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忽视研究生实习

不要忽视研究生实习

一、不要忽视毕业实习(论文文献综述)

赖珊珊[1](2021)在《高职生实习权益保障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提出实习权益是实习生依法享有的各项实习权利和利益,实习权益保障对提升高职学生实习热情、促进就业和职业发展有重要作用。随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深入推进,学生实习期间的劳动权益保障问题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妥善解决好高职生实习权益保障的问题,有利于促进实习的顺利进行,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有重大意义,也关系到我国职业教育的健康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实习权益理论、实习权益保障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通过相关文献、理论、政策文件和专家意见对高职生实习权益保障影响因素和实习权益可操作性内涵进行归纳总结,选取政府保障、学校管理、企业支持和自我促因素来构建高职生实习权益保障影响因素研究框架。研究对回收的706份有效问卷运用SPSS22.0和AMOS数据分析工具进行分析,旨在探究高职生实习权益保障现状,探究影响高职生实习权益保障的路径和效应大小。研究结果发现,总体实习权益保障情况处于中等偏下水平,说明高职生实习权益保障现状还有待提高。高职生实习权益与影响因素之间显着正相关,政府保障、学校管理、企业支持和自我促成因素对高职生实习权益保障产生直接的显着正向影响,各因素对高职生实习权益保障的影响效应大小依次为企业支持、学校管理、政府保障和自我促成。为进一步分析分析影响高职生实习期间实习权益保障的个性化、深层次原因,从参与问卷调查的高职生中选取20名实习生进行访谈,运用Nvivo质性分析工具编码得到,政府政策法规制定、宣传力度和监督管理;学校实习管理、实习指导教师和学校教育培训;企业社会责任感、实习指导师傅和教育培训;实习生维权意识、实习认知和个人行为;各主体尚未形成保障合力等都是影响高职生实习权益保障的深层次原因。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从不同利益主体出发,提出以下实习权益保障策略:政府层面要强化政策保障;学校层面要完善实习管理;企业层面要发挥核心作用;个人层面要提高维权意识。各主体要增强利益共同体意识,企业要发挥核心利益相关者作用;搭建多方互动平台,构建多方互动机制。政府、学校、企业和实习生这四大利益主体共同努力,多方主体形成合力才能实现高职生实习权益的良好保障。

隗思嘉[2](2021)在《社工实习生参与基层治理项目的反身性研究 ——以YT计划(二期)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社会工作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社会工作专业高度重视工作者反思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不论在继承社会工作的本质属性的层面,还是在完成社会工作专业教育的层面,关注社会工作实习过程中社工学生的反身思考和实践,对于社会工作教育和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通过访谈参与基层治理项目的社会工作专业硕士学生,关注他们参与实习的全过程,探究社工实习生如何应用反身性的思考回应来自学校情境、机构情境和社区情境的问题。通过梳理,可以得出以下研究结论:社工实习生在基层治理项目中的反思包括应用专业知识回应自身实习憧憬的反思,平衡多重实践情境中实习生角色的反思和参与基层治理项目的策略的反思。因实习生在实习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而起,一方面向内对自身所提供的服务进行反思,另一方面向外对自身所能争取到的资源进行反思,双向的反思能够为实习生提供更大的学习空间和更多的资源链接机会,引导他们对自身的定位和社会工作者的角色进行思考,有利于他们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我国社会工作者对专业的认同。本土社会工作的发展需要高校与社区进行合作,为社会工作者进行实践、了解基层治理现状、明确自身身份、职责提供借鉴。

杨丹[3](2020)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认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抓手。2020年3月国务院出台最新政策对高校劳动教育做出总体部署,高校劳动教育的完善、发展必须因势而新,因时而进。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对于明确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地位、提升高校劳动教育教学水平、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知识型技能型创造型的高质量人才具有深远意义。基于新时代的背景,本研究首先在梳理国内外高校劳动教育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界定了劳动、劳动教育与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探讨了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特征,并阐明了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溯源。其次,采用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法对高校劳动教育实践进行调查研究,以高校劳动思想教育、高校劳动技能培育、高校劳动实践锻炼为理论维度编制问卷开展调查,依据数据分析了当前高校劳动教育总体情况、高校劳动教育三维度在人口学变量上的差异情况,并对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反映出的问题进行归纳,针对现存问题挖掘原因,由此提出加强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对策。对问卷和访谈的结果进行整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第一,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及其三个维度整体呈现中等偏低水平;第二,高校劳动思想教育在性别、生源地和家庭经济情况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在是否独生子女、专业类别和年级上差异性不显着;第三,高校劳动技能培育在性别、生源地、专业类别和年级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在是否独生子女、家庭经济情况上差异性不显着;第四,高校劳动实践锻炼在是否独生子女、生源地、专业类别和家庭经济情况上存在显着性差异,在性别、年级上差异性不显着。上述研究结果表明,目前高校劳动教育实践效果较为一般,存在轻视劳动教育、缺乏强有力的劳动技能训练、忽视劳动锻炼机会等问题。追根溯源发现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足、高校的主阵地作用发挥不充分、家庭的基础性作用不牢固与社会的支持力度不够是导致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基于高校劳动教育的问题和归因,研究提出了加强高校劳动教育的对策:一是遵循协同性原则,全面强化劳动教育;二是加强劳动思想教育,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三是提升劳动技能水平,增强学生劳动实践能力;四是强化劳动实践锻炼,养成良好劳动习惯;五是完善劳动教育保障,提供有效的支持;六是协同推进劳动教育,引导个人、家庭、社会积极参与。

李丽雪[4](2020)在《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选择、参与过程及其价值》文中研究指明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日益普遍,这一现象受到多重主体的影响,并折射出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与学习、培养与就业之间的现实矛盾,以及导师与学生关系中潜在的张力。现实层面的矛盾反映了我国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与就业市场需求、培养制度与研究生自我发展需求之间不匹配。通过半结构化深度访谈,探究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行为的影响因素,最终形成用以解释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行为的理论分析框架。本研究主要采用质性研究方法,以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作为切入点,通过对若干学术型研究生和导师进行半结构化访谈来搜集实证材料,并综合运用扎根理论的分析方法,对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选择、参与过程中的主观感受、心态变化,以及行为特点进行勾勒和深描。研究发现:研究生导师和学生基于自身立场不同,可能对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行为持不同态度;学术活动与实习工作活动在时间和任务方面容易产生冲突。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与就业市场需求对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选择产生间接影响;大学和实习单位对学术型研究生的自主实习行为产生驱动或阻碍作用力;学生个体的能力、兴趣、求职意向等方面也会对其自主实习行为产生驱动或阻碍作用力。即不同利益相关方基于自身立场会对学术型研究生的自主实习行为产生或驱动或阻碍、或强或弱、或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力。从现实角度出发,为了解决或缓解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中的矛盾与冲突,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提高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质量,政府应该积极推进研究生培养目标和培养制度改革,提高对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行为的认可度。

孙汉芬[5](2019)在《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社会工作实习督导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主要针对社会工作硕士生(MSW)实习中的督导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其实习前对督导的期望,面对的残酷现实,展现出学生实习中对督导的美好期望与现实之间的冲突,从而为当前社会工作的实习督导教育提供一定的参考,并为促进社会工作实习督导教育的完善和发展做出学术贡献。本研究选取18名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MSW)作为访谈对象,从实习主体的角度入手,对他们在机构实习中的督导进行研究和呈现,通过采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法,得出以下研究发现: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MSW)实习前充满了对督导的美好期望,但在与督导互动的过程中,逐渐看到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他们对督导期望遭受了残酷现实的打击。他们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艰难行走,不仅要面对在期望与失望间徘徊的复杂情绪,更加面临与督导产生专业冲突的艰难困境。为了实现实习前的期望和目标,他们主动反思,进行认知上的调整和转变、采取策略性的行动应对,突破困境局限,寻求支持。实际上,残酷现实的背后不仅体现了他们对督导的期望存在着理想化倾向,也呈现出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生(MSW)实习中的督导问题,这些也就是造成实习生对督导的期望与现实之间差距的原因。基于此,这样一个研究结果的启示在于:(1)加强对督导的严格遴选;(2)重视实习前与督导的交流;(3)注重督导功能的发挥;(4)区分督导工作和事务性工作。

Bayanmunkh Pagamdulam(都拉曼)[6](2019)在《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蒙古国经济已经逐步恢复并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各类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增多;同时,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提升,计算机应用广泛化,监管设施日趋完善,使得企业对于精通电脑技术、明确国家政策法规的综合型会计专业人才急切需求。但蒙古国各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还存在诸多问题,还不能满足学生就业的需要,不能满足社会对会计人才需求,蒙古国各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的改革势在必行。本研究基于中国教育家施良方课程编制理论和英国着名哲学家、教育家A.N.怀特海的大学教育思想,根据调查研究,阐释了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在课程编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围绕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以及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给出了问题的解决策略。本论文共七章:第一章绪论。阐述了选题缘由、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研究内容与方法、研究的创新和不足之处,以及概念界定与相关说明。第二章研究综述。一是研究文献来源;相关研究综述。第三章研究的理论基础。本研究是建立在施良方的课程理论和怀特海的大学教育思想基础上的。本章阐述的施良方关于课程的定义、课程的理论基础、以及课程编制原理,重点是施良方的课程编制原理。怀特海的大学教育思想由四部分构成:大学教育的目的、大学教育的作用、大学的课程设置、大学教育评价。第四章蒙古国大学教育与会计专业的发展历史。本章对蒙古大学教育发展历史,特别是蒙古国会计专业发展历史进行了梳理,回忆过去是为了理解现在更好地走向未来。着重分析了蒙古国的大学教育起源和发展历史、蒙古国大学会计专业的发展历史和现代蒙古国立大学等五所大学的简介以及会计专业的课程编制情况。第五章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情况的调查。调查主要使用了问卷法和访谈法。对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的本科生、教师和企业雇主对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四方面的满意度进行调查;本文还采用了“广告收集分析法”。第六章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这也是本论文的核心内容,创新之处,论文的价值所在。基于中国教育家施良方课程编制理论和怀特海的大学教育思想,根据调查研究,阐释了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在课程编制方面存在的四方面的问题:1.课程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课程目标中关于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偏高;课程目标的表述过于抽象概括,不明确;课程目标未能更好地满足雇主和学生发展的需要。2.课程内容选择与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存在不一致现象;开设的课程不能满足雇主与学生的需要;课程结构不合理。3.课程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过于重视讲授法,教学方法单一;会计实习的实效差;教学条件难以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4.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蒙古国各大学对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评价重视不够;大学评估组织机构不健全;考试形式和学分制需要变化。第七章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这也是本论文的核心内容,论文创新之处和价值所在。在与中国5所大学会计专业课程编制情况的对比中,以及依据施良方课程理论与怀特海大学教育思想,根据蒙古国及各大学的发展状况,针对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四条解决策略:1.要充分研究影响目标确定的各个因素,制定适宜可行的课程目标;2.加强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提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的科学性;3.重视影响课程的实施因素改变教师角色,提高课程实施的实效性;4.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设立课程评价部门,提升课程评价的质量。

向雪洁[7](2019)在《饭店服务与管理中职生专业实习效果评价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职业教育一直是党和人民关注的大事,在当今社会更倾向培养学生成为“专才”的背景下,职业教育的发展势头迅猛,但是也存在了许多问题。专业实习环节是检验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效果的重要环节,本文从专业实习环节入手,基于快乐教育理论、实践教育理论和教育评价理论,结合中职学生的个性特点,设计并检验适用于中职学生实习评价的问卷量表,选取贵州省M学校为案例进行研究,探索影响饭店服务与管理中职生专业实习效果的因素。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系统分析法,并基于115份有效问卷调查、5位学生和3位教师的深度访谈,研究发现得出以下几点结论:一是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行业认知有偏差,工作岗位分高低、家长思维固化,职业选择范围较窄和社会认同度不高,学生实习积极性差;二是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人才培养目标不准,与社会需求有一定偏差、实习方式过于单一,学生专业素质体现不够、以及实习过程管理不严,专业实习落实程度不深、实习反馈不够重视,培养模式急需改革更新;三是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包括:认为工作内容机械乏味,劳动强度过大、学生适应力不强,专业基础不够扎实和存在不平衡心理,对服务行业认识度不够。根据研究结论,本文从系统工程视角,创新性提出提升饭店服务与管理中职生专业实习效果的几点建议:一是社会方面改进措施,包括宣传正确的职业观念和调整工资差距引起的心理不平衡;二是学校方面改进措施,包括充分考察实习企业,拓展学生实习认识、创新校企合作方式,丰富学生实习形式、严格管理实习过程,全面跟踪实习动态、重视学生实习反馈,调整学校实习安排;三是实习单位方面改进措施,包括合理安排工作时长、公平对待每个员工、调整薪资待遇、严格实习生的轮岗制度;四是学生方面改进措施,包括主动转变心态,快速适应工作岗位、保持自主学习,丰富文化知识、扎实专业技能,胜任酒店服务与管理工作任务等。

汪妍泽[8](2019)在《学院式建筑教育的传承与变革 ——兼论东南大学建筑教育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建筑教育发展历程是中国建筑学科现代转型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其历史真源、思想脉络,探索其发展规律可以为当今中国建筑教育所面临的问题提供重要参考。中国高等建筑教育承袭法国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思想,并与中国高等建筑教育制度相结合形成了系统、高效的建筑教育模式。但是随着社会变革及现代主义建筑思想的冲击,源自古典美学的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和时代发展愈显脱节,逐渐显露出认知落后、步伐蹒跚的疲态,一度被认为是保守思想的代名词,学界也曾因此而“一边倒”地认为其阻碍了中国建筑教育的现代转型。为了摒除观念偏见、还原史实的客观性,本文采用层次化的方法剖析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的本质,揭示这一经典教育模式的积极意义。研究的首要层次是全面、客观地重审巴黎美术学院建筑教育及其延续,打破中西壁垒以大历史观的视野重识其教学内涵,以时空交织的纵横网络从教育制度与知识体系两方面入手系统探讨“学院式建筑教育”这一命题;研究的更深层次在于梳理高等建筑教育发展脉络中的连贯线索,分析其中可以适应变革、历久弥新的内在因素,而中国建筑教育由移植到创新的发展历程也揭示了学院式建筑教育在中国建筑学科现代转型中的生命力。就以上问题,绪论部分提出了本文研究的出发点,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回顾提出研究的具体内容、创新点及框架。正文六个章节分两部分,就建筑教育制度与知识体系的建立、发展,分别论述自17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西方建筑教育的历史渊源,以及以东南大学建筑教育为典型的中国建筑教育的演进。第一部分包含第一、二章。第一章从西方建筑教育组织方式梳理高等院校中建筑教育制度的建立过程,从中透析教育制度步步变革的影响因素。第二章从西方建筑教育知识结构演变展示高等建筑教育在多种思想源头的影响下呈现出的开放性知识体系,以此预示中国建筑教育思想现代转型的可能性。第二部分包含第三至六章。第三章通过各时期典型教学计划对比分析中国高等建筑教育制度的建立、发展及变革阶段的动态因素;第四、五章分别从知识体系的两个方面:设计方法和设计思想,论述中国建筑教育从吸收西方建筑思想到自主建立“中国建筑”的意识觉醒;第六章通过回顾文革及改革开放后东南大学教学改革成果,提出学院式建筑教育在中国建筑教育现代转型中的积极意义。结语部分回应绪论中提出的问题,总结中国建筑教育的多重源头以及中西建筑教育的谱系关系,揭示当代从事建筑教育发展研究的价值,并对可能的后续研究进行了展望。全文约25.7万字,图片263幅,表格55幅。

张根健[9](2019)在《幼儿教育师资有效供给研究 ——以D省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为例》文中提出学前教育是一个特殊的专业,幼儿园教师岗位是一个拥有专业特质的职业,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则要求幼儿园教师应具有不同于其他学段教师的专业素养。但是就目前的现实而言,学前教育仍是整个教育中最为薄弱的环节,尤其是幼儿师范教育的基础相对薄弱。从本研究的调查来看,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与需求矛盾突出地表现在:规模供给满足不了学前教育发展对师资的需求;结构质量和过程质量不高成为实现幼儿教育师资专业化目标的瓶颈;城乡学前教育发展不均衡,加剧了师资供需的结构矛盾。特别是供给不足和不良供给同时存在,供给问题与需求因素相互交织,幼儿教育师资供需存在结构性矛盾。通过对D省幼儿教育师资供给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分析发现:师资供给的要素水平不高,要素配置整体处于低水平状态;师资供给的类型结构、层次结构、科类结构、地域结构、资源配置结构不能适应师资有效供给的要求。究其原因,在微观层面上表现为,人才培养过程呈现封闭性,供需结构未能实现有效对接;在宏观层面上表现为,师资供给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健全,政府和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角色不合理,供给主体内生动力不足。总之,幼儿教育师资现实的供需矛盾与国家为学前教育规划的蓝图之间形成巨大的反差,如何缓解幼儿教育师资供需矛盾,怎样配置好幼儿师范教育资源,实现院校与幼儿园高质量的协同育人?成为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和师范教育改革与发展共同面临的课题,也是本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本研究坚持问题导向,在对D省幼儿教育师资的供与需做了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尝试运用教育经济学的相关理论,以当前国家正在进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所运用的方法论为指导,形成自身的理论框架,围绕实现幼儿教育师资有效供给的目标展开问题分析,提出一系列改革建议,拓宽了理论研究视野,具有一定的理论应用价值。本研究坚持从供需关系出发,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以复杂适应系统理论等为支持,建构幼儿教育师资供需合作共同体模型,重构供给主体体系,提出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体制改革方案,进行了幼儿教育师资供给机制创新设计,以回应前面提到的三个问题,对当前进行的幼儿师范教育改革具有较强的实践意义。依据上述问题导向的研究思路,本研究的详细过程和主要结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运用文献分析法梳理了相关概念与观点,提出了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法论,并据此建立了幼儿教育师资有效供给研究的理论框架。其次,运用文献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对全国和D省幼教师资供需问题进行了现实透视,为本研究提出了问题指向。接着具体从供需两个视角对幼儿教育师资供给现状进行深入剖析,一方面对D省12个县市区的幼儿教育师资供给状况进行了深入的结构分析,获取到本研究所需的重要数据;另一方面通过对师范生、新教师、园长三类群体的调查,从需求方评价的视角对师资供给的过程质量进行分析。第三,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调查研究法分别就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中的微观结构和宏观结构进行了结构性分析,进一步发现影响师资有效供给的深层次问题及其成因,为提出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案提供了建构思路。第四,从基本需求、有效需求和未来需求三个层面探寻了幼儿教育师资需求侧对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的影响,为提出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的解决方案提供了供需矛盾体中另一矛盾主要方面的依据。第五,在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框架的指导和多元理论的支持下,提出了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目标,建构了幼儿教育师资供需合作共同体模型,对办学体制、管理体制、人才培养体制进行了体制创新设计。第六,探讨了与供给新体制相适应的幼儿教育师资供给机制创新设计,从有效供给的三个本质特征与要求出发分别提出了建立完善幼儿教育师资供给规划机制、动力机制和保障机制的构想与建议。最后,在结语部分对本研究进行了归纳总结和自我评价,提出了后续研究的设想和展望。

刘梦诗[10](2019)在《社会工作本科生毕业实习体验研究 ——以H高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是社会工作教育的重要一环,然而,以往的相关研究多从结果导向和教育者的角度来分析社会工作实习教育存在的问题,缺乏过程视角和主体视角。所以,本研究从实习主体的角度入手,探索社会工作本科生在全部实习过程中的真实体验,丰富现有研究的视角。同时,本文尝试从实习主体的切实感受与体验出发,展现社会工作本科生在实习前的情绪体验,在完成实习任务中与环境的互动和对问题的反思,将狄尔泰、梅洛·庞蒂和杜威对体验定义的不同侧重点进行融合与对话,验证与回应体验具有的非静止性、过程性、互动性、被动性和反思性的特点,以此总结出社会工作本科生毕业实习体验的三种模式及其对专业认同以及就业意愿的影响,为改善社会工作实习教育,解决社会工作专业对口率低的问题提供真实的素材和建议。本研究以H高校的社会工作本科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借鉴范梅南生活体验研究的教育学研究方法,尊重个体差异,直接面对社会工作本科生在全部实习过程的感受与体验,通过采用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和二手资料分析法,得出社会工作本科生毕业实习体验的三种模式:(1)实习前毫无期待,实习中消极应对实习,只求顺利通过实习的“划水”式体验。本文以青年亚文化理论分析了学生策略性应对实习的根本原因是对实习制度的匿名性反抗。从此点出发是发现实习制度问题,完善实习制度的关键。另外,在毕业实习前就已经决定将来不从事社会工作相关职业和在实习过程中发现现实的社会工作发展现状与理想中的社会工作发展情况有落差也是影响该模式形成的因素。(2)实习前充满期待,实习中尝试解决实习难题,最终收获成就感的满足式体验。该模式形成的原因有此类同学对社会工作现阶段可以发挥的作用有客观的认识,并且他们在实习中遇到的困难多是偏技术性的个体困扰,他们可以通过督导或者指导老师的帮助来解决在实习中遇到的难题。(3)实习前充满期待,实习中无法顺利解决实习难题,希望尽快结束实习的解脱式体验。该模式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此类同学多是面临难以解决的环境性困境,该环境性困境主要包括他们所处的实习机构的工作人员不专业、机构人员人际关系复杂和指派过多的行政性事物给实习生。不同的实习体验模式对学生的就业意愿和专业认同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其中,实习体验对专业认同的影响是直接的,但是对就业意愿的影响并不是绝对的,学生的就业意愿还会受到个人性格以及社会工作发展的阶段性问题的影响。根据以上研究结果,本研究从学生角度出发,详细分析了实习机构存在的问题与实习制度的不合理之处,为改善社会工作实习教育,提高学生的专业认同提出了预防学生实习前不良的情绪体验、加强机构筛选力度、界定实习机构安排行政事务的量与性质、理性看待学生消极应对实习的策略性行为的建议。

二、不要忽视毕业实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要忽视毕业实习(论文提纲范文)

(1)高职生实习权益保障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基于Citespace的实习权益文献可视化分析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难点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高职生实习
        二、实习权益
        三、实习权益保障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劳动权益理论
        二、劳动者权益保障理论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
第三章 高职生实习权益保障的影响因素研究
    第一节 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工具
        四、研究假设
    第二节 问卷的预测试与分析
        一、高职生实习权益保障现状问卷修订
        二、高职生实习权益保障影响因素问卷修订
    第三节 问卷的正式施测与结果分析
        一、正式问卷信效度检验
        二、高职生实习权益保障现状结果与分析
        三、高职生实习权益保障影响因素的作用路径分析
    第四节 高职生实习权益保障影响因素的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研究假设验证结果
        二、研究结果分析
第四章 高职生实习权益保障影响因素的访谈调查研究
    第一节 访谈调查设计
        一、访谈目的
        二、访谈题目设计
        三、访谈分析工具
    第二节 访谈研究过程
        一、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二、访谈资料的编码
    第三节 访谈结果与分析
        一、总体词频分析
        二、父节点分析
        三、研究结果分析
第五章 高职生实习权益保障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政府层面:强化政策保障
        一、建立健全实习制度,完善相关政策法规
        二、拓宽宣传渠道路径,加大政策宣传力度
        三、设立专门监管部门,加强实习监督管理
    第二节 学校层面:完善实习管理
        一、健全实习生管理制度,强化实习过程管理
        二、打造专业化师资队伍,加强指导教师管理
        三、设置专门化指导课程,重视法律知识教育
    第三节 企业层面:发挥核心作用
        一、增强企业社会责任感,加强实习生的管理
        二、强化技能和安全教育,加强培训支持力度
        三、校企加强沟通与合作,共同保障实习权益
    第四节 个人层面:提高维权意识
        一、加强法律知识学习,提高个人法律意识
        二、端正实习工作态度,强化个人实习认知
        三、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保障自身合法权益
    第五节 责任共担:多方主体协同保障实习权益
        一、各主体增强利益共同体意识,企业发挥核心利益相关者作用
        二、搭建多方互动平台,构建多方互动机制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高职生实习权益保障的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附录二 高职生实习权益保障影响因素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2)社工实习生参与基层治理项目的反身性研究 ——以YT计划(二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文献综述与理论架构
        1.3.1 关于反身性实践的相关研究
        1.3.2 关于社会工作实习教育的相关研究
        1.3.3 关于高校与社区合作的相关研究
        1.3.4 理解社会工作实习生反身性实践的理论框架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社会工作专业实习
        1.4.2 基层治理
        1.4.3 反身性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对象选择及情况介绍
        1.5.3 样本选取方法与资料来源
        1.5.4 章节安排
第2章 学校情境:应用专业知识回应自身实习懂憬的反思
    2.1 从学校实习教育中反思-回应获得专业实践机会的憧憬
    2.2 从双导制实习督导方式中反思-回应增强实务能力的憧憬
    2.3 从过往实习困扰中反思-回应提升服务成效的憧憬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机构情境:平衡多重实践情境中实习生角色的反思
    3.1 学生——身处机构时所面对学校实习教育的角色
        3.1.1 反思专业知识—应用与批判
        3.1.2 反思专业实习任务—达标与反抗
        3.1.3 反思社会工作者角色—体验与反感
    3.2 员工——身处机构时面对工作职责的角色
        3.2.1 完成机构安排工作-责任与形式
        3.2.2 跟进项目进度-主动到被动
    3.3 督导——身处机构中面对社区治理项目的角色
        3.3.1 建立与社区居民、书记的链接-从弱势到平等
        3.3.2 监督、推动社区治理项目的职责-从艰难到平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社区情境:参与基层治理项目实践策略的反思
    4.1 主动“顺从”
    4.2 被动“妥协”
    4.3 反思与“修正”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专业实习中反身性实践的导向与含义
    5.1 基层治理项目中社工实习学生的反身性实践模式
    5.2 反身性实践在本土社会工作发展中的含义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讨论
    6.1 教学单位与社区合作的意义
        6.1.1 对教学单位的意义
        6.1.2 对社区的意义
        6.1.3 对社会工作学生的意义
    6.2 对高校实习教学工作的建议
        6.2.1 实习任务的设置
        6.2.2 督导老师的分配
        6.2.3 学习环境的营造
    6.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访谈提纲

(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外文献综述
        (二)国内文献综述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重难点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重难点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阐释
    一、高校劳动教育的概念
        (一)劳动
        (二)劳动教育
        (三)高校劳动教育
    二、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特征
        (一)劳动教育内涵的延展性
        (二)劳动教育对象的针对性
        (三)劳动教育内容的创造性
        (四)劳动教育方式的灵活性
    三、高校劳动教育的理论溯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
        (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关于劳动教育的理论依据
        (三)西方关于劳动教育的思想理论镜鉴
        (四)中国古近代关于劳动教育的思想资源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的调查
    一、研究工具准备
        (一)调查问卷设计
        (二)访谈提纲设计
    二、研究资料收集
        (一)调查问卷数据收集
        (二)访谈资料收集
    三、研究资料整理和分析
        (一)调查问卷数据整理和分析
        (二)访谈数据整理和分析
    四、研究结果
        (一)劳动思想、技能、实践教育的总体情况
        (二)劳动思想、技能、实践教育的差异分析
第四章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问题分析
    一、高校劳动教育的薄弱环节
        (一)劳动思想上轻视劳动教育
        (二)劳动技能上缺乏强有力的训练
        (三)劳动实践上忽视劳动锻炼的机会
    二、高校劳动教育的问题归因
        (一)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足
        (二)高校的主阵地作用发挥不充分
        (三)家庭的基础性作用不牢固
        (四)社会的支持力度不强
第五章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提升对策
    一、遵循协同性原则,全面强化劳动教育
        (一)高校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劳动教育
        (二)师资、评价、条件三方保障
        (三)个人、家庭、高校、社会四方联动
    二、加强劳动思想教育,形成正确的劳动认知
        (一)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
        (二)营造劳动教育气氛浓厚的校园文化
    三、提升劳动技能水平,增强学生劳动实践能力
        (一)推动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
        (二)促进高校劳动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有机融合
    四、强化劳动实践锻炼,养成良好劳动习惯
        (一)积极拓展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新形式
        (二)加深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融合度
    五、完善劳动教育保障,提供有效的支持
        (一)组建多元化师资队伍
        (二)发挥评价强有力的监督作用
        (三)完善高校劳动教育人、财、物等条件保障
    六、协同推进劳动教育,引导个人、家庭、社会积极参与
        (一)调动高校学生参与劳动教育的主动性
        (二)筑牢家庭劳动教育的基础阵地
        (三)充分利用社会劳动教育资源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状况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选择、参与过程及其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及意义
        一、研究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高校学生实习的研究现状分析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对象
    第四节 基于多元主体的“驱力-阻力”分析框架的建构
第二章 背景分析:变革中的研究生培养目标与培养制度
    第一节 我国硕士生培养目标的历史变迁
        一、我国硕士生培养目标单一(1977—1989 年):学术取向
        二、我国硕士生培养目标分化(1990—2008):学术与应用并行
        三、我国研究生培养目标变化(2009 年至今):向应用取向转变
    第二节 我国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制度
        一、我国学术型研究生的培养制度
        二、我国学术型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现象描述
    第一节 “常态”或“越轨”
        一、常态:参加自主实习是学术型研究生群体的“内部常识”
        二、越轨:自主实习处于师生互动中的“灰色地带”
    第二节 “平衡”或“冲突”
第四章 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选择的“驱力-阻力”因素
    第一节 宏观层面:培养制度与就业市场
        一、来自培养制度层面的“驱力”与“阻力”
        二、来自就业市场的“驱力”与“阻力”
        三、人才供需结构性失衡
    第二节 中观(组织结构)层面:大学与实习单位
        一、来自大学层面的“驱力”与“阻力”
        二、来自实习单位的“驱力”与“阻力”
    第三节 微观(个体)层面:学生个体
        一、学生个体因素中的“驱力”
        二、学生个体因素中的“阻力”
第五章 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投入的“驱力-阻力”因素
    第一节 中观(组织机构)层面:大学与实习单位
        一、来自大学层面的“驱力”与“阻力”
        二、来自实习单位的“驱力”与“阻力”
    第二节 微观(个体)层面:学生个体
        一、学生个体因素中的“驱力”
        二、学生个体因素中的“阻力”
第六章 研究结论、讨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讨论
        一、研究生培养制度层面
        二、研究生培养单位层面
        三、研究生个体层面
    第三节 研究反思
参考文献
附录1 学生访谈提纲
附录2 导师访谈提纲
附录3 伦理审查说明
后记

(5)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社会工作实习督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缘起
    1.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研究不足
    1.4 概念界定:社会工作实习督导
    1.5 研究方法
        1.5.1 质性研究方法
        1.5.2 研究资料的收集
        1.5.3 研究资料处理与分析
第2章 美好的期望
    2.1 四种不同的督导期望
        2.1.1 实务能力提升的期望
        2.1.2 正式督导形式的期望
        2.1.3 环境融入及实务指导的期望
        2.1.4 对督导专业情怀的期望
    2.2 对督导期望值偏高
    2.3 期望的理想化
        2.3.1 对督导实务技能指导的理想化
        2.3.2 对督导“专业”情结的理想化
第3章 残酷的现实
    3.1 督导形式过于随意
    3.2 督导内容偏行政
    3.3 互动关系不良
        3.3.1 互动中的被动
        3.3.2 情感支持偏弱
    3.4 督导的缺位
        3.4.1 有督导,无指导
        3.4.2 督导流于形式
        3.4.3 无督导
第4章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艰难行走
    4.1 复杂的情绪:在期望与失望中徘徊
    4.2 艰难的困境:与督导的专业冲突
    4.3 认知上的调整与转变
        4.3.1 内心的自我调适
        4.3.2 对督导不专业的“宽容性”理解
    4.4 策略性的行动应对
        4.4.1 表达自我权力
        4.4.2 寻求替代性督导支持
第5章 结论、建议与研究不足
    5.1 结论
    5.2 建议:完善社会工作实习督导教育
        5.2.1 加强对督导的严格遴选
        5.2.2 重视实习前与督导的交流
        5.2.3 注重督导功能的发挥
        5.2.4 区分督导工作和事务性工作
    5.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6)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蒙古国企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呼唤大学会计专业课程编制的研究
        (二)蒙古国大学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存在弊端
        (三)蒙古国学者对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鲜有研究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之处
    五、概念界定与相关说明
        (一)概念界定
        (二)相关说明
第二章 研究综述
    一、研究文献来源
        (一)蒙古国关于会计专业课程编制研究文献来源
        (二)中国关于会计专业课程及课程编制研究文献来源
    二、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课程理论研究综述
        (二)课程编制研究综述
        (三)会计专业课程改革研究综述
        (四)会计专业课程设计研究综述
        (五)会计专业课程考评和评价研究综述
        (六)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研究综述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施良方及其课程编制原理
        (一)施良方简介
        (二)课程的定义
        (三)课程的理论基础
        (四)课程编制的原理
    二、怀特海的大学教育思想
        (一)怀特海简介
        (二)怀特海大学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蒙古国大学教育与会计专业课程的发展历史
    一、蒙古国大学教育的发展历史
        (一)现代教育产生之前的游牧教育阶段(1921年之前)
        (二)现代教育的发展及大学的产生阶段(1921年至1942年)
        (三)大学教育发展的初期阶段(1942年至1990年)
        (四)大学教育的繁荣发展阶段(1991年至现在)
    二、蒙古国大学会计专业发展历史
        (一)会计专业的发展阶段
        (二)蒙古国会计方面使用的法律和准则
        (三)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现状
    三、蒙古国立大学等五所大学及会计专业课程的现状
        (一)蒙古国立大学及会计专业课程的现状
        (二)蒙古国商业大学及会计专业课程的现状
        (三)蒙古国农业大学及会计专业课程的现状
        (四)蒙古国财政大学及会计专业课程的现状
        (五)蒙古国“曼达胡”会计大学及会计专业课程的现状
第五章 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情况的调查问卷
    一、大学本科会计专业学生对会计专业课程编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
        (一)调查问卷设计与实施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二、对大学会计教师的访谈
    三、社会对会计岗位人才的要求与满意度分析
        (一)企业对会计岗位的能力要求和满意度访谈调查
        (二)蒙古国的会计岗位招聘广告的内容分析
第六章 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程目标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目标中关于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偏高
        (二)课程目标表述过于抽象概括、不明确
        (三)课程目标未能更好地满意雇主及学生发展的需要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存着不一致现象
        (二)开设的课程不能满足雇主与学生的需要
        (三)课程结构不合理
    三、课程实施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过于重视讲授法,教学方法单一
        (二)会计实习的实效差
        (三)教学条件难以支持课程目标的实现
    四、课程评价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蒙古国各大学对本科会计专业课程评价重视不够
        (二)大学评估组织机构不健全
        (三)过于重视课程结果的评价,课程评价方法单一
第七章 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存在问题的解决策略
    一、要充分研究影响目标确定的各个因素,制定适宜可行的课程目标
        (一)要重视对课程目标的研究
        (二)要充分研究影响课程目标确定的各种因素
        (三)课程目标的表述要明确具体
    二、加强课程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提升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的科学性
        (一)加强课程理论与实践研究
        (二)提升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一致性的两点建议
        (三)完善课程内容满足雇主与学生的需求
    三、重视影响课程的实施因素改变教师角色,提高课程实施的实效性
        (一)重视影响课程实施因素
        (二)提高会计实习的实效
        (三)建立教师作为决策者的课程实施
    四、重视对学生的评价设立课程评价部门,提升课程评价的质量
        (一)重视对学生能力生成和知识学习的评价
        (二)大学需要设立课程评价部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饭店服务与管理中职生专业实习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前言
    (一)研究的背景和问题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研究的目的
        2、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现状和评述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3、研究现状评述
    (四)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研究的主要内容
        2、研究采用的方法
    (五)研究的特色和创新
        1、理论内容方面的创新
        2、研究方法结合的创新
        3、研究技术路线的创新
    (六)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二、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相关基本概念的界定
        1、中职教育
        2、专业实习
        3、实习评价
    (二)实习教育的理论基础
        1、快乐教育理论
        2、实践教育理论
        3、教育评价理论
    (三)实习效果评价的分析框架
    (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1、设计的原则
        2、设计的内容
        3、指标的阐释
        4、权重的确定
        5、验证的方法
三、饭店服务与管理中职生专业实习实习现状分析
    (一)饭店服务与管理中职生专业实习的岗位
        1、饭店行业
        2、旅行社
        3、旅游景区
    (二)饭店服务与管理中职生专业实习的预期效果
        1、专业技能的提升
        2、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提升
        3、对岗位工作认识度和认同度的提升
    (三)影响饭店服务与管理中职生专业实习效果的主要因素
        1、社会因素
        2、学校因素
        3、学生因素
        4、行业因素
四、饭店服务与管理中职生专业实习实习效果的调查与评价研究
    (一)调查背景
    (二)问卷调查
        1、描述性统计分析
        2、实习效果评分
        3、主成分分析
    (三)访谈调查
        1、学生访谈
        2、教师访谈
    (四)问卷和访谈结果分析
        1、心态转变和实习身份认同,是饭店服务与管理中职生专业实习首要克服的问题
        2、相比较而言,饭店服务与管理中职生专业实习更依赖学校专业老师的指导
        3、对于学生而言,对于饭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实习学生更看重实习津贴等现实问题
        4、中职学生在饭店行业实习效果突出,关键在于学生总体群体对自己职业生涯地清楚认识
        5、学校和单位一致认为通过实习可以很好地促进中职学生对社会认识观的改变,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6、对于饭店行业而言,改变对待学生的真实态度,是促进可持续合作的关键条件
五、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剖析
    (一)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
        1、行业认知有偏差,工作岗位分高低
        2、家长思维固化,职业选择范围较窄
        3、社会认同度不高,学生实习积极性差
    (二)学校方面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不准,与社会需求有一定偏差
        2、实习方式过于单一,学生专业素质体现不够
        3、实习过程管理不严,专业实习落实程度不深
        4、实习反馈不够重视,培养模式急需改革更新
    (三)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1、认为工作内容机械乏味,劳动强度过大
        2、学生适应力不强,专业基础不够扎实
        3、存在不平衡心理,对服务行业认识度不够
六、 提升饭店服务与管理中职生专业实习效果的建议
    (一)社会方面改进措施
        1、宣传正确的职业观念
        2、调整工资差距引起的心理不平衡
    (二)学校方面改进措施
        1、充分考察实习企业,拓展学生实习认识
        2、创新校企合作方式,丰富学生实习形式
        3、严格管理实习过程,全面跟踪实习动态
        4、重视学生实习反馈,调整学校实习安排
    (三)实习单位方面改进措施
        1、合理安排工作时长
        2、公平对待每个员工
        3、调整薪资待遇
        4、严格实习生的轮岗制度
    (四)学生方面改进措施
        1、主动转变心态,快速适应工作岗位
        2、保持自主学习,丰富文化知识
        3、扎实专业技能,胜任酒店服务与管理工作任务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饭店服务与管理中职生专业实习效果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附录二:饭店服务与管理中职生专业实习效果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均值统计表)
附录三:关于饭店服务与管理中职生专业实习效果的问卷调查
附录四:访谈提纲

(8)学院式建筑教育的传承与变革 ——兼论东南大学建筑教育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现实: 问题提出
        0.1.1 建筑师的多重身份
        0.1.2 建筑教育的单一源头
    0.2 研究:内容及范畴
        0.2.1 研究对象
        0.2.2 论述要点
        0.2.3 案例选择
        0.2.4 时间限定
    0.3 前期:国内外研究现状
        0.3.1 国外研究现状
        0.3.2 国内研究现状
    0.4 预期:目标及创新
        0.4.1 研究目标
        0.4.2 研究创新
        0.4.3 研究框架
第一章 大学样本:教育制度的移植与演化
    1.1 建筑教育制度的基本结构
        1.1.1 机构与职责
        1.1.2 课程与评价
    1.2 美国建筑教育的社会性
        1.2.1 美国建筑教育的兴起
        1.2.2 美国建筑师学会及建筑院校联盟
        1.2.3 布扎设计研究会
        1.2.4 民间画室
    1.3 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1.3.1 课程基本架构
        1.3.2 课程构架扩展
        1.3.3 教学研究结合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本源重溯:教学思想的修正与再现
    2.1 巴黎美术学院教育思想要点
        2.1.1 设计
        2.1.2 表现
    2.2 古典思想的起伏
        2.2.1 推陈出新:崇古与尚新之辩
        2.2.2 另立门户:对美院办学宗旨的挑战
        2.2.3 分道扬镳:对古典文化根基的批判
    2.3 现代思想的冲击
        2.3.1 古典美学余温
        2.3.2 现代主义萌芽
        2.3.3 现代主义盛期
    2.4 终结及后续
        2.4.1 终结背后
        2.4.2 思想回流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制度异化:工学院中的美院教育
    3.1 大学建筑教育的建立
        3.1.1 行业背景
        3.1.2 工学根基
        3.1.3 美术缘起
    3.2 制度初成:三十年传统
        3.2.1 工学预设
        3.2.2 美术居上
        3.2.3 建国前后
    3.3 制度建立:十七年改革之
        3.3.1 院系调整
        3.3.2 教学机构的重组
        3.3.3 课程系统的再造
    3.4 制度创新:十七年改革之二
        3.4.1 实践意识的上升
        3.4.2 自主修正与探索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思维渐进:设计方法的纠偏与探索
    4.1 教学思想传播
        4.1.1 分解构图作为基础设计训练
        4.1.2 构图作为建筑设计训练
        4.1.3 初识与误读
    4.2 基础设计训练
        4.2.1 西方古典建筑分解构图
        4.2.2 中国传统建筑分解构图
        4.2.3 中西分解构图交替演化
    4.3 建筑设计训练
        4.3.1 设计命题的继承
        4.3.2 设计方法的变革
        4.3.3 设计理论的发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化踌躇:中国建筑的自觉与重建
    5.1 对传统形式的自觉
        5.1.1 对民族内容的定位
        5.1.2 对混合风格的辨析
    5.2 对现代建筑的认知
        5.2.1 “中国现代建筑
        5.2.2 技术为手段
        5.2.3 建造为目的
    5.3 对地域文化的重建
        5.3.1 地域建筑理念的建立
        5.3.2 地域建筑理念的发展
        5.3.3 建筑思潮的综合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理性介入:中国教育的退守与新生
    6.1 十年断续
        6.1.1 工农兵学员
        6.1.2 新三届
        6.1.3 研究生
    6.2 改革前奏
        6.2.1 外界输入
        6.2.2 自发改革
    6.3 理性思想
        6.3.1 国际交流
        6.3.2 理性教改
    6.4 本章小结
结语
    7.1 学院式建筑教育作为历史线索
    7.2 学院式建筑教育作为体系范式
    7.3 学院式建筑教育的学科价值
    7.4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图表索引
学术成果
致谢

(9)幼儿教育师资有效供给研究 ——以D省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由与意义
        (一) 研究缘由
        (二) 研究意义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
        (二) 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一) 研究内容
        (二) 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研究的相关概念与观点
        (一) 供给与有效供给
        (二) 幼教师资的有效供给
        (三) 幼教师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二、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研究的方法论指导
        (一)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的背景
        (二)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观点及其方法论
        (三)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法论对于幼教师资供给的适用性
        (四) 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研究的方法论指导
        (五) 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
第二章 幼教师资供需问题的现实透视
    一、全国幼教师资供需现状分析
        (一) 总量不足和类别差异是师资供需的突出问题
        (二) 结构质量不高成为实现幼教师资专业化目标的瓶颈
    二、D省幼教师资供需现状分析
        (一) 师资供给的结构性矛盾凸显
        (二) 不良供给制约了师资质量供给水平
    三、基于三个维度的师资供给结构分析
        (一) 调查方案设计
        (二)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三) 调查结论
    四、基于需求方评价的师资供给过程质量分析
        (一) 评价设计与组织
        (二) 评价结果与分析
        (三) 调查结论
第三章 幼教师资现实供给中的微观结构问题
    一、供给方案要素的结构问题
        (一) 培养方案文本分析的依据
        (二) 方案要素存在的现实问题
    二、供给条件要素的结构问题
        (一) 条件要素分析的依据
        (二) 条件要素存在的现实问题
    三、供给侧背景下供给微观结构的问题分析
        (一) 供给微观结构问题呈现的特征
        (二) 供给微观结构问题的成因探析
第四章 幼教师资现实供给中的宏观结构问题
    一、供给宏观结构中的现实问题
        (一) 类型结构不能与规模需求相适应
        (二) 层次结构与需求结构错位现象较严重
        (三) 科类结构对师资需求的适应性不强
        (四) 地域结构的不均衡性十分突出
        (五) 资源配置结构错位较为严重
    二、供给侧背景下供给宏观结构的问题分析
        (一) 供给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健全
        (二) 政府(部门)主体角色不到位
        (三) 院校主体内生动力不足
        (四) 其它主体的主体意识缺失
第五章 幼教师资需求侧对幼教师资有效供给的影响
    一、需求侧的基本需求对师资有效供给的影响分析
        (一) 需求侧需求主体的基本诉求分析
        (二) 需求侧师资需求政策的影响分析
    二、需求侧有效需求对幼教师资配置的影响分析
        (一) 标准需求导向下幼教师资配置存在的问题
        (二) 有效需求下幼教师资配置的影响因素及其模型构建
    三、二孩政策对幼教师资未来需求的影响分析
        (一) 二孩政策下D省入园适龄人口预测分析
        (二) 二孩政策对D省幼教师资供给带来的影响
第六章 基于主体融合的幼教师资供给体制创新
    一、幼教师资供给新体制架构
        (一) 幼教师资供给新体制的设计方案
        (二) 基于多元理论支持的供需合作体构成模型
        (三) 供给侧主体功能设计
    二、幼教师资供给的办学体制设计
        (一) 坚持政府主导和省级统筹的体制
        (二) 强化师范院校的主体作用
        (三) 创新多元化的办学体制
        (四) 促进协同培养人才制度化
    三、幼教师资供给的管理体制设计
        (一) 新型主体间的两种性质的关系
        (二) 幼教师资供给的宏观管理体制设计
        (三) 幼教师资供给的微观管理体制设计
    四、幼教师资供给的人才培养体制设计
        (一) 落实师德养成教育的常规制度
        (二) 建立专业培养方案的编修评估制度
        (三) 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四) 确立实践取向的专业培养模式
第七章 基于有效供给的幼教师资供给机制创新
    一、适应需求的供给规划机制
        (一) 建立基于市场的师资供需预测机制
        (二) 强化政府统筹的供需预警机制
        (三) 完善省级统筹的分类规划机制
        (四) 建立适应市场变化的机动规划机制
    二、服务需求的供给动力机制
        (一) 市场调节与竞争机制
        (二) 院校内部动力机制
        (三) 主体合作动力机制
    三、引领需求的保障机制
        (一) 市场准入机制
        (二) 监督评估机制
        (三) 均衡供给机制
        (四) 投入保障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10)社会工作本科生毕业实习体验研究 ——以H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缘起
    1.2 研究意义和价值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述评
        1.3.1 与社会工作实习相关的国内外研究综述
        1.3.2 与体验相关的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及研究问题提出
    1.4 概念界定
        1.4.1 社会工作毕业实习
        1.4.2 实习体验
    1.5 研究方法
        1.5.1 质性研究方法与研究可信度
        1.5.2 研究对象选择与实习情况介绍
第2章 主动与被动:实习前态度差异的情绪体验
    2.1 美好的理想:满怀期待
        2.1.1 学科内部能力提升的期待
        2.1.2 个人内部综合能力提升的期待
    2.2 无奈的选择: 毫无期待
        2.2.1 对毕业实习毫无期待的表现
        2.2.2 迷茫的开始与坚定的结束: 毫无期待的原因
    2.3 复杂的情绪: 期待与焦虑共存
        2.3.1 毕业实习前焦虑的表现
        2.3.2 毕业实习前焦虑情绪体验产生的原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迎接与逃避:在情绪体验影响下实习中的不同行动策略
    3.1 个体困扰: 实习任务中的挑战性难题
        3.1.1 难以建立的信任关系
        3.1.2 不能保证的组员参与率
        3.1.3 无法预测的突发状况
        3.1.4 不可达成的预期目标
    3.2 环境困境: 在实习机构中面临的挑战性难题
        3.2.1 不满与妥协: 与机构原有工作人员的权力博弈
        3.2.2 发现与经历: 体验实习机构现有问题对有效实习的阻碍
    3.3 积极的行动策略: 寻求与反思问题解决途径
        3.3.1 在校老师的指导: 权力博弈中心态不平衡的调节剂
        3.3.2 督导的支持: 实质性突破困境的关键
        3.3.3 朋辈的力量: 疏解个体困扰的安全阀
        3.3.4 展现自我权力: 对一个非公平事件的关注
        3.3.5 跳出困境局限: 探索与反思解决机构问题的可能性
    3.4 消极的行动策略: “划水”实习
        3.4.1 降低实习卷入度的策略:“划水”实习的表现
        3.4.2 钻空子心态: “划水”实习的表层原因
        3.4.3 隐蔽的反抗: “划水”实习的根本原因
        3.4.4 青年亚文化理论下的“划水”实习行动策略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毕业实习的终结: 探究实习体验模式及其影响
    4.1 满意与解脱: 毕业实习的终结
        4.1.1 成就感促成的满意
        4.1.2 “目标”达成而满意
        4.1.3 实习结束而解脱
    4.2 策略性应对实习任务:“划水”式体验
        4.2.1 “划水”式体验形成过程
        4.2.2 “划水”应对大部分实习任务的主要特征与分类依据
        4.2.3 从微观因素到宏观反思促成的“划水”行为
    4.3 实习教育目标的追求:满足式体验
        4.3.1 满足式体验形成过程
        4.3.2 顺利突破实习困境的主要特征与分类依据
        4.3.3 个人特点和及时指导所形成的满足体验
    4.4 探究实习机构问题的突破口: 解脱式体验
        4.4.1 解脱式体验形成过程
        4.4.2 无法突破实习困境的主要特征与分类依据
        4.4.3 实习机构不作为衍生的急于解脱心态
    4.5 回应体验特性的毕业实习模式形成
    4.6 毕业实习的影响
        4.6.1 直接的影响: 专业认同感积极提升或消极降低
        4.6.2 非绝对的影响: “做”或“不做”的多因素考量
        4.6.3 实习过程中的个体成长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讨论与建议
    5.1 结论: 社会工作毕业实习体验的三种模式
    5.2 建议: 如何完善社会工作毕业实习教育
        5.2.1 学生不良情绪体验的前期预防
        5.2.2 实习机构的筛选需更加严格
        5.2.3 行政事务的量与性质需被界定
        5.2.4 消极行动策略背后的制度缺陷完善
    5.3 研究的贡献与不足
        5.3.1 研究贡献之处
        5.3.2 研究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附录2
附件

四、不要忽视毕业实习(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职生实习权益保障的影响因素研究[D]. 赖珊珊.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2]社工实习生参与基层治理项目的反身性研究 ——以YT计划(二期)为例[D]. 隗思嘉. 华东理工大学, 2021(08)
  • [3]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实践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杨丹.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学术型研究生自主实习:选择、参与过程及其价值[D]. 李丽雪.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2)
  • [5]行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 ——社会工作实习督导研究[D]. 孙汉芬.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6]蒙古国大学本科会计专业课程编制研究[D]. Bayanmunkh Pagamdulam(都拉曼).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19(02)
  • [7]饭店服务与管理中职生专业实习效果评价研究[D]. 向雪洁. 贵州师范大学, 2019(03)
  • [8]学院式建筑教育的传承与变革 ——兼论东南大学建筑教育发展[D]. 汪妍泽. 东南大学, 2019(05)
  • [9]幼儿教育师资有效供给研究 ——以D省幼儿教育师资供给为例[D]. 张根健.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10]社会工作本科生毕业实习体验研究 ——以H高校为例[D]. 刘梦诗.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不要忽视研究生实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