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监测首次加入春运

气象监测首次加入春运

一、气象监测首次加入春运(论文文献综述)

王祎楠[1](2021)在《气象类电视节目《第一印象》多模态话语研究》文中认为气象节目是传统的公共气象服务窗口。气象信息传播手段的更新不会影响对气象节目的相关需求。随着大众审美水平的提升,电视气象节目也不单单是专业性强的天气预报,而是融入了新鲜的元素,注入了时代的活力,使用了更多流行的语体和呈现方式。本文选取央视财经频道的早间气象节目《第一印象》作为样本,运用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探析气象类节目的传播特点,直观展现气象类节目不同话语模态之间的形式表现以及模态间互相依存的互动关系。同时,本文创造性的结合了传播学5W理论分析了气象类电视节目多模态话语传播的意义构建和特点。目前,国内外并未有学者将气象类电视节目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两者系统性交叉分析。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在广播电视中的实践,也弥补了该理论在气象类节目中研究的缺失。《第一印象》节目是央视财经频道的早间气象节目,承接早间资讯类节目《第一时间》,主打轻松活泼的节目定位,区别于传统意义上刻板的天气预报,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本文采取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以《第一印象》节目作为个案研究进行分析。文章前两个章节主要针对节目的语言模态、图像模态和声音模态进行剖析,运用文本分析和内容分析的方法将文段中的语气句式、修辞手法、标题特征、图像声音呈现意义等方面作出分析,并通过统计其特殊元素出现频次,发掘节目在模态运用上具有语言表达轻松活泼、图像声音表现紧跟热点话题的特点。第三个章节对《第一印象》节目的不同模态互动情况进行了分析,并运用传播学中5W理论对模态传播意义的构建进行阐述,能够发现在气象节目中语言、声音、图像三种模态具有较强的互动关系,互作补充给受众强烈的感官体验。文章的后两个章节将视角上升到了我国气象类电视节目整体发展现状,分别从传播特点、效果以及出现的问题三个层面进行分析。通过结合语言传播、主持传播中的相关理念总结出气象类节目不同模态呈现出程式化、可视化、规范化等传播特点。通过运用问卷调查法获取受众对气象节目的满意程度,并结合国外气象节目的先进经验总结出我国气象类电视节目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于菁[2](2020)在《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的应急联动处置研究 ——以上海市COCC为例》文中指出随着上海轨道交通网络化建设工作的不断推进,风险隐患呈现多元化、复杂化、长态化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设备数量大、系统类型多、网络布局广、乘客需求高等方面。突发事件逐渐成为了安全管理工作中的日常难题,对上海轨道交通的平稳运行造成了重大的干扰。而突发事件所具有的发生时空随机、发生概率频次高、影响范围深远、事故致因复杂多变等特征,形成了对现行应急联动处置机制的巨大考验,成为了近年来广受关注的发展热点。本论文主要以上海市轨道交通网络运营协调与应急指挥中心(COCC)为研究视角,对现行上海轨道交通所采用的“四长联动”应急处置机制进行系统思考和探索的过程。本论文通过文献研究、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式有效结合,以COCC为切入点,通过不同响应等级突发事件,分别借助与之相匹配的“实战”案例,分析并对比在实际应急联动处置过程中联动主体单位在参与数量、范围、影响等方面的实质性变化,COCC的重要职能以及联动主体单位间职能变化也是本论文的显着体现。同时本论文主要以协同治理理论为基础,分别从主体多元、共同准则、组织协作和系统互通四个特征入手,针对不同响应等级的突发事件,对上海轨道交通应急联动处置机制进行因果分析。同时进一步借助问卷调查及深入访谈的相关结果,对应急联动处置机制现存问题进行深入挖掘,充分探讨现行“四长联动”应急处置机制的问题和原因。本论文的研究表明:应急联动机制的不完善直接与应急联动主体“单一”、应急联动机制“存异”、应急联动协作“受限”和应急联动互通“不畅”存在着因果关联。同时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发现:应急联动处置机制的不健全不仅仅受人员、设备、技术、体系的制约,而且对资金投入程度、经济发展速度、技术水平支持等多重外部条件反应敏感,同样应急联动处置效果很大程度上与联动单位的配合度等都存在着客观的联系。本论文结合现行应急联动处置机制所存在的不足进行原因的深入解析,分别从引入应急联动多元化主体、完善应急联动共通准则、提升应急联动高效协作和构建应急联动系统互联的四个方面,以实际操作为原则导向,提出有效的基于人才、机制、技能、体系的合理化建议,旨在为完善上海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处置机制提供助力,进一步贯彻落实上海轨道交通以“申城地铁,通向美好生活”为宗旨的服务理念,期盼为未来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行业的发展贡献绵薄的学术之力。立足于现行上海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四长联动”应急处置机制,通过多理论文献支持及问卷、访谈所得数据实证分析得出现行COCC在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处置实际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借助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典型案例”进一步深入探寻产生该现状的原因,主要从应急联动处置的“横向”和“纵向”层面分别解析内部、外部各专业或各单位的“协作效果”及明晰各自职责所在,为优化未来上海轨道交通应急联动处置机制提供理论依据。

张钰[3](2020)在《科学与社会视角下的气候传播策略研究 ——以中国气象局为个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积极参与者,我国已将应对气候变化融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贡献了一条政府主导、全社会通力合作的中国路径,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引领者和示范者。在该路径中,“自上而下”的推动与“自下而上”的公众参与能否形成合力是成功与否的关键,而合力的形成高度仰赖于气候传播取得实效。中国气象局是我国气候传播的核心行动者,本文以之为研究对象,试对我国气候传播行动能力展开评析,从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寻求策略。研究主要采取个案研究方法,并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基本阐释框架,同时辅以深度访谈和比较研究等方法。从科学与社会视角出发进行审视,本文发现气候问题的特殊性使得气候传播困难重重,急需寻求破解之道。气候问题所具有的高度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已然构成了促进公众理解的重大障碍,非但如此,当气候治理成为当务之急,气候传播的目标从追求公众理解转为唤起公众协同参与,难度进一步提升。气候变化与治理中蕴含的政治、经济、社会、法律、伦理等相关问题叠加涌现,其中相当部分与公众或个体利益攸关,面临着责任与权益、参与行动与改变既有生活方式等多元冲突的公众将更加难以被说服。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框架可见,中国气象局同时扮演着政府机关和科研机构的双重角色,还拥有报纸、电视台、网站以及其他新媒体矩阵等专业媒体下属机构,承担着丰富的功能,并置身于高度复杂的行动者网络之中,与其他行动主体之间互动频密。本文通过研究中国气象局与其他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相互作用机制,提出创新气候传播协同机制,提升行动者网络整体效能;秉持“恕”的心态,消解“交流的无奈”;强化IP运营,提升品牌综合影响力等建议,期冀对其探索更加高效融通的传播机制,提升我国气候传播综合效能有所启示。

武吉[4](2019)在《山区公路主动抗凝冰系统集成研究》文中认为山区公路具有线性复杂,纵长坡多,海拔高等特点。由于行车刹车频繁,路面抗滑衰减较快,路表功能降低,在冬季冰雪和冻雨天气条件下,路面结冰且不易融化,车辆制动失控,交通事故频发。抗凝冰微表处是一种新型的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技术,这种技术不仅能够修复路表功能,其混合料中特殊的抗凝冰集料可降低路表水的冰点,能够在一定温度范围内(-5℃以上)起到抑制路表凝冰的作用;道路预警喷洒除冰技术是一种较为智能的路面除冰方法,这种技术能够在冬季雨雪天气或路面结冰后及时响应喷洒除冰液,完成对路面的融雪化冰工作,但其缺点在于成本较高,不适宜于大面积应用。因此,研究如何将抗凝冰微表处及道路预警喷洒除冰技术有机结合,达到微表处养护全路段及智能喷洒系统特殊路段(纵长坡、隧道进出口、事故多发路段等)的主动抗凝冰、除冰的效果。主动抗凝冰系统对解决山区公路冬季冰雪天气引起的道路阻塞和行车安全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通过对现有抗凝冰微表处及道路预警喷洒除冰技术的文献研究与分析,提出主动抗凝冰系统的集成方案,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分析说明;然后进行材料的性能试验,并完成抗凝冰集料的制备,为AMS-3型微表处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做好准备;其次通过拌和试验、破乳时间试验、粘聚力试验完成对AMS-3型微表处混合料的级配设计,并通过湿轮磨耗试验及负轮粘砂试验确定改性乳化沥青的最佳用量,完成AMS-3型微表处混合料的配合比设计;之后对微表处抗凝冰材料的析出条件、封装材料的最佳破裂温度以及极限抗凝冰温度、降雨(雪)量进行试验探究,并为喷洒系统选择合适的除冰材料,通过结冰试验确定各浓度除冰材料的临界结冰温度;最后通过轮辙变形、湿轮磨耗、构造深度等试验对AMS-3型抗凝冰微表处的路用性能进行验证,通过校内组件微型智能喷洒系统证明其能够按照设定的参数完成喷洒任务,采用静态和动态(轮辙碾压)相结合的试验方法对主动抗凝冰系统的综合作用效果进行评价,并通过对主动抗凝冰系统建设成本的分析计算完成主动抗凝冰系统集成效果的整体评价。结果表明,在抗凝冰极限条件内AMS-3型微表处能够在物理化学综合作用下抑制路面结冰,当抗凝冰集料掺量为50%时,AMS-3型抗凝冰微表处的路用性能及抗凝冰性能均较好;微表处极限抗凝冰条件试验与喷洒材料临界结冰温度试验结果可作为智能喷洒除冰系统的设置工作参数;浓度为50%的新型复合CMA除冰液其临界结冰温度为-29℃,可抵御我国大部分地区冬季路面最低温度;路面凝冻预警系统的可靠性能够满足主动抗凝冰系统的设计和使用要求。系统综合抗凝冰性能的评价结果显示,本研究所集成的主动抗凝冰系统能够实现提前2小时凝冻预警,并完成抑冰融冰任务,虽然初期建设成本较高,但总体经济效益好。主动抗凝冰系统具有综合性强、智能化程度高、作业风险小及抑冰除冰效果好等特点。

丁蓉蓉[5](2018)在《航班时刻资源拍卖与协同分配问题研究》文中认为随着中国航空工业的不断发展,航班时刻资源优化配置日益成为航空运输业凾待解决的主要问题,航班时刻资源的管理也逐渐成为关注的焦点。为了提高我国航空业的运输效率,促进航空业健康、持续的发展,政府部门需要优化航班时刻的资源配置。本文首先从国内的航班时刻资源配置现状分析入手,以我国航班时刻分配机制的不足为切入点,结合国外研究的三大主要方面:航班起降时刻资源的产权、行政性配置效率以及市场化方式,展开大量的资料收集研究工作。结合中国国情,从政府机构、航空企业和机场建设三个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中国航班时刻资源的特点和管理配置实践,指出航班时刻资源分配和管理系统的改革路径,提出了加快立法确保政府依法管理、优化配送系统,开展拍卖和抽签的改革试点、实现信息的公开化和建立协调委员会等一系列相关的改革建议和设想。其次从法理的角度,深入分析了时刻拍卖的合法性,以及时刻拍卖收入的归属问题,具体从时刻的归属、二级市场的交易归属、现行中美两国的做法实践入手,提出了航班时刻拍卖收入既不归国家所有,也不归机场和空管部门所有,而应归航空公司所共有的新设想探讨,在此基础上对拍卖所得的用途也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再次,根据民航总局制定的《航班时刻资源市场配置改革试点方案》,对初级市场改革试点的两大机场:广州白云机场和上海浦东机场改革模式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其中白云机场主要是“时刻拍卖”为模式,上海浦东机场则以“时刻抽签+使用费”为模式。并根据航班时刻资源优化的主要特性,包括:派生服务的不可存储性,所需时间的异质性和不完全的市场竞争等,对航班时刻资源分配的方法进行优化,将拍卖模型引入航班时刻资源配置,求解不同模式下报价策略。最后,从协同决策入手,将传统的空管和航空公司两方作为协同主体,变成空管、航空公司和机场三方协同,并从旅客需求、飞行能力、航班接入要求、机场营业时间和特殊航班安排等角度,考虑几方协同情况下的航班规划问题,以时序数据挖掘中因果规划和时间序列规划两个定量规划方法的规划步骤,利用分析模型阐述了航班延误率、机场规模、新接入航班、机场疏散效率和市场潜力五个分析指标,给出分析指标的权重分配情况,并进行因果规划方法和时间序列规划方法的实例计算。在此基础上,最终选择时间序列规划方法为最优方法。全文通过以上对航班时刻资源的拍卖和协同分配问题研究,以期为我国今后的航班时刻资源配置优化工作提供实践参考,推动航空运输业可持续发展。

施延吉[6](2018)在《人民网《图解新闻》可视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新闻信息的数量每天呈现爆炸式增长,使得受众对其内容的关注时长和数量受到限制,碎片化、快速化、轻阅读成为当下受众的阅读习惯,而为了迎合社会环境、媒介环境和受众需求的不断变化,近年来,新闻可视化的报道方式以更加专业、深刻、直观的特征快速发展。新闻可视化,顾名思义,是用可视化的方式报道新闻,虽然目前学界和业界都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但新闻可视化已经广泛运用于纸媒、电视媒体、网络媒体和新媒体之中,这对拓宽新闻报道方式、深化新闻价值起到积极作用。图解新闻是大数据和读图时代下逐渐发展成熟的一种新闻文体和报道样式,借助图示性视觉符号将新闻信息之间的联系,通过可视化的形式展现出来,在有限的时间内,受众可快速掌握当下重大要闻和热点事件的来龙去脉。本文认为,图解新闻不同于图片新闻、图表新闻和数据新闻的报道方式,在内容叙述和呈现方式上具备新闻可视化的全部特征,是新媒体时代下一种重要的新闻可视化报道形式。本文以人民网的新闻可视化栏目《图解新闻》为研究对象,第一章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浏览我国新闻可视化实践的媒体平台,从理论概念和实践角度对新闻可视化和图解新闻的内涵、发展历程、特点进行梳理。第二章运用样本统计法和内容分析法对人民网《图解新闻》栏目进行具体研究,从新闻篇幅、报道题材、呈现形式、信息来源、新闻倾向性、受众参与度和社会影响力等角度进行单一或交叉分析,从中寻找规律、分析原因。最后两章分析得出人民网《图解新闻》可视化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优化新闻报道质量的策略,以及高校新闻可视化人才培养的方法策略,希望能为我国新闻可视化的发展提供借鉴。理论来源于实践,并指导实践,虽然本文大部分章节都是以人民网《图解新闻》可视化栏目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但是通过具体的实践案例来弥补理论空白和指导新的实践,是本文写作的立足点。

张红[7](2017)在《典型沿江城市空气污染物特征及与气象条件的耦合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安徽典型沿江矿业城市铜陵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区域30年气象观测资料和近2年铜陵市环境监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以及大气颗粒物的样品采集,采用先进的仪器对颗粒物中元素、多环芳烃等成分分析,结合气象科学、环境科学、大气化学等学科交叉理论,探讨了铜陵大气污染物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揭示了污染物形成与气象要素之间的耦合机制,为复杂地形城市大气污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1)基于对安徽省30年气候变化的特征分析,得出了风速和大气稳定度是影响大气扩散能力的主控因素,发现了铜陵不同时间段大气扩散能力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子;(2)研究了工业布局是引起六项基本污染物(S02、NO2、CO、03、PM2.5和PM1o)浓度空间差异的主要原因,将污染物浓度日变化划分为“单峰单谷”型和“双峰双谷”型两大类,得到“双峰双谷”型变化主要受人为影响所致;(3)阐明了大气颗粒物中元素及多环芳烃(PAHs)的时空变化特征,解析了元素及PAHs来源的贡献比例,发现PM10和PM2.5中来源复杂,而研究区车辆废气排放,煤燃烧,生物质燃烧是大气PAHs的主要来源;(4)基于污染物浓度与风速的耦合关系的研究,揭示不同风速对污染物浓度影响作用机制,得出了风速以<1m/s、1~6m/s和>6m/s时污染物浓度的变化特征:(5)研究了混合层厚度、污染物浓度和时间的变化特征,得出污染物最大日均浓度与混合层高度之间存在着负相关关系,阐明了混合层厚度对颗粒态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的作用关系:(6)基于对铜陵江陆风时间变化规律的研究,得出江陆风导致靠近长江处的污染物浓度低,白天会自沿岸向城市内输送,阐明江陆风引起的扰动风速能量Ev对PM10浓度的作用,揭示了污染物浓度与江陆风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

张怡[8](2014)在《安徽省气象局财务精细化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社会公共财政改革的不断发展,以及《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气象工作的通知》,气象事业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中央财政部门对气象业务的投入也在逐年增加,气象事业保持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随着中央投入的加大,对这些资金投入的管理和使用成为了气象事业发展过程中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发展的需要,相对于传统的粗放式财务管理模式,精细化管理是全新的理论与概念,主要目标是明确财务管理的定位与功能,通过信息化、标准化、规范化的管理方式,形成完善的工作管理制度、问责制与评估体系,有效提升财务管理的效率与管理质量。实行精细化管理的财务模式是新形势下气象事业发展的需要,是对现有财务管理方式、方法的完善和规范,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对财务管理方式的一次改革。气象部门实行“双重领导、部门为主”的管理体制,加之市县气象局所具有的“点多面广、高度分散”、单位小、人员少的特点,在尊重和保护其行使独立法人权利的前提下,实行精细化管理具有客观必要性。通过精细化管理可以进一步规范成本管理等财务活动,提高监督制约能力,加大风险防控手段,从而确保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提供科学可行的财务分析数据,更为科学理财提供决策依据。为此,气象部门在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全面提高财务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将部门预算等改革落实到财务工作的各个方面,将财务管理工作紧扣科学发展,做到谋划好发展,保障好发展,统筹好发展,推动气象事业又好又快的健康发展,并为建设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气象现代化体系提供保障。本文共分五个章节内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事业单位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内涵、特征和意义,再通过剖析安徽省气象局财务管理的现状,指明存在的弊端并引出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同时,以安徽省气象局为研究对象,重点论述了财务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内容,包括基本原则、主要目标、主要内容以及工作流程,并通过具体数据阐明了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带来的显着成效;最后通过分析气象部门财务管理的特点,提出进一步完善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具体措施。本文的特色之处在于,借鉴国内外对财务管理研究的一些成熟经验和做法,同时结合气象部门这一特殊体制的参公管理的事业单位,并以安徽省气象局为例论述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以及成效,为气象系统以及其他事业单位开展精细化管理提供一定程度可以借鉴的内容。

韩长安[9](2014)在《基于iOS平台的广东高速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小汽车进入千家万户,移动互联网和交通信息服务产业的逐步萌芽,给给出行者和高速经营管理者都带来了强烈的需求和冲击。随着智能手机价格和通信成本继续降低,以iPhone和Android智能手机为代表的移动终端,特别是千元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便利,必将影响人们对交通出行的信息获取、出行方式的选择与出行路径的动态变化,如何为出行者提供方便、及时、准确的交通信息,本论文因此应运而生。论文工作在深入调研分析的基础上,严格按照软件工程的相关方法和原理,从需求分析、系统设计(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系统实现和测试等方面,讨论了基于APPLE iOS的交通信息服务系统的实现方案和相关技术。系统开发过程中使用到的各种关键技术理论,如iOS技术、物联网与云计算的结合应用技术、服务与应用聚合(Mashup)技术、互联网开放平台(Open API)技术、基于地理位置(LBS)的推送技术等,并初步实现了高速快览、路况简图、高速地图、路况资讯、一键报料、服务设施、交通气象和个人中心等功能。论文最后简要分析了系统上线使用后功能创新点和下一步的研发展望。论文给出的研究成果已在实际应用中,应对了大量并发用户访问,系统功能界面友好,给出行者带来了极佳用户体验,达到了本论文的目标。

彭建[10](2013)在《基于IS模型的现代汉语连动词构式研究》文中提出连动词(如:扮演,抄送)由两个施事相同的动词语素V1V2构成,两动作先后发生,且V1在V2发生时终止,两者之间除必备的时间逻辑上先后顺序关系外,还可能同时具有结果、方式、目的中的某一种伴随关系。本文主要穷尽性筛选出《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及其它部分词典中的连动词共358个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且在CCL语料库检索系统中检索出3000余条例句作为封闭语料。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引出主题,第二、三、四为文章的论述主体,第五章为结语。第一章为绪论。主要对学界有关连动词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评价并大体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和主体内容,语料来源和选取方法,说明了本课题研究的缘起及研究的意义,最后说明研究方法。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介绍了连动词的各种特征、研究状况以及对它们的评价。第三章为理论框架,将认知语言学里的象似性和凸显观整合成一个IS新模型作为研究连动词的理论基奠,这也是本文的一个理论创新之处。第四章为语料分析,首先基于IS语料分析了连动词的语法、语义以及语用特征并辅以详细的语料。第五章为结语。本章总结了全文的研究情况,我们的研究目的是:第一是弥补长期以来连动词研究不系统、不深入、不全面的缺陷,努力丰富连动词的理论知识。第二是在了解前人对连动词研究情况的基础之上首次提出了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框架下的IS模型对连动词的研究赋予新的视角。不足之处:由于语料的有限性,可能分析的全面性不是那么的足够,另外本文的提出的理论模型难免带有一定局限性,有待进一步的发展与提高。本文的创新之处有以下两点:第一,首次提出了IS认知模型来解释现代汉语中连动词的潜在认知机制。第二,首次建立了一个由358个连动词、3000多CCL中句子组成的封闭语料库

二、气象监测首次加入春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气象监测首次加入春运(论文提纲范文)

(1)气象类电视节目《第一印象》多模态话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文献综述
        (1) 气象类电视节目的相关研究
        (2) 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的相关研究
第一章 《第一印象》节目的语言模态分析
    1.1 语境分析
        1.1.1 语境划分
        1.1.2 语气分析
    1.2 修辞风格分析
        1.2.1 增加引用,独具说服力
        1.2.2 短句对仗,韵律感十足
        1.2.3 善用比喻拟人,加强说理效果
    1.3 标题分析
        1.3.1 固定化结构,突出特点
        1.3.2 合理化修辞,亲切生动
        1.3.3 多样化用词,吸引力强
    1.4 副语言呈现特点分析
第二章 《第一印象》节目的图像及声音模态分析
    2.1 图像再现意义
    2.2 图像互动意义
        2.2.1 接触与社交距离
        2.2.2 态度和情感
    2.3 图像构图意义
        2.3.1 信息值
        2.3.2 取景
        2.3.3 显着性
    2.4 声音塑造意义
第三章 《第一印象》节目多模态话语的模态协同
    3.1 多模态话语交际模式划分
    3.2 模态间协同关系分析
        3.2.1 互补关系
        3.2.2 非互补关系
    3.3 多模态话语传播的意义构建
        3.3.1 语言模态传播的意义构建
        3.3.2 图像及声音模态传播的意义构建
第四章 气象类电视节目多模态话语传播特点
    4.1 语言模态传播程式化
        4.1.1 信息传播的叙事表现
        4.1.2 内容框架的范式表现
    4.2 图像模态传播可视化
        4.2.1 数据的精确统计
        4.2.2 图片的丰富观感
    4.3 声音模态传播规范化
第五章 气象类电视节目传播效果及不足
    5.1 气象类电视节目多模态话语传播效果
        5.1.1 语言模态效果
        5.1.2 图像及声音模态效果
    5.2 国外气象类电视节目先进经验
        5.2.1 情境再现模拟真实场景
        5.2.2 主持人的人文关怀
        5.2.3 行之有效的传播手段
    5.3 气象类电视节目不足
        5.3.1 语言内容缺乏易受性
        5.3.2 主持人表现力不足
        5.3.3 受众体验感缺失
        5.3.4 与频道定位不契合
    5.4 气象类电视节目提升路径
        5.4.1 语言词汇通俗化
        5.4.2 主持人风格突破
        5.4.3 增强技术应用及传播手段
        5.4.4 贴近频道定位品牌化运营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标题分类示例
    二、问卷报告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的应急联动处置研究 ——以上海市COCC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设计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2 研究方案设计与实施
    1.4 论文创新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城市轨道交通
        2.1.2 突发事件
        2.1.3 应急联动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协同治理理论
        2.2.2 危机管理“4R”理论
第三章 上海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处置的现状分析
    3.1 上海轨道交通基本发展现状
        3.1.1 上海轨道交通发展历程简介
        3.1.2 上海轨道交通网络运营与应急指挥中心(COCC)情况简介
        3.1.3 上海轨道交通基本运营状况
    3.2 上海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处置现状分析
        3.2.1 上海轨道交通突发事件现有应急联动预案现状
        3.2.2 上海轨道交通应对突发事件的“四长联动”应急联动处置现状
        3.2.3 基于上海轨道交通网络运营协调与应急指挥中心(COCC)的应急联动处置现状
        3.2.4 为防控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建立专项应急联动处置现状
第四章 上海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处置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应急联动主体“单一”
        4.1.1 参与联动主体简单
        4.1.2 联动主体权责“单一”
        4.1.3 联动主体处置技能固化
    4.2 应急联动准则“存异”
        4.2.1 联动人才队伍建设不规范
        4.2.2 联动技术支持平台不统一
        4.2.3 联动系统运行机制不完善
        4.2.4 联动执行保障机制不全面
    4.3 应急联动协作“受限”
        4.3.1 联动协作能力不足
        4.3.2 联动处置配合嫌隙
        4.3.3 联动过程职权不清
        4.3.4 联动管理权限时滞
    4.4 应急联动互通“不畅”
        4.4.1 联动专业技术沟通不足
        4.4.2 联动应急资源共享欠缺
        4.4.3 联动处置指令传达失误
第五章 上海轨道交通突发事件应急联动处置的建议
    5.1 引入应急联动多元化主体
        5.1.1 规范联动主体的引入
        5.1.2 拓宽联动主体职责权限
        5.1.3 加强联动处置技能更新
    5.2 完善应急联动共通准则
        5.2.1 规范联动人才建设机制
        5.2.2 搭建联动技术支持平台
        5.2.3 优化联动系统运行机制
        5.2.4 强化联动执行保障机制
    5.3 提升应急联动高效协作
        5.3.1 全面培养联动协作能力
        5.3.2 高效强化联动间默契度
        5.3.3 明晰联动处置职能要求
        5.3.4 合理规范联动管理授权
    5.4 构建应急联动系统互联
        5.4.1 加强联动专业技术沟通
        5.4.2 贯通联动资源共享模式
        5.4.3 建立联动指令传达核准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3)科学与社会视角下的气候传播策略研究 ——以中国气象局为个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当前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
        二、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气候治理的领导者和示范者
        三、公众对气候变化议题处于“高风险低认知”的状况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内气候传播研究
        二、国外气候传播研究
        三、中国气象局的气候传播研究
        四、文献分析
    第三节 理论来源与基本概念
        一、科学与社会理论
        二、行动者网络理论
    第四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问题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中国气象局在我国气候传播中的角色与功能
    第一节 行政管理部门与专业科研机构的双重角色
        一、中国气象局是国家气象行政管理部门
        二、中国气象局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科学支持
    第二节 承担气候传播行动者网络的核心行动者功能
        一、具有政府背景的研究机构,发挥官方智库作用
        二、参与和推动科学共同体的专业交流
        三、统筹协调其他行动主体的气候传播
        四、小结
第二章 中国气象局的气候传播实践与作为核心行动者意识的提升
    第一节 气候传播实践基本格局及其发展
        一、媒介形态发展
        二、全媒体矩阵格局
        三、借力明星效应开展科普宣传、强化气象传媒IP化运营
    第二节 科学与社会视角下公众主体意识的提升与气候传播面临的挑战
        一、从科学普及到公众参与科学,公众主体意识不断高涨
        二、气候传播科学对话面临挑战
    第三节 作为核心行动者意识的提升与公众参与气候传播模式的构建
        一、第一阶段(2010 年-2012 年)
        二、第二阶段(2012 年-2015 年)
        三、第三阶段(2015 年-2017 年)
        四、第四阶段(2018 年至今)
        五、小结
第三章 作为核心行动者的中国气象局气候传播行动能力评估
    第一节 中国气象局创新气候传播行动者网络协作的实际探索
        一、中国气候传播中的“行动者”与“异质性网络”
        二、气候传播的“转译”:从参与主体到赋能主体
    第二节 与气候传播网络中重要非人类行动者的互动
        一、建立政策制度过程中的行为分析
        二、新媒体技术构建新的交流环境
    第三节 气候传播行动者网络协作的现存问题与治理挑战
        一、气候传播行动者网络的发展概况
        二、气候传播行动者网络的挑战分析
第四章 中国气象局赋能我国气候传播网络行动力的创新路径
    第一节 创新气候传播协同机制,提升行动者网络整体效能
        一、发挥核心行动者功能,改革传统协作机制
        二、激发企业与新媒体技术行动效能,提升行动者网络创新能力
        三、基于科学与社会视角,鼓励公众成为新的关键行动者
    第二节 秉持“恕”的心态,消解“交流的无奈”
        一、气候正义视角下交流的无奈
        二、在“己所不欲”和“己之所欲”之间寻求平衡
        三、优化话语方式 创新传播策略
    第三节 强化IP运营,提升品牌综合影响力
        一、内容生产IP化,提升中国气象局品牌价值
        二、以优质IP引领整合塑造中国气候传播行动者网络品牌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附件

(4)山区公路主动抗凝冰系统集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路面融冰化雪技术简介
        1.2.2 国内外自融冰型路面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智能喷洒除冰系统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融雪剂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主动抗凝冰系统集成方案和机理分析
    2.1 主动抗凝冰系统集成方案
    2.2 AMS-3型抗凝冰微表处
        2.2.1 物理抗凝冰作用机理
        2.2.2 化学抗凝冰作用机理
        2.2.3 物理化学综合作用抗凝冰机理
    2.3 路面凝冻预警系统
        2.3.1 集成机理
        2.3.2 系统组成
        2.3.3 功能和特点
    2.4 自动喷洒除冰系统
        2.4.1 水源工程
        2.4.2 枢纽工程
        2.4.3 管网和喷洒头工程
第三章 主动抗凝冰系统关键技术
    3.1 抗凝冰微表处材料的选择和制备
        3.1.1 乳化沥青的制备
        3.1.2 集料和橡胶颗粒的选择及技术指标
        3.1.3 抗凝冰集料的制备
    3.2 抗凝冰微表处混合料配合比设计
        3.2.1 矿料级配设计
        3.2.2 拌和试验
        3.2.3 破乳时间试验
        3.2.4 粘聚力试验
        3.2.5 改性乳化沥青最佳用量
    3.3 抗凝冰性能研究
        3.3.1 确定抗凝冰材料析出条件
        3.3.2 确定封装材料最佳破裂温度
        3.3.3 确定临界温度和临界降雨(雪)量
    3.4 智能喷洒系统关键技术
        3.4.1 喷洒材料的选择
        3.4.2 喷洒量的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主动抗凝冰系统集成效果评价
    4.1 抗凝冰微表处路用性能评价
        4.1.1 抗轮辙变形性能
        4.1.2 耐磨耗性能
        4.1.3 水稳定性
        4.1.4 抗滑性能
    4.2 智能喷洒除冰系统可靠性评价
        4.2.1 路面凝冻预警系统
        4.2.2 自动喷洒除冰系统
    4.3 系统综合抗凝冰性能评价
        4.3.1 静态法
        4.3.2 动态法
    4.4 系统经济性能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创新性及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性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5)航班时刻资源拍卖与协同分配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技术现状分析和对本文研究的提示
    1.3 研究目标和关键问题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中涉及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本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航班时刻相关研究综述
    2.1 国外研究综述
        2.1.1 航班时刻资源的产权归属
        2.1.2 航班时刻资源行政分配效率研究
        2.1.3 航班时刻资源配置市场化研究
        2.1.4 航班时刻资源优化研究
    2.2 国内研究综述
        2.2.1 对国外航班时刻分配政策的介绍
        2.2.2 对中国航班时刻分配政策的分析
        2.2.3 对中国航班起降时刻优化的研究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航班时刻资源分配问题
    3.1 国内行政手段优化配置现行做法
        3.1.1 主要原则
        3.1.2 分配程序
    3.2 航班时刻资源供给模式对民航运输市场的影响
    3.3 目前国内航班时刻存在的问题
        3.3.1 执行单位发言不受重视
        3.3.2 机场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不足
        3.3.3 航班时刻资源分配的机制不完善
        3.3.4 缺乏协同决策,信息共享不及时
        3.3.5 先到先得原则的局限性
    3.4 国内航班时刻的改革措施建议
        3.4.1 加快立法步伐,确保依法行政
        3.4.2 优化分配系统,加强奖惩
        3.4.3 引入“拍卖”+“抽签”的方式,实现公平竞争
        3.4.4 实现信息公开
        3.4.5 设立高效的协调委员会
        3.4.6 公司、管制、机场协同决策
    3.5 国内航班时刻资源改革试点研究
        3.5.1 民航局启动航班时刻资源改革试点
        3.5.2 参与试点需要遵循的要求和条件
        3.5.3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航班时刻资源改革试点
        3.5.4 浦东国际机场航班时刻资源改革试点
        3.5.5 抽签从理论到实践
        3.5.6 市场对拍卖的质疑
        3.5.7 拍卖、抽签与祖父权利的比较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航班时刻拍卖的相关法理分析
    4.1 航班时刻拍卖的合法性分析
    4.2 航班时刻拍卖收入归属的分析
        4.2.1 二级市场交易所得归属
        4.2.2 航班时刻归属
        4.2.3 我国和美国对航班时刻拍卖归属的现实处理
    4.3 航班时刻与拍卖收入归属的新思路
        4.3.1 航班时刻与拍卖收入都不应归国家所有
        4.3.2 航班时刻与拍卖收入都不应归机场和空管部门所有
        4.3.3 航班时刻拍卖收入应当归航空公司共有
    4.4 航班时刻拍卖收入的使用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航班时刻拍卖模型优化研究
    5.1 航班时刻分配的主要特性
        5.1.1 所需时间的异质性
        5.1.2 派生服务的不可存储性
        5.1.3 不完全的市场竞争
        5.1.4 起飞降落的时空配对
    5.2 航班时刻分配需要明确的问题
    5.3 航班时刻分配的流程建议
    5.4 航班时刻分配的优化基础
        5.4.1 建立资源优化配置补充投资和激励机制
        5.4.2 寻求合理的优化配置方法提高配置效率
        5.4.3 促进时刻资源的流动提升效益
        5.4.4 落实公共政策,提高服务便利性
    5.5 拍卖模型机制设计
        5.5.1 几种常见的拍卖模型
        5.5.2 拍卖机制设计
        5.5.3 最优拍卖机制设计
    5.6 航班时刻拍卖模型假设
    5.7 航班时刻使用权拍卖模型
        5.7.1 航班时刻使用权首价封标拍卖模型
        5.7.2 航班时刻使用权第二价格封标拍卖模型
    5.8 航班时刻拍卖模型优化
    5.9 算例验证及结果讨论
    5.10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协同策略的航班时刻分配模型研究
    6.1 协同策略的相关研究
    6.2 协同策略在我国航班时刻计划研究的初步探索
        6.2.1 机场协同决策系统核心元素
        6.2.2 机场协同决策系统子系统
    6.3 协同决策算法
    6.4 延迟接受决策算法
        6.4.1 参与决策的主体
        6.4.2 各自的激励目标
        6.4.3 时隙匹配模型
    6.5 协同决策算法与延迟接受决策算法的比较
    6.6 基于时序数据挖掘的航班时刻协同策略规划方法分析
        6.6.1 分析模型
        6.6.2 实例规划与分析
        6.6.3 实验结果与讨论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工作的总结
    7.2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
    7.3 对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6)人民网《图解新闻》可视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来源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路径和方法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新闻可视化与图解新闻
    第一节 新闻可视化概述
        一、从可视化到新闻可视化
        二、新闻可视化及相关概念界定
        三、新闻可视化的特征
    第二节 图解新闻概述
        一、图解新闻的内涵
        二、图解新闻历史溯源
        三、图解新闻与新闻可视化的联系
    第三节 国内媒体图解新闻可视化实践现状
        一、大放异彩——网络媒体的新闻可视化实践
        二、突围利器——纸媒的图解新闻可视化探索
        三、多维呈现——电视媒体的图解新闻可视化成果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人民网及其《图解新闻》的可视化
    第一节 人民网及其《图解新闻》
    第二节 《图解新闻》样本设计
        一、类目建构
        二、抽样方式及原则
    第三节 《图解新闻》可视化分析
        一、报道数量统计与分析
        二、新闻题材分析
        三、呈现方式分析
        四、信息来源地分析
        五、报道倾向性分析
        六、受众参与度分析
        七、社会影响力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人民网《图解新闻》可视化的不足
    第一节 内容呈现层面
        一、重图表效果轻深度分析
        二、报道程式化可视化效果低
        三、制作周期长新闻时效性弱
    第二节 受众参与层面
        一、动态交互类新闻稀缺
        二、缺少受众互动平台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民网《图解新闻》可视化发展策略
    第一节 优化内容提升图解质量
        一、坚持“内容为王”注重图与文的融合
        二、创建专业化数据库挖掘数据背后的新闻
    第二节 促进受众参与图解新闻的可视化生产
        一、创新报道呈现方式
        二、开设受众留言和互动调查板块
    第三节 提高互联网思维组建可视化团队
        一、提升从业人员的互联网思维
        二、建构可视化团队
    第四节 优化高校新闻可视化人才培养方式
        一、增设新闻可视化课程
        二、发挥跨学科背景优势
        三、将课程理论和教学成果融于实践中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7)典型沿江城市空气污染物特征及与气象条件的耦合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研究背景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空气污染时空特征
        1.3.2 空气污染与气候变化
        1.3.3 空气污染与气象条件
        1.3.4 灰霾与气象条件
        1.3.5 大气颗粒物元素特征
        1.3.6 大气中的多环芳烃特征
        1.3.7 空气污染与人体健康
    1.4 研究思路、技术路线及工作量
        1.4.1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4.2 本研究工作量
第二章 采样测试与监测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颗粒物样品采集与测试
        2.2.1 样品采集
        2.2.2 样品预处理
        2.2.3 样品测试化验
        2.2.4 质量控制
    2.3 污染物浓度监测
        2.3.1 监测站点位布置
        2.3.2 监测时间
        2.3.3 质量控制
    2.4 气象要素观测
        2.4.1 区域地面气象观测
        2.4.2 研究区地面气象要素观测
        2.4.3 高空气象要素观测
        2.4.4 加密地面气象监测
第三章 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大气扩散能力影响的研究
    3.1 概述
    3.2 气象要素计算方法
    3.3 气候变化特征
        3.3.1 区域气候变化特征
        3.3.2 研究区气候变化特征
    3.4 大气扩散能力
    3.5 气候变化对大气扩散能力影响
        3.5.1 区域大气扩散能力变化特征
        3.5.2 研究区大气扩散能力变化特征
    3.6 小结
第四章 污染气象特征、空气污染物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及来源
    4.1 概述
    4.2 AQI变化特征
    4.3 霾日变化特征
        4.3.1 区域霾日变化特征
        4.3.2 研究区霾日变化特征
    4.4 研究区污染气象特征分析
        4.4.1 风向
        4.4.2 风速
        4.4.3 温度
        4.4.4 湿度
        4.4.5 压力
    4.5 污染物浓度时间变化特征
        4.5.1 气态污染物
        4.5.2 颗粒态污染物
    4.6 污染物浓度空间变化特征
        4.6.1 气态污染物
        4.6.2 颗粒态污染物
    4.7 污染物空间差异特征分析
    4.8 污染物来源特征判断
        4.8.1 基于污染物间特征的来源判断
        4.8.2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来源判断
    4.9 小结
第五章 颗粒物中元素赋存特征及来源分析
    5.1 概述
    5.2 采样期间PM_(2.5)和PM_(10)浓度变化特征
    5.3 冬季和春季PM_(2.5)和PM_(10)元素含量特征
    5.4 不同空气质量指数下PM_(2.5)和PM_(10)元素含量水平特征
    5.5 元素富集因子分析
    5.6 颗粒物赋存特征分析
    5.7 颗粒物中元素来源分析
    5.8 小结
第六章 颗粒物中多环芳烃分布特征、来源及健康风险评估
    6.1 概述
    6.2 颗粒物中PAHs组成
    6.3 颗粒物中PAHs含量及分布特征
    6.4 颗粒物PAHs来源分析
        6.4.1 基于主成分分析(PCA)法来源判断
        6.4.2 基于分子特征比值法来源判断
    6.5 健康风险评估
    6.6 小结
第七章 气象条件与空气污染特征的耦合关系研究
    7.1 概述
    7.2 气象要素与污染物浓度相关性分析
    7.3 风向对污染物浓度分布的影响分析
        7.3.1 污染物浓度与风向的关系
        7.3.2 风向对污染物浓度差异性分析
    7.4 风速与污染物浓度的耦合及影响机理研究
        7.4.1 风速与污染物浓度耦合关系
        7.4.2 风速对污染物浓度影响机理研究
    7.5 混合层厚度与污染物浓度的特征分析
        7.5.1 混合层厚度时间变化特征分析
        7.5.2 混合层厚度与污染物浓度的耦合关系
    7.6 小结
第八章 典型沿江城市污染物扩散的局地气象条件研究
    8.1 概述
    8.2 研究区江陆风时间变化特征
    8.3 江陆风成因机制研究
    8.4 局地气象条件对研究区污染物扩散的影响机制研究
    8.5 小结
第九章 结论与创新点
    9.1 主要结论
        9.1.1 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对大气扩散能力影响的研究
        9.1.2 研究区污染气象特征
        9.1.3 空气污染物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来源
        9.1.4 大气颗粒物元素赋存特征及其来源
        9.1.5 大气颗粒物多环芳烃分布特征、来源及其风险评估
        9.1.6 气象条件与空气污染特征的关系研究
        9.1.7 局地气象条件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9.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中文附图目录
    英文附图目录
    中文附表目录
    英文附表目录
致谢
学位申请者简介

(8)安徽省气象局财务精细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事业单位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二、事业单位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特征
    三、事业单位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的意义
第三章 、安徽省气象局财务管理的现状
    一、安徽省气象局概况
    二、安徽省气象局财务管理现状
    三、安徽省气象局实施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第四章 、安徽省气象局财务精细化管理模式的内容
    一、安徽省气象局精细化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二、安徽省气象局精细化管理的主要内容
    三、实施精细化管理取得的成效
    四、目前实施精细化管理存在的不足
第五章 、完善安徽省气象局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对策措施
    一、加强财务管理基础性工作
    二、加强财务管理信息化网络平台建设
    三、实行绩效预算,提高预算管理水平
    四、培养风险意识,建立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五、努力推进财务组织变革,创建新型财务组织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iOS平台的广东高速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1.1 关于广东高速信息服务平台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系统相关理论与技术
        1.3.1iOS开发平台技术简介
        1.3.2 服务与应用聚合(Mashup)技术
        1.3.3 互联网开放平台(Open API)技术
        1.3.4 基于地理位置的推送(Push)技术
        1.3.5 LNMP(Linux- Nginx-MySQL-PHP)网站服务器架构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2.1 不同对象对交通信息需求分析
    2.2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2.3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2.4 用例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概要设计
    3.1 系统总体设计
    3.2 系统功能设计
        3.2.1 系统软件总体架构
        3.2.2 系统功能总体架构
        3.2.3 后台数据处理功能设计
        3.2.4 前端展示功能设计
    3.3 网站服务器架构设计
    3.4 硬件架构设计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详细设计
    4.1 系统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4.1.1 后台数据处理功能模块详细设计
        4.1.2 iOS客户端应用软件功能详细设计
    4.2 数据库设计
        4.2.1 数据库概念设计
        4.2.2 数据库逻辑设计
        4.2.3 数据库物理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实现
    5.1 系统运行环境部署
    5.2 系统主要功能模块实现
        5.2.1 高速快览
        5.2.2 路况简图
        5.2.3 高速地图
        5.2.4 路况资讯
        5.2.5 一键报料
        5.2.6 服务设施
        5.2.7 交通气象
        5.2.8 个人中心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系统验证和测试
    6.1 高并发高负载系统部署
    6.2 系统功能测试与性能测试
        6.2.1 系统功能测试
        6.2.2 系统性能测试
        6.2.3 测试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IS模型的现代汉语连动词构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Acknowledgement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Motivation and Significance
        1.1.1 Motivation
        1.1.2 The Significance
    1.2 Research Scope
        1.2.1 The Targets of the Paper
        1.2.2 The Main Content
    1.3 Data Selection and Method
        1.3.1 The Data Selection of This Thesis
        1.3.2 The Research Method of this Thesis
    1.4 The Definition and Standard of SVC
    1.5 Layout of the Thesi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Introduction
    2.2 Previous Studies on Serial Verb Construction in Chinese
        2.2.1 The Review of Different Studies on the SVC in Chinese
        2.2.2 The Comments on the State of the SVC
Chapter 3 Theoretical Framework
    3.1 Introduction
    3.2 Theoretical Basis
        3.2.1 The Iconicity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3.2.2 Salience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3.3 Theoretical Integration: IS Model
        3.3.1 Ordering Iconicity and the SVC in Chinese
        3.3.2 Salience and the SVC
        3.3.3 The Necessity of IS Model
        3.3.4 Case Study
Chapter Four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4.1 Introduction
    4.2 Data Description and Distribution
        4.2.1 The Data Statistics
        4.2.2 The Difference in Degree of the SVC
    4.3 Data Analysis
        4.3.1 The Grammatical Features of the SVC
        4.3.2 Semantic Features of the SVC
        4.3.3 Pragmatic Features of the SVC
    4.4 IS Model and Data Discussion
    4.5 Summary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5.1 Main Contributions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References

四、气象监测首次加入春运(论文参考文献)

  • [1]气象类电视节目《第一印象》多模态话语研究[D]. 王祎楠. 山东大学, 2021
  • [2]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的应急联动处置研究 ——以上海市COCC为例[D]. 于菁. 华东师范大学, 2020(03)
  • [3]科学与社会视角下的气候传播策略研究 ——以中国气象局为个案[D]. 张钰. 青岛大学, 2020(02)
  • [4]山区公路主动抗凝冰系统集成研究[D]. 武吉.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5]航班时刻资源拍卖与协同分配问题研究[D]. 丁蓉蓉.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1)
  • [6]人民网《图解新闻》可视化研究[D]. 施延吉. 广西师范学院, 2018(01)
  • [7]典型沿江城市空气污染物特征及与气象条件的耦合关系研究[D]. 张红.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7(06)
  • [8]安徽省气象局财务精细化管理研究[D]. 张怡. 安徽大学, 2014(10)
  • [9]基于iOS平台的广东高速信息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韩长安. 电子科技大学, 2014(03)
  • [10]基于IS模型的现代汉语连动词构式研究[D]. 彭建.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3(S1)

标签:;  ;  

气象监测首次加入春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