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金塘孔峪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四川省金塘孔峪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一、四川省金汤孔玉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刘贤安[1](2021)在《地质环境对濒危植物丰富度格局的制约与维持机制》文中研究说明物种多样性地理格局及其形成机制长期以来都是地植物学和全球生态学关注和研究的热点,尤其是近年来生态学和地质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为生物多样性研究提供了新视角、新方法。濒危植物作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核心和维持地球生态安全的基础,既是保护生物学和植物地理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也是维系社会经济发展和助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资源,因此,探究“濒危植物多样性地理分布格局的形成与维持机制”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四川省作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的典型缩影之一,区内地质环境复杂,气候特征鲜明,孕育了充足地适宜于濒危植物特别是古老孑遗植物长期稳定分布的独特生境,是研究濒危植物多样性地理分布格局的理想场所。19世纪60年代以来,国内外众多植物学家对四川省植物资源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科学考察,为植物区系地理等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目前对省内濒危植物丰富度格局的形成与维持机制研究仍缺乏系统探索与认知。论文依托“四川省第二次全国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调查(2013~2018)”,以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植物地理学以及地理信息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为指导,在系统收集总结以往研究成果和野外调查的基础上,以四川省域内自然分布的孑遗和古特有濒危植物为研究对象,结合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10Be地表岩石侵蚀数据、ASTER_GDEM高程数据、Bio_Clim生物气候数据、HWSD土壤空间数据等基础数据源,运用Moran’I指数、半方差函数、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层次分割、变差分解、生态位模型预测和“3S”空间信息技术等地统计学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筛选确定适宜濒危植物丰富度格局研究的最优等面积取样尺度并探讨其空间分布规律;分析阐明地质环境因子与濒危植物丰富度的耦合关系及其制约机制,探究揭示末次盛冰期以来濒危植物潜在丰富度格局的动态变化过程、迁移规律及其维持稳定分布的避难机制,旨在为四川省濒危植物的科学保护、合理利用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提供理论依据。论文的主要结论与创新成果如下:(1)研究区濒危植物高丰富度地区主要位于大巴山、米仓山、龙门山、邛崃山(南)、大相岭、黄茅埂(东)以及大娄山等地,而四川西北部的若尔盖大草原以及四川西部的雀儿山、巴颜喀拉山等高寒地区濒危植物种类匮乏。通过濒危植物分布格局的尺度依赖性和空间变异性对比研究表明,60km×60km(相当于0.5°×0.5°)的等面积格网取样尺度条件下,物种丰富度格局的空间集聚性和异质性更显着,且能更优地反映出研究区濒危植物的实际地理分布特征与规律,即将其定为适宜四川省濒危植物丰富度格局研究的最优等面积取样尺度。(2)最优等面积取样尺度条件下,研究区濒危植物丰富度空间分布在经度梯度上表现出由盆地东部到盆周西缘山地逐渐升高,然后到川西峡谷及丘状高原和高原夷平面又逐渐降低的单峰格局;在纬度梯度上则呈现出明显的线性分布格局,即由南到北依次逐渐递减,但变化趋势不如随经度变化规律显着;在垂直(海拔)梯度上濒危植物更倾向于中低海拔分布,而在高海拔地区则相对较少或缺乏,其物种丰富度分布呈极显着左偏倚的偏峰格局,并在海拔1800~2000m范围内达到最高。(3)地质环境异质性是驱动濒危植物丰富度分布格局形成的主要原因,不同地质环境因子对其影响程度差异较大。研究构建的地质、地形和气候模型分别能够解释研究区濒危植物丰富度总体方差的49.11%、45.12%和28.57%,在各地质环境模型中,岩性异质性、地形起伏度、温度季节变化标准差对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土壤异质性、地表切割度、最湿月降雨量,而地表岩石剥蚀速率、高程变异系数、最干季平均温度的影响效应较小,部分变量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有一定的差异。作者认为取样尺度大小、物种种类差异、数据点位多寡等都可能是导致研究结果相异的原因。(4)地质、地形和气候变量联合能较好地解释濒危植物丰富度格局68.62%的变异。地质和地形的交互作用决定的生境异质性以及二者对气候的重新分配对濒危植物丰富度格局有着较强的解释力度,而三组变量的独立解释能力较弱,均无法较好地单独解释研究区濒危植物丰富度空间分布格局。31.38%的模型残差可能反映了地史事件、人为活动、物种进化以及其它未衡量的潜在因素影响。在综合考虑地史成因假说和生境异质性假说的基础上,作者提出濒危植物丰富度分布格局形成的“地质控制与制约论(Geological Control and Restriction,GCR)”观点,即濒危植物丰富度分布格局的形成总是受控于区域地质过程及地貌发育,地质与地形的交互作用以及二者对气候的重新分配和组合对制约濒危植物丰富度空间分布格局的形成起到了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5)当前时期的濒危植物潜在丰富度预测结果较好地印证了该类群的实际丰富度格局分布现状,但有些区域与野外实际调查记录有所差异(如金沙江流域),这可能与该地区10 Ma B.P.以来异常活跃的新构造运动有关。末次盛冰期(LGM)以来,研究区濒危植物的潜在分布面积变化总体呈先减少后增加趋势,全新世中期(MH)后分布面积扩张明显,总体变化规律符合“冰期收缩,冰后期扩张”的式样。虽然历史时期的潜在核心分布区与当期和未来气候时期的潜在核心区分布基本吻合,但相较于历史和当前时期,未来气候情景下的物种潜在核心生境破碎化加剧。末次盛冰期以来,研究区濒危植物的潜在分布质心先向西南、低纬度、低海拔地区转移,全新世中期后再转向北(西北)、高纬度、高海拔地区,并一直持续到未来气候情景,反映了濒危植物对温度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6)自末次盛冰期以来,研究区濒危植物在峨眉山及周边山地、大凉山及黄茅埂地区、大娄山及周边山地长时间地保持相对稳定分布,可见这些山地区是濒危植物生存的长期稳定避难所。最干季平均温度(低温影响)和最干月降水量(干旱影响)是限制研究区濒危植物长期稳定分布的主导气候因子,且物种稳定分布区内的山体海拔落差较大、气候长期保持相对稳定,进一步促进了濒危植物避难所的形成。研究结果进一步佐证了“低温、干旱是导致物种退缩至避难所的主要原因”和“气候长期稳定是植物稳定避难的前提条件”这两个观点。

曹卓冰[2](2020)在《金汤孔玉自然保护区小熊猫栖息地遥感监测与评估》文中提出小熊猫(Red Panda),一种特产于喜马拉雅—横断山脉的珍稀动物,在我国被列为二级保护动物。自第三次全国大熊猫调查在康定市捧塔乡发现小熊猫痕迹后,金汤孔玉自然保护被划定为大熊猫、小熊猫潜在栖息地,2018年对保护区植被资源调查时发现小熊猫。为了更近一步了解小熊猫及其生境在该区内的生态状况,利用遥感技术实现对研究区地表覆盖类型动态变化监测和生态环境评估。保护区建立于1995年,文中选用1994年Landsat5 TM、2005年Landsat5TM、2016年Landsat8 OLI三期影像,不仅能反映地表信息的动态变化,还能增加人类正向干预对生态环境影响的对比性。(1)遥感影像FLAASH大气校正能有效消除大气中水汽、颗粒等对辐射亮度的影响。主成分分析、纹理分析、缨帽变换处理后的遥感影像,图像质量和地类信息增强,有利于提高地类判读精度。为了避免灌丛对林地细分造成影响,一次分类针对整幅影像,将地表覆盖类型分为林地、灌丛、草丛、高山流石滩、冰川积雪和水体;提取林地建立掩膜文件,将多光谱影像波段与主成分分析一、二、三主成分以及纹理信息相结合,林地二次分类为针叶林、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2)统计三期影像地表覆盖类型的面积、像元个数、占总面积比例,可知林地状态得到极大改善,2016年相比1994年林地面积增加1993.32 hm2。对1994和2005两期地表覆盖类型图变化检测分析,得到各地类之间的转移频数,观察可知植被演替主要为灌丛向针阔混交林转化,各类林地有部分互相转化。通过转移频数矩阵计算1994-2005转移概率,以2005年地表覆盖类型状态为初始量,根据马尔可夫预测模型对2016年、2027年的植被类型状态预测。(3)对各期遥感影像计算归一化植被指数,基于像元二分模型估算植被覆盖度,根据研究区实际情况,植被覆盖度≤10%视为非植被区,地表覆盖类型为冰川积雪和水体,10%~30%为低植被覆盖,30%~50%是中低植被覆盖,中植被覆盖为50%~60%,≥60%的则为高植被覆盖,其中高植被覆盖均超过72%,说明研究区植被覆盖良好。根据邛崃山系小熊猫生境选择众多研究总结,文中选取植被类型、气候、地形叠加,初步判定研究区内小熊猫主要活动范围为野牛沟、沿大渡河一侧3000m左右的林区。对中低分辨率影像图像增强处理确实可以提高地物分类精度。植被覆盖度作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对研究区生境环境评价,2016年评价等级为优的面积有5591.3 hm2,较1994年增加1918.1 hm2。(4)植被覆盖度、植被类型变化以及研究区生态环境评价结果,均可得知保护区的建立,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物种多样性。基于遥感影像的多时相变化检测技术,通过对地表信息变化分析,探究变化原因,为更好保护小熊猫及其栖息地生态环境提供科学依据。

李婉瑜,宗浩,任煕,杜蓉[3](2017)在《大渡河猴子岩水电站影响区域维管植物区系组成及特征》文中认为【目的】在对大渡河猴子岩水电站影响区域内维管植物进行详细调查和鉴定的基础上,对区域内植物区系的组成和特征进行分析研究。【方法】采取样线法和样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对区域内维管植物的种类进行调查,根据中国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的划分标准,对区域内植物科、属的区系地理成分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1)区系中有维管植物87科279属537种,物种多样性较为突出。2)寡种科和单种属、寡种属是植物区系的主体,区系组成结构较为复杂;大科、寡种属在植物种类组成上表现出优势,分别占物种总数的33.27%,47.44%。3)蕨类植物在科和属的区系成分中,世界分布成分均为优势类型,分别占总科数的66.67%和总属数的60%。4)种子植物在科的区系组成中呈现出较高的热带性质,在属的区系组成中呈现出温带性质和热带性质。5)在属的水平上,区系组成中含有一定量的中国特有成分。【结论】建议在水电站施工期间以及工程后期应当采取相应的迁地保护、移栽育苗和植被恢复等措施,减轻对植物的破坏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王春晶[4](2017)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文中指出为了提高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保护体系的有效性,适应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保护的影响,本研究针对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进行系统的空间分析,同时对野生植物进行优先保护规划,分析保护空缺地区。研究主要提出三个科学问题:1)探究中国野生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2)确定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分布格局的潜在影响;3)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规划中国野生植物优先保护地及保护空缺分析。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主要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物种分布模型及保护规划软件等研究方法,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基于不同的野生植物保护层次(维管束植物、森林群落优势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外来入侵植物),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对中国野生植物保护体系进行详细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野生植物多样性丰富的地区主要包括中国中南、西南等地区,其地理分布格局有着较为明显的纬度和经度地带性。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与温度和降水密切相关,并且土壤异质性和人类足迹也是地理分布格局的重要驱动因子。本研究建议对中国野生植物应该采取持续高效的环境监测、科学的保护管理、严格限制人类活动等保护和管理措施。尤其要考虑未来气候快速变化对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资源的影响,加强气候监测,构建未来气候变化预警体系。(2)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具有较强热带和亚热带地带性。研究发现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与年平均温度和年降雨量都呈正相关的关系。超过130个自然保护区内的6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受到了未来气候变化的威胁,其中主要会威胁自然保护区内的国家重点保护乔木植物,建议将气候变化纳入野生植物的保护内容。研究还分析了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外来入侵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内的潜在扩散能力,结果表明外来植物有很大的可能性会入侵中国南方的自然保护区,并且气候变化会促进入侵植物在北方自然保护区中的扩散能力。因此,在气候变化背景下自然保护区外来入侵植物防控是一个全国性的问题,建议在自然保护区内,监测外来植物种群动态,规范自然保护区内及其附近地区的人类活动,严格控制外来入侵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内引入。(3)中国森林群落优势种的地理分布南边界随着气候的变化,有向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移动的趋势。在气候变化情景下,规划森林群落优势种优先保护地,发现其优先保护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西南和东北地区。现存的自然保护区与优先保护地的重合比例在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针叶林分别为87.8%、95.7%和80.4%,存在保护空缺。需要加强下列地区和植被型组的保护区建设:西藏、四川、云南的针叶林;黑龙江、辽宁、吉林、内蒙古的针阔叶混交林;贵州、广西、湖南、云南、四川的阔叶林。建议自然保护区管理和建设应该针对不同植被型组的森林优势种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4)中国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优先保护地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其中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湖南省、浙江省和贵州省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保护潜力很高,在优先保护地内,具有较高药用、材料和科研价值的植物主要受到过度开发与利用的威胁;国家重点保护蕨类植物优先保护等级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地区,保护能力强的区域更可能出现在温度季节性变化较小的地区。中国南方地区的自然保护区对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能力仍然不足。研究建议要在现有保护区内对气候变化不敏感的地区建立保护小区或者扩大自然保护区面积,覆盖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优先保护等级较高的区域。(5)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主要分布在年平均温度较高、温度季节性变化较小的地区。120种极小种群植物共分布在全国247个县。具有较高保护价值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如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主要受到过度开发和利用、生境片断化和野外种群过小的威胁,并且这些植物大多生长在阔叶林和灌丛中。研究发现包括平南县、灵山县、峨眉山市、西昌市、磐石市、三江侗族自治县等29个市(县)存在保护空缺,需要加强有针对性的自然保护小区或保护区建设。对于年平均温度较高、温度季节性变化较小的地区(中国的南部方地区),也就是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优先保护区域,应加强气候变化的环境监测。

彭隆[5](2014)在《甘孜州野生脊椎动物地理格局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和生产力持续发展的重要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与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也是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基本屏障,对于支撑整个地球生命支持系统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已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物种多样性的丰富度和地理空间格局分布的研究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有效途径与方法,对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有着重要意义。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性评估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和决策的重要手段,通过准确可靠地掌握生物多样性信息并对其汇编、收集、评估,可以为生物多样性研究及其保育管理和决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在不同尺度上,科学评价生物多样性是解决有限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最佳配置与利用的有效途径。本文选取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为研究区域,利用收集整理的该州野生脊椎动物物种数据库,该州有野生脊椎动物652种,其中,爬行纲有31种,两栖纲有30种,鱼纲30种,哺乳纲125种,鸟纲436种,结合气候、植被、地形等共27个环境因子信息,探讨了甘孜州野生脊椎动物及主要类群的物种丰富度格局及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包括:(1)基于收集的文献资料确定该州各县域野生脊椎动物物种丰富度;甘孜州野生脊椎动物物种类群主要集中分布于康东大渡河流域地区,康定、泸定是野生脊椎动物物种最丰富的县域,分别有429种和365种。乡城县、新龙县、和稻城县野生脊椎动物物种丰富度较低,分别有190种、185种、197种。(2)以甘孜州野生脊椎动物分布数据为依据对野生脊椎动物及不同类群物种丰富度进行相关分析,考察了各类群物种丰富度之间的一致性;结果显示除了两栖纲外,各主要类群的物种丰富度与总的野生脊椎动物物种丰富度均成显着相关关系,R≥0.667,P<0.01,各类群之间物种丰富度的共变趋势不一致。(3)采用聚类分析法对野生脊椎动物在各县域的分布进行聚类分析,确定了各县域野生脊椎动物主要类群的区系相似性,各类群大多数县域在0.4水平下聚合。聚类分析结果来看,物种的分布有依据地形地貌来进行聚类的特点,还随着气候、植被垂直带谱的变化聚合成不同的类群,另外,甘孜州野生脊椎动物地理分布格局还与河流、湖泊的分布具有一定的联系。(4)基于野生脊椎动物在各县域分布的数据源,利用甘孜州丰富多样的温度、降水、海拔等环境信息,探讨了甘孜州野生脊椎动物及其主要类群物种丰富度的地理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相关假说分析了野生脊椎动物物种丰富度地理格局形成的主导因子。结果显示:各类群物种丰富度与同一环境因子相关系数差异显着,各类群物种丰富度与环境因子的共变趋势并不是完全一致。以海拔变幅表征的生境异质性是甘孜州野生脊椎动物丰富度格局的主导因子。各类群物种丰富度格局的主导因子因类群而不同,两栖纲筛选出的最佳模型包括年降水量和最冷月最低温两项,解释率66.5%。爬行纲筛选出的最优线性模型包括海拔变幅、等温性、最湿季降水量3项,解释率87.6%。哺乳纲筛选出的最佳模型包括4项,为归一化植被指数、土地覆盖类型斑块数、最低海拔、温度季节性,解释率85.7%。鱼类动物筛选出的最优线性模型包括归一化植被指数1项,解释率21.8%。鸟类动物筛选出的最优线性模型包括海拔变幅1项,解释率29.5%。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性评估中,以县域为评价单元,选择物种层次和生态系统层次的8个指标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脊椎动物丰富度指数、特有性指数、濒危性指数、植物物种丰富度指数、自然生态系统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自然生态系统濒危性指数、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净第一生产力(NPP)指数,然后采用熵权法对各评价指标赋权值,对该区的县域进行生物多样性现状综合评估。结果表明:康定县、理塘县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性综合评估指数最高;综合评分指数大于0.65,得荣县、乡城县评估指数最低,综合评分指数小于0.4。与我们的评估结果相比,甘孜州各县现有自然保护区的分布比较合理。康定县、理塘县自然保护区分布面积最大,分别占该县域面积的44%和27%,生物多样性得到较好的保护。甘孜县和色达县为综合评估指数较高地区,但自然保护区的分布面积极小,建议增设不同级别自然保护区。

李家利[6](2012)在《雅安大熊猫栖息地维管植物区系及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四川(雅安)大熊猫栖息地,在世界自然遗产,尤其是大熊猫栖息地自然遗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目前对于该区域的植物区系及其多样性研究少有报道,且均为单属种或部分类群的小范围研究,不足以体现整个栖息地内的维管植物的多样性及区系特性,为进一步完善大熊猫栖息地的相关信息,于2009年4月-2010年6月,在栖息地内开展了较为全面的本底调查。根据已知大熊猫的活动范围及分布状况,对栖息地中的2个自然保护区(宝兴县-蜂桶寨国家自然保护区、天全县-喇叭河自然保护区)、2个风景名胜区(宝兴县-夹金山风景名胜区、芦山县-大雪峰风景名胜区)以及宝兴县境内的5条天然生态廊道(蚂蝗沟、邓池沟、梅里川、扑鸡沟和赶羊沟),在海拔1000-4200m之间的维管植物采用以样线调查为主、样方调查为辅的方式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之上查阅资料建立维管植物数据库,分析结果如下:(1)大熊猫栖息地内维管植物种类相当丰富。通过调查和资料分析,统计出栖息地内共含维管植物2246种,隶属于161科、773属;其中蕨类植物26科、44属113种,裸子植物8科15属31种,被子植物127科、714属和2099种。(2)优势现象明显,分布具有典型的温带和热带特征。栖息地内优势科有28科,优势属38属,所含物种分别占据总科属的66.74%和29.38%。根据优势科、属的分布类型发现大熊猫栖息地的维管植物具有典型的温带和热带特征,并以温带分布类型为主。(3)植物区系的特有现象丰富。中国特有的8个科中,栖息地内就有3个,分别是珙桐科、杜仲科和银杏科;特有属有105属(131种),分别占全国特有属与特有种的39.18%和27.73%。特有属又可分为15个华夏分布区类型或亚型。(4)通过对9个区域的维管植物属的区系特征的多样性分析,发现保护区内植物属的丰富度高,植物区系类型相对集中;天然生态廊道的多样性指数最高,表明中度的人类活动干扰有利于增加生物多样性;风景名胜区内国有林场的存在导致其优势度最高,物种相对集中在北温带、泛热带和世界分布等几个区系;生态旅游开发区域的区系均匀度最高,显示出旅游开发给生物多样性带来影响。(5)通过相似度分析以及主成分和聚类分析,得出9个区域内维管植物区系的亲疏关系,并分为四个类型:赶羊沟、灵鹫山、邓池沟和梅里川为一个类型;蚂蝗沟、扑鸡沟和新寨子沟为一个类型;汪家沟和喇叭河各为一个类型。进而发现地理分布较近的区域相似度更高一些。

崔国拓[7](2012)在《高速公路路网规划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文中认为高速公路建设会对周围区域的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避免的影响。它会占用土地、割裂生态景观和使生态系统功能下降等。通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可以明确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为路线的最终确定和建立生态环境的恢复措施提供依据。目前,高速公路规划在生态环境影响预测上很难做到定量化,大多数的预测分析只是停留在定性分析上。本论文通过对相关生态学理论和当前主要生态环境评价方法的查阅,掌握生态学理论的原理和各种方法的适用范围及其主要局限性,为实现方法上的突破,构建新的评价方法奠定基础。构建的方法是通过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利用路段摆动幅度指数和各类敏感区的权重,计算路段敏感性指数,将各种生态敏感区对公路网规划和实施的约束性量化。本文以四川省高速公路网规划调整方案为实例,明确四川省高速公路网规划调整方案的规划内容以及其涉及的影响范围的主要特点。四川省高速公路网规划调整方案路线较为复杂,影响范围广,几乎遍及整个四川省,涉及众多生态敏感点,因此此规划方案对于生态环境的影响不可避免。运用所构建的方法计算各路段的生态敏感性指数,结合生态敏感性的划分标准明确各路段的生态敏感性。对于无法量化的生态影响,例如对某些珍稀动植物的影响、对生态景观的影响等作出定性的分析。由分析结果可以看出,高速公路网的建设对生态环境有一定影响。根据本论文计算和分析的结论,最终提出有针对性的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其中主要包括:在设计阶段合理规划线路,对生态敏感区、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等尽量避绕;在施工阶段合理布置临时设施,规划行车路线,减少地表扰动等;在运营阶段进行检测,加强管理力度等。

朵海瑞[8](2011)在《气候变化压力下青藏高原系统保护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青藏高原是世界第一大高原,被称为“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其地理位置特殊、气候环境复杂,江河分布广泛、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环境脆弱,是我国的生态安全屏障,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地区由于极其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被世界自然基金会列为全球25个生物多样性重点保护地区。随着国家对自然保护事业的重视和不断的加大投入,该地区自然保护区建设突飞猛进。本研究通过选取青藏高原地区66种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和56种指示物种,通过生物多样性保护空缺分析(GAP)、系统保护规划(SCP)等国际先进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和评估方法评估了当前已建设的省级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研究区内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进行了分析;依据国家林业局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价方法对研究区123个自然保护区展开了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通过模拟RegCM3区域气候模式A1B情景下指示物种分别在2050s和2090s的潜在地理分布格局的变化趋势,分析了现有保护区在模拟场景下潜在生境的保护状况。本研究主要结论:1.该研究确定了青藏高原地区9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岷山-邛崃、横断山南端、喜马拉雅东段、喜马拉雅中端、羌塘南部、羌塘北部、三河源、库姆塔格-阿尔金山和祁连山-青海湖。邛崃-岷山和三江源的生物多样性价值评分最高,分别达到了87.65和86.12;库姆塔格-阿尔金山优先区的分值最低,为43.67。2.从研究区23个陆地生态区内自然保护区覆盖率看,有14个(60.9%)生态区的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超过了17%,已经实现保护目标;2个(8.7%)生态区覆盖率介于10%-17%,基本实现保护目标;其余7个(30.4%)生态区覆盖率小于10%。3. 56个指示物种和65个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在现有保护区系统得到较好覆盖。52个(92.86%)物种在自然保护区内完全实现了保护目标,2个(3.6%)物种基本实现了保护目标,2个(3.6%)物种没有实现保护目标。自然保护区对指示物种保护的总贡献率达到了97.02%,其中现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总贡献率为89.66%。高达44个(67.69%)优先生态系统被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较高,10个(12.38%)优先生态系统满足保护需要,另外还有11个(16.92%)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覆盖率没有实现最低保护目标。4.气候变化后,青藏高原东部仍是物种丰富度最集中的区域,并表现为向西北方向高海拔区域扩张的趋势;中部高海拔地区指示物种丰富度减少较明显,从2050s到2090s年,出现由5-10种/50km2下降到少于5种/50km2,使得较高物种丰富度的区域在2090s呈现明显的破碎化现象。在2050s和2090s两个时期能实现对50个指示物种的保护目标,其中兽类29个,鸟类21个。在两个时期自然保护区对指示物种保护的总贡献率为96.11%和95.72%,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的总贡献率分别为80.79%和86.10%。5.从自然保护区管理有效性评估的结果看,青藏高原地区自然保护区管理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和指示物种分布集中的区域都建立了自然保护区。但是由于人员编制短缺、缺少运行经费、没有保护区法而导致执法困难、保护区管理体制不顺等突出问题,存在野生动物肇事日益增多而相关费用有限导致当地牧民与保护区关系紧张、资源开发和旅游开发压力大、没有综合执法授权导致执法环境较差等亟需解决的问题。6.在对陆地生态区保护空缺、优先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空缺、指示物种的保护空缺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保护空缺研究的基础上,考虑未来气候模式下物种生境变化之后的生物多样性保护面临挑战,综合各因素,提出了青藏高原地区自然保护区建设体系规划,针对物种和优先生态系统空缺,在9个区域新建自然保护区,升级部分位于优先区的省级及其以下保护区为国家级,在横断山向三江源的过渡区域建立廊道,在此基础上,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提高保护区管理有效性。

王勇[9](2011)在《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喇叭河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喇叭河自然保护区位于四川西南部,区内森林茂密,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热点地区之一,对于保护珍稀动植物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立足于喇叭河自然保护区实际,从资源状况、生态质量等方面出发,系统分析了喇叭河自然保护区的资源环境状况,找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何飞[10](2009)在《川西植物区系地理研究与优先保护区域分析》文中认为川西地处中国西南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的横断山区腹心地带,地形复杂,地貌多样,海拔高差悬殊,植物区系既古老又年轻,并随着喜马拉雅山不断地隆升不断演化和丰富。目前,川西在植物区系地理学方面尚缺乏系统的调查与研究。本文根据实地采集的9372号高等植物标本和文献资料标本记载资料,结合508个乔木样方、1157个灌木样方、1437个草本样方资料统计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川西共有野生高等植物314科、1402属、7459种(含种下分类单位)。其中,苔藓植物57科150属302种;蕨类植物46科101属453种;裸子植物7科18属69种;被子植物204科1133属6635种;湿地水生维管束植物48科90属184种,其中挺水植物101种,沉水植物40种,飘浮植物16种,浮叶植物27种;珍稀濒危植物44科52属62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32科38属50种;陆生野生植被类型有7个植被型21个群系纲185个群系;水生野生植被类型62个,按生态类型:挺水植物群落30个;沉水植物群落18个;飘浮植物群落6个;浮叶植物群落8个。(2)本文增补了川西植物新记录63种,确定了资料中有名录记载但分布地描述不全的大量植物种在川西的具体分布地理位置。本研究发现2个新种(耧斗菜属、龙胆属)、横断山区新记录1种(圆叶茅膏菜)。(3)论文首次将川西作为一个独立的植物区系地理单元,从科、属、种3个层面系统分析其植物区系的组成、特征、性质、起源以及与其他区系的关系。结果表明川西高等植物类群在科属种3个分类等级上,都具有丰富、复杂、古老、过渡和特有5种特性;研究发现川西植物区系科、属、种之间地理成分性质存在分异现象:即蕨类植物区系科和属以热带成分占优势,而种以温带成分为主;种子植物科以热带成分占主导,而属及种以温带成分为主。本研究认为这种植物区系性质分异现象与喜马拉雅山不断隆升的地质历史有关。(4)依据川西生物多样性信息,基于区域保护植物和保护动物及其所处生态系统,应用优先保护理论,定量分析确定优先保护植物43种、兽类24种、鸟类32种,优先保护生态系统6类;划分了优先保护区域4个:凉山东部区(Ⅰ区)大雪山及太阳山区(Ⅱ区)沙鲁里山中段区(Ⅲ区)石渠色达丘状高原区(Ⅳ区)。

二、四川省金汤孔玉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川省金汤孔玉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地质环境对濒危植物丰富度格局的制约与维持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地质环境的内涵
        1.2.2 物种多样性分布格局研究进展
        1.2.3 冰期气候对物种分布影响研究进展
        1.2.4 物种分布模型及应用研究
        1.2.5 研究现状评述
    1.3 科学命题的提出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科学命题的提出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依托项目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4.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5 论文工作量及创新点
        1.5.1 实物工作量
        1.5.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环境特征及其植被演变过程
    2.1 地理位置
    2.2 区域地质环境特征
        2.2.1 地质构造
        2.2.2 地层岩性
        2.2.3 岩浆岩
        2.2.4 地貌类型
        2.2.5 土壤及成土母质
        2.2.6 气候与水系
    2.3 古植被环境演变历史
        2.3.1 古植物发展历程
        2.3.2 古植被环境演变
    2.4 现代植被类型及分布
        2.4.1 植被类型组成
        2.4.2 植被空间分布
        2.4.3 植物区系特征
第3章 最优等面积取样尺度条件下濒危植物丰富度空间分布格局
    3.1 数据与方法
        3.1.1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3.1.2 空间数据图层构建
        3.1.3 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不同尺度下物种丰富度空间分布差异
        3.2.2 最优等面积取样格网尺度筛选与分析
        3.2.3 最优尺度下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特征
        3.2.4 最优尺度下物种丰富度分布格局区划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地质环境对濒危植物丰富度格局的影响及其制约机制
    4.1 数据与方法
        4.1.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4.1.2 地质环境因子指数构建
        4.1.3 统计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濒危植物丰富度与地质环境单因子的耦合关系
        4.2.2 影响濒危植物丰富度格局的最优多变量环境模型
        4.2.3 地质环境对濒危植物丰富度格局形成的制约机制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末次盛冰期以来濒危植物丰富度格局变迁及其避难维持机制
    5.1 数据与方法
        5.1.1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
        5.1.2 物种分布模型选择
        5.1.3 模型参数优化与设置
        5.1.4 物种潜在分布区划与制图
        5.1.5 统计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MaxEnt模型准确性评价
        5.2.2 气候变量重要性评估
        5.2.3 不同时期濒危植物潜在丰富度分布格局变化
        5.2.4 不同时期濒危植物潜在丰富度分布质心转移
        5.2.5 濒危植物长期稳定避难场所推测及避难机制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主要结论
    2.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2)金汤孔玉自然保护区小熊猫栖息地遥感监测与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地形地貌
    2.3 气候
    2.4 植被资源
第3章 数据处理
    3.1 数据获取
        3.1.1 遥感数据收集
        3.1.2 其他数据收集
    3.2 野外调查
    3.3 遥感影像数据预处理
        3.3.1 图像裁剪
        3.3.2 辐射校正
    3.4 图像增强
        3.4.1 主成分分析
        3.4.2 纹理分析
        3.4.3 缨帽变换
    3.5 植被覆盖度
        3.5.1 NDVI计算
        3.5.2 植被覆盖度估算
    3.6 特征集建立
    3.7 地表覆盖类型分类
        3.7.1 一级地物分类
        3.7.2 林地的二级分类
    3.8 DEM数据处理
    3.9 气候数据处理
        3.9.1 ANUSPLIN插值方法介绍
        3.9.2 研究区气候数据插值
第4章 研究区小熊猫生境状况及分析
    4.1 研究区植被类型变化分析
    4.2 基于马尔可夫模型的植被类型预测
        4.2.1 马尔可夫模型
        4.2.2 构建转移概率矩阵
        4.2.3 植被类型预测
    4.3 研究区地形因子
        4.3.1 海拔
        4.3.2 坡度
        4.3.3 坡向
    4.4 研究区气候
        4.4.1 气温
        4.4.2 降水
第5章 生态环境评价
    5.1 生态环境评价因子归一化
        5.1.1 植被覆盖度归一化
        5.1.2 土壤指数归一化
        5.1.3 坡度归一化
    5.2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
        5.2.1 生态环境评价模型
        5.2.2 评价结果分析
    5.3 生态保护和恢复建议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3)大渡河猴子岩水电站影响区域维管植物区系组成及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研究区自然概况
2研究方法
3结果与分析
    3.1植物区系的科属组成及分析
        3.1.1蕨类植物科属的大小级别统计
        3.1.2种子植物科、属的大小级别统计
    3.2维管植物的区系成分分析
        3.2.1蕨类植物的区系成分分析
        3.2.2种子植物科的区系成分分析
        3.2.3种子植物属的区系成分分析
4结论和建议
    4.1结论
    4.2建议

(4)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保护现状
        1.1.1 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
        1.1.2 中国野生植物保护现状
        1.1.3 中国自然保护区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作用
        1.1.4 中国植物园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作用
    1.2 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的影响及保护策略
        1.2.1 气候变化
        1.2.2 气候变化对野生植物及保护的影响
        1.2.3 保护策略
    1.3 野生植物保护地理空间分析研究进展
        1.3.1 地理空间分析的理论基础
        1.3.2 地理空间分析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4 野生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1.4.1 保护规划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4.2 保护空缺分析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4.3 物种分布模型在野生植物保护中的应用
    1.5 科学问题与研究内容
2 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2.1 引言
    2.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2.1 研究材料
        2.2.2 研究方法
    2.3 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及其驱动因子
        2.3.1 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
        2.3.2 气候因子对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2.3.3 土壤因子对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2.3.4 人类活动对中国野生维管束植物多样性分布格局的影响
    2.4 小结
3 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内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的潜在影响
    3.1 中国自然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格局及其环境特征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与讨论
    3.2 气候变化对中国自然保护区内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格局的潜在影响
        3.2.1 研究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与讨论
    3.3 气候变化背景下外来入侵植物在自然保护区内扩散能力评估
        3.3.1 研究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与讨论
    3.4 小结
4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森林群落优势种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规划
    4.1 引言
    4.2 研究材料与方法
        4.2.1 研究材料
        4.2.2 研究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结果
        4.3.2 讨论
    4.4 小结
5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5.1 引言
    5.2 气候变化背景下8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5.2.1 研究材料
        5.2.2 研究方法
        5.2.3 结果
        5.2.4 讨论
    5.3 气候变化背景下国家重点保护蕨类植物优先保护规划
        5.3.1 研究材料与方法
        5.3.2 结果
        5.3.3 讨论
    5.4 小结
6 中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规划
    6.1 引言
    6.2 研究材料与方法
        6.2.1 研究材料
        6.2.2 确定影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因素
        6.2.3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
        6.2.4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程度空间分布及优先保护规划
    6.3 结果
        6.3.1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濒危等级划分
        6.3.2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保护空缺分析
        6.3.3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地理分布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6.3.4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热点地区及优先保护规划
        6.3.5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受危因素
    6.4 讨论
    6.5 小结
7 结论和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甘孜州野生脊椎动物地理格局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物种丰富度地理格局研究进展
    1.4 生物多样性评价研究进展
        1.4.1 生物多样性评价国际研究活动
        1.4.2 生物多样性评价国内研究现状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
        2.1.3 地形地貌
        2.1.4 气候
        2.1.5 植被
        2.1.6 水系
        2.1.7 土壤
    2.2 社会经济概况
    2.3 生物多样性现状及保护状况
        2.3.1 丰富的物种资源
        2.3.2 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
        2.3.3 生物多样性保护状况
第3章 甘孜州野生脊椎动物地理格局研究
    3.1 前言
    3.2 数据与方法
        3.2.1 物种分布数据
        3.2.2 环境数据
        3.2.3 相关分析
        3.2.4 聚类分析
        3.2.5 物种丰富度与环境因子的统计分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野生脊椎动物物种丰富度格局
        3.3.2 野生脊椎动物及主要类群物种丰富度一致性
        3.3.3 野生脊椎动物物种地理分布相似度格局
        3.3.4 野生脊椎动物物种丰富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3.3.5 物种丰富度与环境因子的最优线性模型筛选
第4章 甘孜州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性评价
    4.1 前言
    4.2 评价单元
    4.3 研究方法
        4.3.1 数据来源
        4.3.2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3.3 评价指标体系的组成
        4.3.4 评价指标含义与计算方法
        4.3.5 评价指标的标准化
        4.3.6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3.7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性指数
    4.4 评估结果
        4.4.1 野生植物物种丰富度
        4.4.2 野生脊椎动物物种丰富度
        4.4.3 野生脊椎动物物种特有性
        4.4.5 自然生态系统多样性
        4.4.6 自然生态系统濒危性
        4.4.7 净初级生产力
        4.4.8 归一化植被指数
        4.4.9 总体评价结果
    4.5 讨论与分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A 甘孜藏族自治州自然保护区名录
附录B 甘孜州野生脊椎动物特有种名录
附录C 甘孜藏族自治州野生动物受威胁物种名录
附表D 甘孜州野生脊椎动物物种丰富度和各环境因子数据表
作者简介

(6)雅安大熊猫栖息地维管植物区系及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解释
        2.1.1 植物区系
        2.1.2 生态廊道
    2.2 国内外植物区系研究概况
        2.2.1 国外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2.2.2 国内植物区系研究进展
        2.2.3 大熊猫栖息地植物区系研究概况
3 研究区域概况
    3.1 栖息地地理位置及结构组成
    3.2 地质地貌
        3.2.1 地质构造
        3.2.2 地形地貌
    3.3 气候水文
        3.3.1 气候特征
        3.3.2 水文特征
    3.4 土壤植被
        3.4.1 土壤类型
        3.4.2 植被类型
4 研究目的与意义
5 实验材料和方法
    5.1 实验仪器和工具
    5.2 调查方法
        5.2.1 资料收集
        5.2.2 样线调查法
        5.2.3 样方调查法
    5.3 标本采集与鉴定
    5.4 数据分析方法
        5.4.1 维管植物数据库的建立
        5.4.2 植物区系组成分析
        5.4.3 植物区系谱分析
        5.4.4 丰富度指数(D)
        5.4.5 多样性指数(H’)
        5.4.6 均匀度指数(E)
        5.4.7 优势度指数(D)
        5.4.8 相似性系数(Gj)
        5.4.9 主成分(PCA)、聚类分析分析方法
6 结果与分析
    6.1 栖息地维管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6.2 栖息地维管植物区系成分数量统计
        6.2.1 科属的组成数量统计
        6.2.2 科内种的组成
    6.3 栖息地维管植物科、属的区系组成分析
        6.3.1 优势科、属的确定及其地理组成
        6.3.2 科的区系分布类型及分析
        6.3.3 属的分布类型及分析
    6.4 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及生态廊道植物区系组和多样性分析
        6.4.1 丰富度指数(S)
        6.4.2 多样性指数(H’)
        6.4.3 优势度指数(P)
        6.4.4 均匀度指数(E)
        6.4.5 相似度指数(Cj)
        6.4.6 主成分、聚类分析
7 讨论
    7.1 大熊猫栖息地维管植物科属的特有现象
    7.2 栖息地大熊猫主食竹区系特有性
    7.3 天然生态廊道对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7.4 研究存在的局限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7)高速公路路网规划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2章 路网建设规划的生态评价理论框架及方法构建
    2.1 公路网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2.1.1 局部地貌破坏
        2.1.2 对动植物的影响
        2.1.3 对土壤的影响
        2.1.4 对水环境的影响
        2.1.5 对景观的影响
    2.2 路网规划生态环评的理论基础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相关生态学理论
    2.3 常用的生态评价方法
    2.4 对生态环境敏感性评价方法的构建
        2.4.1 方法构建的原则
        2.4.2 构建方法介绍
第3章 四川省高速公路网规划调整方案概况和生态环境现状
    3.1 规划路网概况
        3.1.1 规划路网地理位置
        3.1.2 规划路网规模
    3.2 生态环境现状
        3.2.1 植被类型及分布
        3.2.2 野生动物类型及分布
        3.2.3 水土流失现状
        3.2.4 环境敏感区域现状
        3.2.5 大熊猫数量及分布现状
第4章 四川省高速公路网规划调整方案生态敏感性分析
    4.1 对重点保护动植物的影响
        4.1.1 路网涉及的重点保护动植物
        4.1.2 路网对相关动植物影响分析
    4.2 对生态景观的影响
    4.3 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影响
        4.3.1 规划路线与大熊猫栖息地位置关系
        4.3.2 项目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影响分析
    4.4 对生态敏感区的综合敏感性评价
        4.4.1 各路段涉及的生态敏感目标
        4.4.2 对生态敏感目标的定性分析
        4.4.3 对生态敏感目标的定量分析
    4.5 对生态敏感目标的长期积累影响分析
    4.6 生态保护措施
        4.6.1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措施
        4.6.2 生态景观的保护和改造
        4.6.3 对大熊猫的保护措施
        4.6.4 对生态敏感目标的保护措施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气候变化压力下青藏高原系统保护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研究进展
        1.2.1 生物多样性保护
        1.2.2 优先保护评价标准
        1.2.3 保护目标确定
        1.2.4 保护空缺分析理论(GAP 分析)
        1.2.5 系统保护规划
    1.3 气候变化对生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
    1.4 本文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及思路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生物多样性现状
        2.2.1 生态系统多样性
        2.2.2 物种多样性
    2.3 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
    2.4 自然保护区建设概况
第三章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分析
    3.1 研究方法
        3.1.1 空间数据处理
        3.1.2 规划单元
        3.1.3 生态系统和指示物种评价标准及保护目标
        3.1.4 人类活动指数计算方法
        3.1.5 不可替代性指数分析方法
        3.1.6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性分析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不可替代性指数分析
        3.2.2 人类活动指数分析
        3.2.3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划区
        3.2.4 保护优先区概况
第四章 自然保护区保护空缺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自然保护区边界图层整理
        4.1.2 自然保护区覆盖计算方法
        4.1.3 优先区空缺分析和排序
        4.1.4 保护贡献率计算方法
        4.1.5 规划单元中物种存在种类记录
    4.2 结果和讨论
        4.2.1 自然保护区建设现状
        4.2.2 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保护空缺
        4.2.3 陆地生态区的保护空缺
        4.2.4 优先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空缺
        4.2.5 指示物种的保护空缺分析
第五章 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地区珍稀物种分布的影响及保护空缺
    5.1 研究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MaxEnt 模型模拟气候变化
        5.2.2 物种变化
        5.2.3 现有保护区的保护空缺分析
第六章 青藏高原保护区管理评估
    6.1 评估方法
        6.1.1 评估资料来源
        6.1.2 评估指标体系
    6.2 评估结论
        6.2.1 不同级别保护区管理水平比较
        6.2.2 不同省份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水平差异
        6.2.3 不同优先区保护区管理有效性差异
        6.2.4 保护区管理优先性分析
    6.3 讨论
第七章 生物多样性系统保护规划
    7.1 保护优先区对比
    7.2 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建议
        7.2.1 自然保护区和廊道建设建议
        7.2.2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建议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的学术研究
致谢

(9)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喇叭河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喇叭河自然保护区资源状况
    1.1 土地现状和利用结构
    1.2 植物资源概况
    1.3 植被分布概况
    1.4 动物资源概况
2 保护区生态质量分析
    2.1 生物多样性分析
    2.2 稀有性分析
    2.3 保护区的代表性分析
    2.4 保护区面积的适宜性分析
3 喇叭河自然保护区存在的问题
4 喇叭河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对策
    4.1 技术层面
    4.2 政策层面

(10)川西植物区系地理研究与优先保护区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植物区系地理学研究进展
        1.2.1 植物区系地理学概念
        1.2.2 植物区系地理学发展简史
        1.2.3 植物区系起源
        1.2.4 横断山-喜马拉雅植物区系形成机制
        1.2.5 植物区系的分区
    1.3 优先保护研究进展
        1.3.1 优先保护物种
        1.3.2 优先保护生态系统
        1.3.3 优先保护地区与保护空缺分析
    1.4 川西植被研究进展
        1.4.1 解放前川西植被研究活动
        1.4.2 建国后川西植被研究活动
2 研究区自然地理概况
    2.1 地理位置及主要特点
    2.2 古地理的演变
    2.3 地貌
    2.4 气候
    2.5 水文
    2.6 土壤
    2.7 植被
3 研究方法
    3.1 资料收集
    3.2 资料空缺分析
    3.3 野外调查方法
    3.4 区系地理分析方法
    3.5 优先保护评价方法
        3.5.1 优先保护植物的确定
        3.5.2 优先保护兽类的确定
        3.5.3 优先保护鸟类确定
        3.5.4 优先保护生态系统和区域的确定
    3.6 研究流程图
4 川西苔藓植物区系地理
    4.1 种类组成
    4.2 优势科、属统计分析
    4.3 区系成分分析
        4.3.1 世界分布
        4.3.2 热带分布
        4.3.3 温带分布
        4.3.4 中国特有
    4.4 小结与讨论
5 川西蕨类植物区系地理
    5.1 科及属数量组成
    5.2 蕨类植物科的区系地理
    5.3 蕨类植物属的区系地理
        5.3.1 世界分布
        5.3.2 热带分布
        5.3.3 温带分布
        5.3.4 中国特有
    5.4 蕨类植物种的区系地理
        5.4.1 世界分布
        5.4.2 热带分布
        5.4.3 温带分布
        5.4.4 中国特有
    5.5 蕨类植物与国内其他地区的地理联系
        5.5.1 丰富度比较
        5.5.2 种的相似性比较
        5.5.3 属级区系谱比较
        5.5.4 地区间蕨类植物区系相关性分析
    5.6 小结与讨论
6 川西种子植物区系地理
    6.1 川西种子植物科及属排序分析
    6.2 种子植物科的区系地理
        6.2.1 世界分布
        6.2.2 热带分布
        6.2.3 温带分布
        6.2.4 中国特有
    6.3 种子植物属的区系地理
        6.3.1 世界分布
        6.3.2 热带分布
        6.3.3 温带分布
        6.3.4 中国特有
    6.4 种子植物种的区系地理
    6.5 地区间种子植物属的地理成分多样性分析
        6.5.1 种子植物属区系地理成分多样性分析
        6.5.2 区系地理成分的相似性分析
    6.6 川西与其他地区种子植物区系间亲缘关系研究
        6.6.1 与中国大陆其他地区及越南和尼泊尔植物区系地理联系
        6.6.2 与邻近岛屿及澳大利亚植物区系地理联系
    6.7 小结与讨论
7 川西水生维管束植物区系地理及生态类型
    7.1 科属数量组成分析
    7.2 水生维管束植物科的区系地理
    7.3 水生维管束植物属的区系地理
        7.3.1 世界分布
        7.3.2 热带分布
        7.3.3 温带分布
    7.4 水生维管束植物种的区系地理及生态类型
        7.4.1 世界分布
        7.4.2 热带分布
        7.4.3 温带分布
        7.4.4 中国特有
    7.5 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多样性
        7.5.1 挺水植物群落
        7.5.2 沉水植物群落
        7.5.3 飘浮植物群落
        7.5.4 浮叶植物群落
    7.6 小结与讨论
8 川西自然保护区空间格局与植物区系地理特征
    8.1 自然保护区空间格局
        8.1.1 甘孜州现有保护区空间格局
        8.1.2 凉山州现有保护区空间格局
    8.2 植物区系地理特征
        8.2.1 各自然保护区植物区系特征
        8.2.2 区系地理成分多样性指数
        8.2.3 植物区系相关性分析
    8.3 小结和讨论
9 川西优先保护对象及区域分析
    9.1 优先保护植物确定
        9.1.1 川西保护植物区系地理
        9.1.2 保护植物分布特点
        9.1.3 优先保护植物确定
    9.2 优先保护动物确定
    9.3 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确定
    9.4 优先保护县(市)确定
        9.4.1 凉山州优先保护县(市)确定
        9.4.2 甘孜州优先保护县(市)确定
    9.5 保护空缺县(市)
    9.6 优先保护区域分区
        9.6.1 凉山东部地区(Ⅰ区)
        9.6.2 大雪山及太阳山地区(Ⅱ区)
        9.6.3 沙鲁里山中段地区(Ⅲ区)
        9.6.4 石渠色达丘状高原地区(Ⅳ区)
    9.7 小结与讨论
10 结论与展望
    10.1 结论
    10.2 本研究的创新点
    10.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附表4-1 川西苔藓植物名录及种地理分布类型
    附表5-1 川西蕨类植物名录及地理分布类型
    附表6-1 川西种子植物科属名录及其分布分布类型
    附表7-1 川西典型湿地水生维管束植物群落
    附表8-1 川西自然保护区概况
    附表9-1 川西国家级保护植物名录
    附表9-2 川西国家级保护兽类名录
    附表9-3 川西国家级保护鸟类名录
    附表9-4 川西陆生植被类型组成与分布概况表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致谢

四、四川省金汤孔玉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地质环境对濒危植物丰富度格局的制约与维持机制[D]. 刘贤安.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2]金汤孔玉自然保护区小熊猫栖息地遥感监测与评估[D]. 曹卓冰.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3]大渡河猴子岩水电站影响区域维管植物区系组成及特征[J]. 李婉瑜,宗浩,任煕,杜蓉.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7(04)
  • [4]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野生植物地理分布格局及优先保护[D]. 王春晶.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5]甘孜州野生脊椎动物地理格局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性评价[D]. 彭隆.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 [6]雅安大熊猫栖息地维管植物区系及多样性研究[D]. 李家利. 四川农业大学, 2012(07)
  • [7]高速公路路网规划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D]. 崔国拓.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1)
  • [8]气候变化压力下青藏高原系统保护规划研究[D]. 朵海瑞.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2011(03)
  • [9]基于生态承载力的喇叭河自然保护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 王勇. 现代农业科技, 2011(01)
  • [10]川西植物区系地理研究与优先保护区域分析[D]. 何飞. 北京林业大学, 2009(10)

标签:;  ;  ;  ;  ;  

四川省金塘孔峪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区系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