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贝温育育苗技术

扇贝温育育苗技术

一、海湾扇贝的加温育苗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姚高友[1](2019)在《墨西哥湾扇贝杂交育种及杂交子代高温耐受性与遗传特征分析》文中认为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是我国南方重要经济贝类之一,但自1991年从美国弗罗里达州引进我国起,经过20多代的累代养殖,现有养殖群体已出现明显的种质衰退问题,影响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扇贝“渤海红”和墨西哥湾扇贝为亲本进行杂交育种实验,并采用生态模拟、分子标记的方法对杂交子代的杂种优势、遗传特征进行分析,旨在为墨西哥湾扇贝种质改良及新品种的培育提供参考。1、扇贝“渤海红”×墨西哥湾扇贝(A.i concentricus)双列杂交及杂种优势分析利用扇贝“渤海红”青岛群体(B)和墨西哥湾扇贝(I)两个近缘物种为亲本,采用双列杂交方法建立了杂交组IB(I♀×B♂)、BI(B♂×I♀)和自交组BB(B♂×B♀)、II(I♀×♂)4个组合,分析比较了自交组与杂交组生长及存活数据。结果发现:各组受精率均大于95%,各组间无显着性差异;反交组(IB)孵化率最低62.1%,显着低于其它各组;整个实验周期内,杂交组在生长与存活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杂种优势,浮游期壳高生长中亲杂种优势率为17.27%,存活率中亲杂种优势为7.54%;养成期(60d、90d、120d、150d、180d)壳长、体重中亲杂种优势分别为:6.45%、7.43%、9.88%、8.45%、12.43%和300%、19.19%、22.80%、20.10%、21.65%。结果表明:通过墨西哥湾扇贝和扇贝“渤海红”2个近缘物种之间的杂交有望解决我国南方墨西哥湾扇贝种质退化等问题。2、扇贝“渤海红”与墨西哥湾扇贝混交群体的建立及混交子代在北部湾养殖效果及生长特征分析为了为贝类杂交育种方法的探索提供少许新的实践参考及建立以大量亲本为基础的扇贝“渤海红”×墨西哥湾扇贝杂交子代基础选育群体。2017年3月至12月,课题组利用大量墨西哥湾扇贝(雌雄同体)和扇贝“渤海红”(雌雄同体)亲本,采用配子随机结合的方法,培育出可能含亲本自交子代与杂交子代的混交群体。以墨西哥湾扇贝自交组为对照组,观测混交群体在北部湾海区环境生长及存活性状进并对其进行杂种鉴定。结果发现:混交群体壳色呈现黑白壳色及橙色2种类型,未出现扇贝“渤海红”特异性紫壳色,经子代鉴定,混交群体中橙壳色子代均为墨西哥湾扇贝与扇贝“渤海红”杂交子代。混交群体中间培育阶段存活率为29.2%,养成阶段存活率为86.2%,累积存活率为25.2%,低于墨西哥湾扇贝自交组。养成阶段混交群体壳长、壳高和体质量的日增长分别为0.189mm/d、0.187mm/d和0.072 g/d,养成结束时,分别达到50.95mm、50.44mm和19.52 g,均高于墨西哥湾扇贝自交组。实验获得了以大量亲本为基础的墨西哥湾扇贝×扇贝“渤海红”杂交子代基础选育群体,为杂交子代的继代选育奠定了基础。同时,也证明了杂交子代对北部湾海区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性,为杂交子代的推广养殖提供了实践基础。3、高温对杂交贝稚贝(A.i concentricus×Bohai Red)生长及存活的影响采用模拟生态学方法,在温度范围为14-28℃,梯度为2℃,温度范围28-33℃,梯度为1℃的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温度条件处理下7d对杂交贝稚贝(初始壳长为20.94±0.013mm、初始壳高为20.71±0.011mm、初始体质量为1.91±0.024g)生长及存活的影响,以期为杂交贝的推广养殖提供基础理论资料。结果发现:墨西哥湾扇贝×扇贝“渤海红”杂交子代在14℃-29℃中存活率达到100%,30℃组存活率达到95%;31℃组前4d存活率均为100%,最终存活率为25.3%;32℃前3d存活率达到100%,最终存活率为18.3%;33℃组前2d存活率为100%,最终存活率为0%;杂交子代高温敏感点为31℃。不同温度条件下,杂交稚贝壳长、壳高、体重生长的最佳温度为22℃。研究结果表明,与亲本扇贝“渤海红”相比,杂交显着提高了子代高温耐受性,但低于亲本墨西哥湾扇贝。4、杂交贝(A.i concentricus×Bohai Red)及其亲本遗传特征的微卫星分析利用SSR分子标记技术,对扇贝“渤海红”、墨西哥湾扇贝及其杂交子代3个群体共90个个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背景进行分析,结果发现:8个SSR位点共扩增出67个等位基因,各位点等位基因数范围为4-14个,平均等位基因数为8.5个,扇贝“渤海红”、墨西哥湾扇贝及其杂交子代群体的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分别为:2.3947、2.048、1.8316;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462、0.4373、0.358;平均期望杂合度分别为(0.5045、0.2016、0.2458);3个群体的遗传分化指数(Fst)、基因流(Nm)、固定系数(Fis)分别为0.1398、1.5387、0.3698;杂交子代与墨西哥湾扇贝和扇贝“渤海红”遗传相似度和遗传距离分别0.888、0.1188和0.7563、0.2793;研究结果表明:3个群体均具有中等的遗传多样性,扇贝“渤海红”遗传多样性最高。杂交子代与两亲本的遗传差异不对等,杂交子代的遗传结构更偏向亲本扇贝“渤海红”。

李辉[2](2015)在《河北省海洋渔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洋经济将成为21世纪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沿海国家纷纷就开发海洋空间、发展海洋产业等方面做出了重要部署。2012年,国务院编制《全国海洋经济发展“十二五”规划》,提出在海洋经济的发展中,要坚持陆海统筹,实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特别提到“重点推进河北沿海地区区域发展”。河北省努力建设“沿海经济强省”,连续下发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以推动海洋经济的发展,打造沿海地区率先发展增长极。伴随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进程和产业布局调整,河北省海洋渔业迎来发展的新契机。本研究以河北省海洋渔业作为研究对象,以渔业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为视角,运用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海洋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总结了河北省海洋渔业发展的现状,运用比较分析法和计量模型等方法,分析河北省海洋渔业发展的特征,并分析了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河北省海洋渔业财政补贴情况和渔业互助保险建设情况,以支持海洋渔业的发展,降低渔业生产的风险;最后提出了促进河北省海洋渔业快速发展的对策建议。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通过典型调查和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河北省海洋渔业生产的发展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河北省扇贝养殖发展较快,已经确立扇贝的主导地位,但是扇贝育苗环节落后、养殖品种老化、病虫害和环境污染等问题制约了扇贝养殖的发展;河北省水产品加工能力快速增加,但存在着企业开工不足、加工工艺简单、加工产品单一等问题;河北省海洋渔业流通产值在渔业经济总产值中所占比重较小,现有四种水产品流通模式主要包括:分别以“批发市场”、“大型超市”、“专卖店”和“网络直销”为主导的水产品流通模式。第二,在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历史比较和横向比较的方法,总结了河北省海洋渔业发展的特征:河北省海洋渔业总体发展较为落后,渔业产业结构不合理,水产品加工业和流通服务业发展滞后,制约了河北省海洋渔业的发展;运用Malmquist指数方法对河北省海洋渔业生产效率的变动及构成进行分析,发现与其他沿海省份相比,河北省海洋渔业技术水平较低,制约了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通过对现有四种流通模式的比较,结合威廉姆森的交易成本理论,提出以“大型超市”为主导的水产品流通模式具有一定的发展优势。第三,河北省海洋渔业技术推广主要表现为技术推广经费支持、渔民技术培训、渔民自身再教育和培训等方面;河北省渔业财政补贴基本和国家渔业财政补贴方向一致,主要包括渔业柴油财政补贴、渔业成品油价格补助、渔民转产转业、渔业资源保护等方面;运用经济学原理分析了提高收益型补贴和降低成本型补贴对资源既定下的海洋捕捞业和海水养殖业的不同影响:既定资源下的海洋捕捞业中会增加渔民的捕捞量,加剧渔业资源的恶化;在海水养殖业上,则会促进海水养殖业的发展,刺激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第四,由于渔业生产的特性,决定渔业保险相对于其他农业保险来说,经营过程中呈现出高风险性、高赔付率和高运行成本的特征,保险理赔上呈现出责任认定难、定损理赔难、道德防范难的特征。渔业保险的特征决定渔业保险必须实施政策性渔业互助保险。日本的“渔业共济制度”、“渔协共济制度”、韩国的“水协共济”渔业保险为我国政策性渔业互助保险制度的完善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路。第五,河北省海洋渔业发展具备一定的要素优势,发展潜力巨大;但是与其他省份相比,现有海洋渔业发展规模较小,企业竞争力较弱,因此,本研究提出了加大对海水养殖业的补贴、推进渔业保险制度的建设,重点发展扇贝养殖产业、实现区域优势互补发展,提升产品质量、创建知名品牌、发展循环渔业等对策建议,以促进河北省海洋渔业的发展。论文的创新点在于:构建了河北省海洋渔业生产函数,对河北省海洋渔业的发展进行了投入产出分析;通过征收近海渔业资源税以缓解近海渔业资源日益枯竭问题;在海水养殖业中开展渔业补贴,以刺激养殖企业的积极性,增加海水产品产量。

于千钧[3](2014)在《中国海湾扇贝产业结构、特征和绩效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海湾扇贝产业结构、特征和绩效研究是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十二五”期间的重要研究任务之一。本研究一方面要从产业层面对我国海湾扇贝产业历史与现状、产业结构特征、产业组织状况、产业链关联模式、产业绩效等有所把握,另一方面要从企业层面洞悉产业链关键环节生产者的行为特征、投入-产出关系等内容。通过从不同层面对该产业进行刻画与分析,以期能够帮助呈现海湾扇贝产业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从而为政府部门、从业人员及其他利益相关者做出决策提供参考。本研究通过网络搜索、实地调研、走访相关部门和有关组织、咨询业内专家等途径获取各项资料,把海湾扇贝产业纳入产业链、价值链等分析框架,综合运用产业组织的SCP分析范式、博弈论分析法、价值链分析法、案例分析法和计量经济分析方法对产业几个主要环节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理论探讨和实证分析,既填补了我国在海湾扇贝产业研究领域的空白,也对以上理论进行了拓展性创新。本研究的逻辑顺序是:首先对海湾扇贝产业的历史沿革和发展现状进行梳理;然后通过产业结构拆分为几个关键环节分别研究;继而分析不同环节间关联模式和产业链运行机理;再通过“微观”和“中观”视角分别评估个体企业和整体产业绩效;最后总结了产业中暴露或隐藏的重要问题并提出对待或破解之道。文章先后解决了“是什么”、“为什么”、“好不好”、“评判标准”和“如何应对”等一系列问题。本研究的基本结论包括:(1)以往推动我国海湾扇贝产业快速发展的三种动力是:市场需求、政府干预和科技进步;(2)育苗产出不稳定,养殖大规模死亡事件时有发生,精深加工能力不强,销售市场发育滞后是困扰产业发展的阻力;(3)传统型产业链在我国海湾扇贝产业链中占据主要地位,产业链环节内部表现为链接紧密、激励得当、效率高、组织力强等特点,产业链环节之间则表现出联系松散、不稳定、效率低、组织力差的特点;(4)处于市场交易下的传统型海湾扇贝产业链中越靠近下游企业利润水平越低,利润水平与从业风险大致呈反比关系;(5)出苗数量、生态和市场容量、研发与创新能力和市场满意度分别决定了产业不同环节的绩效。本文总结了产业要健康、可持续发展需着重解决以下问题:(1)将产量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2)改善管理机制中所存在的缺陷;(3)稳定育苗产量、降低从业风险;(4)确定科学容量并降低养殖业的负外部性;(5)提高加工产品的附加值;(6)改变销售市场发育滞后的状况;(7)促使产业从传统型产业链向现代型产业链转变。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对策和建议涉及三大方面,它们是(1)转变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升级;(2)创新产业管理模式;和(3)加快科学技术攻关。

王颖,周露[4](2014)在《我国虾夷扇贝底播增殖产量影响因素研究——以獐子岛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虾夷扇贝是我国贝类养殖中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品种之一。我国虾夷扇贝产量稳步增长,目前是全球虾夷扇贝养殖产量最多的国家。我国虾夷扇贝主要有底播和浮筏两种养殖方式。论文使用实证分析方法,以獐子岛作为研究对象得出底播养殖产量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底质水文环境、自然灾害、苗种质量和底播养殖面积等因素,提出创造良好的养殖海域、提升苗种育成能力和积极构建海洋牧场等对策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虾夷扇贝产业的发展。

周界衡[5](2012)在《辽宁虾夷扇贝产业结构与特征的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虾夷扇贝自20世纪80年代初作为新品种从日本引入,至今在我国已有近30年的发展历史。辽宁省虾夷扇贝产业从局部地区一种试验性、小规模、单品种的养殖业,发展成了地方政府、科研机构、龙头企业、渔业协会和渔民等多方协力,共同打造知名品牌的大型产业。该产业已成为辽宁省最重要的贝类产业之一、省内长海县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产品遍布国内各大城市,并远销国际市场。然而,经过多年的大规模养殖之后,2007年起长海县虾夷扇贝养殖业爆发了持续性的大规模死亡事件,大量养殖户资不抵债,多年经营毁于一旦。目前,众多研究者从多角度审视了虾夷扇贝死亡原因,并提出了技术对策。本文通过实地调研、文献考察、理论分析和案例研究等方法梳理了辽宁虾夷扇贝产业结构与运行状况,并集中地对产业展开制度层面的分析。本研究的基本结论如下:(1)不完全的产权制度是制约辽宁虾夷扇贝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2)寡头产业格局的形成及其路径依赖,将对产业走向产生较高的隐患;(3)政府缺乏限制产业膨胀的激励机制,管理策略尚未发生根本性转变;(4)无法可依使协会自治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当前的生产组合不等同于真正的行业协会,其发挥优势高度依赖于外部要素;(5)环境容纳量是虾夷扇贝养殖大规模死亡的决定因素,与养殖模式无关,片面地追捧或贬损其中任何一种模式都是非理性的表现;(6)人为诱因是虾夷扇贝养殖条件下大规模死亡的根源。其中,过度养殖及其激励机制是导致这类事件的主要途径。因此,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实现养殖行为的规范化,完全可以避免这一悲剧的重演。鉴于上述原因,本研究提出以下建议:(1)打破当前密集的海域规划使用格局,以生态系统小环境为单位划分海域使用区;贯彻预防原则,预留合理的空置海域;(2)公共管理目标应当基于现有条件改善制度安排,提升管理效率,而非继续开发新的海域资源;管理策略宜从投入控制转向产出控制,引入TASC(TotalAllowable Scallop Culture,虾夷扇贝总可养量)制度;(3)扭转以自然科学、应用科学为纲的科研支持结构,给予社会科学研究特别是制度研究更多的关注、支持以及话语权。

张福绥,何义朝,杨红生[6](2011)在《海湾扇贝引种工程及其综合效应》文中研究指明回顾了海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引种的社会与学术背景、引种、产业化和种质复壮等过程,探讨了引种工程的经济、社会效益及其产生的综合效应。20世纪70年代末,为了缓解我国黄渤海海域养殖业面临滑坡的态势,我们选定并引进了美国的海湾扇贝。在实现人工繁育技术系列化和养殖过程全人工化的基础上,世界上第一个海湾扇贝养殖业从此成为我国浅海养殖的支柱产业之一。引种工程在东海和南海也得以拓展且颇见成效。养殖群体的种质复壮,为该产业持续发展奠定了"种质"基础。日前尚未发现海湾扇贝在中国海形成自然种群,这表明该项引种工程不会对本地种的种质和资源造成负影响。其生态环境效应主要体现在因产生大量生物性沉积而导致的自身污染,但与近年的栉孔扇贝大规模死亡并无直接的因果关系。该项引种工程瞄准了国家需求,产生了巨大经济、社会效益,提高了我国贝类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海湾扇贝引种工程意义重大,前景广阔,并将产生持续、深远的综合效应。

冯志华[7](2005)在《海水养殖贝类苗种循环水处理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海洋污染加剧,育苗水质恶化,传统的人工育苗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而我国巨大的水产品市场及养殖面积又决定了极大的苗种需求量,这就使得封闭循环海水育苗的发展意义重大。本研究在国家 863 项目的支持下,建立了一套 100m3水体用于生产的海湾扇贝苗种封闭循环水培育系统。首先对该系统中的核心技术生物滤池除氨氮单元进行研究。针对该系统极低的进水氨氮浓度、相对较低的水温和水力停留时间(HRT),利用从海水中分离筛选的高效硝化菌剂,研究了该菌剂在天然植物载体填料上的人工挂膜效果,并通过在等比例缩小的模拟循环水系统中进行的实验室小试,讨论了进水氨氮浓度,HRT,水温对生物滤池氨氮去除效果的影响,意在为系统最佳运行条件的确定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该系统在低温条件下人工挂膜仍能快速有效地达到一定的运行效果,并能维持较长的时间,而在实验所选择的条件范围内,温度升高,HRT 增大,进水氨氮浓度提高都导致氨氮去除率增加,氨氮去除效率则随系统循环流量的增加而提高。其次,系统挂膜成功后,以海湾扇贝为实验生物,进行了海湾扇贝苗种封闭循环流水培育试验,从亲贝人工升温促熟到苗种培育都采用封闭循环流水工艺。在亲贝人工升温促熟过程中比较了流水及静水培育养殖池水质的差别,在育苗过程中监测并评价了各水处理单元的运行效果。结果证明该系统水处理工艺可行,各水处理单元基本运行良好,各水质指标均维持在合适的范围内。同时针对实验中反应出的问题对系统进行改进,进一步优化系统的水处理工艺。最后,研究了封闭循环海水养殖、育苗系统生物滤池中填料表面生物膜形成的具体过程。比较了不同的载体填料和进水氨氮浓度对生物膜形成过程的影响,确定了该过程中附着生物膜浓度(μg 生物膜干重/cm2)、生物膜对氨氮的去除活性以及亚硝酸氮和硝酸氮积累或去除的变化,粗略了解了一个周期过程所需时间的长短,为循环水系统中连续运转的生物滤池的维护管理提供依据。

王如才,郑小东[8](2004)在《我国海产贝类养殖进展及发展前景》文中提出综述了我国贝类养殖中养殖面积、产量和养殖种类不断增加 ;苗种生产技术不断完善 ;引种和育种得到了飞速发展 ,混养与轮养技术取得的宝贵经验等成绩。总结了目前存在并急需解决的引种和育种、污染、超负荷养殖、病害等问题 ,提出了今后发展的方向和战略构想。

刘鹰,杨红生,张涛,冯志华,张桂臻,周毅,张福绥[9](2003)在《封闭循环流水培育贝类苗种的初步实验》文中指出开展了海湾扇贝、菲律宾蛤仔等贝类苗种封闭循环流水培育的实验研究 ,旨在解决贝类育苗产苗率不稳定的难题 ,初步建立一套具有高产率、高稳定性、低能耗和低成本的科学育苗模式及育苗水处理系统。实验结果表明 :封闭循环流水培育海湾扇贝的苗种成活率和生长速度都略较静水培育高 ;利用封闭循环流水与静水对比培育菲律宾蛤仔苗种 ,封闭循环流水培育和静水培育苗种的成活率在低 (约 1 0个 ml)、中 (约 2 0个 ml)、高 (约 3 0个 ml)密度布苗条件下 ,分别为 5 0 0 %和 42 9%、65 7%和 7 5 %、3 3 3 %和 1 0 7% ,幼虫生长速度也略较静水培育模式快。封闭循环流水育苗技术在生产中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但相关的生产工艺还需进一步完善。

孙大卫[10](2002)在《海湾扇贝的加温育苗技术》文中指出

二、海湾扇贝的加温育苗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海湾扇贝的加温育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墨西哥湾扇贝杂交育种及杂交子代高温耐受性与遗传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杂交育种基本理论
        1.1.1 杂交定义
        1.1.2 杂种优势假说
    1.2 海水贝类杂交育种进展
        1.2.1 牡蛎杂交育种进展
        1.2.2 鲍鱼杂交育种
        1.2.3 扇贝杂交育种进展
    1.3 SSR标记在水产动物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3.1 微卫星DNA简介
        1.3.2 SSR分子标记在贝类遗传育种的的应用
    1.4 墨西哥湾扇贝和扇贝“渤海红”简介
    1.5 墨西哥湾扇贝遗传育种研究进展
        1.5.1 杂交育种
        1.5.2 选择育种
        1.5.3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扇贝“渤海红”×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双列杂交及杂种优势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来源
        2.1.2 实验设计
        2.1.3 幼虫培育
        2.1.4 稚贝中间培育及养成
        2.1.5 取样与测量
        2.1.6 杂种优势
        2.1.7 数据处理
    2.2 结果
        2.2.1 受精率与孵化率
        2.2.2 浮游期幼虫生长及存活
        2.2.3 养成期各组生长及存活
        2.2.4 壳色
    2.3 讨论
        2.3.1 受精能力与母本效应
        2.3.2 杂种优势及应用前景
3 扇贝“渤海红”与墨西哥湾扇贝混交群体的建立及混交子代在北部湾养殖效果及生长特征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混交群体及墨西哥湾扇贝自交群体的建立
        3.1.3 养殖管理及养殖环境因子的测量
        3.1.4 生长数据测量
        3.1.5 子代鉴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雷州北部湾养殖海区的周年环境因子变化
        3.2.2 混交群体在整个养殖周期内的死亡规律分析
        3.2.3 混交群体壳高生长特征
        3.2.4 混交群体体重生长特征
        3.2.5 壳色
        3.2.6 子代鉴定
    3.3 讨论
        3.3.1 精子竞争
        3.3.2 混交群体的建立及其应用
        3.3.3 杂交子代对北部湾环境的适应性
4 高温对杂交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דBohai Red”)稚贝的生长和成活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1.3 指标测量及定义
        4.1.4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温度条件下扇贝“渤海红”×墨西哥湾扇贝杂交子代存活率
        4.2.2 不同温度条件下扇贝“渤海红”×墨西哥湾扇贝杂交子代壳长生长
    4.3 讨论
        4.3.1 杂交对子代抗逆性影响
        4.3.2 杂交子代的生存温度
        4.3.3 贝类生存温度的界定
5 杂交贝(墨西哥湾扇贝×扇贝“渤海红” )及其双亲遗传特征的SSR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基因组DNA的提取
        5.1.3 微卫星引物
        5.1.4 实验仪器
        5.1.5 PCR扩增程序及反应
        5.1.6 子代鉴定
        5.1.7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基因组DNA检测结果
        5.2.2 子代鉴定
        5.2.3 微卫星位点的多态性
        5.2.4 等位基因频率
        5.2.5 遗传距离
        5.2.6 3个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5.2.7 群体间遗传分化
    5.3 讨论
        5.3.1 遗传鉴定
        5.3.2 群体遗传多样性及遗传特征
        5.3.3 杂种优势与亲本遗传距离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2)河北省海洋渔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1.5.1 研究方法
        1.5.2 数据来源
    1.6 创新点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海洋渔业的内涵
    2.2 产业价值链理论
    2.3 交易成本理论
    2.4 波特钻石理论
3 河北省海洋渔业生产分析
    3.1 河北省海洋渔业生产现状分析
        3.1.1 海洋渔业资源现状
        3.1.2 海洋捕捞业现状
        3.1.3 海水养殖业现状
    3.2 河北省海洋渔业生产比较分析
        3.2.1 河北省海洋渔业生产历史发展分析
        3.2.2 河北省海洋渔业生产省际比较分析
    3.3 河北省海洋渔业生产问题分析
        3.3.1 城市发展定位挤压了海洋渔业的发展空间
        3.3.2 管理体制限制了海洋资源的合理开发
        3.3.3 资源污染制约了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
        3.3.4 要素投入不足制约了海洋渔业产业素质的提升
        3.3.5 扶持力度不到位影响了生产的积极性
    3.4 本章小结
4 河北省海洋渔业生产效率分析
    4.1 河北省海洋渔业生产投入产出分析
        4.1.1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4.1.2 数据选取
        4.1.3 河北省渔业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算结果
        4.1.4 辽宁省渔业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测算
    4.2 基于Malmquist指数的海洋渔业生产效率分析
        4.2.1 DEA模型与数据说明
        4.2.2 DEA分析结果
        4.2.3 DEA研究结论
    4.3 本章小结
5 河北省海洋渔业加工分析
    5.1 河北省海洋渔业加工现状分析
        5.1.1 加工总量
        5.1.2 加工业产值
        5.1.3 加工品种
        5.1.4 水产品贸易
    5.2 河北省海洋渔业加工比较分析
        5.2.1 河北省海洋渔业加工历史发展分析
        5.2.2 河北省海洋渔业加工省际比较分析
    5.3 河北省水产品加工产业链条关键节点分析
        5.3.1 河北省海洋渔业加工贡献率分析
        5.3.2 河北省水产品加工业产量的偏离—份额分析
        5.3.3 河北省水产品产业链条节点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河北省海洋渔业流通分析
    6.1 河北省海洋渔业流通现状分析
        6.1.1 渔业流通与服务业产值
        6.1.2 河北省冷链物流基础设施
    6.2 河北省水产品流通模式
        6.2.1“批发市场”主导的流通模式
        6.2.2“大型超市”主导的流通模式
        6.2.3“专卖店”主导的流通模式
        6.2.4“网络直销”主导的流通模式
    6.3 河北省水产品流通模式的选择
        6.3.1 影响水产品流通模式选择的因素
        6.3.2 水产品“大型超市”主导流通模式的优势
    6.4 本章小结
7 河北省海洋渔业财政补贴分析
    7.1 渔业补贴的含义和种类
        7.1.1 渔业补贴的含义
        7.1.2 渔业补贴的主体
        7.1.3 渔业补贴的种类
    7.2 河北省海洋渔业技术推广情况
        7.2.1 技术推广经费
        7.2.2 渔民技术培训和自身再教育
    7.3 河北省海洋渔业财政补贴现状
        7.3.1 渔业柴油财政补贴
        7.3.2 渔船成品油价格补助
        7.3.3 渔民转产转业
        7.3.4 渔业资源保护
        7.3.5 渔业可持续发展
    7.4 河北省海洋渔业财政补贴的经济学分析
        7.4.1 海洋捕捞渔业补贴的经济学分析
        7.4.2 海水养殖渔业补贴的经济学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河北省海洋渔业保险分析
    8.1 河北省海洋渔业保险必要性分析
    8.2 河北省海洋渔业保险特征分析
        8.2.1 渔业保险运行特征分析
        8.2.2 渔业保险理赔特征分析
    8.3 河北省政策性渔业互助保险发展分析
        8.3.1 互助保险
        8.3.2 政策性渔业保险
        8.3.3 河北省政策性渔业互助保险发展情况
    8.4 日韩渔业互助保险制度的先进经验
        8.4.1 日本渔业保险制度
        8.4.2 韩国“水协共济”渔业保险
    8.5 本章小结
9 河北省海洋渔业发展对策分析
    9.1 政府加大对渔业的监管与扶持力度
    9.2 重点推进扇贝养殖的发展
    9.3 提高海水加工产品附加值
    9.4 发展水产品“互联网+”流通模式
    9.5 本章小结
10结论
    10.1 基本结论
    10.2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A河北省___县(区)渔业资源及生产情况调查说明
附录B河北省___县(区)渔业资源及生产情况调查问卷
附录C___县(区)___村___养殖场(户)水产品养殖情况的调查问卷
附录D___县(区)___村___公司水产品加工情况调查
附录E回收问卷分布情况
附录F重点走访水产品养殖场和水产品加工企业名单
发表论文和承担科研情况
作者简介
致谢

(3)中国海湾扇贝产业结构、特征和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动机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路线和方法
    1.5 论文特色与创新点
    1.6 主要概念、理论及文献综述
        1.6.1 产业、产业结构
        1.6.2 产业链理论
        1.6.3 产业组织理论
        1.6.4 产业关联及主要相关理论
        1.6.5 价值链理论
        1.6.6 文献综述
2 中国海湾扇贝产业概况
    2.1 产业现状
        2.1.1 世界扇贝产业
        2.1.2 世界海湾扇贝产业
        2.1.3 中国扇贝产业
        2.1.4 中国海湾扇贝产业
    2.2 历史沿革
        2.2.1 世界海湾扇贝产业
        2.2.2 中国海湾扇贝产业
        2.2.3 产业发展的动力机制
3 中国海湾扇贝产业结构
    3.1 育苗业
        3.1.1 产业概况
        3.1.2 育苗技术
        3.1.3 区域分布
        3.1.4 市场集中度
    3.2 养殖业
        3.2.1 产业概况
        3.2.2 养殖技术
        3.2.3 区域分布
        3.2.4 进入壁垒
        3.2.5 管理框架
    3.3 加工业
        3.3.1 产业概况
        3.3.2 加工技术
        3.3.3 市场集中度
        3.3.4 产品差异化
    3.4 销售业
        3.4.1 产业概况
        3.4.2 销售途径
        3.4.3 定价机制
        3.4.4 消费行为
4 中国海湾扇贝产业关联与特征
    4.1 海湾扇贝产业链的组成与协作模式
        4.1.1 海湾扇贝产业链的组成
        4.1.2 海湾扇贝产业链的协作模式
    4.2 海湾扇贝产业链的运行机理
        4.2.1 市场交易下的价格机制
        4.2.2 为利润而进行纵向协作
    4.3 海湾扇贝产业关联特征分析
        4.3.1 微观视角下的案例剖析
        4.3.2 中观视角下的比较分析
5 典型海湾扇贝产业企业投入与产出分析
    5.1 育苗业
        5.1.1 调研问卷与调查样本
        5.1.2 投入成本分析
        5.1.3 产出收益分析
        5.1.4 投入与产出实证分析
    5.2 养殖业
        5.2.1 调研问卷与调查样本
        5.2.2 投入成本分析
        5.2.3 产出收益分析
        5.2.4 投入与产出实证分析
    5.3 加工和销售业
        5.3.1 调研问卷与调查样本
        5.3.2 投入成本分析
        5.3.3 产出收益分析
        5.3.4 投入与产出实证分析
6 中国海湾扇贝产业绩效分析
    6.1 海湾扇贝产业绩效分析
        6.1.1 产业竞争力研究视角及评价体系
        6.1.2 海湾扇贝产业价值链分析
    6.2 决定产业绩效的关键所在
        6.2.1 出苗数量决定育苗成败
        6.2.2 容量决定养殖效益高低
        6.2.3 研发与创新是改变加工绩效重要因素
        6.2.4 市场满意度影响销售业绩
7 产业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出路
    7.1 产业存在的问题、面临的困境
        7.1.1 产量优势不等于产品优势
        7.1.2 产业发展存在管理机制缺陷
        7.1.3 育苗业产量不稳地、风险性大
        7.1.4 养殖业面临养殖容量、负外部性显现问题
        7.1.5 加工业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带动能力差
        7.1.6 销售业发展相对滞后
        7.1.7 传统型产业链仍占据主要地位
        7.1.8 产业利润空间变小
    7.2 对策与出路
        7.2.1 转变发展模式,推动产业升级
        7.2.2 创新产业管理模式
        7.2.3 加快技术攻关
        7.2.4 让制度合理深入到每个层面
    7.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辽宁虾夷扇贝产业结构与特征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目标
    1.3 研究范围
    1.4 研究方法及其局限性
    1.5 论文结构
2. 产业及产业结构
    2.1 产业的一般概念
    2.2 贝类产业结构
    2.3 贝类产业结构的研究方法
3. 虾夷扇贝产业发展轨迹
    3.1 虾夷扇贝简介
    3.2 虾夷扇贝产业历史回顾
    3.3 辽宁长海县虾夷扇贝产业概况
4. 辽宁虾夷扇贝产业结构
    4.1 产业分布
        4.1.1 苗种培育
        4.1.2 中间育成
        4.1.3 海水养殖
        4.1.4 成贝加工
    4.2 技术结构
        4.2.1 苗种技术
        4.2.2 增养殖技术
        4.2.3 两种养殖模式的比较研究
    4.3 产出结构
    4.4 市场结构
        4.4.1 苗种市场
        4.4.2 成贝消费市场
    4.5 成本结构
        4.5.1 筏式养殖成本分解
        4.5.2 底播增殖成本分解
        4.5.3 成本变化预期
    4.6 治理结构
        4.6.1 法律法规
        4.6.2 部门治理
        4.6.3 协会自治
5. 案例研究——大连獐子岛渔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5.1 分布结构
    5.2 人员结构
    5.3 技术结构
    5.4 产出结构
    5.5 价值结构
    5.6 市场结构
    5.7 治理结构
6. 辽宁虾夷扇贝产业结构的制度分析
    6.1 海洋资源的特殊性
    6.2 产权制度
    6.3 产业中坚力量
    6.4 协会组织之角色
    6.5 科学研究之角色
    6.6 政府角色
    6.7 虾夷扇贝大规模死亡的困境
7.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政策建议
    7.3 后续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的学术论文
个人简历

(7)海水养殖贝类苗种循环水处理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外贝类苗种培育方法和技术概述
        1 传统贝类苗种培育技术及其存在的问题
        2 封闭循环海水育苗系统及其发展现状
    第二节 水处理技术在循环海水养殖、育苗系统中的应用
        1 循环海水养殖、育苗系统
        2 循环水养殖、育苗系统中常用的水处理技术
        2.1 污水中固体废物的去除
        2.2 污水中氨氮和亚硝酸氮的去除和控制
        2.3 溶解性气体浓度的控制
        2.4 消毒
        3 循环水养殖、育苗系统中的主要工艺环节及相应设备
    第三节 循环水养殖、育苗系统中生物滤池的研究
        1 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常用生物滤池的种类及其特性
        2 生物滤池氨氮去除影响因素研究
        3 提高生物滤池氨氮去除效果的研究
        4 生物滤池中填料表面生物膜形成过程及相关动力学机理研究
    第四节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 研究目的和内容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内容
        2 技术路线
        2.1 研究拟解决的技术难点
        2.2 低浓度氨氮去除的工程实现方法
        2.3 氨氮去除影响因子研究及系统最佳运行参数的确定
        2.4 循环水系统育苗生产运行实验
        2.5 循环水育苗系统水处理工艺的优化
        2.6 生物膜形成过程研究
第二章 封闭循环海水育苗系统生物滤池关键技术研究1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和方法
        1.1 封闭循环海水苗种培育系统
        1.1.1 系统的工艺流程
        1.1.2 生物滤池的挂膜运行及维护方法
        1.1.3 育苗系统运行过程中对生物滤池运行状况的监测
        1.2 模拟循环水系统实验室小试
        1.3 主要水质指标监测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人工挂膜效果实验
        2.2 生物滤池长期运行效果监测
        2.2.1 氨氮的有效去除
        2.2.2 亚硝酸氮,硝酸氮的变化情况
        2.2.3 COD、pH 变化情况
        2.3 氨氮去除影响因子实验结果
        2.3.1 温度对氨氮去除的影响
        2.3.2 进水氨氮浓度,水力停留时间对氨氮去除的影响
        2.4 系统最佳运行条件的确立
    3 结语
第三章 封闭循环海水育苗系统水处理工艺与运行效果研究
    1 材料和方法
        1.1 封闭循环海水苗种培育系统
        1.1.1 系统工艺流程及各水处理单元性能指标
        1.1.2 育苗生产工艺及具体运行参数的确定
        1.2 主要水质指标监测方法
        1.3 试验过程及方法
        1.3.1 亲贝促熟过程流水,静水培养比较实验
        1.3.2 育苗过程中育苗池水质测定
        1.3.3 系统各水处理单元运行状况实验
        1.3.4 苗种生长状况的监测
    2 结果与讨论
        2.1 静水流水亲贝促熟比较实验
        2.2 育苗池水质状况
        2.3 水处理单元运行状况实验结果
        2.3.1 生物滤池运行状况
        2.3.2 SS 去除状况
        2.4 苗种培育结果分析及其对系统存在的不足及改进的启示
    3 结论
第四章 封闭循环海水养殖育苗系统生物膜形成过程研究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装置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循环水系统生物膜形成过程中附着生物膜浓度的变化
        2.2 循环水系统生物膜形成过程中生物滤池氨氮去除的变化
        2.3 循环水系统生物膜形成过程中最小附着生物膜浓度的确定
        2.4 循环水系统生物膜形成过程中亚硝酸氮及硝酸氮的变化
        2.5 循环水系统生物膜形成过程的初步探讨
        2.6 对生物滤池维护和管理的启示
    3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发表文章及获得专利
致谢

(8)我国海产贝类养殖进展及发展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贝类养殖主要成绩
    1.1 贝类养殖的产量较高, 面积较大
    1.2 养殖种类不断增加, 养殖方式多种多样
    1.3 贝类苗种生产技术不断完善
        1.3.1 人工育苗
        1.3.2 半人工采苗
        1.3.3 土池半人工育苗
        1.3.4 采捕野生贝苗
    1.4 贝类的引种和育种得到飞速的发展
        1.4.1 引种
        1.4.2 杂交育种
        1.4.3 多倍体育种
        1.4.4 雌核发育
        1.4.5 选择育种
    1.5 贝类与其他养殖种类混养与轮养取得宝贵经验
        1.5.1 贝藻混养
        1.5.2 贝参混养
        1.5.3 贝、虾混养
        1.5.4 贝藻轮养
2 贝类养殖存在的问题
    2.1 引种混乱, 育种意识较差
    2.2 污染严重
    2.3 局部超负荷养殖严重
    2.4 病害频频发生
    2.5 其他
3 今后发展前景与方向

(9)封闭循环流水培育贝类苗种的初步实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 果
    2.1 封闭循环流水和静水培育海湾扇贝苗种实验
    2.2 封闭循环流水和静水培育菲律宾蛤仔苗种实验
3 讨 论

四、海湾扇贝的加温育苗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墨西哥湾扇贝杂交育种及杂交子代高温耐受性与遗传特征分析[D]. 姚高友.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2)
  • [2]河北省海洋渔业发展研究[D]. 李辉. 河北农业大学, 2015(02)
  • [3]中国海湾扇贝产业结构、特征和绩效研究[D]. 于千钧.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 [4]我国虾夷扇贝底播增殖产量影响因素研究——以獐子岛为例[J]. 王颖,周露. 中国渔业经济, 2014(01)
  • [5]辽宁虾夷扇贝产业结构与特征的初步研究[D]. 周界衡.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3)
  • [6]海湾扇贝引种工程及其综合效应[A]. 张福绥,何义朝,杨红生. 科技创辉煌——中国创新成果与学术精典, 2011
  • [7]海水养殖贝类苗种循环水处理关键技术研究[D]. 冯志华.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海洋研究所), 2005(04)
  • [8]我国海产贝类养殖进展及发展前景[J]. 王如才,郑小东.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5)
  • [9]封闭循环流水培育贝类苗种的初步实验[J]. 刘鹰,杨红生,张涛,冯志华,张桂臻,周毅,张福绥. 动物学杂志, 2003(04)
  • [10]海湾扇贝的加温育苗技术[J]. 孙大卫. 齐鲁渔业, 2002(01)

标签:;  ;  ;  ;  ;  

扇贝温育育苗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