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理想国第七卷

读书报告理想国第七卷

问:理想国|卷六、卷七:哲学王
  1. 答:第六卷主要谈论理想的城邦的统治者——哲学家,要使他们成为真正的统治者,必须使他们掌握最真正的知识——善的理念。
    苏格拉底的核心观点是,哲学家在世界上占少数,他们具有良好的记性,敏于理解,豁达大度,温文尔雅,爱好和亲近真理、正义、勇敢和节制。所以,这种人应当成为城邦的统治者。然而将要成为真正哲学家带弊的极少数人必须走一条曲折漫长的路,完成作为他们特有使命的最大学习。这最大学习就是去学习比正义和智慧还要高的最大知识——善的理念。善的理念相当于太阳。真理起源于善,就像光线起源于太阳一样。知识(正义和美等)相当于事物,它们起源于善,就像万物受太阳哺育生长一样。人的灵魂则相当于眼睛,借助太阳发出的光线而获得各种知识。
    第七卷苏格拉底提出一个“洞穴理论”,用这个例子说明哲学王的生活道路。
    看洞壁上的阴影,看火光下的实物,看夜咐宽空和夜空中的星光月光,然后看到太阳本身,就等于认识善的理念了。然而,哲学家不应该留恋高处的幸福生活(认识善的理念),他得参加管理国家的工作,不辞辛苦,再回到洞穴中和囚徒们同吃同住。
    要成为一个最好的管理人才,他们年轻时必须是战士,受过良好的体育和音乐教育,进一步还要学习算术,这个学科能够将灵魂引向真理。其次是几何学,再其次是天文学,接着还有和天文学成对的科学—蠢简族关于和谐的声音的科学。所有这一切,都只是辩证法的预备课程,唯有辩证法才是最高的科学,它引导理智去达到事物的本质。“当一个人企图靠辩证法通过推理而不管感官的知觉,以求达到每一事物的本质,并且一直坚持到靠思想本身理解到善者的本质时,他就达到了可理知事物的顶峰了。”
问:理想国洞喻在哪一章
  1. 答:理想国洞喻在第七章。
    柏拉图第七卷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学界称之为“洞穴隐喻”在这个故事中,柏拉图描述了一个洞穴式的山洞,只有一条长长的通道连接着,才有很弱的光线照进洞穴。一些从小就住在洞中,头颈和腿脚都被绑着,不能走动也不能转头,只能朝前看着洞穴的墙壁。
    在他们背后的上方,燃烧着一个火炬,在火炬和囚徒中间有一条路和一堵墙。而在墙的后面,向着火光的地方,还有些别的人,他们拿着各色各样的人偶,让人偶做出各种动作,这些囚徒看见投射在他们面前的墙壁上的影像,便错将这些影像当肆猜作真实的东西。
    这时,有一个囚徒被解除了桎梏,他站起来环顾四周并走出了洞穴,于是就发现了事物的真相,原来他所见到的全是假象,外边是一片光明的世界。于是,他再在也不愿过这种黑暗的生活了,而且想救出他的同伴。
    当他回到洞中的时候,他的那些同伴不仅不相信他说的每一句话,反而觉得他到上面跑了一趟,回来以后眼睛就被太阳烤坏了,居稿哪然不能像往前那样辨识“影像”了。由于他们根本不想离开这个已经熟悉的世界,所以就把这位好心人给杀了。
    相关信息介绍:
    《理想国》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创作的哲学对话体著作。全书主要论述了柏拉图心中理想国的构建、治理和正义,主题是关于国家的管理。涉及到了政治学、教育学、伦理学、哲学等多个领域,思键雹码想博大精深,几乎代表了整个希腊的文化,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20本学术书之一。
问:《理想国》之“洞穴中的囚犯”寓意是什么?
  1. 答:在第七卷,做了一个著名的比喻,其直接目的是要揭示“受过教育的人与没受过教育的人的本质”的不同及相关问题,人们一般称之为“洞穴喻”。在这个比喻中,柏拉图做了如下设想:有一个洞穴式的地下室,一条长长的通道通向外面,有微弱的阳光从通道里照进来。
    洞穴的比喻。他把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生活比作在阴暗洞穴里的居留。洞穴中的人们戴着镣铐,背向出口,只能勉强看到被火光投射在洞壁上的东西的模糊的影子。
    在柏拉图看来,感性实物只不过是变幻不定的影子,人们必须摆脱这些影子,走出洞穴。这两个比喻说明,“永久不变”的理念是第一性的,生灭变化的事物则是的。这是典型的理论。
    扩展资料:
    柏拉图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家,但是他的思想中包含着许多和科学因素。这在《理想国》中也有所体现。
    《理想国》中的核心比喻是“洞穴比喻”,全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在回应着它的隐喻。在《理想国》全书希腊文原本的第一个词是“下降”。也就是说,柏拉图笔下的弊亩闷在一开始就是下降,从高于此处的“洞穴”之处下降。
    在苏格拉底的谈话中,构造了城邦的政体,从第一部分摆脱最低处,第二部分则开始上升到最好的政体,第三部分处于最高处,详论最好政体的秘密,第四部分开始下降到最坏的政体乃至下降到地府。
    在《理想国》的“大洞穴”的建构之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洞穴比喻”不是柏拉图一个简单的文学意向,它是以现实世界为明确指归的“隐喻”。“隐喻”是哲学的方法,它的意象的造就、运用可以视为哲学,而隐喻的指归所体现的隐喻的制造者的现实维度,则是现实的生活,可以视为政治。所租弯以,《理想国》的隐喻体现了柏拉图的政治理耐卖想。
    参考资料:
读书报告理想国第七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