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LC数据的计算机处理及启示

HPLC数据的计算机处理及启示

一、高效液相数据的计算机处理及启迪(论文文献综述)

王郁然[1](2021)在《脯氨酸美拉德反应中间体制备及其风味强化》文中研究指明美拉德中间体是美拉德反应过程中产生的重要风味前体物质。Amadori化合物(ARPs)是其中的一类,其本身无味,常温下理化性质稳定,但热反应活性高,容易在加热过程中继续进行美拉德反应,快速形成理想、新鲜的风味,既可以弥补完全美拉德反应产物风味易散失的不足,又可以使消费者在烹饪过程中产生愉悦感和成就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脯氨酸(Proline)的美拉德反应因能产生面包、饼干的烘烤香与稻米的特征香气,在焙烤食品、烟草和咖啡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吸引力。本文以脯氨酸和葡萄糖为原料,研究了一种适合于工业生产的方法——真空浓缩-喷雾干燥联用法制备脯氨酸-葡萄糖ARP,并利用电子舌结合感官评定和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C-MS)对ARP的风味强化作用进行研究,为其工业制备与风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以谷胱甘肽为褐变指示剂,采用变温美拉德反应示踪法明确了脯氨酸-葡萄糖ARP的水相形成条件。结果表明,脯氨酸-葡萄糖ARP在p H 7.4、90℃下大量形成的时间为100 min。通过离子交换色谱对ARP进行纯化,采用质谱及核磁共振波谱进行结构鉴定,确定其为N-1-脱氧-D-果糖基-1-脯氨酸(N-(1-deoxy-D-fructose-1-yl)-proline),相对分子质量277,分子式为C11H19O7N,具有四种主要异构体。以纯化后的ARP为标准品,建立了水相测定脯氨酸-葡萄糖ARP浓度的高效液相检测(HPLC)方法,实现对ARP的定量分析。探究了真空浓缩-喷雾干燥联用法的工艺参数对中间体产率和色泽的影响。采用真空浓缩-喷雾干燥联用的方法,ARP的转化率从3.63%提高到69.15%。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固形物含量、进风温度和流速的增加,ARP的产率均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产物的色泽随着进风温度和流速的增加呈现出加深的趋势,明确了三个工艺参数与ARP产率、产物色泽之间的关系。应用工业生产的条件,确定了脯氨酸-葡萄糖ARP的最佳制备条件:90℃减压浓缩至20%固形物含量,喷雾干燥进风温度180℃,流速500 m L/h,为脯氨酸-葡萄糖ARP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研究了脯氨酸-葡萄糖美拉德中间体的增味效果。利用电子舌分析和感官评定喷雾干燥ARP产品的口感特征,结果表明,当ARP产品的添加量大于0.4%时,在不降低咸味的情况下,可以减少20%的食盐量,并且鲜味属性显着增强。这一发现为ARP的减盐增鲜应用提供了依据。进一步研究了中间体对唾液中醛甾酮分泌水平的影响,发现低、中反应程度的产物能刺激口腔内醛甾酮的分泌,提高其对盐的敏感性,而高反应程度的产物则抑制了醛甾酮的分泌。研究了脯氨酸-葡萄糖体系中间体的加工风味形成能力。在模拟烘焙条件下,对脯氨酸-葡萄糖反应底物(Pro-Glu)、纯ARP、ARP和脯氨酸的混合物(ARP-Pro)、美拉德反应-喷雾干燥产物(MSPs)和美拉德反应产物(MRPs)五个体系的风味形成规律进行研究。在相同的氨基浓度和加热条件下,MSPs生成的风味物质总量最丰富,分别是Pro-Glu的32.2倍,ARP的12.3倍,ARP-Pro的7.3倍,MRPs的5.5倍。同时,MSPs形成的呋喃类、吡喃类和含氮杂环类等典型烘焙类香气物质最多,说明MSPs能够丰富食物的风味轮廓,强化烘焙产品的特征香气。考察了脯氨酸-葡萄糖体系中间体在烘焙体系中的应用效果。在焙烤司康体系中添加不同比例的MSPs,通过电子鼻、色差测定与感官评定的方法综合评估在烘焙过程中司康饼样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风味轮廓、色泽与口感。结果表明,MSPs添加量为0.3%,对司康的风味强化效果和增色效果最优。通过对比添加MSPs和未添加MSPs的司康在冷藏条件下贮藏不同时间后的风味损失情况,发现添加MSPs可以减少司康贮藏期间的风味损失。

郭一睿[2](2021)在《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靶向分子影像探针研究》文中指出前列腺癌是近十年来成年男性癌症发病率增长幅度最大的癌种。对前列腺癌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成为泌尿系统肿瘤学的最大挑战之一。近年来,靶向前列腺癌生物标志物的药物逐渐被开发用于临床,大大提高了前列腺癌诊疗水平。同时,快速发展的分子影像技术已逐步成为诊断肿瘤的重要手段,其中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成像技术(PET)因其灵敏度高而成为现代医学影像中最具潜力的成像技术。与传统的肿瘤诊断手段相比,它具有更高的诊断效能,可真正地实现实时、无创、全面追踪生物体内肿瘤的演变过程。本文的第一部分内容主要通过荟萃分析方法分析了大量有关前列腺癌相关生物标志物的分子影像探针文献,得出在中晚期前列腺癌诊断过程中代谢型探针氟-18标记胆碱(18F-FECH)和氟-18标记氟化钠(18F-NaF)的应用较为广泛的结论。其中18F-NaF与18F-FECH两类代谢型探针对中晚期前列腺癌的骨转移、淋巴结转移和生化复发这三类症状诊断效能存在一定的差异。本文的第二部分内容是设计合成了一种氟-18标记的靶向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SMA)PET分子探针。该探针标记前体是在化合物PSMA-617结构的基础上进行修饰,引入可提高与PSMA的结合亲和力且能实现潜在PET/CT双模态成像的三碘苯甲酸单体基团。通过简便易行的“氟-18一步标记法”对探针前体GLNTGT进行放射性标记,获得了具有较高放射性纯度与比活度的探针18F-GLNTGT。探针18F-GLNTGT与胎牛血清共孵育4小时依然保持不变,这表明该探针具有良好的体外稳定性,探针的细胞摄取实验以及内化实验显示,探针在PSMA高度表达的LNCaP阳性细胞中细胞内化能力是PSMA低度表达的PC-3阴性细胞的2.4~2.6倍(P<0.05),这表明18F-GLNTGT具有良好的肿瘤靶向特异性。在与PSMA的竞争结合实验中,探针18F-GLNTGT的Ki值为0.49 nM(95%CI:0.35-0.69 nM),显示出探针18F-GLNTGT对PSMA具有良好的结合亲和能力。尽管探针前体GLNTGT在体外进行CT成像时存在一定的浓度依赖性,但目标探针18F-GLNTGT具有良好的肿瘤靶向特异性,并且在PSMA阳性LNCaP肿瘤中有较长保留时间,说明18F-GLNTGT是一种具有应用前景的PSMA靶向PET显像探针。

熊天真[3](2021)在《重组大肠杆菌全细胞转化L-多巴生产D-丹参素的研究》文中指出D-丹参素(D-danshensu,Salvianolicacid)是一种酚类羧酸化合物,主要获得于中国传统的药用植物丹参根部,除了能被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相关的疾病之外,还展现出其它药理学功能,例如抗氧化、抗肿瘤、抗炎等。D-丹参素也可以被用作底物来合成其它药用化合物,例如丹参素异丙酯和丹参素冰片酯,这些化合物展现出增强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性能。目前D-丹参素主要采用从植物丹参根部提取的方法进行生产,然而天然植物丹参中,D-丹参素含量低,且丹参产量容易受到天气影响,致使D-丹参素产量不稳定,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因此应用现代生物学技术,发展可持续的方法进行D-丹参素生产显得尤为迫切。本课题首先根据酶的催化特点,设计了D-丹参素生产途径;其次构建了D-丹参素生产菌株并通过不同拷贝数的质粒组合平衡途径基因的表达;然后通过模块化策略改造重组大肠杆菌NAD+合成途径,改善菌株供应辅酶NAD+能力,进而提高D-丹参素生产;最后优化了菌株培养条件,全细胞催化条件,以及D-丹参素分离纯化条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D-丹参素合成途径的设计分别以邻苯二酚或L-多巴为底物设计了三条生产D-丹参素的途径。途径一由L-氨基酸氧化酶(aadL)、葡萄糖脱氢酶(gdh)和D-乳酸脱氢酶(ldhD)组成;途径二由酚裂解酶(TPL)、aadL、ldhD、gdh组成;途径三由氨基转移酶(tyrB)、D-芳香族乳酸脱氢酶(csldhD)、L-谷氨酸脱氢酶(LGDH)组成。经过途径菌株的构建和将各途径菌株在相同催化条件下进行比较;转化反应1 h后,途径一D-丹参素产量达到0.35 g·L-1。转化反应6h后,途径一D-丹参素产量最高,达到1.67g·L-1,为途径二的5.6倍,途径三的2.7倍。(2)D-丹参素合成途径的优化为了防止中间产物积累及最大化生产D-丹参素,需要平衡途径基因的表达。本研究使用不同拷贝数的质粒(高拷贝的pRSFDuet-1质粒,中拷贝的pETDuet-1质粒,低拷贝的pCDFDuet-1质粒)来调节aadL、ldhD和gdh的表达,共构建了7个工程菌株;然后测定7个工程菌株中ldhD、gdh活性及D-丹参素产量;结果表明使用pCDFDuet-1表达gdh,pRSFDuet-1表达aadL和ldhD构建的E.coli ALG7菌株,D-丹参素产量最高,转化反应1 h后,D-丹参素产量达到 1.25 g·L-1,为原始菌株E.coli ALG2(pRSF-aadL,pET-ldhD-gdh)的3.6倍。(3)大肠杆菌NAD+合成途径的改造大肠杆菌NAD+合成涉及的基因众多,为了化繁为简,引入模块化代谢工程改造策略进行NAD+合成途径的优化。首先将整个大肠杆菌NAD+合成途径分为三个模块,模块一为以L-天冬氨酸为底物的从头合成途径,模块二为以烟酸/烟酰胺为底物的拯救途径,模块三为从头合成途径和拯救途径下游合成NAD+共用的通用合成途径;首先通过单独或组合过表达nadB、nadA、nadC进行模块一优化;其次通过单独或组合过表达niaP、pncB、nadV进行模块二优化;然后通过单独或组合过表达nadD、nadE、nadM进行模块三优化;最后通过单独或组合过表达niaP、pncB、nadD、nadE、nadM进行模块组合优化;重组菌株E.coli A5 NAD+/NADH总量和D-丹参素产量最高,分别达到36.48 μmol·g-1 DCW和2.31 g·L-1,为起始菌株的2.6倍和 1.85倍。(4)菌株培养条件的优化首先对培养基组成进行优化,分别优化了碳源、氮源、无机盐和维生素组成,得到最佳培养基组成为25 g·L-1葡萄糖、20g·L-1酵母粉、6g·L-1磷酸氢二钠、2g·L-1磷酸二氢钾、3g·L-1 硫酸镁、1mg·L-1 VB1、1.5 mg·L-1 VB2、1.5 mg·L-1 VB6。然后对菌株培养条件进行优化,分别优化了pH、溶氧量、诱导条件、补料方式,得到最佳菌株培养条件为pH7、20%溶解氧、诱导剂浓度为0.6mM、诱导起始细胞量(OD600)为15.92、诱导时长为14 h、葡萄糖流加速度为3.42 g·L-1·h-1。使用5 L发酵罐在最适培养条件下培养22h后,OD600达到47.45。最后进行200L发酵罐放大实验,22h培养后,菌体OD600达到48.72。(5)全细胞转化条件的优化首先通过单因素实验分别对转化过程中的pH值、温度、湿细胞菌体量、搅拌转速和葡萄糖添加量进行优化;然后对pH值、转化温度和搅拌转速进行正交实验,经优化得到的最佳转化条件为:pH 7.5、35℃、湿细胞菌体量为50 g·L-1、搅拌转速为400 rpm、L-多巴与葡萄糖的质量比为1:1.2。使用5L生物反应器在最适转化条件下转化18 h后,D-丹参素产量达到117.05 g·L-1,产率为97.05%,生产强度为6.5 g·L-1·h-1。进行200 L生物反应器放大实验,最终120 g·L-1L-多巴在14 h内转化为117.85 g·L-1D-丹参素,产率为97.71%,生产强度为8.42 g·L-1·h-1。(6)D-丹参素纯化条件的优化对20种大孔吸附树脂进行静态吸附和解吸实验,其中LX-17对D-丹参素的吸附量最高,且容易被乙醇溶液解吸;然后对分离纯化过程中的上样条件进行优化,得到最佳上样条件为:上样液浓度为20.45 g·L-1、上样液pH值为3、上样流速为2 mL·min-1;最后对洗脱条件进行优化,选取50%乙醇作为洗脱剂,洗脱流速设定为2 mL·min-1。使用优化的分离纯化条件对转化液中D-丹参素进行纯化,将纯化后的溶液进行减压浓缩、冷冻干燥,经过测定,纯度为99.63%。

邢相宜[4](2021)在《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方法的建立及肿瘤患者真实世界应用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建立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人血清中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方法,收集三甲医院肿瘤患者进行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的结果和临床资料,分析肿瘤患者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明确血药浓度与疗效和安全性的关系,为合理使用伏立康唑提供参考。分析肿瘤患者进行伏立康唑TDM的案例,为伏立康唑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指导。方法:1.建立测定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HPLC法,色谱柱为Eclipse Plus C18,流动相为甲醇:水(60:40),流速为1 m 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55 nm,进样量为10μL;血浆样品经乙腈蛋白沉淀分离处理,样本分析时间为10 min。2.应用该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方法,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全院肿瘤患者进行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的基本资料、实验室检查、用药情况和治疗过程。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用Graph Pad 8.0绘制相关图片。3.对肿瘤患者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的3例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指导肿瘤患者使用伏立康唑的个体化治疗。结果:1.建立了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的分析方法,该方法专属性高,血浆样品经处理后其内源成分对伏立康唑的测定无干扰,出峰时间在10 min左右。最低检测浓度为0.21μg·m L-1,回归方程为:Y=3.9726X-0.7285(R2=0.9988),线性范围为0.21μg·m L-1-16.88μg·m L-1。日内精密度的RSD在0.33%-2.62%之间,日间精密度的RSD在2.05%-6.47%之间,相对回收率在99.22%-101.07%之间,绝对回收率在102.05%-111.50%,血浆样品在室温4 h、-20℃条件下反复冻融3次和-20℃温度下保存7 d条件下稳定性考察结果的RSD均<7%。2.本研究共纳入肿瘤患者99人,男性患者45人,女性患者54人。对99例肿瘤患者的监测结果进行t检验显示男性患者血药浓度普遍高于女性患者(P<0.05);肝功能指标中AST与伏立康唑血药浓度显着相关(P<0.05),中性粒细胞数和单核细胞数与伏立康唑血药浓度显着相关(P<0.05);不同给药方式对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结果无相关性;血药浓度结果与年龄、体重、用药时间分别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均无显着相关性(P>0.05)。伏立康唑联合PPIs的患者血药浓度普遍比未联用的高(P<0.01),通过独立样本Kruskal-Wallis检验和多重比较法分析结果显示伏立康唑联合碳青霉烯类与多肽类抗菌药物治疗时,血药浓度水平较高。对各浓度范围内不良反应发生率用SPSS交叉量表行趋势性卡方检验结果显示,伏立康唑血药浓度≥5.5μg·m L-1时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血药浓度在正常范围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血药浓度在1-5.5μg·m L-1范围内者治疗有效率高于血药浓度<1μg·m L-1者(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研究过程中发现一例血药浓度高达8.42μg·m L-1,通过TDM调整给药剂量,使伏立康唑血药浓度降至5.42μg·m L-1,从而达到良好治疗效果;通过TDM发现一例伏立康唑与奥美拉唑相互作用使得伏立康唑血药为7.54μg·m L-1患者,停用奥美拉唑继续抗真菌治疗,血药浓度维持在3.21μg·m L-1,取得良好疗效;发现一例伏立康唑血药浓度为7.10·μg·m L-1导致精神行为异常的患者,通过TDM减少给药剂量,血药浓度降至3.71μg·m L-1,保证用药安全有效。结论:1.建立的HPLC法测定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方法专属性强,操作简单、准确、灵敏,可用于临床中伏立康唑血清样品分析。2.伏立康唑的血药浓度在肿瘤患者中个体差异大,影响因素多,且血药浓度与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具有显着关联性,需积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3.通过实际典型案例分析表明动态监测血药浓度,根据TDM结果及时调整给药剂量,可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对伏立康唑在肿瘤患者中的合理应用具有有重要意义,也为临床药师给患者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提供依据。

陈帅博[5](2021)在《5-羟甲基糠醛液相催化氧化反应过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5-呋喃二甲酸(FDCA)是一种市场前景广阔的生物基单体,当下主要通过5-羟甲基糠醛(HMF)催化氧化来制备。以Co/Mn/Br催化的HMF液相氧化过程为研究对象,本文通过实验优化了氧化工艺条件,考察了主、副反应动力学规律,并对反应路径及该体系中的化学振荡现象展开了机理探究。论文主要工作与结果包括:1.首先探索了 HMF液相氧化的可能性,考察了底物浓度、反应温度、反应压力、催化剂浓度及液相副产物含量对HMF氧化过程的影响,优化了工艺条件。结果表明,较低的反应压力有利于促进HMF向FDCA的高选择性转化,提高反应温度和催化剂浓度虽能加速反应进行,但呋喃环的不稳定性以及环上取代基的高反应活性使得HMF在过高反应温度和底物浓度下均容易发生多种副反应;优化后经HMF液相氧化反应得到的FDCA产品的收率可达91.5%,纯度可超过99.8%。2.基于Co/Mn/Br协同催化机理,并结合实验分析测试结果,论文系统提出了HMF液相氧化主、副反应路径和机理。主反应中HMF依次被氧化生成2,5-呋喃二甲醛(DFF)、5-羟甲基糠酸(HMFCA)、5-甲酰基-2-呋喃甲酸(FFCA),最后氧化为FDCA,其中HMF的羟甲基相对醛基具有较高的反应活性;除了氧化生成COx(CO和CO2)的燃烧副反应和生成HMF聚合物的缩聚副反应外,少量HMF会发生氧化开环副反应生成马来酸(MA)和富马酸(FA);实验考察了不同浓度下的氧化动力学规律,发现氧化反应速率对底物浓度的变化并不敏感,基于该浓度效应,采用双曲动力学模型进行了数据拟合和参数回归。3.首次报道了 HMF液相氧化体系中出现的反应振荡行为,基于不同反应条件下化学振荡规律发现振荡现象的产生是反应与扩散耦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充足的气相氧浓度和体系近稳态的反应状态是过程中尾氧浓度和COx生成速率出现周期性波动的前提;实验结果证实了过程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与HMF连串氧化反应中FFCA上醛基的氧化有关,基于醛类自氧化的双阶段振荡模型和醛基的自由基链反应过程,提出了 Co/Mn/Br催化下HMF液相氧化过程中的振荡反应机理。

吴旭[6](2021)在《基于MACD算法的厌氧废水处理工艺增强模式识别专家诊断系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厌氧微生物遭遇环境扰动时很敏感,导致厌氧废水处理工艺很不稳定;难降解毒性有机物等强抑制因素更加剧了厌氧工艺的不稳定性。扰动抑制的模式识别和趋势预测对保证厌氧工艺的高效稳定运行至关重要。基于专家系统的模式识别诊断方法在诊断的全面性和合理性方面具有特殊优势,然而厌氧生化系统的滞后性和状态参数的无规律噪声波动造成专家系统在模式识别诊断的敏感性、准确性和全面性的平衡上存在不足,因此必须增强其模式识别能力。本研究在设计专家诊断系统整体架构的基础上,引入了指数平滑异同移动平均(MACD)方法,并以其为核心设计了合理的增强模式识别算法;对厌氧反应器进行了多种扰动情境模拟冲击实验,利用MACD算法处理状态状态参数数据,构建了MACD指标;在对MACD指标响应特征进行聚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MACD指标特征响应与厌氧工艺系统状态之间的映射关系,并据此构建了基于MACD指标的专家诊断数据库;根据MACD指标在响应敏感性、准确性方面的表现,建立了诊断规则;利用基于Lab VIEW的诊断信息输出模块实现了诊断结果的可视化;最终完成了增强模式识别专家诊断系统的构建。MACD算法能够克服厌氧生化系统的滞后性,滤除状态参数的无规律噪声波动,增强专家诊断系统的模式识别能力。基于MACD算法的增强模式识别专家诊断系统能够很好地平衡厌氧工艺状态诊断的敏感性、准确性和全面性。气相参数的MACD指标整体上比液相参数的MACD指标响应更快,尤其是氢分压MACD指标,在扰动抑制初期通过快速(5小时内)、准确的响应指示出扰动抑制的发生,适合作为扰动抑制初期的敏感性指标;但在扰动抑制中后期,综合气、液相多MACD指标的特征响应,才能对扰动抑制程度、扰动抑制终点和厌氧生化系统的恢复等做出更全面的模式识别诊断,给出更详细且易于理解的诊断信息,并提供有效的预测和可靠的预警。

孙小东[7](2021)在《核桃蛋白肽改善骨质疏松活性评价和钙螯合肽的制备与结构表征》文中提出本论文以云南产核桃仁为原料,脱脂后采用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制备核桃蛋白酶解产物(WPH)。测定了WPH的水解度、氨基酸组成、分子量分布及钙结合能力等理化指标。利用维甲酸诱导的大鼠骨质疏松症动物实验模型,评价了WPH对骨质疏松大鼠的钙吸收和改善骨骼质量的作用;以钙结合能力为指标对WPH进行分离纯化,鉴定了组分中关键肽序列;同时制备了肽钙螯合物并对其结构进行了鉴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对脱脂核桃仁进行酶解处理,获得WPH,测定得WPH的水解度和蛋白质回收率分别为11.19%和81.72%。采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对WPH的氨基酸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WPH中谷氨酸含量最高(111.18mg/g),其次为脯氨酸(78.92 mg/g)和精氨酸(68.22 mg/g)。经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显示,WPH中多肽的分子量分布主要集中在1000 Da以下,其中平均分子量为572 Da的多肽占50%以上。2.建立维甲酸诱导的骨质疏松大鼠动物实验模型,评价了不同剂量下WPH对骨质疏松大鼠的骨保护作用。血清参数结果表明,WPH组大鼠的血清中钙含量、磷含量有明显增加、骨钙素含量明显下降,碱性磷酸酶活性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相较于模型组也明显降低。骨参数结果表明,WPH组的骨直径、骨干重指数、骨湿重指数相较于模型组有明显提高,骨拉伸强度和骨钙含量、骨磷含量也均有明显恢复。骨密度、皮质骨厚度、皮质骨和骨小梁面积比以及骨密度电子图像均显示出WPH组大鼠的骨质疏松症状得到明显改善。HE染色和TRAP染色图像表明,WPH组的骨小梁结构和数量明显恢复,皮质骨厚度提高,显着改善了骨质疏松大鼠的骨微结构。同时WPH干预还减少了破骨细胞的数量并抑制了破骨细胞活性。结果表明,WPH可以改善体内钙的吸收利用,调节骨代谢平衡,具有预防骨质疏松的作用。3.采用葡聚糖凝胶过滤层析(Sephadex G-25)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对WPH进行分离纯化,并对分离组分的钙结合能力进行测定。Sephadex G-25组分中钙结合能力最大为80.25μg/mg;通过RP-HPLC进一步分离该组分,测得分离组分中钙结合能力最大为107.89μg/mg。使用UPLC-Q-Orbitrap-MS2对纯化组分的多肽序列进行鉴定,获得15个多肽片段序列。选取LQVLEK和LPHHLD进行人工合成并制备肽钙螯合物,通过UV-VIS、SEM和XRD对肽钙螯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表明,肽和钙离子发生了螯合反应。质谱结合分子动力学分析表明,肽钙结合位点位于肽链末端的氨基氮原子和羧基氧原子,多肽中的羰基氧原子为与钙离子螯合的主要位点。

朱丹丹[8](2021)在《11种中成药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卓越贡献,并对世界文明进步产生了积极影响。中成药是以中草药为原料,按照规定的处方和工艺加工制成的中药制品,在携带、存储、运输、服用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中药指纹图谱具有专属性强、稳定性好、重现性好的优点,在中成药的质量评价方面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荧光光谱法具有灵敏度高的显着特点,三维荧光指纹图谱能更好地体现中成药的整体特征。本论文对11种中成药的三维荧光图谱进行研究,采用Matlab软件提取三维荧光图谱数据的特征参数,利用聚类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考察中成药三维荧光图谱的一致性,对于荧光图谱一致性良好的中成药,采用平均值法分别建立三维荧光指纹图谱。通过与标准品荧光图谱对照,对中成药三维荧光图谱中荧光峰所对应的荧光成分进行鉴别。论文共分5部分。1.绪论。本部分主要对近年来三维荧光光谱法在中成药研究中的应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合三维荧光光谱法的相关应用以及11种中成药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引用文献264篇。2.荧光光谱法实验条件的考察。利用荧光光谱技术对中成药的荧光图谱进行研究,采用控制变量法对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对荧光光谱仪仪器条件、样品提取条件进行考察,并通过方法学实验验证方法的可靠性。最佳仪器条件为:响应时间0.5 s、负高压700 V、扫描速度2400 nm·min-1、狭缝宽度5.0/5.0 nm;样品提取条件为:超声温度25℃,清热散结胶囊和金莲花胶囊超声时间15 min,其他9种药物超声时间10 min,甲醇含量100%。方法学实验表明,本方法具有较好的重复性和稳定性。3.四种舒肝利胆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研究。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测定消炎利胆片、护肝片、利胆排石片和金胆片的三维荧光图谱,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分别对其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广东白鹤与其他三个厂家生产的消炎利胆片三维荧光图谱存在一定差异;四个厂家生产的护肝片、利胆排石片的三维荧光图谱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两个厂家生产的金胆片的三维荧光图谱存在一定差异。采用平均值法对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良好的中成药分别建立了三维荧光指纹图谱。与标准品荧光图谱对照得到初步结果:消炎利胆片中含有咖啡酸和绿原酸;护肝片中含有五味子醇甲、五味子甲素和五味子乙素;金胆片中含有白藜芦醇和虎杖苷;利胆排石片的荧光峰未能与标准品的荧光峰相匹配,未能确认荧光峰所对应的荧光成分。4.四种清热解毒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研究。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测定金莲花胶囊、清火片、清热散结胶囊和复方穿心莲片三维荧光图谱,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分别对其一致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四种中成药的三维荧光图谱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采用平均值法对四种中成药分别建立了三维荧光指纹图谱。与标准品荧光图谱对照得到初步结果:四种中成药的荧光峰未能与标准品的荧光峰相匹配,未能确认荧光峰所对应的荧光成分。5.三种止咳平喘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研究。在最佳实验条件下测定复方桔梗止咳片、咳特灵胶囊和清肺抑火片的三维荧光图谱,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分别对其一致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五个厂家生产的复方桔梗止咳片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良好;云南腾药和修正生产的清肺抑火片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良好,云南金柯和云南曲靖生产的清肺抑火片的三维荧光图谱虽然各自具有良好的一致性,但与云南腾药和修正的三维荧光图谱存在一定的差异;三个厂家生产的咳特灵胶囊的三维荧光图谱均存在差异。与标准品荧光图谱对照得到初步结果:复方桔梗止咳片含有绿原酸;咳特灵胶囊和清肺抑火片的荧光峰未能与标准品的荧光峰相匹配,未能确认荧光峰所对应的荧光成分。

张洁[9](2021)在《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肉果草抗菌活性成分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肉果草(Lancea tibetica)是玄参科(Scrophulariaceae)肉果草属(Lancea)植物。现阶段对肉果草主要研究是化学成分和对肿瘤治疗作用机制,关于抗菌抗炎研究以及主要活性成分研究分析的文献较少。本文通过HPLC指纹图谱与抑菌的谱效关系,结合Perason成分-活性相关性分析,以及体外抗菌试验等方法进行抗菌抗炎活性成分的筛选,得到肉果草抗菌活性成分。利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从构建“成分-靶点-通路”网络图进行肉果草治疗细菌性肺炎作用机制研究。最终将所筛选抗菌活性成分与抗生素联合用药,初步分析联合用药作用机制对治疗细菌性肺炎的作用。为更深入的研究肉果草作用机制提供参考。结果如下:(1)超声-微波提取肉果草有效成分最佳提取条件是:料液比为1:60 g/m L,提取时间为80 min,微波功率为400 W,此时提取率达到最大值33.81%。高效液相指纹图谱中,肉果草的活性成分可以较好富集于三相萃取后的中相和上相,有效抗菌活性成分有芹菜素、齐墩果酸和熊果酸。(2)根据TCMIP数据库和ETCM数据库筛选得到肉果草主要的活性成分有34种。针对治疗细菌性肺炎,得到肉果草中有效抗菌活性成分有10种,其中芹菜素具有很高的抗菌效果。(3)通过体外联合抗菌成分用药的试验发现,青霉素与齐墩果酸、熊果酸、芹菜素三种活性成分按不同比例联合用药,实现了抑制细菌生长的预期结果,比起单独使用抗生素抑菌效果要好,同时起到了广谱抗生素的治疗效果。本次研究为肉果草抗菌消炎药用机制研究奠定了实验基础,对促进肉果草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作用,为我国传统中医药的天然药物开发提供基础数据。

高韵[10](2021)在《应用电化学方法和红外光谱法对中药黄精进行质量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十个不同产地多花黄精和五种不同种属黄精植物进行鉴别研究,从而为黄精药材建立鉴别和初步质量评价方法。方法应用电化学指纹图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以及显微红外光谱法三种技术对十个产地多花黄精和五种不同种属黄精植物进行鉴别和初步质量评价。结果通过对黄精的电化学指纹图谱进行分析比较,获得了最佳检测条件,即往体系中加入0.1000 g黄精粉末、超级恒温槽温度设置成310 K、磁力搅拌器转速为500 r/min。并在最佳检测条件下对十个产地多花黄精和五种不同种属黄精植物电化学指纹图谱的特征参数进行比较和讨论。分别研究不同产地多花黄精和不同种属黄精植物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图可以发现,每个谱图之间的峰形整体较为相似,其中不同产地多花黄精的吸收峰主要分布在3369、2929、2159、2031、1974、1620、1407、1018、930、866 cm-1附近,黄精属植物的吸收峰主要分布在3301、2978、2159、1627、1407、1018、928cm-1附近,但谱图中主要特征吸收峰的峰强度、位置、形状都有明显的差异,说明其对应的相关化学成分的含量也存在一定的差别。除此之外,还对其进行了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图的对比,经过导数处理以后的光谱图能将最初谱图中堆叠的以及过于宽大和细小的峰更好的分离开来,减少重叠谱带引起的干扰和背景吸收,使得红外光谱法能够抗干扰,十个产地多花黄精和五种不同种属黄精植物的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图的对比分析也进一步的验证了上述结果。通过比较十个产地多花黄精和五种不同种属黄精植物的显微红外光谱图,获得了最佳检测条件,即药材切片厚度为30μm,透射的检测模式,BaF2窗片。由于糖类C-O-C伸缩振动吸收峰所对应的是1018 cm-1处的吸收峰,在该波数下观察显微红外图像,发现样品的图像之间有明显差别,表明其多糖类含量有差异。在十个产地多花黄精中,贵州省铜仁市、安徽省祁门县、湖北省赤壁县糖类成分较高;其次为浙江省天目山、江西省瑞昌市、湖南省怀化市、湖北省崇阳县、安徽省合肥市;贵州省六盘水市和安徽省九华山最少。而不同种属黄精植物中,黄精和长梗黄精多糖成分含量相对较高,轮叶黄精,滇黄精多糖类含量居中,含量最低的是多花黄精。结论根据十个产地多花黄精和五种不同种属黄精植物的电化学指纹图谱之间各项特征信息参数的差异,从而对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电化学指纹图谱技术是一种能快速鉴别黄精并且方便和经济的方法。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与经过了导数处理以后的二阶导数光谱图相结合,既可以得到黄精含有的相关化学成分的主要信息,同时也可以根据吸收峰强度、位置和形状的差异对不同产地多花黄精以及不同种属黄精植物进行鉴别和区分,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图能够将最初谱图中掩盖部分的斜率变化表现出来从而获得谱图之间更为细小的差异特征,可做到对黄精进行快速鉴别和区分。显微红外光谱法可以观察黄精在不同扫描微区主要化学成分的分布情况,它既能对黄精植物根茎的横切面局部形状面貌进行显微成像,也能显示出空间不同位置的相关红外光谱信息,能够直观的对黄精进行鉴别区分和含量分析,该方法灵敏度高,具有可视性。

二、高效液相数据的计算机处理及启迪(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效液相数据的计算机处理及启迪(论文提纲范文)

(1)脯氨酸美拉德反应中间体制备及其风味强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1 绪论
    1.1 美拉德反应与食品
        1.1.1 美拉德反应概述
        1.1.2 美拉德反应与食品风味
        1.1.3 美拉德反应与食品色泽
    1.2 Amadori化合物和Heyns化合物类美拉德反应中间体的研究进展
        1.2.1 美拉德反应中间体的制备方法
        1.2.2 美拉德反应中间体的纯化和分析表征方法
        1.2.3 脯氨酸美拉德反应中间体
        1.2.4 美拉德反应中间体的新鲜风味加工形成与应用
        1.2.5 美拉德反应中间体在食品贮藏过程的应用潜力
    1.3 减盐食品配料的研究现状与发展瓶颈
    1.4 立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试剂
    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变温美拉德反应水相制备美拉德反应中间体
        2.3.2 真空脱水高效制备ARP
        2.3.3 ARP的纯化
        2.3.4 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定量检测ARP
        2.3.5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鉴定ARP
        2.3.6 ARP的NMR分析
        2.3.7 真空浓缩-喷雾干燥联用法制备ARP
        2.3.8 美拉德反应产物(MRPs)的制备
        2.3.9 美拉德反应样品的电子舌分析
        2.3.10 电子舌分析样品的制备
        2.3.11 褐变程度的测定
        2.3.12 电子舌分析样品的感官评定
        2.3.13 唾液中醛甾酮含量的测定
        2.3.14 加热曲线的测定
        2.3.15 用于挥发性化合物分析的样液的制备
        2.3.16 挥发性风味物质分析
        2.3.17 司康的制作
        2.3.18 HeraclesⅡ快速气相色谱电子鼻分析
        2.3.19 色差分析
        2.3.20 司康的感官评定
        2.3.21 司康贮藏期间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测定
        2.3.22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变温美拉德反应示踪法水相制备脯氨酸-葡萄糖美拉德中间体
        3.1.1 变温美拉德反应还原型谷胱甘肽示踪法确定中间体形成时间
        3.1.2 反应温度对脯氨酸美拉德中间体形成时间的影响
        3.1.3 初始pH对脯氨酸美拉德中间体形成时间的影响
        3.1.4 脯氨酸-葡萄糖美拉德反应中间体的真空脱水高效制备与结构表征
    3.2 美拉德中间体的真空浓缩-喷雾干燥联用规模化制备
        3.2.1 真空浓缩-喷雾干燥联用技术制备ARP的可行性研究
        3.2.2 反应液真空浓缩程度对中间体产率与色泽的影响
        3.2.3 喷雾干燥进风温度对中间体产率与色泽的影响
        3.2.4 喷雾干燥流速对中间体产率与色泽的影响
    3.3 脯氨酸-葡萄糖美拉德中间体的增味效果研究
        3.3.1 不同转化率中间体的味觉特性
        3.3.2 中间体增味作用的量效关系
        3.3.3 美拉德反应液中增咸增鲜作用主要贡献因素剖析
        3.3.4 不同转化率中间体的感官评定
        3.3.5 中间体对唾液中醛甾酮分泌水平的影响
    3.4 脯氨酸-葡萄糖美拉德中间体的加工风味形成研究
        3.4.1 模拟烘焙条件下中间体的风味形成能力分析
        3.4.2 美拉德反应中间体在司康中的应用研究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葡萄糖、脯氨酸与ARP的高效液相色谱图
附录二:N-1-脱氧-1-L-脯氨酸D-果糖的NMR谱图
附录三:GC-MS检测Pro-Glu、ARP、ARP-Pro、MSPs及 MRPs溶液在模拟烘焙条件下加热产生的挥发性风味物质
附录四:添加中间体前后司康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
附录五: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2)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靶向分子影像探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列腺癌及临床诊断现状
        1.1.1 前列腺癌概述
        1.1.2 前列腺癌临床诊断手段
    1.2 分子影像技术概述
        1.2.1 分子影像技术简要
        1.2.2 放射性核素成像技术简要
        1.2.3 氟-18标记的放射性药物的制备途径
    1.3 当前各类型核素标记分子影像探针对前列腺癌诊断的局限性
    1.4 立题依据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氟-18标记探针对中晚期前列腺癌淋巴结/骨转移或生化复发诊断价值的荟萃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文献检索
        2.2.2 研究项目筛选
        2.2.3 数据提取和质量评估
        2.2.4 数据综合与分析
    2.3 结果
        2.3.1 文献检索与研究选择
        2.3.2 纳入研究的特征
        2.3.3 质量评估
        2.3.4 氟-18标记系列探针的诊断效率分析
        2.3.5 不同氟-18标记探针的诊断效率比较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氟-18标记PSMA靶向分子探针的构建及其生物学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化学合成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氟-18标记靶向PSMA探针前体的合成
        3.2.3 探针~(18)F-GLNTGT的放射性合成
        3.2.4 体外稳定性研究
        3.2.5 脂水分配系数(Log D_(7.4))的测定
        3.2.6 细胞培养
        3.2.7 细胞摄取研究
        3.2.8 生物相容性研究
        3.2.9 细胞内化实验
        3.2.10 探针与PSMA的竞争结合研究
        3.2.11 探针前体GLNTGT的体外CT成像信号研究
        3.2.12 荷瘤鼠PET成像研究
    3.3 结果
        3.3.1 探针前体GLNTGT的表征
        3.3.2 探针~(18)F-GLNTGT的放射性标记与体外稳定性
        3.3.3 探针~(18)F-GLNTGT的细胞摄取与生物相容性研究
        3.3.4 探针~(18)F-GLNTGT的细胞内化实验
        3.3.5 探针~(18)F-GLNTGT对 PSMA的竞争结合研究
        3.3.6 探针前体GLNTGT的体外CT成像信号研究
        3.3.7 探针~(18)F-GLNTGT的 PET成像比较研究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成果

(3)重组大肠杆菌全细胞转化L-多巴生产D-丹参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索引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丹参与丹参素
    1.2 丹参素的药理作用
        1.2.1 保护心肌
        1.2.2 抗氧化
        1.2.3 抗炎
        1.2.4 抗肝纤维化
        1.2.5 抗动脉粥样硬化
        1.2.6 抑制血栓形成
        1.2.7 其它药理学作用
    1.3 丹参素的衍生物
        1.3.1 丹参素异丙酯
        1.3.2 丹参素冰片酯
        1.3.3 “221S”系列化合物
    1.4 丹参素的生产方法
        1.4.1 植物提取法
        1.4.2 化学合成法
        1.4.3 生物合成法
    1.5 生物催化在制药工业应用的优势
        1.5.1 生物催化降低医药成本
        1.5.2 生物催化减轻化学污染
        1.5.3 生物催化安全可控
    1.6 立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1.6.1 本研究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6.2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D-丹参素生产途径的设计和优化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常用试剂
        2.2.2 仪器和设备
        2.2.3 重组质粒和菌株的构建
        2.2.4 重组菌株的培养和表达
        2.2.5 蛋白纯化与电泳
        2.2.6 大肠杆菌重组酶活性的测定
        2.2.7 途径验证
        2.2.8 全细胞转化
        2.2.9 总RNA的提取
        2.2.10 RT-qPCR分析
        2.2.11 检测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途径一的验证
        2.3.2 途径二的验证
        2.3.3 途径三的验证
        2.3.4 工程菌株的构建及比较
        2.3.5 共表达菌株的构建思路
        2.3.6 共表达菌株的构建及优化
        2.3.7 共表达验证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辅酶工程增加胞内NAD~+/NADH总量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常用试剂及仪器
        3.2.2 重组质粒和菌株的构建
        3.2.3 重组菌株的发酵培养
        3.2.4 RNA提取和RT-qPCR分析
        3.2.5 全细胞转化
        3.2.6 胞内NAD~+和NADH含量的测定
        3.2.7 产物的检测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外源添加NAD~+对全细胞转化效率的影响
        3.3.2 提高NAD~+/NADH总量的策略
        3.3.3 优化从头合成途径(模块一)
        3.3.4 优化拯救途径(模块二)
        3.3.5 优化通用合成途径(模块三)
        3.3.6 组合模块途径的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菌体培养条件及全细胞转化条件的优化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剂
        4.2.2 仪器和设备
        4.2.3 试剂制备
        4.2.4 菌株培养
        4.2.5 全细胞转化
        4.2.6 检测方法
        4.2.7 葡萄糖浓度及菌体量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培养基组成的优化
        4.3.2 摇瓶培养条件的优化
        4.3.3 5L发酵罐培养条件的优化
        4.3.4 全细胞转化条件的优化
        4.3.5 重组细胞重复利用次数的优化
        4.3.6 200 L发酵罐放大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D-丹参素纯化工艺的研究
    5.1 前沿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大孔吸附树脂的预处理
        5.2.2 静态吸附量和吸附率的测定
        5.2.3 静态解吸率的测定
        5.2.4 产品纯度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
        5.3.2 上样条件的优化
        5.3.3 洗脱条件的优化
        5.3.4 最佳工艺条件的验证实验
    5.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论文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Ⅰ: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及专利
附录Ⅱ: 途径基因序列

(4)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方法的建立及肿瘤患者真实世界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方法的建立
    1.1 仪器与试药
        1.1.1 仪器
        1.1.2 试药
    1.2 方法与结果
        1.2.1 色谱条件
        1.2.2 标准溶液配制
        1.2.3 血浆样品预处理
        1.2.4 方法学考察
        1.2.4.1 专属性考察
        1.2.4.2 标准曲线
        1.2.4.3 精密度和回收率试验
        1.2.4.4 稳定性试验
    1.3 讨论
    1.4 小结
第二章 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在肿瘤患者中的真实应用分析
    2.1 资料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1.1 收集资料
        2.1.1.2 疗效的评估
        2.1.2 研究方法
        2.1.2.1 血药浓度监测方法
        2.1.2.2 色谱条件
        2.1.3 统计学方法
    2.2 结果
        2.2.1 纳入患者基本信息
        2.2.2 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结果
        2.2.3 伏立康唑给药途径与血药浓度
        2.2.4 体重与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相关性
        2.2.5 肝功能指标与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相关性
        2.2.6 血常规指标与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相关性
        2.2.7 合并用药对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影响
        2.2.7.1 PPIs对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影响
        2.2.7.2 抗菌药物对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影响
        2.2.8 伏立康唑血药浓度与不良反应之间的关系
        2.2.9 伏立康唑血药浓度与疗效之间的关系
        2.2.9.1 患者治疗有效率
        2.2.9.2 真菌葡聚糖的变化
    2.3 讨论
        2.3.1 伏立康唑TDM与合理用药
        2.3.1.1 安全性
        2.3.1.2 有效性
        2.3.2 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的影响因素
        2.3.2.1 性别
        2.3.2.2 给药途径
        2.3.2.3 体重
        2.3.2.4 肝功能
        2.3.2.5 炎症
        2.3.2.6 合并用药
        2.3.2.6.1 伏立康唑与质子泵抑制剂合并用药
        2.3.2.6.2 伏立康唑与抗菌药物合并用药
    2.4 小结
第三章 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的3 例典型案例分析
    3.1 典型案例分析
        3.1.1 案例一
        3.1.2 案例二
        3.1.3 案例三
    3.2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治疗药物监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5-羟甲基糠醛液相催化氧化反应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2,5-呋喃二甲酸合成工艺路线
        2.1.1 糠醛(糠酸)路线
        2.1.2 已糖二酸路线
        2.1.3 5-羟甲基糠醛路线
    2.2 5-羟甲基糠醛催化氧化研究进展
        2.2.1 化学氧化法
        2.2.2 生物酶催化氧化法
        2.2.3 贵金属催化氧化法
        2.2.4 液相催化氧化法
    2.3 非线性化学与化学反应振荡
        2.3.1 非线性化学
        2.3.2 化学振荡现象
        2.3.3 化学振荡反应研究进展
    2.4 论文研究基本思路
第三章 实验过程与技术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3.2 实验装置
        3.2.1 反应装置与实验流程
        3.2.2 自动控制与数据采集
    3.3 实验步骤
    3.4 分析测试方法
        3.4.1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3.4.2 液质联用分析
        3.4.3 气质联用分析
第四章 HMF液相氧化制备FDCA实验研究
    4.1 不同反应底物对氧化主、副反应影响
    4.2 温度与压力对氧化主、副反应影响
    4.3 催化剂浓度对氧化主、副反应影响
    4.4 反应物浓度对氧化主、副反应影响
    4.5 母液中副产物对氧化主、副反应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HMF液相氧化反应机理与动力学规律
    5.1 Co/Mn/Br催化HMF氧化机理
    5.2 HMF液相氧化生成FDCA主反应路径
    5.3 HMF液相氧化副反应机理与路径
    5.4 HMF液相氧化反应动力学规律
        5.4.1 动力学反应网络与模型
        5.4.2 气液传质的影响
        5.4.3 不同反应物浓度下的动力学规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HMF液相氧化过程中振荡反应规律及机理研究
    6.1 HMF液相氧化过程中的反应振荡现象
        6.1.1 HMF氧化过程中反应振荡规律
        6.1.2 尾氧浓度与反应温度的影响
        6.1.3 HMF氧化过程中振荡反应机理
    6.2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研究成果

(6)基于MACD算法的厌氧废水处理工艺增强模式识别专家诊断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厌氧废水处理工艺
        1.2.2 厌氧废水处理工艺的监测
        1.2.3 厌氧废水处理工艺的诊断控制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专家诊断系统的设计及其模式识别增强
    2.1 专家诊断系统的设计
        2.1.1 专家系统概述
        2.1.2 专家诊断系统的结构
    2.2 专家诊断系统的模式识别增强
        2.2.1 模式识别增强的必要性
        2.2.2 模式识别增强方式的选择
        2.2.3 指数平滑异同移动平均(MACD)算法
    2.3 小结
第三章 厌氧工艺扰动情境模拟冲击实验
    3.1 厌氧废水处理工艺的扰动情境
        3.1.1 难降解毒性有机物的抑制
        3.1.2 负荷冲击的抑制
        3.1.3 温度冲击的抑制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试剂和仪器
        3.2.2 UASB反应器
        3.2.3 在线监测系统
        3.2.4 离线分析方法
        3.2.5 模拟冲击实验设计
        3.2.6 增强模式识别诊断指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四氯乙烯冲击实验
        3.3.2 硝基苯冲击实验
        3.3.3 负荷冲击实验
        3.3.4 温度冲击实验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MACD指标及数据库的专家诊断系统的构建
    4.1 MACD指标的响应特性
    4.2 基于MACD指标的专家诊断数据库
    4.3 基于MACD指标及其数据库的诊断规则
    4.4 诊断信息输出模块
    4.5 诊断结果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清单

(7)核桃蛋白肽改善骨质疏松活性评价和钙螯合肽的制备与结构表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食源性生物活性肽的研究进展
        1.1.1 食源性生物活性肽的概述
        1.1.2 食源性生物活性肽的制备方法研究
        1.1.3 食源性生物活性肽的活性研究进展
        1.1.4 食源性生物活性肽的分离纯化方法研究
    1.2 核桃及核桃生物活性肽研究进展
        1.2.1 核桃的概述
        1.2.2 核桃的营养成分
        1.2.3 核桃生物活性肽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1.2.4 核桃生物活性肽的活性研究
    1.3 骨质疏松症研究进展
        1.3.1 骨质疏松症的概述
        1.3.2 骨质疏松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
        1.3.3 食源性生物活性肽对骨质疏松作用研究现状
    1.4 肽钙螯合物的研究进展
        1.4.1 钙补充剂的发展现状
        1.4.2 肽钙螯合物的研究现状
        1.4.3 肽钙螯合物的结构鉴定方法研究
    1.5 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5.1 选题依据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核桃脱脂粉蛋白酶解物的制备及其组成分析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试剂
    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2.4 实验方法
        2.4.1 核桃仁的脱脂处理
        2.4.2 核桃脱脂粉酶解产物的制备
        2.4.3 核桃蛋白酶解产物水解度的测定
        2.4.3.1 凯氏定氮法测总蛋白含量
        2.4.3.2 氨基氮的测定
        2.4.4 蛋白质回收率测定
        2.4.5 WPH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2.4.6 WPH分子量分布分析
        2.4.7 WPH钙螯合能力测定
        2.4.8 统计分析
    2.5 实验结果与讨论
        2.5.1 核桃仁脱脂后得率和核桃脱脂粉总氮含量
        2.5.2 WPH的水解度和蛋白质回收率
        2.5.3 WPH的氨基酸组成分析
        2.5.4 WPH的分子量分布分析
        2.5.5 WPH的钙螯合能力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核桃脱脂粉蛋白酶解物预防骨质疏松功效评价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试剂
    3.3 主要仪器与设备
    3.4 实验方法
        3.4.1 大鼠动物实验设计
        3.4.2 血清生化指标的测定
        3.4.2.1 血清钙含量测定(Ca)
        3.4.2.2 血清磷含量测定(P)
        3.4.2.3 血清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ALP)
        3.4.2.4 血清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测定(TRAP)
        3.4.2.5 血清骨钙素含量测定(BGP)
        3.4.3 骨参数测定
        3.4.3.1 骨长度、骨直径
        3.4.3.2 骨湿重、骨干重
        3.4.3.3 骨生物力学特性
        3.4.3.4 骨钙、骨磷含量
        3.4.3.5 骨矿物密度(BMD)
        3.4.4 骨组织形态学参数
        3.4.4.1 苏木精-伊红染色(HE)
        3.4.4.2 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TRAP)
        3.4.5 统计分析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大鼠体重生长分析
        3.5.2 大鼠脏器指数分析
        3.5.3 血清生化指标分析
        3.5.4 骨参数分析
        3.5.5 骨组织形态学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核桃脱脂粉蛋白酶解物的分离纯化与鉴定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试剂
    4.3 仪器与设备
    4.4 实验方法
        4.4.1 WPH的Sephadex G-25分离纯化
        4.4.2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RP-HPLC)分离纯化
        4.4.3 关键肽的氨基酸序列鉴定
        4.4.4 统计分析
    4.5 实验结果
        4.5.1 凝胶过滤层析分离结果
        4.5.2 RP-HPLC分离结果
        4.5.3 关键肽氨基酸序列的鉴定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核桃蛋白肽钙螯合物的制备及结构表征
    5.1 实验材料和试剂
    5.2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肽钙螯合物的制备
        5.3.2 肽钙螯合物的结构鉴定
        5.3.2.1 UV-VIS分析
        5.3.2.2 SEM分析
        5.3.2.3 XRD分析
        5.3.2.4 FTIR分析
        5.3.2.5 UPLC-Q-Orbitrap-MS~2分析
        5.3.2.6 分子动力学模拟
        5.3.3 统计分析
    5.4 实验结果
        5.4.1 纯化肽钙结合能力的分析
        5.4.2 肽钙螯合物的结构分析
        5.4.2.1 UV-VIS分析
        5.4.2.2 SEM分析
        5.4.2.3 XRD分析
        5.4.2.4 FTIR分析
        5.4.2.5 UPLC-Q-Orbitrap-MS~2分析
        5.4.2.6 肽钙螯合物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创新点
    6.1 全文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8)11种中成药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荧光光谱法实验条件的考察
    1.1 实验部分
        1.1.1 仪器、试剂及药品
        1.1.2 实验方法
    1.2 结果与讨论
        1.2.1 仪器条件考察
        1.2.2 药物提取条件考察
        1.2.3 方法学考察
    1.3 小结
2 四种舒肝利胆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仪器与试剂
        2.1.2 舒肝利胆类药品来源
        2.1.3 实验方法
    2.2 不同浓度舒肝利胆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图谱对比
        2.2.1 消炎利胆片
        2.2.2 护肝片
        2.2.3 利胆排石片
        2.2.4 金胆片
    2.3 舒肝利胆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2.3.1 消炎利胆片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2.3.2 护肝片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2.3.3 利胆排石片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2.3.4 金胆片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2.4 舒肝利胆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的建立
    2.5 舒肝利胆类中成药三维荧光指纹图谱中的荧光峰鉴别
        2.5.1 消炎利胆片
        2.5.2 护肝片
        2.5.3 利胆排石片
        2.5.4 金胆片
    2.6 小结
3 四种清热解毒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研究
    3.1 实验部分
        3.1.1 仪器与试剂
        3.1.2 清热解毒类药品来源
        3.1.3 实验方法
    3.2 不同浓度清热解毒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图谱对比
        3.2.1 金莲花胶囊
        3.2.2 清火片
        3.2.3 清热散结胶囊
        3.2.4 复方穿心莲片
    3.3 清热解毒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3.3.1 金莲花胶囊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3.3.2 清火片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3.3.3 清热散结胶囊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3.3.4 复方穿心莲片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3.4 清热解毒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
    3.5 中成药三维荧光指纹图谱中的荧光峰鉴别
        3.5.1 清火片
        3.5.2 清热散结胶囊
    3.6 小结
4 三种止咳平喘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研究
    4.1 实验部分
        4.1.1 仪器与试剂
        4.1.2 止咳平喘类药品来源
        4.1.3 实验方法
    4.2 不同浓度止咳平喘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图谱对比
        4.2.1 复方桔梗止咳片
        4.2.2 咳特灵胶囊
        4.2.3 清肺抑火片
    4.3 止咳平喘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4.3.1 复方桔梗止咳片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4.3.2 咳特灵胶囊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4.3.3 清肺抑火片的三维荧光图谱一致性考察
    4.4 止咳平喘类中成药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
    4.5 止咳平喘类中成药三维荧光指纹图谱中的荧光峰鉴别
        4.5.1 复方桔梗止咳片
        4.5.2 清肺抑火片
    4.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9)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肉果草抗菌活性成分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细菌性肺炎研究进展
        1.1.1 发展趋势
        1.1.2 现代医学的对策
        1.1.3 不足之处
    1.2 肉果草概述
        1.2.1 形态特征
        1.2.2 分布及研究区域概况
        1.2.3 肉果草功效及药理研究进展
    1.3 网络药理学的发展与应用
        1.3.1 网络药理学的研究方法
        1.3.2 网络药理学在中药研究中的应用
    1.4 本实验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基于高效液相谱效关系筛选肉果草抗菌活性成分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3 研究方法
        2.3.1 肉果草干粉的制备
        2.3.2 超声-微波提取肉果草有效成分
        2.3.3 肉果草有效部位分离
        2.3.4 肉果草有效部位抗菌效果筛选
        2.3.5 高效液相指纹图谱建立
        2.3.6 Pearson成分-活性相关性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超声-微波单因素实验结果分析
        2.4.2 响应曲面实验
        2.4.3 不同活性部位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实验结果
        2.4.4 高效液相方法学考察
        2.4.5 高效液相实验结果
        2.4.6 Pearson成分-活性相关性结果
    2.5 小结
第三章 基于网络药理学筛选肉果草抗菌活性成分
    3.1 引言
    3.2 研究内容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3 结果
        3.3.1 肉果草主要活性成分库
        3.3.2 选取细菌性肺炎—肉果草共有靶点
        3.3.3 细菌性肺炎—肉果草共有靶点的PPI网络构建
        3.3.4 GO富集与KEGG通路的共同靶点分析
        3.3.5 成分-靶点-通路的网络构建
    3.4 小结
第四章 肉果草活性成分联合抗生素体外抑菌试验
    4.1 前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
        4.2.2 试剂
        4.2.3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抗菌药物原液的制备
        4.3.2 MH肉汤培养基的制备
        4.3.3 固体培养基的制备
        4.3.4 1%的TTC染色液的配制
        4.3.5 关于实验菌种的确定
        4.3.6 菌液的配制
    4.4 实验步骤
        4.4.1 单药MIC(最低浓度)的测定
        4.4.2 青霉素与其中一种药物联合的抑菌效果测定
        4.4.3 青霉素与其中两种药物联合的抑菌效果测定
        4.4.4 青霉素与三种药物共同联合的抑菌效果测定
    4.5 实验结果
        4.5.1 不同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确定
        4.5.2 青霉素与其中一种药物联合的抑菌效果
        4.5.3 青霉素与其中两种药物联合的抑菌效果
        4.5.4 青霉素与三种药物共同联合的抑菌效果
        4.5.5 四种药物单独用药与联合用药对比
    4.6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应用电化学方法和红外光谱法对中药黄精进行质量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tion)
第一章 前言
    1 立题依据
    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2.1 研究黄精的电化学指纹图谱
        2.2 研究黄精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图
        2.3 研究黄精的显微红外光谱图
第二章 黄精的电化学指纹图谱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与试剂
        1.2 样品制备及实验方法
    2 方法与结果
        2.1 加入量对振荡体系的影响
        2.2 温度对振荡体系的影响
        2.3 搅拌速度对振荡体系的影响
        2.4 电化学指纹图谱的重现性
        2.5 不同产地多花黄精的电化学指纹图谱
        2.6 不同种属黄精植物的电化学指纹图谱
    3 结论
第三章 黄精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仪器
        1.2 样品制备及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不同产地多花黄精的红外光谱图分析
        2.2 不同产地多花黄精的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图分析
        2.3 不同种属黄精植物的红外光谱图分析
        2.4 不同种属黄精植物的二阶导数红外光谱图分析
    3 总结
第四章 黄精的显微红外光谱研究
    1 实验部分
        1.1 主要仪器
        1.2 样品制备及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采集模式的选择
        2.2 窗片材质的选择
        2.3 切片厚度的选择
        2.4 不同产地多花黄精的显微红外图像研究
        2.5 不同种属黄精植物显微红外图像研究
    3 总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综述 中药材黄精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高效液相数据的计算机处理及启迪(论文参考文献)

  • [1]脯氨酸美拉德反应中间体制备及其风味强化[D]. 王郁然. 江南大学, 2021
  • [2]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靶向分子影像探针研究[D]. 郭一睿. 江南大学, 2021(01)
  • [3]重组大肠杆菌全细胞转化L-多巴生产D-丹参素的研究[D]. 熊天真. 江南大学, 2021(01)
  • [4]伏立康唑血药浓度监测方法的建立及肿瘤患者真实世界应用分析[D]. 邢相宜. 大理大学, 2021(09)
  • [5]5-羟甲基糠醛液相催化氧化反应过程研究[D]. 陈帅博. 浙江大学, 2021(02)
  • [6]基于MACD算法的厌氧废水处理工艺增强模式识别专家诊断系统[D]. 吴旭.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7]核桃蛋白肽改善骨质疏松活性评价和钙螯合肽的制备与结构表征[D]. 孙小东.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8]11种中成药的三维荧光指纹图谱的研究[D]. 朱丹丹.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9]基于网络药理学的肉果草抗菌活性成分筛选及作用机制研究[D]. 张洁. 青海师范大学, 2021(12)
  • [10]应用电化学方法和红外光谱法对中药黄精进行质量的初步研究[D]. 高韵.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HPLC数据的计算机处理及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