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立世纪初人事工作新战略——全国人事司司长会议纪要

确立世纪初人事工作新战略——全国人事司司长会议纪要

一、确立世纪初人事工作的新战略——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谢鹏[1](2020)在《基层干部人事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探论》文中研究指明制度形塑个人,人是制度的产物。根据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是了解政治体制和国家治理的关键,也是建构社会主义特色政治学需要重点研究的领域。制度变迁理论则认为,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共同构成了“制度集成”。这种“制度集成”倒映在基层社会,一方面是文本式的正式制度的规范和制约,另一方面是传统社会残留的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和侵染。然而,基层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有着自身的“情境”因素。从这个意义上说,基层干部既是制度体系中的个人,深受政策法规条例等正式制度的规约,也是制度文化中的个人,深受“官本位”“乡土文化”等非正式制度的影响。基层干部是实现政治现代化的关键和核心要素,但作为“情境理性人”,有着追逐个体理性、寻求机会成本的目的和需求。加之,压力型体制的现实存在,势必会产生高度的挤压状态,基层干部很可能不堪重负,担当作为动力不足。因此,亟待进行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修复完善制度体系中的不合理成分,解除基层干部的制度和“情境”困扰。本文综合运用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制度变迁理论,聚焦“制度”这一变迁因素,全面梳理基层干部人事制度建设的历史进程,总结提炼基层干部人事工作的现实困境,力图探究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历经近百年,中国共产党积累了丰富的基层干部工作实践经验,其制度体系建设既是传统吏治思想的扬弃,也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总结提炼而成。但是,当前现行的制度安排仍然存在不足之处:从中央到省市县(区)一以贯之的现行的正式制度存在政策体系供给不足的困扰,制度缺位有待完善、制度衔接有待加强、制度理念有待提升;基层社会“情境”之下非正式制度约束存有的短缺和失衡,传统文化下的“官本位”倾向、“熟人社会”下的说情打招呼、思想观念局限下的“为官不为”、政绩观错位下的形式主义作祟等因素,深刻影响着干部工作的开展、作用的发挥;基层干部人事制度存在执行不力与实施机制不畅等问题,选拔任用精准度不高、教育培养针对性不足、管理监督系统性不够、激励约束实效性不强;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存在路径依赖,非制度化因素的消极影响造成了观念障碍,传统体制惯性导致改革滞后于社会转型步伐造成了体制障碍,党委及其组织部门错位、缺位的现象客观存在造成了组织行为障碍,缺乏科学论证、分析研判、吐故纳新等保障机制造成了机制障碍。因此,必须探究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应然路径,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也自有其价值取向。总体设想重在“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有效管用”,选拔任用重在提高精准度,教育培养重在提升能力素质,管理监督重在严格执纪监督,激励约束重在促进担当作为。

王璇[2](2019)在《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工作,就如何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工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并作出了全面、系统的战略部署,在管党治党的具体实践中,形成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发展已经处于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新时代党的建设面临着全新的历史机遇和更加严峻的挑战,面对将要进行的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毅然开启了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征程。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继承了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思想,深刻总结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关于党的建设工作的经验和教训,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思想体系。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党的十八大召开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深入分析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对其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进行了深入阐释,并对这一思想的时代价值进行了总结和概括,力求对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做出较为完整的呈现。共分为以下五章内容:第一章,绪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对目前国内外关于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以此为基础,形成全面、客观的研究综述,捋顺研究思路,明确研究方法。第二章,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首先,对与本研究密切相关的核心概念进行界定,包括治党、从严治党、全面从严治党;其次,从国际政治环境、国内情况的变化和我们党自身的发展变化三个方面分析了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再次,对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进行阐释,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思想、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思想、中国共产党其他主要领导人从严治党的思想。第三章,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政治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思想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组织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保障、作风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外在形态、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尺度、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规矩、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第四章,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基本特征。主要包括治党方略的创新性、从严治党的全面性、优良传统的继承性、工作导向的引领性和践行风格的务实性。第五章,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时代价值。主要从理论价值、实践意义和国际意义三个方面对这一思想的当代价值进行深入阐释。在理论价值方面,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发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开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境界。在实践意义方面,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起到了维护党的执政权威、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强化党的执政本领的作用,为新时代管党治党提供了理论指南,协调推进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实现“四个伟大”提供了坚强的战略保证。在国际意义方面,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开拓了发展中国家进行反腐败实践的新路径,引起世界各国对主流政治力量建设的新思考,提供了社会主义国家探索执政规律的新视角。

张彦惠[3](2018)在《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历史考察及经验研究》文中提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加强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从实践上总结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并从理论上加以分析,对执政党主动迎接挑战和适应社会变革,实现长期执政,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深圳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非公企业起步早、发展快,非公企业党的建设也开展的比较早并走在了全国的前列,为国家加强非公企业党建的“顶层设计”提供了有力的实践依据,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以“历史脉络”为线,以“典型个案”为点,以历史启示和“实践创新经验”为结论,分四个阶段分别考察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以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建设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概括论述了整个国家对非公企业党建的探索过程。第一阶段,即1979年至1991年,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萌芽期。这个阶段深圳外资企业快速发展,深圳对外资企业党建的认识又分为两个阶段:1979年到1985年,理论探讨在外资企业里开展党组织建设的合法性和必要性;1986年到1991年,从实践上重点在外资企业里开展党组织建设。第二阶段,即1992年至2002年,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探索发展期。十年间,深圳外资企业、股份制企业、私营企业都迎来了大发展,深圳市对这三种不同类型的非公企业在党组织建设过程所遇到的问题,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不同的解决策略。对外资企业,坚持“业余”、“小型”、“分散”为主,采用机动灵活的弹性制度保证党组织活动的开展;对于股份制企业,坚持按照党章规定,与企业组建同步建立党组织;对个体私营企业,发挥政治核心作用,按照党章规定组建党组织,加强对私营企业主党员的教育和管理。第三阶段,即2002年至2012年,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创新发展期。主要分析深圳在进行二十多年的实践探索后,在理论和实践上都为国家加强非公企业党建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在领先于全国其他地方的同时,仍然遵循深圳特区一贯的创新路径,在公推直选、定岗定责、双培双推、新社会阶层发展党员、留学归国党员过党组织生活等都进行了试点,继续为全国的党建创新提供参考。第四阶段,即2012年十八大至今,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全面加强期。扩大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面,党组织建设向不断规范化、制度化、标准化目标迈进。通过对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发展历程的历史梳理,回顾总结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的经验,可以获得以下几点启示:一是必须坚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与加强党建工作相结合;二是必须坚持探索先行与顶层设计相结合;三是必须坚持党的领导和发挥非公企业主积极性相结合;四是必须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

冯志峰[4](2018)在《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政治组织体系主要分为中央政权、地方政权和基层政权,由中央、省、市、县、乡五个层级组成。相对于中央政权和基层政权而言,地方政权包括省市县三级,成为我国政权系统承上启下、协调各方、高效运转、强本固基的关键枢纽,对维护党中央权威、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凝聚党心民心、决胜全面小康、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的组织体系分为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三个层级。地方党委组织承上启下、统揽大局、协调各方、强本固基,既是中央精神的执行者和建议者,又是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决策者与领导者,承载着领导地方党的组织建设,履行落实“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职责,成为加强地方治理能力建设条块结合的交汇点,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力量。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角色定位、职位属性与运行特性,内在地反映了地方党委组织的执政规律,蕴含着党组织权力运行与制约之道。遵循其行为之内在逻辑,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规律可提炼为“弹性定律”,鲜明地体现出独特的“二重”性,表现为“双刃剑”的作用,既能够实现有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也有可能引发权力腐败、危害人民利益,销蚀党的执政基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在内外不良因素的交互作用下,总体呈现出“十大特征”,体现为“多面人”角色,其演化逻辑可归纳为“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强化跃迁定律”,作为地方主导改革的改革者反而成为改革阻力制造者。为扎实有效地“改革改革者”,破除权力制约“悖论”,就必须统筹“个人修养教化、体制机制转化、社会风气净化”,构建科学系统、务实管用、操作简便的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为此,必须立足于中外权力制约理论基础之上,深刻把握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诱致成因,认真分析其生成逻辑,精准提炼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之道,努力促进“文本规定”与“实践运行”的有机融合,将“自我律动法”与“一制九转法”深度融入到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之中,努力实现权力高效运行与有效制约的动态平衡,着力提高地方党委书记执政本领,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领导核心、组织保证和力量保障,为人民群众创造美好生活。

王亚博[5](2017)在《1978-2009年甘肃省人才流动研究》文中认为当代中国人才大流动是中国现代史上值得关注的一个历史现象,这一时期的人才流动规模、速度和范围超越了以往任何历史时期,人才流动倒逼着传统人才(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对整个改革开放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1978——2009年甘肃省的人才大流动呈现出许多异于全国的新特点,既享受了人才流动带来的益处,也经受了人才流失带来的苦果,因此,本文试为论述。本文以人才的跨省流动为研究对象,采用“具有中专以及中专以上学历或已取得技术员及技术员以上技术职称的人员”的统计口径人才概念,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别访谈法和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1978——2009年甘肃省人才大流动概况进行梳理分析。全文由绪论,正文五章和结语组成。正文第一章是改革开放前甘肃省人才概况;第二章是改革开放后甘肃省四次人才大流动概况;第三章是改革开放后甘肃省人才流动的主要特点和问题;第四章是改革开放后甘肃省人才流动的原因及影响;第五章是对改革开放后甘肃省人才流动的评价与对策建议。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和全国一样,甘肃省也经历了四次人才大流动,表现出严重的“人才流失”问题,进而倒逼着甘肃省人才(人事)管理体制改革。人才大流动的根本原因是人才流动的客观规律,最直接的原因是改革开放引起的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就要尊重人才流动规律,推动人才从单位、部门所有向社会所有转变,加快人才制度创新,营造良好人才发展环境。

帅全锋[6](2017)在《当代中国领导干部廉政道德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这是党带领人民开拓创新、团结奋斗的结果。当然,这其中凝结了一大批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的心血和汗水。然而,在这个特殊的群体当中,也有少数领导干部因贪腐问题受到严肃查处。从他们的违纪违法事实来看,一个很鲜明的特征就是其廉政道德出现了瑕疵,给国家、社会和家庭及个人造成了严重危害。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特别强调要着力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努力培育其在从政、用权、修身、齐家方面的廉洁品质。在此背景下,开展对我国领导干部廉政道德建设研究正当其时。本论文运用了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个案研究法等方法,以领导干部廉政道德建设为研究对象进行深入探讨,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提高领导干部廉政道德水平的现实路径。虽然改革开放后,我国在推动领导干部廉政道德建设工作方面取得了一些明显成效。但落后的思想文化侵蚀,廉政道德制度化建设不足,廉政道德监督效果不佳以及自身廉洁修养不够等等,仍然是导致领导干部廉政道德失范的重要原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领导干部廉政道德建设工作的进程。为此,本文通过简要梳理我国古代和西方有关廉政道德建设的思想渊源,并在系统阐述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廉政建设思想理论的基础之上,参考国外如美国、芬兰、英国、新加坡、越南的实践做法,进而提出我国当代领导干部廉政道德建设的实现途径。即通过加强教育、完善制度、强化监督、发挥廉政道德文化功能、构建廉政道德考评体系等“五位一体”运行模式,并使之互为依托,相辅相成,努力构筑起一套较为完整的领导干部廉政道德建设体系。总之,本论文通过理论与实践、内因与外因、宏观与微观等多个维度深入研究领导干部廉政道德建设,以更好地探寻领导干部廉政道德的信念规范建设、制度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旨在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提供新颖的视角,从而进一步丰富公民思想道德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路径。

周竞风[7](2017)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考察 ——以1949-1956年江苏省为中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历史地位和中心任务的根本转变。从革命走向执政,时代发展对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挑战。为适应形势发展变化,中国共产党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大力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取得了显着成效。论文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学、政治学、教育学、人才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以江苏省为中心对1949-1956年的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进行历史考察,系统地回顾了这一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基本实践,厘清了历史线索。论文首先介绍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队伍的基本概况。从解放战争后期起,为适应革命形势发展需要,中国共产党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大力发展干部队伍,短时间内获得迅速壮大。干部队伍的发展壮大,有力地推动革命胜利,并为新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干部基础。当然,干部队伍快速发展,也带来诸多问题,因此,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刻不容缓。这一时期干部队伍建设,首先是组织上整顿与建设。一方面通过精简机构,裁汰冗员,确立编制,建立新规,使干部管理逐步走上正规化、规范化轨道;同时,通过大规模统一调配,优化干部队伍结构,以适应国家经济建设需要。另一方面,通过一系列重要举措、政治运动,如内部镇反、审干、肃反、“三反”“五反”等,不断对干部队伍进行清理,以保持干部队伍的革命性、纯洁性和战斗力。干部队伍建设另一重要内容是作风建设。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实践中形成许多优良作风和光荣传统,是中国共产党克敌致胜的重要法宝。但是,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时代环境变化,干部队伍在作风领域却出现这样或那样问题,有些甚至还比较突出,引起中国共产党的高度重视,由此迅速采取措施,开展了整风运动、整党运动、“三反”运动、“新三反”运动等一系列作风建设,大力加强和改善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干部作风建设实践中也认识到,作风建设需要长效机制,制度建设、法治保障十分重要,因此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开始了制度化、法制化的起步。始终高度重视干部学习与教育是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的重要特点也是突出优点。中国共产党早在延安时期就产生过“本领恐慌”,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工作重心和历史任务转变,中国共产党的“本领恐慌”更胜从前。为此,执政伊始中国共产党就组织广大干部进行广泛学习。这一时期,干部教育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理论与政策学习;二是文化学习;三是专业知识学习。理论与政策学习旨在提高广大干部的理论和政策水平,从而坚定其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信念,增强明辨是非、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提高工作效率和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因此,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即有计划地、系统地组织广大干部进行理论与政策的学习。干部文化教育更是这一时期的特色。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是以工农为主体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远不能适应国家发展需要。为此,新中国成立伊始,中国共产党即在全国范围内组织起规模巨大的干部文化教育。这一时期干部文化教育既有正规的也有业余的,既有脱产的也有在职,几乎所有干部都置身其中,因此规模浩大,且成效突出,影响则极其深远。干部教育第三方面内容是专业知识教育。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几乎没有专业干部队伍,已有的专业干部不仅数量缺乏,且专业水平普遍较低。为了加强对专业干部队伍建设,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采取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不断壮大专业干部队伍。同时,广泛开展干部的专业学习,同样开展的有声有色。干部专业教育对于适应新中国的发展、建设,推动干部队伍专业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论文的结尾——“结束语”部分,是对1949年至1956年中共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总结。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队伍建设是在社会转型背景下开展的,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其经验和教训,对当前中国共产党干部队伍建设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陈德胜[8](2016)在《约束下的变通:县域政府教育治理 ——以中部某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提升教育治理能力,提高教育治理效能是当下一个时期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要诉求。围绕这一主题,研究者在理论和实践、社会和教育、历史和当下、日常和改革之间反复求索、来回比较,对基础教育治理进行了探索—建构式研究。论文试图通过具体个案呈现嵌入在具体社会里的教育制度的真实运行图景,展示内地教育日常治理和改革治理的全过程,发掘教育治理背后的历史性和社会结构性深层次原因,尝试建构基层教育治理行为的理论。在回答“县域教育是如何治理的”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论文以“结构性关系对行动的扩展和限制”的社会学基本视角为出发点,关注教育治理实践过程的内部和外部真实世界。在参考和反思治理理论和教育治理研究的基础上,研究者认为县域教育的治理主体是政府,因此教育治理很大程度上就是指政府治理教育。在此基础上研究者运用了 “以历史追踪和类型比较为逻辑架构,通过个案县教育治理的不同阶段和不同类型的比较,进而形成解释模型,最终提炼出治理特征和治理行为规律”的研究策略对研究问题展开具体探索。具体而言,首先,论文以个案中县的自然经济条件和社会发展水平为起点、以中县县志和教育志等史料为基础详细描述了近代以来中县教育的行政机构、知识结构、社会功能的近或现代化过程,以晚清的科举和儒学、清末民国的革故鼎新频繁、共和国的扩张与整顿反复拉锯,再现了中县教育宏观发展的趋势和不同阶段的具体特征,发现了中县教育发展始终面临的薄弱经济基础等约束条件和历届政府发展教育的相应变通策略。在宏观描述中县教育发展概况之后,论文继续进入中县教育治理的内核,以简约治理、新旧转型治理、精细治理三种体制类型揭示了中县教育治理体制的历史演变,并以学校等级系统、行政部门分散治理、学校—教师—学生利益联盟关系、群体竞争策略四个层次剖析了当下的基础教育治理体制。随后,论文进入现实中中县教育治理实际过程的分析,并以教育日常治理和教育改革治理作为当下教育治理的“正题”和“反题”,分别施加以过程性考察,展示了组织结构、治理目标、治理过程和治理效果评估的复杂性,并发现了教育日常治理和教育改革治理面临共同的经济社会条件和政治经济体制基础,类似的工作机制以及治理行为中程度不等但始终存在的变通性行为现象;借此,论文实现了教育治理从历史到当下的延续,既展示了历史发展的时序性和治理的复杂性,同时也完成了历史变迁过程内不同阶段的比较和当下教育治理内部正反两种类型比较的准备。在此分析的基础之上,论文以中县教育治理的自然社会经济基础、集中型政治经济体制、有限财政能力与多重发展任务的矛盾、政府的变通性治理策略、社会选拔少数人与教育培育所有人的矛盾、锁定的教育改革路径和有限的效果、教育秩序与适应性生存策略七个环环相扣的过程作为解释模型来说明中县教育治理的内里逻辑;并在此基础上对治理理论和教育治理研究进行了基于中县经验的反思和批判,认为中县教育治理有自己的任务逻辑和主动性不足、政府部门本位、治理效果评估结果信效度低的问题。最后,论文在对个案县教育治理的传统时期、晚清-民国时期、共和国时期三个阶段治理特征和当下教育日常治理与改革治理过程比较的基础上,研究者初步提出了两个基本命题:一是“国家能力的大小与教育治理方式类型选择之间存在共变关系,也即当国家能力小时,国家倾向于选择简约型教育治理;当国家能力大时,国家倾向于选择精细型教育治理”。二是“教育治理目标达成要素的稀缺度和教育治理效果的可测量性与教育治理过程中变通行为发生概率之间存在共变关系,也即当教育治理目标达成要素稀缺度大且教育治理效果的可测量性差,那么教育治理过程中变通行为发生的概率大;当教育治理目标达成要素的稀缺度小且教育治理效果的可测量性强,那么教育治理过程中变通行为发生的概率小”。基于以上研究,论文认为“县域教育是如何治理的”这一问题的答案是“在多种约束条件之下,县级政府对教育进行着变通治理”。

连俊岗[9](2016)在《共和国初期湖南供销合作社研究(1950-1957)》文中指出湖南供销合作社脱胎于1951年2月1日成立的湖南省合作事业管理局,供销事业是从属于合作事业的一项,相比较其他业务而言,供销业务是合管局的主体业务。合管局成立前即召开了全省合作工作者代表大会,由筹委会代为了解各地基本情况,传达上级合作精神,布置各县市的合作工作与任务。于此同时,合管局自身的组织建设也在筹建中,先成立湖南省合作事业筹备委员会,组织训导干部,组建各专门科室负责合作事业的相关业务,提出工作运转制度规范,以便为下级社做出表率和示范,初期迅速筹备建立的工作制度包括财务管理制度、内部机构的工作条例、准则及运转的相关制度。上层组织建设的同时,基层组织也在逐步扩张。因合作事业处于初步摸索阶段,所以合管局对各地组社的计划与基层的实际工作,总是处于一种相互影响、相互调试的状态。经过一年多的初步尝试,自上而下初步建立起了全省的合作事业系统,其中供销合作事业又是占极重要地位的,其后,经过两年的巩固和缓步前进时期,1954年开始,合管局剥去相关业务,单留下供销事业,成立湖南省供销合作社。供销合作社进一步深入渗透商业领域,随着国家三大改造的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即主要由供销社承担,经过初期的了解情况,提出初步整改计划,先做试点,逐步深化,1955年即达到改造高潮,1956年改造改造高潮之后落幕,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基本完成,其后为巩固和教育工商业主。供销社在农村商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我们应基于湖南供销合作社的组织衍变、工作方式及工作中的成败得失,从中汲取历史智慧思考当下。

沙拉·赛力克[10](2015)在《新疆塔城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时代是个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信息,技术成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力资源作为推动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倍增器”,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经济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目前国内有关人力资源开发这一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东部和中部发达地区,以及对企业内部人员开发问题的探讨上,但是,西部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力资源培训开发问题的研究较少,尤其是对新疆区域中偏远民族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系统研究还十分薄弱。目前尚未查阅到有关塔城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本文立足促进新疆区域经济统筹协调发展,选定新疆的一个特殊少数民族区域—塔城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为研究对象,运用人力资源开发相关理论,采取文献研究、比较研究、定性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等方法,较为系统地分析和探讨了塔城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探索性地提出一些可供参考的对策建议。本文共包括六个部分: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主要论述选题背景及意义、相关理论、研究方法、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国内外研究现状等。第三部分,塔城地区人力资源现状分析。主要对塔城地区人力资源的人口总量、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等数量特征,民族、年龄、就业、区域等结构特征,以及健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质量特征进行深入分析,并运用数据与全国、全疆水平进行对比分析。第四部分,分析了塔城地区人力资源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人力资源整体数量较少、素质较低、高层次人才缺乏;二是教育相对落后,人力资源的培养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三是人力资源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不够合理,工业化水平低;四是“少数民族特培项目”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五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滞后。第五部分,根据以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推进塔城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与建议。一是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大力开发区域重点人才;二是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努力推进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三是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的基础上,着重发展生产性服务的第三产业;四是加强与改进少数民族特培工作;五是努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第六部分,结语与展望

二、确立世纪初人事工作的新战略——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确立世纪初人事工作的新战略——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基层干部人事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探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价值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一、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二、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第三节 论文框架、研究方法和问题与不足
        一、论文框架
        二、研究方法
        三、所遇问题
        四、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和理论框架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干部
        二、基层干部
        三、干部人事制度
    第二节 理论依据及主体框架
        一、宏观层面:马克思主义干部学说
        二、微观和中观层面:制度变迁理论
        三、搭建理论依据与主体架构的桥梁
第二章 政治现代化、基层治理与干部行为模式
    第一节 现代化进程下的基层治理结构
        一、基层权威结构的历时嬗变
        二、基层社会规则及其运行逻辑
        三、基层政权结构与治理形态
    第二节 基层干部的行为动机及其模式
        一、关于人性的三种理论假设
        二、“情境理性”:基层干部的人性假设
    第三节 压力型体制与干部行为逻辑
        一、数量化的任务分解机制
        二、指标化的责任考评体制
第三章 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 传统吏治思想及其扬弃
        一、尊重人才,选贤任能
        二、德才兼备,以德为先
        三、注重基层,历练培养
        四、加强考核,严格监管
        五、廉洁奉公,节操自爱
    第二节 制度建设的探索历程
        一、初创阶段:解放思想,破旧立新
        二、探索阶段:打牢基础,破冰前行
        三、改革阶段:积极探索,深化前行
        四、“新时代”:建章立制,全面发展
    第三节 基本经验及其启示
        一、坚持党管干部原则
        二、秉持“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
        三、强化理论武装和基层历练
        四、全面从严治党从严治吏
第四章 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现实困境
    第一节 正式制度下政策体系供给不足
        一、制度缺位有待完善
        二、制度衔接有待加强
        三、制度理念有待提升
    第二节 社会“情境”下非正式制度约束失衡
        一、传统文化下的“官本位”倾向
        二、“熟人社会”下的说情打招呼
        三、思想观念局限下的“为官不为”
        四、政绩观错位下的形式主义作祟
    第三节 制度执行不力与实施机制不畅
        一、选拔任用精准度不高
        二、教育培养针对性不足
        三、管理监督系统性不够
        四、激励约束实效性不强
    第四节 制度改革存在路径依赖
        一、观念障碍:非制度化因素的消极影响
        二、体制障碍:传统体制惯性导致改革“迟滞”
        三、组织行为障碍:党委及组织部门错位缺位
        四、机制障碍:缺乏吐故纳新的保障机制
第五章 基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路径探索
    第一节 总体设想:“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有效管用”
        一、涵盖选育管用四个方面
        二、“科学合理、简便易行、有效管用”是关键
        三、实现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是目标任务
    第二节 选拔任用:提高精准度
        一、考实政治素质,注重群众公论
        二、完善考核评价,加强实绩考量
        三、开展谈心谈话,强化分析研判
        四、细化完善机制,健全过程保障
    第三节 教育培养:提升能力素质
        一、分层分类分级推进培训
        二、完善学习培养系统方案
        三、强化基层一线实践历练
    第四节 管理监督:严格执纪监督
        一、严格遵守监管原则
        二、细化层级管理规定
        三、实施立体监管制度
        四、完善宽严相济体系
        五、正确处理各项关系
    第五节 激励约束:促进担当作为
        一、健全考核激励制度
        二、推进职务职级并行
        三、完善身心关爱机制
结语:通往现代干部人事管理之路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2)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治党
        2.1.2 从严治党
        2.1.3 全面从严治党
    2.2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2.1 国际局势风云变幻
        2.2.2 国内改革全面深化
        2.2.3 党自身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2.3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思想
        2.3.2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思想
        2.3.3 中国共产党其他主要领导人从严治党的思想
    2.4 本章小结
3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主要内容
    3.1 政治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根本
        3.1.1 坚持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
        3.1.2 大力严肃党内政治生活
        3.1.3 完善和落实民主集中制
        3.1.4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3.2 思想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基础
        3.2.1 全面把握新时代党的思想建设的丰富内涵
        3.2.2 党的思想建设理论与实践的互动升华
        3.2.3 将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相结合
    3.3 组织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保障
        3.3.1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3.3.2 打造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3.3.3 提高党员队伍的整体水平
    3.4 作风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外在形态
        3.4.1 聚焦“四风”整治作风之弊
        3.4.2 以史为鉴开展党风建设
        3.4.3 持之以恒进行作风整顿
    3.5 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尺度
        3.5.1 严肃政治纪律
        3.5.2 严明组织纪律
        3.5.3 信守廉洁纪律
        3.5.4 恪守群众纪律
        3.5.5 严格工作纪律
        3.5.6 严守生活纪律
    3.6 制度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规矩
        3.6.1 制度治党贯穿于党建总布局之中
        3.6.2 制定和完善制度要与时俱进
        3.6.3 制度的执行力是制度治党的关键
    3.7 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3.7.1 直面严峻形势以猛药去疴
        3.7.2 使“标本兼治”成为新常态
        3.7.3 不断推进反腐倡廉法制化
        3.7.4 要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3.7.5 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3.8 本章小结
4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基本特征
    4.1 治党方略的创新性
        4.1.1 顶层设计的创新性
        4.1.2 思想方法的创新性
        4.1.3 工作方法的创新性
        4.1.4 监督机制的创新性
    4.2 从严治党的全面性
        4.2.1 党的领导范围的全面性
        4.2.2 党的建设内容的全面性
        4.2.3 管党治党成效的全面性
    4.3 优良传统的继承性
        4.3.1 坚持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一贯性
        4.3.2 坚持中华传统文化的血脉性
        4.3.3 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性
    4.4 工作导向的引领性
        4.4.1 直面“四大考验”的严峻性
        4.4.2 正视“四大危险”的尖锐性
        4.4.3 增强“四种能力”的紧迫性
        4.4.4 强调“四个不能”的重要性
    4.5 践行方式的务实性
        4.5.1 执政为民的情怀务实
        4.5.2 解疑释惑的语言务实
        4.5.3 落实责任的行动务实
    4.6 本章小结
5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时代价值
    5.1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理论价值
        5.1.1 发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党建学说
        5.1.2 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5.1.3 开创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的新境界
    5.2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实践意义
        5.2.1 新时代管党治党的理论指南
        5.2.2 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关键
        5.2.3 实现“四个伟大”的坚强战略保证
    5.3 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国际意义
        5.3.1 开拓了发展中国家进行反腐败实践的新路径
        5.3.2 引起世界各国对主流政治力量建设的新思考
        5.3.3 提供了社会主义国家探索执政规律的新视角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历史考察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四、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及难点
    六、研究思路
第一章 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历程考察
    第一节 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萌芽期(1979年-1992年)
        一、吸引外资的前奏
        二、外资企业进入
        三、民营经济起步
        四、股份制企业悄然兴起
    第二节 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发展期(1992年-2002年)
        一、南方谈话促外资企业再崛起
        二、股份制企业发展
        三、民营企业迎来春天
    第三节 深圳市非公有制经济持续发展转型期(2002年至今)
        一、民营经济继续转型升级
        二、新常态下深圳非公经济创新新发展
第二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萌芽起步期(1979年-1992年)
    第一节 南方谈话前中国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发展历程
        一、共和国成立至1978年:非公企业党建的初步提出、曲折认识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重启非公企业党建的中央顶层设计
        三、地方党委对非公企业党建的实践探索
    第二节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萌芽探索
        一、理论探索(1979年-1985年)
        二、理论探索指导实践运用阶段(1986年-1992年)
        三、外商投资企业党的建设的主要成绩
        四、外商投资企业党的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五、对非公企业党组织建设中问题采取的措施
第三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探索发展期(1992年-2002年)
    第一节 深圳市不断扩大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的覆盖面
        一、南方谈话引起中央对非公企业党建的重视
        二、深圳市理顺非公企业党建的领导管理体制
        三、南方谈话后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快速发展
    第二节 深圳市外资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探索
        一、深圳市探索外资企业党建工作总体情况
        二、深圳市探索外资企业党建的具体策略
    第三节 深圳市股份制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探索
        一、认识股份制企业中党的工作的特殊性
        二、深圳市股份制企业党建的探索过程
        三、深圳市股份制企业党建的思路对策
    第四节 深圳市个体私营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探索
        一、中央认识到私营企业党建的重要性
        二、深圳市对个体私营企业党建的探索发展
        三、个体私营企业要不要党建已经成为无需争论的真理
第四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创新发展期(2002年-2012年)
    第一节 全国非公企业党的建设进入大力发展时期
        一、十六大开启非公企业党的工作新篇章
        二、十六大以来非公有制企业党建的特点
    第二节 深圳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开启新局面
        一、认真传达学习贯彻中共十六大会议精神
        二、中共深圳市民营经济工作委员会的成立
        三、全面加强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各项工作
    第三节 开展各种主题学习,推动非公企业党建工作常态化
        一、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
        二、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三、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第四节 创新非公企业党组织及发展党员试点工作
        一、开展在新的社会阶层发展党员试点工作
        二、认真开展党员信息采集及IC卡试点工作
        三、开展“公推直选”试点工作
        四、做好发展党员规范化和留学回国党员恢复组织生活试点工作
第五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全面加强期(2012年-)
    第一节 强化思想建党开创非公企业党建新局面
        一、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三、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
    第二节 全面探索新时期非公企业党建的新模式
        一、探索新的工作机制
        二、探索创新“总部经济”党建
        三、统筹推进党员教育管理工作
        四、优化配备非公有制企业党务工作者队伍
        五、加强对非公有制企业出资人的教育引导
        六、统筹抓好基层组织建设
    第三节 对深圳非公企业全面加强期党建工作的思考
        一、非公企业党建存在的问题
        二、应对挑战解决非公企业党建存在的问题
第六章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实践创新经验启示
    第一节 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
        一、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探索发展过程中的思考及评价
        二、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第二节 新时代下深圳市非公企业党建需要实践创新
        一、新时代下深圳非公企业党建面临的客观难题及遇到的发展短板
        二、对进一步完善深圳市非公有制企业党的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4)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一、问题聚焦与研究意义
        (一)现实问题聚焦
        (二)问题研究意义
        (三)问题研究价值
    二、文献综述与相关评论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与评论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现状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研究方向
    三、研究设计与主要框架
        (一)明确调查研究要素
        (二)科学选取研究方法
        (三)合理设计研究框架
    四、资料来源与数据说明
        (一)历史文献资料来源
        (二)实地访谈资料来源
        (三)核心概念内涵界定
第二章 中外权力制约思想比较
    一、权力制约的理论内涵
        (一)权力的本质定义
        (二)权力的固有特征
        (三)制约与监督辨析
    二、中国传统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中国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中国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中国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历代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西方古代权力制约思想
        (二)西方中世纪权力制约思想
        (三)西方近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西方现代权力制约思想
    四、马克思主义权力制约理论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原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二)马克思主义实践开创性权力制约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主体化权力制约思想
    五、中外权力制约理论体系
        (一)以道德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先导
        (二)以法律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保障
        (三)以权力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核心
        (四)以权利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根本
        (五)以社会制约权力是实现权力制衡的依据
第三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现状
    一、中国共产党地方党委建制的演变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地方党委建制的雏形
        (二)土地革命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形成
        (三)抗日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发展
        (四)解放战争时期地方党委建制的调整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地方党委建制的成熟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的经验做法
        (一)地方党委书记选拔标准逐步得到明确,凸现党性坚定首要性
        (二)地方党委书记任用程序逐步得到规范,呈现环节设计科学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逐步得到控制,体现流程管理严肃性
        (四)地方党委书记绩效考核逐步得到优化,实现评价方式合理性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监督逐步得到健全,展现腐败整治威慑性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要素
        (一)地方党委书记职位厘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构成分析
        (三)地方党委书记队伍成长特征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模量定律”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含义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特征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弹性定律的成因
第四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衡量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现象的界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标准的认定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定义的确定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要件
        (一)“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性别构成
        (二)“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级别构成
        (三)“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地域分布
        (四)“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期间
        (五)“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案发年龄
        (六)“落马”地方党委书记潜伏时长
        (七)“落马”地方党委书记腐败类型
        (八)“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罪名分布
        (九)“落马”地方党委书记判处结果
    三、地方党委书记违法乱纪的行为特征
        (一)违反政治纪律,挑战党中央权威
        (二)违反组织纪律,干部选任藏猫腻
        (三)违反廉洁纪律,官商勾结搞腐败
        (四)违反群众纪律,脱离群众捞名利
        (五)违反工作纪律,言行不一污形象
        (六)违反生活纪律,贪图享受堕牢笼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运行轨迹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形成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转化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心理的强化
        (四)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重复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行为的惩罚
    五、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腐败成因追问
        (一)地方党委书记心理贪欲强化是权力腐败的原始驱动力
        (二)地方党委书记制度规定泛化是权力腐败的外在驱动力
        (三)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异化是权力腐败的内在驱动力
        (四)地方党委书记管理监督弱化是权力腐败的间接驱动力
        (五)地方党委书记人情交往物化是权力腐败的直接驱动力
第五章 地方党委书记权力制约机制
    一、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自我律动法”的实施途径
        (一)加强党性修养,坚定对党忠诚执政立场
        (二)明确主攻方向,树立稳中求进执政目标
        (三)提高领导水平 带好立党为公执政队伍
        (四)坚持服务群众 打牢为民造福执政基础
        (五)发扬民主作风 完善求真务实执政机制
        (六)勤于学习调研 提高实干兴邦执政魄力
        (七)践行法治思维 形成改革创新执政方法
        (八)锐意攻坚克难 肩负敢于担当执政责任
        (九)保持党员本色 固守清正廉洁执政底线
        (十)加强官德修养 涵泳诚信平实执政道德
    二、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的他律途径
        (一)加强人才储备精准“育权”、好中选优正本清源
        (二)改进选任方式法定“授权”、坚持标准严格程序
        (三)明确权力边界科学“厘权”、合理定位职责明晰
        (四)科学划分权责依法“制权”、坚持原则恪守规矩
        (五)推进党务公开全程“晒权”、公布清单职责法定
        (六)设计权力流程依规“行权”、固化程序规范运行
        (七)加强权力制约有效“控权”、严格制度强化监督
        (八)优化考评机制公正“评权”、创新方式科学考核
        (九)完善奖惩机制规范“退权”、优胜劣汰吐故纳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现任”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2 “落马”地方党委书记简明表
    附件3 党中央制定的权力监督制度简明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相关学术研究成果
后记

(5)1978-2009年甘肃省人才流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说明
    第三节 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第一章 1949—1978 年甘肃省人才概况
    第一节 甘肃省基本省情
    第二节 1949—1978 年甘肃省人才概况
    第三节 改革开放前甘肃省人才(人事)政策概况
第二章 改革开放后甘肃省四次人才大流动概况
    第一节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甘肃省第一次人才大流动
    第二节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甘肃省第二次人才大流动
    第三节 1992年南巡谈话后甘肃省第三次人才大流动
    第四节 21世纪以来甘肃省第四次人才大流动
第三章 改革开放后甘肃省人才流动的主要特点和问题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甘肃省人才流动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甘肃省人才流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改革开放后甘肃省人才流动原因及影响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甘肃省人才流动的原因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甘肃省人才流动的影响
第五章 对甘肃省人才流动的评价及对策建议
    第一节 对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人才流动的评价
    第二节 促进新时期甘肃省人才合理流动的对策建议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当代中国领导干部廉政道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当代中国领导干部廉政道德建设的思想渊源
    1.1 中国古代廉政道德建设思想
        1.1.1 儒家的廉政道德建设思想
        1.1.2 法家的廉政道德建设思想
        1.1.3 道家的廉政道德建设思想
        1.1.4 墨家的廉政道德建设思想
    1.2 西方廉政道德建设思想
        1.2.1 德性伦理说
        1.2.2 契约正义论
        1.2.3 人权法治观
第2章 当代中国领导干部廉政道德建设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廉政建设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廉政建设思想
        2.1.2 列宁廉政建设思想
    2.2 毛泽东廉政建设思想
        2.2.1 全心全意为人民利益服务
        2.2.2 提倡大公无私的道德精神
        2.2.3 加强廉洁教育,注重勤俭建国
        2.2.4 心系民主监督,推动公平正义
    2.3 邓小平廉政建设思想
        2.3.1 充分重视领导干部的廉洁作风建设
        2.3.2 高级干部要带头发扬党的优良传统
        2.3.3 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建设“两手都要抓”
        2.3.4 领导干部廉政建设工作须常抓不懈
    2.4 江泽民廉政建设思想
        2.4.1 领导干部须牢固树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2.4.2 领导干部须提升道德修养
        2.4.3 反腐倡廉须坚持综合治理方针
    2.5 胡锦涛廉政建设思想
        2.5.1 大力推动党的先进性建设
        2.5.2 模范践行“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
        2.5.3 持续完善廉政制度体系建设
    2.6 习近平廉政建设思想
        2.6.1 严格执行“八项规定”
        2.6.2 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
        2.6.3 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
        2.6.4 强化全面从严治党的责任
第3章 当代中国领导干部廉政道德建设实践的概况
    3.1 深入开展领导干部廉政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3.1.1 全面从严治党的基本前提
        3.1.2 引领社会道德风尚的现实需要
        3.1.3 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的迫切要求
        3.1.4“以德治国”方略的题中之义
    3.2 领导干部廉政道德建设的成效
        3.2.1 领导干部廉政道德信念教育蔚然成风
        3.2.2 领导干部廉政道德制度建设逐步健全
        3.2.3 领导干部廉政道德监督体系逐渐完善
        3.2.4 领导干部廉政道德考评工作扎实推进
    3.3 领导干部廉政道德建设的不足
        3.3.1 部分领导干部廉洁用权的道德信念防线尚未筑牢
        3.3.2 领导干部廉政道德制度规范体系尚未完善
        3.3.3 领导干部廉政道德监督体系效能尚未充分发挥
        3.3.4 领导干部廉政道德考评体系尚未完全确立
    3.4 领导干部廉政道德建设永远在路上
        3.4.1 廉政道德建设的国内条件尚待改善
        3.4.2 廉政道德建设的国际环境严峻复杂
第4章 当代中国领导干部廉政道德失范与重构
    4.1 领导干部廉政道德失范及其表现
        4.1.1 廉政道德失范的涵义
        4.1.2 廉政道德失范的表现
    4.2 领导干部廉政道德失范的成因
        4.2.1 落后的思想文化侵蚀
        4.2.2 缺乏有力的制度约束
        4.2.3 监督体系较为薄弱
        4.2.4 廉洁自律意识不强
    4.3. 领导干部廉政道德失范的危害影响
        4.3.1 对政治的危害影响
        4.3.2 对经济的危害影响
        4.3.3 对社会的危害影响
        4.3.4 对文化的危害影响
        4.3.5 对个人及家庭的危害影响
    4.4 领导干部廉政道德的重构
        4.4.1 廉政道德重构的必要性
        4.4.2 廉政道德重构的主要原则
第5章 境外开展官员廉政道德建设的实践与启示
    5.1 国外开展官员廉政道德建设的实践
        5.1.1 美国加强廉政道德建设的主要举措
        5.1.2 芬兰抓好廉政道德建设的主要举措
        5.1.3 英国推行廉政道德建设的主要举措
        5.1.4 新加坡推动廉政道德建设的主要举措
        5.1.5 越南实行廉政道德建设的主要举措
    5.2 境外开展官员廉政道德建设的启示
        5.2.1 加强廉政价值观教育是首要前提
        5.2.2 建立健全有效工作机制是基本条件
        5.2.3 强化廉政道德法律规制是有效路径
        5.2.4 完善廉政道德监督体系是重要保障
第6章 当代中国领导干部廉政道德建设的路径选择
    6.1 领导干部廉政道德建设的总体思路
        6.1.1 指导思想
        6.1.2 基本原则
        6.1.3 主要目标
    6.2 加强领导干部廉政道德教育
        6.2.1 发挥廉政道德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6.2.2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6.2.3 完善廉政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
    6.3 推动领导干部廉政道德制度化建设
        6.3.1 完善对权力运行的监控制度
        6.3.2 加快推进廉政道德立法建设
        6.3.3 强化廉政道德失范惩戒制度
    6.4 增强领导干部廉政道德监督体系的整体效能
        6.4.1 充分发挥党内监督的核心作用
        6.4.2 有力提升其他监督主体的重要作用
    6.5 发挥社会主义廉政道德文化功能
        6.5.1 社会主义廉政道德文化功能概述
        6.5.2 加强领导干部廉政道德的自我修养
        6.5.3 确立领导干部廉政道德的基本行为规范
    6.6 构建领导干部廉政道德考核评价体系
        6.6.1 领导干部廉政道德考评原则
        6.6.2 探索构建廉政道德考评指标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7)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考察 ——以1949-1956年江苏省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ct
导言
    一、选题依据和研究现状
        (一) 选题依据
        (二) 文献综述与研究现状
    二、相关概念界定和研究方法
        (一) 相关概念界定
        (二) 基本研究方法
        (三) 选题基本内容
        (四)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队伍概况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政情概况
        (一) 新政权在全国的建立
        (二) 江苏解放和恢复建省
        (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的组织概况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队伍概况
        (一) 解放战争后期中共中央关于大量发展干部的决定
        (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队伍迅速壮大
        (三) 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队伍的构成
    三、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队伍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干部队伍扩大和财政压力
        (二) 干部队伍快速扩大造成干部质量下降
        (三) 干部来源多样和团结合作问题
        (四) 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队伍初步整顿和建设
    一、干部队伍的初步整顿
        (一) 党政机关整编
        (二) 清理和审查干部
        (三) 统一调配干部
    二、进一步确立“德才兼备”的干部任用标准
        (一) 原有干部提拔任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进一步明确“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
        (三) 建立后备干部名单制度
    三、建立干部管理新体制
        (一) 原有干部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建立“分部”、“分级”干部管理体制
第三章 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理论和政策水平
    一、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全党干部
        (一) 民主革命时期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二) 建国之初中国共产党对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高度重视
    二、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广泛开展
        (一) 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要内容
        (二) 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形式和方法
        (三) 大量培养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员
        (四) 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活动在各地开展
    三、努力提高干部的政策水平
        (一) 始终高度重视干部的政策教育
        (二) 政策教育的广泛开展
第四章 大力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在作风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干部作风上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 干部队伍作风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二、大力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一) 开展整风运动
        (二) 整顿党的组织
        (三) 在“三反”中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四) 在“新三反”中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
    三、加强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
        (一) 坚决纠正干部强迫命令作风
        (二) 广泛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
        (三) 正确处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
    四、建立干部监督约束机制
        (一) 成立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
        (二) 成立各级人民监察委员会
        (三) 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的起步
第五章 迅速提高干部队伍的文化水平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干部队伍文化基本情况
        (一) 干部文化水平普遍较低
        (二) 干部文化素质低的不利影响
    二、干部文化教育方针和政策的确立
        (一) 中国共产党对干部文化教育始终高度重视
        (二) 干部文化教育方针、政策的确立
    三、干部文化教育的广泛开展
        (一) 干部文化教育的形式和内容
        (二) 各地干部文化教育的广泛开展
    四、干部文化教育取得的成效
        (一) 迅速提高干部队伍整体文化水平
        (二) 有效提升干部工作能力
        (三) 促进干部工作作风的改进
第六章 努力打造一支专业化干部队伍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专业干部队伍的基本状况
        (一) 专业干部数量上严重缺乏
        (二) 专业干部专业水平普遍较低
        (三) 专业干部队伍管理不规范
    二、采取有力措施加强专业干部队伍建设
        (一) 中国共产党对专业干部队伍建设的高度重视
        (二) 专业干部队伍的发展和壮大
    三、加强干部的专业学习和教育
        (一) 建立各种专业干部学校
        (二) 依托高等院校开展干部专业教育
        (三) 举办各种专业讲座、培训班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约束下的变通:县域政府教育治理 ——以中部某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秉承社会学的基本视角
        二、关注教育领域的实践形态
        三、直面教育领域外面的中国社会图景
        四、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关于治理的研究
        二、关于教育治理的研究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过程
        三、分析框架
第一章 中县的社会与教育
    第一节 中县的基本情况:资源匮乏与发展滞后
    第二节 传统教育的遗产:科举导向的儒学教育
        一、州学
        二、书院
        三、义学、族学、私塾
    第三节 新学教育的发展:频繁改革与艰难普及
        一、清末新学
        二、民国教育
    第四节 解放之后的轨迹:扩张与整顿反复循环
第二章 中县教育治理体制的历史演变
    第一节 传统时期:简约型治理
    第二节 新学时期:过渡型治理
    第三节 解放之后:精细型治理
        一、1949—1985年精细型治理体制的创建与演变
        二、1985年之后的精细型治理体制的改革与秩序
第三章 中县教育的日常治理——以教育局年度工作任务为例
    第一节 教育局的职责和结构:科层再组织与领导优先分工
    第二节 年度任务的确定机制:承上启下的本职与服务中心
    第三节 工作安排和推进节奏:周期性按部就班与上级推动
    第四节 年终总结和绩效考核:上级认可和完成任务的导向
        一、教育局对下级的检查和考核:寻找亮点和考核从宽
        二、上级对教育局的检查和考核:工作落实与排名占位
    第五节 反思:常规治理内部的逻辑矛盾
第四章 中县教育的改革治理——以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策执行为例
    第一节 政策传达:地方政府层层加码跟进颁布文件
        一、文件特征:中央先行推动与地方缓慢跟进
        二、政策设计:成本下放到县和任务分散到多部门
    第二节 政策理解与执行:教育“填谷”和有限增量
        一、政策执行的机制:轻车熟路的规定动作
        二、政策执行的内容:工程化思维下的政策实施
        三、政策执行的效果:内部文本中的秘密
    第三节 政策效果评估过程:结果已定下的前台表演
        一、迎检准备:高压力下的动员和布景
        二、迎检过程:高标准的接待和紧凑的行程
        三、反馈意见:肯定增量与鼓励继续努力
        四、整改方案:借机讲真话和提要求
    第四节 政策执行与评估结果的反思:执行难与评估易
        一、政策设计的问题:政府同心是梦想
        二、政策评估的逻辑:大势下的增量评估
        三、公众的实际感受:大局已定吐真言
第五章 中县教育治理的变迁与秩序
    第一节 前文各章主要观点总结
    第二节 教育治理的约束性因素和教育治理中恒久的变通现象
        一、自然资源禀赋和地理条件差导致经济水平发展落后
        二、集中型政治经济体制中的不利地位
        三、有限财政能力与多样化社会发展任务的矛盾
        四、历届政府都采取降低成本的教育发展策略
        五、教育培养所有人的理想与社会选拔少数人的现实之间的永恒矛盾
        六、锁定的教育改革路径和有限的改革效果
        七、新教育秩序下的适应性生存策略及其消极后果
    第三节 教育治理理论的反思与教育治理关系的两个命题
        一、对教育治理理论的反思
        二、教育治理关系的两个基本命题
结语
    一、本研究的主要工作
    二、研究反思
附录
    附录一 中县教育局主要职责
    附录二 中县人民政府部门目标责任制实施管理办法
    附录三 中县普通中小学工作考评方案
    附录四 中央省市县层面与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有关的法律和政策文件
参考文献
    一、地方史料
    二、文章或报刊
    三、专着、教材或者文集
    四、学位论文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9)共和国初期湖南供销合作社研究(1950-195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引言
    二、学术史回顾
    三、思路、方法与创新、不足
第一章 湖南供销合作组织建设
    一、湖南合作事业管理机构的成立
    二、合作事业训练班与干部工作
    三、全省合作工作代表大会
    四、整理财务工作
    五、内部机制的讨论与制定
第二章 基层合作组织的扩张
    一、合管局对各地组社工作的指导与策略
    二、基层组织的扩张进程
    三、时人对工作经验的认识
    四、供销合作社对私商的社会主义改造
第三章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后记

(10)新疆塔城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人力资源开发的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综述
        1.2.2 国内对有关西部人力资源开发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框架图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框架图
    1.5 本文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1.5.2 本文的不足之处
2 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人力资源的界定
        2.1.2 人才的界定
        2.1.3 人力资源开发的界定
    2.2 相关理论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人力资源开发理论
        2.2.3 知识管理理论
3 新疆塔城地区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3.1.塔城地区人力资源的总量分析
        3.1.1 人口总量
        3.1.2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出生率
        3.1.3 塔城地区劳动年龄人口占比与全国、全疆水平比较
    3.2 塔城地区人力资源结构特征分析
        3.2.1 民族结构
        3.2.2 年龄结构
        3.2.3 就业结构
        3.2.4 区域结构
    3.3 人力资源质量特征分析
        3.3.1 健康素质
        3.3.2 科学文化素质
4 塔城地区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4.1 人力资源整体数量较少、素质较低、高层次人才缺乏
    4.2 教育相对落后,人力资源的培养能力有待进一步增强
        4.2.1 基础教育薄弱
        4.2.2 职业教育有待加强
    4.3 人力资源在三次产业中的分布不够合理,工业化水平低
    4.4 “少数民族特培项目”存在的相关问题
        4.4.1 特培工作选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4.2 培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4.4.3 培训时间、方式缺乏灵活性
        4.4.4 特培人员激励机制不完善
    4.5 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滞后
5 塔城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建议
    5.1 提高人力资源整体素质,大力开发区域重点人才
    5.2 高度重视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努力推进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5.2.1 抓好基础教育、加大教育投入
        5.2.2 着力推动职业教育发展
    5.3 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的基础上,发展生产性服务的第三产业
    5.4 加强与改进塔城地区少数民族特培工作
        5.4.1 完善专业技术人员数据库,摸清家底,并实现动态管理
        5.4.2 切实解决培训过程中的问题
        5.4.3 结合实际,丰富培训内容,实现培训方式多样化
        5.4.4 完善对特培学员的激励机制
    5.5 努力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工作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四、确立世纪初人事工作的新战略——全国人事厅局长会议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层干部人事制度的历史演进与改革探论[D]. 谢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12)
  • [2]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研究[D]. 王璇. 大连海事大学, 2019(05)
  • [3]深圳市非公企业党的建设历史考察及经验研究[D]. 张彦惠.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4]地方党委书记权力运行与制约机制研究[D]. 冯志峰.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
  • [5]1978-2009年甘肃省人才流动研究[D]. 王亚博.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2)
  • [6]当代中国领导干部廉政道德建设研究[D]. 帅全锋. 河北大学, 2017(08)
  • [7]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共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考察 ——以1949-1956年江苏省为中心[D]. 周竞风. 南京大学, 2017(04)
  • [8]约束下的变通:县域政府教育治理 ——以中部某县为例[D]. 陈德胜.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1)
  • [9]共和国初期湖南供销合作社研究(1950-1957)[D]. 连俊岗.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10]新疆塔城地区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 沙拉·赛力克. 新疆师范大学, 2015(12)

标签:;  ;  ;  ;  ;  

确立世纪初人事工作新战略——全国人事司司长会议纪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