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娱乐场所空气中细菌和真菌的调查分析

休闲娱乐场所空气中细菌和真菌的调查分析

一、休闲娱乐场所空气中细菌、真菌状况调查与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许博文[1](2021)在《新风系统对高密人群建筑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的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室内空气质量与人们身体和心理健康密切相关。室内污染源的散发和室外空气污染物的渗入均会导致室内空气的污染,影响人们身体健康。新风系统是控制室内空气污染的有效措施,其将经过净化的室外新风引入室内,稀释室内空气污染物浓度,提高建筑室内空气质量。本文以高密人群建筑为研究对象,采取测试与模拟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对新风系统控制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进行研究,进而分析新风系统的控制效果及其影响因素。首先,以设有新风系统的学校建筑工程实例为研究对象,以新风系统开启时长等参数为新风系统控制效果的影响因素,对室内空气微生物浓度的控制效果进行测试研究。测试分析发现,开启新风系统1.5h后,集中式和户式三级过滤新风系统对室内空气中细菌和真菌均有较好的控制效果;新风系统对室内空气中细菌的净化效果由高至低为:教室,活动室,办公室,真菌的净化效果由高至低为:教室,办公室,活动室;随着新风系统开启时间的延长,室内空气中细菌浓度和真菌浓度逐渐降低;室内空气中细菌分布在除Ⅲ级外其它等级粒径,真菌主要分布在Ⅴ级,室内空气微生物粒径分布与室外有一定的区别;室内空气中细菌浓度的显着性相关因素为室外空气细菌浓度、新风量、换气次数和房间类型,室内空气中真菌浓度的显着性相关因素为新风量、换气次数、功能区、房间面积和房间类型。其次,以学校建筑室内空气质量为研究对象,考虑在有室内人员停留情况下,对不同功能区室内空气中细菌和真菌污染状况进行测试,从而评价室内空气质量。测试分析发现,房间无人且门窗关闭的条件下,室内空气中细菌和真菌初始浓度与房间功能区有关系,细菌和真菌污染程度由高到低为:宿舍,实验室,教室;房间有4名实验人员保持静坐办公状态停留3h后,实验室、宿舍和教室室内空气中细菌平均浓度分别上升了163.33%、70.42%和375.01%,人均细菌释放量为64.19CFU/m3、81.67CFU/m3和98.25CFU/m3;分析室内空气微生物浓度与相关影响因素发现,室内空气细菌浓度的显着性相关因素为功能区、人员停留状态,室内空气真菌浓度的显着性相关因素为功能区。最后,以学校建筑的教室为例,应用Fluent仿真模拟,对不同人员密度和人员发菌量下,新风系统对室内细菌控制效果进行模拟研究。通过模拟分析发现,随着人员密度的增加和房间新风量的增加,室内人员处于静态活动时,大、中、小教室室内细菌清洁率为90.90%~92.36%、92.81%~94.15%、94.76%~95.18%;人员活动状态由静态变为动态后,大、中、小教室细菌平均清洁率分别降低了8.52%、9.77%、7.61%,说明存在有人员活动的房间可以适当增加新风量;细菌云图显示,新风系统净化后,人员活动状态由静态变为动态后,室内细菌浓度增加,细菌分布范围变广。整体上看,随着人员密度的增加,新风量也随之增加,室内细菌浓度和分布变化不明显。新风系统对室内空气细菌有一定的处理效果,只在污染源,墙壁,墙角附近仍有少许细菌滞留。

宋子昕[2](2021)在《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文中提出所谓浴堂是指供人洁身沐浴之场所。浴堂的发展在古时与宗教仪式及庶民文化联系颇深。进入20世纪,北京的公共浴堂发生了重大变革,其社会功能、经营模式、行业组织、使用设备、顾客群体与以往相比截然相异。这一时期,北京代浴堂的发展沿革可以简单划分为五个阶段:1900——1911年,北京浴堂快速发展阶段;1912——1927,北京浴堂繁盛阶段;1927——1937,北京浴堂沉浮阶段;1937——1949,北京浴堂衰落阶段;1949——1952,北京浴堂回暖恢复阶段。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的演变与城市现代化进程推进、社会经济起伏、卫生观念普及、民众生活习惯变迁联系紧密,浴堂在这一时期可以被视为这样一个空间——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并存于其中,国家、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浴堂从业者、浴堂消费者皆对其有着基于自身需求的建构。因此研究北京浴堂可以管窥20世纪上半叶北京城市中公共场所及小商业的发展模式及行业依托。对北京浴堂进行自下而上的微观考察能够从另一个维度上理解20世纪上半叶的北京社会,获知近代北京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及文化环境。以浴堂这一社会基层单位为切入点,分析其中不同群体的活动亦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微观层面的个体经验、实践与宏观社会进程的关系及相互作用。浴堂行业的发展得益于城市的现代化进程,20世纪以来,自来水、电气设备、日化产品等现代产物在北京的浴堂中普及开来,现代技术改变了浴堂的生产方式,与此同时浴堂的资本组织形式、产权结构、经营手段也相应调整。在浴堂广泛使用现代设施的时候,其运营成本也会相应提高,因此各浴堂不得不开源节流,甚至无视政府颁布的诸项规定。浴堂与政府不断地协调互动又常发生冲突,这点在社会经济困难时期体现的尤为明显。二者产生矛盾的根源在于双方对浴堂不同功能的侧重:政府注重浴堂的卫生功能,浴堂则偏重于追求更多的利润。现代化带来了社会结构的调整,雇佣制度的变化、顾客消费核心需求的转移,社会价值观念的变革,这些变化改变了浴堂业的生产体系,亦影响了浴堂伙计的生存实践。具体而言,社会结构的调整改变了浴堂的消费群体与消费需求,这直接导致浴堂经营模式的变化——服务质量成为决定浴堂收益的重要指征。为了保证服务质量,浴堂行业构建了工资制度,以行业内伙计的生存为条件,强迫他们提高服务水准。在此约束之下,伙计为了生存,不得不市侩殷勤以赚取更多小费,形成了浴堂业独有的服务方式、工作态度与营生技巧,他们的生存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反作用于浴堂的行业体制。浴堂经营者为了逐利,浴堂伙计为了生存,出于维护各自利益,浴堂同业公会与浴堂职业工会便应运而生。不同于传统的行会,北京浴堂同业公会是在行业资本化的趋势之下,以各店家共同的经济利益为基础而设立,其主体是各店铺的经营者,为了保障自身的经济收益,他们尽可能地降低伙计数量,延长其工作时间。因此同业公会的存在使得浴堂内部劳资双方的矛盾更加尖锐。在此情形下,浴堂伙计为了生存,便合力抵抗资方压迫,开始组建浴堂职业工会。职业工会的出现增强了工人店伙群体在浴堂行业中的地位,改善了工人的生活待遇,平衡了资方与工人之间的矛盾。城市公共卫生事业的开展,市民卫生意识的提高使得浴堂成为20世纪上半叶北京市重要的公共场所。与此同时,国家也试图凭借对城市的卫生改良将自己的权力传达到基层,浴堂既是政府施政的对象,又是政策实施的场所。但国家权力通过城市改良、卫生行政来介入城市基层事务的意图并非顺水推舟,政府虽然针对浴堂制定了一系列管理规定,着力建设平民及女性浴所,但效果均不尽如人意,这些政策及规定常受到来自浴堂经营者、从业者及顾客的巨大阻力。浴堂的卫生改良并不单纯是公共健康问题,浴堂并非像政府想象的那样,能够顺利成为既卫生廉价,又能“批量生产”干净整洁、遵纪守法市民的公共场所,其中还包含有浴堂经营状况、民众消费观念、行政机关经费等诸多变量。在推行现代化政策、改良城市面貌的过程中,城市移民人口大量增加,居民成分复杂,这使得城市肮脏、拥挤、贫困,充斥着犯罪、不良行为。暗娼、偷窃、赌博、毒品等问题同样在浴堂中滋生。对这些社会问题的治理力度不可谓不大,甚至还常会有矫枉过正的现象发生,但北京浴堂盗窃、嫖娼等案件依旧频频发生。社会问题屡禁不止的根源在于社会环境而非问题本身。现代社会意识、公共道德、现代劳动薪酬制度与时人传统惯习之间的矛盾是社会问题发生的主要原因,此外殖民者的文化介入等因素对其亦有影响。近代中国社会变革之际,作为社会体制得以存续的介质,日常生活逐渐受到国家、政府及社会进步人士的关注,成为推进现代化进程的主要场域,以及国家权力支配、组织的重要对象。对人们沐浴经验的改造是这一趋势的范例,改造方式是将沐浴行为与现代的社会价值观念关联,将浴堂、浴室及沐浴行为赋予平等、自由、健美、文明等现代意义,并通过重复单调的日常生活内化于人们的意识中,以为世人所接受。其实现途径是制造闲暇时间与构建消费观念,前者意图将沐浴规律化、惯习化、日常生活化,后者旨在通过引导人们对沐浴的需求来传递现代日常生活的价值观。但这种尝试在实施层面中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分歧。浴堂中并非自由平等,其中阶级分明,闲暇会带来如“有闲阶级”、“不劳而获”等不被时人称道的世风,消费则培养起人们崇奢心理。中国的现代化过程中存在着很多非政府、社会进步人士本意与预期的情形,这些歧义自然也会体现在浴堂中。浴堂中充斥着政府与浴堂店家、资方与劳方、店伙与顾客、国家权力与个体实践之间的对抗,不过这些对抗并非总是发挥着消极作用,其也会改变执政者们的政策,调节社会资源的分配,形成人们对社会的认知。政府所制定的每一个政策,浴堂店家、伙计、顾客对政策的每一次回应,政府与社会进步人士对这些回应的反思与治理,都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经环节。中国的现代化并非是单方面受西方经验的影响,其自身亦有腾挪的空间。

蔡志斌[3](2020)在《新风系统对室内空气污染控制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室内空气品质与人们的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室外空气污染物的传入和室内污染源的释放,都会导致室内污染严重,从而危害人们的健康。新风系统是控制室内空气污染的一个有效措施,新风通过多层过滤净化处理后送入室内,稀释降低室内污染物浓度,提供健康舒适的室内空气环境。本文以冬季高校宿舍为研究对象,通过实测和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对不同过滤净化组合形式下新风系统对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控制进行研究,并对净化效果进行对比分析和评价。首先,以高校建筑室内空气为研究对象,考虑不同功能区、不同时态和供暖前后3种条件下,对空气中的微生物气溶胶浓度进行测试,并分析空气微生物粒径分布特征,评价室内空气质量。分析测试结果发现,测试期间,3个功能区中宿舍空气中的细菌和真菌浓度均为最低,卫生间空气中的细菌浓度相对较高,校园空气中的真菌浓度相对较高;中午12时空气中的细菌和真菌浓度均为最低;室内颗粒物日均浓度不都满足《健康建筑评价标准》加分项要求,长期处于该环境中仍会带来健康风险。其次,设置了新风系统过滤净化性能测试平台,对采用不同过滤净化组合时,新风系统对室内颗粒物浓度的净化效果进行了测试研究。分析测试结果发现,不同过滤组合下,室内颗粒物浓度呈现大致相同的变化规律,新风系统开启后,室内颗粒物浓度迅速下降,且随着开启时长增加下降速度逐渐减慢,一段时间后逐渐趋于稳定;对比不同过滤净化组合的控制效果,粗+中+高三级过滤组合新风系统时的室内颗粒物稳定值最低,有效度最高,达标所需的时间越少,净化效果最好,在对室内空气污染净化要求非常严格的场合优先使用粗+中+高三级过滤组合新风系统。最后,建立了新风系统对室内微生物污染控制的质量平衡方程,仍以高校宿舍为例,采用Simulink模型,对采用不同过滤净化组合时,新风系统对室内微生物浓度的净化效果进行了模拟研究。分析模拟结果发现,采用不同过滤净化组合新风系统时,室内空气中细菌浓度呈现大致相同变化规律,新风系统开启后,室内细菌浓度迅速下降,且随着开启时长增加下降速度逐渐减慢,一段时间后逐渐趋于稳定;对比不同过滤净化组合的新风系统,粗+中+高效组合过滤时室内细菌稳定浓度值相对最低,有效度最高,达到评价标准的时间相对较少,净化效果最好,在对室内空气污染净化要求非常严格的场合优先使用粗+中+高三级过滤组合新风系统。

张翠林[4](2020)在《公建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及与颗粒物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直接影响着室内环境的质量和人员的身体健康,微生物浓度也是空气质量评价的重要标准之一。由于空气微生物种类繁多,且易受室内环境影响,所以在不同建筑中微生物污染状况也不尽相同。目前空气微生物污染研究场所多在居住建筑及公共建筑中的医院和校园,而对其他类型的公共建筑则关注较少,同时也缺乏有关空气微生物污染的系统数据。因此,为了更广泛的探究不同公共建筑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情况,本文同时选择人员集中的学校、承担城市大量客运任务的地铁、购物频率最高的超市和作为北京市典型功能区的中关村电子城作为研究对象,对室内空气微生物总浓度、不同粒径段微生物浓度分布规律以及微生物与颗粒物的相关性进行实验研究。利用安德森空气采样器对不同公共建筑及同一建筑不同区域的室内空气微生物进行现场采样,同时检测颗粒物浓度以及其他环境参数;对比分析这四类公共建筑室内微生物污染水平和影响因素,并基于单因子评价法对其进行微生物污染评价;最后基于实验结果,研究了微生物与颗粒物的相关性,并通过相关系数和回归方程明确了微生物与颗粒物的相互关系。论文的主要结论如下:1、不同公共建筑室内细菌和真菌在污染浓度上存在差异。细菌总浓度均值大小为:学校宿舍>电子城>超市>地铁,分别为(1099±601)cfu/m3、(838±282)cfu/m3、(750±558)cfu/m3和(449±186)cfu/m3;真菌总浓度均值大小为:超市>电子城>地铁>学校宿舍,分别为(558±350)cfu/m3、(282±92)cfu/m3、(186±96)cfu/m3和(158±94)cfu/m3;2、不同公共建筑室内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粒径上的浓度分布存在差异性。空气细菌主要分布在第Ⅰ级(>7.0μm)、第Ⅳ级(2.13.3μm)和第Ⅴ级(1.12.1μm),各场所室内空气细菌中值直径范围1.142.98μm;空气真菌主要分布在第Ⅲ级(3.34.7μm)、第Ⅳ级(2.13.3μm)和第Ⅴ级(1.12.1μm),各场所室内空气真菌中值直径范围1.612.28μm;3、不同公共建筑室内PM2.5和PM10浓度大小依次为:学校宿舍>电子城>地铁>超市,粒径比值PM1/PM2.5范围为0.870.91,PM2.5/PM10范围为0.550.64。公共建筑室内PM2.5/PM10小于住宅建筑;4、同一建筑不同区域的空气微生物总浓度均值存在差异。学校宿舍中,细菌总浓度均值大小为宿舍(含独卫)的卫生间>宿舍(含独卫)的室内>宿舍(无独卫)的室内,评价卫生间细菌污染等级,16.7%的为污染,16.7%为严重污染;地铁中,细菌总浓度均值大小为列车车厢中部>列车车厢尾部>站台,污染等级均为较清洁;超市中,细菌总浓度均值大小为水果区>蔬菜区污染等级均为较清洁;电子城中,细菌总浓度均值大小为配件区>数码区,污染等级配件区为轻污染,数码区较清洁。真菌最大总浓度均值出现在超市蔬菜区,为1009 cfu/m3,污染等级为污染;5、公共建筑中,空气细菌与PM2.5和PM10存在显着相关关系,真菌与颗粒物相关关系不显着;6、不同公共建筑室内细菌与不同粒径的颗粒物存在相关关系。学校宿舍内空气细菌与PM2.5、PM10之间显着相关;地铁内的空气细菌与PM10显着相关,与PM2.5相关关系不显着;超市内空气细菌与PM2.5显着相关,与PM10相关关系不显着;电子城内空气细菌与PM10显着相关,与PM2.5相关关系不显着;7、不同公共建筑室内微生物与颗粒物的回归分析存在差异。建筑本身内部的环境和特征会对微生物产生一定促进和抑制作用。学校和地铁站内空气微生物与颗粒物回归分析相似,统筹分析发现微生物与颗粒物存在回归方程所呈现的趋势。日后研究,需对同类场所进行大量实验和数据来证明此规律的准确性。

李松阳[5](2020)在《中老年群体需求视角下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 ——以三明市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为例》文中指出森林是宝贵的生态资源,是人们认识自然、感知自然的重要场所,如何开发利用我国丰富的森林资源,开展有益身心的森林康养活动,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同时,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及人口老龄化的加剧,人们的出行方式也逐渐从观光游憩向旅居康养模式转变。中老年人是森林康养的主要群体之一,故研究中老年群体需求背景下的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对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及改善中老年群体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综述与分析、国内外案例借鉴、调查问卷发放与分析,总结了中老年群体需求背景下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策略,并以三明市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为例进行实践论证。首先,对中老年群体特征及需求、森林康养的相关概念及优势、相关基础理论进行概述,并从供需角度分析森林康养功能与中老年群体需求的相关性,为规划实践构建理论基础。其次,从项目概况、项目特色、借鉴意义三个方面对国内外建成的优秀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可参考的规划经验,为康养基地的规划提供实践指导。接着,根据前文的研究,设计并发放关于中老年群体森林康养需求的问卷,得到中老年人对于森林康养的主观看法和康养产品的需求倾向,进而总结森林康养产品的开发与分类方式及适于中老年需求的森林康养产品环境营造方法。基于前文的研究,对本次森林康养基地的规划设计原则、总体布局、植物景观、交通体系、森林康养设施等方面规划策略进行总结,探索出一套相对科学、完善的中老年群体需求视角下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策略。最后,以三明市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为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前文得出的方法、策略进行验证。

奚秋蕙[6](2020)在《基于健康环境营建的郊野公园规划设计 ——以昆明龙泉郊野公园为例》文中认为绿地是健身公共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郊野公园更具备控制城市扩张、保护自然生态、提供游憩空间等功能。基于“健康中国”的政策背景和城市快速发展下人们对健康环境的迫切需求,该文以健康环境营建为出发点,聚焦适合郊野公园的健康环境营建策略,以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郊野公园保护与开发问题,为郊野公园的规划设计提供新视角。论文共六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第二部分从绿地与健康和郊野公园两方面入手,对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归纳,了解“环境-健康”学科及郊野公园近年来的相关成果及研究趋势。第三部分明确郊野公园的健康特征,对郊野公园的实地调研和知觉恢复分析结果进行整理说明,得出郊野公园的心理恢复功效突出、在规划设计中应突出风景的远离性和魅力性的结论。第四部分基于先前的综述研究和相关调研,形成由健康的环境基底和健康的活动支持两部分组成的郊野公园健康环境营建策略,并分析相关案例,对策略的运用予以启发。第五部分以昆明龙泉郊野公园为例,运用郊野公园健康环境营建策略,完成总体规划、分区规划、专项设计等内容。第六部分为对研究进行总结和展望。

诸葛阳[7](2019)在《典型建筑室内微生物污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指出微生物无处不在、来源丰富且复杂多样。空气微生物污染可能引起各种呼吸道传染病、哮喘和病态建筑综合症等各种疾病和症状,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本研究选取了南京市不同功能建筑,包括12户住宅,2栋办公楼,1家医院和1所学校进行夏季和冬季两次测量,采用六级安德森采样器得到了其室内空气微生物浓度及粒径分布特征,研究了空气细菌和真菌浓度与环境参数的相关性;采用大流量气溶胶采样仪采集空气微生物并进行高通量测序分析,研究了夏季住宅空气微生物的群落特征。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南京市住宅、医院和幼儿园普遍存在室内微生物污染问题,夏季室内污染比冬季更为普遍。住宅室内夏季可培养微生物浓度范围为841~2895CFU/m3,均值为1509CFU/m3,冬季浓度范围为191~1956CFU/m3,均值为887CFU/m3;办公室室内夏季浓度范围为298~1122CFU/m3,均值为620CFU/m3,冬季浓度范围为298~1742CFU/m3,均值为478CFU/m3;医院室内夏季浓度范围为922~3385CFU/m3,均值为2295CFU/m3,冬季范围为262~421CFU/m3,均值为319CFU/m3;幼儿园室内冬季浓度范围为832~2729CFU/m3,均值为1399CFU/m3。(2)夏季住宅室内空气样品中共鉴定出33门631属细菌,9门213属真菌。夏季室内外空气样品和土壤样品在细菌和真菌门水平上种类相似,细菌优势菌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41.8%~46.8%);真菌优势菌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46.0%~90.3%)。夏季室内和室外空气样品在细菌属水平上种类相似,空气样品和土壤样品属水平上种类完全不同,在真菌属水平上种类相似。(3)安德森六级采样器采集的微生物粒子中,落在第Ⅴ级(1.1~2.1μm)的微生物占比最多,为18%~53%,其次是第Ⅳ级(2.1~3.3μm)和第Ⅵ级(0.65~1.1μm),分别是(12%~28%)和(11%~25%),说明多数微生物气溶胶粒子足够小到进入人体支气管及肺部,对人体健康可能造成危害。(4)室内外微生物浓度对比,夏季室内细菌和真菌浓度高于室外,冬季室内细菌浓度高于室外,真菌浓度低于室外。室内微生物浓度季节对比,细菌浓度夏季显着高于冬季,真菌浓度季节间差异较小。细菌与真菌浓度显着正相关,且细菌浓度普遍高于真菌。(5)对比不同建筑特征下的住宅室内微生物污染水平,研究发现,城区住宅室内微生物浓度高于郊区;低层(1~3层)住宅室内微生物浓度高于中层(4~9层)和高层(>9层);2000年以前建造住宅室内微生物浓度高于2000~2010年建造住宅高于2010年~至今建造住宅;6~10年内入住室内微生物浓度高于2~5年内入住高于1年内入住;有霉菌的家庭室内微生物浓度高于无霉菌的家庭;垃圾倾倒频率越高的房间微生物浓度越大。(6)研究室内环境参数对室内细菌真菌水平的影响,计算环境参数与微生物浓度的Spearman相关系数,分室内人数和通风类型对比室内微生物浓度水平,研究发现夏季,多采用机械通风时,室内人员数量、温度、相对湿度、CO2浓度和PM2.5浓度与室内微生物浓度普遍正相关;冬季需要分自然通风和机械通风,相关性尚不明确,需要进一步研究。

王孟莹[8](2019)在《基于康养旅游的黑龙江省森林公园步道景观优化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健康的生活方式有了更高的要求,将健康产业和旅游业进行融合发展成为了主流趋势。而“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直接触发了旅游新业态——康养旅游的诞生,并迅速的得到了市场认可。黑龙江省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为开展建设康养旅游基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森林康养不仅有助于林业的发展,更被看作是可共享的生态福利,因此,开展森林康养的建设工作将对黑龙江省的区域发展起到重大作用。步道作为森林公园的重要构成要素,是游客在森林公园中体验康养旅游的直接媒介,更是康养旅游资源的主要载体,步道景观的品质对于游客森林康养旅游体验有着重要影响。论文首先系统梳理国内外关于森林康养、步道景观的研究现状,结合旅游学、需求理论和环境行为学等相关理论,归纳黑龙江省森林公园康养旅游步道景观的三个构成要素。其次,以区位条件、资源条件、目前设施建设情况等为依据,筛选出黑龙江省域内在康养旅游方面具有较大潜力发展空间的五个国家森林作为研究样本,通过问卷调查与实地观察的方法对旅游主体需求和森林公园步道景观要素进行调研,分析总结黑龙江省森林公园步道景观的特征与开发潜力,发现在环境资源、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方面存在的不足。最后从康养旅游的角度,提出黑龙江省森林公园康养步道景观优化设计的原则与策略。主要针对康养景观资源、康养配套设施及康养公共服务制定专项优化策略,提升和完整的黑龙江省森林公园步道景观设计策略系统。本研究面向黑龙江省森林公园康养旅游产业发展的现实问题,以实际调研数据为基础,通过理论梳理、调研分析、问题总结、策略生成等研究过程,提出黑龙江省国家森林公园步道景观的优化对策与建议,以期为黑龙江省康养旅游的建设和发展创造更加休闲美观、健康安全的旅游环境。

孔德龙[9](2019)在《基于颗粒物与微生物污染特性的人员密集场所空气品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经济的发展,空气污染问题日益突出。人一生有超过80%的时间在室内度过,室内空气品质研究势在必行,尤其对于人员密集场所。颗粒物和微生物是空气中的两种主要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存在很大的潜在危害。目前,国内外对颗粒物与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较少,暂没有统一的定论,缺乏完善的颗粒物与微生物评价体系。本研究采用自然沉降法和对角线布点法对西安市若干人员密集场所的空气微生物进行采样,然后培养、统计,同时监测采样点相应的空气颗粒物浓度和温、湿度,分析和评价空气颗粒物与微生物的污染状况,并采用回归分析和t检验得出各因素间的相关系数及其显着性,为完善颗粒物与微生物评价体系、制定合理有效的污染控制措施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论如下:(1)西安市人员密集场所各季颗粒物浓度冬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夏季最低。冬季为重度污染,秋季为中度污染,春季为轻度污染,夏季空气质量良好,PM2.5浓度分别约为185μg/m3、132μg/m3、92μg/m3和51μg/m3。春季细颗粒物PM2.5明显少于秋季,粗颗粒物PM2.5-10明显多于秋季。春、夏、秋、冬四季的PM2.5浓度占比分别约为26%、35%、41%和22%。夏秋季空气PM2.5浓度占比明显高于冬春季。(2)西安市各采样场所PM2.5浓度和PM10浓度均超过了空气颗粒物年平均浓度二级限值。各采样区室内外PM2.5浓度比I/O最大,且各采样区细颗粒物PM2.5浓度所占比重明显高于室外,粗颗粒物所占比重明显低于室外。(3)各人员密集场所PM2.5/PM10约为1/3、PM1/PM2.5约为1/2。人员密集场所各粒径范围颗粒物浓度的比重PM4-10最高,约占37%,其余颗粒物浓度从高到低依次是PM2.5-4、PM1-2.5、PM1和PM10-TSP,分别约占20%、16%、14%和13%,其中PM2.5浓度约占30%。与人员密集场所相比,室外大气PM4-10浓度占比更高,约为41%,PM2.5浓度占比更低,约为25%。(4)人员密集场所各季总微生物浓度春季(8.9×103CFU/m3,微污染)>冬季(7.1×103CFU/m3,微污染)>秋季(6.2×103CFU/m3,微污染)>夏季(3.4×103CFU/m3,较清洁)。人员密集场所各采样区总的微生物浓度室外(11.1×103CFU/m3,轻度污染)>地铁站(5.5×103CFU/m3,微污染)>校园(4.6×103CFU/m3,较清洁)>商场(4.4×103CFU/m3,较清洁)。同一场所真菌污染程度比细菌污染程度严重。(5)校园各采样点PM2.5浓度食堂大于室外、教室和宿舍,食堂为172μg/m3,室外、教室和宿舍约为124μg/m3;校园各采样点总微生物浓度室外(8.5×103CFU/m3,微污染)>食堂(5.9×103CFU/m3,微污染)>宿舍(4.8×103CFU/m3,较清洁)>教室(3.1×103CFU/m3,较清洁)。地铁站人员越密集的场所,颗粒物和微生物污染越严重。商场的颗粒物和微生物污染程度和楼层高度无关。商场相对于校园和地铁站较清洁。(6)各采样场所温度与各粒径范围颗粒物浓度呈非常显着负相关(r≈0.60.8,P=0.0001)。PM2.5浓度受温度影响最大(r≈0.72),PM1浓度受温度的影响最小(r≈0.55)。各采样场所总体相对湿度与PM4、PM10和TSP浓度显着负相关(r=0.32、0.42、0.44,P=0.001、0.0001、0.0001),且颗粒物粒径越大,相对湿度与颗粒物浓度之间的负相关系数和显着性越大。除地铁站外,其他采样区温度与微生物浓度显着负相关(r≈0.4,P≈0.015)。(7)各采样区总的PM4、PM10和TSP与微生物浓度显着正相关(r=0.22、0.29、0.32,P=0.019、0.002、0.001)。随着颗粒物粒径的增大,颗粒物浓度与微生物浓度之间相关关系的显着性也越来越大。本文有图36幅,表41个,参考文献80篇。

代文娟[10](2019)在《深圳市宝安区2016~2018年重点公共场所卫生状况调查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监测20162018年深圳市宝安区住宿、洗浴场所的卫生状况及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状况,了解深圳市宝安区公共场所卫生基本现状,掌握重点公共场所主要健康危害因素,为加强公共场所卫生管理和疾病防控提供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从深圳市宝安区住宿场所和洗浴场所数据库中随机选取有代表性的住宿场所6家、洗浴场所8家作为监测点,进行公共场所一般基本情况调查和从业人员问卷调查,并监测20162018年空气质量、公共用品用具和沐浴水的卫生状况。具体抽样及检测按《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方法》(GB/T18204.16-2013)执行,其中空气质量检测指标包括温度、湿度、噪声、甲醛、一氧化碳、二氧化碳、PM2.5、PM10、苯系物、细菌总数、真菌总数;公共用品用具检测指标有毛巾和床单pH值,漱口杯、茶具、毛巾、床单菌落总数、大肠菌群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拖鞋真菌总数;沐浴水检测嗜肺军团菌。每季度进行1次监测,4次/年。依据现行《公共场所卫生标准》(GB 9663-1996GB 9670-1996),利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深圳市宝安区重点公共场所卫生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价。结果:1.住宿场所空气质量监测结果:20162018年共检测各类公共场所空气样品216份,合格率41.20%。物理因素温度、湿度、噪声合格率分别为40.74%、76.85%、62.96%;监测指标CO、CO2、苯和PM10合格率均为100%;甲醛、甲苯、二甲苯、PM2.5合格率分别为90.74%、99.07%、94.39%、79.63%。不同年份湿度、噪声、真菌总数、PM2.5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PM2.5合格率均呈上升趋势,真菌总数合格率逐年下降。经营年限不同噪声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营两年以上的合格率高于两年以内的噪声合格率。经营面积不同PM2.5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经营面积≤3000m2的合格率为100%,经营面积>3000m2的PM2.5合格率为73.81%。2.住宿场所公共用品用具监测结果:20162018年深圳市宝安区住宿场所共检测各类公共用品用具1034件,合格率为65.47%。不同经营面积、不同消毒方式公共用品用具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营面积≤3000m2的住宿场所公共用品用具合格率高于经营面积3000m2以上的场所;自行消毒公共用品用具合格率仅为54.83%,低于外单位消毒合格率。毛巾、床单等织物类用品用具pH值合格率仅为44.84%、31.58%,大肠菌群合格率分别为77.78%、77.71%。3.洗浴场所公共用品用具监测结果:20162018年深圳市宝安区洗浴场所共检测各类公共用品用具1428件,合格率仅为57.84%。不同消毒方式公共用品用具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行消毒公共用品用具合格率为54.32%,低于外单位消毒合格率60.16%。毛巾、浴衣等织物类用品用具大肠菌群合格率分别为59.60%、81.82%;拖鞋真菌总数合格率仅为68.48%。共检测沐浴水样品445件,嗜肺军团菌均未检出。4.从业人员健康状况分析:对20162018年深圳市宝安区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状况问卷调查,共调查1364人,其中住宿场所554人,洗浴场所810人,不良建筑综合征发生416人,发生率为30.50%。不同经营年限、不同通风状况对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不良建筑综合征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营年限在两年以上的人群不良建筑综合征发生率低于经营年限两年以内的人群(OR=0.71,95%CI:0.510.99);工作场所通风状况好的场所人群不良建筑综合征发生率低于通风状况不好的场所(OR=0.32,95%CI:0.101.10);工龄越大的人群不良建筑综合征发生率越高(OR=1.22,95%CI:1.111.33)。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对工作场所健康危险因素知晓率均在95%以上;主动使用防护用品的人群仅占总人数的64.30%,是否关注工作场所可能会对健康产生的影响和是否愿意获得相关健康知识均在80%以上。结论:1.20162018年深圳市宝安区住宿场所空气质量物理指标温度、湿度、噪声不合格情况严重,导致总体合格率低。噪声、PM2.5合格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经营面积3000m2以下的PM2.5合格率明显高于经营面积3000m2以上的场所。2.公共用品用具总体合格情况较差;各监测指标中,毛巾、床单、浴衣等织物类用品用具pH值合格情况较差,导致公共用品用具总体合格率偏低;拖鞋真菌总数合格情况较差。洗浴场所公共用品用具合格率低于住宿场所公共用品用具的合格率。住宿场所和洗浴场所采用自行消毒公共用品用具合格率均低于外单位消毒合格率。沐浴水嗜肺军团菌均未检出。3.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不同程度地出现眼部、呼吸道、皮肤刺激症状以及神经系统症状。不良建筑综合征的发生与经营年限、通风状况有较为密切的关系;经营时间越长,通风状况越好,不良建筑综合征的发生率越低。从业人员对工作场所健康危险因素知晓情况较好;对传染病的传播途径,消毒知识等内容知晓率略偏低;个人防护态度和行为情况有待提高。

二、休闲娱乐场所空气中细菌、真菌状况调查与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休闲娱乐场所空气中细菌、真菌状况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风系统对高密人群建筑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的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高密人群建筑室内空气污染研究现状
        1.2.1 高密建筑室内微生物污染现状
        1.2.2 人员对高密建筑室内微生物污染的影响
    1.3 高密人群建筑空气品质的相关标准
    1.4 新风系统对室内空气污染控制的研究现状
        1.4.1 新风系统相关标准和指南
        1.4.2 新风系统控制室内空气污染的研究
        1.4.3 高密人群建筑新风量指标的研究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室内空气微生物浓度测试和计算方法
    2.1 测试方法
        2.1.1 培养基的制作
        2.1.2 微生物的采样
        2.1.3 微生物的培养
    2.2 计算方法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风系统对室内空气微生物控制效果的工程实测
    3.1 测试方案
    3.2 测试结果评价
    3.3 不同功能区的对比
    3.4 不同机组开启时长的对比
    3.5 不同微生物粒径分布的对比
    3.6 相关性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人员对高密人群建筑室内空气微生物浓度影响的实测研究
    4.1 测试方案
    4.2 测试结果评价
    4.3 不同功能区的对比
    4.4 有无人员停留的对比
    4.5 相关性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风系统对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控制效果的模拟研究
    5.1 模拟理论基础与气溶胶理论模型
        5.1.1 计算流体力学模拟理论基础
        5.1.2 流体与生物气溶胶的数学与理论模型
    5.2 物理模型
        5.2.1 房间
        5.2.2 污染源
        5.2.3 送排风口位置
    5.3 参数确定
    5.4 模拟结果分析
        5.4.1 清洁率分析
        5.4.2 分布状况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旨趣
    二、学术回顾
    三、概念界定与文献来源
    四、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五、创新之处
第一章 城市空间与浴堂生态
    第一节 北京浴堂的发展概述
        一、元明清时期的北京浴堂
        二、新式浴堂的发展及繁荣(1900——1926)
        三、北京浴堂行业的由盛及衰(1926——1952)
    第二节 20 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行业兴起的社会条件
        一、沐浴的文明化
        二、沐浴的知识化
    第三节 浴堂与北京城区商业格局
    小结
第二章 浴堂的经营与管理
    第一节 浴堂的资本与流水
        一、浴堂的资本模式
        二、浴堂的产权结构
        三、浴堂的营业流水
    第二节 浴堂的日常开支
        一、电力与通讯
        二、毛巾与肥皂
        三、燃料
        四、自来水
        五、铺底与房租
        六、纳税与认捐
    第三节 收费标准与价格起伏
        一、价格的分化与浮动
        二、影响价格的因素
        三、恶性通胀时代的澡价调控
    第四节 浴堂经营与管理策略
        一、浴堂的管理体制
        二、浴堂的营业方式
        三、浴堂的经营之道
    小结
第三章 浴堂的从业者及社会团体
    第一节 浴堂从业者的工作与生活
        一、浴堂从业者的工作职责
        二、浴堂从业者的身份与社会来源
        三、北京浴堂伙计的工作日常
        四、北京浴堂伙计的收入与生活状况
    第二节 北京浴堂伙计的价值观念及社会形象
    第三节 北京浴堂同业公会
        一、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成立始末及历史沿革
        二、北京浴堂同业公会的组织情况
        三、浴堂同业公会的功能
        四、政府在浴堂同业公会中的权力渗透
    第四节 北京浴堂职业工会
        一、浴堂职业工会产生的社会要素
        二、浴堂职业工会成立风波
        三、浴堂职业工会成立后的劳资纠纷
    第五节 浴堂中的地下活动
        一、浴堂中开展地下工作的优势
        二、北平市和平解放之际浴堂业的地下工作
    小结
第四章 公共卫生、卫生行政与北京浴堂业
    第一节 公共卫生与城市改良
        一、北京的卫生环境与市民沐浴观念
        二、浴堂卫生规章的历史沿革
    第二节 国民政府对北平浴堂业的管理
        一、北平市政府对浴堂卫生的监督与稽查
        二、北平市政府对违章浴堂的惩处
        三、政府对浴堂卫生管理不力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市政体系中的浴堂
        一、浴堂与城市沟渠排水系统
        二、防疫、公共卫生与浴堂
    第四节 女性及平民浴堂
        一、女性浴所的设立
        二、平民浴堂的创办
    小结
第五章 浴堂中的社会问题
    第一节 浴堂的公共安全
        一、晕堂
        二、火灾与触电
        三、建筑安全
    第二节 浴堂中的盗窃犯罪
        一、盗窃案件频发的社会背景
        二、浴堂中偷窃案件的地缘因素
        三、浴堂中偷窃案件的犯罪方式与窃贼身份
        四、浴堂中偷窃犯罪的治理
    第三节 浴堂中的风化问题
        一、浴堂中的混浴现象
        二、女浴堂中的男性工役
        三、政府对浴堂社会风化问题的治理
    小结
第六章 浴堂与日常生活
    第一节 沐浴社会价值的重塑
        一、沐浴内涵的转释
        二、沐浴的日常生活化过程
    第二节 沐浴的日常生活化建构
        一、作为惠工设施的职工浴堂
        二、作为规训手段的学生浴间
        三、作为现代日常生活基本单元的家庭浴室
        四、以消费构建现代生活的公共浴堂
    第三节 公共浴堂与沐浴之现代释义的争论
        一、浴堂消费模式与平等观念的矛盾
        二、日常生活构建过程中的分歧
        三、闲暇与国家权力之间的抵牾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3)新风系统对室内空气污染控制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意义
    1.2 室内颗粒物污染的研究现状
    1.3 室内微生物污染的研究现状
    1.4 新风系统的研究现状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室内空气污染物的测试方法
    2.1 室内空气颗粒物浓度测试方法
        2.1.1 测试仪器
        2.1.2 测试方法
    2.2 室内空气微生物浓度测试方法
        2.2.1 测试仪器
        2.2.2 培养基制备方法
        2.2.3 采样方法
        2.2.4 培养方法
    2.3 室内空气微生物浓度计算方法
    2.4 误差分析方法
    2.5 统计分析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校室内空气污染物测试与分析
    3.1 空气质量评价标准
        3.1.1 空气颗粒物评价标准
        3.1.2 空气微生物评价标准
    3.2 室内空气颗粒物浓度的测试与分析
        3.2.1 测试结果与评价
        3.2.2 室内外空气颗粒物浓度对比分析
    3.3 室内空气微生物浓度的测试与分析
        3.3.1 测试结果与评价
        3.3.2 不同功能区空气微生物浓度对比分析
        3.3.3 不同时态空气微生物浓度对比分析
        3.3.4 供暖前后宿舍空气微生物浓度对比分析
    3.4 室内空气微生物粒径分布特征
        3.4.1 不同功能区空气微生物粒径分布特征
        3.4.2 不同时态空气微生物粒径分布特征
        3.4.3 供暖前后空气微生物粒径分布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新风系统对室内颗粒物污染控制的测试研究
    4.1 新风系统对室内颗粒物污染的控制
    4.2 新风系统组合过滤净化性能测试方案
    4.3 不同过滤净化组合测试结果分析
        4.3.1 粗效一级过滤
        4.3.2 中效一级过滤
        4.3.3 高效一级过滤
        4.3.4 粗+中二级过滤
        4.3.5 粗+高二级过滤
        4.3.6 粗+中+高三级过滤
    4.4 新风系统组合过滤净化效果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新风系统对室内微生物污染控制的模拟研究
    5.1 新风系统对室内微生物污染的控制
    5.2 室内微生物污染控制方程
    5.3 模拟流程图
    5.4 模拟参数的确定
    5.5 模拟结果分析与评价
    5.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公建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及与颗粒物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
    1.2 微生物与颗粒物污染
        1.2.1 空气微生物来源与危害
        1.2.2 颗粒物来源及危害
    1.3 微生物污染及与颗粒物等相关性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微生物污染研究现状
        1.3.2 微生物与颗粒物相关性研究现状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实验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微生物实验室试验材料与方法
        2.2.1 培养皿配置药品
        2.2.2 培养皿配置设备
        2.2.3 培养皿配制与培养方法
    2.3 现场测试
        2.3.1 测试设备
        2.3.2 采样点设置
        2.3.3 采样时间设定
        2.3.4 采样测试方法
    2.4 微生物计数校正及浓度计算
    2.5 空气微生物污染评价
    2.6 相关分析方法
        2.6.1 正态分布检验
        2.6.2 相关系数
        2.6.2.1 相关系数检验
        2.6.3 线性回归分析
        2.6.3.1 回归系数的检验
        2.6.3.2 方差检验
        2.6.3.3 拟合优度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不同建筑环境的微生物与颗粒物污染特征
    3.1 不同建筑环境细菌污染特征
        3.1.1 空气细菌总浓度水平
        3.1.2 建筑内空气中不同粒径段细菌浓度分布
        3.1.3 各场所内细菌中值直径
    3.2 不同建筑环境真菌污染特征
        3.2.1 空气真菌总浓度水平
        3.2.2 建筑内空气中不同粒径段真菌浓度分布
        3.2.3 各场所内真菌中值直径
    3.3 不同建筑环境颗粒物污染特征
        3.3.1 颗粒物浓度水平
        3.3.2 不同粒径颗粒物浓度占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同一建筑不同区域的微生物与颗粒物污染特征
    4.1 同一建筑不同区域微生物总平均浓度对比
        4.1.1 学校宿舍不同区域空气微生物总平均浓度对比
        4.1.1.1 细菌总平均浓度对比
        4.1.1.2 真菌总平均浓度对比
        4.1.2 地铁不同区域空气微生物总平均浓度对比
        4.1.2.1 细菌总平均浓度对比
        4.1.2.2 真菌总平均浓度对比
        4.1.3 超市不同区域空气微生物总平均浓度对比
        4.1.4 电子城不同区域空气微生物总平均浓度对比
    4.2 同一建筑不同区域颗粒物浓度对比
        4.2.1 学校宿舍颗粒物浓度对比
        4.2.2 地铁颗粒物浓度对比
        4.2.3 超市颗粒物污染对比
        4.2.4 电子城颗粒物污染对比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不同建筑室内空气微生物与颗粒物相关性分析
    5.1 微生物与环境参数相关性分析
        5.1.1 学校宿舍微生物总浓度与颗粒物相关性
        5.1.2 地铁微生物总浓度与颗粒物相关性
        5.1.3 超市微生物总浓度与颗粒物相关性
        5.1.4 电子城微生物总浓度与颗粒物相关性
        5.1.5 微生物总浓度与温度、湿度、CO_2相关性
    5.2 空气微生物与颗粒物回归分析
        5.2.1 学校宿舍细菌与颗粒物回归分析
        5.2.2 地铁细菌与颗粒物回归分析
        5.2.3 超市细菌与颗粒物回归分析
        5.2.4 电子城细菌与颗粒物回归分析
    5.3 综合分析同类建筑室内细菌与颗粒物相关性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5)中老年群体需求视角下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 ——以三明市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中国正步入老龄化社会
        1.1.2 康养旅游模式正在兴起
        1.1.3 当代背景下研究森林康养意义重大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中老年群体需求研究现状
        1.2.2 森林康养研究现状
        1.2.3 研究总结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方法
    1.5 研究框架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框架
        1.5.2 技术路线
2 中老年群体需求及森林康养相关理论研究
    2.1 中老年群体需求相关理论研究
        2.1.1 中老年群体划分
        2.1.2 中老年群体生理特征分析
        2.1.3 中老年群体心理特征分析
        2.1.4 中老年群体行为活动分析
        2.1.5 中老年群体需求分类与总结
    2.2 森林康养的概念及发展前景
        2.2.1 森林康养概念
        2.2.2 森林康养的发展前景
    2.3 森林康养的优势及主要功能
        2.3.1 氧气
        2.3.2 芬多精(植物精气、植物杀菌素)
        2.3.3 空气负离子
        2.3.4 森林产品
        2.3.5 森林环境
    2.4 中老年群体需求与森林康养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2.5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2.5.1 生态哲学
        2.5.2 生态潜意识与生态自我理论
        2.5.3 心理进化理论
        2.5.4 亲生命假设
        2.5.5 注意力恢复理论
    2.6 本章小结
3 相关案例分析
    3.1 德国:巴登巴登小镇
        3.1.1 项目概况
        3.1.2 项目特色
        3.1.3 借鉴意义
    3.2 日本:FUFU山梨保健农园
        3.2.1 项目概况
        3.2.2 项目特色
        3.2.3 借鉴意义
    3.3 韩国:山阴疗养林
        3.3.1 项目概况
        3.3.2 项目特色
        3.3.3 借鉴意义
    3.4 韩国:国立山林治愈园
        3.4.1 项目概况
        3.4.2 项目特色
        3.4.3 借鉴意义
    3.5 台湾省:杉林溪森林生态度假园区
        3.5.1 项目概况
        3.5.2 项目特色
        3.5.3 借鉴意义
    3.6 浙江省:千岛湖森林公园
        3.6.1 项目概况
        3.6.2 项目特色
        3.6.3 借鉴意义
    3.7 案例启示
    3.8 本章小结
4 中老年群体需求视角下森林康养产品环境营造研究
    4.1 中老年群体森林康养需求调研与分析
        4.1.1 中老年群体森林康养需求问卷设计与发放
        4.1.2 中老年群体森林康养需求问卷分析
    4.2 森林康养产品的开发与分类
        4.2.1 森林康养产品的开发
        4.2.2 森林康养产品的分类
    4.3 中老年群体需求视角下森林康养产品环境营造
        4.3.1 五感体验与环境营造
        4.3.2 森林浴活动与环境营造
        4.3.3 地形疗法与环境营造
        4.3.4 森林作业疗法与环境营造
        4.3.5 森林康养活动的频率
    4.4 本章小结
5 中老年群体需求视角下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策略
    5.1 规划设计原则
    5.2 森林康养基地选址及评价
        5.2.1 森林康养基地选址
        5.2.2 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
    5.3 总体布局
        5.3.1 空间布局
        5.3.2 功能分区
    5.4 植物景观规划
        5.4.1 森林环境选择与保护
        5.4.2 中老年需求视角下植物群落构建
    5.5 交通体系规划
        5.5.1 交通游线规划
        5.5.2 康养步道设计
    5.6 森林康养设施规划
        5.6.1 综合服务设施
        5.6.2 体验教育设施
        5.6.3 医疗应急设施
        5.6.4 配套基础设施
    5.7 本章小结
6 三明市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
    6.1 项目背景
        6.1.1 区位分析
        6.1.2 规划背景
        6.1.3 客群市场分析
    6.2 基地现状分析
        6.2.1 地形地貌
        6.2.2 气候条件
        6.2.3 水文条件
        6.2.4 土壤条件分析
        6.2.5 动植物资源分析
        6.2.6 人文资源分析
        6.2.7 现状交通分析
        6.2.8 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适宜性评价
        6.2.9 SWOT分析
    6.3 定位目标
        6.3.1 规划思路
        6.3.2 相关规划依据
        6.3.3 规划原则
        6.3.4 规划定位
        6.3.5 规划目标
    6.4 总体规划
        6.4.1 功能分区
        6.4.2 客群定位
        6.4.3 规划总平面图
    6.5 分区规划与专项
        6.5.1 栲林生态核心区
        6.5.2 栲林静修区
        6.5.3 栲居综合服务区
        6.5.4 栲居民宿区
        6.5.5 森林作业体验区
        6.5.6 森林运动康健区
    6.6 总体专项
        6.6.1 总体植物专项
        6.6.2 驳岸规划专项
        6.6.3 交通系统专项
        6.6.4 森林康养设施专项
        6.6.5 康养活动与节事策划
    6.7 经济技术指标
7 总结与讨论
    7.1 研究总结
    7.2 经验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中老年群体森林康养需求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件

(6)基于健康环境营建的郊野公园规划设计 ——以昆明龙泉郊野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时代背景下全面实施的国家“大健康”战略
        1.1.2 助力健康的风景园林研究与实践
        1.1.3 大健康产业示范区与国家植物博物馆建设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释义与研究综述
    2.1 绿地与健康
        2.1.1 绿地影响健康的发展历程
        2.1.2 绿地影响健康的实现路径
        2.1.3 绿地对健康的作用功效
        2.1.4 绿地与健康的研究进展
    2.2 郊野公园
        2.2.1 郊野公园的概念
        2.2.2 郊野公园的发展历程
        2.2.3 郊野公园的性质
        2.2.4 郊野公园的功能
        2.2.5 国内郊野公园的实践
        2.2.6 国内郊野公园存在的问题
    2.3 本章小结
3 基于健康环境营建的郊野公园行为分析与使用研究
    3.1 研究综述
        3.1.1 相关概念
        3.1.2 研究目的
        3.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2 研究区概况
        3.2.1 西郊历史郊野公园
        3.2.2 北郊森林郊野公园
        3.2.3 东郊游憩郊野公园
        3.2.4 南郊生态郊野公园
    3.3 研究结果
        3.3.1 知觉恢复分析
        3.3.2 实地踏勘
        3.3.3 行为观察
    3.4 分析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郊野公园健康环境营建策略与案例解析
    4.1 健康的自然基底
        4.1.1 生态敏感性分析
        4.1.2 改善空气条件
        4.1.3 提升环境舒适性
        4.1.4 减弱噪声影响
        4.1.5 案例
    4.2 健康的活动支持
        4.2.1 心理恢复
        4.2.2 体力活动
        4.2.3 社会交往
        4.2.4 案例
    4.3 本章小结
5 基于健康环境营建的昆明龙泉郊野公园规划设计
    5.1 背景与分析
        5.1.1 现状解读
        5.1.2 现状综合评价
    5.2 愿景与定位
        5.2.1 背景
        5.2.2 愿景
        5.2.3 定位
    5.3 郊野公园健康环境营建策略设计运用
        5.3.1 建设策略分级,保证生态效益
        5.3.2 改善空气条件,提升环境舒适性
        5.3.3 分析噪声来源,减弱噪声影响
        5.3.4 园路设计与空间细化
        5.3.5 植物选择
        5.3.6 多样活动
    5.4 总体规划设计
        5.4.1 平面图
        5.4.2 规划结构
        5.4.3 规划分区
    5.5 专项设计
        5.5.1 山水结构
        5.5.2 植物景观
        5.5.3 交通游线
        5.5.4 服务设施
        5.5.5 节事活动
        5.5.6 用地平衡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局限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注意力恢复调查问卷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附件

(7)典型建筑室内微生物污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微生物采样检测鉴定方法
        1.2.1 微生物采样方法
        1.2.2 微生物分析鉴定方法
        1.2.3 微生物污染评价方法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4 论文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采样地点选择
        2.1.1 居住建筑
        2.1.2 公共建筑
    2.2 样品采集与检测鉴定
        2.2.1 采样仪器
        2.2.2 培养法
        2.2.3 基因测序法
        2.2.4 环境参数
    2.3 问卷采集和现场记录表
    2.4 统计计算
        2.4.1 浓度计算
        2.4.2 统计方法
第三章 不同功能建筑室内微生物浓度及粒径分布特征分析
    3.1 建筑特性
        3.1.1 居住建筑
        3.1.2 公共建筑
    3.2 微生物污染水平
        3.2.1 居住建筑
        3.2.2 公共建筑
        3.2.3 浓度对比
    3.3 微生物粒径分布
    3.4 室内外浓度对比
    3.5 夏季冬季浓度对比
    3.6 细菌真菌浓度对比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住宅室内微生物群落特征和浓度分类对比
    4.1 住宅微生物群落特征
        4.1.1 样品编号
        4.1.2 细菌群落结构组成
        4.1.3 真菌群落结构组成
        4.1.4 室内外群落特征对比
    4.2 住宅不同建筑特征下微生物浓度对比
        4.2.1 城区郊区微生物浓度对比
        4.2.2 不同楼层微生物浓度对比
        4.2.3 不同建筑年龄微生物浓度对比
    4.3 住宅不同生活习惯下微生物浓度对比
        4.3.1 不同类型房间微生物浓度对比
        4.3.2 不同入住时间微生物浓度对比
        4.3.3 室内有无霉菌微生物浓度对比
        4.3.4 室内有无植物微生物浓度对比
        4.3.5 不同卫生习惯微生物浓度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室内人员和环境参数与可培养微生物的相关性
    5.1 室内环境参数
    5.2 温度、相对湿度、CO_2和PM_(2.5)与微生物相关性
    5.3 室内通风方式与微生物浓度相关性
    5.4 室内人员数量与微生物浓度相关性
    5.5 多重线性回归方程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8)基于康养旅游的黑龙江省森林公园步道景观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综述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森林康养方面
        1.2.2 步道景观方面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借鉴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基础理论借鉴
    2.2 森林公园步道的环境资源
        2.2.1 自然资源
        2.2.2 人文资源
    2.3 森林公园步道的基础设施
        2.3.1 住宿设施
        2.3.2 餐饮设施
        2.3.3 医疗设施
    2.4 森林公园步道的公共服务
        2.4.1 旅游交通体系
        2.4.2 标识导引系统
        2.4.3 安全卫生服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黑龙江省森林公园康养步道景观调研与分析
    3.1 调查研究设计
        3.1.1 选取研究对象
        3.1.2 问卷设计
        3.1.3 数据收集
    3.2 康养旅游主体需求调查
        3.2.1 游客基本特征
        3.2.2 游客康养需求
    3.3 森林公园步道景观要素解析
        3.3.1 环境资源
        3.3.2 基础设施
        3.3.3 公共服务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黑龙江省森林公园康养步道景观优化策略
    4.1 优化目标与原则
        4.1.1 优化目标
        4.1.2 设计原则
    4.2 适度利用森林步道康养景观资源
        4.2.1 营造植物景观氛围
        4.2.2 塑造步道亲水景观
        4.2.3 挖掘寒地文化资源
    4.3 整合建设森林步道康养配套设施
        4.3.1 注重健康休闲设施
        4.3.2 配置养生医疗设施
        4.3.3 增加康体运动设施
    4.4 加强改善森林步道康养公共服务
        4.4.1 规划道路交通系统
        4.4.2 完善步道导引服务
        4.4.3 提升卫生安全体系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黑龙江省森林公园康养旅游游客调查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9)基于颗粒物与微生物污染特性的人员密集场所空气品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颗粒物研究现状
        1.2.2 微生物研究现状
        1.2.3 温湿度与颗粒物和微生物的相关性研究现状
        1.2.4 颗粒物与微生物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3.3 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采样时间和地点
        2.2.2 样品采集与培养
        2.2.3 空气颗粒物评价
        2.2.4 空气微生物浓度换算与评价
3 人员密集场所空气颗粒物污染特性研究
    3.1 室内颗粒物污染特性研究
        3.1.1 学校颗粒物污染特性研究
        3.1.2 地铁站颗粒物污染特性研究
        3.1.3 商场颗粒物污染特性研究
    3.2 室外颗粒物污染特性研究
    3.3 各采样区颗粒物污染状况对比研究
    3.4 本章小结
4 人员密集场所空气微生物污染特性研究
    4.1 室内微生物污染特性研究
        4.1.1 学校微生物污染特性研究
        4.1.2 地铁站微生物污染特性研究
        4.1.3 商场微生物污染特性研究
    4.2 室外微生物污染特性研究
    4.3 各采样区微生物污染状况对比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颗粒物与微生物等因素间的相关性研究及污染控制
    5.1 颗粒物与微生物等因素间的相关性研究
        5.1.1 温湿度与颗粒物的相关性研究
        5.1.2 温湿度与微生物的相关性研究
        5.1.3 颗粒物与微生物的相关性研究
    5.2 室内空气颗粒物与微生物污染控制
        5.2.1 室内空气颗粒物污染控制
        5.2.2 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控制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成果清单
致谢

(10)深圳市宝安区2016~2018年重点公共场所卫生状况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公共场所卫生状况与人群健康
    1.2 公共场所卫生现存的主要问题
    1.3 公共场所卫生监测的战略意义
    1.4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主要仪器
        2.1.1 现场检测仪器
        2.1.2 实验室检测方法
    2.2 监测点的选择
    2.3 监测频率
    2.4 监测指标
    2.5 监测方法
        2.5.1 空气样本采集
        2.5.2 公共用品用具样本采集
        2.5.3 淋浴水样本采集
        2.5.4 指标测定
        2.5.5 从业人员健康状况调查
    2.6 检测结果评价
    2.7 质量控制
    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监测点一般基本情况
    3.2 2016 ~2018 年深圳市宝安区住宿场所卫生状况
        3.2.1 住宿场所空气质量状况
        3.2.2 住宿场所公共用品用具卫生状况
    3.3 2016 ~2018 年深圳市宝安区洗浴场所卫生状况
        3.3.1 洗浴场所公共用品用具卫生状况
        3.3.2 洗浴场所沐浴水嗜肺军团菌监测情况
    3.4 不同经营场所公共用品用具卫生状况比较
    3.5 2016 ~2018 年深圳市宝安区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健康状况分析
        3.5.1 一般基本情况
        3.5.2 不良建筑综合征发生情况分析
        3.5.3 从业人员对工作场所健康危险因素知晓情况
        3.5.4 从业人员相关健康知识知晓情况
        3.5.5 公共场所从业人员个人防护态度和行为基本情况
第4章 讨论
    4.1 空气质量卫生状况分析
    4.2 公共用品用具卫生状况分析
    4.3 从业人员健康状况分析
    4.4 建议和策略
第5章 结论、局限性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局限性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参考文献

四、休闲娱乐场所空气中细菌、真菌状况调查与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风系统对高密人群建筑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的控制研究[D]. 许博文. 北京建筑大学, 2021(01)
  • [2]20世纪上半叶北京浴堂研究(1900-1952)[D]. 宋子昕.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9)
  • [3]新风系统对室内空气污染控制的性能研究[D]. 蔡志斌.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7)
  • [4]公建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及与颗粒物的相关性研究[D]. 张翠林.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8)
  • [5]中老年群体需求视角下森林康养基地规划设计 ——以三明市格氏栲森林康养基地为例[D]. 李松阳.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6]基于健康环境营建的郊野公园规划设计 ——以昆明龙泉郊野公园为例[D]. 奚秋蕙.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7]典型建筑室内微生物污染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D]. 诸葛阳. 东南大学, 2019(05)
  • [8]基于康养旅游的黑龙江省森林公园步道景观优化策略研究[D]. 王孟莹.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9]基于颗粒物与微生物污染特性的人员密集场所空气品质研究[D]. 孔德龙.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10]深圳市宝安区2016~2018年重点公共场所卫生状况调查分析[D]. 代文娟. 南昌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休闲娱乐场所空气中细菌和真菌的调查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