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交织面料的产品设计与开发

麻交织面料的产品设计与开发

一、麻型交织物的产品设计与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李平平[1](2020)在《涤纶仿麻织物在喷水织机上的制备及风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涤纶仿麻织物,就是用化学纤维涤纶代替天然纤维麻而得到的织物。该种织物不仅具有麻的粗犷骨干的表面风格以及吸湿透气的优良性能,而且消除了穿着时麻织物的粗硬感以及麻织物容易褶皱的缺点。另外,涤纶仿麻织物不仅在性能上已经达到纯麻织物的优良性能,而且价格远远低于纯麻织物,近年来受到众多消费者的喜爱,被广泛的用于服装和家居等方面。目前,制备涤纶仿麻织物主要是通过纱线加强捻充分利用残余扭矩,再结合捻向和织物组织的合理配置,使织物表面形成优良的颗粒效应,仿麻感极强。该类仿麻织物主要在外观上仿麻。涤纶仿麻织物中,涤纶捻度和细度等参数配置对涤纶仿麻织物的风格也具有较大的影响。同时,用加相对较少捻度的粗纱替代加相对较多捻度的细纱,探讨前后两种涤纶仿麻织物的风格是否一致也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通常,使用强捻丝来制备涤纶仿麻织物。在本文中,除了强捻涤纶丝外,还使用了不同数量的齿轮形涤纶异形丝作为纬纱,在喷水织机上仿制天然麻织物。探究了涤纶异形丝的数量对织物吸湿和排汗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纬纱齿轮形涤纶异形丝掺入量的增加,涤纶仿麻织物的的芯吸高度值呈现上升趋势,织物的芯吸性能逐渐提升,透湿性能和透气性能都呈现明显的增强。另外,织物的吸收水分性能、单向传递水分性能和扩散水分性能也不断增强。当纬纱中掺入齿轮形异形丝的量为25%时,织物的经向和纬向的芯吸高度均大于90 mm,织物的透湿率大于8000g/(m2·24h),透气率可达到234.4mm/s,由此说明织物达到了机织物吸湿速干评定标准。所以,当纬纱中掺入25%的齿轮形异形丝时即可制备吸湿速干涤纶仿麻织物。然后将有不同捻度的粗纱替换涤纶仿麻织物中的加强捻的细纱,通过KES织物风格测试仪测出各种织物的16项性能指标,探讨喷水织机涤纶捻度和细度的参数配置对涤纶仿麻织物风格的影响,即采用仪器测试的方法对涤纶仿麻织物的织物风格进行客观评定。结果表明,当涤纶仿麻织物中的纬纱50%被粗纱所替代且粗纱的捻度为1300捻/m时,织物在抵抗变形能力、回弹性和可延伸性能上均可与原有涤纶仿麻织物达成一致。同时用较少捻度的粗纱替换加较强捻度的细纱还可以改善涤纶仿麻织物的悬垂性,增强织物表面的麻感风格;由于粗细纱的交织,导致织物中出现较多的孔,提高了织物的热量流失和传递,进而提高了喷水织机涤纶仿麻织物的凉感。最后采用灰色理论进一步分析了各种织物通过KES织物风格仪测出的16项性能指标,来探讨加相对较少捻度的粗纱替代加相对较多捻度的细纱后,涤纶仿麻织物前后的织物风格是否一致。结果表明,掺入粗纱捻度相同的情况下,掺入粗纱量越多,织物的风格和性能越接近参照物。当织物中经纱50%、纬纱50%用捻度为1100捻/m的粗纱替代捻度为1700捻/m的细纱时,替代前后两种织物的风格达到一致。与此同时,粗细纱搭配,细纱在织物中起绉缩作用,粗纱在织物中起凹凸颗粒作用,不仅节约成本,还进一步增强麻感效果。

李平平,刘翰霖,李国庆,李妮[2](2020)在《涤纶仿麻面料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在明确了涤纶仿麻面料概念的基础上,通过举例说明市场上现有的几款涤纶仿麻面料的结构与特点,分析了涤纶仿麻面料原料从单纯的涤纶长丝到涤纶长丝与多元化纱线结合的演变过程。通过探讨织物厚度、重量、组织、捻度和门幅对涤纶仿麻面料结构的影响,结合市场上对于涤纶仿麻面料织物外观风格和性能特征的具体需求,进一步探讨涤纶仿麻面料的发展趋势。最后指出当前市场中涤纶仿麻面料存在的问题,为涤纶仿麻面料之后的设计生产奠定了基础。

齐萌,沈兰萍[3](2013)在《棉与木棉混纺交织物的开发及服用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探讨棉与木棉混纺交织物的开发要点及性能。设计了9种不同结构的组织,选用棉与木棉混纺纱为纬纱,分别与棉与木棉混纺纱、亚麻纱、粘胶纱、莱赛尔棉混纺纱、腈纶纱、涤棉混纺纱开发交织产品。对不同原料和组织织物的保暖性、透气性、悬垂性、耐磨性、折皱性进行了测试对比。结果表明:在各试样织物中,棉木棉混纺织物的保暖性和透气性最好,粘胶与棉木棉混纺纱的交织物悬垂性最好,而涤棉混纺纱、腈纶纱、亚麻纱与棉木棉混纺纱交织所成的织物耐磨性比较好;随着织物组织中经纬纱交织点的增加,织物的透气性降低。认为:棉与木棉混纺交织可以用于服用织物的开发。

吴楠楠[4](2010)在《亚麻/竹纤维功能性面料的开发》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环境意识的加强和“绿色工程”的兴起,天然纤维生产的绿色产品和生态服装越来越受到广大消费者的青睐。亚麻制品具有挺括、凉爽、吸湿性好、不沾皮肤和保健、抑菌、抗静电等多种卫生性能,长期使用对人体有益,被视为绿色保健用品。竹纤维产品柔滑软暖、凉爽舒适、抑菌抗菌、绿色环保,不会对人体皮肤造成任何过敏性不良反应,是真正的亲肤保健产品,应用领域宽广。本文充分利用亚麻,竹纤维的优良特性,将亚麻,竹纤维交织制成织物,并按照以下流程进行研究:亚麻/竹纤维交织织物织造与前处理→织物抗皱整理工艺研究→织物柔软整理工艺研究→织物抗菌性能测试。首先,用烧碱和生物酶分别对亚麻/竹纤维交织织物进行处理,实验证明,酶处理工艺已能基本达到传统碱处理的效果。淀粉酶退浆的优化工艺可以代替碱退浆工艺,采用酶处理不仅工艺温和,对纱线、织物损伤小,有效降低能耗和水耗、节约成本,而且解决了烧碱工艺复杂、污染严重的问题,使亚麻织物退浆更好地向着我国目前绿色环保的方向发展。其次,采用BTCA对亚麻/竹纤维交织织物进行抗皱整理。经分析发现,整理剂用量、催化剂用量、焙烘温度以及焙烘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对抗皱整理效果均有影响。为了确定BTCA的最佳整理工艺,我们进行了正交实验,以折皱回复角作为主要评价指标,综合各因素的考虑最终确定的亚麻、竹纤维交织织物BTCA抗皱整理的较佳工艺为:BTCA120g/L, NaH2PO250g/L,焙烘温度150℃,焙烘时间2min。在亚麻/竹纤维交织织物的柔软整理中,我们分别采用纤维素酶整理、氨基硅油整理和纤维素酶配合氨基硅油整理。通过测试整理后织物毛效和减量率及断裂强力保留率发现,纤维素酶对织物进行柔软整理,织物的毛效提高,但强力下降很大;采用氨基硅油和纤维素酶配合氨基硅油整理,织物的毛效下降,但强力下降不大,采用纤维素酶配合氨基硅油整理,织物的毛效及断裂强力介于两者之间。同时通过织物各服用性能的比较分析发现,总体上看来,采用纤维素酶配合氨基硅油整理后的织物服用性能较好。在实际应用时,使用柔软剂和生物酶处理两种柔软整理方法优势互补,提高了织物的附加值。此外,本文针对亚麻/竹纤维交织织物的抗菌性能进行对比性测试,亚麻/竹纤维交织织物对大肠杆菌的抑菌率为55.8%,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率为52.9%,具有明显的抗菌效果。研究分析表明亚麻/竹纤维交织面料的综合性能好,而且是天然材料,今后的使用范围将非常广阔,具有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王增福,张争取[5](2009)在《Z331Ⅰ型黄麻剑杆织机》文中认为通过在GA731型剑杆织机的基础上进行部分改进,经试验证明,Z331 I型黄麻剑杆织机与GA731型剑杆织机相比有通用性好、效率高、噪声低、成本低等优点。

卢芳[6](2008)在《夏季棉麻型面料的风格评价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服装三要素之一,面料不仅可以诠释服装的风格和特性,而且直接左右着服装的造型效果。因此,掌握各种面料的风格特点,建立服装面料风格与性能的评价体系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选取当前市场流行的29块棉型面料和30块麻型面料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主观、客观及生理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系统地评价了两种类型面料的风格特征,探讨了纤维原料、纱线粗细、纱线结构、经纬密度等对服装面料风格的影响,初步探索了面料的粗糙度和柔软度与人体生理量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细纱高密的薄型纯棉平纹织物的匀整性、肤感舒适性、抗皱性及蓬松感较好,在此基础上,降低织物的密度,则织物的悬垂性及柔软度提高而抗皱性下降;竹节棉纱织物的滑爽性较好;纱线细密的缎纹织物光滑柔软、肤感舒适及悬垂性最好,斜纹织物滑爽,平纹织物挺括;含有天丝及粘胶的棉型织物肤感更为舒适、柔软、滑爽,且悬垂性、活泼性及弹性都优于纯棉及棉(氨纶)试样。薄型麻纤维织物的弹性较差,纯亚麻、纯苎麻、纯竹原织物较纯涤纶仿麻及棉、丝与亚麻的交织物更为硬挺、平展,但后者悬垂性更好。利用NDI-200神经电检测仪提取的P300潜伏期与通过主观、客观评价所得的棉型织物的柔软性及麻型织物的粗糙度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触感越柔软的织物,P300潜伏期越长,即人脑对其的初步认知加工所需的时间越长;手感越粗糙的织物,P300潜伏期越短;在同样的条件下,手指尖对织物粗糙度的分辨能力大于手腕内侧。

管亮[7](2008)在《试论我国麻类纺织品的应用与发展》文中指出本文系统地介绍了我国的麻纤维资源分布及产品开发与应用情况,分析了麻纤维的结构与化学成分,并对发展我国麻纺织业的策略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荆妙蕾[8](2007)在《再生蛋白纤维/棉混纺纱多元交织物的产品开发》文中认为各种新型纤维作为当今纺织领域的重要材料,应用于各种风格和用途的纺织品设计中。再生纤维原料来源广泛,纤维本身具有许多优良特性,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前景。再生蛋白质纤维在国内外均有报道,但由于使用原料的局限,纤维性能及生产工艺难以尽如人意,价格也较高。本课题采用的再生蛋白纤维是利用再生蛋白原液与粘胶原液共混纺丝制得,再进行切段得到棉型再生蛋白纤维,其性能良好,在服用面料设计中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课题的研究步骤为:首先从研究再生蛋白纤维的性能入手,对纤维进行纺纱试验,在实验室棉纺设备上纺制了八种不同混比的再生蛋白纤维与棉纤维混纺纱,并分析了各种混纺比纱线的再生蛋白纤维的可纺性和成纱质量特征,测试结果表明了不同混纺比的再生蛋白纤维/棉混纺纱线的性能:再生蛋白纤维/棉混比控制在60/40其纱线的各项性能较优,为准确设计再生蛋白纤维在混纺纱线中的混纺比例提供了理论依据。然后,根据原料多元化的产品开发趋势,针对不同混纺比的再生蛋白混纺纱与涤/棉纱、毛/涤纱交织,采用平纹组织,开发出休闲风格的交织产品。对16种样品在实验室小样织机上进行织造实验,并对小样的服用性能进行测试,测试指标包括:耐磨性、折皱回复性、悬垂性、刚柔性、透气性。分析再生蛋白纤维含量对面料风格及服用性能的影响,在织物的各单项性能与混纺比之间建立了回归模型。经过对测试数据的分析表明:交织物的耐磨性、折皱回复性、悬垂性、刚柔性、透气性与再生蛋白纤维含量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关系,通过控制纬纱混纺比,可以得到不同服用性能的交织物。而再生蛋白纤维/棉混纺比控制在60/40左右,织物的各项性能都较优。课题的测试结果对实际生产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吴基作,唐琴[9](2007)在《色织亚麻金线提花织物的研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文章论述了色织亚麻金线提花织物的特点,介绍了在生产实践中采用低张力络筒和低速度整经等工艺技术,开发出的产品滑爽、挺括、透气,立体感强,是一种良好的装饰和服装用纺织流行面料。

荆妙蕾[10](2003)在《麻型交织物的产品设计与开发》文中认为介绍了几种麻纤维的特点 ,提出了麻型交织物产品的设计思路 ,详细阐述了麻型交织物设计中纱线种类的选择、色纱的应用、纱线结构的变化、花式线的合理使用 ,以及仿麻织物、仿真丝织物、仿毛织物和特殊风格织物的组织结构设计、织物紧度的选择依据 ,认为麻型交织物的功能性及在其他领域的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二、麻型交织物的产品设计与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麻型交织物的产品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涤纶仿麻织物在喷水织机上的制备及风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涤纶仿麻织物
        1.2.1 涤纶仿麻织物的简介
        1.2.2 涤纶仿麻织物的制备
        1.2.3 涤纶仿麻织物的发展状况
    1.3 喷水织机
        1.3.1 喷水织机的基本原理
        1.3.2 喷水织机的发展状况
        1.3.3 喷水织机涤纶仿麻织物的应用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吸湿速干涤纶仿麻织物的制备及其吸湿透气性能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2.2.2 涤纶仿麻织物的制备
        2.2.3 吸湿速干涤纶仿麻织物的制备
        2.2.4 吸湿速干涤纶仿麻织物的性能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芯吸高度
        2.3.2 透湿性能
        2.3.3 透气性能
        2.3.4 液态水分管理
    2.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纱线捻度和细度对涤纶仿麻织物风格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2 涤纶仿麻织物纱线捻度和细度的改进原理
        3.2.3 涤纶仿麻织物纱线捻度和细度的改进方案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拉伸性能
        3.3.2 剪切性能
        3.3.3 弯曲性能
        3.3.4 压缩性能
        3.3.5 表面摩擦性能
        3.3.6 接触冷暖感
    3.4 本章总结
第四章 基于灰色理论涤纶仿麻织物风格的分析
    4.1 引言
    4.2 灰色理论的简介
    4.3 运用灰色理论对改进后涤纶仿麻织物的分析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实验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涤纶仿麻面料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涤纶仿麻面料的简介
2 原料的变化
    2.1 早期涤纶仿麻面料
    2.2 近期涤纶仿麻面料
3 织物结构的变化
    3.1 织物的厚重
    3.2 织物的组织
    3.3 织物的捻度
    3.4 织物的门幅
4 结 语

(3)棉与木棉混纺交织物的开发及服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织物设计与试织
2 织物性能测试
    2.1 保暖性测试
    2.2 基本服用性能测试
3 结论

(4)亚麻/竹纤维功能性面料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前言
    1.1 引言
    1.2 亚麻产品生产及研究现状
    1.3 竹纤维产品生产及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理论意义
        1.4.2 实用价值
        1.4.3 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亚麻/竹纤维交织织物的织造与前处理
    2.1 产品规格及工艺设计流程
        2.1.1 产品规格
        2.1.2 织造工艺流程
        2.1.3 织造技术分析
    2.2 织物的前处理工艺
        2.2.1 材料
        2.2.2 助剂
        2.2.3 实验仪器
        2.2.4 整理工艺流程及参数
        2.2.5 测试指标
        2.2.6 前处理效果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亚麻/竹纤维交织织物抗皱整理工艺研究
    3.1 纤维素纤维织物产生折皱的原因
    3.2 纤维素纤维织物的防皱机理
    3.3 多元羧酸的作用机理
        3.3.1 多元羧酸的作用机理
        3.3.2 BTCA免烫整理的原理
    3.4 实验器材及测试指标
        3.4.1 材料
        3.4.2 助剂
        3.4.3 实验仪器
        3.4.4 整理工艺流程
        3.4.5 测试指标
    3.5 抗皱整理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3.5.1 整理剂用量对织物抗皱性能的影响
        3.5.2 催化剂用量对织物抗皱性能的影响
        3.5.3 焙烘温度对织物抗皱性能的影响
        3.5.4 焙烘时间对织物抗皱性能的影响
    3.6 抗皱整理工艺正交试验与结果
        3.6.1 实验准备
        3.6.2 实验方法及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亚麻/竹纤维交织织物柔软整理工艺研究
    4.1 织物柔软整理的方法
        4.1.1 机械加工法
        4.1.2 化学法
        4.1.3 生物酶加工法
    4.2 织物柔软整理实验
        4.2.1 材料
        4.2.2 助剂
        4.2.3 实验仪器
        4.2.4 整理工艺流程及参数
        4.2.5 测试指标
    4.3 柔软整理效果分析与探讨
    4.4 织物其它服用性能的分析比较
        4.4.1 织物结构的分析比较
        4.4.2 织物的刚柔性测试
        4.4.3 织物的折皱回复角测定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亚麻/竹纤维交织织物抗菌性能研究
    5.1 抗菌性测试方法概述
        5.1.1 抗菌性测试菌种的选择
        5.1.2 纺织品抗菌性能测试方法分类
        5.1.3 抗菌性能评价方法的选择
    5.2 亚麻/竹纤维交织织物的抗菌性实验
        5.2.1 材料
        5.2.2 助剂
        5.2.3 实验仪器
        5.2.4 实验准备及步骤
        5.2.5 抗菌试验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全文小结
    6.2 论文的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6)夏季棉麻型面料的风格评价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相关的研究现状
        1.1.1 织物风格的评价体系
        1.1.2 织物风格的预测技术
        1.1.3 风格模拟和仿真技术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目标与方法
        1.3.1 研究的目标
        1.3.2 研究方法与具体步骤
第二章 夏季棉麻型面料风格的主观评价及分析
    2.1 实验材料及其规格参数
    2.2 棉麻型面料风格的主观评价
        2.2.1 主观评价法
        2.2.2 评价用表及标准试样的确定
        2.2.3 评价人员及条件
        2.2.4 主观评价结果
        2.2.5 主观评价结果的有效性检验
        2.2.6 主观评价结果的分析
    2.4 本章结论
第三章 夏季棉麻型面料风格的客观评价及分析
    3.1 棉麻型面料风格的客观评价
        3.1.1 棉麻型面料基本力学性能的测定
        3.1.2 棉麻型面料基本风格值的计算
        3.1.3 客观评价结果与分析
    3.2 棉麻型面料基本力学参量的主因子分析
        3.2.1 棉型面料基本力学参量的主因子分析
        3.2.2 麻型面料基本力学参量的主因子分析
    3.3 主客观评价结果的相关性分析
    3.4 本章结论
第四章 夏季棉麻型面料的生理量评价
    4.1 事件相关电位
        4.1.1 ERP的产生及提取
        4.1.2 ERP的成分及分类
    4.2 ERP在织物风格评价上的应用
        4.2.1 实验方法
        4.2.2 棉型织物的事件相关电位测定结果与分析
        4.2.3 麻型织物的事件相关电位测定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结论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和已投稿的论文
致谢

(7)试论我国麻类纺织品的应用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的麻纤维资源及应用情况
    1.1 苎麻
    1.2 亚麻
    1.3 大麻
    1.4 罗布麻
    1.5 黄洋麻
    1.6 剑麻
2 麻类纤维的功能剖析
    2.1 麻类纤维的结构
    2.2 麻类纤维的化学成分
3 我国麻类纺织品的开发情况
    3.1 麻质面料
    3.2 麻类时装
    3.3 麻类针织物
    3.4 麻类衬衫
    3.5 麻质内衣
    3.6 麻类凉席
4 发展我国麻类纺织品的建议
    4.1 发挥资源优势, 重组产业结构
    4.2 依靠科技创新,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4.3 不断开发新产品, 适应市场消费需求
    4.4 强化品牌意识, 不断拓展市场
5 结语

(8)再生蛋白纤维/棉混纺纱多元交织物的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纺织面料的发展现状及流行趋势
    1.2 再生蛋白纤维的研究情况
    1.3 多种纤维混纺、交织的目的和意义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再生蛋白纤维的制备及性能
    2.1 再生蛋白纤维概述
        2.1.1 再生蛋白纤维成形原理
        2.1.2 再生蛋白纤维的制备
        2.1.3 再生蛋白纤维的结构
    2.2 再生蛋白纤维的性能
        2.2.1 质量比电阻
        2.2.2 回潮率
        2.2.3 单纤维强力
        2.2.4 初始模量
第三章 再生蛋白纤维纺纱工艺及成纱质量分析
    3.1 原料规格及纱线设计
    3.2 再生蛋白纤维/棉混纺纺纱工艺
        3.2.1 梳棉工序
        3.2.2 并条工序
        3.2.3 粗纱工序
        3.2.4 细纱工序
        3.2.5 络筒工序
    3.3 不同混纺比纱线的性能测试指标
        3.3.1 纱线线密度测试
        3.3.2 纱线捻度测试
        3.3.3 纱线毛羽测试
        3.3.4 纱线条干不匀率测试
        3.3.5 纱线强力测试
    3.4 纱线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3.4.1 纱线线密度
        3.4.2 纱线捻度
        3.4.3 纱线毛羽
        3.4.4 纱线条干不匀率
        3.4.5 纱线强力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再生蛋白纤维交织产品的设计
    4.1 再生蛋白纤维交织产品的设计思路
    4.2 样品的规格设计及上机织造
        4.2.1 棉型交织物产品设计
        4.2.2 毛型交织物产品设计
    4.3 织物的后整理
        4.3.1 棉型交织物后整理工艺
        4.3.2 毛型交织物后整理工艺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交织物服用性能测试及分析
    5.1 交织物服用性能测试指标及方法
        5.1.1 织物的机械耐久性测定——耐磨性试验
        5.1.2 织物外观保形性的测定——折皱回复性试验
        5.1.3 织物的悬垂性测试
        5.1.4 织物的刚柔性测试
        5.1.5 织物透通性的测定——透气性试验
    5.2 交织物各项性能测试结果与分析
        5.2.1 棉型交织物服用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5.2.2 毛型交织物服用性能测试结果及分析
    5.3 交织物各单项性能与混纺比之间的相关分析
        5.3.1 棉型交织物各单项性能与混纺比之间的相关分析
        5.3.2 毛型交织物各单项性能与混纺比之间的相关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及展望
    6.1 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
        6.2.1 混纺纱线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6.2.2 交织物设计及服用性能测试中存在的问题
    6.3 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附录
致谢

(10)麻型交织物的产品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麻型交织物纱线的选用
    1.1 纱线种类的选择
    1.2 利用纱线的变化形成花色效果
        1.2.1 利用色纱形成花形图案
        1.2.2 利用原料的染色性能形成花色效果
        1.2.3 利用纱线的结构变化获得不同风格的织物
        1.2.4 花式线的合理运用
2 织物的结构设计
    2.1 织物组织的选用
        2.1.1 仿麻织物风格的组织设计
        2.1.2 仿真丝风格的组织设计
        2.1.3 毛型织物风格的组织设计
        2.1.4 体现织物特殊风格的组织设计
    2.2 织物的紧度设计
3 结束语

四、麻型交织物的产品设计与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涤纶仿麻织物在喷水织机上的制备及风格研究[D]. 李平平. 浙江理工大学, 2020(04)
  • [2]涤纶仿麻面料的探讨[J]. 李平平,刘翰霖,李国庆,李妮. 现代纺织技术, 2020(05)
  • [3]棉与木棉混纺交织物的开发及服用性能研究[J]. 齐萌,沈兰萍. 棉纺织技术, 2013(12)
  • [4]亚麻/竹纤维功能性面料的开发[D]. 吴楠楠. 安徽工程大学, 2010(06)
  • [5]Z331Ⅰ型黄麻剑杆织机[J]. 王增福,张争取. 纺织机械, 2009(02)
  • [6]夏季棉麻型面料的风格评价与分析[D]. 卢芳. 苏州大学, 2008(11)
  • [7]试论我国麻类纺织品的应用与发展[J]. 管亮. 中国纤检, 2008(02)
  • [8]再生蛋白纤维/棉混纺纱多元交织物的产品开发[D]. 荆妙蕾. 天津工业大学, 2007(09)
  • [9]色织亚麻金线提花织物的研制与开发[J]. 吴基作,唐琴. 山东纺织科技, 2007(02)
  • [10]麻型交织物的产品设计与开发[J]. 荆妙蕾. 棉纺织技术, 2003(01)

标签:;  ;  ;  ;  ;  

麻交织面料的产品设计与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