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绿色经济丛书》第一卷——《绿色经济概论》浅析

《中国绿色经济丛书》第一卷——《绿色经济概论》浅析

一、浅析《中国绿色经济系列丛书》首卷本——《绿色经济导论》(论文文献综述)

刘菀蓉[1](2021)在《绿色城市设计理念下的新乡市新城区居住型街区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设计相关工作积极开展。发展绿色城市,探求城市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的重大发展战略。作为人口活动高度集中的区域,城市中居住型街区每天消耗大量资源,产生大量废弃污染物,因此发展绿色居住型街区具有重大的现实紧迫性和深远的历史意义。本文以河南省新乡市新城区居住型街区作为研究对象,意在探讨绿色城市设计理念下,在中部寒冷地区特定的生物气候条件、严重城市空气污染、外延扩展型新区的新乡市新城区居住型街区的设计策略。本研究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对绿色城市设计及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界定本文研究的绿色城市设计是基于生物气候条件下的绿色城市设计,继而分析总结中西方绿色城市设计理念下的居住型街区设计的经验,并将传统居住型街区设计与绿色城市设计理念下的居住型街区设计进行对比,总结绿色城市设计理念下居住型街区设计方法要点;其次,对新乡市的生物气候条件、文脉特征、地域特色进行调查分析,选取当地新城区四个典型居住型街区进行实地调研,对新乡市新城区居住型街区气候适应性进行实验,根据现状问题利用SD法调研分析,总结归纳设计关注重点和问题;再次,提出以以人为本、生态优先、系统和谐为设计原则,以利用自然资源、节能、提高舒适性、控制污染为核心内涵,以布局结构、空间建构、设施配套、流线组织、环境生态、文化融入、技术应对、空气污染问题应对为设计内容的新乡市绿色城市设计理念下居住型街区设计策略,对居住型街区内部空间的布局、遮阳、日照、防风、通风、色彩、质地等进行生态网络系统构建;最后,进行案例设计引证,利用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方法,从绿色城市设计的角度,对新乡市新城区居住型街区项目进行设计实践。结合场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印证绿色城市设计理念下的新乡市居住型街区设计策略的合理性、有效性、科学性。结合上述研究理论以及对新乡市居住型街区的初步探索研究,梳理绿色城市设计理念下居住型街区的设计的影响因子及设计要素,找出绿色城市设计理念在特定地域、气候、人文条件的实际运用的有效路径。

胡盾[2](2020)在《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并且,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中。矿产资源特别是矿产资源富集区的生态建设,对整个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关键引领、示范作用。本论文以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为研究对象,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为基础,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对矿产资源富集区的内涵及其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历史经验做了总结,实事求是地剖析了在这个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在此基础上,结合新时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及其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的路径、措施和对策。本论文的导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与思路、重点难点和创新点等内容。研究的重点是分析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同时探讨了其整体原则与实施路径。本论文在研究视角和研究思路方面有所创新,在研究视角方面,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为指导,同时借鉴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与西方文化的生态文明思想,对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系统性的分析和宏观审视。在研究思路方面,本论文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与“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目标相一致原则及“五化协同”推进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和谐性。本论文论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介绍了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基本要求、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阐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指导和资源借鉴。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概念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经验与存在的问题。概括了做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顶层设计、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和制度建设的作用、重视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方法等经验;指出了生态承载力脆弱、产业结构失衡、矿产资源生态价值被遮蔽、生态文明意识缺失等方面问题。造成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矿产资源富集区的生态保护法律不完善、急功近利的追赶发展模式、环境责任意识薄弱淡化、利益主体多元的生态矛盾等方面进行阐发。矿产资源的生态利益是一种间接利益和公共利益,在追求经济和物质利益过程中,生态利益被放到了次要的地位,生态利益与其他诸利益产生了冲突,这是利益分化产生的深层生态矛盾。基于以上原因,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要遵守以下原则与路径。首先,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要处理好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五化”协同发展的关系。其次,要以绿色发展保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完整性,以科技创新维护其生态系统多样性,以制度完善保障其生态系统稳定性,以观念更新保持其生态系统可持续性,以利益整合守护其生态体系的和谐性。从而构建资源节约、清洁低碳的和谐生态系统,打造同生共兴、环境友好的和谐天人关系,推进素质提升、身心康健的和谐主体发展。应当指出的是,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就和经验,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应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目标,推动疫情后绿色复苏,构建“尊崇自然、清洁美丽”的“生态文明共同体”。提升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追求崇尚自然、天人和谐、健康科学、丰富自我的美好生活需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

周伟光[3](2020)在《图书出版项目选题策划研究 ——以S图书出版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按照现代项目管理的观点,所有一次性、独特性、创新性工作都适用项目管理。项目管理能够助推企业成长,促进企业利用外部资源,并有效激励员工。项目管理能力已成为企业必备的核心竞争力。在我国,项目管理在信息系统集成项目、工程建设项目、新产品开发项目等领域应用广泛,但在图书出版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相对处于初级阶段,这与出版社转企改制较晚不无关系。传统的图书出版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快速的市场变化和激烈的市场竞争。图书出版领域应当合理应用项目管理,建立精细化项目管理模式,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选题策划是图书出版项目的最初阶段,也是影响图书出版项目成败的关键环节。传统的选题策划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环节逻辑不明、机会研究不足、风险管理不到位等弊端。本文旨在以项目管理的视角研究图书选题策划,在分析图书出版项目的生命周期、项目定义与决策、当前图书选题策划理论与实践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运用项目管理的理论、方法和工具,例如项目风险管理理论、项目生命周期法、WBS工具,并结合大数据分析,进行S图书出版项目的选题策划,以全新的视角重构了图书选题策划方法与流程,全面展现了 S图书选题策划的内容,为S图书出版项目的初始决策奠定科学、坚实的基础。本文所构建的基于项目管理的图书选题策划模型,对图书选题策划实践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能够提升图书选题质量,从而提高出版效益。

贾钧尧[4](2019)在《西安绿色住区生态设计策略研究 ——以绿地浐灞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全球气候变化、人口持续增长和城市环境恶化及不断扩张,能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绿色”、“可持续”已经成作为新的发展观为全世界所认同。人居环境的科学层次之一就是住区,也是组成城市的基础性环节,能够将宏观的生态城市与微观层面的绿色建筑联系起来,组建成中观层面上的人类聚居栖息地,减少居住建筑的能量使用层级,加强社区的居住环境,保障城市的绿色发展。本文选取的研究对象在位于西安市主城区,这一地区环境问题较为尖锐,为了保证居住区的生态可持续性,本文从建筑学出发,综合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和系统论的方式,通过技术路线、设计方法和辅助手段这三个途径组建了城市绿色住区设计体系,通过对社区生态系统内源性循环与外源性循环之间关系的系统研究和细致梳理,依照问题探源——分析提炼——研究解决——实例引证的四个步骤的逻辑发展顺序,明确现阶段在西安市进行绿色住区设计中所出现的普遍状况,对问题的成因进行深入分析,综合国际上的先进发展理念,探讨绿色住区的设计途径,力求促进西安城市住区的持续性发展进程。文章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问题探源,首先是在区分生态建筑、低碳建筑、绿色建筑各类定义的基础上,提炼出绿色住宅的定义、内涵和基本特征。继而分析中西方生态价值观的演进,构建多维生态价值观。最后分析诊断与住宅发展相关的城市“病症”,为下一步研究提供基础资料。第二部分为分析提炼,在理解绿色建筑概念和评价标准的基础上,作者对西安主城区的典型住区做了详细的调研。从城市的特点出发,研究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生态资源等基本条件,然后通过对西安主城区住区的建设历史、发展特点及类型区分等论述,总结西安市住区的基本现状及建设绿色住区的基本条件,最后在总结原先研究的基础之上,制定了从绿色住区的视角对西安主城区住区现状进行调研的策略、范围、内容和方法。在调研过程中,有重点有层次的深入剖析西安市绿色住区发展状况及发展条件。第三部分为研究解决,本小节主要从总体布局、户型设计分析、交通体系分析、景观设计、室外环境、能源系统、水资源、材料等方面深入探究西安市主城区绿色住区在方案设计阶段的设计策略。进行设计时关注场地的联系作用,从整体出发构建住区的良好人居环境,进行建筑设计时关注项目所在地的利好,从平面、立体和剖面的角度出发,着力于提升住宅在日照、采光、通风和热工方面的价值;进行景观设计时通过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打造优质的立体景观。在运用生态资源的同时也关注住区的管理问题,进一步探究如何充分运用可再生资源。第四部分为实例引证,即利用理论结合实际的研究方法,从绿色住区的角度,对西安绿地浐灞项目进行设计实践。综合场地实际情况的进行设计,指出在西安市进行绿色住区设计时需要使用的绿色建筑策略,论证绿色住宅生态设计策略的合理性、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黄军[5](2019)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研究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城镇化战略向纵深推进,小城镇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与此同时小城镇区域各类生态环境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不仅加剧了小城镇多元社会主体间环境利益冲突,也制约着小城镇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传统的政府单一主导的生态管理机制与模式对于小城镇生态环境问题的治理却屡屡失灵。在社会转型和全球化背景下,小城镇生态治理面临着多种治理困境与挑战,难以有效地解决小城镇生态环境问题。这成为制约“新型城镇化”战略向前推进的重要因素,迟缓了小城镇居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步伐”,更是摆在地方政府眼前棘手而又亟需解决的问题。那么如何有效应对小城镇生态治理所面临的种种挑战和治理困境,实现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抑或而言,小城镇基层政府、企业、镇村居民和环保组织以何种治理理念为指导进入生态治理的场域、体现并发挥其具体的角色和功能?各治理主体又以何种治理方式和治理制度推进生态治理?显然,研究这些问题既有助于生态治理现代化理论的完善,也有助于小城镇生态治理实践水平的提升。正因为此,上述这些问题自然就构成了本研究的中心议题。本研究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来收集相关理论和实践资料,并通过案例回顾的方式找到资料中包含的重要信息,从中分析得出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的逻辑思路,并从四个维度实现了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建构。同时结合长三角地区生态治理实践提出了小城镇生态现代化的具体路径。以下四点是本研究的核心研究发现:第一,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生成机理。小城镇生态环境问题的复杂性反映出当前小城镇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存在深层次的根源,它受到小城镇社会结构、理性选择和文化心理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如何治理小城镇生态环境问题,现成的理论框架并未给出明确的答案,这就需要在新型城镇化的大背景下建构出小城镇生态治理的现代化路径,从而实现小城镇生态治理的现代化转型。本研究在对治理现代化的内涵、构造和生成机理研究的基础上,运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分析框架将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生成机理分为四个层面,即基于绿色发展的治理理念、基于复合型结构的治理主体、基于行为手段的治理方式和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治理制度。第二,小城镇生态治理的困境与原因分析。在小城镇生态治理的历史进程中,我们虽然经历了一些挫折,但也积累了宝贵的治理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小城镇生态治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新型城镇化对小城镇发展也提出更高的要求,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时代背景。当前我国小城镇生态治理困境主要表现为三个层面的问题,即生态治理主体结构单一阻碍治理主体多元化及其协同共治的实现;传统的政府生态环境管理方式落后制约了生态治理效率;生态治理制度缺位造成了资源投入与服务供给不足。这些治理困境的产生,有着深层次的原因,既有理念性原因、主体性原因,也有行为性原因和制度性原因。在理念性原因方面,表现为治理主体缺乏绿色发展理念、镇村生态文化断裂;在主体性原因方面,表现为小城镇生态治理主体的单一化、生态共治和公众参与的弱化;在行为性原因方面,表现为生态治理法治化能力欠缺、生态治理文明化程度不够、生态治理民主化不充分和生态治理缺乏科学手段;在制度性原因方面,表现为制度供给不足和制度运行不畅。第三,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思路。为了有效解决小城镇生态治理困境,本研究对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思路进行了系统性阐述。首先,以科学性和正义性的统一与平衡作为小城镇生态治理理念现代化的核心要义,它致力于实现绿色发展指向的生态治理现代化;其次,通过构建小城镇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复合型生态治理架构来矫正小城镇多元治理主体的不对等地位并规范好各生态治理主体的角色和功能,它致力于解决小城镇生态治理中多元主体的合作共治问题;再次,以小城镇多元生态治理主体环境利益共识为基础,将民主化、法治化、科学化和文明化的治理方式贯彻到小城镇生态治理实践之中,它致力于实现小城镇生态治理方式的现代化;最后,主张基于政府和市场融合的理念通过小城镇生态治理的制度设计、制度供给和制度创新,以新的制度建构、统筹市场和政府两种力量,它致力于实现小城镇生态治理制度的现代化。第四,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在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理论思路的基础上,结合长三角地区小城镇生态治理实践,本研究最终对小城镇生态治理提出了具体的现代化路径:其一,在生态治理理念维度,要培育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观、重塑镇村生态文化、“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和新时代“两山论”的生态思想;其二,在生态治理主体维度,要构建多元主体合作共治的复合型生态治理新格局;其三,在生态治理方式维度,要推进小城镇生态治理的民主化、法治化、文明化和科学化;其四,在生态治理制度维度,要完善互惠共赢的环境保护和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吕姝焱[6](2019)在《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文中指出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的诗歌创作,是笔者对特定时间、特定地域、特定人群的诗歌活动和诗学理念的梳理与讨论。吴蔚光、孙原湘相继主持了乾嘉之际的虞山诗坛,此时性灵诗风最受推崇。道光九年(1829)孙原湘去世,这标志着虞山诗坛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时期,虞邑诗人创作了大量表现社会民生苦难及自身不幸遭际的诗歌。同治、光绪与宣统三朝,同光体风靡诗坛,虞邑诗人仍然坚守清初“虞山诗派”的诗学传统。特别是在光绪末年,张鸿等人组织了吴下西昆派,他们以诗笔表现波澜壮阔的社会与时代。受“诗界革命”和“革命诗潮”的影响,此期的虞邑诗人也有从事新诗创作者,更有加入革命团体的革命诗人。民国时期,虞邑的宗唐派诗人开始向其他诗派寻求新路,但他们不忘汲取清初“虞山诗派”的诗史精神,以诗歌关注社会时事与民生疾苦。虞邑文人十分重视乡邦文化,他们从中汲取营养助益地域诗学的发展。虞邑诗人对凝结着钱谦益精神的红豆特别关注,他们创作了大量红豆题材的诗歌。藏书、读书、文学创作更是相互促进,他们将藏书活动引入诗歌,充实了诗歌题材。糅合了诗、书、画艺术之长的题画诗,则丰富了本邑诗学图景。有清以来,虞邑地域文化繁盛,这为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的出现提供了重要保障。晚清虞山地区涌现出以席佩兰、归懋仪、屈秉筠为首的众多才媛,她们与才子夫婿联吟唱和,并承担起教育子嗣的重任,这为文学世家的延续作出了巨大贡献。常熟的士绅贵族也多设有义庄、义田,这为家族教育提供了充裕的经济支持。母教与义庄的兴盛直接推动了虞山地区科举事业的发展,由此造就了众多科举世家。举业兴盛的家族,其文学创作也往往可以取得丰硕成就。家集和乡镇诗歌选本是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交互与呈现的重要载体,文学世家以保存家族文脉、传承地域文化为己任。得益于对虞邑乡贤的感召、旧学知识的累积和发达报刊业,清末民初虞邑文人的结社酬唱活动特别频繁。它们勾连起家族内部、家族之间、虞邑与其它地区的诗歌交往活动,并为丰富和传播虞邑诗学做出贡献。晚清民国的虞山诗坛涌现出许多极具代表性、影响巨大的文学世家。孙原湘引领了虞邑的性灵诗风,他是虞山乾嘉诗坛向晚清诗坛过渡的关键。清末民初,孙原湘的裔孙孙雄在经学、诗文创作、选诗等领域均有建树,孙雄在承继家学的同时,也能够结合时代的变化,对家族诗学作出适时调整。杨氏家族的学诗过程有明显的宗宋倾向,杨沂孙在咸同时期创作了大量忧时悯乱的作品。杨圻诗学盛唐,这与其家族诗学异趣,也在清末民国的诗坛独树一帜。翁心存雅好苏轼而独崇唐诗,“结道光前宗唐之局”。翁同龢推崇苏轼、黄庭坚,诗歌重典实、尚真挚,显赫的政治地位更是助力他成为清末虞山诗坛的盟主。清初钱谦益、二冯、钱陆灿等人领衔的“虞山诗派”,其诗论主张在清末民初再次兴盛。汪氏、钱氏与单氏家族是追效钱氏诗学的代表。钱氏家族直承钱谦益兼采众长而去门户之见的诗学思想。汪氏家族与单氏家族则通过学习钱陆灿、钱良择、陈祖范、王应奎等人的诗学思想,上承钱谦益“学人之诗”的传统。庞氏、张氏家族是宗二冯诗学的典范,庞树典、庞树阶以及张鸿均学习李商隐,他们是清末吴下西昆派的主要力量。宗氏家族学诗兼采众长而自出机杼,诗歌反映时变,颇能代表虞山地域诗学的诗史精神。民国时期的宗威将诗歌融入大学课堂,影响了一批批青年学子的旧体诗词创作。

姚正荣[7](2019)在《我国绿色出版发展探析》文中提出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发展,让资源的消耗量和污染物的排放量成倍增长,各种环境问题也应运而生。出版业作为“高碳行业”,每年需要消耗大量的纸张、油墨等资源。由于缺乏对资源的充分利用,出版行业各种污染和浪费问题严重。因此在低碳发展的大环境下,出版行业需要对自身的发展模式进行调整,实现绿色发展,以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本文集中研究我国绿色出版的发展,探究我国要如何逐步完成绿色出版的变革。首先是明确绿色出版的内涵,绿色出版是立足于生态可持续的一种新型出版模式,它要求整个出版行业从产业链的上游到产业链下游,从出版物的内容到载体,都要满足健康文明、节约环保的要求。其次从我国出版产业的发展现状着手,分析目前我国出版行业存在的种种“非绿色”的现象。并针对这些现象,提出如何从内容、载体、渠道三个方面,推进绿色出版的变革。尤其是针对我国出版物在内容方面存在的种种“非绿色”的现象,提出应该对出版社的内容资源进行整合,建立出版资源数据库进行管理。最后在出版资源数据库的基础上进行展望,提出与云技术相结合,建立全行业的出版资源云平台,对整个出版行业的出版资源进行整合和合理的分配与利用,充分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通过针对我国绿色出版发展问题的研究,以期对未来的出版行业的绿色变革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王会昌[8](2018)在《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理念研究》文中指出为解决人与自然和谐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纵观全局,审时度势,结合中国基本国情,提出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旨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也为缓解世界现代性生态危机贡献中国智慧。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和鲜明的现实背景。绿色发展理念不是孤立的社会发展理论,而是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它一方面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思想;另一方面又在批判西方社会的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基础上,借鉴了其具有进步意义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循环经济理论。同时,绿色发展理念还发展了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绿色智慧。当物质需求得到基本满足,人们开始追求包括良好生态环境在内的美好生活。但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不符合人们追求良好生态环境的意愿。缓解美好需求与现实供应之间的矛盾,是提出并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现实动力。绿色发展理念有着丰富内容。绿色发展理念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并且引导着一场发生在经济增长模式中的变革。绿色发展理念的具体内涵随着社会发展水平和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而发展,同时不断发展着的绿色发展理念又要引导社会发展水平和实践条件不断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顽强拼搏,艰苦奋斗,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进新时代。绿色发展理念蕴含着新时代的思想精华,是一个具有三个层次的理论体系。在总体观念层面,绿色发展旨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在理论原则层面,绿色发展提出发展经济要遵循自然客观规律,要求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在实践路径层面,坚持绿色发展就是坚持低碳发展,坚持循环发展,既促进经济发展又实现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理念蕴含着强烈的实践诉求。在生活上,人们应培养并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倡导低碳生活,培育绿色消费方式。在文化上,社会积极构建绿色发展文化体系,树立绿色文化观。在制度上,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绿色发展体制机制,为贯彻绿色发展理念提供保障。在科研方面,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注重科技绿色化,加大科研投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具有深远的时代价值。绿色发展理念为我们科学认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现状提供了全新的评价标准,即把生态效益作为衡量社会进步的重要参考。绿色发展理念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成果,回应了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绿色发展理念旨在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而实现了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到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过渡衔接。

刘骁[9](2017)在《湿热地区绿色大学校园整体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生态环境与能源问题日益突出,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加快发展绿色建筑与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是我国新型城市化,转变建筑业发展方式和城乡建设模式的重要问题。选择集人才、科研、技术于一身的绿色大学校园作为研究的对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前,绝大部分高校资源消耗偏大、能耗水平偏高、环境负面影响显着、学习工作生活环境有待改善;同时,绿色大学校园建设中出现了绿色技术堆砌,标准过于笼统,只重形式不讲效果等急待深化和解决的问题。本论文空间维度上分别针对规划、建筑与景观三个层面,时间维度上注重新建校园与既有校园的差异性,对夏热冬暖地区(岭南地区)及新加坡绿色大学校园现状及设计策略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可以填补该领域的研究空白;进而可用于解决夏热冬暖地区(岭南地区)绿色校园建设实践中的问题,提升绿色校园设计成果的环境性能,充分发挥绿色大学校园具有的人才培养和微气候调节作用,凸显其在全社会范围内具有的示范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引领特征。本文从建筑师积极参与的角度,以“两观三性”设计理论、建筑创作系统论、景观生态学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建筑气候学及绿色建筑评价体系为基础,建构湿热地区绿色校园设计理论框架,确立绿色校园设计概念,对夏热冬暖地区(岭南地区)及新加坡绿色校园建设的原则、模式与内容、步骤,以及建设现状与存在问题做出总结。基于湿热地区绿色校园设计理论和夏热冬暖地区(岭南地区)及新加坡的绿色校园建设现状的系统统计分析,注重新建校园与既有校园的差异性,从规划、建筑与景观三个设计层面,建构湿热地区绿色校园设计理论和设计策略,系统性地整合成湿热地区绿色校园设计方法,并通过方法指导下的新校园建设及老校园改造更新的绿色校园建设实践的应用反馈,来验证和逐步完善理论。第一章绪论是对研究的总体概括,第二章是对湿热地区绿色校园的建设现状进行了统计和地区的比较分析。第三章总结了湿热地区绿色校园设计的理论基础。以整体设计的方法论为指导,将整体设计理念引入绿色大学校园设计。基于绿色校园整体设计的基本特点,提出绿色校园整体设计应当努力创建融合“绿色”与“人文”,汇聚规划、建筑、景观三位一体,体现地域性、文化性、时代性和谐统一的可持续发展校园。建立协同整体的设计视角,从设计内容的整体性、设计程序的整体性与设计策略的整体性等方面建构规划、建筑、景观多层面整合的湿热地区绿色校园整体设计理论。第四章以“整体观”与“可持续发展观”为理论基础,从土地空间布局、能源系统、水资源综合利用系统、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系统、绿色交通系统、景观生态系统、历史风貌、物理环境、绿色建筑系统和智慧校园十方面,建构系统性的绿色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方法。第五章以“两观三性”设计理论为基础,整合地域文化的展示、时代精神的彰显、绿色技术的应用等各设计要素,建构体现“地域性”、“文化性”和“时代性”的绿色校园建筑设计策略。针对湿热地区的大学校园建筑,以“校园建筑环境性能”作为重点指标,结合岭南传统建筑经验、既有建筑改造需求、校园建筑类型特点、湿热地区气候特点等方面,进行设计策略的逻辑构建;从现行设计分工和习惯出发,按照设计团队专业划分进行逻辑组织,并与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进行良好衔接。从建筑师积极参与、设计团队多专业协同的角度,以建筑师可控或者可影响的因素来指导设计实践,从建筑空间布局、遮阳隔热、通风与空调、采光照明、基地保水与非传统水源、立体绿化、可再生能源、绿色建材、建筑工业化与装配式建筑、Green BIM应用、智慧绿色建筑11个方面进行设计策略综合。第六章以“两观三性”的设计理念为指导,根据绿色大学校园景观设计要素的自然景观要素和人文环境要素,一方面建构了生态绿网、生态多样性设计、生态恢复、雨水适应性景观、校园朴门永续设计等基于自然生态的湿热地区绿色校园景观设计策略,另一方面建构了传承大学独特精神文化、延续和发展校园历史文脉、以人为本与体现校园场所精神、绿色校园文化与景观教育等基于人文生态的湿热地区绿色校园景观设计策略,最后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科技支撑形成一体化整合设计策略。第七章是对本研究的总结和对后续相关研究的展望。

李艳[10](2017)在《绿色发展理念在山西大同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30多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得到了大大提升,国际话语权也得到增强,但是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来了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特别是改革进入了“深水区”,攻克难关非常不容易,推行的速度也慢,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出现了贫困问题等一系列问题,制约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也急剧变化,出现了深度调整,全球形势的新变化、格局的新变化又制约着中国的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急需一种新的理念打破这种局面,绿色发展理念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成为我国“十三五”乃至更长时间的科学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绿色发展理念是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是将马克思主义生态理论与我国的时代特征相结合,汲取了古今东西方文明有益成果的一种新理念,主张遵循自然规律,把握时代特征,坚持人民的主体地位,突出科技创新的作用,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关系,为人民谋福祉。本文对绿色发展理念与实践进行了研究,对绿色发展理念概况的研究,主要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绿色发展观念的理论基础进行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绿色发展观念的理论基础包括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念和列宁的生态观念。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的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毛泽东绿色发展观念的初步探索、邓小平经济生态协调观念的形成、江泽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探索。还研究了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及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绿色发展理念不是空洞的理论,需要具体的落实,需要实践,需要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化,绿色发展理念与实践是相辅相成的。本文也研究了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本文对实践的研究以大同作为切入点,大同作为曾经的煤都,污染严重,生态遭到了严重破坏,严重制约着大同经济社会的发展,为此,大同采取了一系列绿色发展的措施,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发展绿色金融、发展文化旅游产业、重视绿色科技创新,绿色发展取得了显着成效,如今“大同蓝”已经成为了大同一张响亮的名片。通过借鉴大同的绿色发展实践经验再结合国际绿色发展的经验,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实践路径的建议,绿色发展实践要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健全绿色发展的法律法规、促进绿色生产方式的形成、普及和推广绿色科学技术、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建立智能工厂。

二、浅析《中国绿色经济系列丛书》首卷本——《绿色经济导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中国绿色经济系列丛书》首卷本——《绿色经济导论》(论文提纲范文)

(1)绿色城市设计理念下的新乡市新城区居住型街区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1.1.2 缓解城市化进程与城市污染之间的矛盾
        1.1.3 地方政府生态政策的推动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绿色城市设计研究现状
        1.2.2 国内外居住型街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范围和概念界定
        1.3.1 研究范围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与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研究及案例分析
    2.1 相关理论分析
        2.1.1 城市设计
        2.1.2 绿色城市设计
        2.1.3 绿色住区标准
    2.2 相关案例研究
        2.2.1 国外相关案例研究
        2.2.2 国内相关案例研究
        2.2.3 国内外绿色居住型街区设计的经验
    2.3 绿色城市设计理念下的居住型街区设计方法
        2.3.1 绿色居住型街区与现实情况之间的矛盾
        2.3.2 绿色城市设计理念在居住型街区设计中的运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新乡市新城区居住型街区现状调研与分析
    3.1 新乡市生物气候条件分析
        3.1.1 自然地理环境
        3.1.2 生物气候环境
        3.1.3 城市空气污染
    3.2 新乡市城市文脉特征
        3.2.1 新乡市新老城区承接关系
        3.2.2 新乡市文化习俗的传承
        3.2.3 新乡市居住型街区发展历程
    3.3 新乡市新城区典型居住街区调研分析
        3.3.1 新乡市居住型街区整体调研数据分析
        3.3.2 新乡市向阳新村调研
        3.3.3 新乡市辉龙阳光城调研
        3.3.4 新乡市嘉联橄榄城调研
        3.3.5 新乡市世纪村调研
        3.3.6 新乡市居住型街区调研现状问题分析
    3.4 新乡市新城区居住型街区气候适应性测试分析
        3.4.1 测试原理、目的、方法
        3.4.2 测试方案设计
        3.4.3 测试内容与结果分析
    3.5 基于调研问题分析
        3.5.1 SD分析法使用背景
        3.5.2 调查评价尺度设定
        3.5.3 调查表确定
        3.5.4 调查结果整理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绿色城市设计理念下的新乡市新城区居住型街区设计策略
    4.1 绿色城市设计理念下的新乡市新城区居住型街区设计原则及策略构建
        4.1.1 新乡居住型街区绿色城市设计原则
        4.1.2 策略构建过程
    4.2 布局结构策略
        4.2.1 遵循生物气候条件的建筑群排布
        4.2.2 改善风环境、热环境的建筑群布局
    4.3 空间建构策略
        4.3.1 尊重传统地域文化条件的建筑空间
        4.3.2 绿色邻里单位的置入
        4.3.3 传统合院式节能建筑的现代化表达
        4.3.4 利用太阳能蓄热的建筑外围护结构
    4.4 设施配套策略
        4.4.1 配套设施的安全性与开放性组织
    4.5 流线组织策略
        4.5.1 加密的开放性路网格局
        4.5.2 遵循生物气候条件的道路组织
        4.5.3 增加下渗面积的透水路面布置
        4.5.4 人性化的慢行交通模式
        4.5.5 绿色生态的停车场
    4.6 环境生态策略
        4.6.1 抗性强的植物类型选择
        4.6.2 分区域的植物节能控制
        4.6.3 广场空间内部功能的适宜性选择
        4.6.4 遵循热环境的水体构建
    4.7 文化融入策略
        4.7.1 山水地貌的融合
        4.7.2 居民文娱活动空间的置入
    4.8 技术应对策略
        4.8.1 三级生态网络的空间构建
        4.8.2 生物技术的生态网络置入
    4.9 空气污染问题应对策略
    4.10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乡市新城区居住型街区设计方案
    5.1 地块选择
    5.2 地块周边情况分析
        5.2.1 交通情况
        5.2.2 基地周边环境
        5.2.3 基地周边PM10 空气污染物
        5.2.4 基地周边服务设施
    5.3 新乡市新城区居住型街区设计方案生成
        5.3.1 总体设计思路
        5.3.2 布局结构设计
        5.3.3 空间建构设计
        5.3.4 设施配套设计
        5.3.5 流线组织设计
        5.3.6 环境生态设计
        5.3.7 文化融入设计
        5.3.8 技术应对设计
        5.3.9 空气污染问题应对设计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成果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术成果
致谢

(2)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动态评析
    三、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一)主要内容
        (二)创新点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重点与难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第一章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1.1 生态文明的概念
        1.1.1 生态文明的基本内涵
        1.1.2 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
        1.1.3 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理念
    1.2 生态文明的特征
        1.2.1 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2.2 人与人的和谐全面发展
        1.2.3 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3 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
        1.3.1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文明理论
        1.3.2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
        1.3.3 西方文化的生态文明思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与问题
    2.1 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概述
        2.1.1 矿产资源富集区内涵
        2.1.2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的概况
        2.1.3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历程
    2.2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经验
        2.2.1 做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
        2.2.2 推进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制度化法制化建设
        2.2.3 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符合生态文明建设要求
        2.2.4 注重发挥科技创新和制度建设的作用
        2.2.5 重视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方法
    2.3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2.3.1 生态承载力脆弱
        2.3.2 产业结构失衡
        2.3.3 矿产资源生态价值被遮蔽
        2.3.4 生态文明意识缺失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
    3.1 生态保护法律法规不完善
        3.1.1 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不健全
        3.1.2 环境保护法律覆盖领域存在漏洞
        3.1.3 保护生态环境的激励机制落实不到位
    3.2 急功近利的赶超发展模式
        3.2.1 生态环境与经济增长存在矛盾
        3.2.2 经济结构不合理
    3.3 环境责任意识薄弱淡化
        3.3.1 环境责任意识有待提高
        3.3.2 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不健全
        3.3.3 对“自然”的认知存在偏差
    3.4 利益主体多元的生态矛盾
        3.4.1 环境保护与社会公平之间的矛盾
        3.4.2 环境保护与利益分化之间的矛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与路径
    4.1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整体原则
        4.1.1 保持与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目标相一致
        4.1.2 “五化协同”推进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
    4.2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路径
        4.2.1 以绿色发展保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完整性
        4.2.2 以科技创新维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多样性
        4.2.3 以制度完善保障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稳定性
        4.2.4 以观念更新保持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可持续性
        4.2.5 以利益整合守护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系统和谐性
    4.3 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的美好愿景
        4.3.1 构建资源节约、清洁低碳的和谐生态系统
        4.3.2 打造同生共兴、环境友好的和谐天人关系
        4.3.3 推进素质提升、身心康健的和谐主体发展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图书出版项目选题策划研究 ——以S图书出版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项目管理相关理论
        2.1.1 项目生命周期
        2.1.2 项目定义与决策
        2.1.3 项目工作分解
    2.2 图书出版项目与选题策划相关理论
        2.2.1 图书出版项目生命周期
        2.2.2 图书出版项目定义与决策工作分解
        2.2.3 图书选题策划概述
    2.3 文献综述
        2.3.1 项目管理在图书出版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2.3.2 图书选题策划研究现状
        2.3.3 项目管理与选题策划的复合性研究现状
        2.3.4 研究现状述评
第3章 图书选题策划实践现状与问题
    3.1 图书选题策划实践现状
    3.2 图书选题策划实践问题总结
第4章 S图书出版项目选题策划的方法与过程
    4.1 S图书出版项目选题策划的方法
    4.2 S图书出版项目选题策划的过程
        4.2.1 项目设想的提出
        4.2.2 项目机会研究
        4.2.3 项目建议书的编制
第5章 S图书出版项目选题策划的内容
    5.1 S图书的内容与形态策划
        5.1.1 设计主题与名称
        5.1.2 设计体裁和篇幅
        5.1.3 设计物质形态
    5.2 S图书出版项目实施方案
        5.2.1 项目团队创建
        5.2.2 时间进度安排
    5.3 S图书产品营销方案
        5.3.1 目标市场
        5.3.2 渠道选择
        5.3.3 营销策略
    5.4 S图书出版项目效益分析
        5.4.1 社会效益分析
        5.4.2 经济效益分析
    5.5 S图书出版项目风险与应对措施
        5.5.1 风险识别
        5.5.2 风险应对措施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STEAM教育相关调查问卷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西安绿色住区生态设计策略研究 ——以绿地浐灞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及范围的界定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范围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国内外绿色住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综述
    1.6 研究内容
    1.7 论文框架
2.绿色住区生态设计理论及发展分析
    2.1 绿色住区生态设计理论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2 生态城市理论
        2.1.3 可持续住区理论
        2.1.4 绿色建筑评价体系
        2.1.5 绿色住区生态设计
    2.2 国外绿色住区的建设实践
    2.3 国内绿色住区的建设实践
    2.4 本章小结
3.西安主城区绿色住区调查研究
    3.1 西安主城区住区气候条件分析
    3.2 西安主城区住区发展历程
        3.2.1 西安市居住区演变的过程
        3.2.2 居住意向调查表
    3.3 西安主城区绿色建筑政策
    3.4 西安主城区典型住区现存的问题
        3.4.1 调查对象及目的
        3.4.2 节地方面存在的问题
        3.4.3 节能方面存在的问题
        3.4.4 节水方面存在的问题
        3.4.5 节材方面存在的问题
        3.4.6 室内环境方面存在的问题
        3.4.7 运营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3.5 西安主城区绿色住区发展优劣势分析
    3.6 本章小结
4.绿色住区生态设计策略
    4.1 绿色住区生态总体设计策略研究
    4.2 绿色住区生态设计策略研究
        4.2.1 总体规划策略研究
        4.2.2 户型设计策略研究
        4.2.3 交通策略研究
        4.2.4 室外环境设计策略研究
        4.2.5 能源利用策略研究
        4.2.6 建筑材料选用策略研究
        4.2.7 水资源系统设计策略研究
    4.3 本章小结
5.西安浐灞绿地项目设计实践
    5.1 项目概况
        5.1.1 项目概况
        5.1.2 项目简介
        5.1.3 总体定位
    5.2 项目生态设计策略分析
        5.2.1 总图设计
        5.2.2 户型设计
        5.2.4 景观设计
        5.2.3 交通体系设计
        5.2.5 室外环境设计
        5.2.6 能源系统设计
        5.2.7 水资源系统设计
        5.2.8 材料资源设计
    5.3 绿色建筑整体评价
        5.3.1 项目关键指标
        5.3.2 主要评价内容
        5.3.3 项目创新点
    5.4 本章小结
6.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5)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研究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状况
        1.2.2 国内相关研究状况
        1.2.3 研究现状的简要述评
    1.3 核心概念释义
        1.3.1 小城镇
        1.3.2 新型城镇化
        1.3.3 治理与善治
        1.3.4 生态治理现代化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主要创新之处
第2章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基础
    2.1 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理论分析基础
        2.1.1 马克思主义城市化理论
        2.1.2 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思想
        2.1.3 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
    2.2 新型城镇化与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2.2.1 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有利于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2.2.2 新型城镇化推动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的进程
        2.2.3 新型城镇化与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的高度契合
    2.3 理念、主体、方式和制度的现代化:本文的理论分析框架
        2.3.1 基于绿色发展的治理理念现代化
        2.3.2 基于复合型结构的治理主体现代化
        2.3.3 基于行为手段的治理方式现代化
        2.3.4 基于可持续性的治理制度现代化
第3章 长三角地区小城镇生态治理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困境
    3.1 长三角地区小城镇及其生态环境问题
        3.1.1 长三角地区的自然地理概况
        3.1.2 长三角地区小城镇的基本特征
        3.1.3 长三角地区小城镇生态环境问题
    3.2 长三角地区小城镇生态治理的历史演变
        3.2.1 长三角地区小城镇生态治理的历史过程
        3.2.2 当前社会变革对小城镇生态治理的挑战
    3.3 长三角地区小城镇生态治理的现实困境
        3.3.1 主体结构单一阻碍协同治理的实现
        3.3.2 管理方式落后制约生态治理效率
        3.3.3 制度缺位造成资源投入与服务供给不足
第4章 小城镇生态治理困境的原因分析
    4.1 理念性原因:小城镇生态治理理念发展滞后
        4.1.1 绿色发展理念不足
        4.1.2 镇村生态文化断裂
    4.2 主体性原因:小城镇生态治理主体结构失衡
        4.2.1 生态治理主体结构单一
        4.2.2 多元主体协同失效
    4.3 行为性原因:小城镇生态治理方式落后
        4.3.1 生态治理法治化能力欠缺
        4.3.2 生态治理文明化程度不够
        4.3.3 生态治理民主化不充分
        4.3.4 生态治理缺乏科学手段
    4.4 制度性原因:小城镇生态治理制度缺位
        4.4.1 生态治理制度供给不足
        4.4.2 生态治理制度运行不畅
第5章 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理论思路
    5.1 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的理念向度
        5.1.1 小城镇生态治理理念的基本构成
        5.1.2 小城镇生态治理理念的实践原则
    5.2 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的主体向度
        5.2.1 复合型生态治理结构的构建
        5.2.2 生态治理主体整体性功能的最大化
        5.2.3 多元生态治理主体的协调互动
    5.3 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的行为向度
        5.3.1 生态治理方式现代化的物质动因
        5.3.2 民主、文明、法治和科学的生态治理方式
        5.3.3 生态治理方式现代化的行动准则
    5.4 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向度
        5.4.1 政府与市场融合下的制度设计
        5.4.2 回应现实需求的生态治理制度供给
        5.4.3 面对生态治理实践的制度动态演进
第6章 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的实践路径
    6.1 推进小城镇生态治理理念的现代化
        6.1.1 树牢新时代”两山论”的生态思想
        6.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生态治理理念
        6.1.3 培育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观
        6.1.4 重塑以生态价值观为准则的镇村生态文化
    6.2 推进小城镇生态治理主体的现代化
        6.2.1 完善小城镇生态治理的主体结构
        6.2.2 发挥小城镇多元生态治理主体的生态职能
        6.2.3 实现小城镇多元生态治理主体的合作共治
    6.3 推进小城镇生态治理方式的现代化
        6.3.1 生态治理方式的民主化
        6.3.2 生态治理方式的法治化
        6.3.3 生态治理方式的文明化
        6.3.4 生态治理方式的科学化
    6.4 推进小城镇生态治理制度的现代化
        6.4.1 完善小城镇生态保护与管理的法律制度
        6.4.2 健全小城镇生态治理的运行机制
        6.4.3 创新小城镇环境公共服务的供给制度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原因及意义
    二、课题名称的范畴界定及学理依据
    三、本课题的学术研究回顾
    四、既往研究成果的反思
    五、研究内容概述
上编 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的形成
    第一章 晚清民国虞山诗人的诗学思想演进
        第一节 道咸时期虞山诗坛:“性灵”风落潮与“虞山诗派”回春
        一、延续、修正孙原湘的性情说
        二、承继清初虞山诗派
        三、虞山诗人对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战争的现实书写
        第二节 同光宣时期虞山诗人对宗宋祧唐及宗唐诗学传统的坚守
        一、承继钱谦益宗宋祧唐的诗学思想
        二、与同光体异趣的宗宋诗人
        三、同治、光绪、宣统时期虞山宗唐诗风
        四、光宣时期虞山诗坛的新诗接受者及革命诗人
        第三节 民国时期虞山诗人的诗史精神与诗学宗向新变
        一、虞邑诗人对钱谦益的尊崇
        二、宗唐诗人的诗学变化及革命诗人的诗风转变
        三、虞山诗人保存国粹的努力
        四、虞山诗人重视乡邦文化建设
    第二章 乡邦文化与晚清民国虞山地域诗学的发展
        第一节 虞山文人诗歌中的“红豆”意象——兼谈钱谦益在虞山后学中的接受进程
        一、芙蓉庄红豆与虞山文人的“红豆”情结
        二、虞山红豆诗歌的多样内涵
        三、民国时期虞邑文人引领的红豆研究热潮
        四、钱谦益在虞山后学中的接受过程
        第二节 藏书、读书与虞山文人的诗歌创作
        一、虞山藏书流派的形成及其特色
        二、藏书、读书、诗歌创作的相互促进
        第三节 诗画互动关系与虞山文人题画诗创作
        一、虞山画派的艺术特色及诗画的互动关系
        二、以人物情事为主的题画诗
        三、虞邑题画诗创作的家族性
        四、以画理阐诗学
    第三章 才媛、义庄、科举与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的形成
        第一节 才媛与文学世家网络的形成、延续
        一、文学夫妻
        二、母教与家学的传承
        第二节 义庄、家训与家族教育
        一、义庄为家族教育提供经济支撑
        二、家训为家族教育提供制度保障
        第三节 科举与诗书之家
        一、科举:世家望族形成与维持的正途
        二、科举仕宦对诗歌创作既促进又制约的双重关系
        三、科举家族对晚清民国虞山地域诗学的贡献和影响
    第四章 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的交互与呈现
        第一节 常熟家集的编刊及其文化意蕴——以对家集序跋为中心的考察
        一、晚清民国常熟家集的存目及其时间分布
        二、家集:家谱的另一种呈现形态
        三、晚清民国常熟家集的形态
        四、家集的主要内容:诗歌与试艺
        五、家集中的女性
        第二节 常熟乡镇诗歌选本的存目、编选及其诗学特色
        一、常熟乡镇诗歌选本的存目
        二、常熟乡镇诗歌选本的编选
        三、常熟乡镇诗歌选本的选诗特征
        第三节 结社酬唱活动盛况
        一、晚清民国虞山地区诗社简况
        二、晚清民国虞山地域文士联吟酬唱活动
        三、晚清民国虞山文士结社酬唱之风兴盛原因、特色及对地域诗学的贡献
下编 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专题研究
    第五章 虞山诗坛“性灵诗风”的风靡与消解——以孙氏家族为考察对象
        第一节 孙原湘与晚清虞山诗坛的演进
        一、虞邑文化与孙原湘诗学理念的形成
        二、孙原湘与吴蔚光诗歌创作理路的异同
        三、“性灵之风”与嘉道时期的虞山诗坛
        四、清末民初性灵诗风的消解
        第二节 孙雄诗学思想中的家学渊源——兼谈《道咸同光四朝诗史·甲集》的编刊及选诗理念
        一、性情·诗史·忠孝——孙雄于孙原湘诗学思想的继承
        二、《道咸同光四朝诗史·甲集》的刊印
        三、由《四朝诗史·甲集》论及孙雄的选诗理念
    第六章 杨氏家族的诗艺传承与诗学宗向变化
        第一节 晚清民国虞山杨氏家族行传、着述
        第二节 杨氏家族的诗艺传承——兼论杨沂孙诗作中的劫后记忆
        一、杨景仁:诗学陶、苏,诗风本色无雕琢
        二、杨希钰:诗近陶、苏、陆,诗风率直
        三、杨沂孙诗歌内容与诗学宗向
        第三节 清末民国杨氏家族诗学代表——力振唐音的杨圻
        一、杨圻研究综述及上图藏《江山万里楼诗钞》誊清稿本发掘
        二、杨圻宗唐趣尚
        三、杨圻诗学风格的转变
    第七章 翁氏家族的隆起及其在清末虞山诗坛地位的确立
        第一节 晚清民国常熟翁氏家族的生平及着述
        第二节 翁心存早年的学习经历及其诗歌创作
        一、家庭教育与幕府生涯——翁心存早年的学习经历
        二、翁心存的诗歌创作
        三、翁心存对子女及虞邑后学的教育与提携
        第三节 从消遣到遮蔽:翁同龢诗歌创作的心理变迁
        一、翁同龢诗集的刊印及文献缺失
        二、“君亦能诗耶”:翁同龢居京时期的诗歌创作
        三、古籍的鉴赏、收藏活动与翁同龢的诗歌创作
        四、翁同龢晚年诗歌中的“庙堂”想象
    第八章 晚清民国虞山诗坛的“唐宋兼采”——以汪氏、钱氏、单氏家族为中心
        第一节 汪氏家族的学韩风尚
        一、汪氏家族的“状元诗人”
        二、汪佑南
        第二节 兼采众长、关注民生:虞山钱氏家族的诗学及诗艺
        一、钱氏家族的世袭及对钱谦益的追忆
        二、钱氏家族的诗歌创作
        三、钱育仁领导下的虞社
        第三节 晚清民国虞山单氏家族诗学研究
        一、诗法少陵与昌黎:康乾时期的单氏诗人
        二、兼采众家:晚清的单学傅与单良玉
        三、《海虞诗话》的编纂及其编选特色
    第九章 虞山文学世家的西昆风尚——以庞氏、张氏家族为中心
        第一节 庞氏家族的崛起及庞树阶“不专事色相”的西昆诗风
        一、庞氏家族成员的生平及着述
        二、积学励行与“贻安堂”庞氏的崛起
        三、虽尚西昆然更崇本色——庞氏家族的诗学实践与新变
        第二节 张氏家族的诗风演进与张鸿掀起的清末虞山西昆热潮
        一、张燮的藏书与写诗
        二、张定鋆
        三、伉俪情深的张蓉镜与姚畹真
        四、吴下西昆的旗帜——张鸿的生平及其诗歌创作
        第三节 清末民初吴下西昆的诗风演进、诗歌理念及其诗学成就
        一、“西砖酬唱”与清末吴下西昆诗风的兴起
        二、吴下西昆的诗歌理念及其兴盛原因
        三、以史入诗、以诗鉴史——吴下西昆的诗学特色及其艺术上的得失
    第十章 宗氏家族兼采众长与自抒机杼诗学路径的形成——兼论民国教授诗人宗威、宗白华
        第一节 虞山宗氏家族的源流世系与诗文着述
        第二节 承继家学与转益多师:晚清宗氏家族的诗歌创作
        一、吾家多闺秀,俱各擅文辞
        二、承继家学与转益多师
        三、宗氏家族的诗学主张
        第三节 传道授业、竞艳诗坛——民国宗威、宗白华的诗歌创作
        一、宗威的诗歌活动
        二、宗白华的旧体诗创作及其诗学思想
结语
参考书目
后记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7)我国绿色出版发展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绿色出版理念
    第一节 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出版理念的兴起
        一、低碳经济发展观念的兴起
        二、出版行业变革需要
    第二节 绿色出版概念界定
    第三节 绿色出版多层内涵——健康、环保、集约
        一、健康文明
        二、节约环保
        三、集约效率
    第四节 绿色出版推动环境、经济和文化和谐发展
        一、节约资源,保护环境
        二、增强文化软实力
        三、提升出版社竞争力和经济效益
        四、读者可以获得高质量、绿色化的出版物
    第五节 我国绿色出版产业政策由宏观走向微观
第二章 我国绿色出版现状
    第一节 出版业面临多重挑战
        一、新媒体强势冲击,纸质图书受到挑战
        二、读者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第二节 我国的绿色出版产业变革
    第三节 物质和内容资源利用存在问题
        一、内容资源重复利用
        二、物质资源利用率低
第三章 绿色出版产业的发展措施
    第一节 内容资源的绿色化
        一、审校制度保证内容健康、语言规范
        二、选题合理开发,环节综合把握
        三、推行按需出版
        四、加强出版企业资源管理
    第二节 载体资源的绿色化
        一、选择绿色工艺
        二、使用环保选材
        三、推广碳足迹计算
        四、绿色印刷案例——弘文馆“阿米”系列
    第三节 渠道资源的绿色化
        一、畅通发行渠道
        二、加强回收渠道的循环利用
    第四节 发展观念的绿色化
第四章 绿色出版资源云平台
    第一节 出版云平台概念
    第二节 云平台与绿色出版关系分析
    第三节 绿色出版资源云平台的实践——方正阿帕比(Apabi)
    第四节 云平台未来趋势展望
        一、建设大型出版资源云平台
        二、以内容为核心
        三、注重版权保护体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8)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理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主要内容
    (四)创新点和疑难点
    (五)研究方法
第一章 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和现实背景
    一、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基础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绿色智慧
        (二)西方社会的绿色发展思想
        (三)马克思主义绿色发展思想
    二、绿色发展理念的现实背景
        (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应对经济新常态的需要
        (三)破解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
        (四)满足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的需要
        (五)满足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
第二章 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解读
    一、绿色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一)总体观念层面
        (二)理论原则层面
        (三)实践路径层面
    二、绿色发展理念的哲学意蕴
        (一)推动认识思维方式发生转变
        (二)提升社会进步价值评价标准
    三、绿色发展理念是五大发展理念的有机构成
        (一)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整体
        (二)五大发展理念的基本内涵
        (三)绿色与创新、协调、开放、共享间的联系
第三章 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诉求
    一、积极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一)转变绿色生活观念
        (二)倡导低碳生活方式
        (三)培育绿色消费方式
    二、积极构建绿色发展文化体系
        (一)树立绿色文化观
        (二)科学认识、引领绿色文化
        (三)构建绿色文化体系的途径
    三、建立健全绿色发展制度体系
        (一)绿色发展制度体系的构成
        (二)合理政策控制,完善行政制度
        (三)健全绿色发展法律法规
    四、坚持科技创新推进绿色发展
        (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二)走科技绿色化发展道路
        (三)积极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第四章 绿色发展理念的时代价值
    一、现实回应马克思主义人的解放理论
        (一)绿色发展理念在“人的解放”中的定位
        (二)坚持绿色发展,实现人的物质解放
    二、绿色发展理念的基本功能
        (一)为社会发展理论提供全新的评价标准
        (二)认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的相互适应关系
        (三)协调、促使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互适应
        (四)科学评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间相互适应的程度
    三、绿色发展理念为世界生态问题贡献中国智慧
        (一)生态问题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
        (二)绿色发展理念是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理念
        (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为全球生态安全作贡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9)湿热地区绿色大学校园整体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背景
        1.2.1 加快发展绿色建筑与推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的时代背景与现实问题
        1.2.2 创建绿色大学校园的紧迫性
        1.2.3 我国湿热地区(以岭南地区为例)绿色大学校园建设的问题
    1.3 研究对象
        1.3.1 绿色校园
        1.3.2 湿热地区范围
        1.3.3 夏热冬暖地区、岭南地区、新加坡与湿热气候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1.5.1 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领域相关研究
        1.5.2 绿色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领域的研究
        1.5.3 绿色校园设计相关理论研究
        1.5.4 岭南地区大学校园设计的相关研究
        1.5.5 绿色建筑与绿色校园发展综述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1.7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7.1 研究内容
        1.7.2 创新点
第二章 绿色校园现状分析
    2.1 中国绿色设计能力研究结果分析
    2.2 各地区使用的评价标准与研究范围界定
    2.3 基于国家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的统计分析
        2.3.1 我国绿色建筑的总体发展情况
        2.3.2 高校绿色建筑发展情况
        2.3.3 中国《建筑学报》杂志登载情况统计
        2.3.4 代表高校:南方科技大学
    2.4 基于台湾绿建筑评价系统EEWH及绿色校园相关推动政策的统计
        2.4.1 中国台湾绿色建筑的发展与绿色建筑评估系统EEWH简介
        2.4.2 中国台湾大学绿色建筑发展情况统计分析
        2.4.3 EEWH统计结果与国家标准统计结果对比
        2.4.4 台湾《建筑师》杂志登载情况统计
        2.4.5 高校参与台湾“内政部”与“教育部”改造计划统计
        2.4.6 代表高校:台湾大学
    2.5 基于香港HK-BEAM / BEAM PLUS的统计
        2.5.1 BEAM PLUS简介与特点
        2.5.2 保证绿色建筑实施效果的措施
        2.5.3 统计结果
    2.6 基于新加坡“绿色标志”(GREEN MARK)的统计
        2.6.1“绿色标志”(GREEN MARK)特点
        2.6.2 数量与比例的比较
        2.6.3 以高等教育机构为单位的比较
        2.6.4 代表高校:南洋理工大学
        2.6.5 代表高校:新加坡国立大学
    2.7 各评价标准统计总表
    2.8 各地区高校的对比分析
        2.8.1 QS亚洲大学排名与高校绿色建筑数量排序
        2.8.2 平均指标分析
        2.8.3 相关性分析
    2.9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湿热地区绿色校园整体设计
    3.1 绿色校园设计理论基础
        3.1.1 “两观三性”设计理论
        3.1.2 建筑创作系统论
        3.1.3 建筑气候学
        3.1.4 可持续性建筑设计
        3.1.5 景观生态学理论
        3.1.6 绿色校园评价体系
    3.2 绿色校园规划、建筑、景观整体设计
        3.2.1 绿色校园整体设计的方法论
        3.2.2 绿色校园整体设计的基本特点
        3.2.3 设计内容的整体性
        3.2.4 设计程序的整体性
        3.2.5 设计策略的整体性
    3.3 案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湿热地区绿色校园规划设计策略
    4.1 绿色校园的规划设计
        4.1.1 专项规划设计的必要性
        4.1.2 绿色校园规划设计组成要素
    4.2 绿色大学校园规划设计策略
        4.2.1 土地利用与空间规划
        4.2.2 景观生态规划
        4.2.3 绿色交通规划
        4.2.4 水资源规划
        4.2.5 风貌维护规划
        4.2.6 物理环境规划
        4.2.7 绿色建筑规划
        4.2.8 能源系统规划
        4.2.9 固体废弃物规划
        4.2.10 智慧校园规划:“智慧”助力“绿色”
    4.3 案例分析
        4.3.1 【案例】中山大学珠海校区规划(2016年)
        4.3.2 【案例】广东以色列理工学院概念设计方案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湿热地区绿色校园建筑设计策略
    5.1 校园建筑环境性能
    5.2 校园建筑类型特点
    5.3 校园既有建筑绿色改造的需求
    5.4 岭南传统建筑的“绿色建筑”特色经验
        5.4.1 节地与室外环境
        5.4.2 节能与能源利用
        5.4.3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5.4.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5.4.5 室内环境质量
    5.5 地域文化与绿色技术交融的绿色校园建筑设计策略
        5.5.1 建筑空间布局
        5.5.2 遮阳隔热
        5.5.3 建筑通风
        5.5.4 采光照明
        5.5.5 基地保水和非传统水源
        5.5.6 立体绿化
        5.5.7 绿色建材
        5.5.8 可再生能源集成应用
        5.5.9 Green BIM应用
        5.5.10 建筑工业化与装配式建筑
        5.5.11 智慧绿色建筑
    5.6 案例分析
        5.6.1 【案例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新体育馆
        5.6.2 【案例二】华南理工大学31~34号楼教学楼群
        5.6.3 【案例三】澳门大学横琴岛校区学生活动中心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湿热地区绿色校园景观设计策略
    6.1 绿色大学校园景观概念及设计要素
    6.2 基于自然生态的湿热地区绿色校园景观设计策略
        6.2.1 绿地面积和位置——以形成生态绿网
        6.2.2 绿地的效益(质量)——生态多样性设计,兼顾CO2固定能力
        6.2.3 校园景观的生态恢复
        6.2.4 海绵校园的基石——雨水适应性景观
        6.2.5 校园朴门永续设计
    6.3 基于人文生态的湿热地区绿色校园景观设计策略
        6.3.1 大学精神与历史文脉
        6.3.2 以人为本,体现校园场所精神
        6.3.3 绿色校园文化与景观教育功效
    6.4 校园景观一体化设计
        6.4.1 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及科技支撑整合设计策略
        6.4.2 案例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台湾《建筑师》杂志刊登的高校EEWH绿色建筑
    台湾绿建筑奖高校获奖项目
    南洋理工大学“绿色标志”(GREEN MARK)绿色建筑目录
    新加坡国立大学“绿色标志”(GREEN MARK)绿色建筑
    新加坡其他高校代表性“绿色标志”(GREEN MARK)绿色建筑/绿色校园
    香港BEAM PLUS铂金级高校绿色建筑目录
    香港中文大学HK-BEAM/BEAM PLUS绿色建筑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绿色发展理念在山西大同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
        1.4.1 主要内容
        1.4.2 创新之处
    1.5 不足之处
第2章 绿色发展理念的理论依据
    2.1 绿色发展理念的提出
    2.2 绿色发展理念的内涵
    2.3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绿色发展观念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自然观念
        2.3.2 列宁的生态观念
    2.4 中国绿色发展理念的形成过程
        2.4.1 毛泽东绿色发展观念的初步探索
        2.4.2 邓小平经济生态协调观念的形成
        2.4.3 江泽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推进
        2.4.4 胡锦涛科学发展观的进一步探索
第3章 山西大同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
    3.1 山西大同市绿色发展的概况
    3.2 山西大同绿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2.1 绿色发展理念还没有根本扭转
        3.2.2 发展发展的法律法规还未健全
        3.2.3 绿色生产方式还没有完全形成
        3.2.4 绿色科学技术还没有广泛推广
    3.3 山西大同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措施
        3.3.1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
        3.3.2 发展绿色金融
        3.3.3 重视绿色科技创新
        3.3.4 开发利用新能源
        3.3.5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3.4 山西大同绿色发展理念的实践取得的成效
第4章 绿色发展理念实践路径的建议
    4.1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
        4.1.1 加大绿色发展理念的宣传力度
        4.1.2 培养公众对绿色发展的特有感情
        4.1.3 健全绿色发展的文化体系
    4.2 健全绿色发展的法律法规
        4.2.1 加强绿色发展政绩考核
        4.2.2 构建绿色发展激励机制
        4.2.3 健全绿色发展法律法规
    4.3 促进绿色生产方式的形成
        4.3.1 提高企业绿色生产意识
        4.3.2 实现社会发展方式的绿色转型
        4.3.3 发展文化旅游产业
    4.4 发展和普及绿色科学技术
        4.4.1 将环境因素引入技术研发过程
        4.4.2 增强绿色技术创新能力
        4.4.3 加强绿色技术的对外交流与合作
    4.5 借鉴国外绿色发展的先进经验
        4.5.1建立排污权交易市场
        4.5.2 建立智能工厂
第5章 山西大同绿色发展理念实践的启示
    5.1 绿色发展理念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念
    5.2 绿色发展理念为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
    5.3 绿色发展理念为世界各地区生态理念的转变树立了榜样
    5.4 绿色发展理念有利于普及生态保护理念
    5.5 绿色发展理念有利于发展低碳循环经济
    5.6 绿色发展理念有利于形成绿色生活方式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浅析《中国绿色经济系列丛书》首卷本——《绿色经济导论》(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色城市设计理念下的新乡市新城区居住型街区设计策略研究[D]. 刘菀蓉. 长安大学, 2021
  • [2]我国矿产资源富集区生态文明建设研究[D]. 胡盾. 山西大学, 2020
  • [3]图书出版项目选题策划研究 ——以S图书出版项目为例[D]. 周伟光. 山东大学, 2020(05)
  • [4]西安绿色住区生态设计策略研究 ——以绿地浐灞项目为例[D]. 贾钧尧.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5]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小城镇生态治理现代化研究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D]. 黄军. 华东理工大学, 2019(01)
  • [6]晚清民国虞山文学世家与地域诗学[D]. 吕姝焱.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7]我国绿色出版发展探析[D]. 姚正荣. 苏州大学, 2019(04)
  • [8]十八大以来绿色发展理念研究[D]. 王会昌. 山东师范大学, 2018(12)
  • [9]湿热地区绿色大学校园整体设计策略研究[D]. 刘骁.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7)
  • [10]绿色发展理念在山西大同的实践研究[D]. 李艳. 桂林理工大学, 2017(06)

标签:;  ;  ;  ;  ;  

《中国绿色经济丛书》第一卷——《绿色经济概论》浅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