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在煤灰成分测定中的应用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在煤灰成分测定中的应用

一、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在煤灰成分测定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昀朋[1](2021)在《神东煤矿物赋存与热转化特征对其黏温特性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煤中矿物显着影响煤灰黏温特性,进而产生堵渣等问题,制约气化生产。本文以煤中矿物和煤灰黏温特性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浮沉试验、工业分析、煤灰成分分析及煤灰熔融性测试等手段分析了神东矿区煤的基础性质,利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镜定量分析了神东矿区煤中主要矿物组成,利用煤灰高温黏度测定仪测得煤灰黏温曲线,采用Fact Sage7.3以煤灰成分为基础对其进行了黏温特性模拟,探讨了影响煤灰黏温特性的主要因素,特别是煤中矿物类型和含量对煤灰黏温特性的影响机理,并以Urbain修正模型为基础,考虑六种修饰组分,形成黏温曲线预测模型。结果显示:神东矿区煤中矿物组成主要有伊利石、方解石、黄铁矿、菱铁矿等,存在部分石英与伊利石共生;伊利石含量高并部分伴生石英造成煤灰中硅铝含量及硅铝比高且增大煤灰黏度;方解石是主要含钙矿物,钙含量过高会导致黏度增大且出现结晶渣;铁系矿物主要是黄铁矿和菱铁矿,铁含量相对较高导致网络结构松散并降低煤灰黏度。模拟煤样混配后的黏温特性结果表明,煤样配比在4.1:5.9~8.3:1.7之间能够较好的满足液态排渣气化炉的操作温度和黏度区间。使用黏温预测模型计算时,对结晶渣型煤灰的计算结果偏差较大,但对玻璃渣型和塑性渣型煤灰计算效果较好。

张文浩[2](2021)在《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在火电厂煤炭与石油焦在线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目前,煤炭仍是中国一次性能源的主要来源。对于火电厂,煤炭和石油焦均可作为燃料用于电力生产。煤质的复杂多样、石油焦的高污染特性,直接影响着电厂锅炉运行的安全性和经济性。煤炭和石油焦在生产过程中实时检测技术的缺乏,严重制约着相关产业安全化、智能化的发展。由于传统实验室检测方法的滞后性,亟需新的技术以实现煤炭、石油焦的快速检测。激光诱导击穿光谱(Laser-induced breakdown spectroscopy,LIBS)是光谱分析领域中一种新的分析工具。LIBS使用脉冲激光器激发样品表面生成等离子体,然后利用光谱分析设备从等离子体发光中提取原子、离子和分子的光谱信息,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LIBS的优点包括全元素分析、快速实时检测、较低的检测限、样品预处理简单等,因此在工业在线分析领域拥有巨大优势和前景。本文基于LIBS技术,采用理论分析、实验研究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方式对煤炭、石油焦开展研究。针对重要定量检测参数如煤炭工业分析指标、煤炭熔融特性、煤炭与石油焦的元素含量等进行深入分析,为LIBS技术用于相关产业的实时测量提供实验基础与理论依据。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搭建了应用于电厂的煤炭与石油焦在线检测系统。选用国家标准煤样、山东华电公司不同火电厂的煤样作为煤质检测研究对象,选用山东智谷碳素研究院的标准石油焦样品作为石油焦检测研究对象,设计LIBS在线检测的实验装置,并通过光谱分析与等离子体图像分析方式优化了制样压力、激光器能量、聚焦位置、采集延迟时间等实验参数。分别使用背景光谱去除、光谱归一化、基线去除、异常光谱筛选、特征波长洛伦兹拟合对LIBS光谱进行预处理,减少实际工程应用中LIBS光谱不稳定性带来的影响,提高定量检测精度。2.运用基体匹配的方法对煤炭样品进行回归建模预测,提高了煤炭灰分、挥发份和热值的定量分析精度。针对由于煤炭复杂的物理化学性质,不同种类煤的LIBS光谱受到基体效应的影响显着不同。通过经过遗传算法参数优化的支持向量机分类方式对不同种类的煤炭进行基体匹配,将101组煤样根据灰分含量分为三类,然后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法对不同类型的煤建立不同的回归模型。运用此方法,煤炭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挥发分含量决定系数分别由0.9269和0.9310提高到0.9959和0.9888。煤炭挥发分的交叉验证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e Error of Cross-Validation,RMSECV)和预测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也分别从 1.9940%和 1.8320%降低到0.4989%和0.7719%。这种基于煤质灰分基体匹配的LIBS检测方式同时提高了灰分与热值的定量检测精度。3.煤灰熔融特性的预测和结渣特性的测定对火电厂的运行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方法通过加热煤灰灰锥的方式来测量煤灰熔融温度需要较长时间。在煤炭灰熔点与金属元素含量相关的基础上,利用LIBS技术直接从煤炭而不是从煤灰中预测煤的四个灰熔点。具体是在煤样空干基状态下的灰分、挥发分、固定碳和水分已知的前提下,将这四个参数作为广义光谱添加到灰熔点预测模型中。通过灰熔点临界点1500℃运用四种方法(支持向量机、神经网络、随机森林、偏最小二乘判别)进行分类,再将小于1500℃的煤样进行支持向量回归建模。通过这种方法,煤炭的软化温度与半球温度的预测集决定系数为0.9958 和 0.9856,训练集RMSECV 分别为 4.88℃和 9.11℃,RMSEP 分别为8.15℃和11.3℃。另外还定性分析了煤的灰熔点随特定元素含量(或比值)变化的关系趋势。通过LIBS对煤样直接进行灰熔点预测,提高了工作效率,可用于火电厂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实时指导。4.首次采用LIBS对石油焦进行了检测,重点分析了石油焦中的钒(V)、铁(Fe)、镍(Ni)等微量元素的含量。虽然LIBS石油焦的元素定量检测精度与原子吸收光谱法(AA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有一定差距,但具有测量环境污染小、无试剂消耗、测定速度快等优点。结合NIST数据库与石油焦LIBS光谱,对V、Fe、Ni元素的原子和离子谱线进行特征选择,再利用支持向量机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建模并预测三种元素含量,得到V、Fe、Ni含量的RMSEP分别达到36.4mg/kg,36.04mg/kg和14.94 mg/kg。其中特征选择过程为循环选择自变量用SVR方法进行建模,根据拟合结果和真值计算出的均方根误差(Root-mean-square Error,RMSE)来确定特征波长的权重,再由权重的结果排序得到选择结果。由上述方法对石油焦中V和Ni的预测结果接近ASTMD6376-10标准中波长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法(WD-XRF)规定的准确度(32mg/kg和14mg/kg)。验证了 LIBS用于石油焦行业的微量元素检测的可行性,为石油焦作为燃料、碳素制品生产过程中的检测提供理论与应用基础。综上所述,本论文基于LIBS技术对火电厂的煤炭与石油焦的定量检测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了基体匹配的煤炭工业分析参数与热值;利用煤炭熔融特性与元素含量的关系,预测了煤炭四个灰熔点;利用全谱建模、特征选择方法对煤炭主量元素、石油焦微量元素定量检测进行优化,提高预测精度。上述研究已经应用于火电厂煤炭质量的在线分析,并将有力推动LIBS技术在工矿领域的发展和应用。

卢娜[3](2020)在《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抑菌活性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啤酒花的重要软树脂成分β-酸在啤酒酿造中起到的作用并不显着,β-酸虽然具有较好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但因其本身的不稳定性,在啤酒酿造工业中常作为副产物被丢弃。而β-酸经催化加氢得到的氢化衍生物六氢β-酸(HBA)性质稳定,且具有很好的抑菌防腐效果,安全性高,因此在食品防腐保鲜领域中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然而,HBA不溶于水,在水基食品体系中不能充分的与致病菌接触,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HBA在食品领域的应用。环糊精(CD)包合技术是提高低溶解度化合物水溶性和稳定性的有效途径,并且环糊精是一种安全性高、毒性低的包合剂,经口服、静脉和非消化道给药后耐受性良好。论文在课题组前期工作基础上,选取2-甲基-β-环糊精(M-β-CD)制备了HBA/M-β-CD包合物以提高其水溶性,借助多种测试、表征手段分析所制备包合物的结构特征,考察包合物对食源性致病菌的抑制作用,初步探讨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作用;进而研究了包合物在典型水基食品体系(番茄汁、牛奶)中的防腐保鲜效果,为HBA/M-β-CD包合物在水基体系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最后为拓宽包合物的应用领域,将其作为活性物质添加到壳聚糖(CS)中以制备活性抑菌膜,并将其对冷鲜羊肉进行包装保鲜。围绕上述问题,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为改善HBA的水溶性及生物利用度,采用研磨法制备了HBA/M-β-CD包合物,并利用多种分析方法对包合物的结构进行表征确证。紫外可见光光谱(UV-Vis)、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核磁共振(1HNMR)结果表明,HBA已成功进入到M-β-CD的空腔中,并且HBA和M-β-CD之间未形成新的化学键,而是以范德华力、氢键等形式相互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结果表明,HBA/M-β-CD包合物的形貌与它们各自单独的原始形貌均不相同,呈现为不规则的块状结构。通过分子对接获得了包合物的最优构象。相溶解度图表明,HBA和M-β-CD是以1:1主客分子比形成包合物,并且是一个自发过程。溶解度测试结果表明,HBA经过M-β-CD包合后,其水溶性得到了显着提高,溶解度为0.83 mg/m L。(2)考察了HBA/M-β-CD包合物对几种常见食品相关致病菌的抑菌效果,如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单增李斯特菌、白色念珠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结果表明,包合物对供试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食品中常见的单增李斯特菌有较好的抑制效果,最小抑菌浓度(MIC)为12.5μg/m L,最小杀菌浓度(MBC)为100μg/m L。进而从细菌生长曲线、细胞形态结构、细胞膜通透性等方面,讨论包合物对单增李斯特菌的抑菌机制,结果表明,包合物主要抑制了单增李斯特菌在对数期的生长繁殖,破坏菌体的完整性和通透性,使细菌因电解质、核酸、蛋白质的泄露而死亡。(3)将制备的HBA/M-β-CD包合物应用于番茄汁的保鲜,并以山梨酸钾为阳性对照。结果表明,在12天的储存期间,加入包合物的番茄汁样品中的维生素C含量比山梨酸钾组高出约3%,在稳定果汁的抗氧化活性及酸度方面也显着优于山梨酸钾组,并且在较小浓度下,就能表现出明显效果。山梨酸钾作为目前国际上应用最广的食品防腐剂,在维持还原糖的含量以及番茄红素稳定性方面的效果要好于HBA/M-β-CD包合物。(4)研究HBA/M-β-CD包合物对牛奶货架期的影响。通过分析在4℃条件下储存27天,包合物对巴氏灭菌乳的感官、p H值、乳糖含量、挥发性盐基氮含量、菌落总数、酒精测试、煮沸测试和酸度理化特性的影响,考察HBA/M-β-CD包合物作为天然防腐剂在巴氏灭菌乳中的应用潜力。结果表明,经包合物处理的巴氏灭菌乳在储存期间菌落总数、酸度及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均低于对照组;且乳糖含量、感官评分和p H值远高于对照组。其中添加浓度为0.15 g/kg以上的HBA/M-β-CD包合物对牛奶的防腐效果最佳,可以有效抑制巴氏灭菌乳中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保持其感官和理化特性。进而采用加速预测货架期(ASLT)法预测出添加0.15 g/kg HBA/M-β-CD包合物的巴氏灭菌乳在冷藏(4℃)条件下的货架期为21天以上,预测结果与冷藏实验相一致。(5)制备了含有不同浓度HBA/M-β-CD包合物的HBA/M-β-CD-CS复合膜,并对其结构、物理化学性质、抗氧化和抑菌活性进行了评价。SEM和FT-IR光谱表明,HBA/M-β-CD包合物与CS具有良好的相容性,是以氢键的形式相互作用。研究发现随着复合膜中包合物含量的逐渐增加(0%~0.15%),薄膜的含水量降低,溶解度、溶胀比和水蒸气透过率均增加。光学测试表明,包合物的加入不仅能保持良好的透光率,还能有效阻隔紫外光的入侵。加入0.10%HBA/M-β-CD后,薄膜的力学性能显着提高,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分别为17.8 MPa和97.7%。与纯CS膜相比,HBA/M-β-CD-CS复合膜对1,1-二苯基-1-苦基肼(DPPH)自由基的清除活性提高了10倍以上。此外,HBA/M-Β-CD包合物的加入使薄膜对多种食源性致病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6)采用HBA/M-β-CD-CS复合膜对冷鲜羊肉进行包装,测定肉样在冷藏期间各项指标的变化,研究保鲜效果。结果表明,在整个贮藏过程,复合膜可有效抑制鲜肉中细菌的生长,并延缓TVB-N含量、TBARS值和p H值的上升,同时能较好的维持鲜肉的感官特性。与PE组相比,复合膜对冷鲜羊肉具有明显的保鲜效果,可将含50%瘦肉样品的货架期延长至12天以上,瘦肉含量为80%的样品延长至8天以上。

胡跃[4](2020)在《开滦主力矿井煤质岩相分析与优化配煤炼焦的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近些年煤炭行业受到不利因素叠加影响,开滦集团公司面临资源短缺等现实发展困境。按照集团公司“大精煤”发展战略,抓住主力矿井自身优势深挖潜能,增加炼焦煤产品和产量,通过历史数据统计,煤质、岩相、焦化单种煤和配合煤综合试验分析,研究了开滦矿区煤种互配以及定点外购煤与开滦炼焦煤互配的结焦规律。在保证煤种指标和焦炭质量的前提下,得出了减少自产炼焦煤配比,合理增加低成本外购炼焦煤和自产气煤比例的最优方案。同时以洗选工艺实例进行可行性验证,建立主要指标线性相关曲线,归纳总结配煤试验方案,达到了生产成本降低预期目标。开滦主力矿井煤质岩相分析与优化配煤炼焦的技术研究为稳定炼焦煤质量、优化炼焦煤产品结构、升级煤种奠定基础,对集团公司经济效益最大化和扩大炼焦煤资源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选择开滦区域有代表性的高产量矿井东欢坨矿和钱家营矿,统计分析了近十年煤层煤质数据,预测未来3年矿井综采煤质、煤种变化趋势。(2)对近期开滦东欢坨矿商品煤、钱家营矿商品煤、承德外购炼焦煤三种单种煤进行了煤质岩相综合指标分析与评价工作,确定了商品煤稳定的煤种。通过40 kg焦炉炼焦实验,评价了各单种煤的结焦特性。(3)在系统分析上述三种煤的结构特征信息的基础上,实验研究了三种煤的不同配合比例对焦炭性能的影响规律,获得了最优配煤方案。(4)以钱家营的内部煤与外购煤为例,从洗选生产工艺实际分析配合煤可选性变化趋势;建立了配合煤挥发分、黏结指数、镜质组反射率指标相关性曲线,优化指导煤质日常检测。

刘威[5](2020)在《基于多相界面反应的水包油乳化液破乳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表面活性剂稳定型含油乳化废水(O/W乳化废水)因其稳定的油水界面及复杂的乳化剂组分使得对其单独破乳除浊变得困难,往往需要复杂的工艺流程,占用较多构筑物或需要多种技术联用。由此造成资源浪费、操作繁琐及反应机理不明确等问题,因此,寻求简便、经济、高效的同步破乳除油除浊技术和探究其微观反应机理十分必要。本文研究了微气泡预处理离子交换树脂、自制磁性破乳剂MMZ-CDs、金属无机盐协同臭氧氧化技术对表面活性剂稳定型O/W乳化液的破乳除油及除浊。旨在探究各种技术实际破乳除油效果及揭示在不同破乳反应界面上的微观反应机理。通过大量单因素实验、多因素对比实验、乳化液水样分析、破乳材料多角度表征及相关文献支撑等手段证明在固、液、气多相体系中,破乳除油均能高效、快速进行。最终,从固-液和气-液界面反应角度解释了在破乳除油过程中油水界面的破坏和其中的破乳途径。微气泡预处理离子交换树脂破乳除油实验结果表明,微气泡可以有效去除树脂中的杂质从而获得更好的破乳效果,该方法相比传统工业应用中酸碱液预处理树脂方法,大大减少了二次污染。预处理后的树脂用于处理含油量1000mg/L的乳化液达到97%的破乳除油率,经过5次循环破乳实验后的树脂仍然保留了70%以上的破乳除油能力。通过破乳实验、水样分析及树脂表征提出了树脂通过离子交换、吸附、表面改性等路径使形成稳定油水界面的表面活性剂转移而破乳。磁性破乳剂MMZ-CDs破乳除油实验结果表明,以沸石粉为基底,四氧化三铁为包裹层,再固定硫酸镁和环糊精制备的粉体破乳剂能在30s-50s内完成破乳,使初始浊度为2000ntu以上的乳化液降至10ntu以下。通过在沸石粉上负载不同组分还得到MMZ,MM-CDs,MZ-CDs破乳剂,在对比实验中,MMZ-CDs获得最优越的破乳除浊效果,其在重复使用5次后,破乳除浊能力仍在75%左右,单次使用中铁流失率小于0.5%,保证了磁分离效果。通过实验结果提出MMZ-CDs的快速、高效破乳能力得益于沸石的离子交换作用、环糊精对有机分子的吸附、镁离子的絮凝及反离子效应等几种途径同步作用,最终导致油水界面的转移,油滴得以碰撞聚并而破乳。金属无机盐协同臭氧氧化技术破乳除油实验结果表明,含有大量表面活性剂的乳化液在曝气作用下极易泡沫化,增加处理难度,但通过改进曝气装置解决了这一问题。分别探究了臭氧破乳、硫酸镁破乳以及臭氧-硫酸镁协同破乳三个体系中的反应情况,臭氧单独破乳需要40min以上才能达到91.6%的除浊率,当硫酸镁投加量达到200mg/L以上,30分钟可达到95.8%的除浊率,而采取硫酸镁协同臭氧氧化破乳时,5分钟即可达到近100%的除浊率,结束反应后,水质清澈。此外,硫酸镁的加入,使得瞬时羟基产量大大增加,使得破乳反应迅速完成。最终,提出了在气液界面上,臭氧的转变及其与硫酸镁的相互作用源源不断生成具有强氧化性的活性物质,通过攻击表面活性剂使得油水界面膜被降解消失,从根本上实现破乳。

郑佳欣[6](2020)在《刺梨渣膳食纤维蒸汽爆破改性及结构、功能性质研究》文中认为刺梨盛产于贵州,其表面遍生密刺,质地坚硬,直接食用难度大且口感酸涩,因此,加工生产中多以其压榨果汁为原料,剩余的刺梨渣则被大量浪费。刺梨渣中膳食纤维含量丰富,但不溶性膳食纤维(Insoluble Dietary Fiber,IDF)占80%以上,这不利于其生理功能的发挥以及在食品领域的开发利用。蒸汽爆破是通过爆破剪切力和水蒸气酸解作用共同改变物质结构的改性手段,高能效且低污染,原多应用于木材、秸秆等纤维素改性中。本研究利用蒸汽爆破技术改性刺梨渣膳食纤维,发现改性处理可显着促进刺梨渣中IDF向可溶性膳食纤维(Soluble Dietary Fiber,SDF)转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结构和功能性质。实验以刺梨渣为原料,利用酶-重量法提取并测定其IDF和SDF含量,并以SDF提取率为考察指标,通过单因素和响应面试验得到蒸汽爆破改性的最优工艺为:刺梨渣粉粒径60目,压力0.87 MPa,维压时间97 s,此条件下刺梨渣SDF提取率为15.82±0.31%,较改性前提高69.95±2.51%。蒸汽爆破改性后刺梨渣IDF和SDF的结构性质变化显着。改性后的IDF表面出现更多皱褶沟壑,呈现更蓬松、多孔的结构,比表面积较改性前增大了2.52倍。改性处理促进了IDF中木质素、纤维素、半纤维素等大分子物质降解、转化,生成了更多小分子可溶性糖,改性后IDF的结晶度由31.93%提升至32.45%,但热稳定性未发生明显改变。蒸汽爆破改性后刺梨渣SDF表面呈现出更疏松的泡沫状结构,比表面积较改性前增大了14倍。改性处理使部分SDF的结晶区向无定形区转化,改性后SDF中短链增多,羟基暴露增多,分子间氢键作用力更强,具有更强的热稳定性。蒸汽爆破处理显着改善了刺梨渣IDF和SDF的功能性质,改性后刺梨渣IDF的持水力由6.77±0.33 g/g提升至7.92±0.27 g/g,膨胀力由1.01±0.11 m L/g提升至2.00±0.09 m L/g,改性后IDF和SDF的持油力分别提高了0.3倍和2.9倍。此外,改性后刺梨渣IDF和SDF的体外降血糖能力、阳离子交换能力、亚硝酸盐吸附能力以及不同p H条件下的胆固醇吸附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但在抗氧化能力方面,改性后的IDF和SDF仅对羟自由基表现出更好的清除能力,对DPPH和ABTS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均有少许下降。

刘文娥[7](2020)在《基于Hg2+触发的模拟酶活性对小球藻富集Hg2+的监测研究》文中提出天然酶作为一种高效的生物催化剂,广泛应用于医药和工业等领域中。然而,苛刻的条件下易变性和降解,回收和再循环困难,以及制备和纯化的成本高昂,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天然酶的实际应用。因此,许多的化合物或材料通过设计能够重现酶的某些功能并被应用于许多不同的领域。由于对生物和环境严重的损害,重金属离子受到广泛关注,所以对重金属离子的检测以及重金属离子在生物富集中的分析检测是一项紧迫的研究任务。但是,传统的重金属离子检测技术有时不能满足实际需求。因此寻求快速,简便的检测方法具有现实意义。已有的报道证明重金属离子能够刺激并增强贵金属纳米颗粒的过氧化物酶样活性。因此,通过重金属离子调节贵金属纳米颗粒的过氧化物酶样活性,可以实现对重金属离子的检测。基于以上,本研究将金纳米粒子(GNPs)锚定在碳点(CDs)上,制备了GNP@CDs复合纳米材料,并对其性质和Hg2+能增强其模拟酶活性的机理进行研究。主要内容及结论如下:1.制备GNP@CDs并对Hg2+可增强其模拟酶活性的机理研究用赖氨酸分别作为碳前体和GNPs的配体及还原剂,成功地用一锅法将GNPs装饰在CDs上合成了纳米复合物,表示为GNP@CDs。我们发现GNP@CDs几乎没有显示类酶活性,只有Hg2+可以明显触发GNP@CDs的类过氧化物酶样活性。讨论了GNP@CDs触发类过氧化物酶样活性的可能原因,与大多数纳米酶的报道的情况不同。实验结果表明触发的类酶催化活性不是通过促进H2O2分解产生大量的羟基自由基(·OH),而是由于Hg2+的增加,Hg2+在缓冲液中被还原,在GNP@CDs表面形成了金汞齐,使得纳米酶与底物之间的静电吸引力发生了变化,导致更多的底物在纳米酶表面结合,加速了电子从TMB向H2O2的转移。2.用GNP@CDs对Hg2+进行比色检测及对小球藻吸附Hg2+的监测在前一部分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灵敏且具有选择性的比色传感器,用于Hg2+的定量分析,得到的线性范围是7150nM,检测限是3.7nM。同时,我们构建了三种不同的工作电极对Hg2+进行了电化学检测。这三种电极构建方式说明GNP@CDs是一种很有前景的材料,体现了对Hg2+的电化学检测能力。此外,所提出的比色触发式纳米酶传感器也成功应用于监测小球藻吸附汞离子的情况,并显示出优异的准确性。综上所述:本论文用简单的步骤成功制备了GNP@CDs复合纳米材料,并研究了Hg2+触发其模拟酶活性的机理是电子转移模式,为触发性纳米酶和底物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提供了证据,且将其用于构建Hg2+比色传感器,该传感器能监测小球藻吸附Hg2+的情况,证明了GNP@CDs在环境监测和生物学检测中的应用前景。

杨明顺[8](2020)在《高碱低阶煤中钠钾对灰熔/黏特性影响及其水热脱除》文中指出我国高碱低阶煤资源储量丰富、应用比例逐年增大,但这类煤在燃烧或气化等转化利用中易在锅炉、气化炉内发生煤灰沉积、结渣,严重制约装置的安稳运行。论文以高碱低阶煤灰沉积、结渣问题为导向,采制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准东、伊宁矿区和内蒙古自治区胜利、白音华矿区的高碱低阶煤样品,以及工业粉煤锅炉、气流床气化炉的灰渣样品,开展高碱低阶煤的逐级化学萃取(sequential chemical extraction experiment,SCEE)、热解、燃烧、水热处理(脱碱)等试验,应用XRD、XRF、SEM-EDS、FT-IR、TG等,考察高碱低阶煤中碱金属赋存特性、钠钾热迁移行为,探究水热脱碱后煤的成浆、热解、燃烧等加工转化性能的变化及机制。此外,结合Fact Sage、MATLAB、Aspen Plus等计算机辅助软件,开展高温下煤中矿物质演化、水煤浆气化等建模研究,基于BP神经网络研究煤灰熔融性和黏温特性(简称煤灰熔/黏特性)预测模型的构建方法。论文研究取得的主要结论:高碱低阶煤中Na、K的赋存特性区别明显。各试验煤样中Na元素均以水溶态为主,而K元素则以白榴石KAl Si2O6、正长石KAl Si3O8、钾长石KAl Si O4等不溶态为主。干基煤中Na含量较高,准东煤ZD-1-R、ZD-2-R的分别为3.257mg/g、2.915mg/g,胜利煤SL-6-R的为2.072mg/g,伊宁煤YN-1-R、YN-2-R的依次为1.840mg/g、1.554mg/g;K含量相对较低,胜利煤的为0.493mg/g,准东、伊宁煤的介于0.15~0.3mg/g。Na、K含量均显着高于Cl含量,说明碱金属并非以Na Cl、KCl为主要赋存形式。随着自然煤层纵向加深,准东煤中Na含量降低、K含量变化不大;胜利煤中K显着降低,Na则呈现中层低,上、下层高的“夹板”特征。高碱低阶煤中Na、K的热演化行为差异显着。在燃烧或热解升温过程中,Na、K在500℃时已开始析出。在815℃燃烧温度下,煤灰中Na2O、K2O的逃逸率分别达到35.81%、26.79%。与Na相比,K以钙长石(Ca,Na)(Si,Al)2Si2O8、白榴石KAl Si2O6和K(Si3Al)O8等形式富集于煤灰渣中,逃逸率较低,在高温下呈现相对“惰性”。在工业气流床气化装置中,Na主要向飞灰中富集,而K同时向飞灰、灰渣中富集。Fact Sage模拟显示,气化温度超过1200℃后,Na转化为Na2SO4(g)、Na2O(s)和Na(g)等形式,K转化为K2O(s)、K(g)和KO(s)等形式。高碱低阶煤灰的熔融性指标(FT、ST、DT)、黏温特性指标(T2.5、T25、Tcv)与其灰分、灰成分存在复杂的非线性关系。K含量越高,煤灰熔/黏特性温度指标随之增大,Na与之相反。基于BP神经网络建立了高碱低阶煤灰熔/黏特性预测模型,FT、ST、DT预测模型的训练误差分别为0.459%、0.583%、0.409%,小于线性回归方法拟合的误差1.705%、1.699%、2.186%;T2.5、T25、Tcv预测模型的训练误差分别为0.813%、0.323%、1.193%,明显小于线性回归方法拟合的误差2.539%、3.808%、3.258%。提出了煤气化适应性指数(AIG),赋予K元素在高碱低阶煤转化中的“示踪”功能,建立了简单明了、计算方便的K2O-AIG预测解析式(r2=0.87~0.97)。高碱低阶煤在300℃、60min的水热处理条件下,煤质显着提高,干基灰分中Na2Oeq含量降低至2%以下,准东煤灰Na2O、K2O脱除率最高分别达82.05%、67.39%。煤中大部分Na可经水热脱除,但K以白榴石KAl Si2O6、正长石KAl Si3O8、钾长石KAl Si O4等形式存在,相对难以脱除。水热脱碱机制是涉及脱水、脱氧、脱硫、脱灰、脱碱和碳化的复杂的物理化学过程(简称“五脱一化”过程),煤中元素发生了迁移变化,Na+、K+等无机成分进入液相当中,少量C、S等有机质以CO、CO2和H2S等形式进入气相。经水热脱碱后,煤灰熔融性特征温度上升,粘污和结渣倾向性减弱。实验室水热处理最高可将低阶煤的成浆浓度提升约10个百分点,但以工业气化废水为水热介质时提浓幅度下降约2~3个百分点。基于水热废液合成的聚羧酸型添加剂FY-AD,比商品添加剂制浆浓度增加约1个百分点。搭建了水热处理提浓制浆连续中试装置(0.2t/d干煤),使工业煤浆浓度提升近7个百分点。水煤浆气化模拟表明,褐煤水煤浆浓度增大,合成气有效气(H2+CO)增加,CO2下降,比煤耗、比氧耗指标均明显降低。经水热处理后,胜利煤的热解表观活化能由9.418KJ/mol上升为14.323KJ/mol,准东煤的热解表观活化能由14.206KJ/mol增加至16.985KJ/mol;燃烧表观活化能也发生明显变化。试验煤样热解、燃烧性能变化的主导因素是煤中有机质在水热过程中的流失行为,Na等碱金属主要是在热解或燃烧后期与煤中炭基质发生反应。

王文强[9](2019)在《原子荧光光谱测定煤中锗的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锗是煤中重要的伴生元素,锗元素的准确测定是煤中锗的精准评价的前提。本论文采集了山西怀仁、陕西彬长、安徽淮南、山东枣庄、山东兖州、内蒙古通辽等不同矿区的煤样,结合现行规范GB/T 8207-2007《煤中锗的测定方法》,重点研究样品预处理方法,选定原子荧光光谱仪工作条件,建立了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煤中锗的方法,并对方法进行了可行性评价和不确定度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可以用来测定煤中锗,最佳仪器工作参数为:(1)光电倍增中管负高压最佳参数为270V,(2)积分时间为10s,(3)原子化器温度的最佳参数为200℃,(4)锗的空心阴极灯的灯电流参数为80mA,(5)延迟时间为0.5s,(6)设备中载气流量最佳参数为300ml/min,(7)载流液为20%磷酸溶液,(8)2.0%的硼氢化钾为还原剂(现配现用)。(2)氢化物—原子荧光光谱法用来测定煤中锗的最佳预处理工艺参数为:煤样半开炉门灰化,在温度500℃条件下保持2h,升温到620℃后,继续灰化2h以上。煤灰的预处理:用硝酸510ml,氢氟酸10ml,磷酸(1+1)0.5ml混合,处理灰样。处理灰样时,分解至湿盐状的时候,将样品取出。实验选用磷酸提取,酸度在20%时,测试信号灵敏度最高。(3)本测试方法对煤中锗的测试精密度和准确性性都较好。验证标准物质结果在允许误差范围内;样品加标回收率在90%-120%之间;不同含量范围的煤样和标样相对标准偏差在5.0%以内,精密度和重复性较好;方法的浓度范围为5100μg/L,线性相关系数可达0.999,方法的检出限为0.061μg/g;不同实验人员测试结果相对偏差在10%以下,不同实验室测量结果一致性和离群值的检查,得出方法的重复性限为0.440μg/g,再现性限为0.701μg/g。方法的不确定度分析表明,测量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性性都较好。(4)论文成果补充了国标煤中锗含量的测试方法,采用现代仪器分析与测试技术,测试效率较高;测试检出限可达ng/g级别,精密度较高,样品绝对误差较小,解决了煤中低含量锗样品测试的难题。该方法可准确测量锗在煤层中的储量,对调查、评价和开发利用锗资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论文有图15幅,表18个,参考文献123篇。

苏逸菲[10](2019)在《两种偶氮探针的制备及其在微量铜和阿维菌素检测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偶氮类分子探针由于其特殊的分子结构,近年来多被用于食品中重金属以及农药残留的检测。为了检测口蘑中微量铜的总量以及苹果中的农药阿维菌素的残留量,利用新合成的偶氮类分子3,5-二甲酸-4’-羟基偶氮苯为显色剂,建立了紫外可见光谱测量口蘑中微量铜总量的方法。此外,以偶氮类分子1,3,5-三(5’-对苯氧基偶氮)苯-1,3-二羧酸为荧光探针,建立了荧光光谱检测农药阿维菌素的残留量的新方法。采用“一锅法”合成两种偶氮探针:3,5-二甲酸-4’-羟基偶氮苯和1,3,5-三(5’-对苯氧基偶氮)苯-1,3-二羧酸。采用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光谱、核磁共振氢谱和电喷雾质谱的表征方法,确定了其组成和结构。研究了 3,5-二甲酸-4’-羟基偶氮苯的紫外可见光谱及其与铜(Ⅱ)的显色反应。在优化测定条件的基础上,建立了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口蘑中微量铜的单波长和双波长检测方法。单波长法的结果表明:以320 nm为检测波长,铜(Ⅱ)的质量浓度在0.21~2.5 μg·mL-1内遵从比尔定律,铜与显色剂形成1:1的配合物,加标回收率为97.0~101.3%,RSD为0.93~1.50%,检测限为0.064 μg·mL-1。双波长法的结果表明:以380nm为测定波长,以342nm为参比波长,铜(Ⅱ)的质量浓度在0.19~3.6 μg·mL-1内遵从比尔定律,加标回收率在99.5~100.4%之间、RSD为0.30~1.00%,检测限为0.059 μg·mL-1,两种方法测得口蘑中铜含量分别为5.80±0.49 mg·100g-1、5.89±0.05 mg·100g-1 与 ICP 检测结果 5.89±0.09 mg·100g-1 相近。在考察探针1,3,5-三(5’-对苯氧基偶氮)苯-1,3-二羧酸及加入阿维菌素后的荧光光谱的基础上,优化了苹果中阿维菌素残留测定的条件,最佳的测定条件为:荧光探针浓度为6.0×1 0-6 mol·L-1,缓冲溶液用量为0.80 mL,以420nm处的荧光强度进行定量测定,其线性范围为4.4×10-3~6.0×10-2μg·mL-1。该方法的检测限为1.3×10-3μg·mL-1,定量限为 4.4×10-3 μg·mL-1,回收率为 98.8~103.1%,RSD 为 0.29~2.20%。本论文建立了检测口蘑中微量铜的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以及检测苹果中阿维菌素残留的荧光光谱法,因其操作简单、分析成本低、精密度和准确度高,有望用于食品中重金属以及农药残留的检测。

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在煤灰成分测定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在煤灰成分测定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神东煤矿物赋存与热转化特征对其黏温特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煤中的矿物质及分类
        1.2.2 煤灰熔融特性研究现状
        1.2.3 煤灰黏温特性研究现状
        1.2.4 煤灰熔融特性预测方法研究进展
        1.2.5 煤灰黏温特性预测方法研究进展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样品分析及煤灰黏度测定装置
    2.1 实验样品
    2.2 主要实验方法
    2.3 煤中矿物组成及赋存形态研究
        2.3.1 矿物赋存定量研究方法
        2.3.2 矿物组成分析
    2.4 煤灰黏度测定实验及煤灰黏度测定仪
        2.4.1 实验流程及黏度测定方式
        2.4.2 实验设备
        2.4.3 测试条件与重复性限
    2.5 本章小结
3 煤灰黏温特性研究
    3.1 主要实验方法
    3.2 实验样品黏温特性测试
    3.3 煤中矿物及其热转化对煤灰黏度影响
        3.3.1 矿物富集物及其黏温特性分析
        3.3.2 伊利石型黏土矿物对煤灰黏度的影响
        3.3.3 方解石对煤灰黏度的影响
        3.3.4 铁系矿物对煤灰黏度的影响
        3.3.5 其他矿物对煤灰黏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黏温特性调控及预测模型
    4.1 主要实验方法
    4.2 煤灰混配及结果分析
    4.3 调控方案
    4.4 预测模型
        4.4.1 预测模型理论基础
        4.4.2 预测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创新点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在火电厂煤炭与石油焦在线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
        1.2.1 技术原理
        1.2.2 研究现状
    §1.3 煤炭与石油焦定量检测技术
        1.3.1 煤炭定量检测技术
        1.3.2 石油焦定量检测技术
    §1.4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实验装置与分析方法
    §2.1 引言
    §2.2 实验装置与参数优化
        2.2.1 实验装置
        2.2.2 样品制作
        2.2.3 参数优化
    §2.3 分析方法
        2.3.1 激光诱导击穿光谱预处理
        2.3.2 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分析
        2.3.3 定量检测理论与机器学习
        2.3.4 定量检测评价参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基体匹配的煤炭灰分、挥发分与热值定量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过程
        3.2.1 实验样品及装置
        3.2.2 实验方法
    §3.3 煤炭灰分、挥发分与热值偏最小二乘法定量检测
    §3.4 基体匹配对预测结果的改进
    §3.5 灵敏度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煤炭灰熔点定量与定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过程
        4.2.1 实验样品及装置
        4.2.2 实验方法
    §4.3 煤炭灰熔点测试临界点分类研究
    §4.4 煤炭灰熔点定量检测
    §4.5 煤炭灰熔点与元素特征谱线定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煤炭及石油焦元素含量定量研究
    §5.1 引言
    §5.2 煤的主量元素定量研究
        5.2.1 实验过程及实验样品
        5.2.2 煤中主量元素特征光谱建模预测
        5.2.3 煤中主量元素全谱建模预测
    §5.3 石油焦钒、铁、镍微量元素定量检测研究
        5.3.1 实验过程及实验样品
        5.3.2 石油焦钒、铁、镍特征谱线的特征选择
        5.3.3 特征选择对石油焦钒、铁、镍定量检测的改进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6.2 待研究的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项目、获得的奖励及科研成果
附: 外文论文两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抑菌活性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啤酒花
        1.2.1 啤酒花分布
        1.2.2 啤酒花成分
    1.3 啤酒花的主要生物活性
        1.3.1 镇静作用
        1.3.2 消炎作用
        1.3.3 抑菌活性
        1.3.4 抗氧化活性
    1.4 六氢β-酸的研究进展
        1.4.1 β-酸的再利用
        1.4.2 六氢β-酸的制备
        1.4.3 六氢β-酸的安全性
        1.4.4 六氢β-酸的生物活性
    1.5 环糊精及包合物
        1.5.1 环糊精简介
        1.5.2 环糊精包合物
        1.5.3 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方法
        1.5.4 环糊精包合物的分析方法
    1.6 环糊精包合物的应用研究进展
        1.6.1 药物中的应用
        1.6.2 纳米技术中的应用
        1.6.3 超分子化学中的应用
        1.6.4 抑菌中的应用
    1.7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第2章 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结构特征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HBA/M-β-CD包合物的制备
        2.3.2 HBA/M-β-CD包合物的表征
        2.3.3 HBA/M-β-CD包合物的相溶解度
        2.3.4 HBA与 M-β-CD的分子对接
        2.3.5 HBA/M-β-CD包合物的溶解度
        2.3.6 HBA/M-β-CD包合物的溶出度
    2.4 结果与讨论
        2.4.1 UV-Vis分析
        2.4.2 FT-IR分析
        2.4.3 XRD分析
        2.4.4 形貌分析
        2.4.5 ~1HNMR分析
        2.4.6 分子对接分析
        2.4.7 相溶解度图
        2.4.8 溶解度
        2.4.9 溶出度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抑菌活性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培养基的配制
        3.3.2 菌悬液的制备
        3.3.3 抑菌活性的测定
        3.3.4 最小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3.3.5 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
        3.3.6 生长曲线的测定
        3.3.7 SEM样本的制作
        3.3.8 细胞膜通透性的测定
    3.4 结果与讨论
        3.4.1 HBA/M-β-CD包合物的抑菌活性
        3.4.2 HBA/M-β-CD包合物对单增李斯特菌生长活性的影响
        3.4.3 HBA/M-β-CD包合物对菌体生长曲线的影响
        3.4.4 HBA/M-β-CD包合物对菌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3.4.5 HBA/M-β-CD包合物对菌体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对番茄汁的保鲜效果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番茄汁的前处理
        4.3.2 维生素C的测定
        4.3.3 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的测定
        4.3.4 丙二醛的测定
        4.3.5 总糖的测定
        4.3.6 还原糖的测定
        4.3.7 总酸的测定
        4.3.8 番茄红素的测定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标准曲线
        4.4.2 维生素C含量
        4.4.3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4.4.4 丙二醛含量
        4.4.5 总糖含量
        4.4.6 还原糖含量
        4.4.7 总酸含量
        4.4.8 番茄红素含量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对牛奶货架期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巴氏灭菌乳的制备与处理
        5.3.2 感官评价
        5.3.3 pH值的测定
        5.3.4 菌落总数的测定
        5.3.5 乳糖含量的测定
        5.3.6 酒精和煮沸测试
        5.3.7 挥发性盐基氮的测定
        5.3.8 酸度的测定
        5.3.9 巴氏灭菌乳货架期的预测方法
    5.4 结果与讨论
        5.4.1 感官特性
        5.4.2 pH值
        5.4.3 酸度
        5.4.4 菌落总数
        5.4.5 乳糖含量
        5.4.6 新鲜度(酒精和煮沸测试)
        5.4.7 挥发性盐基氮(TVB-N)
        5.4.8 巴氏灭菌乳货架期的预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壳聚糖膜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与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HBA/M-β-CD-CS复合膜的制备
        6.3.2 微观结构表征
        6.3.3 物理性能测试
        6.3.4 颜色分析
        6.3.5 光学性能测试
        6.3.6 机械性能测试
        6.3.7 抗氧化性能测试
        6.3.8 抑菌性能测试
    6.4 结果与讨论
        6.4.1 微观结构
        6.4.2 物理性能
        6.4.3 颜色
        6.4.4 光学性能
        6.4.5 机械性能
        6.4.6 抗氧化活性
        6.4.7 抑菌活性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壳聚糖膜对冷鲜羊肉的保鲜效果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7.2.1 材料与试剂
        7.2.2 仪器与设备
    7.3 实验方法
        7.3.1 冷鲜羊肉的处理
        7.3.2 菌落总数的测定
        7.3.3 TVB-N的测定
        7.3.4 pH值的测定
        7.3.5 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BARS)的测定
        7.3.6 感官评价
    7.4 结果与讨论
        7.4.1 菌落总数
        7.4.2 TVB-N
        7.4.3 pH值
        7.4.4 TBARS值
        7.4.5 感官特性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本文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开滦主力矿井煤质岩相分析与优化配煤炼焦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及来源
        1.1.1 煤炭资源状况
        1.1.2 煤炭行业面临的困难与机遇
        1.1.3 开滦煤炭资源状况及面临的困难与机遇
    1.2 指标及测试方法
        1.2.1 煤炭常规分析指标
        1.2.2 煤炭焦化指标
        1.2.3 焦炭指标
    1.3 炼焦煤成焦机理及影响因素
        1.3.1 煤炭指标对焦炭质量的影响
        1.3.2 单种煤炼焦的成焦性质
        1.3.3 配煤成焦机理
    1.4 煤岩学配煤研究与应用
        1.4.1 煤岩学研究
        1.4.2 煤岩学在配煤炼焦的综合应用
    1.5 论文研究目标
    1.6 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开滦主力矿井煤层煤质变化趋势分析
    2.1 钱家营矿井各煤层煤质变化趋势分析
        2.1.1 7煤层煤质变化趋势分析
        2.1.2 8煤层煤质变化趋势分析
        2.1.3 9煤层煤质变化趋势分析
        2.1.4 12煤层煤质变化趋势分析
    2.2 东欢坨矿井各煤层煤质变化趋势分析
        2.2.1 8煤层煤质变化趋势分析
        2.2.2 9煤层煤质变化趋势分析
        2.2.3 11煤层煤质变化趋势分析
        2.2.4 12煤层煤质变化趋势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单种煤煤质、岩相及结焦性能评价
    3.1 单种煤煤质分析
        3.1.1 煤炭样品处理
        3.1.2 单种煤煤质分析及试验标准
        3.1.3 三种煤煤质分析结果
    3.2 单种煤结焦性能实验
        3.2.1 试验标准
        3.2.2 单种煤炼焦试验过程
        3.2.3 试验测试结果
    3.3 单种煤煤质及结焦性能评价
        3.3.1 东欢坨煤
        3.3.2 钱家营煤
        3.3.3 外购煤
    3.4 单种煤煤岩特征分析
        3.4.1 煤岩分析方法
        3.4.2 煤岩性质综合分析结果
        3.4.3 煤岩综合分析结论
    3.5 小结
第四章 优化配煤炼焦方案研究
    4.1 研究内容
    4.2 东钱配合方案煤焦性质分析及炼焦性能评价
        4.2.1 东钱方案配合煤煤质分析
        4.2.2 东钱配合方案焦炭性质分析
        4.2.3 东钱配合方案最优配比组选择
    4.3 开滦矿区炼焦煤与外购煤互配炼焦性能评价
        4.3.1 外钱配合方案煤质分析
        4.3.2 外钱配合方案焦炭性质分析
        4.3.3 外钱配合方案焦炭筛分组成
        4.3.4 外钱配合方案最优配比组选择
    4.4 钱家营煤与外购煤配煤入洗规律研究
        4.4.1 内部煤与外购煤配煤可选性实验
        4.4.2 内部煤与外购煤配煤可选性评价
    4.5 配合煤指标相关性分析
        4.5.1 东钱配煤组相关性分析
        4.5.2 外钱配煤组相关性分析
    4.6 配煤试验经验方案
    4.7 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和导师简介
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5)基于多相界面反应的水包油乳化液破乳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含油乳化废水的危害及其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1.1.1 含油乳化废水的危害
        1.1.2 含油乳化废水的破乳技术
        1.1.3 含油废水的油水分离技术
        1.1.4 功能材料在破乳除油中的应用
    1.2 表面活性剂稳定型含油乳化废水的除油技术
        1.2.1 表面活性剂的性质及分类
        1.2.2 表面活性剂与油、水的相互作用
        1.2.3 表面活性剂稳定型含油乳化废水处理技术
    1.3 基于多相界面反应的破乳技术理论
        1.3.1 界面膜和双模理论
        1.3.2 气、液、固界面间的相互作用
        1.3.3 界面的转移、破坏及破乳
    1.4 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试剂、材料及仪器
        2.1.1 试剂与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2 液相分析
        2.2.1 乳化液中含油量的测定
        2.2.2 乳化液浊度测定
        2.2.3 其他液相性质分析
    2.3 材料表征方法
        2.3.1 X射线衍射
        2.3.2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2.3.3 扫描和透射电子显微镜
        2.3.4 氮气吸附-脱附测定仪
        2.3.5 X射线光电子能谱
第3章 微气泡预处理树脂破乳脱油技术及反应机理
    3.1 引言
    3.2 树脂预处理及破乳操作
        3.2.1 树脂预处理方法
        3.2.2 树脂破乳操作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树脂破乳性能测试及其影响因素
        3.3.2 Zeta电位分析
        3.3.3 表面张力与接触角
        3.3.4 红外光谱分析
        3.3.5 树脂形貌变化
        3.3.6 反应机理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沸石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用于同步破乳、聚结除油的机理研究
    4.1 引言
    4.2 沸石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破乳实验方法
    4.3 实验部分
        4.3.1 破乳实验及pH的影响
        4.3.2 材料重复使用性能及溶出铁
        4.3.3 乳化液液相分析
        4.3.4 物相及化学组成
        4.3.5 表面形貌及微观结构
        4.3.6 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
    4.4 同步破乳除油机理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催化臭氧/混凝协同处理乳化含油废水及其反应机理
    5.1 引言
    5.2 反应装置搭建及实验方法
        5.2.1 实验装置
        5.2.2 破乳实验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体系破乳效果对比
        5.3.2催化臭氧体系下的破乳实验
    5.4 液相性质分析
        5.4.1 乳化液中硫酸镁的浓度变化
        5.4.2 乳化液中臭氧浓度变化
        5.4.3 处理过程在乳化液COD变化情况
    5.5 活性物质检测
    5.6 破乳机理分析
    5.7 本章小结
    5.8 树脂、MMZ-CDs、臭氧氧化界面破乳对比总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6)刺梨渣膳食纤维蒸汽爆破改性及结构、功能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1 引言
    1.1 刺梨概述
        1.1.1 刺梨简介
        1.1.2 刺梨的生理活性成分及功能
        1.1.3 刺梨的开发利用现状
    1.2 膳食纤维概述
        1.2.1 膳食纤维的定义
        1.2.2 膳食纤维的种类及功效
        1.2.3 膳食纤维改性方法研究
    1.3 蒸汽爆破法概述
        1.3.1 蒸汽爆破法定义、方法及原理
        1.3.2 蒸汽爆破法的应用现状
    1.4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课题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技术路线图
2 刺梨渣膳食纤维蒸汽爆破法改性的工艺优化
    2.1 材料与仪器
        2.1.1 材料与试剂
        2.1.2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刺梨渣样品处理
        2.2.2 刺梨渣膳食纤维蒸汽爆破改性工艺流程
        2.2.3 刺梨渣膳食纤维提取方法及提取率计算
        2.2.4 刺梨渣膳食纤维蒸汽爆破改性单因素研究
        2.2.5 Box-Behnken法优化刺梨渣膳食纤维蒸汽爆破改性工艺研究
        2.2.6 蒸汽爆破改性前后刺梨渣营养成分测定
        2.2.7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刺梨渣膳食纤维蒸汽爆破改性单因素试验结果
        2.3.2 Box-Behnken法优化刺梨渣膳食纤维蒸汽爆破改性工艺结果
        2.3.3 蒸汽爆破改性前后刺梨渣基本营养成分测定结果
    2.4 小结
3 蒸汽爆破改性前后刺梨渣膳食纤维结构性质研究
    3.1 材料与设备
        3.1.1 材料与试剂
        3.1.2 仪器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测
        3.2.2 原子力显微镜(AFM)观测
        3.2.3 比表面积(SSA)测定
        3.2.4 X-射线衍射表征(XRD)
        3.2.5 综合热分析(TG-DTA)
        3.2.6 傅立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3.2.7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蒸汽爆破改性前后刺梨渣膳食纤维扫描电镜(SEM)观测结果
        3.3.2 蒸汽爆破改性前后刺梨渣膳食纤维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结果
        3.3.3 蒸汽爆破改性前后刺梨渣膳食纤维比表面积(SSA)测定结果
        3.3.4 蒸汽爆破改性前后刺梨渣膳食纤维的X-衍射表征(XRD)结果
        3.3.5 蒸汽爆破改性前后刺梨渣膳食纤维综合热分析(TG-DTA)结果
        3.3.6 蒸汽爆破改性前后刺梨渣膳食纤维红外光谱(FT-IR)测定结果
    3.4 小结
4 蒸汽爆破改性前后刺梨渣膳食纤维功能性质分析
    4.1 材料与仪器
        4.1.1 材料与试剂
        4.1.2 仪器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蒸汽爆破改性前后刺梨渣膳食纤维理化性质研究
        4.2.2 蒸汽爆破改性前后刺梨渣膳食纤维胆固醇吸附能力(CAC)测定
        4.2.3 蒸汽爆破改性前后刺梨渣膳食纤维体外降血糖能力测定
        4.2.4 蒸汽爆破改性前后刺梨渣膳食纤维阳离子交换能力(CEC)测定
        4.2.5 蒸汽爆破改性前后刺梨渣膳食纤维亚硝酸盐吸附能力(NAC)测定
        4.2.6 蒸汽爆破改性前后刺梨渣膳食纤维抗氧化能力测定
        4.2.7 实验数据统计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蒸汽爆破改性前后刺梨渣膳食纤维理化性质变化情况
        4.3.2 蒸汽爆破改性前后刺梨渣膳食纤维胆固醇吸附能力(CAC)测定
        4.3.3 蒸汽爆破改性前后刺梨渣膳食纤维体外降血糖能力测定
        4.3.4 蒸汽爆破改性前后刺梨渣膳食纤维阳离子交换能力(CEC)测定
        4.3.5 蒸汽爆破改性前后刺梨渣膳食纤维亚硝酸盐吸附能力(NAC)测定
        4.3.6 蒸汽爆破改性前后刺梨渣膳食纤维抗氧化能力测定
    4.4 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7)基于Hg2+触发的模拟酶活性对小球藻富集Hg2+的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引言
    1.2 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及危害
    1.3 重金属污染及生物富集常用的检测技术
        1.3.1 光谱法
        1.3.2 质谱法
        1.3.3 色谱法
        1.3.4 电化学法
        1.3.5 生物富集重金属的检测方法
    1.4 纳米酶
        1.4.1 纳米酶的分类
        1.4.2 纳米酶的催化机理
    1.5 基于碳纳米材料的重金属离子检测技术
        1.5.1 光谱法
        1.5.2 电化学法
        1.5.3 光学传感器
    1.6 本论文总体构想及创新点
第2章 Hg~(2+)触发GNP@CDs的模拟酶活性及其机理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试验方法
    2.3 结果分析与讨论
        2.3.1 表征GNP@CDs
        2.3.2 Hg~(2+)增强GNP@CDs的模拟酶活性及其酶动力学实验
        2.3.3 Hg~(2+)增强GNP@CDs模拟酶活性的机理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Hg~(2+)触发GNP@CDs的模拟酶活性对Hg~(2+)的检测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与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Hg~(2+)检测条件的优化
        3.3.2 GNP@CDs比色检测Hg~(2+)
        3.3.3 制备的不同修饰电极对Hg~(2+)的电化学响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GNP@CDs对藻类富集重金属离子的监测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小球藻吸附汞离子的加标实验
        4.3.2 小球藻吸附汞离子的监测实验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问题与展望
        5.2.1 问题分析
        5.2.2 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8)高碱低阶煤中钠钾对灰熔/黏特性影响及其水热脱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高碱煤中碱金属赋存特性研究进展
        1.1.1 煤中钠钾元素赋存形态
        1.1.2 煤中钠钾元素丰度定量研究
    1.2 高碱煤中钠钾的热迁移研究进展
    1.3 高碱煤中钠钾对煤灰化学行为影响研究进展
        1.3.1 煤灰沉积、结渣的危害
        1.3.2 煤中钠钾元素对煤灰化学行为影响机制解析进展
    1.4 高碱煤的灰熔/黏特性模拟预测研究进展
    1.5 高碱煤中碱金属的脱除研究进展
    1.6 文献综述结论
    1.7 论文研究的目标、技术路线、内容及方案
        1.7.1 研究目标
        1.7.2 技术路线
        1.7.3 主要内容与方案
    1.8 本章小结
2 样品、装置与研究方法
    2.1 煤样采制与编号
    2.2 主要化学试剂
    2.3 主要仪器设备
        2.3.1 煤的元素分析仪
        2.3.2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AAS)
        2.3.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仪(FT-IR)
        2.3.4 X-射线衍射分析仪(XRD)
        2.3.5 X-荧光光谱仪(XRF)
        2.3.6 场发射扫描电镜-能谱分析仪(SEM-EDS)
        2.3.7 热重分析仪(TG)
        2.3.8 气相色谱仪(GC)
        2.3.9 煤灰熔融性测试仪
        2.3.10 煤灰黏温特性测试仪
    2.4 主要实验方法
        2.4.1 煤的逐级化学萃取试验
        2.4.2 实验室煤的快速升温热解试验
        2.4.3 实验室煤的燃烧试验
        2.4.4 煤的热重热解/燃烧试验及反应动力学分析
        2.4.5 工业粉煤气流床气化与粉煤燃烧锅炉装置取样分析
        2.4.6 高碱煤的水热处理(脱碱)试验
    2.5 主要模拟及计算方法
        2.5.1 利用BP神经网络建模
        2.5.2 Fact Sage模拟研究
        2.5.3 水煤浆气化过程模拟
    2.6 本章小结
3 高碱低阶煤中钠钾赋存特性
    3.1 试验方法
    3.2 煤质特性
    3.3 高碱低阶煤中钠钾赋存特征
        3.3.1 高碱低阶煤中钠钾赋存的丰度
        3.3.2 高碱低阶煤中钠钾赋存的形式
        3.3.3 高碱低阶煤中主要矿物成分
        3.3.4 钠钾在高碱低阶煤层的纵向分布特征
        3.3.5 高碱低阶煤中钠钾与氯的伴生关系
    3.4 本章小结
4 高碱低阶煤中钠钾在热转化过程中的演化
    4.1 试验方法
    4.2 实验室规模研究
        4.2.1 碱金属在高碱低阶煤快速升温热解中的迁移
        4.2.2 碱金属在高碱低阶煤燃烧中的迁移
    4.3 工业装置规模研究
        4.3.1 碱金属在工业粉煤锅炉燃烧中的迁移
        4.3.2 碱金属在工业粉煤气流床气化中的迁移
    4.4 碱金属的热迁移及矿物质演化模拟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BP神经网络的高碱低阶煤灰熔/黏特性建模研究
    5.1 样本量的建立
        5.1.1 煤灰熔融性建模数据
        5.1.2 煤灰黏温特性建模数据
    5.2 高碱低阶煤灰熔融性建模研究
        5.2.1 皮尔逊相关性分析
        5.2.2 线性回归分析
        5.2.3 BP神经网络建模
    5.3 高碱低阶煤灰黏温特性建模研究
        5.3.1 皮尔逊相关性分析
        5.3.2 线性回归分析
        5.3.3 BP神经网络建模
    5.4 高碱低阶煤气化适应性指数的提出及解析
    5.5 本章小结
6 高碱低阶煤中钠钾的水热法深度脱除
    6.1 试验方法
    6.2 结果与讨论
        6.2.1 水热处理温度对煤中碱金属的影响
        6.2.2 水热处理时间对煤中碱金属的影响
        6.2.3 水热处理后煤质变化
        6.2.4 水热处理后煤的表面官能团变化
        6.2.5 水热处理后煤灰成分变化
        6.2.6 水热处理反应的副产物特性
        6.2.7 高碱低阶煤水热脱碱机理的探究
    6.3 本章小结
7 水热脱碱对高碱低阶煤加工转化性能的影响
    7.1 试验方法
    7.2 水热脱碱对高碱低阶煤灰熔/黏特性的影响
        7.2.1 水热脱碱对高碱低阶煤灰熔融性的影响
        7.2.2 水热脱碱对煤灰黏结性能的影响
    7.3 水热脱碱对高碱低阶煤的成浆及模拟气化性能的影响
        7.3.1 水热脱碱对高碱低阶煤成浆性能的影响
        7.3.2 基于工业固定床气化废水对褐煤进行水热提浓制浆
        7.3.3 基于水热废液制备聚羧酸型水煤浆添加剂
        7.3.4 褐煤水煤浆气流床气化模拟
        7.3.5 低阶煤水热处理提浓制浆连续性中试装置(0.2t/d)的建设与运行
    7.4 水热脱碱对高碱低阶煤热解性能的影响
        7.4.1 高碱低阶煤热解特征参数
        7.4.2 高碱低阶煤热解反应动力学解析
    7.5 水热脱碱对高碱低阶煤燃烧性能的影响
        7.5.1 高碱低阶煤燃烧特征参数
        7.5.2 高碱低阶煤燃烧反应动力学解析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原子荧光光谱测定煤中锗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煤中锗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案设计
    2.1 样品的采集与筛选
    2.2 实验设计
3 原子荧光仪器(AFS)工作条件的研究
    3.1 概述
    3.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煤灰预处理方法的研究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方法的可行性评价
    5.1 评价的方法
    5.2 准确度分析
    5.3 精密度和重复性分析
    5.4 线性范围及检出限分析
    5.5 再现性分析
    5.6 不确定度评定
    5.7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两种偶氮探针的制备及其在微量铜和阿维菌素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铜检测研究进展
        1.1.1 检测方法
        1.1.2 分光光度法检测铜的偶氮显色剂
    1.2 农药残留检测研究进展
        1.2.1 农药残留检测方法
        1.2.2 荧光光谱法检测农药残留
        1.2.3 阿维菌素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1.3.1 课题的研究意义
        1.3.2 主要内容
        1.3.3 技术路线图
2 基于偶氮结构的两种探针的合成及其表征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1.1 实验试剂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3,5-二甲酸甲酯-4'-羟基偶氮苯的合成
        2.2.2 3,5-二甲酸-4'-羟基偶氮苯的合成
        2.2.3 3,5-三(5'-对苯氧基偶氮)苯-1,3-二羧酸的合成
        2.2.4 偶氮化合物的表征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3,5-二甲酸甲酯-4'-羟基偶氮苯的合成与表征
        2.3.2 3,5-二甲酸-4'-羟基偶氮苯的合成与表征
        2.3.3 3,5-三(5'-对苯氧基偶氮)苯-1,3-二羧酸的合成与表征
        2.3.4 红外光谱测定结果分析
        2.3.5 紫外可见光谱测定结果分析
        2.3.6 核磁氢谱测定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紫外可见光谱法检测口蘑中的铜
    3.1 实验材料和设备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与设备
    3.2 实验方法
        3.2.1 标准溶液的配置
        3.2.2 样品前处理
        3.2.3 显色剂的配制
        3.2.4 单波长测定条件的优化
        3.2.5 双波长测定条件的优化
        3.2.6 ICP光谱仪检测口蘑中铜含量
        3.2.7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单波长测定方法优化结果
        3.3.2 单波长方法学考察结果
        3.3.3 双波长方法学考察结果
        3.3.4 ICP方法学检测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荧光光谱法检测苹果中的阿维菌素
    4.1 实验材料和设备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与设备
    4.2 实验方法
        4.2.1 标准溶液的配制
        4.2.2 苹果的前处理
        4.2.3 荧光探针的配制
        4.2.4 荧光光谱测定条件的优化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荧光光谱法定性定量原理
        4.3.2 荧光测定激发波长的选择
        4.3.3 介质酸度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4.3.4 缓冲溶液用量对荧光强度的影响
        4.3.5 方法考察结果
        4.3.6 样品测定结果
        4.3.7 方法可行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取成果目录
致谢

四、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在煤灰成分测定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神东煤矿物赋存与热转化特征对其黏温特性影响研究[D]. 张昀朋.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21(01)
  • [2]激光诱导击穿光谱技术在火电厂煤炭与石油焦在线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张文浩. 山东大学, 2021(11)
  • [3]六氢β-酸/2-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抑菌活性及应用研究[D]. 卢娜. 新疆大学, 2020(06)
  • [4]开滦主力矿井煤质岩相分析与优化配煤炼焦的技术研究[D]. 胡跃.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5]基于多相界面反应的水包油乳化液破乳技术研究[D]. 刘威. 重庆工商大学, 2020(11)
  • [6]刺梨渣膳食纤维蒸汽爆破改性及结构、功能性质研究[D]. 郑佳欣.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7]基于Hg2+触发的模拟酶活性对小球藻富集Hg2+的监测研究[D]. 刘文娥.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8]高碱低阶煤中钠钾对灰熔/黏特性影响及其水热脱除[D]. 杨明顺.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9]原子荧光光谱测定煤中锗的方法研究[D]. 王文强. 中国矿业大学, 2019(04)
  • [10]两种偶氮探针的制备及其在微量铜和阿维菌素检测中的应用[D]. 苏逸菲.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在煤灰成分测定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