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氧化铝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纳米氧化铝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一、纳米氧化铝的制备方法及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高志伟[1](2021)在《聚醚醚酮及其复合材料制备与3D打印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3D打印技术通过自下而上逐层累积的成形方式将材料成形为各种复杂的零部件,使其在生物医疗、机械、汽车与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熔融沉积成形3D打印技术较为成熟,其打印机结构简单、自动化程度高、不受形状限制等。聚醚醚酮(PEEK)作为一种高性能半结晶聚合物,因其优异的力学性能、耐热性和生物相容性等优点越来越受到诸多研究人员的关注。但是由于该材料熔点高、粘度大,自身的摩擦性能不足以满足各种工况的要求而对该材料的应用有所限制。本文探究了打印温度和打印参数等对聚醚醚酮材料3D打印样件的性能影响。为了有效地提升聚醚醚酮材料的综合性能,以纳米氧化铝作为填充材料、聚醚醚酮作为基体材料,采用不同混合方案成功制备出聚醚醚酮复合材料3D打印丝材,分析了纳米氧化铝含量与混合方案对聚醚醚酮复合材料打印样件性能的影响,对聚醚醚酮及其复合材料3D打印样件的应用场合提供了更多可行性。针对纳米粒子的团聚现象,分别采用机械混合(混合方案1)与超声辅助溶液与机械混合(混合方案2),实现聚醚醚酮复合材料3D打印丝材的制备并进行打印丝材的热性能分析。同时,根据聚醚醚酮及其复合材料打印丝材的热性能,研究了打印温度对聚醚醚酮打印样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纳米氧化铝含量的填充对打印丝材的热性能没有明显影响,其熔融温度均在338℃左右。当打印温度在350℃~390℃范围内,随着打印温度的增加,聚醚醚酮3D打印样件的力学性能均有较大提高。根据在打印样件成形过程中影响样件成形表面质量的因素分析,采用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打印层厚、外圈圈数、填充角度与边界重复率对聚醚醚酮打印样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打印层厚与边界重复率对聚醚醚酮样件拉伸和弯曲性能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而填充角度与外圈圈数对聚醚醚酮样件冲击性能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大。利用单因素实验法研究了纳米氧化铝含量与混合方案对聚醚醚酮复合材料打印样件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纳米氧化铝含量的增加,聚醚醚酮复合材料打印样件的拉伸强度总体呈现降低的趋势,而其弯曲强度先减小后增加。当纳米氧化铝含量进一步增加时,其打印样件的弯曲强度值又逐渐减小。在相同纳米氧化铝含量条件下,聚醚醚酮复合材料打印样件(混合方案2)相较于聚醚醚酮复合材料打印样件(混合方案1)的力学性能均有不同程度提升。基于打印参数、纳米氧化铝含量与混合方案等对聚醚醚酮及其复合材料打印样件力学性能影响的结论,进一步探究了载荷大小、成形方向、打印层厚和填充角度对聚醚醚酮样件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采用单因素实验法分析了纳米氧化铝含量与混合方案对聚醚醚酮复合材料打印样件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载荷大小为150N和200N时,摩擦样件在16min内发生失效,当载荷大小为50N时聚醚醚酮样件的摩擦系数为0.52。在不同成形条件下聚醚醚酮样件的摩擦系数相近,聚醚醚酮样件的摩擦系数与磨痕宽度均随着层厚的增加而增加,但随着填充角度的增加呈现先减小后升高的趋势。与纯聚醚醚酮样件相比,4wt%Al2O3/PEEK(混合方案1)打印样件的摩擦系数降低13.5%。在相同纳米氧化铝含量条件下,聚醚醚酮复合材料打印样件(混合方案2)相较于聚醚醚酮复合材料打印样件(混合方案1)的摩擦系数与磨痕宽度均有不同程度地降低,其样件的摩擦磨损性能更加优异。

海傲,李露露,步延鹏,马诗院,张成琳,曾瑞,袁近秋,张云庚,陈丹云[2](2020)在《纳米氧化铝的合成方法及其对As的吸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As是水环境治理和土壤修复过程中较难去除的环境污染物,同时它对人体的毒害作用极其严重,As的去除是当前环境污染治理的难点。氧化铝在As的吸附方面具有显着效果,是一类重要的As污染水体/土壤修复材料。总结了纳米氧化铝的合成方法及其在As吸附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同时对氧化铝在吸附砷方面的改进方向和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曹嘉欣[3](2020)在《SLA-3D打印光敏树脂的改性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SLA(Stereo lithography appearance)是一种具有成型精度较高,制件结构轮廓清晰且表面光滑特点的快速成型技术。目前,SLA技术制备成型件主要面临树脂体系黏度大、打印件力学性能差、收缩率高、成本高等问题,因此,开发高性能、低黏度、低收缩、低成本的光敏树脂是SLA技术的关键问题。本文基于自由基光固化体系,以环氧丙烯酸酯(EA)和聚氨酯丙烯酸酯(PUA)为低聚物,通过研究低聚物质量比、光引发剂含量、稀释剂种类、稀释剂含量对3D打印光敏树脂材料性能的影响,制备一种黏度低、力学性能良好、收缩率低的SLA-3D打印光敏树脂。采用硅烷偶联剂A151对粒径50 nm和200nm Al2O3表面改性,并将改性后的纳米A12O3与3D打印光敏树脂机械共混,对其进行增强改性,研究改性纳米A1203不同粒径、不同添加量及不同粒径Al2O3复配对光敏树脂黏度、力学性能、收缩率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50nm Al2O3相比,200nmAl2O3改性光敏树脂的力学性能和固化后收缩作用更为优异,但热稳定性略差于50nmAl2O3。不同粒径A12O3复配改性光敏树脂优于单一组分改性,当以0.6:2.4(50 nm:200 nm)A12O3复配改性光敏树脂时,光敏树脂3D打印材料综合性能最优,拉伸强度52.36 MPa,断裂伸长率33.11%,冲击强度10.12 kJ/m2,硬度 85.5 HD。为降低3D打印光敏树脂的黏度和收缩率,以硅烷偶联剂A1.74和蒸馏水为原料,在酸性条件下,利用水解法制备超支化聚硅氧烷(HBPSi),并将制备的HBPSi与光敏树脂机械共混,对自由基3D打印光敏树脂改性,研究不同HBPSi添加量对3D打印光敏树脂黏度、力学性能、收缩率和热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当A174与蒸馏水摩尔比为1.2:1,反应时间为3 h时,制备的HBPSi黏度低于1000 mPa·s,HBPSi添加量为5%时,光敏树脂3D打印材料力学性能最优,拉伸强度29.62 MPa,断裂伸长率32.8%,冲击强度7.83 kJ/m2。HBPSi添加量为25%时,3D打印光敏树脂材料体积收缩率和线收缩率均为最小值,分别为5.38%和0.63%,光敏材料的T50%提高22℃。

李京超[4](2020)在《三维导热网络的构筑及其橡胶复合材料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电子设备不断向高功耗、微型化、集成性发展,其能量密度大幅提高,随之带来越来越严峻的散热问题;失效的热管理将导致设备卡顿、电路破坏,埋下严重的安全隐患。设计制备高性能的散热材料来保障电子元器件可靠运行已经成为未来电子技术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而导热橡胶复合材料是其中极为关键的成员,在航空航天、电子电器、军工装备、通信、LED照明显示等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论文以超高热导率、高柔性、多功能性等为性能目标,基于微-纳导热填料三维网络结构的构筑这一设计思路,实现了多种不同类型高性能导热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结构-性能”研究,为新型导热橡胶复合材料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指引。主要创新性研究内容和结果总结如下:1.针对传统导热橡胶复合材料高密度、难加工等问题,受“果冻”制造的启发,以可得然胶作为凝胶剂,采用水相泡沫模板法制备了三维氮化硼(3D BN)水凝胶,直接对其热空气干燥成功构筑了 3D BN气凝胶——3D BN导热网络;最后真空浸渍硅橡胶得到3D BN-PDMS复合材料。采用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直观观察到复合材料中BN网络的微观空间分布。所得复合材料在低BN含量(25.4 wt%)下热导率达到1.58 W/(m·K),远优于无规分布对比样品;采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对比了三维网络与无规分散两种情况的传热特点和内在机理,并印证了实测结果,结合foygol模型揭示了网络分布是通过降低BN接触热阻而提高材料传热性能这一机制。此外,3DBN-PDMS复合材料还具有极低的密度、高的体积电阻率,在绝缘热管理领域展现出良好的应用潜力。2.为了迎接“5G时代”的到来,配合5G产品设备开发兼具高导热、高电磁屏蔽橡胶复合材料,以氧化石墨烯(GO)作为凝胶剂,采用水相泡沫模板法及热空气干燥法,成功构筑了三维互联石墨烯纳米片(GNP)泡沫——3D rGO-GNP导电导热网络;1500℃热处理之后真空浸渍硅橡胶得到3DT-rGO-GNP-PDMS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镜等技术手段研究和证实泡沫和复合材料中的三维石墨烯结构;研究发现高温热处理对材料导电、导热性能提升巨大;3DT-rGO-GNP-PDMS具有极高的电磁屏蔽效能(EMI SE)和热导率,其厚度为1 mm时,EMI SE高达70 dB以上,处在近年来文献报道值的最前列,证明基于泡沫模板所得三维石墨烯骨架具有极为明显的电磁屏蔽性能优势;在18.1 wt%石墨烯含量下,其热导率达到3 W/(m·K)以上,与近年来所报道的冰模板法、3D热压法等相比,也具有较为明显的导热性能优势。3.针对散热复合材料膜柔性差、垂直面热导低、缺少规模化生产方法等问题,通过将GO凝胶化特性与传统乳胶共混法相结合成功构筑了三维GO-BN-天然橡胶(NR)乳胶粒子网络结构;最后配合热压硫化制备了高度取向的rGO-BN-NR复合材料膜。通过微观结构及性能分析阐明空隙排除机理是导致高取向程度的重要原因。在BN含量为250 phr的情况下,rGO-BN-NR表现出极高的面内热导率(16 W/(m·K))、断裂伸长率(1 13%)和拉伸强度(7MPa以上)。此外,rGO-BN-NR还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能和抗静电性能。更为重要的是,为了适应热界面材料的应用特性,复合材料的取向方向可以很容易地进行转换,从而实现高的垂直热导率。4.针对传统高剪切类橡胶加工方法存在的低热导率提升效率、高功耗等问题,通过构筑三维乳胶颗粒隔离导热网络结构实现了高导热高力学强度的NR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首次利用原生GO和纳米氧化铝(γ-Al2O3)电性匹配作用,通过简单的水相静电自组装策略制备了 GO@Al2O3杂化填料,与NR乳胶粒子混合后,经由GO还原和热空气干燥过程制备了干凝胶,模压硫化后得到了具有优异综合性能的3D GO@Al2O3-NR纳米复合材料。其在填料含量为18vol%时,展现出高的力学强度(25.6MPa)和高的热导率(0.514 W/(m·K)。采用Mooney-Rivlin模型和Agari模型分别进行数据拟合分析探明了三维隔离网络对体系强度和导热的影响机制。5.针对石墨烯导电性对材料电绝缘性不利的问题,通过构筑微-纳多级杂化填料导热网络实现了高导热电绝缘硅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将纳米氧化铝包覆的石墨烯杂化填料(GO@Al2O3)与微米氧化铝(m-Al2O3)复配填充至液体硅橡胶中,研究了不同纳米氧化铝包覆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GO:Al2O3=1:5(质量比)时,材料电阻提升为电绝缘状态;结合HS上下界模型深入研究了 GO@Al2O3与m-Al2O3间的导热协同效应,发现高的m-A1203含量下,极少量GO@Al2O3能够起到“导热桥”作用,大大提高网络互联系数,从而大幅改善体系导热性能。

阴晓楠[5](2020)在《聚酰亚胺/氧化铝/氮化硼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聚酰亚胺薄膜由于含有酰亚胺环以及芳香环等刚性结构,使其具有耐高低温、耐紫外辐射、耐化学溶剂腐蚀和高绝缘性能,广泛应用于挠性印制电路板、柔性显示、集成电路覆盖膜、半导体封装、太阳能电池基板以及绝缘材料等领域。其中在绝缘材料领域,随着电气向高频化、小型化、集成型发展,高效型节约能量的高频变频电机应运而生。这些电机高频或变频电机一般采用变频器,输出的电压具有上升和下降时间短、频率高、电压幅值大等特点,会产生电晕放电现象生。因此,需要聚酰亚胺薄膜拥有更好的耐电晕性能。此外,在电路板的基材或者覆盖膜等领域,随着微型电子技术的发展,电子电路逐渐密集堆积,要求材料具有一定的导热性能,否则会因为过热引起短路,烧蚀等破坏,从而影响正常使用。因此,提升聚酰亚胺薄膜的热性能成为研究的热点。本课题以聚酰亚胺薄膜的耐电晕性能和导热性能提升为目标,分别选择氧化铝纳米粒子和氮化硼纳米粒子对聚酰亚胺薄膜进行复合改性,制备了一系列复合薄膜材料。通过万能材料试验机、精密阻抗分析仪、导热系数仪、热重分析仪、耐电晕测试仪,导热系数仪等对复合薄膜的基本力学性能、介电性能、热稳定性、耐电晕性能、导热性能等进行研究。研究初步显示氧化铝粒子的加入,大大提高了复合薄膜的耐电晕性能,当氧化铝粒子的含量为18wt%时,复合薄膜的电晕老化时间达到530min,是纯聚酰亚胺薄膜的260倍。同时,氧化铝粒子的加入,复合薄膜的介电常数有所增加,体积电阻率和击穿电场强度略有降低,热稳定性得到很好的保持。进一步研究复合薄膜的耐电晕机理发现,薄膜耐电晕性能的提高与空间电荷的注入和电子的传输密切相关。薄膜的电晕老化过程基本满足陷阱理论模型。氮化硼粒子的加入,复合薄膜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均小幅降低。随着氮化硼含量的提升,聚酰亚胺/氮化硼纳米复合薄膜的导热系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随着氮化硼含量的增加,氮化硼/聚酰亚胺的界面增多,同时是薄膜导热网链建立的过程。当氮化硼含量低于15wt%时,界面作用占据主要地位,复合薄膜的导热系数降低。当氮化硼含量高于15wt%时,导热网络是影响材料导热系数的因素,随着氮化硼含量的增加,复合薄膜的导热系数增大。当氮化硼含量为30wt%时,聚酰亚胺/氮化硼复合薄膜的导热系数达到0.72W/(m*K)。

李月婵[6](2020)在《煤密中质组制备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孔结构调控》文中研究说明以密中质组为原料,氢氧化钾为活化剂,纳米氧化铝为硬模板剂或微晶纤维素为软模板剂,采用一步碳化/活化法制备了多孔碳材料并将之用于超级电容器电极。用BET、SEM等进行多孔碳的结构表征,用电化学工作站二电极体系对多孔碳组装的双电层电容器进行循环伏安(CV)、恒流充放电(GCD)、交流阻抗(EIS)等测试。考察了模板比(模板剂:密中质组)、活化比(氢氧化钾:密中质组)、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四个因素对多孔碳的孔结构调控和多孔碳电极的电化学性能的影响。以纳米氧化铝为硬模板剂时,密中质组、纳米氧化铝以及氢氧化钾的最优质量比为1:2:3,最适温度为750℃,得到的多孔碳具有2659 m2/g的大比表面积和1.542 cm3/g的孔体积,制备成电极时具有最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电流密度为0.1 A/g时,比电容为398 F/g;电流密度增加到2 A/g,比电容降到250 F/g,倍率性能为63%,循环充放电4000次,比电容的保有率仍然有73.4%,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分别为70.9 Wh/kg和5431 W/kg。在造孔过程中,被密中质组包覆的纳米氧化铝模板通过自身较小的尺寸和独特的孔结构起到了中大孔的模板导向作用,实现了对碳材料孔结构的有效调控,同时适当模板剂能够使密中质组更大程度地分散,保证热解过程产生的气体能够均匀逸出。以微晶纤维素为软模板剂时,密中质组、微晶纤维素以及氢氧化钾的最优质量比为1:0.3:7,最适温度为650℃,活化时间为2 h,得到多孔碳的比表面积为4345 m2/g和总孔体积为2.086 cm3/g,制备成电极具有最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电流密度为0.1 A/g时,比电容为422 F/g,电流密度增加到2 A/g时,比电容降到270 F/g,倍率性能为67.2%。在热解过程中,微晶纤维素形成的中空管被密中质组包覆起到模板作用,一方面,为熔融态的KOH提供更多的活化位点,刻蚀得到丰富的微孔结构;另一方面,使密中质组更大程度地分散,保证热解过程产生的气体能够均匀逸出。相对于微晶纤维素做模板剂,纳米氧化铝做模板对孔结构的调控作用较好,制备得到的多孔碳中孔率高;相对于纳米氧化铝做模板剂,微晶纤维素做模板制备得到的多孔碳比表面积高,孔径尺寸大小均匀。论文有图29幅,表18个,参考文献98篇。

王学培[7](2020)在《GIS设备用环氧复合绝缘材料中微米氧化铝沉降的抑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环氧复合绝缘材料是制造气体绝缘开关设备绝缘件的关键材料,微米氧化铝填料是环氧复合绝缘材料的主要组分之一,占比超过百分之六十,显着影响材料的性能。由于微米氧化铝填料的密度大,在绝缘件的固化成型过程中容易发生沉降,导致绝缘件局部性能产生差异,增加绝缘件的故障风险系数,需要抑制微米氧化铝的沉降。然而,目前针对微米氧化铝的沉降抑制缺少系统的理论和实验依据,亟待开展相关研究。本文以盆式绝缘子用环氧复合绝缘材料中微米氧化铝填料的沉降抑制为研究对象,开展了氢氧化钠、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和纳米氧化铝抑制微米氧化铝沉降的研究。论文主要的工作和研究结果如下:(1)研究了氢氧化钠(Na OH)对绝缘件中氧化铝沉降的抑制及其对环氧复合绝缘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Na OH添加量的增加,样品的密度差逐渐减小,Na OH的添加抑制了微米氧化铝的沉降;当Na OH添加量低于0.04%时,提高了样品的拉伸强度;当低于0.02%时,提高了样品的弯曲强度;添加Na OH对材料的电气性能有负面影响,随着Na OH添加量的增加,样品的电阻率和击穿强度下降,介质损耗增加。(2)研究了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对绝缘件中氧化铝沉降的抑制及其对环氧复合绝缘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APTES添加量的增加,样品的密度差先减小后增加,当APTES添加量为2%时,微米氧化铝的沉降率最低;随着APTES添加量的增加,样品的玻璃化转变温度提高,机械和电气性能先增加后降低,添加1.5%APTES样品的拉伸和击穿强度最高,性能分散性最小;添加2%APTES样品的弯曲强度和沿面闪络电压最高,性能分散性最小,并且样品具有良好的耐放电损伤性能。(3)研究了纳米氧化铝对绝缘件中氧化铝沉降的抑制及其对环氧复合绝缘材料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纳米氧化铝添加量的增加,样品的密度差逐渐减小。样品的拉伸、弯曲和击穿强度随着纳米氧化铝添加量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纳米氧化铝添加量为3%时,样品的拉伸、弯曲和击穿强度最佳,纳米氧化铝的添加对样品的沿面闪络电压没有产生影响。

聂多发[8](2020)在《浅论纳米氧化铝的制备及其发展应用》文中提出纳米材料是近代21世纪科学研究新型材料的重要板块之一。与普通的金属铝相比较而言,纳米氧化铝具备着耐高温,耐腐蚀,硬度强等等优良特质。纳米氧化铝具有极大的潜力,其对未来工业优异迅猛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简单的综述了纳米氧化铝制备方法及其优缺点。

王金邦[9](2020)在《修补/防护用碱激发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修补/防护用碱激发材料水化硬化快、施工时间短及收缩大、易泛碱等亟待解决的问题,分别从组成设计、性能优化、水化特性及水化动力学、优化及调控流变性能、降低收缩、抑制泛碱等方面展开研究。目的是制备高力学性能、良好工作性能、低收缩与泛碱的修补/防护用碱激发材料,为修补/防护用碱激发材料设计及工程应用提供理论基础及指导,应用于实际工程,延长结构工程的服役寿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修补/防护用碱激发材料组成设计及性能优化探索多种硅铝质原料及激发剂用作修补/防护材料的可行性,研选出钢渣、矿渣复合体系,确定制备修补/防护用碱激发砂浆的配合比设计:钢渣掺量不超过30%,硅酸钠溶液模数为1.0-1.5,Na2O当量6.0%,水灰比为0.40-0.45,养护温度不高于40oC。制备的修补砂浆1d、28d抗压强度分别为54.6MPa和75.6MPa,1d、28d粘结强度分别为8.1MPa和9.4MPa。研究多种纳米材料对碱激发渣水化性能、微观结构、力学性能等的影响规律,阐释了纳米材料的作用机理。纳米二氧化硅颗粒在强碱溶液中易消耗,提供硅质原材料,无微集料效应,但提供成核位点,加速早期水化,改善微观结构和优化硬化浆体的孔结构。纳米氧化铝与碱溶液反应缓慢,未反应的纳米氧化铝颗粒充当微集料,填充孔隙,密实硬化浆体;纳米氧化铝加速水化进程,诱导生成更多凝胶状水化产物,优化孔结构,提高硬化浆体的力学性能。纳米碳酸钙与纳米氧化钛具有晶核效应、微集料效应,促进水化,改善微观结构并优化孔结构。纳米氧化石墨烯加速早期水化,但引入多害孔,降低3d和28d抗压强度,28d抗折强度增长15.94%,增韧作用明显。(2)修补/防护用碱激发材料水化特性及早期水化反应动力学研究研究氢氧根离子浓度对矿渣、钢渣早期水化反应动力学的影响,解析水化反应动力学参数,分析矿渣、钢渣的水化机理,基于Krstulovic-Dabic模型模拟其水化进程。结果表明矿渣难被pH值低于12的碱溶液激发,而钢渣部分水化。2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激发时,矿渣和钢渣水化速率快,水化放热总量最高。矿渣和钢渣的水化机理为NG-I-D,矿渣水化过程NG占主导地位,而钢渣水化受氢氧根离子浓度影响。氢氧根离子浓度较高,不利于矿渣、钢渣NG结晶成核及晶体生长过程和I相边界反应。研究纳米二氧化硅和纳米氧化铝对碱激发渣早期水化反应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纳米二氧化硅掺量,碱激发渣水化机理由NG-I-D转变为NG-D,而纳米氧化铝改性碱激发渣水化机理为NG-I-D,I相边界反应被抑制。随纳米材料掺量增加,NG结晶成核及生长过程被延长,证实纳米材料具有明显的晶核效应。(3)修补/防护用碱激发材料流变性能研究探索水灰比、氢氧化钠掺量、硅酸钠模数、钢渣掺量及纳米材料对碱激发渣浆体流变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Binghanm模型和Herschel-Bulkley模型拟合并求解浆体屈服应力。结果表明增加水灰比,浆体的表观粘度、屈服应力、塑性粘度及触变性下降。氢氧化钠掺量影响碱激发渣水化,增加氢氧化钠掺量,碱激发渣浆体的表观粘度、屈服应力及塑性粘度增加,并且浆体的触变性能优化。随硅酸钠溶液模数的升高,浆体表观粘度增加,触变性增强。硅酸钠溶液为激发剂时及掺入钢渣的碱激发渣浆体属于胀塑性流体,具有剪切增稠的特征,且Herschel-Bulkley模型比Binghanm模型更适合以硅酸钠溶液激发的碱激发渣浆体。增加钢渣掺量,提高碱激发渣浆体的表观粘度、屈服应力及触变性,降低浆体的流动性。碱激发渣浆体中加入纳米材料均提高表观粘度及屈服应力,降低流动性。浆体均为非牛顿流体,其中加入纳米二氧化硅、纳米氧化铝、纳米碳酸钙、纳米氧化钛的碱激发渣浆体为假塑性流体,而掺加纳米氧化石墨烯的浆体为胀塑性流体。掺加纳米氧化铝降低浆体触变性,加入纳米二氧化硅、纳米氧化铝、纳米碳酸钙、纳米氧化钛提高碱激发渣浆体触变性。(4)修补/防护用碱激发材料收缩及泛碱研究研究钢渣、纳米碳酸钙和纳米氧化钛对碱激发渣浆体收缩的影响,结果表明掺入钢渣、纳米碳酸钙和纳米氧化钛能有效改善浆体的化学收缩和砂浆干燥收缩。纳米碳酸钙和氧化钛具有微集料效应及骨架支撑作用,是化学收缩及干燥收缩降低的主要原因。研究了5A沸石和纳米二氧化硅对碱激发渣泛碱的影响,探讨了泛碱抑制机理,结果表明5A沸石具有微集料填充效应和离子交换性质,可优化硬化浆体孔结构,有效抑制碱激发材料的泛碱:掺入15%的5A沸石砂浆的碳酸氢根离子浓度降低44.18%。纳米二氧化硅抑制泛碱效果受纳米二氧化硅粒径和含量的影响。纳米二氧化诱导生成了更多水化产物,改善硬化浆体的孔径尺寸分布,中和过多氢氧根离子,有效抑制泛碱。

王重洋[10](2020)在《纳米Al2O3/环氧树脂复合防腐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金属材料被用于开发海洋资源,然而海洋环境的特殊性造成的金属腐蚀不仅影响了国家经济的增长,而且还对人类的生活产生威胁。因此使用有机涂料对钢结构材料进行保护是目前应用最广泛、最实惠的方法。而有机涂料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防腐蚀涂料是环氧树脂涂料,但是其本身质脆、抗冲击性能较差,因此一般需对其进行改性处理。纳米粒子的发现,为改性环氧树脂提供了新的方法。本文通过硅烷偶联剂(KH-550)对纳米氧化铝进行表面修饰,将其加入到环氧树脂中,制备了纳米氧化铝/环氧树脂复合防腐涂料,并对复合涂层的附着力、耐冲击性、耐磨性能及防腐蚀性能等进行了分析和测试,初步探讨了纳米粒子改性环氧树脂的作用机理和涂层的防腐蚀机理。其主要结果如下:1、纳米氧化铝/环氧树脂复合防腐涂层的硬度、附着力、耐磨性能等性能随着纳米粒子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超过一定范围后,则开始下降。当纳米氧化铝的添加量为5wt.%时,涂层附着力提高了64%,耐冲击强度提高了180%。2、纳米氧化铝的用量较少时,虽在涂层中分散均匀,但是由于含量较少,使得涂层的耐磨性能提高的不够明显,而用量较多时则出现大块堆积,产生团聚现象,使涂层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当含量为5wt.%时,纳米粒子的分散性最佳,涂层的致密性最好。3、纳米氧化铝/环氧树脂复合防腐涂层的防腐蚀性能随着纳米氧化铝粒子的增加呈现出先提高后减弱的趋势,当用量为5wt.%时,涂层取得最优的防腐蚀性能,在模拟海水中浸泡40d后,其涂层的阻抗模量仍然保持在1010Ω·cm2以上,表现出良好的防腐蚀性。4、改性后的纳米氧化铝在环氧树脂体系中分散均匀,一方面弥补了涂层固化产生的缺陷,提高了涂层的致密性,另外纳米氧化铝粒子的存在也增加了腐蚀介质的渗透路径,延缓了其与金属基材接触的时间,使复合涂层的防腐蚀性能得到了增强。另一方面,纳米粒子还能吸收涂层受外力冲击时产生的能量,并阻碍银纹的扩张,从而提高了涂层的韧性。

二、纳米氧化铝的制备方法及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纳米氧化铝的制备方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聚醚醚酮及其复合材料制备与3D打印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熔融沉积成形3D打印技术研究现状
    1.3 聚醚醚酮材料简介
        1.3.1 聚醚醚酮的性能
        1.3.2 聚醚醚酮材料研究现状
    1.4 聚醚醚酮复合材料研究现状
        1.4.1 聚醚醚酮复合材料制造方法
        1.4.2 聚醚醚酮复合材料改性研究现状
    1.5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1.5.1 课题来源
        1.5.2 研究内容
第2章 聚醚醚酮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材料
        2.3.1 聚醚醚酮材料
        2.3.2 纳米氧化铝材料
    2.4 纳米氧化铝/聚醚醚酮复合粉末制备
        2.4.1 复合粉末制备过程
        2.4.2 形貌表征分析
    2.5 打印丝材的制备过程与性能测试
        2.5.1 聚醚醚酮及其复合材料的丝材制备过程
        2.5.2 聚醚醚酮及其复合材料的丝材性能测试
    2.6 打印温度对聚醚醚酮样件力学性能的影响
        2.6.1 聚醚醚酮材料力学样件的制备
        2.6.2 实验方案
        2.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纳米氧化铝/聚醚醚酮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设备
    3.3 打印参数对聚醚醚酮样件力学性能的影响
        3.3.1 打印样件的影响因素分析
        3.3.2 聚醚醚酮材料力学样件的制备
        3.3.3 试验方案设计
        3.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含量与混合方案对Al_2O_3/PEEK样件力学性能的影响
        3.4.1 聚醚醚酮复合材料力学样件的制备
        3.4.2 实验方案与过程
        3.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纳米氧化铝/聚醚醚酮复合材料的摩擦磨损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设备
    4.3 打印样件摩擦磨损性能测试
        4.3.1 摩擦磨损性能测试设备
        4.3.2 摩擦磨损实验测试过程
        4.3.3 聚醚醚酮及其复合材料摩擦样件的制备
    4.4 摩擦磨损实验载荷的选择
        4.4.1 实验方案与过程
        4.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5 打印参数对聚醚醚酮样件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4.5.1 实验方案与过程
        4.5.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6 含量与混合方案对Al_2O_3/PEEK样件摩擦磨损性能的影响
        4.6.1 实验方案与过程
        4.6.2 实验结果与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纳米氧化铝的合成方法及其对As的吸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纳米氧化铝的合成方法
    1.1 固相合成法
        1.1.1 机械研磨法
        1.1.2 高温热解法
    1.2 气相合成法
        1.2.1 化学气相沉积法
        1.2.2 激光诱导气相沉积法[84]
        1.2.3 等离子气体合成法
    1.3 液相合成法
        1.3.1 沉淀法
        1.3.2 微乳液法
        1.3.3 水/溶剂热法
        1.3.4 溶胶-凝胶法
2 纳米氧化铝在As吸附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2.1 比表面积的影响
    2.2 pH的影响
    2.3 共存离子的影响
3 结 语

(3)SLA-3D打印光敏树脂的改性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SLA技术的基本原理
    1.2 光敏树脂
        1.2.1 光敏树脂种类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光固化体系
        1.2.4 光敏树脂研发趋势
    1.3 纳米氧化铝的改性与研究进展
        1.3.1 纳米氧化铝的基本性质
        1.3.2 物理法改性纳米氧化铝
        1.3.3 化学法改性纳米氧化铝
        1.3.4 改性Al_2O_3在聚合物中应用
    1.4 光敏树脂/纳米复合材料
    1.5 超支化聚硅氧烷
        1.5.1 超支化聚硅氧烷的制备
        1.5.2 超支化聚硅氧烷的应用
    1.6 课题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及仪器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
    2.2 材料的结构表征方法
        2.2.1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试(FT-IR)
        2.2.2 X射线衍射(XRD)
        2.2.3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
        2.2.4 热重分析
        2.2.5 核磁共振波谱(NMR)
    2.3 材料的性能测试方法
        2.3.1 黏度
        2.3.2 拉伸强度和断裂伸长率
        2.3.3 冲击强度
        2.3.4 硬度
        2.3.5 收缩率
        2.3.6 光固化时间
3 自由基光敏树脂的制备及3D打印材料性能的研究
    3.1 自由基光敏树脂的制备
    3.2 光敏树脂3D打印成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原料的选择
        3.3.2 低聚物比例对3D打印光敏树脂性能的影响
        3.3.3 低聚物含量对3D打印光敏树脂性能的影响
        3.3.4 光引发剂含量对3D打印光敏树脂性能的影响
        3.3.5 稀释剂种类对3D打印光敏树脂性能的影响
        3.3.6 稀释剂比例对3D打印光敏树脂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纳米氧化铝改性光敏树脂及3D打印材料性能的研究
    4.1 氧化铝的改性
    4.2 纳米氧化铝改性光敏树脂
    4.3 纳米氧化铝改性光敏树脂3D打印成型
    4.4 结果与讨论
        4.4.1 改性纳米Al_2O_3的表征
        4.4.2 改性纳米Al_2O_3对3D打印光敏树脂黏度的影响
        4.4.3 纳米Al_2O_3改性3D打印光敏材料的扫描电镜表征
        4.4.4 改性纳米Al_2O_3对3D打印光敏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4.4.5 改性纳米Al_2O_3对3D打印光敏材料收缩率的影响
        4.4.6 改性纳米Al_2O_3对3D打印光敏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
        4.4.7 不同粒径改性纳米Al_2O_3复配对3D打印光敏材料性能的影响
    4.5 光敏树脂SLA快速成型
    4.6 本章小结
5 超支化聚硅氧烷改性光敏树脂及3D打印材料性能的研究
    5.1 超支化聚硅氧烷的制备
    5.2 超支化聚硅氧烷改性光敏树脂
    5.3 超支化聚硅氧烷改性光敏树脂3D打印成型
    5.4 结果与讨论
        5.4.1 超支化聚硅氧烷的表征
        5.4.2 超支化聚硅氧烷对3D打印光敏树脂黏度的影响
        5.4.3 超支化聚硅氧烷对3D打印光敏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5.4.4 超支化聚硅氧烷改性3D打印光敏材料扫描电镜表征
        5.4.5 超支化聚硅氧烷对3D打印光敏材料收缩率的影响
        5.4.6 超支化聚硅氧烷对3D打印光敏材料热稳定性的影响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三维导热网络的构筑及其橡胶复合材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写符号和物理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
    1.3 导热高分子复合材料概述及其应用
    1.4 导热高分子材料影响因素
        1.4.1 导热填料自身性质
        1.4.2 导热填料填充量
        1.4.3 不同性质导热填料复配
        1.4.4 界面热阻
        1.4.5 导热填料在聚合物基体中的取向
    1.5 填料导热网络构筑方法及其影响
        1.5.1 冷冻干燥法
        1.5.2 聚合物模板法
        1.5.3 CVD泡沫法
        1.5.4 聚合物微球-三维热压法
        1.5.5 真空抽滤法
        1.5.6 其他
    1.6 导热高分子材料研究中的难点和问题
    1.7 论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8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9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三维氮化硼气凝胶及其高导热、电绝缘硅橡胶复合材料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设备及仪器
        2.2.2 三维多孔氮化硼气凝胶(3D BN aerogel)的制备
        2.2.3 三维氮化硼-硅橡胶复合材料(3D BN-PDMS)的制备
        2.2.4 测试与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三维氮化硼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微观结构表征
        2.3.2 3D BN-PDMS复合材料的热性能测试
        2.3.3 导热模型的有限元分析及热传递性能测试
        2.3.4 3D BN-PDMS复合材料的电性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三维石墨烯泡沫及电磁屏蔽导热硅橡胶纳米复合材料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设备及仪器
        3.2.2 三维多孔石墨烯泡沫(3D T-rGO-GNP foam)的制备
        3.2.3 三维石墨烯-硅橡胶复合材料(3D T-rGO-GNP-PDMS)的制备
        3.2.4 测试与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三维石墨烯泡沫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微观结构表征
        3.3.2 3D T-rGO-GNP-PDMS复合材料的电磁屏蔽性能
        3.3.3 3D T-rGO-GNP-PDMS复合材料的导电导热性能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取向型高导热还原氧化石墨烯-氮化硼-天然橡胶复合材料膜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原料、设备及仪器
        4.2.2 还原氧化石墨烯-氮化硼-天然橡胶(rGO-BN-NR)复合材料膜的制备
        4.2.3 测试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rGO-BN-NR复合材料膜的制备及微观结构表征
        4.3.2 rGO-BN-NR复合材料膜的热学和力学性能
        4.3.3 rGO-BN-NR复合材料膜的抗静电性能
        4.3.4 rGO-BN-NR复合材料膜在TIM中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氧化铝@石墨烯三维隔离网络及高性能天然橡胶纳米复合材料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原料、设备及仪器
        5.2.2 纳米氧化铝包覆的氧化石墨烯杂化填料(GO@Al_2O_3)的制备
        5.2.3 三维杂化填料填充的NR纳米复合材料(3D rGO@Al_2O_3-NR)的制备
        5.2.4 测试与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3D rGO@Al_2O_3-NR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微观结构表征
        5.3.2 3D rGO@Al_2O_3-NR纳米复合材料的导热性能
        5.3.3 3D rGO@Al_2O_3-NR纳米复合材料的动静态力学性能
        5.3.4 Al_2O_3包覆量对3D rGO@Al_2O_3-NR纳米复合材料性能影响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石墨烯-氧化铝微-纳多级杂化网络及导热电绝缘硅橡胶复合材料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原料、设备及仪器
        6.2.2 纳米氧化铝包覆的热还原氧化石墨烯杂化填料(TRGO@Al_2O_3)的制备
        6.2.3 导热电绝缘硅橡胶复合材料(TRGO@Al_2O_3-PDMS)的制备
        6.2.4 测试与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杂化填料及其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微观结构表征
        6.3.2 不同Al_2O_3包覆量对复合材料的导热导电性能影响
        6.3.3 TRGO@Al_2O_3纳米杂化填料与微米Al_2O_3导热协同效应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结论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5)聚酰亚胺/氧化铝/氮化硼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聚酰亚胺薄膜简介
        1.1.1 聚酰亚胺材料
        1.1.2 聚酰亚胺薄膜性能特点与应用
    1.2 聚酰亚胺纳米复合薄膜材料
        1.2.1 填料的类型与功能特点
        1.2.2 聚酰亚胺纳米复合薄膜制备方法
    1.3 耐电晕聚酰亚胺复合薄膜
        1.3.1 空间电荷研究
        1.3.2 耐电晕机理
        1.3.3 耐电晕PI复合薄膜研究进展
    1.4 高导热聚酰亚胺复合薄膜
        1.4.1 导热机理
        1.4.2 导热模型
        1.4.3 高导热聚酰亚胺复合薄膜研究进展
    1.5 课题研究目的、内容、意义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试剂和实验仪器
        2.1.1 实验原料和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聚酰亚胺薄膜的制备
        2.2.2 聚酰亚胺/陶瓷粒子复合薄膜的制备
    2.3 表征方法
        2.3.1 粒径测量方法
        2.3.2 力学性能测试方法
        2.3.3 热失重测试方法
        2.3.4 表面形貌测试方法
        2.3.5 介电性能测量方法
        2.3.6 电阻率测量方法
        2.3.7 电击穿测量方法
        2.3.8 电晕老化测试方法
        2.3.9 导热测试方法
第三章 聚酰亚胺/氧化铝纳米复合薄膜制备与耐电晕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PI/氧化铝纳米复合薄膜基本参数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氧化铝粒子尺寸分析
        3.3.2 微观形貌分析
        3.3.3 力学性能分析
        3.3.4 热稳定性分析
        3.3.5 体积电阻率
        3.3.6 介电性能分析
        3.3.7 介电强度分析
        3.3.8 电晕老化时间分析
        3.3.9 空间电荷分布测试及电子注入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聚酰亚胺/氮化硼纳米复合薄膜制备与导热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PI/氮化硼纳米复合薄膜基本参数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微观形貌分析
        4.3.2 热稳定性分析
        4.3.3 力学性能分析
        4.3.4 导热性能分析
        4.3.5 导热机理与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6)煤密中质组制备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孔结构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超级电容器概述
    1.3 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
    1.4 超级电容器电解质
    1.5 电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影响因素
    1.6 主要研究内容
2 实验部分
    2.1 实验原料
    2.2 仪器及试剂
    2.3 实验方法
3 氧化铝为模板剂制备多孔碳的孔结构调控及其电化学性能
    3.1 引言
    3.2 模板比对孔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3.3 活化比对孔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3.4 活化温度对孔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3.5 改变制备条件对以纳米氧化铝为模板剂的孔结构影响
    3.6 纳米氧化铝为模板剂和KOH制备多孔碳造孔机理分析
    3.7 本章小结
4 微晶纤维素为模板剂制备多孔碳的孔结构调控及其电化学性能
    4.1 引言
    4.2 模板比对孔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4.3 活化比对孔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4.4 活化温度对孔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4.5 活化时间对孔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4.6 改变制备条件对以MCC为模板剂的孔结构影响
    4.7 微晶纤维素为模板剂和KOH制备多孔碳造孔机理分析
    4.8 以两种模板剂制备多孔碳的对比分析
    4.9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GIS设备用环氧复合绝缘材料中微米氧化铝沉降的抑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环氧复合绝缘材料及其应用
        1.2.1 环氧树脂
        1.2.2 酸酐固化剂
        1.2.3 微米氧化铝填料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氧化铝填料沉降对环氧复合绝缘材料性能的影响
        1.3.2 无机填料防沉降的研究现状
    1.4 微米氧化铝填料沉降的原因
    1.5 论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1.6.1 主要研究内容
        1.6.2 结构安排
第二章 微米氧化铝沉降的表征和实验平台搭建
    2.1 微米氧化铝沉降表征
        2.1.1 微米氧化铝沉降的表征方法
        2.1.2 微米氧化铝沉降测试模具
    2.2 实验平台搭建
        2.2.1 环氧树脂浇注料制备平台
        2.2.2 击穿和沿面放电试验平台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NaOH抑制微米氧化铝沉降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样品制备
        3.2.1 原材料
        3.2.2 主要仪器设备
        3.2.3 样品配方
        3.2.4 NaOH应用方式
        3.2.5 制备工艺
    3.3 NaOH对微米氧化铝沉降的影响与分析
        3.3.1 NaOH不同添加量样品的密度差
        3.3.2 NaOH抑制微米氧化铝沉降的机理分析
    3.4 NaOH对环氧复合绝缘材料性能的影响
        3.4.1 玻璃化转变温度
        3.4.2 机械强度
        3.4.3 介电性能
        3.4.4 击穿强度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抑制微米氧化铝沉降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样品制备
        4.2.1 原材料
        4.2.2 主要仪器设备
        4.2.3 样品配方比例
        4.2.4 APTES的使用方法
        4.2.5 制备工艺
    4.3 APTES对微米氧化铝沉降的影响与分析
        4.3.1 APTES不同添加量样品的密度差
        4.3.2 微米氧化铝沉降抑制的机理分析
    4.4 APTES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4.4.1 玻璃化转变温度
        4.4.2 机械强度
        4.4.3 介电性能
        4.4.4 击穿强度
        4.4.5 沿面闪络电压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纳米氧化铝抑制微米氧化铝沉降及其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实验样品制备
        5.2.1 原材料
        5.2.2 主要仪器设备
        5.2.3 样品配方比例
        5.2.4 纳米氧化铝的添加方式
        5.2.5 制备工艺
    5.3 纳米氧化铝对微米氧化铝沉降的影响与分析
        5.3.1 纳米氧化铝不同添加量样品的密度差
        5.3.2 纳米氧化铝抑制微米氧化铝沉降的机理分析
    5.4 纳米氧化铝对材料性能的影响
        5.4.1 机械强度
        5.4.2 击穿强度
        5.4.3 沿面闪络电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8)浅论纳米氧化铝的制备及其发展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制备方法
    1.1 液相法
        1.1.1 溶胶凝胶法
        1.1.2 沉淀法
        1.1.3 水热法
        1.1.4 电化学法
    1.2 固相法
        1.2.1 机械研磨法
        1.2.2 非晶晶化法
        1.2.3 喷雾热解法
    1.3 气相法
        1.3.1 火焰水解法
        1.3.2 蒸发冷凝法
2 纳米氧化铝的未来发展

(9)修补/防护用碱激发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修补/防护材料
        1.3.2 碱激发材料
        1.3.3 修补/防护用碱激发材料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实验材料、设备与表征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硅铝质原材料
        2.1.2 碱激发剂
        2.1.3 纳米材料
    2.2 实验使用设备
    2.3 试样制备过程
        2.3.1 硅酸钠溶液的配制
        2.3.2 纳米材料的分散
        2.3.3 碱激发材料净浆的制备
    2.4 测试方法
        2.4.1 标准稠度需水量及凝结时间
        2.4.2 净浆强度
        2.4.3 砂浆强度
        2.4.4 粘结强度
        2.4.5 净浆流动度
        2.4.6 流变性能
    2.5 分析与表征方法
        2.5.1 扫描电镜分析
        2.5.2 X射线衍射分析
        2.5.3 X射线荧光分析
        2.5.4 水化热分析
        2.5.5 红外光谱分析
        2.5.6 孔径尺寸分布
        2.5.7 TG-DTG分析
第三章 修补/防护用碱激发材料组成设计与性能优化
    3.1 硅铝质原材料及碱激发剂研选
        3.1.1 粉煤灰
        3.1.2 偏高岭土
        3.1.3 钢渣微粉
        3.1.4 矿渣微粉
        3.1.5 复合体系
    3.2 修补砂浆性能优化
        3.2.1 配合比设计优化
        3.2.1.1 钢渣掺量
        3.2.1.2 硅酸钠模数
        3.2.1.3 Na_2O当量
        3.2.1.4 水灰比
        3.2.2 养护制度优化
        3.2.2.1 养护湿度
        3.2.2.2 养护温度
    3.3 纳米材料改性
        3.3.1 纳米二氧化硅
        3.3.2 纳米氧化铝
        3.3.3 纳米碳酸钙
        3.3.4 纳米氧化钛
        3.3.5 纳米氧化石墨烯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修补/防护用碱激发材料水化特性及水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4.1 碱激发材料水化动力学模型
    4.2 氢氧根离子浓度对矿渣水化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4.3 氢氧根离子浓度对钢渣水化反应动力学的影响
    4.4 纳米二氧化硅
    4.5 纳米氧化铝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修补/防护用碱激发材料流变性能研究
    5.1 水灰比对修补材料流变性能影响
    5.2 碱含量对修补材料流变性能影响
    5.3 硅酸钠模数
    5.4 钢渣掺量
    5.5 纳米材料对修补材料流变性能影响
        5.5.1 纳米二氧化硅
        5.5.2 纳米氧化铝
        5.5.3 纳米碳酸钙
        5.5.4 纳米氧化钛
        5.5.5 纳米氧化石墨烯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修补/防护用碱激发材料收缩及泛碱研究
    6.1 修补防护用碱激发材料收缩性能
        6.1.1 钢渣对碱激发材料收缩性能的影响
        6.1.2 纳米二氧化硅对修补材料收缩性能的影响
        6.1.3 纳米碳酸钙对修补材料收缩性能的影响
        6.1.4 纳米氧化钛对修补材料收缩性能的影响
    6.2 抑制碱激发材料泛碱
        6.2.1 5A沸石对碱激发材料泛碱的影响
        6.2.2 纳米二氧化硅对碱激发材料泛碱的影响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0)纳米Al2O3/环氧树脂复合防腐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背景
    1.2 金属的腐蚀机理及防护措施
        1.2.1 金属腐蚀机理
        1.2.2 防腐蚀措施
    1.3 有机涂料的研究概述
        1.3.1 有机涂料的种类
        1.3.2 有机涂层的防腐蚀机理
    1.4 环氧树脂涂料的研究进展
        1.4.1 环氧树脂防腐涂料的种类和基本性能
        1.4.2 环氧树脂涂料的改性
    1.5 纳米材料及其改性环氧树脂涂料的概述
        1.5.1 纳米材料的性能
        1.5.2 纳米材料改性环氧树脂涂料的研究
        1.5.3 纳米氧化铝改性环氧树脂的影响
    1.6 研究内容
2 试验设备、材料及研究方法
    2.1 试验仪器与设备
    2.2 试验材料的选择
        2.2.1 环氧树脂
        2.2.2 固化剂
        2.2.3 稀释剂
        2.2.4 纳米氧化铝的选择
        2.2.5 助剂
    2.3 纳米Al_2O_3的表面预处理
        2.3.1 纳米Al_2O_3表面化学改性
        2.3.2 纳米Al_2O_3/环氧树脂复合防腐涂料的制备
    2.4 涂层性能测试与表征
        2.4.1 涂膜硬度
        2.4.2 耐冲击性试验
        2.4.3 涂层附着力测试
        2.4.4 涂层耐磨性能试验
        2.4.5 微观组织分析
        2.4.6 涂层形貌分析
        2.4.7 电化学阻抗测试
        2.4.8 耐海水浸渍测试
3 纳米Al_2O_3/环氧树脂复合防腐涂层的微观组织及物理性能分析
    3.1 微观表征
        3.1.1 纳米Al_2O_3/环氧树脂复合防腐涂层的红外光谱分析
        3.1.2 纳米Al_2O_3表面形貌分析
    3.2 物理性能分析
        3.2.1 涂层硬度分析
        3.2.2 涂层耐冲击性能分析
        3.2.3 涂层附着力性能分析
        3.2.4 涂层耐磨性能分析
    3.3 纳米氧化铝改性环氧涂料作用机理探讨
    3.4 本章小结
4 纳米Al_2O_3/环氧树脂复合防腐涂层的防腐蚀性能分析
    4.1 电化学腐蚀性能分析
    4.2 试验方法
    4.3 结果分析
        4.3.1 浸泡1d的交流阻抗图
        4.3.2 浸泡20d的交流阻抗图
        4.3.3 浸泡40d的交流阻抗图
    4.4 耐海水浸渍测试
    4.5 涂层断裂形貌
    4.6 纳米Al_2O_3/环氧树脂防腐涂层的耐腐蚀机理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研究生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四、纳米氧化铝的制备方法及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聚醚醚酮及其复合材料制备与3D打印实验研究[D]. 高志伟. 吉林大学, 2021(01)
  • [2]纳米氧化铝的合成方法及其对As的吸附研究进展[J]. 海傲,李露露,步延鹏,马诗院,张成琳,曾瑞,袁近秋,张云庚,陈丹云. 功能材料, 2020(08)
  • [3]SLA-3D打印光敏树脂的改性及其性能研究[D]. 曹嘉欣.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三维导热网络的构筑及其橡胶复合材料研究[D]. 李京超. 北京化工大学, 2020
  • [5]聚酰亚胺/氧化铝/氮化硼纳米复合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 阴晓楠. 北京化工大学, 2020(02)
  • [6]煤密中质组制备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孔结构调控[D]. 李月婵.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7]GIS设备用环氧复合绝缘材料中微米氧化铝沉降的抑制方法研究[D]. 王学培.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8]浅论纳米氧化铝的制备及其发展应用[J]. 聂多发. 山东化工, 2020(09)
  • [9]修补/防护用碱激发材料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金邦. 济南大学, 2020(01)
  • [10]纳米Al2O3/环氧树脂复合防腐涂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王重洋.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纳米氧化铝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