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机液压技术的概况及发展趋势

我国农机液压技术的概况及发展趋势

一、我国农机液压技术概况和发展趋势(论文文献综述)

李玉雷[1](2021)在《自平衡双轴匀混水耕平整复式作业机的经济效益及示范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水田耕作平整环节是水稻生产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准备环节,是建设高产农田必不可少的举措之一。水耕平整效果关系到后续水稻移栽、植株生长发育、水肥运移等方面的表现。但目前,机械化水耕平整存在着作业工序多、作业成本高、秸秆还田效果差等不足。因此,本文提出一种双轴匀混水耕平整复式作业方法,设计了自平衡水耕平整复式作业机,并进行田间对比试验;通过作业成本及收益对比,分析其经济效益,并进行了链条式技术推广模式设计与示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针对自平衡双轴匀混水耕平整复式作业工艺,设计了一种基于双轴旋耕的复式平整机具。通过田间对比试验,与传统工艺相比可明显增加平均耕深17.8%;同时,在水稻收获环节,双轴旋耕水田平整复式作业工艺提高了水稻产量5%。通过经济分析,得出该其年作业利润约19260元,购机农户一年内基本收回成本,从第二年开始进入净收益阶段。在作业工艺效益方面,项目机具在缩短水耕作业时间的同时,减少作业费用10元/亩。对国内外农业技术推广实践进行简要分析,重点阐述推广策略的制定;构建了“农业科研试验基地+区域示范基地+基层农机推广站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链条式技术推广模式;通过在江苏四地示范作业来进行推广模式的应用示范,效果良好。本课题对发挥机械化优势,提高劳动效率,提高作物产量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申海洋[2](2021)在《甘薯联合收获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机构研究与优化》文中指出甘薯收获是甘薯生产中用工量和劳动强度最大的环节,其用工量占生产全过程42%左右。目前甘薯机械化收获主要采用分段收获,而作业集成度高的甘薯联合收获装备处于研发阶段。随着甘薯规模化种植的发展,甘薯收获机械也从分段收获向联合收获发展,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机构是甘薯联合收获机的关键部件之一,因此,研发和优化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机构,对我国甘薯机械化联合收获技术的发展有重要意义。本文以4UZL-1型甘薯联合收获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机构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国内外薯块三种输送形式和借鉴立式环形输送、螺旋输送等先进技术的基础上,对甘薯薯块机械物理特性进行试验研究,确定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机构设计方案,对该机构进行力学与运动学分析,通过EDEM仿真确定结构参数,搭建4UZL-1型甘薯联合收获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机构试验台,开展台架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优化试验确定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机构最优结构参数,最后进行田间试验验证,得出最优参数组合。研究结果可为甘薯联合收获机的研发和优化提供数据和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甘薯收获期的机械物理特性进行研究,测得“苏薯16”薯块的含水率和密度分别为75.31%、1.13g/cm3;分别以加载速度为10mm/min、20mm/min、30mm/min开展薯块压缩试验,测得薯块轴向弹性模量、泊松比和剪切模量平均值分别为4.42MPa、0.44和1.53MPa,薯块径向弹性模量、泊松比和剪切模量平均值分别为3.71MPa、0.41和1.31MPa,薯块轴向和径向弹性模量、泊松比和剪切模量的标准差分别为0.77、0.025和0.245,均远小于5,因此可以看作是各向同性材料。(2)在分析4UZL-1型甘薯联合收获机的整机结构以及工作原理基础上,对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机构进行设计,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机构是甘薯联合收获机的二级提升输送机构,主要由弧栅交接机构、输送杆条、刮板、主动轮、张紧轮装置、滚子链、护板和上端防护罩等组成。运用INVENTOR建立机构模型,结合EDEM仿真软件对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机构进行仿真分析,确定结构参数。(3)在结构设计和EDEM仿真基础上,设计搭建立了甘薯联合收获机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机构试验台,以损失率和伤薯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开展了以挖掘输送机构角度、刮板链输送角度、挖掘输送机构速度、刮板链输送速度、刮板角度和弧栅安装距为试验因素的单因素台架试验,并分析了各因素对各性能指标影响显着性和影响规律及原因。试验结果表明,挖掘输送机构角度、刮板链输送角度、挖掘输送机构速度和刮板链输送速度对各性能指标影响均显着,刮板角度和弧栅安装距对各性能指标影响不显着。(4)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开展以挖掘输送机构角度、刮板链输送角度、挖掘输送机构速度和刮板链输送速度为四因素三水平Box-Benhnken台架试验,并以损失率和伤薯率为评价指标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分析和优化结果表明:各因素对薯块损失率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刮板链输送角度、挖掘输送机构速度、刮板链输送速度、挖掘输送机构角度;各因素对伤薯率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顺序为挖掘输送机构速度、挖掘输送机构角度、刮板链输送速度、刮板链输送角度。(5)在参数优化基础上,开展以挖掘输送机构角度、刮板链输送角度、挖掘输送机构速度和刮板链输送速度为四因素三水平的多因素正交田间试验验证。当机器前进速度1m/s,挖掘输送机构角度20°、刮板链输送角度68°、挖掘输送机构速度1.2m/s、刮板链输送速度0.67m/s时,薯块损失率为1.12%、损伤率为0.94%,与预测值相比,误差分别为3.4%和1.1%。研究结果可为甘薯联合收获机的结构完善和作业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王猛[3](2021)在《农机多机协同作业任务分配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农机多机协同技术是提高农机利用效率、提高机群规模化生产效益的关键环节。任务分配是农机机群协同作业的一个重要评价指标,如何在农机机群作业前将每个任务合理分配给适合的农机,或者在出现新的(突发)作业任务时重新调配农机的作业规划,使得机群收益最大,是长期困扰农机合作社或农场的难题之一。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展开系统研究,首先,根据任务分配需求对农机田间作业路径规划方法和农机转弯半径求解方法这两个关键基础参数的获取开展研究,之后,根据实际作业需求研究同种农机多机协同作业静态和动态任务分配方法。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多机协同体系结构设计。提出了农机多机协同体系结构和农机自动驾驶技术体系结构,研究了基于GNSS定位技术和基于GNSS和惯性导航的融合技术,以“农业机械化精准作业平台”的数据为基础,研究了基于Dijkstar算法的田间最短路径求解方法。2.农机自动转弯控制方法研究。针对履带拖拉机转弯半径精确控制困难问题,深入分析并建立了液压转向控制履带拖拉机的转弯半径数学模型,提出了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履带拖拉机转弯半径控制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在初始航向角为0°,车速分别为1.0m/s和1.5m/s时,导航平均误差分别为-0.62cm和0.28cm,导航误差绝对值极值分别为10.14cm和8.10cm,导航误差绝对值均值分别为2.34cm和2.57cm,导航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77cm和3.99cm,满足实际田间作业需求。3.农机田间路径规划方法研究。将农机转弯半径作为重要参量,研究了农机田间作业工艺、农机田间转弯方法以及各种转弯方法的转弯路径长度解算方法,基于转弯数量最少原则,研究了农机作业路径方向规划方法,根据弓形转弯跳过最小路径数量问题,研究了基于弓形转弯的农机田间作业区块规划方法,为多机协同作业任务分配方法奠定了基础。4.同种农机多机协同作业静态任务分配方法研究。建立了农机多机协同作业代价函数,在遗传算法基础上设计了二段式编码方式、分组交叉算子和多种变异算子,提出了多变异分组遗传算法,建立了基于多变异分组遗传算法的同种农机多机协同作业静态任务分配方法,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权重下,基于多变异分组遗传算法的多机协同静态任务分配的机群代价比实际作业代价降低了 35.88%~55.00%,满足农机实际多机协同作业中静态任务分配需求。5.同种农机多机协同作业动态任务分配方法研究。为解决农机作业过程中因突发状况引起的作业时间增加、某些作业任务无法完成等问题,根据动态任务分配农机间交互的特点以及合同网算法相关流程,提出了基于公告板的动态任务分配机制,并基于选择招标者、设定招标阈值、中标者任务再分配和代价最大农机任务交换等方法,改进了合同网算法,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动态任务分配时间下,基于改进合同网算法的动态任务分配机群代价比实际理论代价降低30.20%~34.09%,满足农业生产中同种农机机群动态作业任务分配需求。

乔辉[4](2020)在《地轮前置式高机动性机架平台优化设计与工程应用》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农业机械的使用上更加朝着能够拥有更高工作效率的宽幅大型农业机械发展。然而,宽幅大型的农业机械有较大的工作幅宽以及较大的重量,其运输就会成为较为关键的问题。即大型宽幅的整机除了要能够满足在农田工作的需求,还要能够便捷地运输到下一工作位置。国内外针对于宽幅大型农机的便捷运输问题已经有很多种解决方案,都各具优点。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团队提供了高机动机架平台的解决方案,具体有地轮中置式平台和地轮前置式平台。其中地轮前置式平台技术仍处于研究与优化阶段,其搭载2BMFJ系列免耕覆秸播种机工程实践时还存在设计时未预想到的问题需要进行优化解决。本研究以地轮前置式高机动性机架平台为工程实践对象,采用理论分析、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分析、数字样机仿真、有限元分析和试验验证等方法。根据实际工作需要以及用户的需求,对于已有前置式高机动性机架平台进行全面优化设计,使平台更加轻量化、实用化、操作方便、低成本、具有高可靠性。以下为主要研究内容:(1)液压系统优化设计:保证液压系统控制地轮前置式机架平台作业与运输转换功能的前提下,改进液压系统的液压线路连接,重新设计控制电路控制相应电磁阀。利用Visio软件进行液压系统原理图的不断改进和调试,在实体样机上布置控制电路,并与拖拉机相连测试优化后液压系统可行性。(2)高机动性平台结构优化设计:将地轮前置式高机动性机架平台的兼用型地轮替换为更加满足田间作业的大直径的农用花纹胎,并根据地轮结构参数进行兼用型地轮连接架的尺寸和结构的优化。应用DMU运动机构模块将整机调试到运输状态,测量纵向运输时的接近角、离去角、最小离地间隙等指标。应用有限元分析模块对优化后的地轮平台进行有限元结构分析并根据分析云图进行整个平台的轻量化设计。(3)地轮转向锁定优化设计:改进地轮锁定机构,将地轮转向锁定机构由轴内侧锁定优化为轴外侧锁定,使得锁定操作空间大,锁定转矩大。(4)仿真测试与样机试验:应用CATIA软件运动仿真调试整机到运输状态,测试相应指标,仿真验证地轮锁定机构锁定过程。绘制图纸,送往工厂加工样机。安装优化后电控液压系统并进行状态转换试验,通过试验反馈,修正调整液压系统的不足,完成进一步优化。优化设计后的地轮前置式高机动性机架平台更加轻量化、实用化、操作方便、低成本、具有高可靠性。可以搭载于宽幅大型农机上满足大型农机的作业与运输的要求,有利于促进大幅宽免耕覆秸播种机的普及和推广。

高阳[5](2020)在《联合收割机收割分离液压系统的监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政策对农业的大力扶持,为促进农业装备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作为进行农业生产的重要机械,联合收割机等农业装备发展迅速。现阶段,国内谷物收割机以中小型为主,自动化水平低,作业过程中易发生故障,工作效率低。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对联合收割机收割分离液压监测与控制系统进行了设计分析与实验研究,本研究对降低收割机的故障率,提高我国谷物收割机的自动化程度具有重要的实际工程意义。进行联合收割机收割分离液压系统分析。基于联合收割机整机结构组成,结合收割分离液压系统工作原理分析,判断整机作业时收割分离液压系统各部件之间的影响。对收割分离液压阀控系统进行分析,进行了 AMESim分部建模与集成建模,给定仿真参数值对其进行仿真分析,证明所建立模型的准确性。搭建联合收割机收割分离液压系统模型,对模型进行仿真分析,得出喂入量变化时,脱粒滚筒、输送槽和输送器的转速与转矩变化规律图。结果证明,喂入量改变时,相较于脱粒滚筒、输送槽和输送器的转速曲线,转矩曲线波动起伏较大,说明滚筒的转矩值在监控系统中具有更大的研究价值。设计监控系统整体方案,对收割分离液压系统的监控策略进行研究。针对联合收割机工作时外界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基于联合收割机外部影响因素与收割分离液压系统工作原理分析设计传感器分布图,根据监控系统组成,设计控制面板,对传感器进行选型。基于模糊控制策略,以滚筒转矩为控制量设计控制系统与流程方案,制定整机工作部件监控方案,对收割分离液压系统工作部件压力、温度、位移等发生波动的信号值进行监控。根据模糊原理与隶属度函数分析,制定模糊规则,设计基于脱粒滚筒转矩量的LabVIEW模糊控制器,对模糊控制器进行仿真测试,编写档位选择与模糊控制程序。设计收割分离液压监控软件系统。基于收割分离液压系统监控策略研究分析,完成监控点位置设置。选择监控系统的软件体系结构与通信连接方式,设计收割分离液压监控系统通信连接模块系统结构。编写监控信号采集分析的LabVIEW程序,实现收割分离液压系统执行部件实时监测信号采集与数据打包,完成采集信号的远程传输。选用Hilbert-Huang变换做出EMD与EEMD信号分解;采用巴特沃斯滤波程序做出信号滤波分析,实现设备故障诊断的特征提取和信号分析,完成信号传输、保存与删除程序编写,基于EEMD分解信号设计系统调节方式分类器,编写信号故障识别核心程序与故障报警程序。设计收割分离液压系统监控界面,包括登录界面、参数监测界面等,以脱粒滚筒转矩参数为例,编写参数监控主程序。进行监控系统实验台测试与田间实验研究。搭建测试实验台,运行得到脱粒滚筒、输送槽和输送器的转速与转矩参数变化曲线图;以某型号国产谷物联合收割机为实验样机,安装信号监测装置与监控软件,进行联合收割机田间作业。实验研究证明,无论是实验台测试还是田间实验,都发挥了良好的性能,两者所得到的参数值关系具有一致性。监控系统将行走速度、系统温度、压力、转速及扭矩等参数的变化状态以曲线或数值的形式在界面上显示,当所测参数值超过设置的上限值或低于下限值时,界面上报警指示灯亮起,降低机器故障发生率。

蔡文龙[6](2020)在《酿酒葡萄修剪机液压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文中指出葡萄生长期间进行适时修剪,可以减少不必要的营养流失,提高葡萄水肥利用率,但目前葡萄修剪还主要以人工修剪为主,手工修剪不但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而且长期的手工修剪对手指关节损伤大。手工修剪已经不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且严重阻碍了葡萄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酿酒葡萄修剪机的出现推动了果林机械的发展,即由拖拉机驱动进行作业,具有作业效率高,剪切质量好等优点,其液压系统的工作性能与可靠性至关重要。本文以酿酒葡萄修剪机为研究对象,针对其液压系统部分进行分析研究,提高液压系统的工作性能与可靠性,设计了油缸以及马达等各个回路。采用AMESim软件中设计并构建了酿酒葡萄修剪机液压系统模型,并赋予合理的仿真参数,仿真得出结果。以马达的流量、压力、转速和液压油缸的动作位移等参数为研究重点,研究液压马达、液压油缸及控制阀动态特性曲线,再根据试验研究验证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其主要内容如下:(1)利用CAXA对液压系统多缸控制回路、液压马达串联回路、电液比例控制回路进行绘制,对液压缸、液压马达、液压泵等重要液压元件以及辅助元件进行计算与选型。为液压系统具体参数进行匹配设计,并进行相关校核,经过计算与选型,确定了系统压力为15MPa,液压泵选用CB-E型齿轮定量泵,液压油缸选用HSG型双作用单活塞缸,液压马达选用GM5齿轮刀具马达,三位四通换向阀与二位四通换向阀都选用WE型电磁阀,减压阀选用DR型先导式减压阀,过滤器的型号为TF-63X100L-C。(2)基于AMESim液压仿真软件,建立油缸回路、马达回路、比例阀回路模型和液压系统整体模型,通过计算与分析,验证了油缸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在设计减压阀模型基础上,对减压阀模型进行改进,参照之前的选型并对其进行参数设置,仿真分析液压驱动系统中的液压油缸、减压阀阻尼孔的稳定性,确定了减压阀模型中的阻尼孔在0.6mm时最为稳定,分析刀具马达在不同转速下的响应特性。(3)利用联测无纸记录仪、温度传感器、压力传感器、万用表、测速仪等仪器测试侧部修剪马达、顶部修剪马达油缸进油口的压力与温度曲线。分别测试了液压马达在不同转速下的压力与温度响应特性,将仿真曲线与实验曲线进行对比。利用压力传感器测得油缸最大压力为15MPa,在AMESim软件仿真得出的最大压力接近17MPa,误差范围在02MPa之间,与实际测得的压力相差不大,实验曲线与仿真曲线的变化趋势是一样的,温度在-20℃至65℃之间,满足了温度要求,验证了仿真模型的正确性。

赵飞龙[7](2020)在《辣椒收获机液压系统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辣椒产量居世界首位。近年来,随着辣椒制品在各行各业范围内的广泛应用,以及国内人工采收费时费工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我国辣椒收获的机械化应用迫在眉睫。在辣椒机械化采收的推广过程中,发现目前辣椒联合收获机机械化作业水平较低,动力传递依旧采用传统的机械传动方式,这种传动方式存在结构复杂,恶劣工作条件下工作稳定性低且故障率较高等问题,致使采收过程难以确保辣椒收获质量。针对此问题,本文对收获机作业部件机械结构的工作原理进行分析,借助液压技术的优势,设计一套适用于辣椒收获机的液压传动系统。通过查阅农业机械、液压系统和辣椒收获机有关文献、书籍,并结合前期田间调研,深入了解现有辣椒收获机机械传动系统存在的问题,以此确定本文的研究方向和内容,并取得一定成果。主要研究工作及结论如下:(1)液压系统设计过程中,先对辣椒收获机的整机结构运用solid works软件进行三维模型建立,熟悉模型结构中各个作业单元部分的工作原理,确定各部分的运动过程,确定收获机整体的作业要求、作业特点和作业条件,并分析确定系统的控制形式。然后利用AutoCAD软件设计各部分的液压原理图并绘制工作油液流向示意图,最终设计一套完整的辣椒收获机液压系统原理图。(2)通过对收获机主要作业单元结构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并建立作业单元的数学模型,依靠计算结果来确定液压系统中执行元件的基本参数并进行初始选型。结合液压系统的设计要求和系统的布局,计算基本参数并对液压泵和各类阀件等辅助元件进行选型。(3)基于辣椒收获机的液压原理图和收获机的基本结构、阀控系统的特点,首先对液压系统超级元件的原理进行分析并运用AMEsim软件建立HCD模型,然后根据系统原理图建立模型进行仿真。通过仿真验证,结果显示液压系统仿真曲线平稳,系统各执行单元仿真结果符合理论分析和设计要求。(4)对辣椒收获机样机进行试验验证,结合农业机械的试验条件和液压系统的性能要求,设计了辣椒收获机液压系统的试验方案,并进行系统试验。结果表明:各油缸活塞杆伸缩的位移与仿真结果的偏差依次为0.66%、0.56%、1.12%、0.39%、0.51%、0%,活塞杆伸出速度与仿真结果平均速度偏差依次为-4.35%、5.45%、2.13%、-10.23%、-5.29%、-0.58%,缩回速度与仿真结果偏差依次为7.69%、-9.23%、-6.52%、4.38%、-2.91%、0%;各马达转速与仿真结果的偏差分别为0.47%、-4.3%、-4.57%、-3.23%、-2.08%、-1.44%、-4.37%;辣椒采收样本破损率值为1.185%,含杂率值为6.443%;测量各油路段的压强、油液的温度等均符合设计标准,且在试验过程中操纵系统和转向系统灵敏无卡滞现象,油管油路固定可靠。试验证实所设计的液压系统的实际工作性能符合仿真结果与设计要求,且采摘质量满足作业标准。

易哲田[8](2020)在《自走式喷杆喷雾机驱动系统防滑控制的设计与研究》文中提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是一种大载荷地面农业装备,是大田植保机械的集大成者,几乎能用于所有经济作物尤其是高秆作物的大面积、高效精准植保作业。目前,我国的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主要依赖进口,国产喷雾机市场以背负式和中小型喷雾机为主。驱动系统作为车辆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对喷雾机的性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机具驱动系统的防滑控制直接影响到喷雾机的作业效率、行驶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等。因此,本论文针对自走式喷杆喷雾机防滑控制相关技术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具体内容包括:1.分析喷雾机产生滑转的原因、滑转特性及滑转判断方法。将喷雾机的滑转分为差速和差力两类,建立四轮机具在直行、双轮转向、四轮转向时的运动学理论模型,分析驱动轮滑转受力情况,提出了驱动轮滑转率计算公式,计算出理想滑转率为0.05。2.通过对比分析现有自走式喷杆喷雾机防滑驱动方案的结构组成、适用范围及防滑控制优缺点制定出最优控制方案。基于流体力学相关理论建立了基于边界条件的RTM分流集流阀、电比例控制阀等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液压驱动系统的防滑控制数学模型以及基于喷雾机驱动系统的MATLAB/Simulink仿真模型,对其特性进行了仿真分析。3.根据自走式喷杆喷雾机驱动系统防滑控制的要求及作业特点,进行拓扑结构和模块划分。分别用PID控制及模糊控制设计防滑控制策略,并在MATLAB/Simulink中进行仿真试验,综合制定了防滑控制策略,搭建了实验室阶段防滑控制硬件及搭载试验平台的大田防滑控制系统。4.将防滑控制系统安装并开启驱动系统防滑控制后,进行液压系统压力测试和电气系统集成测试。经田间试验分析得出机具低速行进时,未开启防滑控制滑转率为0.078,开启后滑转率为0.028;在中速行进时,未开启防滑控制时滑转率均值为0.109,开启后滑转率为0.031;在高速行进时,未开启防滑控制时滑转率均值为0.110,开启后滑转率为0.035。

李春燕[9](2020)在《大方捆打捆机压缩室的缩比模型及其电液控制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我国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程度较低,亟需使用打捆机以减少秸秆的储存空间,降低运输成本,为秸秆这一绿色能源的利用打好基石。但相较于欧美、日本等农业发达国家,我国打捆机的发展仍处于落后状态,存在压缩密度较小、自动化程度较低等问题。本文以远航公司生产的牵引式大方捆打捆机为研究对象,对其压缩室压缩过程的电液控制系统进行相关研究。为解决打捆机原机型体积大、制作不易等问题,减少制作、试验成本,缩短设计及优化周期,本文基于相似理论,设计了大方捆打捆机压缩室的缩比模型。选取缩尺比例为1:4,根据导出的相似准则计算压缩室的缩比模型的相关参数,并对压缩方式、压缩力以及压缩频率进行判断,确保缩比模型中参数的准确性。根据计算所得的缩比模型相关参数,选用CATIA三维绘图软件绘制压缩室的缩比模型。利用ANSYS有限元仿真分析软件对缩比模型中的压缩柱塞以及压缩室分别做静力学分析,分析压缩柱塞以及压缩室的总变形量图和等效应力图,可知压缩柱塞的最大变形量为0.27777mm,变形区域集中分布于柱塞板的下半部,最大等效应力为10.292MPa;压缩室的最大变形量为0.022727mm,变形区域集中分布于压缩室的末端,最大等效应力为3.2914MPa。由仿真结果可知,压缩柱塞以及压缩室的结构设计满足要求。基于压缩室的缩比模型设计与之匹配的液压系统。设计液压系统之前,需要结合压缩力、压缩频率以及缩比试验相关参数计算液压系统参数,选择液压元件的型号。利用Amesim液压仿真软件对构建的液压系统进行仿真,仿真结果显示液压缸压缩运行速度为0.27m/s,空载运行速度为0.38m/s,满足设计要求。根据仿真结果,制造液压站实物。控制系统的设计同样基于缩比模型,针对压缩过程编辑液压元件的自动控制程序。控制系统选择PLC控制方式,结合工作过程选择相应的传感器。采用TIA Portal V15对控制程序进行编辑以及仿真。待仿真结束后将控制系统与液压系统相组合,搭建缩比模型的电液控制系统,并对PLC控制系统进行调试,结果表明控制系统能够实现对执行元件的控制。

陆荣超[10](2020)在《大宽幅对行施肥施药车的设计与试验》文中认为施肥施药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的施肥施药机具存在作业精度差、肥药利用率低、作业效率低下和功能单一等问题,难以满足农业现代化需要。针对现存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将施肥与施药相结合的复式作业方式,设计了大宽幅对行施肥施药车,适用于行播作物的施肥施药,并试制了样机,进行了田间试验。(1)完成了大宽幅对行施肥施药车整机结构与关键部件设计,确定了施肥施药车的作业幅宽拓展、对行距离调节、作业高度调节、机械除草的工作原理和设计方案,并构建了机具的三维模型。为提高机具操纵的便捷性、稳定性,设计了液压调节系统和基于PLC的控制系统。(2)开展了风送喷雾系统空气流场和施肥施药车中间主机架结构强度的研.究,主要包括2个方面:基于下倾式风送喷雾原理设计了风送喷雾系统,针对分气管提出了不同的设计方案并进行了流场仿真分析,发现取消锥体空腔使气流直接在呈圆管状的进气管内进行分配气流的综合效果最好;对主机架进行了静力学分析和模态分析,结果表明主机架的结构强度和刚度符合设计要求。(3)针对大宽幅对行施肥施药车的作业特点进行了路径规划算法的研究,包括2个方面:根据施肥施药车的机具参数,建立了大宽幅对行施肥施药车的数学模型;提出了一种适用于施肥施药车在平坦大田作业的新型梭式套行路径规划法,使用Matlab软件编写了路径规划系统程序。(4)对样机进行了基本功能调试,包括田间行走、幅宽拓展、作业高度调节、对行距离调节等,样机运行平稳正常;对样机的风送喷雾系统进行了风力测试,结果表明各喷头出口风速分布均匀,平均出口风速为18.42 m·s-1;建立作物苗模型,用清水代替药液,对样机进行了风送喷雾系统药液雾滴到靶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雾滴的平均覆盖率在17.746%左右,能够满足施药喷雾要求。进行了基于卫星导航的机具行走对行精度试验,直线度精度与衔接换行精度分别为1.54 cm 与 2.38 cm。

二、我国农机液压技术概况和发展趋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农机液压技术概况和发展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自平衡双轴匀混水耕平整复式作业机的经济效益及示范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水田耕整机械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旋耕机械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水耕平整机械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自平衡双轴匀混水耕平整复式作业机方案设计
    2.1 整机结构
    2.2 工作原理
    2.3 关键部件设计
        2.3.1 双轴切削原理
        2.3.2 双轴旋耕传动设计
        2.3.3 自平衡运浆运土系统设计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水耕平整复式作业机性能试验
    3.1 研究区概况
    3.2 试验设备
    3.3 试验设计
    3.4 测试项目及方法
        3.4.1 耕深及耕后地表平整度
        3.4.2 水稻生长
    3.5 结果与分析
        3.5.1 耕深及耕后地表平整度
        3.5.2 水稻生长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水耕平整复式作业机的经济效益分析
    4.1 水耕平整机经济分析
        4.1.1 经济指标计算
        4.1.2 经济分析
        4.1.3 作业利润综合分析
    4.2 水耕平整复式作业工艺效益分析
        4.2.1 传统工艺分析
        4.2.2 水耕平整复式作业工艺经济效益分析
    4.3 社会及生态效益分析
        4.3.1 社会效益分析
        4.3.2 水耕平整复式作业机的生态效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链条式技术推广模型与示范应用
    5.1 国内外农业推广实践
    5.2 推广模型基础与策略
    5.3 链条式推广模型建立
        5.3.1 农业推广现状
        5.3.2 作业机市场分析定位
        5.3.3 推广基本模式
        5.3.4 售后服务分析
    5.4 推广实践与示范分析
        5.4.1 推广模式实践
        5.4.2 示范案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甘薯联合收获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机构研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甘薯生产种植概况
    1.3 甘薯收获提升输送装置研究现状
        1.3.1 根茎类作物输送类型
        1.3.2 国内甘薯收获输送装置研究现状
        1.3.3 国外甘薯收获输送装置研究现状
    1.4 可借鉴技术
        1.4.1 “立式环形分离输送”技术
        1.4.2 “夹持输送”技术
        1.4.3 “螺旋输送”技术
        1.4.4 “柔性夹持”和“振动输送”技术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目标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4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甘薯种植模式与薯块特性研究
    2.1 甘薯种植模式研究
        2.1.1 成熟期甘薯生长状态
        2.1.2 甘薯种植模式
    2.2 薯块特性研究
        2.2.1 薯块物理特性统计
        2.2.2 试验材料与仪器
        2.2.3 试验方法
        2.2.4 结果与分析
        2.2.5 结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甘薯联合收获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机构设计
    3.1 整机结构及工作原理
        3.1.1 整机结构
        3.1.2 工作原理与技术参数
        3.1.3 传动系统
    3.2 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机构设计
        3.2.1 挖掘输送机构设计
        3.2.2 弧栅交接刮板链提升机构设计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EDEM的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机构分析与模拟
    4.1 EDEM简介
    4.2 仿真模型建立及参数设置
        4.2.1 甘薯模型
        4.2.2 刮板提升机构模型
        4.2.3 接触模型及材料参数设置
    4.3 仿真结果分析
        4.3.1 挖掘输送机构速度对薯块受力影响
        4.3.2 挖掘输送机构角度对薯块受力影响
        4.3.3 刮板链输送速度对薯块受力影响
        4.3.4 刮板链输送角度对薯块受力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甘薯联合收获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机构参数优化
    5.1 试验台架搭建
        5.1.1 试验台架
        5.1.2 台架试验
    5.2 台架试验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设备与仪器
        5.2.2 试验条件
        5.2.3 影响因子的确定
        5.2.4 试验指标的确定
    5.3 影响作业性能的单因素试验
        5.3.1 挖掘输送机构角度对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性能影响
        5.3.2 刮板链输送角度对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性能影响
        5.3.3 挖掘输送机构速度对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性能影响
        5.3.4 刮板链输送速度对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性能影响
        5.3.5 刮板角度对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性能影响
        5.3.6 弧栅安装距对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性能影响
        5.3.7 各因素对性能指标的综合影响分析
    5.4 作业性能响应面综合分析
        5.4.1 试验方案确定
        5.4.2 试验结果
        5.4.3 建立回归模型及显着性检验
        5.4.4 各因素对性能影响效应分析
        5.4.5 交互因素对性能影响规律分析
    5.5 参数优化与田间试验验证
        5.5.1 参数优化
        5.5.2 试验设备和仪器
        5.5.3 试验条件
        5.5.4 评价指标
        5.5.5 试验验证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农机多机协同作业任务分配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定位测姿方法
        1.2.2 转向控制方法
        1.2.3 路径跟踪方法
        1.2.4 多机协同控制方法
        1.2.5 多机协同通信方式
        1.2.6 多机协同作业任务分配方法
    1.3 问题提出及章节安排
        1.3.1 问题提出
        1.3.2 章节安排
    1.4 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农机多机协同作业总体构架设计
    2.1 引言
    2.2 整体构架
    2.3 农机自动驾驶系统
        2.3.1 农机自动驾驶系统整体架构
        2.3.2 农机位姿测定
        2.3.3 坐标系变换
        2.3.4 惯性导航系统
        2.3.5 GNSS和INS融合
    2.4 最短路径规划方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农机转弯半径控制方法
    3.1 引言
    3.2 轮式农机转弯半径控制方法
        3.2.1 前轮转向农机运动学建模
        3.2.2 后轮转向农机运动学建模
    3.3 履带式农机转弯半径控制方法
        3.3.1 液压传动控制履带式农机转向模型
        3.3.2 基于高斯混合模型的转弯半径控制方法
        3.3.3 试验与结果分析
        3.3.4 仿真试验
    3.4 路径跟踪试验
        3.4.1 车辆改造
        3.4.2 试验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农机田间路径规划方法
    4.1 引言
    4.2 农机作业工艺路线规划
        4.2.1 直行法工艺路线
        4.2.2 绕行法工艺路线
        4.2.3 斜行法工艺路线
    4.3 农机转弯方式
        4.3.1 鱼尾形转弯路径
        4.3.2 梨形转弯路径
        4.3.3 半圆形转弯路径
        4.3.4 弓形转弯路径
    4.4 路径规划技术研究
        4.4.1 农机作业路径方向规划
        4.4.2 农机转弯方式
    4.5 试验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多机协同静态任务分配方法
    5.1 引言
    5.2 多机协同代价函数
        5.2.1 多机协同场景
        5.2.2 多机协同代价数学模型
    5.3 任务分配方法研究
        5.3.1 遗传算法
        5.3.2 多变异分组遗传算法设计
        5.3.3 算法流程
    5.4 仿真分析
    5.5 实际深松场景试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多机协同动态任务分配方法
    6.1 引言
    6.2 动态任务分配体系结构
    6.3 多机协同代价函数
        6.3.1 基本假设
        6.3.2 代价函数
    6.4 动态任务分配方法
        6.4.1 基于合同网算法的动态任务分配方法
        6.4.2 基于改进合同网算法的动态任务分配方法
        6.4.3 基于改进合同网算法的任务分配流程
    6.5. 仿真试验
        6.5.1 标准矩形地块仿真试验
        6.5.2 非矩形地块仿真试验
    6.6 实际播种试验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对今后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地轮前置式高机动性机架平台优化设计与工程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及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预期结果和技术指标
        1.4.1 预期结果
        1.4.2 技术指标
2 研究对象及优化方案
    2.1 总体结构及主要技术参数
    2.2 工作原理
    2.3 整体优化方案
3 电控液压系统优化设计
    3.1 液压系统的工况与工作过程
    3.2 原液压系统及管路连接
        3.2.1 原液压系统原理
        3.2.2 原液压系统管路连接
    3.3 优化目标与要求
    3.4 液压系统及控制电路的优化设计
        3.4.1 优化后液压系统原理
        3.4.2 优化后液压系统的控制电路设计
        3.4.3 电器元件选型
    3.5 电控液压系统实物布置
        3.5.1 液压管路实物布置
        3.5.2 控制电路实物布置
    3.6 电控液压系统优化后的对比研究
        3.6.1 配件资源的定量使用对比
        3.6.2 操作复杂程度及自动化程度对比
        3.6.3 整个液压系统的经济成本对比
        3.6.4 液压管路的优化设计与对比研究
4 平台结构优化设计与分析
    4.1 兼用型地轮优化设计
        4.1.1 地轮型号试选
        4.1.2 牵引点位置优化
    4.2 兼用型地轮结构优化设计
        4.2.1 兼用型地轮轴系结构优化设计
        4.2.2 兼用型地轮连接架优化设计
5 地轮锁定机构优化设计
    5.1 设计要求
    5.2 基本结构与工作原理
        5.2.1 组成结构
        5.2.2 工作原理
        5.2.3 复位弹簧选型
    5.3 与原锁定机构对比分析
6 平台工程结构分析及轻量化
    6.1 高机动性平台受力分析
    6.2 建立高机动性平台的有限元模型
    6.3 作业状态静态应力分析
        6.3.1 模型预处理及受力点创建
        6.3.2 定义材料属性
        6.3.3 有限元网格划分
        6.3.4 创建连接关系和连接特性
        6.3.5 添加虚件
        6.3.6 定义约束及施加载荷
        6.3.7 分析计算
    6.4 运输状态静态应力分析
        6.4.1 定义约束及施加载荷
        6.4.2 分析计算
    6.5 高机动性平台的拓扑优化
    6.6 平台轻量化设计
        6.6.1 目标函数
        6.6.2 设计变量
        6.6.3 约束函数
    6.7 机架平台轻量化方案
7 仿真测试与样机试验
    7.1 样机加工
    7.2 液压系统安装与调试
        7.2.1 优化后电控液压系统布置
        7.2.2 状态转换调试
    7.3 整机装载与仿真测试
        7.3.1 整机技术指标仿真测定
        7.3.2 地轮锁定机构转换测试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联合收割机收割分离液压系统的监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引言
    1.2 联合收割机收割分离液压系统监控技术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安排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2 联合收割机收割分离液压系统分析
    2.1 引言
    2.2 联合收割机整机工作过程
    2.3 联合收割机收割分离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2.4 联合收割机收割分离液压阀控系统分析
    2.5 联合收割机收割分离液压系统集成建模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联合收割机收割分离液压系统监控策略研究
    3.1 引言
    3.2 监控方案设计与硬件选型
    3.3 收割分离液压系统控制策略研究
    3.4 基于LabVIEW的模糊控制器设计
    3.5 模糊控制器在LabVIEW中的程序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LabVIEW的监控软件系统设计
    4.1 引言
    4.2 监控点位置选择
    4.3 系统软件体系结构与通信连接
    4.4 监控信号采集
    4.5 监控信号分析
    4.6 监控系统界面设计
    4.7 本章小结
5 实验研究
    5.1 实验台测试
    5.2 田间实验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酿酒葡萄修剪机液压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葡萄修剪机液压技术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葡萄修剪机液压技术国内研究现状
        1.2.2 葡萄修剪机液压技术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酿酒葡萄修剪机液压系统结构与工作原理
    2.1 整机结构与工作原理
    2.2 液压系统基本结构
    2.3 液压系统工作原理
    2.4 液压元器件选择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酿酒葡萄修剪机液压系统设计与选型
    3.1 多缸控制回路设计
    3.2 液压马达串联回路设计
    3.3 电液比例控制回路设计
    3.4 液压元件的计算与选型
        3.4.1 油缸的计算与选型
        3.4.2 液压马达的计算选型
        3.4.3 液压泵的计算与选型
        3.4.4 液压系统各阀的选择
        3.4.5 辅助元件的计算与选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酿酒葡萄修剪机液压系统建模与仿真
    4.1 液压系统建模的一般方法
    4.2 AMESim仿真软件的介绍及在液压方面的应用
    4.3 基于AMESim对液压系统建模
        4.3.1 举升油缸模型建立
        4.3.2 刀具马达模型建立
        4.3.3 减压阀模型建立
        4.3.4 液压系统模型建立
    4.4 参数设置与仿真分析
        4.4.1 配置参数
        4.4.2 举升油缸仿真分析
        4.4.3 刀具马达仿真分析
        4.4.4 减压阀仿真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酿酒葡萄修剪机液压系统试验验证
    5.1 实验设备
    5.2 调试仪器
    5.3 实验条件和工况
    5.4 实验内容
    5.5 测试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7)辣椒收获机液压系统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辣椒收获机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国外辣椒收获机现状
        1.2.2 国内辣椒收获机现状
        1.2.3 液压技术在辣椒收获机上的应用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辣椒收获机液压系统设计
    2.1 收获机基本结构及工作过程
    2.2 收获机液压系统设计要求
    2.3 收获机液压系统整体回路设计
    2.4 采摘机架液压升降系统设计
    2.5 采摘滚筒机构液压系统设计
    2.6 料箱翻转机构液压系统设计
    2.7 液压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辣椒收获机液压系统元件选型分析
    3.1 收获机液压系统工作压力选定
    3.2 收获机液压系统执行元件参数选定分析
        3.2.1 采摘机架升降油缸基本参数选定分析
        3.2.2 滚筒马达基本参数选定分析
        3.2.3 液压系统主要液压执行元件参数选定
    3.3 液压系统动力元件及辅助元件参数选定分析
        3.3.1 液压泵的技术性能及参数选定分析
        3.3.2 液压系统各阀件基本参数选定分析
        3.3.3 液压油箱及油路油管参数选定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辣椒收获机液压系统仿真模型建立与分析
    4.1 AMEsim仿真软件介绍
    4.2 单稳阀模型建立
        4.2.1 单稳阀工作原理
        4.2.2 单稳阀HCD建模
    4.3 双向液控单向阀模型建立
    4.4 全液压转向器模型建立
        4.4.1 转向器结构及工作原理
        4.4.2 全液压转向器HCD建模
    4.5 辣椒收获机液压系统AMEsim模型建立
    4.6 单泵系统液压仿真结果分析
        4.6.1 转向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4.6.2 采摘机架升降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4.6.3 无极变速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4.6.4 支腿支撑与伸缩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4.7 三联泵系统液压仿真结果分析
        4.7.1 料箱升降与翻转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4.7.2 采摘滚筒马达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4.7.3 输送系统以及清选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样机试制与试验
    5.1 辣椒收获机样机试制
    5.2 试验验证
        5.2.1 试验条件
        5.2.2 液压系统性能要求
        5.2.3 试验验证方法
    5.3 试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件

(8)自走式喷杆喷雾机驱动系统防滑控制的设计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喷雾机滑转特性分析
    2.1 喷雾机滑转特性分类
        2.1.1 自走式高杆作物喷雾机差速滑转控制分析
        2.1.2 自走式高杆作物喷雾机差力滑转控制分析
    2.2 试验平台驱动运动学分析
        2.2.1 直行运动分析
        2.2.2 两轮转向运动分析
        2.2.3 四轮转向运动分析
    2.3 驱动轮滑转状况判断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防滑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3.1 防滑控制系统设计及其要求
        3.1.1 防滑控制技术要求
        3.1.2 液压驱动系统总体布局
    3.2 防滑控制系统关键部件设计
        3.2.1 控制器
        3.2.2 传感器
        3.2.3 执行器
    3.3 防滑控制系统总体布局分析
        3.3.1 单RTM阀控制方案分析
        3.3.2 双ASC阀控制方案分析
        3.3.3 四泵四马达无阀控制方案分析
    3.4 控制模型建立及数学模型建立
    3.5 控制系统仿真与稳定性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防滑控制策略研究
    4.1 防滑控制系统的模块划分及其拓扑结构
    4.2 PID防滑控制分析
        4.2.1 PID控制基本原理
        4.2.2 PID仿真分析
    4.3 模糊防滑控制分析
        4.3.1 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4.3.2 模糊控制器
        4.3.3 模糊控制策略
        4.3.4 模糊控制仿真分析
    4.4 设计防滑控制策略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防滑控制系统性能试验
    5.1 系统性能压力试验
        5.1.1 液压系统压力测试
        5.1.2 电气系统集成测试
    5.2 田间试验
        5.2.1 试验目的
        5.2.2 试验准备
        5.2.3 试验内容
        5.2.4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石河子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9)大方捆打捆机压缩室的缩比模型及其电液控制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现状
        1.1.2 打捆机简介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方捆打捆机压缩室的缩比模型参数计算
    2.1 相似理论与模型试验
        2.1.1 相似理论
        2.1.2 模型试验
        2.1.3 相似准则的导出
        2.1.4 缩比模型参数计算
    2.2 缩比试验基本参数验证
        2.2.1 压缩方式选择
        2.2.2 压缩过程分析
        2.2.3 液压系统压缩力估值
        2.2.4 压缩频率预取值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方捆打捆机压缩室的缩比模型设计及仿真分析
    3.1 ANSYS Workbench有限元分析
    3.2 静力学仿真分析
    3.3 ANSYS Workbench有限元仿真过程
        3.3.1 几何模型的建立
        3.3.2 分析类型的选择
        3.3.3 材料属性的定义
        3.3.4 网格划分
        3.3.5 施加载荷及约束
    3.4 静力学仿真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压缩室缩比模型的液压系统设计
    4.1 液压系统的建模及仿真分析
        4.1.1 工程机械领域仿真技术的发展过程
        4.1.2 Amesim液压系统仿真软件
    4.2 液压系统设计
        4.2.1 液压系统负载分析
        4.2.2 液压元件选择与系统设计
        4.2.3 Amesim中仿真模型的建立
        4.2.4 基于Amesim的液压系统仿真及分析
    4.3 液压站试验台的制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压缩室缩比模型的控制系统设计
    5.1 控制方式选择
    5.2 控制系统整体结构
    5.3 控制系统硬件配置
        5.3.1 PLC硬件配置
        5.3.2 牵引式大方捆打捆机控制系统中传感器的选择
        5.3.3 控制系统电路设计
    5.4 控制系统设计及程序编辑
        5.4.1 控制流程
        5.4.2 程序编辑软件及语言选择
        5.4.3 PLC控制程序编辑
        5.4.4 HMI触摸屏程序编辑
    5.5 控制程序的仿真
        5.5.1 PLC控制程序仿真调试
        5.5.2 HMI触摸屏系统仿真调试
    5.6 基于缩比模型的电液控制系统搭建及试验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10)大宽幅对行施肥施药车的设计与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作物施肥施药装备发展现状
        1.2.1 国外作物施肥施药装备发展现状
        1.2.2 国内作物施肥施药装备发展现状
        1.2.3 施肥施药装备发展趋势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2章 大宽幅对行施肥施药车的总体结构设计
    2.1 大宽幅对行施肥施药车结构总体设计
        2.1.1 主要技术参数
        2.1.2 施肥施药车的总体结构
    2.2 施肥施药车的创新设计和工作原理
        2.2.1 幅宽拓展结构设计
        2.2.2 施药高度可调结构设计
        2.2.3 对行距离可调结构设计
    2.3 作业调节液压系统
        2.3.1 液压系统原理
        2.3.2 液压系统计算及关键元件选型
    2.4 基于PLC的控制系统设计
        2.4.1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2.4.2 控制程序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Ansys的机构仿真及优化
    3.1 风送喷雾系统设计
        3.1.1 风送喷雾系统的基本结构
        3.1.2 基于Fluent流场仿真的分气管设计优化
        3.1.3 单喷头风量确定
        3.1.4 风送喷雾系统流体仿真
    3.2 基于Ansys机架结构的有限元分析
        3.2.1 模型的建立与简化
        3.2.2 单元选择与网格划分
        3.2.3 受力分析与添加载荷
        3.2.4 计算与结果分析
        3.2.5 模态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大宽幅对行施肥施药车的路径规划系统设计
    4.1 牵引机构整体设计
    4.2 农机自动驾驶基本原理与应用
    4.3 作业路径规划设计
        4.3.1 施肥施药车运动学模型建立
        4.3.2 地头转向轨迹
        4.3.3 跨行行走策略
    4.4 作业路径规划算法设计
        4.4.1 路径规划算法整体结构
        4.4.2 基于Matlab的路径规划系统算法设计
        4.4.3 路径规划系统界面设计与系统仿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大宽幅对行施肥施药车试验与田间作业效果
    5.1 试验目的
    5.2 风送喷雾系统风力测试
    5.3 风送喷雾系统药液雾滴到靶效果试验
        5.3.1 试验设计
        5.3.2 试验结果分析
    5.4 对行精度试验
        5.4.1 直线度精度评价方法
        5.4.2 衔接换行精度评价方法
        5.4.3 试验结果分析
    5.5 样机基本功能调试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内容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我国农机液压技术概况和发展趋势(论文参考文献)

  • [1]自平衡双轴匀混水耕平整复式作业机的经济效益及示范应用研究[D]. 李玉雷. 扬州大学, 2021(09)
  • [2]甘薯联合收获弧栅交接刮板链输送机构研究与优化[D]. 申海洋.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
  • [3]农机多机协同作业任务分配关键技术研究[D]. 王猛. 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 2021(01)
  • [4]地轮前置式高机动性机架平台优化设计与工程应用[D]. 乔辉.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5]联合收割机收割分离液压系统的监控研究[D]. 高阳.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6)
  • [6]酿酒葡萄修剪机液压系统设计与试验研究[D]. 蔡文龙.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7]辣椒收获机液压系统设计研究[D]. 赵飞龙.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8]自走式喷杆喷雾机驱动系统防滑控制的设计与研究[D]. 易哲田. 石河子大学, 2020(08)
  • [9]大方捆打捆机压缩室的缩比模型及其电液控制系统研究[D]. 李春燕. 吉林大学, 2020(08)
  • [10]大宽幅对行施肥施药车的设计与试验[D]. 陆荣超. 扬州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我国农机液压技术的概况及发展趋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