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4株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对利福平等抗生素的敏感性分析

154株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对利福平等抗生素的敏感性分析

一、154株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对利福平及其他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候峰清[1](2021)在《猪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特征与SEO诱导中性粒细胞IL-1β分泌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食源性病原菌,可引起严重的侵袭性感染。葡萄球菌O型肠毒素(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O,SEO)是一种新型肠毒素,具有超抗原和催吐活性。已有研究表明,S.aureus某些毒力因子如溶血素(Hlα)、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和杀白细胞素(PVL)可以诱导炎症反应,但SEO诱导宿主炎症反应的机制尚不清楚。此外,不断增加的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t,MDR)S.aureus越来越让人担忧。已有证据表明,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可以通过粪便进行传播。我国是猪肉生产和消费大国,猪场一旦被污染,不仅损害人们的健康,同样也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基于此,本研究旨在了解重庆部分区县猪场S.aureus的流行和分子特性以及宿主对S.aureus肠毒素的促炎免疫反应。1.猪场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鉴定及耐药性分析本研究从重庆6个区县部分猪场采集样本,进行S.aureus分离鉴定。从重庆12个猪场中共采集724份样本,分离到68株S.aureus,其中57株是MRSA携带mec A基因。在调查的样本类型中,饮用水、空气和饲料污染最为严重,其分离率分别为13.6%(3/22)、12.2%(5/41)、30.0%(6/20)。按区县来看,永川(24%,12/50)和万州(23.6%,41/174)污染最为严重。随后,选用13种抗生素对68株S.aureus分离株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株对抗生素产生了高水平的耐药性。68株S.aureus均对四环素、红霉素、青霉素耐药。另外,88.2%对苯唑西林耐药、67.6%对氯霉素耐药、22.1%对甲氧嘧啶/磺胺甲恶唑耐药、10.3%对克林霉素耐药。而对利福平(2.9%)、庆大霉素(1.5%)、环丙沙星(1.5%)、左氧氟沙星(1.5%)、呋喃妥因(0%)、替考拉宁(0%)耐药率低。总之,重庆市部分猪场存在不同程度S.aureus污染现象。猪场相关S.aureus分离株对抗生素的耐药现象严重,应对临床常用抗生素加强管理,倡导交叉用药。2.猪场金黄色葡萄球菌整合子和超抗原毒素基因的流行与特征分析整合子是可移动的DNA元件,可在临床细菌中获取和传播抗生素耐药基因。然而,有关猪场来源S.aureus的整合子信息有限。为了调查分离自重庆猪场MDR S.aureus整合子和肠毒素基因流行情况,对其分离株进行整合子和肠毒素基因检测。68株S.aureus均携带整合子,其中88.2%(60/68)同时携带1和2类整合子。85.3%(58/68)2类整合子阳性分离株携带β-内酰胺类基因(bla TEM-1);66.7%(40/60)1类整合子阳性分离株携带aad A1c,aad A1或dfr A1基因;3类整合子并未检出。此外,对68株猪场相关来源S.aureus通过PCR检测肠毒素基因,结果显示:92.6%(63/68)S.aureus携带肠毒素基因。其中,检出率较高的有seg、seh、sem和seo基因,分别为47.1%(32/68)、82.4%(56/68)、32.4%(22/68)和54.4%(37/68)。再者,4.4%(3/68)菌株携带经典肠毒素基因(sea-sed),92.6%(63/68)菌株携带新型肠毒素基因(seg-sep,ser)。这是第一次报道猪场相关来源S.aureus中存在和描述1和2类整合子。我们的结果表明,在猪场相关来源S.aureus分离株中整合子和肠毒素基因普遍存在,且主要携带新型肠毒素基因。为了公共卫生安全,应充分注意和监测猪场来源S.aureus分离株中整合子、耐药基因及其肠毒素基因的流行情况。3.ATP通过NLRP3炎症小体依赖途径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O诱导中性粒细胞IL-1β分泌S.aureus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食源性病原菌,可引起严重的侵袭性感染,例如败血症,肺炎,食物中毒,中毒性休克综合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葡萄球菌肠毒素O是一种具有超抗原和催吐活性的S.aureus新型肠毒素。关于SEO诱导的宿主炎症反应尚不清楚。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SEO诱导小鼠中性粒细胞IL-1β的分泌机制。我们的结果表明,重组SEO具有超抗原活性,在小鼠脾细胞中可以诱导产生高水平的γ-干扰素(IFN-γ),并在ATP的作用下诱导中性粒细胞炎性细胞因子表达,包括IL-1α,IL-1β,IL-6和TNF-α。此外,SEO诱导IL-1β分泌依赖于Toll样受体(TLR4),核因子κB(NF-κB)和c-jun N端激酶(JNK)信号通路的激活。与野生型小鼠相比,NLRP3-/-小鼠中性粒细胞中SEO诱导的IL-1β分泌水平完全废除,这表明在ATP作用下,SEO刺激中性粒细胞过程中NLRP3炎症小体的激活介导IL-1β分泌。此外,SEO诱导IL-1β分泌这一过程要依赖于钾(K+)外流。总之,我们的研究表明TLR4/JNK/NLRP3炎症小体信号通路的激活介导IL-1β的成熟和分泌,这为S.aureus毒力因子诱导宿主免疫反应提供了新的见解。

张楠[2](2021)在《苯并噻唑和吲哚取代的菲啶季铵盐类衍生物作为FtsZ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和抗菌活性评价》文中指出耐药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已经对人类健康造成了巨大威胁。近年来,随着耐药菌数量和种类的不断增多,抗生素的最后一道防线——万古霉素也已经被突破。因此,研究开发具有全新作用机制的抗菌新药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首要任务。细丝温度敏感蛋白(FtsZ)是一种细菌分裂过程中重要的功能蛋白,因其在细菌细胞中广泛存在且高度保守,成为了具有良好前景的抗菌新靶点。本课题以FtsZ蛋白的PC疏水狭缝作为目标结合位点,基于已报道的FtsZ抑制剂天然产物血根碱进行结构简化,设计、合成了苯并噻唑和吲哚取代的菲啶季铵盐类衍生物(A-C系列),并对其抗菌活性和FtsZ蛋白靶向性进行了系统评价。相关研究结果总结如下:在苯并噻唑基菲啶季铵盐类化合物(A系列)中,只有A4和A5对测定的四种革兰氏阳性敏感菌(枯草芽孢杆菌、短小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和五种革兰氏阳性耐药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两株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耐青霉素表皮葡萄球菌和耐红霉素化脓性链球菌)中的一种或多种具有中等的抑菌活性(MIC=1-64μg/mL),为典型的抑菌剂。其余化合物不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然而,所有化合物对所测定的两种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没有抗菌作用。在上述研究基础上,我们进一步设计、合成了吲哚基菲啶季铵盐类化合物(B和C系列)。这两系列化合物对上述九种革兰氏阳性敏感和耐药菌株表现出优异的抗菌活性,其中部分化合物对万古霉素敏感和耐药的屎肠球菌以及粪肠球菌具有显着的抗菌活性。例如,在B系列化合物中,B9和B10抗耐青霉素表皮葡萄球菌活性十分显着(MIC=2 μg/mL),分别是血根碱和利奈唑胺的4和2倍;抗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Van-A resistant)和粪肠球菌(Van-B resistant)的MIC均为4 μg/mL,是血根碱的8倍。在C系列化合物中,C5对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两株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耐青霉素表皮葡萄球菌和耐红霉素化脓性链球菌的活性最好(MIC=1-8 μg/mL),均优于环丙沙星和小檗碱。然而,这两个系列化合物对两种测定的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没有抗菌作用。因此,抗菌活性显着的C3和C5被选为代表性化合物用于进一步评价。时间-杀菌曲线揭示C3和C5具有杀菌动力学特征,其杀菌效果呈现浓度依赖性。生物膜形成抑制实验表明,这两个化合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没有抑制作用。诱导耐药性实验表明,C3和C5在传代15代内对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均不易诱导产生耐药性。另外,溶血性实验证明C3和C5对小鼠红细胞没有溶血性。初步体内药效学实验表明,C5在小鼠体内显示较好抗菌活性,但弱于利奈唑胺。根据上述研究结果,C5被用于进一步作用机制研究。光学显微镜观察实验指示C5能抑制细菌细胞分裂,这表明该化合物具有初步靶向性。进一步的光散射实验揭示C5对FtsZ蛋白聚合具有促进作用,并呈现出浓度依赖趋势。电镜实验观察到C5能促进蛋白聚合,但无法有序聚合成束,呈现杂乱的节状。这进一步证实C5专一性地作用FtsZ蛋白。苯并噻唑或吲哚取代的菲啶季铵盐类衍生物的构效关系总结如下:①2-苯并噻唑基菲啶类化合物(A系列):在7、8、9和10位引入不同取代基,抗菌活性顺序为:甲基>甲氧基、氢;抗敏感菌活性顺序为:9-甲基>10-甲基>8-甲基>7-甲基,抗耐药菌活性顺序为:10-甲基>9-甲基>8-甲基>7-甲基。②2-(6’-吲哚基)-9-甲基菲啶类化合物(B系列):在吲哚1’位氮上引入取代基,抗菌活性顺序为:苄基>异丁基≈苯基丙基>丁基>甲基>丙基,即随着烷基碳链长度增加,目标化合物抗菌活性先降低后增加,且空间位阻较大的取代基活性更好;进一步延长碳链或引入支链烷烃,抗敏感菌活性没有明显变化,但抗耐药菌活性进一步增强。在苄基对位引入取代基,抗耐青霉素表皮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粪肠球菌(Van-B resistant)的活性显着增强,而抗其它菌株活性没有明显变化。③2-(6’-吲哚基)-10-甲基菲啶类化合物(C系列):在吲哚1’位氮上引入取代基,抗菌活性顺序为:苄基>丁基≈异丁基>苯基丙基>甲基>乙基,其构效关系与B系列类似。而在苄基对位引入取代基,抗敏感菌和抗耐药菌活性略有下降。④当1’位取代基碳链长度较短、位阻较小时,无论抗耐药菌活性还是抗敏感菌活性,C系列化合物整体好于B系列化合物;但随着碳链增长、取代基位阻增大,抗部分菌株活性出现逆转,B系列化合物整体活性好于C系列化合物,这些菌株包括枯草芽孢杆菌、红霉素敏感型化脓性链球菌、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CI、耐红霉素化脓性链球菌、敏感型屎肠球菌和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综上所述,我们以FtsZ蛋白为靶点,基于天然产物血根碱的结构进行简化,设计、合成了苯并噻唑和吲哚取代的菲啶季铵盐类衍生物(A-C系列),共27个化合物,并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在此基础上,通过MIC、MBC、时间-杀菌曲线、生物膜抑制实验、诱导耐药性实验、溶血性和初步体内药效学实验研究,我们发现吲哚基菲啶季铵盐类化合物具有显着的抗菌活性。特别是C5抗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最强(MIC=1μg/mL),分别是血根碱和环丙沙星的4和4倍、利奈唑胺的2倍;其抗五种耐药菌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两株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耐青霉素表皮葡萄球菌和耐红霉素化脓性链球菌)的活性(MIC=2-8μg/mL)均优于环丙沙星和小檗碱。体内抗菌活性研究表明,C5表现出较好抗菌作用,并不易诱导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耐药性。进一步的作用机制研究表明,C5能抑制细菌细胞分裂,对FtsZ蛋白聚合具有促进作用,导致FtsZ蛋白无法有序聚合成束,呈现杂乱的节状,这证实C5专一性地作用FtsZ蛋白。分子对接研究预测了 C5的结合模式:C5能进入FtsZ蛋白的PC疏水狭缝,并与狭缝中的氨基酸残基如 Gln192、Gly196、Asp199、Leu200、Val203、Gly227、Ile228、Asn263、Thr265、Va1297、Thr309、Va1310 和 Ile311 形成疏水作用。总之,在本项研究不仅为新型FtsZ抑制剂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而且为2-吲哚基-5-甲基-5-菲啶类化合物作为抗菌新药的进一步可研究开发奠定了良好基础。

孟庆元[3](2021)在《四肢难愈性软组织感染的细菌分布与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究本地区四肢难愈性软组织感染病原菌分布和主要致病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为指导早期经验性抗菌药物治疗,提供资料参考。方法:选取2014年01月至2018年12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手足外科收治的581例菌培养阳性的四肢难愈性软组织感染患者为样本,筛选要求病例为入院后48小时内对首次换药前的创口及创面上采集活组织切片、脓液或分泌物标本进行细菌培养、病原菌鉴定及药物敏感性试验,对患者临床资料、病原菌细菌分布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共检出病原菌781株(革兰阴性细菌493株,占63.12%,革兰阳性细菌285株,占36.49%,真菌3株,占0.38%);其中革兰阴性菌以阴沟肠杆菌79株(10.12%)、黏质沙雷菌53株(6.79%)、大肠埃希菌56株(6.66%)、产酸克雷伯菌属51株(6.53%)、肺炎克雷伯菌48株(6.15%)、铜绿假单胞菌47株(6.02%)为主要致病菌;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11株(14.21%)、表皮葡萄球菌42株(5.38%)为主要致病菌。2.主要的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阴沟肠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为100%,对美洛培南、阿米卡星、头孢吡肟、哌拉西林、庆大霉素敏感率大于90%。黏质沙雷菌对美洛培南、阿米卡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哌拉西林敏感率为100%,对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哌拉西林、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氨曲南、头孢曲松、头孢替坦敏感率大于90%,对头孢唑林、头孢呋辛耐药率100%。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美洛培南敏感率为100%,对哌拉西林、头孢替坦、阿米卡星、头孢他啶敏感率大于80%,对头孢唑林、氨苄西林耐药率大于80%。产酸克雷伯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美洛培南、阿米卡星敏感率为100%,对头孢替坦、头孢吡肟、左旋氧氟沙星、头孢他啶敏感率大于90%,对氨苄西林敏感率大于50%。肺炎克雷伯菌对美洛培南、亚胺培南敏感率为100%,对哌拉西林、头孢替坦、阿米卡星、头孢吡肟敏感率大于86%,对头孢唑林耐药率大于80%。铜绿假单胞菌对阿米卡星、妥布霉素、左旋氧氟沙星、美洛培南、环丙沙星、头孢吡肟、头孢他啶、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敏感率大于80%。主要的革兰阳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情况: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加环素、利奈唑胺敏感率为100%,对利福平、莫西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敏感率大于80%;对青霉素G、红霉素耐药率大于80%。结论:1、四肢难愈性软组织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排在前六位的为阴沟肠杆菌、黏质沙雷菌、大肠埃希菌、产酸克雷伯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2、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四肢难愈性软组织感染中仍占一定比重。3、四肢难愈性软组织感染感染的革兰阴性菌致病菌主要对阿米卡星、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美洛培南敏感。4、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四肢难愈性软组织感染主要对莫西沙星、左旋氧氟沙星、庆大霉素、环丙沙星敏感。

陶兴罡[4](2021)在《上海地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原学和微生物敏感性试验分析及其毒力基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调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 S O M)病原学的近阶段变化。2、分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 S O M)病原微生物敏感性试验结果。3、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毒力基因。方法: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C S O M)的病原学鉴定:收集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患者的中耳分泌物,进行细菌和真菌培养,把培养阳性菌株置于梅里埃VITEC-Compact仪器鉴定。2、将所有鉴定出的细菌进行药敏试验,药敏试验方案参考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技术方案(C A R SS网)、药敏试验执行标准为CLSIM 100-29。3、毒力基因检测:采用P C R方法对经分离鉴定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所携带的毒力基因进行分别检测。结果: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致病菌检出率为79.89°%。按照检出率的比例,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29.94°%,50/167)、丝状真菌(20.36%,3 4/1 6 7)、铜绿假单胞菌(7.19%,1 2/1 6 7)。2、病原微生物敏感性试验显示: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最高(77.7 8%)。革兰氏阴性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最高(2 2.7 3%)。3、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力基因中,H L a基因检出率最高,达100°%。铜绿假单胞囷的毒力基因中,T o x A的检出率最高,达100%。结论:1、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致病菌谱,与多年前致病菌比例己完全不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最多,真菌的检出比例增高,有2种致病菌混合感染的病例也不在少数。2、未发现年龄与性别对C S O M的致病菌的分布有影响。3、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G的耐药率最高,远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的标准,应当暂停针对性的临床应用。红霉素和氨苄西林,应该向临床医务人员通报预警信息。革兰氏阴性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最高,虽未达到用药预警,但仍需注意。4、金黄色葡萄球菌的H L a基因和铜绿假单胞菌的T o x A基因检出率非常高,与其致病性密切相关。5、定期总结本地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主要病原菌的动态变化特征,作为科学依据,进行针对性的预防和治疗,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参考,为进一步推动个体化治疗,精准化治疗,具有重大的医学价值和社会价值。

张宇豪[5](2021)在《犬脓皮病病原菌分离及葡萄球菌致小鼠皮肤感染模型建立》文中研究说明犬脓皮病是各年龄段犬常发的皮肤病之一,严重影响犬只的生存质量。该病主要由细菌感染引起,具有病程长易反复,病因复杂难以防治等特点。目前,犬脓皮病的主要治疗方法是使用抗菌药和局部消毒剂,但由于病原菌耐药性的逐年增强,往往难以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因此,对犬脓皮病病原菌的抗菌药敏感性及消毒剂抗性进行及时检测尤为重要。研发新药是治疗犬脓皮病的主要攻克方向,药物的研发离不开动物实验,而犬只作为实验动物价格高且有一定的危险性,小鼠是常用的疾病研究的模型动物,建立小鼠皮肤感染模型可用于犬脓皮病的病理研究和治疗试验。本试验对西安及其周边地区宠物医院进行犬脓皮病病料采集,对病原菌进行分离鉴定,检测主要病原菌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和醋酸氯己定抗性,建立主要病原菌致小鼠皮肤感染模型并进行模型评估。取得如下结果:1.本试验从西安及其周边地区共采集犬脓皮病样品43份,分离得到9类病原菌,共计56株,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22株,伪中间型葡萄球菌9株,芽孢杆菌8株,变形杆菌属7株,大肠杆菌3株,其他葡萄球菌7株。鉴定结果显示该地区犬脓皮病的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伪中间型葡萄球菌。2.病原菌药敏实验结果表明,临床常用抗菌药中万古霉素、头孢曲松、庆大霉素、阿莫西林及氨苄西林敏感性最佳,其次为强力霉素、克林霉素、恩诺沙星、左氟沙星,而TMP、复方新诺明和青霉素耐药情况严重,对多种抗菌药耐药的病原菌占40%以上,常见抗菌药对病原菌敏感度尚佳,但多重耐药菌现象严重。3.醋酸氯己定对伪中间型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检测结果显示:醋酸氯己定对9株伪中间型葡萄球菌的MIC均为0.5μg/m L,对1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8μg/m L,对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4μg/m L,对4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MIC为2μg/m L,均超过醋酸氯己定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 25923的MIC(0.25μg/m L)。抗性基因检测显示,9株伪中间型葡萄球菌均携带qac A/B抗性基因,6株携带qac H基因(sp-2、sp-4、sp-5、sp-6、sp-8、sp-9);携带qac G基因仅有两株(sp-2、sp-9),未检出qac J和Smr基因。所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未检出以上抗性基因。4.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伪中间型葡萄球菌致小鼠皮肤感染性病模型建立的条件为:使用砂纸打磨臀部至少量渗血、保持60%相对湿度的生存环境。不同菌量(1×106CFU、1×107CFU和1×108CFU)涂布均能造模成功,高菌量(1×108CFU)造模效果更好。5.伪中间型葡萄球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均能造模成功,但伪中间型葡萄球菌所造模型较易形成脓肿,金黄色葡萄球菌所造模型的炎性细胞多呈弥漫性分布。

孙世意[6](2021)在《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中葡萄球菌属耐药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相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呼吸道感染(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RTI)是医院最常见的高度传染性疾病,还常伴有流感及流感样疾病的发生。逐年上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使呼吸道感染成为了全球性问题。呼吸道最初被认为是无菌的,但是随着研究的发现,呼吸道中存在大量定植的共生微生物,且对人体健康有很大影响。人类处于正常生理状态时,呼吸道中的共生菌相互制约使其维持在某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对于新生儿,这种稳态受生产方式、喂养类型、抗生素等的影响,但是一旦这种平衡被破坏,就会引起呼吸道微生物的紊乱,进而诱发呼吸道感染等相关疾病。目前,临床上针对呼吸道感染最常用的手段就是使用抗生素治疗。而由于抗生素的长时间、不合理使用及滥用,导致一系列耐药菌的产生,使感染大大增加了临床治疗和社会经济的负担。使用合适的抗生素对于治疗感染是非常重要的步骤,能够减少耐药甚至死亡的发生。因此对于呼吸道感染尤其是耐药菌感染,抗生素的选择和用量就显得尤为重要了。本课题旨在研究呼吸道感染患者下呼吸道微生物群落结构以及感染患者与非呼吸道感染人群下呼吸道中微生物的组成比较规律;从中分离培养病原菌,并挑选部分分离得到的葡萄球菌以探究其耐药性,明确耐药性分布。并对其进行耐药基因的检测,利用共培养的手段探究耐药基因的转移。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实验结果如下:本实验选取21名新生儿,包括19名呼吸道感染新生儿患者和2名非呼吸道感染新生儿,对其粪便及气管分泌物进行采集,基于α多样性及β-多样性分析其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组成。本实验检测到在门的水平上以Proteobacteria、Firmicutes和Actinobacteria门为优势门。而在属的水平上看,各患者之间细菌属的分布差异较大。在所有粪便样本中,患病新生儿粪便样品显示主要属为Enterococcus和Achromobacter,其次是Lactobacillus和Pantoea;在所有气管分泌物样品中主要属为Achromobacter和Streptococcus,其次是为Pseudomonas、Rothia和Staphylococcus。通过分离培养,在下呼吸道感染患者样品中分离培养得到116株分离株,其中包括53株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1株Staphylococcus aureus、4株Staphylococcus cohnii、9株Staphylococcus hominis、14株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1株Staphylococcus caprae、1株Staphylococcus warneri/pasteuri、2株Streptococcus thermophilus和15株Streptococcus salivarius和3株Moraxella osloensis、10株Lactobacillus plantarum、2株Micrococcus yunnanensis和1株Micrococcus luteus。利用K-B药敏纸片扩散法对挑选出的83株葡萄球菌分离株耐药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83株葡萄球菌分离株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为84.34%;其次是对红霉素的耐药率,为57.83%;其它耐药率分别为:苯唑西林(8.43%),环丙沙星(13.00%),万古霉素(4.82%),氧氟沙星(14.46%),氯霉素(43.37%),卡那霉(38.85%)素,盐酸克林霉素(14.46%),头孢唑林(16.87%),利福平(8.43%)。挑选出77株葡萄球菌分离株进行耐药基因检测,检测结果显示grl A耐药基因阳性检出率是最高的,其检出率为51.95%;其次是acc(6’)/aph(2’’)基因,其阳性检出率为(31.17%)。其它耐药基因阳性检出率由高到低依次为:gyr A阳性检出率,为27.27%、mec A基因阳性率为(23.88%)、nor A基因阳性率为(16.88%)、erm C基因阳性率为(16.88%)。fem A(9.09%),erm A(7.79%)。但在这些分离株中并未检测出Van A和Van B基因。本实验还利用共培养的方法探究耐药基因的转移情况,结果显示表皮葡萄球菌可以通过共培养的方式将耐药基因水平转移到同属葡萄球菌如科氏葡萄球菌细胞内,还可以水平转移至不同属如植物乳杆菌细胞内。

唐冰颖[7](2021)在《利奈唑胺和达托霉素治疗肠球菌血流感染的真实世界研究及Meta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根据药学专业硕士(临床药学与药物评价方向)培养要求,本研究在完成临床药学实践的基础上调查烟台毓璜顶医院多重耐药菌(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MDRO)的感染现状及耐药趋势,探讨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i,VRE)感染的危险因素,比较利奈唑胺与达托霉素治疗肠球菌血流感染(Enterococcal Bloodstream Infection,EBSI)包括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血流感染(Vancomycin-resistant Enterococcal Bloodstream Infection,VRE-BS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以期为临床EBSI的用药选择提供理论参考及循证依据。方法:回顾性调查烟台毓璜顶医院近四年来MDRO感染的病例资料,分析VRE感染的高危因素;分别从临床与循证角度探讨EBSI的更佳治疗方案:一方面,采用真实世界数据回顾性分析利奈唑胺与达托霉素治疗EBSI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同时比较利奈唑胺治疗ICU和普通病房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另一方面,利用Meta分析对利奈唑胺与达托霉素治疗VRE-BSI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行评价。(1)回顾性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MDRO感染的病例资料,利用WHONET 5.6调查分析MDRO的变化趋势、检出情况、标本来源及分布和耐药性。(2)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6例成人住院患者,按照细菌是否为VRE分为VRE组与万古霉素敏感肠球菌(Vancomycin-sensitive Enterococcus,VSE)组,调查本院VRE感染趋势,收集VRE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VRE感染的高危因素。(3)回顾性收集就诊医院接受利奈唑胺及达托霉素治疗的EBSI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药敏结果,采用χ2检验与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对利奈唑胺组和达托霉素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实验室检查、疗效及安全性结局指标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者治疗EBSI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同时,对比评价利奈唑胺治疗ICU组及普通病房组的临床效果。(4)系统检索Pub Med、The Cochrane Library、Embase、CNKI、维普、万方等数据库,设定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0年10月,根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文献、提取资料,采用NOS量表评价纳入文献质量,使用RevMan软件对利奈唑胺与达托霉素治疗VRE-BSI的疗效与安全性进行Meta分析。结果:(1)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分离的非重复MDRO菌株共3449株,革兰阴性菌占82.1%,其中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最高,占比为49.3%。革兰阳性菌占17.9%,分别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16.3%)及VRE(1.7%)。VRE主要标本类型为胆汁。近四年VRE检出率稳定在1.0%左右,其耐药性结果显示,屎肠球菌及粪肠球菌对利奈唑胺和达托霉素的敏感率均为100%。(2)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本院VRE感染率呈上升趋势,菌种以屎肠球菌占比最高。65岁以上患者比例为76.4%,科室分布以神经内科为主,感染部位主要为泌尿系感染,混合感染比例大于单纯感染,经治疗好转率达58.8%。通过单因素分析显示,泌尿系感染、90天内万古霉素使用史、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史及行气管插管均与VRE感染相关。进一步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泌尿系感染、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史及行气管插管是VRE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3)利奈唑胺和达托霉素治疗EBSI的临床研究共纳入147例患者,利奈唑胺组106例,达托霉素组41例。研究结果表明,经两者治疗后的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等炎性指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两组在总有效率、细菌清除率、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ADR)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进一步针对利奈唑胺治疗ICU组与普通病房组患者的数据分析结果发现,普通病房组的WBC、PCT、CRP及ICU组的PCT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两组的各指标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疗效与安全性方面,利奈唑胺治疗两组的发热持续时间、有效率、ADR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在细菌清除率上,普通病房组高于ICU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4)Meta分析共纳入18篇质量较高的英文文献,共4830例患者。结果显示,利奈唑胺与达托霉素治疗VRE-BSI在全因死亡率、30天死亡率、临床治愈率、复发率、细菌清除率及血浆肌酸激酶升高发生率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达托霉素与利奈唑胺相比,具有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低的优点。结论:MDRO检出率高,形势严峻,VRE的检出率稳定在较低水平;泌尿系感染、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史及行气管插管是VRE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诊疗过程中应尽量减少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及气管插管等有创操作,泌尿系感染应警惕肠球菌尤其是VRE感染的可能;回顾性临床研究中,利奈唑胺和达托霉素治疗EBSI的结果表明,两者均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作为万古霉素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万古霉素的EBSI患者的较优选择,利奈唑胺治疗ICU与普通病房患者的对比结果表明,利奈唑胺可主要用于严重感染、多脏器功能损害、免疫力低下EBSI的ICU患者的治疗,但针对VRE-BSI的治疗中,Meta分析表明达托霉素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低于利奈唑胺,但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创新点:(1)本研究首次将真实世界回顾性研究与Meta分析结合起来,从临床研究和Meta分析角度深入探究利奈唑胺与达托霉素治疗EBSI包括VRE-BSI的临床效果。(2)目前,国内几乎没有关于利奈唑胺治疗EBSI疗效和安全性的相关报道,本研究收集经利奈唑胺治疗EBSI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分为ICU组与普通病房组,对两组实验室指标及疗效、安全性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对临床合理用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何穗平[8](2021)在《广州市MSM人群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鼻腔定植特征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了解广州市男男性行为者(Men who have sex with men,MSM)鼻腔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CoNS)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ethicillin resistant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MRCoNS)的定植水平,分析MSM人群鼻腔定植CoNS和MRCoNS的影响因素,探究CoNS和MRCoNS菌株的耐药谱和分子特征,为有效预防和控制MSM人群CoNS和MRCoNS鼻腔定植及感染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于2019年4-8月通过方便抽样的方法在广州市岭南伙伴社区支持中心的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门诊选取MSM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MSM人群相关信息并采集双侧鼻拭子样本。经传统微生物学实验分离鉴定CoNS菌株,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对CoNS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实验;应用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和凝胶电泳法检测CoNS菌株携带的特异基因、耐药基因和毒素基因;采用葡萄球菌盒式染色体(Staphylococcal cassette chromosomal mec,SCCmec)分型技术鉴定CoNS菌株的型别特征。MSM人群CoNS和MRCoNS鼻腔定植水平、耐药情况和基因携带情况等用率来描述;CoNS和MRCoNS鼻腔定植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P<0.10的变量纳入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通过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不同菌株间的耐药特征和基因携带情况,菌株耐药基因携带情况与抗菌药物耐药率间的关系用Logistic模型来评估,结果用95%置信区间表示。采用对应分析(Correspondence analysis)探讨菌株耐抗菌药物种类数与耐药基因携带数间的关系。数据分析由Stata16.0软件完成,统计学检验P<0.05(双侧)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研究对象基本特征:研究共纳入911名MSM,平均年龄27.70±3.38岁(范围16-58岁),91.55%为未婚,86.72%为大专及以上学历,705名(77.39%)MSM认同自己性取向为同性恋,788名(86.50%)MSM近半年有同性性行为。CoNS和MRCoNS的定植率及危险因素:911名MSM中,821人(90.12%)鼻腔定植CoNS,485人(53.24%)鼻腔定植MRCoNS。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职业是MSM人群鼻腔定植CoNS的影响因素,学生和在职的MSM鼻腔CoNS定植风险分别是待业/失业/离退休MSM的5.16倍(P=0.019,95%CI:1.31-20.30)和4.31倍(P=0.007,95%CI:1.49-12.52)。HIV阳性和近半年使用抗菌药物是MSM人群鼻腔定植MRCoNS的危险因素。HIV阳性MSM鼻腔定植MRCoNS的风险是阴性者的2.59倍(P=0.047,95%CI:1.01-6.60),近半年使用抗菌药物的MSM鼻腔定植MRCoNS风险是未使用者的1.89倍(P<0.001,95%CI:1.32-2.70)。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911份鼻拭子样本中共分离出947株CoNS。MSM人群鼻腔CoNS菌株对青霉素(81.10%)、红霉素(68.85%)、克林霉素(42.45%)和替考拉宁(33.37%)的耐药率较高,对利奈唑胺(4.22%)和利福平(2.32%)的耐药率较低。MRCoNS对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甲氧西林敏感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ethicillin susceptible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MSCoNS),除利奈唑胺和利福平外,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CoNS多重耐药风险是MSCoNS的4.01倍(P<0.001,95%CI:3.05-5.29)。多重耐药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ultidrug-resistant coagulase-negative staphylococci,MDRCoNS)检出率为65.79%,MDRCoNS主要的多重耐药模式为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31.68%)。毒素基因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MRCoNS和MSCoNS主要携带毒素基因sak(71.12%vs.69.37%)、scn(1.94%vs.2.78%)和tst(1.36%vs.1.16%),MRCoNS毒素基因的携带率均高于MSCoNS,但未发现统计学意义。MRCoNS主要携带耐药基因bla Z(76.16%)、lin A(25.00%)和erm(C)(22.87%),除lin A基因外,MRCoNS耐药基因的携带率均高于MSCoNS,且MRCoNS和MSCoNS菌株mec A、bla Z、aac(6’)-aph(2’’)、erm(C)和tet(K)基因携带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on-MDRCoNS毒素基因scn的携带率高于MDRCoNS(3.55%vs.1.4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oNS与MRCoNS菌株携带红霉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和青霉素相关耐药基因,其对应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未携带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01)。CoNS菌株耐抗菌药物种类数与携带的耐药基因数间存在对应关系(χ2=221.19,P<0.001),耐抗菌药物数量为5-6种的CoNS与携带3种耐药基因相关,耐抗菌药物数量>6种与携带4-6种耐药基因相关。SCCmec型别:36.63%MRCoNS的SCCmec为单一型别,主要为III型(8.53%)、IV型(7.17%)和V型(6.40%)。32.95%为组合型,以SCCmec I+IV型(8.91%)、SCCmec II+V型(5.81%)和SCCmec I+IV+V型(4.46%)为主。SCCmec未分型的MRCoNS占37.60%。不同SCCmec型别的MRCoNS在左氧氟沙星耐药率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其中未分型(33.12%)和组合型(38.85%)的耐药率较高。不同SCCmec型别在耐药基因mec A、bla Z、erm(A)和lin A携带率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SCCmec型别为未分型和组合型的MRCoNS耐药基因mec A(39.71%vs.33.14%)、bla Z(37.40%vs.33.33%)和lin A(24.03%vs.46.51%)的携带率较高,而SCCmec IV型erm(A)基因的携带率较高(50.00%)。结论MSM人群中CoNS和MRCoNS鼻腔定植率较高,HIV阳性和近半年使用抗菌药物是MSM人群鼻腔定植MRCoNS的危险因素。CoNS多重耐药率处于国际较高水平,多重耐药模式主要为青霉素-红霉素-克林霉素。MRCoNS主要携带毒素基因sak、scn和tst,耐药基因bla Z、lin A和erm(C),携带耐药基因的MRCoNS菌株相对应的抗菌药物耐药率均高于未携带者。SCCmec III型为MRCoNS主要流行菌株,并存在多种SCCmec组合类型,以SCCmec I+IV型为主。

刘雅静,刘勤勤[9](2021)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毒力基因检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方法分离金葡菌129株行药敏试验,金葡菌分离自胸腹水、脑脊液及血液等无菌体液标本中,万古霉素等常用抗菌药物对金葡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采用琼脂稀释法检测,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内耐药基因mec C、mec A和毒力基因sas X与杀白细胞毒素(PVL)基因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结果苯唑西林琼脂稀释结果显示,70株为MRSA,其余59株为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MSSA);对临床分离所得的45株MRSA分别采用mec A、mec C基因的PCR引物进行PCR扩增,mec A阳性检出率为100.00%,sas X基因阳性检出率为46.67%(21/45),sas X基因阴性检出率为53.33%(24/45),mec C、PVL均未检出; MRSA对β内酰胺类药物的耐药率高于MSSA,且对左氧氟沙星、阿米卡星、庆大霉素等非β内酰胺类药物也有耐药性,但75.00%以上MRSA对甲氧苄啶与利福平比较敏感。MSSA对β内酰胺类药物和非β内酰胺类药物均比较敏感,耐药率均低于11.00%;sas X阴性或sas X阳性的MRSA对左氧氟沙星、磷霉素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均比较耐药,但sas X阴性基因与sas X阳性基因对甲氧苄啶、利福平、阿米卡星及庆大霉素的耐药率不完全一致。结论 MRSA对临床大多数抗菌药物均有耐药性,临床需对MRSA加强监测。

陈云波,嵇金如,应超群,王培培,刘志盈,杨青,孔海深,丁卉,刘永云,茆海丰,黄颖,杨正海,戴媛媛,廖国林,朱丽莎,张立平,李艳红,徐红云,曹俊敏,张保华,郭良,董海新,虎淑妍,满思金,王璐,廖智香,徐荣,刘丹,金炎,周义正,廖一群,陈凤訇,顾蓓青,王际亮,梁金花,郑琳,李爱云,沈继录,董银樵,张利侠,胡红霞,全博,朱文成,梁坤鹏,刘强,王世富,颜小平,康建邦,夏修三,马岚,孙丽,栾亮,王建中,李卓,乔登嫣,张琳,李兰娟,肖永红[10](2021)在《2018至2019年度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报告》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研究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对其耐药性监测,准确掌握我国细菌耐药状况。方法收集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联盟成员单位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所有按操作规程分离自血培养的感染病原菌,按美国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推荐的琼脂稀释法或肉汤稀释法进行抗菌药物药敏性测定。采用WHONET5.6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共收集50家成员单位14 77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阳性菌为4 117株(27.9%),革兰阴性菌10 661株(72.1%)。最常见的前10位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5 500株(37.2%)、肺炎克雷伯菌2 519株(17.0%)、金黄色葡萄球菌1 438株(9.7%)、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 285株(8.7%)、铜绿假单胞菌546株(3.7%)、屎肠球菌504株(3.4%)、鲍曼不动杆菌501株(3.4%)、阴沟肠杆菌424株(2.9%)、其他链球菌属414株(2.8%)和粪肠球菌344株(2.3%)。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检出率分别为27.4%(394/1 438)和70.4%(905/1 285),未检测到对糖肽类耐药的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米卡星、利福平和复方磺胺甲恶唑的敏感率均在95%以上。屎肠球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4%(2/504),未检测到耐万古霉素的粪肠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非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碳青霉烯敏感肺炎克雷伯菌、变形杆菌属分别为50.4%(2 731/5 415)、24.6%(493/2 001)、35.2%(31/88);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为1.5%(85/5 500)、20.6%(518/2 519);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的耐药率为8.3%(27/325)。鲍曼不动杆菌对多黏菌素B和替加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2.8%(14/501)和3.4%(17/501);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为18.9%(103/546)。结论我国血流感染病原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大肠埃希菌为最常见的病原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为主要耐药现象;MRSA的检出率显着降低;耐碳青霉烯大肠埃希菌处于较低水平,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仍呈上升趋势。

二、154株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对利福平及其他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54株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对利福平及其他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猪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特征与SEO诱导中性粒细胞IL-1β分泌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金黄色葡萄球菌概述
        1.1.1 猪场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现状与危害
        1.1.2 猪场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现状与机制
        1.1.3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
        1.1.4 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SEO的研究进展
    1.2 中性粒细胞IL-1β的研究进展
        1.2.1 IL-1β
        1.2.2 中性粒细胞IL-1β的成熟与分泌机制
    1.3 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与宿主免疫应答
        1.3.1 金黄色葡萄球菌与天然免疫应答
        1.3.2 金黄色葡萄球菌与炎症小体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与意义
    2.2 研究内容
        2.2.1 猪场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调查及分离株耐药性分析
        2.2.2 猪场金黄色葡萄球菌整合子和超抗原毒素基因的流行与特征分析
        2.2.3 ATP通过NLRP3炎症小体依赖途径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O诱导中性粒细胞 IL-1β分泌
第3章 猪场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调查及分离株耐药性分析
    3.1 试验材料
        3.1.1 样本来源及标准株
        3.1.2 培养基及试剂
        3.1.3 药敏纸片
        3.1.4 仪器与设备
    3.2 试验方法
        3.2.1 样本采集
        3.2.2 分离与鉴定
        3.2.3 分离株药物敏感性试验
        3.2.4 数据分析
    3.3 试验结果
        3.3.1 金黄色葡萄球菌鉴定结果
        3.3.2 重庆市不同区县猪场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情况
        3.3.3 不同类型样品中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情况
        3.3.4 分离株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3.4 讨论
第4章 猪场金黄色葡萄球菌整合子和超抗原毒素基因的流行与特征分析
    4.1 试验材料
        4.1.1 试验所需菌株
        4.1.2 主要培养基及试剂
        4.1.3 引物及序列
        4.1.4 主要仪器及设备
    4.2 试验方法
        4.2.1 猪场金黄色葡萄球菌整合子的检测
        4.2.2 整合子阳性菌株可变区基因盒的检测与鉴定
        4.2.3 猪场金黄色葡萄球菌超抗原毒素基因的检测
    4.3 试验结果
        4.3.1 猪场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同类型整合子的检测及分析
        4.3.2 I和II型整合子基因盒可变区扩增结果与序列分析
        4.3.3 I和II型整合子可变区基因盒图谱
        4.3.4 猪场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超抗原毒素基因的检测及分布
    4.4 讨论
第5章 ATP通过NLRP3 炎症小体依赖途径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O型肠毒素诱导中性粒细胞IL-1β分泌
    5.1 试验材料
        5.1.1 试验动物
        5.1.2 感受态细胞与表达载体
        5.1.3 重组SEO蛋白
        5.1.4 主要试剂
        5.1.5 主要试剂的配制
        5.1.6 主要仪器及设备
    5.2 试验方法
        5.2.1 重组SEO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5.2.2 小鼠腹腔中性粒细胞的提取、培养及肠毒素SEO的感染试验
        5.2.3 ELISA检测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
        5.2.4 Realtime RT-PCR
        5.2.5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水平
        5.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5.3 试验结果
        5.3.1 重组SEO蛋白超抗原活性的检测
        5.3.2 SEO在ATP的作用下诱导小鼠中性粒细胞炎症细胞因子的表达
        5.3.3 SEO+ATP刺激中性粒细胞时TLR4和JNK信号通路参与IL-1β的分泌
        5.3.4 NLRP3炎症小体介导小鼠中性粒细胞IL-1β的成熟与分泌
        5.3.5 NLRP3介导小鼠中性粒细胞 IL-1β成熟与分泌依赖于K~+外流
    5.4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会议

(2)苯并噻唑和吲哚取代的菲啶季铵盐类衍生物作为FtsZ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和抗菌活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抗菌药物
    1.2 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1.3 抗菌新靶点FtsZ
        1.3.1 FtsZ的结构
        1.3.2 FtsZ的功能
    1.4 FtsZ抑制剂
        1.4.1 具有FtsZ抑制功能的天然产物及其衍生物
        1.4.2 具有FtsZ抑制功能的合成小分子化合物
        1.4.3 具有FtsZ抑制功能的多肽类化合物
第二章 目标化合物的设计
    2.1 设计背景
    2.2 设计策略
第三章 目标化合物的合成
    3.1 实验材料
    3.2 A系列化合物的合成
        3.2.1 合成路线
        3.2.2 实验操作
    3.3 B系列化合物的合成
        3.3.1 合成路线
        3.3.2 实验操作
    3.4 C系列化合物的合成
        3.4.1 合成路线
        3.4.2 实验操作
第四章 目标化合物的活性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试剂及药品
        4.1.2 实验设备
        4.1.3 受试菌株
        4.1.4 对照药物及待测化合物
        4.1.5 培养基的配制
        4.1.6 药品的配制及灭菌
        4.1.7 菌种复苏、传代及冻存
    4.2 MIC值测定
        4.2.1 测定原理
        4.2.2 测定方法与操作步骤
        4.2.3 MIC测定结果
        4.2.4 构效关系讨论
    4.3 MBC值测定
        4.3.1 测定原理
        4.3.2 测定方法与操作步骤
        4.3.3 MBC测定结果
        4.3.4 构效关系讨论
    4.4 时间-杀菌曲线的测定
        4.4.1 测定方法与操作步骤
        4.4.2 时间-杀菌曲线测定结果与讨论
    4.5 生物膜抑制活性测定
        4.5.1 测定方法与操作步骤
        4.5.2 测定结果与讨论
    4.6 诱导耐药性实验
        4.6.1 测定方法与操作步骤
        4.6.2 测定结果与讨论
    4.7 溶血性测定
        4.7.1 测定方法与操作步骤
        4.7.2 测定结果与讨论
    4.8 初步体内药效学评价
        4.8.1 测定方法与操作步骤
        4.8.2 测定结果与讨论
    4.9 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菌形态
        4.9.1 测定方法与操作步骤
        4.9.2 测定结果与讨论
    4.10 FtsZ聚合动力学的测定
        4.10.1 实验原理
        4.10.2 溶液配制
        4.10.3 测定方法与操作步骤
        4.10.4 测定结果与讨论
    4.11 透射电镜观察FtsZ蛋白形态
        4.11.1 测定方法与操作步骤
        4.11.2 测定结果与讨论
    4.12 分子对接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Ⅰ 目标化合物结构及名称中英文对照
附录Ⅱ 化合物的~1H NMR,~(13)C NMR,MS谱图
附录Ⅲ 代表性化合物的HPLC图
研究生期间成果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四肢难愈性软组织感染的细菌分布与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综述 四肢创伤性创面感染的研究进展
    1.1 危险因素
        1.1.1 损伤性质
        1.1.2 创伤污染程度与清创术
        1.1.3 基础疾病的影响
        1.1.4 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1.2 病原学分析
    1.3 治疗措施最新进展
        1.3.1 抗菌药物治疗
        1.3.2 早期及时清创手术
        1.3.3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对四肢开放性创口及感染的治疗
        1.3.4 组织瓣修复创面的应用
        1.3.5 慢性骨髓炎的治疗研究
第2章资料与方法
    2.1 菌株来源
    2.2 纳入标准
    2.3 临床资料
    2.4 主要仪器与试剂
    2.5 细菌学的检查
        2.5.1 标本的采集
        2.5.2 病原菌的培养鉴定
        2.5.3 药物敏感试验
    2.6 研究方法
    2.7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菌群分布及构成比
    3.2 主要致病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情况
        3.2.1 主要革兰阴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的情况
        3.2.2 主要革兰阳性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的情况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4)上海地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原学和微生物敏感性试验分析及其毒力基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1.1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1.2 病原学
        1.2.1 金黄色葡萄球菌
        1.2.2 铜绿假单胞菌
        1.2.3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1.2.4 变形杆菌
        1.2.5 厌氧菌
        1.2.6 真菌 (Fungi)
        1.2.7 特别感染菌株
    1.3 毒力基因
        1.3.1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毒力基因
        1.3.2 铜绿假单胞菌的毒力基因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菌株来源
        2.1.2 主要试剂
        2.1.3 实验仪器和实验耗材
        2.1.4 PCR引物
    2.2 实验方法
        2.2.1 细菌培养、鉴定及药敏
        2.2.2 基因检测
        2.2.3 统计学处理
第3章 结果
    3.1 致病菌种类分布
    3.2 致病菌的年龄分布
    3.3 致病菌的性别分布
    3.4 致病微生物敏感性试验分析
    3.5 毒力基因
第4章 讨论
    4.1 病原学特点
    4.2 微生物敏感性试验特点
    4.3 毒力基因
    4.4 地域特点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的病原学和药敏试验及其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5)犬脓皮病病原菌分离及葡萄球菌致小鼠皮肤感染模型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犬脓皮病研究进展
        1.1.1 犬脓皮病概述
        1.1.2 犬脓皮病的病原
        1.1.3 犬脓皮病的诊断
        1.1.4 犬脓皮病的治疗
    1.2 致病性葡萄球菌的研究进展
        1.2.1 葡萄球菌的耐药性现状
        1.2.2 葡萄球菌对消毒剂抗性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犬脓皮病主要病原菌分离
    2.1 材料
        2.1.1 犬脓皮病的样品采集
        2.1.2 主要试剂及仪器
        2.1.3 培养基的制备
        2.1.4 药敏试纸片的选择
        2.1.5 实验所用引物
    2.2 方法
        2.2.1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2.2.2 病原菌的药物敏感性实验
        2.2.3 醋酸氯己定对葡萄球菌的MIC测定及抗性基因检测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病原菌分离结果
        2.3.2 镜检结果
        2.3.3 病原菌生化反应结果
        2.3.4 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2.3.5 病原菌的耐药性检测结果
        2.3.6 醋酸氯己定对葡萄球菌的MIC检测结果
        2.3.7 醋酸氯己定抗性基因检测结果
    2.4 讨论
        2.4.1 主要病原菌的分离鉴定
        2.4.2 主要病原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2.4.3 主要病原菌消毒剂抗性结果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葡萄球菌致小鼠皮肤感染模型建立
    3.1 实验步骤
        3.1.1 材料准备
        3.1.2 方法
        3.1.3 模型评估
        3.1.4 统计学分析
    3.2 试验结果
        3.2.1 不同部位及方法造模结果
        3.2.2 不同湿度造模结果
        3.2.3 不同菌量造模结果
        3.2.4 不同菌株造模结果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中葡萄球菌属耐药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相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呼吸道感染(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RTI)概述
        1.1.1 呼吸道感染的危害
        1.1.2 呼吸道微生物群落组成
    1.2 葡萄球菌
        1.2.1 葡萄球菌简介
    1.3 抗生素的种类和应用及其杀菌机制
        1.3.1 抗生素的种类和应用
        1.3.1.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3.1.2 喹诺酮类抗生素
        1.3.1.3 糖肽类抗生素
        1.3.1.4 氯霉素类抗生素
        1.3.1.5 林可酰胺类抗生素
        1.3.1.6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1.3.1.7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1.3.2 抗生素抑菌的作用机制
    1.4 葡萄球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1.4.1 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
        1.4.2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耐药进展
        1.4.2.1 表皮葡萄球菌耐药进展
        1.4.2.2 溶血葡萄球菌
    1.5 耐药性检测
    1.6 研究目的与意义
    1.7 研究内容
        1.7.1 下呼吸道样品高通量测序
        1.7.2 呼吸道感染患者病原菌分离纯化
        1.7.3 分离菌的耐药性及耐药基因检测
        1.7.4 共培养
    1.8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新生儿下呼道感染患者粪便和气管分泌物细菌群落分析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样本采集
        2.2.2 实验仪器
        2.2.3 实验试剂
        2.2.4 实验相关试剂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实验样品的采集
        2.3.2 总DNA的提取
        2.3.2.1 粪便DNA
        2.3.2.2 气管分泌物
        2.3.3 16S rRNA基因扩增
        2.3.4 数据预处理
    2.4 实验结果
        2.4.1 序列信息及α多样性
        2.4.2 呼吸道感染与非呼吸道感染新生儿粪便和气管分泌物的分类分析与比较
        2.4.3 基于OTU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
        2.4.4 PCA分析
        2.4.5 对应分析(CORA)
        2.4.6 双胞胎新生儿细菌组成及聚类分析
    2.5 讨论
    2.6 结论
第三章 呼吸道感染患者咽、气管分泌物中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试剂
        3.2.3 实验用试剂的配制
        3.2.4 实验用培养基
    3.3 实验方法
        3.3.1 试验样品
        3.3.2 呼吸道感染患者样品中病原菌分离
        3.3.2.1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3.3.2.2 菌种保藏
        3.3.3 菌株鉴定
        3.3.3.1 革兰氏染色
    3.4 实验结果
        3.4.1 菌株革兰氏染色结果
        3.4.2 病原菌的分离鉴定及进化树的构建
    3.5 讨论
    3.6 结论
第四章 葡萄球菌耐药性检测及耐药基因水平转移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0 药敏检测实验菌株
        4.2.1 耐药菌株共培养实验菌株
        4.2.2 实验仪器
        4.2.3 实验试剂
        4.2.4 实验用培养基
        4.2.4.1 试剂配制
        4.2.5 药敏纸片的制备
        4.2.5.1 抗菌药物配制
        4.2.5.2 药敏纸片的制备
    4.3 试验方法
        4.3.1 药敏试验步骤
        4.3.2 MIC的测定
        4.3.2.1 抗菌药物和MH肉汤培养基的制备
        4.3.2.2 MIC板的制备
        4.3.2.3 接种物的制备
        4.3.2.4 结果判定
        4.3.3 耐药基因检测
        4.3.3.1 菌株活化
        4.3.3.2 耐药基因引物设计
        4.3.4 菌株共培养试验
    4.4 实验结果
        4.4.1 抗生素药敏试验结果
        4.4.2 MIC的测定结果
        4.4.3 耐药基因检测
        4.4.4 共培养结果
    4.5 讨论
    4.6 结论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7)利奈唑胺和达托霉素治疗肠球菌血流感染的真实世界研究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1 前言
    1.1 肠球菌概述及治疗现况
    1.2 利奈唑胺简介
    1.3 达托霉素简介
    1.4 真实世界研究、Meta分析简介及其必要性
    1.5 立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2 多重耐药菌的感染现状研究
    2.1 资料与方法
        2.1.1 资料来源
        2.1.2 MDRO定义
        2.1.3 菌株来源
        2.1.4 监测菌株
        2.1.5 细菌鉴定与药敏试验
        2.1.6 质控菌株
        2.1.7 研究方法
        2.1.8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MDRO患者特征
        2.2.2 MDRO变化趋势
        2.2.3 常见MDRO检出情况
        2.2.4 MDRO标本构成
        2.2.5 MDRO标本分布
        2.2.6 多重耐药G~+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2.2.7 多重耐药G~-菌对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2.3 讨论
3 VRE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3.1 对象与方法
        3.1.1 研究对象
        3.1.2 方法
        3.1.3 统计分析
    3.2 结果
        3.2.1 4 年VRE感染率
        3.2.2 VRE感染患者的临床特征
        3.2.3 VRE感染单因素分析
        3.2.4 VRE感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3 讨论
4 利奈唑胺和达托霉素治疗肠球菌血流感染的临床研究
    4.1 对象与方法
        4.1.1 研究对象
        4.1.2 入选标准
        4.1.3 排除标准
        4.1.4 临床检测方法
        4.1.5 实验室检查
        4.1.6 疗效评价标准
        4.1.7 安全性评价标准
        4.1.8 相关定义
        4.1.9 统计学方法
    4.2 结果
        4.2.1 患者基本资料
        4.2.2 肠球菌的药敏结果
        4.2.3 实验室检查
        4.2.4 疗效评价
        4.2.5 安全性评价
    4.3 讨论
        4.3.1 肠球菌耐药情况与用药分析
        4.3.2 疗效与安全性
5 对比利奈唑胺和达托霉素治疗VRE-BSI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的Meta分析
    5.1 资料与方法
        5.1.1 文献检索
        5.1.2 研究类型
        5.1.3 研究对象
        5.1.4 干预措施/对照措施
        5.1.5 结局指标
        5.1.6 排除标准
        5.1.7 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
        5.1.8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5.1.9 统计学分析
    5.2 结果
        5.2.1 文献检索结果
        5.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及文献质量评价结果
        5.2.3 Meta分析结果
        5.2.4 发表偏倚评价
    5.3 讨论
        5.3.1 疗效研究
        5.3.2 安全性研究
6 全文总结
附表1
附表2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8)广州市MSM人群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鼻腔定植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设计
    2.2 研究对象与现场
        2.2.1 MSM定义
        2.2.2 研究人群来源
        2.2.3 样本量计算
    2.3 问卷调查
    2.4 鼻拭子样本采集
    2.5 菌株分离
    2.6 分子生物学实验
        2.6.1 菌株DNA的提取
        2.6.2 PCR扩增DNA和基因检测
    2.7 抗菌药物敏感性实验
    2.8 菌株的鉴定
    2.9 统计分析
    2.10 质量控制
        2.10.1 问卷设计阶段
        2.10.2 现场调查和采样阶段
        2.10.3 实验室检测阶段
        2.10.4 数据整理分析阶段
第三章 结果
    3.1 MSM基本特征
    3.2 MSM人群CONS鼻腔定植情况
        3.2.1 CoNS和 MRCoNS鼻腔定植率
        3.2.2 CoNS鼻腔定植的影响因素分析
        3.2.3 MRCoNS鼻腔定植的影响因素分析
    3.3 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
        3.3.1 CoNS和MRCoNS菌株耐药特征
        3.3.2 CoNS各亚型耐药特征
        3.3.3 CoNS菌株多重耐药分析
    3.4 CoNS菌株基因携带情况
        3.4.1 CoNS毒素和耐药基因携带情特征
        3.4.2 MDRCoNS毒素和耐药基因携带特征
        3.4.3 CoNS与 MRCoNS菌株耐药基因与耐药率的关系
        3.4.4 耐抗菌药物种类和耐药基因数的对应分析
    3.5 SCCmec型别
        3.5.1 MRCoNS菌株SCCmec型别分布
        3.5.2 不同SCCmec型别与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比较
        3.5.3 不同SCCmec型别与基因携带情况比较
第四章 讨论
    4.1 MSM人群CoNS和MRCoNS鼻腔定植情况
    4.2 MSM人群CoNS和MRCoNS鼻腔定植的影响因素
    4.3 MSM人群鼻腔CoNS和MRCoNS的耐药特征
    4.4 MSM人群鼻腔CoNS和MRCoNS的分子特征
        4.4.1 CoNS菌株毒素和耐药基因携带情况
        4.4.2 MRCoNS菌株SCCmec型别
    4.5 局限与不足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社区人群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1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9)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毒力基因检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菌株
    1.2 抗菌药物和试剂
    1.3 研究方法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苯唑西林耐药菌株
    2.2 PCR检测mec C与mec A基因
    2.3 PCR检测MRSA内sas X基因与PVL
    2.4 抗菌药物对MSSA、MRSA的MIC情况分析
    2.5 抗菌药物对sas X阴性与sas X阳性的MRSA的MIC分析
3 讨论

四、154株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对利福平及其他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猪源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子特征与SEO诱导中性粒细胞IL-1β分泌机制的研究[D]. 候峰清. 西南大学, 2021(01)
  • [2]苯并噻唑和吲哚取代的菲啶季铵盐类衍生物作为FtsZ抑制剂的设计、合成和抗菌活性评价[D]. 张楠. 山东大学, 2021(10)
  • [3]四肢难愈性软组织感染的细菌分布与抗菌药物敏感性分析[D]. 孟庆元. 吉林大学, 2021(01)
  • [4]上海地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原学和微生物敏感性试验分析及其毒力基因研究[D]. 陶兴罡. 南昌大学, 2021(01)
  • [5]犬脓皮病病原菌分离及葡萄球菌致小鼠皮肤感染模型建立[D]. 张宇豪.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6]新生儿下呼吸道感染中葡萄球菌属耐药基因多态性与疾病相性研究[D]. 孙世意.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7]利奈唑胺和达托霉素治疗肠球菌血流感染的真实世界研究及Meta分析[D]. 唐冰颖. 烟台大学, 2021(11)
  • [8]广州市MSM人群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鼻腔定植特征研究[D]. 何穗平. 广东药科大学, 2021
  • [9]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及毒力基因检测分析[J]. 刘雅静,刘勤勤.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21(05)
  • [10]2018至2019年度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报告[J]. 陈云波,嵇金如,应超群,王培培,刘志盈,杨青,孔海深,丁卉,刘永云,茆海丰,黄颖,杨正海,戴媛媛,廖国林,朱丽莎,张立平,李艳红,徐红云,曹俊敏,张保华,郭良,董海新,虎淑妍,满思金,王璐,廖智香,徐荣,刘丹,金炎,周义正,廖一群,陈凤訇,顾蓓青,王际亮,梁金花,郑琳,李爱云,沈继录,董银樵,张利侠,胡红霞,全博,朱文成,梁坤鹏,刘强,王世富,颜小平,康建邦,夏修三,马岚,孙丽,栾亮,王建中,李卓,乔登嫣,张琳,李兰娟,肖永红. 中华临床感染病杂志, 2021(01)

标签:;  ;  ;  ;  ;  

154株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对利福平等抗生素的敏感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