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村“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实践与经验

东莞村“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实践与经验

一、东冠村“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做法和经验(论文文献综述)

陈柯[1](2021)在《当代浙江郊区的“新型村域聚落”发展探讨(一) 背景经验、基本内涵和浙江的首创实践》文中提出导言2021年6月,浙江省确立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1,成为继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和上海浦东新区打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后,首个担纲社会主义国家战略的省级行政区。之所以选择浙江,与其多年藏富于民的城乡均衡发展不无关系。而能在增量建设阶段即达成城乡间的均衡发展态势,关键在于浙江的广大乡村能够实现不同程度的自主创新发展。实际上,以浙江模式为显现,

莫艳梅[2](2020)在《论村志编修的几种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时期村志编纂有传统的全志模式(大而全模式)、中国名村志模式(宣传读本模式)、"微村志"模式(村情荟萃模式)、自然村落普查模式(历史人文模式)。四种模式在体例、内容、记述方式、篇幅乃至书名上各有不同,各有优长及效用。各地可以因地制宜选择修志模式,为乡村留史,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

林丽娥[3](2017)在《近三十年中国村史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这是一篇涉及中国村史志领域的专题研究。文章运用点与面结合的研究方法,结合公众史学理念,通过搜集国家图书馆、浙江图书馆、宁波图书馆收录的村史志进行样本分析,找出现存村史志编修存在的优缺点加以总结归纳,探索当下村史志编修可走的道路,旨在为编纂出理想的村史志贡献绵薄之力。作者搜集了500余本全国各地的村史志作品,按年代划分加以探索。20世纪80年代文革政治遗风尚存,加之人们无暇顾及村史志的编纂、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使之妥善保存,最后使得村史志作品存量极少。到20世纪90年代修志条件越来越成熟,在资料收集、编纂人员配给、史学家专业扶持方面都有明显的进步。编纂主体大部分由地方方志办牵头,编纂委员会中也总有方志爱好者、村中老教师、学历高见识广的文化人,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村史志的编纂质量,且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作者筛选出一部分内容完备翔实的样本加以详细分析,这些结构良好的村史志作品对后期村史志的编修起到了较强的示范效应。进入21世纪以后,村史志的数量呈井喷式状态,不管是官修、私修抑或两者结合的方式都被尝试。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甚至出现了政府牵头、专家和本地村民共同编修村史志的情况。这一时期村史志编修元素添加了城市化因素,全国各大量村庄被拆迁、整改。时人已注意到要优先考虑待拆改的村庄,但具体如何操作,尚未有完整全面的对策。在2005年到2010年的村史志中,全国各地的村史志编纂在各方面都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完全突破“大村才写村志”的禁锢。2010年至2015年这一时期的村史志得到了较高的关注度,参与编纂的人员成分构成越来越复杂优化,开展编修工作的地区范围越来越广几乎辐射全国各地,成书体例更显多样化,村史志整体质量也达到史上最佳。最为突出的时代特征便是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因拆迁而编纂抢修的村史志越来越多。综合近三十年村史志样本的分析,作者认为村史志的编修应当得到学界、政府的更多关注,即将拆迁的村庄更需要重点对待。村史志的编修应当扩大至全国各地更均匀分布,编修团队应当更规范、村史志的内容应更多样化,人人入史的公众史学理念应当进一步倡导,使村史志的编修更为合理。

林玲丽[4](2017)在《撤村建居社区居民社会认同研究 ——以杭州市滨江区岩大房社区为例》文中提出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市辖区建制的一种类型,是在主城区边缘通过行政区划的调整,将原先的若干乡镇组合建立一个区,本文称之为新区。杭州市滨江区就是这样一个在乡村建立的、没有历史城市文化核心区块的新区,其居民构成绝大部分是由政府征迁就地农转居的原居民与高新区企业发展、房地产开发带来的大量外来人口所组成,其城市化路径有别于钱塘江对岸的杭州市主城区。这类新区在市民化的过程中普遍存在着社会认同的缺位问题。原来以血缘和地缘构成的社会认同随着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的转换而弱化。这一问题又由于大量外来人口的进入而更加凸显。人们日常的工作群体与生活共同体不再一致——日常工作空间与日常生活空间的分割,以及工作场所、交流语言等的改变,造成新区居民社会认同感的失落。对这一类型的新区居民的社会认同的转型与整合进行研究,并探讨如何凝聚新区文化共识,提炼新区人文精神,强化新区文化内核,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以滨江区岩大房社区为个案展开调查研究,从身份认同、经济认同、文化认同、社区认同四个维度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政府、社区、居民三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例如,政府加快产城融合发展,重塑滨江历史记忆,创新社区社会管理等;社区要健全社区居民的教育,重建撤村建居社区空间,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的需求表达机制,扶持社会组织,满足社区不同群体需求等;居民要培养公共精神,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利用互联网建立新型邻里关系,接受"共同的价值观"教育等。通过政府、社区、个人等多个主体的互动配合,逐渐使新区居民对其生产、生活的地域在文化心理上产生认同和归属感,使撤村建居原居民和外来移民真正融入城市生活。岩大房社区撤村建居居民的社会认同问题具有典型性,对研究其他新区居民社会认同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潘仰轩[5](2012)在《杭州市村庄绿化建设探析》文中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政府近年来提出的重要国策,如何建设有地方特色、文化底蕴和生态健康的可持续农村人居环境是目前研究的重要方向。同时研究村庄绿化建设不仅对推动城乡一体化有着深刻的指导意义,而且对农村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浙江省较好的经济基础及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高度重视,为村庄的绿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本文以杭州市包括萧山、滨江、余杭、临安等地十个典型的绿化示范村为调查对象,通过对绿化建设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与分析,结合国内外实践成果以及相关理论,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系统地探讨其绿化建设模式以及保障措施。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明确有关村庄绿化的含义,借鉴国内外村庄绿化实践经验和相关理论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出当今村庄绿化建设的先进经验和发展趋势;(2)以典型村庄为研究样本,对杭州村庄绿化类型进行分类和信息提取。运用实地测绘和咨询相关人员的方法获得现状调查结果,并对结果进行总结和分析,得出其绿化建设特色、问题;(3)对杭州市村庄绿化建设的模式进行构思,从宏观层面对其总体布局进行分析,同时从中观(村庄分类和主要功能)和微观(村庄绿地类型)两个不同层面探讨适合杭州市村庄绿化建设的模式,并对其重点建设内容提出策略;(4)从政策、管理、经济及技术等方面提出落实杭州市村庄绿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叶灵芬[6](2012)在《嘉兴高职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中国高校毕业生人数连年屡创新高,而国内大中城市就业岗位日趋饱和,加上城乡经济结构不平衡,导致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与此同时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在不断加快,农村以及西部条件艰苦地区人才匮乏。因此,国家和高校各方需要积极引导和鼓励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这将成为缓解就业压力的有效途径。通过这一举措农村基层用人单位能在各方面为高校毕业生提供成功就业与职业发展的机会,这既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也有利于他们在农村地区安心工作。同时,对毕业生实施就业目标的合理定位和对社会实现农村人才培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面对高校毕业就业难和农村基层人才匮乏的双重矛盾,各高校要积极发挥桥梁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毕业生就业宣传引导机制、鼓励青年人要树立政治意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其本身真正成为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建功立业的典范。结合笔者三年的就业指导工作经验,本文就嘉兴市高职毕业生就业形势和农村基层就业的现状,分析了相关政策实施的落实情况以及农村基层就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对策和建议,以期为改变当前农村基层就业的困境带来些许建设性的参考。

晏丹萍[7](2012)在《冷水江新农村人居环境绿化模式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生态环境的建设引起人们的关注,也是促进农村全面可持续性发展的必经之路。农村绿化作为农村生态良性发展的基础之一,也是惠及农村千家万户的德政工程。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冷水江农村绿化做为研究对象,基于冷水江是着名的“世界锑都”和“有色金属之乡”,重金属污染势必影响农村的人居生态环境,在这样特殊的立地条件下,农村绿化如何为居民提供生态安全、美观舒适的居住环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1)本文通过文献查询了解国内外农村绿化的研究进展基础上,整理总结出农村绿化设计的相关因素、原则以及基本方法。宏观上探讨不同地形地貌、主导产业、经济水平的农村绿化建设,并根据实际需求在具体的功能绿地布局方式上确定树种的选择。(2)本文以冷水江新农村绿化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冷水江4个乡镇9个村的绿化现状调查总结出调查区域现有植物种类,依据离矿区污染源的远近以及植被污染的状况分为近矿区和远矿区农村两个区域。通过对近矿区农村土壤肥力、重金属含量数据分析得出影响近矿区绿化现状的成因;针对近矿区农村特殊立地环境,通过当地12种植物富集重金属数量分析,得出可作为近矿区农村绿化推荐树种。通过对远矿区农村绿化树种的观赏特性分析,选择具有一定观赏价值的树种来美化村庄环境。(3)根据前期的调查和研究,分别对冷水江近矿区农村和远矿区农村提出具体的绿化模式,包括庭院绿化模式、道路绿化模式、防护隔离林带绿化模式以及公园绿化模式。

许飞,邱尔发,王成[8](2010)在《我国乡村人居林建设研究进展》文中提出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阶段,乡村人居林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为更好地了解乡村人居林建设进展,为今后新农村建设和研究提供参考,从乡村人居林结构布局、植物选择与配置、栽培种植技术、传统森林文化、功能和规划设计6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对正确科学地指导我国未来新农村林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施建石,陈怀斌[9](2007)在《岳士海和他的“大洋梦”》文中研究说明大洋村七十年代造“田”、八十年代造“厂”、九十年代造“城”,关键是慧眼识机遇,妙手抓调整,走出了一条靠“农业起家,工业富家,三产发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之路。

刘滨谊,陈威[10](2005)在《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文中认为

二、东冠村“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做法和经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冠村“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做法和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浙江郊区的“新型村域聚落”发展探讨(一) 背景经验、基本内涵和浙江的首创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导言
一英美郊区化运动与本土乡建实践提供的背景经验
    (一)英美的郊区化运动
    (二)民国时期的乡村建设运动
    (三)建国后的乡村建设、小城镇建设与区域发展模式
二浙江的农业改革与浙江模式下的乡村民营经济积累
    (一)浙江的农业改革
    (二)浙江模式下的乡村民营经济积累
三浙江新型村域聚落的基本内涵
四浙江首创的村域聚落建设探索
    (一)美丽乡村
    (二)风情小镇
    (三)特色小镇
    (四)村域小城市
五结语

(2)论村志编修的几种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村志编修的几种模式与得失
    (一)全志模式(大而全模式)
    (二)中国名村志模式(宣传读本模式)
    (三)“微村志”模式(村情荟萃模式)
    (四)自然村落普查模式(历史人文模式)
二、如何因地制宜选择修志模式
    (一)有条件的村,最好选择全志模式
    (二)符合中国名村志条件并申报成功的,机会难得
    (三)政府推动历史人文普查并出书的,要积极配合
    (四)对编写全志有困难的,可组织汇编微村志
    (五)建议把村志列入全国修志规划管理

(3)近三十年中国村史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依据和意义
    1.2 有关最新研究成果及动态和本文的创新之处
2 拉开序幕的20世纪80年代村史志
    2.1 80 年代村史志过眼录
    2.2 80 年代村史志总体观察
3 承前启后的20世纪90年代村史志
    3.1 90 年代村史志过眼录
    3.2 90 年代村史志总体观察
4 长足进步的 2000-2005 年村史志
    4.1 2000-2005 年村史志过眼录
    4.2 2000-2005 年村史志总体观察
5 多样发展的2006年--2010 年村史志
    5.1 2006-2010 年村史志过眼录
    5.2 2006-2010 年村史志总体观察
6 拆迁浪潮中的 2010-2015 年村史志
    6.1 2010-2015 年村史志过眼录
    6.2 2010-2015 年村史志总体观察
7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4)撤村建居社区居民社会认同研究 ——以杭州市滨江区岩大房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撤村建居
        二、社区
        三、社会认同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撤村建居
        二、社会融入
        三、社会认同
    第四节 调研对象、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
        一、调研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结构
第二章 杭州市滨江区撤村建居的现状评述
    第一节 撤村建居的总体状况
    第二节 滨江撤村建居与社区发展
    第三节 滨江社会转型与社会认同
第三章 岩大房社区社会认同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由岩大房村到岩大房社区
    第二节 岩大房社区社会认同的考察与分析
        一、农转居与身份认同
        二、就业与经济认同
        三、居住空间转换与社会文化认同
        四、互联网使用与社区认同
第四章 促进撤村建居居民社会认同的对策
    第一节 政府行为与社会认同
        一、高品质推进城市建设,加快产城融合发展
        二、重塑滨江历史记忆,促进社会认同
        三、创新社区社会管理,增进社会认同
    第二节 社区的公共服务模式与社会认同
        一、健全社区居民的教育
        二、重建撤村建居社区空间,培育社区社会认同
        三、建立社区公共服务的需求表达机制
        四、扶持社会组织,满足社区不同群体需求
    第三节 居民行为与社会认同
        一、培养公共精神,参与社区公共事务
        二、利用互联网,建立新型邻里关系
        三、通过"共同价值观"教育,培育积极社会认同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杭州市村庄绿化建设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相关概念及研究动态
    1.1 村庄绿化的相关概念
        1.1.1 新农村建设
        1.1.2 村庄
        1.1.3 村庄绿化
        1.1.4 城乡一体化
    1.2 研究背景
    1.3 理论研究动态
    1.4 国内外实践成果研究
        1.4.1 国外实践概况
        1.4.2 国内实践概况
        1.4.3 国内外绿化实践总结
    1.5 村庄绿化建设的发展趋势
        1.5.1 村庄绿化的总体趋势
        1.5.2 村庄绿化的方向性观点
2 杭州市村庄绿化建设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2.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1 研究目的
        2.1.2 研究意义
    2.2 村庄绿地的特殊性
    2.3 相关理论依据
    2.4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2.4.1 研究内容
        2.4.2 研究方法
        2.4.3 技术路线
3 杭州市村庄绿化建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3.1 杭州市新农村概况
        3.1.1 自然地理条件
        3.1.2 传统人居文化
        3.1.3 经济社会发展
    3.2 调查村庄的选择
        3.2.1 选择依据
        3.2.2 调查村庄简况
    3.3 调查内容
        3.3.1 内容确定的原则
        3.3.2 内容获得的途径
    3.4 十个典型村庄调查结果
    3.5 建设现状的评价及分析
        3.5.1 调查总结表
        3.5.2 调查村庄绿化建设的功能体现
        3.5.3 调查村庄绿化建设的特色
        3.5.4 存在的主要问题
4 杭州市村庄绿化建设模式的构建
    4.1 杭州市村庄绿化建设模式的构思
    4.2 杭州市村庄绿化建设的指导原则
    4.3 宏观层面的建设模式
    4.4 中观层面的建设模式
        4.4.1 平直水系型村庄绿化模式
        4.4.2 丘陵山区型村庄绿化模式
        4.4.3 水网密布型村庄绿化模式
    4.5 微观层面的建设模式
        4.5.1 公园绿地绿化模式
        4.5.2 道路绿地绿化模式
        4.5.3 河流水系绿化模式
        4.5.4 居住绿地绿化模式
        4.5.5 单位绿地绿化模式
        4.5.6 生产绿地绿化模式
        4.5.7 防护绿地绿化模式
        4.5.8 其他绿地绿化模式
    4.6 杭州市村庄绿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4.6.1 领导重视, 落实责任
        4.6.2 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绿化美化意识
        4.6.3 加强规划和指导
        4.6.4 保障实施资金
        4.6.5 强化人才的培养和管理
        4.6.6 保证花木种类与技术指导
5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讨论
    5.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杭州地区村庄绿化建设的植物参考
附录二 浙江省“绿化示范村”考核验收办法
个人简介
致谢

(6)嘉兴高职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1.3 引导高职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的意义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1.4.1 文献法
        1.4.2 实地访谈与问卷法
        1.4.3 数据统计分析法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2 高职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现状
    2.1 高职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的现状
        2.1.1 嘉兴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基本情况
        2.1.2 高职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状况
    2.2 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需求分析和供给情况
    2.3 高职毕业生到农村基层就业存在的问题
3 高职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的政策分析
    3.1 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的政策解读
    3.2 政策存在的问题
4 高职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的制约因素
    4.1 基层单位本身的原因影响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
    4.2 毕业生自身和家长的原因影响农村基层就业
    4.3 国家、地方政策影响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
    4.4 高校专业设置与农村基层需求脱节
5 引导高职毕业生面向农村基层就业的对策及建议
    5.1 保障毕业生到农村工作的利益需求,完善激励机制
    5.2 增加基层岗位,让更多的毕业生到农村开拓事业
    5.3 家庭转变传统就业观念,鼓励子女到农村就业
    5.4 高校应建立长效机制,创新农村基层就业人才培养模式
        5.4.1 高职院校加强就业指导服务职能,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5.4.2 毕业生不能盲目跟从,找准自己的定位
        5.4.3 高校实行定向班招生,培养农村需要人才
        5.4.4 搭建多种平台,培养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能力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冷水江新农村人居环境绿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相关概念
        1.3.1 新农村绿化
        1.3.2 人居环境
        1.3.3 植物修复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农村绿化建设经验
        1.4.2 我国农村绿地分类研究
        1.4.3 农村庭院绿化研究
        1.4.4 植物对土壤重金属的耐性及富集研究进展
    1.5 研究的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2 新农村绿化研究
    2.1 理论基础
        2.1.1 植物造景原理
        2.1.2 植物群落学
        2.1.3 环境心理学
    2.2 农村人居环境绿化设计的相关因素
        2.2.1 空间特征
        2.2.2 服务对象
        2.2.3 民俗文化
    2.3 新农村人居环境绿化设计的原则
        2.3.1 彰显地域特征,构成特色景观
        2.3.2 挖掘地方文化,传承文脉精神
        2.3.3 生态与可持续发展,营造健康空间
        2.3.4 以农为本,重视民众参与
    2.4 新农村人居环境绿化设计的基本方法
        2.4.1 不同地形地貌的新农村绿化建设
        2.4.2 不同经济水平的新农村绿化建设
        2.4.3 不同主导产业的新农村绿化建设
        2.4.4 不同功能用地的新农村绿化建设
3 湖南省冷水江市农村绿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冷水江概况
    3.2 调查选点和选取依据
    3.3 调查方法
    3.4 农村绿化现状调查
        3.4.1 近矿区农村绿化调查
        3.4.2 远矿区农村绿化调查
        3.4.3 绿化调查综述
        3.4.4 农村绿化调查区域植物种类
    3.5 近矿区农村绿化现状成因分析
        3.5.1 重金属元素测定试验方法
        3.5.2 绿化现状成因分析
    3.6 近矿区农村绿化树种推荐
        3.6.1 12种植物富集重金属数量分析
        3.6.2 耐土壤重金属污染农村绿化植物推荐
    3.7 远矿区农村绿化树种观赏特征分析
        3.7.1 观叶植物应用分析
        3.7.2 观花植物应用分析
        3.7.3 观果植物应用分析
4 冷水江新农村人居环境绿化模式推荐
    4.1 近矿区农村绿化模式推荐
        4.1.1 庭院绿化模式
        4.1.2 道路绿化模式
        4.1.3 防护隔离带绿化模式
        4.1.4 公园绿化模式
    4.2 远矿区农村绿化模式推荐
        4.2.1 庭院绿化模式
        4.2.2 道路绿化模式
        4.2.3 防护隔离带绿化模式
        4.2.4 公园绿化模式
5 结语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致谢

(8)我国乡村人居林建设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乡村人居林结构布局
2 乡村人居林植物选择与配置
3 乡村人居林栽培种植技术
4 乡村人居林传统森林文化研究
5 乡村人居林的功能
6 乡村人居林的规划设计
7 研究展望

(9)岳士海和他的“大洋梦”(论文提纲范文)

序曲
第一章力主重工强商沧海桑田起巨变
第二章抢占地域优势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
第三章大胆改革创新迈出大洋特色路
第四章腾笼换鸟让黄金地段出黄金
第五章反哺为民建设现代文明村
尾声

(10)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乡村景观与乡村景观规划
二、中国乡村景观的发展现状
    (一) 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兴起
    (二) 乡村景观的发展动因
        1. 法规政策
        2. 领导意识
        3. 规划水平
        4. 经济保障
    (三) 乡村景观建设与管理
三、存在的问题
    (一) 观念认识方面
    (二) 规划设计方面
    (三) 生态环境方面
四、建议
    (一) 加快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研究
    (二) 制定有关乡村景观的法规和政策
    (三) 加强景观价值观念的宣传和教育
    (四) 强调和突出乡村景观的地方特色
    (五) 举办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的竞赛
    (六) 加强乡村景观的监督与管理工作

四、东冠村“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做法和经验(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浙江郊区的“新型村域聚落”发展探讨(一) 背景经验、基本内涵和浙江的首创实践[J]. 陈柯. 新美术, 2021(06)
  • [2]论村志编修的几种模式[J]. 莫艳梅. 广西地方志, 2020(01)
  • [3]近三十年中国村史志研究[D]. 林丽娥. 宁波大学, 2017(02)
  • [4]撤村建居社区居民社会认同研究 ——以杭州市滨江区岩大房社区为例[D]. 林玲丽. 浙江工商大学, 2017(06)
  • [5]杭州市村庄绿化建设探析[D]. 潘仰轩. 浙江农林大学, 2012(01)
  • [6]嘉兴高职毕业生农村基层就业现状及对策研究[D]. 叶灵芬. 上海交通大学, 2012(11)
  • [7]冷水江新农村人居环境绿化模式研究[D]. 晏丹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12(11)
  • [8]我国乡村人居林建设研究进展[J]. 许飞,邱尔发,王成. 世界林业研究, 2010(01)
  • [9]岳士海和他的“大洋梦”[J]. 施建石,陈怀斌. 报告文学, 2007(06)
  • [10]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 刘滨谊,陈威. 小城镇建设, 2005(09)

标签:;  ;  ;  ;  ;  

东莞村“新农村”规划建设的实践与经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