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冠截雨试验分析

林冠截雨试验分析

一、森林林冠对降雨量截留的实验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雪[1](2021)在《祁连山东段典型灌丛降雨再分配特征研究》文中提出植物冠层降雨再分配是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水循环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在森林生态系统水文循环过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一直是水文学和生态学等相关领域研究的焦点。本研究利用祁连山东段天祝金强河流域的长期观测样地,以典型灌丛山生柳、硬叶柳、高山绣线菊、头花杜鹃、金露梅和千里香杜鹃为研究对象,采用水量平衡法研究了典型高寒灌丛的冠层截留、穿透雨和茎干流特征,分析了不同灌木冠层对降雨的再分配规律,探讨了降雨特征和灌丛特征对冠层降雨再分配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6种高寒灌丛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山生柳和硬叶柳灌丛的株高、冠幅、基径和叶面积显着大于其他种灌丛;灌丛的地上生物量均小于地下生物量;灌丛的根冠比为1.80~12.25,其中高山绣线菊、头花杜鹃、金露梅和千里香杜鹃灌丛的根冠比显着大于山生柳和硬叶柳灌丛。(2)研究期内两个雨季(2017年7~9月和2018年7~9月)共降雨30次,降雨总量分别为224.0mm和269.5mm。单次最大降雨量为52.1mm,最小降雨量为1.8mm。主要以降雨量(J)≥5mm的降雨为主,占总降雨次数的97.11%;J≥20mm对总降雨量贡献最大,累积降雨量占降雨总量的61.52%。(3)灌丛冠层截留量随降雨量的增加呈线性增大,而截留率则随降雨量的增加呈指数性减小。山生柳、硬叶柳、高山绣线菊、头花杜鹃、金露梅和千里香杜鹃灌丛的最大截留量分别为8.57mm、6.29mm、24.76mm、12.28mm、17.91mm和8.27mm,理论最小截留率分别为15.85%、14.10%、20.60%、14.79%、14.51%和12.42%。降雨量、物种、基径和地上生物量是影响灌丛截留量和截留率的主要因素,可解释其变异的61.9%。(4)穿透雨量和穿透雨率均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其与降雨量之间分别呈线性函数和指数函数关系。山生柳、硬叶柳、高山绣线菊、头花杜鹃、金露梅和千里香杜鹃灌丛产生穿透雨的临界降雨量分别为0.76mm、0.92mm、0.69mm、0.61mm、0.64mm和1.01mm;理论最大穿透雨率分别为74.10%、78.61%、74.88%、78.51%、79.68%和83.67%。冗余分析表明,降水量和物种是影响灌丛穿透雨量和穿透雨率的主要因素,可解释其变异的83.3%。(5)茎干流量和茎干流率均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大,与降雨量之间分别呈线性函数和指数函数关系。山生柳、硬叶柳、高山绣线菊、头花杜鹃、金露梅和千里香杜鹃灌丛产生茎干流的临界降雨量分别为2.50mm、3.12mm、2.27mm、2.97mm、5.35mm和3.21mm,理论最大茎干流率分别为7.56%、7.29%、4.39%、6.56%、4.58%和4.78%。降水量和叶面积是影响灌丛茎干流和茎干流率的主要因素,可解释其变异的62.4%。(6)灌丛雨水汇集率随降雨量的增加呈指数型增大,高山绣线菊的雨水汇集率最高,山生柳最低。灌丛的雨水汇集率与降水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而与株高、冠幅、叶面积和基径则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冗余分析表明,降水量、物种和叶面积对冠层降水再分配过程的影响最大,可解释其变异的75.8%。

高晓晓[2](2021)在《秦岭典型林分林冠层对大气降雨水质影响过程研究》文中认为秦岭森林水资源丰富,是汉江、丹江等河流的发源地,是南水北调工程重要水源区,其森林水质状况对饮水、用水及调水水质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林冠层影响大气降雨水质,在净化水质方面起关键作用,但其影响过程尚不清楚,因此在秦岭林区开展林冠层对大气降雨水质影响过程方面研究很有必要,将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大气降雨进入森林生态系统后水质发生变化的机理,这对正确理解森林对水质的影响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以秦岭林区典型林分——油松林、华山松林、锐齿栎林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采集大气降雨及林内穿透雨,室内进行水质指标测定,研究了天然降雨透过林冠层水化学物质浓度的变化过程。设计模拟降雨试验,研究了不同p H降雨透过林冠层水化学物质浓度变化过程。又对比分析大气降雨及不同林分林内穿透雨水化学物质浓度的季节性特征,研究了降雨透过林冠层水化学物质的季节变化过程。研究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天然次降雨事件中,三种林分林冠层对降雨p H值有调升作用。各林分穿透雨中K+、Ca2+、Mg2+、Pb、Zn浓度均升高,油松林、华山松林穿透雨NH4+、NO3-浓度降低,锐齿栎林升高。三种林分穿透雨p H和K+、Cd浓度随降雨时间延长变化无明显规律,穿透雨中NH4+、NO3-、Ca2+、Pb、Zn浓度随降雨时间延长呈直线变化。穿透雨中水化学物质浓度随降雨时间延长变化幅度较小,说明降雨对林冠层以淋溶作用为主,且作用较稳定。(2)模拟降雨经过树冠,穿透雨中p H值升高,油松、华山松林冠较锐齿栎林冠对降雨p H值调节作用显着。模拟降雨10~20min时,三种林分林冠穿透雨中NH4+、NO3-、K+、Ca2+、Mg2+、Pb、Zn、Cd浓度达到峰值,降雨20min~30min后浓度降低并趋于稳定。三种林分穿透雨中多数化学物质浓度随降雨时间延长总体上呈先升高后降低并趋于稳定的规律。(3)酸雨有促进林冠中化学物质淋失的作用。三种林分穿透雨中NH4+、K+、Ca2+、Mg2+、Pb、Cd浓度与降雨p H值显着相关(p<0.05),但NO3-、Zn浓度与降雨p H值相关性不显着(p>0.05)。不同p H值降雨淋洗同一树种,穿透雨中NH4+、K+、Ca2+、Mg2+、Pb、Cd浓度值及浓度变化幅度大小表现为p H4.0>p H5.0>p H7.0。相同p H值降雨经过不同林分林冠层,油松、华山松林冠穿透雨中NH4+、NO3-、K+、Ca2+、Mg2+、Pb、Zn、Cd浓度大于锐齿栎林。(4)林冠对穿透雨水质影响过程分为降雨淋洗为主和降雨淋溶为主两个阶段。降雨开始至t时为降雨淋洗为主阶段,该阶段特点是降雨迅速淋洗林冠表面颗粒物,林冠穿透雨水化学物质浓度升高达到峰值。降雨t时以后为降雨淋溶为主阶段,该阶段特点是林冠穿透雨水化学物质浓度变化幅度小而稳定,t与降雨p H、林分类型、水化学物质成分有关。降雨淋洗为主阶段,林冠层对水化学物质浓度变化影响大。(5)天然降雨经过林冠层,三种林分穿透雨p H值随季节变化幅度小,林冠具有稳定降雨p H值的作用。各林分穿透雨中K+、Ca2+、Mg2+、Pb、Zn、Cd浓度均升高。夏季,林冠层对降雨水化学物质浓度的影响较大,在7、8月份,穿透雨中NO3-、Ca2+、Mg2+、Pb、Zn、Cd浓度较高。(6)降雨经过林冠层,除油松林和华山松林穿透雨中NH4+、NO3-输出量小于大气降雨输入量之外,各林分穿透雨中水化学物质的输出量均大于大气降雨输入量,说明穿透雨中水化学物质主要来自于大气降雨的输入,降雨对林冠层的淋洗淋溶量较小。油松林、华山松林穿透雨水化学物质来自降雨淋洗淋溶量部分较锐齿栎林高。

孙雅婕[3](2021)在《不同园林植物群落的冠层截留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绵城市建设旨在应用绿色基础设施增强城市自我调节机制,促进城市水生态、水安全。与传统植物群落相比,海绵城市指导下对植物群落的要求更高,特别是在生态雨洪管理能力方面。当下有关海绵城市植物建设中,较多实例忽视了植物群落对雨水的利用效益。通过优化植物组成、林冠结构,促进林冠层对雨水的截留效益,是在现有绿地系统的基础上提高雨水生态化利用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选取植物单叶截留能力、林冠结构两个层面,在夏季采用实地测定的方式探究截留效益。利用浸泡法测定的叶片截留量作为关中地区常见的34种园林植物叶片截留能力的表征,利用水量平衡原理,对乔木纯林、灌木纯林、乔木混交林、乔灌混交林四种绿地植物群落结构进行实地观测。剖析不同植物叶片、不同群落结构的截留潜力及其与林冠特征、叶片特征之间的耦合关系,为优化关中地区海绵城市发展提供参考。研究结果如下:(1)被试34种园林植物叶片的截留能力测定结果显示,叶面形态面积较大、叶片较厚、叶片干物质含量较小、比叶面积较大、叶片相对含水量较小的植物叶片,其截留能力较强。与常绿阔叶植物相比,实验选取的落叶阔叶植物其截留率更高,灌木截留量小于乔木。将34种植物进行截留量高低划分为三组,枇杷、皱叶荚蒾、广玉兰、白玉兰的单叶截留量最高,樱花、马褂木、鸡麻、箬竹、牡丹、七叶树、结香次之,其余树种截留量较小。(2)被试12场降雨事件表明,降雨特征(降雨量、降雨强度)对林内降雨再分配产生直接影响。植物群落在小降雨事件中对穿透降雨的削弱效益最好。林内穿透雨量随降雨量、降雨强度增加而增加。但不同降雨等级下,穿透雨量在总降雨量中所占的比例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同一降雨事件等级下,混合林内穿透降雨总小于纯林,且增长速率显着低于纯林。截留量与降雨量间为线性相关,与穿透雨量间为三次函数相关,与降雨强度间为对数函数相关。4种被试样地中乔灌混合林的截留能力最佳,混合林截留能力显着高于纯林。(3)除降雨特征外,林冠特征对截留能力也具有显着影响。具体表现为,叶面积指数、郁闭度、平均冠幅、平均冠幅面积越大,则林冠截留率随之增长。但是上述4个林冠特征值对林冠截留的影响不是绝对的,被试乔木混交林各项林冠特征值小于乔木混交林,但截留量却高于乔木混交林。这可能是植物群落结构层次差异对降雨截留量产生的影响,层次越复杂,雨水由上往下滴落过程中产生了多次截留,因而整体的截留能力增强。(4)树干径流虽量极小,但在补充地下水、减轻径流冲刷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乔灌木的树干径流也受降雨特征的影响,降雨量比降雨强度的影响更显着。在降雨量小于5mm时,乔木未观测到明显的树干径流产生。同一降雨等级下,乔木的树干径流量显着小于灌木,且随着降雨量的增大,乔木树干径流的增幅小于灌木。当降雨量大于25mm后,由于较大的雨水使径流具有较大的动能,导致径流脱离树干(茎)流动轨道,再次成为了穿透降雨。灌木的树干(茎干)流雨水汇集率大于乔木,即灌木可以更有效地将雨水输送至根部,具有更适合干旱环境的生存策略。但植物的输送作用不能完全决定根部区域的雨水渗透效应,当降雨量、降雨强度过大时,乔灌木产生的树干径流量虽较大,但输送水速率大于根部渗透速率,导致地面径流的再次形成,因而FR与降雨量、降雨强度的变化趋势相反(p<0.01)。(5)除降雨特征外,树干径流随树高、冠幅、冠幅面积、基径面积、胸径的增大而减小,即说明较高、冠幅较大、树干(茎)粗壮的植物不利于产生树干径流,这也是乔木树干径流量小于灌木的原因之一。(6)结合林冠截留及叶片截留试验结果,优化关中地区海绵城市指导下植物群落构建模式。为促进植物林冠层的截留效益,应多采用截留能力较好的植物,乔灌结合、常绿落叶结合,丰富群落层次,减小林冠空隙,增大林冠密实度。在此基础上,也应注重植物群落生态效益与景观效益并行,注重色彩、质地、季相等搭配,营造欣欣向荣的植物群落。

王倩[4](2020)在《川西林盘典型乔木冠层降雨截留研究 ——以三道堰镇为例》文中提出林盘是川西平原集生态、生产和生活于一体的复合型农村聚落形式,具有重要的历史与现实价值。然而,随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大批的林盘消失,这种极具特色的乡土景观正面临严峻的考验。本文通过对林盘重要组成要素—乔木的冠层降雨截留研究,定量化评价川西林盘乔木冠层对雨水调节的水文生态价值,从新的视角丰富川西林盘的研究成果,以便更好地保护传统川西林盘,并保证此类乡土景观的可持续传承与发展。通过对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三道堰镇10个林盘11种乔木17个纯林林地降雨截留数据的收集,对17个林地基础数据的整理与统计,理清四季乔木层雨水再分配的特性以及不同降雨特征、林地类型下的差异,对11种乔木(包括慈竹)的树干茎流、林下透落雨、冠层截留进行了比较,运用相关性、回归性等方法定量分析林外降雨量、降雨强度、降雨历时、叶面积指数对树干茎流、林下透落雨、冠层截留的影响及相互之间存在的统计关系,总结出一般性规律,并将11种乔木按照生活型分为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落叶针叶林,对三种植物类型的树干茎流、林下透落雨、冠层截留进行比较分析。由调研数据分析可知,川西林盘各林地树干茎流、林下透落雨、冠层截留的量值及变化范围季节性差异明显,而冠层截留率的季节性差异较小。同时,每个季节的树干茎流量均小于透落雨量,三者受到小雨和中雨降雨量级变化的影响较大,中雨和大雨量级下变化较小。小雨量级时,树干茎流率、透落雨率、冠层截留率的四季差异最明显,中雨量级时,四季的树干茎流率、透落雨率与冠层截留率差异较小。四季不同植物类型的冠层截留率都表现为常绿大于落叶,针叶林在春夏秋季都表现出最高的截留率。不同乔木之间树干茎流、林下透落雨、冠层截留差异较大,各乔木及慈竹的截留效益较为明显,截留率变化范围为8.04%-40.85%,截留率最高的是天竺桂林,最低的是喜树林。所有乔木的树干茎流量、林下透落雨量与林外降雨量呈线性正相关,大部分乔木的树干茎流量、林下透落雨量与降雨强度呈线性正相关,而与降雨历时无关。而冠层截留量、截留率与降雨特征的关系有较大区别,有线性相关关系、曲线相关关系或者不相关。各乔木林下透落雨、冠层截留与叶面积指数不存在线性相关关系。对三种植物类型树干茎流、林下透落雨、冠层截留的综合比较分析得出,平均树干茎流率、平均透落雨率排序表现为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针叶林,平均冠层截留率排序表现为落叶针叶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高柳威[5](2019)在《北京山区不同树种的林冠截留特征研究及模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研究林冠对降雨的再分配规律,并尝试新的林冠截留研究试验方法,验证Gash模型在本地区的适用性,本研究以北京西山鹫峰林场优势树种刺槐、侧柏和油松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三种林分林冠截留、穿透雨、树干茎流等特征,揭示了该区主要优势树种的降雨再分配特征;基于三种树种并通过控制叶面积指数进行了用于人工降雨试验的模拟林冠的开发研究,进行了不同降雨量以及相同降雨量不同降雨强度和叶面积指数的人工降雨试验,将模拟试验结果与样地实测值进行对比;运用Gash模型对三种树种的林冠截留进行模拟,对模型参数进行敏感性分析,探讨Gash模型在该地区的适用性。通过研究,结合试验数据分析得出以下主要结果:(1)研究期内,实测刺槐、侧柏和油松样地的林冠截留量分别占同期林外降雨量的25.63%、29.82%、34.36%。三个树种的林冠截留能力均处于不同林分林冠截留能力中的中上水平(10%~40%)。(2)相同降雨量条件下,模拟林冠的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会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林冠截留量随林外降雨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少,且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林冠截留量减少的趋势变缓;同一树种的模拟林冠,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加,林冠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会逐渐减少,林冠截留量会逐渐增加。不同降雨量条件下的模拟林冠与天然降雨条件下的样地林冠的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会随林外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且通过拟合发现二者均与林外降雨量呈线性关系,穿透雨率随着林外降雨量的增加先快速增加,然后趋于平稳,林冠截留率随着林外降雨量增大先快速减小,后渐趋平稳,二者均与降雨量呈幂指数函数关系。(3)模拟林冠的人工降雨试验研究与天然降雨条件下的样地实测值相比,虽然各特征值与样地实测存在差别,但模拟林冠的各截留特征值与林外降雨量拟合的曲线与天然降雨条件下样地实测规律一致。以叶面积指数为控制变量的林冠模型在人工降雨条件下的林冠截留试验可以较好的反映树种在天然降雨条件下的林冠截留特征,本研究可为林冠截留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试验方法。(4)通过Gash模型对三个林分林冠的林冠截留进行模拟发现,刺槐、侧柏和油松林冠模拟林冠截留率为24.57%、28.20%和32.32%,分别低于实测值1.51%、1.59%和2.02%,模拟值与实测值基本吻合。对Gash模型参数的敏感性分析发现本研究区研究期间,对林分林冠截留量影响比较大的参数是冠枝叶部分的持水能力(S)和饱和林冠的平均蒸发速率(?)。

蒋龙[6](2019)在《华西雨屏区三种人工混交林林冠对降雨再分配及碳氮磷通量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世界上人工林面积最大和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这些不断增长的人工林不仅在保证木材供给、提供林副产品和工业原料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生产功能,而且在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育、固碳制氧及净化环境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生态作用。林冠对大气降水的再分配不仅影响森林水文生态过程,而且会改变森林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为理解不同人工混交林林冠对森林生态系统降水及其碳氮磷输入的影响,以华西雨屏区楠木-喜树混交林,麻栎-喜树混交林和多树种人工混交林三种人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人工观测与自动气象站等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三种人工混交林林冠对降雨分配以及碳氮磷元素输入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及相似地区人工林可持续经营与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大气降雨总量为1754.20 mm,单场降雨量在0.2-135.41 mm,全年平均降雨强度为0.41mm/h,降雨量占全年大气降雨总量的28.4%。(2)楠木-喜树混交林、麻栎-喜树混交林和多树种人工混交林穿透雨量分别为1131.9 mm、995.7 mm、1080.7 mm,分别占全年大气降雨总量的62.34%、59.97%、60.38%;穿透雨量与大气降雨量间呈极显着线性关系。(3)楠木-喜树混交林、麻栎-喜树混交林和多树种人工混交林树干茎流分别为15.0 mm、8.0 mm、10.7 mm,分别占全年大气降雨总量的0.64%、0.33%、0.65%;树干茎流量与大气降雨量间呈显着幂函数关系。(4)楠木-喜树混交林、麻栎-喜树混交林和多树种人工混交林林冠截留分别为607.3 mm、750.5 mm、662.8 mm,分别占全年大气降雨总量的37.02%、39.70%、38.98%;林冠截留量与大气降雨量间呈极显着线性关系。(5)研究区域内,大气降雨可溶性总碳(Total Carbon,TC)、可溶性无机碳(Dissolved inorganic Carbon,DIC)、可溶性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可溶性总氮(Total nitrogen,TN)、可溶性总磷(Total phosphorus,TP)的浓度分别为22.45、19.93、2.52、6.08、0.28 mg/L,TC、DIC、TOC、TN、TP浓度与大气降雨量均呈负相关关系,旱季雨水中TC、DIC、TOC、TN、TP浓度高于雨季;大气降雨中TC、DIC、TOC、TN、TP的年输入量分别为376.28、339.33、36.96、81.05、4.18 kg/hm2,与大气降雨量均呈极显着正相关关系,雨季TC、DIC、TOC、TN、TP输入量高于旱季。(6)楠木-喜树混交林、麻栎-喜树混交林和多树种人工混交林穿透雨TC浓度分别为27.32、28.50、31.96 mg/L,穿透雨TC输入量分别为301.59、266.06、302.33 kg/hm2,穿透雨DIC浓度分别为19.86、21.19、24.64 mg/L,穿透雨DIC输入量分别为220.28、195.53、226.61 kg/hm2,穿透雨TOC浓度分别为8.11、7.80、7.73 mg/L,穿透雨TOC输入量分别为87.59、78.93、80.74 kg/hm2,穿透雨TN浓度分别为7.34、7.13、7.23 mg·L-1,穿透雨TN输入量分别为64.21、59.47、61.79kg/hm2,穿透雨TP浓度分别为0.36、0.35、0.37 mg/L,穿透雨TP输入量分别为3.78、3.26、3.54 kg/hm2。(7)楠木-喜树混交林、麻栎-喜树混交林和多树种人工混交林树干茎流TC浓度分别为93.47、102.55、79.88 mg/L,树干茎流TC输入量分别为12.57、9.14、8.01 kg/hm2,树干茎流DIC浓度分别为76.36、84.51、64.57 mg/L,树干茎流DIC输入量分别为10.29、7.71、6.41 kg/hm2,树干茎流TOC浓度分别为16.84、17.39、16.13 mg/L,树干茎流TOC输入量分别为0.059、0.038、0.043 kg/hm2,树干茎流TN浓度分别为9.87、8.89、10.63 mg/L,树干茎流TN输入量分别为1.062、0.566、0.951 kg/hm2,树干茎流TP浓度分别为0.43、0.61、0.57 mg/L,树干茎流TP输入量分别为0.0527、0.0437、0.0587 kg/hm2。综上,华西雨屏区内大气降雨具有降雨量高、降雨频繁,雨季降雨强度和降雨量高于旱季的特征;大气降雨全碳、全氮、全磷浓度均随大气降雨量升高而降低,且雨季低于旱季,而全碳、全氮、全磷输入量均随大气降雨量升高而增大,且雨季高于旱季;楠木-喜树混交林、麻栎-喜树混交林和多树种人工混交林穿透雨、树干茎流、林冠截留差异小,随大气降雨量不断升高而增大,且雨季流量均高于旱季;楠木-喜树混交林、麻栎-喜树混交林和多树种人工混交林穿透雨、树干茎流TC、TOC、TN、TP浓度差异小且高于大气降雨,随大气降雨量升高而降低,雨季低于旱季,而穿透雨和树冠径流TOC输入量高于大气降雨,表现出淋溶作用,而DIC、TN、TP输入量低于大气降雨,表现出截留作用,且DIC、TOC、TN、TP输入量均随大气降雨量升高而升高,且雨季高于旱季。

姜林英[7](2019)在《亚热带次生林林冠截留特征及模拟研究》文中指出森林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组成部分,林冠截留在森林水文过程和森林生态系统服务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林冠截留改变了森林的水文过程,截留了部分降水,减缓了降雨直接降落时对土壤的冲击作用,从而减少了土壤中的养分流失。本文在2017年5月-2018年4月一整年的期间内,以亚热带地区3种典型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马尾松-石栎针阔叶混交林、南酸枣落叶阔叶林以及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系统比较3种次生林的林冠截留变化特征及差异,探讨林外大气降雨特征和林冠结构因素对林冠截留的调节作用,并对林冠截留进行模型模拟,为客观准确评价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降雨强度升高,林外降雨发生频率下降,两者呈负相关关系;林外降雨量与降雨强度成正相关关系,降雨强度越高,林外降雨量越大;降雨等级越高,林外降雨发生频率下降,两者呈负相关关系。研究期间内,一共记录了 132次降雨事件,累积降雨量为1398.5 mm。降雨量主要集中在5-6月份,累积降雨量为733 mm,占全年降雨量的52.75%。全年的降雨事件主要以小雨(<10mm)为主,占全年降雨事件次数的74%,其累积降雨量仅为全年总降雨量的15%。降雨强度<0.5 mm/h发生次数为77次,频率最高,占到全年总次数的58.33%,其累积降雨量仅为137.4 mm,占全年降雨量的9.82%。(2)3种次生林的穿透雨量与林外降雨量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随林外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树干茎流量和树干茎流率,与林外大气降雨量均也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随着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穿透雨量记录为: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845.725 mm,南酸枣落叶阔叶林790.825 mm和石栎-青冈常绿阔叶林624.58mm,全年穿透雨率分别为60.47%,56.55%和44.66%。全年树干茎流量分别为:9.71 mm、22.01 mm、15.99 mm,占全年降雨量的0.69%、1.57%、1.14%。(3)3种次生林的林冠截留量和林外降雨量之间存在着极显着的线性关系,林冠截留率和林外降雨量为幂函数关系。3种次生林的全年累积林冠截留量分别为:543.18mm、585.69mm、757.99mm,占到全年降雨量的38.84%、41.88%、54.2%。3种次生林的林冠截留率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4)3种次生林的降雨分配量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差异,在夏季,穿透雨量、树干茎流量和林冠截留量均高于其他季节。(5)马尾松-石栎针阔混交林和石栎-青冈林的林冠截留率和叶面积指数之间存在着正相关线性关系,两个林分的林冠截留率随着叶面积指数的增加而增加,R2均大于0.9,拟合相关性较高。(6)Gash模型模拟出的3种次生林林冠截留量均高于实际值,Gash模型主要受到参数:饱和林冠的平均蒸发速度E和林冠枝叶部分的持水能力S的影响,树干茎流系数Pt和树干持水能力St林冠截留对模拟结果影响较小。

宋丹丹[8](2015)在《林冠对降雨截留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林冠对降雨的截留作用不仅具有重要的水文学意义,而且还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在研究林冠截留降雨问题中,过去通常采用林冠截留量和截留率指标,最近又提出了林冠截留容量指标。本文主要对林冠截留容量的概念和确定方法进行阐述,对山东农业大学校园内的单棵雪松、长白山天然林和辽宁东部人工林的林冠(树冠)对降雨的截留作用进行评价,并结合实例同时对三个指标的特点及评价截留作用的效果进行对比。另外还建立了林冠截留容量的经验模型和半经验半理论模型并对其合理性及适用性进行了验证。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林冠截留容量是理想状态下的林冠截留量。按相同雨量下取最大值的方法,用实测降雨截留相关点据的上包线来近似代表林冠截留容量与降雨量的关系。截留容量不仅可以充分揭示林冠对降雨截留作用的大小,而且可以满足在不同林分之间进行比较的需要。(2)林冠截留容量符合降雨截留的一般规律。在雨量较小时,林冠对降雨的截留作用随降雨量的增大而增大;当降雨量增加到某一值后,林冠达到饱和,林冠对降雨的截留作用达到最大值,趋于稳定。(3)通过分析比较,人工林对小于28 mm的中小雨量截留作用较强,且随降雨量增加而增加较快,而天然林对小于28 mm的中小雨量截留作用较弱,但对大于28 mm降雨的截留作用较强,且天然林的饱和截留量大于人工林。而且得出,林冠枝叶空间分布越均匀,达到饱和截留容量的速度则越快;而饱和截留容量(截留容量的最大值)与林冠枝叶总量有关,林冠枝叶总量愈大,饱和截留容量就愈大。(4)截留容量与降雨量的关系可以用函数公式表达,其中的参数反映了林冠特征。用建立的经验模型和半经验半理论模型拟合截留容量与降雨量的关系效果都较好。经验模型中,参数k反映了关系曲线的弯曲度,这是由林冠层枝叶的空间分布均匀程度决定的;而参数I0反映的是林冠饱和截留量,取决于林冠枝叶总量的多少。半经验半理论模型中,参数W反映了林冠的饱和截留量,也取决于林冠枝叶总量的多少;参数H反映的是林冠达到饱和时的大气降雨量;参数β可由W与H的值来确定。

宋丹丹,王刚,刁艳芳,范世香[9](2016)在《林冠截留降雨研究指标的探讨》文中认为在研究林冠截留降雨问题中,过去通常采用林冠截留量和截留率指标,最近又提出了林冠截留容量指标。本文结合贡嘎山峨眉冷杉林截留降雨资料对林冠截留容量的概念和确定方法进行阐述,同时对三个指标的特点进行对比,对比结果表明采用截留容量指标是合理且可行的,此外截留容量不仅可以充分揭示林冠对降雨截留作用的大小,而且可以满足在不同林分之间进行比较的需要。同时,截留容量与降雨量的关系可以用函数公式表达,其中的参数反映了林冠特征。

刘芝芹[10](2014)在《云南高原山地典型小流域森林水文生态功能的研究》文中指出云南高原山地位于长江上游地区,在整个长江流域中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因水土流失、森林资源减少等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其土地利用格局和森林生态修复措施也日益引起重视。云南高原山地森林植物种类丰富多样,在涵养当地水源、净化水质、维护生态系环境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和保护长江上游云南高原山地生态环境是当前一项重要任务。以云南高原山地典型小流域头塘监测站主要植被类型华山松+云南松+马桑混交林、云南松+栓皮栎混交、水冬瓜林、云南松纯林及圆柏林为研究对象,以坡耕地和荒草地为对照,在分析典型小流域头塘监测站降雨特性的基础上,从森林植被的林冠层、枯落物层、土壤层三个垂直活动层次,采用相关性分析、回归分析、灰色关联法等分析方法,分析了林冠层截留、枯落物层持水、土壤入渗、土壤持水特性、地表径流等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对不同层次水文生态功能的影响,运用AHP法模型建立了不同类型林分水文生态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植被配置模式林分的水源涵养价值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将对指导云南高原山地森林生态的保护与建设、土地利用和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比较不同林分林冠层生态水文功能得到,华山松+云南松+马桑混交林为最好。5种不同林分林冠截留率大小顺序为华山松+云南松+马桑混交林(24.84%)>云南松+栓皮栎林(21.77%)>云南松纯林(20.80%)>圆柏(16.]]%)>水冬瓜(14.35%)。该地区5种森林类型林冠截留率与降雨量呈对数相关,对降雨量进行分级来比较截留率的变化也进一步表明,不同林分的林冠截留率随着降雨量级的增大而逐级减小。(2)通过不同林分枯落物层的生态水文功能的比较可知,以华山松+云南松+马桑混交林为最好。不同林分枯落物储量差异明显,华山松+云南松+马桑混交林的枯落物储量最大,为12.0t.hm-2,分别是云南松纯林、云南松+栓皮栎混交林、水冬瓜林、圆柏林地的1.51,1.68,2.24,2.75倍。枯落物年凋落量、最大持水量及有效拦蓄量大小排序与枯落物储量大小排序完全一致,5种林分枯落物最大持水率的变动范围在261.02%~401.03%之间;各林分的有效拦蓄量在7.13-37.66t.hm-2之间,相当于拦蓄0.71-3.77mm的降雨。5种林分中华山松+云南松+马桑混交林的拦蓄能力最强。这也充分说枯落物储量大的林分其最大持水能力也强。(3)比较不同林分土壤层的生态水文功能可知,以华山松+云南松+马桑混交林为最好。土壤的入渗性能层间变化差异较大,除了荒草地外,初渗率和稳渗率均以A层腐殖质层>B层淀积层>C层母岩;各林分土壤的初始入渗速率大小顺序为:华山松+云南松+马桑(14.93mm-min-1)>云南松+栓皮栎(6.2mm·min-1)>云南松纯林(5.75mm·min-1)>水冬瓜(4.06mm-min-1)>坡耕地(3.41mm·min-1)>圆柏(2.61mm·min-1)>荒草地(2.02mm-min-1),不同地类表层土壤的稳定与初始入渗速率表现出相同的规律。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均表明土壤理化性质中水稳性团聚体、自然含水率、总孔隙度、有机质、非毛管孔隙度、容重是影响渗透特性的主要影响因子。单位面积不同地类的有效蓄水量的大小排序为:华山松+云南松+马桑混交林(512.11t·hm-2·-1)>云南松+栓皮栎混交林(250.59t·hm-2·a-1)>云南松纯林(178.81t·hm-2·a-11)>水冬瓜(174.26t·hm-2·a-1)>圆柏林(147.66t-hm-2·a-1)>坡耕地(94.83t·hm-2·a-1)>荒草地(86.52t·hm-2·a-1)。(4)结合2001至2013年6-10月雨季的相关数据分析可知,年度径流深及总径流深大小规律均为:坡耕地>荒草地>圆柏林>水冬瓜林>云南松纯林>云南松+栓皮栎混交林>华山松+云南松+马桑混交林。不同森林类型的典型林分的径流系数从2001年到2013年都有降低的趋势,而荒草地和坡耕地的径流系数呈上升趁势。2013年全年的总地表径流量以坡耕地的最多,以华山松+云南松+马桑混交林的最少。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得出与径流系数关系最密切的是降雨量因子和60分钟最大雨强因子。通过回归分析,不同地类地表径流量和降雨量之间的关系用3次曲线方程模拟效果最好,模型均能通过F检验。运用SPSS相关系数法分析头塘监测站各地类产流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地表覆盖物的影响,结果表明径流系数与上述因素均呈负相关关系,大小排序为:郁闭度>枯落物储量>最大持水率>土壤有效蓄水量>非毛管孔隙灌度>初渗率。(5)运用层次分析法对影响森林水文生态功能的14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不同林分的水文生态功能综合评价量化得分排列顺序为:华山松+云南松+马桑混交林(0.981)>云南松+栓皮栎混交林(0.730)>云南松纯林(0.617)>水冬瓜林(0.514)>圆柏林(0.502)。(6)采用影子工程法将森林生态系统汛期调蓄洪峰的水文生态效益进行价值核算得到,流域内各林分类型调节洪峰的价值大小排序为:华山松+云南松+马桑混交林(8746.95元.hm-2)>云南松+栓皮栎混交林(4488.30元.hm-2)>云南松纯林(3359.55元.hm-2)>水冬瓜林(3025.35元.hm-2)>圆柏林(2594.10元.hm-2)。各森林类型水源涵养潜力都较大,在云南高原山地发挥着重要的生态和社会效益。

二、森林林冠对降雨量截留的实验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森林林冠对降雨量截留的实验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祁连山东段典型灌丛降雨再分配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森林水文学研究进展
    1.3 降水再分配过程
        1.3.1 林冠截留
        1.3.2 穿透雨
        1.3.3 茎干流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目标
    2.2 研究内容
    2.3 材料与方法
        2.3.1 研究区概况
        2.3.2 研究方法
    2.4 数据处理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结果分析
    3.1 高寒灌丛特征
        3.1.1 灌丛植株特征
        3.1.2 灌丛生物量特征
    3.2 灌丛外降水特征
        3.2.1 灌丛外次降水特征
        3.2.2 灌丛外降水时间分布特征
        3.2.3 灌丛外降水雨量级分布特征
    3.3 高寒灌丛降雨再分配特征
        3.3.1 冠层截留变化特征
        3.3.2 穿透雨量变化特征
        3.3.3 茎干流变化特征
        3.3.4 雨水汇集率特征
    3.4 高寒灌丛降雨再分配影响因素
        3.4.1 冠层截留与降雨量和灌丛特征的关系
        3.4.2 穿透雨与降雨量和灌丛特征的关系
        3.4.3 茎干流与降雨量和灌丛特征的关系
        3.4.4 雨水汇集率与降雨量和灌丛特征的关系
第四章 讨论
    4.1 降雨特征对灌丛降雨再分配的影响
        4.1.1 降雨特征对截留量和截留率的影响
        4.1.2 降雨特征对穿透雨和穿透雨率的影响
        4.1.3 降雨特征对茎干流和茎干流率的影响
    4.2 灌丛特征对灌丛降雨再分配的影响
        4.2.1 灌丛植物特征对截留量和截留率的影响
        4.2.2 灌丛植物特征对穿透雨和穿透雨率的影响
        4.2.3 灌丛植物特征对茎干流和茎干流率的影响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研究成果等
导师简介

(2)秦岭典型林分林冠层对大气降雨水质影响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森林水文研究综述
        1.2.1 森林对降水分配格局的影响
        1.2.2 森林与水质研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及试验地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概况
        2.1.2 气候条件
        2.1.3 植被特征
    2.2 试验地概况
第三章 天然降雨透过林冠层水化学物质浓度的变化过程
    3.1 试验设计
        3.1.1 试验布设与水样采集
        3.1.2 水样分析
        3.1.3 数据分析
    3.2 大气降雨及穿透雨水化学物质浓度变化过程
        3.2.1 p H值
        3.2.2 NH_4~+、NO_3~-
        3.2.3 K~+、Ca~(2+)、Mg~(2+)
        3.2.4 Pb、Zn、Cd
    3.3 小结
第四章 模拟不同pH降雨透过林冠层水化学物质浓度的变化过程
    4.1 试验设计
        4.1.1 模拟酸雨制备
        4.1.2 试验树种选择及树冠模型制作
        4.1.3 模拟降雨试验设计
        4.1.4 水样分析
        4.1.5 数据分析
    4.2 穿透雨水化学物质浓度变化过程
        4.2.1 pH值
        4.2.2 NH_4~+、NO_3~-
        4.2.3 K~+、Ca~(2+)、Mg~(2+)
        4.2.4 Pb、Zn、Cd
    4.3 讨论
        4.3.1 不同林分类型林冠层对雨水水化学物质浓度的影响
        4.3.2 林冠层对不同p H降雨水化学物质浓度的影响
        4.3.3 林冠层对降雨水质的影响过程
    4.4 小结
第五章 降雨透过林冠层水化学物质浓度随季节变化过程
    5.1 试验设计
        5.1.1 水样采集与保存
        5.1.2 水样分析
        5.1.3 叶样采集
        5.1.4 叶样养分含量测定
        5.1.5 数据分析
    5.2 穿透雨水化学物质浓度随季节变化过程
        5.2.1 p H值
        5.2.2 NH_4~+、NO_3~-
        5.2.3 K~+、Ca~(2+)、Mg~(2+)
        5.2.4 Pb、Zn、Cd
    5.4 水质变化过程中水化学物质的输入与输出
        5.4.1 大气降雨量与穿透雨量的关系模型
        5.4.2 水化学物质的输入与输出
    5.5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创新点
    6.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不同园林植物群落的冠层截留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水问题及海绵城市建设
        1.1.2 植物林冠截留的水文过程
        1.1.3 城市植物群落的林冠截留效益
    1.2 林冠截留的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植物群落截留特征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2.2 园林植物群落的林冠截留
        1.2.3 林冠截留的影响因素
        1.2.4 植物叶片截留特征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2.5 叶片截留的影响因素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样地及植物选择
    2.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2.3.1 不同植物叶片截留特征
        2.3.2 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冠层的截留特征
    2.4 技术路线
第三章 不同植物叶片截留特征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叶片截留特征
        3.2.2 叶片性状特征
        3.2.3 叶片截留与叶片性状的关系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冠层下的截留特征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降雨事件特征
        4.2.2 林冠截留过程与降雨特征的关系
        4.2.3 林冠截留与林冠特征的关系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果与结论
    5.2 讨论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4)川西林盘典型乔木冠层降雨截留研究 ——以三道堰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的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和内容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川西林盘相关研究
        1.3.2 植物冠层降雨截留研究
        1.3.3 小结
    1.4 研究思路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方法
        1.4.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理论知识背景
    2.1 川西林盘
        2.1.1 川西林盘的定义
        2.1.2 川西林盘的分布现状
        2.1.3 林盘的类型
        2.1.4 林盘的空间特征
        2.1.5 川西林盘的价值
    2.2 植物冠层降雨截留
        2.2.1 植物对雨水截留作用
        2.2.2 植物冠层截留的定义
        2.2.3 植物冠层截留评价指标
第三章 样地选择与实验方法
    3.1 调研范围
    3.2 调研对象
        3.2.1 样地基本情况
        3.2.2 选点依据
        3.2.3 乔木林地样本选择
    3.3 实验方法
        3.3.1 试验布置与观测方法
        3.3.2 观测时间
    3.4 数据整理与分析方法
        3.4.1 数据整理
        3.4.2 数据分析方法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分析
    4.1 春季结果分析
        4.1.1 乔木冠层降雨截留监测结果
        4.1.2 乔木冠层截留与降雨特征的分析
        4.1.3 乔木冠层截留与林地特征的分析
    4.2 夏季结果分析
        4.2.1 乔木冠层降雨截留监测结果
        4.2.2 乔木冠层截留与降雨特征的分析
        4.2.3 乔木冠层截留与林地特征的分析
    4.3 秋季结果分析
        4.3.1 乔木冠层降雨截留监测结果
        4.3.2 乔木冠层截留与降雨特征的分析
        4.3.3 乔木冠层截留与林地特征的分析
    4.4 冬季结果分析
        4.4.1 乔木冠层降雨截留监测结果
        4.4.2 乔木冠层截留与降雨特征的分析
        4.4.3 乔木冠层截留与林地特征的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四季林盘乔木冠层降雨截留综合分析
    5.1 四季林盘不同类型植物冠层降雨截留基本情况
    5.2 不同类型植物冠层截留降雨特征影响分析
        5.2.1 常绿阔叶植物冠层截留降雨特征影响分析
        5.2.2 落叶阔叶乔木冠层截留降雨特征影响分析
        5.2.3 落叶针叶乔木冠层截留降雨特征影响分析
    5.3 不同类型植物冠层截留林地特征影响分析
        5.3.1 不同类型植物冠层截留与叶面积指数的影响分析
        5.3.2 不同类型植物冠层截留与乔木种类的影响分析
    5.4 各植物类型冠层截留综合比较分析
    5.5 小结
结论
    研究成果
    林盘典型乔木冠层降雨截留生态效应的应用策略
    创新性及不足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研究成果

(5)北京山区不同树种的林冠截留特征研究及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森林水文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森林冠层水文过程研究
    1.4 林冠截留的影响因素
        1.4.1 降雨量对林冠截留的影响
        1.4.2 降雨强度对林冠截留的影响
        1.4.3 林分林冠结构对林冠截留的影响
        1.4.4 其它因子对林冠截留的影响
    1.5 林冠截留模型
    1.6 穿透雨与树干茎流研究进展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与地质地貌条件
        2.1.2 气候条件
        2.1.3 水文
        2.1.4 植被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概况调查
        2.2.2 林外降雨量的测定和收集
        2.2.3 林内穿透雨量的测定和收集
        2.2.4 树干茎流量的测定和收集
        2.2.5 林冠截留量计算
        2.2.6 叶面积指数的测定
        2.2.7 室内林冠模拟实验系统
        2.2.8 模拟降雨系统
        2.2.9 降雨试验设计
3 天然降雨条件下林冠的截留特征
    3.1 林外降雨特征
    3.2 穿透雨与林外降雨量的关系
    3.3 树干茎流量与林外降雨量的关系
    3.4 林冠截留量与林外降雨量的关系
4 人工降雨条件下模拟林冠的截留特征
    4.1 相同降雨量条件下,不同降雨强度对截留特征的影响
        4.1.1 模拟林冠穿透雨量特征
        4.1.2 模拟林冠树干茎流特征
        4.1.3 模拟林冠林冠截留特征
    4.2 不同降雨量条件下各模拟林冠的截留特征
        4.2.1 不同降雨量条件下模拟林冠穿透雨与降雨量的关系
        4.2.2 不同降雨量条件下模拟林冠树干茎流量与降雨量的关系
        4.2.3 不同降雨量条件下模拟林冠的截留量与降雨量的关系
    4.3 基于天然和人工降雨条件下的林冠截留试验对比分析
5 Gash解析模型模拟
    5.1 Gash模型的介绍
    5.2 模型参数的确定
        5.2.1 平均蒸发速率E
        5.2.2 林冠持水能力系数S
        5.2.3 自由穿透降雨系数p
        5.2.4 树干持水能力S_t和树干茎流系数p_t
        5.2.5 林冠饱和所需降雨量P'_G
    5.3 三树种林冠截留的模拟
    5.4 模型敏感性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6)华西雨屏区三种人工混交林林冠对降雨再分配及碳氮磷通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绪论
    2.1 森林生态系统水文作用
    2.2 森林林冠对降雨再分配的作用
    2.3 森林林冠降雨过程中的碳氮磷输入特征
    2.4 研究目的与意义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主要内容
    3.3 研究区域概况
        3.3.1 地理环境与气候特点
        3.3.2 物种及垂直分布规律
        3.3.3 技术路线
    3.4 研究方法
        3.4.1 试验区设置
        3.4.2 实验仪器设置
        3.4.3 雨量测定、样品采集及碳氮磷养分元素含量分析
        3.4.5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大气降雨特征
    4.2 降雨再分配特征
        4.2.1 穿透雨特征
        4.2.2 树干茎流特征
        4.2.3 林冠截留特征
        4.2.4 降雨再分配整体特征
    4.3 三种人工混交林林冠对降雨的再分配碳输入特征
        4.3.1 碳浓度动态变化
        4.3.2 碳输入特征
    4.4 三种人工混交林林冠对降雨的氮元素输入特征
        4.4.1 氮浓度动态变化
        4.4.2 氮输入特征
    4.5 三种人工混交林林冠对降雨的磷元素输入特征
        4.5.1 磷浓度动态变化
        4.5.2 磷输入特征
    4.6 林冠对碳氮磷的截留特征
5 讨论
    5.1 不同林分林冠对大气降雨的再分配作用
    5.2 不同林型林冠对大气降雨再分配过程中的碳输入特征
    5.3 不同林型林冠对大气降雨在分配过程中的氮输入特征
    5.4 不同林型林冠对大气降雨在分配过程中的磷输入特征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亚热带次生林林冠截留特征及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选题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降雨分配过程研究
        1.2.2 影响因子研究
        1.2.3 林冠截留模型研究进展
        1.2.4 中国不同森林类型林冠截留特征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2 研究地概况及研究方法
    2.1 研究地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降雨数据收集
        2.2.2 叶面积指数的测量
        2.2.3 林分因子的测量
        2.2.4 数据处理方法与统计分析
        2.2.5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林外降雨特征
        3.1.1 林外降雨月变化特征
        3.1.2 林外降雨等级特征
        3.1.3 林外降雨强度特征
        3.1.4 小结
    3.2 降雨分配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2.1 林外降雨量对降雨分配的影响
        3.2.2 降雨等级对降雨分配的影响
        3.2.3 降雨强度对降雨分配的影响
        3.2.4 降雨分配的季节变化差异
        3.2.5 林分特征对林冠截留的影响
        3.2.6 小结与讨论
    3.3 3种次生林林冠截留模拟
        3.3.1 Gash模型简介
        3.3.2 参数获取
        3.3.3 模拟结果
        3.3.4 参数敏感性分析
        3.3.5 小结和讨论
4 结论
5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8)林冠对降雨截留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1.2.1 林冠对降雨截留评价指标
        1.2.2 影响林冠截留的因素
    1.3 林冠截留模型
        1.3.1 经验模型
        1.3.2 理论模型
        1.3.3 半经验半理论模型
    1.4 技术路线
    1.5 本论文创新之处
2 研究内容
    2.1 截留容量概念的提出
    2.2 截留容量的近似确定方法
    2.3 截留容量的特点
    2.4 截留容量模型的建立
        2.4.1 莱因斯利经验公式
        2.4.2 半经验半理论公式
    2.5 研究实例概况与研究方法
        2.5.1 研究一(单棵雪松)
        2.5.2 研究二(长白山天然林)
        2.5.3 研究三(辽宁东部人工林)
3 结果与分析
    3.1 雪松树冠截留容量的研究
        3.1.1 树冠截留容量分析
        3.1.2 截留容量公式拟合
    3.2 天然林林冠截留容量的研究
        3.2.1 林冠截留容量分析
        3.2.2 截留容量公式拟合
    3.3 人工林林冠截留容量的研究
        3.3.1 林冠截留容量分析
        3.3.2 截留容量公式拟合
    3.4 两种林分林冠对降雨截留容量的对比
    3.5 对三种林冠降雨截留研究指标的讨论
        3.5.1 林冠截留量
        3.5.2 林冠截留率
        3.5.3 林冠截留容量
4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5 参考文献
6 致谢
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林冠截留降雨研究指标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林冠截留量
2 林冠截留率
3 林冠截留容量
    3.1 基本概念
    3.2 截留容量的应用
        实例一概况及观测方法[16]:
        实例二概况及观测方法[17]:
        实例三概况及观测方法[18]:
4 讨论
5 结论

(10)云南高原山地典型小流域森林水文生态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降水特征研究进展
        1.2.2 森林水文生态功能研究进展
        1.2.3 森林水文生态效益评价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质地貌特征
        2.1.2 气候特征
        2.1.3 水文特征
        2.1.4 土壤特征
        2.1.5 植被特征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地布设
        2.2.2 试验方法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研究区降雨特征及林冠层水文生态功能研究
    3.1 降雨特征分析及产流过程中的降雨变化
        3.1.1 降雨特征分析
        3.1.2 研究区的降雨类型分析
        3.1.3 坡面产流过程中的降雨变化
    3.2 不同林分林冠层水文生态功能研究
        3.2.1 林冠降雨截留能力比较
        3.2.2 林冠截留率与降雨量的回归关系
        3.2.3 林内穿透雨特征
        3.2.4 林冠最大容水量
        3.2.5 林冠对典型次降雨在时间上的分配过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典型森林不同林分枯落物层贮量及蓄水特征
    4.1 枯落物归还量动态变化
    4.2 枯落物储量
    4.3 枯落物持水能力研究
        4.3.1 枯落物最大持水量
        4.3.2 枯落物有效拦蓄量
    4.4 枯落物层的持水过程分析
        4.4.1 枯落物层持水量与浸水时间的关系
        4.4.2 枯落物吸水速率与浸水时间的关系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层水文生态功能研究
    5.1 土壤物理特性
        5.1.1 土壤容重特征
        5.1.2 土壤孔隙度特征
        5.1.3 土壤有机质质量分数
    5.2 林地土壤水分入渗
        5.2.1 不同森林类型典型林分的土壤渗透能力比较
        5.2.2 不同森林类型典型林分土壤入渗过程比较
        5.2.3 土壤渗透性垂直变化规律分析
        5.2.4 入渗模型的选择与分析
    5.3 渗透特性影响因子分析
        5.3.1 影响因子相关分析
        5.3.2 影响因子主成分分析
    5.4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涵蓄水分能力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坡面尺度森林群落产流产沙研究
    6.1 地表径流特征分析
        6.1.1 降雨量等级与地表产流的关系
        6.1.2 地表产流总量变化
        6.1.3 地表径流的月动态
        6.1.4 地表径流的方差分析
    6.2 坡面产流影响因素分析
        6.2.1 降雨因子对头塘监测站各地类产流的影响
        6.2.2 地被物及土壤理化特性对产流的影响
    6.3 坡面产沙特征分析
        6.3.1 不同地类坡面产沙量比较
        6.3.2 产沙量与降雨量的关系
        6.3.3 产沙量与产流量的关系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不同森林类型水文生态功能综合评价
    7.1 水文生态功能效益评价方法
        7.1.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7.1.2 数据处理
    7.2 不同森林类型水文生态功能效益评价
        7.2.1 原始数据确定
        7.2.2 林冠层生态水文功能评价
        7.2.3 枯落物层生态水文功能评价
        7.2.4 土壤层生态水文功能评价
        7.2.5 不同林分水源涵养功能综合评价
    7.3 不同森林类型水文生态功能价值评价
        7.3.1 不同森林类型林冠层水文生态功能定量评价
        7.3.2 不同森林类型枯落物层的水文生态功能定量评价
        7.3.3 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层的水文生态功能定量评价
        7.3.4 不同森林类型水文生态效益价值核算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四、森林林冠对降雨量截留的实验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祁连山东段典型灌丛降雨再分配特征研究[D]. 张雪.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2]秦岭典型林分林冠层对大气降雨水质影响过程研究[D]. 高晓晓.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不同园林植物群落的冠层截留特征研究[D]. 孙雅婕.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4]川西林盘典型乔木冠层降雨截留研究 ——以三道堰镇为例[D]. 王倩.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北京山区不同树种的林冠截留特征研究及模拟[D]. 高柳威.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6]华西雨屏区三种人工混交林林冠对降雨再分配及碳氮磷通量的影响[D]. 蒋龙. 四川农业大学, 2019
  • [7]亚热带次生林林冠截留特征及模拟研究[D]. 姜林英.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9(01)
  • [8]林冠对降雨截留作用的研究[D]. 宋丹丹. 山东农业大学, 2015(04)
  • [9]林冠截留降雨研究指标的探讨[J]. 宋丹丹,王刚,刁艳芳,范世香.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 [10]云南高原山地典型小流域森林水文生态功能的研究[D]. 刘芝芹.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林冠截雨试验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