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模拟与制冷技术专家 王军

环境模拟与制冷技术专家 王军

一、环境模拟与制冷技术专家王浚(论文文献综述)

王跻霖[1](2021)在《牢记国家使命 推动环境科学技术发展——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浚》文中认为王浚院士是我国人机与环境工程技术专家,多年来一直从事一线教学及科研工作,在环境控制技术、环境模拟技术、高超声速飞行器热控制及热试验、航天技术、民用飞机等相关领域进行了深入研究。近日,王浚院士接受了《网信军民融合》杂志的专访,他就技术发展与创新、信息技术与系统工程应用等谈了自己的深刻见解与思考。

王涵[2](2020)在《使命在肩 国需在前——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环境模拟技术团队》文中研究说明书写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环境模拟技术团队面临着很多困难。尽管这是一支战功显赫的队伍,却低调到几乎无迹可寻,就连团队的学术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浚都鲜少有其个人的报道。不过,简简单单的一份介绍,就足以让人们认识到这支队伍的厉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环境模拟技术团队由航空科学与工程学院多个专业的学者组成,致力于环境模拟与试验技术研究、环境模拟试验系统研制等研究工作。

张鑫[3](2020)在《整车全负荷复合环境模拟超大型试验舱体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汽车产业的发展及产能持续增长,对汽车环境适应性能力要求也越来越高,各类汽车环境模拟设备及技术发展方兴未艾。本文针对汽车厂商进行高海拔极端环境试验时存在单次时限短、受地区环境限制多、总体周期长等瓶颈问题,通过研究大空间、大跨度、高海拔环境模拟技术,设计大型汽车环境模拟试验舱体结构,满足汽车高海拔环境模拟试验及其他复合环境条件下试验需求。本文根据高海拔环境试验舱要求的环境模拟条件,应用从整体到局部的模块化设计方法,开展了试验舱总体结构及壳体、风道、隔热舱体及保温结构等关键结构及高低温制冷制热方案、风道收缩段优化、试验舱结构有限元分析等关键问题的设计与研究分析工作。研究主要内容及结果如下:(1)高海拔环境模拟试验舱体总体及关键结构设计。通过分析环境模拟试验舱测试功能、工作情况及设计要求,采用理论分析结合实际应用的研究方法,确定了试验舱系统组成,完成了试验舱总体结构设计;对试验舱承压舱体、风道结构、承压大门、过渡室、观察窗的关键结构及试验舱主体材料选型问题等进行了设计和研究,获得了满足试验舱功能需求的主体结构。(2)试验舱保温设计及热负荷分析计算。通过分析舱体结构的保温需求与特点,设计了合适的保温形式,试验舱室采用内保温,风道采用外保温。通过对比保温材料,选择主要保温材料为聚氨酯,非承压结构(如舱壁)用聚氨酯库板拼接而成,承压结构(如底板)利用3240环氧板和聚氨酯形成多层板结构。根据使用性能要求,确定合适的制冷制热方式,通过热负荷分析确定试验舱所需最大制冷量和制热量。(3)风道收缩段结构优化设计。根据汽车试验所需的迎风速度,进行风道收缩段结构优化设计,以获得平直、均匀、稳定、较大速度气流品质以满足试验要求。优化后的出口截面最大迎风速度可达39.282m/s,具有较好均匀性,流场品质满足要求。对试验舱高低温制热制冷时内部气流温度分布进行了仿真分析,探讨不同进出口方式对温度分布均匀性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双侧进风、双侧回风时均匀性较好,能满足试验舱工作要求。(4)试验舱低气压工作状态下的结构性能分析。在承受负压载荷下,通过HyperWorks进行静力学分析、模态分析、疲劳寿命分析,分析结果显示,舱体结构符合设计要求,试验舱在工作状态下保持较好的力学性能,设计具有应用价值,可指导试验舱生产制作。

胡继成[4](2019)在《真空环境模拟设备热沉的速度场与温度场的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空间环境模拟器的主要作用是在地面模拟提供空间实验所需要的宇宙空间的真空冷黑等恶劣的环境。较高的热沉研制技术决定了环模器提供的空间环境的准确性,进而影响飞船或卫星在地面的测试研究。热沉作为环模器的主要部件,是环模器提供低温环境的主要承担,在热实验中其温度均匀是首要保证的前提条件。本文的主要研究目的是研究热沉的速度场和温度场的分布,进一步的了解探讨热沉速度分布与温度分布之间的联系,通过改变热沉的影响因素分析热沉速度场与温度场的相应变化,总结出影响因素的影响规律得出最优的设计参数,从而提出改善热沉温度分布均匀的可行性建议。此外,在热沉温度分布均匀与速度分布良好的前提下,得出热沉的降温速率,以及评价出热沉的动态反应性能,为日后的热沉设计、提高热沉的性能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基于CFD计算理论对热沉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首先,从液氮和气氮两种载冷介质对管板式热沉速度场进行了数值分析。分别分析了不同载冷剂的入口速度和不同的支管管径对热沉压力和速度的影响。然后,对热沉的单支管路的温度场进行了数值模拟。分别分析了管路内载冷剂不同的流速、不同的翅片宽度、不同的支管管径对单支管路热沉的温度分布的影响和非稳态情况下热沉的降温速率。最后,综合上述两部分的模拟研究,给出本文数值模拟所得到的结论。本文通过模拟研究得出,对于热沉骨架的速度场分布来说,改变入口速度对热沉的速度分布均匀性影响较小,热沉骨架内的速度会有整体的上升。改变热沉支管管径的大小,对热沉支管内的的速度分布影响较为明显,支管管径越小速度得分布不均匀性会越来越小。对于热沉的温度场的分布,增大热沉支管管路内载冷剂的流动速度可以增大载冷剂与管路内壁的换热系数,提高热沉的热均匀性。减小热沉翅片的宽度,使得热沉对热辐射的吸收面积减小,每一根支管的热负荷减小,热沉的热均匀性越好。增大热沉翅片的厚度对热沉热均匀性的影响较小,但是翅片厚度过薄,翅片传热效果会非常差,热沉的结构强度也会较差,影响热沉的正常工作,而热沉翅片过厚,传热性能虽小幅增强,但热沉结构较为沉重、成本增加。增大热沉支管管径可以提高热沉的热均匀性,但是同样也会增大载冷剂的使用量,使得热沉运行的成本增大。本文还对热沉单支管路进行了温度场的非稳态数值模拟,得出的热沉单支管路的降温速率和降温趋势,热沉的降温速率符合热沉的设计规定。

牛涛[5](2018)在《列车气候试验室环境营造与优化》文中研究表明列车运行的地理位置跨度较广,导致列车在实际运行过程中,环境参数的变化较大。列车及列车配套系统的质量检测都应基于实际的运行环境,这就要求在列车生产研发过程中,需要能够营造不同列车运行环境的气候试验室,以便完成列车相关性能的测试、验证和优化等工作。气候试验室能够营造稳定、均匀的温湿度环境是完成列车相关实验的基本要求。本文以某新建的列车气候试验室为研究对象,针对该气候试验室运行调试期间发现的温湿度参数不满足技术要求的问题进行研究,结合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探讨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相应的改进或优化措施,并通过实验结合模拟的方式进行了验证。论文的主要工作有:(1)对于极端低温-42℃无法达到的问题。根据热平衡原理,分别从气候试验室冷负荷情况和制冷机组制冷能力两方面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围护结构传热,发现空气渗透传热量占较大比例,其数值相当于制冷量的34%。据此提出了改善气候试验室密封性的优化措施。对于运行过程中发现的表冷器结霜现象,根据结霜原理并结合气候试验室的运行使用特点,提出了改变运行控制策略以减少表冷器结霜的优化方案。(2)对于气候试验室内温度场均匀性较差的问题。采用试验和CFD模拟相结合的方式分析了温度场均匀性不达标的工况及原因,通过对送风结构的优化,改进了送风格栅,使最不利工况下的温度均匀度从3.22℃降低到2℃,达到了设计要求,温度不均匀系数也由0.0315下降到0.0156。(3)对于气候试验室温度波动较大的问题。对制冷机组和电加热器的控制策略进行分析和优化。制冷机组使用模糊控制来达到制冷量稳定输出的目的,系统采用电加热器和制冷机组相互配合的控制方式进行环境营造,使温度波动从最初实际值与设定值相差高达5℃,降低到最大仅为±0.8℃。本文对列车气候试验室环境营造过程中发现的若干问题进行了分析和优化,不仅解决了系统的调试问题,也为气候试验室的运行与调节提供了指导性建议,还可为其他相关气候试验室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任明波,王娟,李荣军,党亚[6](2017)在《大型飞机座舱温度控制系统控制律设计》文中指出大型飞机座舱温度控制系统具有温度控制非线性、强耦合、大迟滞性等特点,对控制律设计提出很高要求。根据系统设计要求,结合执行机构动作特性,提出了一种新型座舱温度控制律。系统控制方案采用压气机出口温度控制、组件出口温度控制、座舱供气温度控制和座舱区域温度控制四级控制;压气机出口温度目标值根据大气环境温度确定,座舱供气温度目标值根据座舱区域温度控制误差确定,组件出口温度目标值根据座舱供气温度目标值中的最小值确定;使用专家比例-积分-微分(PID)控制方法设计各级温度控制器,温度控制器的设计融入了解耦控制算法和系统保护控制逻辑,控制周期由各级温度控制响应特性确定。系统地面试验与飞行试验结果显示,该座舱温度控制系统响应速度快,抗干扰能力强,控制精度高,满足系统设计要求。

王晓明[7](2017)在《军事极端环境模拟技术与设施发展趋势及建设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军人和武器装备时刻处于并受到各种环境因素的复合作用。特别在当前国际形势下,各国围绕南北极、赤道沙漠、极高海拔等具有丰富自然资源和重要战略地位的地区的争夺愈发激烈,这些地区自然资源丰富,战略位置重要,但自然条件恶劣。同时,随着未来战争模式向跨区域、快速机动变化,部队在上述地区不仅要快速、反复进驻,甚至可能需要长期驻留。作为执行任务的军人及各类装备,不仅会受到多种复杂、恶劣环境因素的反复影响,甚至会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长期、复合作用,这些因素不仅损害了人体健康,降低了作业能力,严重时还将致残致死。同时,恶劣环境诸因素还直接危及各类装备的质量与可靠性。据美国国家标准局调査,由于环境温湿度腐蚀导致武器装备每年的损失高达700亿美元,相当于国民生产总值的4%。如何从满足未来作战需要出发,全面系统地研究复杂复合环境对军人健康与作战能力、对武器装备环境适应性以及人机环一体化影响的关键科学问题,确保军人能够有效生存和战斗,确保武器装备能够安全、高效运行,已成为关系国家安全和民族未来发展的迫切需要。未来战场环境的拓展和战争模式的改变,对军人和武器装备环境适应性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了能够提升军人在各种恶劣环境下的适应和作战能力,提高武器装备对各种恶劣环境的适应性,尤其是对军人和武器装备在各种复杂、未知极端环境下进行全面系统的定量评价,这就需要把军事环境医学研究领域由维护健康的健康医学向促进强健的能力医学、由单一损伤因素向复合损伤因素、由机体损伤防护向认知提升研究领域拓展,并配套建设先进的环境模拟设施,进行复杂、动态环境模拟试验,开展人机系统综合效能方面的科学研究。环境模拟试验在人和装备环境可适性研究中具有极为重要地位。从国内外环境模拟设施现状来看,已经建设了大量的4参数以下的环境模拟设施,基本可实现对一般环境的研究。但是,这些设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模拟参数少、模拟环境种类少、模拟技术手段少、研究对象单一,还无法实现对复杂环境的准确模拟和多个环境参数的动态变化,无法准确建立人-机-环之间的有机联系。从国内外环境医学研究现状来看,还不能研究复杂因素动态变化情况下军人作业能力和人机工效变化规律。从环境模拟技术的发展趋势看,环境模拟设备和试验技术正处于转折时机,正从单参数模拟向多参数模拟、静态模拟向动态模拟、短时程模拟向长时程模拟转变,模拟参数可控范围由幅度较小向幅度较大转变,模拟环境因素的能力越来越强而且越来越趋于全面。随着环境模拟技术的充分发展,建设国内乃至全球领先的,在一个设施里能模拟南北极、赤道沙漠、极高海拔各种因素的超大型、综合性极端环境模拟设施,已完全可行。因此,充分分析国防建设重大战略需求,详细了解和掌握国内外环境医学、环境模拟技术和设施发展现状,系统分析军事环境医学、环境模拟技术和设施未来发展趋势,提出全过程综合动态环境模拟设施建设策略,对于支撑特殊环境医学的基础研究和学科发展、开拓特殊环境模拟技术的创新与突破、提升我军联勤服务与保障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课题的研究主要基于情报研究视角,采用文献调研、专家咨询、对比分析、归纳总结等软科学研究方法,对国内外环境医学、环境模拟设施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系统梳理,仔细分析未来战场环境变化对人员和装备适应性所带来的影响,针对我军未来20-30内进入南北极、赤道沙漠、极高海拔等极端环境地区所面临的挑战,提出建设一个综合性动态环境模拟设施的初步方案,为开展人员作业能力提升、装备环境适应性评价、人机整体效能提升等研究提供先进技术平台。本课题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军事极端环境的形成及其内涵,主要解释环境、极端环境的定义,未来战场环境发展的变化,以及军事极端环境范围拓展导致的损伤新特征,提出针对这种损伤新特征,军事环境医学应着重从研究理念、技术平台等方面进行更新提升。第二部分是国内外环境医学、环境模拟技术和设施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在环境医学研究理念上,外军高度重视依托环境模拟设施开展特殊环境下人员作业能力提升技术与装备研究、特种作战部队极端环境适应性训练、各类装备环境适应性评价。在环境模拟技术和设施上,目前国内外已建的环境模拟设施大部分仅可实现对某种单一环境的简单模拟,少数设施可实现2个参数协调变化,但是,仍无法全面正确反映复杂环境的真实特点,并且在复杂环境下人-机动态、协同效应研究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强化。第三部分是提出军事极端环境模拟设施建设构想。该部分详细分析了环境模拟技术的发展趋势,提出未来环境模拟技术将发生五大转变:由单参数模拟向多参数模拟转变、由静态模拟向动态模拟转变、由真实环境向计算机仿真模拟转变、由物理控制向数字化控制发展、由固有范围向新型范围拓展。同时,提出伴随着环境模拟技术的发展,环境模拟设施也将在前两代的基础上向第三代模拟设施发展。第一代环境模拟设施主要特点是规模小、模拟因素单一、模拟参数范围不大、连续工作时间较短、模拟参数无法耦合变化,主要用于对某种特定环境的简单模拟。第二代环境模拟设施无论在舱体容量、模拟参数范围、连续工作时间等都有所改进或延长,个别设施可实现两参数耦合变化,能够在一个设施里实现对多种环境的模拟。我们认为为满足未来复杂多变战争环境对军人作战能力提出的新要求、新挑战,针对南北极、极高海拔、赤道沙漠等新环境,应建设第三代环境模拟设施,即在一个设施内可准确模拟上述环境特点、并可开展综合、动态人机效能研究的大型环境模拟设施。该设施主要特点包括多因素复合、动态化模拟、全过程覆盖、计算机虚拟现实,包括三大部分,主体结构为一个可实现多因素、全过程、动态化、计算机虚拟现实的立式结构环境舱,最大可容纳30人同时进入且能够组织小范围军事作业,主要技战术指标包括温度、压力、湿度等8项,整体尺寸为Φ15×10m,设置两个气闸舱;二是附属动力设施,包括制冷、加热、加温等17个模块,主要用于为环境模拟舱提供动力支持和数据传输;三是科学实验设施,包括极端环境机体生理变化在线监测技术实验室、人机效能提升技术实验室、计算机虚拟仿真评估实验室、极端环境耐受生物信息技术实验室、生物仿生技术实验室等,主要开展特殊环境下生物耐受机制与防护技术、人机效能增强技术、卫生装备环境可适性评价等研究。同时,也提出了建设第三代环境模拟设施亟待攻克的五个关键技术难点。第四部分是提出全过程综合动态环境模拟原理机设计方案。军事极端环境模拟设施建设还面临着诸多技术难点,不确定因素还比较多、技术风险比较大。为突破上述技术难点,降低设施建设的技术风险,我们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王浚院士课题组共同设计了全过程综合动态环境模拟原理机,来开展先期技术研究,验证关键技术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为军事极端环境模拟设施的建设、利用提供技术储备和技术支撑。该原理机主要复合温度、湿度、压力、光照四个环境参数,可实现外界环境动态变化的模拟,拟采用空气制冷技术获得低于-80℃的低温环境,采用进、排气压力快速双向调节技术实现环境舱内压力的快速变化,采用低温冷板技术保证低气压条件下环境舱内温湿度的均匀度,采用先进解耦控制技术保证各环境参数的精确调节。第五部分是军事极端环境模拟研究应用领域展望。该部分主要是展望了利用该环境模拟设施未来可开展的一些研究内容,主要用于开展基础研究和卫生防护装备效能评价,可适用于国内从事特殊环境医学损伤与防护研究、人员能力提升研究、防护药物与装备环境适应性评价研究、人机协同性研究的大学、科研机构、医院使用。

李海涛[8](2017)在《大型高低温环境模拟试验舱设计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环境因素对设备运行可靠性以及人体舒适度的影响越来越显着,产品对环境适应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对于环境模拟技术及其相关设备的研究十分必要。而在环境模拟参数中,温度是一个最为基础的重要因素。本文以某大型高低温环境模拟试验舱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套新型的闭式空气循环系统,并运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对系统进行了温度响应分析,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通过收集分析大量文献资料,概述了环境模拟技术以及环境试验设备的发展现状;对高低温环境试验舱的相关系统研究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2)根据试验舱设计要求,对试验舱舱体结构以及保温结构进行材料选择和厚度计算,并用MSC/PATRAN软件对试验舱壁厚进行验证计算;根据试验舱的结构和使用环境,计算得到了试验舱热载荷及保温层厚度。(3)针对试验舱的热环境,设计了基于电动压气机的闭式空气循环制冷系统,根据该系统提出了制冷及加温方案,并对系统中各部件的性能参数进行匹配计算,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系统的热仿真模型。(4)运用MATLAB/Simulink仿真平台对闭式空气循环制冷系统进行热分析计算,分别对在地面和高空两种状态下运行时系统的制冷以及加温过程中舱内温度的动态响应进行了仿真分析,同时分析了保温层厚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设计的闭式空气循环制冷系统能够达到制冷及加温要求。

王旭东,郭青林,范宇权,杨善龙,张鹏[9](2015)在《多场耦合下岩土质文物风化机理试验装置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岩土质文物的破坏往往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开展多场耦合下的岩土质文物病害机理研究对于遗址的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多场耦合条件下的环境模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和工业测试领域,具有时间可控性、条件重复性和数据精确性等突出优点。本研究基于其他行业的研究成果,首次研发了基于多场耦合下的石窟围岩风化机理模拟试验系统装置,通过对岩土质文物模拟环境和测试技术的研究,确定了多场耦合实验室的布局、功能、技术性能指标,将为敦煌石窟围岩风化和壁画盐害机理研究乃至全国岩土质文物保护研究提供高技术环境仿真试验平台,提升岩土质文物风化机理和保护材料性能评价的研究水平。

林衍发[10](2014)在《冷热联供农产品干燥设备的多参数控制系统开发》文中认为近年来,随着农业种植、养殖等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我国农产品产量呈现猛增态势。由于新鲜农产品含水量大,不易保存,传统的常规干燥技术未能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必须研究、发展更先进的干燥技术,让农产品干燥工艺进一步迈向节能型、智能化。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等先进科学技术为农产品干燥工艺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利用机器代替人力、通过自动控制模拟干燥环境,提高干燥的自动化水平,使干燥作业摆脱“靠天吃饭”的环境制约,并且提高干燥作业的生产效率。本系统采用冷热联供模式,由制冷压缩机提供冷热水源,水泵及热交换器制备相对湿度低的干燥空气,对农产品进行干燥作业。本系统围绕基于单片机89C51的人工环境模拟装备技术,通过DS18B20检测水箱温度来控制冷热源工作,通过AM2302检测空气处理腔环境的实时处理效果来控制冷热水泵的水量,代替人力控制,实现方便、快捷、节能、高效的目的。主要利用CAD绘图、表格、流程图等方式,阐述系统的整体设计、各部分的功能及原理、自动控制过程及核心部件的选择,人机交换界面的设计,简要介绍各部件运作的电路环境和软件操作。通过对本装置的开发与研究,对自动化控制有更深刻的认识,可以对更多参数进行分析,可使装置进一步优化。

二、环境模拟与制冷技术专家王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境模拟与制冷技术专家王浚(论文提纲范文)

(2)使命在肩 国需在前——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环境模拟技术团队(论文提纲范文)

应国家需求,攻坚克难
为使命而生,风雨同舟
顺应时代发展,走在前沿

(3)整车全负荷复合环境模拟超大型试验舱体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概述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发展趋势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高海拔环境模拟试验舱总体设计
    2.1 试验舱的功能要求分析
    2.2 试验舱系统组成
        2.2.1 温度、湿度模拟系统
        2.2.2 低气压模拟系统
        2.2.3 太阳辐射光照模拟系统
        2.2.4 测试及控制系统
    2.3 试验舱设计要求分析
    2.4 高海拔模拟试验舱总体结构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海拔模拟试验舱关键结构设计
    3.1 钢构承压舱体
    3.2 风道结构设计
    3.3 承压大门
    3.4 过渡室
    3.5 观察窗
    3.6 试验舱主体选材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试验舱保温结构设计及热负荷分析
    4.1 试验舱的保温结构设计
        4.1.1 保温结构设计
        4.1.2 保温材料的确定
        4.1.3 保温结构
    4.2 试验舱高低温环境设计
        4.2.1 试验舱热平衡分析
        4.2.2 试验舱热负荷分析
        4.2.3 升降温方式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试验舱内速度场和温度场数值模拟
    5.1 试验舱环境流动传热计算数值模型
        5.1.1 试验舱气流湍流流动及其流场数学模型
        5.1.2 湍流模型模拟方法的确定
        5.1.3 控制方程求解
    5.2 模拟分析软件的选择
    5.3 试验舱流场分析
        5.3.1 原试验舱流场分析
        5.3.2 试验舱收缩段结构优化设计
        5.3.3 优化后试验舱流场分析
    5.4 试验舱内制冷制热时温度分布
        5.4.1 送风方式
        5.4.2 试验舱模型建立
        5.4.3 不同进回风口形式对温度分布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试验舱体静动态及疲劳寿命分析
    6.1 试验舱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6.1.1 承压舱体应力及变形位移结果分析
        6.1.2 模态分析
    6.2 承压舱体疲劳寿命分析
        6.2.1 疲劳寿命曲线
        6.2.2 平均应力修正
        6.2.3 载荷谱
        6.2.4 疲劳寿命预测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在校期间参与项目与研究成果

(4)真空环境模拟设备热沉的速度场与温度场的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空间环境模拟技术简介
        1.2.1 空间环境模拟试验简介
        1.2.2 空间环境模拟设备简介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动态
    1.4 研究目的、意义与内容
        1.4.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2 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2 热沉基本理论
    2.1 热沉的分类
    2.2 热沉翅片形式
    2.3 热沉的设计参数
    2.4 热沉的传热理论
        2.4.1 热沉温度试验的模拟误差分析
        2.4.2 热沉的热负荷
        2.4.3 热沉管路的阻力计算
    2.5 本章小结
3 数值计算方法基本理论
    3.1 物理模型
    3.2 控制方程的建立和离散
        3.2.1 控制方程的建立
        3.2.2 控制方程的离散方法
    3.3 热沉的边界条件
    3.4 网格的划分与验证
        3.4.1 网格的划分
        3.4.2 网格的独立性验证
    3.5 本章小结
4 热沉速度场的数值模拟计算
    4.1 入口速度对热沉速度场的影响
        4.1.1 载冷剂为气氮的热沉速度场模拟
        4.1.2 载冷剂为液氮的热沉速度场模拟
    4.2 支管管径对热沉速度场的影响
        4.2.1 载冷剂为气氮的热沉速度场模拟
        4.2.2 载冷剂为液氮的热沉速度场模拟
    4.3 本章小结
5 热沉温度场的数值模拟计算
    5.1 流速对热沉热均匀性的影响
    5.2 翅片宽度对热沉热均匀性的影响
    5.3 翅片厚度对热沉热均匀性的影响
    5.4 支管管径对热沉热均匀性的影响
    5.5 热流密度对热沉热均匀性的影响
    5.6 单支管路温度场非稳态模拟计算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列车气候试验室环境营造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环境模拟技术
        1.2.2 气候试验室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列车气候模拟实验室概况
    2.1 气候试验室简介
    2.2 实验台温湿度模拟系统概况
        2.2.1 温湿度模拟系统概述
        2.2.2 低温制冷机组
        2.2.3 循环风系统
        2.2.4 组合式空气处理机组
    2.3 气候试验室初调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极端低温营造问题改进优化
    3.1 调试情况
    3.2 热平衡分析
        3.2.1 机组有效制冷量
        3.2.2 风机产热得热
        3.2.3 围护结构得热
        3.2.4 蓄热地面散热量
        3.2.5 冷桥和库体空气渗透得热
    3.3 原因分析
    3.4 改善措施
        3.4.1 表冷器结霜改善
        3.4.2 冷桥和空气渗透
    3.5 改善前后气候试验室运行情况对比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温度均匀性改进优化
    4.1 温度均匀性计量及发现的问题
        4.1.1 温度均匀性计量
        4.1.2 发现的问题
    4.2 导流格栅改善前温度场的数值模拟
        4.2.1 模型的建立
        4.2.2 模型网格划分
        4.2.3 边界条件
        4.2.4 数值模拟
        4.2.5 数值模型的实验验证
    4.3 解决方案
    4.4 导流格栅优化后模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温度稳定性控制研究
    5.1 气候试验室测控系统简介
    5.2 温湿度模拟系统控制原理
        5.2.1 电加热控制原理
        5.2.2 制冷机组控制原理
    5.3 温度控制存在的问题
    5.4 解决方案的提出
        5.4.1 制冷机组的模糊控制
        5.4.2 电加热和制冷机组相互作用
    5.5 改进后气候试验室内温度变化情况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
致谢

(6)大型飞机座舱温度控制系统控制律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座舱温度控制系统概述
2 系统控制温度目标值设计
    2.1 压气机出口温度目标值设计
    2.2 座舱供气温度目标值设计
    2.3 制冷组件出口温度目标值设计
3 解耦专家PID控制器设计
4 座舱温度控制系统地面试验验证
5 飞行试验验证
6 结论

(7)军事极端环境模拟技术与设施发展趋势及建设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课题研究必要性
        (一)维护重要战略地区国防安全与战略利益的需要
        (二)开展军事环境医学前沿科学探索的需要
        (三)提升极端环境下人机作业效能的需要
    二、目的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军事环境医学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环境模拟技术和设施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理论意义与实用价值
    六、技术路线
第一部分 军事极端环境概念解析
    一、环境和极端环境
    二、军事极端环境范围的拓展
        (一)物理域(自然域)与复合环境
        (二)信息域与虚拟环境
        (三)认知域与人因环境
    三、军事极端环境范围拓展引起的损伤新特征
        (一)由单一环境拓展到复杂环境,使环境因素损伤模式更加复杂
        (二)由现实环境拓展到虚拟环境,使环境因素损伤方式更加隐蔽
        (三)由短期进驻拓展到长期驻留,使环境因素影响时间更加持久
    四、对军事环境医学未来发展的影响
        (一)注重由健康维护向能力提升研究理念的更新
        (二)注重适合复杂环境因素复合研究基础平台的建设
        (三)注重提升复杂复合极端环境下作战能力新技术的应用
第二部分 环境医学、环境模拟技术和设施发展现状及分析
    一、环境医学发展现状
        (一)高原及极高海拔极端环境
        (二)极地及寒冷极端环境
        (三)高热极端环境
        (四)沙漠极端环境
        (五)空间环境
    二、国内外环境模拟技术和设施发展现状
        (一)高原环境模拟设施
        (二)气候模拟设施
        (三)沙漠环境模拟设施
        (四)太空环境模拟设施
        (四)深海环境模拟设施
        (五)我国在建或已布局大型极端环境模拟设施情况
    三、对比分析
        (一)在全面正确反映复杂环境的真实特点方面还有待改善
        (二)在开展人-机-环境动态实验的研究方面还存在困难
        (三)在研究复杂环境下人-机-环境的协同效应方面还有待强化
第三部分 军事极端环境模拟设施建设构想
    一、总体思路
        (一)环境模拟技术发展趋势分析
        (二)建设第三代环境模拟设施的构想
        (三)设施主要特点
    二、建设构想
        (一)建设思路
        (二)技术指标
        (三)系统构成
        (四)技术难点
    三、设施创新性
        (一)模拟复杂条件下重要国防战略要地新环境
        (二)探索动态变化下特殊环境医学研究新方向
        (三)拓展实战条件下环境模拟设施应用新领域
        (四)突破多因素耦合动态下环境模拟新技术
第四部分 全过程综合动态环境模拟原理机设计方案
    一、总体概述
    二、战技术指标
    三、技术方案
        (一)环境实验舱
        (二)压缩气源系统
        (三)制冷系统
        (四)加热系统
        (五)调湿系统
        (六)真空系统
        (七)太阳辐照系统
        (八)控制系统
第五部分 军事极端环境模拟设施研究应用领域展望
    一、极端环境生命支持创新技术研究平台
        (一)研究军用生物预测与实时监测技术
        (二)研制生命指征实时智能化评估装备
        (三)研究极端环境适应和耐受能力
    二、极端环境人机环效能提升创新技术平台
        (一)研究人体极限突破技术
        (二)研究提高卫生装备环境适应性新技术
        (三)研究人机环作业效能提升技术
    三、应用领域分析
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一)提出未来战场环境变化特征及对作业人员和装备的影响
        (二)提出军事环境医学未来应着重开展整体动态研究
        (三)提出建设第三代极端环境模拟设施的构想
    二、后续研究思考
        (一)应进一步拓展相关单位资料获取渠道
        (二)对外军环境模拟设施研究应更加充分
        (三)应充分研讨生命科学的整体动态实验技术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8)大型高低温环境模拟试验舱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缩略词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环境试验设备发展概述
        1.2.1 环境试验设备概述
        1.2.2 环境试验设备发展历史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国外发展现状
        1.3.2 国内发展现状
    1.4 高低温环境试验舱相关研究综述
        1.4.1 真空容器设计研究
        1.4.2 保温隔热层设计研究
        1.4.3 调温系统设计研究
    1.5 本文主要的内容
第二章 试验舱热载荷计算
    2.1 试验舱外壁厚度
        2.1.1 失稳现象
        2.1.2 试验舱外壁厚度设计
        2.1.3 试验舱舱壁厚度验证
    2.2 试验舱保温层厚度
        2.2.1 保温层概述
        2.2.2 保温层厚度计算
    2.3 热载荷计算
        2.3.1 通过试验舱外壁的热载荷
        2.3.2 试验舱隔舱壁热载荷
        2.3.3 附加热载荷
        2.3.4 热载荷计算结果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闭式空气循环制冷系统模型
    3.1 闭式空气循环制冷系统设计
        3.1.1 设计条件
        3.1.2 设计状态性能计算
        3.1.3 设计计算结果
    3.2 闭式空气循环系统模型
        3.2.1 换热器模型
        3.2.2 压气机模型
        3.2.3 涡轮冷却器模型
        3.2.4 试验舱热平衡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闭式空气循环制冷系统仿真
    4.1 仿真技术概述
        4.1.1 仿真技术
        4.1.2 仿真软件
    4.2 地面常压运行
        4.2.1 制冷过程仿真结果
        4.2.2 加温方案1仿真结果
        4.2.3 加温方案2仿真结果
    4.3 高空运行
        4.3.1 制冷过程变化
        4.3.2 加温过程变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工作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冷热联供农产品干燥设备的多参数控制系统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目的意义
        1.2.1 保证农产品的质量与安全
        1.2.2 推动农产品干燥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
        1.2.3 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1.3 干燥技术
        1.3.1 干燥原理
        1.3.2 农产品干燥技术
        1.3.3 热粟干燥技术发展现状
        1.3.4 干燥技术发展趋势
    1.4 自动控制
        1.4.1 自动控制概述
        1.4.2 基于单片机的自动控制系统
        1.4.3 自动控制系统应用
第二章 冷热联供农产品干燥实验装置开发
    2.1 装置概述
    2.2 冷热联供系统结构及原理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冷热联供农产品干燥实验装置控制系统设计
    3.1 干燥原理流程及工作指标
    3.2 控制总体方案
        3.2.1 控制系统规划
        3.2.2 冷热源的控制流程
        3.2.3 降温除湿控制流程
        3.2.4 加热空气控制流程
    3.3 电路设计
        3.3.1 电路设计总图
        3.3.2 系统软件设计
    3.4 人机交换界面与工作效果
    3.5 部件分析
        3.5.1 传感器检测部分
        3.5.2 冷热联供控制部分
        3.5.3 重要部件的选择
    3.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环境模拟与制冷技术专家王浚(论文参考文献)

  • [1]牢记国家使命 推动环境科学技术发展——访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浚[J]. 王跻霖. 网信军民融合, 2021(05)
  • [2]使命在肩 国需在前——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环境模拟技术团队[J]. 王涵. 科学中国人, 2020(18)
  • [3]整车全负荷复合环境模拟超大型试验舱体关键技术研究[D]. 张鑫. 贵州大学, 2020(01)
  • [4]真空环境模拟设备热沉的速度场与温度场的数值模拟研究[D]. 胡继成. 兰州交通大学, 2019(03)
  • [5]列车气候试验室环境营造与优化[D]. 牛涛. 青岛理工大学, 2018(05)
  • [6]大型飞机座舱温度控制系统控制律设计[J]. 任明波,王娟,李荣军,党亚. 航空学报, 2017(S1)
  • [7]军事极端环境模拟技术与设施发展趋势及建设策略[D]. 王晓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7(02)
  • [8]大型高低温环境模拟试验舱设计研究[D]. 李海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7(03)
  • [9]多场耦合下岩土质文物风化机理试验装置研究[J]. 王旭东,郭青林,范宇权,杨善龙,张鹏. 敦煌研究, 2015(05)
  • [10]冷热联供农产品干燥设备的多参数控制系统开发[D]. 林衍发.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2014(06)

标签:;  ;  ;  ;  

环境模拟与制冷技术专家 王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