        3.4.4 胶原蛋白IV
        3.4.5 CD31
        3.4.6 UEA受体
第四章 全文讨论
    4.1 PCOS小鼠模型的成功构建
    4.2 PCOS小鼠妊娠第4 天子宫m RNA表达谱的启示
    4.3 PCOS围着床期子宫中免疫细胞异常变化
    4.4 PCOS 围着床期子宫上皮细胞间连接的改变
    4.5 PCOS围着床期子宫细胞外基质的变化
    4.6 PCOS围着床期子宫上皮细胞质膜表面糖萼的变化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Bmi-1通过介导PR泛素化修饰调控小鼠子宫接受态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胚胎植入过程背景介绍
        1.1.1 哺乳动物生命孕育过程
        1.1.2 小鼠胚胎植入过程概述
        1.1.3 子宫接受态建立过程--小鼠和人类的植入“窗口期”
        1.1.4 胚胎植入所需的母体激素环境
        1.1.5 调控子宫接受态建立的分子机制
    1.2 Bmi-1的结构和功能调节
        1.2.1 PcG复合体家族简介
        1.2.2 BMI-1基因和蛋白结构简介
        1.2.3 BMI-1基因表达调控以及翻译后修饰
        1.2.4 Bmi-1的生物学功能
    1.3 孕酮受体PR
        1.3.1 孕酮受体基因以及蛋白结构简介
        1.3.2 孕酮受体的作用机制
        1.3.3 孕酮受体的转录辅因子
        1.3.4 PR的转录后修饰
        1.3.5 孕酮受体在孕早期的作用
        1.3.6 PR在反复性流产中的作用
        1.3.7 PR在子宫内膜癌中的作用
    1.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仪器
    2.2 试剂及配方
    2.3 实验方法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Bmi-1在围植入期小鼠子宫中的表达模式分析
    3.2 子宫中条件性敲除Bmi-1小鼠模型建立
    3.3 Bmi-1条件性敲除小鼠生育表型分析
    3.4 Bmi-1敲除导致子宫接受态异常
    3.5 Bmi-1缺失导致子宫中雌孕激素靶基因异常表达
    3.6 Bmi-1缺失导致孕酮信号通路功能不足
    3.7 补充孕酮能够部分挽救子宫Bmi-1缺失所造成的缺陷表型
    3.8 利用CRISPER/Cas9建立BMI-1敲除Ishikawa细胞系
    3.9 Bmi-1与PR有着共同的细胞核定位
    3.10 Bmi-1可以通过与PR相互作用并且调控其转录活性
    3.11 Bmi-1缺失并不影响P4/PR结合以及PR入核
    3.12 FKBP52过表达并不能挽救BMI-1缺失所造成的PR转录活性的降低
    3.13 BMI-1的缺失影响PR招募到PRE以及与辅因子SRCs的互作
    3.14 转录激活因子SRC-1/2能够部分挽救BMI-1缺失所造成的PRE响应性的降低
    3.15 BMI-1调控PR转录活性并不通过经典的PRC-1复合体
    3.16 BMI-1可增强E3泛素化酶E6AP对PR的泛素化修饰,影响PR的转录活性
    3.17 BMI-1在IVF妊娠失败临床样本中表达明显降低
    3.18 Bmi-1介导PR转录活性调控作用模式图
第四章 讨论
第五章 结论
第六章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引物列表
    附录2 抗体列表
    附录3 载体信息
个人简历
发表文章
致谢

(9)LPS致流产作用及保胎中药的调控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内毒素
        1.1.1 内毒素的结构
        1.1.2 内毒素的生物学特性
        1.1.3 内毒素的检测方法
        1.1.4 LPS 的信号转导通路
    1.2 内毒素对肠道和肝脏的损伤
        1.2.1 LPS 对肠道的损伤
        1.2.2 LPS 对肝脏的损伤
        1.2.3 肝脏的排毒
    1.3 免疫调控与妊娠
        1.3.1 MHC 与妊娠
        1.3.2 激素与妊娠
        1.3.3 免疫细胞与妊娠
        1.3.4 细胞因子与妊娠
        1.3.5 NO 与妊娠
        1.3.6 TGF-β与妊娠
    1.4 中药保胎促孕
2 LPS 对肝脏和肠道的损伤机制研究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细胞系
        2.1.3 试验试剂
        2.1.4 试验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动物处理
        2.2.2 细胞培养
        2.2.3 肠道通透性的体外检测
        2.2.4 荧光法检测组织细胞内活性氧
        2.2.5 肝损伤的测定
        2.2.6 内毒素测定,
        2.2.7 ELISA 法测定肝脏KC、TNF-α和细胞IL-8 水平
        2.2.8 肝脏MDA 的测定
        2.2.9 肝脏SOD,CAT,GPx 活性的测定
        2.2.10 紧密连接蛋白的蛋白免疫印迹
        2.2.11 核蛋白的提取
        2.2.12 细胞内ROS 测定
        2.2.13 RT-PCR 测定肝脏KC mRNA 的表达
        2.2.14 NF-κB 的免疫荧光染色
        2.2.15 统计学分析
    2.3 结果
        2.3.1 LPS 对肠道的损伤
        2.3.2 LPS 对肝脏的损伤
        2.3.3 LPS 对HepG2 的损伤
    2.4 讨论
    2.5 小结
3 中药方剂对LPS 致流产的保护作用和机理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试验动物
        3.1.2 试验药品与试剂
        3.1.3 试验仪器
        3.1.4 溶液配制
    3.2 试验方法
        3.2.1 动物处理
        3.2.2 胚胎吸收率(死亡率)和流产率计算
        3.2.3 试验取样
        3.2.4 子宫组织及血清中4 种细胞因子含量的测定
        3.2.5 子宫组织孕酮含量的测定
        3.2.6 子宫的组织学观察
        3.2.7 免疫组化测定子宫CD4~+、CD8~+T 淋巴细胞及F4/80 巨噬细胞的分布及数量
        3.2.8 统计分析
    3.3 结果
        3.3.1 中药方剂保胎作用结果
        3.3.2 LPS 与中药方剂对小鼠子宫重量的影响
        3.3.3 中药方剂对LPS 诱导流产小鼠细胞因子含量的影响
    3.4 讨论
        3.4.1 保胎中药方剂对抗LPS 诱导流产的效果
        3.4.2 LPS 和保胎中药对Th1/Th2 型细胞因子的调节
        3.4.3 LPS 及保胎中药对子宫组织孕酮分泌的影响
        3.4.4 LPS 诱导流产及中药保胎方剂对子宫免疫细胞的调节
    3.5 小结
4 中药成分黄芩苷槲皮素对LPS 诱导着床障碍的保护作用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动物
        4.1.2 试验试剂
        4.1.3 试验仪器
        4.1.4 溶液配制
    4.2 试验方法
        4.2.1 LPS 阻碍小鼠胚胎着床模型的建立
        4.2.2 黄芩苷对LPS 生殖损伤的保护作用
        4.2.3 槲皮素对LPS 生殖损伤的保护作用
        4.2.4 子宫组织及血清中IFN-γ、IL-10 含量的测定
        4.2.5 子宫组织及血清中一氧化氮合成酶活性测定
        4.2.6 原位杂交法检测子宫组织TGF-β1mRNA 的表达
        4.2.7 RT-PCR 检测子宫组织中IFN-γmRNA 的表达
        4.2.8 统计处理
    4.3 结果
        4.3.1 LPS 阻碍小鼠胚胎着床
        4.3.1.1 LPS 诱导小鼠着床失败
        4.3.1.2 LPS 对子宫IFN-γ、IL-10 含量的影响
        4.3.1.3 不同剂量 LPS 对 NOS 活性的影响
        4.3.2 黄芩苷对LPS 诱导的胚胎着床失败的保护作用
        4.3.3 槲皮素对LPS 诱导的胚胎着床失败的保护作用
    4.4 讨论
        4.4.1 建立LPS 诱导小鼠胚胎着床障碍模型
        4.4.2 阻碍胚胎着床的不同剂量LPS 对于IFN-γ、IL-10 和NOS 活性的调节
        4.4.3 黄芩苷对于LPS 诱导着床障碍的保护机制
        4.4.4 槲皮素对于LPS 诱导着床障碍的保护机制
    4.5 小结
5 中药成分对LPS 诱导子宫内膜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
    5.1 试验材料
        5.1.1 试验动物
        5.1.2 试验试剂
        5.1.3 主要仪器
        5.1.4 溶液配制
    5.2 试验方法
        5.2.1 小鼠着床期子宫内膜细胞原代培养
        5.2.2 LPS 对小鼠着床期子宫内膜细胞的干扰剂量MTT 法筛选
        5.2.3 黄芩苷对LPS 损伤子宫内膜细胞的保护作用
        5.2.4 槲皮素对LPS 损伤子宫内膜细胞的保护作用
        5.2.5 ELISA 检测子宫内膜细胞培养上清液中IFN-γ、IL-10 的含量
        5.2.6 子宫内膜细胞上清液中NOS 活性检测
    5.3 结果
        5.3.1 小鼠着床期子宫内膜细胞原代分离培养结果
        5.3.2 LPS 及黄芩苷作用于子宫内膜细胞的有效剂量筛选结果
        5.3.3 黄芩苷和槲皮素对LPS 损伤子宫内膜细胞的保护
    5.4 讨论
        5.4.1 着床期小鼠子宫内膜细胞的分离培养
        5.4.2 LPS 对小鼠子宫内膜细胞损伤模型的建立
        5.4.3 黄芩苷对LPS 诱导子宫内膜细胞损伤的保护
        5.4.4 槲皮素对LPS 诱导子宫内膜细胞损伤的保护
    5.5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10)焦性没食子酸对雌性小鼠的抗生育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提要
前言
第1章 焦性没食子酸对小鼠生殖能力的影响
    1.1 材料与方法
        1.1.1 实验动物
        1.1.2 药品
        1.1.3 实验器材
        1.1.4 实验动物分组及实验方法
        1.1.5 统计学处理
    1.2 实验结果
        1.2.1 焦性没食子酸对雌鼠生育力的影响
        1.2.2 焦性没食子酸对雌性小鼠子宫内膜结构的影响
    1.3 讨论
    1.4 小结
第2章 焦性没食子酸降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体外实验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主要仪器及试剂
        2.1.2 实验方法
    2.2 统计学处理
    2.3 实验结果
        2.3.1 子宫内膜上皮细胞及基质细胞的分离和鉴定
        2.3.2 不同浓度没食子酸对子宫上皮细胞和子宫间质细胞生长活性的影响
        2.3.3 焦性没食子酸在不同时间对小鼠囊胚粘附子宫内膜细胞的作用
        2.3.4 焦性没食子酸在不同时间对小鼠囊胚扩展率的影响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焦性没食子酸对子宫内膜表达MMPs 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主要试剂及仪器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4章 焦性没食子酸对子宫内膜表达粘附分子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主要仪器及试剂
        4.1.2 主要试剂配制
        4.1.3 引物设计策略
        4.1.4 统计学分析
    4.2 实验结果
    4.3 讨论
    4.4 小结
第5章 焦性没食子酸对受孕窗口因子 IGFBP-1和 LIF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主要试剂
        5.1.2 主要仪器
        5.1.3 实验分组
        5.1.4 实验方法
        5.1.5 统计学分析
    5.2 实验结果
    5.3 讨论
    5.4 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四、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受体在着床期小鼠子宫内膜中的免疫组织化学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瘦素及其受体在真孕和假孕母犬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各组织中的表达[J]. 狄和双,王利刚,韩大勇,蒋珊珊,孙庆蘅.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2021(04)
  • [2]二补助育汤改善RIF患者子宫内膜容受性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研究[D]. 梁嘉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YAP/TAZ在小鼠子宫蜕膜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D]. 于海帆. 吉林大学, 2021
  • [4]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 Plasma,PRP)治疗薄型子宫内膜的研究[D]. 王晓寒. 山东大学, 2021(11)
  • [5]基于DLL4/Notch1通路探讨麦粒灸促进薄型子宫内膜大鼠血管生成的机制[D]. 沈真如.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小鼠胚胎着床相关microRNA的筛选及miR-192-5p调控子宫内膜容受性的机制[D]. 梁晶婕. 浙江大学, 2021
  • [7]多囊卵巢综合征对于围着床期子宫中免疫细胞及细胞外基质的影响[D]. 吴洋. 兰州大学, 2021(09)
  • [8]Bmi-1通过介导PR泛素化修饰调控小鼠子宫接受态建立[D]. 辛启亮.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5)
  • [9]LPS致流产作用及保胎中药的调控效应研究[D]. 赵延涛. 河北农业大学, 2011(05)
  • [10]焦性没食子酸对雌性小鼠的抗生育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文继红. 吉林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移植小鼠子宫内膜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受体的免疫组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