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中的节钢措施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中的节钢措施

一、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中节约钢材的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强[1](2021)在《下穿西户铁路某大跨度预应力框架桥路基变形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框架桥下穿方案能够提高城市中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且施工工期较短,因而在穿越铁路线工程中被广泛应用。随着技术的发展与工程的需要,框架桥跨度越来越大,若单纯的使用钢筋混凝土来修建框架桥,桥体的截面尺寸通常较大,使得框架桥的自重过大,会增加顶进时的路基变形。本文将预应力技术应用于大跨度框架桥中,建立数值模型对预应力框架桥的结构特点和路基变形的控制措施进行了研究。对大跨度框架桥进行了预应力的设计,计算了预应力框架桥和原框架桥的内力和变形,结果表明:两种结构的最大变形均位于顶板跨中,预应力框架桥最大变形为9.2mm,比原框架桥减小24.5%,两种结构底板变形接近;原框架桥顶板跨中受拉区混凝土已达到屈服应力,预应力框架桥顶板受拉区混凝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采用预应力设计后框架桥的自重减小,结构刚度和抗裂性能增强,文中预应力框架桥的结构设计是合理的。通过数据监测记录了框架桥顶进时路基和轨道的变形情况,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得出框架桥顶进对路基和轨道的影响规律。建立模型计算了框架桥顶进过程中的路基变形,将理论计算结果与监测数据进行对比,得出两组数据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误差集中在5%~10%范围内。结果表明数值模型能有效反映出框架桥顶进时的路基变形,为预应力框架桥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建立数值模型对大跨度预应力框架桥的顶进过程进行分析,计算了预应力框架桥采用不同步距顶进时的路基变形,通过比较不同顶进步距下桥体在同一状态时的路基变形,可以得出路基变形随着顶进步距增大而增大,路基变形的变化速率随着顶进步距的增大而增大。综合考虑路基变形规律及工程效率,得出预应力框架桥的合理顶进步距为1.25m。

张秋实[2](2021)在《装配式下穿隧道结构力学特征及抗震性能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掀起了大力修建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的浪潮。与现浇混凝土结构相比,装配式技术具有高效、经济和环保的显着优点,因此与政府所倡导的建筑行业转型升级战略十分契合。然而,该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房建和桥梁工程中,而在地下工程方面,特别是在明挖大断面地下工程中的应用更是寥寥无几。我国在地下工程预制化技术的研究还相对缺乏,有诸多关键技术亟待解决,如:预制构件型式的选择、接头设计与接缝防水、预制结构抗震性能等。鉴于此,开展明挖装配式下穿隧道力学特征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论文以成都市一环路磨子桥装配式下穿隧道工程为依托,针对浅埋大跨明挖装配式下穿隧道结构受力复杂的特点,采用数值计算、室内试验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相关研究,取得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建立装配式下穿隧道整体力学模型,分析了结构在运营阶段荷载作用下的受力和变形特征;并与整体现浇结构对比,得到了结构的最不利截面和接头刚度折减系数。(2)建立内置抗剪钢箱的装配式隧道结构模型,通过改变相关参数(钢箱数量、钢箱厚度、材料等级),分析了不同工况下结构的承载能力差异;并与现浇结构对比分析,得出了合理的装配式隧道结构组合方案。(3)运用数值模拟软件建立“螺栓+抗剪钢箱”混合连接局部接头模型,计算低周往复动荷载作用下接头的力学特征;通过改变相关参数,分析接头的应力分布、破坏形态、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延性和耗能性,并与整体现浇接头模型对比,评估依托工程采用接头的抗震性能。(4)开展了高温环境下钢筋混凝土结构温度传播规律室内试验研究。探明了单面受火条件下钢筋混凝土梁内部温度传播规律;运用有限元手段对试验过程进行了再现,验证了有限元模型的可行性。基于室内试验成果,对混凝土热传导参数进行了优化,并对实际工程装配式下穿隧道进行瞬态热-应力耦合分析,提出了结构在火灾工况下的最不利截面。

韩楚燕[3](2021)在《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为应对气候变化,我国提出努力争取于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为达目标,消耗全球半数能源的建筑行业势必要节能减排。其中,超过城市碳排放总量的三分之一的城市住宅建筑成为行业减排重点。目前,城市住宅短寿现象普遍,该现象伴随的建筑低性能运行和造成的拆建活动量的增加导致住宅全生命周期年均碳排放强度增高。因此,通过延长城市住宅使用寿命来减少建筑碳排放对帮助实现国家减排目标有重要意义。首先,从内在属性上分析住宅寿命的内涵及其影响因素,总结城市住宅长寿化的意义。通过对拆除住宅案例的调研及分析,结合城市住宅建设情况及城市化发展背景的研究分析我国住宅寿命现状。运用全生命周期评价方法对建筑寿命与碳排放的关系进行分析,指出延长建筑寿命可以有效降低建筑全生命周期年均碳排放强度。其次,分析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建筑活动对建筑碳排放及住宅寿命的影响,指出不同阶段住宅寿命与建筑碳排放间的关系,并总结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的设计依据。本文在全生命周期理论指导下,结合建筑层级概念建立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的构建框架。对长效住宅理论发展进行梳理,对长寿住宅实践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出长寿住宅特征。然后,在此理论及实践的指导下,分别在建造物化阶段、使用维护阶段及拆解回收阶段提出降低住宅碳排放强度的、提升住宅适应性和可变性的长寿化设计策略。最后,选取实际工程案例在不同情景下的建筑碳排放情况进行计算分析,对住宅的长寿化设计策略进行验证与优化。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的提出是对降低住宅碳排放研究的重要补充,对建筑行业节能减排以及实现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的发展目标起到积极作用,也为城市住宅未来发展提供参考。

司道光[4](2020)在《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技术表征与发展演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东铁路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俄国在中国东北修筑的一条具有殖民性质的铁路,也直接促进中国东北开启了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过渡的现代转型。在转型过程中,西方近现代建筑技术借由俄国之手向铁路沿线地域传播扩散,传统的木质抬梁结构逐渐瓦解,新型的砖混结构、钢结构、钢筋混凝土结构扎根蔓延,同时受东北地域严寒气候环境、社会政治、地形地貌、本土文化等诸多语境因素的直接影响,中东铁路近代建筑技术因材致用、因地制宜、包容创新,从而产生了多样丰富而又独具寒地地域属性的技术表现形态。论文在彻底走访1509公里中东铁路线路总长的基础上,实地调研了沿线现存的1651处建筑遗产和949处铁路工程遗存,获得了大量的基础数据。论文借鉴文化地理学、文化传播学、类型学、技术史学的相关学科理论,运用资料梳理、田野调查、比较统计、模拟分析等研究方法,深入探讨一百余年以前中东铁路初建之时其附属建筑的技术表征和技术内涵,五个主要章节承载了论文的核心研究内容和结论,论文整体和表述逻辑是:技术传入背景、材料技术分析、结构技术演变、采暖技术衡量、技术水平比较、技术观念阐释。具体内容包括:第二章详尽的阐述了中东铁路相关建筑技术传入之时的俄国背景、世界背景和地域影响因素,从语境分析的角度对显在语境和潜在的主观、客观语境因素进行分析;第三章全面展示了中东铁路近代建筑中材料技术的各类表现形态以及各类材料的相关生产、加工工艺和独特的应用现象;第四章从建筑结构演变的角度,分析中东铁路近代建筑从砖混结构到内框架结构,再到框架结构的转变过程以及独特的结构演变特征;第五章则从建筑采暖的角度,分析中东铁路近代建筑是如何进行采暖和防止热量流失的,并通过软件模拟对当时的室内温度分布进行了量化评价分析;第六章则将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置入近代中国的背景体系中,通过统计分析比较其建筑技术在当时中国所处的地位和水平,并从技术伦理、技术审美两个角度提炼建筑技术的意匠观念,阐明技术多元性表征背后的隐藏主旨。论文内容涵盖了中东铁路近代建筑技术的“背景”、“表征”、“观念”三个层面,遵循了从整体到局部、由表及里、由外及内的逻辑,层层深入,以保证观点分析的科学性。论文具有充足的理论与实践意义,便于学者从技术的宏观角度重新审视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发展演变过程,并且为后续的遗产修复、遗产再利用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杨亚杰[5](2020)在《福建永定土楼建筑文化展示馆工程设计项目实践》文中提出随着可持续建筑的发展以及国家对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重视,以生土为材料的传统民居重新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生土建筑因其较高的生态性价比和广泛的地域适应性在我国大量存在,但其固有的材料性能和力学缺陷使其逐渐沦为危房和贫困落后的象征。在我国,有关于现代生土建筑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缺乏系统的研究。在福建土楼集中分布的地区,生土材料由于可就地取材和良好的生态可持续性而被广泛应用,以生土为核心的传统建造工艺在当地已延续数百年,是当地村民的共同记忆。然而由于生土材料本身的局限性、建造技术的经验化以及空间营造的低效性,传统生土建筑正面临发展困境,当地传统生土营建技术与现代生活生产方式显得格格不入。在此背景下,恰逢传统村落保护发展大会在福建召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委托导师团队在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湖坑镇客家民俗文化村开展现代生土建筑的示范与推广,以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精神为指导方针,改善当地传统村落的发展困境,进而唤醒当地村民的集体记忆,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永定土楼建筑文化展示馆就是在此背景下展开的。本文系统记录并梳理了永定土楼建筑文化展示馆从前期设计到施工完成的全过程,包括实地调研、制定原则与策略、建筑方案设计、建筑施工图设计到驻场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导。首先,结合对永定地区调研分析,从当地气候条件因素、当地的传统营建工艺、当地的地理特性和资源条件因素三个方面进行初步分析,确定设计原则与策略;然后进行方案设计研究,包括基础分析、概念设计,在此基础上确定最终方案;再进行施工图设计研究,包括各部分的选型和设计;最后是驻场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导,着重介绍了当地建造工艺的现场实验与应用以及施工中遇到的问题,完成展示馆的建造。项目完成后,我们对建成效果进行了评价,从施工难度、经济性和能耗三个方面对设计原则与策略进行验证。本项目从设计到建造完成的全过程,也是现代生土建筑在福建地区的示范与推广的过程。此次实践进一步探索现代夯土建造技术应用及推广的可能性,培养了一批现代夯土工人;与此同时,本项目也充分挖掘与运用了当地的营建工艺,从当地传统营建工艺中探索现代夯土建筑在福建地区的生态潜能。

李百建[6](2020)在《波纹钢-混凝土复合结构的强度分析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海洋工程装备是我们向海洋进发的方法和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工程装备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船舶工程,已经扩展到海洋工程所涉及的各个领域,而结构设计与构件设计是保证海洋工程装备正常服役的重要环节,任何海洋工程装备都需要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目前,由于波纹钢表面带有波纹,可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刚度,能够保证以最少的材料发挥最大的承载能力,所以波纹钢结构已经在结构工程中被广泛的应用,诸如管道、涵洞工程和波形钢腹板等等。鉴于目前海底管道主要以钢质圆管作为主要受力体,管径增大必须相应增加壁厚来保证管道的稳定性,所以研究提出将波纹钢―混凝土复合管道应用于海底管道中,以此来克服现有海底管道管径限制的问题。此外,波纹钢―混凝土复合平台结构具有较好的防火、耐久性和较高的刚度,可以以最少的材料来提供最大的跨度和刚度,并且这种平台结构具有通用性,所以研究提出将这种平台应用于海工结构平台板中,诸如浮岛、人工岛、跨海大桥等人类在海洋中居住、通行结构的平台板。上述两种复合结构均是在其他结构多年应用的基础上提出的新型结构,目前已见于工程应用,但对其力学机理、强度分析尚需进行深入探索,因此本文选择了波纹钢―混凝土复合管道和平台两种结构体进行强度分析与试验研究。通过室内试验的方法对波纹钢―混凝土复合管道和平台的力学性能和承载力计算方法进行研究。对波纹钢―混凝土复合管道进行室内加载试验,研究了不同内管复合管道的承载力和刚度、钢筋混凝土外管的破损程度、填充层强度、内管偏心对波纹钢―混凝土复合管道力学性能的影响,提出了波纹钢―混凝土复合管道承载力计算方法和荷载分配机理,并结合目前海底管道的设计方法提出了波纹钢及其复合管道应用于海底管道的在位强度计算方法。通过数值分析的方法研究了波纹钢―混凝土复合平台的截面应力分布、抗弯承载力,提出了波纹钢―混凝土复合平台抗弯承载力的计算方法与合理截面;采用抗弯试验研究了波纹钢的局部屈曲问题,提出了波纹钢局部屈曲的计算方法,为波纹钢―混凝土复合平台的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得到主要结论如下:如果仅采用波纹钢管道作为海底管道且管道直径小于7.7m时,则可借鉴AISI(American Iron and Steel Institute,美国钢铁协会)设计法进行管道设计抗力计算;如果管道跨径较大或者非圆形截面且埋置于海床下,则可采用CHBDC(Canadian Highway Bridge Design Code,加拿大桥梁设计规范)设计法进行管道设计抗力计算。波纹钢―混凝土复合管道的承载力高于钢管、HDPE(高密度聚氯乙烯)管―混凝土复合管道及单管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并且钢筋混凝土作为外管能够提高波纹钢管道的耐久性和局部稳定性;复合管道在两点加载作用下表现出“套管”(管中管)的力学性能,其承载能力依赖于组成复合管道的各个单管结构,轴力与弯矩在管体材料中的分配依赖于EA/D(刚性系数)和管道环刚度;复合管道的极限承载能力主要依赖于钢筋混凝土管和填充层,波纹钢管在复合管道中发挥的作用很小;钢筋混凝土管的破损程度对复合管道的影响较小,当钢筋混凝土管未发生完全破坏时,其复合管道的承载能力与完好无损的钢筋混凝土管道的复合管道相近;偏心复合管道的承载力计算方法与同心复合管道的承载力计算方法不同;采用本文提出的复合管道的承载力计算方法与实验承载力误差大多数小于20%,只有一个填充层为砂浆的复合管道的误差为30%,并且计算值是试验值的下限,这对工程设计是有利的。进行管道强度计算时,将内压与外压分开考虑,以获得较为保守的管道壁厚和波形;复合管道截面设计时,应将内外压力设计值根据管道的EA/D分配给不同的管体材料,然后分别验算它们是否满足各自的设计强度;由土压力或者其他荷载引起的不平衡力矩应根据管道的环刚度分配给不同的管体材料(组成复合管道的不同管环),再验算它们是否满足各自的设计强度。其耐久性设计可参考本文归纳的波纹钢防腐处理方法,并结合目前海底管道的防腐处置措施,可保证波纹钢及其复合海底管道的耐久性。波纹钢―混凝土复合平台只发生适筋破坏,即延性破坏;荷载―位移曲线在构件屈服前基本呈直线,屈服后进入强化段,还可继续承载;波纹钢―混凝土复合平台应设计成第一类截面;相应的增加波纹钢底板宽、减少顶板宽;保持截面面积不变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斜腹板的宽度、增大弯折角度;合理的截面是受压区高度刚好等于波纹钢顶板上部的混凝土板厚,即中性轴刚好位于波纹钢顶板上边缘;波纹钢板的局部屈曲验算可以采用本文提出的屈曲计算模型,该模型将波纹钢板局部屈曲分解为:简化的平面刚架、顶板局部屈曲和腹板局部屈曲,并考虑三者的屈曲相关性;波纹钢截面选择时,如已知波形和板厚,则可确定波纹钢的临界荷载,再与波纹钢截面抗弯承载力进行对比,从而判别波纹钢是否发生局部失稳。

张茜[7](2020)在《装配式U形钢板-混凝土组合空腹楼盖力学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装配式U形钢板-混凝土组合空腹楼盖为新型大跨楼盖,由表层混凝土楼板和双向交叉空腹肋梁组成。在钢筋混凝土空腹楼盖底部外包U形钢板提高了楼盖的抗拉强度,解决了下肋混凝土开裂的问题,实现更大楼盖跨度的同时节省了模板用量。U形钢板-混凝土组合空腹楼盖具有自重轻,整体刚度大,楼层净空高,管线穿越方便,抗震性能好的特点,在大跨楼盖中应用广泛。大力发展多层大跨装配整体式建筑是实现建筑产业化的重要途径,现行规范无法指导装配整体式U形钢板-混凝土组合空腹楼盖的拆分与施工;针对装配整体式U形钢板-混凝土组合空腹楼盖的受力特征与变形机制,关键构件的内力分布规律,缺乏理论分析与试验验证;跨度的增加导致U形钢板-混凝土组合空腹楼盖基频降低,人类活动下楼盖可能会产生较大的振动,需要对人致激励下U形钢板-混凝土组合空腹楼盖体系的振动响应进行全面的评估与控制。结合装配式U形钢板-混凝土组合空腹楼盖的静动力足尺试验与国内首例多层大跨装配整体式组合空腹楼盖的建造,研究新型楼盖的力学特性与施工技术,为新型装配式U形钢板-混凝土组合空腹楼盖的设计与推广应用提供技术支撑。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连续化方法将U形钢板-混凝土组合空腹楼盖等效为考虑剪切变形的拟夹层板,确定楼盖的等代刚度,建立周边简支矩形U形钢板-混凝土组合空腹楼盖的十阶偏微分方程,求解楼盖挠度、内力的计算公式;介绍了U形钢板-混凝土组合空腹楼盖的简化实用算法的基本假定与计算方法;通过拟夹层板法、实用算法、有限元法对同一算例的对比分析,评价各种计算方法用于U形钢板-混凝土组合空腹楼盖静力计算的准确性。(2)开展两层装配整体式组合空腹楼盖静力足尺试验研究,跟踪楼盖在竖向载荷作用下的变形特征,监测关键构件组合肋梁、剪力键、表层楼板的应变分布,验证有限元用于楼盖静力计算的准确性;对比设计荷载下有限元法与实用算法的楼盖配筋,指出实用算法存在的问题,提出装配式U形钢板-混凝土组合空腹楼盖简化计算的修改意见。(3)依据薄板理论与能量原理推导U形钢板-混凝土组合楼盖自振频率的计算公式;采用环境激励获得楼盖的精确阻尼比、振型及频率,验证楼盖自振频率计算公式的准确性;研究了瞬态人致激励(落足、跳跃)与间歇性人致激励(步行、跑步)下楼盖的振动响应;按照现行国内外规范,采用频率限值与幅值限值对评价U形钢板-混凝土组合空腹试验楼盖的舒适度性能。(4)建立U形钢板-混凝土组合空腹楼盖的有限元模型,对楼盖进行模态分析与人致激励下的振动响应分析,现场测试验证了有限元分析的准确性;通过参数化有限元分析,研究了楼盖的跨度、跨高比、肋梁间距、空腹率、楼面荷载、阻尼比、楼板厚度、U形钢板厚度对楼盖动力特性的影响,评价U形钢板-混凝土组合空腹楼盖体系的舒适度性能,给出楼盖振动的控制方法。(5)采用装配整体式施工工艺建造国内首例多层大跨U形钢板-混凝土组合空腹楼盖。在设计层面,依据U形钢板-混凝土组合空腹楼盖的受力特点,充分考虑施工中制作、运输、安装、运输等关键环节对预制构件进行拆分;在施工层面,探讨装配整体式U形钢板-混凝土组合空腹楼盖在施工过程中支撑体系、安装方法、节点连接等关键施工工艺的选择,为之后相同或类似装配整体式大跨楼盖工程的建造提供参考。

赵鹏[8](2019)在《某输煤栈桥改扩建设计与施工研究》文中认为输煤栈桥是煤矿地面建筑和电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钢栈桥以其自重轻、整体性好、施工安装方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输煤栈桥的建造。多年来,受生产扩能、生产工艺、资金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有大量的输煤栈桥需要进行改扩建,输煤栈桥的改扩建成为当下电力和煤炭行业的热门话题。但由于受到原有场地条件的限制,结合厂区的历史因素,输煤栈桥的改扩建设计很多时候存在一定的难度,所以在改扩建设计与施工方面的研究意义重大。由于实际工程需要,本文以输煤栈桥中的钢栈桥为研究对象,结合邯郸市某洗煤厂输煤栈桥改扩建工程对输煤钢栈桥进行设计与施工研究,首先结合栈桥的工程现状、施工场地情况,经过方案优选,制定详细的改扩建方案。然后利用有限元软件SAP2000对输煤钢栈桥进行结构静力、结构动力分析,并依据计算结果及相关规范、规程、教材对输煤钢栈桥结构进行设计。针对设计好的钢栈桥,制定吊装方案并对栈桥B段进行吊装及临时支架验算,计算结果表明吊装方案安全可行,临时支架承载能力满足要求。最后针对该钢栈桥加工安装时出现的问题,提出了处理方法,在保障安全的情况下,满足建设方的使用要求,节约了施工成本,以期对类似工程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

徐金铭,杨曦[9](2019)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中节约钢材措施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在建筑工程建设中,钢材是必备的建筑材料,为了保证建筑工程综合效益,需要在能够保证工程质量前提下,从各个方面节省钢材,降低工程建设成本。在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中,经常会遇到钢筋锈蚀、下料不精准、钢筋接头不合格等问题,这些问题都会增加钢材消耗量。基于此,该文重点探究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中节约钢材的措施。

刘宁宁[10](2019)在《甘肃省钢结构住宅与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施工成本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钢结构住宅的施工成本是影响和制约钢结构住宅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因素。首先以甘肃省兰州新区某项目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和钢结构住宅施工成本为例,通过主要结构设计差异分析、单方平米造价分析、重点分部分项工程量分析、重点分部分项工程平米差价分析、单位工程各项费用对比分析,找出影响钢结构住宅施工成本三方面的关键因素。结构设计方面主要是基础工程和地上钢构工程;重点分部分项工程方面主要是防火涂料、外墙装饰一体板、包钢梁、钢柱、砂加气墙体、吊装机械及周转材料;单位工程各项费用方面主要是材料费和机械费。然后结合施工现场实际情况及多年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经验,从选择合理的承发包模式;严格进行合同管理;控制人工费、材料费、机械费及分包费;完善相关的技术标准;应用新材料新技术等方面提出降低钢结构住宅施工成本的合理化建议。最后得出结论:甘肃省钢结构住宅的结构形式及建筑面积不同,各项费用的成本增量有所差异。整体上,甘肃省钢结构住宅的成本增量为500-600元/m2,其中,人工费及机械费的成本增量浮动较大,材料费成本增量为400元/m2左右,间接费、利润、规费的成本增量会依据工程整体造价和计价文件的不同而不同。对于钢结构住宅,除材料费和机械费增加外,其余各项费用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考虑钢结构住宅的工期成本效益、环保成本效益、节能成本效益、节地成本效益后,甘肃省钢结构住宅的成本增量为450元/m2左右。只要理性的看待钢结构住宅的初始投资成本,加强钢结构市场的管理力度,甘肃省钢结构住宅便能快速发展起来。

二、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中节约钢材的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中节约钢材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下穿西户铁路某大跨度预应力框架桥路基变形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框架桥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 国内外框架桥研究现状
        1.2.1 框架桥结构研究现状
        1.2.2 预应力结构的发展与特点
        1.2.3 预应力框架桥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意义与内容
        1.3.1 研究意义
        1.3.2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下穿既有铁路大跨度预应力框架桥结构计算
    2.1 大跨度预应力框架桥结构设计
        2.1.1 结构特点及地质条件
        2.1.2 预应力结构设计方法
        2.1.3 预应力框架桥截面尺寸拟定
        2.1.4 荷载统计与内力计算
        2.1.5 预应力筋布置与框架桥结构设计
    2.2 预应力框架桥与原框架桥模型建立
        2.2.1 混凝土塑性模型选取
        2.2.2 钢筋本构模型选取
        2.2.3 建立框架桥数值模型
    2.3 预应力框架桥与原框架桥变形及应力对比分析
        2.3.1 变形对比分析
        2.3.2 应力对比分析
        2.3.3 预应力框架桥结构特点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路基与轨枕变形监测及数值计算
    3.1 框架桥顶进方案及技术措施
        3.1.1 框架桥顶进方法选取
        3.1.2 既有线路加固方式选取
        3.1.3 临时结构布置原则
        3.1.4 框架桥顶进流程及技术措施
    3.2 路基与轨枕变形监测方案
        3.2.1 监测目的
        3.2.2 监测措施及变形控制指标
        3.2.3 主要监测内容
        3.2.4 基准点及监测点布置
    3.3 路基与轨枕变形监测结果分析
        3.3.1 路基变形监测结果分析
        3.3.2 轨枕变形监测结果分析
        3.3.3 路基与轨枕变形规律分析
    3.4 路基变形数值计算及模型参数验证
        3.4.1 框架桥顶进模型建立方法
        3.4.2 数值模型材料参数选取
        3.4.3 框架桥顶进模型与路基变形计算
        3.4.4 理论计算与监测数据对比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跨度预应力顶进框架桥路基变形控制
    4.1 路基变形控制的数值分析方法
    4.2 不同顶进步距数值模型的建立
        4.2.1 模型计算参数选取
        4.2.2 数值模型基本假定
        4.2.3 预应力框架桥顶进数值模型建立
    4.3 路基变形计算与分析
        4.3.1 不同顶进步距下路基变形计算
        4.3.2 不同顶进步距下路基变形对比分析
    4.4 路基变形控制措施
        4.4.1 顶进步距选取
        4.4.2 路基稳定性增强方法
        4.4.3 结构顶进方向控制
        4.4.4 列车运行速度限制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装配式下穿隧道结构力学特征及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装配式地下结构发展及研究现状
        1.2.2 国内装配式地下结构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依托工程概况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地下建筑预制结构的计算方法与接缝设计
    2.1 地下建筑结构的计算方法
        2.1.1 地下建筑结构计算的理论依据
        2.1.2 地下建筑结构数值计算法原理
    2.2 地下建筑预制结构的接缝设计
        2.2.1 地下建筑预制结构接缝设计的原则
        2.2.2 地下建筑预制结构接缝型式的选则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装配式下穿隧道结构整体受力分析
    3.1 问题的提出
    3.2 装配式下穿隧道数值模型的建立
        3.2.1 隧道模型建立
        3.2.2 本构关系选取
        3.2.3 模型网格划分
        3.2.4 边界条件与计算工况
    3.3 装配式下穿隧道接头刚度折减分析
        3.3.1 下穿隧道整体受力特征分析
        3.3.2 下穿隧道接头刚度折减系数研究
    3.4 装配式下穿隧道不同参数下节点的静力分析
        3.4.1 不同钢箱数量对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
        3.4.2 不同钢箱厚度对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
        3.4.3 不同混凝土强度对节点力学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装配式下穿隧道接头抗震性能分析
    4.1 问题的提出
    4.2 螺栓混合连接接头模型的建立
    4.3 螺栓混合连接对接头抗震性能的影响
        4.3.1 接头应力与破坏形态分析
        4.3.2 滞回曲线与骨架曲线分析
        4.3.3 接头延性与耗能分析
    4.4 内置抗剪钢箱长度对接头抗震性能的影响
        4.4.1 接头应力与破坏形态分析
        4.4.2 滞回曲线与骨架曲线分析
        4.4.3 接头延性与耗能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温环境对装配式下穿隧道衬砌受力的影响分析
    5.1 问题的提出
    5.2 装配式下穿隧道室内足尺试验研究
        5.2.1 钢筋混凝土梁构件制作
        5.2.2 钢筋混凝土梁构件加热
        5.2.3 试验现象与分析
    5.3 装配式下穿隧道温度-应力耦合数值分析
        5.3.1 温度场分析基本原理
        5.3.2 钢筋混凝土结构温度场模型的建立
        5.3.3 钢筋混凝土梁温度场计算结果分析
        5.3.4 优化后装配式隧道热应力与变形分析
    5.4 装配式下穿隧道焊接连接对结构的影响分析
        5.4.1 节点焊接室内模型试验
        5.4.2 节点焊接数值计算与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3)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全球气候背景
        1.1.2 国家减排目标与建筑碳排放现状
        1.1.3 我国城镇建筑发展现状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全生命周期理论及住宅建筑低碳发展现状
        1.3.2 国外长寿住宅建筑研究现状
        1.3.3 国内全生命周期理论及住宅建筑低碳发展现状
        1.3.4 国内长寿住宅建筑研究现状
        1.3.5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城市住宅寿命及其与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关系
    2.1 城市住宅建筑寿命
        2.1.1 城市住宅建筑寿命内涵
        2.1.2 城市住宅建筑寿命影响因素
        2.1.3 城市住宅建筑长寿化的意义
    2.2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寿命现状
        2.2.1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寿命现状
        2.2.2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寿命的影响因素
        2.2.3 我国城市住宅建筑长寿化
    2.3 住宅寿命与建筑碳排放的关系
        2.3.1 建筑全生命周期及其应用
        2.3.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
        2.3.3 住宅寿命与建筑碳排放的关系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3.1 前期准备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3.1.1 前期准备阶段碳排放特点
        3.1.2 前期准备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3.2 建造物化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3.2.1 建造物化阶段碳排放特点
        3.2.2 建筑物化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3.3 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3.3.1 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特点
        3.3.2 使用维护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3.4 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与住宅寿命的关系
        3.4.1 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特点
        3.4.2 拆解回收阶段对住宅寿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筑全生命周期各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4.1 前期准备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4.1.1 长寿住宅体系的发展与应用
        4.1.2 城市住宅长寿化实践活动分析及其意义
        4.1.3 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构建原则
    4.2 建造物化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4.2.1 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碳排放及结构使用寿命特点
        4.2.2 钢结构建筑碳排放及结构使用寿命特点
        4.2.3 木结构建筑碳排放及结构使用寿命特点
        4.2.4 不同类型结构特点对比与建筑施工方式优化
    4.3 使用维护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4.3.1 建筑系统划分
        4.3.2 建筑结构维护加固策略
        4.3.3 建筑维护结构长寿化设计策略
        4.3.4 建筑设备优化设计策略
        4.3.5 建筑平面长寿化设计策略
        4.3.6 住宅部品工业化发展
    4.4 拆解回收阶段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
        4.4.1 建筑拆解方式优化
        4.4.2 建筑再生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案例计算验证分析与策略优化
    5.1 工程案例计算
        5.1.1 工程情况简介
        5.1.2 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方法
        5.1.3 案例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
        5.1.4 钢结构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估算
        5.1.5 木结构住宅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估算
    5.2 不同情景建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对比分析
        5.2.1 不同情景下建造物化阶段碳排放对比分析
        5.2.2 不同情景下使用维护阶段碳排放对比分析
        5.2.3 不同情景下拆解回收阶段碳排放对比分析
        5.2.4 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对比分析及策略优化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致谢

(4)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技术表征与发展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近代建筑研究综述
        1.2.2 近代铁路遗产研究综述
        1.2.3 中东铁路研究综述
    1.3 研究范围及相关概念
        1.3.1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1.3.2 相关概念界定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技术背景
    2.1 19世纪末的俄国建筑技术现状
        2.1.1 金属材料与结构的成熟发展
        2.1.2 水泥材料与混凝土结构的探索应用
    2.2 中东铁路的修筑过程及施工组织管理
        2.2.1 前期施工准备
        2.2.2 施工过程与建造模式
    2.3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技术的语境影响因素
        2.3.1 客观影响因素
        2.3.2 主观语境因素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材料技术
    3.1 传统建筑材料的导入发展
        3.1.1 红砖的引入与自主生产
        3.1.2 石材的早期应用与采掘
        3.1.3 木材的种类与加工工艺
    3.2 金属材料的成熟引入应用
        3.2.1 金属材料的产地与运输
        3.2.2 金属材料的应用
    3.3 钢筋混凝土的同步更新
        3.3.1 水泥的运输与自产
        3.3.2 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早期应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结构技术
    4.1 砖混结构的引入与发展
        4.1.1 墙体构筑技术
        4.1.2 楼面构筑技术
        4.1.3 屋架构筑技术
    4.2 内框架结构的过渡应用
        4.2.1 木框架结构的短暂探索
        4.2.2 钢框架结构的成熟应用
    4.3 框架结构的间断发展
        4.3.1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首次出现
        4.3.2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间断发展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防寒采暖技术
    5.1 综合考量的室内采暖技术
        5.1.1 壁炉采暖技术
        5.1.2 其它辅助采暖设施
        5.1.3 辅助的通风安全设计
    5.2 围护界面的防寒设计
        5.2.1 契合地域的外墙构造
        5.2.2 围合过渡的缓冲空间
        5.2.3 被动采暖的窗口设计
    5.3 室内热环境的模拟分析
        5.3.1 Airpak概述与理论基础
        5.3.2 案例的选择及相关参数的设定
        5.3.3 模拟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建筑技术观
    6.1 突破极限、优劣并存的建筑技术成就
        6.1.1 突破极限——传统材料结构的技术追求
        6.1.2 适时选择——新型材料与结构的技术成就
        6.1.3 优劣并存——材料结构中的不合理应用逻辑
    6.2 经世致用、求同存异的技术伦理思想
        6.2.1 经世致用——务实经济的技术伦理思想
        6.2.2 多变灵活——结构单元的因地制宜应用
        6.2.3 求同存异——异质语境的技术创新探索
    6.3 感理交织、简单纯粹的技术审美意趣
        6.3.1 感理交织的技术外在表现
        6.3.2 简单纯粹的技术内在逻辑
        6.3.3 主观能动的技术审美传承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福建永定土楼建筑文化展示馆工程设计项目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生态可持续建筑
        1.1.2 传统生土建筑及其发展现状
    1.2 项目背景
        1.2.1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
        1.2.2 现代生土建筑
    1.3 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5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5.1 研究框架
        1.5.2 研究方法
2 设计策略研究
    2.1 气候条件因素
        2.1.1 当地气候条件要素概述
        2.1.2 传统建筑气候适应性表达
        2.1.3 考虑气候因素的设计策略
    2.2 源于当地的传统营建工艺
        2.2.1 当地传统夯土建筑建造经验
        2.2.2 当地传统建造工艺的发掘
    2.3 地理特性与资源条件因素
        2.3.1 当地地理特性与建筑的联系
        2.3.2 资源条件因素
        2.3.3 考虑地理和资源因素的设计策略
    2.4 本章小结
        2.4.1 设计原则
        2.4.2 设计策略
3 方案设计研究
    3.1 基础分析
        3.1.1 村落概况分析
        3.1.2 功能需求分析
        3.1.3 基地分析
        3.1.4 传统建筑形制分析
    3.2 概念设计
        3.2.1 概念生成
        3.2.2 方案对比
    3.3 方案设计
        3.3.1 功能分布
        3.3.2 流线组织
        3.3.3 剖面分析
        3.3.4 日照分析
        3.3.5 室内设计
    3.4 最终方案
        3.4.1 方案效果
        3.4.2 方案图纸
    3.5 本章小结
4 施工图设计研究
    4.1 基础选型与设计
        4.1.1 夯土建筑基础的做法研究
        4.1.2 本项目基础选型分析与设计
    4.2 结构选型与设计
        4.2.1 主体结构体系
        4.2.2 现代夯土建筑的结构体系
        4.2.3 本项目的结构设计
    4.3 屋顶选型与设计
        4.3.1 当地常规建筑屋面做法
        4.3.2 本项目的屋面构造设计
    4.4 材料选择与设计
        4.4.1 夯土墙的建构与设计
        4.4.2 当地石材的建构与设计
        4.4.3 竹篱笆墙的建构与设计
        4.4.4 PTFE膜幕墙的建构与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驻场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导
    5.1 施工综合介绍
        5.1.1 施工前准备工作
        5.1.2 施工组织方式
        5.1.3 施工流程介绍
        5.1.4 施工设备与材料
    5.2 当地建造工艺的现场试验与应用
        5.2.1 基础施工
        5.2.2 钢结构施工
        5.2.3 木纹混凝土墙浇筑
        5.2.4 河卵石墙砌筑
        5.2.5 夯土墙夯筑
        5.2.6 屋面铺设
        5.2.7 室内地面处理
        5.2.8 室外工程
    5.3 施工中遇到的问题
    5.4 建成效果
    5.5 本章小结
6 评价与总结
    6.1 预期性能
        6.1.1 施工难度评估
        6.1.2 经济性评估
        6.1.3 能耗评估
    6.2 综合评价
        6.2.1 当地建造工艺的发掘与运用
        6.2.2 现代夯土建造技术应用及推广
    6.3 总结与展望
        6.3.1 总结
        6.3.2 不足与反思
        6.3.3 收获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施工图纸

(6)波纹钢-混凝土复合结构的强度分析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海洋工程装备
        1.1.2 波纹钢结构
        1.1.3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波纹钢结构的研究现状
        1.2.2 管道加固研究现状
        1.2.3 波纹钢平台的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论文架构
第二章 波纹钢结构的基本理论
    2.1 波纹钢板截面特性
    2.2 正弦波形波纹钢的基本理论
        2.2.1 AISI法
        2.2.2 AASHTO法
        2.2.3 CHBDC法
        2.2.4 有限元刚度等效方法
    2.3 波纹钢平台的基本理论
    2.4 构造措施
        2.4.1 加劲措施
        2.4.2 连接接头
    2.5 小结
第三章 波纹钢–混凝土复合管道的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
    3.1 波纹钢―混凝土复合管道的试验研究
        3.1.1 试验方案
        3.1.2 不同内管复合管的承载力对比
        3.1.3 钢筋混凝土管破损对复合管的影响
        3.1.4 填充层强度对复合管的影响
        3.1.5 内管偏心对复合管的影响
        3.1.6 复合管道破坏机理分析
    3.2 完全滑移理论
        3.2.1 同心复合管的承载力估算方法
        3.2.2 偏心复合管的承载力估算方法
    3.3 计算结果对比与讨论
    3.4 荷载分配情况
    3.5 小结
第四章 波纹钢及其复合管道的在位强度及耐久性
    4.1 海底管道设计荷载
        4.1.1 管道压力
        4.1.2 管道波流载荷
        4.1.3 冲击
    4.2 在位强度
        4.2.1 波纹钢管道
        4.2.2 复合管道
        4.2.3 沟埋管道的弯矩计算
    4.3 其他构造措施
    4.4 耐久性研究
        4.4.1 影响因素
        4.4.2 波纹钢耐久性设计方法
        4.4.3 涂层与内衬
        4.4.4 海底管道的耐久性
    4.5 小结
第五章 波纹钢―混凝土复合平台的抗弯强度
    5.1 平台的结构特征
    5.2 抗弯强度的数值分析
        5.2.1 数值算例
        5.2.2 数值模型
        5.2.3 结果分析
        5.2.4 承载力计算
        5.2.5 构件对比
    5.3 截面尺寸与承载力的关系
    5.4 局部屈曲分析
        5.4.1 结构试验
        5.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5.4.3 局部承压屈曲分析
        5.4.4 方法验证与讨论
    5.5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及创新点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7)装配式U形钢板-混凝土组合空腹楼盖力学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新型大跨楼盖结构体系研究现状
        1.2.1 拟梁式新型楼盖
        1.2.2 拟板式新型楼盖
    1.3 装配整体式U形钢板-混凝土组合空腹楼盖
        1.3.1 U形钢板-混凝土组合空腹楼盖
        1.3.2 U形钢板-混凝土组合空腹楼盖的构造
        1.3.3 装配整体式U形钢板-混凝土组合空腹楼盖的提出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
2 U形钢板-混凝土组合空腹楼盖静力计算分析方法
    2.1 引言
    2.2 U形钢板-混凝土组合空腹楼盖连续化分析
        2.2.1 连续化分析模型和基本假定
        2.2.2 等代刚度的确定
        2.2.3 基本方程式的推导
        2.2.4 矩形简支空腹楼盖的求解
    2.3 U形钢板组合空腹楼盖实用分析方法
        2.3.1 实用分析方法的基本假定
        2.3.2 实用分析方法构件截面设计
    2.4 三种计算方法对比分析
        2.4.1 算例概况
        2.4.2 有限元分析
        2.4.3 实用算法分析
        2.4.4 连续化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装配整体式U形钢板-混凝土组合空腹楼盖静力试验研究
    3.1 引言
    3.2 静力试验方案
        3.2.1 试验模型概况
        3.2.2 钢材和混凝土材性试验
    3.3 楼盖整体试验装置及加载方案
        3.3.1 试验装置
        3.3.2 测点布置
        3.3.3 试验加载方案
    3.4 试验现象与数据分析
        3.4.1 试验现象分析
        3.4.2 挠度测试分析
        3.4.3 应力、应变测试结果
    3.5 有限元对比分析
        3.5.1 有限元分析模型
        3.5.2 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3.5.3 简化计算方法的修正
    3.6 本章小结
4 U形钢板-混凝土组合空腹楼盖动力特性理论与试验研究
    4.1 引言
    4.2 试验模型概况
    4.3 U形钢板-混凝土组合空腹楼盖基频计算公式
        4.3.1 U形钢板-混凝土组合空腹楼盖自振频率的计算
        4.3.2 U形钢板-混凝土组合空腹楼盖刚度的计算
    4.4 模态特性试验
        4.4.1 模态试验测试方案
        4.4.2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3 基于频率的楼盖舒适度评价
    4.5 瞬时性人致激励试验
        4.5.1 瞬时性人致激励试验方案
        4.5.2 落足激励
        4.5.3 跳跃激励
        4.5.4 试验结果对比与分析
        4.5.5 瞬态激励下楼盖的舒适度评价
    4.6 间歇性人致激励试验
        4.6.1 间歇性人致激励试验方案
        4.6.2 步行激励
        4.6.3 跑步激励
        4.6.4 试验结果对比与分析
        4.6.5 间歇性人致激励下楼盖的舒适度评价
    4.7 本章小结
5 U形钢板-混凝土组合空腹楼盖体系振动评估与控制研究
    5.1 引言
    5.2 试验楼盖的有限元模拟
        5.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2.2 楼盖振型分析
        5.2.3 步行激励下楼盖振动响应分析
    5.3 参数化分析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4 楼盖动力特性的参数化分析
        5.4.1 肋梁间距
        5.4.2 楼盖跨高比
        5.4.3 楼盖空腹率
        5.4.4 表层楼板与U形钢板厚度
        5.4.5 楼面荷载
        5.4.6 楼盖阻尼比
    5.5 U形钢板-混凝土组合空腹楼盖体系的振动评估与控制
        5.5.1 中小型大跨楼盖的幅值控制
        5.5.2 特大跨楼盖的频率控制
    5.6 本章小结
6 装配整体式U形钢板-混凝土组合空腹楼盖施工技术研究
    6.1 引言
    6.2 装配整体式U形钢板-混凝土组合空腹楼盖工程实例
    6.3 预制构件的拆分
        6.3.1 预制构件的构造及连接
        6.3.2 预制构件的加工
        6.3.3 预制构件的脱模吊装验算
    6.4 装配整体式空腹楼盖的施工
        6.4.1 安装方法选择
        6.4.2 支撑体系的选择
        6.4.3 预制构件的节点连接
        6.4.4 新型楼盖施工过程及注意事项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某输煤栈桥改扩建设计与施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输煤栈桥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第2章 工程概况
    2.1 现场条件
        2.1.1 工程地形地貌
        2.1.2 工程地质条件
        2.1.3 场地土地震效应
    2.2 工程现状
    2.3 建设方要求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输煤钢栈桥结构方案优选
    3.1 输煤钢栈桥的组成与通廊布置
        3.1.1 栈桥通廊结构形式
        3.1.2 栈桥支承结构形式
        3.1.3 栈桥通廊布置
    3.2 输煤钢栈桥结构设计要点
        3.2.1 高跨比
        3.2.2 节间设置
        3.2.3 腹杆布置
        3.2.4 支撑布置
        3.2.5 节点连接
        3.2.6 起拱
        3.2.7 受力特点
        3.2.8 栈桥构造
    3.3 结构方案比选
        3.3.1 基础布置
        3.3.2 栈桥形式选择
        3.3.3 杆件截面类型选择
        3.3.4 节间布置及腹杆形式选择
        3.3.5 分段桁架与连续桁架对比
        3.3.6 支座布置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输煤钢栈桥结构设计与分析
    4.1 设计所需规范及依据
    4.2 荷载及荷载组合
    4.3 结构静力分析
        4.3.1 SAP2000 简介
        4.3.2 单元选择
        4.3.3 杆件容许长细比
        4.3.4 有限元模型建立
        4.3.5 计算结果分析
    4.4 结构动力分析
        4.4.1 模态分析
        4.4.2 反应谱分析
    4.5 钢桁架结构设计
        4.5.1 杆件截面设计
        4.5.2 腹杆设计
        4.5.3 支撑设计
        4.5.4 门架设计
    4.6 基础设计
    4.7 支架设计
    4.8 构造设计
        4.8.1 伸缩缝
        4.8.2 走道梁
        4.8.3 起拱
    4.9 钢桁架分段加工设计
    4.10 本章小结
第5章 输煤钢栈桥施工分析
    5.1 输煤钢栈桥施工吊装方案确定
        5.1.1 现场施工条件
        5.1.2 吊装方案选择
        5.1.3 施工吊装流程
        5.1.4 吊点选择
        5.1.5 栈桥B段吊装验算
    5.2 加工及安装时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
        5.2.1 加工时存在的问题及处理
        5.2.2 安装时存在的问题及处理
    5.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9)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中节约钢材措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结构设计方面
    1.1 积极利用弹性理论
    1.2 板配筋优化
    1.3 弯钩设计
    1.4 框架结构设计层面
    1.5 基础设计
2 施工方面
    2.1 施工现场钢筋保管
    2.2 钢筋加工
        2.2.1 设计图纸落实
        2.2.2 钢筋下料
    2.3 钢筋连接
        2.3.1 绑扎搭接
        2.3.2 焊接连接
        2.3.3 机械连接
3 结语

(10)甘肃省钢结构住宅与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施工成本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主要研究方法
    1.4 主要研究思路、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思路
        1.4.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成本管理理论综述
    2.1 施工成本预算的定义及相关费用组成
    2.2 施工成本管理的内涵
第三章 案例分析
    3.1 项目概况及项目施工成本预算编制原则
        3.1.1 项目概况
        3.1.2 施工成本编制原则
    3.2 主要结构设计差异分析
    3.3 单方平米造价分析
    3.4 重点分部分项工程量分析
    3.5 重点分部分项工程平米差价分析
    3.6 单位工程各项费用对比分析
    3.7 钢结构住宅的优势及施工成本管控的关键因素
第四章 施工过程中钢结构住宅的增量效益分析
    4.1 工期成本效益
    4.2 环保成本效益
    4.3 节能成本效益
    4.4 节地成本效益
    4.5 钢结构住宅综合施工成本
第五章 钢结构住宅施工成本管理
    5.1 组织和合同管理措施
        5.1.1 选择合理的钢结构住宅承发包模式
        5.1.2 注重钢结构住宅施工过程中合同管理
    5.2 费用控制
        5.2.1 人工费控制
        5.2.2 材料费控制
        5.2.3 机械费控制
        5.2.4 分包费控制
    5.3 完善相关技术标准
    5.4 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中节约钢材的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下穿西户铁路某大跨度预应力框架桥路基变形控制研究[D]. 陈晓强.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2]装配式下穿隧道结构力学特征及抗震性能研究[D]. 张秋实. 西华大学, 2021(02)
  • [3]全生命周期碳排放导向下的城市住宅长寿化设计策略研究[D]. 韩楚燕.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4]中东铁路近代建筑的技术表征与发展演化研究[D]. 司道光.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2)
  • [5]福建永定土楼建筑文化展示馆工程设计项目实践[D]. 杨亚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6]波纹钢-混凝土复合结构的强度分析与试验研究[D]. 李百建.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7]装配式U形钢板-混凝土组合空腹楼盖力学研究与应用[D]. 张茜.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20(01)
  • [8]某输煤栈桥改扩建设计与施工研究[D]. 赵鹏.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9]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中节约钢材措施分析[J]. 徐金铭,杨曦.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9(20)
  • [10]甘肃省钢结构住宅与钢筋混凝土结构住宅施工成本分析[D]. 刘宁宁. 兰州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与施工中的节钢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