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威特多语教育简介

科威特多语教育简介

一、科威特多语教育简述(论文文献综述)

廖静[1](2021)在《阿拉伯国家外语教育政策:成效与问题》文中研究表明全球化创造了一个多语并存的阿拉伯社会。针对阿拉伯世界的多语语言生活现状和融入全球化的现实需求,阿拉伯各国政府根据本国语言生活特点,推行了一门外语为主、多门外语为辅的多语外语教育政策,且普遍使用外语作为理工科类课程的教学媒介语,旨在充分发挥语言的工具性功能,保障母语主体地位的同时提高国家外语能力。阿拉伯国家的外语教育政策提高了国民语言能力,但国家对语言工具性功能的狭义理解造成外语教育政策中阿拉伯语学术化的目标无法实现。同时,阿拉伯国家缺乏专设的语言机构做统一规划,也导致语言政策中母语文化认同的目标没有实现。有鉴于此,我国外语教育政策应在促进跨文化交际的同时服务于中文传播;强化统一专设机构在国家语言生活治理中的地位,全面平衡母语教育和外语教育的关系;中文在阿拉伯国家的国际传播可以积极融入当地的多语和多元语言生活,突出语言的工具性价值。

海客(HAYKEL T0UMI)[2](2021)在《多语背景下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研究》文中认为突尼斯中文教育自上世纪70年代开始,经过40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在师资、教材、教学法等方面仍然存在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突尼斯中文教育的良好发展。本文立足于语言规划和汉语国际传播理论,对突尼斯中文教育进行历时与共时的研究,聚焦突尼斯中文教育的“三教”(师资、教材、教法)问题,分析突尼斯汉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和影响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评析中文教育在突尼斯的地位,提出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的对策,不仅可以为中文教育国别化研究增加一个个案,丰富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同时本文研究结论有助于促进突尼斯中文教育水平的提升,并且对阿拉伯国家和非洲国家的中文教育发展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法收集研究资料。我们对突尼斯高等语言学院、布尔吉巴语言学院和19所开设中文课程的高中学校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在大学任教的7位本土汉语教师和1位输入式教师以及在高中任教的7位本土汉语教师进行了访谈,实地走访了突尼斯高等语言学院、布尔吉巴语言学院、马尔萨高中等开设中文教育的学校和机构,掌握了大量第一手研究材料,在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以下研究结论:师资方面,突尼斯中文教师数量较少,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输入型教师,即由中国国家汉办派出的中国教师(7人);一类是突尼斯本土汉语教师(25人),其中在中国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教师4人,毕业于突尼斯高等语言学院汉语本科专业的教师21人。突尼斯汉语师资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合格中文教师短缺;中文教师素质有待提高;缺乏中文教师选拔和评估标准;中文教师的专业培训不足;教师收入偏低导致教师热情不高。改进突尼斯中文师资的对策为:制定突尼斯本土中文教师标准;加大本土教师培养力度,充实突尼斯中文师资力量;加强中文教师入职培训和在职培训;提高中文教师待遇水平。教材方面,40年以来突尼斯各高校中文教育一直使用中国政府赠送的通用型教材,以《新实用汉语课本》为主,本土中文教材只有一套在高中使用的教材《龙》,缺乏针对高校和培训机构的本土中文教材。教材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输入型教材缺乏对突尼斯学习者的针对性;本土中文教材严重缺乏;教材种类不够丰富。改进突尼斯本土中文教材的对策为:培养汉语知识足以承担编写任务的本土教师;本土教师和中国教师一起参加编写教材的项目;注重开发纵向的系列教材和横向的配套教材;根据突尼斯学习者的特点筛选教材内容。课程与教学方面,突尼斯缺乏一套科学有效的教学法来支撑中文教学,教师常常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决定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采用的教学法以语法翻译法为主,部分教师也采用任务型教学法和游戏教学法。汉语课程设置和教学法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不利于听说能力的培养;教学手段单一,教学方法不够丰富;教学中缺乏中国文化元素,不能满足学习者需求。改进突尼斯汉语教学的对策为: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听说能力培养;创造中文情景,营造轻松氛围,增加学习者的开口率;采用任务教学法,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力;为汉语学习者创造更多文化体验和语言实践的机会。从语言规划角度看,突尼斯是一个多语社会,中文在突尼斯的地位不太高,中文教育的竞争力有待提升。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是:中文教育缺乏政府的重视和支持;中文教育体系不完整,教育机构数量无法满足中文学习需求;突尼斯中文教育存在“四缺”现象,即:缺乏行业标准、缺少专业的汉语师资、缺少有针对性的本土汉语教材、缺少适合突尼斯学习者的汉语教学法,直接影响了中文教育的质量。为了更好地发展突尼斯的中文教育,本文提出以下对策:(一)政府应更加重视中文教育,为中文教育发展提供更多支持;(二)增加各级各类中文教育机构的数量,扩大中文教育规模;(三)加快制定相关的行业标准(包括汉语能力标准、教学大纲、教师标准等),确保中文教育的规范化发展;(四)解决“三教”中存在的问题,提升中文教育水平;(五)加强与中国高校和中国政府相关部门的合作;(六)借鉴法国中文教育的有关标准和汉语教材。非洲国家和阿拉伯国家在中文教育发展上存在一些共同特点,因此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的解决方案对其他非洲和阿拉伯国家有一定借鉴意义。

周雪,王辉[3](2020)在《全球化语境下英语教育政策的国别研究——《亚洲英语教育政策》和《中东和北非英语教育政策》述评》文中认为引言由Joseph Lo Bianco和Terrence G.Wiley主编的《语言政策》丛书自2002年起陆续出版,目前已出版14卷。作为该丛书的第11卷和第13卷,《亚洲英语教育政策》和《中东和北非英语教育政策》,由Springer出版社先后于2016年和2017年出版。两卷书的主编均为Robert Kirkpatrick,现为学术期刊Language Testing in Asia的主编。

叶良英[4](2020)在《国家语言能力视角下科威特中小学外语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简要总结了科威特的基本语言格局,然后运用文秋芳(2019)提出的"国家语言治理能力"的其中两个维度("国家语言规划制定与实施"和"国家语言治理体系构建")概述科威特中小学外语教育规划,同时根据文秋芳(2019)提出的"覆盖面""科学性"和"影响力"三个评价指标,对科威特中小学外语教育的实施过程及其成就作出评价。总体来说,科威特中小学外语教育具有规划合理,覆盖面小、针对性强,培养过程科学、方法合理,以及影响力显着等特点,对我国中小学外语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

颜小丹[5](2020)在《海合会国家儿童语言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阿拉伯语是海合会国家——阿联酋、阿曼、巴林、卡塔尔、科威特、沙特的官方语言,也是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的语言,它是阿拉伯各国国家身份认同与宗教身份认同的象征。但事实上,在海湾地区,每个国家所讲的阿拉伯语各不相同,为各地土语,标准阿拉伯语几乎已经远离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基本只出现在官方文件、正式新闻播报,宗教场合以及书面材料上。儿童在生活中也很少接触到标准语,只有在进入学校后才开始系统性学习。然而,学校中老师授课的语言也不完全是标准的阿拉伯语,会掺杂土语、外语等,并不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此外,英语在海湾社会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部分高校都采用英语教学,也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学校和日常生活中用英语交流,这也为标准语的普及造成障碍。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等学科的理论,采取文献研究、案例分析、量化研究等方法,从儿童的角度出发,对海合会国家的语言状况进行深入的多学科研究,并尝试分析这些现象后隐藏的原因。论文第一章从双言环境和多语环境两个层面概述海合会地区标准语、土语、英语及其他外语、混杂语等共存的复杂语言环境,并就这一语言环境对儿童的影响进行说明,举例分析常见的儿童语言混用现象。第二章为论文重点部分,分为两个部分深入探究影响海合会国家儿童语言问题——语言传承问题及身份认同问题。社会人口结构失衡,高等教育及劳动力市场对英语的要求以及全球化时代下英语在各个领域的重要作用使海湾社会和家庭更加重视对儿童英语能力的培养。学校阿拉伯语教育欠缺,文学文化方面的标准语内容产物较少等因素,都为营造良好的儿童标准阿拉伯语学习环境造成阻碍。论文的第三章从政府、学界、社会三个层面研究目前海合会国家颁发与实施的阿拉伯语保护政策及举措。阿联酋在海湾地区的阿拉伯语保护行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也显示了阿联酋保护与传承阿拉伯语言与民族文化的决心。结语部分对论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提出相应的建议,并对海合会国家的语言发展提出展望,认为各国在重视英语能力的培养,紧跟时代发展脚步的同时,不能忽视国家语言和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重视维护世界语言和文化的多元性。

廖静[6](2019)在《阿拉伯海湾地区的汉语教育政策变迁与汉语教育的发展》文中指出文章在概述当前阿拉伯海湾地区汉语使用与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回顾了该地区外语教育政策从早期官方语言主导到现今多语教育政策导向的历史发展趋势,重点追溯了该地区汉语教育政策起于中国汉朝时期,发展于20世纪,繁荣于21世纪的演变历程,分析了影响汉语教育政策演进的三个因素,试图指出当前是在阿拉伯海湾地区推广汉语教育的历史机遇期,建议汉语教学在当地的开展能在初期强调汉语学习的工具化功能,以期更好地适应阿拉伯海湾地区的人文氛围。

戴腾[7](2019)在《认同视角下立陶宛语言教育政策》文中指出立陶宛位于波罗的海东岸,是连接西欧和俄罗斯的关键枢纽。战略性的地理位置和动荡的社会环境决定了其民族的多样性和语言情况的复杂性,国家的语言教育政策也深受历史和政治因素影响。几个世纪以来,波兰、德国和苏联通过语言殖民加强其侵略扩张,立陶宛语言发展和文化传播长期受到压制。1990年立陶宛恢复独立,新时期的语言教育政策既具象征意义又有实质成效,呈现出民主化自由化特征。对其语言政策的讨论不仅有利于增强波罗的海区域研究,更能为多民族多语言国家语言战略的制定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本研究依托立陶宛官方法律文本及统计数据,从国家语言政策、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政策和外语教育政策三个层面,总结立陶宛独立后语言教育政策规划,分析不同领域的政策特点,并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价。研究从认同视角切入,基于三类语言教育政策及其引发的多重认同,探究语言政策与认同构建的辩证关系,并为协调多种认同的发展提出新的建议,主要内容可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章为引言,概述立陶宛国家概况及其语言教育政策实施的基本情况。综述研究现状,阐明研究目的,同时指出研究方法、文献来源和基本结构;第二章介绍本文的理论框架,从语言与国家认同、语言与民族文化认同、语言与超国家认同三个方面分析语言政策与认同建构的关系,阐述多重认同间的矛盾与统一,并尝试为分析立陶宛语言教育政策设计基本的解释框架。第三到五章为论文主体部分,分为国家语言推广与国家认同建构,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政策与民族文化认同,外语教育政策与超国家认同转移三部分,按照历时维度,分别概述不同领域的语言教育规划及其产生的认同变化。结论部分则应用“多元文化认同”模式明晰立陶宛语言教育政策的特点和影响,总结语言规划对立陶宛集体认同发展的重要意义。本研究发现,语言政策作为重要的文化和民族政策,在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社会稳定和文化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多民族国家应制定科学、系统的语言政策规划,构建和谐多元的语言环境,促进国家内部凝聚力和认同感提升。

张子晗[8](2019)在《吉尔吉斯斯坦教育领域的语言规划及汉语传播研究 ——以奥什市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吉尔吉斯斯坦与中国的交流不断加深,合作也日趋密切,吉尔吉斯斯坦人民迫切渴望接触中国、学习汉语、了解中国文化。2005年第一届世界汉语大会提出汉语教育要从“走进来”走向“走出去”。2018年8月——2019年7月,笔者就“走出去”,赴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城市奥什市担任汉语教师志愿者,从事了为期11个月的汉语教学工作,对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市及周边地区的汉语传播有了一定的体会和了解。笔者了解到,截至2018年12月,吉尔吉斯斯坦全国共建有4所孔子学院、21座孔子课堂和若干汉语教学点。如何充分利用当前资源并最大化地发挥其作用,笔者认为有必要对吉尔吉斯斯坦教育领域的语言规划进行调查,以探索汉语在吉尔吉斯斯坦的传播之路。各个国家语言规划的设定都具有其明确的目的性,其设定的根本目的即在于调节国内的语言矛盾。在吉尔吉斯斯坦,平衡国语、官方语言与各种外语之间的关系是语言规划的目标。经过查阅吉尔吉斯斯坦语言规划的历史演变,笔者注意到吉尔吉斯斯坦语言规划呈现出强烈的民族主义和渴望参与到全球经济中去的两大特点。反映在教育领域上,吉尔吉斯斯坦的语言规划首先要保障的是吉尔吉斯语的国语地位,同时回归俄语,最终发展吉尔吉斯语、俄语、英语的三语教育。其中对英语教育的规划即体现了吉尔吉斯斯坦为外语的传播保留了空间。本文将以吉尔吉斯斯坦南部城市奥什为案例对象,根据教育领域相关语言规划,分析影响吉尔吉斯斯坦语言规划演变的原因,了解汉语在当地的传播现状,发现汉语在传播过程中产生和面临的问题,最终在吉尔吉斯斯坦教育领域语言规划的背景下,为汉语在吉尔吉斯斯坦下一步的传播工作提出策略和意见。通过本文的研究,笔者发现吉尔吉斯斯坦教育领域的语言规划受政治、经济、语言实用性等方面的影响。同时,基于参与到世界经济中去的目的,吉尔吉斯斯坦的语言规划为外语传播留有足够的空间,对汉语具有包容性,汉语具备在吉尔吉斯斯坦继续传播的生存条件。

阎莉[9](2018)在《语言生态学视角下“一带一路”核心区跨境语言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语言规划是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社会治理活动,在国家发展战略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近五年来,聚焦“一带一路”语言话题的语言规划研究是我国语言学界主动关注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而形成的学术焦点,已取得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以语言资源的应用为出发点,相关研究较多地聚焦我国汉语资源的开发和外语资源的建设,对我国的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及其所面临语言问题的探讨略显不足。当前,“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的推进构建了我国与周边中亚国家间新的语言生活,凸显了新疆核心区少数民族语言生活中值得关注的跨境语言现象。核心区跨境语言凝聚着跨境族群,承载着多元文化,是独具特色的国家资源,在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中可发挥国际沟通、民族认同、经济支撑、安全维护等多维度的社会功能。但是,当前我国对新疆核心区跨境语言的多重资源价值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对其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致使它们尚无法较为理想地发挥服务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的作用。因此,在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的时代背景下,面对核心区跨境语言的生态发展趋向,如何开发其资源价值,增强其社会功能,并使其成为构建国家周边语言能力的要素等便成为我国语言规划研究中的新话题,而我国服务“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的语言规划实践也必然面临着新的形势和任务。从跨境语言的视角对服务“一带一路”核心区建设的语言规划进行研究,以助推未来的规划实践,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理论意义方面,对核心区跨境语言规划进行研究可以实例的形式为我国的语言规划学提供学科资料和经验依据,有助于推动具有中国特色的语言规划学的纵深发展。在实践意义方面,对核心区跨境语言规划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我国跨境语言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建设、国家周边语言能力的提升及区域和国家语言生活的和谐。此外,对核心区跨境语言规划进行研究在维护国家语言文化安全、提升少数民族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拓展国家在境外核心区的国际利益、促进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华民族的可持续发展等方面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20世纪90年代,语言规划研究出现了生态学转向。语言生态学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学研究范式,关注语言生态系统中各语言的资源属性和功能地位,倡导语言多样性和多语能力建设,着眼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在语言规划理论的拓展方面具有积极的应用价值,在语言规划的实践领域可发挥较强的指导作用。本文认为,可借鉴语言生态学的理论视角审视我国的本土语言现象,开发国家跨境语言资源,解决语言生活中的新问题,指导国家当前的语言规划,以应对全球化给少数民族语言带来的语言生态危机,促进多语环境下区域乃至国家语言生活的和谐。有鉴于此,本文基于语言规划理论及语言生态学理论,从语言规划的生态学视角出发,探讨“一带一路”核心区的跨境语言规划,具体围绕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展开。(1)“一带一路”核心区跨境语言规划具有怎样的现实基础?即核心区跨境语言在境内外分别具有什么样的生态现状,主要包括其社会功能和活力等级。(2)为什么要对“一带一路”核心区跨境语言进行规划?即核心区跨境语言规划的驱动要素有哪些,以及如何从语言生态学的视角对其予以解读。(3)如何对“一带一路”核心区跨境语言进行规划?即以语言规划的生态观为指导,制定核心区跨境语言未来规划实施的方略。本文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作为核心区跨境语言规划的现实基础,各跨境语言在境内外的生态现状各异,但整体而言我国跨境语言的社会功能和活力等级要低于境外相同的民族语言,且内弱外强的态势均在逐渐深化。首先,从语言的社会功能来看,核心区各跨境语言在我国境内的社会功能差异化较大,因此语言生态位的多寡、等级现状和发展趋向各不相同。在区域范围内,各跨境语言的主要社会功能分别以省区语言、群体语言和家庭语言为主;在领域范围内,各跨境语言在工具性、人文性、经济性等方面所发挥的社会功能程度不一,部分跨境语言的上述主要社会功能呈逐步衰减态势,面临语言生态位丧失的可能。核心区跨境语言中的主体民族语言在中亚各国的社会功能相对较为整齐,因此语言生态位的多寡和等级现状差异不大,但俄语生态位的多寡和等级稳中有变。在区域范围内,各跨境语言的主要社会功能分别以国际语言、国语和官方语言为主;在领域范围内,各主体民族的语言作为国语在工具性、人文性、经济性、安全性等方面的社会功能呈逐步增强态势,而俄语作为非主体民族语言的上述主要社会功能表现各异,且呈现出一定的波动性。其次,从语言的活力等级来看,核心区各跨境语言在我国的整体活力处于差异较大的不同等级,半数具有活力,半数活力堪忧;核心区各跨境语言在中亚各主体民族国家的活力等级差异不大,均具有活力,且整体活力优于我国。第二,当前的规划动机、国家的语言意识形态和现行的语言规划目标构成了核心区跨境语言规划的主要驱动要素,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为未来规划的实施提供了现实理据。首先,跨境语言国际性工具价值的提升及其不安全现象的产生和民族认同功能的凸显构成了当前的主要规划动机,也是规划制定和实施的直接和显性动力因素,与我国同中亚各国之间的自然、政治、经济、文化、政策等语言生态环境因素紧密关联。其次,我国国家层面的语言意识形态以语言资源理念、语言文化软实力论、语言经济意识和语言服务导向为特征,以“语言文化”的表现形式彰显了指导跨境语言规划的语言规划观,其形成受到国内外语言生态环境的影响。最后,我国现行的语言规划目标主要是增强国家语言实力、提高国民语言能力、构建和谐语言生活、服务社会发展全局和国家战略大局,对核心区跨境语言规划的制定和实施发挥着重要的引领作用,具有明显的多变量特征,且充分体现了我国语言规划基于语言而不囿于语言的内涵和导向。第三,核心区跨境语言规划的实施方略主要包括规划生态价值取向的确立、规划目标体系的构建和规划实施内容的制定。核心区跨境语言规划的生态价值取向和目标体系分别是规划内容实施将要遵循的主线和方向性指引。首先,核心区跨境语言规划生态价值取向的实质是构建具有多样性、包容性、和谐性和可持续性的语言命运共同体,通过增强各跨境语言区域和领域范围内的社会功能,在促进语言使用的过程中实现其多维度社会功能的扩展、融合和统一,以提升语言生态位的等级现状和稳固性。其次,基于语言生态观的核心区跨境语言规划目标体系具有层次性、关联性和综合性特征:与语言文化相关的规划目标侧重我国国内语言资源、语言生态和国家语言能力的建设;社会生态环境因素驱动的规划目标侧重国家对外的战略计划和全球利益的实现,但最终指向中华民族在全球生态环境下的可持续发展。最后,核心区跨境语言规划实施的主要内容分为跨境语言地位规划、跨境语言本体规划、跨境语言教育规划和跨境语言服务规划四部分,分别从核心区跨境语言的社会地位、本体结构、学习教育和社会需求等层面保护跨境语言的多样性,使多样化的跨境语言在语言生活中得以保持、提升,并有效发挥其社会功能。本研究的贡献和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第一,本文从语言生态学和语言规划的交叉理论视角对核心区跨境语言的生态趋向、资源价值、社会功能等我国本土语言问题进行探讨,跳出了语言规划就是规划语言的传统思维,为语言规划的研究开启了新的视野。第二,本文以语言规划的生态观为指导,通过对核心区跨境语言规划实施内容的阐述,提出“语言服务规划”这种新的语言规划类型,有助于推动和丰富我国语言规划理论的本土化研究。第三,本文从语言使用的区域范围和领域范围两个维度提出了语言规划领域中语言社会功能的再划分方式,通过对核心区跨境语言社会功能的阐释,提出跨境语言所具有的工具性、人文性、经济性、安全性等四方面的社会功能可在语言规划领域实现有机融合的观点,为论证语言工具性功能和非工具性功能的和谐统一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石张宇,汤文[10](2018)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研究》文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使我国旅游人才培养机遇与挑战并存。"一带一路"倡议一方面能促进国际旅游合作、扩大旅游人才就业和推动旅游学科内涵式发展,另一方面也使现有旅游人才培养面临文化、语言、人才培养模式、实践平台等方面的挑战。在"一带一路"建设新形势下,提出我国高校旅游人才培养应主要在开设沿线文化课程、采用多语教育模式、开展旅游资源专题研究、加强实践教学、增强师资力量和健全合作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与创新。

二、科威特多语教育简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科威特多语教育简述(论文提纲范文)

(2)多语背景下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研究动态
        (一) 国别化汉语传播研究
        (二) 国别汉语教学的“三教”问题研究
        (三) 有关国家的中文教育研究
        (四) 突尼斯中文教育研究
    四、研究内容
    五、理论基础
        (一) 语言规划理论
        (二) 语言传播理论
    六、研究方法
        (一) 问卷调查法
        (二) 访谈法
        (三) 文献法
第一章 突尼斯国情及中文教育概况
    第一节 突尼斯共和国概况
        一、突尼斯的地理位置优势
        二、突尼斯历史回顾
        三、突尼斯的政治格局
        四、突尼斯经济概况
    第二节 突尼斯的语言使用情况与语言政策
        一、突尼斯的语言使用情况
        二、突尼斯语言政策
    第三节 突尼斯中文教育概况
        一、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历史
        二、突尼斯的中文教育机构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突尼斯中文教师研究
    第一节 突尼斯中文教师发展背景
        一、突尼斯国民教育体制
        二、突尼斯教师培养体系
        三、突尼斯教师在职培训体系
        四、突尼斯本土中文教师的培养与培训
    第二节 突尼斯中文教师队伍状况
        一、突尼斯中文教师的来源
        二、突尼斯高校的中文教师
        三、突尼斯中学的中文教师
        四、突尼斯中文教师的构成
        五、突尼斯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
    第三节 突尼斯中文师资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一、突尼斯中文师资存在的主要问题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突尼斯中文教材研究
    第一节 突尼斯中文教材概况及输入型教材的适用性
        一、突尼斯中文教材概况
        二、输入型教材对突尼斯大学生的适用性分析
    第二节 突尼斯本土中文教材《龙》分析
        一、《龙》的结构
        二、《龙》的内容分析
        三、《龙》的使用情况分析
    第三节 突尼斯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与改进对策
        一、突尼斯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
        二、编写突尼斯本土汉语教材的几点建议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突尼斯中文教育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法研究
    第一节 突尼斯中文本科专业的课程设置
        一、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初期(1977-1990年)的课程设置
        二、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第二个时期(1990-1998年)的课程设置
        三、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第三个时期(1998年-2007年)的课程设置
        四、突尼斯中文发展第四个时期(2007至今)的课程设置
    第二节 突尼斯中文教学方法
        一、语法翻译法
        二、任务型教学法
        三、游戏教学法
    第三节 突尼斯中文课程与教学法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一、突尼斯中文课程与教学法存在的问题
        二、改进突尼斯中文教学效果的对策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语言规划视角下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的思考
    第一节 突尼斯中文教育的地位及发展困境
        一、突尼斯的外语教育政策
        二、突尼斯各种外语的地位
        三、中文教育在突尼斯的地位及发展困境
    第二节 突尼斯民众对汉语的态度及学习需求
        一、对汉语的态度
        二、汉语学习倾向
    第三节 中阿合作背景下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对策
        一、中阿关系及其对阿拉伯国家中文教育的影响
        二、语言规划背景下的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对策
    第四节 本研究对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文教育发展的启示
        一、非洲国家和阿拉伯国家中文教育发展的共同问题
        二、突尼斯解决方案对其他非洲和阿拉伯国家中文教育发展的启示
    本章小结
结语
    一、本文研究结论
    二、创新之处
    三、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突尼斯高校汉语学习者调查问卷(汉语)
    附录2: 突尼斯高校汉语学习者调查问卷(阿拉伯语)
    附录3: 补充调查:高校汉语学习者调查问卷(针对《新实用汉语课本》教材内容的调查)(汉语)
    附录4: 补充调查:高校汉语学习者调查问卷(针对教材内容的调查)(英语)
    附录5: 对突尼斯高中学习者的调查问卷
    附录6: 对突尼斯高中汉语教师的调查问卷
    附录7: 突尼斯高等语言学院中国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8: 高校本土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9: 补充访谈(高校本土教师对《新实用汉语课本》教材内容的看法)
    附录10: 教师访谈结果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全球化语境下英语教育政策的国别研究——《亚洲英语教育政策》和《中东和北非英语教育政策》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亚洲英语教育政策》内容概述
二《中东和北非英语教育政策》内容概述
三特点分析
    (一)涉及地域范围广泛
    (二)多因素综合分析
    (三)批判视角
四启示
    (一)对中国制定英语教育政策的启示
    (二)如何看待英语的地位和作用
    (三)对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启示

(4)国家语言能力视角下科威特中小学外语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科威特中小学外语教育规划
    2.1 总体规划合理有效
    2.2 治理机构体系完整
3. 科威特中小学外语教育的实施成效
    3.1 覆盖面小、针对性强
    3.2 过程科学、方法合理
        3.2.1 课时设定
        3.2.2 教材使用
        3.2.3 外语师资
        3.2.4 教学方式
    3.3 影响力显着
4. 结论与启示
    4.1 通过教育规划、升学政策激励外语学习
    4.2 创新师资培训模式
    4.3 加强外语教育督导
    4.4 外语教育的成功不应以牺牲母语为代价

(5)海合会国家儿童语言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课题释义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一章 海合会国家儿童语言环境
    第一节 海合会国家语言环境
        一、双言环境
        二、多语环境
    第二节 海合会国家语言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第二章 海合会国家儿童语言问题
    第一节 语言传承:影响儿童语言使用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二、语言因素
    第二节 身份认同:民族文化传承问题
第三章 海合会国家对儿童阿拉伯语问题的治理
    第一节 政府层面——以立法促进标准语的使用
    第二节 学界层面——以学术研究唤醒标准语使用意识
    第三节 社会层面——以倡议为依托激发社会参与
结语
    一、建议
    二、展望
参考文献

(6)阿拉伯海湾地区的汉语教育政策变迁与汉语教育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阿拉伯海湾地区的汉语使用和教育状况
二、阿拉伯海湾地区外语教育政策的演进及汉语教育政策的发展
三、阿拉伯海湾地区汉语教育政策的影响因素
    (一)国际多边主义的趋势为中阿交流创造了条件
    (二)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汉语在海湾地区的使用提出了现实需求
    (三)“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汉语在海湾地区的传播带来新的机遇
四、结语与建议

(7)认同视角下立陶宛语言教育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立陶宛语言教育政策研究
        1.2.2 立陶宛语言教育政策与认同发展
        1.2.3 国内外研究评析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语言与认同建构
    2.1 认同的概念
    2.2 语言与认同
        2.2.1 语言与民族认同
        2.2.2 语言与国家认同
        2.2.3 超国家认同
    2.3 民族认同、国家认同与超国家认同
第3章 国家语言推广与国家认同建构
    3.1 立陶宛语言教育政策演变
    3.2 独立后国家语言推广的规划及实施
    3.3 立陶宛国语政策效果及评价
        3.3.1 立陶宛国语政策实施效果
        3.3.2 国语政策推广与国家认同建构
第4章 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政策与民族认同发展
    4.1 立陶宛少数民族及其语言使用概况
    4.2 立陶宛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政策
    4.3 少数民族语言教育政策与民族文化认同
第5章 外语教育政策发展与超国家认同转变
    5.1 全球化背景下外语教育政策调整
    5.2 欧盟框架下立陶宛外语教育政策发展
    5.3 欧盟超国家认同的影响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发现
    6.2 研究局限及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8)吉尔吉斯斯坦教育领域的语言规划及汉语传播研究 ——以奥什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关于语言规划的研究
        1.4.2 关于汉语传播的研究
        1.4.3 将汉语传播和语言规划相结合的研究
    1.5 研究方法
    1.6 论文结构
2 吉尔吉斯斯坦教育领域语言规划及外语在吉的传播
    2.1 吉尔吉斯斯坦教育领域语言规划
    2.2 外语在吉尔吉斯斯坦的传播情况
        2.2.1 英语在吉尔吉斯斯坦的传播
        2.2.2 土耳其语在吉尔吉斯斯坦的传播
        2.2.3 其它外语在吉尔吉斯斯坦的传播
3 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地区的汉语传播
    3.1 吉尔吉斯斯坦的汉语传播历史
    3.2 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地区汉语传播现状
        3.2.1 奥什地区汉语教学机构概况
        3.2.2 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地区汉语学习者学习现状
        3.2.3 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地区汉语教学现状
        3.2.4 吉尔吉斯斯坦人对汉语传播的态度
    3.3 吉尔吉斯斯坦奥什地区汉语传播的问题
        3.3.1 教学模式
        3.3.2 教学材料
        3.3.3 文化认同不足
        3.3.4 实际应用
4 吉尔吉斯斯坦教育领域语言规划对奥什地区汉语传播的影响
    4.1 吉尔吉斯斯坦教育领域语言规划对汉语传播的有利影响
    4.2 吉尔吉斯斯坦教育领域语言规划对汉语传播的不利影响
    4.3 小结
5 汉语在吉尔吉斯斯坦的传播策略
    5.1 尊重当地规划
    5.2 加强教学管理
    5.3 优化教学材料
    5.4 培养本土教师
    5.5 丰富文化活动
    5.6 为汉语争取更高的语言地位
6 结语
    6.1 研究成果
    6.2 研究的局限和未来方向
附录
    附录1 吉尔吉斯斯坦汉语学习者对吉尔吉斯斯坦汉语传播看法的问卷
    附录2 吉尔吉斯斯坦非汉语学习者对吉尔吉斯斯坦汉语传播看法的问卷
参考文献
后记

(9)语言生态学视角下“一带一路”核心区跨境语言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问题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概念界定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引言
2.2 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语言规划研究
    2.2.1 语言战略和语言政策研究
    2.2.2 语言资源研究
    2.2.3 语言服务研究
    2.2.4 语言人才培养和教育研究
    2.2.5 语言文化传播研究
    2.2.6 语言能力建设研究
2.3 跨境语言研究
    2.3.1 跨境语言本体研究
    2.3.2 跨境语言使用研究
    2.3.3 跨境语言价值研究
    2.3.4 跨境语言规划研究
2.4 小结 第3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框架
3.1 引言
3.2 语言规划理论
    3.2.1 语言规划的内涵演变
    3.2.2 语言规划的类型划分
    3.2.3 语言规划的驱动过程
3.3 语言生态学理论
    3.3.1 语言生态研究的溯源
    3.3.2 语言生态隐喻学说
    3.3.3 语言生态系统学说
    3.3.4 语言生态位学说
3.4 基于语言生态学的语言规划研究
    3.4.1 语言规划的生态观
    3.4.2 语言规划的生态模型
    3.4.3 基于语言生态学的跨境语言规划研究框架
3.5 小结 第4章 核心区跨境语言规划的现实基础
4.1 引言
4.2 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跨境语言景观
    4.2.1 沿线跨境语言概览
    4.2.2 沿线跨境语言的整体特征
    4.2.3 核心区跨境语言的确定及其优势
4.3 核心区跨境语言的社会功能
    4.3.1 跨境语言的社会功能阐释
    4.3.2 跨境语言在境内的社会功能解析
    4.3.3 跨境语言在境外的社会功能解析
4.4 核心区跨境语言的活力等级
    4.4.1 语言活力与语言社会功能
    4.4.2 跨境语言在境内的活力等级解析
    4.4.3 跨境语言在境外的活力等级解析
4.5 小结 第5章 核心区跨境语言规划的驱动要素
5.1 引言
5.2 当前的规划动机
    5.2.1 跨境语言国际性工具价值的提升
    5.2.2 跨境语言不安全现象的产生
    5.2.3 跨境语言民族认同功能的凸显
5.3 国家的语言意识形态
    5.3.1 语言资源理念
    5.3.2 语言文化软实力论
    5.3.3 语言经济意识
    5.3.4 语言服务导向
5.4 现行的语言规划目标
5.5 小结 第6章 核心区跨境语言规划的实施方略
6.1 引言
6.2 跨境语言规划生态价值取向的确立
    6.2.1 跨境语言规划生态价值取向的特征
    6.2.2 跨境语言规划生态价值取向的内涵
6.3 跨境语言规划目标体系的构建
    6.3.1 语言生态观指导下的规划目标阐释
    6.3.2 与语言文化相关的规划目标
    6.3.3 社会生态环境因素驱动的规划目标
6.4 跨境语言规划实施内容的制定
    6.4.1 跨境语言地位规划
    6.4.2 跨境语言本体规划
    6.4.3 跨境语言教育规划
    6.4.4 跨境语言服务规划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
7.1 主要发现与启示
7.2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10)“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一带一路”倡议给高校旅游人才培养带来的机遇
    1. 促进国际旅游合作交流。
    2. 扩大旅游人才就业规模。
    3. 推动旅游学科内涵式发展。
二、“一带一路”建设给高校旅游人才培养带来的挑战
    1. 异域文化冲突。
    2. 国际语言隔阂。
    3. 培养模式滞后。
    4. 实践平台局限。
三、“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策略
    1. 优化课程设置, 开设沿线文化课程。
    2. 采用多语教学模式, 开办小语种课程。
    3. 开展旅游资源专题研究。
    4. 强化实践教学, 开展智慧旅游实训。
    5. 增强师资力量,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6. 健全合作机制, 加强人才联合培养。

四、科威特多语教育简述(论文参考文献)

  • [1]阿拉伯国家外语教育政策:成效与问题[J]. 廖静. 语言战略研究, 2021(05)
  • [2]多语背景下突尼斯中文教育发展研究[D]. 海客(HAYKEL T0UMI).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1)
  • [3]全球化语境下英语教育政策的国别研究——《亚洲英语教育政策》和《中东和北非英语教育政策》述评[J]. 周雪,王辉. 中国语言战略, 2020(02)
  • [4]国家语言能力视角下科威特中小学外语教育政策与实践研究[J]. 叶良英.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0(04)
  • [5]海合会国家儿童语言问题研究[D]. 颜小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6]阿拉伯海湾地区的汉语教育政策变迁与汉语教育的发展[J]. 廖静. 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 2019(05)
  • [7]认同视角下立陶宛语言教育政策[D]. 戴腾.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9)
  • [8]吉尔吉斯斯坦教育领域的语言规划及汉语传播研究 ——以奥什市为例[D]. 张子晗.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9]语言生态学视角下“一带一路”核心区跨境语言规划研究[D]. 阎莉. 西南大学, 2018(05)
  • [10]“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高校旅游人才培养研究[J]. 石张宇,汤文. 经济研究导刊, 2018(28)

标签:;  ;  ;  ;  

科威特多语教育简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