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非鱼工厂化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治

罗非鱼工厂化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治

一、罗非鱼工厂化养殖技术与疾病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仓萍萍[1](2019)在《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文中指出自1992年中国开创“温室大棚+深井海水”工厂化养殖以来,大菱鲆工厂化养殖北到辽宁省南到福建省,尤其在黄渤海地区有了大规模养殖,其中山东、辽宁两省集聚程度较高。2018年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养殖年产量4.17万吨,占养殖总产量83.73%。大菱鲆工厂化养殖以流水养殖为主,养殖水体占养殖总水体99%,养殖产量占总养殖量94.5%,循环水养殖不足1%,养殖产量占总养殖量5.5%。工厂化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主要区别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是污染排放方面。基于物料平衡法,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流水养殖的氮排放量为0.136千克,磷排放量为0.018千克。以2018年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年养殖量4.17万吨计,氮磷量排放量分别5660吨和749吨。该估算结果基于全程投喂配合饵料的假设。实际情况是冰鲜饵料投喂量是配合饵料的3.5倍左右,故上述氮磷排放的估算值小于实际值。冰鲜饵料能导致更高的“二次污染”。2019年2月经国务院同意,农业农村部会同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明确提出配合饲料替代冰鲜杂鱼,严格限制冰鲜杂鱼等直接投喂。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全程投喂配合饲料,虽然目前多数循环水养殖水处理设备性能还不太完善,不能做到完全“零排放”,但污染物排放低。第二是资源消耗方面。流水养殖资源消耗大。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流水养殖,水资源消耗分别30立方米/千克和17立方米/千克。2018年山东、辽宁两省大菱鲆流水养殖年用水量8.29×108立方米。假设采用循环水养殖,用水总量2.52×107立方米,水资源耗用前者是后者33倍。随着竞争加剧,养殖规模扩大,工厂化流水养殖对环境造成的负外部性主要表现为:(1)资源高开采低使用。地下水资源无序开采,土地和水资源利用效率低;(2)污染高排放低治理。养殖尾水排放缺乏标准,集约化大规模养殖造成局部水域氮磷污染超标,“二次污染”的水源对养殖产生严重危害。大菱鲆流水养殖属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的线性养殖,产业发展前景堪忧。鉴于此,本文以大菱鲆养殖可持续发展为切入点,选择“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为研究课题。采用完全成本法、数据包络法分析大菱鲆流水养殖负外性的内部和外部因素;之后用生态足迹指数法论讨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对生态造成的影响及发展的可持续性;在此基础上采用实物期权定价理论验证生态足迹指数法的研究结论,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最后根据上述研究结论,总结并提出转型机制和进一步研究方向。全文共分八章,各章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绪论。主要阐述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思路,技术路线,论文的观点和创新点等。第二章文献述评。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梳理及评价启示。第三章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相关概念的界定,基础理论和经济模型。第四章中国大菱鲆养殖业发展现状。阐述中国大菱鲆养殖业发展具备的优势,养殖规模布局及主要问题,环境友好型大菱鲆养殖模式推广存在的主要障碍。第五章中国大菱鲆流水养殖环境负外部性原因分析。从两个角度展开分析。其一,负外部性外因分析,核算体系需优化,资源环境要素未纳入传统成本核算体系,水产品价格未体现所有要素的价值,低估成本高估收益,不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其二,负外部性内因分析,大菱鲆流水养殖效率需提高,饵料、人工、设备等要素投入过多,降低了经济效益,饵料过度投入会加重“二次污染”。第六章中国大菱鲆不同养殖模式的环境效益比较分析。采用生态足迹指数法对中国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和流水养殖的可持续性展开评价,结论认为循环水养殖环境压力相对较小,为弱可持续发展,流水养殖已超出生物容量,环境压力较大,表现为生态赤字。在此基础上用实物期权定价理论验证上述结论,结论一致。本章节研究为养殖模式转型提供理论依据,为管理者的决策提供参考。完全成本和效率问题的研究旨在说明流水养殖的不足和转型的必要,定性说明流水养殖不利于可持续发展,接着用生态足迹指数法定量研究,说明流水养殖环境压力较大,呈生态赤字,不可持续,大菱鲆流水养殖转型势在必行,之后基于实物期权定价理论,进行数值模拟仿真,进一步验证上述研究结论,结论一致,循环水养殖是未来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第七章转型机制与主要结论。归纳总结上述章节研究的主要结论,对大菱鲆养殖模式的转型机制提出思路。第八章总结与展望。总结当前中国水产养殖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对后续科学研究提出设想和展望。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地域养殖优势存在差异。电力成本方面:辽宁省4.45元/千克,山东省6.00元/千克,辽宁是山东的74.17%;水资源耗用方面:辽宁省17立方米/千克,山东省30立方米/千克,辽宁是山东56.67%,辽宁省资源使用效率高于山东省。山东、辽宁两省地下水资源价值分别:0.08 RMB/m3,0.11 RMB/m3,资源价值不等,体现了资源稀缺性。按传统成本核算,大菱鲆流水养殖成本山东省略低于辽宁省,纳入资源环境因素之后,大菱鲆流水养殖成本山东省比辽宁省高2.35元/千克。说明:考虑资源环境要素后,辽宁省大菱鲆养殖存在较强优势。(2)不同养殖模式资源消耗存在差异。工厂化半封闭循环水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水资源耗用量2.52立方米,工厂化全封闭循环水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水养殖耗用量0.6立方米。工厂化流水养殖一千克大菱鲆水资源耗用量17立方米以上。不同养殖模式水资源耗用差异较大,流水养殖是半封闭循环水养殖用水量近7倍,是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用水量近30倍。半封闭循环水是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用水量4倍。(3)流水养殖规模不经济。虽然有些养殖户生产规模较大,但距规模经济仍有差距。诸多资源利用不充分,如,流水养殖面积均值4116平方米,有效养殖面积3636平方米,养殖水域投入过度,饵料过度投放、人工使用不足、固定资产部分闲置,距离帕累托最优有一定差距,有较大改进空间。(4)循环水养殖优势逐步显着。随着对养殖资源环境逐步重视,水土资源成本和污染处理成本不可回避,当外部成本引入成本核算体系后水产养殖成本会有显着提高。另外,随着科技进步,工艺完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运营成本与目前相比会进一步下降。两者成本差距逐步缩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优势逐步突显。循环水养殖优势主要表现为:一是资产使用率高。养殖周期缩短,各项资产周转速度快;二是养殖风险低。盈亏平衡结果显示,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安全边际率39.23%,流水养殖安全边际率26.27%,说明循环水养殖经营风险低于流水养殖。因为水质稳定,管理科学,鱼病发生率低,养殖风险得到有效控制;三是食品安全性高。科学监控养殖环境,严格消毒、清池等环节,产品质量达标品质好,食品安全风险降低;四是有利于产业可持续发展资源低消耗,环境低污染,符合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要求,有利于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五是平衡水产养殖结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较少受自然资源约束,可以平衡水产养殖结构性问题,满足消费者需求。(5)中国大菱鲆循环水养殖属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循环水养殖生态足迹指数(EFI=13%),属于弱可持续养殖。饲料、能源、基建生态足迹指数贡献最大,循环水养殖能有效降低饵料系数,既降低养殖经济成本又降低生态足迹,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是一种环境友好型养殖模式。本文的创新点如下:(1)大菱鲆不同规模养殖效率的对比研究未有涉及,本研究丰富了这方面的研究内容。大菱鲆产业经济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随着大菱鲆养殖业的发展,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方面取得了较丰硕成果。研究内容集中在大菱鲆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市场贸易研究、消费者行为研究、经济收益及效率研究等方面。对不同规模养殖效率的对比研究未有涉及。(2)养殖水资源的价值研究鲜有涉及,本研究丰富和拓展了养殖水资源的定价问题研究。资源定价研究主要集中在煤、石油、天然气、矿石等自然资源,水资源作为水产养殖重要的生产要素有必要纳入成本核算体系,促进资源有效利用。(3)大菱鲆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环境压力的定量研究未有涉及,本研究丰富了生态足迹小尺度领域研究。2011年,近十年前有学者倡议大菱鲆养殖转型,但没有展开这方面的定量研究。大菱鲆流水养殖和循环水养殖的环境压力有多大?有没有超出生态承载范围?有没有可持续性?可持续性达到什么程度?尚未有定量研究。

王杉[2](2019)在《斑石鲷免疫相关基因rpl10和TGF-β1克隆及表达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提高,人民对水产品类型和质量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就使很多水产养殖公司大力引进不同种类的水产品,涌现出了很多新型养殖品种,而斑石鲷就是其中一种。斑石鲷是一种在形态学分类上隶属于鲈形目、石鲷科、石鲷属的中型鲷科鱼类,主要分布在环太平洋的东北部沿海地区,包括中国、日本、朝鲜等地的沿海地区,属于温热带生活习性鱼类。斑石鲷因其肉质鲜美晶莹剔透,蛋白质含量丰富,营养价值较高,因此具有较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又因其体态优美,体色靓丽,具有一定的观赏价值;还因其很难被垂钓,被垂钓者称为矶钓之王,具有一定的垂钓娱乐价值。这些都使斑石鲷成为市场上非常受欢迎的水产种类,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具有较高价值的水产养殖种类。然而在斑石鲷养殖过程中爆发的大规模斑石鲷虹彩病毒病,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斑石鲷养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给养殖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本论文主要通过克隆和分析与斑石鲷抗虹彩病毒有关的免疫基因,初步分析斑石鲷抗虹彩病毒的免疫应答机制,希望为深入研究鱼类抗病机制特别是斑石鲷抗病毒机制和抗病家系建立提供理论基础。1斑石鲷rpl10基因克隆和表达分析虹彩病毒科是一种感染水生生物的常见病毒种类,其具有广泛的水生动物感染谱,包括海水、淡水鱼类、贝类、两栖类、水生爬行类等。近年来,斑石鲷虹彩病毒(SKIV)因其造成的死亡率高、经济损失严重而引起了人们的特别关注。核糖体蛋白L10基因(rpl10)参与了动植物抗病毒的负反馈调节过程。为了说明它们在斑石鲷抗病毒中的免疫作用,我们克隆了rpl10并在本研究中研究了其转录水平的变化。rpl10基因组序列的长度为3463 bp,由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组成,其中1473bp的转录产物编码215个氨基酸蛋白。组织表达分析显示rpl10分布广泛在所检测的各个组织中,而免疫相关组织(肝脏和肾脏)的表达较高。在三个组织(脾脏、肝脏、肾脏)中进一步检测了SKIV感染后的不同时间点的转录水平的变化。在脾脏和肝脏中可观察到SKIV感染后的显着上调,并且峰值出现在感染后第4天。本研究有助于进一步研究rpl10在斑石鲷抗病毒防御中的作用。2斑石鲷TGF-β1基因克隆和表达分析虹彩病毒可以广泛感染水生动物,对水产养殖业危害巨大。虹彩病毒是造成现阶段斑石鲷工厂化养殖过程中大规模死亡的主要病原,其感染力极强,感染后的斑石鲷死亡率高,严重影响了斑石鲷养殖产业发展。转化生长因子TGF-β1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因子,在病毒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为研究TGF-β1在斑石鲷被虹彩病毒感染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运用RACE和实时荧光定量qRT-PCR技术对TGF-β1进行了基因克隆,并对其进行在不同组织,不同时间点相对表达量的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斑石鲷TGF-β1基因cDNA序列全长为3157 bp,5’非编码区长712bp,3’非编码区长1278 bp开放性阅读框长1167 bp,编码388个氨基酸,基因组包含6个外显子和5个内含子。同源分析发现TGF-β1在鱼类中的相似度较高,斑石鲷与半滑舌鳎(Cynoglossus semilaevis)的同源性最高,为76.67%。TGF-β1在斑石鲷健康组织(肝脏、脾脏、肾脏、头肾、心脏、鳃、胃、肠和皮肤)中均有表达,在头肾、肠,肝脏和皮肤组织中表达量较高,而在脾脏和肾脏组织表达量较低。为进一步研究TGF-β1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相对表达量的变化,我们对健康的斑石鲷注射虹彩病毒进行刺激,随后比较了TGF-β1在脾脏、肝脏、肾脏和头肾4个不同组织、不同时间点的相对表达量的差异,在头肾、脾脏和肝脏中,病毒刺激后TGF-β1的表达量均出现升高,但在脾脏和肝脏中,峰值出现在刺激后第4天,而在头肾中峰值出现在感染后第10天。在肾脏中,病毒刺激后的TGF-β1的表达呈现下降趋势,0天表达量最高,4天、7天依次降低,7天降至最低,10天有所恢复。以上研究表明,TGF-β1可能响应了虹彩病毒对机体的刺激,可能在对病毒免疫应答中发挥作用。而病毒感染后不同组织中TGF-β1相对表达量的差异,则值得进一步研究。

刘春强[3](2017)在《石斑鱼工厂化健康养殖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调研主体为天津市海发珍品实业发展有限公司,以石斑鱼为研究对象,针对苗种繁育、养殖技术、营养需求、病害防治四方面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概括,并结合海发公司养殖现状加以阐述,以期对石斑鱼养殖户和技术人员起到参考和指导作用,以提高石斑鱼增养殖的效益和技术水平。1.本文对国内外石斑鱼亲鱼培育、早期胚胎发育、仔鱼开口饵料及影响发育的环境因子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的概括总结。结合海发公司苗种繁育情况,总结出了发育过程中不同时期食性的转变和养殖管理。2.随着在石斑鱼工厂化养殖中水处理设备、水质在线监测设备、远程在线诊断系统等先进技术和设施设备的引进,营造出了一个菌、鱼共生的微生态平衡,为石斑鱼提供了良好的、稳定的生长环境。天津市海发珍品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循环水养殖系统单产由原来的15 kg/m3提高到50 kg/m3,能耗比公司成立初期降低了40%,养殖成活率可达到90%。3.本文对国内外石斑鱼营养需求研究进行了概述。天津市海发珍品实业发展有限公司生产的海旗牌石斑鱼人工饲料与国际知名品牌同种饲料相比,石斑鱼生长快,饵料系数低,粪便成型率高,氮、磷排泄率低。目前石斑鱼幼鱼人工饲料配方1种,饵料系数1.08,成鱼人工饲料配方1种,饵料系数1.1-1.2。4.本文对海水石斑鱼养殖病害的研究进行了概括总结。针对海发公司生产现状,阐述了养殖中常见的病害及其防治方法。5.目前石斑鱼健康养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商品鱼市场价格低迷,养殖成本高,导致养殖利润太低;配合饵料营养不均衡,缺乏适合苗种开口、促进性腺发育等方面的精准营养专用配合饲料;苗种期的病毒性、细菌性病害频发,石斑鱼苗种成活率低,严重影响养殖效益。

王大海[4](2014)在《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规模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我国海水养殖业布局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实施生态工程养殖战略,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然而,海水养殖业布局具有资源导向性、空间离散性和产业弱质性等农业布局的一般特性,从而使得海洋养殖资源的空间分布具有地域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养殖海域附近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因此,如何运用现代生物学理论和生物与工程技术,协调好养殖生物与养殖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海水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选题以海水养殖业为研究对象,基于规模经济、产业经济学、产业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在分析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起点的基础上,阐述近年来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产业态势,审视海水养殖业在生物资源养护、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技术创新、产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根据四化同步的基本原则,探寻海水养殖业工业化发展的逻辑机理,提出发展规模经济以及提高规模效率的具体对策。现代海水养殖业是海水养殖业产业升级的具体方向,而发展规模经济是海水养殖业实现上述目标的必然路径。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生态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结构理论是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理论依据。理论上,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模式主要包括工厂化养殖、海水网箱养殖、海水池塘养殖、浅海筏式养殖、浅海底播养殖。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涉及到环境、资源、市场、科技、投资、政策等诸多方面,其发展规模经济必须统筹安排、系统考虑、科学谋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水养殖业取得巨大成就,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了海水养殖业在农业经济发展、改善膳食结构、增加渔民收入、技术进步、调整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等方面的骄人业绩,但同时我国海水养殖业在养殖环境、海洋生态灾害、产业结构、水产品质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整个世界来看,海水养殖业已经成为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优质蛋白质需求的重要途径。发达渔业国家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通行做法是:重视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于海水养殖业整个流程;通过养殖技术的创新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加强政府监管提升养殖质量。这些做法为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指明了方向:积极推进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规划制订工作;强化政府对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公共服务职能;整合科研资源,为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提供技术支撑;有针对性地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长期以来,我国海水养殖业积极开展规模经济的探索:重视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养护方面的产业发展;通过培育优良品种推进海水养殖业规模化发展;不断完善、创新养殖模式,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充分发挥科技在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中的技术支撑作用;防治病害降低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风险;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成为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的新动力。但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在经济效益、良种培育、养殖方式、病害防治、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问题,影响了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的高端发展。规模效率分析能够正确评判我国海水养殖业的规模效益。在构建我国海水养殖规模效率模型前提下,运用DEA方法实证分析了我国海水养殖规模效率。结果表明,海水养殖技术水平过低是导致我国当前海水养殖规模差异的主要原因。短期来看,我国海水养殖业应适度规模经营,着重提升海水养殖技术水平,改善资本、鱼苗、海水养殖面积规模的生产效率。从长远来说,应当实现海水养殖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提升海水养殖的规模效率,实现规模经济。产业生态化、装备工程化、技术现代化、生产工厂化、管理工业化是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未来方向,与之相应,工业化养殖就成为当前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必然选择,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以及提高规模效率的具体对策是:产业化运营推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首要措施。其次,以技术创新促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可持续性。第三,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为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第四,运用工业经营管理理念,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是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

徐继松[5](2012)在《日本鳗鲡和美洲鳗鲡循环水养殖技术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鳗鲡养殖目前主要以水泥精养池养殖和土池养殖为主,本试验采用循环水养殖技术进行了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和美洲鳗鲡(Anguilla rastrata)高密度苗种培育、养成和疾病防治等的研究,以期开发一种鳗鲡养殖新模式。本试验主要结果如下:1、育苗试验。本试验采用循环水系统对日本鳗苗与美洲鳗苗进行了育苗研究,日本鳗苗在1.0m3和1.5m3两种养殖水体量的循环水系统中投喂水丝蚓44d,养殖密度达9600尾/m3以上;继续投喂配合饲料26d,养殖密度达9500尾/m3以上。美洲鳗苗在1.0m3和1.5m3两种养殖水体量的循环水系统中投喂水丝蚓69d,养殖密度达10100尾/m3以上;继续在1.0m3养殖水体量的循环水系统中投喂配合饲料42d,养殖密度达4382尾/m3。水体水温为27~30℃,pH为5.4~6.2,日本鳗苗水体的DO、NO-2-N和NH3-N平均浓度分别为4.71~6.10mg/L、0.99~3.40mg/L和20.00~24.55mg/L,美洲鳗苗分别为6.38~6.55mg/L、0.37~0.78mg/L和2.53~13.97mg/L。结果表明:日本鳗苗和美洲鳗苗均能正常摄食、活动和生长,成活率均达95.02%以上;日本鳗苗的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系数在投喂水丝蚓阶段分别达7.08±0.09%/d、20.47±0.19%和4.92±0.09以上,在投喂配合饲料阶段分别达2.30±0.19%/d、2.90±0.27%和1.28±0.01以上;美洲鳗苗在投喂水丝蚓阶段分别达4.82±0.06%/d、12.61±0.02%和4.67±0.01以上,在投喂配合饲料阶段分别达1.69±0.05%/d、2.84±0.02%和1.76±0.06。通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系数的比较显示,两种鳗苗在1.5m3养殖水体量的培育效果比1.0m3好,但均未达到显着性差异(P>0.05)。2、养成试验。采用1.0m3养殖水体量的循环水系统对日本鳗鲡与美洲鳗鲡进行了养成试验的研究。养成期间,两种鳗鲡的养殖密度随规格增长而适当增加,规格范围为3.84~205.51g的日本鳗鲡试验初的养殖密度为7.60~48.41kg/m3,规格范围为2.43~240.54g的美洲鳗鲡试验初的养殖密度为9.30~50.85kg/m3。水体水温为26~30℃,pH为5.4~6.2,水体的DO、NO-2-N和NH3-N浓度分别为6.48~6.62mg/L、0.47~0.81mg/L和1.68~2.68mg/L。结果表明:日本鳗鲡和美洲鳗鲡均能正常摄食、活动和生长,两种鳗鲡各规格的存活率分别达97.65%和91.37%以上。两种鳗鲡的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随规格增长而下降,饲料系数却随之增长。日本鳗鲡的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系数分别为0.30~2.32%/d、0.58~2.70%和1.33~1.98,美洲鳗鲡分别为0.29~1.10%/d、0.54~1.44%和1.34~2.02。3、不同养殖密度试验。采用1.0m3养殖水体量的循环水系统对相同试验时间下相近规格的日本鳗鲡与美洲鳗鲡进行了两种养殖密度养成试验的研究。日本鳗鲡的养殖密度相差倍数为1.17~1.39倍;美洲鳗鲡的养殖密度相差倍数为1.08~2.45倍。对日本鳗鲡的试验数据进行成对双样本分析,对美洲鳗鲡的试验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日本鳗鲡低密度组的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均显着高于高密度组(P<0.05),但饲料系数却无显着性差异(P>0.05)。美洲鳗鲡当养殖密度相差倍数达1.25倍以上时,低密度组的特定生长率显着高于高养殖密度(P<0.05),饲料系数显着低于高密度组(P<0.05),摄食率略高于高密度组;相差倍数低于1.25倍时,高低密度组间的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系数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低密度组的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均略高于高密度组,饲料系数均略低于高密度组。4、疾病防治试验。本试验研究了以过滤海水浸泡消毒为主的日本鳗鲡和美洲鳗鲡循环水养殖疾病防治技术。每周一次定期用盐度为8的过滤海水浸泡鳗鲡12h,以此预防疾病。当有病症或死鳗时,用盐度为8的过滤海水浸泡鳗鲡1~3d,或用盐度为20~25的过滤海水浸泡30min后控制盐度为8继续浸泡鳗鲡(重复3d)。结果表明:预防措施效果良好。采用治疗措施,可降低鳗鲡死亡量,恢复鳗鲡摄食,治疗效果良好。本研究结果表明:采用本试验循环水高密度养殖新模式,日本鳗鲡和美洲鳗鲡养殖效果良好。通过特定生长率、摄食率和饲料系数的比较显示,无论苗种培育还是养成,日本鳗鲡的养殖效果优于美洲鳗鲡。与传统水泥池精养模式相比,两种鳗鲡的特定生长率和饲料系数与其相近。本试验的养殖模式除具有高养殖密度和高存活率外,还具有节能、减排和无药残等优点。以过滤海水浸泡消毒可有效地防治养殖鳗鲡的疾病,且具有无药残、低成本和无副作用的优点。

韩云峰,刘晃,鲍越鼎[6](2008)在《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盈亏平衡分析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首先给出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的定义,阐明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应该是未来水产养殖业的发展趋势。其次,尝试用盈亏平衡分析法评价工厂化循环水养殖,对确定养殖场的经营和成本控制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通过对罗非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盈亏平衡的案例分析,为养殖场的实际运营或计划投产提供了参考。

李玉全[7](2006)在《工厂化养殖系统分析及主要养殖因子对对虾生长、免疫及氮磷收支的影响》文中指出养殖设施和养殖密度是工厂化养殖与池塘养殖的主要差异所在。本文以对虾工厂化养殖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传统的池塘养殖,以了解工厂化养殖系统的环境特点及对虾生长的差异;分析液态纯氧增氧的效果、工厂化养殖系统水环境变化特点及经济效益等;选择适宜工厂化养殖所需的养殖密度、溶解氧(DO)含量及管理措施等几个与养殖密切相关的因子,从对虾生长、存活、摄食、蜕皮、饵料转化、非特异性免疫因子及养殖池氮磷收支等多个方面,分析了上述因子对中国对虾(Fenneropenaeus chinensis)和凡纳滨对虾(Penaeus vannamei)的影响。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对虾工厂化养殖与池塘养殖系统结构与效益比较分析从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底栖生物、水质因子四个方面对工厂化对虾养殖和池塘对虾养殖生态系统的差异进行了观察和分析。结果表明,工厂化对虾养殖系统中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及底栖生物的丰度均低于池塘对虾养殖系统(分别为22 815个/ml < 31 590个/ml,490.5个/L < 650.0个/L,4.5个/10cm2 < 267.5个/10cm2),而溶解氧(DO)含量、氨态氮(TAN)和无机磷(PO4-P)浓度均高于池塘养殖。工厂化养殖对虾的生长量、生长速度及存活率均低于池塘养殖,但其养殖密度高,能很好的弥补生长速度之不足,更好的利用水体获得更高的单位生产量。2对虾工厂化养殖与池塘养殖排放废水的差异分析本试验分析了对虾工厂化养殖与池塘养殖生态系统养殖用水和排放废水的差异。结果发现,两系统养殖过程中各水质因子均在安全阈值内,水温、盐度及pH系统间无显着差异,其他因子表现为工厂化养殖系统高于池塘养殖系统。排放废水方面,工厂化养殖排放废水的DO含量、悬浮性颗粒物(TSS)、总氮(TN)和总磷(TP)的变化范围分别为7.112.6 mg/L、172.6220.4 mg/L、2.403.76 mg/L

吕迅,张国强,邹东鹰,徐来仁[8](2002)在《罗非鱼工厂化养殖技术与疾病防治》文中研究指明

刘焕亮[9](1999)在《中国水产业及其养殖业的发展与科技成就——庆祝建国五十周年》文中研究表明论述了建国50 年来, 我国水产业、水产养殖业的三个发展阶段的特点及其改革与建设基本经验, 以及海、淡水养殖科技成就与展望。

莽琦[10](2019)在《典型流域主要淡水养殖模式监测体系的构建与分析》文中指出水产养殖是全球食品生产增长最快的部分,在过去30年中以年均8%的速度持续增长。水产品已成为继谷类、牛奶之后食物蛋白的第三大来源,全球70亿人口的动物蛋白摄入,15%以上来源于水产品。淡水产品是我国国民膳食中的重要蛋白质来源,在国民食物构成中占有重要地位。淡水养殖产量占世界淡水养殖总产量的70%,占中国养殖鱼类的96%,为城乡居民提供了 30%的动物蛋白。淡水养殖产业的绿色、高效与高质量发展已经引发社会各界的持续关注。本文针对主要淡水养殖模式,通过监测黑龙江、长江、珠江、黄河等四大流域养殖模式的环境要素、结构要素和生产要素的不同指标,积累养殖环境因子和养殖模式变化的基础数据。通过同一养殖模式在不同流域的比较分析,阐明环境因子、模式变化与区域养殖结构改变的内在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如下:1、以池塘养殖为重点,兼顾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养殖,在黑龙江、长江、珠江、黄河四大流域水产养殖主产区域,设立48个监测站点。遴选养殖结构、养殖环境和养殖生产等3大类要素51个监测指标,其中,养殖环境要素监测指标28个,养殖结构要素监测指标12个,养殖生产要素监测指标1 1个。2、细化了水质样品、底质样品、浮游生物样品、底栖动物样品和调查数据等方面的采集程序和方法,有效保证监测数据质量。依据数据监测要求,制定了监测描述规范的数据标准,提出了监测描述规范、数据标准和数据质量控制规范制定的原则和方法。3、结合监测点数据信息与研究需求,制定了典型流域主要养殖模式监测数据的采集和录入规范。基于采集需求设置了相应的数据集,包括物种监测点基本信息数据表和养殖监测数据表。4、设计了典型流域主要养殖模式监测数据汇交体系,提出了监测数据汇交流程,按照流程的设计和管理权限设定,将数据获取和信息系统的角色划分为四个基本层级。基于其层级定位、数据填报范围和审核权限的设定,为每一层级操作人员进行科学设计和制定用户手册。5、池塘养殖、网箱养殖和工厂化养殖共计39个站点的完成监测,获得监测指标6050个,其中,养殖环境要素指标2085个,养殖结构要素指标481个,养殖生产要素指标402个。选择养殖环境、养殖结构和养殖生产等3大类要素的代表性监测指标,开展同一养殖模式在不同流域的对比分析。6、对比分析黑龙江流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不同养殖区域中,在同一养殖模式条件下,各流域代表性监测指标出现一定的差异,具体差异依据自然环境、养殖技术和各种生产投入而有所不同。不论是流域内部还是流域之间,养殖环境要素、养殖结构要素、养殖生产要素互相影响,互为因果。研究表明,基于系统设计和信息化手段的基础性、长期性淡水养殖监测数据获取和分析是渔业科学数据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淡水养殖信息化、精准化、智能化管理和大数据预测分析来讲,需要更多监测数据的有效积累才能够推进淡水养殖模式的科学分析和合理预测。

二、罗非鱼工厂化养殖技术与疾病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罗非鱼工厂化养殖技术与疾病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内容
        1.1.4 研究方法
    1.2 研究思路及结构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结构
    1.3 论文观点及创新
        1.3.1 论文观点
        1.3.2 论文创新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文献回顾
        2.1.1 水产养殖成本收益研究
        2.1.2 水产养殖生产效率研究
        2.1.3 水产养殖生态经济研究
    2.2 评价与启示
第3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3.1 相关概念
    3.2 基础理论
        3.2.1 农业循环经济理论
        3.2.2 农业生态系统理论
        3.2.3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3.3 经济模型
        3.3.1 自然资源定价理论及运用
        3.3.2 生产效率理论及运用
        3.3.3 生态足迹理论及运用
        3.3.4 实物期权定价理论及运用
第4章 中国大菱鲆养殖业发展现状
    4.1 大菱鲆养殖业发展具备的优势
    4.2 大菱鲆养殖规模布局及主要问题
        4.2.1 规模布局
        4.2.2 主要问题
    4.3 环境友好型大菱鲆养殖的障碍
    4.4 本章结语
第5章 大菱鲆流水养殖环境负外部性原因分析
    5.1 环境负外部性外因分析-基于完全成本分析
        5.1.1 数据来源及其说明
        5.1.2 研究方法
        5.1.3 研究结果
        5.1.4 研究结论
        5.1.5 讨论
    5.2 环境负外部性内因分析-基于DEA分析
        5.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5.2.2 研究结果
        5.2.3 研究结论
        5.2.4 讨论
    5.3 本章结语
第6章 大菱鲆不同养殖模式的环境效益比较分析
    6.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研究方法
    6.2 研究结果
    6.3 研究结论及验证
        6.3.1 研究结论
        6.3.2 结论验证
    6.4 本章结语
第7章 主要结论与转型机制
    7.1 主要结论
    7.2 转型机制
    7.3 本章结语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研究展望
附件 读博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2)斑石鲷免疫相关基因rpl10和TGF-β1克隆及表达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 斑石鲷研究进展
        1.1 斑石鲷简介
        1.2 斑石鲷相关研究
    2 鱼类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3 鱼类免疫系统及免疫应答机制的研究进展
        3.1 鱼类抗病免疫相关基因研究
        3.2 抗病免疫基因的研究方法
    4 虹彩病毒
    5 rpl10研究进展
    6 TGF-β研究进展
    7 本实验研究意义
第二章 斑石鲷rpl10基因克隆和表达分析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用鱼
        2.2 实验方法
    3 结果
        3.1 斑石鲷rpl10基因序列序列特征
        3.2 斑石鲷rpl10系统进化树分析和氨基酸多序列比对
        3.3 斑石鲷rpl10基因的表达模式
        3.4 rpl10基因重组表达和Western blot
        3.5 病毒结合实验
        3.6 抑菌实验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章 斑石鲷TGF-β1基因克隆和表达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RNA提取和cDNA的合成
        2.3 TGF-β1基因全长cDNA与基因组序列的克隆
        2.4 生物学分析及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2.5 TGF-β1 基因的表达模式检测
    3 结果与分析
        3.1 斑石鲷TGF-β1基因序列特征
        3.2 系统进化树分析和氨基酸多序列比对
        3.3 斑石鲷TGF-β1基因的表达模式
    4 讨论
    5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3)石斑鱼工厂化健康养殖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石斑鱼繁育及养殖研究现状
    2.1 国内外石斑鱼繁育现状
        2.1.1 亲鱼培育与性逆转
        2.1.2 石斑鱼早期生长发育及其环境因素研究
        2.1.3 石斑鱼仔鱼开口饵料的研究
        2.1.4 石斑鱼早期发育的环境因素研究
        2.1.5 石斑鱼幼鱼发育环境因素研究
    2.2 石斑鱼工厂化养殖技术研究
    2.3 石斑鱼繁育和养成调研
        2.3.1 受精卵孵化和苗种培育(以珍珠龙胆石斑鱼为例)
        2.3.2 石斑鱼养成
第三章 石斑鱼营养需求研究进展
    3.1 蛋白质及氨基酸需求
        3.1.1 蛋白质
        3.1.2 氨基酸
        3.1.3 蛋白源替代研究
        3.1.3.1 动物性蛋白源替代研究
        3.1.3.2 植物性蛋白源替代研究
    3.2 脂肪和脂肪酸需要量研究
        3.2.1 脂肪
        3.2.2 必需脂肪酸需求的研究
        3.2.3 脂肪源替代研究
    3.3 碳水化合物的需要量研究
    3.4 维生素需要量研究
    3.5 矿物质需要量研究
    3.6 石斑鱼配合饲料现状和养殖效果
        3.6.1 国内石斑鱼配合饲料现状
        3.6.2 石斑鱼养殖效果
第四章 石斑鱼的疾病及防治研究进展
    4.1 病毒性疾病
        4.1.1 神经坏死病毒病
        4.1.1.1 主要病状
        4.1.1.2 传播途径
        4.1.1.3 免疫防控
        4.1.2 虹彩病毒病
        4.1.2.1 主要症状
        4.1.2.2 传播途径
        4.1.2.3 防控措施
    4.2 细菌性疾病
        4.2.1 主要特征
        4.2.2 疾病防治
    4.3 寄生虫类疾病
        4.3.1 原虫类
        4.3.1.1 海水小瓜虫
        4.3.1.2 车轮虫
        4.3.1.3 粘孢子虫
        4.3.2 单殖吸虫类
        4.3.3 环节动物
        4.3.4 节肢动物
    4.4 海发公司石斑鱼疾病调查情况
        4.4.1 石斑鱼昏睡病
        4.4.2 石斑鱼溃烂病
        4.4.3 石斑鱼车轮虫病
        4.4.4 石斑鱼刺激隐核虫病
        4.4.5 鱼蛭(水蛭)病
        4.4.6 石斑鱼淀粉卵甲藻病
第五章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4)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规模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研究不足
2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理论分析
    2.1 海水养殖业的内涵与产业发展要素
        2.1.1 海水养殖业的内涵与产业特征
        2.1.2 海水养殖业发展的产业要素
        2.1.3 发展现代海水养殖业的现实意义
        2.1.4 现代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目标
    2.2 规模经济与海水养殖业发展
        2.2.1 规模经济
        2.2.2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必要性
        2.2.3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条件
    2.3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理论依据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产业生态理论
        2.3.3 产业关联理论
        2.3.4 产业结构理论
    2.4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模式
        2.4.1 工厂化养殖
        2.4.2 海水网箱养殖
        2.4.3 海水池塘养殖
    2.4.4 筏式养殖
        2.4.5 浅海底播养殖
    3.1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概况
        3.1.1 养殖品种、结构
        3.1.2 养殖面积
        3.1.3 养殖产量
        3.1.4 养殖产值
    3.2 我国海水养殖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3.2.1 海水养殖业是我国成为世界海洋渔业大国的重要支撑
        3.2.2 科技在提升生产要素品质方面的效应日渐突出
        3.2.3 海水养殖业成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3.2.4 海水产品冷链流通体系初步建成
        3.2.5 海水产品加工业逐渐呈现专业化、系列化特征
    3.3 我国海水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3.3.1 养殖环境问题
        3.3.2 海洋生态灾害问题
        3.3.3 产业结构问题
        3.3.4 水产品质量问题
4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国际经验借鉴
    4.1 世界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4.2 发达渔业国家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通行做法
        4.2.1 重视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
        4.2.2 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于海水养殖业整个流程
        4.2.3 创新养殖技术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
        4.2.4 通过政府的监管与支持提升养殖质量
    4.3 经验借鉴
5 我国海水养殖业规模经济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5.1 开始重视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养护方面的产业发展
    5.2 培育优良品种推进海水养殖业规模化发展
    5.3 不断完善、创新养殖模式,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
        5.3.1 工厂化养殖成为海水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5.3.2 池塘围堰养殖稳步发展
        5.3.3 以清洁生产为主旨大力发展滩涂养殖
        5.3.4 不断拓展浅海养殖产业发展空间
    5.4 充分发挥科技在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5.5 防治病害降低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风险
    5.6 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成为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的新动力
    5.7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5.7.1 经济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
        5.7.2 良种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5.7.3 养殖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5.7.4 病害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5.7.5 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6 我国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的实证分析
    6.1 我国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评价的模型构建
        6.1.1 DEA 方法的基本原理
        6.1.2 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评价的模型构建
    6.2 海水养殖业经营规模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6.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6.2.2 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3 基于 DEA 方法的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实证研究
        6.3.1 数据处理与说明
        6.3.2 不同规模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实证分析
        6.3.3 海水养殖业效率最优规模的确定
    6.4 海水养殖规模效率差异性原因分析
        6.4.1 海水养殖规模效率差异性原因分析方法
        6.4.2 海水养殖生产函数估计
        6.4.3 实证结论
7 我国海水养殖业提高规模经济效率的路径:工业化养殖
    7.1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方向预测
    7.2 工业化养殖成为当前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必然选择
        7.2.1 工业化养殖的内涵
        7.2.2 海水养殖业工业化养殖的必要性
    7.3 我国海水养殖业工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8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提高规模效率的对策
    8.1 通过产业化运营,深化专业化分工,发展规模经济
        8.1.1 产业化运营对于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推进机理
        8.1.2 以产业化运营推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具体措施
    8.2 以技术创新促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可持续性
    8.3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为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提供资金支持
    8.4 运用工业经营管理理念,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
    8.5 配套措施
        8.5.1 重视政府在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进程中的协调与规制作用
        8.5.2 以保护—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系统为原则,优化养殖模式
        8.5.3 以科技成果转化夯实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技术支撑
        8.5.4 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和流通业,提升规模效益
9 结语
    9.1 结论
    9.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日本鳗鲡和美洲鳗鲡循环水养殖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国内外循环水养殖的研究进展
        1.1.1 国外的研究进展
        1.1.2 国内的研究进展
    1.2 生物过滤设备的研究进展
    1.3 鳗鲡循环水养殖研究进展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背景
        1.4.2 研究目的
        1.4.3. 研究内容
第2章 日本鳗鲡和美洲鳗鲡循环水高密度苗种培育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和方法
        2.2.1 育苗试验的设施
        2.2.2 育苗试验的材料
        2.2.3 日本鳗鲡的育苗试验
        2.2.4 美洲鳗鲡的育苗试验
        2.2.5 养殖管理
        2.2.6 水质测定及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日本鳗苗培育效果
        2.3.2 美洲鳗苗培育效果
        2.3.3 日本鳗苗和美洲鳗苗培育效果比较
        2.3.4 鳗苗培育期间水质指标
    2.4. 讨论
        2.4.1 鳗鲡循环水苗种培育的优势
        2.4.2 日本鳗鲡和美洲鳗鲡育苗效果的分析
        2.4.3 水体中DO、NO-2-N和NH3-N对鳗鲡育苗效果的影响
    2.5 小结与操作规范
        2.5.1 小结
        2.5.2 操作规范
第3章 日本鳗鲡和美洲鳗鲡循环水高密度养成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和方法
        3.2.1 养成试验的设施
        3.2.2 日本鳗鲡养成试验
        3.2.3 美洲鳗鲡养成试验
        3.2.4 养成管理
        3.2.5 水质测定及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日本鳗鲡养成效果
        3.3.2 美洲鳗鲡养成效果
        3.3.3 不同养殖密度的养成效果比较
        3.3.4 日本鳗鲡和美洲鳗鲡的养成效果比较
        3.3.5 鳗鲡养成期间水质指标
    3.4 讨论
        3.4.1 鳗鲡循环水高密度养殖的优势
        3.4.2 鳗鲡养成效果分析
        3.4.3 日本鳗鲡和美洲鳗鲡养成效果比较分析
        3.4.4 循环水养殖的水处理效果分析
    3.5 小结与操作规范
        3.5.1 小结
        3.5.2 操作规范
第4章 日本鳗鲡和美洲鳗鲡循环水养殖疾病防治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和方法
        4.2.1 试验设施
        4.2.2 试验材料
        4.2.3 试验方法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鳗鲡苗种培育疾病防治效果
        4.3.2 鳗鲡养成疾病防治效果
    4.4 讨论
        4.4.1 药物对循环水系统的影响分析
        4.4.2 循环水养殖鳗鲡细菌性疾病防治分析
        4.4.3 循环水养殖鳗鲡寄生虫疾病防治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成果与创新
        5.1.1 主要成果
        5.1.2 创新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或撰写的学术论文

(6)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盈亏平衡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工厂化养殖盈亏平衡分析法
二、罗非鱼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案例分析
三、讨论

(7)工厂化养殖系统分析及主要养殖因子对对虾生长、免疫及氮磷收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内外对虾养殖模式概述
        1 国内养殖模式
        2 国外养殖模式
    第二节 环境因子对对虾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影响
        1 水温
        2 盐度
        3 pH
        4 溶解氧含量
        5 浮游藻类
        6 氨氮
        7 亚硝态氮
        8 磷酸盐
        9 悬浮性颗粒物
    第三节 对虾养殖中物质收支的现状分析
        1 氮收支
        2 磷收支
        3 碳收支
    第四节 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
        1 物理处理技术
        2 化学处理技术
        3 微生物处理技术
        4 水处理工艺流程设计
    第五节 我国对虾工厂化养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1 水质控制问题
        2 疾病防治问题
        3 食品安全性问题
        4 营养与饲料问题
第二章 对虾工厂化养殖系统的环境分析
    第一节 对虾工厂化养殖与池塘养殖系统结构与效益比较分析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3 结论
    第二节 对虾工厂化养殖与池塘养殖排放废水的差异分析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三节 对虾工厂化养殖中应用液态氧增氧的效果分析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主要养殖因子对对虾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及氮磷收支的影响
    第一节 溶解氧含量和养殖密度对中国对虾生长的影响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二节 溶解氧含量和养殖密度对中国对虾非特性免疫因子的影响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节 养殖密度对工厂化对虾养殖池氮磷收支的影响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四节 密度胁迫和分级养殖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因子的影响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四章 对虾养殖排放废水的简易水处理设计及效果分析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致谢

(9)中国水产业及其养殖业的发展与科技成就——庆祝建国五十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1 水产业的发展
2 养殖业的发展
3 水产养殖的科技成就
    3.1 水产生物种质、遗传育种、引种驯化
        3.1.1 淡水鱼类种质资源及保存技术
        3.1.2 水产生物遗传育种1)染色体数目和组型
        3.1.3水产生物的引种与移植驯化
    3.2 水产动物营养与饲料
        3.2.1 主要水产动物的营养成分
        3.2.2 主要水产养殖动物的营养需要量
        3.2.3 水产养殖动物的能量代谢
        3.2.4 水产养殖动物的消化酶与对饲料的消化率
        3.2.5 水产养殖动物配合饲料营养标准与配方
        3.2.6 主要水产养殖动物饲料添加剂
    3.3 鱼类养殖应用基础理论与综合技术
        3.3.1 鱼类生殖生理与人工繁殖技术
        3.3.2 鱼苗、鱼种生物学及其培养技术
        3.3.3 养鱼池生态学与食用鱼养殖技术
        3.3.4 稻田养鱼生态系与综合技术
        3.3.5 冰下水体生态系与鱼类安全越冬技术
        3.3.6 鱼类养殖种类结构与养殖方式
        3.3.7 内陆大型水域鱼类增养殖应用基础理论与综合技术
    3.4 虾蟹类养殖应用基础理论与综合技术
    3.5 贝类与棘皮动物养殖应用基础理论与综合技术
    3.6 藻类栽培应用基础理论与综合技术
    3.7 水产养殖动物病害应用基础理论与防治技术
4 水产业及其养殖业改革与发展的基本经验
    4.1 确立了符合经济规律的水产业发展方针
    4.2 制定并实行发展渔业生产力的系列政策
    4.3 坚持科教兴渔的战略方针
    4.4 明确了发展水产养殖业的工作思路、基本内容与主要措施
    4.5 加强法制建设,保证水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5 水产养殖科技展望

(10)典型流域主要淡水养殖模式监测体系的构建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背景
        1.1 淡水养殖概述
        1.2 淡水养殖主要模式
        1.3 不同流域淡水养殖分布特征
        1.4 淡水养殖监测研究现状
    2 研究意义
    3 研究思路和内容
第二章 典型流域主要淡水养殖模式监测体系
    1 监测站点布设
    2 监测指标选取
        2.1 养殖环境要素
        2.2 养殖结构要素
        2.3 养殖生产要素
    3 监测数据采集
    4 监测描述规范和数据标准
        4.1 监测描述规范制定的原则和方法
        4.2 数据标准制定的原则和方法
        4.3 数据质量控制规范制定的原则和方法
    5 小结
第三章 典型流域主要淡水养殖模式监测数据汇交
    1 数据采集和录入规范
        1.1 数据采集规范
        1.2 数据录入规范
    2 监测数据汇交体系设计
        2.1 监测数据汇交流程
        2.2 监测数据分类标准体系
    3 小结
第四章 典型流域主要淡水养殖模式监测数据变化分析
    1 三种养殖模式监测数据获取
    2 同一养殖模式不同流域对比分析
        2.1 池塘养殖不同流域监测指标对比分析
        2.2 网箱养殖不同流域监测指标对比分析
        2.3 工厂化养殖不同流域监测指标对比分析
    3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罗非鱼工厂化养殖技术与疾病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环境友好视角下大菱鲆养殖模式转型的经济研究[D]. 仓萍萍.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2]斑石鲷免疫相关基因rpl10和TGF-β1克隆及表达分析[D]. 王杉.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3]石斑鱼工厂化健康养殖技术研究进展[D]. 刘春强. 天津农学院, 2017(08)
  • [4]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规模效率研究[D]. 王大海.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 [5]日本鳗鲡和美洲鳗鲡循环水养殖技术的研究[D]. 徐继松. 集美大学, 2012(02)
  • [6]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系统的盈亏平衡分析研究[J]. 韩云峰,刘晃,鲍越鼎. 中国渔业经济, 2008(06)
  • [7]工厂化养殖系统分析及主要养殖因子对对虾生长、免疫及氮磷收支的影响[D]. 李玉全. 中国海洋大学, 2006(03)
  • [8]罗非鱼工厂化养殖技术与疾病防治[J]. 吕迅,张国强,邹东鹰,徐来仁. 中国水产, 2002(01)
  • [9]中国水产业及其养殖业的发展与科技成就——庆祝建国五十周年[J]. 刘焕亮. 大连水产学院学报, 1999(03)
  • [10]典型流域主要淡水养殖模式监测体系的构建与分析[D]. 莽琦. 南京农业大学, 2019(08)

标签:;  ;  ;  ;  ;  

罗非鱼工厂化养殖技术与病害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