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西部走廊平面与高程控制网络联合勘测

深港西部走廊平面与高程控制网络联合勘测

一、深港西部通道平面及高程控制网联合测量(论文文献综述)

雷鸣[1](2020)在《乐清湾跨海大桥节段梁桥施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预应力混凝土梁桥采用“预制节段施工方法”在我国尚属起步阶段,未来在技术和造价方面将有很大的发展和提升空间。本论文在综述和分析节段梁桥有关资料与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于短线法预制的线形控制方法做了一定的研究和尝试,针对已经施工完成并通车的乐清湾跨海大桥,重点对其施工控制关键技术进行了比较仔细的研究和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本文立足于节段梁桥目前在我国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其在施工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并以“浙江省乐清湾跨海大桥”为工程实例,对节段梁桥的发展过程和趋势进行了描述,对如何利用“BIM技术”对节段梁桥进行“施工精细控制”展开了具体探讨和研究。(2)详细介绍了运用“短线匹配法”进行节段梁预制施工的各项技术要点。分别从“标准截面节段”和“变截面节段”的角度,重点阐述了采用“六点法”和“四点间距法”对节段梁体进行线形控制的工艺原理,强调了运梁和存放的质量控制注意事项。(3)运用Solid Works软件对节段梁外模系统进行了模拟、验算,计算结果在乐清湾跨海大桥的实际施工中得到了验证,所设计的主梁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应力均≤[σ],说明预制模板的强度能够满足要求;模板系统在节段梁体预制过程中的变形量均≤L/400,验算结果显示能够达到规范和设计所要求的精度。(4)针对节段梁拼装技术及质量控制要点进行了探讨,并在工程施工实践中证明了其可行性。

任本伟[2](2020)在《基于多源监测数据的矿区地表沉陷研究》文中提出由人类资源开发活动引起的地表沉降、土地破坏、植被退化、水污染、气候异常和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近年来引起各国政府、科学家和公众的强烈关注。矿区地表沉陷变形是由于煤炭资源开采引起的浅层地表被破坏引发的一种表现形式,是采矿、地质、岩土工程领域研究的重点内容。本文以地表起伏较大的山区为例,对比分析了不同监测方式在矿区地表沉陷变形监测中的效果,开发了矿区点源监测数据的管理与数据处理软件;基于无人机监测数据建立了两期三维地形模型,并利用DSM数据进行了变形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基于摄影测量的基本原理,分析了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在地表塌陷变形监测中应用的优缺点。(2)对基于单平面棋盘格的相机标定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结合MATLAB软件标定工具箱对标定精度相关误差问题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证实可将标定误差控制在1个像素以内。(3)以大同某矿区的沉陷区地表变形为监测实例,结合地面监测数据,进行了变形分析并开发了矿区沉陷数据处理与管理软件;基于两期航测数据,构建了地表沉陷区三维模型,提取了两期无人机数据在传统监测观测站上的高程值并进行了求差,绘制观测线沉降量图,以传统监测数据作为验证,对沉陷区进行了沉降变形分析,得出了一些有益的结论。

杨吉明[3](2019)在《地铁控制测量方案设计与应用 ——以济南地铁R1线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快速进步,虽然交通运输业迅猛发展,但是城市交通也在日益拥堵,所以缓解城市居民的出行拥堵问题,保障城市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在城市交通运输方面,地铁轨道交通建设具有很大的优势,如运量大、速度快、时间准、节能环保且安全舒适功能,可以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为城市交通运输业发展提供保障,因此,越来越多的城市都将地铁项目提上了日程。地铁控制测量是地铁轨道交通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做好合理布设地铁控制网、严格控制好质量精度、保证施测进度顺利进行、合理解决施工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获得高精度的轨道施测数据,显得尤为重要,是做好地铁控制测量的关键工作,是当前轨道交通测量研究中的研究重点。论文阐述了地铁项目中的地面控制测量工作,着重讨论了地面控制测量中的卫星定位控制测量、精密导线网控制测量、地面高程控制测量。首先叙述了控制测量在地铁项目中的意义与研究现状及地铁控制测量中的主要工作,包括地面控制测量、竖井联系测量、地下控制测量等。然后对平面控制测量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从控制网的选点与埋石、控制网的布设、外也观测及数据处理等方面对卫星定位控制测量进行了说明;从导线网的布设、选点与埋设、外业观测及最终的数据部分对精密导线测量进行了深入说明,对地面控制测量有了详细的叙述。接着对高程控制测量的方法与流程进行了阐述。论文最后结合济南轨道交通R1线对上述的理论与方法进行了实例分析。论文通过对实际测量工作进行总结和分析评定,测量结果满足要求,得到了以后需要注意及改进的宝贵经验和工作方法。

赵启龙[4](2017)在《航空重力测量数据处理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确定高精度全球重力场模型及局部大地水准面一直都是大地测量领域的基础研究任务之一,也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盖融化、海平面上升和重大地质灾害等世界各国和科学家们关注问题的基础地理空间信息。航空重力测量是目前提高重力场空间分辨率及中短波信号精度的一种快速有效的测量手段,是目前快速获取大面积超高分辨率重力观测数据的唯一可行技术,对于解决全球大面积无人区的重力测量起到了重要作用。随着航空重力测量观测精度的不断提高,近年来得到大地测量学家的高度重视,本世纪初多个国家开始实施目的为精化大地水准面或建立全球重力场的航空重力项目,主要采用平台式测量系统,同时捷联式测量系统的实验研究也成为热门。因此,航空重力测量数据处理及其应用研究,已经成为大地测量领域的热点研究方向。本文的研究目标是,在学习总结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全面掌握航空重力测量数据处理的实用方法和算法,重点研究误差改正、平台式和捷联式重力数据融合方法、向下延拓方法,形成一套航空重力测量数据综合处理软件系统。本文的主要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评述航空重力测量数据处理及其应用研究在现代大地测量学发展和相关地球科学交叉研究中的作用,总结航空重力测量技术的发展阶段和研究成果,简述各种航空重力测量技术和方法的一般原理和共性,提出目前有待解决的关键性技术问题。2.研究平台式航空重力测量的基本原理,重点研究航空重力测量比力和确定加速度的理论、重力仪摆杆运动方程,并总结误差改正的数学模型。研究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测量比力原理、惯导解算原理方法,给出航空重力测量对惯性导航系统中加速度计的精度要求,详细分析由加速度计引起零偏误差的分类和成因。3.研究总结航空重力测量的系统误差事后处理方法,分析研究航空重力向下延拓过程中的误差影响,推导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影响的计算公式,为定量分析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影响做准备。重点研究应用半参数模型估计系统误差,并利用实测数据验证其有效性和分析其适用性。4.研制开发航空重力测量数据综合处理软件系统,包括标量数据处理、捷联式与平台式重力数据融合、向下延拓、多种重力数据融合和重力大地水准面确定等功能。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与贡献:1.深入研究了航空标量重力测量数据处理理论,发现Arne Olesen博士论文中基于平台建模的倾斜误差改正公式理论上不严密,本文推导了严密的倾斜误差改正公式,实测数据处理结果验证了其正确性。2.在深入分析捷联式和平台式重力测量的缺陷后,提出将平台式和捷联式航空重力数据融合处理的新思路,导出了相应的理论公式。利用南极实测航空重力数据对本文提出的思路进行了验证分析,融合前捷联式航空重力数据精度为4.1mgal,融合后精度提高到3.1mgal。3.推导出航空重力数据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对向下延拓影响的公式,分析了航空重力数据向下延拓过程中两类误差的变化特性,发现它们的影响均与数据格网间隔、向下延拓高度呈线性关系,当格网化间隔较小和延拓高度较高时系统误差影响和偶然误差影响较大。4.提出了基于半参数模型的逆泊松积分方法,该方法采用了补偿最小二乘法和光滑参数的优化算法,可实现“不用外部数据”就可同时估计系统误差和地面重力异常。对路易斯安那州航空重力实测数据和青藏高原模拟数据处理的结果说明,不论是山区还是平坦地区,新方法的向下延拓精度均优于传统的逆泊松积分法。5.提出半参数模型正则化联合算法,该方法可在估计系统误差的同时,又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弱偶然误差影响,进而提高向下延拓精度。采用路易斯安那州航空重力实测数据对该方法开展了验证,在向下延拓高度11km和格网间隔6’的条件下,联合算法优于仅用半参数模型或正则化算法的结果,向下延拓结果的精度达到2.922mgal。6.比较了本文提出的半参数模型正则化的联合算法和最小二乘配置法,并进行了向下延拓实验,在青藏高原区域结果最小二乘配置法较优,在路易斯安那州联合算法较优,从实验分析发现最小二乘配置法的精度依赖于先验参数的精度,并进行了台湾航空重力数据的向下延拓实验,结果精度达到了 11.653mgal,比黄金维采用的傅里叶变换向下延拓的精度(19.5mgal)提高了近一倍(Hwang et al.,2007)。7.联合GOCE、航空、船测和陆地重力数据确定台湾重力大地水准面,采用最小二乘配置融合多类重力数据,利用残差地形改正计算地形影响,移去恢复重力场模型,使用二维FFT计算Stokes积分确定台湾重力大地水准面,与GPS水准检核后精度为0.126m,与发布的条件相近的台湾重力大地水准面精度相当(Hwang et al.,2007)。8.形成了一套航空重力测量数据综合处理软件系统,包括航空重力标量数据处理、捷联式与平台式重力数据融合、重力数据向下延拓、多种重力数据融合和重力大地水准面确定等功能。

陈慧建[5](2015)在《高速铁路控制测量中的几个问题探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对高速铁路各级控制网的施测技术要求及精度标准进行系统的分析,探讨了在高铁线路建设过程中各级控制网测量的主要误差来源,主要包括GPS测量、全站仪导线测量和水准测量三方面,提出了减弱相应误差的措施,为达到相关规范的精度要求以及最大范围地降低测量误差奠定基础,并与德国高速铁路为例的国际高速铁路控制网要求作对比。在板式无碴轨道混凝土底座建设过程中,平面测设与高程测设分开进行,平面测设方法为自由设站边角后方交会法,高程测设方法为精密水准测量法,探讨用精密三角高程测量法取代精密水准测量的可行性,使高程测设和平面测设同步进行,可以提高效率。在CPⅢ高精度铺轨控制网的基础上采用自由重叠设站的精度完全能够达到高铁测量的精度要求。在板式无碴轨道底板放样和轨道板安装时,可以根据仪器误差参数计算确定每个测站进行放样时误差不超限的最远放样距离以供参考。高速铁路对轨道的平顺性做出更严格的规定,使轨道设计的转弯半径越来越大,在山岭地区的线路建设往往需要穿过长隧道,针对线路经过的长隧道的贯通测量问题,提出用高铁CPⅢ铺轨控制网中的边角后方交会自由设站法进行洞内控制测量,研究其布设方法和精度评定原理,分析了此方法用于长隧道贯通测量的可行性。根据高铁线路为带状且里程长的根本特点,研究线路平面测量用高斯投影法得到平面坐标时减小投影变形的三种方法及在高铁中应用高斯投影时的不足,介绍一种斜墨卡托投影模型并研究其在高铁投影中的应用,通过实例分析验证这种投影方法在高铁投影中切实可行且优势明显。

邓文彬[6](2015)在《施工隧道监控量测技术与分析预报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城市现代化的发展,城市隧道交通网在城市交通系统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我国各大城市均在建设互通的交通网以解决越来越严重的交通阻塞问题。一方面城市的扩张,必须要打通各个方向的交通,这就需要对一些阻碍区域进行施工,另一方面又要保证城市的生态环境,基于此项目的,更多的采用隧道工程。同时,隧道的开通带来了沿线经济的发展,隧道上方、侧方的基坑工程越来越多,临近地隧道的地下工程打破了既有隧道的受力平衡,从而引起隧道的变形,如果这些变形得不到控制将会导致严重的后果。另一方面,目前隧道监测主要都是针对受到预期荷载变化的局部区间的监测,很少涉及整体隧道的全线长期监测。同时现有的监测方法还存在以每个单一监测点的点位变化来反映隧道变形,不能准确反映隧道断面整体变形;以及在大范围、曲线路段等变形监测区域无法保证稳定的基准点等问题。对于了解隧道的整体状况。因此研究隧道的长期实时监测方案以及变形数据的分析处理方法对于保障城市交通线网安全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文以提出一系列先进、科学、高效率的隧道监测方法以及合理、规范的数据分析和预警系统,以满足隧道在整体施工过程中的长期监测以及局部区域的重点监测的目的。针对隧道监测方法、隧道监测坐标基准的建立、评估精度分析、断面变形特征的提前以及变形数据的分析、预报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研究、了解现有隧道变形监测的内容、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在隧道施工期间,进行超前地质预报监测,为施工提够安全预警。介绍了TSP系统,针对其在隧道这一特殊环境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针对隧道围岩进行确切剖析,确定准确的地质信息资料,分析岩性与形成变形的相关性,为隧道是否采取变形监测以及何种监测方法提供前期的警示效应。2.研究建立隧道变形基准网的方法,将提供断面相对变形信息和隧道整体绝对位移相结合。对基准网在隧道的布网、观测方式进行了研究,分别构建平面网和三角高程网。分析了基准网平面数据的预处理、网平差以及结果精度。提出了三角高程基准网的构建标准,构建高程控制网并研究其数据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测量机器人自动监测系统重点监测地表沉降和拱顶下沉,并结合回归分析法构建监测数据处理函数模型,进行数据处理,预报分析变形趋势。3.系统地阐述基于测量机器人在隧道仰拱路基区域压实质量的监控方法。它包括过程控制方法即对压实工艺参数(如碾压轨迹、速度、遍数、平整度等)的检测方法,以及通过利用重型击实法和灌砂法相结合更准确的测定碾压压实度的方法。从而为隧道仰拱路基区域压实质量的保证,提供了更科学、更准确、更快速地监控方法。4.系统阐述利用三维扫描技术监测隧道断面变形,弥补研究扫描断面的拟合断面特征信息来代替目前主要的以少量单点位移来分析断面变形的方法。研究了不均匀B样条曲线的拟合方法以及断面扫描数据的非断面信息的自动剔除算法。通过研究曲线之间的距离度量方法,分析断面曲线的变形特征提取方法。同时分析比较了自由曲线之间的距离度量算法,确定了Hausdorrf距离作为隧道断面变形特征的距离度量。详细介绍了自由曲线之间的Hausdorrf距离的计算方法,并应用于某隧道断面实测计算。5.利用遥感GIS技术,结合遥感影像和地形图构建三维影像模型的知识,针对隧道施工塌陷区域进行分析研究,确定塌陷范围及分布序列。根据塌陷监测需求,选取GPS监测点,对塌陷区域进行变形监测。同时利用数值分析算法对变形监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塌陷区域的变形对隧道施工影响的动态。通过研究数值分析方法中变换参数的问题,提出了顾及施工隧道突发事件的分析预报模型。

庄光阳[7](2012)在《复杂地区大型项目控制网设计与实施——广深沿江高速公路广州、东莞段施工测量控制网》文中指出施工测量控制网的设计、实施与管理虽是高速公路施工中一项基础性工作,但对于跨越时间较长的大型项目并且点位处于复杂地区的施工测量控制网,如何既满足施工又要保证成果可靠,网形设计与过程控制实施是一项关键点与难点。本文结合广深沿江高速公路广州、东莞段施工测量控制网的实践,总结了克服这些难点的一些有效措施。

黄剑飞[8](2011)在《高速铁路无砟轨道三维检测系统研制及误差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无砟轨道在施工过程中必须保证其初始的高平顺性,在运营过程中要及时检测轨道变形与位移对平顺性的影响,需要使用高精度的检测设备对轨道进行精调与检测。本文在对我国无砟轨道检测需求深入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国内外技术的广泛比较和消化,开发出一套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便携、智能、高精度CTL2006A型无砟轨道三维检测系统,对促进我国高速铁路的发展具有显着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以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体系的建立作为切入点,论述了传统铁路工程测量的缺点与不足。针对无砟轨道对精调及检测的要求,提出了轨检系统内部几何参数和外部几何参数测量一体化的设计方案,构建了无砟轨道检测的理论体系,建立了无砟轨道三维检测的数学模型。对无砟轨道三维检测系统的架构、技术、界面及功能进行了设计,解决了系统研制过程中自由设站自动观测、无线电通讯及数据后处理等关键技术问题,并在Visual Studio.NET平台上进行软件集成并得到实现。最后,作者探讨了无砟轨道三维检测系统的误差来源并对其进行了分类,建立了轨道检测中误差影响的数学模型,对误差影响的机理进行分析。系统采用Helmert方差分量估计的抗差解来解决测站平差中随机模型误差和观测值粗差对平差结果的影响,并提出了削弱其它误差影响的解决办法。通过系统相关实验数据,对系统内部几何参数测量的不确定度进行评价,在考虑CPⅢ控制点精度条件下通过最小二乘配置方法对系统外部几何参数测量的精度进行了分析。评价和分析的结果表明,CTL2006A型无砟轨道三维检测系统的精度满足我国无砟轨道精调施工与轨道检测的需要,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精度水平。

薛贵东,陈永军,尚小琦[9](2009)在《深圳湾公路大桥首级控制网的监理测量》文中研究说明介绍了深圳湾公路大桥首级控制网的构成和精度,着重叙述了控制网整网独立复核测量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数据处理的过程,将独立复核测量成果与施测单位的测量成果进行比较并得出结论。针对深、港两地不同高程系统之间存在系统差的计算,给出了具体计算方法,给类似的工程项目的具体实施提供了参考。明确了在进行测量监理过程中所要做的具体工作,总结了在测量监理中应把握的关键环节。

王琼[10](2008)在《RTK测量精度分析与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RTK技术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由GPS测量技术发展而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RTK技术与传统测量手段相比在碎部测量、控制测量,放线、测点等工作中表现出极大的优势。本文以RTK技术与传统测量手段的不同之处为切入点,对高等级的基准测量成果与同名RTK点的测量成果进行比较;研究了RTK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小面积范围内RTK大地高拟合后代替正常高的精度;分析了RTK测量中点位误差随距离的变化关系。总结出RTK测量中的一些经验,对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二、深港西部通道平面及高程控制网联合测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深港西部通道平面及高程控制网联合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1)乐清湾跨海大桥节段梁桥施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BIM技术在节段梁桥梁施工中的应用
    2.1 BIM技术发展现状
    2.2 BIM技术在节段梁桥建设中的应用价值
        2.2.1 BIM建模与数字模拟可视化技术
        2.2.2 设计图纸的协同管理与施工方案优化
        2.2.3 施工组织模块协同管理
        2.2.4 运用BIM技术进行施工进度的协同管控
        2.2.5 运用BIM技术进行质量、安全协同管控
    2.3 运用BIM技术进行经营、计量的协同管理
    2.4 运用BIM技术进行施工原材的采购、仓储、下料的协同管理
    2.5 小结
第三章 短线匹配法节段梁双向测量监控预制施工工法
    3.1 节段桥梁施工工法
    3.2 短线匹配法节段桥梁施工工法特点
        3.2.1 标准截面节段梁短线匹配法预制
        3.2.2 变截面节段梁短线匹配法预制
    3.3 适用范围
    3.4 工艺原理
        3.4.1 标准截面节段梁短线匹配法
        3.4.2 变截面节段梁短线匹配法
    3.5 预制节段梁
        3.5.1 预制总体流程
        3.5.2 变截面节段预制顺序的确定
        3.5.3 混凝土浇筑及养护
        3.5.4 横向预应力施工
        3.5.5 节段转运和存放
    3.6 节段梁预制阶段线形控制
    3.7 质量控制
        3.7.1 短线法施工测量注意事项
        3.7.2 短线法匹配精度控制标准
    3.8 小结
第四章 节段梁模板结构验算
    4.1 验算说明
        4.1.1 设计、验算依据
        4.1.2 节段梁模板结构简介
        4.1.3 主要技术参数与荷载
    4.2 外模系统验算
        4.2.1 有限元模型
        4.2.2 计算结果
    4.3 内模系统验算
        4.3.1 有限元模型
        4.3.2 计算结果
    4.4 底模系统验算
        4.4.1 有限元模型
        4.4.2 计算结果
    4.5 端模系统验算
        4.5.1 有限元模型
        4.5.2 计算结果
    4.6 小结
第五章 节段梁拼装施工技术
    5.1 节段箱梁拼装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5.1.1 梁段出梁前检查
        5.1.2 支座安装质量控制
        5.1.3 箱梁节段拼装线形控制
        5.1.4 湿接缝施工质量控制
    5.2 拼装施工总体思路
        5.2.1 从下部结构工期考虑
        5.2.2 从环境考虑
        5.2.3 从桥梁施工考虑
    5.3 桥面吊机构造、安装与拆除
    5.4 0号梁段施工
    5.5 桥面吊机悬拼施工
    5.6 合龙段施工
    5.7 箱梁的运输方式
    5.8 架设方式
    5.9 架梁施工顺序
        5.9.1 1号桥
        5.9.2 2号桥
    5.10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2)基于多源监测数据的矿区地表沉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传统沉陷监测方式
        1.2.2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监测方式
        1.2.3 差分干涉测量监测
        1.2.4 无人机地面监测应用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无人机摄影测量系统
    2.1 摄影测量概述
        2.1.1 摄影测量的定义
        2.1.2 摄影测量的基本概念
        2.1.3 共线方程
    2.2 四旋翼无人机安尔康姆md4-1000
        2.2.1 安尔康姆md4-1000 的优点
        2.2.2 安尔康姆md4-1000 的技术数据
    2.3 地面站系统
        2.3.1 航线规划软件
        2.3.2 ContextCapture数据处理
    2.4 多旋翼无人机摄影测量在地表沉降监测中的应用优势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无人机相机的校验
    3.1 无人机摄影测量精度的影响因素
        3.1.1 成像分辨率
        3.1.2 安置摄像机设备的稳定性误差
        3.1.3 几何畸变误差
    3.2 相机校验方法
        3.2.1 传统的校验方法
        3.2.2 基于主动视觉的相机校验方法
        3.2.3 相机自校验方法
    3.3 校验实验与结果分析
        3.3.1 制作校验素材
        3.3.2 校验过程
    3.4 误差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矿区沉陷区变形监测与数据处理系统研发
    4.1 研究区简介
        4.1.1 研究区位置
        4.1.2 交通情况
        4.1.3 地形、地貌
        4.1.4 矿区开采情况
    4.2 观测站的布设
        4.2.1 观测站设计
        4.2.2 控制点的埋设方法
        4.2.3 控制网连接测量
        4.2.4 观测方案
    4.3 观测站实测数据
        4.3.1 控制点数据
        4.3.2 监测点垂直变形监测数据
    4.4 矿区地表监测数据处理与管理系统
        4.4.1 系统开发技术简介
        4.4.2 系统分析
        4.4.3 系统设计
        4.4.4 系统实现
    4.5 沉降变形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无人机摄影测量方案设计与实施
    5.1 测区外业数据采集
        5.1.1 像控点的选取与布设
        5.1.2 像控点的测量
        5.1.3 航线规划与实施
    5.2 测区内业数据处理
        5.2.1 空中三角测量
        5.2.2 模型重建
    5.3 无人机摄影测量数据沉陷结果分析
        5.3.1 精度评定
        5.3.2 监测效果对比分析
        5.3.3 目视解译航片裂缝图
    5.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地铁控制测量方案设计与应用 ——以济南地铁R1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2 地铁控制测量概述
    2.1 引言
    2.2 地面控制测量
    2.3 联系测量
    2.4 地下控制测量
    2.5 本章小结
3 平面控制测量
    3.1 引言
    3.2 卫星定位控制测量
    3.3 精密导线测量
    3.4 本章小结
4 高程控制测量
    4.1 高程控制网的布设
    4.2 水准标石类型与埋设
    4.3 外业观测
    4.4 数据处理
    4.5 本章小结
5 济南地铁R1线控制测量技术方案设计与分析
    5.1 概述
    5.2 设计方案
    5.3 外业测量
    5.4 数据处理
    5.5 控制复测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航空重力测量数据处理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序言
    1.1 研究现状
        1.1.1 航空重力测量数据处理的发展
        1.1.2 航空重力向下延拓的研究进展
        1.1.3 航空重力数据融合和确定大地水准面方法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2 航空重力测量基本理论
    2.1 序言
    2.2 坐标系统与坐标转换
        2.2.1 常用坐标系统
        2.2.2 坐标矢量的坐标转换
    2.3 航空重力测量的数学模型
        2.3.1 航空标量重力测量的数学模型
        2.3.2 航空矢量重力测量的数学模型
    2.4 航空重力测量的基本问题
        2.4.1 维持传感器的稳定指向方法
        2.4.2 重力加速度分离方法与测量系统分类
    2.5 平台式重力测量原理
        2.5.1 零长弹簧测量理论
        2.5.2 观测方程
    2.6 平台式航空重力测量的时间同步误差改正
    2.7 平台式航空重力测量的倾斜误差改正
        2.7.1 平台倾斜角特性
        2.7.2 倾斜误差影响的传统改正方法
        2.7.3 基于平台建模的倾斜误差改正方法
    2.8 本章小结
3 融合捷联式(SINS/GPS)和平台式航空重力数据处理的理论与方法
    3.1 引言
    3.2 捷联式的解算原理
        3.2.1 解算方法
        3.2.2 航空重力测量对加速度计的精度要求分析
    3.3 捷联式和平台式重力融合方法
        3.3.1 捷联式和平台式的互补性分析
        3.3.2 融合公式的导出
    3.4 南极航空重力项目的捷联式和平台式重力数据融合实验.
        3.4.1 数据介绍
        3.4.2 平台式航空重力测量数据处理
        3.4.3 融合处理及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航空重力向下延拓理论和方法
    4.1 引言
    4.2 向下延拓误差影响分析
        4.2.1 逆泊松积分模型
        4.2.2 移去恢复法实验
        4.2.3 系统误差与格网间隔、向下延拓高度关系
        4.2.4 偶然误差与格网间隔、向下延拓高度关系
    4.3 基于半参数的逆泊松积分向下延拓方法
        4.3.1 基于半参数的逆泊松积分模型
        4.3.2 半参数逆泊松模型实验
    4.4 基于半参数模型和正则化算法的两步法
        4.4.1 正则化向下延拓实验
        4.4.2 两步法向下延拓方法实验
    4.5 基于平面协方差函数的最小二乘配置法向下延拓方法
        4.5.1 平面谱方差函数
        4.5.2 平面对数方差函数
        4.5.3 衰减对数方差模型
        4.5.4 基于平面协方差函数的最小二乘配置向下延拓
    4.6 向下延拓方法的对比试验
        4.6.1 路易斯安那州(美国GRAV-D航空重力项目)试验
        4.6.2 青藏高原(模拟数据)试验
        4.6.3 比较分析
    4.7 本章小结
5 多类重力数据融合和台湾重力大地水准面的确定
    5.1 引言
    5.2 融合多类重力数据的最小二乘配置方法
    5.3 重力大地水准面确定的Stokes方法
        5.3.1 stokes方法的函数模型
        5.3.2 残差地形改正
        5.3.3 二维FFT计算方法
    5.4 联合GOCE、航空、船测和陆地重力数据确定台湾大地水准面
        5.4.1 数据介绍
        5.4.2 向下延拓结果分析
        5.4.3 台湾重力大地水准面的确定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未来工作的设想
附录A 分辨率的定义
参考文献

(5)高速铁路控制测量中的几个问题探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外高速铁路的发展及测量现状
        1.2.1 世界高速铁路建设的几种模式
        1.2.2 世界高铁的建设普遍具有的特点
        1.2.3 国外高速铁路测量现状
    1.3 国内铁路发展及测量现状
        1.3.1 国内铁路发展现状
        1.3.2 国内高铁测量现状
    1.4 我国高速铁路建设中的问题及研究内容
        1.4.1 存在的问题
        1.4.2 主要研究的内容
2 高速铁路各级控制网布设方法及精度要求
    2.1 CP0框架控制网的建立及精度要求
    2.2 CPⅠ基础平面控制网布设及精度要求
    2.3 CPⅡ线路平面控制网布设及精度要求
    2.4 CPⅢ铺轨控制网的布设及精度要求
    2.5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高程控制网精度分析
    2.6 国内外布网方式和精度比较分析
    2.7 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的主要误差
        2.7.1 投影变形所产生的坐标误差
        2.7.2 仪器和人为环境造成误差的影响分析
    2.8 本章小结
3 边角交会自由设站法在高铁线路建设中的应用分析
    3.1 国内常用的几种高铁轨道板
        3.1.1 CRTSⅠ型双块式无碴轨道设计与特点
        3.1.2 CRTSⅡ型双块式无碴轨道的设计与特点
        3.1.3 CRTSⅠ型板式无碴轨道的设计与特点
        3.1.4 CRTSⅡ型板式无碴轨道的设计与特点
        3.1.5 板式无碴轨道仍需改进的地方
    3.2 板式无碴轨道轨道板铺设方法及精度分析
        3.2.1 CPⅢ平面网数据处理
        3.2.2 CPⅢ平面网测量指标要求
        3.2.3 作业中的注意事项
        3.2.4 边角后方交会原理
        3.2.5 精度评定
        3.2.6 高铁中自由重叠设站的精度分析
    3.3 CPⅢ 高程测量的新方法探讨
        3.3.1 CPⅢ高程精密水准测量方法
        3.3.2 精密三角高程测量的精度探讨
        3.3.3 三角高程测量的误差分析
        3.3.4 算例分析
        3.3.5 结论
    3.4 最远放样距离的计算
        3.4.1 平面放样最远距离的计算
        3.4.2 高程放样最远距离的计算
    3.5 自由设站法在长大型隧道贯通测量中的应用探讨
        3.5.1 边角后方交会网在隧道贯通测量中的优势分析
        3.5.2 边角后方交会网在隧道中的布设方法
        3.5.3 边角后方交会网测量的水平方向和水平距离的精度要求
        3.5.4 边角交会网在隧道测量中的误差检验方法探讨
        3.5.5 隧道贯通测量横向贯通中误差探讨
    3.6 本章小结
4 两种投影方法在高铁线路投影中的应用分析
    4.1 高斯-克吕格投影在高铁线路投影中的应用
    4.2 一种斜轴墨卡托投影模型在高铁线路投影中的应用
        4.2.1 投影球体空间直角坐标系的建立
        4.2.2 实例分析
    4.3 结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与结论
    5.2 不足之处和今后研究的方向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施工隧道监控量测技术与分析预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隧道变形监测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隧道变形分析方法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结构安排
第2章 超前地质预报在隧道施工监测方面的研究
    2.1 各种隧道超前预报方法的介绍
    2.2 研究内容
    2.3 TSP超前地质预报基本原理
        2.3.1 岩石弹性性质研究
        2.3.2 纵波与横波
        2.3.3 地震波传播的基本规律
        2.3.4 地震波的能量与球面扩散
        2.3.5 地震波的吸收衰减
        2.3.6惠更斯原理与费马定理
        2.3.7 TSP地震负视速度法原理
        2.3.8 绕射波归位原理
    2.4 TSP测量系统与数据处理系统
        2.4.1 TSP测量系统
        2.4.2 TSP数据处理系统
    2.5 应用实例
        2.5.1 工程概况
        2.5.2 地形地貌
        2.5.3 地质特征
        2.5.4 实地检测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隧道地表沉降和拱顶下沉的监测及分析预报
    3.1 测站边角交会网介绍
    3.2 控制网平差及精度分析
        3.2.1 测站边角交会网平面网数据预处理、粗差检验
        3.2.2 平面网平差
        3.2.3 平面精度分析
    3.3 测站边角交会网高程网平差及精度分析
        3.3.1 测站边角交会网三角高程控制网的建立
        3.3.2 高程控制网网平差
        3.3.3 高程控制网精度分析
    3.4 计算实例
        3.4.1 监测基点稳定性分析
        3.4.2 测站边角交会网平差分析
    3.5 隧道地表沉降监测
        3.5.1 地表沉降监测点布设
        3.5.2 地表沉降监控量测频率
        3.5.3 监控量测控制基准
    3.6 监控量测数据处理
        3.6.1 回归分析方法
        3.6.2 常用的回归函数
        3.6.3 监测数据分析
        3.6.4 建立回归函数
    3.7 隧道拱顶下沉监测
        3.7.1 拱顶变形监测点布设
        3.7.2 拱顶下沉监控量测频率
        3.7.3 拱顶下沉变化分析
        3.7.4 拱顶变形数据处理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仰拱路基施工面的碾压监测
    4.1 路基压实机理与影响因素
        4.1.1 路基压实机理
        4.1.2 路基压实质量影响因素
    4.2 基于测量机器人的隧道仰拱区域路基碾压质量控制参数
    4.3 基于测量机器人的碾压质量过程控制方法
        4.3.1 碾压轨迹
        4.3.2 碾压速度
        4.3.3 碾压遍数计算与平滑
        4.3.4 仰拱碾压面平整度方法分析研究
    4.4 测量机器人碾压应用实例
        4.4.1 仰拱填充
        4.4.2 仰拱碾压
        4.4.3 碾压数据处理
    4.5 碾压检测
        4.5.1 平整度检测
        4.5.2 压实度检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隧道施工断面变形分析研究
    5.1 三维激光扫描仪
        5.1.1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基本理论
        5.1.2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工作原理
        5.1.3 三维激光扫描技术的特点
    5.2 三维激光扫描数据处理
        5.2.1 隧道点云的采集
        5.2.2 点云预处理及建模分析
    5.3 实例应用
        5.3.1 隧道扫描数据处理过程
    5.4 B样条曲线
        5.4.1 B样条曲线基本理论
        5.4.2 B样条曲线拟合的参数化方法
        5.4.3 节点矢量的确定
        5.4.4 最优化曲线拟合
    5.5 隧道断面的B样条曲线拟合
        5.5.1 非断面信息点的剔除
        5.5.2 断面曲线拟合
    5.6 断面曲线之间的距离度量
        5.6.1 几何图形间的距离度量
        5.6.2 计算曲线间的Hausdorff距离
    5.7 实例分析
        5.7.1 隧道断面变形分析
        5.7.2 隧道断面形状监测分析
    5.8 本章小结
第6章 塌陷区域施工隧道监控量测的应用研究
    6.1 遥感GIS技术
        6.1.1 遥感影像几何校正
        6.1.2 遥感影像配准(重采样)
        6.1.3 图像正射校正
        6.1.4 DEM
    6.2 三维遥感图像的应用
        6.2.1 三维遥感图像模型
        6.2.2 遥感影像信息提取
        6.2.3 地面塌陷的信息提取
        6.2.4 地面塌陷的影像特征
        6.2.5 地面塌陷边界提取
    6.3 实例应用
        6.3.1 塌陷区域资料收集
        6.3.2 影像几何校正
        6.3.3 塌陷区域DEM
        6.3.4 塌陷变形发展状况及其机理分析
        6.3.5 塌陷变形影响因素分析
    6.4 塌陷变形监测与分析
        6.4.1 GPS塌陷变形监测
        6.4.2 监测成果及分析
        6.4.3 变形数值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后续工作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致谢

(8)高速铁路无砟轨道三维检测系统研制及误差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铁路轨道检测技术发展与现状
        1.2.1 动态轨道检测技术发展
        1.2.2 国外静态轨道检测技术发展
        1.2.3 国内静态轨道检测技术发展及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体系
    2.1 建立我国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体系的重要性
        2.1.1 国外高速铁路工程测量的经验
        2.1.2 传统铁路工程测量的缺点与不足
        2.1.3 建设我国高速铁路测量体系的必要性
    2.2 我国高速铁路工程测量体系的形成
        2.2.1 三网合一、分级布设测量体系
        2.2.2 高速铁路专用坐标框架网CPO
        2.2.3 CPⅢ轨道控制网
        2.2.4 轨道精密测量
    2.3 我国高速铁路工程测量的技术指标及精度要求
        2.3.1 各级平面控制网的技术指标及精度要求
        2.3.2 高程控制网的技术指标及精度要求
        2.3.3 轨道铺设的技术指标及精度要求
    2.4 轨道检测的基本原理
        2.4.1 弦测法检测原理
        2.4.2 惯性法检测原理
        2.4.3 无砟轨道三维检测系统测量原理
第三章 无砟轨道三维检测的数学模型
    3.1 轨道内部几何参数测量数学模型
        3.1.1 里程测量
        3.1.2 轨距测量
        3.1.3 超高(水平)测量
        3.1.4 高低测量
        3.1.5 轨向测量
        3.1.6 三角坑测量
    3.2 轨道外部几何参数测量数学模型
        3.2.1 小车棱镜中心坐标的获取
        3.2.2 棱镜坐标与线路中线坐标的转换
        3.2.3 寻找与轨道轴线点最近的设计中线段
        3.2.4 轨道轴线点到最近段的投影
        3.2.5 投影点设计高程计算
        3.2.6 投影点设计超高计算
第四章 无砟轨道三维检测系统的设计与开发
    4.1 无砟轨道三维检测系统功能及技术设计
        4.1.1 无砟轨道三维检测系统硬件组成
        4.1.2 无砟轨道三维检测系统技术定位
        4.1.3 无砟轨道三维检测系统工作界面
        4.1.4 无砟轨道三维检测系统的工作流程
    4.2 全站仪自由设站及其自动观测技术设计
        4.2.1 全站仪自由设站模块设计
        4.2.2 自由设站自动观测技术及其实现
        4.2.3 自由设站观测数据预处理
        4.2.4 测站点坐标平差
    4.3 轨道三维检测系统通讯设计
        4.3.1 轨检系统通讯协议
        4.3.2 轨检系统通讯程序实现
    4.4 轨道检测数据后处理算法及实现
        4.4.1 轨道检测偏差信息计算
        4.4.2 重叠区域测量数据处理
第五章 高速铁路无砟轨道三维检测系统的误差分析
    5.1 轨道检测的误差来源
        5.1.1 轨道检测中的系统误差
        5.1.2 轨道检测中的粗差
        5.1.3 轨道检测中的随机误差
    5.2 轨道检测误差影响的规律
        5.2.1 系统误差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5.2.2 粗差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5.3 削弱轨道检测中误差影响的对策
        5.3.1 削弱系统误差影响的办法
        5.3.2 削弱粗差影响的办法
    5.4 无砟轨道检测系统精度分析
        5.4.1 轨道内部几何参数测量精度分析
        5.4.2 轨道外部几何参数测量精度分析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9)深圳湾公路大桥首级控制网的监理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控制网构成
3 控制网基准和精度
4 控制网监理测量
    4.1 监理工作的具体内容
    4.2 独立复核测量
        4.2.1 平面控制网复核测量
        (1) 数据采集
        (2) 数据处理
        4.2.2 高程控制网独立复核测量
        (1) 数据采集
        (2) 数据处理
        (3) 高程控制网成果校核
        (4) 高程系统差常数
5 控制网独立复核测量结论
6 结束语

(10)RTK测量精度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GPS 定位相关理论
    2.1 GPS 的产生
    2.2 GPS 的组成
        2.2.1 空间卫星星座
        2.2.2 地面监控系统
        2.2.3 用户设备
    2.3 GPS 定位原理
        2.3.1 伪距测量
        2.3.2 载波相位测量
    2.4 GPS 静态测量
    2.5 GPS 动态测量
        2.5.1 RTK 概念
        2.5.2 动态整周模糊度的求解方法
第三章 研究基准的建立与精度评定
    3.1 高程控制网
        3.1.1 高程系统的选取
        3.1.2 高程控制网的施测
        3.1.3 高程控制网的数据处理与精度评定
    3.2 平面控制网
        3.2.1 平面坐标系的选取
        3.2.2 平面控制网的施测
        3.2.3 平面控制网的数据处理与精度评定
第四章 RTK 测量方法与精度分析
    4.1 RTK 测量坐标特性的分析
    4.2 RTK 高程与水准高程的比较
        4.2.1 RTK 高程数据处理方法
        4.2.2 RTK 高程测量
        4.2.3 实验数据分析
    4.3 RTK 平面测量精度分析
        4.3.1 基准站-流动站校正精度分析
        4.3.2 流动站-流动站校正精度分析
        4.3.3 两种校正方式精度对比
    4.4 RTK 测量影响因素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摘要
Abstract
导师及作者简介
致谢

四、深港西部通道平面及高程控制网联合测量(论文参考文献)

  • [1]乐清湾跨海大桥节段梁桥施工关键技术研究[D]. 雷鸣. 华东交通大学, 2020(04)
  • [2]基于多源监测数据的矿区地表沉陷研究[D]. 任本伟.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7)
  • [3]地铁控制测量方案设计与应用 ——以济南地铁R1线为例[D]. 杨吉明.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6)
  • [4]航空重力测量数据处理及应用研究[D]. 赵启龙. 武汉大学, 2017(02)
  • [5]高速铁路控制测量中的几个问题探讨分析[D]. 陈慧建. 东华理工大学, 2015(04)
  • [6]施工隧道监控量测技术与分析预报方法研究[D]. 邓文彬. 武汉大学, 2015(02)
  • [7]复杂地区大型项目控制网设计与实施——广深沿江高速公路广州、东莞段施工测量控制网[J]. 庄光阳. 科技与企业, 2012(13)
  • [8]高速铁路无砟轨道三维检测系统研制及误差分析[D]. 黄剑飞. 长安大学, 2011(01)
  • [9]深圳湾公路大桥首级控制网的监理测量[J]. 薛贵东,陈永军,尚小琦. 测绘技术装备, 2009(01)
  • [10]RTK测量精度分析与研究[D]. 王琼. 吉林大学, 2008(10)

标签:;  ;  ;  ;  ;  

深港西部走廊平面与高程控制网络联合勘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