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亿元建设嘉陵江航道

254亿元建设嘉陵江航道

一、254亿元打造嘉陵江水道(论文文献综述)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1](2022)在《关于重庆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文中研究说明各位代表: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2年计划草案提请大会审查,并请各位政协委员提出意见。一、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2021年是党和国家历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也是重庆发展进程中不平凡的一年。一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

重庆市人民政府[2](2021)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文中研究指明渝府发[2021]30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现将《重庆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10月9日重庆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目录

重庆市人民政府[3](2021)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十四五”建设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文中指出渝府发[2021]12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现将《重庆市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十四五"建设规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4月27日重庆市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十四五"建设规划(2021—2025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

重庆市人民政府[4](2021)在《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文中指出渝府发[2021]6号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已经市第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2月10日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刘诗意[5](2020)在《广元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及优化研究》文中提出旅游景区作为旅游业核心吸引物之一,是旅游者产生旅游活动的主要场所,其空间结构是区域旅游空间结构的基础。近年来,旅游业大力推行全域旅游发展模式,截至2018年底,广元市旅游景区总数达40家,位列四川省市域层面第二名,高级别旅游景区达50%,合理的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对广元市旅游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有着一定的积极作用,合理规划景区结构和区域资源要素整合,对广元市旅游业提档升级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的研究进行整理分析,借鉴前人的相关研究成果和理论,对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及其相关概念进行界定。以广元市旅游景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对其空间结构进行分析,首先从旅游景区的发展过程中,纵向运用GIS对广元市2010年、2015年、2018年3个阶段旅游景区的时空演变过程进行分析。在此之上,运用最邻近指数R、ARCGIS、规模度指数Gi、地理集中指数G、基尼系数G、不平衡指数H、α指数、β指数、通达度指数Ai、地理联系率G等多种地理学方法横向、定量分析2018年截面上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特征,包括旅游景区分布类型、分布密度、集中程度、离散程度、均衡程度、景区交通连接度和通达度、景区与依托城镇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时间维度上,广元市自2006年开始出现A级旅游景区,主要经过平缓增长期(2006-2010年)和快速增长期(2011-2018年)两个时期,重心在东经105°48′—105°50′,北纬32°18′—32°22′之间移动,经纬度上移动距离差异不大,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模式主要经过从增长极到极核式空间结构模式到“点—轴”式空间结构模式的变化过程。空间纬度上,2018年广元市旅游景区整体分布类型为均匀性,但在县区分布上多为凝聚型,旅游景区数量分布最多在苍溪县、利州区,分布密度由高到低为利州区、苍溪县、朝天区、青川县、昭化区、旺苍县、剑阁县。各景区之间的连接度和通达度较差,空间联系性较弱,尚未形成较为完善的交通网络;旅游景区以县区城镇为中心随距离增大而数量减小,90%以上的旅游景区集中分布在在距县区中心30km之内,城镇与景区之间的联系度较好。在此基础上,对广元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问题进行总结分析,结合广元市旅游资源分布、景区空间结构影响因素,构建了“一环一核两带五圈”的景区空间结构,并提出全域新视角开发资源,完善旅游景区布局;完善旅游交通设施,提高景区之间的连通性;缩小县区经济差异,有效助力景区发展;整合旅游景区资源,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加强内外景区交流合作,区域联动发展等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策略,以优化广元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推动广元市旅游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刘子龙[6](2020)在《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法律规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的战略定位,要求针对长江流域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应秉持系统性、整体性思维,要求针对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保护保育等不同诉求之间的关系进行统筹协调、综合平衡。进而逐步形成契合于“三律”(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要求、和谐有序、绿色可持续的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格局。然而,受制于传统的,呈现出离散化、割裂化特征的权利(力)理论,并基于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快速推进的大趋势、大背景,以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为核心内容的各类权利(力)之间发生冲突的风险和几率正不断增大,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的冲突也由此而不断加剧和凸显。鉴于此,本文研究试图从方法论的视角切入,在充分揭示长江流域水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之间冲突现状的基础上,提炼出法学问题——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进而深入剖析冲突产生的方法论根源——还原主义方法论。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的提出、论证整体主义方法论的优越性及法学意蕴,并引入与整体主义方法论具有内在一致性的价值排序理论。在整体主义方法论、价值排序理论的指引下,探索实现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新路径。本研究的行文架构主要由五章构成,各章的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揭示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现状图景及问题。首先,廓清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范畴,明确研究的边界,着重阐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缘起、内涵、类型及意义。其次,基于“冲突——权利冲突——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这一逻辑思路,一步步聚焦于涉水权利冲突。并根据功能维度、价值维度、资源维度(流域典型性)对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进行类型化梳理。第三,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构造、涉水权利的配置、涉水权利间关系这三个维度揭示出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产生的法律原因,即涉水权利构造的不完备、涉水权利配置的离散性、涉水权利关系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挖掘冲突产生的方法论根源——还原主义方法论。最后,从法律理性、生态理性、风险理性三个维度揭示出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基本诉求。第二章探究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首先,在前章已揭示出还原主义方法论是造成涉水权利冲突的根源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还原主义方法论的合理性及局限性。针对还原主义方法论局限性之克服,提出整体主义方法论。并对整体主义方法论的优越性及法学内涵进行阐释。其次,阐释价值排序的理论内涵,通过分析价值排序理论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契合性,以论证引入价值排序理论的正当性、合理性。并基于价值排序理论,明晰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新价值排序,凸显生态价值的重要性。最后,基于整体主义方法论和价值排序理论,在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构造中融入和谐价值与安全价值,以破解涉水权利构造的不完备和割裂性;在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配置中确立综合模式,以破解涉水权利配置的离散性;在对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关系属性的理解中引入环境法律关系理论,以破解涉水权利关系的局限性。第三、四、五章则是分别针对极具长江流域典型性的三个冲突: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所进行的类型化、流域典型性、冲突产生机理的分析,以及对因应的冲突规制路径所进行的探析。具体内容如下:第三章从类型化的角度将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界定为长江流域涉水生存权与长江流域涉水发展权冲突、生命支撑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与经济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而就该冲突的流域典型性而言,则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冲突、冲突所为围绕的核心客体——流域水环境容量的重要性这两个维度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就该冲突产生的机理而言,则揭示出流域水污染防治与区域排污权在制度设计、运行过程中存在明显断裂,未形成有效的协调与衔接,进而导致流域水污染防治无法有效约束、控制区域的排污行为。由此揭示出冲突化解的核心制度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理论基础,提出生存安全价值优先的冲突化解理念,并针对冲突产生的机理和冲突化解的制度需求,提出因应的制度设计——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最后,通过对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进行实证分析,以发现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完善改进该制度。第四章从类型化的角度将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界定为长江流域涉水发展权之间的冲突、经济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之间的冲突。而就该冲突的流域典型性而言,则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行业冲突、冲突所围绕的核心客体——流域水量的重要性这两个维度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就该冲突产生的机理而言,则揭示出不同行业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而对流域控制性水库进行离散化、割裂化的调度,从而导致对流域水量的割裂化利用,结果导致冲突的产生。由此揭示出冲突化解的核心制度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提出统筹协调的冲突化解理念,并针对冲突产生的机理和冲突化解的制度需求,提出因应的制度设计——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最后通过对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进行实证分析,以发现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完善改进该制度。第五章从类型化的角度将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界定为长江流域涉水发展权与长江流域涉水环境权冲突、经济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与生态功能型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而就该冲突的流域典型性而言,则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空间冲突、冲突所围绕的核心客体——流域水域空间的重要性这两个维度进行了论证和阐释。就该冲突产生的机理而言,则揭示出伴随着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确立,水生态空间的恢复和拓展诉求日益凸显,由此对传统渔业养殖空间产生了明显的挤压和侵蚀,结果引发冲突的产生。由此揭示出冲突化解的核心制度需求。在此基础上,结合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提出生态优先的冲突化解理念,并针对冲突产生的机理和冲突化解的制度需求,提出因应的制度设计——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最后,通过对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证分析,以发现制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以完善改进该制度。

况照笙[7](2018)在《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布局及航运适应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长江是世界上通航量最大的河流,是我国西部内陆腹地与沿海地区的重要交通纽带,依托长江黄金水道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因此研究分析长江航运物流与上游地区产业的适应性并提出发展战略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在系统分析长江上游地区沿江产业合理布局和航运物流现状基础上,研究产业布局与航运物流的适应性。1、通过对长江上游地区产业状况的分析,发现三省一市地区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三省一市工业化发展水平处于中期或向中期过渡阶段;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外贸结构逐步优化;产业发展趋同化,互补性不强等特点。2、在对长江上游地区综合物流体系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长江上游地区综合运输体系与物流发展耦合度分析模型。通过分析认为,近年长江上游地区综合运输体系与物流体系耦合协调发展度呈逐年上升趋势;综合运输体系与物流发展逐步匹配,整体呈协调发展趋势。3、通过对地区产业和物流的分析,开展了长江上游地区产业规划和物流量预测。预计2020年物流量将达到63.2亿吨,2020年至2030年三省一市物流量增速将放缓至4%,预计2030年物流量将达到93.6亿吨。其中2020年三峡过闸货运需求在2亿吨左右、2030年三峡过闸货运需求在3亿吨左右。4、针对以上研究成果,建立了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布局与航运物流适应性的层次分析法(AHP)和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并对长江上游三省一市基础设施、航道保障能力、三峡船闸过闸、港口吞吐能力、船舶运输能力、航运服务能力等方面的适应性进行了详细的探讨。5、针对研究的成果,提出了保障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布局与航运物流适应发展的建议。

李汶桐[8](2018)在《金牛道广元段遗产旅游资源评价与保护性开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金牛道广元段东北-西南纵向分布于四川广元境内的朝天区、利州区、昭化区及剑阁县,是古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蜀道南段修凿时间最早的道路,在较长历史时期内一直作为官方驿道使用。广元段道路在交通、军事、文化交流、经济、政治等方面均是秦蜀古道体系中较为典型的代表段落。另外,该段道路所处地理环境尤为艰险,是多学科研究的理想场所,极具保护性开发价值。本文对研究区内遗产旅游资源的保护性开发研究从遗产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与保护现状入手,通过构建遗产旅游资源综合评价体系,着力于如何科学保护与合理分级开发以达到综合效益的最佳平衡,以促进遗产资源的有效保存和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本文在充分分析研究区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沿革、遗产旅游资源的同时,再通过对国内外关于遗产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研究进行梳理学习,从而对研究区内遗产旅游资源的分布特征、评价方法、保护对象的确定与分级区划,进行保护性开发研究做了大量工作。通过系统梳理研究,本文将研究区内主要遗产旅游资源划分为6个主类24个亚类63个构成要素及众多代表景点,并结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关于遗产资源评价的《操作指南》及层次分析法,对研究区内的遗产资源分别进行了定性和定量评价,确定主要遗产旅游资源的等级,结合从遗产分布的聚散程度提出了金牛道广元段遗产范围内遗产旅游资源的主要保护对象有驿道遗存、植被、建构筑物、古遗址、石窟石刻、墓葬遗产资源等在蜀道遗存中具有代表性的资源。并按照“严格缓冲区,重点保护遗产区,特殊保护核心遗产区,使区域内遗产旅游资源得以永续利用”的原则,通过遗产分布特点,向外扩展划分为核心遗产区、遗产区、缓冲区三级,分级提出保护利用措施,以达到全面保护蜀道遗产旅游资源的目的。此外,各遗产区在保护的基础,围绕研究区保护与开发的主要任务,构建起“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功能维度”相结合的多元化遗产旅游保护性开发模式。

张涛[9](2017)在《基于流域生态安全理念的多尺度城市防洪排涝研究 ——以嘉陵江流域为例》文中指出在快速城镇化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平衡关系不断被打破,尤其在山地流域这种用地条件破碎,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其地形、地貌,江河的产、汇流条件及水域的水质等发生了显着变化,导致流域沿线城市洪涝灾害频发,损失严重。目前针对山地流域城市洪涝灾害的问题,人们对防洪系统工程化更为关注,而就灾害形成进程中的全流域宏观因素方面而言,尚未对此进行深入分析,欠缺系统的减灾、防灾调控措施,尚未能够深入针对城市洪涝灾害的特点、性质、规律等开展分析工作。本文即以流域综合防灾这一方面作为切入点,将生态安全格局理论、城市水文学以及BP神经网络分析方法相结合。从宏观流域、中观城市和微观场地三个层面分析用地硬化及河道人工化对流域景观形态特征、结构的干扰,由此对引发城市洪涝灾害的地貌、水系形态特征等进行分析。并以此作为基础,对量化调控管理流域防灾的模式进行总结,即结合科学调控实现合理开发以及利用,减少灾害,打造包含景观美学、防灾等诸多功能的流域系统。本文结合嘉陵江流域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尺度的具体防洪排涝规划案例进行分析,将流域和城市区域内的每条河道都抽象成外围整体流域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小流域)。这些小流域与嘉陵江流域内其他外围江河水域之间互联从而形成一个整体流域系统。通过分析嘉陵江流域整体水循环系统的变迁及城市洪涝灾害的发生机理,探讨通过保护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护城市水自然循环、利用雨洪的场地景观设计的三级防洪排涝策略,为嘉陵江流域城市防洪排涝能力的提升提出相应的规划与建设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首先从我国面临的雨洪内涝灾害呈现频发、多发及易发趋势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缘起,由此引申出研究对象及特点、研究目的及意义,并针对我国城市发展中传统的雨水处置方式与水资源、水循环系统、生态环境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简要地梳理了发达国家近年来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一些典型的雨洪管理理念和相关体系,并从研究尺度、控制目标、核心内涵、技术措施等层面比较分析了这些体系的特点,总结了发达国家及我国在城市发展中形成的新的雨洪管理理念、管理经验和科研成果,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框架,制定了相应的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第二章:概念建立与方法体系。阐述了对山地流域城市防洪排涝的认识,并对山地流域城市防洪排涝的重点内容进行辨析,深入阐释了“山地城市”、“生态格局”和“流域”三大概念的多元内涵,并提出基于山地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城市防洪排涝研究方法体系,界定了研究城市防洪排涝的“宏观流域、中观城市、微观场地”三种尺度,融入基于GIS的流域汇流分析和城市汇水单元分析的水文学相关理论方法,提出以宏观尺度的流域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为系统指导,以中观尺度的城市水系优化与生态修复为控制导则,以微观尺度的场地生态化建设为实践路径,建立完整的基于山地流域生态安全理念的城市防洪排涝规划体系。第三章:机制研究与调研分析。基于嘉陵江流域历史洪涝灾害和近期洪涝灾害的统计研究,研究了嘉陵江流域城市洪涝灾害的概况,并结合灾害学、气象学与水文学相关理论,从嘉陵江流域暴雨及水文特性、洪涝灾害特点、致灾因子、孕灾环境等角度分别分析了嘉陵江流域城市洪涝灾害的成因及特征,最后结合嘉陵江流域实地调研和统计数据分析,分别从流域尺度、城市尺度和场地尺度分别分析了嘉陵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城市内部水系以及场地雨洪系统设计出现的问题,并剖析了现状治水工程措施与理念的不足之处。第四章:策略研究与规划干预。基于流域生态安全理念分别从宏观流域、中观城市和微观场地三个层面研究了嘉陵江流域城市防洪排涝策略,提出通过保护宏观流域生态系统稳定性、维护中观城市水自然循环、利用微观场地进行雨洪微循环设计的三级防洪排涝策略,可以有效地防范和化解城市洪涝灾害,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多尺度的防洪排涝具体规划措施。第五章:案例实证研究。选取宏观流域、中观城市及微观场地三个不同尺度的规划实际案例,结合嘉陵江流域地区地形地貌特征和水文气候特征以及区域城市建设特点,具体剖析了如何通过从多尺度优化全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尺度的防洪排涝规划和管理措施,以最终达到预防和减轻城市洪涝灾害的效果。第六章:研究结论与展望。总结了全文的研究成果,归纳研究结论与创新点,并且结合最新技术成果探讨研究的未来展望。

王光伟[10](2017)在《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文中提出嘉陵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条支流,自古以来便是城市的发源地,其发源自秦岭以北的宝鸡市凤县,多年未曾有较大的改道,因此,其沿岸的城市大多具有悠久的历史。嘉陵江呈扇形结构,自北向南流经的主要城市有宝鸡、汉中、广元、南充、重庆等,千百年来,嘉陵江冲击出的肥沃土地滋养了沿岸的居民,塑造了特别的流域人居环境。嘉陵江流域自然人文资源丰富,城市文化底蕴浓厚,城市形态特征明显。在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今天,流域生态环境统筹协调,城市空间形态健康发展是影响流域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自“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以来,西部地区尤其是以嘉陵江为代表的流域城市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嘉陵江流域的战略地位凸显。然而,对流域城市的特殊性认识不足,导致城市建设中出现了空间拥挤不堪,城市无序蔓延,生态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最终导致嘉陵江流域城市的发展出现问题。为了应对当前的危机,导师提出了“嘉陵江流域城市人居环境研究”系列课题研究,研究分为六大板块,包括城市空间形态、经济发展与城镇体系、城镇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城市防灾减灾、绿色基础设施(GI)等,各版块相互独立又互相联系。这一研究通过对流域城市建设理论的探索,为我国的滨河城市建设理论添砖加瓦。城市空间形态是城市在变化过程中的重要表现,不同资源禀赋,不同历史文化沉淀,不同流域区段,不同地形地貌上的城市空间形态的空间构成要素不同,要素间的组合方式各异,要素形成的功能结构有别,这也就导致了城市的演变机制各不相同,演变轨迹和演变趋势有所区别,以嘉陵江上中下游丰富的城市空间形态作为案例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基于这样的背景,论文承担了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的研究,对嘉陵江流域城市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的城市空间形态进行研究,以上中下游沿岸的近80个城市为案例,结合嘉陵江流域上中下游水文,地质,生态等不同的自然禀赋条件,选择多个流域流量大小不同,土壤植被差异,城河关系迥异,城市化进程不同的城市,运用传统形态学和史料分析方法等,分析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受嘉陵江流域影响和互动关系,提出沿岸城市空间形态优化发展的对策建议。论文研究分七章:第一章为绪论,整理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作为本文的理论支撑,搭建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二章为嘉陵江流域城市整体概述。从嘉陵江地区城市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两个方面对嘉陵江流域城市进行分类概述。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结构相似,从城市发展阶段的特征划分为:古代时期、近代时期和现代时期,就各时期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的特征进行分析:1)论述各时期嘉陵江流域城市发展的背景和城市发展整体概述;2)以图示化的方法历史性的分析典型城市空间形态;3)总结各时期城市空间形态的要素种类及其特征;4)总结出各时期城市空间形态要素的特征、结构特征、影响因子与动力机制。第六章为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特征综合与优化调控。首先总结了流域城市空间形态主要的演变轨迹与趋势,在此基础上剖析其内在的逻辑,最后就现状问题提出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优化的策略和建议。第七章为结论与展望。对论文的观点进行总结,提出论文的创新点和在写作中遇到的困难及不足,展望未来研究的方向与重点。

二、254亿元打造嘉陵江水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54亿元打造嘉陵江水道(论文提纲范文)

(5)广元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及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1.2.2 广元市旅游空间结构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旅游景区
        2.1.2 旅游空间结构
        2.1.3 旅游景区空间结构
    2.2 理论基础
        2.2.1 “核心-边缘”理论
        2.2.2 增长极理论
        2.2.3 “点—轴”系统理论
        2.2.4 网络空间结构理论
第3章 广元市旅游景区发展条件及时空演变分析
    3.1 旅游景区空间发展条件
        3.1.1 区位条件分析
        3.1.2 自然环境分析
        3.1.3 人文环境分析
    3.2 广元市旅游发展现状分析
    3.3 广元市旅游景区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3.3.1 广元市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历程演变
        3.3.2 广元市旅游景区时空演变特征分析
第4章 广元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特征分析
    4.1 广元市旅游景区概况
    4.2 广元市旅游景区总体分布
        4.2.1 旅游景区空间分布类型
        4.2.2 旅游景区空间分布密度
    4.3 广元市旅游景区分布特征
        4.3.1 旅游景区分布集中程度
        4.3.2 旅游景区空间离散程度
        4.3.3 旅游景区空间均衡程度
    4.4 旅游景区交通网络空间结构
        4.4.1 连接度分析
        4.4.2 通达度分析
    4.5 旅游景区与依托城镇相关性分析
        4.5.1 旅游景区与依托城市距离
        4.5.2 旅游景区与依托城市联系率
第5章 广元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问题及优化策略
    5.1 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发展问题
        5.1.1 空间分布层面
        5.1.2 空间网络结构层面
    5.2 旅游景区空间结构优化策略
        5.2.1 旅游景区优化原则
        5.2.2 旅游景区空间布局优化
        5.2.3 旅游景区空间优化策略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6)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法律规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的现状与评述
    四、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现状与问题
    第一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范畴的界定
        一、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缘起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阐释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类型
        四、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意义
    第二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廓清
        一、“冲突”与权利冲突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阐释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类型
    第三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理论溯源与规制诉求
        一、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原因分析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理论根源:还原主义方法论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诉求
第二章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 方法论转换:从还原主义方法论到整体主义方法论
        一、还原主义方法论的阐释与评析
        二、还原主义方法论局限性之克服:整体主义方法论
        三、整体主义方法论的优越性
    第二节 价值论调整:从旧价值排序到新价值排序
        一、价值排序的理论阐释
        二、价值排序与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契合性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的新价值排序
    第三节 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规制的实现
        一、长江流域涉水权利构造的价值拓展
        二、长江流域涉水权利配置的模式选择
        三、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关系的属性界定
第三章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规制
    第一节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分析
        一、基于功能与价值视角的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类型化分析
        二、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流域典型性分析
        三、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产生的机理
    第二节 长江流域水污染防治权与排污权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冲突化解理念:生存安全价值优位
        二、核心制度需求: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
        三、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设计
    第三节 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实证分析
        一、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现状
        二、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三、长江流域省界断面水质监测制度的完善
第四章 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规制
    第一节 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分析
        一、基于功能与价值视角的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类型化分析#
        二、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流域典型性分析
        三、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产生的机理
    第二节 长江流域航运开发利用权与水能开发利用权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冲突化解理念:统筹协调
        二、核心制度需求: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
        三、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设计
    第三节 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实证分析
        一、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现状
        二、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三、长江流域控制性水库联合调度制度的完善
第五章 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规制
    第一节 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分析
        一、基于功能与价值视角的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类型化分析
        二、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流域典型性分析
        三、长江流域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产生的机理
    第二节 渔业养殖权与生态用水权冲突的破解路径
        一、冲突化解理念:生态优先
        二、核心制度需求: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
        三、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设计
    第三节 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实证分析
        一、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现状
        二、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三、长江流域生态补偿制度的完善
结论:新时代长江流域法治的突破与转向
参考文献
致谢

(7)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布局及航运适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
        1.2.1 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研究
        1.2.2 长江上游地区综合运输体系与物流发展耦合度研究现状
        1.2.3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布局及航运物流适应性研究现状
        1.2.4 交通运输系统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定义
    1.3 适应性分析方法的选取
        1.3.1 层次分析法
        1.3.2 灰色关联分析
        1.3.3 人工神经网络
        1.3.4 模糊综合评价法
        1.3.5 主成分分析法
        1.3.6 数据包络分析
        1.3.7 适应性分析方法的选取
    1.4 研究内容及主要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发展现状
    2.1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发展现状
        2.1.1 长江上游三省一市宏观经济指标及发展态势
        2.1.2 长江上游地区三省一市产业发展情况
    2.2 长江上游地区资源分布现状
        2.2.1 重庆
        2.2.2 四川
        2.2.3 云南
        2.2.4 贵州
    2.3 长江上游地区航运物流关联度较高产业发展现状
        2.3.1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2.3.2 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
        2.3.3 化学原料和化学品制造业
        2.3.4 非金属矿物制品业
        2.3.5 煤炭开采和洗选业
        2.3.6 黑色金属采选业
        2.3.7 非金属矿采选业
    2.4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发展特点
        2.4.1 三省一市地区第二、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
        2.4.2 三省一市工业化发展水平处于中期或向中期过渡阶段
        2.4.3 外向型经济发展迅猛,外贸结构逐步优化
        2.4.4 产业发展趋同化,互补性不强
    2.5 小结
第三章 长江上游地区综合物流体系现状
    3.1 长江上游地区综合运输体系现状
        3.1.1 水路运输
        3.1.2 铁路运输
        3.1.3 公路运输
    3.2 长江上游地区物流发展现状
        3.2.1 长江上游地区三省一市货运量发展现状
        3.2.2 长江上游地区三省一市货物周转量发展现状
        3.2.3 物流发展主要特点
    3.3 长江上游地区综合运输体系与物流发展耦合度分析
        3.3.1 分析评价模型
        3.3.2 长江上游地区综合运输体系与物流体系的耦合发展评价分析
    3.4 小结
第四章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规划和物流量预测
    4.1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发展形势
        4.1.1 长江上游地区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4.1.2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发展形势分析
    4.2 长江上游地区交通发展趋势
    4.3 长江上游地区物流需求分析
    4.4 三峡过闸货运需求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布局与航运物流适应性评价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5.1.2 指标体系建立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5.2 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与航运发展适应性评价
        5.2.1 层次分析法(AHP)方法介绍
        5.2.2 层次结构模型与等级划分表
        5.2.3 测量指标的量化
        5.2.4 判断矩阵构造与权重计算
        5.2.5 适应性计算与结果分析
    5.3 适应性评价结果验证与分析
        5.3.1 层次分析法的局限性
        5.3.2 DEA C2R模型原理
        5.3.3 基于DEA的适应性评价模型
    5.4 评价分析
        5.4.1 区域差异性分析
        5.4.2 航运与经济适应性的未来情景预测
    5.5 航运物流与产业布局适应性的主要结论
    5.6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对策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8)金牛道广元段遗产旅游资源评价与保护性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遗产与遗产旅游
        1.2.2 旅游价值与评价
        1.2.3 遗产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
        1.2.4 蜀道研究现状
        1.2.5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研究区概况
    2.1 区位条件分析
        2.1.1 地理区位
        2.1.2 旅游区位
    2.2 自然地理条件
        2.2.1 地质条件
        2.2.2 气候条件
        2.2.3 水文条件
        2.2.4 生物特征
    2.3 历史沿革
第3章 研究区遗产旅游资源构成与评价
    3.1 旅游资源构成
        3.1.1 遗产旅游资源分类
        3.1.2 遗产旅游资源分类描述
    3.2 遗产旅游资源定性评价
        3.2.1 文化传播价值
        3.2.2 社会价值
        3.2.3 比较价值
    3.3 遗产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3.3.1 评价方法
        3.3.2 构建评价指标
        3.3.3 确定指标权重
        3.3.4 综合评价总结
第4章 遗产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研究
    4.1 保护现状
        4.1.1 文物保护单位认定
        4.1.2 保护体系构建
        4.1.3 综合保护
    4.2 保护范围划定
        4.2.1 生态康养旅游发展现状划定依据与思路
        4.2.2 遗产资源保护分区
        4.2.3 分级保护措施
    4.3 保护性开发模式
        4.3.1 时间维度
        4.3.2 空间维度
        4.3.3 功能维度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附录 A

(9)基于流域生态安全理念的多尺度城市防洪排涝研究 ——以嘉陵江流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缘起
        1.1.1 我国雨洪内涝灾害呈现频发、多发及易发趋势
        1.1.2 城市洪涝灾害具有从江河洪水灾害转向城市内涝灾害的趋势
        1.1.3 城市雨洪内涝灾害发生机制极其复杂、牵涉面广
    1.2 研究对象及特点
        1.2.1 城市洪涝灾害
        1.2.2 城市洪涝灾害的特点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及趋势
        1.4.1 流域层面防洪排涝研究进展
        1.4.2 国外城市及场地层面雨洪管理研究进展
        1.4.3 国内研究进展
        1.4.4 国内外研究综合评价
    1.5 研究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论文框架
        1.5.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基于山地流域生态安全理念的防洪排涝观
    2.1 对山地流域城市防洪排涝的认识
        2.1.1 山地流域防洪与山地
        2.1.2 山地流域防洪与流域
        2.1.3 山地流域防洪与生态
    2.2 山地流域城市防洪排涝的重点概念辨析
        2.2.1 山地城市
        2.2.2 生态格局
        2.2.3 流域
    2.3 基于山地流域生态安全格局的城市防洪排涝研究路径
        2.3.1 研究尺度的界定
        2.3.2 汇水单元的划分
        2.3.3 研究重点的确立
    2.4 本章小结
3 嘉陵江流域城市洪涝灾害分析
    3.1 嘉陵江流域城市洪涝灾害概况
        3.1.1 嘉陵江流域历史洪灾统计研究
        3.1.2 嘉陵江流域近期重大洪灾统计
    3.2 嘉陵江流域城市洪涝灾害成因及特征分析
        3.2.1 嘉陵江流域暴雨及水文特性分析
        3.2.2 嘉陵江流域城市水灾的特点分析
        3.2.3 嘉陵江流域城市水灾致灾因子分析
        3.2.4 嘉陵江流域城市水灾孕灾环境分析
    3.3 现状治水工程措施的实地调研与问题分析
        3.3.1 流域尺度:流域生态安全格局出现的问题
        3.3.2 城市尺度:城市内部水系生态出现的问题
        3.3.3 场地尺度:场地雨洪系统设计出现的问题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流域生态安全理念的嘉陵江流域城市防洪排涝策略研究
    4.1 流域尺度的防洪排涝策略研究
        4.1.1 基于遥感动态模拟的流域尺度防洪排涝规划分析
        4.1.2 建立流域综合管理模式
        4.1.3 编制流域综合防洪规划
        4.1.4 统筹水系关联环境资源
        4.1.5 培育流域森林用地
        4.1.6 涵养流域水系湿地
    4.2 城市尺度的防洪排涝策略研究
        4.2.1 基于水系生态修复的城市尺度防洪排涝规划分析
        4.2.2 承接流域防洪规划要求
        4.2.3 合理制定城市防洪标准
        4.2.4 优化水系关联用地土地利用
        4.2.5 构建城市水生态廊道系统
        4.2.6 迁移洪泛区的城市片区
    4.3 场地尺度的防洪排涝策略研究
        4.3.1 基于雨洪数值计算的场地尺度防洪排涝规划分析
        4.3.2 建设基于雨洪数值计算的绿色街道
        4.3.3 建设基于雨洪数值计算的生态住区
        4.3.4 建设基于雨洪数值计算的公园绿地与广场
        4.3.5 建设基于雨洪数值计算的生态停车场
        4.3.6 因地制宜选取雨洪微循环工程措施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流域生态安全理念的嘉陵江流域城市尺度度防洪排涝规划案例研究
    5.1 流域尺度:基于流域生态安全理念的流域防洪排涝规划研究
        5.1.1 基于遥感数据的嘉陵江流域自然地理因子分析
        5.1.2 基于空间插值的嘉陵江流域降水气候因子分析
        5.1.3 基于空间插值的嘉陵江流域社会经济因子分析
        5.1.4 嘉陵江流域流域综合防洪排涝体系规划
        5.1.5 嘉陵江流域水系关联环境资源整体管理规划
        5.1.6 嘉陵江流域生态廊道的保护规划
    5.2 城市尺度:基于水系生态修复的城市防洪排涝专项规划研究
        5.2.1 自然地理因子分析
        5.2.2 现状水系河道因子分析
        5.2.3 洪涝灾害分析
        5.2.4 水系建设指引及规划
        5.2.5 岸线生态修复规划
        5.2.6 水生态系统构建规划
    5.3 场地尺度:基于雨洪数值计算的旧城街道海绵化改造规划研究
        5.3.1 项目概况
        5.3.2 街道绿化现状分析
        5.3.3 街道周边地块性质分析
        5.3.4 设计原则与策略
        5.3.5 街道海绵化数值计算
        5.3.6 街道分段海绵化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点
    6.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10)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范围与研究对象
    1.2 相关概念
        1.2.1 嘉陵江流域概念
        1.2.2 流域城市的概念
        1.2.3 城市空间形态的概念
    1.3 国内外相关理论研究综述
        1.3.1 国内外关于嘉陵江流域城市发展的研究综述
        1.3.2 国外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历史脉络
        1.3.3 国内城市空间形态研究的基本现状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的目的
        1.4.2 研究的意义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组织结构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的主要工作内容
        1.5.3 论文组织结构与技术路线
2 嘉陵江流域城市整体概述
    2.1 嘉陵江流域城市的自然特征
        2.1.1 嘉陵江流域城市的地理概况
        2.1.2 嘉陵江流域城市的自然禀赋情况
    2.2 嘉陵江流域城市的人文特征
        2.2.1 嘉陵江流域城市的历史文化概况
        2.2.2 嘉陵江流域城市的经济发展概况
        2.2.3 嘉陵江流域城市的政治社会概况
        2.2.4 嘉陵江流域城市的交通发展概况
    2.3 嘉陵江流域城市的类型与分布
        2.3.1 城市职能属性分类
        2.3.2 地形地貌分类
        2.3.3 等级体系分类
        2.3.4 城市空间形态分类
    2.4 本章小结
3 古代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
    3.1 古代嘉陵江流域城市发展背景
    3.2 古代的嘉陵江城市空间形态
        3.2.1 上古时期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
        3.2.2 夏朝至春秋战国时期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
        3.2.3 秦朝至北宋时期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
        3.2.4 宋以后至明清时期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
    3.3 古代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要素分析
        3.3.1 山水格局
        3.3.2 公共空间
        3.3.3 城市建筑
        3.3.4 城市轴带
        3.3.5 城市交通
        3.3.6 滨水界面
        3.3.7 城市边界
    3.4 古代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的特征及影响因子与动力机制
        3.4.1 古代时期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特征
        3.4.2 古代时期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因子
        3.4.3 古代时期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的动力机制
    3.5 本章小结
4 近代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
    4.1 近代嘉陵江流域城市发展背景
    4.2 近代的嘉陵江城市空间形态
        4.2.1 《中英烟台条约》至抗战前期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
        4.2.2 抗战至新中国时期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
    4.3 近代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要素分析
        4.3.1 山水格局
        4.3.2 公共空间
        4.3.3 城市建筑
        4.3.4 城市交通
        4.3.5 滨水界面
        4.3.6 城市边界
    4.4 近代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的特征及影响因子与动力机制
        4.4.1 近代时期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特征
        4.4.2 近代时期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影响因子
        4.4.3 近代时期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的动力机制
    4.5 本章小结
5 现代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
    5.1 现代嘉陵江流域城市发展背景
        5.1.1 城乡二元制与计划经济
        5.1.2 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
        5.1.3 西部大开发与新型城镇化
    5.2 现代的嘉陵江城市空间形态
        5.2.1 城乡二元制时期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
        5.2.2 改革开放初期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
        5.2.3 新世纪时期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
    5.3 现代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要素分析
        5.3.1 山水格局
        5.3.2 公共空间
        5.3.3 城市建筑
        5.3.4 城市轴带
        5.3.5 城市交通
        5.3.6 滨水界面
        5.3.7 城市边界
        5.3.8 城市群组
    5.4 现代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的特征及影响因子与动力机制
        5.4.1 现代时期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结构特征
        5.4.2 现代时期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因子
        5.4.3 现代时期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的动力机制
    5.5 本章小结
6 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综合分析与优化
    6.1 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特征图谱
        6.1.1 演变轨迹与趋势
        6.1.2 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尺度综合分析
        6.1.3 小结
    6.2 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机制
        6.2.1 城市空间形态影响因子综合分析
        6.2.2 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演变动力机制分析
    6.3 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优化发展的重点
        6.3.1 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面临的困境
        6.3.2 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的传承延续
        6.3.3 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的优化重组
    6.4 本章小结
7 不足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B 论文调研工作

四、254亿元打造嘉陵江水道(论文参考文献)

  • [1]关于重庆市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2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J].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2(02)
  • [2]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综合交通运输“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J].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23)
  • [3]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十四五”建设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J].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10)
  • [4]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的通知[J]. 重庆市人民政府. 重庆市人民政府公报, 2021(04)
  • [5]广元市旅游景区空间结构分析及优化研究[D]. 刘诗意.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5)
  • [6]长江流域涉水权利冲突的法律规制[D]. 刘子龙.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7]长江上游地区产业布局及航运适应性研究[D]. 况照笙.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6)
  • [8]金牛道广元段遗产旅游资源评价与保护性开发研究[D]. 李汶桐.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6)
  • [9]基于流域生态安全理念的多尺度城市防洪排涝研究 ——以嘉陵江流域为例[D]. 张涛. 重庆大学, 2017(06)
  • [10]嘉陵江流域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研究[D]. 王光伟. 重庆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254亿元建设嘉陵江航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