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江西省人才政策的看法

我对江西省人才政策的看法

一、江西省人才政策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龚滔[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研究》文中提出

朱彤瑶[2](2021)在《“景漂”迁移行为研究 ——基于社会融入的视角》文中认为

张元通[3](2020)在《辽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职业教育有其独特的优势,尤其是伴随着精准扶贫、区域发展、乡村振兴、民族文化传承等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越发凸显。民族地区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是提高民族地区劳动者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更是推进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是传承民族地区优秀文化的有效途径。近年来,为促进民族地区人力资本提升、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文化传扬,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地方层面都相继制定一系列政策文件,引领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辽宁省贯彻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政策的同时着力于辽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的发展。本文中辽宁民族地区指辽宁省内岫岩、新宾、清原、本溪、桓仁、宽甸等6个满族自治县,阜新和喀左2个蒙古族自治县,以及凤城、北镇2个享受民族自治县待遇的县级市等。为使辽宁民族地区全面发展,辽宁省各级政府积极制定落实相关职业教育政策,已取得显着的成绩。不可否认的是,到目前为止辽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政策执行仍存在一定的阻碍。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执行的关键在于政府政策文本的指导性,在于政策文本在民族地区的落地、扎根,在于职业教育自身定位的准确性。对此,笔者以霍恩—米特系统模型、准公共物品理论、四螺旋理论为指导,利用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等方法系统分析辽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政策执行中存在问题。发现辽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政策执行存在政策执行效果不显、政策资源难以满足发展需求、政策目标群体参与度低、政策执行主体的窄化、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活力不足等问题。导致上述问题出现的原因有:政策目标民族性缺失;政策资源配置不合理;政策执行方式不当;政策执行主体价值取向偏颇;系统环境的客观限制。以原因为导向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即:细化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目标;优化职业教育政策的资源配置;改善政策执行方式;职业教育多元参与;构建良好的政策执行环境。冀望推动辽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政策执行贴合民族地区的实际,对于辽宁民族地区区域发展有所帮助。

苗粟[4](2020)在《政务微博中的成都城市形象建构研究 ——以“@微成都”微博平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化建设的核心逐渐从改善基础设施扩展到城市形象建设和人居环境的改善中,中国城市建设的内涵不断发生深刻变化。如今的城市竞争,不仅仅体现在规模和经济的竞争,更是城市文化、城市生活环境与人民生活质量的竞争,实质就是城市形象的竞争。城市形象作为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有利于增强城市的凝聚力,良好的城市形象的建构能够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城市的对外交流,是城市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潜力和优势,因此,城市形象的建构和传播,受到了城市管理者的高度关注。近年来,新浪微博作为发布信息、受众互动的新媒体平台之一走进了城市管理者的视野,纷纷开通政务微博进行城市形象相关内容的发布,加速城市形象的建构。基于此,本文选择成都本地具有代表性的政务微博“@微成都”新浪微博平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微成都”平台的总编辑的访谈,笔者对其创立背景、受众定位、内容定位以及功能定位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和深入的探析。“@微成都”在坚持“在成都、爱成都”的立场和“小微有速度、小微有温度、小微有态度”的原则基础上,进行了丰富内容的发布,建构了全面立体的成都城市形象。其次,在2018年10月-2019年9月为期12个月中,笔者每隔8天抽取一天的微博作为样本,在框架理论的指导下,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微成都”平台在城市政府形象、城市经济形象、城市文化形象、城市市民形象以及城市环境形象这五个方面的建构和呈现以及框架特点。同时,结合叙事学理论,以定性的方式,结合具体微博文本探讨平台微博样本在叙事视角、叙事结构以及叙事话语上的排兵布阵和基本原理,从而提炼出“@微成都”在叙事背后对成都城市形象的心理建构与空间建构。接着,笔者通过对微博样本的转发、点赞、评论的量化分析以及六位“@微成都”粉丝代表的访谈,对受众视角的反馈进行初步窥探,探析他们通过“@微成都”的内容发布所建构的成都形象及感兴趣相关内容和城市形象建构效果。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之上,笔者提炼出“@微成都”平台的优点,同时也总结出了“@微成都”平台成都相关议题内容原创率较低、影响力多来自于非成都相关议题内容以及“城市中心主义”倾向明显、评论区舆情监控不到位的不足之处。通过对不足之处的整理,笔者认为政务微博平台在城市形象建构中首先应当明确城市政务微博定位,多说“正事儿”,增强对城市市辖区、下辖市县等信息的挖掘,以受众的需求为导向,讲好成都故事,丰富城市形象内容。其次,政务微博在运营中应当加大原创力度,强化运营团队专业素养,在挖掘热点同时,跟随受众信息接受习惯的变化,从内容编辑、话语风格、互动等方面形成独有的风格,提高用户粘性。接着,平台需加强对下辖市县受众的关注,在发挥城市中心效应和优势的同时,扩大平台在下辖市县的影响力,更好地实现“大家好才是真的好”。此外,充分挖掘城市资源,加强受众互动深度和质量,不仅要通过微博热点与受众形成互动,也应当更好地、更多地结合成都内容,加深与受众互动的深度,从而了解受众对平台和城市的态度。最后,政务微博应当有系统性的程序管理,及时把握平台舆情态势走向,承担“传播即责任”的使命。

崔焱[5](2020)在《一种基于互联网语料的人才政策分析方法》文中研究指明人才是重要的生产力,人才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人才政策,有助于掌握各地区人才政策的主题与趋势、产业方向和长远发展的潜力。提出了一种基于互联网语料的人才政策分析方法,采用计算机爬虫程序获取互联网上各省市人才政策文件;并基于中文分词和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快速分析各省人才政策特点,对比不同省份人才政策的差异。对比人工总结方法主观性强,多地域分析工作量大、准确性差等问题,本方法借助计算机自动分析,具有时效性高、分析地域广、客观性强的优势。

陈艺中[6](2019)在《特岗教师专业发展及其职业认同的关系研究 ——以J省N、S、J市为例》文中指出教育部于2006年颁布实施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简称“特岗计划”),建设一批“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的特岗教师为农村教育带来了新的希望和发展契机。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高低水平与他们对本职业的热爱程度与投入程度都紧密相连,同时也是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之一。特岗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与特岗教师实现个生价值息息相关,而且也是影响农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由此可见,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其职业认同关系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本研究选取J省三市的特岗教师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同时借助SPSS统计数据软件,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相关分析、多元回归和单因素方差等统计方法,分析J省三个市的特岗教师专业发展、职业认同的现状,探讨两者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本研究结果表明:1.J省三市的特岗教师专业发展及其职业认同总体水平较高。2.J省三市的特岗教师专业发展或其各维度在教龄、学历、工资水平、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毕业、在校所学专业与所教专业是否一致存在差异。3.J省三市的特岗教师职业认同或其各维度在教龄、工资水平、福利情况、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毕业、在校所学专业与所教专业是否一致、婚姻状况存在差异。4.J省特岗教师职业认同不存在着显着的学历差异。5.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其职业认同的关系为正相关关系,且教师专业发展与职业认同的各维度上的相关度都在中等程度以上。6.J省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及其职业认同之间具有直接效应。7.在职业认同的维度中的职业认知、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倾向对其教师专业发展产生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特岗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对职业认同水平具有正向预测的作用。根据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了增强J省三市的特岗教师职业认同,以及促进专业发展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张冬琦[7](2019)在《人口流出对黑龙江省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文中指出人口流动与养老保险基金有着密切的联系,人口流出与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呈现反比例关系,人口净流出越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就越少,不利于养老保险的可持续发展更加不利于制度体系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流动。无论是人口的流出或是人口的流入都会对一个地区的经济环境与政策环境造成很大的影响。根据统计数据显示,黑龙江省的人口流出情况严重,且流出人口多为青年劳动力人口,黑龙江省养老保险基金账户已经连续两年呈现亏空状态,是全国唯一的养老保险基金账户负增长省份。《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中某些条例已与当今的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相应政策需加强完善。本文运用了文献综述法,价值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实证分析法等方法,对人口流出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分析。论文的第一个部分是绪论,该部分对于研究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做了一定的介绍,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对这一问题的研究现状,提出了本文的写作思路和方法。论文第二部分界定了人口流出与养老保险制度概念,介绍了推拉理论、新经济迁移理论、梯次流动理论等人口流动相关理论以及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理论。论文第三部分阐述了黑龙江省人口流出的现状和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首先对黑龙江省与全国人口流动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黑龙江省人口流出具有流出人口远大于流入人口,人户分离外出打工者比重上升,劳动力流出比重上升特点,然后阐释了现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分别介绍了国家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法律制度和黑龙江省的养老保险制度相关文件。论文第四部分分析了人口流出对黑龙江省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人口的大量流出尤其是劳动力的流出使养老基金收入减少,社会养老抚养比上升,导致养老保险退保人数上涨,加深社会保险制度碎片化。论文第五部分提出了解决人口流出对黑龙江省养老保险法律制度的影响的对策。黑龙江省应拟定优惠政策抑制人口流出,在法律制度层面建立养老保险基金多元化保值增值机制,建议用政策手段提高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等办法来应对人口流出带来的影响,使城镇职工养老保险账户可以规避风险,实现发展可持续增加其收入。

王鑫[8](2018)在《大连市人才创新政策评估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区域、城市之间的竞争主要体现在经济竞争上,而经济竞争往根本上说就是人才竞争。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创新创业对于经济的推动力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创新创业必须仰仗人才,切实加大人才高地建设力度已成为新形势下各地区、各城市的重点工作。不断开展人才政策创新,通过打造开放包容、灵活多样的人才政策体系,进而实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频共振的效果,是落实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的必然步骤,也是实现人才强市的必由之路。因此,大连市于2015年初出台了五项人才创新政策,力图建立人才政策的比较优势。但是,政策通常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不确定性,在经过两年的实施后,有必要对大连市人才创新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科学的评估,全面分析人才创新政策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具体的对策和建议,进一步提高人才政策对于人才工作的贡献度,并进一步提升人才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本文在对人才、人才创新政策、政策评估等概念理论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综合整理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大连市人才创新政策制定的背景、人才创新政策具体内容,以及实施状况的分析,为开展具体评价奠定基础。同时通过与国内发达城市人才政策的比较分析,明确了人才政策应然层面的发展方向。在具体的评估分析上,采用事实分析与价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科学设定评估指标、设置问卷调查题目,发现大连市的人才创新政策存在政策推介执行不力、专项人才政策缺失、职能部门衔接不畅、部分政策内容缺乏具体标准影响可操作性等四项问题。针对发现的问题,深入剖析其原因,并立足大连市的实际,从政策研究制定、政策内容完善、政策落实评估这三个方面提出实施意见和建议。相信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为大连市深化人才政策创新提供参考,有助于提高大连市的人才竞争力和创新创业活力,进而促进大连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王水平[9](2018)在《江西新经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以来,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技术快速发展,并催生出一系列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了全球产业变革,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了强大动力。新产业是新经济的核心。从理论层面看,新经济产业蓬勃发展对传统经济理论形成了挑战;从政策层面看,新经济产业带来的产业变革既给欠发达地区带来了发挥后发优势、实现“弯道超车”的难得机遇,也对其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制定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本文以江西新经济产业发展战略为研究对象,具有显着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内容:(1)新经济产业的概念界定、与传统产业的差异性分析以及理论基础研究。(2)通过总结印度班加罗尔、中国贵州、中国成都在发展新经济产业方面的经验做法,提炼出内陆地区发展新经济产业的战略模式。(3)采用新经济指数,评估江西新经济产业发展现状;采用PEST分析,对江西新经济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进行整体评价。(4)采用波特“钻石模型”构建江西新经济产业发展战略,采用德尔菲法选择出江西新经济主导产业。(5)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提出江西新经济产业政策的基本思路。本文主要研究发现:(1)新经济产业在要素结构、市场主体、组织形式、空间形态等方面与传统产业有着显着差异。(2)由于发展基础和条件不同,内陆地区在新经济产业发展战略上有着显着差异,主要包括适度多元化战略和单一化战略两种。(3)新经济指数测度结果表明,江西新经济产业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外部环境方面,江西具有明显的比较劣势,但也存在一定的潜在比较优势。(4)江西适宜采用非对称赶超的新经济产业发展战略;通过德尔菲法研究发现,江西新经济主导产业应选择以南昌和景德镇为龙头的通用航空产业,以南昌和上饶为龙头的绿色智能汽车产业以及以鹰潭为龙头的窄带物联网产业。(5)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提出了“5453”江西新经济产业政策体系。

唐祎迪[10](2017)在《基层农技人才供求问题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文中认为当前,我国的第二和第三产业在飞速发展,而作为基础的农业发展形势却相对薄弱和落后。我国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促进农业发展的途径只能依靠科技,“科技兴农”已成为推动农业快速发展的战略共识。科技兴农,就是把科学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技术推广服务活动就承担着从实验室到农田的纽带和桥梁作用。但是,我国农技服务人才尤其是基层人才队伍建设严重不足,包括人才断层、学历结构严重偏低、人员总量不足等问题。因此,推动农业科技向农业生产的转化运用,首先要解决基层农技服务人才的供需问题。农科类院校是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是农业科技人才培养的基地。为三农服务、向基层输送农业专门人才是其根本的办学理念。农科大学生到农村就业是必要的、理性的选择,是理论指导实践、人尽其才的客观选择。江西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其基层农技服务现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文章通过对江西省农技服务情况的数据统计,以及到南昌市新建区实地走访对江西省农技服务体系的现状进行了系统的深入分析;同时,在江西农业大学农科大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对他们的基层就业意愿进行了实证研究,通过以上研究结果,对当前基层农技服务人才供求关系现状进行总结分析,构建出农科类本科生服务基层的供求矛盾关系模型,并从政府、学校、学生三个角度提出对策,以促进农科大学生到基层农技服务岗位就业,探讨农业高校对基层农技人才供给的长效运行机制。

二、江西省人才政策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江西省人才政策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3)辽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评价
    三、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主要内容
        (三)主要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和难点
        (一)创新点
        (二)难点
第二章 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的核心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界定
        (一)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政策
        (二)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政策执行
    二、理论基础
        (一)准公共物品理论
        (二)四螺旋理论
        (三)霍恩—米特系统模型
    三、辽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的要素
第三章 辽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现状、问题及其成因
    一、辽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的成绩
        (一)辽宁民族地区基本情况
        (二)辽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政策措施
        (三)辽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政策执行成效
    二、辽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政策执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执行效果不显
        (二)政策资源难以满足发展需求
        (三)政策目标群体参与度低
        (四)政策执行主体窄化
        (五)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活力不足
    三、辽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政策执行问题的成因
        (一)政策目标的民族性欠缺
        (二)政策资源配置不合理
        (三)政策执行方式不当
        (四)政策执行主体价值取向偏颇
        (五)系统环境的客观限制
第四章 辽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的优化策略
    一、细化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目标
    二、优化职业教育政策的资源配置
        (一)实现资源相对均衡
        (二)健全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政策执行机制
    三、改善政策执行方式
        (一)依法而行,发挥政府主体作用
        (二)多方合作,引领职业教育意识转变
    四、多元参与职业教育
    五、构建良好的政策执行环境
结论
附录: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政务微博中的成都城市形象建构研究 ——以“@微成都”微博平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
        0.1.1 研究背景
        0.1.2 研究意义
    0.2 文献综述
        0.2.1 国外研究现状
        0.2.2 国内研究现状
        0.2.3 政务微博中的城市形象研究
    0.3 研究思路与方法
        0.3.1 研究思路
        0.3.2 研究方法
    0.4 研究创新点
第1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梳理
    1.1 城市形象概念梳理
    1.2 城市形象特征
    1.3 城市形象构成要素
    1.4 政务微博与城市形象
    1.5 研究指导理论概述
        1.5.1 框架理论
        1.5.2 叙事学理论
第2章 “@微成都”新浪微博平台概况
    2.1 访谈对象与设计
    2.2 “@微成都”平台访谈结果
        2.2.1 新媒体语境下的“@微成都”
        2.2.2 “@微成都”的媒介定位分析
        2.2.3 “@微成都”的平台运营——摸索中的与时俱进
第3章 “@微成都”中的成都城市形象及内容框架
    3.1 “@微成都”微博构成
    3.2 “@微成都”微博外部形态分析
        3.2.1 “@微成都”微博内容来源
        3.2.2 “@微成都”微博形态
    3.3 “@微成都”微博内容分析
        3.3.1 “@微成都”微博内容所涉地域
        3.3.2 “@微成都”微博内容性质
        3.3.3 “@微成都”微博内容议题
    3.4 “@微成都”中成都城市形象的建构
        3.4.1 城市政府形象
        3.4.2 城市经济形象
        3.4.3 城市文化形象
        3.4.4 城市市民形象
        3.4.5 城市环境形象
    3.5 “@微成都”平台城市形象建构框架特点
        3.5.1 “为民服务”的内容及形式框架
        3.5.2 以成都及其市辖区为主体的报道框架
        3.5.3 信息来源的权威与可信赖性
        3.5.4 中性与正面报道为主的内容基调框架
        3.5.5 以成都文化形象、市民形象为主的内容议题框架
第4章 “@微成都”中成都城市形象的叙事建构
    4.1 叙事视角:多重视角透视城市全景
    4.2 叙事结构:稳定且灵活的微博话题框架
    4.3 叙事话语:结合民间话语风格使城市形象深入人心
    4.4 叙事背后
        4.4.1 城市形象的心理建构
        4.4.2 城市形象的空间建构
第5章 “@微成都”中成都城市形象的建构效果
    5.1 微博转发量分析
    5.2 微博评论量分析
    5.3 微博点赞量分析
    5.4 微博评论分析
        5.4.1 微博评论聚集样态
        5.4.2 微博热门评论中的情绪化表达
    5.5 粉丝代表访谈结果
        5.5.1 粉丝代表基本情况
        5.5.2 访谈结果整理
第6章 “@微成都”城市形象建构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6.1 “@微成都”平台城市形象建构存在的问题
        6.1.1 成都相关内容比例低微博内容多是“二传手”
        6.1.2 微博影响力主要来自非成都相关议题
        6.1.3 城市形象建构中“城市中心主义”倾向明显
        6.1.4 评论区舆情监控不到位
    6.2 政务微博平台城市形象建构的建议
        6.2.1 明确城市政务微博定位多说“正事儿”
        6.2.2 加大原创力度强化运营团队专业素养
        6.2.3 加强对下辖市县受众的关注
        6.2.4 充分挖掘城市资源加强受众互动深度
        6.2.5 政务微博应当有系统性程序管理把握舆情态势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与“@微成都”总编辑的访谈记录
附录2: 与“@微成都”粉丝代表的访谈记录
附录3: “@微成都”微博样本编码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5)一种基于互联网语料的人才政策分析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人才政策数据分析方法
    1.1 人才政策文件获取
    1.2 人才政策文件处理
    1.3 基于TF-IDF的关键词权重计算
    1.4 数据分析
2 人才政策数据分析
    2.1 不同省份人才政策文件数量和GDP之间的关系
    2.2 广东省人才政策特点
    2.3 人才政策文件标题关键词分析
    2.4 人才政策文件内容关键词简要分析
3 总结与展望

(6)特岗教师专业发展及其职业认同的关系研究 ——以J省N、S、J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特岗教师群体的产生背景
        1.1.2 特岗教师专业发展及其职业认同的现状亟待关注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1.1 理论意义
        1.2.1.2 实践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特岗教师
        1.3.1.1 特岗教师的概述
        1.3.1.2 特岗教师的特殊性
        1.3.2 教师专业发展
        1.3.3 教师职业认同
    1.4 文献综述
        1.4.1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职业认同国外研究综述
        1.4.1.1 国外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综述
        1.4.1.1.1 国外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维度研究
        1.4.1.1.2 国外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实现途径
        1.4.1.1.3 国外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
        1.4.1.2 国外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综述
        1.4.1.2.1 国外关于教师职业认同的多视角研究成果
        1.4.1.2.2 国外教师职业认同维度的研究现状
        1.4.2 教师专业发展与教师职业认同国内研究综述
        1.4.2.1 国内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综述
        1.4.2.1.1 国内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维度研究
        1.4.2.1.2 国内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
        1.4.2.1.3 国内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研究
        1.4.2.2 国内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综述
        1.4.2.2.1 国内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概况
        1.4.2.2.2 国内教师职业认同的多视角研究
        1.4.2.2.3 国内教师职业认同维度的研究现状
        1.4.2.3 特岗教师专业发展及其职业认同的研究现状
        1.4.2.3.1 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现状
        1.4.2.3.2 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研究现状
        1.4.2.3.3 特岗教师专业发展及其职业认同的关系研究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2 关于特岗教师教师专业发展及其职业认同的理论基础
    2.1 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模式理论
    2.2 社会同一性理论
    2.3 需要层次理论
    2.4 择业动机理论
3 研究方案
    3.1 研究总体思路
    3.2 研究假设与对象
        3.2.1 研究假设
        3.2.2 研究对象
    3.3 教师专业发展及其职业认同的研究工具与研究实施过程
        3.3.1 教师专业发展及其职业认同的调查问卷与访谈问卷
        3.3.1.1 J省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调查维度
        3.3.1.2 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维度
        3.3.2 调查的实施
        3.3.2.1 预调查
        3.3.2.2 正式调查
        3.3.2.2.1 问卷的回收与处理
        3.3.2.2.2 问卷信度分析
        3.3.2.2.3 问卷效度分析
        3.3.2.2.4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4 问卷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问卷调查结果
        4.1.1 J省特岗教师专业发展及其职业认同的总体状况
        4.1.1.1 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总体状况
        4.1.1.2 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总体状况
        4.1.2 J省特岗教师专业发展及其职业认同关系的群体性差异
        4.1.2.1 教龄差异
        4.1.2.2 学历差异
        4.1.2.3 工资福利情况差异
        4.1.2.4 师范类与非师范类毕业生差异
        4.1.2.5 在校所学专业与特岗所教专业是否一致差异
        4.1.2.6 婚姻状况差异
        4.1.2.7 周课时数差异
        4.1.2.8 职称差异
        4.1.2.9 择业动机差异
        4.1.2.10 学校与家人外部支持差异
        4.1.3 J省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与条件情况
        4.1.4 J省特岗教师专业发展及其职业认同的关系
    4.2 问卷调查分析
        4.2.1 J省特岗教师专业发展及其职业认同的总体状况分析
        4.2.2 J省特岗教师专业发展及其职业认同的群体性差异分析
        4.2.3 特岗教师专业发展及其职业认同关系的分析
    4.3 问卷调查结论
5 J省特岗教师专业发展及其职业认同访谈的状况与结论
    5.1 特岗教师专业发展及其职业认同的访谈状况
        5.1.1 Y老师的特岗经历故事
        5.1.1.1 Y老师的职业形象素描
        5.1.1.2 从事特岗教师前:一个美好的教师梦
        5.1.1.3 选择特岗教师:源于一场甜蜜意外
        5.1.1.4 入职特岗教师后:从心生悔意到坦然接受
        5.1.2 W老师的特岗经历故事
        5.1.2.1 W老师的职业形象素描
        5.1.2.2 充满意外的入职历程
        5.1.2.3 相亲相爱的大家庭——学校
        5.1.2.4 学生—令我欢喜令我忧
        5.1.2.5 专业发展之路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5.1.2.6 重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5.1.2.7 师德的重要性以我之见
        5.1.2.8 评奖背后的酸甜苦辣
        5.1.2.8 教学科研与比赛—只为职称而做
        5.1.2.9 我的专业发展规划:理想与梦想的差距
        5.1.2.10 我眼中的特岗教师存在的意义
        5.1.3 K老师的特岗经历故事
        5.1.3.1 K老师的职业形象素描
        5.1.3.2 “男教师”—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角色
        5.1.3.3 我对专业发展与培训进修的看法
        5.1.3.4 我的“学生观”
        5.1.3.5 难以实现的教学创新
        5.1.3.6 教学科研—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5.1.3.7 被“戴高帽”的教师
        5.1.3.8 “野心勃勃”的职业规划
        5.1.4 M老师的特岗经历故事
        5.1.4.1 M老师的职业形象素描
        5.1.4.2 特岗教师:再合适不过的选择
        5.1.4.3 我眼中的培训与进修
        5.1.4.4 我与学生的“斗争史”
        5.1.4.5 与领导尴尬的关系
        5.1.4.6 对于那些“键盘侠”我有话要说
        5.1.5 N老师的特岗经历故事
        5.1.5.1 N老师的职业形象素描
        5.1.5.2 “机缘巧合”的入职历程
        5.1.5.3 当老师不易
        5.1.5.4 是教师,亦是学生
        5.1.5.5 简单的人际关系
        5.1.5.6 未来的期待
        5.1.6 B老师的特岗经历故事
        5.1.6.1 B老师的职业形象素描
        5.1.6.2 选择特岗:非我所愿
        5.1.6.3 “我”与培训进修的那些事
        5.1.6.4 另谋出路
        5.1.6.5 教学之难,难于上青天
        5.1.6.6 我所遇到的那些困难事
        5.1.6.7 我与学生:猫和老鼠的相处模式
        5.1.6.8 教师—社会舆论的替罪羊
    5.2 特岗教师专业发展及其职业认同的访谈结论与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1.1 特岗教师专业发展总体状况
        6.1.2 特岗教师职业认同总体状况及其各维度
        6.1.3 特岗教师专业发展的群体性差异
        6.1.4 特岗教师职业认同的群体性差异
        6.1.5 特岗教师专业发展及其职业认同的关系分析
    6.2 建议
        6.2.1 政策的完善为特岗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职业认同的提升保驾护航
        6.2.2 媒体网络宣传与维护教师正当权利的法律法规双管齐下
        6.2.3 为特岗教师提供有效的环境条件与制度支持
        6.2.4 构建人性化管理文化以及学习型组织文化
        6.2.5 发挥特岗教师个人主观能动性
7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7)人口流出对黑龙江省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2 人口流出与养老保险制度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人口流出与养老保险制度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人口流出的定义
        2.1.2 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相关定义
    2.2 人口流出相关理论
        2.2.1 推拉理论
        2.2.2 新经济迁移理论
        2.2.3 梯次流动理论
    2.3 养老保险制度相关理论
        2.3.1 福利社会制度理论
        2.3.2 养老保险政治学理论
        2.3.3 养老保险经济学理论
        2.3.4 养老保险公平效率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人口流出和养老保险制度的现状
    3.1 黑龙江省人口流出现状及特点
        3.1.1 黑龙江省人口流出现状
        3.1.2 黑龙江省人口流出情况全国比较
        3.1.3 人户分离外出打工者比重上升
        3.1.4 户籍迁出人员增多
        3.1.5 劳动力流出比重上升
    3.2 黑龙江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3.2.1 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3.2.2 黑龙江省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现状
    3.3 黑龙江省社会养老保险账户情况
    3.4 本章小结
4 人口流出对黑龙江省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4.1 劳动力人口流失使养老基金收入减少
    4.2 落叶归根加重养老保险基金负担
    4.3 导致抚养比上升加重养老负担
    4.4 人口流出导致退保人数上涨
    4.5 人口流出加重养老保险机构工作
    4.6 本章小结
5 减轻人口流出对黑龙江省养老保险制度影响的对策
    5.1 采取相应对策抑制人口流出
        5.1.1 大力发展经济
        5.1.2 提高工资待遇水平
        5.1.3 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
    5.2 完善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险法律制度
        5.2.1 合理确定延迟退休年龄
        5.2.2 实行渐进式和弹性退休政策
        5.2.3 提高养老保险的统筹层次
        5.2.4 科学制定养老金计发办法
        5.2.5 完善养老保险投资法律制度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大连市人才创新政策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概念界定
        1.2.1 人才
        1.2.2 人才创新政策
        1.2.3 政策评估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大连市人才创新政策现状分析与国内经验借鉴
    2.1 大连市人才创新政策概述
        2.1.1 政策制定的背景
        2.1.2 政策的具体内容
    2.2 大连市人才创新政策的实施状况
        2.2.1 人才认定及住房补贴
        2.2.2 高层次人才专项计划
        2.2.3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2.2.4 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2.3 国内其他发达城市人才政策情况
        2.3.1 上海市人才政策情况
        2.3.2 广州市人才政策情况
        2.3.3 深圳市人才政策情况
        2.3.4 国内相关发达城市人才政策的启示
3 大连市人才创新政策评估与结果分析
    3.1 大连市人才创新政策评估的框架
        3.1.1 人才创新政策目标分析
        3.1.2 人才创新政策评估的原则
        3.1.3 人才创新政策评估的方法与标准
    3.2 大连市人才创新政策效能评估
        3.2.1 事实分析评估情况
        3.2.2 价值分析评估情况
    3.3 大连市人才创新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3.3.1 政策推介执行不力
        3.3.2 专项人才政策缺失
        3.3.3 职能部门衔接不畅
        3.3.4 政策可操作性欠佳
    3.4 大连市人才创新政策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3.4.1 人才管理机制不科学
        3.4.2 人才工作体系不健全
        3.4.3 人才政策配套不完善
4 大连市人才创新政策完善建议
    4.1 政策研究制定方面
        4.1.1 健全政策研究机构
        4.1.2 规范政策制定过程
    4.2 政策内容完善方面
        4.2.1 围绕重点人才群体寻突破
        4.2.2 强化人才投入体系建设
        4.2.3 开展政策内容跟踪研究
    4.3 政策落实评估方面
        4.3.1 加强政策宣传力度
        4.3.2 实施多元化评估机制
        4.3.3 落实绩效考核评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江西新经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现有研究综述和评价
        1.2.1 现有研究综述
        1.2.2 现有研究评价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2 新经济产业的相关理论研究
    2.1 新经济与新经济产业的内涵界定
        2.1.1 新经济的基本内涵
        2.1.2 新经济与传统经济的区别
        2.1.3 新经济产业的基本内涵
        2.1.4 新经济产业与传统产业的区别
    2.2 新经济产业发展的经济学基础
        2.2.1 产业融合理论
        2.2.2 创新生态系统理论
    2.3 新经济产业发展战略的管理学基础
        2.3.1 波特“钻石模型”
        2.3.2 赶超战略
3 内陆地区发展新经济产业的经验研究
    3.1 班加罗尔:“亚洲硅谷”
        3.1.1 班加罗尔发展软件业的主要做法
        3.1.2 班加罗尔发展软件产业的成功经验
    3.2 中国贵州:“大数据之都”
        3.2.1 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的主要做法
        3.2.2 贵州发展大数据产业的成功经验
    3.3 中国成都:新经济内陆高地
        3.3.1 成都发展新经济产业的主要做法
        3.3.2 成都发展新经济产业的成功经验
    3.4 案例总结与分析
4 江西新经济产业发展现状及环境评价
    4.1 江西新经济产业发展现状评价:基于新经济指数
        4.1.1 测度新经济指数的逻辑方法
        4.1.2 江西新经济指数测度
        4.1.3 江西新经济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4.2 江西新经济产业发展环境评价
        4.2.1 政策环境评价
        4.2.2 经济环境评价
        4.2.3 社会环境评价
        4.2.4 技术环境评价
        4.2.5 外部环境综合分析
5 江西新经济产业发展战略选择
    5.1 基本竞争战略:非对称赶超战略
        5.1.1 基于波特“钻石模型”的战略分析
        5.1.2 非对称赶超战略的基本内涵
    5.2 主导产业选择:基于德尔菲法
        5.2.1 主导产业选择的现实基础
        5.2.2 选择方法:德尔菲法
        5.2.3 江西发展新经济的主导产业选择
    5.3 主导产业的现实基础与发展方向
        5.3.1 通用航空产业
        5.3.2 绿色智能汽车产业
        5.3.3 窄带物联网产业
6 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的新经济产业政策
    6.1 以创新生态系统为核心的产业政策
        6.1.1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基本范式
        6.1.2 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的政策内涵
    6.2 江西新经济产业政策体系的基本思路
        6.2.1 加强五大能力建设
        6.2.2 抓住四大关键环节
        6.2.3 打造五大应用场景
        6.2.4 强化三大政策保障
7 总结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问卷调查表
致谢

(10)基层农技人才供求问题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
    1.3 理论支持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相关概念界定
    1.6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2 基层农技人才需求现状——以江西为例
    2.1 江西全省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概况
        2.1.1 江西省农技推广服务机构概况
        2.1.2 江西省农技推广服务人员概况
        2.1.3 江西省农技推广服务人员结构
    2.2 江西基层农技服务体系案例分析——以南昌市新建区为例
        2.2.1 新建区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基本情况
        2.2.2 新建区农技服务工作突出问题
    2.3 江西省农技服务机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2.3.1 年龄结构出现断层
        2.3.2 学历层次偏低
        2.3.3 职称比例不合理
        2.3.4 人员总量严重缺乏
    2.4 引导农技人才服务基层的政策分析
        2.4.1 我国农技服务人才政策概述
        2.4.2 江西省“三定向”政策
        2.4.3 政策不足
3 基层农技人才供给状况——以江西为例
    3.1 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状况——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
        3.1.1 江西农业大学毕业生就业去向
        3.1.2 江西农业大学毕业生基层就业人数
    3.2 农科大学生服务基层意愿调查分析——以江西农业大学为例
        3.2.1 数据来源与样本说明
        3.2.2 样本基本情况
        3.2.3 江西农业大学农科大学生基层农技服务认知分析
        3.2.4 农科大学生基层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统计分析
        3.2.5 农科大学生基层农技服务机构就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3.2.6 研究总结
    3.3 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的政策分析
        3.3.1 主要政策
        3.3.2 政策实施
        3.3.3 政策不足
4 结论与对策建议
    4.1 结论
    4.2 原因分析
        4.2.1 高校人才培养与基层错位
        4.2.2 政府政策支持不足
        4.2.3 基层就业环境较差
        4.2.4 学生思想观念有待改正
    4.3 基层农技服务人才供需矛盾的对策建议
        4.3.1 加强政府政策和资金支持
        4.3.2 完善高校农科专业培养体系
        4.3.3 转变农科大学生就业意识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江西省人才政策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研究[D]. 龚滔. 湖南师范大学, 2021
  • [2]“景漂”迁移行为研究 ——基于社会融入的视角[D]. 朱彤瑶. 江西财经大学, 2021
  • [3]辽宁民族地区职业教育政策执行研究[D]. 张元通.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4]政务微博中的成都城市形象建构研究 ——以“@微成都”微博平台为例[D]. 苗粟.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一种基于互联网语料的人才政策分析方法[J]. 崔焱. 科技创业月刊, 2020(02)
  • [6]特岗教师专业发展及其职业认同的关系研究 ——以J省N、S、J市为例[D]. 陈艺中.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7]人口流出对黑龙江省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D]. 张冬琦. 东北林业大学, 2019(01)
  • [8]大连市人才创新政策评估研究[D]. 王鑫.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9]江西新经济产业发展战略研究[D]. 王水平. 江西财经大学, 2018(01)
  • [10]基层农技人才供求问题研究 ——以江西省为例[D]. 唐祎迪. 江西农业大学, 2017(03)

标签:;  ;  ;  ;  

我对江西省人才政策的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