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展览选题

关于展览选题

一、试论陈列展览的选题(论文文献综述)

石磊[1](2021)在《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馆,是在民众教育运动中转型或改组生成的综合性地方社会教育机构,1949年以前承担着尚未建立博物馆的省、市、县文物考古、艺术品征集保护、美术展览、研究教育工作。其博物馆美育事业萌芽于社会式美术教育崛起和博物馆兴建的热潮中,在当时以民众教育馆为中心机关的社会教育体系中,其艺术品展示、收藏、说明以及传授艺术知识提高民众审美觉悟的责任由政府以立法形式赋予,服务国民性改造和社会艺术化事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往在美术史、博物馆的通史或个案研究中,关于民众教育馆美术教育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记录较少,且缺乏完整性和系统性。因此,文章选取1927年—1949年的民众教育馆的实物收藏、展览、讲演、出版、培训等美育举措为考察对象,研究其实践过程、理念、特点和历史价值。首先,在社会教育和博物馆史的视域中,分析博物馆美育产生的思想根源,梳理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体系形成的社会背景和过程,阐明民众教育馆跻身社会美育领域的必然性。然后,在美术、博物馆领域的交叉带,全面考察非战时状态下江浙、云南、山东等地建制较完善的民众教育馆在行使美术馆应有的社会美育职能时,运用的手段、奉行的原则、施教的内容,把握民众教育馆开展艺术、博物馆类工作实践的落脚点、总体态势和成果业绩。紧接着,解读以往疏于研究的全面抗战时期后方民众教育馆抓住国难当头之际艺术教育与文化保护工作地位提升的机遇,依托教育政策和文化区位条件优势,协助、承办的民族艺术文化保护、公共美术宣教等工作,肯定其在统一艺术家思想、加快美术大众化进程、平衡社会艺术教育资源分配、扞卫及重塑国家文化等方面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针对美术馆普遍规律与民众教育馆的文化个性、民众教育馆通用规程与各馆艺术教育实际情况两对矛盾,归纳出本质相似的民众教育馆和专业美术馆在公共美术教育工作中表现出的共性,剖析民众教育馆相比专业美术馆更突出的平民性、实利性、多元性、指导性特点及其成因,发掘出民众教育馆地域特色鲜明、协同性强、全民覆盖率高等优势。最后,总结民众教育馆在社会动荡和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对中国社会美术教育现代转型以及对博物馆本体发展所起的作用,辩证看待民众教育馆在艺术教育和博物馆事业本土化建设中的前瞻性和存在问题的成因。希望通过整理、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的相关史料、案例,客观揭示民众教育馆对中国近现代博物馆美育事业发展的历史贡献,明晰其在博物馆史与美术史中的独特地位,更完整地呈现早期博物馆美育发展的全貌,并弥补社会美术教育历史版图的缺失。

江金燕[2](2021)在《明代蜀地出土金银饰物在博物馆展陈中的文化空间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起源于四川博物院的一次明代女性生活艺术展------“物·色—明代女子的生活艺术”。此次展览的金银饰物引发了笔者对明代蜀地金银饰物的关注,以及在有明蜀地金银饰物展览展陈中如何选择和体现蜀地文化空间的思考。近年来博物馆主题性文物展更加倾向将“场域”的新理念引入传统展陈,打破传统文物展陈述性的展现方式,融入专业学术眼光结合文化空间的选择和放大,梳理文物的历史同时使得观者体会其社会氛围、文化成因、家族历史等。蜀地作为少数民族聚集区,物资丰富,有着自己独特的地理优势与文化氛围。那么如何将现有文物及其专业研究资料融入展陈之中,以文化空间架构的方式来复原其相关历史文化,这是现如今博物馆展陈所关注的一个焦点。本文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讨论:首先,以四川博物院“物·色”展与绵阳王玺墓出土的一批明代蜀地金银饰物在广州“土司遗珍”展为例,结合展陈设计的不同主题定位在文化空间中的选择与表方式,分析金银饰物背后的人物关系、家族历史、文化信仰等信息。其次,深入刨析文物及文物所映射的明代蜀地土司文化空间;对比在两个展览中的叙事方式的不同,即前者在文化表达的选择上突出文物本身的审美价值,而后者强调文物蕴含的历史发展序列。再者,比较文物在不同物理空间的文化陈述方式上的设计和展陈效果;思考博物馆文化建构的地区差异,探讨如何挖掘以金银饰物为代表的物质文化遗产之文化、历史与社会价值等相关问题。最后,结合我国博物馆发展动向,讨论展陈设计在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播中的实践变迁。着眼区域性文化在博物馆展陈实例---明代蜀地金银饰物相关展览,提供的可借鉴思路。提出更加合理有效的可行性发展方向,以期辐射到四川地区博物馆发展定位的前景规划。

班慈[3](2021)在《从静默到对话 ——成都地区展览中的跨界现象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博物馆学的发展,博物馆关注的重心从“物”转向“人”。现阶段在博物馆展览的研究中,除作为主办方的博物馆与第三方合作机构外,尤其关注来访者也就是观众的体验。由此,探索具有吸引力的展览之路陆续展开。成都地区博物馆在探索创新的道路上持续输出,近年来,作为一种新的展览模式,展览中的跨界现象在成都地区尤为耀眼。笔者关注到此现象,发现:成都地区的展览中的跨界现象有别于传统展览的“静默”具有“对话”的特性。传统展览呈现出一元线性的特征,一般是静默的、独白的,亦或是掷地无声、不能引起观众关注,在当今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失去活力,观众不再喜欢。沉浸式、互动体验、强调叙事、对话的新型展览符合时代的要求。展览中的跨界现象的实质就是通过物的跨界,将跨界的多方建立相应的关系,引起涉及展览各个环节的人的对话,以达到促进展览背后的学科建设。同时也帮助观众以更加多元的方式来理解和解读文化。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比较分析法、跨学科研究法以及田野调查法对成都地区的展览进行研究。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对象、研究的目的与意义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梳理,为后文进一步研究展览中的跨界现象做好基础。第二部分为对成都地区的展览中的跨界现象进行概括与整理,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分析展览中的跨界现象在成都的发展情况,以及相较于传统展览,展览中的跨界现象从静默向对话转变的特性。第三部分则是在第二章的基础上,从四个方面对展览中的跨界现象中的“对话”现象进行解读。首先联系个案展览以及相关的问卷调查与访谈分析展览中的“对话”现象。其次,联系接受美学和巴赫金对话理论对这种“从静默到对话”的现象进行解读。其中联系具体展览的策展思路、展品以及观众体验进行丰富解读。第四部分则是对展览中的跨界现象在成都产生的原因和外部环境进行观点的阐述。并思考展览中的跨界现象的价值与意义。最后第五章,回顾前面四章的内容,进行总结和概括,并延伸出一些思考。

林俊杰[4](2021)在《古陶瓷技术的展示现状与研究 ——以景德镇制瓷技术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古陶瓷技术作为传统手工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保护和展示工作已经成为国家层面的战略工程。作为展示主体的博物馆受教育服务功能驱使,逐渐将“非遗”的保护和展示工作纳入到职能领域之内,这给博物馆的展陈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怎样通过重新构建展览形式和内容,在满足陶瓷文化遗产保护要求的同时,更好地发挥其文化育人的作用成为急需解决的问题。一些博物馆的“特色”展陈大体还是遵循着普适性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未能在实践中将其细化并执行,使得目前古陶瓷工艺在博物馆中的展示内容不够全面,形式也比较单一,未能达到应有水准,成为比较难以策划的一类展览,亟需在展陈内容和形式设计过程中引入新变量,构建展陈的不可替代性。本文以古陶瓷技术在陶瓷类博物馆的展示为切入点。首先,通过调查和分析国内各地区古陶瓷技术的展示现状,探究其在内容和形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其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古陶瓷技术的动态演绎进程,得出一些陶瓷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趋势,凝练成展陈的逻辑主线;再者,以景德镇为例,探讨陶瓷类展陈的时间线性和技术逻辑的兼容性如何达成。本文研究的角度和研究对象较为新颖,且实操性较高,可以给予同类展陈一定的借鉴意义。

许宏悦[5](2020)在《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研究》文中认为高校体育博物馆作为高校博物馆中的专业博物馆,既构成了我国博物馆事业的完整体系,又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高等体育院校的科学研究、实践教学和素质教育等目标的实现具有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人们对科学知识需求也在不断提高,促使高校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也越来也明显,国家和社会也广泛关注高校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实现。本研究采取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实地考察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选取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为研究对象,对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内容、特点、实现形式和途径进行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了解学生参与高校体育博物馆开展的教育活动的状况,分析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实现情况和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实现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境,为更好的实现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提出对策和建议。得出以下结论:1.高校体育博物馆在辅助体育专业教学、进行科学研究和开展素质教育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教育功能,具有直观性、互动性和非强制性的特点。2.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是通过开展教育活动实现的,主要有参观讲解、博物馆课程教学、专题讲座论坛研讨会、陈列展览和学生志愿者培养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在教学、科研和素质教育等方面实现高校体育博物馆的教育功能。3.尽管高校体育博物馆发挥了重要的教育作用,但仍然存在管理体制的缺失,影响教育功能的实现;资金来源投入不足,场馆设施落后;使用率不高,宣传力度不足;陈列手段和展示内容单一、陈旧;工作队伍不完善,人力资源开发不足,缺乏有效的激励制度等问题。4.为更好的实现高校体育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应明确管理部门,规范管理方式;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加博物馆建设投入;加强宣传,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创新展陈方式;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

宋哲琦[6](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研究表明《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商奇[7](2020)在《《黑龙江俄侨文化文物展》地方特色研究》文中提出博物馆陈列如何突出地方特色一直是博物馆界所关注的一个重要课题。本文将对第十六届(201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之一——《黑龙江俄侨文化文物展》的地方特色进行分析研究,为博物馆陈列如何突出地方特色提供一些建议与对策。本文共分为五章第1章:绪论。说明了本文的选题缘由,介绍了博物馆陈列地方特色以及俄侨文化的研究现状,明确了后文中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第2章:《黑龙江俄侨文化文物展》陈列要素中的地方特色。从陈列理念、陈列选题、陈列主题、陈列主体内容结构与脉络、陈列展品五个方面来分析该陈列的地方特色第3章:《黑龙江俄侨文化文物展》中典型案例的地方特色。根据陈列序厅、场景复原、“凝固华彩”单元三个典型案例来分析陈列中的地方特色。第4章:《黑龙江俄侨文化文物展》对打造陈列地方特色的启示。结合前文对《黑龙江俄侨文化文物展》地方特色的分析,从陈列理念、学术研究工作以及陈列气氛等方面论述了博物馆陈列应如何突出地方特色。第5章:结语。总结全文观点。

王春法[8](2020)在《什么样的展览是好展览——关于博物馆展览的几点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展览作为一项复杂的综合性系统文化工程,既是一种大众文化形态,也是一种视觉艺术形态,兼具文化和教育双重属性。由于缺乏明确具体的评判标准,直接影响到博物馆展览质量和水平的提升。本文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深入思考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衡量和评价博物馆好展览的十条标准,并据此进一步提出打造好展览的路径和方法。

桑文娟[9](2020)在《宣城市博物馆的地域文化展示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博物馆作为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见证物的社会机构,在文化建设中承担着重任。尤其是地方博物馆对于展示地方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定要展示出地域文化特色,突出其文化内涵。宣城市地处皖东南,历史悠久,宣城铜器、宣州窑瓷器、民俗文物、宣城方言、宣城名人等构成丰富的地域文化。宣城市博物馆依托宣城历史文化而建立,承担着展示宣城历史文化的责任。宣城市博物馆要充分发挥好宣传窗口的作用,积极展示地域文化,在保护和展示地域文化特色的同时可以更好地发挥社会教育功能,使博物馆更好地融入社会发展。本文主要研究宣城市博物馆对于地域文化的展示,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及跨学科研究方法等。首先概述宣城市地域文化主要内容,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其中将宣城市历史文化名人单独叙述。其次对宣城市博物馆展示地域文化的现状进行分析,主要论述博物馆陈列展览、公众活动以及文创产品等几个方面对地域文化的展示。在对宣城市博物馆展示地域文化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博物馆对于特色地域文化的展示不够充分;常设展览中文物展品内涵发掘不足;公众活动以及博物馆文创产品等对于地域文化的展示有所欠缺。最后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几点思考:博物馆要增加方言文化、民俗文化等地域文化的展示;充分利用专题陈列突出展示宣城名人及文房四宝等文化;增加文物背景知识,丰富常设展览文物内涵,展示文物价值;同时加强宣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灵活运用临时展览、流动展览丰富对地域文化的展示;特色解说系统和现代科技手段的加入拓宽展示地域文化的渠道。希望通过本文或可为提升宣城市博物馆以及其他博物馆展示地域文化提供参考。

熊洁[10](2020)在《近十年博物馆学图书研究》文中指出博物馆被誉为一个城市的“名片”,蕴藏了这个城市从古到今的文化记忆。21世纪以来,随着观众数量的快速增长,博物馆教育功能实现的方式和手段也在不断发展中。博物馆学图书的出版是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重要方式,是博物馆与观众之间的桥梁。在博物馆学图书出版工作中存在地区发展不平衡、选题重复撞车、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够、人才分布不均、定价偏高等实际问题。本文通过对图书类型、作者、出版社等方面进行分析,以及对相关热点内容的纵向趋势进行阐述。总结出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分别从机构设置、人才培养、资金管理、选题方向、知识产权、政府与社会参与这些方面提出针对性的方法对策。本文是为引玉之砖,以期能够引起更多关于博物馆学图书出版方面的研究与探索。

二、试论陈列展览的选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试论陈列展览的选题(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选题的意义
    二、选题范围、概念界定
        (一)时空范围
        (二)概念界定
    三、研究现状述评
        (一)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二)1949年后民众教育馆及博物馆美育研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六、研究价值
第一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确立的背景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思想条件
        一、历史根源:古物遗迹的审美教化功用
        二、外因刺激:西方博物馆审美思想启发
        三、引荐媒介:近代学者的博物馆译介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产生的历史条件
        一、救亡图存运动决定文化使命
        二、社会教育环境决定功能选择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的确立经过
        一、民众教育运动助推博物馆转型
        二、民众教育馆美育职能正式确立
        三、民众教育馆附属博物馆的涌现
第二章 民众教育馆社会美育的方法与实践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发挥美育功能的实体依靠
        一、馆舍建筑的美感化育作用
        二、艺术收藏的物化资源整合
        三、展览陈列的直观启发性能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规范与实施方法
        一、技能教授与精神渗透:公共美术宣教与活动
        二、内质整改与外延交流:艺术团体创立与合作
        三、人才资源与文化担当:人员素质与人事聘用
第三章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历史贡献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方向的扭转
        一、艺术教育工作地位提升
        二、充当特殊艺术抗战力量
    第二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事业进展及成果
        一、持续并恢复展览与宣教
        二、促进大众美术全面推广
        三、转型成为专业艺术机构
        四、协助延续博物馆的工作
    第三节 后方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工作的意义
        一、加快美术的大众化步伐
        二、平衡艺术教育资源配置
        三、统一思想淡化门户之见
        四、文化保护提振爱国情绪
        五、充实艺术的社会性内涵
第四章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异同对比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与专业美术馆美育工作的共性
        一、功能定位有一致性
        二、教育模式的相似性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不同于专业美术馆的工作特点
        一、基层性
        二、指导性
        三、实用性
        四、多样性
    第三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特点的主要成因分析
        一、坚持下层民众为本的教育方向
        二、政府制定规章强化制度管理
        三、定位任务决定艺术事业走向
        四、迥异地域政治文化基础影响
    第四节 民众教育馆相较于专业美术馆的优势所在
        一、突出艺术教育的地域性特色
        二、提高艺术教育全民化覆盖率
        三、强化艺术与其他部门协同性
第五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的本土美术教育现代性探索
        一、社会美育向现代化转型
        二、社会美育向正规化迈进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的博物馆本体论意义
        一、公共收藏积累与国家文化形象树立
        二、教育功能居首与博物馆美育常态化
        三、敞开平民参与大门让美育走入基层
        四、现代公共文化场馆功能与建制铺垫
第六章 民众教育馆美育事业的进步性与局限性
    第一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进步性
        一、构建地方艺术图景推动本土文化进程
        二、认清社会历史责任应对阶段冲突挑战
        三、协同利用内外资源争取最优社教效益
    第二节 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的局限性
        一、民众教育馆艺术教育问题的表现
        二、民众教育馆艺术工作的干扰因素
结论
附录 民国时期国内各地方民众教育馆相关艺术活动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2)明代蜀地出土金银饰物在博物馆展陈中的文化空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不足
        1.1.1 国内研究现状
        1.1.2 国外研究现状
        1.1.3 现有研究不足
    1.2 相关概念界定补充
        1.2.1 明属地金银饰物
        1.2.2 展陈设计
        1.2.3 文化空间
        1.2.4 文物空间
    1.3 资料运用与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1.5 研究内容
2 成都“物·色”展之明代金银饰物展陈与文化考证
    2.1 “物·色”展中金银饰物的展陈与文化梳理
        2.1.1 “物·色”主题展中的文物空间释读
        2.1.2 文物中的图像组合
        2.1.3 金银饰物中的金银题材与工艺
        2.1.4 “物·色”展中的其他展品
        小结
    2.2 金银饰物中承载的明蜀地家族历史
        2.2.1 绵州世家---白马土司的历史语境
        2.2.2 新都杨氏与白马土司的血脉关系
        小结
    2.3 金银饰物在博物馆展陈设计中的文化空间表达
        2.3.1 成都“物·色”展览的实物空间
        2.3.2 成都“物·色”展览的文化空间复原
3 “土司遗珍”展中明蜀地金银饰物展陈及其文化考证
    3.1 文物展陈设计对蜀地土司文化的历史
    3.2 “土司遗珍”展品背后的蜀地土司社会
        小结
    3.3 明蜀地“土司文化”地域信仰之纵览
        小结
4. 蜀地出土金银饰物展陈的设计探讨
    4.1 从“物·色”到“土司遗珍”展的选题与定位
        4.1.1 展陈设计中文化概念的提炼
        4.1.2 展陈设计的动线安排
        小结
    4.2 从“物·色”到“土司遗珍”展运作与执行
        4.2.1 两个展在文化空间的不同思考及实践
        4.2.2 展陈对文化空间的视角定位
        小结
5 由“明代蜀地金银饰物”相关展览观国内博物馆展陈的思路及新方向
    5.1 金银饰物展陈设计普遍存在的问题
    5.2 金银饰物展陈设计的时代需求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展出的人物图像金银饰物)
附录B (展出其他金银饰物)
附录C (“土司遗珍”展部分王玺家族墓出土物)
附录D (“土司遗珍”展部分王玺家族墓出土碑刻)
致谢

(3)从静默到对话 ——成都地区展览中的跨界现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对象和范围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1.4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2 从静默到对话——成都地区展览中的跨界现象现状
    2.1 展览中跨界现象的定义与范围
    2.2 成都地区近年来展览中的跨界现象
        2.2.1 成都地区近年来展览概观
        2.2.2 成都地区展览中的跨界现象发展历程
    2.3 成都地区展览中跨界现象“从静默到对话”的转变
3 展览中的跨界现象——“对话性”解读
    3.1 田野调查下的“对话性”
    3.2 多元立场间的“对话性”
        3.2.1 物的对话
        3.2.2 人的对话
    3.3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对话”现象
        3.3.1 接受美学理论
        3.3.2 接受美学在展览中的体现
    3.4 以巴赫金“对话”理论解读展览中的跨界现象
        3.4.1 对话理论
        3.4.2 对话理论在展览中的跨界现象中的应用
4 成都地区展览中跨界现象的成因分析及其他
    4.1 成都地区展览中跨界现象的成因分析
    4.2 成都地区展览中跨界现象产生的环境因素
    4.3 成都地区展览中跨界现象“从静默到对话”的意义与价值
5 成都地区展览中的跨界现象“从静默到对话”的影响与反思
    5.1 影响
    5.2 反思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成都博物馆2016至今展览统计
附录 B 金沙遗址博物馆2016至今展览统计
附录 C 四川博物院2011至今展览统计
附录 D 成都地区博物馆问卷调查
附录 E 成都地区博物馆问卷调查结果(选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4)古陶瓷技术的展示现状与研究 ——以景德镇制瓷技术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缘起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本文创新点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现代博物馆策展中心的转变
        1.4.2 博物馆展陈内容与形式的更新
        1.4.3 “特色”展示的研究方兴未艾
        1.4.4 古代手工技术陈列展示研究尚有空白
        1.4.5 古陶瓷技术研究成果丰硕
        1.4.6 总结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研究空间界定
        1.5.2 研究时间界定
        1.5.3 研究对象界定
    1.6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 古陶瓷技术的展示现状及问题
    2.1 公益性展示
        2.1.1 公立博物馆
        2.1.2 研究机构
    2.2 商业性展示
        2.2.1 旅游景观
        2.2.2 私营实体
    2.3 其他展示
        2.3.1 文化馆与文化中心
        2.3.2 美术馆与艺术馆
        2.3.3 展示中心
    2.4 小结
3 古陶瓷技术演绎进程
    3.1 陶瓷技术突破与工艺演变
        3.1.1 陶瓷工艺三大突破
        3.1.2 陶瓷技术深化与演绎
        3.1.3 陶瓷发展五个里程碑
    3.2 泥料制取工艺精进
        3.2.1 原料选择
        3.2.2 加工工艺
    3.3 釉的形成与发展
    3.4 烧成技术的提升
    3.5 成型与装饰技法的演变
    3.6 小结
4 古陶瓷技术陈列展示设计思考------以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为例
    4.1 可行性论证
        4.1.1 专题性博物馆
        4.1.2 作为辅助内容镶嵌
        4.1.3 作为临展和巡回展
    4.2 内容设计
        4.2.1 原有的陈列大纲补充
        4.2.2 展览文本修改
        4.2.3 新增临时展览内容设计
    4.3 形式设计
        4.3.1 观展人流动线设计
        4.3.2 互动体验设计
        4.3.3 展示形式改进
    4.4 教育服务设计
        4.4.1 展前教育规划与实施
        4.4.2 展中教育服务
        4.4.3 展后总结、调查与反馈
    4.5 小结
5 研究不足与展望
    5.1 研究不足
        5.1.1 研究主体的展示局限性
        5.1.2 研究遗漏
    5.2 博物馆的功能延伸
    5.3 新的展览形式
        5.3.1 实例构想:合作巡回展
        5.3.2 “云”展览
    5.4 新的科普助力
        5.4.1 互联网传播科普
        5.4.2 通识课教材科普
    5.5 小结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景德镇民窑陈列大纲
附录B:景德镇皇窑陶瓷艺术博物馆陈列大纲
附录C:景德镇中国陶瓷博物馆陈列展参考文献
附录D:景德镇制瓷工艺流程图
附录E:实习证明

(5)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博物馆
        1.3.2 高校博物馆
        1.3.3 体育博物馆
        1.3.4 教育功能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内研究现状
        1.4.2 国外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实地考察法
        2.2.4 访谈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相关研究理论基础
    3.1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3.2 正式教育和非正式教育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高校体育博物馆基本概况
        4.1.1 中国武术博物馆
        4.1.2 乒乓球联合博物馆
        4.1.3 成都体育学院博物馆
        4.1.4 中国红色体育博物馆
    4.2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的主要内容
        4.2.1 辅助体育专业教学
        4.2.2 进行科学研究探索
        4.2.3 开展素质教育
    4.3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的特点
        4.3.1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的直观性
        4.3.2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的互动性
        4.3.3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的非强制性
    4.4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实现形式和途径
        4.4.1 参观讲解
        4.4.2 博物馆课程教学
        4.4.3 专题讲座、论坛、研讨会
        4.4.4 陈列展览
        4.4.5 培养学生志愿者讲解员
    4.5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具体实现
        4.5.1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在专业教学中的实现情况
        4.5.2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在科研中的实现情况
        4.5.3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在素质教育中的实现情况
    4.6 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实现存在的问题
        4.6.1 管理体制的缺失,影响了教育功能的实现
        4.6.2 资金来源投入不足,影响教育功能的实现
        4.6.3 使用率和宣传力度不足,影响教育功能的实现
        4.6.4 陈列和展示内容单一陈旧,影响教育功能的实现
        4.6.5 工作队伍不完善,影响教育功能的实现
    4.7 充分发挥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对策建议
        4.7.1 明确管理部门,规范管理方式
        4.7.2 拓宽资金来源渠道,增加博物馆建设投入
        4.7.3 加强宣传,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
        4.7.4 创新展览和陈列方式
        4.7.5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4.7.6 加快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8. 致谢

(6)《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7)《黑龙江俄侨文化文物展》地方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回顾
        1.2.1 对“俄侨展”的研究
        1.2.2 对博物馆陈列地方特色的研究
        1.2.3 对黑龙江俄侨文化的研究
    1.3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地方特色
        1.4.2 黑龙江俄侨文化
第2章 《黑龙江俄侨文化文物展》陈列要素中的地方特色
    2.1 陈列理念
        2.1.1 展览定位
        2.1.2 贴近社会公众
    2.2 陈列选题
    2.3 陈列主题
    2.4 陈列内容主体结构与脉络
    2.5 陈列展品
        2.5.1 实物展品
        2.5.2 陈列照片
    2.6 小结
第3章 《黑龙江俄侨文化文物展》中典型案例的地方特色
    3.1 序厅
    3.2 场景复原
        3.2.1 客厅
        3.2.2 餐厅
        3.2.3 女儿闺房
    3.3 “凝固华彩”单元所体现的地方特色
    3.4 小结
第4章 《黑龙江俄侨文化文物展》对打造陈列地方特色的启示
    4.1 理念创新
    4.2 做好学术研究工作
    4.3 重视参观氛围的营造
    4.4 在陈列设计中注重融入地方特色元素
    4.5 小结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黑龙江俄侨文化文物展》陈列内容结构
附录二:《黑龙江俄侨文化文物展》实物展品表
致谢

(8)什么样的展览是好展览——关于博物馆展览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9)宣城市博物馆的地域文化展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研究综述
        1.2.1 地域文化与地方博物馆关系研究
        1.2.2 宣城市博物馆相关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宣城市地域文化概述
    2.1 物质文化
        2.1.1 文化遗址及历史文物
        2.1.2 历史建筑
    2.2 非物质文化
        2.2.1 传统技艺类
        2.2.2 传统戏剧、音乐、舞蹈类
        2.2.3 民俗类
        2.2.4 其他类
    2.3 历史文化名人
        2.3.1 宣城诗人
        2.3.2 宣城画派
        2.3.3 世家大族
第三章 宣城市博物馆展示地域文化的现状
    3.1 陈列展览
        3.1.1 基本陈列
        3.1.2 专题展览
        3.1.3 临时展览
    3.2 公众活动
        3.2.1 社教活动
        3.2.2 馆校共建实践基地
        3.2.3 展览进社区
    3.3 文创产品
    3.4 存在问题
        3.4.1 地域文化展示不够充分
        3.4.2 常设展览文物存在局限
        3.4.3 展示方式开发力度不够
第四章 提升宣城市博物馆展示地域文化的思考
    4.1 增加展示部分地域文化内容
        4.1.1 展现地域文化的多面性
        4.1.2 充实地方特色文物资源
    4.2 充分发挥专题陈列优势
        4.2.1 打造“山水诗乡”专题陈列
        4.2.2 建立“文化世家”专题陈列
        4.2.3 完善“文房瑰宝”专题陈列
    4.3 丰富常设展览文物内涵
        4.3.1 增加文物背景知识
        4.3.2 充分展示文物价值
        4.3.3 文物布置紧扣主题
    4.4 加强对宣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
        4.4.1 丰富“吾土吾情”专题展厅
        4.4.2 非遗展示与公众活动相结合
        4.4.3 加强非遗文化创意产品开发
    4.5 灵活运用临时展览和流动展览
        4.5.1 特色文物与临时展览相结合
        4.5.2 增加地域文化相关的流动展览
    4.6 开拓展示地域文化的新途径
        4.6.1 建设特色解说系统
        4.6.2 建立宣城市博物馆官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近十年博物馆学图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博物馆学图书出版概述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二节 博物馆学图书分类
    第三节 博物馆学图书的作者
    第四节 博物馆学图书的出版社
第二章 博物馆学六大类图书的分析
    第一节 综合类图书
        一、理论与方法论
        二、文集和论丛
        三、年鉴和馆志(刊)
        四、概览与条例(报告)
    第二节 藏品保管与利用类图书
        一、藏品图录(集)
        二、藏品保护与修复
        三、藏品利用与数字化
    第三节 陈列展览类图书
        一、内容策划
        二、形式设计
        三、经典案例
        四、多元综述
    第四节 社会教育类图书
        一、讲解服务
        二、教育项目
        三、综论研究
    第五节 公共关系与服务类图书
        一、观众调查
        二、博物馆志愿者
        三、博物馆营销
    第六节 建设管理类图书
        一、发展管理
        二、数字化建设
        三、建筑设计
第三章 博物馆学图书对博物馆及博物馆学的影响
    第一节 博物馆学图书与博物馆事业发展
    第二节 博物馆学图书与博物馆学研究
    第三节 博物馆学图书出版的思考和展望
        一、博物馆建设
        二、第三方参与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四、试论陈列展览的选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民众教育馆美育工作研究(1927-1949)[D]. 石磊. 南京艺术学院, 2021(12)
  • [2]明代蜀地出土金银饰物在博物馆展陈中的文化空间研究[D]. 江金燕. 成都大学, 2021(08)
  • [3]从静默到对话 ——成都地区展览中的跨界现象研究[D]. 班慈. 成都大学, 2021(07)
  • [4]古陶瓷技术的展示现状与研究 ——以景德镇制瓷技术为例[D]. 林俊杰.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12)
  • [5]高校体育博物馆教育功能研究[D]. 许宏悦. 苏州大学, 2020(03)
  • [6]《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7]《黑龙江俄侨文化文物展》地方特色研究[D]. 商奇. 吉林大学, 2020(08)
  • [8]什么样的展览是好展览——关于博物馆展览的几点思考[J]. 王春法. 博物馆管理, 2020(02)
  • [9]宣城市博物馆的地域文化展示分析[D]. 桑文娟. 安徽大学, 2020(08)
  • [10]近十年博物馆学图书研究[D]. 熊洁.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关于展览选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