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在我区部分主要交通道路设立传染性SARS疫情监测站的通知

关于在我区部分主要交通道路设立传染性SARS疫情监测站的通知

一、关于在我区部分交通要道设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监测站的通知(论文文献综述)

徐燕[1](2021)在《突发新冠肺炎疫情下宝鸡市市场价格监督检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邓彩霞[2](2021)在《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文中提出自然灾害风险一直以来威胁着人类生存与安全,也一直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和政府治理的重要内容。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灾害治理经验的积累,人类的减灾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以及人类社会生活对自然环境干预范围和深度的增加,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日益变得紧张,灾害风险日益加剧。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是一个集西部地区、民族地区、高原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所有特点于一体的省份,各种传统和非传统、自然和社会的安全风险时刻威胁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青海特定的环境条件决定了当地灾害频发,同时也是全国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省份之一,具有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等特点。社区作为社会构成的基本单元,是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和基础。青海农牧社区基础设施落后,生态系统脆弱,受到自然灾害损害的可能性和严重性程度较高,被认为是防灾减灾工作的最薄弱地区。青海气象灾害多发,雪灾是青海省畜牧业的主要灾害,全省牧业区每年冬春期间不同程度遭受雪灾,“十年一大灾,五年一中灾,年年有小灾”已成为规律。在全球气候变暖以及极端天气现象的影响下,“黑天鹅”型雪灾不但对农牧民安全生产生活造成威胁,对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形成挑战,而且还考验着地方政府的自然灾害的综合治理能力,思考如何提升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刻不容缓。随着情景分析法在危机管理领域的应用,情景分析和构建被认为是提升应急能力的有效工具,对于农牧社区雪灾的减灾而言,在情景构建基础上所形成的实践分析结果对于现实问题的解决具有一定的战略指导意义。本研究聚焦于提升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这一核心问题,以情景分析理论、危机管理理论、极值理论、复杂系统理论为研究的理论基础,运用实地调查法、情景分析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等具体的研究方法,以“情景—任务—能力”分析框架为理论分析工具,首先从致灾因子的分析着手,对青海省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进行识别;其次通过情景要素分析、关键要素选择、情景描述等方面着手对识别的典型灾害进行“最坏可信”情景构建,然后基于典型灾害的情景构建梳理出相应减灾任务,总结归纳出农牧社区不同减灾主体完成减灾任务所应该具备的能力条件,并结合现实对农牧社区减灾能力进行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最终分别从规则准备、资源准备、组织准备、知识准备、行动规划等方面提出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的策略。本研究认为随着应急管理体系从“以体系建构”向“以能力建设”为重点的转变,着眼于全方位的能力建设,提升灾害治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社会化水平是农牧社区减灾的必由之路。作为一种支撑应急全过程,以及应急管理中基础性行动的应急准备是能力建设的抓手。意识是行动的先导,要做好这一基础性行动其关键在于一个具备战略能力、拥有良好灾害价值观的领导体系,运用情景构建做好全面应急准备。完善的规则体系是应急准备、乃至采取应急行动所应遵循的的法定依据和行为准则;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强危机应急法规建设是做好农牧社区减灾工作的前提;良好的组织架构是提升农牧社区减灾能力的关键,加强各级政府部门在农牧区减灾中的核心地位和主导责任,坚持村社本位,实现以农牧民群众为主体,多元主体有效整合,形成灾害治理的协同格局。完备的知识准备是激发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的内在动力,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的渠道获取和累积灾害知识,形成正确的灾害价值观,占据减灾的主动地位;有针对性的借助信息技术,培养专门人才推动减灾专业化,助推农牧社区减灾能力提升。资源准备是农牧社区的减灾保障,构建合理的社区公共应急资源体系关键在于资源结构的优化。优先准备风险级别较高的减灾资源,优化资源存储数量和公共应急资源存储点,做好潜在资源共享平台,从而实现有限资源效用最大化。农牧社区减灾,规划先行,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减灾指标体系是青海农牧区减灾管理的“指挥棒”,一项科学周密的专项减灾规划,是农牧区减灾任务实施的“路线图”和“控制表”。总之,在青海农牧社区灾害治理中,灾害情景构建与分析为灾害治理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思路和发展方向。通过构建典型灾害具象化的“最坏可信情景”,让应急决策者、社区及其成员通过了解当前灾害态势,明确自身管理薄弱点,掌握可控干预节点,做好工作安排和充分的应急准备,预防灾害风险或者遏制灾后事态走向最坏局面。基于情景分析的农牧社区减灾能力的研究对于改进和完善现行农牧社区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对于实现区域社会平安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和指导意义。

杨方能[3](2018)在《行政法视野下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学界对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的研究集中在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本研究以行政法为视角,以我国特大城市面临的主要社会风险为背景,以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的预防、监测、处置和危害后果恢复阶段内各项机制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所面临的合法性危机,总结域外国家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的经验和教训,优化我国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的法律路径。从行政法角度研究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有助于健全我国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的治理体系;有助于完善和发展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行政权力的基本理论;有助于丰富特大城市社会风险行政法治理论;有助于特大城市政府有效监管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确保特大城市社会和谐稳定,也有助于保障特大城市公民和社会组织的合法权益。特大城市社会风险是指,在特大城市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由于特大城市所蕴含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等多种因素相互作用所引发的可能造成社会损害事件,具有覆盖面广、危害严重、发生频率高、种类复杂、国际化趋势加强等特征。特大城市社会风险主要包括政治安全风险、暴恐安全风险、社会稳定风险、社会治安风险、公共安全风险、民生安全风险、网络安全风险、自然灾害风险等8大类。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是指,以政府为主导,由市场和社会公众共同参与的复合型风险治理机制。它是根据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的发生和发展周期所设置的不同阶段、不同类型的监管机制。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法制化的本质是监管机制的常态化和规范化,规定行政权力的优先性,强调公民权利的保障,通过法律明确相关主体在风险监管过程中的权力范围和边界,并明确风险监管程序。建构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时应当以风险社会理论、流程再造理论、整体性治理理论、突发事件分类、分级和分期原理作为理论基础。而完善或优化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的法律制度需要以公共利益理论、部门利益理论、综合管制理论、行政过程原理为基础。特大城市社会风险预防阶段的各项机制,即风险源的排查、登记、识别机制;风险信息交流机制;风险定级评估机制;风险预案机制;风险应急动员机制,以及物资保障机制存在诸多不足。我国可以借鉴或者吸取日本东京都、美国加州以及美国纽约等特大城市社会风险预防机制及其法律制度的经验或者教训。优化特大城市社会风险预防机制的法律制度需要遵循依法行政原则、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比例原则、效率原则、协调性原则。优化之总体思路则是:坚持整体性治理,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运用行政过程理论,对特大城市社会风险进行全过程监管;以行政责任制为手段,督促各部门积极履职;注重对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的差异化管理。而优化之具体路径则包括调整或规范风险源的排查、登记、识别机制;风险信息交流机制;风险预评估机制;风险预案机制;风险应急动员机制以及物资保障机制等方面。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测阶段各项机制,即风险信息互联互通机制;风险信息报送机制;风险情报合作机制;定期审查机制存在诸多不足。我国可以借鉴或者吸取美国纽约、英国伦敦、新加坡、以及日本东京都等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测机制及其法律制度的经验或者教训。优化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测机制的法律制度需要遵循及时性原则、准确性原则、全面性原则、动态性原则、科学性原则。优化之总体思路则是:建立和健全适合风险监测需要的基础设施和平台;规范风险监测机制流程;降低监测预警的重心。优化之具体路径则包括规范或调整风险信息的互联互通机制;风险信息的报送机制;风险情报合作机制;定期审查机制等方面。特大城市社会风险处置阶段各项机制,即风险处置联动机制和行政应急措施机制存在诸多不足。我国可以借鉴或者吸取美国纽约、日本东京都、新加坡城、英国伦敦等特大城市社会风险处置机制及其法律制度的经验或者教训。特大城市社会风险处置机制的法制优化,需要围绕“法治化”这一主线,以优化风险处置联动机制为抓手,以强化行政应急措施机制为支撑,通过法制建设、制度建设、平台建设、配套建设,完善特大城市社会风险处置机制的法制依据、制度规范、运行机制、保障机制和问责机制,全面提升特大城市社会风险处置能力。特大城市社会风险危害后果恢复阶段机制,即善后恢复、调查评估、救助补偿、规划重建和心理抚慰等机制存在诸多不足。我国可以借鉴或者吸取美国针对“卡特里娜飓风”恢复机制及法律制度,以及日本针对阪神大地震的恢复机制及法律制度的经验或者教训。优化特大城市社会风险危害后果恢复机制的法律制度应当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坚持统一领导、属地为主的原则;坚持依法规范、加强管理原则;坚持质量与注重效率相结合原则;坚持政府主导、公众参与原则;坚持科学统筹与资源整合原则;坚持合理规划原则。优化之总体思路则是成立恢复小组、制定和启动恢复计划、践行总体灾害恢复理念。优化之具体路径则涵盖到善后恢复机制、调查评估机制、救助补偿机制、规划重建机制和心理抚慰机制等方面。就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立法者或者监管者而言,需要适时制定一部《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法》,健全特大城市社会风险交流机制的制度规范,注重特大城市社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度建设,注重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措施的制度建设,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的制度设计要发挥基础理论的作用,注重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过程中的责任制度建设,注重有选择性的借鉴国外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法律制度,注重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中的心理抚慰机制的制度建设,注重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网络的制度化建设。

章欣[4](2016)在《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关键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全球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不断发生,霍乱、黄热病、鼠疫、埃博拉出血热、中东呼吸综合征、寨卡病毒感染、登革热、日本脑炎以及高致病性禽流感和炭疽等人畜共患病正在世界范围内暴发流行,上述传染病的不断出现给人类健康与生命安全带来新的严重威胁,其传播能力强、传播速度快、感染范围广、感染危害度大,已经成为全球公共卫生中的重点和热点领域,使得国际社会高度重视烈性传染病的研究。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是开展高致病性病原体研究和检测等实验活动的重要技术平台,主要包括生物安全3级和4级实验室,因此,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发达国家和世界经济、军事强国纷纷加大对本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和投入,全球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呈现明显的扩张趋势,随着实验室数量的与日俱增,实验室生物安全问题也逐渐暴露且日益严峻,虽然多数发达国家在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方面水平较高,已基本形成配套的生物安全实验室技术和产品,并制定了一系列安全指南和操作规范,但近几年各国实验室仍然多次暴露出生物安全实验室管理混乱、安全措施欠缺、监管不到位等安全隐患,全球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快速扩张正带来越来越多的安全性问题,生防研究过热直接导致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加剧、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事故频发,国际社会对各国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现状表示质疑和堪忧。面对传统生物恐怖威胁、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事故频发、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肆掠等全球生物安全大环境,我国面临的生物防御及传染病应对形势也极其严峻。高等级实验室特别是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在我国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至今还未建成首座真正投入使用并形成生防科研力量的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相关核心技术设备和安全监管机制等更是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严重制约了我国对埃博拉病毒、马尔堡病毒、拉沙热病毒等烈性病原体的实验研究,一旦上述疫情侵入我国境内,在没有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条件下,对这些高危病原体的基础研究几乎为零,仅仅停留在诊断层面,更无法制定并开展有效的应对与防控。因此,充分了解和掌握国外先进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建设情况和发展态势,吸收和借鉴其先进经验,总结教训,对于加快建设和发展我国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早日独立开展烈性传染病防控研究以及加强高等级实验室规范化管理和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我国提升生物防御国防实力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研究主要基于情报研究视角,采用情报调研、专家咨询、文献计量、专利可视化分析、比较分析、归纳分析等软科学研究方法,对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国家分布与发展态势、关键设备设施与核心技术、安全监管与组织运行等“软、硬实力”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深入分析和归纳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特点、运行机制、存在问题、值得借鉴的经验及教训,真正搞清楚目前国际上先进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技术优势和管理机制。结合我国的实际需求和形势,存在的技术瓶颈及面临的挑战等,为我国和我军建设与发展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提供情报线索和启示建议。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实验室生物安全基本概念的理论辨析与界定,主要对生物安全与生物安保、实验室生物安全与实验室生物安保等概念进行了理论辨析;梳理并比较分析了世界卫生组织和欧美发达国家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原则;归纳总结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定义,阐述其工作原理及分类情况,对生物安全柜型和正压防护服型4级实验室的优缺点及功能进行比较。第二部分是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整体建设现状与发展态势研究,该部分深入探讨了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数量逐年攀升的背景形势;对国外重点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选址情况进行实例分析与总结;系统梳理了目前全球公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国家和地区分布,负责机构的所属性质,人员类别及其数量,实验室经费来源、投向比分析及重点研究内容;统计公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发表文献并进行文献计量与可视化分析,揭示目前国外先进4级实验室的研究热点、重点关注病原体、主要科学家、机构间合作、重要会议及未来发展趋势等;并对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罗伯特·索普实验室、德克萨斯大学医学院加尔维斯顿实验室、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协调中心三个重点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历史沿革和研究领域进行情报挖掘。第三部分是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关键设备设施与核心技术的深入研究,为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的“硬实力”,该部分主要在文献调研的基础上结合专家咨询意见,梳理出建设与有效运行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并利用德文特专利数据库对高效空气过滤装置等八项设备和技术进行专利可视化分析,分别从专利总量与趋势、专利申请国家/地区、专利权人、专利引证关系、技术热点、技术类别/主题词演化六大模块得出相关结论,目前美国、法国等欧美发达国家在该领域占据着绝对的技术优势和产品普及率,而我国虽然专利申请数量在国际上排名靠前,但在多项设备的关键技术点上均面临技术瓶颈,且自主研发的产品缺乏技术原创性以及认证认可标准和实践检验;在专利分析的基础上,还介绍了目前具有较强竞争实力的部分国外重点研发公司。第四部分重点比较分析了世界卫生组织、美国、英国、俄罗斯等国关于实验室生物安全的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深入探讨美国关于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安全监管机构和机制,NSABB是美国政府负责为相关联邦部门和机构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和两用性研究生物安全监管提供建议和指导的咨询委员会,加强美国安保工作组、管制生物剂计划、人员可靠性计划和行为健康测试计划均是审核4级实验室人员从业资格并对其进行安全监管的重要机制;此外,还对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人员管理培训和近几年发生的典型安全事件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其中人为因素是直接或间接导致实验室安全事故发生的最主要原因。该部分与第三部分相对应和互补,是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的“软实力”。研究国外完善的法规标准体系和先进的安全监管经验,为我国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有效运行提供借鉴与思路。第五部分是我国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分析,该部分对我国建设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所面临的形势与需求进行深入分析,生物恐怖防御、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控以及高危险度病原体研究技术平台的建立等因素均促使我国应进一步加速发展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梳理了我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建设所经历的发展阶段,剖析我国发展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特别是在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关键设备技术”和“管理运行机制”等重点方面的瓶颈;归纳了有关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法律法规与标准制度建设情况。第六部分是总结分析与启示建议部分,总结归纳国外先进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整体特点以及在先进技术和管理机制等方面的有益经验,在过度、盲目建设和私营主管机构监管不严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进一步分析我国建设与发展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需应对的来自法规、技术、经费、管理等多方面的挑战,并结合我国实际国情提出启示建议:(1)认清形势,加紧规划布局;(2)谨慎选址,加大公众参与;(3)拓宽经费渠道,突破技术瓶颈;(4)完善法规体系,强化安全管理;(5)加大人员培训,严格安全监管。为我国进一步发展与优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提供有力的情报支撑。

张杰娥[5](2016)在《北京市朝阳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我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中国社会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也呈现出飞速发展的态势,总的来说我国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然而,另一方面,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也在不断发生,有的产生了极大危害。其中,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产生重要影响的是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例如:各种自然灾害和各类流行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具有不可预测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发展形势异常严峻,它所产生的危害性和破坏力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必须采取高度重视的态度。因此,在应对突发性公共事件时,也对我们的地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该如何及时有效又科学合理地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并减小其带来的负面影响,这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从公共管理学的角度,通过理论分析和专家咨询以及调查表法,认真分析北京市朝阳区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急保障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同时,通过与国外发达国家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保障模式进行比较,借鉴发达国家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再结合北京市朝阳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发生情况,为该应急保障体系提出建立完备法律制度及标准化应急保障体系等对策与建议,从而建立健全地方政府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另一方面,从社会角度来看,还需要动员其他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发挥其积极作用,尽可能将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危害降低,减少人员的伤亡和经济的损失,并帮助社会恢复正常的秩序,促进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转。

范丁元[6](2014)在《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当前我国已经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社会转型必然带来利益的重新分配、社会阶层结构的调整和权力的转移,从而引发一系列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再加上自然环境的变化和国际社会的复杂形势,各种类型的公共危机事件不断涌现,给我国人民带来严重的生命财产威胁,也对政府的正常管理和社会稳定提出了挑战,因而,公共危机管理日益受到我国各级政府的重视。作为地方治理主体的地方政府,在危机管理中身处前线,担负着应对危机、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持地区秩序稳定的重要职责,其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反应直接影响着公共危机的发展程度和损害状况,关系到地方政府自身的形象,甚至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长治久安。本文综合运用了政治学、管理学、经济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在研读国内外学者有关公共危机管理理论成果的基础上,立足我国现实国情,论述了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分析了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完善对策,以期提升我国地方政府的危机管理能力和管理水平。具体内容有:第一部分,阐述了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内容和方法、论文的创新点及不足;第二部分,对与本文相关的一些概念作出界定,并介绍本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分析了转型期我国公共危机频发的诱因及其特点,并阐述了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应该承担的责任;第四部分,介绍了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现状,包括取得的成绩和依然存在的问题;第五部分,分析了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不完备、危机决策效率低、危机管理过程不规范、应急保障体制不健全四个方面;第六部分,针对上述原因的分析,提出了我国地方政府在社会转型期有效的进行公共危机管理的完善路径;第七部分,对论文进行总结梳理。通过这七个部分的论述,笔者对转型社会中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这一课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希望为地方政府的公共危机管理实效提供有益的借鉴。

雷英[7](2014)在《中美卫生监督机构对比及西安市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国内外大量文献研究资料表明,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的大事件,公共卫生体系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体系之一卫生监督机构作为它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社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卫生监督体系中最关键的部分--人力资源配置情况如何,是否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是否与卫生监督机构的改革发展相适应,这是目前各国政府都十分关注并致力于解决的问题为了解目前国内外卫生监督机构设置及人力资源配置现状,特进行此研究本文通过回顾国内外公共卫生体系发展及对中美卫生监督机构设置人力资源配置现状进行对比研究,进而对西安市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对中美卫生监督体系设置及人力资源配置中存在的差异进行比较,并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政府在下一步的卫生监督体系改革中,合理设置卫生监督体系加大对卫生监督体系的建设投入,制定科学的卫生监督人才培养计划提供科学依据对象和方法:围绕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在Medline PubMed维普等数据库网站上进行文献检索,查阅文献资料,获取相关资料数据,广泛收集国内外相关的文件期刊统计报表等,查阅时间从2003年至今,收集相关文献200余篇,对涉及到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人力资源配置卫生监督现状的文献予以重点关注,对比分析国内外卫生监督工作的基本状况和发展态势的基础上,采用ǎ西安市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配置调查表ǒ对西安市14家卫生监督机构的卫生监督人力资源现况进行调查,共计发放调查问卷14份,回收14份,回收率100%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卫生监督员年龄构成学历构成职称构成卫生监督机构现状卫生监督员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等方面,将调查获得西安市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基本情况等资料输入excel,建立数据库,并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国外卫生监督体系发展时间久远,建设较为完善,卫生监督机构设置主要有三种模式,其中美国的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最为完善高效,但美国的卫生监督人力资源配置不足,老龄化的状况不容乐观我国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时间较晚,且职能多变,在SARS发生后建设速度加快,但仅仅是硬件设施的快速发展,在人力资源配置上明显不能满足机构的发展建设需求,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严重困扰着卫生监督人才队伍的发展2.与国内外相比,西安市卫生监督员数量更是严重不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特别是区级机构监督员工作量大,超负荷运转,平均每名卫生监督员要监督50家经营单位如按每万人口配备1名卫生监督员计,西安市包括流动人口在内1001万人口,则最少需配备1001名卫生监督员现西安市仅有专职卫生监督员485名,尚缺516名卫生监督员3.西安市卫生监督员平均年龄结构优于美国,但比国内抽样调查[1]情况略差,30岁以下(6.39%)人员所占比例较小,56岁以上人员占4.95%,市级区级卫生监督机构老龄化现象尤其严重男女性别比例失调(1.3:1)卫生监督队伍学历水平职称分布存在明显的地区和级别差异,区级机构无学历人员占比例过大,县级机构高学历人员短缺无职称人员达到40.67%,全市高级职称(2.27%)及中级职称人员(27.84%)平均水平远低于全国抽样调查的水平(12.3%36.9%)公共卫生专业人员(26.6%)接近全国水平(28.95%),管理相关专业人员(13.40%)比重高于全国水平(8.42%)法律专业的(4.95%)比重低于全国抽样调查水平(8.56%)全市卫生监督队伍中,从事卫生监督岗位人员(63.71%)低于67.2%的全国调查[1]水平;区县级机构还有61人从事双重工作,既从事监督岗位又从事管理或后勤岗位,岗位设置还有待优化在市级卫生监督机构中87.74%的人员为干部身份,县级机构中,工人身份人员占到了60.17%结论:我国卫生监督体系的改革还任重道远,与美国相比在应急管理模式执法力度及人力资源配备上仍有很大差距西安市卫生监督人力资源与国内外相比差距较大,低于国内外平均水平,监督员整体数量配备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任务的完成,不能满足当前工作需求在今后的人力资源配置上要向区县级卫生监督机构倾斜,监督队伍的结构需要调整在配备监督员时,应采取老中青三种梯队相结合的方式,以年轻人为主西安市卫生监督员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区级机构今后要加大无学历人员分流,县级机构要加大高学历人员引入尤其是县级机构在今后更应加强人才培养职称晋升西安市卫生监督员的专业结构尚需调整,监督员不仅要掌握医学知识,还需要掌握社会学法律心理学等多专业知识,西安市各级机构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相比全国略偏低,法律人员欠缺,在今后人力资源配置中,应加强此类人才的引入区县级机构工人身份人员所占比例过大,影响了人员参公管理西安市卫生监督人力资源配置从年龄学历职称结构看,呈纺锤形结构,在今后的人力资源配置上,要按照最佳人力资源配置原则,将纺锤形结构打造成金字塔形,分流无职称及无学历的监督员,吸收年轻的高学历的人员加入监督队伍,充实金字塔的塔基部分,使监督队伍保持活力和战斗力还要合理调配卫生人力资源,通过采用综合执法形式,既可以解决人员编制数量问题,也可以使各工作环节衔接更紧凑,从而有效的利用现有的人力资源

王凌志[8](2013)在《北京市海淀区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一体化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化大都市的城市管理涉及从垃圾清运、设施维护到火灾、地震等突发事件的处置等范围广泛的事务。作为大都市所辖的区县政府,承担着各类日常性事件和突发事件的“属地化管理”的法定职责。但目前,区县级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存在机构重叠、职能交叉、机制不顺、能力不足等问题。本文通过开展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理论研究、国内外相关管理模式与实践现状的调研分析,总结分析了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模式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在深入剖析海淀区正在探索实践的“3+1”城市管理运行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了市辖区县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的体制与机制,提出了“条块联动、平战结合、资源整合、科技支撑”的市辖区县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一体化新模式,并在海淀区开展了实践应用。

孙晓峰[9](2012)在《海南岛东部环岛城市带复合防风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海南岛的台风灾害,除去风害本身,还酿成海口、文昌等城市严重的城市内涝、流域中上游泥石流、滑坡等灾害,全岛基本所有水库受损,一段时间内全岛对内、对外,海、陆、空交通基本断绝,这些灾害对海南岛东线黄金海岸带的旅游及其他核心产业造成毁灭性打击,灾害所到,满目疮痍。在海南岛这个承载区域内,台风灾害的综合性防治研究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相应的复合防风策略的制定也应与“国际旅游岛”的战略地位相匹配。研究区域选址于海南岛东部环岛城市带,本文首先从海南岛概况入手,对研究区域状况,自然地貌状况中的地理、气候、资源、环境状况进行分析。重点讲述了海南岛古典建城思想,及其内涵的防风、防洪思路与策略,发现海南古村落、城镇中的“同”字形聚落、船型屋等都具有很好的防风和防洪功能,其原理可为今后的城市建设提供依据,近代海南标志性的骑楼除具有适应本地气候特征的优点外,也有防风方面的特征体现,同样也是良好的参考对象。对灾害的综述,是为了更好地研究本文的主要落脚点—海岸带。海岸带自全球化以来,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引擎,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海南岛而言,海岸带更是集中了几乎所有的现代智能,东部环岛城市带这条黄金旅游带上,更是集中了全岛文化、经济、产业等几乎所有职能,各种软条件可谓得天独厚。同样这个区域,也是我国台风主要登陆与影响区域,城市的快速发展与台风复合灾害的不断加剧之间的矛盾,成为制约这条海岸带发展的主要因素,也是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台风灾害的分析,因本文研究区域,遭受的是台风所引起的复合灾害的侵袭,包括风暴潮、台风雨、城市内涝、泥石流、河流洪泛等灾害,故防御策略也应采用多样化、综合性的手段。城市作为有机体存在,城市正常运行受城市问题与城市风险的干扰,外力作用下,尤其是自然灾害发生时,城市风险的集中爆发会导致城市系统的崩溃,造成巨大的破坏。所以台风灾害的防御应从区域到城市,由街区到建筑,整体而言,就是宏观、中观、微观防风策略的结合,这样才能建构“立体化”综合防风策略。宏观层面,以海南岛东部环岛城市带所在区域为研究对象展开论述。首先,从区域规划层面展开,涉及防灾减灾架构包含内容的分析,及相关影响因素的渗透,如灾害经济学方面。相关策略,即将应急预案、防灾策略提升至区域角度,从更高层面观察及提出预案,本文从海南省城镇体系规划方面,对研究区域内带状城市控制的策略,以避免城市由海岸带、交通线向腹地无限延伸,并堵塞生态通廊。其次,法律法规层面展开,我国自古以来,是典型的大陆国家,从上至下,缺少海洋意识,体现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就是缺乏海岸带、近海海疆及海陆关系方面的法律法规。论文从现实问题的归纳,到欧美法系的概况,再到相关评价体系的简介,直至落实到海南本地区域,为当地相关法制建设提供依据。第三,前文可知,研究区域内包含多类职能,本文对区域内的各项主要职能的防灾诉求进行分析概括,处于首位地即统筹海陆疆域规划,将海岸带视为整体存在,然后展开防灾分析。包括航天工业方面、沿海工业布局方面、高铁等快速交通方面、港口的综合利用方面及围海造地方面。第四,生态环境方面的综合利用,包括环岛生态林带设置、契合生态建设的城市防风策略、全岛性区域化的河湖水系规划等。第五,信息技术与数据模拟技术的应用,通过模拟技术将信息数据库内的数据直观化,有利于非专业的城市决策者对灾害的源起、路径等有更为直观的概念。中观层面,落实于城市空间层面。在进行城市风险评估后,进行空间层面的防灾规划与策略的实施。包括建设场地的选择、城市生命线及防洪设施的建设、城市救灾分级的定义等。之后将着眼点落实于具体的规划方面,包括各大城市总规层面、防风林及海岸带的维护、河道湿地规划的具体手段等。继而展开对城市布局与选址的论述,包括城市建筑选址、城市设计中的防灾手段、道路职能分化及台风避难所的特殊要求等。城市标识、照明等细节,也决定着城市救灾效率的高下,本文也给予简要说明论证。微观层面,先对风所涉及的部分原理进行概述,基于此,运用风洞试验与数值模拟技术,对海口市两栋高层及其周边建筑群进行分析,得出建筑群中突兀建筑、不规则(超)高层或大体量建筑不利于城市防风,需加以规避的结论。在结论之上分析建筑防风的合理措施及其他影响因子。之后论述城镇与风的关系,分析城市密度与风速、城镇中的气流循环、通过城市设计手段改善通风、建筑通风设计策略等本地化策略,以满足生活要求。综上,期望本文的研究,建构一个法制完备,宏观、中观、微观各层面相结合、生态环境保护良好且具有研究区域地域特征的“立体化”复合防风策略。

李素玲[10](2012)在《郑州市公共危机管理应急机制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进入了危机高发期。各种各样的城市公共危机以极大的广度和力度冲击和影响着全社会的健康、和谐与发展。城市公共危机的发生,不仅导致社会财富和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还会引发政局的动荡、社会不稳等灾难性的后果。正确地应对危机,最大限度地减少危机造成的损害,可以说是人民政府责无旁贷的神圣使命和必须具备的管理能力。因此,如何有效地提升城市危机管理的能力,己经成为政府高度关注的重大课题。本文通过对郑州市公共危机应急机制建设的深入分析,旨在为提升我国城市公共危机管理应急机制的建立、完善提供实践和理论依据。首先,对近年来城市危机管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郑州市城市发展的现状做了全面总结,并对其城市危机面临的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剖析了郑州市城市危机应急管理建设的必要性、紧迫性。其次,全面系统地总结了郑州市城市危机应急机制建设的现实情况。运用个案分析法对郑州市城市危机管理机制进行了系统总结,指出郑州市城市危机管理的方针和基本原则,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了郑州市城市危机管理模式,包括城市危机管理运行体制、危机应急预案体系、应急预警机制建设、危机处理机制和危机管理政策规范建设等问题。第三,分析了郑州市城市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应急管理体制还不十分完善,城市危机的公众意识淡薄和危机管理的信息披露机制缺失等问题。最后,运用管理学、社会学和传播学等理论,提出了郑州市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的对策。笔者认为,树立城市危机意识,实现危机管理理念由政府主导向全民参与,是郑州市危机管理模式创新的前提。加强城市危机运行机制建设,尤其提升危机监测水平,是做好郑州城市危机管理工作的关键。改善信息披露工作,建立公开、透明、及时的危机信息沟通机制,是必要内容。本论文研究的创新之处,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首次以个案形式系统全面地分析了我国城市危机管理体制的现状、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针对性极强的对策。二是较为深入地分析了城市公共危机管理模式这一概念,并对其内容进行了具体入微的个案分析、理论概括和系统完善。

二、关于在我区部分交通要道设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监测站的通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在我区部分交通要道设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监测站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2)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社区减灾能力研究
        1.2.2 情景分析法相关研究
        1.2.3 情景分析在公共危机管理中应用研究
        1.2.4 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技术路线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研究设计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灾害情景分析
        2.1.2 农牧社区
        2.1.3 社区减灾能力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情景分析理论
        2.2.2 危机管理理论
        2.2.3 极值理论
        2.2.4 复杂系统理论
    2.3 研究设计
        2.3.1 基于“情境—任务—能力”的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分析框架
        2.3.2 研究方法
第三章 基于致灾因子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识别
    3.1 农牧社区孕灾环境分析
        3.1.1 农牧社区自然环境
        3.1.2 农牧区社会经济状况
    3.2 农牧社区致灾因子分析
        3.2.1 气象致灾因子
        3.2.2 地质致灾因子
        3.2.3 生物致灾因子
    3.3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分析
        3.3.1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表现
        3.3.2 农牧社区灾害脆弱性
        3.3.3 农牧社区灾情分析
        3.3.4 农牧社区典型灾害识别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典型灾害情景构建
    4.1 农牧社区的雪灾情况
        4.1.1 雪灾的成因及影响
        4.1.2 近年来青海雪灾事件
        4.1.3 雪灾区域选择
    4.2 农牧社区特大雪灾情景构建
        4.2.1 农牧社区雪灾情景构建的参数分析
        4.2.2 基于极值理论的关键情景参数选择
        4.2.3 .农牧社区雪灾情景描述
        4.2.4 雪灾演化过程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基于灾害情景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任务与能力分析
    5.1 农牧社区多元减灾主体
        5.1.1 政府组织
        5.1.2 社区组织
        5.1.3 居民个体
        5.1.4 社会力量
    5.2 基于雪灾情景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任务分析
        5.2.1 基于公共危机管理过程的社区常规减灾任务
        5.2.2 农牧社区雪灾常规减灾任务识别
        5.2.3 雪灾情景下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任务
        5.2.4 基层政府雪灾减灾任务归属
    5.3 基于任务的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分析
        5.3.1 农牧社区雪灾常规减灾能力分析
        5.3.2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方案设计
        5.3.3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模型
        5.3.4 农牧社区雪灾能力矩阵分析
        5.3.5 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实践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面向能力构建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对策
    6.1 规则准备:提升制度运行能力
    6.2 组织准备:提升应对协调联动能力
    6.3 资源准备:提升持续保障能力
    6.4 知识准备:激发农牧社区减灾动力
    6.5 行动规划:增强行动执行能力
    6.6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和学术贡献
        7.1.1 研究结论
        7.1.2 学术贡献
    7.2 研究不足和研究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1 第一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2 第二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3 第三轮德尔菲法专家咨询表
附录4 青海省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评估
附录5
附录6 青海农牧区雪灾减灾能力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7 青海农牧社区雪灾减灾能力公众评判

(3)行政法视野下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为何要从行政法角度研究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
        (一) 引子
        (二) 应对特大城市社会风险需要监管机制
        (三) 应对特大城市社会风险需要将监管机制法制化
    二、研究现状
        (一) 国外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评述
        (二) 国内学者的相关研究成果评述
    三、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四、研究方法、基本框架与主要新意
        (一) 研究方法
        (二) 基本框架
        (三) 主要新意
第一章 研究对象之界定
    第一节 特大城市社会风险之厘定
        一、“特大城市”之界定
        二、特大城市社会风险之界定
    第二节 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法制化之厘定
        一、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之界定
        二、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法制化之界定
第二章 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法制化的合理性基础
    第一节 建构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之原理
        一、风险社会理论
        二、流程再造理论
        三、整体性治理理论
        四、突发事件分类、分级和分期原理
    第二节 优化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的法律制度之原理
        一、公共利益理论
        二、部门利益理论
        三、综合管制理论
        四、行政过程理论
第三章 特大城市社会风险预防机制之法制优化
    第一节 特大城市社会风险预防机制之合法性危机
        一、风险源的排查、登记、识别机制之缺陷
        二、风险信息交流机制之缺陷
        三、风险定级评价机制之缺陷
        四、风险预案机制之缺陷
        五、风险应急动员机制之缺陷
        六、物资保障机制之缺陷
    第二节 国外特大城市社会风险预防机制及法律制度
        一、日本东京社会风险预防机制及其法制化
        二、美国纽约社会风险预防机制及其法制化
        三、美国加州社会风险预防机制及其法制化
    第三节 健全特大城市社会风险预防机制的法律制度
        一、优化之基本原则
        二、优化之总体思路
        三、特大城市风险预防机制法制优化之具体路径
第四章 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测机制之法制优化
    第一节 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测机制之合法化危机
        一、风险信息互联与互通机制之缺陷
        二、风险信息报送机制之缺陷
        三、风险情报合作机制之缺陷
        四、风险定期审查机制之缺陷
    第二节 国外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测机制及法律制度
        一、美国纽约市的经验
        二、日本东京都的经验
        三、新加坡的经验
        四、英国伦敦的经验
        五、经验小节
    第三节 健全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测机制的法律制度
        一、优化之基本原则
        二、优化之总体思路
        三、特大城市风险监测机制法制优化之具体路径
第五章 特大城市社会风险处置机制之法制优化
    第一节 特大城市社会风险处置机制之合法性危机
        一、风险处置联动机制
        二、行政应急措施机制
    第二节 国外特大城市社会风险处置机制及法律制度
        一、美国纽约社会风险处置机制及其法制化
        二、日本东京都社会风险处置机制及其法制化
        三、新加坡社会风险处置机制及其法制化
        四、英国伦敦社会风险处置机制及其法制化
    第三节 健全特大城市社会风险处置机制的法律制度
        一、优化之基本原则
        二、优化之总体思路
        三、特大城市风险处置机制法制优化之具体路径
第六章 特大城市社会风险后果恢复机制之法制优化
    第一节 特大城市社会风险后果恢复机制之合法性危机
        一、善后恢复机制之缺陷
        二、调查评估机制之缺陷
        三、救助补偿机制之缺陷
        四、规划重建机制之缺陷
        五、心理抚慰机制之缺陷
    第二节 国外特大城市社会风险后果恢复机制及法律制度
        一、美国针对“卡特里娜”飓风恢复机制及法律制度
        二、日本针对阪神大地震的恢复机制及法律制度
    第三节 健全特大城市社会风险后果恢复机制的法律制度
        一、优化之基本原则
        二、优化之总体思路
        三、特大城市风险恢复机制法制优化之具体路径
第七章 主要立法和监管建议
    一、适时制定一部《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法》
    二、健全特大城市社会风险交流机制的制度规范
    三、注重特大城市社会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制度建设
    四、注重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措施的制度建设
    五、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的制度设计要发挥基础理论的作用
    六、注重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过程中的责任制度建设
    七、注重有选择性的借鉴国外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法律制度
    八、注重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中的心理抚慰机制的制度建设
    九、注重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网络的制度化建设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关键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课题研究背景
        (一)全球烈性病原体研究形势迫切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隐患日渐突出
        (三)国家生物安全应对实力亟待提升
    二、目的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五、技术路线
    六、创新点
第一部分 实验室生物安全基本概念的辨析与界定
    一、生物安全与生物安保
        (一)生物安全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二)生物安保的定义及其研究范围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与实验室生物安保
        (一)实验室生物安全
        (二)实验室生物安保
        (三)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三、生物安全实验室及其分级
        (一)生物实验室的概念
        (二)生物安全实验室
        (三)综合分析与结论
    四、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BSL-4)及其功能
        (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BSL-4)定义的提出
        (二)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工作原理
        (三)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分类及功能比较
第二部分 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发展态势分析
    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的内在需求
        (一)全球开展烈性传染病防护研究面临迫切需求
        (二)部分高危烈性病原体研究必须在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中展开
        (三)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是衡量国家生防实力的重要标志
    二、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选址实例分析
        (一)BSL-4 实验室选址实例
        (二)综合分析与结论
    三、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特点与规律
        (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国家和地区分布
        (二)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负责机构与人员类别
        (三)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运行经费来源与投向比
        (四)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主要研究内容与范围
        (五)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特点综合分析
    四、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文献计量及可视化分析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综合分析与结论
    五、国外重点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
        (一)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罗伯特·索普实验室
        (二)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加尔维斯顿国家实验室
        (三)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协调中心
        (四)美国国家过敏与传染性疾病研究所整合研究设施-落矶山实验室
        (五)美陆军传染病医学研究所
        (六)法国里昂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
第三部分 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核心技术与关键设施分析
    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核心技术
        (一)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防护技术
        (二)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个人防护设备(PPE)
        (三)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净化技术
        (四)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废弃物处理技术
        (五)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的现有能力与新技术
    二、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关键设备的专利分析
        (一)高效空气过滤装置专利分析
        (二)化学淋浴专利分析
        (三)正压防护服专利分析
        (四)综合分析结论与启示
    三、国外BSL-4 实验室关键设备研发公司竞争分析
        (一)“正压防护服”生产公司
        (二)“生命支持系统”生产公司
        (三)“生物安全柜(BSC)”生产公司
        (四)“充气式气密门”、“化学淋浴装置”生产公司
        (五)“脉动式双扉高温高压灭菌器”生产公司
        (六)“空间气体消毒系统”生产公司
        (七)“实验室废水处理设备”生产公司
    四、综合分析与结论
第四部分 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监管研究
    一、国外实验室生物安全立法发展与比较研究
        (一)国外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发展概况
        (二)国外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比较研究
    二、美国BSL-4 实验室安全监管机构与机制
        (一)主要监管机构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监管机制
        (三)BSL-4 实验室人员管理与培训
    三、国外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主要事故及其应对措施
        (一)全球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重要感染事件
        (二)生物安全四级实验室典型安全事故
        (三)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感染事件原因分析
        (四)各国实验室生物安全应对措施
        (五)综合分析与结论
第五部分 我国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现状与存在问题研究
    一、我国建设与发展BSL-4 实验室的形势和需求分析
        (一)BSL-4 实验室是生物防御及反生物恐怖的需要
        (二)BSL-4 实验室是应对和防控烈性传染病的需要
        (三)BSL-4 实验室是加强感染防控的需要
        (四)BSL-4 实验室是建立病原微生物研究技术平台的需要
    二、我国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历程
        (一)起步阶段
        (二)2003年SARS疫情暴发后
        (三)快速发展阶段
    三、我国发展BSL-4 实验室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法规与制度方面
        (二)技术与设备方面
        (三)管理与经费方面
    四、我国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法律法规及标准建设
第六部分 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与发展对我国启示
    一、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经验借鉴
        (一)国外BSL-4 实验室总体呈现特点
        (二)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生物安全法规体系
        (三)拥有健全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机制
        (四)具备先进的BSL-4 实验室关键设施研发技术
        (五)落实严格的BSL-4 实验室安全培训体系
    二、国外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存在问题分析
        (一)政府缺乏统筹规划导致盲目建设和资金缺口
        (二)私营机构BSL-4 实验室准入资格低及人员审查和监管不力
        (三)BSL-4 实验室安全事故频发且瞒报现象严重
    三、我国建设与发展BSL-4 实验室面临的主要挑战
        (一)重视不够与投入不足
        (二)技术瓶颈与管理滞后
        (三)人才匮乏与防范不严
    四、对我国建设与发展BSL-4 实验室的启示建议
        (一)认清形势,加紧规划布局
        (二)谨慎选址,加大公众参与
        (三)拓宽经费渠道,突破技术瓶颈
        (四)完善法规体系,强化安全管理
        (五)加大人员培训,严格安全监管
课题研究结论与讨论
    一、主要结论
    二、主要创新点
    三、后续研究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件1 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筛选专家咨询
    附件2 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关键设备与核心技术”专利分析
    附件3 全球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重要感染事件一览表
发表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5)北京市朝阳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4 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
第2章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概述
    2.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关概念
        2.1.1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定义
        2.1.2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特征
        2.1.3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分类
    2.2 应急保障管理
        2.2.1 应急保障管理的有关定义
        2.2.2 应急保障管理的基本特征
        2.2.3 应急管理需要遵循的原则
第3章 朝阳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体系
    3.1 朝阳区目前应急保障的现状及其问题分析
        3.1.1 北京市朝阳区基本情况
        3.1.2 朝阳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的现状
    3.2 北京朝阳区公共卫生资源应急保障体系工作基础
        3.2.1 卫生工作体系
        3.2.2 工作基础
    3.3 北京朝阳区公共卫生资源应急保障体系调查与分析
        3.3.1 调查对象分布
        3.3.2 危机意识与应急管理理念情况
        3.3.3 机构设置情况
        3.3.4 制度建设情况
        3.3.5 风险识别和评价
    3.4 当前朝阳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所面临的挑战
        3.4.1 响应能力不足
        3.4.2 应对速度较慢
        3.4.3 缺乏规范可操作的预案系统
第4章 发达国家对我国区域公共卫生资源保障体系建设的经验
    4.1 典型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特征
        4.1.1 美国——机制健全,发展成熟
        4.1.2 日本——预防为先、属地为主
        4.1.3 俄罗斯——中央为主,统一协调
    4.2 国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给予我国的相关启示
第5章 完善朝阳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体系的对策
    5.1 进一步加强专兼结合、打造基础牢固的组织体系
    5.2 形成统筹兼顾,科技支撑的综合保障格局
    5.3 推动科学实用、职能明确的制度建设
    5.4 完善全程覆盖、协调联动的运行机制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1.1.1 选题的理由
        1.1.2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计划
        1.3.1 研究内容和研究目标
        1.3.2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3.3 研究方法
        1.3.4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第2章 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转型期的涵义
        2.1.2 公共危机的相关概念
        2.1.3 危机管理的相关概念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危机成因理论
        2.2.2 政府职能理论
        2.2.3 治理理论与善治理论
第3章 转型社会与公共危机的联动性
    3.1 转型期我国公共危机频发的诱因
        3.1.1 经济诱因
        3.1.2 政治诱因
        3.1.3 文化诱因
        3.1.4 自然环境诱因
    3.2 转型期我国公共危机的新特点
        3.2.1 公共危机爆发的组织性和暴力性
        3.2.2 公共危机事件涉及领域多元化
        3.2.3 公共危机事件危害的严重化
        3.2.4 公共危机形态表现的复合型
    3.3 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在公共危机管理中的角色
        3.3.1 管理机制的制定者
        3.3.2 管理机构和体制的建构者
        3.3.3 治理资源的整合者
        3.3.4 信息畅通的保证者
第4章 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成绩与不足
    4.1 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取得的成绩
        4.1.1 信息公开透明
        4.1.2 应急反应迅速
        4.1.3 民主化程度提高
    4.2 转型期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的问题
        4.2.1 综合协调机构缺位
        4.2.2 专业人才队伍薄弱
        4.2.3 善后恢复工作难度大
第5章 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
    5.1 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体制不完备
        5.1.1 法制的缺失
        5.1.2 联动综合度低
        5.1.3 非政府主体参与不足与无序
    5.2 地方政府公共危机决策低效
        5.2.1 地方政府公共危机决策能力低
        5.2.2 公共危机决策公开化程度低
        5.2.3 公共决策工具缺乏创新
    5.3 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过程不规范
        5.3.1 预测预警能力低
        5.3.2 应急预案启动不畅
        5.3.3 心理危机干预水平落后
    5.4 公共危机应急保障体系不健全
        5.4.1 应急资金到位难
        5.4.2 应急物资保障不充分
        5.4.3 应急技术水平有待提高
第6章 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优化公共危机管理的路径选择
    6.1 开展危机教育,增强反危机能力
        6.1.1 树立危机意识
        6.1.2 推行危机演练
    6.2 健全地方法规,实现危机管理的法制化
        6.2.1 制定地方实施细则
        6.2.2 规制行政紧急权力
    6.3 加快职能转变,完善政府危机管理体系
        6.3.1 设置地方安全委员会
        6.3.2 保障地方应急专项基金
    6.4 优化管理过程,增强公共危机管理能力
        6.4.1 事前预防是最高明的手段
        6.4.2 积极应对是最明智的选择
        6.4.3 善后恢复是不可缺的环节
    6.5 凝聚社会力量,壮大公共危机管理队伍
        6.5.1 发挥营利组织资源优势
        6.5.2 壮大非政府组织实力
        6.5.3 善用媒体沟通信息
        6.5.4 动员社会大众有效参与
第7章 结语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着
致谢

(7)中美卫生监督机构对比及西安市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回顾
    国外公共卫生体系设置及现状
        1 国外公共卫生体系发展史
        2 美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现状
        3 美国公共卫生体系面临的挑战
    国内公共卫生体系设置及现状
        1 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构架
        2 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基本职能
        3 我国公共卫生体系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中美公共卫生体系异同与启示
        1 中美公共卫生体系相同之处
        2 中美公共卫生体系差异
        3 启示
引言
第一部分 中美卫生监督机构对比分析
    1 美国卫生监督机构现状分析
    2 我国卫生监督机构发展现状
    3 中美卫生监督机构及人力资源差异及启示
第二部分 西安市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分析
    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 研究结果
    3 讨论
对策及建议
    1 对策
    2 建议
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致谢

(8)北京市海淀区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一体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详细摘要
Detailed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城市运行管理研究现状
        1.2.2 应急管理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小结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技术路线
    1.4 论文组织结构
2 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一体化理论研究
    2.1 基本概念
        2.1.1 风险、突发事件与危机事件
        2.1.2 风险管理、应急管理与危机管理
    2.2 城市运行管理理论研究
        2.2.1 发达国家中的城市运行管理理论
        2.2.2 我国城市运行管理理论
    2.3 应急管理理论研究
        2.3.1 综合应急管理理论
        2.3.2 应急决策协调理论
        2.3.3 分级响应理论
        2.3.4 应急准备理论
        2.3.5 应急准备文化
    2.4 我国“一案三制”的理论构建
        2.4.1 应急预案
        2.4.2 应急管理体制
        2.4.3 应急管理机制
        2.4.4 应急管理法制
    2.5 本章小结
3 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典型模式剖析
    3.1 国内外典型城市运行管理模式分析
        3.1.1 新加坡城市管理模式
        3.1.2 香港城市管理模式
        3.1.3 上海城市管理模式
        3.1.4 广州“大城管”模式
        3.1.5 北京市朝阳区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模式
        3.1.6 北京市东城区三位一体管理模式
    3.2 国内外典型城市应急管理模式分析
        3.2.1 纽约市应急管理模式
        3.2.2 东京市应急管理模式
        3.2.3 伦敦市应急管理模式
        3.2.4 北京市应急管理模式
        3.2.5 上海市应急管理模式
        3.2.6 南宁市应急管理模式
        3.2.7 深圳市应急管理模式
    3.3 城市运行管理与应急管理模式发展趋势研究
        3.3.1 城市管理向精细化、智慧化方向转变
        3.3.2 应急管理向全过程、综合性、多元化方向转变
    3.4 本章小结
4 海淀区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分析研究
    4.1 海淀城市运行管理主要风险分析
        4.1.1 海淀区基本状况
        4.1.2 主要事件类型
        4.1.3 主要事件风险分析
    4.2 海淀区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存在的问题
        4.2.1 城市运行管理现状
        4.2.2 应急管理现状
        4.2.3 存在的主要问题
    4.3 本章小结
5 海淀区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一体化模式研究
    5.1 一体化模式构建
        5.1.1 构建一体化职能框架
        5.1.2 整合“3+1”业务集成平台
    5.2 建立条块联动机制
        5.2.1 城市运行管理联动机制
        5.2.2 应急指挥协调机制
    5.3 建立平战结合机制
        5.3.1 部门级平战一体化
        5.3.2 区域级平战一体化
        5.3.3 平战转换机制
    5.4 建立资源整合机制
        5.4.1 信息资源整合
        5.4.2 救援队伍资源整合
        5.4.3 设备设施资源整合
        5.4.4 资金资源整合
        5.4.5 社会资源整合
    5.5 建立科技支撑机制
        5.5.1 公众集成服务体系
        5.5.2 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
        5.5.3 物联网基础平台
        5.5.4 应用智能支撑平台
    5.6 “平战一体化”数据建模与分析
        5.6.1 基础数据统计分析
        5.6.2 事件相关性建模分析
        5.6.3 平战一体化运行与转换的基本特征
    5.7 本章小结
6 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一体化模式技术保障系统设计
    6.1 技术保障条件建设定位
    6.2 技术保障条件建设目标
    6.3 技术保障条件建设整体框架
    6.4 技术保障条件建设内容
        6.4.1 物联网络基础设施
        6.4.2 物联网应用支撑系统
        6.4.3 数据库管理系统
        6.4.4 地理信息系统
        6.4.5 城市运行监测与预警系统
        6.4.6 城市应急救援辅助决策系统
        6.4.7 城市综合应急保障系统
        6.4.8 城市应急培训与演练系统
    6.5 一体化模式技术保障系统设计
        6.5.1 概念架构
        6.5.2 功能架构
        6.5.3 技术构架
        6.5.4 物理架构
    6.6 业务流程设计
    6.7 本章小结
7 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一体化模式的应用效果
    7.1 海淀区一体化模式实施成效
    7.2 一体化模式的具体应用
        7.2.1 “7.21”特大自然灾害应对案例
        7.2.2 2013 年春节烟花爆竹安全保障
    7.3 建议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海南岛东部环岛城市带复合防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宏观背景
        1.1.2 地域背景
    1.2 研究的来源、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来源
        1.2.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3 研究的创新点
    1.3 研究范围
        1.3.1 灾害研究
        1.3.2 海岸城市带研究
        1.3.3 复合防风策略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1.4.1 国内外滨海城市防灾研究概况
        1.4.2 海南城建灾害史方面研究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二章 海南岛东部环岛城市带概况
    2.1 海南岛东部环岛城市带范围界定
        2.1.1 海南岛宏观概况
        2.1.2 海南岛东部环岛城市带
        2.1.3 海南岛东海岸带概况
        2.1.4 海南东部环岛城市带典型灾害区划
    2.2 海南岛东海岸带自然条件分析
        2.2.1 地理概况
        2.2.2 气候概况
        2.2.3 水资源
        2.2.4 生态环境
    2.3 海南岛城市建设与防灾发展史
        2.3.1 古代传统建城时期
        2.3.1.1 海南古聚落御风特征
        2.3.1.2 中国古典城市特征在海南岛的体现
        2.3.1.3 古典城市灾害防御思想体现
        2.3.1.4 海南岛城镇建筑形态
        2.3.2 “西学东用”时期
        2.3.3 台风与海南岛东部建筑形态演变的关系
    2.4 海南岛东岸台风灾害分析
        2.4.1 原生次生灾害的影响
        2.4.1.1 台风概况
        2.4.1.2 台风灾害概况
        2.4.1.3 台风灾害评估
        2.4.2 衍生灾害形成的主导因素
        2.4.2.1 生态破坏
        2.4.2.2 地质变化
        2.4.2.3 海平面变化
        2.4.3 其他相关
        2.4.3.1 防灾规划的另起着眼点
        2.4.3.2 其他可发灾害
        2.4.4 概念总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海南岛东部环岛城市带区域防风策略分析
    3.1 区域中的防灾规划布局
        3.1.1 城市防灾概念框架
        3.1.1.1 城市防灾减灾体系建构
        3.1.1.2 灾害经济学的引入
        3.1.2 区域防风减灾策略分析
        3.1.2.1 现实中的问题
        3.1.2.2 台风应急预案与防灾规划
        3.1.2.3 “带状”城市状况的控制
    3.2 近海海洋规划与城市防灾
        3.2.1 海岸带综合管理体系
        3.2.1.1 欧美海岸带规划相关法规示例
        3.2.1.2 我国海洋相关法律法规
        3.2.1.3 海岸带脆弱性评价方法
        3.2.1.4 海岸带管理体系建构
        3.2.2 区域职能划分对滨海区域的防灾规划的影响
        3.2.2.1 统筹规划城市海陆疆域
        3.2.2.2 沿海工业布局对滨海区域的影响
        3.2.2.3 航天城及相关军事基地对区域防灾的影响
        3.2.2.4 高速公路、高铁等高等级交通对防灾规划的影响
        3.2.2.5 港口对腹地的防灾及规划作用
        3.2.2.6 围海造田及垃圾填城区的特殊要求
    3.3 全岛性生态环境规划
        3.3.1 通过设置生态林带构建层级式防护体系
        3.3.2 契合生态建设的城市防风策略
        3.3.3 全岛性统一的河湖水系规划
    3.4 新兴技术在防灾中的应用
        3.4.1 城市灾害数据库的创建
        3.4.2 数值模拟在城市防风中的应用
        3.4.3 城市规划和防风防潮标准的科学建立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海南岛东部环岛城市综合防风规划探讨
    4.1 城市中的灾害风险评价
        4.1.1 灾害生态空间概念分析
        4.1.2 城市核心区灾害风险特征及受灾空间分析
        4.1.3 概念解析
    4.2 城市建设中的防灾策略
        4.2.1 选择对建筑抗风有利的场地和环境
        4.2.2 城市应对台风等灾害的手段
        4.2.2.1 确保“生命线工程”的安全
        4.2.2.2 合理规划建设防洪设施
        4.2.3 复合防风策略下的城市及交通职能分化
        4.2.3.1 弹性城市的概念
        4.2.3.2 多级救灾核心的分布
        4.2.3.3 特殊地区防护
    4.3 规划层面的防灾应用
        4.3.1 总体规划层面的防灾辨析
        4.3.1.1 海口
        4.3.1.2 三亚
        4.3.1.3 公园系统
        4.3.2 针对性防灾措施的应用
        4.3.2.1 防风林规划原理与应用
        4.3.2.2 合理的海岸带维护
        4.3.3 城市河道湿地规划
        4.3.3.1 湿地的保护利用
        4.3.3.2 城市河流生态缓冲区规划
        4.3.3.3 规避强降水条件下城市内涝
        4.3.3.4 地下水资源的保护
    4.4 城市布局与选址中的防灾意向
        4.4.1 城市布局与建筑选址的科学性
        4.4.2 城市设计中的防灾手法应用
        4.4.3 城市道路救灾职能分化
        4.4.3.1 海岸带道路交通政策
        4.4.3.2 道路救灾职能层级
        4.4.4 台风高发区避难场的特殊要求
        4.4.4.1 避难所设立的原则与策略
        4.4.4.2 避难所抗风设计要求
    4.5 城市防风御灾配套建设
        4.5.1 城市防灾基础细节建设
        4.5.2 城市设施布置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海南岛东部环岛城市建筑防风策略研究
    5.1 城镇、建筑群与风的关系
        5.1.1 城市密度和风速
        5.1.2 城镇中的气流循环
        5.1.3 通过城市设计手段改善通风
    5.2 普通建筑与风的关系
        5.2.1 建筑防风合理措施分析
        5.2.2 其他相关影响因子分析
        5.2.3 建筑通风设计策略
    5.3 超高层建筑与风的关系
        5.3.1 建筑物上风速与风压的计算
        5.3.1.1 平均风特性
        5.3.1.2 脉动风特性
        5.3.1.3 相关定性研究
        5.3.1.4 风洞试验介绍
        5.3.2 风对某超高层建筑的作用分析
        5.3.2.1 建筑力学模型的建立
        5.3.2.2 不规则高层建筑的数值模拟分析对比
        5.3.2.3 相关结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未来海南岛东部环岛城市带空间规划与防灾策略设想
    6.1 热带城市空间规划与防灾再认识
        6.1.1 防灾规划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6.1.2 问题的消解
    6.2 热带城市结合防灾策略的城市规划
        6.2.1 防灾策略框架
        6.2.2 相关研究领域框架
    6.3 热带城市防灾过程中的管理意识与手段
    6.4 海南东部环岛城市带防风规划目标
    6.5 全文总结
        6.5.1 防风策略方面的研究总结
        6.5.2 论文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海南岛登陆台风灾害实录
    附录2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郑州市公共危机管理应急机制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郑州城市总体发展状况与城市危机现状
    2.1 郑州市的总体发展状况
    2.2 郑州市城市危机情况
        2.2.1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2.2.2 事故灾难屡禁不止
        2.2.3 公共卫生事件时有发生
        2.2.4 社会安全不容忽视
第三章 郑州市城市危机管理的方针和基本原则
    3.1 危机管理和城市危机管理
    3.2 郑州市城市公共危机管理的方针和基本原则
第四章 郑州市城市危机管理的模式
    4.1 郑州城市危机管理运行体制
    4.2 郑州市危机管理的模式
        4.2.1 “有备无患”的应急预案体系建设
        4.2.2 全面及时的应急预警机制
        4.2.3 规范高效的危机处理机制
    4.3 郑州市危机管理政策规范
第五章 郑州市城市危机管理存在问题与不足
    5.1 应急管理体制还不十分完善
    5.2 城市危机的公众意识淡薄,危机宣传工作缺失
    5.3 城市危机管理信息披露机制缺失
第六章 郑州市危机管理机制建设的对策
    6.1 树立城市危机意识,实现危机管理理念的全社会参与
    6.2 进一步完善城市危机运行机制,尤其是危机监测工作
    6.3 建立公开、透明、及时的危机信息沟通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关于在我区部分交通要道设立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监测站的通知(论文参考文献)

  • [1]突发新冠肺炎疫情下宝鸡市市场价格监督检查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 徐燕. 西北大学, 2021
  • [2]基于情景分析的青海农牧社区减灾能力建设研究[D]. 邓彩霞. 兰州大学, 2021(09)
  • [3]行政法视野下特大城市社会风险监管机制研究[D]. 杨方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
  • [4]生物安全4级实验室建设关键问题及发展策略研究[D]. 章欣.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6(11)
  • [5]北京市朝阳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保障体系研究[D]. 张杰娥.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7)
  • [6]转型期我国地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问题研究[D]. 范丁元. 山东师范大学, 2014(08)
  • [7]中美卫生监督机构对比及西安市卫生监督机构人力资源配置现状分析[D]. 雷英. 第四军医大学, 2014(02)
  • [8]北京市海淀区城市运行与应急管理一体化模式研究[D]. 王凌志.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3(06)
  • [9]海南岛东部环岛城市带复合防风策略研究[D]. 孙晓峰. 天津大学, 2012(05)
  • [10]郑州市公共危机管理应急机制建设研究[D]. 李素玲. 河南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关于在我区部分主要交通道路设立传染性SARS疫情监测站的通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