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建立票据做市商制度的法律环境

论建立票据做市商制度的法律环境

一、论建立票据做市商制度的法律环境(论文文献综述)

康文茹[1](2020)在《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金融稳定影响研究》文中指出汇率是经济基础指标,保持汇率稳定是经济和金融稳定的必要条件。当前,中国经济发展步入“三期叠加”时期,经济进入结构性调整阶段,实体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转型压力,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人民币汇率贬值压力增强。汇率大幅波动不仅受经济基本面的影响,在金融一体化和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人民币汇率波动超出经济基本面。自2009年人民币国际化加速,人民币离岸市场迎来了快速发展机会,交易规模、交易速度、交易结构发生较大变化,离岸金融自由化和宽松的金融监管制度使国际金融风险通过离岸市场对人民币在岸市场影响增大。如何进一步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关系着我国金融开放和人民币国际化。浮动和固定汇率形成机制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不同观点,浮动或固定汇率形成机制都不必然产生金融稳定或者不稳定,结果的产生都需要一定条件。由于人民币汇率长期的升值趋势和低弹性浮动,使市场和央行对大幅贬值存在一定程度的“浮动恐惧症”。2015年“8.11”汇改后,市场在非理性预期自我强化下,人民币大幅单边贬值,外汇储备大幅下跌,资本大量外流,2017年5月贬值才真正被遏制;2018年6月开始,中美贸易战不断升级,人民币汇率再次陷入单边贬值。只有对汇率变动影响金融稳定进行系统评估,才能克服“浮动恐惧症”,进一步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本文首先对汇率形成机制理论、金融稳定理论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文献进行梳理,并对论文的技术路线、研究框架、研究方法等进行总结。然后对汇率形成机制理论、我国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历程和我国汇率形成机制特点进行归纳总结。并根据我国国情,度量出我国金融稳定指数。然后对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影响金融稳定机制进行理论梳理,为实证提供理论基础。其次,测算出我国外汇市场失衡程度,并考察其影响因素,发现2015年汇改后,我国外汇市场失衡较严重,但总体可控。在影响因素中,中美利差在外汇市场压力作用具有不确定性,利率和汇率之间传导机制不畅,数量型货币政策对外汇市场压力有反向拉动作用,离岸人民币汇率预期对外汇市场压力在中、长期作用并不明显,在短期有重要影响,GDP增长和EMP在短、中、长期保持一致关系,经济基本面是人民币汇率的重要支撑,美中通货膨胀差对外汇市场压力的作用并不明显,通货膨胀和外汇市场压力传导不畅。再次,考察“三元悖论”框架背离指数、外汇市场压力(EMP)以及人民币离岸预期和在岸即期汇率的“汇差”对我国金融稳定的影响。根据实证结果显示,外汇市场压力虽然很大,但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在可控范围之内,影响不显着;我国的三元政策组合变动对金融稳定影响不显着;人民币在岸和离岸预期“汇差”对金融稳定和外汇市场压力只在某个特殊时间段有一定影响,不具可持续性。因此,汇率变动对我国金融稳定影响整体不是很明显,这是因为,我国是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我国外债在安全范围内,银行资产负债表和资产价格受影响程度有限,而且央行在管理人民币贬值风险时,没有采取提高利率方式,也降低了对金融体系的影响。然后,对汇率变动对实体经济的外汇风险暴露进行实证研究。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实体经济是金融稳定的重要支撑。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汇率对制造业有影响,但影响程度受股市状态影响,且行业差距比较大,竞争力大的行业风险暴露水平较小,国际贸易定价权低的行业外汇风险暴露水平较高。最后,考察人民币国际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人民币跨境指数(CRI)对金融稳定在中短期有较大影响,但在长期,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不显着,表明人民币跨境交易和资本的流动在中短期对金融稳定有一定影响。人民币离岸指数(ORI)对金融稳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短期,且影响在逐渐降低。在2016年之前,在短期对金融稳定影响比较大,升值期间,人民币国际化程度有助于金融稳定,在贬值期间,人民币国际化对金融稳定影响有负面冲击,但自2016年之后,人民币离岸指数(ORI)对金融稳定,不管短期,还是中长期,影响都不太显着。这表明,目前人民币国际化的风险主要体现在跨境交易和资本流动上。本文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本文选择了适合我国国情的金融稳定基础指标构建了我国金融稳定指数,突出了有关金融开放的风险指标,如实际有效汇率变动率、短期外债、外商直接投资的引入。其次,本文对汇率形成机制理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现存的问题和特征进行了全面梳理,并对汇率影响金融稳定机制理论和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在此基础上从“三元悖论”框架背离指数、外汇市场压力指数(EMP)以及在岸即期汇率与离岸人民币预期“汇差”、实体经济外汇风险暴露、人民币国际化五个方面,考察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金融稳定动态影响。然后,本文选择了具有门限的时变向量自回归模型(LT-TVP-VAR)作为实证研究模型。该模型不仅具有时变特征,而且门限设置适合我国不断转型的结构性变化,可以克服结构方程或者马尔科夫模型等的跳跃特征,且10000次蒙特卡罗模拟(MCMC)可以弥补样本量小的缺点。经过验证,本文中经济变量存在明显的门限效应,因此该模型的选择有助于实证结果的准确性。

黄昕星[2](2020)在《买断式转贴利率和回购式转贴率与SHIBOR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票据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渐扩大成为货币市场不可忽视的一个子市场,参与主体日益增多,市场竞争日益成熟,承兑业务和贴现业务都表现出惊人的增长。根据上海票据交易所的数据统计,2019年全年商业承兑票据金额高达2.33万亿元,贴现金额1.55万亿元。而2016年12月上海票交所的成立标志着电子化票据交易的时代,以后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会朝着更规范、更便捷、更成熟的方向快速发展。如此体量庞大的票据市场,不仅仅是可以服务于我国中小企业,为他们的融资周转问题提供重要帮助,还是央行发挥货币政策的重要实施场地,是我国金融市场的高度活跃的子市场。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行,票据市场成为Shibor重要的推行操作场所。再贴现加点的票据贴现利率定价模式转换为Shibor加点的定价模式,而转贴市场作为银行间票据的重要交易市场,商业银行也推行Shibor加点的定价模式,现实的实施效果却并不乐观。2019年票据市场转贴现利率出现“零利率”等现象,倒挂现象明显。票据由于其自带信贷和资金两种不同属性的特征,与其他货币市场利率有着不一样的地方,分析票据不同转贴利率与Shibor的相关性,有利于我们挖掘票据市场基准利率的推行情况,有利于理解转贴利率背后的形成原理,有利于发展更科学的、更能反映市场的利率定价模式。基于以上理由,本文对我国票据市场的转贴利率进行理论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文章的大体思路是这样的:首先,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研究思路和大纲,提出本文的研究创新点和不足之处;第二章进行票据相关的名词解释,并且对前人研究进行文献综述;第三章介绍中国票据市场的发展状况,分析转贴利率受到的包括Shiobr在内资金和信贷方面影响因素,并且就两方面的因素对买断式转贴现和回购式转贴现分别进行分析,并且在此基础上进行假设,阐述转贴现利率与Shiobr的相关性假说;第四章进行实证分析,用向量自回归和最小二乘法两种方法对两种转贴利率与Shibor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两个简洁的关系方程,验证假说的正确性,并且就此结论与现实情况进行分析;第五章基于结论对我国票据市场和转贴利率定价的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黄骜[3](2019)在《票据融资创新法律问题研究 ——以电子票据标准化债权为基础》文中研究说明票据作为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最为重要的发明,将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环节与商品销售环节紧紧联系并形成资本循环。正如马克思所言,商品转化为货币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潜在购买者的商品需求与现实支付能力之间总是存在矛盾,商品销售的停滞则会使得资本循环不再畅通,影响商品生产正常开展。因此,要保持资本循环只有让商品转让与货款支付暂时分离,基于商业信用的赊销和预付方式应运而生。然而,仅有赊销性质的商业信用既无到期收款的保证,也无到期前需求资金时通过转让债权进行资金融通的凭证,将债权人置于不利地位。伴随着经济的发展,票据逐渐演化出与社会经济环境相契合的多种功能。在较早的经济时期,汇兑、支付、结算、流通、信用作为票据的基本功能,构造了票据法律的基本结构和主要规则。以票据为核心的支付方式通过减少货币使用,在保障债权人利益的同时提高了买卖双方的资金使用效率,从而逐渐替代了赊销和预付等方式。随着票据使用范围的进一步拓展,扩大再生产不再需要大量货币的积累,商品生产和销售之间的障碍得以打通,资本得以加速周转和循环,商品经济以此高速发展。当社会经济环境发展至全新阶段,交易媒介、交易主体与商业信用来源均发生着巨大变化,人们对金融工具的期待早已不再局限于支付、汇兑、结算、流通功能,而是将目光投向了更便捷、更高效的方式。新社会经济环境下票据不再是打通资本循环的唯一方式,不论从支付便携性或时效性票据早已远远落后于新兴的电子支付方式。因此,本文研究的第一个问题,即在新社会环境下探索票据的价值,即票据是否已经完成了使命从而应当退出历史舞台?如果票据依旧具有价值,新社会经济环境下票据的价值应当如何体现?票据是商业信用的物质表现使得票据具有与生俱来的信用与融资功能,但在我国目前社会经济环境下,票据融资功能处于矛盾境地:一方面,票据融资是中小企业融资的理想方式。由于票据融资是商业信用与银行信用相结合的理想方式,凭借市场化程度较高的票据贴现利率的,信用较好的中小企业拥有一定程度的议价能力,可以以较为低廉和便捷的方式完成融资。因此,鼓励票据融资引导企业节省融资成本,可以为市场营造较为宽松的资金环境,为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另一方面,票据融资存在诸多法律障碍。由于我国票据法律并未将票据融资功能列入票据的功能定位,票据融资面临法律困境,如票据融资主体间缺少真实贸易背景、票据融资过程中票据单纯交付效力不确定、票据融资的实质贴现主体适当性存疑等。此外,票据融资风险所引发的票据案件对金融稳定形成较大威胁,票据套利引起的资金空转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精神相悖。近年来国内外均从制度上和产品上对票据融资进行了尝试,结果或不尽人意或不适合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基于此,本文研究的另一个问题,即如何在我国现行票据法律框架下发挥票据融资功能?以票据标准化债权为基础的电子票据融资是否可以实现合法、有序、可控的票据融资?通过对上述问题的研究,本文旨在为新社会经济环境下的票据融资创新的制度建设提出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的参考建议。票据法律问题从来不是一个冷门的研究方向。从1995年我国《票据法》颁布起,票据相关法律问题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得到广泛讨论,有关于票据无因性、票据质押、票据权利救济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指导案例以及法律修改建议可谓百花齐放、异彩纷呈。随着技术水平的提升和支付习惯的改变,部分票据法律问题已被化解于无形,如票据伪造、票据变造、票据涂销等方面问题的重要性骤降。以往关于票据必须应记载事项填写有误所引起的纠纷与争议,也在电子票据系统的普及趋势下日渐平息。更为重要的是,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与变化使得票据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市场对票据的需求也已经从支付和汇兑转至融资和创新。当然,票据融资并非今天才提出,如何在《票据法》限制真实贸易背景的条件下合法地、有序地、可控地发展票据融资讨论已久,主要以修改《票据法》以坚持票据的绝对无因性为建议。然而,在目前我国的社会经济环境下,票据融资模式存在风险,多种票据融资模式仍旧是商业银行“绕规模、绕监管”的工具,货币政策相对宽松的背景下票据套利所引发的资金空转问题十分棘手,短时间内不再要求票据具有真实贸易背景或开放融资性票据的提议或许具有较大难度。从这个意义上而言,聚焦于如何在我国现行票据法律框架下寻找发挥票据融资功能的路径研究则更具有可行性和现实性。基于此,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通过对我国票据融资法律困境的分析和对国内外票据融资实践的对比,本文认为在我国现行票据法律框架下大幅度的修改和调整票据法律以适应票据融资发展缺乏现实性和可行性。本文提出票据融资的可行路径应当以电子票据标准化债权为基础。标准化债权资产要求基础资产可等分。由于纸质票据等分显然违背票据“权券结合”的基本要求,本文提出电子票据在电子票据系统内具备可分性,并对电子票据等分后的票据权利行使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释。第二,本文结合我国标准化债权资产的监管要求和电子票据特点,提出如何通过适当调整和修改票据法律法规以适应以电子票据标准化债权为基础的票据融资发展,并提出以建立电子票据中央对手方结算制度为代表的制度创新和以电子票据标准化债权衍生品为代表的业务创新。本文主体部分分为五章,各章之间具有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首先,回顾票据功能演进的历程,提出票据功能顺应社会经济环境是票据功能演进的前提;其次,在新社会经济环境下对票据价值进行再探索,提出票据在新社会经济环境下应以电子票据融资为核心;再次,提出票据融资限于票据法律仅赋予票据支付工具地位,票据融资存在多重法律困境;又次,对比国内外不同类型票据融资的实践,提出上述案例在我国社会经济环境下均不具备适当性;最后,提出电子票据标准化是我国现行票据法律框架下票据融资的可行路径。各章梗概内容如下:第一章“票据功能演进的法理基础与历程”。票据的各项功能从来不是一蹴而就,伴随着经济发展,票据逐渐演化出与当时社会经济环境相契合的汇兑、支付、结算、流通、信用等功能。同样,票据在我国也经历过从商业抑制下商业习惯的载体向商业信用建立依据的发展历程。基于此,本章从票据功能演进的法理基础出发,结合社会经济环境追溯票据功能的发展历程,论证票据功能演进与社会经济环境变化的紧密联系,为后文研究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票据价值变化的必要性提供基础。第二章“新社会经济环境下票据价值的再探索”。社会经济环境是一国的货币市场、债券市场、股票市场、外汇市场、离岸市场与商品市场相联系所形成的综合体。在交易媒介电子化、交易主体去银行化、信用来源去中心化的新社会经济环境下,票据作为支付工具的重要性不断下降。与此同时,电子票据的出票量与贴现量增长迅猛。一方面,电子票据灵活、安全、高效的特性使得票据重获生命力;另一方面,票据融资特有的低成本与高效率优势备受中小企业的青睐。基于此,本章提出新社会经济环境的视角下对票据的价值应体现为电子票据融资。结合票据融资的功能和定位,本章认为要处理好票据融资在支持实体经济和防止资金空转两个目标之间的博弈关系,应当回到票据融资制度研究。第三章“票据融资的法律困境”。由于票据法律的立法时代背景与目前社会经济环境存在差异,我国票据法律将票据定位为支付工具,票据法律从不同角度均对票据融资功能的发挥进行限制,在多个票据法律问题上存在矛盾,如票据融资主体间缺少真实贸易背景、票据融资过程中票据单纯交付效力不确定、票据融资的事实贴现主体适当性存疑等。尽管修改和调整票据法律为票据融资扫清障碍显然是一条康庄大道,在我国目前条件下简单放开票据融资可能引发票据风险和票据套利,造成资金空转,与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精神相悖,威胁金融稳定。基于此,本章提出通过分析我国现行票据法框架下票据融资的法律困境,为后文提出具有现实性和可行性的票据融资制度设计提供基础。第四章“票据融资的实践与反思”。近年来国内外均从制度上和业务上进行了票据融资创新尝试,如国内以票据收益权为基础资产的票据资管计划,又如以美国、日本和台湾地区为代表的融资性票据,再如以Fundbox、MarkInvoice、Behalf平台为代表的互联网票据融资。然而,上述票据融资方式结果或不尽人意或不适合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环境。本章通过对不同类型票据融资创新的比较与反思,为我国票据融资创新提供借鉴经验和参考建议。第五章“票据融资的出路——以电子票据标准化债权为基础的票据融资创新”。结合我国金融市场已有的较为成熟的制度设计,本文提出票据融资的可行路径应当以电子票据标准化债权为基础。电子票据标准化最为重要的条件是电子票据等分,本章将电子票据的等分性拆分为票据凭证的可分性和票据权利的可分性。在论证票据凭证具备可分性的前提下,本章详细阐释票据权利具有可分性,从而实现电子票据的标准化。随后,本章对电子票据标准化适用《票据法》提出协调与小幅修改的建议。基于此,本章以电子票据标准化债权、电子票据标准化债权资产证券化、电子票据标准化债权衍生品为例,对以电子票据标准化债权为基础的票据融资进行规则设计;以票据中央对手方净额结算制度、票据信用评级制度、票据做市商制度为例,对以电子票据标准化债权为基础的票据制度创新进行制度设计。最后,结合金融科技的发展趋势,本章将电子票据标准化债权与以区块链技术支持的智能合约相结合,提出在金融科技背景下对电子票据融资的展望。

高金环[4](2019)在《票据贴现的法律规制》文中认为票据贴现制度是随着票据的出现而出现,而票据的出现是金融市场不断发展的结晶,可见,金融市场的迅速发展,是票据贴现此项制度存在的重要市场背景。纵观世界各国,其票据的各项交易制度均是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在西方票据制度较为发达的国家中,票据贴现制度已经十分的完善。我国的票据制度也同样经历了不断完善、不断发展的过程,但是在票据贴现制度的一些方面,至今还存在着许多急需解决的问题。例如:第一,我国对于票据贴现的相关法律制度亟待更新。当今,《票据法》、《商业汇票承兑、贴现与再贴现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贷款通则》以及部分司法解释,是我国对票据贴现进行管理的常用法律法规。而其中,《票据法》仅在2004年进行过一次修改;《暂行办法》于1997年5月实施至今,并未进行修改;1996年8月颁布的《贷款通则》依然适用于票据贴现业务。正是由于我国票据法方面的法律不完善,使得法律的滞后性尤为明显,也是阻碍票据贴现以及票据市场发展的重要原因。第二,随着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等社会现象的出现,民间票据贴现业务逐渐的开始发展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这给票据贴现业务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内在的隐患。由于相关法律的缺位,司法者在处理票据纠纷时很难找到可以直接适用的法律,进而出现了同案不同判的现象。我国在现行的票据贴现业务中,银行承兑汇票是票据贴现的主要业务来源,商业承兑汇票所占比重较少。在处理该项业务时,《票据法》要求该票据来源限制的十分严格,要求贴现申请人提供真实交易背景等相关材料,贴现人需要审查该票据的来源,如若贴现人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进而对没有真实交易背景的票据进行了贴现,则由贴现人承担责任。由此可见,银行对于开展票据贴现业务,其权利和义务并不对等。义务大于权利的同时,还增加了银行进行票据贴现的业务风险。第三,在票据的基本属性上,我国采纳了票据的有因性原理,没有采纳票据的无因性原理,这也是中国融资性票据发展非常缓慢的重要原因。最初采纳票据的有因性是符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是稳定当时票据市场的重要手段。而结合当今的时代变化来看,采纳票据有因性则是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对比其他的民商事原理,票据贴现则应划分到技术性规范的范畴,按照制定好的法律法规,对票据业务进行操作即可。在全世界的范围中,我国票据技术性规范的不发达,直接导致国际交往存在问题;而且,我国并非英美法系,又未参与日内日瓦统一法内,很难与世界上票据制度较为完善的国家接轨。由此可见,想要继续发展金融市场,彻底解决“技术性规范”的“衔接”问题,应当立即对《票据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进行修改,制定中国特有的“技术性规范”。

王凯[5](2018)在《民间票据贴现合法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最近几年,伴随中国金融行业快速发展,其中的民间票据贴现业务也获得了迅速拓展,甚至有专业中介机构和一些组织转岗来从事这种票据买卖。不过《票据法》相关法律规章对于票据流通与贴现作出了限制:必须具备真实的贸易成交背请,票据种类符合法定主义等。本文主要从民间票据贴现的概述出发,在阐述民间票据贴现产生原因及类型的基础上,分析民间票据贴现的刑事风险,并从民间票据贴现行为的主体及形式两方面进行剖析,通过比较,结合域外国家有关票据市场的经验,分析民间主体参与我国票据贴现市场的价值及可行性,以求对民间票据贴现市场加以引导和规范,促进我国票据市场的进一步发展。文章一共分成五大部分,前四部分简介如下:第一部分:民间票据贴现概述。包括论述票据贴现及法律性质分析、民间票据贴现的概念及内涵、民间票据贴现产生的背景及原因等。通过这些基本问题的阐述,可以让我们对民间票据贴现有基本的了解。第二部分:民间票据贴现的现行法律地位。该部分主要分为三大点。其中第一点主要围绕民间票据贴现可能存在的刑事风险,提出民间票据贴现更具有行政性,而非刑事违法性,对其态度应采取宜疏不宜堵;第二点主要从主体、形式等方面论述认为民间票据贴现非法性的原因;第三点否定民间票据贴现合法性的困境及不利因素,通过上述论述为下文提出观点做铺垫,即民间票据贴现应合法。第三部分:民间票据贴现合法化的可行性。主要从民间票据贴现合法化的理论基础、民间票据贴现合法化的现实可行性、域外票据相关制度启示、民间票据贴现合法化的价值评析等四个方面论述民间票据贴现合法化的可行性,进一步强化观点。第四部分:民间票据贴现合法化的路径。一是修改票据法,明确民间票据贴现法律地位;二是统一票据贴现规范;三是建立票据做市商准入、运营、退出与监管的法律制度;四是建立票据做市商风险防范法律制度;五是建立和完善信用法律制度。

肖小和,汪办兴,邹民生[6](2015)在《构建票据交易所壮大全国性有形票据市场》文中提出2009年10月28日,中国人民银行建成电子商业汇票据系统(ECDS)并正式投产运用,标志着中国票据市场以革新交易方式启动了建设全国性票据市场的新征程,在此基础上建设有形票据市场成为未来发展目标。未来中国推进票据市场建设应是在整合区域票据市场、完善基础设施和创新市场?

肖小和,王亮[7](2015)在《构建股份制票据金融公司的总体设想》文中研究指明票据业务作为一种直接服务企业、联通央行的支付结算和投融资工具,对实体经济具有显着的支持作用,但由于自身管理体制缺陷、功能和经营定位缺失、市场有效性不足等局限性严重制约了票据支持实体经济作用的发挥和市场效率的提高。未来只有进一步深化经营主体建设,建立股份制票据金融公司,引入票据做市商制度,才能极大发挥票据功能和深化市场创新发展。本文结合现实情况,用整合和发展的观点,从股份制运作、市场化经营、专业化管理等方面提出了构建股份制票据金融公司的设想,并提出了相配套的政策建议。

凌得曦[8](2015)在《我国资产支持证券流动性实证研究》文中认为资产支持证券是20世纪70年兴起的一种新型资产业务,经过多年的发展这项业务在欧美国家已经比较成熟。但在我国资产支持证券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分割、“发行热,流通冷”等问题长期困扰着我国。实际上,二级市场流动性不足已经成为阻碍我国资产证券化业务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从流动性的度量入手,结合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两大平台的差异性,对我国资产支持证券二级市场流动性进行实证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于此,文章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深入分析资产支持证券的特点和流动性形成机制,综合考量了数据的可获得性、市场的成熟度和市场的交易机制等因素,以流动性的“四维”作为核心指标构建合适的度量体系,并围绕我国资产支持证券二级市场的发展现状,主要就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一是我国资产支持证券流动性现状。文章首先是从基础平台层面入手,探讨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和交易所债券市场之间的流动性现状及差异;其次从更加微观的层面对我国现已发行的资产支持证券的整体流动性的状况进行实证度量,分析得出我国资产支持证券流动性严重不足的结论;二是我国资产支持证券流动性的主要制约因素。文章主要从产品、体制、市场和金融生态环境四个方面,对限制我国资产支持证券流动性形成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和分析,并针对每一个大的方面文章提出了若干具体的制约因素。三是我国资产支持证券流动性的完善。文章结合实证分析的结果以及制约我国资产支持证券流动性形成的主要因素,就如何改善资产支持证券二级市场的流动性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主要包括:一是放松管制,实现资产支持业务常态化;二是整合市场,逐步形成统一的交易监管体系;三是专项立法,进一步完善资产证券化相关法律制度;四是大力创新,探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资产证券化运营模式;五是培育主体,鼓励更多元投资者进入资产证券化市场。

周云峰[9](2014)在《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创新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银行间债券市场开发和管理为研究对象,结合宏观经济分析,并在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的基础上从制度、产品、交易构件以及监管的角度研究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创新管理问题。不但分析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中的“经济”问题,而且重点研究了银行间债券市场创新过程中的“管理”问题。这种研究思路在把握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展大方向的同时,通过对交易主体、交易机制、市场规则、产品开发和监督管理等方面创新内容的研究,为提高市场效率加快创新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建议。同时,本文将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与债券市场发展理论相结合,希望能为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路径以及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提供另一种创新思路。本文着力于通过金融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解决以下六个问题:1、通过经济理论模型分析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创新的现实和潜在需求,以及资本市场上监管部门、发行人、投资者等不同主体对银行间债券市场产品创新的需求和供给现状,揭示目前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创新不足的状况,并实证检验了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关性。2、分析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绩效的现状,研究了不同衡量方法计算的流动性指标,通过换手率检验了流动性的现状,分析了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绩效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并提出提高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具体措施。3、通过对国外债券市场创新发展历程的案例分析,研究、提炼成熟资本市场国家和新兴资本市场国家中债券市场创新的做法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针对我国现状提出符合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特点的创新发展路径。4、从供需特性、风险特性以及流动特性三个角度,分析与其他类型金融创新产品(主要是股票和债券类产品)相比,银行间债券市场创新产品的主要特性,以及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创新管理的一般框架。5、通过对银行间债券市场产品创新的特性和产品发展趋势分析,基于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从制度建设、产品开发、交易构件设计等方面对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创新进行论述并提出具体实施办法。6、提出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债券产品创新发展方向以及风险监管措施。通过上述问题的研究,本文认为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创新十分必要而且迫切,提出了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创新管理的一般框架,既要进行产品工具创新,又要进行市场制度创新。分别以政府、投资者与发行人的角度,从产品的发行制度和交易制度、做市商制度、信息披露制度、市场监管制度、产品利率定价制度等宏观方面以及从发债主体、机构投资者培育、交易品种和交易构件等微观方面探讨了创新的内容和建议。

晏露蓉,黄宁[10](2014)在《台湾地区票券市场发展经验与启示》文中提出票券作为一种信用工具,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票券的信用价值需要通过票券市场交易实现。因此,建立健全票券市场是一个国家(地区)发展实体经济的重要金融支持。台湾地区票券市场积极的造市机制、完善的市场体系和有效的风险防控制度等成功的经验,能为大陆票据市场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启迪。

二、论建立票据做市商制度的法律环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建立票据做市商制度的法律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1)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金融稳定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汇率形成机制的研究
        1.2.2 关于金融稳定的研究
        1.2.3 关于汇率形成机制与金融稳定关系的研究
        1.2.4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述
    1.3 研究思路、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技术路线与思路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理论分析
    2.1 汇率形成机制理论分析
        2.1.1 传统的汇率决定理论
        2.1.2 现代汇率形成理论
    2.2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演变历程
        2.2.1 1949年至1993年:汇率并轨前
        2.2.2 1994年至2005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
        2.2.3 2005年“7.21”汇改至今:汇率市场化阶段
    2.3 现阶段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现状
        2.3.1 现阶段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特征
        2.3.2 现阶段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影响金融稳定的因素分析
第3章 金融稳定理论与我国金融稳定度量
    3.1 金融稳定的理论分析
        3.1.1 金融稳定的内涵
        3.1.2 金融稳定的相关理论分析
        3.1.3 现代金融不稳定因素分析
    3.2 金融稳定度量方法分析
        3.2.1 金融稳定度量方法选择
        3.2.2 金融稳定度量方法对比分析
    3.3 我国金融稳定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与度量
        3.3.1 基础指标选择
        3.3.2 基础指标说明
        3.3.3 我国金融稳定指数的度量
第4章 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金融稳定影响理论分析
    4.1 人民币汇率溢出效应理论分析
        4.1.1 汇率溢出效应理论
        4.1.2 人民币汇率溢出效应影响金融稳定机制分析
    4.2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宏观经济政策影响理论分析
        4.2.1 “三元悖论”理论及实践
        4.2.2 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宏观经济政策路径分析
    4.3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实体经济影响路径分析
    4.4 人民币国际化对金融稳定的影响分析
        4.4.1 人民币国际化趋势分析
        4.4.2 人民币国际化对金融稳定影响理论分析
        4.4.3 人民币国际化对金融稳定影响机制分析
第5章 人民币外汇市场失衡的实证分析
    5.1 外汇市场压力(EMP)及其理论分析
    5.2 模型和数据说明
        5.2.1 外汇市场压力(EMP)模型和数据说明
        5.2.2 LT-TVP-VAR模型和数据说明
    5.3 实证结果及分析
        5.3.1 外汇市场压力(EMP)实证结果及分析
        5.3.2 LT-TVP-VAR模型实证结果和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人民币汇率波动对金融稳定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指标构建
        6.1.1 “三元悖论”框架背离指数
        6.1.2 外汇市场压力(EMP)指数
        6.1.3 在岸和离岸预期(NDF)的“汇差”
    6.2 实证结果分析
        6.2.1 LT-TVP-VAR参数检验
        6.2.2 LT-TVP-VAR脉冲响应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人民币汇率波动影响金融稳定的实体经济路径实证分析
    7.1 数据说明和模型构建
        7.1.1 数据说明
        7.1.2 模型构建和说明
    7.2 实证结果分析
        7.2.1 外汇风险暴露实证分析
        7.2.2 公司特征对外汇风险暴露的影响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人民币国际化对金融稳定影响的实证分析
    8.1 数据说明
    8.2 实证结果分析
        8.2.1 参数检验结果
        8.2.2 LT-TVP-VAR脉冲响应分析
    8.3 本章小结
第9章 总结和政策建议
    9.1 总结
    9.2 政策建议
        9.2.1 深化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9.2.2 完善外汇宏观审慎管理
        9.2.3 降低实体经济外汇风险
        9.2.4 防范人民币国际化风险
参考文献
博士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2)买断式转贴利率和回购式转贴率与SHIBOR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论文结构
        1.2.1 研究方法
        1.2.2 论文基本结构
    1.3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3.1 创新点
        1.3.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票据及票据市场的界定
        2.1.2 买断式转贴现和回购式转贴现
        2.1.3 Shibor的诞生
    2.2 文献综述
        2.2.1 票据利率的国外研究
        2.2.2 票据的贴现利率的国内研究
        2.2.3 票据的转贴现利率的国内研究
        2.2.4 关于票据转贴现利率的文献评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票据市场发展现状问题和相关理论假说
    3.1 我国票据市场发展历程与现状
        3.1.1 我国票据市场发展历程
        3.1.2 我国转贴现市场发展现状
        3.1.3 以Shibor为基础的票据转贴现定价模式的缺陷
    3.2 转贴利率与SHIBOR的相关性假说
        3.2.1 假设的基础
        3.2.2 假设的提出
    3.3 我国买断式转贴价与回购式转贴价的定价其他因子的定性分析
        3.3.1 资金影响因子的分析
        3.3.2 信贷影响因子的分析
        3.3.3 代表买断式转贴现价格与回购式转贴现价格的变量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买断式转贴利率和回购式转贴利率与Shibor的相关性实证研究
    4.1 模型选择和变量处理
        4.1.1 最小二乘法模型和向量自回归模型简介
        4.1.2 数据来源
        4.1.3 原始数据处理
        4.1.4 模型构建思路
    4.2 买断式转贴价格定价的实证研究
        4.2.1 VAR模型构建
        4.2.2 OLS模型构建
    4.3 回购式转贴价格定价的实证研究
        4.3.1 VAR模型构建
        4.3.2 OLS模型构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分析和建议
    5.1 实证结论总结
        5.1.1 两种转贴现利率都受SHIBOR3M的影响
        5.1.2 两种转贴现利率会受到信贷规模的间接影响
        5.1.3 转贴现利率定价不应参考质押式回购利率
    5.2 我国票据转贴现定价模式的缺陷原因分析
        5.2.1 市场不成熟是外在原因
        5.2.2 政策指标是内在原因
        5.2.3 法律归属是根源
    5.3 政策建议
        5.3.1 尽快推行标准化票据
        5.3.2 完善票据方面的信息补充
        5.3.3 大力发展电票业务
        5.3.4 尽快开发做市商制度
参考文献

(3)票据融资创新法律问题研究 ——以电子票据标准化债权为基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价值和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结构
    六、论文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票据功能演进的法理基础与历程
    第一节 票据功能演进的法理基础
        一、票据流通性内涵的演进
        二、本票的法理基础:无条件承诺函
        三、汇票与支票的法理基础:无条件支付指令
    第二节 票据功能演进的历程
        一、支付与汇兑:流通货币的替代
        二、结算与流通:资本循环的纽带
        三、信用与融资:商业信用的物质载体
    第三节 票据功能在我国的演进
        一、古代:商业抑制下商事习惯的载体
        二、近代:商业信用雏形建立的依托
        三、现代:支付现代化的主要工具
第二章 新社会经济环境下票据价值的再探索
    第一节 新社会经济环境的表现形式
        一、交易媒介去现金化
        二、支付体系电子化
        三、交易方式去中介化
    第二节 社会经济环境下票据价值的再探索
        一、电子票据对纸质票据的替代
        二、支付功能向融资功能的演进
        三、签发主体向中小企业的倾斜
    第三节 票据融资的博弈与制度回归
        一、票据融资的功能定位
        二、支持实体经济与防止资金空转的博弈
        三、票据融资的法律制度回归
第三章 票据融资的法律困境
    第一节 真实贸易背景的法律困境
        一、真实贸易背景与绝对无因性的价值导向
        二、真实贸易背景要求在法律实践中的矛盾
        三、真实贸易背景审查制度的反思
    第二节 单纯交付效力不确定的法律困境
        一、背书转让与单纯交付的价值导向
        二、单纯交付效力的法理争议
        三、单纯交付效力不确定定对票据融资的阻碍
    第三节 票据贴现主体适当性的法律困境
        一、从事资金支付结算违法说
        二、从事资金支付结算合法说
        三、票据贴现主体违法性不确定对票据融资的阻碍
第四章 票据融资的实践与反思
    第一节 票据收益权融资的实践与反思
        一、票据收益权的法律性质
        二、票据收益权融资尝试的瑕疵
        三、票据收益权法律规避行为的风险
    第二节 互联网票据融资的实践与反思
        一、域外互联网票据融资实践
        二、互联网票据融资模式的比较
        三、我国互联网票据融资的适当性争议
    第三节 融资性票据的实践与反思
        一、域外融资性票据的实践
        二、融资性票据的比较与借鉴
        三、我国融资性票据的开放与限制
第五章 票据融资的出路——以电子票据标准化债权为基础的票据融资创新
    第一节 电子票据标准化的法律基础
        一、电子票据标准化的逻辑起点
        二、电子票据权利等分的法律分析
        三、电子票据凭证等分的法律分析
        四、电子票据份额向标准化债权的转换
    第二节 电子票据份额对《票据法》的适用与调整
        一、功能等同原则下电子票据份额的界定
        二、电子票据份额真实性的保护
        三、电子票据份额质押生效要件的调整
        四、电子票据份额追索权的豁免
    第三节 以电子票据标准化债权为基础的票据融资制度创新
        一、电子票据交易制度
        二、电子票据中央对手方净额结算制度
        三、电子票据评级与增信制度
        四、电子票据做市商制度
    第四节 电子票据融资在金融科技下的进阶
        一、数字票据的法律性质
        二、数字票据对电子票据真实性保护的提升
        三、智能合约对票据信用模式的改进
        四、信用流转凭证为目标的票据融资发展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4)票据贴现的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
        (二)国外文献
    三、研究内容以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票据贴现的法理背景
    第一节 中外票据贴现制度概览
        一、中国票据贴现的概念
        二、中国票据贴现的特征和功能
        三、中外票据贴现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票据贴现的法律性质
    第三节 票据贴现的无因性规定
第二章 我国票据贴现实务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一节 有因性的限制
        一、真实交易背景的限制
        二、票据贴现业务实务中的问题
    第二节 对于不同票据种类可否贴现的法律分析
        一、我国可以进行贴现的票据
        二、不可贴现的票据
        三、不宜贴现的票据
        四、部分贴现问题
    第三节 民间票据贴现的实务考察
        一、民间票据贴现的概念及成因
        二、民间票据贴现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第三章 西方发达国家与我国台湾地区票据贴现业务的现状
    第一节 西方国家票据贴现业务的发展
        一、美国
        二、英国
        三、日本
        四、欧洲
    第二节 我国台湾地区的票据贴现业务现状
第四章 票据贴现的发展建议
    第一节 完善票据贴现中介机构
        一、完善各个地区专业性票据贴现的中介机构
        二、在经济发达地区增加票据中介机构
        三、扩大票据贴现交易的市场参与主体
        四、加快建设全国范围内统一的票据信息平台
        五、加强企业信用意识
        六、增加票据贴现交易工具的种类
    第二节 修改票据贴现落后的制度
        一、加快《票据法》的修改
        二、建立监管机制
        三、应当采纳票据无因性原理
    第三节 完善票据贴现的风险转移机制
        一、法定票据贴现的风险规制
        二、民间票据贴现的风险规制
    第四节 加强电子票据的运用
        一、引用数字票据
        二、区块链和票据贴现业务融合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民间票据贴现合法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民间票据贴现概述
    (一) 票据贴现的法律性质
    (二) 民间票据贴现的概念
    (三) 民间票据贴现的类型及产生背景
        1. 民间票据贴现的类型
        2. 民间票据贴现产生的背景及原因
二、民间票据贴现的现行法律地位
    (一) 民间票据贴现的刑事风险
        1. 民间票据贴现与“非法经营罪”
        2. 民间票据贴现与“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或者集资诈骗罪”
        3. 民间票据贴现与其他罪
    (二) 民间票据贴现刑事风险的评析
    (三) 民间票据贴现合法性问题
        1. 民间票据贴现主体合法性
        2. 民间票据贴现形式合法性
    (四) 否定民间票据贴现合法性的困境及不利因素
        1. 否定民间票据贴合法性的现实困境
        2. 否定民间票据贴现合法性的不利因素
三、民间票据贴现合法化的可行性分析
    (一) 民间票据贴现合法化的理论基础
    (二) 民间票据贴现合法化的现实基础
        1. 立法上未明令禁止
        2. 现实中又大量存在
    (三) 域外票据相关制度启示
        1. 域外票据相关制度
        2. 域外票据相关制度的启示
    (四) 民间票据贴现合法化的必要性
        1. 有利于票据贴现市场的完善
        2. 有利于完善货币市场功能
        3. 有利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健全
四、民间票据贴现行为合法化路径
    (一) 修改票据法,明确民间票据贴现法律地位
    (二) 统一票据贴现规范
    (三) 建立票据做市商准入、运营、退出与监管的法律制度
    (四) 建立票据做市商风险防范法律制度
    (五) 建立和完善信用法律制度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构建股份制票据金融公司的总体设想(论文提纲范文)

一、票据业务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关系及局限
    (一)票据业务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二)票据业务支持实体经济的局限性
        1.票据市场管理体制各执一体,制约了票据支持实体经济功能的发挥
        2.附属于商业银行的规模调节器,不利于实体融资需求的满足和票据市场稳定发展
        3.市场参与者参差不齐且各自为营,难以发挥票据市场功能
        4.经营管理缺乏独立性和集中性,影响了市场规模和创新效率
        5.各银行票据信息无法充分共享,信息不对称制约了市场效率
        6.风险防控能力和经营目标不配备,束缚了市场发展步伐
二、建立股份制票据金融公司的意义和作用
    1.解除传统银行体制束缚,提升经营活力
    2.逐步发挥做市商功能,提高票据市场效率
    3.搭建信息共享平台,提高市场的有效性
    4.提升创新效能和风险管控能力,促进市场快速稳健发展
    5.促进票据中介机构的建立,适时推进票据交易中心建设
三、构建股份制票据金融公司的设想
    (一)股份制运作
        1.公司性质和宗旨
        2.组织形式
        3.治理结构
    (二)市场化经营
        1.资金来源市场化
        2.资产运用市场化
        3.经营策略市场化
    (三)专业化管理
        1.板块化管理
        2.标准化管理
四、构建股份制票据金融公司的政策建议
    1.明确股份制票据金融公司法律地位
    2.予以政策的大力支持
    3.逐步完善票据市场的基础设施
    4.鼓励发展做市商制度
    5.逐步推进票据交易所建设

(8)我国资产支持证券流动性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论文的主要研究目的
    1.3 相关文献综述
    1.4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我国资产支持证券业务发展概况
    2.1 资产证券化和资产支持证券概念的界定
        2.1.1 资产证券化的定义与内涵
        2.1.2 资产支持证券概念的界定
    2.2 资产支持证券业务简介
        2.2.1 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运作原理
        2.2.2 资产支持证券的分类
    2.3 我国资产证券化试点历程
    2.4 我国资产支持证券市场的体系安排
第三章 资产支持证券流动性的度量及指标体系
    3.1 流动性概念的界定
    3.2 资产支持证券流动性的形成机制
        3.2.1 资产证券化流动性创造的三个层次
        3.2.2 资产支持证券在不同市场流动性形成机制的比较
    3.3 资产支持证券流动性度量指标体系的构建
        3.3.1 流动性度量的“四维”
        3.3.2 常见的流动性度量的指标
        3.3.3 综合性流动性度量指标
        3.3.4 指标体系的构建与选取
第四章 我国资产证券化产品流动性实证度量
    4.1 我国债券市场流动性实证分析
        4.1.1 指标的选取与设计
        4.1.2 数据的来源和样本选取
        4.1.3 宽度指标
        4.1.4 深度指标
        4.1.5 弹性指标
    4.2 我国资产支持证券流动性实证分析
        4.2.1 我国资产支持证券市场产品结构特征
        4.2.2 流动性指标的选取
        4.2.3 数据的来源和样本选取
        4.2.4 实证分析结果
    4.3 几点小结
第五章 我国资产支持证券流动性的主要制约因素
    5.1 产品因素
        5.1.1 产品发行成本高
        5.1.2 产品定价复杂
    5.2 体制因素
        5.2.1 市场高度分割
        5.2.2 多头监管
        5.2.3 监管过于审慎
    5.3 市场因素
        5.3.1 未能形成有效的做市商交易制度
        5.3.2 投资者结构单一
        5.3.3 市场参与者投资意愿不足
    5.4 金融生态环境因素
        5.4.1 国债市场发展不完善
        5.4.2 缺乏完善的法律制度体系
        5.4.3 缺乏完善的信用评级体系
第六章 我国资产支持证券流动性的改善
    6.1 放松管制,实现资产支持证券业务常态化
    6.2 整合市场,逐步形成统一的交易监管体系
    6.3 专项立法,进一步完善资产证券化相关法律制度
    6.4 大力创新,探索符合我国实际情况的资产证券化运营模式
    6.5 培育主体,鼓励更多元投资者进入资产支持证券市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9)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创新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和评析
        1.2.1 金融创新的研究现状
        1.2.2 债券市场创新研究现状
        1.2.3 基于市场微观机构的债券市场研究现状
        1.2.4 银行间债券市场研究现状
    1.3 研究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和框架
    1.4 研究方法
        1.4.1 国内外文献和实务比较
        1.4.2 理论分析
        1.4.3 实证研究
    1.5 论文的创新点
2 银行间债券市场创新理论概述
    2.1 金融创新理论
        2.1.1 金融创新的含义
        2.1.2 各经济流派对金融创新的论述
    2.2 银行间债券市场微观结构和创新路径理论
        2.2.1 金融市场微观结构理论
        2.2.2 多层次融资结构的现代金融体系
        2.2.3 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债券市场创新路径理论
    2.3 金融风险监管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创新管理的一般框架设计
    3.1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产生
    3.2 我国银行间债市发展的现状
        3.2.1 信用拆借市场
        3.2.2 现券买卖市场和债券回购市场
        3.2.3 债券市场整体发展状况
    3.3 银行间债券市场创新管理的一般框架
        3.3.1 金融创新的各项因素
        3.3.2 美国的债券市场创新经验
        3.3.3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创新管理
    3.4 本章小结
4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创新的必要性研究
    4.1 国内外债券市场发展现状对比
        4.1.1 国外成熟资本市场的债券市场现状
        4.1.2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现状特点
    4.2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创新发展的作用
        4.2.1 银行间债券市场对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发展的作用
        4.2.2 银行间债券市场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传导作用
    4.3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4.3.1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现状及问题
        4.3.2 银行间债券市场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4.3.3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的实证分析
        4.3.4 结论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流动性的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绩效研究
    5.1 银行间债券市场绩效概述
        5.1.1 银行间债券市场绩效的概念
        5.1.2 银行间债券市场结构下的绩效标准
        5.1.3 市场流动性的定义及其衡量
    5.2 基于交易成本的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
        5.2.1 买卖报价价差的成因及其特征
        5.2.2 交易成本的计量模型
    5.3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问题
        5.3.1 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指标和分析理论
        5.3.2 以换手率衡量的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
        5.3.3 影响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的原因分析
        5.3.4 提高银行间债券市场流动性的措施建议
    5.4 本章小结
6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创新发展定位分析
    6.1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特性分析
        6.1.1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供需特性
        6.1.2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风险特性
        6.1.3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资主体
        6.1.4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市场划分
    6.2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创新面临的问题
        6.2.1 市场主体结构不完善
        6.2.2 市场交易工具和业务品种的制约
        6.2.3 亟需完善做市商制度
    6.3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创新需求
        6.3.1 政府主动型的创新需求
        6.3.2 投资者与发行人主动型的创新需求
    6.4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创新的对策研究
        6.4.1 完善制度建设,加强理论研究
        6.4.2 统一市场监管
        6.4.3 完善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做市商制度
        6.4.4 稳步推进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工具的创新
        6.4.5 建立统一的债券市场
    6.5 本章小结
7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制度创新设计
    7.1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行制度创新
    7.2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交易制度创新
        7.2.1 场内交易机制
        7.2.2 场外交易机制
    7.3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做市商制度创新
    7.4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信息披露机制创新
    7.5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监管机制创新
    7.6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利率定价创新
    7.7 本章小结
8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产品和交易构件创新研究
    8.1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发债主体创新
    8.2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机构投资者培育
    8.3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品种创新
        8.3.1 中美债券品种创新对比
        8.3.2 我国债券市场创新的方向
        8.3.3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产品创新建议
        8.3.4 结论
    8.4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构件创新设计
        8.4.1 订单方式
        8.4.2 交易工具和交易时间
    8.5 本章小结
9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创新的风险监管研究
    9.1 中美金融风险监管对比
    9.2 银行间债券市场创新不足带来的金融管理风险
        9.2.1 我国金融风险监管的现状
        9.2.2 银行间债券市场创新不足带来的金融管理风险
        9.2.3 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风险监管建议
        9.2.4 结论
    9.3 金融风险监管的发展趋势
    9.4 VaR技术在债券市场风险管理中的应用
        9.4.1 VaR技术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9.4.2 VaR技术对我国金融创新和风险监管的意义
    9.5 本章小结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台湾地区票券市场发展经验与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台湾票券市场概况
    (一)台湾票券市场形成
    (二)台湾票券市场体系
        1. 票券市场层级
        2. 票券市场主体
        3. 宏观调控作用
        4. 台湾票券市场体系
    (三)台湾票券市场功能
        1. 为短期资金供需提供交易平台
        2. 促进市场利率自由化
        3. 配合公开市场操作
二、台湾票券市场成功经验
    (一)建立积极的造市商制度,推动票券市场建设
        1. 设立专业票券公司,发挥积极造市功能
        2. 拓展兼营票券机构,扩大市场的造市力量
    (二)建立完善的市场体系,提升票券市场效率
        1. 创新票券产品,为市场提供丰富的交易工具
        2. 开放票券市场,促进交易主体多元化
        3. 构建报价系统,为市场公平交易提供定价参考
    (三)建立有效的风险防控制度,保障票券市场可持续发展
        1. 建立发票主体评级与券商保证制度,保障投资者权益
        2. 建立票券集中保管结算交割制度,保障交易资金安全
        3.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保障票据市场有序运行
三、台湾票券市场对大陆的启示
    (一)大陆地区票据市场发展瓶颈
        1. 交易市场分散,缺乏全国统一的票据交易平台
        2. 交易工具匮乏,受制于现行票据法律
        3. 交易主体单一,缺乏有效的造市机制
        4. 市场风险积聚,缺乏风险保障制度
    (二)台湾地区票券市场经验对大陆的启示
        1. 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体系,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2. 建立多元的做市商制度,推动票据市场全面发展
        3. 完善法律法规,推动票据一级市场建设和健康发展
结语

四、论建立票据做市商制度的法律环境(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对金融稳定影响研究[D]. 康文茹.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2]买断式转贴利率和回购式转贴率与SHIBOR的相关性研究[D]. 黄昕星.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3]票据融资创新法律问题研究 ——以电子票据标准化债权为基础[D]. 黄骜. 华东政法大学, 2019(02)
  • [4]票据贴现的法律规制[D]. 高金环. 黑龙江大学, 2019(03)
  • [5]民间票据贴现合法性研究[D]. 王凯. 福州大学, 2018(03)
  • [6]构建票据交易所壮大全国性有形票据市场[N]. 肖小和,汪办兴,邹民生. 上海证券报, 2015
  • [7]构建股份制票据金融公司的总体设想[J]. 肖小和,王亮. 上海金融学院学报, 2015(04)
  • [8]我国资产支持证券流动性实证研究[D]. 凌得曦.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 2015(07)
  • [9]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创新管理研究[D]. 周云峰. 南京理工大学, 2014(04)
  • [10]台湾地区票券市场发展经验与启示[J]. 晏露蓉,黄宁. 征信, 2014(06)

标签:;  ;  ;  ;  ;  

论建立票据做市商制度的法律环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