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选择和使用麦克风

如何选择和使用麦克风

一、怎样选择与使用传声器(论文文献综述)

张涵[1](2020)在《基于时延估计法运用单个运动传声器识别声源的研究》文中指出噪声的控制途径主要分为三种,在声源处抑制噪声、在声音传播途径中控制和接收器的保护,其中在声源处抑制噪声是比较有效的噪声控制手段,只有准确识别出噪声的位置,研究分析噪声的参数信息,才能较为有效的抑制噪声。目前常用的噪声识别方法中,都需要使用传声器阵列,传声器阵列有多个传声器组成,少则十几个,多则上百个,而且传声器阵列存在相位失配误差和频响特性不一致等问题,测量前需要进行匹配与校准工作,测量成本较大。本文在传声器阵列结合时延估计法识别声源的基础上,研究使用单个运动的传声器进行声源的识别。时延估计法识别声源的基本原理是,运用时延估计法计算出声音信号到达相应的传声器对之间的时间差,再运用这些时间差,结合传声器阵列的空间几何关系,计算出实际声源的位置。探索使用单个运动的传声器结合时延估计法识别出声源的位置。构建移动传声器采集点声源信号的模型,在声压辐射函数的基础上,推导出静止点声源对移动传声器的声压辐射函数。采集信号过程中,首先使传声器在静止状态下采集声压信号,运用傅里叶变换计算出声源的频率。频率识别完后,让传声器沿着预设轨道匀速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连续采集数据,由于单个移动传声器采集到的信号数据与阵列采集到的信号数据有较大区别,不可直接套用阵列的方法。分析二者区别,想到将信号等时间间隔分段,运用时延估计法计算出每一段信号与第一段信号之间的时间差,并按顺序整合成向量,构造出各段信号之间的一种关系。构建虚拟声源,运用静止点声源对运动传声器的声压辐射函数,计算出运动传声器采集虚拟声源得到的信号,并做与实际声源信号相同的处理,得到每一个虚拟点声源对应的时间差向量。哪一个虚拟点声源对应的向量与实际点声源的向量最为接近,那该虚拟点声源的位置即为实际点声源的位置。从模拟计算的结果可以看出,本方法可以识别出声源位置,并且具有一定的抗噪性。分析比较不同频率声源在不同分段间隔下的声源识别结果,考察传声器运动速度的快慢和运动速度偏差对识别结果的影响。从模拟计算的结果可以看出,声源识别结果与信号分段的时间长度有关,分段时间间隔过短时,识别出的声源位置有较大的偏差。分析研究发现,当分段时间长度为信号周期的整数倍时,可以运用几何法计算出声源的位置,这样减小计算量,提高计算效率。分析传声器的运动速度发现,传声器的运动速度不宜过快,运动速度较快时会产生较大的识别误差;传声器运动速度偏差较小时,不影响声源识别的结果。为减少混响和环境噪声对试验的影响,选择在半消声室中进行声源识别的试验,使用高灵敏度传感器沿着预设轨道匀速运动,在运动过程中连续采集声压信号,将采集得到的信号导入程序中进行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的识别声源。对不同频率和不同深度的声源进行测量,计算结果表明该方法均能进行较为有效的识别,有一定的工程运用价值。

石佳韵[2](2020)在《一阶指向可调差分阵列前后向比的理论分析与优化设计》文中研究表明差分传声器阵列具有尺寸小、阵列增益高、以及阵列响应不随频率变化等优点,适合处理语音等宽带音频信号,因而近年来得到了重要关注。但差分阵列对传声器失配误差较为敏感,且随着阵列阶数的增大,失配误差对阵列性能的影响愈来愈严重,在实际设计中需要予以考虑。对于提高失配误差下差分阵列性能的设计方法,目前主要针对指向性因数和白噪声增益,然而指向性因数和白噪声增益都没有考虑到信源和干扰的位置分布信息。相比较,前后向比则反映了传声器阵列对后向噪声干扰的抑制程度,在差分阵列的设计中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一阶指向可调差分传声器阵列的特点是主瓣指向可调,对于声源位置动态变化的应用场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一阶指向可调差分传声器阵列,从理论上分析了传声器失配误差对阵列前后向比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前后向比的最差性能优化算法。本文的主要工作和贡献如下:1、差分传声器阵列对失配误差十分敏感,尤其是当入射信号频率低或阵元间距较小时,此时前后向比会严重下降。针对此问题,本文从确定性误差和随机误差两方面进行研究,首先分析了确定性增益误差、相位误差以及自噪声对一阶指向可调差分传声器阵列前后向比的影响规律;对于随机误差情况,采用误差的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最差最大前后向比的变化情况,从而确定阵列对各失配误差的容差程度,以及提供了阵元间距和波束方向图控制参数的选择参考,并且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2、现有的针对差分阵列的最差性能优化算法局限于单独存在一种误差的情况,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传声器增益误差、相位误差以及自噪声总是同时存在,并且随机变化。混合随机误差下对前后向比的优化不存在解析解,因此本文将前后向比与遗传算法相结合,通过合并变量的方法减小局部最优的数量从而提高算法性能,在传感器各失配误差范围已知、入射信号频率范围已知以及阵元间距确定的情况下,设计了一种最差性能优化算法。由该算法可得到使最差前后向比最大时所对应的权值设计,从而能控制阵列的前后向比总是在一个最优的范围内。之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算法的正确性,并给出了相应的指向性因数和白噪声增益的对比。最后通过实测实验对所提设计方法的有效性进行了验证。

时海涛[3](2019)在《单个运动传声器结合内积运算的声源识别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声源识别是噪声控制的基础,只有准确识别声源位置,研究其分布特点和辐射特性,才能更好地控制噪声。常见的声源定位方法大都基于阵列信号处理技术实现,但阵列普遍存在相位失配误差和频响特性不一致的问题,测量前要进行匹配与校准工作,且数据运算量大。本文在传声器阵列结合内积运算识别声源基础上,研究使用单个运动传声器进行声源识别。本文方法以内积运算为基础,内积法识别声源的原理是将阵列上每一个传声器采集的声压信号变换到频域后整合成声压向量,构造同频率的虚拟声源,采用同样的处理方法得到虚拟声压向量,对两向量做内积运算并使用拟牛顿算法搜索内积最大值,内积模峰值处对应的虚拟声源恰与实际声源重合,从而达到识别声源的目的。在内积算法基础上尝试采用单个运动传声器进行声源识别。首先使用传声器测量声源辐射声压并做频谱分析识别声源频率;安排传声器沿既定轨迹低速运动同时采集声压信号,为解决时域声压无法直接构成相关关系的问题,对时域声压数据等时间间隔分段并做时频变换,将每一段离散的时域值变为一个频域值,然后按顺序整合成向量;构造虚拟点声源,模拟传声器以同样的运动方式采集声压并做同样处理,得到每一个虚拟点源对应的声压向量并做归一化,计算两组向量内积并搜索内积极值便可得到声源位置,进而计算声源强度和初相位,从而识别出声源所有参数。建立识别模型,将此方法分别应用于平面和空间内的点声源识别,重构声源近场声压分布,并考察方法的抗噪声干扰能力。仿真算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识别声源,且抗噪效果良好。考察不同分段时间长度对声源识别结果的影响,计算传声器有速度误差时的识别结果。分析模拟计算结果发现,声源识别结果与分段时间长度相关,当分段时间小于6个信号周期时,识别结果有偏差,误差主要由负频率项积分造成。分析时频变换积分前后两项积分值变化趋势,提出使用信号半周期分段方法来减小负频率项干扰,提高声源识别精度。仿真算例表明,采用半周期分段时,识别结果不受分段时间长短限制,较小的分段时间也有较好的识别精度,且识别结果与声源频率和时域声压分段段数无关。分析传声器运动状态有偏差时的识别结果发现,较小的传声器运动速度偏差对声源识别结果影响不明显。在半消声实验室进行声源识别试验,选择无指向性球声源作为识别对象,使用高灵敏度传声器沿既定轨道运动同时采集声压信号,对声压数据进行频谱分析并导入预编声源识别程序,计算并观察内积模分布及对应投影图发现,在声源位置附近存在唯一内积峰值,即表明使用单个运动传声器可以有效定位声源。对不同频率声源进行定位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对不同频率段声源的识别具有普遍适用性,工程实用性好。

黄健,安平,肖苏[4](2018)在《声学风洞传声器的计量保障办法》文中认为针对声学风洞试验与研究使用的传声器主要技术需求,分析研究了对传声器的声压灵敏度级、频率响应、相频特性、指向性的校准具体方法,完成现场实验验证,形成了声学风洞传声器的计量保障技术途径和计量保障方案。

向上[5](2017)在《非自由声场中声源振速重建的近场声全息理论与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噪声源识别技术为机电产品的噪声控制、低噪声及声质量设计等提供重要依据。近场声全息凭借极高的分辨率成为噪声源识别的首要选择。近场声全息通过在紧靠声源的测量面上获取声压,最大程度地捕捉到高波数的倏逝波,从而实现高分辨率的重建。使用近场声全息既可以重建声源表面声压、对声源辐射的声场进行预测,也可以重建声源表面法向速度、对噪声源进行识别定位。常规近场声全息需要在自由声场或者外界的干扰可以被忽略的环境下进行。然而在实际测量中,通常会遇到干扰源或存在墙面等其他固定设备的反射而无法满足自由声场条件。此时如果仍然使用常规近场声全息方法则会出现较大的重建误差乃至出现虚假声源。因此,能在非自由声场下进行近场声全息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学者所关注。近年来,一些学者将声场分离的思想引入近场声全息,希望通过测量两个相邻全息面的声压或法向速度等分离出目标声源的辐射声场,再使用近场声全息技术。声场分离技术忽略了干扰声在目标声源表面产生的散射声场。当干扰声源辐射强度较大时,会降低声场重建精度。近年来提出的块传递函数方法能保证在非自由场中准确地识别定位噪声源,在声源识别过程中去除了来自全息测量面外的干扰声及反射声。然而,该方法需要建立包围目标声源的测量面,使用声强探头或p-u探头扫描获取所有测量面的声场数据,测量过程较为复杂,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实际应用范围。另外该方法采用空腔内的简正波而不是倏逝波构造声源振速与声场之间传递函数,算法效率和精度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本文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开展了一些基于该方法的创新性研究。首先,针对平面声源,应用了一种反映倏逝波传播的格林函数用以改进块传递函数的重建算法,提高了噪声源识别定位的精度。然后,为解决在全息测量面上必须同时获得声压和法向速度的问题,提出了基于声学硬边界条件下的声源振速重建方法,并设计了满足此条件下的声压测量装置——声学屏蔽罩。不仅实现了使用传声器就能完成重建识别过程,而且能实现可移动便携测量。本文采用了理论建模、数值仿真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研究路线。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阐述了课题的研究意义,论述了将近场声全息方法用于噪声源识别定位的优势,综述了近场声全息的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介绍了目前在非自由场环境下进行声全息的常用解决办法,指出了每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和局限性,从而引出在非自由环境下进行噪声源识别定位选择块传递函数方法作为本文的研究基础。(2)以块传递函数方法用于正向求解声场的基本理论为出发点,阐述若能预先获得声场声压和质点速度则可逆向求解出声源法向速度。针对使用声强探头或p-u探头同时获取测量面声压和质点速度成本高、效率低的特点,提出了使用易校正、成本低的传声器阵列测量的块传递函数方法,进而推导基于双声压测量面的声源速度重建公式。通过数值仿真在单极子干扰下重建无限大障板上的反相活塞组合声源的法向速度的研究,展示了使用双声压测量面重建声源速度的有效性,并着重研究了影响声源法向速度重建精度的若干重要因素,包括干扰源强度、互阻抗矩阵的条件数、测量噪声等。根据仿真结果提出重建参数选择的合理建议,以指导块传递函数方法在声源速度重建时的实际应用。通过实验重建了两个扬声器表面的法向速度进一步验证基于双声压测量面的块传递函数重建声源速度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3)传统块传递函数法公式中选用简正波叠加的格林函数构造传递矩阵,简正波只反映封闭空间中驻波行为,并未体现出倏逝波的传播。针对此问题,提出了将Neumann边界条件下封闭空间的倏逝波格林函数用于块传递函数法,不仅使基于该方法的重建公式具有更加解析的表达形式和更加明确的物理意义,而且能提高计算效率和精度。通过数值仿真,重建了两个平面活塞相干声源的法向速度,证明了该方法不仅对使用声强探头或p-u探头的块传递函数方法有效,也适用基于传声器测量双声压面的重建方法。实验分析中,研究对象仍以嵌入到障板中的两个扬声器为目标声源,验证了应用倏逝波格林函数对提升基于单层声压速度测量面(声强探头)与基于双层声压测量面(传声器)的块传递函数方法都能提高计算精度和效率。结果表明应用Neumann边界条件下的倏逝波格林函数比使用简正波格林函数的块传递函数方法获得了更高的重建精度,进一步验证了其优越性。(4)任何入射场在声学硬边界条件下,其法向速度都为零。根据此规律提出了基于声学硬边界条件下的块传递函数方法,自行设计了一个满足该条件的传声器阵列装置,该装置不仅能够准确采集声场中的声压,同时又能保证声压采集点的法向速度为零,从而避免了块传递函数方法中需要获取测量点法向速度的问题。因该声压采集装置还能在某种程度上削弱干扰声场的影响,在本文中被称为声学屏蔽罩。通过数值仿真对在单极子干扰源下的双活塞声源进行了法向速度重建,结果展示了使用声学屏蔽罩的可行性,并分析了不同空气间隙和干扰源强度等参数的影响。实际加工了一个与仿真同样尺寸的铝合金声学屏蔽罩,通过在驻波管中测量该声学屏蔽罩表面试样的声学阻抗,确认了该声学屏蔽罩内表面确实满足声学硬边界条件,可用于实验测量。使用该声学屏蔽罩重建了障板上两个相干扬声器的法向速度,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另外,进一步通过固支薄钢板激励实验,验证了使用该声学屏蔽罩还可用于重建声源局部表面的法向速度。(5)进一步研究应用声学屏蔽罩的块传递函数方法在实际工程环境下的声源定位识别能力,在某大型车间内以旋转电动机的圆柱形外壳为对象,设计了适用于圆柱表面的声学屏蔽罩,使用基于声学硬边界条件下的块传递函数方法进行了电机外壳表面的加速度重建和噪声源定位的试验研究。将该声学屏蔽罩获得的声压数据作为输入,在噪声的各峰值频率,重建出了电机正常运转工况下的部分外壳表面的加速度。与加速度传感器的实际测量结果比较,分析了重建误差,并探讨使用声学屏蔽罩的块传递函数方法用于实际工程测量的可行性与准确性,为其在工业现场的应用打下基础。

刘昱[6](2015)在《球形传声器阵列捡拾与双耳虚拟重放系统的研究》文中认为球形传声器阵列捡拾与双耳虚拟重放是一种新的声场空间信息的捡拾和重放方法。它利用球形传声器阵列捡拾空间声场信号,然后通过相应的信号处理,动态合成双耳声信号并利用耳机(或扬声器)重放。这种重放方法不但能较准确地实现声场空间信息的重放,且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和通用性,在听觉相关的科学研究、多媒体和虚拟现实等领域有非常重要的应用价值。目前国际上已有研究发展了球形传声器阵列捡拾与双耳虚拟重放系统,但总体而言,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始阶段,仍有许多有待完善的地方。主要体现为:真正完整实现从捡拾到重放的课题组非常少,特别是国内还没有这方面的系统;双耳声信号处理有待优化,目前还未见基于球形传声器阵列捡拾和双耳重放系统的虚拟源定位实验验证与评估的报道等。为此,本文开展了以下的工作:系统分析了测量方法对测量球形传声器阵列空间脉冲响应的影响,尤其研究了球形传声器阵列散射和非线性失真在脉冲响应上测量的作用,解释了不同测量方法在球形传声器阵列测量结果差异的原因。为了减少非线性失真引起的误差,建议采用对数扫频的方法进行测量。并通过设计合理的测量系统,获取了全空间方位角间隔5°(0°至355°),仰角间隔10°(-50°至90°)的远场声源空间脉冲响应数据库。这些数据将成为研究球形传声器阵列实际捡拾和重放性能的重要参考数据。在双耳虚拟重放中引入了使用数值计算获取的空间高分辨率HRTF。通过对头部模型定标方法的改进和计算参数的优化,利用边界元计算获取了准确的空间高分辨率的远场HRTF,其中频率上限16000Hz,并且全空间采样间隔达到1°。对双耳重放中所需要的HRTF空间分辨率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一种双耳听觉模型评价方法,并通过了心理声学实验验证。这种方法能够有效辨别由谱因素和ILD引起的角度差异感知,用于双耳重放中幅度谱的空间阈值分辨,为合理设计双耳重放提供了基础。提出了一种联合HRTF主成分分析与球型传声器阵列Beamforming输出的高效动态双耳合成方法。首先利用近似均匀空间分布方法,使用M=900个虚拟扬声器重构声场。然后针对这种多虚拟声源重放,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优化信号处理,采用66个滤波器或时域卷积即可有效重构信号,结合有效的动态插值方法,明显提高了信号处理的效率。构建了国内第一个完整的基于球形传声器阵列捡拾和动态双耳重放系统,利用64通路球形传声器阵列可准确实现6阶球谐信号(空间谐波)的捡拾,并使用包含有头踪迹跟踪器的动态双耳虚拟重放系统实现同等阶数的虚拟Ambisonics重放。并设计了主观评价基于此系统的定位实验方法,对系统进行了实验验证。研究了动态因素、稳态信号等不同信号对系统重放的影响,得到非常有参考价值的实验结果。本文的工作不但验证和改善了球形阵列捡拾和双耳重放系统的性能,且为今后相关的研究提供了基础。

宋玉来[7](2015)在《单层传声器阵列分离三维声场声波的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场声全息方法(NAH,Near-field Acoustic Holography)可以重构三维空间内的声场分布,已被广泛用于声源的识别和定位。但是,该方法理论上要求三维空间中所有声源必须位于全息测量面的同一侧。为了实现全息测量面两侧都存在声源时的声场重构,研究人员提出了基于近场声全息的声波分离方法。根据测量方式的不同,现有的声波分离方法可分为三类:一,基于双层声压测量面的声波分离方法,即声波分离方法的输入量由放置在目标声源与干扰声源之间的双层传声器阵列获取;二,基于双层粒子速度测量面的声波分离方法,即声波分离方法的输入量由放置在目标声源与干扰声源之间的双层粒子速度传感器阵列获取;三,基于单层声压-粒子振速测量面的声波分离方法,即声波分离方法的输入量由放置在目标声源与干扰声源之间的能够同时获得声压和粒子振速的单层P-U(Pressure-Velocity)探头阵列获取。上述方法都使用了复合测量值作为声波分离方法的输入量,即使用双层测量面获取同一种物理量信息或使用单层测量面获取两种不同的物理量信息。相对于NAH中使用的单物理量单层阵列的声场信息采集方法,现有采集方法不仅增加了采集的工作量和采集的成本,也大大增加了声场信息的采集难度,是声波分离方法工业化应用过程中必需克服的难点之一。因此,提出了基于单物理量单层阵列采集声场信息的声波分离方法,即使用单层传声器阵列采集声场声压信息的三维声场声波分离方法。此外,在建立测量面上的声压数学模型时,提出使用不同阶次球面谐波的叠加进行逼近,使得所提出的声波分离方法,在采集声场信息时可以使用任意几何形状的测量面。本论文主要工作如下:(1)综述了三维空间声波分离方法的理论基础,即对主要近场声全息方法的发展与特点进行了归纳。随后对三维空间声波分离方法的发展现状做了总结,并简要阐述了本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为了对不同阶次球面波叠加逼近理论有更为直观认识,对使用该理论的声场重构进行了仿真分析。(2)通过建立声场模型和理论推导,提出了基于单物理量单层阵列采集声场信息的声波分离方法。该方法以不同阶次球面波叠加逼近理论为基础,以单层传声器阵列作为测量前端,根据数据处理方式的不同,分别得到了基于叠加逼近的单层传声器阵列声波分离方法和基于二次重构的单层传声器阵列声波分离方法,获得了目标声源单独作用在全息测量面上的声压分布。(3)使用基于叠加逼近的单层传声器阵列声波分离方法,对声场中目标声源和干扰声源分别为径向脉动球和横向振动球、横向振动球和受迫振动简支板、二者都为横向振动球声源的三种声场分布进行了声波分离仿真,考察了频率变化对声波分离精度的影响,并使用扬声器分别作为目标声源和干扰声源,在全消声室内对声源对称分布的声场做了分离验证。(4)针对为了快速提取目标声源的声压幅值信息,并不需要高分辨率重构结果,提出使用5测点传声器探头采集声场信息,将基于叠加逼近的单层传声器阵列声波分离方法进行简化,得到5测点传声器探头为测量前端的声波分离方法。然后,以简单球形声源作为声场中的目标声源和干扰声源,对5测点传声器探头为测量前端的声波分离进行了仿真分析,随后使用近似球形的扬声器组合在消声室内检验了方法的可行性。(5)使用基于二次重构的单层传声器阵列声波分离方法,对由脉动球声源和振动球声源组成的叠加声场进行了声波分离研究。首先,把该方法与基于叠加逼近的单层传声器阵列声波分离方法做了对比。然后,通过仿真计算对该方法的主要影响参数进行了讨论,如相对声源强度、全息测量面的面积、全息测量面的几何形状等。实验研究中:一方面对声源非对称分布的声场进行了分离,并检验了测量面面积对分离结果的影响。另一方面,为进一步提升分离精度,自行设计了近似四棱台立体网格阵列,在全消声室内使用该阵列进行了声波分离实验,并将分离结果与使用单层平面网格测量面的声波分离结果做了比较。(6)在水介质中对声波分离方法的实验验证。根据水介质中封闭空间内的声场分布特点,制作了一套水下声波分离原型系统。该系统包括水听器阵列、反射水池、消声水池、数据采集组件和后处理系统等。使用基于二次重构的单层传声器阵列声波分离方法(水听器即为水介质中的传声器),对存在严重反射的反射水池声场进行分离处理,并把分离后的声场分布与消声水池内的直接测量值做了对比。由于实验条件的限制,此系统的实验验证在4kHz8kHz的较高频段内进行,针对较低频段内的声波分离,可通过调整测点布置和阵列孔径实现。最后,对全文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归纳了论文的主要结论,给出了全文的主要创新点,并对所述声波分离方法未来发展的难点和焦点进行了展望。

蒋加金,苏刚[8](2014)在《室内会议扩声现场调音与声反馈抑制》文中研究表明分析了会议扩声要求、影响室内会议扩声的若干因素、以及室内声反馈形成的原因,并依据现场调音和工程设计、施工经验,介绍了室内扩声现场调音技巧和声反馈抑制的若干有效措施。

李伟[9](2007)在《声场的塑造》文中提出要进行声场的塑造,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声场和声场中的内容,在此基础上采用仅使用传声器拾取声场信息、传声器+混响器、仅依靠混响器3种方式塑造声场。在混响器的使用中,掌握好混响参数与混响量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高翔[10](2006)在《电影和电视录音制作中使用的传声器》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影视录音设备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传声器生产出来。古人云: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然而,面对这么多品牌及型号的传声器,怎么选择适合自己录音作品的工具,是一件很有必要探讨的事情。文中介绍了目前用于影视录音制作主流的传声器类型及其型号。

二、怎样选择与使用传声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怎样选择与使用传声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时延估计法运用单个运动传声器识别声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声源识别方法
        1.2.1 声全息技术
        1.2.2 波束形成法
    1.3 传声器阵列技术发展概况
    1.4 本文研究意义
    1.5 本文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基于时延估计的声源定位方法
    2.1 广义互相关时延估计法
        2.1.1 基本互相关法
        2.1.2 广义互相关法
    2.2 自适应滤波时延估计法
        2.2.1 最小均方(LMS)自适应滤波法的原理
        2.2.2 算法步骤
    2.3 基于声达时差的声源定位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个移动传声器结合时延估计识别声源
    3.1 多普勒效应
    3.2 平面内点声源识别
        3.2.1 公式推导
        3.2.2 识别方法探索
        3.2.3 模拟计算
        3.2.4 识别方法与步骤
        3.2.5 抗噪性分析
    3.3 空间内点声源的识别
        3.3.1 识别原理
        3.3.2 模拟计算
        3.3.3 抗噪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相关参数的讨论及方法特性分析
    4.1 信号分段时间长度对声源识别的影响
        4.1.1 不同分段长度对不同频率声源的识别结果影响
        4.1.2 整周期分段
    4.2 传声器的运动速度的参数对识别结果的影响
        4.2.1 传声器移动速度大小对识别结果的影响
        4.2.2 传声器移动速度偏差对识别结果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声源识别试验
    5.1 试验设备
    5.2 试验方案
    5.3 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2)一阶指向可调差分阵列前后向比的理论分析与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第二章 差分传声器阵列基础
    2.1 引言
    2.2 差分传声器阵列基本原理
        2.2.1 差分原理
        2.2.2 n阶阵列响应
        2.2.3 信号处理方法
        2.2.4 性能指标
    2.3 一阶指向可调差分阵列
        2.3.1 阵列模型构建
        2.3.2 性能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失配误差对一阶指向可调差分阵列前后向比的影响分析
    3.1 引言
    3.2 理想条件下的阵列前后向比分析
    3.3 增益误差对阵列前后向比的影响分析
        3.3.1 数学模型
        3.3.2 影响规律
        3.3.3 容差分析
        3.3.4 仿真实验与分析
    3.4 相位误差对阵列前后向比的影响分析
        3.4.1 数学模型
        3.4.2 影响规律
        3.4.3 容差分析
        3.4.4 仿真实验与分析
    3.5 自噪声情况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失配误差下一阶指向可调差分阵列前后向比的优化设计
    4.1 引言
    4.2 混合误差下的阵列响应与前后向比
    4.3 优化方法
    4.4 仿真实验与分析
        4.4.1 基本参数与收敛过程
        4.4.2 最优前后向比设计方法验证
        4.4.3 指向性因数与白噪声增益分析
    4.5 实测实验
        4.5.1 实验条件
        4.5.2 实测数据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3)单个运动传声器结合内积运算的声源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声源识别方法概述
        1.2.1 声全息技术
        1.2.2 波束成形法
    1.3 声源识别方法的研究进展
    1.4 本文研究意义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传声器阵列结合内积相关法识别声源
    2.1 内积相关算法
    2.2 声压辐射函数
    2.3 基于内积相关法的点声源识别
        2.3.1 理论分析
        2.3.2 仿真计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单个运动传声器结合内积运算识别声源
    3.1 平面内点声源识别
        3.1.1 运动传声器采样过程
        3.1.2 识别原理
        3.1.3 平面内点声源识别仿真算例
        3.1.4 抗噪性分析
    3.2 空间点声源识别
        3.2.1 识别原理
        3.2.2 空间内声源识别仿真算例
        3.2.3 抗噪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分段时间长度讨论及方法特性分析
    4.1 分段时间长度对声源识别的影响
        4.1.1 不同分段时间长度下的识别结果对比
        4.1.2 采用半周期分段减小负频率项影响
        4.1.3 算例分析
    4.2 传声器运动速度偏差对识别结果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声源识别试验
    5.1 试验平台
    5.2 试验方案
    5.3 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4)声学风洞传声器的计量保障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0概述
1 计量保障的技术途径
    1.1 校准仪器
    1.2 计量特性
    1.3 校准方法
        1.3.1 声压灵敏度级校准方法
        (1) 自由场传声器、压力场传声器和高频阵列传声器
        (2) 音频阵列传声器
        1.3.2 声压灵敏度级的频率响应校准方法
        (1) 自由场传声器、压力场传声器和高频阵列传声器
        (2) 音频阵列传声器
        1.3.3 相频特性校准方法
        (1) 自由场传声器、压力场传声器、高频阵列传声器
        (2) 音频阵列传声器
        1.3.4 传声器指向性校准方法
2 实验验证
    2.1 声压灵敏度级实验结果
    2.2 声压灵敏度级的频率响应实验结果
    2.3 相频特性实验结果
3 计量保障的组织形式
4 计量保障的工作安排
5 结束语

(5)非自由声场中声源振速重建的近场声全息理论与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近场声全息方法的研究现状和发展
        1.2.1 基于空间Fourier变换的近场声全息
        1.2.2 基于边界元法的近场声全息
        1.2.3 基于等效源法的近场声全息
        1.2.4 基于Helmholtz方程最小二乘法
        1.2.5 统计最优近场声全息
        1.2.6 基于分布源边界点法的近场声全息
        1.2.7 近场声全息的分类与发展
    1.3 近场声全息方法在非自由场环境下的研究现状和发展
        1.3.1 适用于混响声场的封闭空间近场声全息
        1.3.2 声场分离方法
        1.3.3 块传递函数方法
    1.4 用于非自由场下声源识别的近场声全息方法选择与比较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非自由场块传递函数法声源振速重建
    2.1 引言
    2.2 用于正问题的块传递函数方法
    2.3 用于非自由场逆问题的块传递函数方法
        2.3.1 基于声压和质点速度的单测量面非自由场块传递函数方法
        2.3.2 基于双声压测量面的块传递函数方法
    2.4 非自由场块传递函数方法的仿真分析
        2.4.1 在单极子干扰下的双活塞声源法向速度重建模型
        2.4.2 互阻抗矩阵Zs的条件数与病态问题
        2.4.3 目标声源法向速度重建结果
        2.4.4 声源速度重建影响因素研究
    2.5 双声压测量面非自由场块传递函数方法的实验验证
        2.5.1 实验布置
        2.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倏逝波格林函数的块传递函数法声源振速重建
    3.1 引言
    3.2 传播波与倏逝波
    3.3 矩形声腔的简正波和倏逝波格林函数
        3.3.1 矩形声腔的简正波格林函数
        3.3.2 矩形声腔的倏逝波格林函数
    3.4 基于倏逝波格林函数的块传递函数法
    3.5 基于倏逝波格林函数的块传递函数法仿真分析
        3.5.1 声源模型
        3.5.2 基于倏逝波格林函数的互阻抗矩阵Zs的条件数
        3.5.3 基于单层声压速度测量的简正波与倏逝波展开法的重建结果
        3.5.4 基于双层声压测量面的简正波与倏逝波展开法的重建结果
    3.6 基于倏逝波格林函数的块传递函数法实验研究
        3.6.1 实验布置
        3.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声学硬边界的块传递函数法声源振速重建
    4.1 引言
    4.2 基于声学硬边界条件下块传递函数法的声源振速重建方法
        4.2.1 基于单层声压测量面的非自由场块传递函数方法
    4.3 基于声学硬边界条件的块传递函数法仿真分析
        4.3.1 使用声学屏蔽罩的双活塞声源法向速度重建模型
        4.3.2 目标声源法向速度重建结果
    4.4 基于声学硬边界条件的块传递函数法实验研究
        4.4.1 声学屏蔽罩的实现及声学硬边界条件验证
        4.4.2 障板上的两个相位相反的相干扬声器声源识别实验
        4.4.3 固支薄钢板激励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工程环境下旋转电机表面的声源定位识别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基于声学屏蔽罩的块传递函数法实验测量系统与参数选取
        5.2.1 实验对象
        5.2.2 实验原理
        5.2.3 声学屏蔽罩设计
        5.2.4 实验系统
        5.2.5 实验现场
    5.3 电机表面速度重建结果与对比
        5.3.1 互阻抗矩阵Zs的计算
        5.3.2 电机表面速度重建结果及误差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主要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录用与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球形传声器阵列捡拾与双耳虚拟重放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空间听觉机理概述
    1.3 声场空间信息的捡拾
    1.4 声场空间信息的重放
        1.4.1 基于心理声学简化的声场重放
        1.4.2 双耳重放
        1.4.3 物理声场的重放
    1.5 基于球形传声器阵列捡拾的双耳(虚拟)重放系统
    1.6 本文工作
        1.6.1 研究意义
        1.6.2 主要工作内容
        1.6.3 创新点
第二章 球形传声器阵列捡拾与平面波分解
    2.1 引言
    2.2 捡拾和平面波分解的基本理论
        2.2.1 坐标系统定义
        2.2.2 球面声压的球谐函数分解和重构
        2.2.3 基于球谐函数波束形成的平面波分解
    2.3 影响球形传声器阵列捡拾的因素
        2.3.1 空间采样分布方式
        2.3.2 球形传声器阵列的球体设计
        2.3.3 球形传声器阵列捡拾误差的讨论
    2.4 64 通路球形传声器阵列捡拾性能仿真
        2.4.1 六十四通路球形传声器阵列参数
        2.4.2 球形传声器阵列捡拾性能仿真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球形传声器阵列空间脉冲响应的测量
    3.1 引言
    3.2 声场空间脉冲响应的测量原理
        3.2.1 最大长度序列
        3.2.2 对数扫频信号法
    3.3 球形传声器阵列空间脉冲响应测量系统设计
        3.3.1 测量系统概述
        3.3.2 测量环境
        3.3.3 测量声源
        3.3.4 测量系统的空间位置定标
        3.3.5 传声器的校准
    3.4 空间脉冲响应的初步分析
        3.4.1 实际测量信号以及评价指标
        3.4.2 测量结果分析
    3.5 测量系统的非线性失真分析
        3.5.1 仿真模型
        3.5.2 单传声器测量的仿真结果
        3.5.3 球形传声器阵列捡拾的非线性失真仿真
        3.5.4 讨论
    3.6 测量结果验证
    3.7 小结
第四章 双耳虚拟重放与听觉模型分析
    4.1 引言
    4.2 HRTF的BEM计算获取
        4.2.1 边界元方法的计算原理
        4.2.2 头部模型和边界条件设定
        4.2.3 HRTF数据库及有效性验证
    4.3 基于双耳听觉模型的HRTF空间分辨率评价方法
        4.3.1 Moore双耳响度模型
        4.3.2 基于双耳响度模型的听觉判据
    4.4 HRTF幅度谱空间分辨阈值分析
        4.4.1 分析方法
        4.4.2 心理声学实验方法
        4.4.3 分析结果和讨论
        4.4.4 耳机频响与个性化头相关传输函数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球形传声器阵列捡拾信号的双耳虚拟听觉重放
    5.1 引言
    5.2 传声器阵列捡拾信号的双耳虚拟重放原理
    5.3 捡拾信号的双耳虚拟重放误差分析
        5.3.1 虚拟扬声器的空间采样分布
        5.3.2 重构误差分析
    5.4 多方向Beamforming信号双耳虚拟重放的简化方法
        5.4.1 HRTF或HRIR主成分分析的方法
        5.4.2 HRTF的PCA分解分析
        5.4.3 双耳虚拟重放信号处理的简化方法
        5.4.4 动态双耳信号处理
    5.5 动态双耳虚拟重放系统的构建
        5.5.1 系统硬件设计
        5.5.2 系统软件设计
        5.5.3 双耳虚拟重放系统的动态特性
    5.6 动态双耳虚拟重放系统的主观定位实验
        5.6.1 实验目的与设计
        5.6.2 实验数据的统计方法
        5.6.3 实验结果及分析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单层传声器阵列分离三维声场声波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来源
    1.2 三维声场声波分离技术背景与方法
        1.2.1 近场声全息技术的发展现状
        1.2.2 三维声场声波分离的研究进展
        1.2.3 声波分离技术当前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球面波叠加逼近原理的三维声场重构
    2.1 三维声场
    2.2 基于球面波叠加原理的声场重构原理
        2.2.1 理论推导
        2.2.2 使用传声器探头进行声场重构的仿真分析
        2.2.3 使用常规传声器阵列进行声场重构的仿真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单层传声器阵列分离三维声场声波的方法
    3.1 基于叠加逼近的单层传声器阵列声波分离方法
        3.1.1 基于叠加逼近的单层传声器阵列声波分离方法
        3.1.2 5测点传声器探头为测量前端的声波分离方法
    3.2 基于二次重构的单层传声器阵列声波分离方法
        3.2.1 空间重采样
        3.2.2 基于二次重构的单层传声器阵列声波分离方法
    3.3 声波分离中的正则化处理
        3.3.1 Tikhonov正则化方法
        3.3.2 选择正则化参数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单层传声器阵列声波分离方法的仿真研究
    4.1 振动结构的声辐射
        4.1.1 径向脉动球的声辐射
        4.1.2 横向振动球的声辐射
        4.1.3 受迫振动简支板的声辐射
    4.2 基于叠加逼近的单层传声器阵列声波分离方法的仿真研究
        4.2.1 基于叠加逼近的单层传声器阵列声波分离方法的仿真研究
        4.2.2 5测点传声器探头为测量前端的声波分离仿真研究
    4.3 基于二次重构的单层传声器阵列声波分离方法的仿真研究
        4.3.1 随机测量误差对两种声波分离方法分离精度的影响
        4.3.2 相对声源强度对声波分离精度的影响
        4.3.3 全息测量面的面积对声波分离精度的影响
        4.3.4 全息测量面的几何形状对声波分离精度的影响
        4.3.5 局部坐标系位置偏差对声波分离精度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单层传声器阵列声波分离方法的实验研究
    5.1 实验研究的硬件系统和数据采集软件系统
        5.1.1 硬件系统
        5.1.2 数据采集软件系统
    5.2 基于叠加逼近的单层传声器阵列声波分离方法的实验研究
    5.3 传声器探头作为测量前端的声波分离实验研究
    5.4 基于二次重构的单层传声器阵列声波分离方法的实验研究
        5.4.1 全息测量面的面积对声波分离精度的影响
        5.4.2 全息测量面的几何形状对声波分离精度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水介质中声波分离方法的实验验证
    6.1 水听器阵列的结构设计
    6.2 水介质中声波分离实验的硬件组成
    6.3 水介质中声波分离实验的数据采集和后处理
    6.4 反射水池实验
        6.4.1 实验过程
        6.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6.5 水介质中声波分离后处理软件开发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符号说明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8)室内会议扩声现场调音与声反馈抑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会议扩声要求分析
    1.1 语言可懂度高
    1.2 响度合适
    1.3 系统稳定可靠
    1.4 声音自然度良好
2.影响室内会议扩声音质的若干要素
    2.1 室内声场
    2.2 扬声器的布置
    2.3 音响设备的设置
    2.4 现场调音
3.室内会议扩声现场调音技巧
    3.1 会议前的准备
    3.2 现场音质控制
    3.3 过程控制
    3.4 会议信息的播放
4.室内会议扩声声反馈的形成原因与危害
    4.1声反馈的形成原因
    4.2 声反馈的危害
5.室内会议扩声中声反馈抑制措施
    5.1 声反馈抑制的基本原理
    5.2 声反馈抑制措施
6.结语

(9)声场的塑造(论文提纲范文)

1 什么是“声场”
2 声场中的“内容”
3 如何进行“声场塑造”
    3.1 仅使用传声器拾取声场信息
    3.2 传声器+混响器
    3.3 仅依靠混响器进行声场塑造

四、怎样选择与使用传声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时延估计法运用单个运动传声器识别声源的研究[D]. 张涵. 江苏大学, 2020(02)
  • [2]一阶指向可调差分阵列前后向比的理论分析与优化设计[D]. 石佳韵.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3]单个运动传声器结合内积运算的声源识别方法研究[D]. 时海涛. 江苏大学, 2019(02)
  • [4]声学风洞传声器的计量保障办法[J]. 黄健,安平,肖苏. 计量与测试技术, 2018(06)
  • [5]非自由声场中声源振速重建的近场声全息理论与方法研究[D]. 向上.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9)
  • [6]球形传声器阵列捡拾与双耳虚拟重放系统的研究[D]. 刘昱. 华南理工大学, 2015(01)
  • [7]单层传声器阵列分离三维声场声波的方法研究[D]. 宋玉来. 浙江工业大学, 2015(06)
  • [8]室内会议扩声现场调音与声反馈抑制[J]. 蒋加金,苏刚. 电子世界, 2014(12)
  • [9]声场的塑造[J]. 李伟. 音响技术, 2007(01)
  • [10]电影和电视录音制作中使用的传声器[J]. 高翔. 音响技术, 2006(03)

标签:;  ;  ;  ;  ;  

如何选择和使用麦克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