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一、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阳涛,张超凡,何春光,孙立国,盛连喜[1](2021)在《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龙湾玛珥湖水华爆发成因初探》文中研究表明2018年6—10月,在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龙湾玛珥湖水华爆发期间,对大龙湾及邻近的三角龙湾浮游植物群落结构以及相关水质参数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大龙湾水华是由单一的鼓藻属(Cosmarium)群落大量繁殖所形成的绿藻水华,水华爆发期间大龙湾总藻类细胞密度为24.2~27.9万个/L,较邻近三角龙湾高2个数量级;同时,大龙湾水体总氮浓度和水体电导率均明显升高.大龙湾水华爆发期间总氮浓度为0.17~0.41mg/L,水体电导率为0.3~0.95ms/cm.

姚晓寒[2](2021)在《吉林龙湾泥炭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泥炭沼泽湿地只占全球陆地面积约3%,但其碳储量是全球陆地碳储量的三分之一,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缓冲作用。近年来我国沼泽湿地面积大幅减少,湿地退化丧失情况较为严重,湿地服务功能严重削弱,所以维持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已成为湿地管理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东北地区是全国最大的沼泽湿地分布区,在长白山区源头区域,分布在山谷洼地的泥炭沼泽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方面发挥重要功能价值,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决定了流域下游的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本研究以吉林龙湾国家级保护区典型泥炭沼泽湿地——金川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为重点,使用频度分析法、专家咨询法并参考地方标准使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泥炭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野外采样调查、遥感数据解译等手段,结合多年水文监测数据,系统地从泥炭沼泽湿地的结构、功能及外部环境方面剖析金川泥炭沼泽湿地在十年间的变化,使用层次分析法及变异系数(CV)评估金川泥炭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状态,并根据各级指标的结果对沼泽湿地未来可能存在的变化趋势进行判断。通过评价与比较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从金川泥炭沼泽湿地结构来看,湿地植物群落、水位及土壤理化性质等结构特征在十年间存在明显差异。去趋势对应分析(DCA)与TWINSPAN群落分类结果表明在十年间金川湿地存在植物优势种改变的现象,植被以湿生植物群落为主,但逐渐向草灌植物共存的方向发展,这与木本植物覆盖率增加的结果相符,灌木植物逐渐从四周向中央扩散。两个时期物种组成的差异物种占总物种数的39.44%,且多为中生植物,湿地内影响物种多样性变化的主要因素为土壤p H和水位。湿地的年际水位与月均水位在十年间存在显着差异,其中2020年显着高于2011年(p<0.05),2020年水位在年内的波动十分剧烈,在湿地内各区域间水位变化存在较高的空间异质性。土壤有机碳(SOC)、C/N比及N/P比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总氮(TN)和总磷(TP)在不同土壤剖面下没有明显差异。在十年间金川湿地的养分水平呈降低趋势,其中SOC和C/N比在十年间呈降低趋势,说明湿地表层泥炭在逐渐分解。(2)从金川泥炭沼泽湿地功能来看,固碳功能下降最为明显,十年间降低了25.81%。物质生产功能的两个指标间变化趋势是不同的,其中湿地NDVI均值呈增加趋势,NDVI峰值分布说明木本植物对NDVI值的贡献更大,而草本植物干生物量呈减少状态,干生物量变化与水位呈非显着负相关关系。在十年间湿地蓄水量下降,其原因主要为湿地水位峰值和饱和持水量的下降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变化。金川湿地碳储量减少了0.32×108t,主要受土壤SOC含量、容重和地上生物量的变化所影响。(3)研究区所处的外部环境在十年间有明显变化。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来看,研究区所属的后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发生改变,其中旱田面积显着增加,在金川湿地周围充斥着旱田和水田,湿地边界有人工河道和排水渠阻隔了与河流之间的水力联系,破坏了泥炭沼泽湿地的生态完整性,使金川湿地的水分补给主要靠大气降水,水位与前一个月降水量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结果也证明两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SPEI)在30年间呈降低趋势,说明研究区水分变化呈减少趋势,在十年间水分状态在在中等湿润-正常-轻度湿润-轻度湿润之间变化,符合该区域半湿润半干旱的气候特征,在水分季节变化中夏季呈降低趋势,而夏季是年内降水量最多的时期,长期来看金川湿地水分补给不容乐观。(4)金川泥炭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在十年间较为稳定,在准则层中变异性较大的为外部环境(CV:0.15-0.22),在气候变化与土地利用类型都有所改变的情况下,湿地的结构和功能依旧保持较为稳定的状态,各项指标的稳定性系数基本为0.85-1.00之间,其中变异性较大是年水位变化指标(CV=0.32),根据降水量与水位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可知,在未来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外部环境可通过降水量的变化影响湿地水位变化,改变湿地土壤理化性质,有可能成为威胁水文调蓄功能、湿地固碳功能乃至泥炭沼泽整体稳定性的重要因素。

陈秋凤[3](2021)在《加快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长效机制构建——基于宣城清凉峰和青龙湾区域的调查》文中研究表明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是保留自然本底、保护濒危生物物种、筑牢国家生态屏障的重要手段。近几年来,宣城自然保护地监管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效,但仍存在管理水平不高,土地、林权归属不清,生态补偿不足且分配难,跨界保护地区域性差异造成百姓收入不均和心里不平衡等一系列问题。为进一步切实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工作,通过对清凉峰和青龙湾区域自然保护区及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属地乡镇和村民委员会等地进行实地踏勘、走访和座谈,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合理整合,统一监管,构建"共管体制",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强管理队伍建设等建议,为切实加快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长效机制的构建提供参考和借鉴。

张芳玲[4](2020)在《我国东北地区自然保护地特征及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的发布,我国自然保护地建设已经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为了响应这一指导意见,促进我国东北地区国家公园的建设以及自然保护地的整合,本文收集了我国东北地区的10类577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数据信息,包括建设年代,自然属性,边界范围或地理坐标等。根据收集到的信息,采用数理统计和空间分析的方法,对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的数量特征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东北地区生态系统的原真性、完整性、重要性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等数据对东北地区国家公园建设的适宜区域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我国东北地区自然保护地的整合方案。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我国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在19562016年这60年间,经历了停滞、发展、爆发3个阶段,无论是类型、数量还是面积,均呈上升趋势。受社会、经济、体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东北地区自然保护地类型之间存在范围交叉重叠的现象,其中尤以自然保护区和森林公园范围重叠最多。按照自然属性给东北国家级自然保护地进行归类,可将其大致归为森林生态系统,内陆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草原草甸和地质遗迹6类,其中,东北地区分布最广泛的是森林生态系统类型和内陆湿地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地。(2)我国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在空间上呈现聚集分布的格局,东南密,西北疏。辽东半岛-环渤海区域,长白山区域,张广才岭区域,大黑山和小兴安岭区域是自然保护地建设的高密度区域。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倾向于分布在临近河流,交通通达性高的区域。东北国家级自然保护地建设水平与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无关。(3)我国东北地区国家公园建设潜在分布区域有8处,分别为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呼玛河-黑河鄂伦春山地,分水岗-完达山,松嫩平原,张广才岭,长白山脉和龙岗山-千山。适宜建立国家公园的区域外,共有吉林龙湾国家自然保护区,吉林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靖宇国家自然保护区和靖宇火山地质矿泉群地质公园等38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地适宜进行优化整合。

栾军强[5](2020)在《国家公园体制背景下旅游乡村空间重构 ——以吉林省辉南县金川村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国家公园体制背景下,位于保护地边缘、依托保护地开展旅游活动的乡村势必会因保护地调整而受到影响。因此研究国家公园体制下乡村空间重构有助于乡村未来的转型发展、增强发展的科学性和可持续性。本文借助吉林省辉南县金川村的微观实例调查,运用深度访谈、Google卫星影像的目视解译等方法,主要作了四部分内容:第一,理清保护地与乡村互动关系及所含问题;第二,分析保护地旅游开发引起的乡村空间重构特征及驱动机制;第三,通过政策文本梳理归纳国家公园体制下保护地的新变化;第四,结合以上分析为乡村提供新形势下的发展建议。首先,在理清保护地与乡村互动关系及所包含问题方面,本文首先通过文献阅读梳理出乡村与自然保护地关系,并结合深度访谈法将其中关系和问题类型合理归纳。通过分析,保护地与乡村互动关系包含原始依附阶段、非对称互惠阶段与和谐共生阶段,包括空间排斥、资源获取受限、利益补偿缺失和旅游收益分配失衡四类问题类型。其次,根据目视解译的卫星影像数据和访谈结果进行分析,将金川村空间重构特征按照“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类型转换、乡村功能格局演变、居住实体内部格局等三方面进行归纳。结合深度访谈资料细化金川村空间重构机制,说明不同利益相关者作用,并将其分为外部要素(旅游需求、政府调控、外来资本)和内部要素(村民理性选择、自然环境、生产方式)两部分。再次,经过分析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政策,得到国家公园体制下龙湾保护地的新调整及金川村面临的新变化。根据上文分析得出的现实问题和未来可能面临的变化,从空间重构的角度提出策略。最后,总结出本文的主要结论:金川村与龙湾自然保护地间处于非对称性互惠阶段,问题主要由空间排斥和资源获取受限引发;旅游带动下金川村传统的圈层结构被打破,农业生产空间为其他空间类型的出现和增长提供了原始空间基础,传统农业生产空间向旅游生产空间转移,复合空间大量增加,功能格局由以农业生产为中心向以农业生产和旅游服务双核心转变,住宅形态主要以院落硬化和居住空间扩充为主,住房格局实现旅游化调整;乡村空间重构过程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结果;旅游乡村空间重构为解决国家公园体制下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提供有效手段。

山长鑫[6](2020)在《长白山区小型水电站脱水段修复方案研究 ——以元宝水电站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吉林省东部山区水电资源丰富,修建了众多的小型水电站。其中引水式水电站占50%左右,形成大范围的脱水段。脱水段改变了河道的水文连通性,影响了能量的传递和动植物生存状态,严重的将导致部分水生植物及鱼类消失,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开展长白山区小型水电站脱水段修复技术研究,对于长白山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依托吉林省科技厅发展计划项目“长白山区小型水电站脱水段生态修复技术研究”(20190303088SF)。利用GIS软件完成了吉林省小型水电站分布状况,分析了小型水电站的聚集区域,分析了地形、水量以及上下游小型水电站对同一区域的脱水影响。依据河流生态修复的理论及方法,分析不同水文和地貌条件下小型水电站脱水段的修复技术,针对长白山区典型引水式水电站区域内地貌和环境特点,提出小型水电站脱水段修复的影响因素。元宝水电站位于长白山区鸭绿江流域五道沟河上,本文以河道平面形态为主要的修复影响因素,应用河道生态修复技术,搭配生态流量泄放,从元宝水电站水库水量调度出发,制定滚水坝拦蓄,生态丁坝两种修复方案,经分析比较之后采用滚水坝拦蓄修复方案,该方案在元宝水电站脱水段修复工程中得以应用,使脱水段生态环境得以改善。

蒲真[7](2019)在《我国东北地区陆域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优化我国东北地区陆域自然保护区体系布局,本文以东北地区91个陆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海拔和地形等空间分布数据为基础,采用叠加分析和保护空缺分析的方法,评估了自然植被的保护现状,探讨了水平和垂直两个空间维度上的保护空缺,划定出了东北地区植被保护一级、二级优先区。以东北地区68个自然保护区作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大样地”,利用ArcGIS创建渔网功能,将东北地区均分成2893个20km×20km的网格单元,在R中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以植被、海拔和地形等17个因子作为自变量,评估了我国东北地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分布格局。依据上述研究结果,划分了我国东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一级、二级和三级优先区,提出了东北地区陆域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方案。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我国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主体类型是森林生态系统、内陆湿地和野生动物类型。随着海拔的升高,保护区的面积和数量都呈现下降趋势,高海拔段的自然植被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但中、低海拔段的自然植被未获得较好的保护,仍然存在保护空缺。栽培作物作为保护区内植被的主要人为干扰来源之一,未得到足够重视,极有可能严重威胁到了东北平原地区内陆湿地类型和野生动物类型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保护一级优先区集中在长白山中部和东北部林区、辽河口、通辽东北部和呼伦贝尔高原,植被保护二级优先区分布在东北山区(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地区),特别是大、小兴安岭交接地带,以及大兴安岭南段森林草原过渡区和辽东丘陵地区。(2)内陆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的野生植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指数(VP)明显低于该类型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物多样性保护价值指数(VA),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情况却相反,且VP最大值远大于VA最大值,野生生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的VP整体略低于该类型的VA,而VP和VA最大值相差不大。(3)东北地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一级、二级优先区总面积410,446.59km2,占东北地区陆域行政总面积的39.89%。其中一级优先区面积252,212.23km2,占划分总面积的61.45%,二级优先区面积158,234.36km2,占划分总面积的38.55%。将物种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分别与东北地区自然植被进行叠加分析,发现物种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内共分布有8个自然植被型组(共99个群系),其中除草丛和沼泽之外,剩余6个植被型组中共有9个群系存在保护空缺。(4)东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总面积为180,063.96km2,占东北地区陆域行政面积的14.43%。其中生物多样性保护一级优先区面积18,084.93km22(10.04%),生物多样性保护二级优先区面积为109,667.06km2(60.9%),生物多样性保护三级优先区面积52,310.98km2(29.05%)。将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县与东北地区陆域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叠加分析,建议优先对12个省(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进行升级,并在7处区县新建省(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对6个地区的自然保护区进行合并。

张婉阳[8](2019)在《基于生态旅游的特色小镇规划策略研究 ——以辉南县金川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新型城镇化的政策号召下,具有特色的小镇稳步推进建设,这些特色小镇大多具有促进其发展的优厚自然环境、生态资源和文化民俗等重要要素。特色小镇作为一项新生的事物,不能照搬原有体系进行建设。然而,目前对特色小镇的研究视角相对较窄,也缺乏对创新成果的完整表达和理论支撑。城乡规划理论发展的一个重要源泉是生态旅游,生态旅游相关概念对特色小镇建设的应用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对于生态旅游特色小镇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可以更全面的认识自身发展优势和劣势并找准自身的定位,为指导生态旅游特色小镇提出规划策略有着重要意义和价值。本文以基于生态旅游的特色小镇规划作为研究主线。首先,阐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和实践经验,以及生态旅游特色小镇的相关理论和实践案例,总结出生态旅游特色小镇的规划手法。其次通过走访踏查和大量信息的收集,对辉南县金川镇的背景概况、现状、生态旅游资源和空间形态进行全面探析,结合辉南县金川镇发展生态旅游的驱动力,探寻现存的建设问题。最后在基于生态旅游的金川镇规划原则的指导下,从总体发展布局上进行整合研究,并有针对性的分别从生态旅游专项规划和旅游特色空间形态两个方面进行规划研究,并得出基于生态旅游的金川镇规划策略。通过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基于生态旅游的特色小镇规划的理论研究方法,改善了建设现状问题,同时也补充了生态旅游特色小镇规划研究内容,为其他拥有大量生态旅游资源并以旅游产业为主导的特色小镇建设提供理论和规划模式的参考。

张胤达[9](2017)在《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国土风景保护体系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随着经济与综合国力的突飞猛进而快速发展,国民生活质量日益提升,人们对于优质风景的需求越来越旺盛。我国不缺乏好的风景资源,但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在国土层面的风景保护战略与体系存在缺失。主管部门数量较多、管理混乱、权责不明;以经济发展为导向且缺乏统筹规划的旅游风景区建设使大量的优质景观被过度开发,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单体景区彼此间缺乏有机连接,“孤岛效应”日益凸显等等……这些都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一国的风景保护体系不仅应关注风景保护地的总量,更应关注其空间形态和空间关系。本文通过文献研究、GIS应用、定性定量分析等研究方法,针对于我国目前风景保护存在的空间破碎化、精英景观单体与自然背景相分离等问题,分析构建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国土风景保护体系:第一,是以具有杰出价值的自然精英景观与文化精英景观为主体的“斑块”元素保护。利用3302个精英景观单位的空间分布,分析得出34个精英景观区。第二,是以文化景观廊道为主体的“廊道”线性元素保护。分析30个国家级景观廊道资源,加权选取13个廊道与8个重要节点。同时将精英景观区串联,使其与廊道构成一个完整的、网络化的国土景观生态格局。第三是以文化景观特征分区为主体的“基质”元素保护,以5大分区为主体,(?)包含16个地区和31个副区的三级分区体系。要点是将日常景观作为宏观生态系统的背景进行整体质量的控制和管理。最后从管理制度、机构设置、立法保障、区域整合、运营模式和维护机制等六个方面提供政策实施层面的建议。根据景观生态学中“斑块—廊道—基质”理论,构建以“胡焕庸线”为界,以西部大型自然保护区斑块、东部精英景观跳板、景观廊道、文化景观特征分区为要素的国土风景保护体系空间格局,希望能为我国国土风景保护理论与实践提供相关参考与建议。

杨一[10](2017)在《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沼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一直是国内外湿地研究的前沿课题之一。随着湿地研究的深入,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方法的创新,可获取研究数据越发准确,森林沼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逐渐成为湿地研究的热点。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典型火山地貌,随着群落演替在区内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湿地类型,其中,森林沼泽广泛分布于保护区内西南部后河流域。本文在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沼泽解译结果和实地踏查基础上,确定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沼泽分布范围。对温带森林沼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体系进行探索,对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沼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定量分析,使森林沼泽服务功能量化。尝试构建森林沼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指标体系,针对森林沼泽生态支持、生物生产、社会服务,3大类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采用市场价值法、影子工程法、碳税法、造林成本法等评估方法对森林沼泽水源涵养功能、固碳功能、气候调节功能、保护土壤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产品输出功能、教育科研功能、旅游娱乐功能8小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进行尝试性价值评估。根据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沼泽评估结果,为有关指标的制定等提供基础数据支持,为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部门对森林沼泽生态系统的管理、保护和恢复工作的开展提供科学参考,为相关部门正确利用湿地资源的重要依据。评估结果表明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沼泽服务功能价值共291.57×106元,其中生态支持功能总价值为239.14×106元,占总价值的82.2%;森林沼泽物质生产功能总价值约49.9×106元,占总价值的17.1%;社会服务功能价值共2.6×106元,占总价值的0.88%。其中包括水源涵养功能14.34×106元,固碳功能2.22×106元,气候调节功能145.81×106元,保护土壤功能76.78×106元,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0.61×106元,产品输出功能49.26×106元,教育科研功能1.14×106元、旅游娱乐功能1.42×106元。并且与其他地区湖泊、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和其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结果共同分析,说明本研究的意义。

二、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龙湾玛珥湖水华爆发成因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概况和研究方法
2 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变化
3 水质参数对比
4 讨论与建议

(2)吉林龙湾泥炭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生态系统稳定性
        1.2.2 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指标
        1.2.3 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意义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及采样点设置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研究区样地布设
    2.2 泥炭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方法
        2.2.1 层次分析法
        2.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2.3 子指标等级值计算
    2.3 野外采样、监测及数据分析
        2.3.1 植物群落调查及数据分析
        2.3.2 水文、气象监测及数据分析
        2.3.3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及数据分析
    2.4 遥感影像处理与信息提取
        2.4.1 遥感影像选择及基本信息
        2.4.2 遥感数据预处理
        2.4.3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
        2.4.4 后河流域遥感影像解译
第三章 泥炭沼泽湿地结构特征及变化规律
    3.1 泥炭沼泽湿地植被变化
        3.1.1 物种组成
        3.1.2 植物群落分类
        3.1.3 物种多样性指数
        3.1.4 湿地植被指数
        3.1.5 植物草本样方NDVI值
        3.1.6 木本植物覆盖率
    3.2 泥炭沼泽湿地水文变化
        3.2.1 两个时期湿地生长季水位变化
        3.2.2 两个时期湿地年均水位变化
        3.2.3 水文情势综合指数
    3.3 泥炭沼泽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3.3.1 土壤不同剖面的含水率变化
        3.3.2 土壤不同剖面的容重变化
        3.3.3 两个时期土壤不同剖面的养分变化
    3.4 湿地植物群落特性、土壤理化性质与水位之间的相关性
    3.5 讨论
    3.6 小结
        3.6.1 植被变化
        3.6.2 水位变化
        3.6.3 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第四章 泥炭沼泽湿地功能特征及变化规律
    4.1 泥炭沼泽湿地物质生产功能变化
        4.1.1 草本层生物量变化情况
        4.1.2 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变化情况
    4.2 泥炭沼泽湿地水文调蓄功能变化
        4.2.1 湿地蓄水量指标获取
        4.2.2 湿地蓄水量变化情况
    4.3 泥炭沼泽湿地固碳功能变化
        4.3.1 湿地碳储量指标获取
        4.3.2 湿地碳储量变化情况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泥炭沼泽湿地外部环境特征及变化规律
    5.1 后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
        5.1.1 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
        5.1.2 土地利用面积分布
        5.1.3 土地利用转移矩阵
        5.1.4 后河流域农田占比变化
    5.2 降水量时间变异情况
        5.2.1 年际降雨量变异性
        5.2.2 生长季降水量变异性
        5.2.3 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SPEI)
        5.2.4 降水量与水位之间的线性回归分析
    5.3 金川泥炭沼泽湿地人为干扰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泥炭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
    6.1 金川泥炭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评价
        6.1.1 确定评价指标权重
        6.1.2 稳定性度量方式
        6.1.3 稳定性评价结果
    6.2 金川泥炭沼泽湿地状态评价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3)加快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长效机制构建——基于宣城清凉峰和青龙湾区域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自然保护地及监管概况
    1.1 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2 宁国青龙湾自然公园
        1.2.1 宁国青龙湾国家森林公园
        1.2.2 青龙湾省级风景名胜区
        1.2.3 青龙湖光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
2 自然保护地监管取得显着成效
    2.1 夯实责任,落实巡查工作
    2.2 健全制度,形成共管机制
    2.3 积极探索,着力保障民生
3 自然保护地监督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3.1 管理基础薄弱,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3.2 一区多管,管理合力未形成
    3.3 保护地与社区重叠,百姓诉求多
    3.4 土地、林权归属问题突出,生态补偿不足且分配难
    3.5 跨界保护地存在区域性差异,造成百姓收入不均和心里不平衡
4 加快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长效机制构建的建议
    4.1 以国家政策调整为契机,合理整合保护地并实行统一监管
    4.2 构建保护地和社区“共管体制”,促进保护与发展和谐并进
    4.3 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多方位拓宽资金筹集渠道
    4.4 探索自然保护地生态补偿新机制
    4.5 加强保护地管理队伍建设,提高科学管理能力

(4)我国东北地区自然保护地特征及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2.国内外研究综述
    2.1 自然保护地概念及发展现状
        2.1.1 自然保护地概念
        2.1.2 我国自然保护地类型及发展现状
    2.2 国家公园概念及研究进展
        2.2.1 国家公园的概念
        2.2.2 国家公园的研究进展
    2.3 自然保护地及国家公园分布格局研究
        2.3.1 自然保护地分布格局和优化整合研究
        2.3.2 国家公园选址布局研究
3.研究区域概况
    3.1 地理位置
    3.2 地质地貌
    3.3 气候
    3.4 水文
    3.5 野生动植物资源
4.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数量特征分析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自然保护地发展历程分析
        4.2.2 自然保护地类型统计分析
        4.2.3 自然保护地重叠情况分析
        4.2.4 自然保护地自然属性分析
    4.3 小结与建议
        4.3.1 小结
        4.3.2 建议
5.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地空间分布格局探究
    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自然保护地省际及类型分布结构特征
        5.2.2 自然保护地最邻近指数分析
        5.2.3 自然保护地核密度分析
        5.2.4 自然保护地分布与地表水域的关系
        5.2.5 自然保护地分布与自然地貌的关系
        5.2.6 自然保护地交通可达性分析
        5.2.7 自然保护地分析与地区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
    5.3 讨论与小结
        5.3.1 讨论
        5.3.2 小结
6.东北地区国家公园空间布局与自然保护地整合
    6.1 研究方法
        6.1.1 指标选取
        6.1.2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 结果分析
        6.2.1 东北地区陆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分析
        6.2.2 东北地区国家公园建设的适宜区域分析
        6.2.3 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
    6.3 讨论与小结
        6.3.1 讨论
        6.3.2 小结
7.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A:东北国家公园潜在分布区内自然保护地统计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国家公园体制背景下旅游乡村空间重构 ——以吉林省辉南县金川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
        1.1.2 国家公园体制改革的重要机遇
        1.1.3 乡村转型发展的现实需要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目标
        1.2.3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2 国内外研究进展与相关概念、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国家公园体制
        2.1.2 旅游乡村
        2.1.3 空间重构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国家公园研究进展
        2.2.2 乡村重构研究进展
        2.2.3 乡村旅游研究进展
    2.3 相关理论
        2.3.1 资源禀赋理论
        2.3.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3.3 产业结构理论
3 金川村与龙湾自然保护地关系及问题甄别
    3.1 研究区概况
        3.1.1 辉南县及金川镇概况
        3.1.2 金川村发展概况
        3.1.3 数据来源及处理
    3.2 乡村与自然保护地关系
        3.2.1 国家公园体制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3.2.2 乡村与自然保护地关系阐述
        3.2.3 金川村与龙湾自然保护地关系演化
    3.3 乡村与自然保护地间的问题
        3.3.1 乡村与自然保护地问题类型
        3.3.2 金川村与保护地间存在问题
4 金川村空间重构特征分析
    4.1 “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类型转化
        4.1.1 乡村聚落空间类型划分
        4.1.2 空间类型的转化特征
    4.2 乡村功能格局演变特征
    4.3 居住实体内部格局演变特征
5 金川村空间重构驱动机制及发展建议
    5.1 金川村空间重构驱动机制
        5.1.1 空间重构的外部因素
        5.1.2 空间重构的内部因素
        5.1.3 金川村空间重构的综合机制
    5.2 国家公园体制下金川村未来发展建议
        5.2.1 国家公园体制下龙湾保护地的新调整
        5.2.2 金川村面临的新变化
        5.2.3 金川村空间重构目标
        5.2.4 金川村空间重构策略选择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6)长白山区小型水电站脱水段修复方案研究 ——以元宝水电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小型水电站发展与生态影响
        1.2.2 脱水段相关研究
        1.2.3 河流生态修复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2章 长白山区小型水电站脱水段生态现状调查
    2.1 吉林省小型水电站分布分析
    2.2 小型水电站在长白山区四个国家级保护区内的分布
    2.3 典型引水式水电站脱水段生态调查
        2.3.1 典型引水式水电站脱水段现状
        2.3.2 脱水段对生态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长白山区小型水电站脱水段修复方案研究
    3.1 脱水段修复理论依据
    3.2 河流生态修复方案
        3.2.1 河流生态修复原则
        3.2.2 河流生态修复方案
    3.3 脱水段修复影响因素及修复方案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元宝水电站脱水段修复研究
    4.1 元宝水电站概况
        4.1.1 水文和气候
        4.1.2 区域地质
        4.1.3 社会经济和城乡发展
    4.2 元宝水电站脱水段影响分析
    4.3 脱水段修复
        4.3.1 生态修复影响因素分析及生态流量计算
        4.3.2 修复方案比较
        4.3.3 优选方案设计
        4.3.4 修复效果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
在学期间参加专业实践及工程研究工作
致谢

(7)我国东北地区陆域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研究进展
        1.2.1 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及发展现状
        1.2.2 自然保护区体系的内涵及建设现状
    1.3 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的研究方法综述
        1.3.1 保护空缺分析(Gap)
        1.3.2 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评估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2.2 气候条件
    2.3 水文
    2.4 自然植被与物种概况
3 东北地区自然植被保护现状与保护优先区分析
    3.1 引言
    3.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2.1 数据来源
        3.2.2 研究方法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自然保护区的数量特征和分布格局
        3.3.2 水平空间上的植被保护有效性分析
        3.3.3 垂直空间上的植被保护有效性分析
        3.3.4 自然保护区对植被型组的空间保护空缺
        3.3.5 栽培作物的分布区分析
    3.4 讨论
4 东北地区陆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评估
    4.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东北地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
        4.2.2 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的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
    4.3 讨论
5 东北地区物种多样性保护价值空间分布评估
    5.1 数据处理与研究方法
        5.1.1 数据处理
        5.1.2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主要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
        5.2.2 物种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空间分布评估
        5.2.3 物种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分布情况
        5.2.4 物种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自然植被分布情况及保护空缺分析
    5.3 讨论
6 东北地区陆域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方案
    6.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研究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东北地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在各区县的分布情况
        6.2.2 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方案
    6.3 讨论
7 结论
    7.1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类型与海拔段的变化具有一定规律
    7.2 植物保护的主要干扰是栽培作物
    7.3 物种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仍存在植被保护空缺和保护缺失
    7.4 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类型与野生动植物保护价值情况相关
    7.5 提出东北地区自然保护区的布局优化方案
8 创新点与建议
    8.1 创新点
    8.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表A
附表B
附表C
附表D
附表E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8)基于生态旅游的特色小镇规划策略研究 ——以辉南县金川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1 研究的内容
        1.4.2 研究的方法
    1.5 研究框架
第2章 生态旅游特色小镇规划的相关理论综述
    2.1 相关概念释义
        2.1.1 特色小镇
        2.1.2 生态旅游
    2.2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2.1 生态学理论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3 小城镇规划理论
        2.2.4 生态与旅游经济学理论
        2.2.5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国内外特色小镇规划的实例分析
        2.3.1 国外特色小镇规划实例分析
        2.3.2 国内特色小镇规划实例分析
    2.4 生态旅游特色小镇规划手法
        2.4.1 生态环境基底的保护
        2.4.2 文脉特性的尊重
        2.4.3 旅游特色空间的梳理
        2.4.4 生态旅游专项规划的构筑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辉南县金川镇现状分析
    3.1 金川镇基本概况
        3.1.1 区位位置
        3.1.2 历史沿革
        3.1.3 自然概况
        3.1.4 人口与经济
        3.1.5 特色产业
    3.2 金川镇生态旅游资源的现状
        3.2.1 自然生态旅游资源
        3.2.2 人文生态旅游资源
        3.2.3 生态旅游资源的特征
    3.3 金川镇的空间形态的现状
        3.3.1 镇域空间资源形态
        3.3.2 用地功能布局
        3.3.3 街巷空间
    3.4 金川镇发展生态旅游的驱动力
        3.4.1 促进金川镇旅游多元化发展
        3.4.2 保障金川镇的资源实现有效利用
        3.4.3 实现金川镇生态环境的保护
        3.4.4 满足金川镇的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3.5 金川镇生态旅游建设面临的问题
        3.5.1 生态资源组合利用率较低
        3.5.2 景观生态系统优化不高
        3.5.3 旅游特色空间不连续
        3.5.4 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缺乏统一科学的管理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生态旅游的辉南县金川镇规划策略研究
    4.1 基于生态旅游的金川镇规划原则
        4.1.1 生态环境保护原则
        4.1.2 因地制宜原则
        4.1.3 可持续发展原则
        4.1.4 生态修复原则
    4.2 整合总体发展布局
        4.2.1 总体统筹发展
        4.2.2 因地制宜错位发展
    4.3 构建生态旅游专项规划
        4.3.1 优化特色景观生态系统
        4.3.2 探索生态旅游产品
        4.3.3 组织合理的旅游路线
        4.3.4 建设旅游服务设施
    4.4 营造旅游特色空间形态
        4.4.1 整体空间结构
        4.4.2 局部空间结构
        4.4.3 滨水空间
        4.4.4 绿色空间
    4.5 基于生态旅游的金川镇规划策略
        4.5.1 整合与升级生态资源,转变旅游观念意识
        4.5.2 修复受损生态,优化景观生态系统
        4.5.3 完善小镇空间结构,构建旅游特色空间
        4.5.4 配置旅游服务设施,完善管理培养人才
    4.6 本章小结
结论
    主要结论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辉南县金川镇特色小镇建设现状》调查的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9)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国土风景保护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序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分析
        1.3.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分析
        1.3.3 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1.5.1 论文结构
        1.5.2 技术路线
2 国土风景保护体系基本理论研究
    2.1 相关概念解释
        2.1.1 风景
        2.1.2 国土风景保护体系的内涵、构成要素与目标
        2.1.3 精英景观
        2.1.4 日常景观
    2.2 理论基础
        2.2.1 景观生态学
        2.2.2 景观遗产保护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3 国土风景保护体系“斑块”要素构建
    3.1 我国自然与文化景观保护体系要素梳理
        3.1.1 我国主要保护地的分类体系
        3.1.2“斑块”元素的确定原则
        3.1.3“斑块”元素的选取
    3.2 精英景观的数量特征
        3.2.1 自然类景观数量分析
        3.2.2 文化类精英景观数量分析
    3.3 精英景观的分布特征
        3.3.1 数据获取
        3.3.2 数量分布
        3.3.3 点密度分析
        3.3.4 综合密度分析
        3.3.5 核密度分析
        3.3.6 密度分析小结
    3.4 精英景观的集群构建
        3.4.1 精英景观的综合价值分析
        3.4.2 精英景观区的形成
4 国土风景保护体系“廊道”与“基质”要素构建
    4.1 廊道的概念与内涵
    4.2 我国的景观廊道要素梳理
        4.2.1 景观廊道要素选取原则
        4.2.2 景观廊道的类型
        4.2.3 景观廊道筛选范围与标准
    4.3 景观廊道的确定
        4.3.1 景观廊道列表
        4.3.2 景观廊道的空间分布
    4.4 基质的概念与内涵
    4.5 国土典型文化景观分区的构建
        4.5.1 分区构成要素分析
        4.5.2 文化景观分区的提取类型
        4.5.3 分区的原则
        4.5.4 分区设定的依据
    4.6 文化景观特征分区的构建
    4.7 文化景观特征分区分析
5 政策建议与未来展望
    5.1 构建国土风景保护体系的政策建议
        5.1.1 打破部门间壁垒,设立风景保护机构,实施分区统筹管理
        5.1.2 开展相应立法工作,明确所有风景保护参与者的权责
        5.1.3 配合国家公园体制建设,将风景资源进行区域整合
        5.1.4 实施中央财政拨款和地方经营相配合的运营模式
        5.1.5 制定日常景观资源的维护机制
    5.2 未来展望
        5.2.1 制度与现实的挑战
        5.2.2 研究反思与不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索引——图目录
索引——表目录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沼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森林沼泽生态系统概述
        1.1.1 森林沼泽生态系统定义
        1.1.2 森林沼泽生态系统形成与分布
        1.1.3 森林沼泽生态系统面临问题
    1.2 森林沼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及价值研究进展
        1.2.1 森林沼泽服务功能研究
        1.2.2 森林沼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
    2.1 气候特征
    2.2 水文特征
    2.3 地质地貌特征
    2.4 生物特征
3. 研究方法
    3.1 森林沼泽分布研究
    3.2 森林沼泽服务功能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3.2.1 评估指标筛选原则与依据
        3.2.2 指标体系构建
    3.3 森林沼泽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方法
        3.3.1 水源涵养功能价值评估
        3.3.2 固碳功能价值评估
        3.3.3 气候调节功能价值评估
        3.3.4 保护土壤功能价值评估
        3.3.5 产品输出功能价值评估
        3.3.6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价值评估
        3.3.7 教育科研功能价值评估
        3.3.8 旅游娱乐功能价值评估
        3.3.9 森林沼泽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4. 森林沼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
    4.1 森林沼泽分布与面积
    4.2 水源涵养功能价值评估结果分析
        4.2.1 融雪当量
        4.2.2 林冠截留率
        4.2.3 枯枝落叶层含水量
        4.2.4 森林沼泽水源涵养价值
    4.3 固碳功能价值
    4.4 气候调节功能价值
    4.5 保护土壤功能价值
    4.6 产品输出功能价值
    4.7 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价值
    4.8 教育科研功能价值
    4.9 旅游娱乐功能价值
    4.10 森林沼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结果及分析
        4.10.1 森林沼泽分布与面积研究结果分析
        4.10.2 森林沼泽服务功能价值构成分析
        4.10.3 森林沼泽生态系统与其它生态系统价值比较
5. 结论
6. 展望与建议
    6.1 展望
    6.2 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完成的论文及参加的学术活动
致谢

四、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龙湾玛珥湖水华爆发成因初探[J]. 阳涛,张超凡,何春光,孙立国,盛连喜.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2)
  • [2]吉林龙湾泥炭沼泽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D]. 姚晓寒.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加快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长效机制构建——基于宣城清凉峰和青龙湾区域的调查[J]. 陈秋凤. 环境生态学, 2021(01)
  • [4]我国东北地区自然保护地特征及整合研究[D]. 张芳玲.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5]国家公园体制背景下旅游乡村空间重构 ——以吉林省辉南县金川村为例[D]. 栾军强.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长白山区小型水电站脱水段修复方案研究 ——以元宝水电站为例[D]. 山长鑫. 长春工程学院, 2020(03)
  • [7]我国东北地区陆域自然保护区体系构建研究[D]. 蒲真.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8]基于生态旅游的特色小镇规划策略研究 ——以辉南县金川镇为例[D]. 张婉阳. 吉林建筑大学, 2019(01)
  • [9]基于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国土风景保护体系构建研究[D]. 张胤达. 北京交通大学, 2017(01)
  • [10]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沼泽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D]. 杨一.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2)

标签:;  ;  ;  ;  ;  

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