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沣河流域主要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特征分析

西安市沣河流域主要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特征分析

一、西安市沣河流域重点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的特征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罗平平,武阳,王双涛,张媛,朱伟,吕继强,周美梅,霍艾迪[1](2021)在《沣河流域水质的时空对比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沣河流域水质评价是西安市水资源开发和管理的前提,探究沣河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可以为西安市的水资源利用和科学开发治理提供依据。采用单因子评价法、灰色关联分析法、内梅罗指数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沣河水质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沣河流域内超标指标主要为TN、TP和NH3—N,水质污染程度整体表现为中游>下游>上游,监测断面水质最优的为沣峪断面,潏入沣断面综合水质较差,流域水质污染主要集中在中游。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可以综合多方面因素进行水质分析,使评价结果更为客观且具有层次感。研究成果可为西安市控源截污治水、河湖连通引水、全运盛会供水等重点项目的实施提供参考。

李家科,彭凯,郝改瑞,李怀恩,李舒[2](2021)在《黄河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定量化与控制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通过文献分析,总结了黄河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定量化与污染控制两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黄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研究现阶段存在的问题,即农业、城市非点源污染研究总体不多,自主研发模型少见、控制管理措施单一、新型污染物研究不足等。未来黄河流域地区需加大基础数据的监测,加强部门之间数据共享,建立非点源污染数据库;进一步对非点源污染机理进行探究,研发适合该流域的水文-水质-水动力非点源污染和水库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深入非点源污染防控研究,制定全过程综合控制模式与管理体系。

张欣莹[3](2020)在《西安城市水系演变分析及模拟调控》文中认为城市水系是城市空间的重要构成基础,承担了防洪排涝、供水水源、水体自净、生境营造、文化承载、旅游景观、水产养殖等多种功能,主导了城市的规划布局,推动和促进着城市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水生态环境恶化、水面率下降、水景观特色丧失等问题日益突出,城市与水系的关系愈加紧张。因此,如何协调城水关系,使得两者之间能够和谐共进,成为了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以西安城市水系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城市发展进程中的自然、人工水系演化历程进行系统梳理,构建了不同时期的城市水系功能体系,并依此进行时空变化特征分析。通过对城市水系演变的驱动因素识别与定量分析,明确了城市发展为主导因素。基于VAR-Km模型探索城市水系与城市发展之间的互动效应,并得到了两者的适宜性评估结果。在此基础上,采用SD模型对城市水系与城市发展进行模拟预测,筛选出了城水协同发展模式,并提出了相应的调控策略。本研究能够为城市水系的规划和治理提供依据,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建立了古代及现代的城市水系功能体系,并分析了其演变的时空特征。在系统梳理古今西安城市水系演变历程的基础上,针对不同时期城市水系特点,结合城市水系功能体系,开展了城市水系演变的时空特征分析。在时间上,选取适宜的权重计算方法,得到各时期城市水系功能指标值的变化趋势;在空间上,运用重心测度法,将指标值与空间坐标结合,得到对应的重心转移路径及速率。(2)识别了城市水系演变的驱动因素,并进行了驱动力计算及变化趋势分析,筛选出城市发展是城市水系演变的主导因素。将驱动因素分为气候水文、城市发展及突发灾害3个类型,与城市水系相结合,进行相关关系、变化趋势与周期性分析。运用Correl函数得出各因素与城市水系功能指标值之间的相关系数,并进行驱动力值计算,得到驱动力的大小排序。再通过各因素在不同时期的驱动力变化特征分析,得到了城市发展是当前及未来城市水系演变的主导因素。(3)分析了现代城市水系与主导驱动因素之间的互动效应,并评估了两者之间的适宜性等级。将VAR模型与K-means法相结合,通过Grange因果关系、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得到城市水系与城市发展的动态关系。将算得数值进行聚类等级划分与判别,得到了城水之间的适宜性评估结果。(4)构建了城市水系与城市发展SD模型,比选出适宜的城水发展方案,并提出调控策略。依据城水发展适宜性评估结论,分析了相关指标间的因果关系,并建立了城市水系与城市发展的SD模型。针对不同侧重点,设定常规发展、水系维护、实力优先及城水协同4个情景方案,通过仿真和合理性比选,确定了城水协同方案为优选方案。依据城水协同方案的仿真结果,结合西安城水发展现状及相关规划要求,提出了西安城水发展的调控策略及各子系统的调控方案。

李静[4](2020)在《西安西咸新区新河沣西新城段景观修复设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道是城市文明的起源,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载体,也是城市彰显魅力的组成部分。河道承担着排洪、调节气候、水资源涵养和生态的功能。滨水区也承载着景观和亲水功能,是城市中居住、交流、以及日常活动的高质量生境走廊。当前,全球都在倡导生态文明建设,如何通过修复城市河道生态功能、改善河道景观以及增加游憩价值来提升城市的标志形象,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人类急需解决的问题。人们对环境问题越来越关注和重视,城市的发展空间不断扩展,以至于人们不得不把目光投入到城市周边的河道,来自于乡村、田野等清新的空气通过河流廊道输入城市改善了城市的生态环境。河道景观,它不但能维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又能提高居民的休闲环境品质、提升城市形象,同时作为城市中难得的滨水空间是一条独特靓丽的风景线。本文以城市双修为背景,结合区域的特殊概况和当地的人文特点,制定与城市发展阶段相适应的阶段性目标,将生态修复理念和景观设计手法相结合,文章分别从生态、游憩、景观、文化等多方面来对新河河道进行景观修复设计研究,以建设生态文明城市和区域文化特色的河道景观廊道为总目标,把新河河道景观修复看作促进沣西新城水生态轴线的重要部分,使得河道景观不但能够反映城市水域空间的风景,更能彰显城市的魅力。在修复过程中,利用景观美学设计方法和作用对其河道景观区的基本设施做了具体的规划和要求,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原则,在突出生态的理念的同时紧扣乡土文化和植物景观的景观特征,营造生态、休闲及视觉形象良好的河道景观,塑造一个具有生态的、富有活力的新河河流廊道,给更多其他城市的河道景观修复建设提供参。

康舒欣[5](2020)在《沣河流域水体和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风险评估和污染源解析》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沣河流域为研究区域,经过详细地调查,对沣河流域水体和沉积物样品进行采集和实验,系统地研究了水体和沉积物的理化指标的特征,并结合水质质量标准、土壤背景值和一些参考值分析水体和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污染状况和特征分布;通过污染评价指标来评价沣河流域水体和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潜在的风险;利用统计分析来探讨水质指标和重金属元素多介质之间、重金属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影响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因素;利用正定矩阵因子分解(PMF)模型对主成分分析进行验证,以此来探究沣河流域重金属污染的来源,为可利用资源、污染预防管理和治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1)沣河水体和沉积物理化指标和污染基本指标:沣河地表水水质呈微碱性,pH值7.5-9之间。电导率的平均值为0.58 ms/cm,溶解氧的平均值为8.16 mg/L,氧化还原电位的平均值为136 m V,基本上呈现出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的规律。高锰酸盐指数的平均值为3.93 mg/L,总磷的平均值为0.17 mg/L,总氮的平均值为4.01 mg/L,它们和水体理化指标有同样的趋势;沉积物的pH值平均值为8.14,呈微碱性土壤。烧失量平均值为4.75%,在古土壤的烧失量的标准范围内。总氮和总磷的值都在生态毒性效应的范围内。总有机碳的平均值为1.05%,表层的总有机碳值高于于底泥总有机碳的值。总体来说冬季各个污染指标的含量要高于夏季。(2)沣河水体和沉积物重金属元素浓度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沣河水体Mn、Fe、Cu、Pb、Zn、Cd、As的含量高于地表水质一类标准,Ni的含量小于地表水三类水质标准,但大于渭河Ni的含量。Cr的含量小于地表水一类水质标准,但大于渭河Cr的含量。沉积物中Sr、Mn、Cd、Cr、As的含量高于陕西土壤背景值,Cu、Ni、Zn的含量高于渭河的含量值和陕西土壤环境背景值,但是小于平均页岩值。Pb的含量均高于渭河的含量值、陕西土壤环境背景值和平均页岩值。各重金属元素水平呈波折多峰型分布,大部分元素的值分布中下游要高于上游。(3)风险评估表明:根据水质污染指数和内梅罗污染指数分析出,潏入沣和严家渠这两个采样点比其他采样点污染要严重,中下游高于上游,沣河流域水体重金属元素程度污染基本上为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根据地质积累指数分析出:除了Ti和Fe,Cd和As污染较严重。根据污染负荷指数分析出:除了Cd和As属于中度污染,其余元素属于轻微污染,其污染趋势和地质积累指数相同。根据潜在风险评价分析出:各个采样点潜在风险指数值的整体范围为220≤RI<440,属于较强风险。(4)重金属元素来源分析表明:皮尔逊相关性分析出:Ti、Mn和Fe之间,Zn、Cu、As和Cd之间有显着的相关性,说明这些重金属元素可能存在一定的同源性。聚类分析表明:水体和沉积物采样点基本上都被分为三类,上游是一类,中下游是一类,特殊采样点是一类。主成分分析和正定矩阵因子分解模型表明:沣河重金属元素的来源来自于人为源和自然源,Mn、Fe、Ti、Ni等主要以自然源为主,其他元素Cd、As、Cu和Zn主要受农业活动的影响,和Sr、Pb和Cr主要受电子等轻工业的影响。

张媛[6](2020)在《沣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及富营养化风险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沣河流域位于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部,对渭河水环境及关中区域人民的生产和生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在对沣河水环境背景资料及水污染现状调查的基础上,设立了8个监测断面,监测了15种水质因子。通过分析2018年9月至2019年8月水质数据,探讨了沣河在这一水文年中丰水期、枯水期、平水期的指标化学特征、水质变化规律;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指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灰色关联分析法等方法评价了流域水质类别和污染程度;解析了流域主要污染因子与污染源;分析了流域中下游断面富营养化爆发风险;提出了流域水环境污染防治措施。主要的研究成果有:(1)PO4-P和NO2-N对流域水质变化影响很小。N类指标和P类指标相关性较高,对水质变化影响较大。同一时期站点水质污染状况为上游<下游<中游,主要原因是城市化发展与人口密度的影响;按不同水期来看,丰水期污染最轻,平水期次之,枯水期污染最严重,主要原因是低径流的枯水期水体停留时间长,对水体中各种元素有富集作用。(2)综合来看,监测点的污染状况从优到劣依次为沣峪、高冠峪、严家渠、三里桥、秦渡镇、太平峪、沣河口、潏入沣。单因子指数法评价结果为三个水质时期中12.5%的断面水质为IV类水质,87.5%为V类水质;传统的内梅罗指数法评价水质12.5%为IV类和V类水质,87.5%为劣V类水质;传统的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流域V类水比例高达91.8%,这三种方法评价结果都较悲观,主要原因是评价结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污染最严重的因子-TN。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法削弱了TN对水质的影响,评价结果显示12.5%为II类和III类水质,54.2%为IV类水质,33.3%为V类水质。灰色关联分析法评价流域I类水质占比75%,V类水质占比25%,与其他方法判定类别不同的主要原因是评价因子标准化处理方式不同。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结合了层次分析法与熵权法的优点,削弱了TN的影响,均衡了CODMn和DO的占比,权重分配更合理,I类水、II类水和III类水占比49.9%,IV、V类水占比50.1%。本研究认为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价结论更合理。(3)根据富营养化风险评价,沣河中下游有轻度甚至中度富营氧化的风险,水体中的浮游植物生长很可能受到了N、P,DO和水温的限制。表层水中的N含量与沉积物中的N含量有较强的相关性,主要是由于内源氮对表层水的影响较大。(4)通过污染源分析,流域上游主要污染来源为生活污水和农业污染,中下游主要的污染来源包括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和农业污染。流域主要污染要素是TN、NH3-N和TP。流域水质保护工作的重点方向为控制营养盐污染。为了打造更适宜的人居和水文环境,在进行水环境宣传工作的同时,针对性的污染防控措施包括:养殖业中开发利用绿色饵料和优良苗种进行生态养殖;农业上科学合理施肥,同时进行水土保持工作;工业上以清洁生产、节能减排为主要手段,辅以奖惩、经济扶持,在配套建设污水收集管网的前提下,结合建设湿地工程,防止大规模散排现象的发生。

张红娟[7](2020)在《基于供需视角的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估 ——以西安市沣河流域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生态系统服务是人类从生态系统中获得的收益,连接着自然和社会两大系统,其可持续供给能力对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过度索取造成生态系统服务的退化,引起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矛盾或错配。分析影响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的因素,合理调控生态系统服务的多种权衡关系,有助于将生态系统服务纳入到政策制定中,实现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从供需视角出发,以西安市沣河流域为例,本文评估了食物供给、产水服务、土壤保持、碳固存、生境质量和生态游憩的供给、需求及权衡,并基于3类权衡和生态红线建立了一个流域空间管控框架。具体研究方法如下:(1)利用问卷调查识别流域关键的生态系统服务类型;同时基于遥感数据、气象数据、统计数据和问卷数据,利用食物供给方程、In VEST模型、RUSLE模型和游憩承载力方程对食物供给、产水服务、土壤保持、碳固存、生境质量和生态游憩的供给进行定量评估;(2)运用相关分析和灰色关联模型识别影响生态系统服务时间变化的主要因素,利用地理探测器探测生态系统服务产生空间分异的主导因素;(3)利用社会调查法识别不同利益相关者对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偏好,同时利用统计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对食物供给、产水服务、土壤保持、碳固存和生态游憩的动态需求进行定量评估;(4)通过统计分析和空间制图识别供给侧权衡、需求侧权衡和供给-需求权衡;(5)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3类权衡和生态红线,利用空间叠加分析对沣河流域进行了空间管控分区。研究得出的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沣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时空变化如下。(1)就栅格尺度而言,产水服务、土壤保持、碳固存和生境质量的高值区主要分布于上游区域,食物供给的高值区主要分布于中下游区,而生态游憩的高值区主要位于河流附近。(2)从2000到2015年,食物供给量、产水量、土壤保持量和生态游憩容量分别增加了11.59%、1.2%、55%和5.94%;碳固存量和生境质量指数分别减少了5.15%和2.65%。(3)与2000年相比,2015年食物供给的减少区和增加区均分布在中下游,产水量的减少区主要分布在上游的东南部,土壤保持服务几乎在所有区域均增加,碳固存量、生境质量指数和生态游憩容量的减少区主要位于中下游的城镇区域。(2)沣河流域不同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时空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不尽相同。(1)时间变化上,食物供给变化主要受农田和城镇用地面积变化及农业物质投入变化的影响,产水量和土壤保持量的变化主要受降水量变化的影响,碳固存、生境质量和生态游憩的变化主要受农田和城镇用地覆盖率变化的影响。(2)空间分异上,土地利用和GDP密度对食物供给的解释力最高(0.775);降水和土地利用对产水量的解释力最高(0.767),土壤类型和坡度对土壤保持的解释力最高(0.730);土地利用和坡度对碳固存的解释力最高(0.780),土地利用和高程对生境质量的解释力最高达0.959;人口密度和距离河流的距离对生态游憩的解释力最高仅为0.078,说明影响生态游憩变化的因素极为复杂。(3)不同利益相关者对生态系统服务的偏好存在差异,但差异并不显着。城市居民偏好于碳固存、水质净化、食物供给、淡水供给和水源涵养;农村居民偏好于水质净化、碳固存、淡水供给、食物供给和土壤保持;游客偏好于碳固存、水质净化、美学、食物供给和淡水供给;环境专家偏好于生境质量、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碳固存和水质净化。(4)沣河流域不同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时空变化不完全一致。(1)就栅格尺度而言,食物供给、产水量、碳固存和生态游憩的需求变化主要发生在中下游区域,而土壤保持的需求变化发生在上游区域。(2)从2000到2015年,食物、淡水、土壤侵蚀、碳排放和生态游憩的需求分别增加了39.37%、53.88%、36.3%、215.51%和217.48%。(3)食物需求、淡水需求、碳排放和生态游憩的需求增加区均分布于中下游的城镇区域,仅土壤侵蚀的增加区主要分布在上游的河谷地带。(5)沣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的3类权衡关系如下。(1)从供给角度,以栅格尺度为例,食物供给与产水量、土壤保持、碳固存和生境质量呈权衡关系,产水量、土壤保持、碳固存和生境质量彼此间呈协同关系,而食物供给与生态游憩在2000年呈权衡关系,在2015年呈协同关系。(2)就需求偏好而言,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和游客呈显着的协同关系,环境专家与其他利益相关者虽然存在权衡,但权衡特性并不显着。(3)两种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权衡和需求权衡在子流域尺度存在空间异质性。(4)从供需角度,食物供给、产水服务和碳固存的供给赤字区主要分布于中下游的城镇区域;除上游河谷地带外,土壤保持在其他区域均呈供给赤字;对整个流域而言,食物供给、产水服务、土壤保持、碳固存和生态游憩的供需比均大于0即供给盈余,除土壤保持外其他服务的供需比均呈下降趋势。(6)沣河流域空间管控框架的建立及管控分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3类权衡和生态红线构建了一个区域空间管控框架,并将沣河流域划分为Ⅰ-Ⅳ级管控区、供需风险区、土壤侵蚀区、食物高产区等11个管控区域。并针对不同管控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和社会需求,提出优化生态系统服务的措施和建议。本研究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影响沣河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因素进行探索,从供需视角扩展了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研究范围,并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3类权衡和生态红线建立了一个区域空间管控框架,所取得的相关结果和结论可为规划或管理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王莉[8](2015)在《沣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特征及氮同位素示踪研究》文中提出沣河是西安市黑河引水工程补给水源地,也是西安市长安区城镇居民的重要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和重要工农业生产水源地,也是“关中—天水经济区”中西咸新区的一部分,其中沣渭新区又是西咸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沣河改造与沣渭新区的建设充分结合起来,让沣河成为沣渭新区的一条彰显城市生态文明特色的“蓝色多瑙河”,这也是沣渭新区的规划理念之一。因此,沣河的水环境质量,不仅关系到居民的健康和用水安全,而且影响到沣渭新区整体规划的实施进程。非点源污染是河流污染的重要因素,分析流域非点源污染特征及氮污染来源,制定相应综合防控措施,对控制河流污染状况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水质水量同步监测资料与常规水质水文资料,结合现场调查,对沣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估算出流域长系列的非点源污染负荷,并应用氮同位素示踪法,研究分析不同污染源氨氮和硝氮的同位素组成,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通过收集历史资料及水质水量同步监测,分析沣河流域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3-N)、总氮(TN)、总磷(TP)等的主要来源及时空变化特征;并利用有机污染综合指数法(A值法)评价沣河水环境质量现状,结果表明从2001到2011年这1 1年的沣河有机污染综合指数A值总体呈现抛物线趋势,说明近年来对沣河的治理有很可观的效果;(2)分析沣河流域水污染特征,得出结论:沣河流域水污染来自点源和非点源两方面因素,两者多年平均污染负荷比重基本各占50%;地表径流、畜禽养殖、农业灌溉、农药化肥是沣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的重要因素。(3)非点源污染负荷长系列年际估算及变化规律表明:COD非点源污染负荷占总负荷的比重介于36.00%-64.04%之间,氨氮非点源污染负荷量占总负荷的比重介于25.30%-97.81%之间,总氮非点源污染负荷占总负荷的比重介于12.84%-54.45%之间,总磷非点源污染负荷占总负荷的比重介于21.63%-69.38%之间。非点源污染负荷比重受降雨量、地表径流、农业活动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4)探索应用氮同位素示踪法,研究分析不同污染源氨氮、硝氮同位素组成,解析氮素污染来源。结果表明:未经处理的村镇生活污水中氨氮δ15N值(平均值约为14.5‰)要远高于其它类型污水;集中处理过的学校和造纸厂的污水以及工厂废水中氨氮δ15N值差异不大(均值约为3.0‰),并略偏负于农业来源的δ15N值。枯水期峪口硝氮污染小,向下游逐渐增加。丰水季节氨氮污染70%左右来源于经过处理并集中排放的生活污水以及农业非点源污染。(5)针对沣河流域水污染特征,按照“预防为主,因地制宜,综合治理”的指导原则,构建沣河流域水污染控制体系。对于点源污染控制,应采用“源项削减、综合利用、末端治理”的控制模式;对于非点源污染控制,应结合“源”“汇”各环节的特点,侧重“源”的控制和管理,采用不同的控制技术及管理措施。

张福平,赵沙,周正朝,魏永芬[9](2014)在《沣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与水质变化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以沣河流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遥感影像解译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沣河流域的土地利用空间格局及主要水质指标〔生化需氧量(BOD5)、高锰酸盐指数(CODMn)、氨氮(NH3—N)含量及溶解氧(DO)〕含量的变化特征,探讨了土地利用状况对沣河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沣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以林地和耕地为主,两者占全流域面积的90%以上;沿河不同宽度的缓冲区(分别向两岸划分100,600,1 500m)范围内,建设用地、耕地与水质变化呈正相关关系,而林地与水质变化呈负相关关系,表明建设用地及耕地对水质的改善有负效应,而河流沿岸林对改善水质有正效应,并且这种影响在距河岸100m缓冲区范围内达到最大。随着缓冲距离的增大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质的影响逐渐减弱,说明沣河流域近岸带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河道水环境质量的影响最大。

曲静,翟园,王昱[10](2013)在《1960—2011年沣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文中研究表明根据沣河流域1960—2011年气温、降水、风等地面气象观测资料,主要采用Heinrich Walter的气候状态图、距平、线性方程和极值I型概率分布等分析方法,对流域内的生态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并推断出30年一遇和50年一遇日最大降水量的极值.结果表明:沣河流域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人类活动等生态应力对气候的扰动作用明显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近52年流域内降水量、暴雨和大风日数的月际变化均呈双峰型分布,年暴雨日数21世纪以来有明显增多趋势,年大风日数80年代以后有明显减少趋势;同时通过极值I型分布推算分析得到流域上中、下游30年一遇和50年一遇日最大降水量分别是97.0 mm、89.7 mm和107.2 mm、99.3 mm,与实际降水量基本吻合,拟合良好.

二、西安市沣河流域重点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的特征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安市沣河流域重点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的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沣河流域水质的时空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背景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水质数据
    2.3 水质评价方法
        2.3.1 单因子指数法
        2.3.2 内梅罗指数法
        2.3.3 灰色关联分析法
        2.3.4 模糊综合评价法
        (1)模糊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2)构建权重向量Q={Q1,Q2,…,Qn}
        (3) 构建隶属矩阵R。
        (4)模糊评价集的计算和水质等级的判断
3 结果与分析
    3.1 各水质评价方法的评价结果
        3.1.1 单因子指数法
        3.1.2 内梅罗指数法
        3.1.3 灰色关联分析法
        3.1.4 模糊综合评价法
    3.2 结果分析
        3.2.1 各水质评价方法的综合对比
        3.2.2 沣河水质污染状况的空间分析
        3.2.3 沣河水质污染状况的时间分析
4 结 论

(2)黄河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定量化与控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黄河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定量化研究
    1.1 非点源污染机理研究
        1.1.1 研究方法
        1.1.2 影响因素
        1.1.3 机理过程
    1.2 非点源污染通量估算方法和模型
        1.2.1 非点源污染通量估算方法
        1.2.2 非点源污染模型
        1.2.3 新型非点源污染物模型
    1.3 黄河流域非点源污染通量特征
        1.3.1 农业灌区非点源污染特征
        1.3.2 城市非点源污染特征
        1.3.3 流域非点源污染特征
2 黄河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研究
    2.1 源头控制
    2.2 过程控制
    2.3 末端治理
    2.4 控制规划
3 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3.1 不足
    3.2 研究展望

(3)西安城市水系演变分析及模拟调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城市水系领域文献分析
        1.2.2 城市水系演化特征及发展规律研究现状
        1.2.3 城市水系发展驱动机制及城水关系研究现状
        1.2.4 城水系统论与模拟调控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范围
        1.3.3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2 西安城市水系概况及演变历程
    2.1 研究区域及城市水系概况
        2.1.1 研究区域概况
        2.1.2 水资源量与水质
        2.1.3 水系主体工程
        2.1.4 水系附属工程
    2.2 城市水系演变的环境基底
        2.2.1 水系发育的地形地貌
        2.2.2 水系发育的水资源禀赋
        2.2.3 历史进程中的城水关系变化
    2.3 古代城市水系演变历程
        2.3.1 自然河系变迁
        2.3.2 人工渠系建设
        2.3.3 湖泊池沼演变
    2.4 现代城市水系变化历程
        2.4.1 建国后的城市水系发展
        2.4.2 近30 年城市水系发展
        2.4.3 城市水系规划设计进展
    2.5 本章小结
3 西安城市水系功能体系及时空演化特征
    3.1 城市水系功能指标体系
        3.1.1 古代城市水系功能体系
        3.1.2 现代城市水系功能体系
    3.2 城市水系演变的时间特征
        3.2.1 研究方法引入
        3.2.2 古代城市水系时间变化特征
        3.2.3 现代城市水系时间变化特征
    3.3 城市水系演变的空间特征
        3.3.1 研究方法引入
        3.3.2 古代城市水系空间变化特征
        3.3.3 现代城市水系空间变化特征
    3.4 本章小结
4 西安城市水系演变的驱动因素分析
    4.1 驱动机制分析与因素识别
        4.1.1 城市水系演变的驱动机制
        4.1.2 城市水系演变的驱动因素识别
    4.2 驱动因素相关性分析
        4.2.1 气候水文
        4.2.2 城市发展
        4.2.3 突发灾害
    4.3 驱动力定量分析
        4.3.1 驱动力计算
        4.3.2 各时期驱动力变化
        4.3.3 各因素驱动力变化
    4.4 本章小结
5 西安城市水系与城市发展的关联效应及适宜性评估
    5.1 VAR-Km模型介绍与指标选取
    5.2 关联模型建立与计算
        5.2.1 模型建立与检验
        5.2.2 Granger因果检验
        5.2.3 脉冲响应计算
        5.2.4 方差分解计算
    5.3 城水发展适宜性评估
        5.3.1 等级计算
        5.3.2 等级判别
        5.3.3 结论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SD模型的西安城市水系与城市发展模拟预测
    6.1 模型设计框架
        6.1.1 SD建模方法
        6.1.2 模型设计思路
    6.2 仿真模型设计与检验
        6.2.1 模型参数设定
        6.2.2 模型流图与方程
        6.2.3 模型检验
        6.2.4 模型运行
    6.3 调控方案优选
        6.3.1 调控方案设计
        6.3.2 方案模拟结果
        6.3.3 方案比选与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西安城市水系与城市协同发展调控策略
    7.1 调控策略设计思路
    7.2 城市社会经济与发展规模调控
        7.2.1 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
        7.2.2 加强城水发展的空间耦合度
        7.2.3 实现水经济市场全域覆盖
    7.3 水源供给调控
        7.3.1 强化秦岭生态腹地水源涵养
        7.3.2 建立峪口水源工程
        7.3.3 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7.4 生态环境调控
        7.4.1 构建水系统循环自净模式
        7.4.2 推广城区水污染实时治理模式
        7.4.3 建立适宜的自然-人工空间尺度
    7.5 景观格局调控
        7.5.1 营造适宜的水域景观
        7.5.2 适度恢复河系历史规模
        7.5.3 强化湖池历史文化展示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附表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西安西咸新区新河沣西新城段景观修复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
        1.3.2. 国内研究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文的研究框架(图 1.1 论文框架)
    1.6. 本章小结
2. 河道景观修复设计概述及案例分析
    2.1. 概念阐释
    2.2. 河道景观修复的发展过程
        2.2.1. 我国城市河道景观理论发展状况
        2.2.2. 我国城市河道景观实践状况
    2.3. 研究课题的相关理论
        2.3.1. 景观生态学理论
        2.3.2. 河道景观修复的理论
        2.3.3. 河道景观设计
        2.3.4. 河道景观修复设计的方法
    2.4. 国内河道景观修复设计的实例分析
        2.4.1. 沣河生态景观区南段景观实例分析
        2.4.2. 太平河河道中段生态景观规划设计
        2.4.3. 海南屯昌吉安河河道生态修复设计
        2.4.4. 上海后滩湿地公园
    2.5. 案例总结
    2.6. 本章小结
3. 新河沣西新城段现状调研
    3.1. 新河沣西新城段背景
    3.2. 沣西新城段其他水系状况
    3.3. 新河及其周边河道防洪标准
    3.4. 道路交通
    3.5. 新河沣西新城段景观现状调研
        3.5.1. 研究范围及区段划分
        3.5.2. 区段1现状
        3.5.3. 区段2现状
        3.5.4. 区段3现状
        3.5.5. 区段4现状
        3.5.6. 区段5现状
    3.6. 新河沣西新城段问卷调查
        3.6.1. 调研问卷结果
    3.7. 新河段河道存在问题
        3.7.1. 不满足防洪安全
        3.7.2. 水体污染严重
        3.7.3. 河道丧失其生态功能
        3.7.4. 生境的破碎化
        3.7.5. 缺乏河道景观及亲水功能
    3.8. 交通道路网络连通性差
    3.9. 小结
4. 新河沣西新城段景观修复策略研究
    4.1. 新河景观修复设计目标
    4.2. 新河景观修复设计原则
    4.3. 新河景观生态修复策略研究
        4.3.1. 防洪安全修复
        4.3.2. 水环境的改善
        4.3.3. 建立生物栖息空间
        4.3.4. 建立人工湿地
        4.3.5. 建设多功能生态护岸
        4.3.6. 植物多样性修复策略
    4.4. 新河段景观设计策略研究
        4.4.1. 景观分区设计
        4.4.2. 水域景观设计
        4.4.3. 亲水空间的营造
        4.4.4. 道路交通设计
        4.4.5. 植物景观设计
        4.4.6. 环境配套设施设计
    4.5. 小结
5. 新河沣西新城段景观修复设计实践研究
    5.1. 沣西新城上位规划及新河段景观修复设计范围
    5.2. 新河河道景观修复设计总规划
    5.3. 新河段生态修复的具体实施
        5.3.1. 提高防洪能力
        5.3.2. 恢复自然生态岸线
        5.3.3. 栖息地的建立
        5.3.4. 人工湿地的实施
    5.4. 新河段景观设计
        5.4.1. 景观功能分区分析图
        5.4.2. 景观结构分析图
        5.4.3. 设计总平面图
        5.4.4. 景观分区设计
        5.4.5. 道路交通景观设计
        5.4.6. 植物景观设计
        5.4.7. 专项设计
    5.5. 小结
6. 结论、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学术成果
    附录Ⅱ 图表目录
    附录Ⅲ 法规依据
    附录Ⅳ 调研问卷

(5)沣河流域水体和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风险评估和污染源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重金属元素的来源
        1.1.2 重金属元素的危害
        1.1.3 选题的意义
    1.2 重金属元素污染分析以及来源解析的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重金属元素污染评估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重金属元素污染统计分析的研究进展
        1.2.3 PMF模型的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概况
        2.1.2 气象水文和人文概况
    2.2 采样点布设及采集方法
    2.3 样品分析与检测方法
        2.3.1 水体指标
        2.3.2 沉积物指标
        2.3.3 实验过程的质量控制
    2.4 重金属元素的风险评估
        2.4.1 水质质量指数和内梅罗指数
        2.4.2 地质积累指数
        2.4.3 污染负荷指数
        2.4.4 潜在风险指数
    2.5 重金属元素来源解析
        2.5.1 统计分析
        2.5.2 PMF
第三章 研究区域水质和沉积物理化指标的基本特征
    3.1 研究区域水体理化指标特征
        3.1.1 研究区域水体温度及pH
        3.1.2 研究区域水体溶解氧、电导率、氧化还原电位
    3.2 研究区域水质特征
        3.2.1 高锰酸盐指数(COD_(Mn))的分布特征
        3.2.2 总磷(TP)的分布特征
        3.2.3 总氮(TN)的分布特征
    3.3 研究区域表层和柱状沉积物理化指标分布特征
        3.3.1 表层和柱状沉积物pH值和烧失量的测定结果和分布特征
        3.3.2 表层和柱状沉积物总氮(TN)和总磷(TP)的测定结果和分布特征
        3.3.3 表层和柱状沉积物有机碳(TOC)的测定结果和分布特征
第四章 研究区域水体和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
    4.1 研究区域水体重金属元素含量及其分布
    4.2 研究区域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含量分布
        4.2.1 研究区域表层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含量分布
        4.2.2 典型采样点柱状沉积物重金属元素含量
第五章 研究区域水体和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风险评价
    5.1 水体中重金属元素风险评估
        5.1.1 水质质量指数
        5.1.2 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
    5.2 表层和底泥中重金属元素风险评估
        5.2.1 地质积累指数
        5.2.2 污染负荷指数
        5.2.3 潜在风险评价
第六章 重金属元素来源解析
    6.1 沣河流域不同介质间重金属元素浓度相关分析
        6.1.1 沣河流域水体不同介质间重金属元素浓度相关性分析
        6.1.2 沣河流域沉积物不同介质间重金属元素浓度相关分析
    6.2 聚类分析(HCA)
        6.2.1 水体聚类分析
        6.2.2 沉积物聚类分析
    6.3 主成分分析(PCA)
        6.3.1 水体主成分分析(PCA)
        6.3.2 沉积物主成分分析(PCA)
    6.4 PMF模型的验证
        6.4.1 水体PMF的验证
        6.4.2 沉积物PMF的验证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参与课题及研究成果
致谢

(6)沣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及富营养化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水质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1.2.2 水体富营养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方法、特色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特色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及监测点分布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形地貌
        2.1.3 气象条件
        2.1.4 水文特征
        2.1.5 土壤植被
        2.1.6 人文概况
    2.2 监测点分布及评价指标
        2.2.1 监测点分布
        2.2.2 评价指标及采样方法
        2.2.3 样品预处理及监测方法
第三章 水质指标分布特征与统计分析
    3.1 不同时期评价指标统计特征描述
        3.1.1 物理指标
        3.1.2 化学指标
        3.1.3 生物指标
    3.2 水质指标相关性分析
        3.2.1 皮尔逊相关性
        3.2.2 聚类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沣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
    4.1 单因子指数法
    4.2 内梅罗指数法
        4.2.1 传统的内梅罗指数法
        4.2.2 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法
    4.3 灰色关联分析法
    4.4 模糊综合评价法
        4.4.1 传统的模糊综合评价法
        4.4.2 改进的模糊综合评价法
    4.5 评价方法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沣河流域富营养化风险分析
    5.1 沉积物中氮磷营养盐分布
    5.2 表层水中富营养化程度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沣河流域污染源及防治对策
    6.1 营养盐污染
    6.2 降水和地表径流
    6.3 流域污染防治措施
        6.3.1 区域化防治措施
        6.3.2 富营养化防治措施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7)基于供需视角的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估 ——以西安市沣河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生态系统服务概念
        1.2.2 生态系统服务分类
        1.2.3 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评估方法
        1.2.4 影响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因素
        1.2.5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
        1.2.6 生态系统服务与空间管控的关系
        1.2.7 研究存在的问题评述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理论框架
        1.3.2 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1.3.3 研究内容
        1.3.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数据来源
    2.1 区域概况
    2.2 子流域划分
    2.3 研究区关键自然和社会经济要素变化
        2.3.1 气候和水文因素
        2.3.2 土地利用/覆盖
        2.3.3 人口和GDP变化
    2.4 数据来源
        2.4.1 遥感反演数据
        2.4.2 问卷调查数据
        2.4.3 其他数据
    2.5 关键生态系统服务的选择
第三章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时空变化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评估方法
        3.1.2 影响生态系统服务时间变化的主导因素识别
        3.1.3 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影响因素的识别
        3.1.4 模型模拟结果的合理性评价
    3.2 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
        3.2.1 食物供给
        3.2.2 产水服务
        3.2.3 土壤保持
        3.2.4 碳固存
        3.2.5 生境质量
        3.2.6 生态游憩
    3.3 模型评估结果验证
        3.3.1 产水模型
        3.3.2 土壤保持
        3.3.3 碳固存
        3.3.4 生境质量
    3.4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变化的影响因素
        3.4.1 生态系统服务时间变化的影响因素
        3.4.2 生态系统服务空间分异的影响因素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时空变化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概念界定
        4.1.2 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评估
        4.1.3 基于客观指标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评估
        4.1.4 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相关数据获取方法
    4.2 不同利益相关者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
    4.3 基于客观指标的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时空变化
        4.3.1 人口空间化
        4.3.2 食物需求的时空变化
        4.3.3 淡水需求的时空变化
        4.3.4 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
        4.3.5 碳排放的时空变化
        4.3.6 生态游憩需求的时空变化
    4.4 影响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变化的因素
    4.5 小结
第五章 供需视角下生态系统服务的权衡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的内涵界定
        5.1.2 评估方法
    5.2 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权衡
        5.2.1 权衡关系识别
        5.2.2 两种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权衡的空间表现
        5.2.3 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供给簇
        5.2.4 权衡/协同关系产生的因素分析
    5.3 .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权衡
        5.3.1 不同利益相关者间的权衡
        5.3.2 两种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权衡的空间表现
        5.3.3 多种生态系统服务的需求簇
    5.4 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匹配
        5.4.1 栅格尺度的供需匹配状况
        5.4.2 子流域尺度的供需匹配状况
        5.4.3 整个沣河流域的供需匹配状况
        5.4.4 供需匹配的影响因素
    5.5 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关系的启示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的空间管控研究
    6.1 综合空间管控框架
    6.2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给的分区
        6.2.1 生态系统服务供给权衡
        6.2.2 基于生态红线的生态功能分区
    6.3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需求权衡的分区
    6.4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分区
        6.4.1 材料与方法
        6.4.2 供需风险分区结果
    6.5 多维视角的空间管控分区
    6.6 管控建议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附表
    附录2 生态系统服务需求偏好及生态游憩特征调查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沣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特征及氮同位素示踪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进展
        1.2.1 非点源污染
        1.2.2 污染物负荷估算
        1.2.3 氮污染及氮同位素示踪
        1.2.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沣河流域水环境质量现状及时空变化特征
    2.1 流域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气候气象
        2.1.3 河流水系
        2.1.4 社会经济概况
        2.1.5 流域水环境功能区划
    2.2 流域水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与评价
        2.2.1 监测断面设置
        2.2.2 监测指标及分析方法
        2.2.3 流域水质现状评价及成因分析
    2.3 流域水体主要污染物浓度时空变化特征
        2.3.1 水体COD浓度变化趋势
        2.3.2 水体氨氮浓度变化趋势
        2.3.3 水体总氮浓度变化趋势
        2.3.4 水体氮素污染影响因素
    2.4 本章小结
3 沣河流域水污染特征及污染源解析
    3.1 沣河流域点源污染现状
        3.1.1 城镇生活污水点源排放
        3.1.2 校园生活污水排放
        3.1.3 旅游餐饮废水排放
        3.1.4 工业废水排放
        3.1.5 各类点源排放统计
    3.2 沣河非点源污染特征分析
        3.2.1 地表径流对河流水质影响分析
        3.2.2 降雨过程水质影响因素
        3.2.3 暴雨径流污染物浓度与负荷输移速率特征
    3.3 流域水质与流量关系分析
        3.3.1 大峪口断面洪水监测过程中水质流量关系分析
        3.3.2 秦都镇断面洪水监测过程中水质流量关系分析
        3.3.3 基于流量分级的水质流量关系分析
        3.3.4 水质流量的均值与最值分析
        3.3.5 基于定期水质监测资料的水质流量关系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沣河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及长系列年际变化特征
    4.1 基于输出系数法的沣河流域非点源负荷及来源解析
        4.1.1 输出系数法
        4.1.2 污染物输出系数的选择
        4.1.3 输出系数的合理性分析
        4.1.4 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与来源解析
        4.1.5 本节小结
    4.2 基于平均浓度法的非点源污染负荷长系列估算及年际变化特征
        4.2.1 秦渡镇断面污染物非点源浓度确定
        4.2.2 秦渡镇断面污染物点源浓度的确定
        4.2.3 沣河主要污染物非点源负荷长系列年际变化特征
        4.2.4 沣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特征综合分析
        4.2.5 本节小结
    4.3 基于实测资料的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及不同断面非点源污染特征差异性比较
        4.3.1 基于实测资料的大峪口断面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
        4.3.2 基于实测资料的秦渡镇断面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
        4.3.3 大峪口断面与秦渡镇断面非点源污染负荷特征比较
    4.4 本章小结
5 沣河流域氮同位素示踪研究
    5.1 样品采集
    5.2 同位素样品前处理
        5.2.1 硝氮样品处理方法
        5.2.2 氨氮样品处理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不同污染源氮同位素组成
        5.3.2 枯水期氮同位素组成
        5.3.3 丰水期硝氮同位素组成
        5.3.4 丰水期氨氮同位素组成
    5.4 本章小结
6 沣河流域水污染控制体系构建
    6.1 沣河流域水污染点源控制体系
    6.2 沣河流域水污染非点源控制体系
        6.2.1 农业非点源源源项管控措施
        6.2.2 农业非点源汇的管控措施
    6.3 沣河流域水污染控制政策管理体系构建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1960—2011年沣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1.2方法
        1.2.1降水相对变率
        1.2.2线性回归
        1.2.3极值I型分布
2分析与结果
    2.1沣河流域气候状态
    2.2沣河流域气候与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2.3 ENSO事件对沣河流域气候的影响
    2.4沣河流域气候背景分析
        2.4.1气温
        2.4.2降水量
        2.4.3暴雨日数
        2.4.4大风日数
3结论

四、西安市沣河流域重点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的特征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沣河流域水质的时空对比分析[J]. 罗平平,武阳,王双涛,张媛,朱伟,吕继强,周美梅,霍艾迪.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21
  • [2]黄河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定量化与控制研究进展[J]. 李家科,彭凯,郝改瑞,李怀恩,李舒. 水资源保护, 2021(01)
  • [3]西安城市水系演变分析及模拟调控[D]. 张欣莹. 西安理工大学, 2020(01)
  • [4]西安西咸新区新河沣西新城段景观修复设计研究[D]. 李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5]沣河流域水体和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风险评估和污染源解析[D]. 康舒欣. 长安大学, 2020(06)
  • [6]沣河流域水环境质量评价及富营养化风险分析[D]. 张媛. 长安大学, 2020(06)
  • [7]基于供需视角的流域生态系统服务综合评估 ——以西安市沣河流域为例[D]. 张红娟. 西北大学, 2020(01)
  • [8]沣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特征及氮同位素示踪研究[D]. 王莉. 西安理工大学, 2015(01)
  • [9]沣河流域土地利用格局与水质变化的关系[J]. 张福平,赵沙,周正朝,魏永芬. 水土保持通报, 2014(04)
  • [10]1960—2011年沣河流域气候变化特征[J]. 曲静,翟园,王昱. 河南科学, 2013(12)

标签:;  ;  ;  ;  ;  

西安市沣河流域主要污染物——有机污染物特征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