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山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初探

矿山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初探

一、建立矿井地理信息系统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王国法[1](2022)在《煤矿智能化最新技术进展与问题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煤炭是我国一次能源中最经济、可靠的资源,煤矿智能化是实现煤炭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技术支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等八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加快煤矿智能化发展的指导意见》后,煤炭行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脚步逐步加快,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工业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采矿专业深度融合,推动了整个煤炭行业科技发展与工程应用至新的阶段。全面阐述我国自2019年以来智能化煤矿建设最新情况,分析了成功的典型技术与应用案例;详细阐述了煤矿智能化建设顶层架构全方位推动、指引技术进步与实践,构建了煤矿智能化基础理论体系,提出了分类分级智能化煤矿建设路径,基于不同地质煤层条件开展智能化煤矿建设示范工程,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在煤矿智能化基础理论架构方面,提出了智能化煤矿数字逻辑模型与数据推送策略,构建了煤矿巨系统智能化子系统多种类、复杂关联架构与协同机制。通过梳理现有生产系统和生产关系,研发了基于5G+新一代智能化系统、坚硬薄煤层大功率高效智能化开采成套技术与装备、"掘锚一体机+锚运破+大跨距转载"远程控制智能快速掘进系统成套技术与装备、智能通风系统、井下锂电池驱动人车无人驾驶系统及智能调度系统、固定岗位无人值守系统等。分析了我国煤矿智能化技术发展面临的瓶颈,提出了井下车辆和机器人电动化、井下无线发射功率、5G煤矿应用场景与生态、透明地质模型、智能巨系统兼容协同、连续自动掘进与掘支平行、采煤工作自动调高与调直、无人操作系统常态化运行可靠性、ABCD(即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煤矿技术体系、柔性煤炭生产供给体系等10个煤矿智能化技术发展方向及建设路径。

边庆平[2](2020)在《基于Web GIS的H市矿山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随着我国对矿产资源需求量的日渐增长,如何科学、高效、智能化地管理矿产资源,成为相关政府、企业和学术界共同面临的现实难题。Web GIS作为近年来GIS的最前沿技术,能够对异构、多源、海量的空间地理数据进行采集、存储、处理、分析和可视化。因此,将Web GIS技术引入到矿山信息管理中,构建面向海量、多源、异构的矿山信息管理的信息系统,对于政府和企业提升对矿产资源的管理效率,实现对矿产资源的精准化、科学化规划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基于Web GIS的H市矿山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展开研究,深入研究了 GIS和Web GIS技术的理论与技术、矿山信息管理的关键技术,然后分别研究了基于Web GIS的H市矿山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数据库设计和系统实现等内容。论文的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开展了相关的研究现状梳理、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研究,系统地分析了 Web GIS在矿山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相应成果为设计和实现基于Web GIS的H市矿山信息管理系统奠定了基础。(2)设计了基于Web GIS的H市矿山信息管理系统的总体架构。首先进行了面向系统构建的需求分析,确立了系统的建设目标与设计原则,明确了系统的设计思路与建设流程,设计了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与功能模块。(3)设计基于Web GIS的H市矿山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库。实现了矿山数据的采集与入库、矿山数据预处理与处理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构建了矿山数据模型,设计了矿山数据库表。矿山数据的采集与入库为数据模型构建前的数据特征分析提供了基本依据,矿山数据的预处理与处理保证了矿山数据的完整性和正确性,矿山数据建模在数据层和应用层之间建立了沟通的桥梁,为矿山数据的组织、存储提供了基本的逻辑数据结构,矿山数据库表的详细设计是其中的核心内容,也是基于Web GIS的H市矿山信息管理的最终底层实现。(4)设计和实现了 H市矿山信息管理系统。基于总体架构设计和数据库设计成果,阐述了矿山信息管理系统研制的关键技术并实现了实验系统的研制。展示了实验系统研制的最终成果,包括系统的总体架构、系统功能模块设计、系统开发环境介绍、系统的具体实现以及实验系统展示等功能模块;最后对本文研制的系统在H市矿山资源管理方面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

吴奶明[3](2020)在《智慧矿山建设发展方案及趋势的分析与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建设智慧矿山已成为发展趋势,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具有感知、联动、分析、决策能力的智慧矿山管控一体化数据中心、安全生产联动解决方案、智能化子系统无人值守升级和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系统建设;实现信息化与自动化的深度融合,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建成“安全、绿色、高效、智能”的智慧化矿山,最终达到减员增效、无人值守的目的。本文研究应用于矿山的智能生产管控关键技术,并融合信息物理系统(CPS)理念,结合工业互联网等相关技术,实现矿井各类数据的充分整合,利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挖掘煤矿安全生产数据关系,实现数据驱动的煤矿安全生产调度指挥创新模式。项目完成后技术将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可应用于各类智能化矿井建设,在统一的平台上实现数据集成、功能集成和业务集成,实现多系统间的可视调度、智能协调联动和综合信息展示。智慧矿山基于空间和时间的四维地理信息,建设通信“一张网”、云计算、大数据、虚拟化、计算机软件及各种网络,集成应用各类传感感知、数据通信、自动控制、智能决策等技术,对矿山信息化、工业自动化深度融合。智慧矿山建设的总体目标是建设具有感知、联动、分析、决策能力的智慧矿山管控一体化数据中心、安全生产联动解决方案、智能化子系统无人值守升级和智能化综采工作面系统建设;实现信息化与自动化的深度融合,助力企业转型升级,建成“安全、绿色、高效、智能”的智慧化矿山,最终达到减员增效、无人值守的目的。

杨晟[4](2020)在《新疆克尔碱矿区煤层顶板突水风险评价及涌水量模拟预测研究》文中认为矿井突水一直是威胁煤炭安全开采的重要地质问题。因此有必要提前预测掌握矿井的突水风险和涌水量情况,以提前预防矿井水害事故,保障矿井的安全生产。本文以新疆克尔碱矿区为研究对象,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对矿区主采煤层的顶板突水风险进行了预测评估,同时运用GMS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煤层开采过程中的涌水量进行了模拟预测。本文主要研究成果有:(1)选取了相应地学因素构建了煤层顶板含水层富水性评价指标体系,运用GIS系统构建了各指标的空间分布专题图。基于变权理论对煤层顶板含水层富水性进行了评价。并结合实测涌水量数据证明其准确性。同时计算煤层顶板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并绘制了煤层顶板冒裂风险分区图。最终基于“三图法”基本原理,对煤层顶板突水风险进行了综合评价。最终结果显示矿区中部为突水风险较高区域,应作为涌水量预测和防治水工作的重点区域。(2)构建研究区流场数值模型,分单井开采和群井开采两种工况对矿井涌水量进行了模拟预测。单井开采工况以十一号矿井为例模拟了涌水量随开采进程的动态变化规律,群井开采工况模拟预测了矿区未来大规模开采时各矿井的稳定涌水量。同时对比了两种工况下十一号矿井的涌水量差异,结果表明群采情况下各矿井同时疏排水相互之间流场会发生较大的干扰。(3)在水文地质模型的基础上模拟了群采工况下矿井疏排水对地表河流水量的影响。同时模拟了在河流两岸设置禁采区后河流流量的损失情况,分析了设置禁采区对于减少河流流量损失的作用。同时运用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对矿区目前开采条件下的地表水和地下水水质情况进行了评价分析。最终根据突水风险评价结果和涌水量模拟预测结果提出了一些具体防治水措施和水资源保护措施。

徐维[5](2020)在《龙王沟煤矿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文中认为国内外关于承压水体上特厚煤层综放开采这一特殊开采条件下的底板防治水相关研究较少,为保证同类矿井的安全开采和可持续发展,论文以龙王沟煤矿地质资料为依托,研究该矿6#煤层承压水体上特厚煤层综放开采的底板突水危险性。根据土力学、矿山压力等理论分析得到煤层厚度与底板破坏深度为线性关系,煤层越厚,底板破坏深度越大;采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61601工作面的回采过程进行模拟,从底板岩移演化特征、底板应力演化特征、塑性变形特征三个方面分析特厚煤层采动影响下煤层底板隔水层的破坏过程、破坏深度和破坏规律;针对龙王沟矿地质、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特征,建立了底板突水主控指标体系,共计11个主控因素,包括富水性、渗透性、水压、地质构造的复杂程度、构造交点、隔水层厚度、等效隔水层厚度和脆塑岩厚度比、煤层厚度、煤层埋深和底板破坏深度,并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运用插值方法建立各主控因素专题图;通过不确定性数学中的灰色系统理论和模糊数学,提出了适用于龙王沟矿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的新型方法——区间灰色最优聚类模型,以底板突水主控指标体系为基础,以GIS的强大的空间信息处理能力为技术支撑,得到龙王沟6#煤层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分区图,获得安全、较安全、较危险和危险四个等级的位置和面积信息;采用“五图双系数法”以“带压系数”和“突水系数”为主要评价指标,结合“三级判别”以及矿区实际情况,建立四个评价标准对煤矿底板突水危险性进行评价,最后得到了龙王沟6#煤层带压开采评价分区图,从图中得到出各区域的底板突水类型以及整个矿井各评价标准的范围和面积信息;分别运用GM(1,1)模型和基于振荡序列的GM(1,1)模型建立矿井涌水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基于振荡序列的GM(1,1)模型精度较高,更适用于龙王沟煤矿矿井涌水量预测;用“大井法”预测61601工作面回采期间底板奥灰水涌水量,得到Q(28)550.71m3/d=22.95m3/h;提出“分区评价、明确隐患,精细探查、先探后掘,注浆改造、先治后采,全程监控、全面设防”的底板防治水总体思路,重点做好奥灰超前区域性治理工作,达到矿井安全开采的要求,并提出了底板奥灰水探查治理层次注浆加固方案。该论文有图36幅,表21个,参考文献90篇。

张根[6](2020)在《基于GIS的煤炭信息服务系统》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重大影响,包括煤炭行业在内各行业纷纷开始实现自身信息化建设。在我国鄂尔多斯地区拥有大量煤炭资源,经过长期的煤炭营销发展,当地逐步形成了以煤炭贸易商链接上下游客户的煤炭供应链销售模式。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煤炭贸易商不得不对煤炭供应链进行管理,这需要煤炭贸易商掌握实时、准确、全面的煤炭行业相关信息。地理信息系统(GIS)具有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能力、丰富的空间数据分析处理能力和直观的图形显示能力,已经在社会生产、交通、自然资源等各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基于GIS搭建煤炭行业信息系统,为煤炭供应链上的供应商及其下游用户提供必要的信息服务。本文从煤炭供应链管理的角度出发,面向煤炭供应商及其下游客户,以提供他们所需要的资讯为宗旨,按照软件工程的思想,基于GIS平台,设计并实现了煤炭行业信息服务系统,完成了多源信息数据的获取、管理和可视化展示,具体包含以下内容:1)分析煤炭供应链上煤炭贸易商及其下游客户的信息需求,设计系统功能;2)针对系统的数据需求,通过技术调研和实验,给出了灵活的数据获取方案。包含对CAD数据进行格式转换获得煤矿地理空间位置信息,对实测的煤矿坑口、小路数据的导入,从煤矿、贸易公司获取的煤质量、价格等Excel表格数据的处理,以及利用Scrapy网络爬虫爬取煤矿行业信息等。3)分析各类数据的格式和特征,根据数据库设计规范,建立系统数据库,对这些数据进行高效、安全的存储和管理;4)基于Web前端框架和Openlayers等开源GIS框架搭建系统客户端,实现煤炭行业空间信息和非空间属性信息的可视化展示,以及专题图表的可视化表达;5)将煤矿坑口、小路数据和高德地图路径分析服务相结合,实现到煤矿“坑口”位置的路径分析,并可视化展示。该系统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为煤炭贸易商及其下游客户提供信息服务,实现了煤炭供应链上关键信息的共享和可视化展示,帮助贸易商进行供应链管理,为贸易商及下游用户的规划、决策提供信息辅助,从而促进煤炭行业发展。

郝尚清[7](2017)在《采煤机的煤层构造导航及自适应截割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煤炭行业向清洁、高产高效、可持续开发新型道路的迈进,煤炭开采对自动化、信息化和智能化的需求逐渐增强。煤矿井下的特殊性制约了地面相关技术直接在煤矿井下应用,使得煤炭开采的智能化水平严重滞后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步伐。煤炭开采过程中如何实现煤机设备与煤层之间的相对关系的感知以及获得自适应控制策略成为了解决煤矿智能无人化开采的关键技术和领域。本文研究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煤层识别技术,从全新的角度来实现煤岩界面的有效识别。利用惯性导航和里程计结合的组合导航定位、采煤机运动学规律掌握采煤机精确定位定姿技术,实现采煤机高精度姿态和位置信息输出。通过研究采煤机姿态控制规律与煤层倾角识别方法,提出了采煤机自动截割控制策略。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提出了基于震波CT(computed tomography)技术的煤矿工作面煤层精细探测方案,开展了工业性探测试验。根据山西某煤矿18201工作面地质特征,确定了该工作面煤层的探测技术方案及数据处理流程,绘制了煤厚反演图和断层反演图,分析出断层相关特征数据,探测煤厚平均误差为0.468m。利用地质测量数据和物探的煤厚数据,在ArcGIS平台下建立了工作面煤层顶底板GIS模型,获得了工作面煤层顶底板数字高程模型(DigitalElevationModel,DEM),顶底板平均高程差与物探煤厚平均值相差0.03m,拟合程度较好。(2)通过研究采煤机运动学规律、组合导航定位技术及误差补偿策略,实现采煤机位置和截割轨迹的精确测量。在实验室开展了工作面模拟试验,表明第一次截割和第二次截割的定位轨迹的球概率误差分别为0.184 m和0.267 m。在山西某煤矿18201工作面进行了采煤机定位装置的井下试验,并将定位轨迹数据和滚筒截割数据与工作面煤层GIS数据库数据融合,实现了采煤机对工作面煤层地质的自动感知。(3)提出了基于采煤机调高控制精度的煤层底板分段线性表示方法及其误差模型,获得了回采方向煤层倾角识别方法。利用山西某煤矿的18201工作面煤层GIS数字模型的顶底板数据,分析了采煤机调高控制精度对底板序列分段线性表示的影响,发现调高控制精度越小,分段线性表示序列越多,且与原序列的误差越小,表明针对同一煤层,采煤机姿态调整次数越多,但煤层回采率高。根据分段线性表示序列建立了采煤机自适应规划截割路径的姿态控制模型,分析了规划截割路径中直线段和变化点采煤机姿态控制方法,获得了基于煤层GIS的采煤机自适应调高控制流程。该论文有图95幅,表8个,参考文献181篇。

苏云龙[8](2016)在《基于GIS的采煤工作面瓦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煤矿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瓦斯地质情况也越来越复杂,而且在断层等地质构造、采矿工作的影响下产生了许多瓦斯赋存不规律的工作面,增加了瓦斯治理的难度。GIS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煤矿瓦斯瓦斯治理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思路。本文侧重于应用研究,在实现GIS系统对数据源复杂、数据量大、时效性强的瓦斯数据进行高效存储、管理及可视化显示的基础上,着重于数据统计分析、参数预测等功能的开发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通过对GIS系统三种开发模式的比较,以及主流的GIS系统开发平台Arc GIS的深入研究,制定了采用Arc GIS Engine组件,以组件式二次开发模式构建采煤工作面瓦斯管理信息系统的方案。(2)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出发,采用自上而下、逐步求精的方法,详细阐述了系统设计的目标、系统平台的开发原则和开发策略、系统总体设计与开发环境、系统平台界面设计、系统功能的设计等内容。(3)在分析CAD和Arc GIS两种数据格式的数据结构基础上,图解了新丰煤矿25021工作面瓦斯地质图由CAD到Arc GIS的格式转换过程;完成了空间数据库和属性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基于Arc SDE的数据库实现。(4)通过对比分析,采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作为本系统的瓦斯参数预测模型,通过编程自定义一系列的函数嵌入到开发的瓦斯管理信息系统之中,开发了瓦斯参数逐点预测功能模块,并且以新丰煤矿25021工作面为例,进行了应用。(5)采用VS210+Arc GIS Engine作为前端开发工具,在Arc SDE+Oracle后台数据库的支持下,通过VB.NET编程语言开发了工作面瓦斯管理信息系统平台。实现了包括图形漫游、平移等基本操作、鹰眼视图、图层管理、地理量算、交互查询、统计分析及专题图分析等功能,并以新丰煤矿25021工作面为应用实例,详细展示了各功能的应用情况。这一系列功能的实现,较为直观、清晰地展示出了其瓦斯赋存状况,而且结合灰色预测模型的参数预测功能进一步揭示了隐藏在数据中的规律,为该区域瓦斯的精确治理提供了指导,减少治理的盲目性。同时对类似区域的瓦斯治理提供指导意义。

徐斌[9](2015)在《华北型煤田岩溶陷落柱预测研究》文中认为陷落柱孤立、分布不均、难以预测定位,在煤矿开采中,常偶遇误揭陷落柱造成重大突水事故,因此,陷落柱预测意义重大。本文为了预测岩溶陷落柱的发育可能性、发育靶区或空间位置,根据岩溶陷落柱形成主控因素,建立了包含2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的综合预测指标体系,并根据各指标的重要性,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其赋以权重;同时,为了进行陷落柱微观预测,开发了陷落柱预测信息系统,该系统基于模糊数学建立的体系,可以实现研究区的网格划分,在GIS平台上进行图像处理,对发育区域进行位置标定。建立的体系和信息处理平台的使用取决于研究区资料的完整程度,如果资料不足,可以用于全井田陷落柱宏观预测,判断全井田陷落柱发育的可能性;如果资料充足,可以用于井田局部陷落柱位置的半定量预测,确定其空间位置。对岩溶陷落柱的预测具体分为三个层次:a.矿区陷落柱发育程度预测,b.矿区陷落柱位置预测,c.径流带上陷落柱位置预测。运用所建立的预测体系分别对华北煤田三个典型井田进行了预测评价,其中,皖北矿区五沟井田进行了发育程度评价,经综合评价评分为84.9,判断陷落柱发育可能性大;邢台矿区邢东井田基于GIS平台进行了陷落柱位置预测,预测井田中有3个发育区、2个较发育区,后经工程揭露,有1个陷落柱位于预测发育区内;开滦矿区钱家营井田基于预测的岩溶强径流带进行了陷落柱位置预测,预测井田中有8个较发育靶区,其中1个靶区内已揭露陷落柱。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预测体系能够实现陷落柱位置的定量或半定量预测,预测结果与实际情况比较吻合。该论文有图70幅,表21个,参考文献74篇。

王蔚[10](2015)在《基于GIS的煤矿瓦斯地质信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瓦斯灾害防治是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重点,瓦斯地质研究是治理瓦斯灾害的有效途径,越来越受到监管行业、煤矿企业和科技工作者的重视。瓦斯地质的综合学科属性和独特性决定了至今煤矿还没有一个部门来统一管理瓦斯地质信息,造成信息分布分散、更新不及时、管理混乱等问题,导致瓦斯地质信息化在数字矿山建设中的滞后。本文将瓦斯地质理论与信息化技术相结合,系统研究了煤矿瓦斯地质信息化及其管理和相关技术,提出了瓦斯涌出量数据筛选方法和预测模型,开发了基于GIS的煤矿瓦斯地质信息系统,实现了煤矿瓦斯地质的信息集成与应用、瓦斯地质图的自动编制和工作面瓦斯涌出量的预测预警。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与成果如下:(1)提出了基于GIS的煤矿瓦斯地质信息系统的系统架构、信息处理等功能模块的总体设计思想,以AutoCAD为开发平台,结合GIS技术和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运用C++、.net语言编程开发了系统平台。(2)研究了平顶山矿区、矿井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规律,受断层尤其是褶皱构造影响,矿区瓦斯赋存呈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建立了十二矿瓦斯预测模型,并将模型应用到系统中,实现了矿井深部瓦斯地质图的自动更新。(3)基于煤矿基础空间数据融合技术,建立了煤矿瓦斯地质信息协同管理模式,实现矿井地质、测量、通风、采掘、设计、调度、动态监控等部门的相关瓦斯数据信息的集成应用与管理。(4)建立了瓦斯涌出量数据筛选数学模型,实现了瓦斯涌出量数据的自动筛选。从瓦斯地质观点确定瓦斯涌出量预测参数,利用灰色系统理论和基于时间序列的分形理论,建立瓦斯涌出量预测模型,提高了预测精度,实现了瓦斯涌出量的自动预测。通过建立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警模型,充分利用瓦斯监测数据对预测结果进行修正,实现工作面瓦斯涌出量超前预测。(5)在平煤十二矿应用该系统平台,实现了煤矿瓦斯地质图等矿图的自动编制和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并验证了瓦斯涌出量预警功能。

二、建立矿井地理信息系统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矿井地理信息系统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煤矿智能化最新技术进展与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我国智能化煤矿建设最新进展情况
    1.1 建立了煤矿智能化基础理论体系
    1.2 初步建立煤矿智能化标准体系
    1.3 提出和实施分类分级智能化煤矿建设路径
    1.4 形成较为成熟的智能化高效开采模式
    1.5 智能化煤矿建设示范取得成效
2 煤矿智能化技术最新研发成果
    2.1 智能化煤矿数字逻辑模型与数据推送策略
    2.2 煤矿巨系统智能化架构与协同机制
    2.3 5G+智能化煤矿系统及应用场景
    2.4 矿井4D-GIS地理信息系统系统
    2.5 1.1m薄煤层硬煤大功率高效智能化开采成套技术与装备
    2.6“掘锚一体机+锚运破+大跨距转载”远程控制智能快速掘进系统成套技术与装备
    2.7 智能通风系统
    2.8 井下锂电池驱动人车无人驾驶系统及智能调度系统
    2.9 固定岗位无人值守系统
3 煤矿智能化技术“瓶颈”问题探讨
    3.1 井下车辆和机器人电动化问题
    3.2 井下无线发射功率问题
    3.3 5G煤矿应用场景与生态问题
    3.4“透明地质模型”问题
    3.5 智能巨系统兼容协同问题
    3.6 连续自动掘进与掘支平行问题
    3.7 采煤工作自动调高与调直问题
    3.8 无人操作系统常态化运行可靠性问题
    3.9 ABCD+煤矿技术体系问题
    3.1 0 柔性煤炭生产供给体系问题
4 结语

(2)基于Web GIS的H市矿山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 技术路线
2 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
    2.1 Web GIS的基础理论
    2.2 办公自动化系统技术
    2.3 矿山信息管理技术标准体系
    2.4 Web GIS在矿山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3 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3.1 系统需求分析
    3.2 系统的建设目标与设计原则
    3.3 系统的设计思路与建设流程
    3.4 系统的总体架构设计
    3.5 系统的功能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系统数据库设计
    4.1 矿山数据采集与入库
    4.2 矿山数据预处理与处理
    4.3 矿山数据模型的构建
    4.4 矿山数据库表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Web GIS的H市矿山信息管理系统实现
    5.1 系统的功能架构
    5.2 系统开发环境
    5.3 系统实现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智慧矿山建设发展方案及趋势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1 煤矿智慧矿山建设概述
    1.2 智慧矿山建设目标
第二章 智慧矿山CPS规划
第三章 标准体系及业务流程建设
    3.1 数据采集与传输
    3.2 业务流程梳理
第四章 基础网络建设
    4.1 工业以太环网建设
    4.2 无线网络
第五章 管控一体化平台建设
    5.1 管控一体化平台建设要素
    5.2 系统数据采集标准
    5.3 管控一体化平台技术组成
    5.4 组态系统
    5.5 GIS平台
    5.6 人工智能音视频分析平台
    5.7 数据分析平台
    5.8 管控一体化平台-硬件配置
    5.9 管控一体化平台主要功能
    5.10 子系统数据采集
    5.11 编码体系和标准化建设
    5.12 生产经营子系统实时监测
    5.13 智能决策管理
    5.14 生产设备运维管理
第六章 智慧生产系统建设
    6.1 智能综采工作面系统
    6.2 智能掘进工作面系统
    6.3 智能运输系统
    6.4 智能通风系统
    6.5 智能供电系统
第七章 数据中心建设
    7.1 数据中心综述
    7.2 数据中心建设目标
    7.3 云数据中心方案
    7.4 资源池方案设计
第八章 智能矿山发展趋势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新疆克尔碱矿区煤层顶板突水风险评价及涌水量模拟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顶板突水机理及风险评价研究现状
        1.2.2 矿井涌水量预测方法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地理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条件
        2.1.4 河流水系
    2.2 区域基础地质
        2.2.1 地质构造
        2.2.2 地层岩性
    2.3 水文地质条件
        2.3.1 矿区水文地质条件
        2.3.2 地下水补给、径流、排泄条件
    2.4 矿区开采条件
        2.4.1 开采层位
        2.4.2 煤层顶底板特征
        2.4.3 矿床充水因素及充水途径
第三章 煤层顶板突水风险评价及分区
    3.1 研究方法概述
        3.1.1 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三图法
        3.1.2 AHP型富水性指数法
        3.1.3 变权理论
    3.2 顶板含水层富水性主控因素专题图的构建
        3.2.1 含水层富水性影响因素
        3.2.2 富水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3 各主控因素专题图的建立
        3.2.4 数据归一化
        3.2.5 单因素归一化专题图
    3.3 基于变权理论的煤层顶板含水层富水性分区评价
        3.3.1 富水性分区状态变权函数
        3.3.2 变权区间及模型参数的确定
        3.3.3 层次分析法确定富水性主控因素常权权重
        3.3.4 基于变权模型的含水层富水性分区评价
        3.3.5 变权模型与常权模型富水性评价结果对比分析
    3.4 煤层顶板冒裂风险分区评价
        3.4.1 煤层顶板岩性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3.4.2 煤层顶板导水裂隙带高度计算
        3.4.3 煤层顶板冒裂风险分区评价
    3.5 基于“三图法”的煤层顶板突水风险综合评价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煤层开采过程中矿井涌水量模拟预测
    4.1 矿井涌水量数值模拟基本理论
        4.1.1 达西定律和地下水运动连续性方程
        4.1.2 地下水运动微分方程和定解条件
    4.2 水文地质概念模型的建立
        4.2.1 数学模型
        4.2.2 模拟范围及边界条件的概化
        4.2.3 含水层结构概化
        4.2.4 水文地质参数选取
        4.2.5 源汇项概化
    4.3 地下水流场数值模拟与验证
        4.3.1 三维地质实体模型建立
        4.3.2 地下水流场模拟
        4.3.3 地下水流场校验
        4.3.4 参数识别
    4.4 矿井涌水量模拟预测
        4.4.1 疏降方案
        4.4.2 单井涌水量动态模拟预测
        4.4.3 群井开采涌水量模拟预测
        4.4.4 大井法计算涌水量
        4.4.5 预测结果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矿区开采对区域水资源影响效应分析
    5.1 矿区开采对地表水量影响分析
        5.1.1 群采对地表水量影响分析
        5.1.2 设置禁采区后群采对地表水影响分析
    5.2 开采对矿区水质影响分析
        5.2.1 模糊数学水质评价法
        5.2.2 开采对地表水质影响分析
        5.2.3 开采对地下水质影响分析
    5.3 矿井防治水及区域水资源保护措施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本文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龙王沟煤矿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井田概况
    2.2 地层构造
    2.3 井田水文地质
    2.4 煤矿水文地质类型评价
3 底板破坏分析
    3.1 工作面概况
    3.2 力学分析
    3.3 Flac~(3D)数值模拟
4 区间灰色最优聚类模型预测底板突水危险性
    4.1 区间灰色最优聚类模型简介
    4.2 白化权函数的确定
    4.3 底板突水主控指标体系
    4.4 主控因素的权重和区间划分
    4.5 区间灰色最优聚类模型评价结果
5 基于“五图双系数法”的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
    5.1 “五图双系数法”简介
    5.2 各评价指标的数据采集、量化及其等值线图的建立
    5.3 “五图双系数法”评价结果
    5.4 与区间灰色最优聚类模型的对比
6 涌水量预测及底板防治水技术措施
    6.1 矿井涌水量预测
    6.2 61601工作面回采过程底板涌水量预计
    6.3 底板防治水技术措施
7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基于GIS的煤炭信息服务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2.1 问题分析
    2.2 功能性需求分析
    2.3 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关键技术
    3.1 WebGIS
    3.2 SSM框架
    3.3 WebGIS开源框架
    3.4 Echarts
    3.5 Scrapy网络爬虫
第四章 系统总体设计
    4.1 系统架构设计
    4.2 功能模块设计
    4.3 数据库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系统实现
    5.1 系统开发环境
    5.2 煤矿信息服务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5.3 煤炭信息服务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5.4 资讯信息服务模块详细设计与实现
    5.5 系统部署
    5.6 系统测试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7)采煤机的煤层构造导航及自适应截割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课题背景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现有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和目标
2 采煤机惯导定位方法研究
    2.1 采煤机嵌入煤层的定位方法
    2.2 采煤机定位定姿系统
    2.3 本章小结
3 煤层界面的导航模型建立
    3.1 引言
    3.2 煤层构造震波CT探测方法
    3.3 工作面煤层精细探测试验
    3.4 工作面煤层三维导航模型
    3.5 本章小结
4 采煤机定位消差算法研究
    4.1 引言
    4.2 采煤机运动分析
    4.3 非完整性限制条件下卡尔曼滤波算法
    4.4 试验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采煤机定位系统试验研究
    5.1 采煤机定位实验室试验
    5.2 采煤机定位井下试验
    5.3 本章小结
6 采煤机自适应调高控制技术
    6.1 引言
    6.2 采煤机自适应调高原理
    6.3 褶皱地质构造下的采煤机自适应调高技术
    6.4 断层地质构造截割路径规划
    6.5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基于GIS的采煤工作面瓦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工作进展
2 地理信息系统及其相关技术
    2.1 地理信息系统的分类
    2.2 地理信息系统开发模式
    2.3 组件式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2.4 ArcGIS技术
    2.5 本章小结
3 瓦斯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系统设计的目标
    3.3 系统开发原则和开发策略
    3.4 系统总体设计与开发环境
    3.5 系统平台界面及功能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瓦斯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建立
    4.1 CAD和ArcGIS数据结构分析
    4.2 CAD到ArcGIS的数据转换及数据库的建立
    4.3 基于ArcSDE的数据库实现
    4.4 本章小结
5 系统瓦斯参数逐点预测功能模块开发
    5.1 影响煤层瓦斯赋存的主要因素
    5.2 一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
    5.3 基于灰色理论的瓦斯参数预测模型
    5.4 基于灰色理论的瓦斯参数逐点预测功能开发
    5.5 本章小结
6 瓦斯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实现及应用实例
    6.1 系统主要功能实现
    6.2 系统应用实例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创新点及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9)华北型煤田岩溶陷落柱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整体思路、技术路线
2 煤田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分布
    2.2 皖北矿区概况
    2.3 邢台矿区概况
    2.4 开滦矿区概况
    2.5 小结
3.地质构造
    3.1 构造体系及特征
    3.2 区域构造演化
    3.3 研究区地质构造特点
    3.4 小结
4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4.1 皖北区水文地质
    4.2 邢台区水文地质
    4.3 开滦区水文地质
    4.4 小结
5.陷落柱形成条件及成因机理
    5.1 岩溶陷落柱的形成条件
    5.2 岩溶陷落柱形成的岩体力学条件
    5.3 岩溶陷落柱综合成因机理
    5.4 小结
6 陷落柱的发育规律
    6.1 皖北矿区
    6.2 邢台矿区
    6.3 开滦矿区
    6.4 小结
7 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陷落柱预测
    7.1 半定量的模糊数学综合评判理论
    7.2 陷落柱预测信息系统
    7.3 岩溶陷落柱位置预测实例
    7.4 小结
8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基于GIS的煤矿瓦斯地质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瓦斯地质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矿山信息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矿井监测与预测预警研究现状
1.5 存在的问题
1.6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7 本章小结 2 煤矿瓦斯地质信息系统架构
2.1 煤矿瓦斯地质信息系统总体设计
    2.1.1 需求分析
    2.1.2 设计目标
    2.1.3 开发平台选择
    2.1.4 平台架构
2.2 系统模块结构分析
    2.2.1 瓦斯地质图编制子系统
    2.2.2 瓦斯地质协同设计子系统
    2.2.3 基于WebGIS的瓦斯地质综合管理子系统
    2.2.4 瓦斯地质预测子系统
2.3 系统开发关键技术
    2.3.1 COM组件技术
    2.3.2 ASP.NET技术
    2.3.3 组件式GIS技术
    2.3.4 WebGIS技术
    2.3.5 AutoCAD二次开发工具
2.4 本章小结 3 目标区瓦斯地质规律研究
3.1 平顶山矿区瓦斯赋存构造控制规律研究
    3.1.1 矿区构造应力场演化及控制特征
    3.1.2 矿区瓦斯赋存地质构造逐级控制特征
    3.1.3 矿区瓦斯地质单元
3.2 十二矿瓦斯地质规律研究
    3.2.1 矿井瓦斯分布规律
    3.2.2 矿井煤与瓦斯突出构造控制特征
3.3 现代应力作用下褶皱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
    3.3.1 平顶山矿区地应力分布规律
    3.3.2 现代构造应力场对瓦斯突出的影响
    3.3.3 褶皱构造应力对煤与瓦斯突出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煤矿基础空间数据融合技术
4.1 传统的煤矿数据管理模式及存在问题
4.2 基础空间数据融合的概念与特点
    4.2.1 国土信息“一张图”概述
    4.2.2 基础空间数据融合概念
    4.2.3 建设目标
4.3 煤矿基础空间数据融合的架构
    4.3.1 煤矿基础空间数据融合体系结构
    4.3.2 构建煤矿基础空间数据融合底图
4.4 本章小结 5 煤矿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研究
5.1 瓦斯涌出相关数据来源
5.2 瓦斯涌出量数据筛选
5.3 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测方法研究
    5.3.1 灰色关联度分析
    5.3.2 灰色系统预测
5.4 工作面瓦斯涌出量预警方法研究
    5.4.1 R/S分析法
    5.4.2 分形预警方法
5.5 过构造的TIN构网算法
    5.5.1 Delaunay三角网性质
    5.5.2 数据结构
    5.5.3 构网算法
    5.5.4 等值点计算与追踪
5.6 本章小结 6 煤矿瓦斯地质信息系统实现与应用
6.1 系统概述
    6.1.1 系统特点
    6.1.2 数据库建设
6.2 工程应用
    6.2.1 瓦斯地质协同设计子系统
    6.2.2 瓦斯地质图编制子系统
    6.2.3 基于WebGIS的瓦斯地质综合管理子系统
    6.2.4 瓦斯地质预测子系统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进一步打算和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建立矿井地理信息系统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矿智能化最新技术进展与问题探讨[J]. 王国法. 煤炭科学技术, 2022
  • [2]基于Web GIS的H市矿山信息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 边庆平. 山东科技大学, 2020(04)
  • [3]智慧矿山建设发展方案及趋势的分析与研究[D]. 吴奶明.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1)
  • [4]新疆克尔碱矿区煤层顶板突水风险评价及涌水量模拟预测研究[D]. 杨晟. 山东大学, 2020(12)
  • [5]龙王沟煤矿底板突水危险性评价[D]. 徐维. 华北科技学院, 2020(01)
  • [6]基于GIS的煤炭信息服务系统[D]. 张根. 长江大学, 2020(02)
  • [7]采煤机的煤层构造导航及自适应截割技术研究[D]. 郝尚清. 中国矿业大学, 2017(04)
  • [8]基于GIS的采煤工作面瓦斯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D]. 苏云龙. 中国矿业大学, 2016(02)
  • [9]华北型煤田岩溶陷落柱预测研究[D]. 徐斌. 华北科技学院, 2015(06)
  • [10]基于GIS的煤矿瓦斯地质信息系统研究[D]. 王蔚. 河南理工大学, 2015(11)

标签:;  ;  ;  ;  ;  

矿山地理信息系统建设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