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九寨沟县官庙沟泥石流及治理措施

四川九寨沟县官庙沟泥石流及治理措施

一、四川九寨沟县关庙沟泥石流及其防治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蹇代君,孙昊,郎介[1](2020)在《“8·8”地震对九寨沟景区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8·8"地震在九寨沟景区内诱发了大量崩塌滑坡,为景区内泥石流的活动提供了丰富的松散固体物源。经历2017年和2018年两个雨季后,九寨沟风景区内有22条沟暴发50余次山洪泥石流。由于泥石流对景区植被的破坏,也表现出漂木型泥石流特点。地震后,九寨沟风景区内泥石流防治面临严峻的考验,通过对景区典型泥石流防治工程现状的分析,指出目前防治工程存在着震前工程结构物使用年限长、受地震作用局部受损、设计标准低等问题,提出了九寨沟风景区泥石流灾害生态化防治的几点原则和建议。

盛豪[2](2020)在《九寨沟景区五花海泥石流发育特征及生态化防治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九寨沟景区五花海泥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获取泥石流相关可靠的背景资料,在此基础上分析计算了五花海泥石流发育特征、成灾机理及动力学参数等。同时参照国内外研究成果,采用DAN3D及Voellmy模型对五花海泥石流运动全过程进行数值模拟,揭示泥石流冲淤过程特性。同时根据泥石流发育情况及沟域内植被土壤条件,确定了工程治理及生态化恢复方案。主要结论如下:(1)五花海泥石流位于九寨沟景区着名景点五花海旁,沟域形态呈栎叶形,流域面积2.6km2,主沟长度0.85km,平均纵坡降434‰,相对高差1521m。沟道两侧岸坡以陡坡地貌为主,沟道呈深V”型沟谷。“8.8”九寨沟地震后,沟内崩塌等不良地质现象发育,松散固体物源大大增加,静储量为61.2×104m3,动储量约7.34×104m3,在暴雨或持续降雨条件下,五花海泥石流暴发可能性大。(2)依据公式对不同频率下泥石流相关动力学参数进行计算,其中2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泥石流沟口流速分别为4.54m/s、5.68 m/s、6.21 m/s,一次过流总量为0.7 m3、0.92 m3、1.11 m3。(3)运用动力学模拟软件DAN3D对五花海泥石流20年一遇、50年一遇及100年一遇工况进行模拟。模拟结果显示,震裂物源在泥石流发育过程中首先转化为沟道物源、坡面物源及崩滑物源等形式,继而参与到泥石流的活动中,崩滑物源首先向前缘垮塌,继而参与补给泥石流,成为泥石流主要参与物源。20年一遇工况下,泥石流堆积于沟道宽缓处,基本无法冲出沟口,对五花海及周边设施影响不大。50年一遇工况及100年一遇工况下,泥石流大量冲出沟口,大量泥沙被裹挟进入五花海,会对五花海景观造成毁灭性破坏,对游客的生命财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4)根据五花海泥石流成灾机理和保护对象,对该沟泥石流治理设计理念为“固源+固床+沟口停淤+滤水”。具体为“B1、B2崩塌前缘修建2段格宾石笼挡墙固源+形成流通区陡坡5段潜槛护底+2段停淤围堤拦挡和停淤+4段拦水堤”。同时对沟域内的原生植被进行研究,总结了沟域内的生境类型及原始植被种类。同时根据不同生态恢复区所处生境、地形地貌情况、防治目的及生态多样性原则,确定了上游清水区、崩滑堆积区及停淤围堤区的生态恢复方案。

王凤娘,贺拿,陈容,陈宁生,安艳东,高精理[3](2019)在《九寨沟县西番沟泥石流调查》文中指出针对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地震可能引发更多泥石流灾害及其防治的问题,基于2018年6月25日四川九寨沟县西番沟泥石流灾害的现场调查和物源特征分析获得泥石流的性质及其发育成因,并提出防治对策。研究发现2018年6月25日西番沟泥石流为50年一遇的中等规模低频稀性泥石流,其流量为80 m3/s,一次泥石流总量约1. 5万~2万m3,流速约5. 5~6 m/s;其发育的成因之一是2017年8月8日四川省九寨沟县发生7. 0级地震引发高山区松散固体物质增加所致。调查显示地震引发可能参与泥石流运动的物源数量和动储量分别为78. 81×104m3、23. 64×104m3。由于流域内还存在大量的松散物源,泥石流还可能在进一步的降水作用下发生,今后的防灾减灾宜采用工程措施和群测群防措施。

曲瑞[4](2019)在《九寨沟景区地学景观与地震地质灾害的风险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自然灾害对环境资源影响问题已逐渐成为当今第四纪地质学重点研究领域之一,第四纪区域地质灾害与第四纪环境地质成为应用第四纪地质学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九寨沟地质遗迹景观丰富,分布广泛,类型多样,以岩溶湖泊和瀑布为其特色,被誉为“童话世界”,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国家地质公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九寨沟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科学价值与旅游价值。景区内地形陡峻,断裂持续活动,并伴随多次地震,地层经历与构造运动,受2017年8月8日7.0级九寨沟地震影响,导致研究区重力堆积体频繁发育,第四系堆积物分布增加,引发的一系列次生地质灾害对景区社会经济、地质遗迹景观损伤严重。依托九寨沟“8.8”地震灾后地质遗迹景观修复、地质灾害调查与恢复治理项目,以“九寨沟景区地学景观与地震地质灾害的风险分析”为题,在实地调查九寨沟景区及收集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应用第四纪地质学的理论和方法结合遥感空间技术,系统对比分析九寨沟震后地质灾害发育条件、地质环境背景、分布规律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利用层次分析法(AHP)数学分析模型对研究区地质灾害系统影响因子的相关程度进行计算,构建景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结合灾害发育状况与受损遗迹点对于分区结果进行综合性评判,以火花海为严重受损地质遗迹进行重点研究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九寨沟地质遗迹景观的防治建议。主要研究内容及获得的主要结论和成果如下:(1)基于九寨沟景区地质灾害最新数据统计资料分析和现场调研,“8.8”地震前,景区内发育地质灾害点72处;受“8.8”地震作用影响,景区内新发生地质灾害点62处。现阶段景区内目前共发育地质灾害点134处,按灾害类型划分,区内主要发育地质灾害为崩塌、泥石流、滑坡及不稳定斜坡,其中发育崩塌灾害点79处,泥石流灾害点25处,滑坡灾害点15处,不稳定斜坡灾害点15处。(2)同时对于震后研究区选取选取的坡度、坡向、高程、地层岩性、到断层的距离、植被覆盖6个评价指标进行归一化,利用层次分析法(AHP)计算各因子权重,进行了震后九寨沟核心景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将九寨沟景区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分为高、中、低三级易发区,分别占景区总面积的11.19%、29.46%、59.35%。(3)九寨沟“8.8”地震对景区内的部分景观影响较大,而火花海是“8.8”地震整个九寨沟景区受损最为严重、变化最为巨大的景观。在地震作用下,火花海内多处钙华丘垮塌,导致水位下降,较大影响景观美观性。现火花海景观暂时处于一种相对较缓慢垮塌的脆弱平衡中,趋势演化结果表明如遇到暴雨、地震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将会加快垮塌过程。(4)根据九寨沟核心景区震后次生地质灾害数据与地质遗迹景观相结合对比分析,在研究区崩塌、泥石流、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的背景下,提出景区发展及景观点修复相应措施,根据九寨沟震后次生不良地质作用的现状,提出了既要进行灾害监测预警,同时也要对研究区内对人类活动有影响的各类地质灾害进行有效治理。对于受损地质遗迹景观点提出需遵循不破坏原有景观,科学且合理地恢复措施。保护景区生态环境,保障旅游经济效益,为景区未来可持续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全等决策提供地质依据。

申通,王运生,罗永红,赵波,辛聪聪,贺建先,古德章,张得彦[5](2018)在《九寨沟MS7.0级地震斜坡地震动响应监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通过在九寨沟县聚宝山不同位置处布设微震监测仪器,采集到了九寨沟MS7. 0级地震后几次典型的余震监测数据。对地震动监测剖面上1#(1414 m)和2#(1551 m)监测点的余震加速度响应数据进行系统的研究,表明:(1)孤立突出山体的地形放大效应显着,各监测点的水平向加速度幅值一般要大于竖直向;(2)在地震过程中,聚宝山近SN走向的山脊沿水平东西方向震动更为猛烈,即沿东西两侧发生猛烈"甩动",形成沿山脊走向发育的地震裂缝。对余震监测数据的研究证实了斜坡地震动方向效应的存在,聚宝山山顶处的2#监测点水平东西向峰值加速度放大效应明显强于其他方向,地震波能量在水平东西向上得到显着放大,因而坡顶处建筑物也更容易沿该方向发生破坏,证明了局部地形对斜坡地震动力响应具有控制效应;(3) 2#监测点竖直向主频值主要为6~12 Hz,水平东西向主频值主要为5~8 Hz,水平南北向主频值主要为5~10 Hz,其水平东西向主频率值主要为低频成分;相较于1#监测点,2#监测点各向的主频值发生明显衰减,即随着高程的增加,地震动主频值呈现出减小趋势,在斜坡上部地震波以中低频为主。通过进一步地计算分析得出,九寨沟地震诱发单薄山脊、条形山体、多面临空山体等地形放大效应与地震波半波长密切相关,斜坡在局部地形尺寸与地震波丰富的波长成分的耦合作用下,地形放大效应显着,山体震害发育。

杨武,雷宛,蒋亚东,凌飞,刘倩,杨婧[6](2015)在《对称四极电测深法在九寨沟县沙坝村找水工作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九寨沟县地区地下水资源丰富,自2008年汶川地震以来,受地震影响,多处存在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灾害,导致地表水源被滑坡体覆盖,地表水常年浑浊,难以满足山区日常用水需求。因此,在当地打井取水成了目前必要的工作。本次工作的任务是:配合传统地质勘查手段查明工作区内地下的含水层,储水层、储水点的分布、埋深、位置和地下水位情况,为布钻打井提供重要依据。结合工区地质情况、实际环境及工作任务综合分析,确定采用对称四极电测深法在工作区内进行勘探。通过对该区的勘探,基本查明了其地下水的含水层,储水层的分布、埋深等情况,为后续的布钻打井提供了重要的地球物理依据。

赵彦波,游勇,柳金峰,陈兴长[7](2014)在《黏性泥石流沟床冲刷深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沟床冲刷深度是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最重要的参数之一,但到目前为止,关于黏性泥石流沟床冲刷的研究较少,沟床冲刷深度还没有权威可信的计算方法,是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详细分析了黏性泥石流及可能冲刷沟床运动过程中受力情况,推导出黏性泥石流沟床最大冲刷深度计算公式。公式表明黏性泥石流沟床冲刷深度随泥石流泥深、泥石流重度和沟床纵比降及沟床堆积土体黏性的增大而增大,随沟床堆积土体内摩擦角的增大而减小。与现有计算方法相比,公式基于严格理论推导,计算结果更为精确,可用于计算已发生泥石流地区的不同频率的泥石流的冲刷深度,并举例说明了计算公式的实用价值,其结果为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常鸣[8](2014)在《基于遥感及数值模拟的强震区泥石流定量风险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四川省都江堰市属于“5.12‖汶川地震后泥石流活动强烈区域。研究区位于都江堰市西北部龙池场镇龙溪河流域,该研究区受―5.12‖汶川地震影响严重,在地形表面产生了多处滑坡等地质灾害体,导致大量松散物质堆积于斜坡及沟道中,极端条件下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物源条件。2010年8月13日四川省都江堰市龙池镇普降大到暴雨,导致龙溪河流域发生群体性泥石流事件。这场泥石流堵塞龙溪河部分河段,整体抬升河床掩埋房屋道路,给灾后恢复重建带来诸多不便。由于该地区地形条件复杂,极易暴发大规模泥石流,因此开展研究区范围内重点泥石流的风险评价十分必要,通过实地野外现场调查―8.13‖群发泥石流灾害,利用高精度遥感影像对地质灾害体进行解译,结合多种数学及基于FLO-2D的数值模拟方法,对强震区龙溪河流域重点泥石流进行定量风险评价。首先采用基于概率的数学方法进行研究区大范围泥石流敏感性评价,然后通过FLO2D数值模拟手段进行研究区重点12条泥石流的危险性评价,再通过非线性回归的数学方法得到研究区泥石流危险范围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易损性,最后开展研究区泥石流危险范围内的定量风险评价。论文在收集阅读大量的参考文献、开展详尽的野外调查及进行复杂的室内演算后,开展以下的工作:通过对研究区野外的实地考察,以及室内多期遥感数据解译,综合分析导致泥石流形成的地形、水文和地质三大要素,确定了研究区重点12条泥石流流域内所有崩塌滑坡体在地形要素(包括高程因子、坡度因子、坡向因子、沟床纵比降因子)、地质要素(包括地层岩性因子)和水文要素(包括沟壑密度因子)的不同分级条件下的概率综合判别值;根据确定的概率综合判别值对原本的分级条件进行重新整合分析,得到研究区内所有泥石流在6个评价因子下敏感性高低分级的特定区间,这样可以避免人为界定评价因子的敏感性区间边界,得到每个评价因子下敏感性高低的特定分级区间;根据确定的敏感性分级特定区间建立研究区内泥石流敏感性高低的打分标准;进而根据每条泥石流的特点开展单沟泥石流危险性评价,通过研究区内泥石流沟在地形、水文和地质三大要素的分布情况,参照打分标准得出其在6个评价因子上的得分值;最后结合灰色关联和主成分分析的数学方法确定评价因子权重,分别用2个无量纲因子代表泥石流在6个评价因子上的得分值及权重值,建立研究区所有泥石流的敏感性判别模型,进行敏感性评价,得到泥石流敏感性分布图。进一步通过对研究区重点12条泥石流沟水文模型的分析,提出了基于积分数学思想的洪水流量过程线算法。本文采用典型洪水过程放大线的方法求解洪水流量过程线,首先由降雨推导出洪水总量,即通过降雨情况和流域面积确定相应暴雨的历时长短T,再根据降雨时间T和流域面积推导出流域范围内总的洪水流量WP,再由采用类似积分算法形式求取每一个洪水过程概化矩形的历时,最终得到该泥石流集水点流域面积内洪水过程线的坐标轴取值,值得注意的是若一条泥石流有多个的集水点,那么需要根据集水点所在区域将整条沟的流域范围划分为不同的流域面积。通过FLO-2D软件对研究区12条重点泥石流进行危险性数值模拟,充分考虑了在不同降雨频率下(5年一遇、2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及200年一遇)进行数值模拟的泥石流暴发情况,根据模拟结果得到的流速、泥深与泥石流暴发频率相结合,建立研究区泥石流危险性等级划分标准,得到研究区泥石流危险分布图。为了更好地有针对性的对研究区重点12条泥石流危险区域内所有的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易损性评价,本文主要从泥石流本身的固有的特性和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承载强度两方面入手,选择了泥石流自身固有的属性泥深(h)和流速(v)作为易损性评价的因子,同时考虑到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承载力(p),也将其作为易损性评价的因子。在MATLAB软件中通过编写程序进行非线性回归易损性模型的建立,采用建筑物、道路、河道、绿地的易损值(Vvalue)与泥深(h)、流速(v)、承载力(p)进行回归显着性检验,通过对三个评价因子的非线性拟合求取一个能够反应研究区泥石流危险范围内的易损性的综合评价模型。根据已经得到的研究区重点12条泥石流的危险性及易损性,充分考虑两者相互制约、相互耦合的关系,建立了研究区泥石流风险评价标准,得到研究区重点12条泥石流最终的风险分布图,为震后强震区受到泥石流威胁场镇的灾后重建、风险规避提供直接的依据。

杨晴雯,裴向军[9](2013)在《四川九寨沟县双龙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其防治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双龙沟是嘉陵江上游支流白水江左岸的一条支沟,位于四川九寨沟县新城区,该沟曾发生过严重的泥石流灾害,近几年都会有中小规模泥石流发生,泥石流直接威胁到中下游村庄、公路、县城的安全。从双龙沟流域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气象水文等方面进行分析,双龙沟具备泥石流发生的条件,判断泥石流的发展趋势为易发、高频、危害性大。根据现场调查和室内分析,该沟物源以沟岸崩滑和沟床堆积物为主,粒径较粗,容重较大为1.63t/m3,属黏性泥石流。通过综合分析,提出了一套以稳、排、防为主,生物措施和预警预报为辅的防治方案。

陈芳淼[10](2013)在《区域荒漠化演变机制的六元法研究 ——以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问题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从历史演变状况看,荒漠化问题区域特征明显,整体可归属于地理系统问题。因此,用地理系统方法衡量与评价荒漠化问题具有科学性。地理学是实践科学。使用地理系统方法在认识荒漠化演化机制的同时,可以为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理论指导。依据地理学特征,可将区域荒漠化问题划分到耕地、草地、林地、湿地-水系、沙地、社区六元结构板块,进行基本状况、发展趋势、主要原因及演化机制认识(简称六元法)。我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政治地位重要、文化结构多元,其可持续发展对我国乃至整个亚太地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半个多世纪以来,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但与此同时出现了区域荒漠化问题加重、生态环境恶化、地理系统变化剧烈等问题,严重影响区域协调发展。本研究用六元法,从村庄、县域、省域、区域尺度,对西部地区荒漠化问题进行逐级研究验证,分析认识区域荒漠化演化机制,探索防治对策,同时检验六元法的有效性。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演化基本机制通过六元法多层次、多点、长历史时段考察,得出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演化机制为:耕地扩张,耕地质量下降;天然草地缩减、人工草场扩大,草地整体退化严重;天然林遭到严重破坏,近期人工林地面积稳步扩大,林地生态经济功能较弱;湿地-水系萎缩,地表水面积减少,河流径流不稳定性增加,地下水位下降,冰川融化加剧;沙地系统局部得到控制,整体扩张:社区扩张明显,城镇居民区和工矿区建设步伐快,大量占用郊区优质耕地。上述发展趋势反映出耕地、社区、人工林地扩张,草地、湿地-水系显着退化,沙地整体形势严峻,西部地区荒漠化形势不容乐观。进一步分析表明,导致西部荒漠化问题严峻化的基本因素为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其中,人为因素占主导方面。2、我国西部地区防治荒漠化对策建议研究对未来西部地区防治荒漠化工作提出如下建议:1)加强区域防治荒漠化管理机构与机制建设;2)彻查全区资源环境状况,为防治工作提供依据;3)严格控制耕地、社区发展,其中包括工矿业经济发展,建立严格的草地、湿地-水系保护体系;4)将防治荒漠化措施落实到每一个村庄或嘎查;5)尊重民族区域防治荒漠化的传统经验,制定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综合发展政策;6)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在西部地区产生的荒漠化效应;7)全面加强防治荒漠化的科学技术体系建设,为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3、六元法应用认识对“六元法”的实际应用得出如下认识:1)利用“六元法”进行区域荒漠化研究可覆盖全地理区域,研究方法简洁,研究结果条理清晰,问题定位准确,容易得出明确结论;2)“六元法”适用于多尺度地理系统(从村庄到全球系统)研究,上下尺度间研究结果互为印证,利于原因诊断;3)可分别六单元进行纵向历史发展趋势演变研究,借以从历史角度清晰地判明各自的发展轨迹与彼此演替机制;4)可分别区域地理特征,判断单元荒漠化轻重关系与主次矛盾:5)县域及以下尺度的研究中,注意从主体地理单元把握荒漠化现状及其演化过程的细节,寻求针对性防治对策;县域以上尺度的研究中,注意对各地理单元变化趋势进行归纳总结,理清演变机制。

二、四川九寨沟县关庙沟泥石流及其防治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九寨沟县关庙沟泥石流及其防治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8·8”地震对九寨沟景区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环境背景
2 九寨沟景区泥石流的活动及危害
3 九寨沟景区泥石流防治对策
    3.1 震前既有泥石流防治工程现状及存在问题
        3.1.1 防治工程现状
        3.1.2 存在的问题
    3.2 震后九寨沟景区泥石流的生态化防治思路
4 结论与讨论

(2)九寨沟景区五花海泥石流发育特征及生态化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泥石流评价
        1.2.2 泥石流生态化防治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概述
    2.1 地理位置
    2.2 气象水文
        2.2.1 气象条件
        2.2.2 水文条件
    2.3 地形地貌
    2.4 地层岩性
    2.5 地质构造及地震
        2.5.1 地质构造
        2.5.2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5.3 2017年“8.8”九寨沟地震概况
    2.6 水文地质条件
    2.7 土壤及生态植被
第3章 五花海泥石流发育特征及成灾机理
    3.1 地形地貌
        3.1.1 清水区特征
        3.1.2 形成流通区特征
        3.1.3 堆积区特征
    3.2 物源特征
        3.2.1 物源类型与分布情况
        3.2.2 物源启动方式与储量评价
    3.3 水源特征
        3.3.1 降雨特征
        3.3.2 流域汇水特征
    3.4 泥石流成因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五花海泥石流动力学特征参数计算
    4.1 泥石流重度
    4.2 泥石流流速计算
    4.3 泥石流流量计算
    4.4 一次过流总量及固体物质冲出量计算
    4.5 泥石流整体冲压力计算
    4.6 小结
第5章 五花海泥石流运动过程数值模拟
    5.1 DAN-3D软件简介
    5.2 Voellmy模型简述
    5.3 模型初始条件建立
        5.3.1 模拟区域范围地形
        5.3.2 物源模型建立
        5.3.3 泥石流模拟动力参数选取
    5.4 泥石流数值模拟结果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五花海泥石流生态化治理方案设计
    6.1 概述
    6.2 工程措施设计
        6.2.1 格宾石笼挡土墙
        6.2.2 防冲潜槛
        6.2.3 格宾石笼停淤围堤
        6.2.4 拦水堤
    6.3 生态化恢复措施
        6.3.1 生态治理植被选择
        6.3.2 生态治理措施
    6.4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3)九寨沟县西番沟泥石流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流域概况
    1.1 研究区位置及地形地貌
    1.2 研究区降雨特征
    1.3 地震活动情况
2 灾害成因分析
    2.1 地震产生的物源分析
        (1)崩滑物源
        (2)沟道堆积物
        (3)坡面侵蚀物源
        (4)泥石流物源总量
    2.2 震后临界雨量分析
    2.3 泥石流成因分析
3 对策建议
4 结论

(4)九寨沟景区地学景观与地震地质灾害的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地震诱发地质灾害过程及机理研究
        1.2.2 地震地质灾害对地学景观的影响研究
        1.2.3 旅游活动中的地质灾害研究
        1.2.4 GIS在地质灾害研究中的应用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及主要成果
        1.4.1 论文工作量
        1.4.2 主要成果
第2章 研究区自然地理及地质环境
    2.1 地理位置及社会经济
        2.1.1 地理位置
        2.1.2 社会经济
    2.2 气候水文及地形地貌
        2.2.1 气象水文
        2.2.2 地形地貌
    2.3 区域构造特征
        2.3.1 地层岩性
        2.3.2 区域地质构造
        2.3.3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第3章 九寨沟景区地质遗迹特征与形成条件分析
    3.1 景区地质遗迹主要类型及分布
        3.1.1 地貌景观
        3.1.2 水体景观
    3.2 景区地质遗迹形成条件分析
        3.2.1 地层与岩性条件
        3.2.2 地质构造背景
        3.2.3 新构造活动
第4章 “8.8”地震前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对比分析
    4.1 地质灾害发育基本特征
        4.1.1 地质灾害分布特征
        4.1.2 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类型和数量
        4.1.3 地质灾害发育规模
    4.2 地震前后地质灾害变化分析
        4.2.1 地震前后灾害点类型变化特征
        4.2.2 地震前后灾害点规模变化特征
    4.3 九寨沟地质灾害形成条件与成灾机理
        4.3.1 地形地貌对地质灾害形成的控制作用
        4.3.2 地层岩性对地质灾害形成的控制作用
        4.3.3 强降雨对地质灾害形成的影响
        4.3.4 地震对地质灾害形成的影响
第5章 震后地质灾害分区评价及地质遗迹影响分析
    5.1 影像来源及预处理
    5.2 九寨沟景区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的构建
        5.2.1 评价指标体系原理
        5.2.2 评价指标
        5.2.3 评价指标的权重计算
    5.3 九寨沟地质灾害易发性区划
        5.3.1 应用GIS工具进行危险性区划评判
        5.3.2 区划结果分析
    5.4 典型地质遗迹点受震后次生灾害影响分析
        5.4.1 地震前后地质景观变化
        5.4.2 火花海震损情况
        5.4.3 受损地质景观地貌演化外因分析
        5.4.4 受损地质景观地貌演化趋势预测
第6章 震后九寨沟景区地学景观修复建议
    6.1 防治目标与原则
    6.2 地质灾害防治与遗迹点恢复的重点
        6.2.1 重点防治灾害类型
        6.2.2 重点防治区域
        6.2.3 重点恢复地质遗迹点
    6.3 震后景区防治管理对策
        6.3.1 完善景区总体规划,加强地质灾害防治的基础研究
        6.3.2 加强地质灾害管理信息化建设,建立地质灾害监测网络
        6.3.3 针对地震受损地质遗迹,进行科学合理的恢复手段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5)九寨沟MS7.0级地震斜坡地震动响应监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监测剖面概况
2 典型余震峰值加速度监测数据
3 斜坡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响应机理分析
4 结论

(8)基于遥感及数值模拟的强震区泥石流定量风险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1.2.1 国内外研究强震区泥石流基本特征综述
        1.2.2 国内外研究泥石流危险性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泥石流易损性综述
        1.2.4 国内外研究泥石流风险综述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基于概率数学方法的泥石流敏感性评价及技术路线
        1.3.2 基于 FLO_2D 数值模拟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及技术路线
        1.3.3 基于非线性回归的泥石流易损性评价及技术路线
        1.3.4 强震区泥石流定量风险评价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主要创新
第2章 研究区概况及遥感解译分析
    2.1 研究区综合概况
    2.2 研究区气象水文条件
    2.3 研究区地形地貌条件
    2.4 研究区不同期遥感影像滑坡体解译
第3章 基于概率数学方法的泥石流敏感性评价
    3.1 概率数学方法建立
    3.2 评价因子选取及概率取值
        3.2.1 坡度因子及概率值
        3.2.2 坡向因子及概率值
        3.2.3 高程因子及概率值
        3.2.4 沟道纵坡降因子及概率值
        3.2.5 地层岩性因子及概率值
        3.2.6 沟壑密度因子及概率值
    3.3 综合评判概率统计
    3.4 灰色关联
    3.5 模型建立及敏感性评价
    3.6 模型验证
第4章 基于 FLO-2D 数值模拟的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4.1 泥石流基本流变模型
    4.2 FLO-2D 基本理论
    4.3 研究区泥石流参数选取
        4.3.1 高精度数字地面模型(DTM)
        4.3.2 降雨强度(INTENSITY -DURATION)
        4.3.3 集水点位(STARTING POINT)
        4.3.4 清水流量过程线(DISCHARGE-TIME)
        4.3.5 体积浓度(VOLUME CONCENTRATION)
        4.3.6 屈服应力及粘滞系数(YIELD AND VISCOSITY)
        4.3.7 层流阻滞系数(K)
        4.3.8 曼宁系数(NC)
    4.4 研究区泥石流运动过程数值模拟
    4.5 数值模拟结果验证
    4.6 危险性评价
        4.6.1 泥石流影响强度划分
        4.6.2 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第5章 基于非线性回归的泥石流易损性评价
    5.1 易损性评价因子
        5.1.1 承载力
        5.1.2 泥深
        5.1.3 流速
    5.2 易损性评价
    5.3 易损性验证
第6章 强震区泥石流定量风险评价
    6.1 定量风险评价方法
    6.2 强震区泥石流风险评价
结论与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个人简介

(9)四川九寨沟县双龙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其防治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双龙沟泥石流成因分析
    1.1 流域概述
    1.2 地貌环境条件
    1.3 地质环境条件
    1.4 气象条件
    1.5 人类工程活动
2 泥石流特征
    2.1 泥石流规模大, 危害性大
    2.2 支沟众多, 冲淤强烈
    2.3 容重大, 固体物质粒径粗
    2.4 泥石流发展趋势
3 泥石流的防治对策
    3.1 工程措施拟建
        3.1.1 排导工程
        3.1.2 拦挡工程
        3.1.3 固床工程
    3.2 其他防治对策
4 结语

(10)区域荒漠化演变机制的六元法研究 ——以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问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 研究综述与理论发展
        1.2.1 荒漠化研究进展
        1.2.2 研究理论的发展与建立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范围划分
        1.3.2 研究材料与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3.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村庄尺度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2.1 耕地系统演变
    2.2 草地系统演变
    2.3 林地系统演变
    2.4 湿地-水系演变
    2.5 沙地系统演变
    2.6 社区系统演变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县域尺度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3.1 舟曲县、九寨沟县地理系统演变对比研究
        3.1.1 基本背景
        3.1.2 地理系统演变过程对比
        3.1.3 生态环境结果
    3.2 生态工程作用下安塞县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3.2.1 基本背景
        3.2.2 地理系统演变过程
        3.2.3 生态环境结果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省(区)尺度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4.1 内蒙古自治区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4.1.1 耕地系统演变
        4.1.2 草地系统演变
        4.1.3 林地系统演变
        4.1.4 湿地-水系演变
        4.1.5 沙地系统演变
        4.1.6 社区系统演变
        4.1.7 基本认识
    4.2 新疆维吾尔自治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4.2.1 耕地系统演变
        4.2.2 草地系统演变
        4.2.3 林地系统演变
        4.2.4 湿地-水系资演变
        4.2.5 沙地系统演变
        4.2.6 社区系统演变
        4.2.7 基本认识
    4.3 云南省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4.3.1 耕地系统演变
        4.3.2 草地系统演变
        4.3.3 林地系统演变
        4.3.4 湿地-水系演变
        4.3.5 沙地(喀斯特地貌)系统演变
        4.3.6 社区系统演变
        4.3.7 基本认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区域尺度--黄土高原地理系统演变研究
    5.1 耕地系统演变
    5.2 草地系统演变
    5.3 林地系统演变
    5.4 湿地-水系演变
    5.5 沙地系统演变
    5.6 社区系统演变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西部地区荒漠化问题综合研究
    6.1 西部地区地理系统演变
        6.1.1 耕地系统演变
        6.1.2 草地系统演变
        6.1.3 林地系统演变
        6.1.4 湿地-水系演变
        6.1.5 沙地系统演变
        6.1.6 社区系统演变
    6.2 综合评价
    6.3 西部地区荒漠化演变机制特征
        6.3.1 耕地、社区扩大是地理系统变化的起点,在西北地区表现为系统间争水、在西南地区表现为系统间争地
        6.3.2 湿地-水系萎缩带来全局性影响,水资源争夺更是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源头
        6.3.3 草地、林地是地理系统发展趋向优劣化的重要风向标
        6.3.4 自然灾害频发,是不可抗拒的自然发展趋势
    6.4 西部荒漠化演变机制根因分析
        6.4.1 自然原因
        6.4.2 根本原因
        6.4.3 直接因素
        6.4.4 综合分析
    6.5 西部地区地理系统未来发展建设对策建议
        6.5.1 加强区域防治荒漠化管理机构与体制建设
        6.5.2 彻查整个区域资源环境情况,为管理建设提供依据
        6.5.3 严格控制耕地、社区(包括工矿业经济)发展,建立完善的草地、湿地-水系保护体系
        6.5.4 将防治荒漠化措施落实到每一个村庄或嘎查
        6.5.5 尊重民族区域防治荒漠化的传统经验,制定少数民族地区生态经济综合发展政策
        6.5.6 采取措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在西部地区产生的荒漠化效应
        6.5.7 全面加强防治荒漠化的科学技术体系建设,为防治工作提供理论指导与技术支撑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六元法”应用认识
    7.1 “六元法”应用方法讨论
    7.2 基于“六元法”西部荒漠化演变机制研究成果归纳
第八章 结论与讨论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附录一 问卷
    附录二 附表

四、四川九寨沟县关庙沟泥石流及其防治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8·8”地震对九寨沟景区泥石流灾害防治的影响[J]. 蹇代君,孙昊,郎介. 四川地质学报, 2020(02)
  • [2]九寨沟景区五花海泥石流发育特征及生态化防治研究[D]. 盛豪.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3]九寨沟县西番沟泥石流调查[J]. 王凤娘,贺拿,陈容,陈宁生,安艳东,高精理. 山地学报, 2019(04)
  • [4]九寨沟景区地学景观与地震地质灾害的风险分析[D]. 曲瑞.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5]九寨沟MS7.0级地震斜坡地震动响应监测研究[J]. 申通,王运生,罗永红,赵波,辛聪聪,贺建先,古德章,张得彦. 工程地质学报, 2018(06)
  • [6]对称四极电测深法在九寨沟县沙坝村找水工作中的应用[J]. 杨武,雷宛,蒋亚东,凌飞,刘倩,杨婧. 价值工程, 2015(01)
  • [7]黏性泥石流沟床冲刷深度研究[J]. 赵彦波,游勇,柳金峰,陈兴长. 岩土力学, 2014(06)
  • [8]基于遥感及数值模拟的强震区泥石流定量风险评价研究[D]. 常鸣.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 [9]四川九寨沟县双龙沟泥石流发育特征及其防治对策研究[J]. 杨晴雯,裴向军.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4)
  • [10]区域荒漠化演变机制的六元法研究 ——以我国西部地区荒漠化问题为例[D]. 陈芳淼. 中国农业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四川九寨沟县官庙沟泥石流及治理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