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任在秦腔舞台上的艺术形象

论周任在秦腔舞台上的艺术形象

一、浅谈秦腔舞台上的周仁艺术形象(论文文献综述)

赵莎莎[1](2019)在《传统秦腔剧目研究》文中指出秦腔作为中国戏曲发展史上一个具有特殊意义的剧种,是整个梆子腔体系的代表。明清以来,生长于民间的传统秦腔经过长期演出实践,由无数民间艺人积累创造,形成了题材丰富、类型多样的剧目,承担着娱人娱神、祈福还愿、人际交往等多重社会功能,是西北地区民众性格、世俗人情、地域文化的集中展现。“传统秦腔剧目研究”是一项牵涉面较广的课题,本文着力于在戏曲学研究视域下对传统秦腔剧目进行综合性、全面性考察,融传统秦腔剧目的基本特征、发展流变、创作形态、文学特色、舞台呈现、民俗文化、地域流播等多方面的研究于一体。本文从传统秦腔剧目的概况研究开始,从“概况”、“分类”、“命名”三方面对剧目进行系统梳理。重点聚焦剧目的创作形态演变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剧目的文学特色与舞台呈现,并延展到传统秦腔剧目在西北地区的流播。力图构建一个立体多元的传统秦腔剧目研究框架。第一章“传统秦腔剧目概况”是对本文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介绍,主要考辨传统秦腔剧目的出现时间,探析其生成机制、传承方式及剧本体制特征,分析民间艺人集体创作特征及创作阶段,研究代表性文人创作剧目的秦腔移植,统计剧目数量并梳理存目、存本情况。第二章“传统秦腔剧目分类”按研究视域的不同,从戏曲研究的常规视角和传统秦腔剧目的本体特征两个维度出发,对剧目的分类进行系统梳理与细化评述,总结剧目分类的价值与意义。第三章“传统秦腔剧目的命名”关注以往研究较少涉及的内容,从剧目命名方式的多样性出发,重点分析纷繁复杂的多名与重名现象,探究传统秦腔剧目命名背后的民间性特质。第四章“传统秦腔剧目的创作形态及其演变”是第五章“传统秦腔剧目的文学特色”与第六章“传统秦腔剧目的舞台呈现”的研究基础。第四章从演员中心制为主导的剧目创作形态出发,梳理传统秦腔剧目从口头剧本形态的路头戏到有固定文本形态的定本戏的嬗变轨迹。第五章分析传统秦腔剧目的文学特色,重点关注剧目文学与地域文化、民众心理之间的关系。探讨叙事共生体背景下剧目的多元化题材来源,分析英雄演义、世俗传奇和神怪故事这三种传统秦腔剧目的主要题材类型对秦人性格、西北民风、甘陕民俗等秦地文化的展现。探究传统秦腔剧目的故事内涵对民众心理的体现以及集体愿望的表达,分析传统秦腔剧目中王侯将相、英雄人物的塑造所体现出的平民阶层的想象特征,分析“同姓一家”心理主导下演出剧目的民俗禁忌。在上述论述基础上概括传统秦腔剧目所具备的俗文学特质,重点分析经典剧目《五典坡》与《打金枝》中的世俗民情展现。第六章研究传统秦腔剧目的舞台呈现。传统秦腔剧目的编演将舞台效果放在第一位,特技使用的目的是为了在舞台上艺术化地塑造人物、表现情绪、展现剧情。名角优秀的舞台表现力成就了一批经典剧目,二者之间形成了繁荣共生的关系。而传统秦腔剧目之所以适宜场上演出,和剧目所具备的剧场性密切相关。从南戏《琵琶记》与秦腔《铡美案》的对比分析可见,根植于民间的传统秦腔剧目具备更强的剧场性,更适合舞台演出。第七章是传统秦腔剧目的衍生研究。秦腔在西北地区的广泛流播使其具备了西北文化的共性特质,但不同地区依据不同的实际情况,秦腔班社和艺人在组织方式、擅演剧目上各有不同,剧目的流播也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点,传统秦腔剧目由此更为丰富多元。余论部分是传统秦腔剧目研究的延展性讨论。关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戏改工作对剧目造成的影响,并引入“戏曲剧种文化生态”的概念探讨新时期以来秦腔的命运。

李有军[2](2019)在《秦腔《三滴血》经典化建构》文中研究指明易俗社范紫东先生秦腔剧作《三滴血》历经百年演绎,至今依然占据秦腔舞台中心。囿于民国与新中国迥异的时代语境,《三滴血》剧本建国后被集体性改编。全剧讽喻主观主义、教条主义旨归契合了延安文艺以来国家对官僚主义、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批判。《三滴血》精妙的戏剧构思,颇具世俗审美的舞台艺术趣味和彰显华夏民族审美精神的文化品格,赓续了传统戏曲的经典化路径。戏曲电影《三滴血》全国公映与掌握文化领导权中共高层推进的三大秦班"十三省巡演",更在戏曲媒介传播维度促推了秦腔《三滴血》经典化建构。

司可嘉[3](2019)在《秦腔舞台布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秦腔是中国最古老的戏剧之一。秦腔舞台布景研究是秦腔戏曲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秦腔戏曲传承和发扬光大有重要意义。本课题在研究过程中,通过查阅文献、剧院实地走访,对秦腔舞台布景的起源、发展脉络、造型艺术特征、色彩艺术特征等四个方面进行全面的分析与总结。秦腔舞台布景与古代的户外表演有关,其雏形应可追溯到秦汉时期。在秦腔舞台布景的发展中,清代是重要的时期,出现了规范化、程式化的格局,到了近现代,又有了新的气象;秦腔舞台布景的造型艺术特征由两个方面体现:平面化造型、立体化造型;布景的设置形式分为四个方面:中心点缀式设置、场景转换式设置、垂幕装饰式设置、多媒体式设置。秦腔舞台布景的色彩艺术特征体现在三个方面:灯光色彩和布景色彩的关系、人物服装色彩和布景色彩的关系、剧情与布景色彩的关系。基于上述认识,论文作者以秦腔舞台布景的传承与创新为出发,以现代设计手法为设计手段,以传统戏曲舞台布景的元素为依据完成设计实践,针对秦腔舞台布景进行创新设计,从新颖、实用的设计效果出发,创作出一系列以秦腔剧目为题材的舞台布景。本课题通过对秦腔舞台布景的系统梳理,希望能够完善秦腔舞台美术的理论体系,为后来人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借鉴。

王璐璐[4](2019)在《秦腔生角服饰及配饰图案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秦腔诞生在历史悠久的秦地,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艺术形式,它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传承着东方艺术的魅力,丰富着人们的生活,陶冶着人们的情操。本课题从微观角度研究秦腔生角服饰及配饰的图案。通过大量的资料搜集和整理,归纳出秦腔生角服饰及配饰图案的发展史,探究秦腔生角服饰及配饰的文化内涵和艺术特色,通过自己的创作实践作品来探讨秦腔生角服饰及配饰图案在文创产品当中的应用。本课题主要通过四个部分对秦腔生角服饰及配饰图案进行论述。首先,从秦腔历史、秦腔服饰及图案的发展史中获取有效的信息,整理归纳出从远古至明清期间秦腔生角服饰及配饰图案的发展历史;根据秦腔生角角色不同、服饰的款式不同及配饰进行分类。其次,将秦腔生角服饰及配饰的图案按照专用纹样、常用纹样、辅助纹样和程式化纹样四个方面进行归纳整理,分析不同类题材在生角服饰及配饰中的组织形式和表现手法,并进一步解析它们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及象征意义。再次,从单独式构图、连续式构图和异形式构图这三个方面探究秦腔生角服饰及配饰图案的构成形式,从色彩的对比、明度的变化、黑金线的作用以及色彩的象征性表达这四个方面研究其色彩搭配形式。最后,提取秦腔生角服饰及配饰图案中的动植物、文字等题材通过变形重组成新的形式,用现代的设计理念和方法,设计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的装饰性图案,并运用到文创产品中,进而推广秦腔文化。通过上述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对秦腔生角服饰及配饰图案的发展历史、文化内涵和艺术特征梳理总结,并将研究出的理论内容运用到实践作品当中。希望本论文的研究成果能够为秦腔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尽一些绵薄之力,为现代设计提供可以借鉴的艺术来源和设计灵感。图120幅,参考文献53篇。

郭佳辛[5](2019)在《秦腔戏曲传播中的正旦形象研究》文中认为秦腔作为陕西地方戏曲,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影响。正旦作为秦腔戏曲中非常重要的人物形象,在秦腔戏曲舞台上的女性人物中几乎占据着中心地位,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力。秦腔戏曲作为中国的传统艺术之一,其剧目中蕴含着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传承秦腔戏曲艺术的精神和精髓,传播秦腔戏曲一切有价值的内容,是促使和推动其生存与发展的重要举措。而对秦腔正旦形象的传承和传播,则是整个秦腔戏曲传承与传播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大众传媒时代的到来,秦腔戏曲的传承方式与传播渠道日益多元化。由于社会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秦腔戏曲的表演和传播空间也不断地得到拓展,从最初的舞台表演,延伸到广播、电影、电视以及各种新媒体的表演和传播形态中,这就为秦腔戏曲正旦形象的塑造、传承与传播提供了更好的平台,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渠道。本文结合秦腔戏曲正旦形象塑造、传播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运用传播学中的“把关人”理论,探讨创作者、表演者和传播者对秦腔戏曲传播中正旦形象的把关过程。首先是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在课题背景和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核心问题以及相应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其次是对秦腔戏曲传播中正旦形象的把关模式进行梳理,依次从创作者、表演者以及不同传播渠道中传播者对秦腔戏曲传播中的正旦形象把关的三个方面,探讨秦腔戏曲传播中正旦形象的价值和意义,进而探究秦腔戏曲中正旦形象传播的有效方式,使秦腔戏曲更好的发展下去;最后是视频的应用实践环节,结合全文,通过视频的形式对秦腔戏曲中的正旦形象进行展现。图34幅,参考文献58篇

胡笳[6](2019)在《民国时期三意社研究》文中指出民国时期,在辛亥革命的影响下,易俗社首开秦腔改良运动的风潮并带动了一批秦腔班社加入到了秦腔改良运动当中。三意社作为江湖戏班向改良班社过渡的代表,在秦腔改良运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和艺术主张。纵观三意社在民国时期的活动历程,三意社经历了由上演传统剧目到传统剧目与新编剧目并举大的局面;在编导团队上也经历了从早期向社会公开征稿到拥有自己的编导团队的整个过程。本文将在梳理三意社的剧本、对三意社主要人员的生平活动和贡献、收集与三意社相关的文史资料而进行写作,试图厘清三意社在民国秦腔改良运动中的贡献与作用,从而更好地总结三意社在秦腔改良过程中的得失。

胡笳[7](2019)在《秦腔《周仁回府》的改编与传承》文中提出《周仁回府》原名《忠义侠》,作为秦腔八大本之一,《周仁回府》历来受到观众的喜爱和追捧,其中的《悔路》《夜逃》《哭墓》更是作为折戏受到民众的喜爱。自清末由碗碗腔移植为秦腔后,《周仁回府》历经了多次改编,在历代秦腔演员的排演过程中,民间亦根据每一代演员自身的艺术水平和对《周仁回府》的演绎水平评选"活周仁"。自第一代"活周仁"李云亭起,至今已有八代"活周仁"先后活跃在秦腔舞台上,成为秦腔演

庞晨曦[8](2019)在《基于秦腔开展幼儿审美教育的行动研究》文中提出秦腔作为中国西北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源于古代陕西的民间歌舞,是在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长安生长壮大起来的,经历代人民的创造而逐渐形成。在漫长的孕育过程中,它不断的融合并吸取秦地民间传统文化的营养,逐渐形成自身独特的美学特征和自身规律。秦腔集文学、舞蹈、音乐、美术等艺术形式为一体,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表演艺术,在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段及戏服、脸谱、舞台布景、道具的艺术造型上具有独特的审美教育价值。本研究寻找幼儿审美心理特点与秦腔艺术的契合点,采择多样、趣味的秦腔艺术元素,有效科学地开展审美教育,促进幼儿的视觉、听觉审美感知能力及审美想象能力的提升,丰富幼儿审美教育理论,是一次幼儿园审美教育本土化的尝试。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遵循“计划——实施——反思——再实施”的流程,选取西安市R幼儿园的一个班作为研究场域,与该班的主、副班老师组成研究团队。研究者与合作教师设计好行动方案、观察记录表、访谈提纲之后,实践开展行动研究。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主要包括问题的提出,阐释选题缘由,在参阅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相关文献做综述,界定相关的核心概念,探寻研究的目的与意义,明确研究的思路与方法。第二部分,秦腔对幼儿审美教育价值的理论剖析:借鉴美学、文化学、教育学、民俗学等学科理论充分挖掘秦腔对幼儿潜在的审美教育价值。主要包括:秦腔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段提升幼儿的听觉、视觉审美感知能力;秦腔戏服、脸谱、舞台布景、道具的艺术造型蕴蓄幼儿的审美想象能力。第三部分,基于秦腔开展幼儿审美教育的行动研究:研究者与合作教师将设计好的行动方案付诸行动,进入研究情境后,就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反思并作进一步调整与再反思的实践历程。行动研究中采取参与式观察法考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行为和言语表现;行动研究结束后从审美教育活动的目标设定、内容选择、组织实施、评价方式与内容四个方面对本次行动研究的有效经验做出总结。第四部分,教育建议与研究反思:在行动研究后,研究者为了后期更好的基于秦腔开展幼儿审美教育为幼儿教师提出了相关建议,主要包括教育意识树立、教学活动设计、教学角色参与、艺术氛围营造四个层面的相应建议。最后就研究者自身与本研究中的限制与不足进行了整体反思。

张卫珍[9](2018)在《我对秦腔《周仁回府》的探索浅识》文中研究指明《周仁回府》是秦腔剧目中的八大本之一,为近世秦腔舞台上的经典剧目,也是我最喜爱和推崇的剧目,这出戏无论是跌宕起伏的剧情,如泣如诉的唱腔,还是充满情感的道白,都深深地感动着我,让我如痴如醉地融入到演出排练中,融入到角色的心理与情感世界中。少年时我求学于陕西周至戏校,在学校排练的诸多剧目中,最多的就是《周仁回府》。为了演好这折戏,每逢

辛雪峰[10](2017)在《新音乐工作者与艺人协作创腔的成功实践——以《三滴血》为例》文中研究表明从易俗社演出广告可以看出,新中国成立后,易俗社改编上演了本社自编剧目《夺锦楼》《软玉屏》《庚娘传》《翰墨缘》《一字狱》《三知己》《绿绮记》《韩宝英》《还我河山》《三滴血》等剧目,其中影响力最大的当数范紫东编写的《三滴血》。《三滴血》创作于1918年,当时《洗冤集录》一书流行法学界,一些县丞往往援引书中断案经验武断断决讼事,常常铸成

二、浅谈秦腔舞台上的周仁艺术形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秦腔舞台上的周仁艺术形象(论文提纲范文)

(1)传统秦腔剧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1、传统秦腔
        2、剧目与剧本之辨析
        3、研究范围
    三、研究综述
        1、秦腔剧种演变史研究
        2、传统秦腔文学研究
    四、文献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来源
        2、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传统秦腔剧目概况
    第一节 剧目出现时间
        一、明初说
        二、明中叶说
        三、剧目出现时间推测
    第二节 剧目生成机制、传承方式及剧本体制
        一、生成机制
        二、传承方式
        三、花雅之争背景下传统秦腔剧本体制的定型
    第三节 民间艺人与集体创作
        一、创作主体及创作特征
        二、传统秦腔剧目的创作阶段
    第四节 清代剧作家李芳桂“十大本”与秦腔移植
        一、李芳桂生平及“影戏”简述
        二、“十大本”及其秦腔移植
    第五节 传统秦腔剧目的数量与现存情况
        一、剧目数量
        二、现存情况
第二章 传统秦腔剧目分类
    第一节 戏曲研究常见分类标准
        一、体制规模
        二、角色行当
        三、题材类型
        四、演出习俗
        五、其他分类方式
    第二节 传统秦腔剧目研究主流分类标准
        一、故事朝代
        二、版本形态
        三、禁演与否
    第三节 传统秦腔剧目分类的意义
        一、故事题材丰富广泛
        二、传统秦腔演出繁盛
        三、传统秦腔作为独立剧种的成熟性
第三章 传统秦腔剧目命名
    第一节 命名方式
    第二节 多名与重名之探析
        一、一剧多名(同目异名)
        二、多剧一名(同名异目)
    第三节 传统秦腔剧目命名的民间性特质
        一、口语化、通俗化
        二、类型化
第四章 传统秦腔剧目的创作形态及其演变
    第一节 传统秦腔剧目创作的原始形态:路头戏
        一、从台州戏班的路头戏讲起
        二、秦腔剧目创作的原始形态:路头戏
    第二节 民间艺人对演出剧目的整理:演出抄本
        一、演出抄本产生的背景
        二、演出抄本的三种类型
    第三节 经典剧目的书坊刻印本与定本戏
        一、经典剧目刻印本:曲词固定的定本戏
        二、定本戏评述
第五章 传统秦腔剧目的文学特色
    第一节 传统秦腔剧目的题材分析
        一、“叙事共生体”与多元化题材来源
        二、题材类型与秦地文化之关系
    第二节 传统秦腔剧目的民众心理表达
        一、类型戏故事内涵:世俗心理的表达
        二、平民化王侯英雄:草根阶层的想象
        三、“同姓一家”的民众心理与民俗禁忌
    第三节 传统秦腔剧目的俗文学特质
        一、俗文学特质概说
        二、个案分析:《五典坡》与《打金枝》中的世俗民情
第六章 传统秦腔剧目的舞台呈现
    第一节 传统秦腔剧目与表演特技
    第二节 经典剧目与名角
    第三节 传统秦腔剧目与场上演出
        一、“填词之设,专为登场”
        二、对比研究:南戏《琵琶记》与秦腔《铡美案》
第七章 传统秦腔剧目在西北地区的流播
    第一节 传统秦腔剧目在陕西的流播
        一、中路秦腔(西安乱弹)
        二、东路秦腔(同州梆子)
        三、南路秦腔(汉调桄桄)
        四、西路秦腔(西府秦腔)
    第二节 传统秦腔剧目在甘肃的流播
        一、中路秦腔
        二、东路秦腔
        三、南路秦腔
    第三节 传统秦腔剧目在新疆、宁夏、青海等地流播
        一、新疆秦腔
        二、宁夏秦腔
        三、青海秦腔
余论
    一、戏改对传统秦腔剧目的影响
        1、西北地区传统秦腔剧目审查与整理工作报告
        2、戏改的影响
    二、新时期以来秦腔的命运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秦腔《三滴血》经典化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一、时代主题与剧目改编
二、艺术趣味与审美品格
三、秦腔电影与省外巡演
    (一)秦腔电影《三滴血》
    (二)“十三省巡演”
余论

(3)秦腔舞台布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课题的选题依据和研究背景
    1.2 本课题的相关研究现状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1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1.3.2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4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4.1 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课题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1.5.1 课题研究难点
        1.5.2 课题创新点
2 秦腔舞台布景的发展脉络
    2.1 先秦及秦汉时期秦腔舞台布景的萌芽
    2.2 隋唐及宋元时期秦腔舞台布景的发展
    2.3 明清时期秦腔舞台布景的成熟
    2.4 近现代时期秦腔布景的兴盛
    2.5 当代秦腔布景的现代化发展
3 秦腔舞台布景的造型艺术特征
    3.1 秦腔舞台布景的维度形式
        3.1.1 平面化
        3.1.2 立体化
    3.2 秦腔舞台布景设置形式
        3.2.1 中心点缀式
        3.2.2 场景转变式
        3.2.3 垂幕装饰式
        3.2.4 多媒体式
4 秦腔舞台布景的色彩艺术特征
    4.1 灯光色彩和布景色彩的关系
        4.1.1 灯光的冷暖色
        4.1.2 灯光的明暗度
    4.2 人物服装色彩和布景色彩的关系
        4.2.1 传统戏服装色彩与布景的关系
        4.2.2 现代戏服装色彩与布景的关系
    4.3 剧情与布景色彩的关系
        4.3.1 悲剧剧情与布景色彩的关系
        4.3.2 喜剧剧情与布景色彩的关系
5 实践展示
    5.1 设计思路
    5.2 设计说明
        5.2.1 色彩分析
        5.2.2 舞台结构
    5.3 舞美效果呈现
    5.4 实物展示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清单
致谢

(4)秦腔生角服饰及配饰图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1.3.1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2 课题研究的目的
    1.4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4.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课题研究的方法
    1.5 课题研究难点及创新点
        1.5.1 课题研究难点
        1.5.2 课题创新点
2 秦腔生角服饰及配饰图案的概述
    2.1 秦腔生角服饰及配饰图案的历史沿革
        2.1.1 孕育与萌芽时期-远古到商周
        2.1.2 发展期-汉代到宋元朝
        2.1.3 成熟鼎盛期-明清时期
    2.2 秦腔生角服饰及配饰的分类
        2.2.1 秦腔生角的分类
        2.2.2 秦腔生角服饰及配饰的分类
    2.3 本章小结
3 秦腔生角服饰及配饰图案的文化特征
    3.1 专用纹样
    3.2 常用纹样
        3.2.1 龙
        3.2.2 四君子
        3.2.3 牡丹
        3.2.4 莲
    3.3 辅助纹样
        3.3.1 云纹
        3.3.2 暗八仙
        3.3.3 八吉祥
        3.3.4 文字
    3.4 程式化纹样
        3.4.1 虎首鱼尾
        3.4.2 海水江崖
        3.4.3 官衣补子
    3.5 本章小结
4 秦腔生角服饰及配饰图案的艺术特征
    4.1 秦腔生角服饰及配饰图案的构图形式
        4.1.1 单独式构图
        4.1.2 连续式构图
        4.1.3 异形式构图
    4.2 秦腔生角服饰及配饰图案的色彩搭配形式
        4.2.1 色彩的对比搭配
        4.2.2 明度变化的运用
        4.2.3 黑金线的作用
        4.2.4 图案色彩的象征性表达
    4.3 本章小结
5 实践展示
    5.1 本课题设计理念展示
        5.1.1 设计灵感来源
        5.1.2 实践作品分析
    5.2 本课题设计产品展示
        5.2.1 家居用品系列设计展示
        5.2.2 纸制品系列设计展示
        5.2.3 塑料制品系列设计展示
        5.2.4 实践成品展示
6 研究总结
    6.1 研究结论
    6.2 存在不足
    6.3 研究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5)秦腔戏曲传播中的正旦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一般理论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
        1.3.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秦腔戏曲传播中正旦形象塑造的把关模式
    2.1 有关概念的界定
        2.1.1 传播学“把关人”理论概念
        2.1.2 正旦角色概念的界定
        2.1.3 正旦形象概念的界定
    2.2 把关模式对秦腔戏曲传播中正旦形象塑造的作用
    2.3 秦腔戏曲传播中正旦形象塑造的把关模式流程图
3 创作者对秦腔戏曲传播中的正旦形象题材的把关
    3.1 创作者对宫廷与官宦家庭中的正旦形象的把关
        3.1.1 政治斗争中的正旦形象
        3.1.2 爱情婚姻中的正旦形象
        3.1.3 涉及社会伦理道德的正旦形象
    3.2 创作者对商家与知识分子家庭中正旦形象的把关
        3.2.1 政治斗争中的正旦形象
        3.2.2 爱情婚姻中的正旦形象
        3.2.3 涉及社会伦理道德的正旦形象
    3.3 创作者对平民家庭中正旦形象的把关
        3.3.1 爱情婚姻中的正旦形象
        3.3.2 涉及社会伦理道德的正旦形象
4 表演者对秦腔戏曲传播中正旦形象特点的把关
    4.1 表演者对正旦形象妆容发饰特点的把关
        4.1.1 面部妆容
        4.1.2 头饰
    4.2 表演者对“唱”技巧特点的把关
    4.3 表演者对“念”技巧特点的把关
    4.4 表演者对“做”技巧特点的把关
5 不同渠道传播中传播者对正旦形象的把关
    5.1 舞台表演中传播者对正旦形象的把关
    5.2 电影电视中传播者对正旦形象的把关
        5.2.1 内容层面的把关
        5.2.2 形式层面的把关
    5.3 网络媒体中传播者对正旦形象的把关
    5.4 手机移动客户端中传播者对正旦形象的把关
6 《艺·秦腔·正旦》视频应用实践
    6.1 视频的选题
    6.2 视频的形式及内容
7 结论
    7.1 研究结果总结
    7.2 创新之处
    7.3 本课题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A:图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民国时期三意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改良秦腔与三意社
    第一节 改良秦腔的浪潮
    第二节 从长庆班到三意社
    第三节 三意社的分化和中兴
第二章 三意社编演团体的形成
    第一节 三意社的教练和演员
    第二节 三意社培养的学生
    第三节 三意社的编导团体
第三章 三意社的剧目创作
    第一节 改良秦腔运动中的剧作观
    第二节 三意社的改编和移植剧目
    第三节 三意社的新编剧目
第四章 三意社的成就与影响
    第一节 苏家戏的产生与认同
    第二节 三意社的剧场建设与分社后的演出状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民国时期部分报刊文献全文
附录二 :民国时期三意社出科学员名录
附录三 :民国时期三意社新编剧目上演年代
致谢
在读期间的研究(创作)成果

(8)基于秦腔开展幼儿审美教育的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绪论
    一、问题提出
        (一)传承秦腔的价值需求
        (二)秦腔中蕴含浓厚的艺术底蕴
        (三)幼儿园审美教育的现实呼唤
    二、文献综述
        (一)关于秦腔的研究
        (二)关于审美教育的研究
        (三)关于幼儿审美教育的研究
        (四)已有文献的述评
    三、核心概念界定
        (一)秦腔
        (二)审美教育
        (三)幼儿审美教育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 秦腔对幼儿审美教育价值的分析
    一、秦腔艺术手段提升幼儿的听觉审美感知能力
        (一)秦腔“唱”的音乐性促进幼儿对音色和节奏的审美感知
        (二)秦腔“念”的韵律性促进幼儿对语言节奏的审美感知
        (三)秦腔“做”的舞蹈性促进幼儿对舞蹈节拍的审美感知
        (四)秦腔“打”的节奏性促进幼儿对音乐鼓点的审美感知
    二、秦腔艺术手段提升幼儿的视觉审美感知能力
        (一)秦腔“唱”的画面性促进幼儿对表演意象的审美感知
        (二)秦腔“念”的内容性促进幼儿对表演情节的审美感知
        (三)秦腔“做”的技巧性促进幼儿对形体技巧的审美感知
        (四)秦腔“打”的表现力促进幼儿对形体造型的审美感知
    三、秦腔艺术造型蕴蓄幼儿的审美想象能力
        (一)秦腔戏服设计激发幼儿对形象的审美想象
        (二)秦腔脸谱构图激发幼儿对造型的审美想象
        (三)秦腔舞台布景激发幼儿对表演的审美想象
        (四)秦腔道具装饰激发幼儿对舞台的审美想象
第三部分 基于秦腔开展幼儿审美教育的行动研究实施
    一、行动研究的准备
        (一)研究场域
        (二)研究对象
        (三)合作教师
    二、行动研究的设计
        (一)行动研究的可行性分析
        (二)行动方案的确立
    三、行动方案的实施
        (一)第一阶段:“感知体验秦腔美”主题
        1.活动一《走进秦腔》
        2.活动二《小小伴奏家》
        3.活动三《小脸变变变》
        4.活动四《漂亮的秦腔戏服》
        5.活动五《小小三秦文学家》
        6.第一阶段“感知体验秦腔美”活动效果和反思
        (二)第二阶段:“表达创作秦腔美”主题
        1.活动一《我心中的秦腔》
        2.活动二《秦腔小剧场》
        3.活动三《妈妈带我看秦腔》
        4.第二阶段“表达创作秦腔美”活动效果和反思
    四、行动研究的总结
        (一)倡导“审美体验”为主的审美教育目标
        (二)融合“多感官”的趣味性审美教育内容
        (三)建立“螺旋上升式”的活动圈保障审美教育的实施
        (四)强调“多元动态”的审美教育评价方式与内容
第四部分 教育建议与研究反思
    一、教育建议
        (一)教育意识树立:秦腔审美教育的价值认同
        (二)教学活动设计:充分调动多审美通道的幼儿审美体验
        (三)教学角色参与:积极鼓励多形式表达的幼儿审美探索
        (四)艺术氛围营造:巧妙创设审美意境的幼儿生活空间
    二、研究反思
        (一)研究者的反思
        (二)对本研究的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新音乐工作者与艺人协作创腔的成功实践——以《三滴血》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物唱腔音乐设计
二、音乐总体设计及器乐部分的创作
小结:关于活腔活调与定腔定调

四、浅谈秦腔舞台上的周仁艺术形象(论文参考文献)

  • [1]传统秦腔剧目研究[D]. 赵莎莎.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 [2]秦腔《三滴血》经典化建构[J]. 李有军. 戏曲艺术, 2019(03)
  • [3]秦腔舞台布景研究[D]. 司可嘉.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4]秦腔生角服饰及配饰图案的研究[D]. 王璐璐.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5]秦腔戏曲传播中的正旦形象研究[D]. 郭佳辛.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6]民国时期三意社研究[D]. 胡笳. 上海戏剧学院, 2019(02)
  • [7]秦腔《周仁回府》的改编与传承[J]. 胡笳. 剧影月报, 2019(02)
  • [8]基于秦腔开展幼儿审美教育的行动研究[D]. 庞晨曦. 西南大学, 2019(12)
  • [9]我对秦腔《周仁回府》的探索浅识[J]. 张卫珍. 金秋, 2018(14)
  • [10]新音乐工作者与艺人协作创腔的成功实践——以《三滴血》为例[J]. 辛雪峰. 音乐天地, 2017(11)

标签:;  ;  ;  ;  ;  

论周任在秦腔舞台上的艺术形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