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成才:迈向新世纪的“通行证”

学习成才:迈向新世纪的“通行证”

一、学习成才:迈向新世纪的“通行证”(论文文献综述)

周新胜,张萍丽[1](2017)在《大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与途径——以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在全民阅读背景下,大学生课外阅读得到了有效推进,但在一些独立学院中仍然存在不够重视、缺乏指导、机制不全、载体单一等问题。本文以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为例,从科学决策、顶层规划、有效指导、组织落实和创新激励等方面提出具体建议,试图为独立学院开展大学生课外阅读活动提供借鉴。

刘丹丹[2](2017)在《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文中指出先秦儒家学者倡导的道德思想及规范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道德气质、人文素养以及人们的日常行为规范,他们创造的丰富德育文化为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德育资源。研究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是对传统的再认识,将古典的道德思想文化重新呈现在大家眼前,运用于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中,既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也是对传统文化价值合理运用的体现。本文主体由三部分内容组成,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先秦儒家、先秦儒家德育的目标、先秦儒家德育的主要内容、先秦儒家常用的德育方法进行简要概述;第二部分简要概述了认同及价值认同的概念、特征和意义,论证了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提升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的重要意义;第三部分主要围绕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展开,分析了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论证了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先秦儒家优秀德育思想对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旨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

冯业真[3](2014)在《高校学习雷锋精神常态化研究》文中提出雷锋精神是历经几代人传承和丰富发展的高尚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引领着社会道德风尚。雷锋精神影响了数以千万计的人,特别是对大学生群体,雷锋精神以其强大的精神感染力对大学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大学生是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是学习雷锋精神的主力军。高校学习雷锋精神是加强学生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高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是不能忽视的德育资源。然而,总结这几十年来高校学习雷锋精神的历程和经验可以发现,高校学习雷锋精神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不够持久和常态的问题。因此,高校学习雷锋精神常态化具有现实意义,这也是顺应大学生精神文化新需求基础上对各高校和高校师生提出的一项重要任务。高校学习雷锋精神常态化是理论问题,也是实践问题。本文探索雷锋精神的时代价值以及如何使高校学习雷锋精神常态化等基本问题,以期进一步丰富和完善雷锋精神理论体系,对高校德育教育提供理论参考,使雷锋精神融入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更好促进和谐校园的构建。本文共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雷锋精神的概念、学习雷锋精神常态化的概念、雷锋精神价值以及时代内涵的解析。雷锋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凝聚着全人类共同珍视的时代精神、反映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第二部分主要是对高校学习雷锋精神常态化的现实必然性和重要性进行剖析。这部分从“中国梦”的实现、社会主义道德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几个方面论述其必然性;从有助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打牢全体大学生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有助于引导高校党员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几个方面论述其重要性。第三部分主要是对高校学习雷锋精神常态化的现状进行调查、得出结论并对产生问题的深层次原因进行剖析。高校学习雷锋精神常态化现状并不乐观,存在着学校对学习雷锋精神不够重视等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包括市场经济副作用、学校教育局限性、网络道德失范等。第四部分是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关于高校学习雷锋精神常态化的有效途径。高校学习雷锋精神常态化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协作配合,利用多种渠道,不断改进创新以增强实际效果。

倪瑾[4](2014)在《共青团的功能定位:组织动员和资源整合》文中研究指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正经历着一场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社会生活领域的重大历史变革。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转型不断加速,原本单一的集体和国家所有制经济结构向多种所有制并存的经济结构转变,传统政府管理模式下的二元社会结构日益受到冲击并逐步走向瓦解,新的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开始显现,大量的原来囊括于单位之中的单位人迅速演变为独立的社会人。这些结构性的变化,给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发展及其政治功能的发挥产生了深刻影响。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时期,发挥着特殊的政治功能,在政治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此同时,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个无以回避的客观现实开始显露:社会群体开始分化,青年群体结构和青年需求呈多元化发展,青年社团大量涌现,青年社会问题日益增多,共青团组织对青年的有效覆盖和在青年中的影响力有所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从复杂的客观情势中探寻共青团的发展规律,正确认知共青团的基本功能,成为共青团理论研究过程中必须面对、无以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但是在整个功能体系中,政治功能具有根本性地位和基础性作用。一定意义上讲,只有准确判断和理解共青团的政治功能,才能较好的把握共青团的本质,为共青团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行为主体,共青团自身的特性决定着其政治功能的发挥,并对其发展产生深刻影响。从中国的政治体系来看,共青团的功能发挥又是同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及运行逻辑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从巩固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角度看,分析共青团的政治功能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性。由此,党团关系的分析视角可以看作是新时期研判共青团政治功能的切入口。实践表明,党团关系主要体现于二者在组织资本衔接、组织体系、工作模式等方面具有显见的内生逻辑。基于党团关系的视角,检视客观实践可以发现,在共青团的政治功能体系下,它主要发挥着组织动员和资源整合的功能。这是从其发展历程、职能变迁、现实需要等层面得出的基本结论。为此,本文主要着笔于共青团的组织动员和资源整合这两大政治功能。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看,组织的性质对于组织具有内在规定性,直接关系到其功能的发挥。对于共青团而言,尽管它是社会团体,但是其日常的行为逻辑实际上表明,它具备的政治性、公共服务性、群众性和实践性等四大属性。历史是一面镜子,有助于借鉴和参考。自1922年诞生以来,中国共青团始终在中国共产党坚强有力的领导和带领下,不断地完善着自身的政治功能。简约地看,1949年以前,它主要是以政治斗争为主要功能的政党型团体;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期,它主要是以青年管理为主要功能的准政府型团体;改革开放到新世纪之初,则主要是以公益服务为主要功能的社会型团体;随后至今,则主要是以动员和整合为主要取向的群团组织。透过其政治功能的历史变迁可以看出,党与团的特殊关系是其功能变迁的中轴线,青年特点及需求是其功能变迁的方向标,保持先进性质是其功能变迁的自变量,时代环境的变化是其功能变迁的因变量。一种组织能不能充分发挥它的功能,同其组织结构的基本状态直接相关。一般而言,开放的组织边界和扁平的组织结构,能与外部资源实现有效对接,能实现内部成员之间的真诚沟通,是构成一个有机的组织结构的重要条件。从共青团的成长、发展历史可以看出,它正在逐渐成为一种有机的组织结构,不断释放其组织动员的常态功能。笔者在我市市的实证调研发现,在共青团日渐具备开放性特征的情况下,它组织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公共事务治理的积极性越来越强,尤其是在社区这一层级,共青团与居民、居委会及社区社会组织等主体开展互动合作的情形异乎常见。我市市共青团开展的“青春创建”活动清晰地说明,组织动员的目标、操作技术和依存环境共同构成共青团组织动员功能的三个基本维度,为什么要组织动员、组织动员什么、如何组织动员则构成共青团组织动员功能的基本运作机制。展开来说,之所以要组织动员,乃是源于两个层面的考虑:一方面,在全能主义政治模式逐渐消退的情况下,面对日益兴起的社会力量和日渐蓬勃的社会参与,共青团自然需要予以积极对接。这是社会发展形势变化后的客观需要。如果不能对这一形势予以有效应对,则会严重制约共青团的成长发展。另一方面,同共青团自身的客观现状直接相关。面对窘迫的成长发展空间,共青团需要“突围”,而要实现顺利“突围”则需要借助外力。所以,它要组织动员其他合适的力量加入到自身的队伍中来。组织动员什么?这则主要是指它组织动员相关的利益群体围绕共同关注的议题展开一致性的行动。如何组织动员?我市市的案例表明,主要表现在制造声势、搭建平台、科层命令和利益诱导四个方面。在各种新型组织不断兴起的时代,共青团如果仅仅依赖于计划体制、行政手段和单纯依托于党政机构建立的结构体系,显然己不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若想发挥其实际影响力,共青团必须要加强同相关组织和机构的联系、沟通与合作,进而整合资源,提升合作能力,增强共青团组织的吸引力和覆盖面。而实践来看,资源整合确实成为共青团发挥政治功能的一个重要内容。一定意义上讲,资源整合是共青团与外部环境发生良性互动的过程和结果。这广泛地体现在共青团与政府、企业、NGO等组织机构的整合互动中。尽管在与这些组织机构进行资源整合的过程中,其主要策略略有不同:有的是通过购买服务,提高政府服务效能,缓解政府和社会的直接矛盾,与政府机构共同开展公共事务治理,有的是利用团属资源与公益慈善组织以项目化的形式合作,形成良性互动合作的关系,有的是把促进企业的改革和发展作为团的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把团的工作渗透与企业经营发展的各个领域,进而提升共青团工作与企业生存发展的关联度。但是其基本规律是一致的:在资源整合上寻求共同目标,实现互利共赢。既然组织动员和资源整合是共青团的重要政治功能。因此,要从构建健全完善的组织体系、激发合力进发的动员能力、开发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推进共青团行动逻辑的转换、探寻资源整合的社会化机制、提高资源整合的实际效能等方面进一步拓展和提升共青团的这两大功能。

康丽勇[5](2014)在《新时期构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是新时期高校党建工作的一个重要课题,高校一直积极探索如何增强大学生党员的党性修养,怎样切实提高大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意识,如何增强学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感,怎样切实营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的有效机制,在探索中注重把学生党员的先进性教育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融合,构建完整的教育、监督、保障、激励的长效机制。

蔡桂珍[6](2013)在《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以福建省高校为例》文中认为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既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全球化、网络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在扩大人们视野、增进人类交往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各种思想文化的激烈碰撞和交锋,而且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直接、更尖锐。在国际竞争说到底是综合国力竞争的今天,文化在综合国力中的“软实力”地位日益凸显,它已不仅仅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杠杆,更是一个国家和民族文明程度和发展水平的象征,体现着国家的“软实力”,反映着国际的竞争力。高校作为文化高地,其第一任务是人才培养,把大学生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高校校园文化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为人才培养提供精神动力,而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示范区和辐射源,在提升国家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肩负重任。然而,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期,国内社会转型、国际全球化网络化,以及高校自身改革等,在为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严峻的挑战。新时期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等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不仅严重制约了高校校园文化先进性的发挥,也使一些大学生在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上产生困惑和迷茫。所以,如何加强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引领,确保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正确方向,提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就成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等精神的时代课题。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探析了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以福建省高校为例,通过问卷调查来了解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努力为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思路。

袁玲[7](2013)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广西Y校为例》文中指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为我国培养了大量的基础性的、技能型专业技术人才,为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世纪,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即“技工荒”与“就业难”并存的现象。把这个问题延伸到职业教育领域,特别是延伸到起到基础性培养作用的,培养绝大多数一线技能型劳动者的中等职业教育领域,就会发现究其根本还是职业教育“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大基本问题,这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紧密关联。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是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必然趋势和发展方向。通过分析这一模式涉及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回顾和总结了德国“双元制”模式、美国“合作教育”模式、澳大利亚的TAFF模式、英国“工读交替”模式等国外典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得出职业教育必须紧密结合企业需求进行办学等重要启示;同时介绍了目前国内比较典型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订单式办学等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比较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与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订单式办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不同,分析得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应以就业为导向来培养人才。再以广西Y学校为例,分析了传统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培养目标模糊、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课程体系照搬普通高等专科教育体系、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评价考核体系不够健全等问题,并从外部社会环境原因和学校内部管理原因两个方面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了探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应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新型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对中职学校进行准确定位以办出学校特色,以就业为导向科学设置专业,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创新课程体系,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师资建设,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等来完成对这一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使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真正能适应社会需求,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

盛群力[8](2008)在《教学设计的涵义与价值》文中研究说明教学设计的根本特征在于如何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它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教学设计有其合理的学科地位,它以科学的原理作为支撑,以技术的程序加以规范,以艺术的灵动加以变通。教学设计把教学成功的基础建立在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合理化、有序化和技术化之上,教师学习与开展教学设计有利于自身的专业发展。

周春英[9](2008)在《论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文中指出党的十七大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夺取全面建设和谐社会新胜利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战略任务。当代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思想政治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们党和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都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本文依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及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2005年召开的全国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针对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滞后的情况,本文提出了改进思路和对策。一是完善教育管理主体权责和行为的规范性;二是提升教育管理内容的针对性;三是拓展教育管理形式的多样性;四是构建教育管理机制的和谐性:五是加强高校学生管理的激励机制;六是规范学生的自我管理机制。

罗三桂[10](2007)在《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为研究对象,旨在解决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些现实困惑问题,为政府部门、用人单位、高职院校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共分六章。第一章即本文的引论,介绍研究本文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研究的目的、思路、内容、理论指导与方法。第二章是关于广东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状况分析。第三章从数量与质量两个角度对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分析。第四章对番禺职业技术学院与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等两所高职院校就业状况进行个案分析。第五章从就业体制、办学定位、办学条件与就业观等四个方面对影响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因素进行分析。第六章从增加就业岗位、改善就业环境、培养就业能力、转变就业观念等四个方面对实现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对策进行探讨。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一是通过对广东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与发展状况分析得出,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满足不了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广东还需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二是通过对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大量调查和分析得出,总体上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不存在就业困难。但不同区域、不同学校性质、不同学校背景、不同学科、不同生源、不同性别的毕业生在毕业去向、薪酬、专业对口度、满意度、工作落实时间等就业质量方面存在差异。就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性别而言,男生的月薪比较离散,最高与最低位均占有较大比例,而女生的月薪则比较集中于平均水平;女生把生活稳定放在第一位,而男生则把发展放在第一位;男生对就业的压力感受性比较大,而女生对就业的自信心比较强;男生较女生在创业方面表现得更为积极主动,规划得也比较早;对就业问题的解决男生从外部寻找解决方案,而女生则从自身寻找突破点。就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去向而言,教育学学科专业、粤东和山区高职院校、中专升格和独立设置高职院校以及农村和乡镇生源的毕业生更倾向于及时参加工作,而法学学科专业、粤西和珠三角高职院校、成人转制和二级学院高职院校以及县城和城市生源的毕业生更倾向于继续升学或出国。就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薪酬而言,二级学院高职院校与城市生源毕业生的月薪较高,而中专升格高职院校与农村生源毕业生月薪较低。就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专业对口度而言,教育学学科专业、公办学校以及粤西地区高职院校毕业生专业对口度较高,而工学学科专业、民办学校以及山区高职院校毕业生较低。就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满意度而言,管理学学科专业、粤东高职院校、独立设置高职院校以及县城生源毕业生满意度较高,而教育学和工学学科专业、山区高职院校、中专升格高职院校以及农村生源毕业生满意度偏低。就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工作落实时间而言,女生、法学学科专业、民办学校、独立设置高职院校以及农村生源毕业生工作落实时间早些,而男生、教育学学科专业、公办学校、成人转制高职院校以及城市生源毕业生工作落实时间晚些。三是通过对影响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因素分析得出,其影响因素既有就业体制障碍的原因,也有办学定位不准与办学条件不足的原因,还有就业观偏差的因素。在就业体制障碍方面,主要表现为市场配置水平比较低、户籍制度改革滞后、劳动力市场分割的影响、用人单位招聘与录用的不规范和无规则行为、职业资格证书制度不完善等;在办学定位方面,主要表现为“四性”:盲目随意性、学科倾向性、攀高情结性与城市指向性;在办学条件方面,突出表现为教学设施、设备不配套,教学实习(实训)基地缺乏,师资的数量不足和整体素质偏低等方面;在就业观方面,主要表现为:“狭义”的就业观、“一次选择定终身”的择业观、“选择工作岗位”的观念等方面。四是在借鉴发达国家或地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实现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四条对策建议,即通过促进各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大力发展私营经济、第三产业、中小企业与对外贸易,来增加就业岗位,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有业可就;通过完善就业制度,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加强就业市场建设,建立通向农村的就业机制,来改善就业环境,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有业畅就;通过端正办学定位,加大经费投入,深化教学改革,来培养就业能力,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有业能就;通过加强就业指导,来转变就业观念,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有业乐就。

二、学习成才:迈向新世纪的“通行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学习成才:迈向新世纪的“通行证”(论文提纲范文)

(1)大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与途径——以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开展大学生课外阅读的意义
    (一)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要求
        1.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2. 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
        3. 落实和推广全民阅读工作的要求。
    (二) 培养高质量应用人才的客观需要
        1. 适应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的需要。
        2. 推进大学生养成优良学风的需要。
        3. 完善大学生自身素质结构的需要。
    (三) 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选择
        1. 树立大学生终身学习理念的选择。
        2. 培养大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选择。
        3. 提高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选择。
二、开展大学生课外阅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尚不到位
    (二) 课外阅读的科学指导尚不得力
    (三) 课外阅读的组织机制尚不健全
    (四) 课外阅读的载体方式尚不完善
三、开展大学生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
    (一) 科学决策“读书好”
    (二) 顶层规划“读好书”
    (三) 有效指导“书好读”
    (四) 组织落实“书读好”
    (五) 创新激励“好读书”

(2)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概述
    1.1 先秦儒家概说
    1.2 先秦儒家德育目标
        1.2.1 圣人人格
        1.2.2 君子人格
    1.3 先秦儒家德育内容
        1.3.1 崇仁教育
        1.3.2 尚义教育
        1.3.3 崇礼教育
        1.3.4 明智教育
        1.3.5 诚信教育
    1.4 先秦儒家德育方法
        1.4.1 立志求德端正态度
        1.4.2 师法教化善择益友
        1.4.3 循序渐进启发诱导
        1.4.4 反求诸己闻善改过
        1.4.5 环境熏陶知行合一
第二章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与当代大学生价值认同
    2.1 认同与价值认同概述
        2.1.1 认同的概念及意义
        2.1.2 价值认同概念、特征及意义
        2.1.3 提升大学生价值认同的必要性
    2.2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大学生价值认同的意义
        2.2.1 提升大学生对中国梦的价值认同
        2.2.2 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2.2.3 提升大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
第三章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
    3.1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高校德育的价值
        3.1.1 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目标的价值
        3.1.2 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内容的价值
        3.1.3 对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的价值
    3.2 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价值
        3.2.1 仁爱思想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价值
        3.2.2 尚义思想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价值
        3.2.3 尚礼思想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价值
        3.2.4 明智思想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价值
        3.2.5 诚信思想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价值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高校学习雷锋精神常态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
    (一) 雷锋精神的概念
    (二) 雷锋精神的价值
    (三) 雷锋精神的时代内涵
二、 高校学习雷锋精神常态化的重要性
    (一) 高校学习雷锋精神常态化的现实必然性
    (二) 高校学习雷锋精神常态化的重要性
三、 高校学习雷锋精神常态化的现状
    (一) 高校学习雷锋精神常态化的现状调查
    (二) 高校学习雷锋精神常态化存在的问题
    (三) 高校学习雷锋精神常态化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四、 高校学习雷锋精神常态化的基本途径
    (一) 建立健全高校学习雷锋精神常态化的组织机构
    (二) 开展对雷锋精神以及学雷锋活动等方面的研究
    (三) 把学雷锋活动和大型重点活动结合起来
    (四) 利用新型载体传播雷锋精神
    (五) 加强志愿者服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六) 不断改进创新以增强实际效果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共青团的功能定位:组织动员和资源整合(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社团理论
        二、共青团的政治功能
    第三节 核心概念
        一、青年
        二、社团组织
        三、青年社团
    第四节 研究视角
    第五节 研究方法
    第六节 研究的创新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共青团的组织属性及其生态环境
    第一节 共青团的基本属性
        一、中国共产党对共青团属性的新阐述
        二、共青团的根本属性:政治性
        三、共青团的社会属性:公共服务性
        四、共青团的重要属性:群众性和实践性
    第二节 党团关系:共青团功能发挥的生态环境
        一、共青团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历史过程
        二、党团关系的内在逻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共青团的功能变迁:历史进程、内生逻辑与基本规律
    第一节 共青团职能变迁的历史进程
        一、以政治斗争为主要功能的政党型团体:1949年以前
        二、以青年管理为主要功能的准政府型团体:1949-1978
        三、以公益服务为主要功能的社会型团体:1978-2000
        四、以动员和整合为主要取向的群团组织:2000至今
    第二节 共青团职能变迁的内生逻辑
        一、党与团的特殊关系:共青团职能变迁的中轴线
        二、青年特点及需求:共青团职能变迁的方向标
        三、保持先进性质:共青团职能变迁的自变量
        四、时代环境的变化:共青团职能变迁的因变量
    第三节 共青团职能变迁的基本规律
        一、“党有号召、团有行动”是工作原则
        二、“与时俱进、顺势而为”是基本理念
        三、“组织动员、资源整合”是本质核心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组织动员:共青团的常态功能
    第一节 共青团:一种有机的组织结构
        一、组织结构演化:应对内外环境变化的调适努力
        二、开放式结构:组织特色与显见优势
    第二节 组织动员:共青团在社区
        一、“青春创建”:生发背景
        二、“青春创建”:有效的组织动员
        三、组织动员的逻辑关联:“青春创建”的深层透视
    第三节 运作机制:共青团何以组织动员
        一、为何要组织动员
        二、组织动员什么
        三、如何组织动员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资源整合:共青团功能发挥的时代诉求
    第一节 构筑组织间的资源共享体系
        一、共青团与外部环境的互动:资源依赖与嵌入的视角
        二、共青团与其它组织合作网络的形成
    第二节 共青团与政府职能部门的资源互动
        一、共青团与政府关系的讨论
        二、共青团与政府职能部门的互动
    第三节 共青团与企业的资源共享
        一、共青团、企业的参与行为分析
        二、共青团对企业的回馈
    第四节 共青团与其它NGO的合作互利
        一、共生:NGO的弱弱联合
        二、共青团与其它NGO合作网络的形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更好的动员与整合:共青团政治功能的拓展空间
    第一节 提升共青团功能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先进性与群众性的统一
        二、坚持政治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三、坚持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第二节 组织动员:不可忘却的第一要务
        一、构建健全完善的组织体系
        二、激发合力迸发的动员能力
        三、开发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
    第三节 资源整合:顺势而为的理性选择
        一、推进共青团行动逻辑的转换
        二、探寻资源整合的社会化机制
        三、提高资源整合的实际效能
    本章小结
主要参考文献
附件1 N市团委关于在市区社区开展文明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
附件2 访谈提纲
致谢

(5)新时期构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构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有效机制在新时期的意义和影响
    ( 一) 影响着党的事业发展及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的坚实后备力量
    ( 二) 从高校党建存在的问题和学生党员的思想状况角度看,构建一个先进性教育的长效机制也迫在眉睫
二、影响高校大学生党员新时期先进性发挥的因素分析
    ( 一) 政治立场不坚定
    ( 二) 入党目的不纯
    ( 三) 党员教育不连续
    ( 四) 模范作用不明显
    ( 五) 管理队伍有盲点
三、新时期构建高校学生党员先进性教育长效机制的方法研究
    ( 一) 要切实完善教育机制,将先进性教育密切结合思想政治教育
    ( 二) 注重教育实效,将先进性教育密切结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
    ( 三) 要狠抓强化保障机制,先进性教育要紧紧结合党员的管理
    ( 四) 先进性教育与学生党员成才相结合,构建激励机制
    ( 五) 构建切实有效的监督机制

(6)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以福建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 问题的缘起与研究的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探析
    第一节 高校校园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一、 文化的简述
        二、 高校校园文化的起源
        三、 我国高校校园文化的演进
    第二节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一、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界定
        二、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基本内容
        三、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第三节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功能
        一、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人才培养功能
        二、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创新功能
        三、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的社会化功能
第二章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取得的成就
    第一节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恢复与发展时期取得的成就
        一、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重新得到重视
        二、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方向更加明确
        三、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得以健康发展
    第二节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得到深化时期取得的成就
        一、 提升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二、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适应了“科教兴国”发展战略的要求
        三、 充实和发展了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第三节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全面推进时期取得的成就
        一、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促进了国家软实力的提高
        二、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践行了和谐文化思想
        三、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坚持了“以人为本”的文化建设理念
第三章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调查分析——以福建省高校为例
    第一节 作为研究样本的三所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简介
        一、 湄洲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建设特色:彰显“职业”的本色
        二、 福建师范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特色:时代气息与百年文化底蕴有机结合
        三、 福州大学校园文化建设特色:着力打造具有工科特色的文化校园
    第二节 调查研究的思路和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一、 调查研究的思路
        二、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第三节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现状的调查内容分析
        一、 大学生对校园文化认知情况
        二、 校园物质文化建设情况
        三、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情况
        四、 校园制度文化建设情况
    第四节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高校校园物质文化建设缺乏文化内涵
        二、 高校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大学精神的缺失
        三、 高校校园文化活动品位不高
        四、 高校校园制度文化建设不够完善
        五、 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有待进一步探索
第四章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全球化、网络化的消极影响
        一、 全球化、网络化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
        二、 全球化、网络化的实质
        三、 全球化、网络化对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
    第二节 社会转型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 社会转型期的界定及特征
        二、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带来的挑战
        三、 社会转型对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负面影响
    第三节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
        一、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厘清
        二、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对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影响
第五章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
    第一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必然性
        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先进性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
        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南
    第二节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 先进性与多元性统一原则
        二、 继承性与批判性统一原则
        三、 知识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
        四、 高雅性与大众性统一原则
        五、 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原则
        六、 普遍性与特殊性统一原则
    第三节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 夯实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二、 培育和弘扬大学精神
        三、 加快现代大学制度建设
    第四节 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着力点
        一、 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想教育阵地
        二、 提高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度
        三、 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实效性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7)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广西Y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以及国外的经验做法
        1.2.2 关于我国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研究
        1.2.3 关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面临问题及成因分析
        1.2.4 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1.2.5 政府对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作用的研究
        1.2.6 简要综合述评
    1.3 研究主要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以就业为导向
    2.2 中等职业教育
        2.2.1 职业教育
        2.2.2 中等职业教育
        2.2.3 中等职业教育与高等职业教育的区别
    2.3 人才培养模式
        2.3.1 人才培养模式概念界定
        2.3.2 人才培养模式的构成要素
    2.4 理论基础
        2.4.1 “新增长理论”
        2.4.2 “金字塔型”的人才类型结构理论
3. 国内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典型模式及启示
    3.1 国外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
        3.1.1 德国“双元制”模式
        3.1.2 美国“合作教育”模式(CBE模式)
        3.1.3 澳大利亚的TAFE模式
        3.1.4 英国“工读交替”模式(BTEC模式)
        3.1.5 国外主要人才培养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3.2 国内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典型模式及比较
        3.2.1 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3.2.2 国内中等职业教育典型人才培养模式
        3.2.3 以就业为导向人才培养模式与其他人才培养模式的区别
4. 中等职业教育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以广西Y校为例
    4.1 广西Y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变迁
    4.2 广西Y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4.2.1 培养目标模糊
        4.2.2 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4.2.3 课程体系照搬普通高等专科教育体系
        4.2.4 教学方法与手段落后
        4.2.5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4.2.6 评价考核体系不够健全
    4.3 广西Y校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探究
        4.3.1 外部社会环境方面
        4.3.2 学校内部方面
5. 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新型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主要对策
    5.1 进行准确定位,办出学校特色
        5.1.1 国家政策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5.1.2 进行准确定位
        5.1.3 突出办学特色
    5.2 以就业为导向,科学设置专业
        5.2.1 专业设立的前瞻性
        5.2.2 对已有专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5.3 重视能力培养,创新课程体系
        5.3.1 重视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
        5.3.2 重视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
        5.3.3 重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5.4 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
    5.5 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师资建设
    5.6 建立有效的考核评价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教学设计的涵义与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一、教学设计的涵义
    (一) 教学设计旨在创设一个有效的教学系统
    (二) 教学设计可以在不同的层面上进行
二、教学设计的价值
    (一) 教学设计有其合理的学科地位
    (二) 教学设计对教师自身成长帮助甚大
    (三) 教学设计研究并不是一件易事

(9)论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2.1 课题研究背景
        1.2.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整体思路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结构及创新之处
第2章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及加强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2.1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与行为特点
        2.1.1 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状况
        2.1.2 当代大学生的行为特点
    2.2 当代社会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和冲击
        2.2.1 社会大环境对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2.2.2 信息网络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2.2.3 生活多样化对当代大学生思想的影响
    2.3 加强和改进高校学生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2.3.1 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引导学生全面发展的“基础性工程”
        2.3.2 是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办人民满意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民心工程”
        2.3.3 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的“希望工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校学生管理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高校学生管理概述
        3.1.1 高校学生管理的内涵
        3.1.2 高校学生管理的目标
        3.1.3 高校学生管理的基本原则
    3.2 学籍管理方面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3.2.1 制度文本存在缺陷对学生的人文关怀不够
        3.2.2 缺少树立“以德育人”的观念
    3.3 高校心理咨询中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问题
        3.3.1 认识偏差
        3.3.2 心理咨询室工作被动
    3.4 辅导员队伍建设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3.4.1 理论水平较低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3.4.2 我国青年大学生的现状对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挑战
    3.5 校园文化建设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3.5.1 大学生价值观念的转变
        3.5.2 高校扩招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3.5.3 服务有偿化对校园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切实加强改进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4.1 完善教育管理主体权责和行为的规范性
        4.1.1 确立全员育人的管理理念建设结构合理的强有力的工作队伍
        4.1.2 丰富与完善相关管理工作制度
        4.1.3 队伍主体分工要明确确保各项管理体制工作制度得以协调运转
    4.2 提升教育管理内容的针对性
        4.2.1 注重内容的综合性针对性与教学之间的互动性
        4.2.2 积极开展有效的业余党校教育
    4.3 拓展教育管理形式的多样性
        4.3.1 开展校园文化建设
        4.3.2 加强学生活动的组织建设提高学生活动的参与度
    4.4 构建教育管理运作机制的和谐性
        4.4.1 优化学生管理体制
        4.4.2 以人为本变被动为主动
        4.4.3 坚持教育主体性原则
        4.4.4 树立和谐文化教育的管理目标及工作体系
        4.4.5 规划科学的课程体系
        4.4.6 建立和谐的长效服务机制及新型育人方式
    4.5 加强高校学生管理的激励机制
        4.5.1 理性教育与情感感化
        4.5.2 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目标加强与学生的沟通
        4.5.3 引导学生适当参与管理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4.5.4 给予足够的爱心进行适当的奖惩
    4.6 规范学生的自我管理机制
        4.6.1 要指导学生明确方向帮助制定计划和制度
        4.6.2 要培养一支热心工作敢于负责善于负责的学生骨干队伍
        4.6.3 要注意协调处理好学生自我管理中的各种关系
        4.6.4 要善于总结加强自我管理活动开展后的认识
    4.7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相关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的、思路、内容与理论指导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几个概念的界定
第二章 广东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与发展状况分析
    第一节 广东经济杜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
    第二节 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状况分析
    第三节 广东人力资源现状分析
第三章 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其分析
    第一节 广东高职院校总体就业状况及其分析
    第二节 广东不同区域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其分析
    第三节 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不同学科就业状况及其分析
    第四节 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不同性别就业状况及其分析
    第五节 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去向及其分析
    第六节 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薪酬状况及其分析
    第七节 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专业对口度及其分析
    第八节 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满意度状况及其分析
    第九节 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工作落实时间及其分析
第四章 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状况个案分析
    第一节 番禺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其分析
    第二节 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就业状况及其分析
    第三节 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成功经验启示
第五章 影响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体制存在障碍
    第二节 广东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准确
    第三节 广东高职院校办学条件不足
    第四节 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观出现偏差
第六章 实现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充分就业的对策思考
    第一节 增加就业岗位,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有业可就
    第二节 改善就业环境,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有业畅就
    第三节 培养就业能力,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有业能就
    第四节 转变就业观念,使高职院校毕业生有业乐就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四、学习成才:迈向新世纪的“通行证”(论文参考文献)

  • [1]大学生课外阅读的现状与途径——以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为例[J]. 周新胜,张萍丽. 高校辅导员学刊, 2017(04)
  • [2]先秦儒家德育思想对高校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价值[D]. 刘丹丹. 青岛大学, 2017(01)
  • [3]高校学习雷锋精神常态化研究[D]. 冯业真. 河南农业大学, 2014(03)
  • [4]共青团的功能定位:组织动员和资源整合[D]. 倪瑾. 华东师范大学, 2014(10)
  • [5]新时期构建大学生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的实践研究[J]. 康丽勇. 前沿, 2014(Z3)
  • [6]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研究 ——以福建省高校为例[D]. 蔡桂珍. 福建师范大学, 2013(11)
  • [7]以就业为导向的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以广西Y校为例[D]. 袁玲. 广西大学, 2013(03)
  • [8]教学设计的涵义与价值[J]. 盛群力. 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8(03)
  • [9]论高校学生管理中的思想政治教育[D]. 周春英.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08(06)
  • [10]广东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研究[D]. 罗三桂. 厦门大学, 2007(11)

标签:;  ;  ;  ;  ;  

学习成才:迈向新世纪的“通行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