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期标记技术对辣椒纯度鉴定的影响

苗期标记技术对辣椒纯度鉴定的影响

一、苗期标记技术对辣椒纯度鉴定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徐舶[1](2020)在《苜蓿单倍体培育及其杂交结实性与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利用同源四倍体苜蓿花药(花粉)组培获得的单倍体植株与苜蓿二倍体野生种质杂交可以把野生种质携带的许多优异性状基因导入四倍体栽培苜蓿品种中,对拓宽苜蓿的遗传基础、加快突破性新品种培育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本研究对新疆大叶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Xinjiang Daye’)利用花药组培法,通过优化培养条件,经流式细胞术鉴定倍性以获得单倍体植株;进一步利用不同浓度秋水仙素对单倍体进行加倍获得双单倍体植株;并在二倍体水平下进行种间远缘杂交,通过SRAP标记法探究亲本间遗传距离及杂种的真实性;通过杂种生长当年的株高、单株生物量等性状表现,明确不同倍性的各杂交组合杂种优势效应的差异,为筛选新种质及杂交亲本选配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优化后的苜蓿花药组培的再生体系提高了愈伤组织分化率(87.5%)和苜蓿单倍体植株(二倍体)的获得率(23.7%)。单倍体植株(二倍体)组培扦插适宜的生根培养基为1/2MS+0.1mg/L NAA+2%蔗糖+0.7%琼脂,炼苗移栽时采用无菌营养土成活率最高。以苜蓿花药组培二倍体植株的叶片为外植体,于0.2%秋水仙素+1.5%DMSO条件下,液体悬浮振荡培养24h,可获得再生植株中2.86%~8.6%的双单倍体植株。(2)在二倍体水平下配制14个正反交组合,其结荚率、单荚种子数、相对结实率在不同的杂交时期差异显着,多数杂交组合在初花期和终花期结实性较好。(3)以14对SRAP引物对12个亲本材料进行遗传距离分析,并鉴定了20个杂交组合的杂交种真实性,各杂交组合杂交种纯度为75~100%。真杂交种主要表现为双亲互补带型,而12.5%~66.67%的真杂交种中出现了亲本条带缺失和新带型,这可能也是其杂种优势的一种表现。(4)在生长表现强优势的组合中,有2/3组合为遗传距离较大的亲本组合,如苜蓿单倍体植株与扁蓿豆(M.ruthenica)种间远缘杂交组合在产量性状上表现出正向杂种优势。(5)亲本倍性差异和亲本间遗传距离对杂种优势形成均有显着影响,二倍体水平间杂交组合与四倍体水平间组合产量表现具有一定的等效性,且杂种优势强于四倍体组合。

Salesh Kumar Jindal,Major Singh Dhaliwal,Om Prakash Meena,戴雄泽,张西露[2](2020)在《辣椒雄性不育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遗传定位、基因标记与克隆、标记辅助选择(MAS)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作物品种改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辣椒分子生物学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1)构建了一批分布广泛、覆盖整个基因组的种间或种内遗传图谱。(2)对C.annuum及其野生种C.annuum var.glabriusculum 和C.baccatum的全基因组进行测序,明确了辣椒基因组的大小(3.48 Gb)为番茄(Solanum lycopersicum L.)基因组(900 Mb)的4倍。(3)开发了一批连锁标记,奠定了利用基因克隆和MAS技术培育优良品种的基础。(4)发现20个独立遗传的核雄性不育(NMS)基因,开发了与ms1、ms3、ms8、ms10、msk、msc-1和一个未命名基因的连锁标记,但除ms1、ms3、ms8和ms10外,其他的NMS基因尚未定位。(5)开发了与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CMS)不育性相关的线粒体基因atp6的标记,鉴定了与育性恢复(Rf)相关基因,但Rf没能在遗传图谱中定位;鉴定和标记了影响CMS系育性恢复的相关核基因(pr)。综述了辣椒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这些信息将对辣椒种质资源评价、利用MAS培育NMS系和提高NMS系选育效率、利用rf和Rf基因选育CMS的保持系和恢复系,以及杂交种子纯度鉴定等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罗路云[3](2019)在《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调控根际微生态环境促进辣椒苗期生长发育》文中指出辣椒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在我国常年种植面积超过130万公顷。传统上促进辣椒生长与增产的方法大都集中在育种、水肥管理及栽培技术提高等方面。但大量化肥和农药的投入,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危害。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属于紫色光合细菌,不仅能防治不同植物病原菌引起的土传病害,还能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然而,现有文献少有涉及光合细菌对作物的促生作用的研究。故本研究以辣椒品种“湘研15号”为研究对象通过微生物组和代谢组测序技术研究了大田和温室条件下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灌根后根际微生态环境和辣椒生长发育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能通过调控根际微生态环境促进辣椒苗期生长发育。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与清水对照相比,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灌根后显着提高了辣椒产量和总氮含量,而总氮也是影响大田细菌群落结构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与清水对照相比较,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灌根提高了辣椒根际细菌α多样性且改变了细菌群落结构;同时鉴定出与产量呈强显着正相关8个属中Gaiella和Gp6属在施药后三个试验组中相对丰度均显着高于对照,推测它们可能在产量变化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定殖结果表明: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主要存在于苗期辣椒根表面根尖和伸长区细胞间隙。与对照相比,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灌根显着提高了根际土壤细菌群落α多样性;细菌群落结构和对照具有显着差异,两者之间群落结构差异不断降低,优势种群在14 d内发生显着变化。参与固氮作用的37个OTU中Azospira oryzae、Clostridium beijerinckii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是其中的优势物种,相对丰度在1%-6%之间,相对丰度均显着增加随后逐渐降低,表明Azospira oryzae、Clostridium beijerinckii和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可能存在协同促进关系。3.使用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灌根后,辣椒根际土壤功能菌群光合细菌和固氮功能菌α多样性逐渐升高且群落结构与对照具有显着差异,14 d内物种种群相对丰度发生显着变化,根际、根周土壤光合细菌和固氮菌群落结构差异逐渐降低。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Novosphingobium subterraneum、Methylibium sp.Pch-M、Rhodobacter sphaeroides是光合细菌种群中相对丰度最高的四个种群,而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Rhodobacter_sp_AKP、Azospira_oryzae、Azonexus_hydrophilus是固氮细菌相对丰度最高的四个种群,参与生物固氮过程。Rhodopseudomonas palustris在两个种群中均属于优势菌。4.同时我们也进行了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灌根与生长发育的关联性分析,利用宏基因组和代谢组方法对根系分泌物和根际微生物的互作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灌根后鲜重增加,根长、茎长等显着增长,促进了苗期辣椒的生长。植物生长调节的细胞分裂素、脱落酸等内源激素显着下调,而参与植物光合作用光反应的正磷酸盐显着上调,推测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灌根促进苗期辣椒的生长发育可能是通过促进植物的光反应过程和适度调节植物内源激素的含量来完成。根系分泌物注释的差异代谢物通路中共有9个通路与根际微生物基因通路匹配,包括8种显着上调的化合物和5种显着下调的化合物,其中主要差异代谢物油酸和苯三酚显着上调并且发现根际top 30物种中Opitutus_terrae等14种菌显着上调,它们之间存在相关关系。表明根系分泌物不断进入土壤,改变了根系微生态环境,包括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优势种群。综上所述,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对辣椒促生的调控机制是通过加速根际微生物群落的演化,一方面通过提高根际土壤α多样性来改善根际土壤微生态环境,以及影响固氮功能菌群如Azospira oryzae等种群变化进行生物固氮提高土壤中氮含量;另外辣椒通过根系分泌物如油酸、苯三酚等响应根际Opitutus_terrae等菌群的应答,维持植物-微生物互作的稳定体系来促进苗期辣椒生长,同时也可能通过引起辣椒内源激素变化以及正磷酸盐上调,协同促进辣椒的生长发育。本研究将为研究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对作物的促生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赵传纪[4](2020)在《甘蓝型油菜叶色、花色和株高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定位克隆》文中提出甘蓝型油菜是重要的油料作物,重要性状变异、基因定位和克隆是油菜遗传和育种研究的重要任务。本研究对EMS诱变产生的黄叶、黄白花和半矮杆突变体进行遗传分析、基因定位和基因克隆,并结合生理生化测定和转录组分析,探讨相关的性状形成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 黄化叶突变体研究EMS诱变的起始材料为中双9号(ZS9)。突变体经多年自交,表型稳定。(1)黄化突变体与原对照材料ZS9相比,黄化叶突变体从子叶期开始每个发育阶段均表现为新生的心叶为黄色,随着植株的生长发育,黄叶慢慢变为淡绿色。整个生育期突变体叶片均呈现出先黄色后淡绿色的发育趋势。(2)选取七叶一心时期的突变体和原对照ZS9为研究对象,研究发现:突变体的心叶叶绿素含量明显低于ZS9,随着生长发育,老叶的叶绿素含量有所上升,但依旧显着性低于ZS9老叶叶绿素含量;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发现突变体的叶绿体发育滞缓。因此该突变体命名为yvl。有趣的是,ZS9和yvl心叶、老叶的净光合速率均无显着性差异。(3)遗传分析表明,yvl突变体叶色表型是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混池重测序法(BSA-seq)将目标基因初步定位在A03染色体上1.0-4.0 Mb区域内。利用BC2F2代进一步精细定位,最终将候选基因yvl定位于70 kb的范围内。对候选区域内的14个ORFs(open reading frames)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发现只有基因Bna A03g04440D发生了突变,其突变是第五个外显子的一个C到T的碱基替换,导致该基因提前终止。该基因编码叶绿素合成途径中的镁离子螯合酶大亚基H(CHLH),参与逆行信号途径对叶绿体发育有调控作用。对Bna A03.CHLH进行表达模式分析发现在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尤其在叶片中表达量最高。同源性分析发现在C03染色体上存在另外一个CHLH基因。与对照比较,yvl中的Bna C03.CHLH表达量显着性上调,暗示可能为功能补偿作用。(4)利用RNA-seq技术分别对ZS9和yvl的心叶、老叶进行转录组比较分析,发现yvl心叶中质体编码RNA聚合酶(PEP)的转录活性受到严重抑制,而参与光合作用相关的电子传递链,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光合作用复合体的基因表达量未受到影响。2. 黄白花突变体研究EMS诱变的起始材料为中双9号(ZS9)。突变体经多年自交,表型稳定。(1)黄白花突变体与原对照材料ZS9相比,突变体花瓣颜色为乳白色,介于黄色与白色之间。突变体在主花序长度、主花序角果数以及千粒重无显着性变化,而株高和一次分枝高度有不同程度的降低。(2)选取在盛花期的突变体和原对照材料ZS9的花瓣为研究对象,突变体花瓣中类胡萝卜素的总量与各组分含量均显着性低于ZS9;透射电镜观察结果发现突变体花瓣细胞中的质体数量显着减少且形状不饱满。因此该突变体命名为ywf。(3)遗传分析表明,ywf突变体花瓣颜色表型是由一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BSA-seq将目标基因初步定位在A08染色体上11.0-17.0 Mb区域内。利用F2代进一步精细定位,最终将候选基因ywf定位于857 kb的范围内。在857 kb范围内只有一个C到T的变异位点,位于基因Bna A08g17170D第一个外显子末端导致基因的提前终止。该基因编码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phytoene desaturase 3(PDS3)涉及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4)对Bna A08.PDS3进行表达模式分析发现在各组织均有表达,尤其在花瓣中表达量最高。进化分析和共线性分析发现,A08染色体上PDS3基因发生断裂,形成两个PDS3基因Bna A08g17160D(Bna A08.PDS3;1)和Bna A08g17170D(Bna A08.PDS3;2)。(5)对ZS9和ywf盛开的花瓣进行转录组比较分析,发现KEGG显着性富集在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途径。类胡萝卜素生物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发现在整个代谢通路中候选基因Bna A08.PDS3;2打断了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导致类胡萝卜素合成不足。(6)对ZS9和ywf盛开的花瓣进行代谢组比较分析,发现共有59个差异显着的代谢物,其中类黄酮,黄烷酮和黄酮醇物质在ywf花瓣中全部上调。转录组与代谢组的联合分析发现差异基因和差异代谢物均在类黄酮生物合成显着富集,可能涉及油菜的抗病代谢途径和光保护机制。3. 半矮秆突变体研究EMS诱变的起始材料为中双9号(ZS9)。株高变矮突变体经多年自交,表型稳定。因该突变体株高110–120cm,所以命名为半矮秆突变体(sdw)。(1)sdw与ZS9相比从苗期开始发育缓慢,叶色偏绿,叶片向下弯曲且略微皱缩,成熟期平均株高110-120 cm,比ZS9降低约30%。(2)遗传分析表明,sdw突变体的株高是由两对隐性核基因(sdw1和sdw2)控制。为有效定位这两个基因,将sdw1和sdw2分离,并构建成两个独立分离群体。通过BSA-seq技术和精细定位方法,分别将候选基因sdw1定位于C03染色体上647 kb,sdw2定位于A02染色体的400 kb范围内。在sdw1的候选区域内,仅基因Bna C03g62810D保守区域中发生了C到T的碱基替换,导致由脯氨酸变为亮氨酸。Bna C03g62810D编码shaggy-like蛋白激酶BIN2,参与油菜素内酯和生长素的信号转导途径。在sdw2的候选区域内,基因Bna A02g17120D在突变体sdw茎杆中表达量显着性降低,该基因编码油菜素内酯信号转导途径中的正调控因子BZR1,且。因此预测控制sdw株高的两个候选基因分别是Bna C03.BIN2和Bna A02.BZR1。(3)对ZS9和sdw茎尖分生组织和现蕾后的茎秆进行了RNA-seq分析,发现在茎尖分生组织和现蕾期的茎杆中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相关基因有显着性变化。对ZS9和sdw现蕾后茎杆中赤霉素(GA),生长素(IAA)和油菜素内酯(BR)的含量测定发现,GA无显着性差异,而BR和IAA在sdw茎杆中显着性积累。因此推断sdw可能在BR和IAA信号转导途径出现异常。

凌志阳[5](2019)在《节瓜杂种种子纯度鉴定的SSR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节瓜(Benincasa hispida Cogn.var.chieh-qua How.),别名毛瓜、毛节瓜、小冬瓜等,是葫芦科(Cucurbitaceae)冬瓜属(Benincasa)一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华南地区普遍消费的瓜类蔬菜。近年来节瓜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节瓜种子市场逐渐扩大,新的杂交品种不断出现,节瓜种子纯度的快速鉴定越来越重要。种子在农业生产中作为最基本的生产资料,是农业生产中不可替代的要素,因此种子的质量检验工作在种子生产销售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环,而种子纯度鉴定是种子质量检验工作中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基于节瓜全基因组测序结果,设计适用于节瓜的SSR引物,运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建立室内快速鉴定节瓜杂种种子纯度的技术体系,对节瓜品种纯度进行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研究DNA提取方法,初步探索出适用于节瓜SSR-PCR的DNA快速提取方法(碱处理法),比较了 DNA快速提取法和CTAB法,前者具有如下优点:(1)步骤简单易操作,不需要多次离心和反复抽提。(2)相对于CTAB法,节省大量时间,提取的样品越多,节省的时间越多。(3)试剂材料的消耗较少,试验成本低。2、以8份亲本材料DNA为模板,筛选了200对节瓜SSR引物,获得8对能够稳定扩增、带型简单,表现为父本显性和父母本共显性的引物可用于6个杂交组合纯度鉴定中。对课题组16份杂种种子进行快速鉴定,对比其中10份田间鉴定结果,验证了该技术体系的准确性。3、本研究运用节瓜子叶DNA快速提取方法(碱处理法)和SSR分子标记技术相结合,初步建立节瓜杂种种子SSR分子标记纯度鉴定技术体系。

程国新[6](2019)在《辣椒(Capsicum annuum L.)可用叶色突变体的筛选鉴定及叶色调控基因CaPAL功能的初步分析》文中提出辣椒是重要的蔬菜作物,亦常用作观赏植物,创制与筛选不同叶色的辣椒种质材料,对于利用苗期隐性叶色标记生产一代杂种,选育叶用辣椒品种、观赏辣椒品种,以及提高辣椒抗虫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辣椒叶色基因资源匮乏,不同叶色的遗传规律与机制尚不十分清楚。鉴于此,本论文通过诱变获得了辣椒浅绿叶突变体,并结合项目组前期获得的其他辣椒叶色突变材料,分析了叶色突变体的生长发育特征和遗传机制,并探索了叶色关键基因对辣椒叶色的调控作用。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诱变技术筛选获得了辣椒浅绿叶突变体zylm利用甲基磺酸乙酯诱变辣椒“Zunla”种子并对其突变一代(M1)和突变二代(M2)进行调查分析发现,M1代产生了不同类型的突变且部分突变性状能够遗传。通过对M2代的筛选鉴定发现了叶色、叶形和矮化等形态学突变。其中,No.418-7单株呈现明显的生长缓慢和叶色变异,其未发现后代发生性状分离,将该突变体命名为zylm。2.叶绿素缺失导致辣椒生长发育不良,花青苷积累促进辣椒的生长通过对zylm和项目组前期获得的其他辣椒叶色突变体(紫叶突变体z1和黄绿叶突变体bmy)的形态学观察和生理生化指标测定发现:同对照(绿叶辣椒品系Zunla和B12)相比,突变体zylm的植株矮小,叶片呈浅绿色,根系发育不良,叶片色素含量低,光合作用弱。突变体bmy同zylm相比叶片呈黄绿色,叶绿素含量低,光合作用弱,根系活力与zylm相同。突变体z1植株叶片肥厚宽大呈深紫色,根系发达,花青苷含量高,根系活力强,但其光合作用弱。这些突变体的类胡萝卜素在叶片中比例相对较小,且不同突变体中类胡萝卜素合成基因的表达无显着差异。叶绿素和花青苷含量及两种色素合成基因的表达在不同突变体中差异显着,说明辣椒叶色突变与叶绿素和花青苷代谢密切相关。3.浅绿叶和紫叶的遗传均受核基因控制,CaPAL基因在紫叶遗传中起重要作用在突变体zylm和野生型Zunla构建的543株F2群体中发现叶色分离且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说明浅绿叶遗传属单基因隐性遗传模式。通过基因定位技术将浅绿叶基因ZYLM定位在3号染色体上的rSSR003和rSSR09-3标记之间,目标区间共发现39个功能基因,未发现直接参与叶绿素合成的基因。在突变体z1和绿叶品种P126构建的273株辣椒F2代群体中发现紫叶-绿叶分离,c2分析发现该群体符合3:1的分离比,说明紫叶遗传属单基因显性遗传模式。通过基因定位技术将紫叶基因PL(Purple leaf)位于辣椒9号染色体上的pSSR020和CaES177标记之间,目标区间共95个功能基因,其中在CaES177标记附近发现编码苯丙氨酸转氨酶(PAL)的基因(LOC107843092)。该基因(CaPAL)在突变体z1叶片中的表达量最高,而且是花青苷代谢途径的结构基因。4.CaPAL的沉默引起了紫叶突变体z1的叶片褪色并提高了z1对低温的敏感性通过病毒诱导的基因沉默技术将TRV2:CaPAL沉默载体转化到紫叶突变体z1中。结果发现,同对照相比,CaPAL沉默能够引起z1的花青苷合成减少,紫叶褪色。低温处理后,CaPAL沉默辣椒紫色无法恢复,叶片发生卷曲,光合能力减弱,PAL活性、花青苷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也明显降低。这说明CaPAL沉默降低花青苷的合成及辣椒对低温的抗性。5.突变体bmy黄绿叶的遗传部分受质基因控制,叶片的光合能力和粉虱抗性受叶绿素和花青苷比例的影响利用B12、z1和bmy相互做正反交试验,并对F1代7个株系(F1-1F1-6、F1-9)的叶色观察分析。bmy后代既有母本的叶色又有部分明显的嵌合叶色且无固定分离比,说明bmy黄绿叶遗传部分受细胞质控制。在7个株系中,3个株系存在嵌合叶色,分别是F1-2和F1-4叶片的黄绿色;F1-3叶片的紫绿色;F1-6叶片的紫黄色。紫叶株系(F1-3、F1-6和F1-9)叶片净光合速率和根系活力等指标高于其他株系。其中,F1-3株系净光合速率最高。相似的结果也在粉虱虫情指数中发现,且F1-3株系的抗性最高。这表明过量的花青苷积累不利于提高光合作用和粉虱抗性,光合作用与和粉虱抗性的提高受而花青苷和叶绿素比例的影响。

张凯[7](2019)在《辣椒种质资源疫病抗性与耐盐性鉴定及种间杂交研究》文中提出辣椒(Capsicum spp.)系茄科(Solanaceae)辣椒属,一年生草本或多年生灌木植物。辣椒富含维生素C、有独特的辣味、香味,是一种世界性的蔬菜作物和调味品。我国辣椒栽培种主要有3个种C.annuum L.、C.frutescensL.和C.chinense Jacquin,新品种培育大多集中在种内杂交,不同种间优良性状得不到利用,长期以往造成遗传背景狭窄、品种单一、同质化严重等问题。为此引进辣椒不同种间材料,开展种间杂交与优良基因利用,改良辣椒抗病性、抗逆性、产量、品质等,对于扩大我国辣椒遗传基础,丰富育种材料,有重要意义。本试验以引种于美国农业部植物种质资源中心的50份不同种的辣椒资源为试验材料,对其辣椒疫病抗性鉴定,耐盐性筛选以及种间杂交鉴定进行研究,获得以下研究结果:1.本试验以来自广东和南京的两个辣椒疫霉病菌株为试验菌源,采用灌根法对50份不同种间辣椒材料进行疫病抗性鉴定研究。鉴定结果表明:以广东菌源鉴定时筛选出1份高抗材料、2份抗性材料、4份中抗材料,以南京菌源鉴定时筛选出1份高抗材料、3份抗性材料、4份中抗材料,综合两种菌源鉴定出的高抗和中抗材料都属于C.annuum种,只发现1份C.chinense种的抗性材料,在C.baccatum、C.frutescens C.pubescens三个栽培种没有发现抗性材料。同时试验发现疫霉菌接种前期(5-7 d)是疫病集中爆发期,抗性越差的材料,感病速度越快。2.采用盐胁迫敏感的种子萌发期作为试验耐盐材料的筛选时期,以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势、相对发芽指数和相对盐害率4个指标来分析辣椒种子在盐胁迫下的萌发变化。结果表明:不同盐浓度对辣椒材料种子萌发期的影响差别较大,在低盐浓度下有促进种子萌发作用,同时发现部分耐盐性较差的材料反而在低浓度盐胁迫下,对种子萌发的促进作用大于耐盐材料,随着盐浓度的增加,种子萌发受到抑制,最后采用隶属函数对各指标进行量化处理,从50份不同辣椒种质资源中筛选出8份耐盐性较好材料,对辣椒耐盐品种的选育具有指导意义。3.通过有性杂交的方法对不同种辣椒进行杂交,成功实现了 C.baccatum × C.frutescens,C.chinense × C.annuum的种间杂交,并采用形态学,细胞学以及分子标记的方法鉴定了 F1种子的真实性,其中C.bacucatum × C.frutescens为国内首次成功获得种间杂交,填补了我国辣椒种间杂交种质的空白,在辣椒种质资源的创新提供基础,为利用不同栽培种优异基因改良辣椒现有品种提供可能。

王太航[8](2019)在《西藏辣椒地方品种营养品质评价与辣味基因表达谱分析》文中认为西藏地处青藏高原主体位置,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蕴藏着丰富的植物资源,被誉为植物资源宝库。历史上因交通落后,制约了农作物品种的广泛交流,这对地方品种的演化形成创造了条件。辣椒传入西藏约100多年历史,至今形成了诸多地方品种,其有着特殊的口感品质,深受当地农牧民的喜爱。目前对其研究相对较少,为有效利用这些种质资源,本研究对20个地方品种开展了品质评价,对其中3个地方品种利用RNA-Seq技术就果实胎座辣椒素合成相关基因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20个地方品种中,平均单果重和株高在不同品种间差异巨大;根据果形指数可将其分为3类,即线椒类、指形椒类、锥形椒类。(2)在20个地方品种中,辣椒果实的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VC、VA及游离氨基酸、辣椒素等品质指标在不同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最高的地方品种是48(59.03±5.27 mg/g)、10(55.90±10.97 mg/g)和24(55.37±5.79 mg/g);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的是品种53(203.11±1.55μg/mg)、47(178.68±22.34μg/mg)、9(159.29±5.24μg/mg)、28(154.78±24.38μg/mg)和0(153.61±15.72μg/mg);VC含量最高的是品种24(156.65±12.52 mg/g)、53(154.26±8.48 mg/g)和25(149.66±13.09 mg/g);VA含量最高的是品种48(0.6047±0.0621 mg/100g)、8(0.5003±0.0393mg/100g)和49(0.4967±0.1125 mg/100g);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的是品种53(58.47±0.48μg/100g)和23(52.42±2.61μg/100g);辣椒素含量最高的是品种6(2934.27±179.14 mg/kg)和10(2915.64±192.24 mg/kg)。品种48具有高可溶性蛋白质和VA含量,品种53具有高可溶性糖、高VC、高游离氨基酸含量。(3)根据辣椒素含量的差异,选择辣椒素含量最高的6号、含量中等的25号和含量最低的4号3个地方品种用RNA-Seq技术分析,共获得54.41Gb Raw_bases,各样品Clean_reads共37 293 138.67条,Q30碱基百分比在96%以上。通过筛选,找到差异表达基因集合279个上调基因,对其进行差异表达分析后,初步筛选出8个与辣椒素类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4)对差异表达基因设计特异性引物并对其进行表达验证,推测出LOC107857229、LOC107870553、LOC107849953、LOC107851643、LOC107854372、LOC107867296、LOC107843092等7个基因与转录组数据分析结果一致,故认为这些基因与辣椒素类物质的合成呈正相关,是调控辣椒素类物质积累的重要基因。

孙国胜,张昌伟,孙春青,戴忠良,马志虎[9](2018)在《黄绿苗辣椒生态型不育系的温敏性分析及杂交种子纯度鉴定》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黄绿苗辣椒生态型不育系YBM-EAB12的温敏特性,为黄绿苗辣椒温敏特异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辣椒材料YBM-A2、YBM-EAB12、YBM-A2×C和YBM-EAB12×C分别进行日温/夜温为20℃/15℃、25℃/20℃和30℃/25℃诱导后置于温室种植管理,观测各材料花粉的数量及萌发率,并进行各亲本育性和形态学鉴定及种子纯度鉴定。【结果】YBM-EAB12具有温敏特性,育性转化临界温度为22.5℃,在低温(日均温度低于22.5℃)条件下表现可育,可自交结实,日均温度越低其可育程度越高,在高温(日温/夜温为30℃/25℃)条件下表现完全不育。YBM-EAB12黄叶色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YBM-EAB12×C F2代群体分离结果表明,胞质雄性不育与不育花器官特征紧密连锁,YBM-EAB12×C F1代育性由单一核显性基因恢复,不受低温影响。【结论】黄绿苗辣椒生态型不育系具有低温可育特性,利用其进行不育系繁种,可减少不育系与保持系杂交的步骤及辣椒不育系三系制种步骤,简化繁制种子程序。

李淑红,赖黎丽,李淑琴,李世聪,朱华国,庞芳芹[10](2018)在《利用SSR标记鉴定3个辣椒杂交种品种的纯度》文中研究表明辣椒(Capsicum annuum L.)杂交种子纯度快速检测技术对于保证辣椒杂交品种种子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红龙13号、红龙18号、红龙25号辣椒杂交种是新疆隆平红安生物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选育并大面积栽培的主栽品种。为鉴定上述3个品种的纯度,本实验在特异性引物筛选的基础上,利用SSR标记技术对3个辣椒品种进行了种子纯度鉴定。结果表明,每个品种都有1对以上SSR引物可将其父本和母本分开,3个辣椒杂交种品种的纯度分别为95.35%、89.36%和95.25%。SSR分子标记方法可以准确鉴定辣椒杂交种纯度,且大大缩短纯度鉴定周期。

二、苗期标记技术对辣椒纯度鉴定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苗期标记技术对辣椒纯度鉴定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苜蓿单倍体培育及其杂交结实性与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1 前言
    1.1 单倍体诱导及应用
    1.2 单倍体的鉴定
        1.2.1 染色体计数法与流式细胞术鉴定法
        1.2.2 形态学鉴定法与气孔数鉴定法
        1.2.3 分子标记法与遗传标记法
        1.2.4 放射线辐射法与其他方法
    1.3 单倍体的加倍方法
        1.3.1 秋水仙素的加倍原理
        1.3.2 秋水仙素加倍技术在双单倍体植株诱导中的应用
    1.4 苜蓿单倍体研究利用现状
        1.4.1 国外苜蓿单倍体研究利用现状
        1.4.2 国内苜蓿单倍体研究利用现状
    1.5 真假杂交种的鉴定方法
        1.5.1 形态学鉴定法
        1.5.2 细胞学鉴定法
        1.5.3 物理化学鉴定法
        1.5.4 生化标记鉴定法
        1.5.5 分子标记鉴定法
        1.5.6 SRAP技术原理与方法
        1.5.7 SRAP技术在杂交种鉴定中的应用
    1.6 杂交育种与杂种优势分析
        1.6.1 杂种优势利用现状
        1.6.2 配合力与杂种优势
        1.6.3 育性与杂种优势
        1.6.4 不同倍性材料的杂交利用
    1.7 杂交亲本的选择与杂种优势预测
        1.7.1 遗传距离与杂种优势预测
        1.7.2 杂种优势群与杂种优势模式
    1.8 研究目的与意义
    1.9 主要研究内容
    1.10 研究技术路线
2 苜蓿单倍体培养及育性鉴定
    2.1 试验材料与药品
        2.1.1 材料来源
        2.1.2 试验药品来源
    2.2 试验方法
        2.2.1 组培再生体系的优化
        2.2.2 再生植株倍性鉴定
        2.2.3 单倍体植株扩繁
        2.2.4 炼苗移栽
        2.2.5 花粉育性鉴定
        2.2.6 自交结实率
    2.3 数据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分析
        2.4.1 愈伤组织分化培养基的优化
        2.4.2 流式细胞术鉴定法的优化
        2.4.3 根尖染色体鉴定法的优化
        2.4.4 不同倍性苜蓿组培茎段扦插生根率
        2.4.5 不同倍性苜蓿材料炼苗移栽成活率
        2.4.6 不同倍性新疆大叶苜蓿部分器官形态差异
        2.4.7 不同倍性苜蓿自交结荚情况与种子活力
    2.5 讨论
        2.5.1 外源激素对苜蓿花药分化培养的影响
        2.5.2 流式细胞术对植物倍性鉴定的影响因素
        2.5.3 根尖染色体鉴定的影响因素
        2.5.4 不同倍性苜蓿的自交不亲和性
    2.6 小结
3 苜蓿双单倍体植株的诱导
    3.1 试验材料与药品
        3.1.1 材料来源
        3.1.2 试验药品来源
    3.2 试验方法
        3.2.1 固体和液体秋水仙素培养基
        3.2.2 愈伤组织的继代培养
        3.2.3 分化与生根培养
        3.2.4 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
    3.3 数据分析方法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秋水仙素处理对出愈率的影响
        3.4.2 愈伤组织继代改良培养
        3.4.3 秋水仙素处理对茎段生根率的影响
        3.4.4 秋水仙素加倍处理后再生植株倍性鉴定
        3.4.5 双单倍体植株的再分化
    3.5 讨论
        3.5.1 不同培养方式对加倍效果的影响
        3.5.2 不同外植体对加倍效果的影响
        3.5.3 不同处理因素对加倍效果的影响
        3.5.4 愈伤组织的继代改良
    3.6 小结
4 不同倍性和育性材料间杂交结实率的比较
    4.1 试验材料与杂交组合
    4.2 研究内容与方法
        4.2.1 物候期观测
        4.2.2 人工杂交
    4.3 数据分析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物候期
        4.4.2 不同育性苜蓿杂交组合结实率分析
        4.4.3 不同倍性苜蓿杂交组合结实率分析
        4.4.4 二倍体苜蓿种间杂交结实率分析
        4.4.5 二倍体苜蓿与扁蓿豆种间杂交结实率分析
        4.4.6 杂交时期对杂交结荚率的影响
        4.4.7 各因素对杂交结实率的影响
    4.5 讨论
        4.5.1 育性对杂交结实率的影响
        4.5.2 倍性对杂交结实率的影响
        4.5.3 种间杂交对杂交结实率的影响
        4.5.4 杂交时期与杂交结实率
    4.6 小结
5 杂交亲本遗传距离分析及杂交种真实性鉴定
    5.1 试验材料与药品
        5.1.1 试验材料
        5.1.2 试验药品
    5.2 试验方法
        5.2.1 DNA的提取与检测
        5.2.2 SRAP引物
        5.2.3 SRAP-PCR扩增反应体系及程序
        5.2.4 PCR产物检测
    5.3 数据分析方法
    5.4 结果与分析
        5.4.1 12个杂交亲本SRAP标记图谱分析
        5.4.2 12个苜蓿亲本间的遗传距离与聚类分析
        5.4.3 杂交种真实性的鉴定
        5.4.4 各杂交组合杂交种纯度
        5.4.5 影响杂交种纯度的主要因素
    5.5 讨论
        5.5.1 苜蓿亲本材料种质遗传多样性与遗传距离分析
        5.5.2 苜蓿杂交种分子标记特异带与纯度鉴定
        5.5.3 影响杂交种纯度的因素
    5.6 小结
6 不同倍性的杂种产量性状优势分析
    6.1 试验材料
    6.2 试验方法
    6.3 数据分析方法
    6.4 结果与分析
        6.4.1 苜蓿亲本材料的单株地上生物量比较
        6.4.2 苜蓿亲本材料产量性状表现
        6.4.3 育性和倍性对苜蓿亲本材料产量性状的影响
        6.4.4 杂交组合牧草产量优势表现
        6.4.5 苜蓿强优势杂交组合的筛选
        6.4.6 杂交组合牧草产量性状的相关性
        6.4.7 不同倍性杂交组合牧草产量性状表现
        6.4.8 不同倍性杂交组合牧草产量优势表现
        6.4.9 杂交组合牧草产量性状优势与遗传距离相关性
        6.4.10 亲本倍性与遗传距离对杂交组合牧草产量杂种优势的影响
    6.5 讨论
        6.5.1 产量性状对杂种优势形成的影响
        6.5.2 苜蓿强优势杂交组合的筛选
        6.5.3 倍性与杂交组合产量相关性状优势形成的关系
        6.5.4 遗传距离对杂交组合产量相关性状优势形成的影响
        6.5.5 遗传距离和倍性与杂交组合产量相关性状优势形成的关系
    6.6 小结
7 全文讨论
    7.1 苜蓿单倍体与双单倍体获得的影响因素
    7.2 苜蓿SRAP分子标记特异带与杂种优势相关性
    7.3 苜蓿种内与种间杂交结实性的差异
8 结论
9 本研究创新
10 下一步研究设想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2)辣椒雄性不育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构建遗传图谱
3 辣椒核雄性不育
    3.1 NMS选育和评估
    3.2 标记开发和NMS基因图谱构建
4 辣椒胞质雄性不育
    4.1 不育系的选育与评价
    4.2 CMS基因的标记开发和定位
5 雄性不育相关基因的克隆及不育系的转录组/蛋白质组分析
6 杂交种子遗传纯度检测
7 总结

(3)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调控根际微生态环境促进辣椒苗期生长发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植物和土壤微生物互作
        1.2.2 土壤微生物
        1.2.3 植物和土壤微生物互作研究手段
    1.3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大田条件下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影响辣椒产量且调控根际环境
    2.1 材料与方法
        2.1.1 供试材料和地点
        2.1.2 试验设计
        2.1.3 辣椒产量的测定
        2.1.4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1.5 DNA提取、PCR扩增和高通量测序
        2.1.6 数据分析
        2.1.7 统计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对田间辣椒产量的影响
        2.2.2 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对不同处理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2.3 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对根际细菌群落的影响
    2.3 讨论和小结
        2.3.1 讨论
        2.3.2 小结
第三章 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的定殖及对辣椒苗期根部细菌群落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和地点
        3.1.2 试验设计
        3.1.3 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定殖鉴定
        3.1.4 DNA提取,PCR扩增和高通量测序
        3.1.5 数据分析
        3.1.6 功能分析
        3.1.7 统计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EGFP定殖
        3.2.2 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对根部环境细菌群落的影响
    3.3 讨论和小结
        3.3.1 讨论
        3.3.2 小结
第四章 根部紫色光合细菌和固氮细菌对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的响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供试材料和地点
        4.1.2 试验设计
        4.1.3 DNA提取,PCR扩增和高通量测序
        4.1.4 数据分析
        4.1.5 统计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紫色光合细菌及固氮菌群落α多样性
        4.2.2 紫色光合细菌和固氮细菌群落组成
    4.3 讨论和小结
        4.3.1 讨论
        4.3.2 小结
第五章 根系微生物通过调控根系分泌物和内源激素调节辣椒苗期生长发育
    5.1 材料与方法
        5.1.1 供试材料和地点
        5.1.2 试验设计
        5.1.3 生长发育相关指标测定
        5.1.4 茎内代谢物和根系分泌物提取
        5.1.5 辣椒根际、根周土壤宏基因组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 对辣椒生长发育的影响
        5.2.2 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 对茎内代谢物的影响
        5.2.3 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 对根系分泌物的影响
        5.2.4 根际、根周土壤微生物宏基因组功能分析
    5.3 讨论和小结
        5.3.1 讨论
        5.3.2 小结
全文讨论
全文结论、创新点及下一步工作计划
    全文结论
    创新点
    下一步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甘蓝型油菜叶色、花色和株高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定位克隆(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甘蓝型油菜叶色突变体的研究
    1.文献综述
        1.1 植物叶片颜色的研究意义
        1.2 植物叶片的变异机制
        1.2.1 叶绿素的合成代谢
        1.2.2 叶绿素的降解代谢
        1.2.3 叶绿体的分化发育及调控
        1.2.4 其他代谢途径
        1.3 甘蓝型油菜叶片颜色的研究进展
        1.4 图位克隆的基本策略
        1.4.1 基因定位群体的构建
        1.4.2 分子标记的开发
        1.4.3 甘蓝型油菜图位克隆的研究进展
        1.4.4 BSA-seq在图位克隆中的应用
        1.4.5 KASP分型技术在图位克隆中的应用
        1.4.6 候选基因的预测及筛选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载体与菌株
        2.1.3 分析软件
        2.1.4 实验仪器
        2.1.5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表型鉴定及各农艺性状的考察
        2.2.2 叶绿素含量及光合速率的测定
        2.2.3 叶绿体超微结构的观察
        2.2.4 叶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2.2.5 BSA-seq文库的构建测序以及数据分析
        2.2.6 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的克隆
        2.2.6.1 多态性分子标记的开发
        2.2.6.2 精细定位群体的构建
        2.2.7 候选基因的筛选
        2.2.7.1 候选基因的扩增
        2.2.7.2 重组载体的构建及测序
        2.2.7.3 基因序列分析
        2.2.8 RNA的提取、r RNA分析以及荧光定量实验
        2.2.9 转录组文库的构建、测序及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yvl突变体的表型鉴定
        3.2 叶绿素含量,光合速率的测定和叶绿体超微结构的观察
        3.3 yvl的遗传分析
        3.4 BSA-seq快速界定Bnayvl初定位候选区域
        3.5 Bna A03.yvl的精细定位
        3.6 Bna A03.yvl候选基因的确定及初步研究
        3.6.1 候选基因的确定
        3.6.2 Bna A03.CHLH的初步研究
        3.7 ZS9和突变体yvl的差异表达分析
        3.7.1 RNA-seq的基本数据分析
        3.7.2 质体发育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3.7.3 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差异表达分析
    4.讨论
        4.1 多倍体作物的图位克隆
        4.2 CHLH基因结构域VI的重要性
        4.3 Bna A03.CHLH和 Bna C03.CHLH在 yvl中的功能分化
        4.4 yvl的应用
第二章 甘蓝型油菜花色突变体的研究
    1.文献综述
        1.1 植物花色表型的意义
        1.2 高等植物类胡萝卜素的研究
        1.2.1 类胡萝卜素的生物合成代谢
        1.2.2 类胡萝卜素的降解代谢
        1.2.3 类胡萝卜素的调控代谢
        1.3 油菜花瓣颜色的研究进展
        1.3.1 油菜花色变异材料的类型及来源
        1.3.2 油菜花色性状相关的遗传规律
        1.3.3 油菜花色相关基因的定位与克隆
        1.4 八氢番茄红素脱氢酶的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载体与菌株
        2.1.3 分析软件
        2.1.4 实验仪器
        2.1.5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表型鉴定及各农艺性状的考察
        2.2.2 类胡萝卜素总量及各单体含量的测定
        2.2.3 花瓣质体超微结构的观察
        2.2.4 花色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2.2.5 BSA-seq文库的构建测序以及数据分析
        2.2.6 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的克隆
        2.2.6.1 多态性分子标记的开发
        2.2.6.2 精细定位群体的构建
        2.2.7 候选基因的筛选
        2.2.7.1 候选基因的扩增
        2.2.7.2 重组载体的构建及测序
        2.2.7.3 候选基因进化分析及共线性分析
        2.2.8 RNA的提取,c DNA的合成以及荧光定量实验
        2.2.9 转录组文库的构建、测序及分析
        2.2.10 花瓣代谢组分析
    3.结果与分析
        3.1 ywf突变体的表型鉴定
        3.2 花瓣类胡萝卜素总含量的测定和质体超微结构的观察
        3.3 ywf的遗传分析
        3.4 BSA-seq快速界定Bnaywf初定位候选区域
        3.5 Bna A08.ywf的精细定位
        3.6 Bna A08.ywf候选基因的确定及初步研究
        3.6.1 候选基因的确定
        3.6.2 Bna A08.YWF的初步研究
        3.7 ZS9和突变体ywf的差异表达分析
        3.7.1 RNA-seq的基本数据分析
        3.7.2 类胡萝卜素合成途径的差异表达分析
        3.8 ZS9和突变体ywf的代谢组差异分析
    4.讨论
        4.1 油菜花色主要涉及类胡萝卜素相关代谢及调控
        4.2 候选基因的确定及其在芸薹属中的进化
        4.3 PDS3基因可能涉及植物防御反应与光保护作用
        4.4 展望
第三章 甘蓝型油菜半矮秆突变体的遗传及候选基因定位
    1 文献综述
        1.1 植物株型与作物育种
        1.2 高等植物矮化的分子机理
        1.2.1 油菜素内酯与植物的生长发育
        1.2.1.1 油菜素内酯的生物合成及运输过程
        1.2.1.2 油菜素内酯的信号转导途径
        1.2.2 赤霉素与植物的生长发育
        1.2.2.1 赤霉素的生物合成及转运过程
        1.2.2.2 赤霉素的信号转导途径
        1.2.3 生长素与植物的生长发育
        1.2.3.1 生长素的生物合成途径及运输
        1.2.3.2 生长素的信号转导途径
        1.3 作物矮化突变体的遗传学研究
        1.4 甘蓝型油菜株高的研究
        1.4.1 甘蓝型油菜株高的研究现状
        1.4.2 甘蓝型油菜矮化基因的研究进展
        1.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植物材料
        2.1.2 载体与菌株
        2.1.3 分析软件
        2.1.4 实验仪器
        2.1.5 实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表型鉴定及各农艺性状的考察
        2.2.2 株高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2.2.3 sdw定位群体的构建及株高的考察
        2.2.4 BSA-seq文库的构建测序以及数据分析
        2.2.5 多态性分子标记的开发
        2.2.6 候选基因的扩增
        2.2.7 重组载体的构建及测序
        2.2.8 候选基因进化分析
        2.2.9 RNA的提取,c DNA的合成以及荧光定量实验
        2.2.10 转录组文库的构建、测序及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sdw突变体的表型鉴定
        3.2 sdw突变体的遗传分析
        3.3 Bnasdw1 基因的图位克隆及初步研究
        3.3.1 BSA-seq快速界定Bnasdw1 初定位候选区域
        3.3.2 Bna C03.sdw1 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的确定
        3.3.3 Bna C03.sdw1 的初步研究
        3.4 Bnasdw2 基因的图位克隆
        3.4.1 BSA-seq快速界定Bnasdw2 初定位候选区域
        3.4.2 Bna A02.sdw2 基因的精细定位及候选基因的预测
        3.5 ZS9和sdw的差异表达分析
    4.讨论
        4.1 sdw突变体遗传模式的研究
        4.2 Bna C03.sdw1和Bna A02.sdw2 的精细定位
        4.3 sdw突变体的矮化机制
        4.4 展望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叶色突变体研究所用引物
    附表Ⅱ 花色突变体研究所用引物
    附表Ⅲ 矮化突变体研究所用引物
个人简介及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5)节瓜杂种种子纯度鉴定的SSR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种子纯度的鉴定
    1.2 常规测定法在种子纯度鉴定中的应用
        1.2.1 籽粒形态鉴定种子纯度
        1.2.2 幼苗形态鉴定种子纯度
        1.2.3 植株形态鉴定种子纯度
    1.3 电泳鉴定法在种子纯度鉴定中的应用
        1.3.1 种子(幼苗)贮藏蛋白质电泳技术
        1.3.2 同工酶电泳技术
    1.4 分子标记技术在种子纯度鉴定上的应用
        1.4.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技术
        1.4.2 随机扩增多态性标记技术
        1.4.3 简单重复序列标记技术
        1.4.4 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标记技术
        1.4.5 单核苷酸多态性标记技术
    1.5 细胞学标记技术在种子纯度鉴定中的应用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剂及药品制备和主要仪器设备
        2.1.2 供试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节瓜DNA提取与检测
        2.2.2 节瓜SSR多态性引物筛选
        2.2.3 节瓜SSR-PCR反应体系与程序
        2.2.4 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8%)检测PCR扩增产物
        2.2.5 田间试验及形态学纯度鉴定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DNA提取
        3.1.1 DNA质量检测
        3.1.2 不同DNA提取方法对PCR产物的影响
    3.2 SSR分子标记引物的筛选
    3.3 节瓜杂种种子SSR分子标记纯度鉴定
    3.4 田间小区种植鉴定与SSR分子标记鉴定结果对比
第四章 讨论
    4.1 DNA快速提取方法与CTAB法比较
    4.2 SSR分子标记的应用和引物筛选
    4.3 SSR分子标技术与田间鉴定技术的比较
第五章 全文结论
    5.1 DNA快速提取方法在节瓜SSR-PCR上的运用
    5.2 获得8对引物用于节瓜杂种种子纯度鉴定
    5.4 节瓜杂种种子SSR分子标记纯度鉴定技术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发表论文情况

(6)辣椒(Capsicum annuum L.)可用叶色突变体的筛选鉴定及叶色调控基因CaPAL功能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突变体的获得途径
        1.1.1 自然突变
        1.1.2 理化诱变
        1.1.3 其他诱变方式
    1.2 叶绿素代谢紊乱引起的叶色突变形成的分子机制
        1.2.1 叶绿素合成途径的基因发生突变
        1.2.2 叶绿体发育相关基因发生突变
        1.2.3 血红素代谢相关基因发生突变
        1.2.4 其他因素引起的叶色突变
    1.3 花青苷代谢异常引起的叶色突变形成的分子机制
        1.3.1 合成花青苷的结构基因突变导致的彩叶突变的形成
        1.3.2 花青苷合成通路中调控因子功能丧失导致的彩叶突变的形成
    1.4 植物叶色的遗传规律
        1.4.1 细胞核遗传
        1.4.2 细胞质遗传
    1.5 叶色相关基因的定位和克隆
        1.5.1 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
        1.5.2 图位克隆技术的发展
        1.5.3 叶色相关基因的克隆
    1.6 叶色突变体的应用前景
    1.7 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7.1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7.2 本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辣椒Zunla突变体的诱导及可用叶色突变体的筛选与鉴定
    2.1 引言
    2.2 材料方法
        2.2.1 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
        2.2.4 方法
        2.2.5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EMS诱变效应导致M1代辣椒发生突变
        2.3.2 M2代突变辣椒突变调查分析
        2.3.3 叶色突变体zylm的筛选鉴定
        2.3.4 叶色突变引起的辣椒表型差异
        2.3.5 叶色突变引起色素含量和光合能力的差异
        2.3.6 叶色突变体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差异分析
        2.3.7 辣椒根系活力差异的分析
        2.3.8 辣椒叶片色素相关基因的表达模式差异的分析
        2.3.9 浅绿突变体zylm和紫叶突变体z1 的叶色遗传特征
        2.3.10 连锁图谱构建和叶色基因的初步定位
    2.4 讨论
        2.4.1 辣椒叶色突变体zylm具有易分析、稳定遗传等优点,为资源创新和一代杂种生产提供了宝贵的种质材料
        2.4.2 花青苷积累促进了辣椒的生长,叶绿素缺失导致辣椒发育不良
        2.4.3 辣椒浅绿叶和紫叶遗传均受细胞核控制,CaPAL基因在紫叶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2.5 小结
第三章 病毒诱导的CaPAL沉默对辣椒紫叶突变体z1 叶片花青苷合成的影响及对低温的响应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
        3.2.4 方法
        3.2.5 数据分析
    3.3 结果与分析
        3.3.1 CaPAL沉默植物的特征
        3.3.2 低温下CaPAL沉默辣椒的表型
        3.3.3 低温下CaPAL沉默辣椒的防御能力降低
        3.3.4 低温下CaPAL沉默辣椒的光合能力降低
        3.3.5 低温下CaPAL沉默没有引起花青苷基因表达模式上调
    3.4 讨论
        3.4.1 VIGS技术成功沉默了编码苯丙氨酸解氨酶基因CaPAL
        3.4.2 CaPAL的沉默导致了紫叶褪色,并减低了紫叶辣椒突变体z1 对低温的耐性
    3.5 小结
第四章 黄绿叶突变体bmy的叶色遗传及嵌合叶色对辣椒生理生化和粉虱抗性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
        4.2.4 方法
        4.2.5 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亲本的叶色遗传背景存在差异
        4.3.2 bmy黄绿叶遗传部分受细胞质控制
        4.3.3 F1代发现嵌合叶色,嵌合叶色的形成主要受色素比例的影响
        4.3.4 叶绿素和花青苷比例影响辣椒光合能力
        4.3.5 花青苷的积累提高了辣椒的抗氧化活性和根系活力
        4.3.6 叶绿素和花青苷基因在叶色突变体中上调表达,类胡萝卜素表达水平较低
        4.3.7 粉虱抗性受到叶绿素和花青苷比例的调节
    4.4 讨论
        4.4.1 叶绿素/花青苷比例是影响辣椒对粉虱抗性的重要因素
        4.4.2 bmy的细胞质遗传模式表明叶色遗传具有多样性
        4.4.3 叶色突变能够影响辣椒对环境的适应性
        4.4.4 叶绿素/花青苷比例能提高辣椒光合能力
        4.4.5 类胡萝卜素含量低,对辣椒光合作用的影响较小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7)辣椒种质资源疫病抗性与耐盐性鉴定及种间杂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辣椒概述
    1.2 辣椒种质资源的研究现状
        1.2.1 辣椒的分类
        1.2.2 辣椒种质资源收集
        1.2.3 辣椒种质资源的鉴定评价
    1.3 辣椒疫病的研究进展
        1.3.1 辣椒疫病发生原因
        1.3.2 辣椒疫病发生症状及危害
        1.3.3 辣椒疫病抗性鉴定方法
        1.3.4 辣椒疫病防治方法
    1.4 蔬菜耐盐研究进展
        1.4.1 蔬菜耐盐方法鉴定
        1.4.2 盐胁迫对辣椒种子萌发的影响
        1.4.3 辣椒耐盐性生理研究
        1.4.4 提高作物耐盐措施
    1.5 辣椒种间杂交研究进展
        1.5.1 辣椒种间杂交的现状
        1.5.2 种间杂交障碍原因及克服方法
        1.5.3 种间杂交后代鉴定方法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辣椒种质苗期疫病抗性鉴定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育苗
        2.2.2 病原菌的培养及孢子悬浮液的制备
        2.2.3 采用灌根法接种
        2.2.4 病情分级
    2.3 结果与分析
    2.4 讨论
第三章 辣椒不同种质萌发期耐盐性鉴定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试验种子萌发处理
        3.2.2 数据统计
        3.2.3 耐盐性综合评价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不同盐浓度对辣椒资源材料相对发芽率的影响
        3.3.2 不同盐浓度对辣椒资源材料相对发芽势的影响
        3.3.3 不同盐浓度对辣椒资源材料相对发芽指数的影响
        3.3.4 不同盐浓度对辣椒资源材料相对盐害率的影响
        3.3.5 辣椒种子萌发的耐盐性综合评价
    3.4 讨论
第四章 辣椒种间杂种的获得与鉴定
    第一节 辣椒C. baccatum × C.frutescens种间杂种的获得与鉴定
        4.1 试验材料
        4.2 试验方法
        4.2.1 种间杂交方法
        4.2.2 形态学观察
        4.2.3 花粉育性观察
        4.2.4 分子标记鉴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种间杂种的获得
        4.3.2 形态学观察
        4.3.3 花粉育性观察
        4.3.4 种间杂种的EST-SSR鉴定分析
    第二节 辣椒C.chinense × C.annuum种间杂种的获得与鉴定
        4.4 试验材料
        4.5 试验方法
        4.6 结果与分析
        4.6.1 种间杂种的获得
        4.6.2 形态学观察
        4.6.3 花粉育性观察
        4.6.4 亲本及杂种EST-SSR鉴定分析
        4.7 讨论
全文结论
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8)西藏辣椒地方品种营养品质评价与辣味基因表达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辣椒概述
    1.2 辣椒的起源与传播
    1.3 辣椒的分类与生物学特性
    1.4 辣椒的价值
        1.4.1 营养价值
        1.4.2 药用/保健价值
        1.4.3 工业价值
    1.5 辣椒种植现状与存在问题
        1.5.1 辣椒种植现状
        1.5.2 辣椒种植中存在的问题
    1.6 辣椒种质资源研究现状
        1.6.1 辣椒种质资源收集与保存
        1.6.2 辣椒种质资源的评价
    1.7 辣椒种质资源的辣味基因RNA-Seq研究
        1.7.1 转录组测序(RNA-Seq)概述
        1.7.2 利用RNA-Seq技术对辣味相关合成基因的研究进展
        1.7.3 辣椒种质资源遗传分子方面的创新利用
    1.8 西藏地方辣椒品种种质资源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8.1 资源搜集的不全面性
        1.8.2 缺乏对专业的种质资源保存机构
        1.8.3 西藏辣椒种质资源创新利用的局限性
    1.9 选题背景
    1.10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10.1 本研究的目的
        1.10.2 本研究的意义
    1.11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西藏辣椒地方品种营养品质评价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测试项目及方法
        2.1.4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果形指数的辣椒品种间的聚类分析
        2.2.2 不同地方品种果实单果重的差异分析
        2.2.3 不同地方品种植株株高的差异分析
        2.2.4 不同地方品种果实品质差异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第三章 西藏辣椒地方品种转录组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与取样
        3.1.2 提取RNA与质量测定
        3.1.3 Read文库构建及Illumina测序
        3.1.4 转录组数据与辣椒基因组序列比对
        3.1.5 基因功能注释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辣椒果实胎座RNA提取结果分析
        3.2.2 转录组数据与辣椒基因组对比结果分析
        3.2.3 Reads在参考基因组不同区域的分布情况
        3.2.4 测序结果均一性检测
        3.2.5 处理两两组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3.2.6 3个不同品种间辣椒差异表达基因韦恩图分析
        3.2.7 差异表达基因数据与基因功能注释结果
    3.3 结论与讨论
第四章 西藏辣椒辣味合成相关的基因及表达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差异表达基因的初步筛选
        4.1.2 候选基因qRT-PCR验证与结果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279个上调差异表达基因的GO功能分类
        4.2.3 279个上调差异表达基因的KEGG Pathway显着富集分析
        4.2.4 279个上调差异表达基因基因功能注释分析
        4.2.5 原始数据的核对筛选
        4.2.6 qRT-PCR验证
    4.3 结论与讨论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9)黄绿苗辣椒生态型不育系的温敏性分析及杂交种子纯度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温度诱导
        1.2.2 花粉数量及萌发率测定
        1.2.3育性及形态学鉴定
        1.2.4种子纯度测定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绿苗辣椒胞质雄性不育系、生态型雄性不育系及其F1代的花粉数量和萌发率
    2.2 黄绿苗辣椒生态型不育系的形态学鉴定
    2.3 种子纯度鉴定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10)利用SSR标记鉴定3个辣椒杂交种品种的纯度(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辣椒DNA提取
        1.2.2 SSR引物筛选
        1.2.3 SSR标记纯度鉴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辣椒叶片DNA的提取与检测
    2.2 SSR引物的筛选
    2.3 杂种纯度的鉴定
3 讨论

四、苗期标记技术对辣椒纯度鉴定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苜蓿单倍体培育及其杂交结实性与主要性状杂种优势分析[D]. 徐舶.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2]辣椒雄性不育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 Salesh Kumar Jindal,Major Singh Dhaliwal,Om Prakash Meena,戴雄泽,张西露. 辣椒杂志, 2020(01)
  • [3]沼泽红假单胞菌PSB06调控根际微生态环境促进辣椒苗期生长发育[D]. 罗路云.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4]甘蓝型油菜叶色、花色和株高突变体的遗传分析与定位克隆[D]. 赵传纪.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5]节瓜杂种种子纯度鉴定的SSR分析[D]. 凌志阳. 广西大学, 2019(01)
  • [6]辣椒(Capsicum annuum L.)可用叶色突变体的筛选鉴定及叶色调控基因CaPAL功能的初步分析[D]. 程国新.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8)
  • [7]辣椒种质资源疫病抗性与耐盐性鉴定及种间杂交研究[D]. 张凯. 南京农业大学, 2019
  • [8]西藏辣椒地方品种营养品质评价与辣味基因表达谱分析[D]. 王太航. 西藏大学, 2019(12)
  • [9]黄绿苗辣椒生态型不育系的温敏性分析及杂交种子纯度鉴定[J]. 孙国胜,张昌伟,孙春青,戴忠良,马志虎. 南方农业学报, 2018(04)
  • [10]利用SSR标记鉴定3个辣椒杂交种品种的纯度[J]. 李淑红,赖黎丽,李淑琴,李世聪,朱华国,庞芳芹. 辣椒杂志, 2018(01)

标签:;  ;  ;  ;  ;  

苗期标记技术对辣椒纯度鉴定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