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位聚合物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配位聚合物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一、配位聚合物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论文文献综述)

褚宏伟,赵圣之,杨克建,李德春[1](2021)在《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制备与非线性光学特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时至今日,非线性光学材料在光电子、通信、信息处理等领域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发展新型、优良的非线性光学材料迫在眉睫。与传统的无机非线性光学材料相比,有机非线性光学材料在损伤阈值、响应时间和非线性光学系数上具有决定性优势。沸石咪唑酯骨架结构材料(ZIFs)是一类以咪唑或其衍生物为配体的特殊金属有机骨架结构材料,其以结构多样性、高度的热学和化学稳定性,近年来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关注。本文总结了沸石咪唑酯骨架结构材料制备方法以及非线性光学特性的研究进展,并就沸石咪唑酯骨架结构材料在非线性光学领域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前[2](2021)在《基于含氮杂环配体W(Mo)/S/Cu簇基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光学性能研究》文中指出W(Mo)/S/Cu簇基配位聚合物具有丰富多变的结构,在三阶非线性光学、溶剂致变色、吸附和传感等领域拥有潜在应用。本论文通过使用不同功能的含氮杂环有机配体与W(Mo)/S/Cu簇自组装合成了10个新型的W(Mo)/S/Cu簇基配位聚合物。通过使用单晶X-射线衍射确定了这些簇基配位聚合物的结构,并研究了这些簇基配位聚合物材料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以及对硝基芳环爆炸物和金属阳离子的发光传感性能。新合成的10个簇基配位聚合物中包括2个超分子结构、2个二维结构和6个三维结构,其分子式如下:(1){[NH4][WS4Cu4(dpypy)Cu(CN)4]·DMF}n;(2)[WS4Cu3Br(tpb)·DMF]n;(3)[(WS4Cu4)1/2(dpn)(CN)]n;(4)[(WS4Cu4)1/2(dpa)3/2I·DMF]n;(5)[WS4Cu3(dpva)3/2(SCN)]n;(6){[WS4Cu4I4[Ni(pbpp)2]]2·DMF}n;(7){WOS3Cu3Cl3[Ni(pbpp)2]}n;(8){WOS3Cu3Br3[Ni(pbpp)2]}n;(9)[WS4Cu4(4,4-bpy)5/2(SCN)2]n;(10)[(NH4)3WS4Cu4(pdca)(CN)3]n。其中,dpypy=3,5-二(4-吡啶基)吡啶,tpb=1,2,4,5-四(4-吡啶基)苯,dpn=1,4-二(4-吡啶)萘,dpa=9,10-二(4-吡啶)蒽,dpva=9,10-二(2-(吡啶)4-基)-乙烯基)蒽,pbpp=4-苯基-2,6-双(2’-吡嗪基)吡啶,4,4-bpy=4,4-二联吡啶,pdca=吡啶-3,5-二羧酸。基于多齿桥连功能配体dpypy和tpb构建了两个结构新颖的W/S/Cu簇基配位聚合物1和2。在结构上,1是由第一个7-连接的W(Mo)/S/Cu构建簇、3-连接的Cu+金属构建单元、3-连接的dpypy构建单元和单/双CN-桥构成的前所未有的(3,3,7)-连接的3D拓扑网络,2是由4-连接的T形[WS4Cu3]+簇、4-连接的tpb构建单元和封端的Br-组成的双节点的二维网络结构。此外,Z-扫描测试表明1具有优异的三阶非线性光学吸收和折射性能。基于含萘/蒽发色团的功能配体dpn、dpa和dpva构建三个具有可以调节Fe3+传感性能的W/S/Cu簇基配位聚合物3~5。在结构上,3是由五核簇[WS4Cu4]2+、双CN-桥和双dpn桥构成的2重互穿的三维钻石形框架结构;4是由五核簇[WS4Cu4]2+和单/双dpa桥构建成的5重互穿三维的钻石形框架;5包含T形簇[WS4Cu3]+、单SCN-和单/双dpva桥,最终形成二维[4,4]网络。发光传感测试表明3和4具有高效的铁离子探测性能,尤其是,3比4表现出更高的铁离子探测能力,并研究了它们的传感机理。基于螯合桥连功能多齿配体pdpp,引入Ni2+金属构建单元,合成得到了三个结构新颖的W/S/Cu簇基配位聚合物6~8。在结构上,6是由带一个额外面的类立方烷簇[WS4Cu4]2+、Ni2+金属构建单元、pdpp构建单元和端基I-组成的一个二维(6,3)类石墨烯网络;7是由鸟巢形簇[WOS3Cu3]+、Ni2+金属构建单元、pdpp构建单元和端基Cl-构建的零维结构,其中,[WOS3Cu3]+簇中的一个Cu+与N原子形成配位键,同时通过封端的Cl-与吡嗪环上的氢相互作用形成氢键,最终得到一个二维超分子结构。8也是以鸟巢形[WOS3Cu3]+为簇核,通过Ni2+金属构建单元、pdpp构建单元和端基Br-构建的零维结构,不同之处在于,封端的Br-与吡嗪环上的氢相互作用形成氢键,最终得到一个一维链状超分子结构。发光传感性能研究表明6和7可以用来检测硝基芳环爆炸物,同时对TNP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良好的选择性。

张星曜[3](2021)在《基于Pb及后3d金属的簇基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荧光性质研究》文中指出配位聚合物因其在气体分离、不对称催化、非线性光学、离子传感等方面杰出的特性,在材料科学领域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在设计具有广泛特性的晶体材料方面彰显出独一无二的优势。尽管在配位聚合物的目的性设计和可控合成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要合成这些具有有趣网络结构和性质的功能配合物仍然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获取新型配位聚合物取决于多种反应参数,包括金属离子、配体、pH值、溶剂、温度等。在这里,有机多齿配体的结构属性在控制复杂结构和拓扑结构的派生框架起着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合成方法也作为一种调控手段应运而生。在大多数情况下,不同的结构会导致不同的功能特性。金属团簇的一些迷人的性质可以被最终的结构所继承,而包含不同末端位置的金属团簇单元不仅可以用于合理的组装,而且为有效的吸附和其它化学/物理活性创造潜在的活性位点。特别是作为主族重金属的铅与后3d金属,由于孤电子对的立体化学活性使得金属离子能够形成从多核簇、1D到3D配位聚合物等丰富结构的配合物。本文选择了含多氮杂环的线性羧酸配体、吡啶羧酸类线性配体及三角形羟酸配体,合成了几例配位聚合物,并根据不同的特性进行了荧光及气体吸附研究;并且通过不同方法合成几例簇基配位聚合物,并探究了形貌及性质上的差异,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合成了[Pb8(μ4-O)2(μ3-OCH3)6Cl2][Pb4(μ3-OH)4(NO3)8](1)和[Pb4(μ3-O)(μ3-OCH3)3(NO3)3](2)两例无机阴离子化合物,结构表征显示1的不对称单元含有12个Pb2+离子,每一个都处在极端复杂的配位环境中,通过温度的调节,合成的2中虽然有与1相同的[Pb4O4]立方烷构筑单元,然而2是一个较为简单的结构,不对称单元仅包含两个Pb2+离子。通过对两者荧光的测试,前者为单相白色发光体,而后者可以通过改变双激发的强度精确调控颜色,荧光寿命都在纳秒范围内。更耐人寻味的是,虽然没能如预期一样,生成Pb-MOF,但是通过加入有机配体Hpbica一定的量才能生成目标产物,说明有机接头起到了诱导作用,该化合物还提供了一个罕见的系统来评估吡啶-羧酸盐有机接头与CH3O-、Cl-、O2-和NO3-的多类无机离子之间对于铅(Ⅱ)的结合竞争。2.使用H2tzba此类线性有机配体,额外添加三氟乙酸(TFA)作为辅助调节剂,合成了[Me2NH2][Ni3(OH)(COO)6N3(H2O)3]·8DMF(3),这是一类三维阴离子网状结构,理论孔隙率高达73.5%。根据其高的孔隙率及框架特性,进行了气体吸附测试。使用H3tca这类半刚性多齿羧酸配体,合成了一例已报道的[Me2NH2]3[Cu3(C21H12NO6)2(H2O)3]·13CH3OH·4H2O(6),并且使用微波辅助溶剂热进行了合成,通过形貌及性能表征对比,说明了微波合成的优势。之后在引入乙醇酸(H2gac)作为第二辅配的基础下,合成了{[Me2NH2]2[Cu3(tca)8/3]}·6DMF(4),在改变温度及加入 0.1 M 的 200 μLHCl的情况下,又合成出[Cu4(H2O)4(gac)4]·DMF(5),由此引发一种小分子羧酸与多羧酸配体的配位竞争及调节剂所起的作用。而在微波下合成出另外已被报道的不一样的晶体。由此说明在不同反应系统中,所产生的反应优先级不同,而小分子羧酸的竞争配位也可以进一步得到证实。加入过量的小分子配体之后微波中优先级提高,在微波作用下酸碱度的调节可以对产物的形貌尺寸产生一定影响;而对于溶剂热合成中温度和酸碱度的改变成功获得两例不同的配位聚合物,微波则无法获得。之后基于化合物3和6高孔穴率进行气体吸附研究,由于低沸点溶剂替换的方式造成框架不稳定未达到理想吸附效果,后续将继续研究。3.使用 H3pidc柔性配体合成了多孔配位聚合物{[Me2NH2]3[Zn3(pidc)3(DMF)2]}n(7),之后又合成了三例 Pb、Cd、Pb 基同构金属有机框架(8-10)。将5mg样品溶于10mL的金属离子溶液中,配置好500 ppm的荧光悬浊液进行金属离子识别,从荧光光谱发射强度可看出Pb-MOF对金属阳离子有普遍的猝灭效应,后续对Zn-MOF和Cd-MOF进行了具体荧光分析,发现Zn-MOF对Fe3+和Cu2+都有明显的猝灭现象,接下来通过逐步提高悬浊液的离子浓度,进行测试及分析,从荧光光谱,以及猝灭的线性拟合曲线,可以看出Fe3+和Cu2+荧光猝灭实验数据展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而Cd-MOF只对Fe3+显示出很好的淬灭效应;可以得出其荧光淬灭的原因是由于框架被阳离子激发,产生电子的转移及形成协同共振作用,强度的变化是由于配体到金属之间的电荷跃迁。同时根据可以对双元离子进行有效检测的Zn-MOF的框架特性,为后续设计具有特定离子识别性能的多孔配位聚合物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余沁[4](2020)在《含共轭多硫配体的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二硫烯金属配合物由于体系内丰富的π共轭体系离域效应能够产生较窄的HOMO-LUMO能隙,使得其可以作为良好的选择性近红外吸收材料。四硫富瓦烯(TTF)及其衍生物具有可逆的氧化还原电化学活性,已经广泛应用于分子导体和超导体以及构筑多功能超分子化合物等研究领域。在本论文中,我们选择不同的配位基团与含共轭多硫基元,包括二硫烯和TTF衍生物等相连,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基于共轭二硫烯和四硫富瓦烯的功能性配合物,同时研究了它们的物理及化学性质。1.基于多硫二硫烯配体,合成了四种带有不同苯环取代基的二硫烯镍配合物(n-Bu4N)[N i(Lx)2](L1=benzo[b][1,4]dithiin-2,3-dithiolate,1;L2=6,7-dimethylbenzo[b][1,4]dithiin-2,3-dithiolate,2;L3=6,7-dimethoxylbenzo[b][1,4]dithiin-2,3-dithiolate 3;L4=5,6,7,8-tetrafluorobenzo[b][1,4]dithiin-2,3-dithiolate 4)。利用X-射线衍射确定了它们的单晶结构。在晶体状态下,配合物1-4中镍的二硫烯阴离子均呈椅式构型。在配合物2-4中,[n-Bu4N]+阳离子与镍的二硫烯阴离子之间或镍的二硫烯阴离子之间存在着非经典氢键。通过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探究了取代基的供电子/吸电子能力对吸收波长的影响,并通过含时密度泛函理论TD-DFT(time-dependent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计算和MO(Molecular Orbital)能量分析进一步解释了这一现象。同时对配合物1-4的电化学和磁学性质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可以通过引进不同的取代基调节其电化学性能和发光性能。2.以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四(4-吡啶基)四硫富瓦烯为配体,与不同阴离子(Clˉ,N3ˉ,N(CN)2ˉ)的锰(II)盐进行自组装,得到三种新型锰(II)的配位聚合物(Coordination polymers CPs),即{[Mn Cl2][TTF(py)4]·4(CH2Cl2)·(CH3OH)}n(5),{[Mn(N3)][TTF(py)4]·(Cl O4)·2(CHCl3)·(CH3OH)}n(6),{[Mn(dca)2][TTF(py)4]0.5·(CH3OH)}n(7)(dca=dicyanamide)。利用X-射线衍射确定了它们的单晶结构。结构分析表明,阴离子在CPs的结构及性能调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配合物5-7呈现出不同的二维或三维结构。我们还对这三种CPs的磁性、导电性能和固态电化学行为进行了研究。磁性测试显示这三种配合物都是反铁磁性的。此外,对这三种配合物的固态电化学研究表明CPs保留了TTF基元的氧化还原活性,将具有氧化还原活性的配体与CPs相结合是合成功能性氧化还原活性材料的有效途径。客体溶剂分子交换导致导电性能有轻微的调整,说明了其在可调性新型分子电子器件中有着潜在的应用。3.利用含有3,5-二叔丁基硫苯基的TTF前驱体,合成了一个带有四个(3,5-二叔丁基硫苯基-TTF)结构单元的D-π-A型酞菁化合物2,3,9,10,16,17,23,24-tetrakis[4’,5’-bis(3,5-di-tert-butylbenzylthio)tetrathiafulval ene]phthalocyanine(9),并利用X-射线衍射确定了它的前驱体5,6-Didicyano-2-(4,5-bis(3,5-di-tert-butylbenzylthio)-1,3-dithio-2-ylidene)benzo[d]-1,3-dithiole(8)的单晶结构。在化合物8的晶体结构中邻苯二腈与其相邻的半边TTF基元是近平面的,而含有3,5-二叔丁基硫苯基一侧的TTF部分平面略微弯曲。分子之间通过非经典氢键形成一维超分子链状结构,另外分子之间存在S···S和?···?等弱作用。对化合物9进行了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电化学性质研究。

许学莉[5](2020)在《复杂氧化物的非线性光谱与强磁场下光谱研究》文中提出光学一直以来都是物理学中重要的一部分。随着强磁场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完善,运用强磁场下的光谱技术发现了材料中许多新的物理现象,也解答了许多物理疑问,比如探究强磁场诱导的绝缘体金属相变的内在机理。除此之外,伴随着激光的飞速发展,非线性光学尤其是二阶非线性光学(SHG)也被广泛的用于探究薄膜和复合材料的表面和界面状态以及材料的晶格,铁电,铁磁结构。尤其是对于一些表面比较脆弱的材料和异质结,二阶非线性光学表现出了很强的优势。本文介绍了强磁场下的光谱和非线性光学两种技术手段在探究材料物性上的应用。主要工作内容如下:首先在绪论部分,我们分别对强磁场下的光谱和非线性光学做了概括介绍。第二节介绍了强磁光实验在国际上的发展及研究现状。第三节介绍了非线性光学尤其是二阶非线性光学的原理,及在材料中的应用。第四节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动机及研究内容。第二章介绍了我们实验室中搭建的SHG光路系统。第一节主要介绍了 SHG光路系统的搭建以及激光器,光电倍增管,锁相等元件的使用情况。第二节简单介绍了基于此光路系统的Labview数据采集系统,以及适合我们光路的两种运行程序。第三节介绍了基于此光路系统的Matlab数据仿真系统。通过这个仿真系统我们可以模拟出不同样品的SHG极化图。第四节介绍了基于这些测试系统进行的相关合作。比如用显微SHG光路探究二硫属化合物WSe2的结构,表征薄膜材料的铁电相变温度等。第三章主要介绍了用磁光谱的方法研究了具有G型反铁磁结构的双层钌氧化物Ca3(Ru0.91Mn0.09)207(CRMO)单晶。发现CRMO单晶中不仅存在磁场和温度诱导的金属绝缘体转变。而且通过对磁光谱精细特征的分析,发现CRMO中Ru离子的4d轨道在低温下是处于反铁磁/铁轨序(AFM/FO)结构,且在金属绝缘体相变的关键点附近存在相分离。第四章主要介绍了我们利用非线性光学中二次谐波的技术发现了钛/疲劳钛酸锶异质结界面处的极化整流效应。并通过拉曼,介电等测量手段发现这种疲劳的钛酸锶处于原始铁电态与铁电态之间的中间态。我们通过反复施加电压的方法在Ti/SrTiO3/Au异质结的Ti/SrTiO3的界面处引入了适量的氧空位。这些氧空位和其周围的巡游电子组成了“极化子”。我们利用二次谐波的技术测量了不同方向电压下的电极化,验证了这种“极化子”的极化整流效应。另外,通过不同温度,不通电场下的拉曼,介电等测量手段还发现这种疲劳的SrTiO3展现出了预铁电态效应。这些发现不仅为进一步研究钙钛矿氧化物的铁电态提供了途径,而且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电极化整流装置,可能成为未来电子器件的基础。第五章主要介绍了 MOF材料中的非线性光学效应。MOF由于其骨架型结构等独特的优势使其成为了一个高度可调的平台,在光学、电学、磁性材料、化学传感、催化和生物医学等领域都有着巨大的应用潜力。尤其是在近几年来,表现出优异的非线性光学性质,使其成为最有潜力被利用的固态非线性材料之一。我们也介绍了相关的实验进展,为构建出非线性性能更好的MOF材料,我们设计了一种新的配体结构的MOF-1,并对其进行了光学性能表征。目前该实验还在进行中。第六章是工作总结和展望,强磁光在材料的物性表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利用强磁光也发现了很多之前未发现的物理现象,解决了很多物理问题。伴随着强磁场技术的发展,我们也会提高强磁场下光谱技术的测量范围、精度,以期能够更广泛的应用在材料的物性表征中。非线性光学尤其是二阶非线性光学具有对晶体对称性敏感、非接触性、不需加工、操作方便等优点。已经被越来越广泛的被应用到新型材料的物性表征中。但我们对于材料的光学研究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有一些问题和技术仍需要深入的研究。

朱远[6](2020)在《W(Mo)/S/Cu簇—有机框架的合成及光学性能研究》文中认为W(Mo)/S/Cu簇-有机框架由硫代钨/钼酸盐、铜盐和有机配体自组装而成,具有复杂多变的结构类型,在三阶非线性光学、吸附和传感等方面具有潜在的应用。本论文采用溶剂扩散法合成了7个结构新颖的W(Mo)/S/Cu簇-有机框架,包括1个二维和6个三维结构。此外,合成了3个新型W/S/Cu簇合物,包括1个零维和2个一维结构,其分子式如下:(1){[WS4Cu3Cl(TPB)]·DMF}n(2)[WS4Cu4I2(TPB)]n (3)[WS4Cu4(SCN)2(TPB)]n (4){[WOS3Cu3]2(SCN)2(TPB)3}n(5)[WS4Cu4(CN)2(TPB)]n (6)[MoS4Cu4(CN)2(TPB)]n (7){[NH4][WS4Cu4(TPB)][Cu2(CN)5]}n(8){[WS4Cu3I(SCN)2][Ni(Pytpy)2]}n (9){[W2O2S6Cu4I2][Ni(Pytpy)2]}n(10){[WS4Cu3I(2-abpt)2]·2-abpt}其中,TPB=1,2,4,5-四(4-吡啶基)苯,DMF=N,N′-二甲基甲酰胺,Pytpy=4′-(4-吡啶基)-2,2′:6′,2″-三联吡啶,2-abpt=4-氨基-3,5-二(2-吡啶基)-1,2,4-三氮唑。并研究了部分材料的光学性能(三阶非线性光学与发光检测),具体可分为:1、选取四齿配体TPB与含不同阴离子的铜盐Cu L(L=Cl,I,SCN),采用溶剂扩散法合成了四个结构新颖的W/S/Cu簇-有机框架1-4。1是T形[WS4Cu3]+簇核与TPB配体构建而成的二维网络结构,拓扑符号为(44.62)。2和3具有相同的结构,都是以平面五核簇[WS4Cu4]2+为簇核,由阴离子配体和TPB配体连接形成的三维框架结构,拓扑符号为(44.62)(414.614)。4是以鸟巢形[WOS3Cu3]+为簇核的三维框架结构,拓扑符号为(43.6.86)2(42.84)(42.6)2。在Z-扫描测试中,2具有优异的三阶非线性光学吸收和折射性能,1和3则具有优异的三阶非线性光学吸收性能。2、基于CN–和TPB配体,通过改变合成条件,获得了三个结构新颖的W(Mo)/S/Cu簇-有机框架5-7。5是以[WS4Cu4]2+簇为八连接节点,TPB配体为四连接节点,形成的双节点(4,8)-连接拓扑结构,拓扑符号为(32.42.52)(34.46.512.66)。6以[MoS4Cu4]2+为簇核,结构与2类似。7是以平面五核[WS4Cu4]2+簇为八连接节点,[Cu2(CN)5]3-阴离子单元和TPB配体为四连接节点,形成的三节点(4,4,8)-连接拓扑结构,拓扑符号为(44.62)2(414.614)。在Z-扫描测试中,6未表现出明显的NLO响应,5和7则具有优异的三阶非线性光学吸收和折射性能。3、选取螯合配体Pytpy,引入过渡金属Ni,合成了两个结构新颖的W/S/Cu簇-金属聚合物8-9。8-9均为一维之字链结构,不同的是,8的簇核为T形簇[WS4Cu3]+,而9的簇核为首次发现的二聚六核簇[W2O2S6Cu4]。发光检测性能研究表明,9对TNP的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良好的选择性。4、基于多齿配体2-abpt,合成了一个结构新颖的W/S/Cu簇合物10。10为T形[WS4Cu3]+簇核连接两个螯合2-abpt配体形成的离散结构。10表现出良好的水稳定性,并且对TNP的检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良好的选择性,这是首例离散W/S/Cu簇应用于水相中TNP的检测。

舒霞[7](2020)在《基于配位聚合物结构相变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效应开关材料及其固溶化调控》文中研究说明固态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在现代光电领域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近年来,关于二阶非线性光学信号(如倍频效应)在外界刺激作用下“开-关”功能切换的研究引起了人们的兴趣。迄今为止,一种较为可行的方法是通过热刺激使二阶非线性光学材料发生固态结构相变,尤其是晶体结构从非中心对称空间群到中心对称空间群的转变。根据此策略,以配位聚合物为代表的二阶非线性光学信号开关材料的研究取得了很多进展。然而,大多数已报道的热刺激响应的二阶非线性光学开关材料在开关温度方面没有可调控性,尤其是在室温附近的的温度范围内,这是实际应用中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在本论文中,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设想利用固溶化的方法来调节相变温度,从而调控倍频信号的开关温度。对配位聚合物而言,与合金或氧化物类型的固溶体相类似,固溶化的一个基本原则是要遵循相似相溶原理。另一方面,从制备途径看,合成固溶体的一个有效方法是经历一个“混合→熔化→冷却”的过程。然而,多数配位聚合物在熔化之前就发生分解了,因此通过熔化途径制备配位聚合物固溶体的研究报道极为少见。在配位化学领域中,硫氰酸根作为一个异原子双端桥联配体,在不同的铵模板剂的作用下,容易构筑出结构多样的一维链状配位聚合物。这类化合物不但较易发生固态结构相变,而且也通常能在分解前发生熔化。因此,综合以上考虑,我们认为以有机铵为模板剂、以硫氰酸根为双端桥联配体的金属链状配位聚合物不仅非常适合用来探索合成二阶非线性光学信号开关材料,而且也容易通过掺杂合成配位聚合物固溶体,来调控其二阶非线性光学信号开关的温度。根据上述研究思路,我们合成了一系列有机铵模板调控的硫氰酸镉链状配位聚合物(i-Pr NHMe2)[Cd(SCN)3(1)、(Me NEt2)[Cd(SCN)3](2)和(Me2Im)[Cd(SCN)3](3),其中i-Pr NHMe2、Me NEt2和Me2Im分别代表N,N-二甲基异丙胺、N,N-二乙基甲胺和1,3-二甲基咪唑。在结构分析和性能测试的基础上,我们详细研究了它们的结构相变机制及二阶非线性光学信号的“开-关”功能,在此基础上用它们合成制备了一系列配位聚合物固溶体,以调控其二阶非线性光学信号的开关温度。总体而言,通过本论文的研究工作,我们为基于配位聚合物结构相变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效应开关材料的开关温度的调控提供了一个通行而有效的方法。

刘丹丹[8](2020)在《苯甲酸类配体构建的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质子传导、荧光和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能》文中认为配位聚合物是由金属离子或金属离子簇与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形成的具有多维网络结构的配合物。通过选择不同金属离子中心和结构多样的有机配体可以合成出具有不同特点的配位聚合物。苯甲酸类配体由于羧基基团的配位模式多样化,与金属离子的配位能力强以及特有的刚性结构往往能够合出稳定的配位聚合物。通过在苯甲酸类配体上引入不同功能性官能团以及杂原子可以合成出结构新颖和性能特殊的配位聚合物材料。在本文中,我们采用了三个具有不同特点的苯甲酸类配体,在溶剂热条件下合成出了7个结构不同的配合物,研究了它们的结构和性能,并对它们的构效关系进行了阐明。根据金属离子中心的不同,将其分为两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铀酰配位聚合物的构筑及性质研究,选择3,3’-二磺酸基-4,4’-联苯二甲酸二钾盐(简称为K2H2BPDSDC)/4’-(3,5-二羧基苯基)-2,2’,6’,2"-三联吡啶(简称为H2DCPTP)配体与硝酸铀酰在溶剂热条件下,合成得到4个结构新颖的化合物,其中化合物1-3都是以3,3’-二磺酸基-4,4’-联苯二甲酸配体构建的三维框架结构的配位聚合物。由于化合物3的产率极低,仅对化合物1和2进行了性能测试。荧光和质子传导性能研究表明,化合物1和2都具有铀酰的特征发光以及表现出温度和湿度依赖型质子传导性能,其中化合物2具有较好的质子电导率,最高的电导率可达1.07×10-33 S cm?1。化合物4是以4’-(3,5-二羧基苯基)-2,2’,6’,2"-三联吡啶配体与硝酸铀酰合成的二维结构的配位聚合物,对其质子传导性能进行了研究。这部分工作展示了基于铀酰的三种独特的三维结构和一种二维结构,并对其发光和质子传导行为进行了研究。第二部分,采用4,4’,4’’-三(羧基)三苯胺(简写为H3ntb)配体与硝酸锌通过溶剂热合成法,得到3个结构新颖的化合物。其中化合物5是由4,4’,4’’-三(羧基)三苯胺配体桥连锌离子形成的非心结构的三维结构。在化合物6中,4,4’,4’’-三(羧基)三苯胺配体桥连锌离子形成了二维网格结构,二维网格层在乙酸配体的桥连下形成了二重穿插的三维结构。化合物7含有双核的[Zn2(COO)6]单元,[Zn2(COO)6]单元被4,4’,4’’-三(羧基)三苯胺配体桥连,形成二维网络结构。这部分工作展示了基于锌离子的三种不同结构的配位聚合物,并对化合物5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效应性能以及化合物6和化合物7的荧光性能进行了研究。

周文法[9](2020)在《蒽类衍生物的光学非线性吸收及光物理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以来,有机分子材料由于其结构灵活,成本低,响应速度快和大的非线性响应等优点在光开关、有机发光二极管以及光通信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研究这些材料结构的变化对其物理参量的影响一方面不仅有助于理解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还能深入理解强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机理。另一方面对于这些材料性能的研究能够为开发更好的非线性光学材料提供参考。本文设计合成了两种π桥长度不同的蒽类衍生物Ant1和Ant2并研究了二者的非线性光学性质。飞秒多波长Z扫描结果研究了表明Ant1和Ant2表现出宽带的反饱和吸收效应而且Ant2比Ant1表现出更好的反饱和吸收效应。分析了两种材料的反饱和吸收主要是由双光子吸收以及双光子诱导激发态吸收引起的。结合量子化学计算结果分析了Ant1和Ant2反饱和吸收产生差异的原因是由于Ant2中乙烯双键的数量的增加使其分子结构表现出了更好的分子平面性。飞秒瞬态吸收光谱实验研究了两种材料的动力学过程,观察到了粒子从单重态局域激发态向电荷转移态的转变。通过比较两种材料的光限幅性能可以发现Ant2具有更好的光限幅性能。表明其在光限幅应用方面具有潜在的价值。本文揭示了在蒽类衍生物中改变乙烯双键的数目来拓展π桥会对材料的光学非线性性能以及光物理过程产生影响,为将来设计具有优良性能的蒽类非线性光学材料提供参考。

万雅婷[10](2020)在《非线性光学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传感成像应用》文中指出金属-有机框架(Metal-Organic Frameworks,MOFs)材料由金属离子或团簇和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自组装形成,因其优越的结构可设计性、孔径可调、优良的热/化学稳定性和生物相容性等特点在显示照明、光学传感、生物成像、气体/污染物吸附分离、催化及生物治疗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其中,MOFs优异的光学性能使其在光学传感与成像领域拥有广阔的研究前景与应用潜力。目前这一领域存在对待测物的检测限差、光信号在生物细胞和组织内存在诸如分辨率差、穿透深度浅、斯托克斯位移小导致信号难以分离等问题。因此本文从MOFs的电性、配体位点、框架孔道等特征出发,通过制备新型MOFs材料提出了降低检测限的方法;并且将MOFs材料的光信号从传统的线性光学延伸到非线性光学领域,对MOFs体系的非线性光学特别是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能与其结构的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进一步将MOFs二阶非线性光学应用于激发紫外-可见染料、联合三阶非线性光学开发双发射传感材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目前MOFs在光学传感与成像领域中灵敏度低、光信号单一等问题,拓宽了材料的应用范围。设计并合成了拥有含氮配体的Zn-TPTC材料,荧光光谱测试发现该晶体具有来自配体的优异发光性能,与单纯的配体相比,Zn-TPTC的量子效率得到了显着提升。Hg2+可以对Zn-TPTC产生明显的荧光猝灭,在01×10-4 M范围,Hg2+的浓度和Zn-TPTC的荧光强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检测限为3.7 nM。低检测限的原因有:该材料的多个N位点有利于N-Hg结合;阴离子框架增加了对阳离子的吸引力;孔道为Hg2+提供了富集场所;同时Hg2+的软酸性质也有利于增强传感效果与选择性。Zn-TPTC的选择性高、检测限低,是一种优异的Hg2+传感材料。探究了MOFs材料的结构特征与其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关系,选择镧系金属与有机配体H6HCOO合成了13种MOFs材料Ln-HCOO。研究发现LaTb-HCOO为同构的非中心对称结构,DyYb-HCOO为同构的中心对称结构。对LaTb-HCOO的二次谐波发生(Second harmonic generation,SHG)性能进行了研究,发现LaTb-HCOO具有优良的SHG性能。进一步研究表明MOFs晶体尺寸在170300目时有利于SHG信号的收集故而具有最好的性能表现,且SHG强度随着平均配位键长的减小而逐渐增强,该现象通过极化理论得到了很好的解释。针对目前有机染料在生物成像领域中遇到的困难,中性红(NR)、碱性蓝17(BB17)、碱性橙14(BO14)三种应用在紫外-可见光区间的染料被装载于具有优良SHG性能的MOFs材料Gd-HCOO框架中,Gd-HCOO?dyes的稳定性、荧光光谱及量子效率等性能均优于单独存在的染料分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利用Gd-HCOO的SHG性能使UV-Vis染料在近红外光泵浦下也产生荧光的方法,拓展了紫外-可见染料在生物成像领域的应用。进一步获取了与Gd-HCOO?NR共培养的PC12细胞的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图像,结果表明Gd-HCOO?NR复合材料能同时产生SHG和荧光信号,且该信号在生物环境下依然保持稳定。为了获得稳定的MOFs材料以及实现其在生理环境下对温度的精确传感,选择柔性配体H4TCOMA与硝酸锌合成了一种具有优异化学稳定性的纳米尺寸MOFs材料Zn-TCOMA,该材料在pH为111的沸水中依然可以保持结构的稳定。其优异的化学稳定性与二重穿插的框架、较小的孔径比表面积、框架的疏水性以及配体中醚键上的氧原子充当氢键受体有关。Zn-TCOMA优异的SHG性能可以作为传感时的参比信号,在此基础上引入双光子荧光作为温度传感信号。双光子荧光染料4-[2-[4-(二甲氨基)苯基]乙烯基]-1-乙基吡啶(dpee)被装载之后的荧光性能、量子效率、稳定性等均有提升。Zn-TCOMA?dpee复合材料SHG信号与双光子荧光信号的强度比值与温度呈现很好的线性关系,伴随着良好的重复性、生物相容性为其在生物组织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了可能。

二、配位聚合物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配位聚合物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1)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制备与非线性光学特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 言
2 ZIFs的制备
    2.1 ZIF-8制备及表征的研究进展
    2.2 ZIF-67制备及表征的研究进展
3 非线性光学性质研究
4 结束语

(2)基于含氮杂环配体W(Mo)/S/Cu簇基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光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W(Mo)/S/Cu簇基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方法
        1.2.1 溶剂热法
        1.2.2 扩散法
    1.3 W(Mo)/S/Cu簇基配位聚合物的结构和分类
        1.3.1 单中心W(Mo)/S/Cu簇基配位聚合物
        1.3.2 双中心W(Mo)/S/Cu簇基配位聚合物
        1.3.3 无限中心W(Mo)/S/Cu簇基配位聚合物
        1.3.4 W(Mo)/S/Cu杂簇基配位聚合物
    1.4 W(Mo)/S/Cu簇基配位聚合物的应用
        1.4.1 非线性光学
        1.4.2 溶剂致变色
        1.4.3 吸附
        1.4.4 荧光传感
    1.5 课题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多齿桥连功能配体W(Mo)/S/Cu簇基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三阶非线性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配体dpypy和 tpb的合成
        2.2.4 配位聚合物{[NH_4][WS_4Cu_4(dpypy)Cu(CN)_4]·DMF}_n(1)的合成
        2.2.5 配位聚合物{[WS_4Cu_3(tpb)Br]·DMF}_n(2)的合成
    2.3 晶体结构确定
    2.4 三阶非线性测试
    2.5 分析检测
    2.6 结果与讨论
        2.6.1 晶体1的结构
        2.6.2 晶体2的结构
        2.6.4 1和2的PXRD和TGA表征
        2.6.5 1的NLO性能
    2.7 结论
第三章 基于萘/蒽发色团功能配体W(Mo)/S/Cu簇基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金属离子传感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配体dpn、dpa和 dpva的合成
        3.2.4 配位聚合物[(WS_4Cu_4)_(1/2)(dpn)(CN)]_n(3)的合成
        3.2.5 配位聚合物[(WS_4Cu_4)_(1/2)(dpa)_(3/2)I·DMF]_n(4)的合成
        3.2.6 配位聚合物[WS_4Cu_3(dpva)_(3/2)(SCN)]_n(5)的合成
    3.3 晶体结构确定
    3.4 荧光性能测试
    3.5 分析检测
    3.6 结果与讨论
        3.6.1 晶体3的结构
        3.6.2 晶体4的结构
        3.6.3 晶体5的结构
        3.6.4 3~5的PXRD和TGA表征
        3.6.5 固体荧光
        3.6.6 传感Fe~(3+)
        3.6.7 发光探测机理
    3.7 结论
第四章 基于螯合桥连功能配体W(Mo)/S/Cu簇基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硝基芳环化合物传感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2.3 配体pbpp的合成
        4.2.4 配位聚合物{[WS_4Cu_4I_4[Ni(pbpp)_2]]_2·DMF}_n(6)的合成
        4.2.5 配位聚合物{WOS_3Cu_3I_3[Ni(pbpp)_2]}_n(7)的合成
        4.2.6 配位聚合物{WOS_3Cu_3Br_3[Ni(pbpp)_2]}_n(8)的合成
    4.3 晶体结构分析
    4.4 荧光性能测试
    4.5 分析检测
    4.6 结果与讨论
        4.6.1 晶体6的结构
        4.6.2 晶体7的结构
        4.6.3 晶体8的结构
        4.6.4 6~8的PXRD、IR和TGA表征
        4.6.5 固态荧光
        4.6.6 荧光传感
        4.6.7 硝基芳香化合物(NACs)淬灭机制
    4.7 结论
第五章 其他配体W(Mo)/S/Cu簇基配位聚合物的合成与结构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药品
        5.2.2 实验仪器
        5.2.3 配位聚合物[WS_4Cu_4(4,4-bpy)_(5/2)(SCN)_2] (9)的合成
        5.2.4 配位聚合物[(NH_4)_3WS_4Cu_4(pdca)(CN)_3] (10)的合成
    5.3 晶体结构分析
    5.4 分析检测
    5.5 结果与讨论
        5.5.1 晶体9的结构
        5.5.2 晶体10的结构
        5.5.3 9和10的PXRD和TGA表征
    5.6 结论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配位聚合物1-10的主要键长键角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基于Pb及后3d金属的簇基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荧光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1 绪论
    1.1 引言
    1.2 配位聚合物
    1.3 簇基配位聚合物
    1.4 簇基配位化合物的合成
        1.4.1 水热/溶剂热合成
        1.4.2 微波辅助溶剂热合成
        1.4.3 超声辅助溶剂热合成
    1.5 配位聚合物的荧光特性
        1.5.1 荧光识别及响应
        1.5.2 基于荧光的白光材料及器件
    1.6 吸附与分离
        1.6.1 能源气体(氢气、甲烷)储存
        1.6.2 工业轻烃分离
        1.6.3 VOC捕获
    1.7 催化
    1.8 特殊光电磁效应
        1.8.1 非线性光学
        1.8.2 导电配位聚合物
        1.8.3 磁性配位聚合物
    1.9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和研究进展
        1.9.1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
        1.9.2 本课题所取得的进展
2 基于立方烷[Pb_4O_4]及[Pb_8O_8]簇核的无机阴离子配合物:有机/无机配位竞争,温度效应和白色荧光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化合物1和2的合成
        2.2.3 化合物1和2的晶体结构测试与精修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化合物1的晶体结构
        2.3.2 化合物2的晶体结构
        2.3.3 化合物1和2的结构讨论
        2.3.4 化合物1和2的PXRD分析
        2.3.5 化合物1和2的热稳定性研究
        2.3.6 化合物1的荧光性质研究
        2.3.7 化合物2的荧光性质研究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Ni_3(OH)(COO)_3N_3]与[Cu_x(COO)_xN_x]的簇基配位聚合物:及微波诱导结构调控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化合物3-6的合成
        3.2.3 化合物3-6的晶体结构测试与精修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化合物3-6的晶体结构
        3.3.2 化合物3-6的PXRD分析
        3.3.3 化合物3-6的热稳定性分析
        3.3.4 化合物4-6的合成讨论及微波诱导调控下的小分子配位竞争分析
        3.3.5 化合物3的吸附性质研究
        3.3.6 化合物6的吸附性质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Zn、Co、Cd及Pb的单金属节点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荧光识别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化合物7-10的晶体结构测试与精修
        4.2.3 化合物7-10的合成
        4.2.4 荧光悬浊液的制备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化合物7-10的单晶衍射结构
        4.3.2 化合物7-10的PXRD分析
        4.3.3 化合物7-10的热稳定性
        4.3.4 化合物7的荧光测试
        4.3.5 化合物7-9的离子识别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含共轭多硫配体的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二硫烯金属配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1.1.1 基于[M(dmit)_2]~(X?)类的配合物
        1.1.2 基于[M{S_2C_2(SR)_2}_2]~(X-)类的配合物
        1.1.3 基于[M(mnt)_2]~(X-), [M(bdt)_2]~(X-)和[M(tdas)_2]~(X-)类的配合物
        1.1.4 基于[M(TTF-dt)_2]~(X-)类的配合物
    §1.2 四硫富瓦烯的结构与性质
    §1.3 基于四硫富瓦烯及其衍生物的多功能配位聚合物
        1.3.1 基于TTF羧酸盐类的CPs
        1.3.2 基于TTF吡啶类的CPs
        1.3.3 基于TTF氰基类的CPs
        1.3.4 基于TTF氮杂环类的CPs
    §1.4 基于四硫富瓦烯及其衍生物的酞菁化合物
        1.4.1 基于TTF的 D-σ-A型 Pc
        1.4.2 基于TTF的 D-π-A型 Pc
    §1.5 本论文研究的设想及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苯并多硫二硫烯镍配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常规方法
        2.2.2 合成部分
        2.2.3 X-射线单晶结构测定
        2.2.4 理论计算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合成与表征
        2.3.2 晶体结构讨论
        2.3.3 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以及TD-DFT计算研究
        2.3.4 电化学性质
        2.3.5 电子顺磁共振光谱
        2.3.6 磁学性质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四(4-吡啶基)四硫富瓦烯配体的锰(II)配位聚合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常规方法
        3.2.2 合成部分
        3.2.3 X-射线单晶结构测定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合成与晶体结构
        3.3.2 晶体结构讨论
        3.3.3 磁学性质
        3.3.4 固体电化学性质
        3.3.5 溶剂交换
        3.3.6 导电性质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四(3,5-二叔丁基硫苯基-四硫富瓦烯)酞菁衍生物的合成及其性质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常规方法
        4.2.2 合成部分
        4.2.3 X-射线单晶结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合成与表征
        4.3.2 晶体结构讨论
        4.3.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4.3.4 电化学性质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攻读博士期间已发表和待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5)复杂氧化物的非线性光谱与强磁场下光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强磁场条件下材料光谱测量
        1.2.1 美国/中国强磁场实验室高场材料光谱测量系统简介
        1.2.2 强磁场条件下材料光谱研究进展
    1.3 非线性光学简介
        1.3.1 非线性光学的起源及发展
        1.3.2 二阶非线性光学简介
        1.3.3 SHG技术在材料中的应用
    1.4 研究动机和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二阶非线性光路的搭建
    2.1 二阶非线性强度测量系统的搭建
        2.1.1 实验系统总体分析
        2.1.2 45°反射SHG光路的搭建
        2.1.3 显微SHG光路的搭建
        2.1.4 样品腔简介
    2.2 LABVIEW数据采集系统
        2.2.1 45°反射/显微SHG采集系统
        2.2.2 mapping数据采集系统
    2.3 MATLAB数据仿真系统
    2.4 实验数据测量
        2.4.1 基于高温加热平台数据测量
        2.4.2 加电场的SHG数据测量
        2.4.3 基于9T的磁场数据测量
        2.4.4 显微SHG数据测量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Ca_3(Ru_(0.91)Mn_(0.09))_2O_7在强磁场下的光谱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样品生长
        3.2.2 强磁场下反射光谱的测量
        3.2.3 强磁场下的电输运性质测量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RMO随温度变化的输运性质
        3.3.2 谷α的来源
        3.3.3 磁场诱导的绝缘体-金属相变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钛酸锶基异质结中的极化整流效应和预铁电态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样品制备
        4.2.2 疲劳过程
        4.2.3 二次谐波光路介绍
    4.3 结果和讨论
        4.3.1 疲劳Ti/STO异质结中极化整流效应的形成
        4.3.2 疲劳Ti/STO中氧空位的确定
        4.3.3 疲劳STO中的预铁电态
        4.3.4 Ti/STO/Au中带结构的计算
        4.3.5 疲劳钛酸锶表面氧空位的浓度估计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MOF的非线性光学研究
    5.1 前言
    5.2 MOF材料在非线性领域的研究进展
        5.2.1 MOF材料简介
        5.2.2 MOF材料的非线性光学研究
    5.3 实验部分
        5.3.1 MOF材料的设计与制备
        5.3.2 MOF材料的非线性光学研究
    5.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6)W(Mo)/S/Cu簇—有机框架的合成及光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W(Mo)/S/Cu簇-有机框架的合成方法
        1.2.1 溶剂扩散法
        1.2.2 溶剂热法
    1.3 W(Mo)/S/Cu簇-有机框架的结构和分类
        1.3.1 结构单元(单M簇)
        1.3.2 基于单M簇的簇-有机框架
        1.3.2.1 基于三核W(Mo)/S/Cu簇的簇-有机框架
        1.3.2.2 基于四核W(Mo)/S/Cu簇的簇-有机框架
        1.3.2.3 基于五核W(Mo)/S/Cu簇的簇-有机框架
        1.3.2.4 基于六核W(Mo)/S/Cu簇的簇-有机框架
        1.3.2.5 基于七核W(Mo)/S/Cu簇的簇-有机框架
        1.3.3 基于双M簇的簇-有机框架
        1.3.4 基于无限M簇的簇-有机框架
    1.4 W(Mo)/S/Cu簇在三阶非线性光学的应用
    1.5 金属-有机框架在荧光探测方面的应用
    1.6 课题的选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TPB配体的W/S/Cu簇-有机框架的合成与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晶体的合成
        2.2.1 实验药品
        2.2.2 实验仪器
        2.2.3 1的合成
        2.2.4 2的合成
        2.2.5 3的合成
        2.2.6 4的合成
    2.3 单晶结构测定
    2.4 非线性光学测试
    2.5 结果讨论
        2.5.1 1的晶体结构
        2.5.2 2和3的晶体结构
        2.5.3 4的晶体结构
        2.5.4 1-3的PXRD与 IR表征
        2.5.5 1-3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测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氰基连接的W(Mo)/S/Cu簇-有机框架的合成与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晶体的合成
        3.2.1 实验药品
        3.2.2 实验仪器
        3.2.3 5的合成
        3.2.4 6的合成
        3.2.5 7的合成
    3.3 单晶结构测定
    3.4 非线性光学测试
    3.5 结果讨论
        3.5.1 5的晶体结构
        3.5.2 6的晶体结构
        3.5.3 7的晶体结构
        3.5.4 5-7的PXRD与 IR表征
        3.5.5 5-7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测试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Pytpy配体的W/S/Cu簇-金属聚合物的合成与发光检测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晶体的合成
        4.2.1 实验药品
        4.2.2 实验仪器
        4.2.3 8的合成
        4.2.4 9的合成
    4.3 单晶结构测定
    4.4 发光性能测试
    4.5 结果讨论
        4.5.1 8的晶体结构
        4.5.2 9的晶体结构
        4.5.3 9的PXRD与 IR表征
        4.5.4 9的发光性能研究
        4.5.5 9对硝基爆炸物的检测性能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2-abpt配体的W/S/Cu簇合物的合成与发光检测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晶体的合成
        5.2.1 实验药品
        5.2.2 实验仪器
        5.2.3 10的合成
    5.3 单晶结构测定
    5.4 发光性能测试
    5.5 结果讨论
        5.5.1 10的晶体结构
        5.5.2 10的PXRD与 IR表征
        5.5.3 10的发光性能研究
        5.5.4 10对硝基爆炸物的检测性能研究
    5.6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基于配位聚合物结构相变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效应开关材料及其固溶化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非线性光学材料简介
    1.2 固态二阶非线性光学信号开关材料
    1.3 有机铵模板调控的硫氰酸镉配位聚合物的研究现状
    1.4 SCN~-的配位模式
    1.5 配位聚合物固溶体
    1.6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思路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方法
    2.2 实验试剂
    2.3 晶体结构的测定
    2.4 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
    2.5 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分析
第3章 基于i-PrNHMe_2、Me NEt_2有机铵模板的硫氰酸镉链状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相变及相关性质的固溶化调控
    3.1 化合物1和2 的合成及相关性质研究
        3.1.1 化合物1和2 的合成方法
        3.1.2 化合物1和2 的热分析
        3.1.3 化合物1和2 的非线性光学响应
        3.1.4 化合物1和2 的变温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分析
        3.1.5 化合物1 的结构分析
        3.1.6 化合物1 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3.1.7 化合物2 的结构分析
    3.2 化合物1和2 固溶体的相关性质研究
        3.2.1 化合物1和2 固溶体的合成
        3.2.2 化合物1和2 固溶体的结构分析
        3.2.3 化合物1和2 固溶体的热分析和变温二阶非线性光学测试分析
    3.3 小结
第4章 基于Me_2Im有机铵模板的硫氰酸镉链状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相变及相关性质的固溶化调控
    4.1 化合物3 的相关性质研究
        4.1.1 化合物3 的合成方法
        4.1.2 化合物3 的热分析
        4.1.3 化合物3 的结构分析
    4.2 化合物1和3 固溶体的相关性质研究
        4.2.1 化合物1和3 固溶体的合成
        4.2.2 化合物1和3 固溶体的结构分析
        4.2.3 化合物1和3 固溶体的热分析和室温二阶非线性光学测试分析
    4.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苯甲酸类配体构建的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质子传导、荧光和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配位聚合物材料简介
    1.2 铀酰配位聚合物
        1.2.1 羧酸铀酰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1.2.2 磺酸-羧酸铀酰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1.2.3 含氮杂环羧基类铀酰配合物的研究进展
    1.3 配位聚合物材料的性能研究
        1.3.1 配位聚合物材料的质子传导性能研究
        1.3.2 配位聚合物材料的荧光性能研究
        1.3.3 配位聚合物材料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
    1.4 本课题选题依据及意义
第二章 3,3'-二磺酸基-4,4'-联苯二甲酸二钾盐/4'-(3,5-二羧基苯基)-2,2',6',2"-三联吡啶配体构筑的铀酰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能研究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 表征方法
    2.3 化合物{(Me_2NH_2)[K_2(UO_2)_3(μ_3-O)(μ_3-OH)_2(μ_2-OH)(BPDSD C)(H_2O)_3]·4DMF}_n(1)、{[K_2(UO_2)(μ_3-O)(BPDSDC)0.5(H_2O)_2]}_n(2)及{(Me_2NH_2)_(2.5)[K_(1.5)(UO_2)(BPDSDC)_(1.5)(H_2O)_3]}_n(3)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能研究
        2.3.1 化合物{(Me_2NH_2)[K_2(UO_2)_3(μ_3-O)(μ_3-OH)_2(μ_2-OH)(BPDSDC) (H_2O)_3]·4DMF}_n(1)、{[K_2(UO_2)(μ_3-O)(BPDSDC)0.5(H_2O)_2]}_n(2)及{(Me_2NH_2)_(2.5)[K_(1.5)(UO_2)(BPDSDC)_(1.5)(H_2O)_3]}_n(3)的合成
        2.3.2 化合物{(Me_2NH_2)[K_2(UO_2)_3(μ_3-O)(μ_3-OH)_2(μ_2-OH)(BPDSDC) (H_2O)_3]·4DMF}_n(1)、{[K_2(UO_2)(μ_3-O)(BPDSDC)0.5(H_2O)_2]}_n(2)及{(Me_2NH_2)_(2.5)[K_(1.5)(UO_2)(BPDSDC)_(1.5)(H_2O)_3]}_n(3)的晶体结构
        2.3.3 化合物{(Me_2NH_2)[K_2(UO_2)_3(μ_3-O)(μ_3-OH)_2(μ_2-OH)(BPDSDC) (H_2O)_3]·4DMF}_n(1)、{[K_2(UO_2)(μ_3-O)(BPDSDC)0.5(H_2O)_2]}_n(2)及{(Me_2NH_2)_(2.5)[K_(1.5)(UO_2)(BPDSDC)_(1.5)(H_2O)_3]}_n(3)的性能研究
    2.4 化合物{(H_3O)[(UO_2)(DCPTP)1.5]·10.5H_2O}_n(4)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能研究
        2.4.1 化合物{(H_3O)[(UO_2)(DCPTP)_(1.5)]·10.5H_2O}_n(4)的合成
        2.4.2 化合物{(H_3O)[(UO_2)(DCPTP)_(1.5)]·10.5H_2O}_n(4)的晶体结构
        2.4.3 化合物{(H_3O)[(UO_2)(DCPTP)_(1.5)]·10.5H_2O}_n(4)的性能研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4,4',4''-三(羧基)三苯胺配体构筑的锌配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能研究
    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 表征方法
    3.3 化合物[Zn(H-ntb)]_n(5)、{[Zn_2(ntb)_2(CH_3COO)]·DMF}_n(6)及[Zn(ntb)]_n(7)的合成、晶体结构及性能研究
        3.3.1 化合物[Zn(H-ntb)]_n(5)、{[Zn_2(ntb)_2(CH_3COO)]·DMF}_n(6)及[Zn(ntb)]_n(7)的合成
        3.3.2 化合物[Zn(H-ntb)]_n(5)、{[Zn_2(ntb)_2(CH_3COO)]·DMF}_n(6)及[Zn(ntb)]_n(7)的晶体结构
        3.3.3 化合物[Zn(H-ntb)]_n(5)、{[Zn_2(ntb)_2(CH_3COO)]·DMF}_n(6)及[Zn(ntb)]_n(7)的性能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9)蒽类衍生物的光学非线性吸收及光物理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背景
        1.2.1 非线性光学简介
        1.2.2 有机分子材料中的非线性光学现象
    1.3 有机分子材料的光学非线性研究现状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蒽类衍生物的光学非线性吸收的研究
    2.1 Z扫描光路简介
    2.2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
        2.2.1 两种蒽衍生物的合成与表征
        2.2.2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
    2.3 光学非线性吸收的测量与分析
        2.3.1 飞秒多波长Z扫描
        2.3.2 实验结果分析与比较
    2.4 量化计算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蒽类衍生物的瞬态吸收动力学研究
    3.1 瞬态吸收光谱
    3.2 宽波段激发态吸收光谱的测量与分析
    3.3 能级模型的建立
        3.3.1 五能级模型
        3.3.2 蒽衍生物的光动力学过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蒽类衍生物的光限幅性能比较
    4.1 光限幅简介
    4.2 光限幅材料的研究概况
    4.3 两种材料光限幅响应的比较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非线性光学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传感成像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简介
        1.2.1 锌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1.2.2 镧系金属-有机框架材料
    1.3 光学传感和成像应用研究现状
        1.3.1 荧光在传感和成像领域的研究进展
        1.3.2 非线性光学在传感和成像领域的研究进展
    1.4 问题的提出
    1.5 本文的工作
第二章 阴离子型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及其Hg(II)荧光传感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化学试剂与测试表征
        2.2.2 Zn-TPTC的合成
        2.2.3 Hg~(2+)的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晶体结构和表征
        2.3.2 荧光性能
        2.3.3 Hg~(2+)荧光传感性能
        2.3.4 机理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型镧系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合成及其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化学试剂与测试表征
        3.2.2 Ln-HCOO的合成
        3.2.3 非线性信号的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Ln-HCOO晶体结构和表征
        3.3.2 Ln-HCOO荧光性能
        3.3.3 Ln-HCOO的 SHG性能及规律探索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染料@金属-有机框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近红外上转换成像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化学试剂与测试表征
        4.2.2 Gd-TCOOédye的合成
        4.2.3细胞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材料结构和表征
        4.3.2 荧光性能
        4.3.3 染料装载过程表征
        4.3.4 染料稳定性
        4.3.5 NLO光谱
        4.3.6 非线性光学细胞成像
        4.3.7 MTT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染料装载的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及其自校准光学温度传感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化学试剂与测试表征
        5.2.2 Zn-TCOMAédpee的制备
        5.2.3 非线性光学测试与温度传感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晶体结构和表征
        5.3.2 纳米晶体的合成
        5.3.3 室温荧光性能
        5.3.4 室温非线性光学性能
        5.3.5 非线性光学用于温度传感
        5.3.6 生物相容性探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6.3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四、配位聚合物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论文参考文献)

  • [1]沸石咪唑酯骨架材料制备与非线性光学特性研究进展[J]. 褚宏伟,赵圣之,杨克建,李德春. 中国激光, 2021(12)
  • [2]基于含氮杂环配体W(Mo)/S/Cu簇基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光学性能研究[D]. 相前. 江南大学, 2021(01)
  • [3]基于Pb及后3d金属的簇基配位聚合物的合成、结构及荧光性质研究[D]. 张星曜.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4]含共轭多硫配体的金属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D]. 余沁. 南京大学, 2020(09)
  • [5]复杂氧化物的非线性光谱与强磁场下光谱研究[D]. 许学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0(01)
  • [6]W(Mo)/S/Cu簇—有机框架的合成及光学性能研究[D]. 朱远. 江南大学, 2020(01)
  • [7]基于配位聚合物结构相变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效应开关材料及其固溶化调控[D]. 舒霞. 赣南师范大学, 2020(12)
  • [8]苯甲酸类配体构建的配合物的合成、结构、质子传导、荧光和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能[D]. 刘丹丹. 江西师范大学, 2020
  • [9]蒽类衍生物的光学非线性吸收及光物理机制的研究[D]. 周文法. 苏州大学, 2020(02)
  • [10]非线性光学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的设计合成及其传感成像应用[D]. 万雅婷. 浙江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配位聚合物的三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