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铁矿统计预测(1978)

闽南铁矿统计预测(1978)

一、闽南铁矿统计预测(1978)(论文文献综述)

李程[1](2021)在《深部地质地球化学三维定量矿产预测方法研究 ——以西秦岭早子沟金矿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深地资源勘查是国家战略需求,深部地质地球化学三维定量矿产预测的方法研究可为该需求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成矿空间三维精细化建模、深部成矿有利地质地球化学信息深层次提取与推断和大深度段定量成矿预测是三维定量矿产预测需要解决的三个核心的科学问题。鉴于此,论文采用了基于三维显式建模与隐式建模相结合的地质地球化学三维可视化展示、基于多重分形含量-体积(C-V)模型的原生晕地球化学元素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基于数据驱动和知识驱动的成分数据分析框架的原生晕地球化学元素组合特征提取与推断、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大深度段定量矿产预测的系列方法。具体如下:(1)针对成矿空间三维精细化建模的科学问题,通过三维显式建模与三维隐式建模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深部三维地质地球化学模型,在浅表数据丰富区采用显式建模方式尽可能地控制建模精度,在大深度段数据匮乏区,采用地质约束的隐式建模方式推断深部控矿要素的空间展布。构建了地形、矿体、岩体及构造的三维地质模型,分别构建了基于显式建模和隐式建模的原生晕数据体模型和深部定量矿产预测的可视化模型,为深部定量预测提供了可视化支撑。(2)针对深部成矿有利地质地球化学信息深层次提取与推断的科学问题,以非线性理论为指导,探讨多重分形模式下三维地球化学异常提取的方法,提取了成矿空间12种成矿相关原生晕地球化学元素的空间异常特征,为成矿空间元素分布、分带与组合特征的研究奠定了数据基础;研究了基于成分数据分析的元素组合特征提取方法,基于数据驱动的成分数据分析框架,定量提取了控矿构造对应的地球化学元素组合(Sb-Hg),为深部控矿构造的推断提供了数据支持;基于知识驱动的成分数据分析框架定量提取了前缘晕(As-Sb-Hg)、近矿晕(Au-Ag-Cu-Pb-Zn)和尾晕(W-Mo-Co-Bi)的元素组合,为深部原生晕结构解析提供了量化指标。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三维原生晕模型,通过与常规剖面原生晕方法的对比,圈定了深部靶位,为深部定量矿产预测提供了定性参考。(3)针对大深度段定量成矿预测的科学问题,以矿床成矿模式为依托,定量提取了深部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标志,构建了深部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设计了用于深部定量矿产预测的最大熵模型、高斯混合模型和卷积神经网络模型三种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定量矿产预测模型,以构造缓冲区、控矿构造元素组合Hg-Sb、主成矿元素Au、近矿晕元素组合Au-Ag-Cu-Pb-Zn、前缘晕和尾晕元素组合比值(As-Sb-Hg)/(W-Mo-Bi)五个找矿指标为输入变量,对大深度段矿体赋存地段开展了定量、定位、定概率的矿产预测。论文形成的深部地质地球化学三维定量矿产预测方法体系是以早子沟金矿成矿空间原生晕地球化学数据为依托,在充分剖析地质成矿规律的基础上,在定量提取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标志,构建深部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开展大深度段定量矿产预测的思路下形成的研究成果。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早子沟科研深钻在深部取得了显着的找矿成果,该深钻一方面验证了本论文深部预测的可信度,另一方面在加入深钻数据的基础上,为深部定量预测提供了新的找矿方向。

王岩[2](2021)在《基于化学史情境促进高中学生化学深度学习的研究》文中认为2017年出版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要重视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并进一步指出开展“素养为本”的教学就要倡导真实问题情境的创设,同时在情境素材建议中给出了丰富的化学史素材。而深度学习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它旨在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构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发展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进而实现学生素养的发展。因此借助于化学史情境和深度学习的有机融合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对落实“素养为本”有着积极意义。本研究主要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基于化学史创设教学情境促进深度学习的实现。首先依托现有文献,对化学史和深度学习的概念进行了有效整合;之后对“高中学生对初中化学史了解程度及兴趣”和“高中化学深度学习的现状”两个方面进行了深入调查分析;然后依据调查结果提出素材选择依据和一般过程模型。为检验模型的可行性及效果,以2020年苏教版必修一“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氯气的发现与制备”“钠的性质与制备”进行实证研究。并通过前期测验和后期测验的对比以及对学生的后期调查确定研究的可行性及效果。由于目前深度学习与化学史情境相结合的相关研究还很少,因此本研究为后续研究者提供了可借鉴的研究思路,也为一线教师的教学提供参考。

吴宇杰[3](2021)在《中国高岭土矿床时空分布规律》文中研究指明中国高岭土矿产资源丰富,矿床类型齐全且分布广泛,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矿产。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在26个省(区)发现高岭土矿。前人对高岭土矿床成因、地质勘查和资源开发利用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资料。但矿产资源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多侧重于定性的地质研究,缺少依托信息化时空层面上的定性、定量的规律性分析。对现有高岭土矿床的数据挖掘程度也大多限于表征上的投点分布,没有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时空演化关系,以及利用好这种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故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全国1000余份高岭土矿床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选取了有代表性且数据比较齐全的521个高岭土矿床,分析了我国高岭土资源概况。结合GIS空间分析、描述性统计等手段,挖掘了高岭土矿床的分布规律。按照研究任务,划分出3个成因类型和6个成因亚类型,划分出4个成矿域、13个成矿省和44个高岭土成矿区带,以此作为分析高岭土矿床时空分布规律的依据。在高岭土时空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圈定出12个矿集区,对高岭土做定性的潜力评价。识别出成矿远景区,为矿产资源空间分析建模和高岭土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了理论方法和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按照资源储量来看,我国高岭土矿床集中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陕西、江西、江苏等省份。此6省占全国高岭土查明资源储量的71%。按照高岭土矿床在成矿区带上的分布来看,粤西-桂东南成矿带拥有最多的高岭土查明资源储量和最丰富的大型矿床,总共拥有占全国总查明资源储量的34%。而武功山-杭州湾高岭土矿成矿带矿床数量最多,但矿床规模以小型为主。按照成因类型来看,风化残积亚型矿床数量和查明资源储量都最多,拥有占全国高岭土查明资源储量的61%。其次为煤系沉积亚型,占全国高岭土查明资源储量的13%。(2)我国高岭土成矿区带可划分为44个,成矿时代主要集中于新生代、中生代。在成矿区带上表现为集中分布于华南成矿省,高岭土矿床总数超过全国一半以上,以风化型矿床为主。其次是华北陆块成矿省,涵盖了全国90%煤系沉积亚型高岭土矿床。而扬子成矿省相对于华北华南成矿省,最具研究和开发价值的应是热液蚀变型高岭土,其热液蚀变型高岭土矿床占全国此类矿床总数量50%以上。我国高岭土重点矿集区可划分为12个,其中广东茂名、广西合浦、福建同安矿集区宜寻找风化型高岭土,而内蒙古清水河、陕西榆林等北部高岭土矿集区宜重点寻找价值更大的煤系沉积亚型高岭土。需注意的是热液蚀变型高岭土矿床有由南向北逐渐增多的趋势,因此,找矿工作可适当往北转移。(3)我国高岭土具备良好的找矿前景,成矿资源潜力较大。成矿远景区13个,分别为陕西北-内蒙南Ⅰ级成矿远景区,闽南风化残积型高岭土Ⅰ级成矿远景区等5个Ⅰ级成矿远景区,以及3个Ⅱ类成矿远景区,5个Ⅲ类成矿远景区。远景区分别位于华北成矿省(Ⅱ-14)、上扬子成矿亚省(Ⅱ-15A)、上扬子成矿亚省(Ⅱ-15B)和华南成矿省(Ⅱ-16)。其中5个Ⅰ类成矿远景区有巨大找矿潜力,其余也均有较大找矿潜力。

罗杰[4](2021)在《晋东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谱系研究 ——以山西省平定县传统民居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聚落和传统民居建筑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蕴藏着深厚的历史文化,也是先民人居理念及智慧的集中体现,具有不可估量的艺术和科学价值。在我国数千年的历史长河岁月中,传统聚落中的先民为满足其对起居空间的避风雨、御寒暑、防侵袭等基本功能需求,而不断改善并革新建筑技术,因地制宜地发展出诸多构造类型的民居建筑。民居建筑是最原始、最基本的建筑类型,对地方性传统民居及其营造技艺的研究,可揭示出地域性人居环境建设的规律与机制,总结传统民居建筑营造的经验与技术,并对于营造技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加以合理的保护与传承,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本文以山西省晋东地区平定县传统聚落中的民居建筑及其营造技艺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大量实地调研和工匠访谈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以总结出该地区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所包含的技术经验及价值特色。另一方面,通过对当地实际情况的分析并结合时政背景,论文从思想和现实两个层面出发,对于传统民居营造技艺提出可行性保护策略和发展方向。以期在我国乡村振兴和传统村落保护的新时代背景下,增强公众对于传统民居及营造技艺的文化认同感,并对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提供一定程度的指导意义。本文的研究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共六章:第一部分对应第一章绪论。主要通过对大量文献资料的研究,明确了当前时代背景与研究对象范畴,进一步对近年来的诸多文献进行计量分析,以总结出当前研究热点并进行趋势预测。在提出课题研究意义的基础上,梳理出论文的研究框架。第二部分对应论文第二章。主要对晋东平定县的地理区位、自然环境、历史沿革及人文背景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概述,在整合实地调研和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从宏观角度总结出该地区传统聚落的选址分布与空间特征,对该地区的民居建筑构造类型、院落形制加以归纳,并深入解读了该地区民居建筑所蕴含的文化特色和人居理念。此外,选取聚落内不同类型的典型民居建筑案例进行分析介绍。第三部分为论文的主体核心部分,包括第三、四、五章。第三章和第四章以动态的研究视角结合工匠访谈,分别对锢窑民居和木结构房屋这两种主要构造类型的建筑营造技艺进行系统性的归纳和总结,力求真实展现当地民居营造的全幅流程,并对于民居营造中传统工匠所使用的工具谱系及工匠组织模式进行梳理。第五章是对平定县传统民居中最普遍存在的三种“窑房同构”形式进行分析研究,分别总结出每种类型同构建筑的形态特征和技术经验。第四部分即第六章,是在前五章的研究基础上,结合实地调研和亲身采访,一方面总结出平定县传统民居营造技艺的自身特性及价值特色,并对当地民居营造中所流传下来的传统营造仪式加以介绍;另一方面根据当地传统村落及民居建筑的保护现状,揭示出当前民居营造技艺与工匠传承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通过参考借鉴其他地区的保护措施并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传统工匠的传承模式和民居营造技艺的发展方向提出适应性策略,以开辟出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生存空间从而实现世代流传。

段壮[5](2019)在《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鲁西莱芜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矽卡岩型富铁矿成矿区之一,也是我国平炉富矿的重要产地。莱芜地区中生代侵入岩发育,主要包括矿山、角峪、金牛山和铁铜沟岩体,其中矿山岩体是最重要的成矿岩体。矽卡岩型铁矿床主要产于矿山岩体与中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的接触带中,包括大-中型矿床7处,小型矿床3处,累计探明资源储量约5亿吨,占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总储量的95%以上。前人对该莱芜地区成矿岩体地质特征、控矿构造及矿化特征等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该区成矿岩体的岩石成因、成矿流体组成和演化、成矿时代、膏岩层参与铁矿成矿的方式和机制等关键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莱芜地区的中生代侵入岩及张家洼大型富铁矿床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和矿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岩石地球化学、成矿年代学及矿物地球化学研究,深入探讨该区侵入岩的成因、成矿流体演化、膏盐层参与成矿的方式、成岩成矿时代和成矿动力学背景,揭示该区矽卡岩型富铁矿成因机制和关键控制因素。系统的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莱芜地区的侵入岩主要形成于130Ma,是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的响应。该区几个主要侵入岩体如矿山、角峪、金牛山和铁铜沟等具高Mg#,富集LILE、Pb和LREE,亏损HFSE等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并明显富集Sr-Nd同位素,表明其初始岩浆来源于EMI型和EMII型地幔之间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并且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此外,铁铜沟岩体的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有少量软流圈物质的加入。莱芜地区富集岩石圈地幔的形成可能与三叠纪时期华南陆壳向华北克拉通俯冲过程中产生的熔体及侏罗纪时期古太平洋向中国东部俯冲产生的板片流体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交代有关。张家洼矽卡岩型铁矿床主要赋存于矿山岩体的闪长质侵入体与中奥陶统碳酸盐岩的接触带、石炭系本溪组与奥陶系地层之间的层间滑动离构造以及接触带与层间构造的复合部位。野外观察和岩相学特征表明,该矿床的成矿作用可以分为钠质交代阶段(钠长石、方柱石)、干矽卡岩阶段(透辉石、镁橄榄石、尖晶石)、湿矽卡岩阶段(金云母、磁铁矿、蛇纹石及少量磷灰石和榍石)、硫化物阶段(黄铁矿)和碳酸盐阶段(方解石),其中湿矽卡岩阶段是主成矿阶段,磁铁矿为主要的矿石矿物。与磁铁矿共生的热液榍石U-Pb年龄为131±4 Ma,与磁铁矿共生的金云母40Ar/39Ar年龄为130±1 Ma,二者在误差范高度吻合,并与矿山岩体的锆石U-Pb年龄(130±1 Ma)完全一致,表明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年龄为130 Ma。鲁西北淄博地区召口矽卡岩型铁矿床的石榴石U-Pb年龄为128±3 Ma,鲁西南沂南地区的铜井矽卡岩型Cu-Au-Fe矿床的石榴石U-Pb年龄为126±7–127±3 Ma。这些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均与张家洼铁矿床的年龄相似,暗示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是鲁西早白垩世130 Ma左右区域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产物。综合华北克拉通东部已发表的矽卡岩型矿床及成矿岩体的年龄可知,华北克拉通中、东部的矽卡岩型铁矿成矿作用均爆发于130 Ma,与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一致,指示华北地区大规模矽卡岩型铁成矿作用是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和破坏的响应和产物。为了探讨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床成矿流体的演化以及膏岩层参与铁矿成矿的方式和机制,本文对成矿岩体(矿山岩体)中的硫化物和磷灰石以及矽卡岩型铁矿床中不同成矿阶段的热液矿物(钠化-干矽卡岩阶段的方柱石、湿矽卡岩阶段的热液磷灰石和磁铁矿、硫化物和碳酸盐阶段的黄铁矿)开展了系统的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矿山岩体中的磷灰石具有异常高的Cl含量(可达7 wt.%),暗示与成矿有关的岩浆高度富集卤族元素(尤其是Cl),从而有利于高盐度岩浆流体的出溶。该区成矿岩体中辉石堆晶和不成矿岩体中部分具有原生结构的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具有典型的岩浆硫特征(δ34S接近于0‰)。钠化-干矽卡岩阶段的方柱石Cl/Br摩尔比值介于565–1094,暗示该阶段的成矿流体以岩浆流体为主。形成于湿矽卡岩阶段且与磁铁矿共生的热液磷灰石具有明显更高的Cl/Br摩尔比值(685–8875),指示该期流体混染了围岩奥陶纪蒸发岩中的岩盐;同时,热液磷灰石的87Sr/86Sr比值(0.70765–0.70903)明显高于成矿岩体的初始87Sr/86Sr比值(0.70645–0.70792),而与奥陶系碳酸盐围岩的同位素组成相似(0.70867–0.70919),也指示该阶段大量围岩物质加入到成矿热液中。张家洼铁矿的磁铁矿具有高Mg特征(MgO含量普遍大于1 wt.%),并且伴生镁铁矿和镁钛矿,指示铁成矿阶段有大量富镁围岩物质的加入。硫化物-碳酸盐阶段的硫化物具有富重硫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δ34S值整体大于10‰),指示奥陶纪膏盐层中硫酸盐的加入为热液流体提供了大量的硫。同时,大规模富含地层重硫的热液流体叠加交代了该区成矿岩体,使岩体中富含浸染状、细脉状的热液黄铁矿,这些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与矿石中硫化物阶段的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相近。综上所述认为,奥陶系膏岩层主要以热液流体交代、萃取的方式在湿矽卡岩阶段持续加入到成矿流体系统中;成矿岩体出溶的富氯流体利于铁质出溶和搬运,是成矿的关键因素。

夏天[6](2019)在《九龙江口台风沉积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台风是对我国东南沿海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据统计台风每年对频发的东南沿海五省市(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造成年均直接经济损失约6亿人民币,年均伤亡人数达168人。而该五省市总面积44.43万平方千米,总人口约2.3亿,总GDP约占全国GDP的四分之一,是我国重要的人口和经济密集区。因此,欲提高中国沿海地区对台风的防灾、抗灾能力,急需加深了解影响东南沿海强台风与超强台风发生的时空规律及其驱动机制,促进中国沿海地区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破坏性较大的强台风与超强台风往往为“五十年一遇”或“百年一遇”,现有的文献记载或实测数据覆盖的时间尺度相对较短,如实测水文站或气象数据多为建国至今,甚至更短;文献记录多为描述性语句,定量信息也非常模糊。故地质记录成为研究百年、千年尺度强台风的时空规律的重要载体。基于此,本文以福建省东南部的九龙江口为研究对象,在对采集到的3根柱状样的初步处理中发现其中的2根柱状样含有5个层位,其中的沉积物的粒度与其上下其余层位中的沉积物相比明显变粗,结合研究区域的气候特征,初步判断这些层位有可能为台风沉积层。由此,本研究提出的科学问题有:1、强台风沉积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如何?2、如何利用沉积记录反演强台风发生的周期和频率?针对以上科学问题,本研究对研究区域内31个沉积物表层样和3根沉积物柱状样做了粒度、有机同位素、沉积速率、主微量元素等研究,研究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台风沉积层的确认:在已有沉积特征的基础上利用δ13C、C/N等有机指标与主微量元素指标结合判断砂层的物源以及确定其是否为台风沉积层;2)沉积速率以及年代的标定:通过210Pb和137Cs指标计算出沉积物柱状样的沉积速率同时标定砂层形成的年代;3)重建研究区域台风历史:通过查阅历史资料提取研究区域的历史台风事件记录,将其与柱状样中的台风沉积层一一对应。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九龙江河口表层沉积物粒度分布情况为:河口上游段沉积物粒度整体较粗,且分选较好。而河口中段部分站位由于平均水深较浅且水动力复杂多变导致其沉积物粒度分选性较差,河口其余位置的表层沉积物则以粉砂为主,且分选性较好。(2)通过结合沉积特征和有机碳同位素指标判断沉积物柱状样JY0、JY2所含的两个较厚的砂层(S2、S4)为台风沉积层,其中砂层S2由风暴潮引起,砂层S4 1由洪水引起。其余较薄的砂层(S1、S3、S5)也有可能山台风引起,其物源在河口范围内。此外,钻孔JYO的85cm~90cm层、钻孔JY1的60cm~70cm层有可能也记录了洪水事件,钻孔JY1的100cm层疑似风暴潮沉积,可能与JY0的S2层是同一次事件。(3)除沉积特征和有机碳同位素指标外,本论文也对台风沉积积层的主微量元素指标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主微量元素指标对于钻孔JY0的台风沉积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而对于钻孔JY2的台风沉积则没有,造成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站位JY2的物源较站位JY0多了厦门西海域的物源输入。(4)经测年分析判断,钻孔JY0的113cm处与钻孔JY1的113cm处为1955年,113cm以浅层位是1955年以后二次搬运与此,并且物源年代相对较老(老于1955年)。根据JY0、JY1与JY2站位的相对位置关系,可以推断钻孔JY2的113cm处有可能也为1955年。综合九龙江区域关于沉积速率的其他研究,选取平均值1.53cm/a作为本研究柱状样沉积物的沉积速率。(4)总结了清代(1659~1910)以及建国以来(1949~2018)影响福建省的历史台风事件,在1659~1910年间共发生强台风104次,其中超强台风6次,而1949~2018年间共发生台风195次,其中强台风41次,超强台风10次。(5)将钻孔中的台风沉积层与历史台风事件对应。钻孔JY0的砂层S1可能形成于2006年,在广东登陆的601号台风“珍珠(Chanchu)”或者在福建二次登陆的605号台风“格美(Kaemi)”;砂层S2可能形成于 1959年在福建登陆的5903号台风“艾瑞斯(Iris)”;85cm~90cm 层记录的洪水事件可能形成于1961年在福建二次登陆的6122号台风“帕米拉(Pamela)”。钻孔JY1在60cm~70cm层位记录到的洪水事件可能形成于 1980年在福建二次登陆的8015号台风“珀西(Percy)”;100cm层的风暴潮事件可能与JY0的S2层一样形成于1959年在福建登陆的5903号台风“艾瑞斯(Iris)”。钻孔JY2的砂层S3可能形成于1990年在福建三次登陆的9012号强台风“杨希(Yancy)”;砂层S4可能形成于1985年在福建登陆的8510号强台风“纳尔逊(Nelson)”;砂层S5可能形成于1975年在福建二次登陆的7503号超强台风“莲娜(Nina)”。(6)通过对钻孔JY0的元素进行频谱分析,得出研究区域台风的可能周期为22年、13年、7年和4年,周期可能受太阳黑子活动及厄尔尼诺、拉尼娜活动的影响。

任梦依[7](2016)在《海底多金属硫化物定量预测理论与实践》文中指出随着陆上矿产资源日益枯竭,找矿勘探难度日渐增大,海底多金属硫化物作为矿产资源的新领域,逐渐成为学科研究的前沿和重点。其较大的成矿远景和开发潜力,使之成为各国竞相研究的目标。根据国际海底管理局的章程,海底矿产资源的开发需先申请专属合同区,然后在8年和10年后需分别放弃50%和75%的勘探区面积。因此,在勘查难度很大的海洋环境中,如何基于较少的数据资料在海区确定合同区位置,如何在合同区内圈定找矿靶区并对找矿靶区进行优选规划是现阶段海底矿产资源勘探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海底多金属硫化物的勘查实际,本文建立了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定量预测评价方法体系,并应用于印度洋中脊研究区成矿预测研究中。实现了从面到点,逐步确定找矿有利区位置,逐步缩小找矿有利区范围的过程。在第三层次预测中,选择龙旗热液区为典型研究区,开展定量化综合预测和成矿过程模拟分析的双向成矿预测评价研究,圈定成矿最有利部位,为我国硫化物合同区的勘探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取得的创新成果主要包括:(1)充分掌握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成矿地质背景、控矿要素及找矿标志,以印度洋中脊区域为研究区,结合区内地形、重磁、构造等相关数据,统计分析提取成矿有利区范围,构建硫化物矿床找矿模型;(2)系统建立了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定量预测流程体系,运用证据权等预测方法实现了印度洋研究区三个层次的成矿预测,并提出我国硫化物合同区区块规划的建议方案;(3)以龙旗热液区为典型研究区,利用Surpac软件构建地表、断裂、洋壳圈层的三维地质模型,基于“立方体模型”找矿方法实现多金属硫化物的三维成矿预测;(4)将龙旗热液区多金属硫化物地质模型对应的成矿条件转化为FLAC3D软件中相应的条件参数,实现多金属硫化物成矿过程的模拟再现;(5)将三维成矿预测结果与过程模拟的分析结果联合约束,开展了龙旗热液区双向预测评价,确定成矿最有利部位,减少了定量化综合预测的多解性以及过程模拟的不确定性,提高找矿概率。

王森[8](2016)在《闽西南马坑铁矿成矿要素及找矿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马坑铁矿位于华夏古陆东南缘,武夷山成矿带的南段,闽西南晚古生代拗陷盆地内,是中国东部重要的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为了揭示马坑式铁矿的成矿要素特征及矿床成因,本文在对马坑铁矿矿床研究基础上,重点探讨了控制马坑铁矿的赋矿层位、岩浆岩建造成矿构造要素,建立了成矿模式,并开展马坑式铁矿的成矿预测研究工作。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闽西南马坑式铁矿成矿要素进行了综合分析,确定了下石炭统林地组(C1l)、上石炭统经畲组-上二叠统栖霞组(C2j-P2q)等主要赋矿层位,探讨了马坑式铁矿成矿结构面(硅钙面)控矿作用特征及主要的成矿结构面类型,认为成矿作用主要受岩石物理、化学性质差异性界面控制。2、大洋和莒舟花岗岩岩体的侵位时代分别为125145 Ma和125136 Ma,为复式岩体。地球化学成分上具有高分异I型花岗岩成因特征。两个岩体的微量元素及Hf同位素特征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结合矿化蚀变分布特征推断马坑铁矿与莒舟岩体关系更加密切,为主要的成矿地质体。3、马坑矿区辉绿岩与成矿关系密切,矿区及外围主要的两期辉绿岩分别形成于315 Ma和135146 Ma,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特征揭示本区中基性岩墙群形成于板内伸展环境。马坑矿区辉绿岩具有一定的矿化蚀变分带性,成矿专属性上与铁矿关系密切,微量元素及同位素反映的伸展构造背景有利于矿床的形成,为成矿提供了部分铁质来源。4、开展马坑式铁矿成矿构造背景研究工作,认为控制马坑式铁矿的构造要素主要为推覆构造、滑脱构造和褶皱构造。变形岩石磁组构及构造变形研究结果表明,闽西南地区晚中生代存在多期交替进行的挤压、伸展构造。在这种构造转换的过程中,为成岩、成矿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有利于成矿物质富集成矿。5、在对马坑式铁矿的成矿要素认识基础上,建立了成矿模型,提出了硅钙面、辉绿岩等马坑式铁矿的找矿标志。对矿区深部及外围进行成矿预测研究,认为柳树坝-郭罗坪、瓜路-山坪头、马坑-中甲、火德坑-玉宝和石桥-陆家地等地具有马坑式铁矿的找矿潜力。

荆德龙[9](2016)在《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铁矿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由于火山岩型铁矿资源量巨大,并且常常形成富铁矿床,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矿床学研究的热点。我国对火山岩型铁矿床的研究多集中于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的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而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勘查、研究工作的开展,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相继发现和重新评价了包括智博、查岗诺尔、松湖等一系列大-中型海相火山岩型富铁矿床,使该带成为新疆乃至全国重要的大型富铁成矿带之一。同时,该带也成为研究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的理想研究对象,针对这些铁矿床的深入研究不仅对于提高我国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的理论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对该成矿带乃至整个西天山地区火山岩型铁矿的找矿工作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迄今为止,研究区铁矿床成因机制的研究程度较低,成矿动力学背景仍存在争议,整个成矿带成作用与成矿规律亟待总结。据此,本文选取成矿带内松湖、尼新塔格和敦德三个典型铁矿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铁矿床系统的矿物学、岩石学、地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总结了矿床地质特征、讨论了赋矿火山岩岩石成因,探讨了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物质来源。在此基础上尝试探索俯冲带岩浆作用与铁成矿物质的富集机制,探讨西天山大陆动力学过程与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总结海相火山岩型铁矿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建立典型矿床成矿模型,为该类型铁矿床的找矿勘查提供理论依据。阿吾拉勒成矿带位于伊犁地块东北缘,成矿带内自西向东依次分布有预须开普台、松湖、尼新塔格、查岗诺尔、智博、敦德和备战7个大-中型铁矿床,以及若干小型铁矿床(点)。结合遥感地质解译与地球物理资料,在成矿带内圈定多个破火山口构造,各矿区均见火山集块岩出露,确定成矿带内各铁矿床除预须开普台(式可布台)铁矿外均赋存于破火山口内,铁矿化受火山机构的控制。预须开普台赤铁矿床亦受火山斜坡及火山机构旁沉积洼地控制。成矿带内7个典型铁矿床中,除预须开普台铁矿赋存于上石炭统伊什基里克组外,其余6个铁矿床均赋存于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地层中。智博铁矿区矿体顶板紫红色安山岩的年龄为321.6±2.4Ma,敦德铁矿区Fe12号矿体顶部的灰绿色安山岩年龄为320.6±2.4Ma,备战铁矿区采坑内玄武安山岩的年龄为尼新塔格铁矿区顶板灰绿色安山岩年龄为340.3±7Ma,松湖铁矿区矿体底板灰绿色安山岩年龄为343.2±2Ma。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可知,阿吾拉勒成矿带东段成岩、成矿时代集中于320Ma左右,热液成矿作用稍晚,集中于310 Ma316Ma。而成矿带西段,大规模磁铁矿化作用伴随火山作用发生,其时代集中于343 Ma340Ma左右。石炭纪期间北天山洋向伊犁地块之下俯冲,阿吾拉勒成矿带所处的伊犁地块东北缘即为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为该区铁矿床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有利的成矿条件。岩石学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矿区内矿石与围岩具有同源性,成矿物质来源于深源岩浆。松湖和查岗诺尔铁矿床成矿母岩浆为安山质岩浆,其源区为岛弧型地壳(岩浆弧地壳)根部。智博、敦德、备战以及尼新塔格4个铁矿床成矿母岩浆则为玄武质岩浆,其源区为俯冲板片之上受流体交代的地幔楔。随着北天山洋不断向南俯冲,岩浆源区遭受流体交代程度增强而更加富铁,晚期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更具有形成大型铁矿床的潜力。各矿区磁铁矿明显分为两类:一类磁铁矿包裹体爆裂温度较高,介于424℃520℃,与攀枝花地区岩浆结晶成因钒钛磁铁矿相似(410℃560℃),指示其为岩(矿)浆成因;另一类磁铁矿包裹体爆裂温度较低,介于343℃480℃,与平川地区次火山热液充填-交代成因磁铁矿相似(365℃438℃),指示其具有岩浆热液成因特征。磁铁矿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早期成矿作用以矿(岩)浆成矿作用为主(富Ti、V、Ga,低Mg、Mn),晚期热液成矿作用逐渐增强而使得部分磁铁矿具有热液成因特征(富Al、Mg、Mn,低Ti、V)。磁铁矿的形成受到岩浆作用的控制。阿吾拉勒成矿带内铁矿床的形成与海相火山作用关系密切,均经历了富铁矿(岩)浆成矿和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成矿过程可划分为富铁母岩浆喷溢成矿、矿浆熔离成矿、隐爆热液成矿和热液充填-交代成矿四个阶段。其中尼新塔格铁矿以矿浆成矿作用为主,而敦德与松湖铁矿晚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叠加改造作用明显。三个铁矿床在成因类型上均属于海相火山岩型矿浆-热液复合成因磁铁矿床。阿吾拉勒成矿带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床受石炭系中基性火山岩地层及破火山口构造双重控制,成矿母岩浆的强烈分异演化是导致氧化物熔离的基本因素,而火山机构既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综合性成矿条件也是矿床赋存的场所。西天山地区,石炭纪火山岩地层广泛分布,且火山机构发育,具有巨大的火山岩型铁矿找矿潜力。在今后应注意综合利用地、物、化、遥多种勘查手段,围绕火山机构开展深部及外围找矿工作。此外,本区亦具有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热液矿床以及玢岩型铁矿找矿潜力。

罗金满[10](2016)在《文化地理学视野下的大腔戏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文化具有时间和空间两重属性。文化地理学是一门研究文化空间现象、空间过程及规律的科学。以文化区域地理、文化发源、文化扩散、空间分布、文化生态、文化整合、文化景观以及文化分区差异为主要研究主题和对象。戏曲文化地理是文化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大腔戏是明代弋阳腔入闽后与地域方言、民间宗教、民间音乐、歌舞以及木偶戏等相关因素融合形成的古老声腔剧种,流布于福建中北部的永安、大田、尤溪、沙县、南平、三明等县市,其历史悠久、渊源复杂、积淀丰厚、形态独特,至今仍为福建乃至全国戏曲保存丰富而珍贵的文化遗产。大腔戏的形成、发展、生存及分布与地域自然环境、行政区划、人口迁移、经济交通、宗族社会、地域方言、民间宗教信仰、民风民俗、民间艺术等都具有一定的联系。本文在文化地理学理论指导下,结合戏曲艺术自身发展的规律,运用历史学、宗教学、民俗学、文学、音乐学、文献学等多门科学知识,采用文献梳理与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从大腔戏流行区的地理背景,大腔戏的发展历史与分布,大腔戏艺术形态的文化整合,大腔戏发展的文化生态,大腔戏发展的文化景观,以及大腔戏发展的分区差异等方面,对大腔戏发展的文化地理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与研究,挖掘其丰富的文化蕴涵,探究其内在联系及规律,不仅是对大腔戏文化遗产进行及时抢救、挖掘和整理、研究,为其传承、保护和发展提供经验与思考,而且是对戏曲文化地理学的研究进行新的探索与开拓,从而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借鉴。

二、闽南铁矿统计预测(1978)(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闽南铁矿统计预测(1978)(论文提纲范文)

(1)深部地质地球化学三维定量矿产预测方法研究 ——以西秦岭早子沟金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定量矿产预测理论概述
        1.2.2 地球化学信息提取方法研究现状
        1.2.3 三维地质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1.2.4 三维定量矿产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小结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与矿床特征
    2.1 大地构造背景
        2.1.1 大地构造位置
        2.1.2 大地构造演化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岩浆岩
        2.2.3 区域构造
        2.2.4 区域变质作用
        2.2.5 区域矿产
    2.3 矿区地质特征
        2.3.1 矿区地层
        2.3.2 矿区构造
        2.3.3 矿区岩浆岩
    2.4 矿床地质
        2.4.1 矿体
        2.4.2 矿化特征
        2.4.3 矿床蚀变带特征
        2.4.4 成矿期次
    2.5 小结
第3章 理论方法
    3.1 含量-体积(C-V)多重分形模型
    3.2 成分数据分析方法
        3.2.1 成分数据理论基础
        3.2.2 连续二值分解技术
        3.2.3 地球化学成分数据分析框架
    3.3 空间插值算法研究
        3.3.1 区域化变量
        3.3.2 三维变异函数分析
        3.3.3 三维克里金插值
    3.4 基于机器学习的定量矿产预测方法
        3.4.1 最大熵模型
        3.4.2 高斯混合模型
        3.4.3 卷积神经网络
第4章 三维地质地球化学建模与原生晕数据分析
    4.1 三维建模数据库构建
    4.2 三维地质建模
        4.2.1 三维地形模型
        4.2.2 三维矿体模型
        4.2.3 三维构造模型
        4.2.4 三维岩体模型
    4.3 三维原生晕数据体模型构建与数据分析
        4.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3.2 三维原生晕数据体建模
        4.3.3 基于多重分形C-V模型的三维原生晕异常数据体建模
        4.3.4 基于数据驱动的成分数据分析及其元素组合特征提取
    4.4 小结
第5章 原生晕分带模式研究与三维原生晕模型构建
    5.1 剖面原生晕模型构建与深部预测
        5.1.1 剖面原生晕地球化学元素异常分布特征
        5.1.2 剖面原生晕地球化学元素分带特征
        5.1.3 剖面原生晕地球化学参数特征
        5.1.4 剖面原生晕地球化学模型及成矿预测
    5.2 三维原生晕模型构建与预测
        5.2.1 基于隐式建模的三维原生晕地球化学元素空间分布规律研究
        5.2.2 基于知识驱动的原生晕地球化学元素在组合提取
        5.2.3 三维原生晕模型与深部预测
    5.3 小结
第6章 深部定量矿产预测
    6.1 成矿条件分析与深部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构建
        6.1.1 成矿条件分析与早子沟成矿模型
        6.1.2 早子沟金矿深部地质地球化学找矿模型
    6.2 基于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的深部定量矿产预测
        6.2.1 训练样本构建
        6.2.2 ROC曲线
        6.2.3 最大熵预测结果与不确定性评价
        6.2.4 高斯混合模型预测结果与不确定性评价
        6.2.5 卷积神经网络预测结果与不确定性评价
    6.3 对比分析靶位圈定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2)基于化学史情境促进高中学生化学深度学习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新时代国家教育改革的要求
        1.1.2 新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
        1.1.3 高考命题发展趋势的要求
        1.1.4 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要求
    1.2 研究综述
        1.2.1 化学史国外研究现状
        1.2.2 化学史国内研究现状
        1.2.3 现状分析:化学史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新出路
        1.2.4 深度学习国外研究现状
        1.2.5 深度学习国内研究现状
        1.2.6 现状分析:深度学习应用于课堂教学的新出路
    1.3 研究内容和意义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第2章 理论概述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深度学习的概念界定及特征
        2.1.2 化学史的概念界定及包含方面
    2.2 深度学习与化学史的内在联系
    2.3 理论基础
        2.3.1 建构主义理论
        2.3.2 情境学习理论
第3章 高中化学教学中化学史与深度学习教学现状
    3.1 化学史学习与教学状况调查
        3.1.1 化学史学习与教学状况调查的目的
        3.1.2 化学史学习与教学状况测验卷的编制
        3.1.3 化学史学习与教学状况测验卷的测验对象
        3.1.4 化学史学习与教学状况测验卷发放与回收
        3.1.5 化学史学习与教学状况测验卷分析
        3.1.6 化学史学习与教学状况测验结果
    3.2 深度学习与教学状况调查
        3.2.1 深度学习与教学状况调查研究的目的
        3.2.2 深度学习与教学状况调查问卷的编制
        3.2.3 深度学习与教学状况调查问卷的对象
        3.2.4 深度学习与教学状况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3.2.5 深度学习与教学状况调查问卷信效度检验
        3.2.6 深度学习与教学状况调查问卷分析
        3.2.7 深度学习与教学状况调查问卷结果
第4章 一般过程模型构建
    4.1 化学史素材的选择原则
        4.1.1 基于学生已有知识的原则
        4.1.2 “随人分限所及”的原则
        4.1.3 加入中国化学史素材的原则
    4.2 一般过程模型
        4.2.1 一般过程模型构建
        4.2.2 一般过程模型阐述
第5章 实证研究
    5.1 实证研究的设计
        5.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5.1.2 研究计划的步骤
    5.2 实证研究的案例
        5.2.1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的实证研究
        5.2.2 《氯气的发现与制备》的实证研究
        5.2.3 《钠的性质与制备》的实证研究
    5.3 深度学习实践效果的后测问卷
        5.3.1 深度学习实践效果的后测问卷的目的
        5.3.2 深度学习实践效果的后测问卷信效度检验
        5.3.3 深度学习实践效果的后测问卷结果
        5.3.4 深度学习实践效果的后测问卷分析
第6章 研究结果与讨论
    6.1 研究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中学生对初中化学史了解程度及兴趣的测验卷
附录2 高中化学深度学习的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3 高中生深度学习实践效果的后测调查问卷
附录4 《人类对原子结构的认识》前测、后测习题
附录5 《氯气的发现与制备》前测、后测习题
附录6 《钠的性质与制备》前测、后测习题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3)中国高岭土矿床时空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以及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1.2.2 关于高岭土成因类型研究现状
        1.2.3 资源潜力评价研究
    1.3 工作流程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
第二章 中国高岭土矿产资源概况
    2.1 中国高岭土矿资源储量及其特点
    2.2 资源利用现状
第三章 中国高岭土矿床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
    3.1 风化型高岭土矿床
        3.1.1 风化残积亚型高岭土矿床
        3.1.2 风化淋积亚型高岭土矿床
    3.2 热液蚀变型高岭土矿床
        3.2.1 热液蚀变亚型高岭土矿床
        3.2.2 热泉蚀变亚型高岭土矿床
    3.3 沉积型高岭土矿床
        3.3.1 碎屑沉积亚型高岭土矿床
        3.3.2 煤系沉积亚型高岭土矿床
第四章 中国高岭土矿产空间分布规律
    4.1 高岭土矿床在成矿域上的分布规律
    4.2 高岭土矿床在成矿省上的分布规律
    4.3 高岭土矿床在三级成矿区带上的分布规律
    4.4 中国高岭土查明资源储量空间分布规律
第五章 中国高岭土矿产成矿时间分布规律
    5.1 高岭土的主要成矿时代
    5.2 与高岭土矿有关岩浆岩的成岩时代
    5.3 高岭土矿的赋矿地层层位
    5.4 中国高岭土成矿与大地构造演化的关系
        5.4.1 风化型高岭土矿床
        5.4.2 热液蚀变型高岭土矿床
        5.4.3 沉积型高岭土矿床
        5.4.4 中国高岭土矿床时空演化史
第六章 中国高岭土矿资源潜力评价
    6.1 高岭土矿集区圈定及主要特征
    6.2 高岭土矿的成矿预测
        6.2.1 高岭土预测评价要素
        6.2.2 远景区资源潜力评价
第七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存在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4)晋东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谱系研究 ——以山西省平定县传统民居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传统村落保护
        1.1.2 非遗保护兴起
        1.1.3 抢救营造技艺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
        1.3.2 国内相关研究
        1.3.3 文献计量分析
    1.4 研究意义
        1.4.1 充实平定县传统民居及其营造技艺等相关研究
        1.4.2 促进地方性传统民居及营造技艺的保护与传承
        1.4.3 为地域性建筑设计与民居改造提供思路与借鉴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框架
    1.7 研究方法
    1.8 创新之处
第二章 平定县传统民居概述
    2.1 背景概述
        2.1.1 区位条件与建置沿革
        2.1.2 地形地貌与气候水文
        2.1.3 人文背景与商业发展
    2.2 传统聚落
        2.2.1 传统聚落的选址特征
        2.2.2 传统聚落的类型分析
        2.2.3 传统聚落的公共建筑
    2.3 传统民居
        2.3.1 构造类型
        2.3.2 院落形制
        2.3.3 民居文化
    2.4 典型案例
        2.4.1 下马郡头村刘映厚院
        2.4.2 宁艾传统村落糖坊院
        2.4.3 张庄传统村落绣楼院
        2.4.4 土岭头传统村落家庙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窑洞民居营造技艺
    3.1 营造前期筹划
        3.1.1 选址布局
        3.1.2 工匠组织
        3.1.3 选材备料
    3.2 营造流程解析
        3.2.1 定向放线
        3.2.2 基础施工
        3.2.3 墙体砌筑
        3.2.4 拱券砌筑
        3.2.5 窑顶建造
        3.2.6 窑脸砌筑
        3.2.7 室内装修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木构房屋营造技艺
    4.1 营造前期筹划
        4.1.1 选址布局
        4.1.2 选材备料
        4.1.3 营造工具
    4.2 营造流程解析
        4.2.1 地基处理
        4.2.2 木料加工
        4.2.3 构件制作
        4.2.4 构架搭建
        4.2.5 墙体砌筑
        4.2.6 屋顶建造
        4.2.7 装饰装修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窑房同构营造技艺
    5.1 窑顶檐厦
        5.1.1 形态特征
        5.1.2 技术经验
        5.1.3 典型案例
    5.2 窑前建房
        5.2.1 形态特征
        5.2.2 技术经验
        5.2.3 典型案例
    5.3 窑上建房
        5.3.1 形态特征
        5.3.2 技术经验
        5.3.3 典型案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营造技艺传承研究
    6.1 价值与技艺
        6.1.1 营造仪式
        6.1.2 价值特色
        6.1.3 技艺本体
    6.2 困境与成因
        6.2.1 传承困境
        6.2.2 成因分析
    6.3 保护与发展
        6.3.1 保护策略
        6.3.2 发展方向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语
    7.1 总结
    7.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平定传统村落表格
附录B 部分工匠访谈实录
附录C 部分碑记碑拓收录
附录D 典型民居建筑测绘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及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矽卡岩型铁矿床研究现状
        1.2.2 华北矽卡岩型铁矿及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成矿作用
        1.2.3 蒸发岩与岩浆及热液成矿的联系
    1.3 选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案
    1.4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鲁西地区区域地质特征
        2.1.1 大地构造背景
        2.1.2 区域地层
        2.1.3 区域构造
        2.1.4 区域岩浆岩
        2.1.5 区域矿产
    2.2 莱芜地区地质特征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第三章 鲁西莱芜地区中生代侵入岩成因研究
    3.1 岩相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组成
        3.1.1 岩相学特征
        3.1.2 锆石U-Pb年代学
        3.1.3 主-微量元素特征
        3.1.4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3.1.5 锆石Lu-Hf同位素
    3.2 岩石成因
        3.2.1 莱芜地区侵入体的形成时代
        3.2.2 莱芜地区侵入体的源区组成与岩浆演化
第四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地质特征
    4.1 张家洼铁矿床矿体地质特征及控矿构造
    4.2 矿石类型及特征
        4.2.1 矿石的矿物组成及其特征
        4.2.2 矿石构造
        4.2.3 矿石结构
    4.3 围岩蚀变及成矿阶段
        4.3.1 钠质交代阶段
        4.3.2 干矽卡岩化阶段
        4.3.3 湿矽卡岩化阶段
        4.3.4 硫化物阶段
        4.3.5 碳酸盐阶段
        4.3.6 表生作用期
第五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矿床成矿年代学研究
    5.1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热液榍石U-Pb定年
        5.1.1 样品描述
        5.1.2 分析结果
        5.1.3 讨论
    5.2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金云母~(40)Ar/~(39)Ar定年
        5.2.1 样品描述
        5.2.2 分析结果
        5.2.3 讨论
    5.3 淄博召口矽卡岩型铁矿床石榴石U-Pb定年
        5.3.1 矿区地质特征简述
        5.3.2 样品描述
        5.3.3 分析结果
        5.3.4 讨论
    5.4 沂南矽卡岩型Cu-Au矿床石榴石U-Pb定年
        5.4.1 矿区地质特征简述
        5.4.2 样品描述
        5.4.3 分析结果
        5.4.4 讨论
    5.5 华北矽卡岩型铁成矿作用与克拉通破坏的成因联系
第六章 膏岩层对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的作用和控制
    6.1 方柱石卤族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1.1 样品描述
        6.1.2 分析结果
        6.1.3 讨论
    6.2 热液磷灰石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2.1 样品描述
        6.2.2 分析结果
        6.2.3 讨论
    6.3 磁铁矿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3.1 样品描述
        6.3.2 分析结果
        6.3.3 讨论
    6.4 莱芜地区硫同位素组成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4.1 样品描述
        6.4.2 分析结果
        6.4.3 讨论
    6.5 矿山岩体中磷灰石卤族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5.1 样品描述
        6.5.2 分析结果
        6.5.3 讨论
    6.6 膏盐层加入矽卡岩型铁成矿体系的时限及对成矿的影响
第七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关键控制因素与找矿潜力分析
    7.1 成矿关键控制因素
        7.1.1 岩浆条件
        7.1.2 构造条件
        7.1.3 地层条件
    7.2 成矿潜力评价与找矿方向
第八章 结束语
    8.1 主要认识和结论
    8.2 存在问题和进一步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实验分析方法
    1.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分析
        1.1 全岩主-微量元素组成分析
        1.2 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分析
    2.矿物成分分析
        2.1 电子探针分析(EPMA)
        2.2 方柱石卤素含量分析(LA-ICP-MS)
        2.3 磷灰石微量元素分析(LA-ICP-MS)
        2.4 磷灰石Br含量分析(SIMS)
        2.5 石榴石LA-ICP-MS元素面扫描
    3.U-Pb同位素定年
    4.金云母~(40)Ar-~(39)Ar定年
    5.锆石Hf同位素分析
    6.磷灰石原位Sr同位素分析
    7.硫同位素分析
        7.1 硫化物单矿物中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7.2 硫酸盐及全岩中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7.3 硫化物LA-MC-ICP-MS原位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附表和附图

(6)九龙江口台风沉积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3 科学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目标与内容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第三章 研究方法与材料
    3.1 研究原理
        3.1.1 沉积物粒度对台风沉积层的指示作用
        3.1.2 有机δ~(13)C对台风沉积层的指示作用
        3.1.3 主微量元素对台风沉积层的指示作用
    3.2 样品采集
        3.2.1 河口表层沉积物
        3.2.2 河口柱状样
    3.3 实验室分析
        3.3.1 XRF岩芯扫描
        3.3.2 粒度分析
        3.3.3 有机碳同位素分析
        3.3.4 ~(210)Pb与~(137)Cs核素分析
    3.4 数据分析及图表绘制
第四章 九龙江口表层与钻孔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
    4.1 河口水文条件
    4.2 表层沉积物粒度特征
    4.3 钻孔沉积的沉积地球化学特征
        4.3.1 岩性描述
        4.3.2 粒度特征
        4.3.3 有机碳同位素(δ~(13)C与C/N)特征
        4.3.4 主微量元素特征
        4.3.5 钻孔的~(210)Pb与~(137)Cs特征
第五章 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对历史台风事件的指示意义
    5.1 粒度对台风沉积的指示意义
    5.2 有机δ~(13)C对台风沉积的指示意义
        5.2.1 钴孔JY0
        5.2.2 钴孔JY1
        5.2.3 钴孔JY2
    5.3 主微量元素对台风沉积的指示意义
    5.4 历史台风事件的重建
        5.4.1 1955年以来的主要台风事件
        5.4.2 1955年以来强台风事件的周期性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7)海底多金属硫化物定量预测理论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调查情况
        1.2.2 矿产资源定量预测的研究现状
        1.2.3 成矿过程数值模拟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6 创新性成果
2 成矿预测理论与方法
    2.1 成矿预测基本理论
    2.2 成矿预测方法
    2.3 小结
3 海底多金属硫化物地质特征
    3.1 热液循环系统及沉积模式
    3.2 热液活动与硫化物分布特征
        3.2.1 洋中脊构造环境
        3.2.2 岛弧型构造环境
        3.2.3 板内火山及其他构造环境
    3.3 小结
4 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找矿模型建立
    4.1 控矿要素分析
        4.1.1 水深条件
        4.1.2 沉积物盖层
        4.1.3 围岩类型
        4.1.4 断裂构造
        4.1.5 扩张速率
        4.1.6 洋壳年龄
        4.1.7 岩浆作用
    4.2 找矿标志总结
        4.2.1 地球化学元素异常
        4.2.2 地球物理重磁异常
    4.3 基于GIS的找矿预测方法
    4.4 建立找矿模型的数据类型
    4.5 小结
5 海底多金属硫化物定量预测流程体系
    5.1 区域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远景区定量预测
        5.1.1 区域性远景区预测的任务要求
        5.1.2 区域远景区预测的特点和方法
    5.2 远景区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找矿靶区定量预测与评价
        5.2.1 远景区内找矿靶区预测的任务要求
        5.2.2 远景区内找矿靶区预测的特点和方法
    5.3 目标区海底多金属硫化物找矿靶区优选与评价
        5.3.1 目标区内找矿靶区优选评价的任务要求
        5.3.2 目标区内找矿靶区优选评价的特点和方法
    5.4 小结
6 海底多金属硫化物定量预测研究实例
    6.1 层次一——印度洋中脊
        6.1.1 印度洋研究区概况
        6.1.2 区域信息综合分析与提取
        6.1.3 区域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成矿预测
    6.2 层次二——西南印度洋中脊
        6.2.1 西南印度洋研究区概况
        6.2.2 远景区信息综合分析与提取
        6.2.3 远景区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成矿预测
    6.3 层次三——中国合同区
        6.3.1 中国硫化物合同区概况
        6.3.2 目标区信息综合分析与提取
        6.3.3 目标区海底多金属硫化物资源成矿预测
    6.4 硫化物合同区区块规划方案
        6.4.1 印度洋海区硫化物区块申请规划
        6.4.2 中国硫化物合同区区块规划方案
    6.5 小结
7 海底多金属硫化物双向预测评价
    7.1 龙旗热液区地质背景
        7.1.1 洋壳圈层结构
        7.1.2 断裂构造
        7.1.3 海洋核杂岩
        7.1.4 已知热液区
    7.2 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7.2.1 剖面图
        7.2.2 构造分布图
        7.2.3 找矿模型的建立
    7.3 致矿地质异常数值模拟预测分析
        7.3.1 三维数字热液区
        7.3.2 FLAC3D文件转换
        7.3.3 数值模拟的原理与方法
        7.3.4 地质体参数设置
        7.3.5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
        7.3.6 模拟结果及分析
    7.4 矿致地质异常定量化预测分析
        7.4.1 “立方块预测模型”的找矿方法
        7.4.2 有利洋壳圈层信息提取
        7.4.3 有利构造信息提取
        7.4.4 深部信息提取
        7.4.5 三维成矿预测综合分析
    7.5 双向预测评价
        7.5.1 成矿过程数值模拟预测分析
        7.5.2 龙旗热液区双向预测
    7.6 小结
8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闽西南马坑铁矿成矿要素及找矿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案
        1.4.3 工作量统计
    1.5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前泥盆纪地层(基底岩系)
        2.1.2 泥盆世—中三叠世地层(盖层岩系)
        2.1.3 中-新生代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构造格局
        2.2.2 推覆构造与伸展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3.1 时空分布特征
        2.3.2 岩石类型
        2.3.3 岩浆活动与成矿
    2.4 区域成矿特征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背景
        3.1.1 矿区地层与成矿作用
        3.1.2 矿区构造
        3.1.3 矿区岩浆岩
    3.2 矿床特征
        3.2.1 矿体的分布、形态、产状及规模
        3.2.2 矿石特征
        3.2.3 矿化蚀变及矿化阶段特征
        3.2.4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特征
        3.2.5 成矿时代
第4章 晚古生代赋矿建造及其控矿作用
    4.1 赋矿地层特征
    4.2 马坑式铁矿沉积建造界面控矿特征
    4.3 沉积建造界面控矿机制讨论
        4.3.1 物理机制
        4.3.2 化学机制
第5章 岩浆岩特征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5.1 花岗岩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年代学特征
        5.1.1 岩石学特征
        5.1.2 地球化学特征
        5.1.3 同位素年代学特征
    5.2 莒舟-大洋花岗岩侵位时代及成因探讨
        5.2.1 花岗岩侵位时代
        5.2.2 成因及源区探讨
        5.2.3 构造意义
    5.3 花岗岩与成矿关系探讨
    5.4 矿区辉绿岩特征
        5.4.1 辉绿岩的分布特征
        5.4.2 岩石学特征
        5.4.3 地球化学特征
        5.4.4 同位素年代学特征
    5.5 辉绿岩侵位时代及构造指示
        5.5.1 侵位时代
        5.5.2 构造指示
    5.6 辉绿岩与成矿的关系探讨
第6章 控矿构造及成矿结构面
    6.1 推覆(滑脱)构造控矿作用
        6.1.1 推覆(滑脱)构造特征
        6.1.2 推覆构造对铁多金属矿的控矿作用特征
        6.1.3 推覆构造带对铁多金属矿床赋矿层位分布的控制
        6.1.4 推覆构造对铁多金属矿床保存的控制作用
        6.1.5 滑脱构造控矿作用
    6.2 褶皱构造控矿作用
    6.3 裂隙充填控矿特征
    6.4 晚中生代构造演化研究
        6.4.1 磁组构研究
        6.4.2 晚中生代构造演化讨论
    6.5 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关系探讨
    6.6 成矿结构面控矿特征研究
        6.6.1 成矿结构面类型
        6.6.2 结构面控矿作用
    6.7 成矿过程中的汇流扩容构造
第7章 成矿作用特征及找矿预测
    7.1 马坑铁矿矿床成因模式
        7.1.1 矿床成因
        7.1.2 晚中生代构造控岩控矿作用探讨
        7.1.3 成矿模式
    7.2 马坑式铁矿找矿预测模型
        7.2.1 找矿标志
        7.2.2 找矿模型
    7.3 找矿预测研究
        7.3.1 深部预测
        7.3.2 外围预测
第8章 结语
    8.1 结论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铁矿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铁矿床分类及资源现状
        1.1.2 国内外铁矿床研究现状
        1.1.3 火山岩型铁矿床研究现状
        1.1.4 西天山铁矿研究现状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完成工作量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完成工作量
    1.4 论文进展与创新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大地构造位置
    2.3 区域地质概况
        2.3.1 地层
        2.3.2 侵入岩
        2.3.3 构造
    2.4 区域遥感解译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5.1 地层磁性特征
        2.5.2 重力场特征
        2.5.3 磁场特征
    2.6 区域矿产特征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敦德铁矿床
        3.1.1 矿区地层与火山岩岩相学
        3.1.2 矿区侵入岩
        3.1.3 矿区构造
        3.1.4 矿体特征
        3.1.5 矿石特征
        3.1.6 矿化蚀变特征
    3.2 尼新塔格铁矿床
        3.2.1 矿区地层与火山岩岩相学
        3.2.2 矿区侵入岩
        3.2.3 矿区构造
        3.2.4 矿体特征
        3.2.5 矿石特征
        3.2.6 矿化蚀变特征
    3.3 松湖铁矿床
        3.3.1 矿区地层与火山岩岩相学
        3.3.2 矿区侵入岩
        3.3.3 矿区构造
        3.3.4 矿体特征
        3.3.5 矿石特征
        3.3.6 矿化蚀变特征
第四章 火山岩年代学及成矿时代
    4.1 样品与测试方法
        4.1.1 样品采集
        4.1.2 分析方法
    4.2 火山岩年代学
    4.3 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年代学格架
    4.4 成矿时代限定
第五章 火山岩岩石成因与构造环境
    5.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5.2 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5.2.1 主量与微量元素特征
        5.2.2 火山岩Sr、Nd同位素
    5.3 同化混染与源区性质
    5.4 火山岩形成构造环境
    5.5 西天山晚古生代构造演化
第六章 成因矿物学特征
    6.1 分析方法
    6.2 磁铁矿标型特征
    6.3 磁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6.3.1 敦德铁矿床
        6.3.2 尼新塔格铁矿床
        6.3.3 松湖铁矿床
    6.4 磁铁矿成因探讨
        6.4.1 敦德铁矿床
        6.4.2 尼新塔格铁矿床
        6.4.3 松湖铁矿床
    6.5 辉石
        6.5.1 矿物成分特征
        6.5.2 对岩浆演化的指示
第七章 矿床地球化学
    7.1 矿石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7.1.1 敦德铁矿床
        7.1.2 尼新塔格铁矿床
        7.1.3 松湖铁矿
    7.2 磁铁矿氧同位素特征
    7.3 磁铁矿Pb同位素特征
    7.4 硫化物硫同位素特征
    7.5 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第八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8.1 成矿物质来源
        8.1.1 成矿母岩浆
        8.1.2 磁铁矿成因
        8.1.3 同位素示踪
    8.2 成矿作用与成矿过程
    8.3 火山作用与成矿
        8.3.1 时间联系
        8.3.2 空间联系
        8.3.3 成因联系
    8.4 成因类型
    8.5 岩浆演化与铁的富集机理
        8.5.1 岩(矿)浆成矿
        8.5.2 热液成矿
    8.6 成矿模型
第九章 区域铁矿成矿规律
    9.1 主要铁矿床地质特征
    9.2 铁成矿控矿因素与成矿条件
        9.2.1 矿浆-火山热液复合型矿床的控矿因素与成矿条件
        9.2.2 成矿带东西两段成矿条件差异
    9.3 找矿前景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表

(10)文化地理学视野下的大腔戏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章 大腔戏流行区的地理背景
    第一节 政区概况
    第二节 自然地理
    第三节 人口迁移
    第四节 社会经济与交通
第二章 大腔戏的发展历史与分布
    第一节 大腔戏的文化渊源
    第二节 大腔戏的发源与形成
    第三节 大腔戏的兴衰与扩散、萎缩
    第四节 永安一路大腔戏的分布
    第五节 南平一路大腔戏的分布
    第六节 大腔戏的分布特征
第三章 大腔戏艺术形态的文化整合
    第一节 声腔音乐整合
    第二节 演出剧目整合
    第三节 舞台艺术整合
    第四节 大腔戏的艺术形态
第四章 大腔戏发展的文化生态
    第一节 地域方言生态
    第二节 宗族社会生态
    第三节 民间宗教信仰生态
第五章 大腔戏发展的文化景观
    第一节 演艺民俗景观
    第二节 演出场所景观
    第三节 文化遗产景观
第六章 大腔戏发展的分区差异
    第一节 大腔戏不同文化区的划分
    第二节 大腔戏的区域差异
    第三节 区域差异缘由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任务及研究成果
致谢语
个人简历

四、闽南铁矿统计预测(1978)(论文参考文献)

  • [1]深部地质地球化学三维定量矿产预测方法研究 ——以西秦岭早子沟金矿为例[D]. 李程. 成都理工大学, 2021
  • [2]基于化学史情境促进高中学生化学深度学习的研究[D]. 王岩. 闽南师范大学, 2021(12)
  • [3]中国高岭土矿床时空分布规律[D]. 吴宇杰. 合肥工业大学, 2021
  • [4]晋东传统民居营造技艺谱系研究 ——以山西省平定县传统民居为例[D]. 罗杰.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5]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D]. 段壮.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6]九龙江口台风沉积特征研究[D]. 夏天. 厦门大学, 2019(09)
  • [7]海底多金属硫化物定量预测理论与实践[D]. 任梦依.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4)
  • [8]闽西南马坑铁矿成矿要素及找矿预测研究[D]. 王森.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8)
  • [9]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铁矿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研究[D]. 荆德龙. 长安大学, 2016(02)
  • [10]文化地理学视野下的大腔戏发展研究[D]. 罗金满. 福建师范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闽南铁矿统计预测(1978)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