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意见

一、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的意见(论文文献综述)

刘婧娇,王笑啸,郭琦[1](2021)在《残疾人社会福利的中国道路:1921—2021》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残疾人社会福利是衡量社会文明的重要标尺之一,对此已达成世界共识。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中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对象从一部分群体到全体残疾人,福利内容从保障基本生活到注重残疾人全面发展,福利形式从个别化帮扶、临时性救助,发展为制度化保障、常态化服务,福利工作重心由制度完善到政策落实,福利推进路径由城乡二元分隔转向城乡统筹均衡发展。残疾人逐步摆脱歧视走向融合,摆脱贫困奔向小康,充分展现了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残疾人社会福利的中国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长期实践开辟出来的,在道路选择、观念基础、组织体系、制度构成上特色鲜明。继往开来,中国残疾人社会福利将向着"平等、参与、共享"目标,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任甜[2](2020)在《“互联网+”背景下上海残疾人居家就业及政策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现有8500万左右的残疾人,庞大的残疾人数量在全国各地广泛分布,并且残疾的类型、等级各不相同,使得解决残疾人就业问题成为一个不可小觑的事业,需要社会各界的加入,通过发挥。劳动就业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也是每个具备劳动能力和拥有就业意愿的残疾人的基本权利,就业对于残疾群体而言不仅仅是获取经济收入的方式,也是他们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途经。随着社会的发展,残疾群体就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就,但依然面临严峻的就业问题。我国传统的残疾人集中安置就业、分散按比例就业、灵活就业等就业模式,对残疾人就业发挥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随着产业升级、转型,传统就业模式慢慢突显出一些问题,渐渐不再满足残疾人的就业需求,解决残疾人就业功能正在逐渐弱化,。伴随着互联网信息时代的到来,互联网大力促进社会资源运用、配置整合优化,给残疾人就业带来新的发展方向,越来越多的残疾人开始利用互联网下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实现就业并且获得了收益。本文利用上海市残联发布残疾人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残疾人事业发展年鉴和上海残疾人抽样调查等数据分析残疾人的数量和结构特点,包括残疾人口数量、残疾类别和等级、性别和户籍、就业年龄和岗位特征,同时“互联网+”就业与传统残疾人就业的方式相比,残疾人居家利用互联网就业在工作方式、就业水平与就业渠道等方面区别于传统就业模式。其次根据访谈内容的梳理,概括目前上海市残疾人利用互联网居家就业的类型,例如在线客服、美工设计、数据分析和文字类、电商平台。根据残疾人就业服务网站提供的政策文件,梳理残疾人利用互联网居家就业支持政策主要内容,将其分为就业资金税收支持、教育培训支持、康复服务支持和就业服务支持,并分析这四类支持政策的实施现状。本文根据政策支持和实施现状得出残疾人利用互联网居家就业政策问题,一是就业政策的资金扶持、科技康复和培训开展等方面扶持力度低,不利于居家就业项目可持续开展;二是就业政策支持在资金提供、康复和培训项目内容上没有针对不同残疾类型和等级考虑,满足不了残疾人实际需求;三是对劳动力市场歧视的监管不力和残疾人合法权益难以维护,主要由残联机构发文并主导残疾人就业工作,缺乏统一和具体的扶持政策,以致残疾人就业政策保障性不足。分别从政策内容的滞后性、具体化程度不高和相关内容缺位三个角度分析导致残疾利用互联网居家就业政策支持问题的原因。最后基于残疾人就业政策问题提出优化残疾人利用互联网居家就业的政策建议。

赵天宇[3](2020)在《内蒙古残疾人就业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内蒙古自治区先后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残疾人小康进程的实施意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等法规政策性,全力倡导发展提升残疾人事业,而提升内蒙古残疾人事业的首要重点仍然是提升残疾人生活水平以及帮助残疾人更好的融入社会。目前,内蒙古仍有很多残疾人生活质量较差且难以融入主流社会,这为内蒙古实现包含残疾人在内的全面小康带来了严重的阻力。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很多残疾人的生活相对于健全人较为封闭,从而导致他们缺乏与外界环境接触的机会和获得稳定经济收入的途径。而充分挖掘残疾人自身劳动就业能力,使未就业的残疾人参与劳动就业、让已就业的残疾人实现更好的就业便是提升残疾人社会融入程度、增加残疾人经济收入从而提高生活质量的有力途径。当前,为促进内蒙古残疾人就业,内蒙古政府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相关法规政策,虽然在执行落实过程中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法规政策的针对性及执行落实的强制性方面仍有可以优化提升的空间。同时,提升残疾人就业不能单纯只靠政府支持帮助,社会的接纳认可、残疾人自身就业技能的提升以及就业自信心的获得都会对优化内蒙古残疾人就业状况起到积极有效地推进作用。本文针对上述背景,分为四部分对内蒙古残疾人就业整体情况进行了系统性地分析研究。第一部分是论文的引言部分,该部分首先对内蒙古残疾人就业的研究背景进行阐释简析并说明对内蒙古残疾人就业进行研究所具有的理论及实践方面的意义;之后,参考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综述找出残疾人就业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原因以及提升残疾人就业的一些对策;最后,阐释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并将论文撰写的重点、难点以及所具有的创新之处加以说明。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相关概念和理论阐释部分,本部分首先阐述残疾人和残疾人就业的相关概念;之后,将本文所依据的新公共管理理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理论、增能理论和积极福利理论四个理论的概念和在文中的具体运用情况加以说明;最后,说明内蒙古残疾人实现充分就业所具有的意义。第三部分是关于内蒙古残疾人就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本部分首先对内蒙古残疾人和残疾人就业概况进行阐释,并分析内蒙古近年来推出的残疾人就业相关的法规政策;之后,通过大量问卷调查的方式获取本文所需的一些残疾人就业数据;然后,将内蒙古残疾人概况中的数据与问卷调查所获得的数据相结合,找到内蒙古残疾人就业存在问题,分别为就业率偏低、就业后的就业层次和稳定性不高、收入水平低以及就业局限性较大;本部分的最后说明内蒙古残疾人就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别为政府层面的就业政策缺乏针对性、就业服务体系仍需完善,社会层面的社会对残疾人的偏见依然存在、社会就业以及经济整体形式不乐观,残疾人自身层面的受教育程度和心理状态的影响。第四部分是解决内蒙古残疾人就业问题的相关对策,包含政府层面的完善强化就业扶持法规政策和加大执法监督力度、有针对性的挖掘残疾人就业岗位、政府支持下提高公益组织在就业帮扶中发挥的作用、优化内蒙古残疾人就业培训,社会层面的转变理念助推残疾人实现就业、发挥非政府力量在提升残疾人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残疾人自身层面的个人心理调试、提高自身就业能力以及树立明确的择业观。

周诚晨[4](2020)在《可行能力视角下残疾人就业支持路径分析 ——基于南京市L区的案例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残疾人作为弱势群体中的特殊部分,一直需要重点关心和帮扶。残疾人和健全人一样,都有就业的需求与愿望。但由于部分身心功能的障碍及客观存在的社会偏见,残疾人就业远比健全人要更为困难。因此,尽力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是重要帮扶方式之一。新时代下残疾人就业形势有所改善,但还面临就业率低、就业形式单一等困难。现如今要促进残疾人就业,急需新的理念。而阿玛蒂亚·森(Amartya Sen)的理论超越传统“问题视角”转向“可行能力视角”,将残疾人就业权利视为可行能力的拓展,为分析残疾人就业支持路径提供了新思路。通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和半结构式访谈法,结合可行能力理论,以南京市L区为例,对残疾人就业现状及困境展开深入研究。根据案例分析问题产生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并从增强可行能力的角度出发提出措施改善残疾人就业现状,解决就业问题。具体来说,即从政治自由、经济条件、社会机会、透明性保障和防护性保障五个方面出发,提升权益保障、风险应对、资源整合、机会识别和社会参与这五项就业可行能力,构建政府、市场、社会与家庭四维主体支持路径。在该路径中,政府主要发挥在就业权益与社会保障方面的作用,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丰富文化生活,保证残疾人就业合法权利,完善利益诉求机制;市场主要发挥灵活性,公平分配制度,拓宽就业渠道,完善市场经济法律机制,增强就业信息透明性;社会主要加强对残疾人的康复服务和教育培训,为残疾人融入社会生活提供有效途径;家庭主要提供照顾帮扶、物质支持和精神支撑等帮助,引导残疾人主动就业。G-M-S-F四维主体就业支持路径通过多主体资源互补、互相介入的方式形成创新的就业支持模式,进而提高残疾人就业率,使残疾人群体在新时代建设中发挥可行能力的同时,能够更好地体现出其自身的尊严与价值。

邓继元[5](2020)在《社会排斥背景下肢体残障人士的就业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就业作为民生之本,对于残障人士而言更是参与社会活动,成就自我理想与尊严的关键,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下,残障人士的就业数量与质量都得到了极大地提升,我国的残障事业取得蓬勃发展。但是,由于残障人士在生理层面的缺陷,加上社会环境的影响,残障人士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诸多社会排斥。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西方的社会排斥理论逐渐成为政策研究者、政府部门探讨社会问题深层根源所经常使用的概念。它在丰富和深化社会剥夺、边缘化、歧视等概念同时,也为我们研究残障人士就业问题提供了一个角度。本文以社会排斥理论作为研究范式,采用文献、访谈、问卷调查的方法,以N市肢体残障人士作为研究对象,探讨肢体残障人士就业中面临的社会排斥。研究发现,肢体残障者在就业过程中面临着不同程度的政治、劳动力市场、就业政策执行、就业观念、就业环境的排斥,而这些排斥生成的原因主要包括结构性因素、政策因素以及残障者自身因素三个方面,进而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反排斥的路径分析。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介绍了研究的背景、意义、研究方法与样本选取;第二部分,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回顾,介绍了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介绍N市残障人士在就业政策、就业服务及就业形式三个方面的就业保障措施,并通过问卷形式了解了N市肢体残障协会残障者的就业现状;第四部分,分析了肢体残障者就业中面临的政治排斥、劳动力市场排斥、就业政策执行排斥、观念排斥、就业环境排斥,并从社会排斥的结构解释、社会政策创造论和自我责任论三个角度分析了排斥成因;第五部分,针对残障人士就业面临的社会排斥问题,提出了提高政治参与,反对就业歧视,落实残障人士就业保护政策,树立新型残疾人观念,营造无障碍环境,提升就业能力的反排斥路径。

于娣[6](2020)在《中国特色残联组织功能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发展来到新时代的历史方位,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社会矛盾多发期,政府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艰巨而繁重,需要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做文章、下功夫。残疾人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困难群体。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保障和改善残疾人民生,是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亦是彰显以人民为中心,走共同富裕道路的制度优势的生动体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残疾人事业获得了全方位的发展。在探索中国特色残疾人事业发展道路的过程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及其在各个行政层次上的分支组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残联组织以“亦官亦民”的组织性质与“代表、服务、管理”的功能定位,成为建构残疾人社会保障体系和公共服务体系中最为活跃的组织因素。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事业建设得到进一步重视与发展,政府各部门在残疾人工作中的职能逐渐回归。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坚持和完善民生保障制度,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地加强兜底性民生建设。群团改革对残联组织改进和加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来自社会组织的竞争与合作使残联组织面临着动员社会化力量的新挑战。本研究围绕新时代群团改革背景下残联组织的运行情况,坚持逻辑与历史相一致,遵循“理论—历史—现实”的研究进路。坚持问题导向,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研究思路。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根本遵循,以群团组织的具体实践为依据,以西方国家社会组织发展理论为参考,针对残联组织的功能定位及发挥成效,围绕组织全貌、发展以及变化的全过程进行深入的描述和分析,深刻了解组织变迁的背景和影响因素,总结发展经验,解析当前组织发展当中出现的问题、原因和组织功能提升的策略。按照行文逻辑的谋篇布局,全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构成。绪论部分首先介绍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对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当前研究的特点、不足与深化研究的重点,概括了研究的内容、思路及方法,简要介绍了论文的创新点。正文部分由第2至6章构成。每章的具体内容是:第2章,从残联组织功能研究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进行梳理分析。厘清了群团组织与残联组织的概念,总结了从中国传统慈善文化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思想渊源和实践传统,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群团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关于残疾人事业发展的理论成果方面进行系统归纳和总结,建构了本文的理论基础。第3章,从残联组织的发展历程与现状回望组织功能的塑造过程。组织的功能由其根本属性及现实任务两个维度决定,在组织的发展历程中不断生成并获得巩固。残联组织的成立是历史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自成立以来残联组织通过组织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基层组织的充实与提高、干部队伍的塑造与建设,建立了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组织机构,选优配强残健融合的人员队伍,稳定增长多元投入的经费保障。奠定了残联组织兼具政治性与社会性的双重属性,保障了其组织功能得到逐步明确和有效发挥。第4章,从残联组织的功能定位及发挥成效进行归纳总结。残联组织“代表、服务、管理”三位一体的功能定位具有统一性和联合性特征,便于获得体制支持、保证运作网络、获取稳定资源、建立社会信任,切实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残联组织通过行使代表功能,塑造残疾人群体形象、表达残疾人群体要求、维护残疾人群体利益;通过服务功能,满足残疾人的生存以及发展需要;通过管理功能,实现广泛参政议政、担当政府助手、积极开展对外交往。第5章,从残联组织功能发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研判。残联组织功能提升的机遇体现在残疾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期待、残疾人事业领导体制改革的新形势、群团改革的新要求。残联组织功能创新亦是破解自身发展瓶颈的需要,表现为角色模糊导致功能定位偏差,属性配置导致功能行使失衡,自主性匮乏导致功能运转低效。这些共同构成了残联组织功能调适转型的外在动力与内生需求。第6章,从残联组织功能发挥的发展与完善提出对策建议。从改革的基本原则来讲,须遵循党的领导、服务大局、群众观点以及问题导向。就路径选择而言,主张残联组织功能均衡化的发展路径。具体的改革举措包括,回归残疾人本位,增强代表性功能;以服务谋得实效,拓展服务性功能;聚焦事业发展主责,调适管理性功能。同时,残联组织的功能改革需要从加强党和政府领导、培育残疾人组织积极作为的共治格局方面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结语中就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对本文尝试解决的问题做出了回答,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和有待深入思考的问题,并对进一步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高传新[7](2020)在《上海市残疾人就业的多元促进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残疾人就业是实现残疾人自我发展的第一步。中国残疾人联合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帮助残疾人脱贫,促进残疾人创业与就业,推动残疾人教育以及康复水平的提升”,要进一步完善现有的残疾人政策法规,调动市场和社会的作用,促进残疾人就业。建设残疾人就业促进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对于促进残疾人就业与社会融入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论文聚焦上海市残疾人就业促进机制,以积极福利理论与福利多元理论作为理论研究框架,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对上海市残疾人就业促进机制的问题展开深入研究。首先,使用积极福利理论与福利多元理论解析残疾人就业的多元促进机制构建的原则,分析多元促进机制主体构成及功能界定,并且构建残疾人就业促进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第二,通过上海市残疾人就业政策的梳理,了解上海市残疾人就业促进机制的演变,确定目前上海市残疾人就业促进机制。同时,在残疾人就业多元促进机制理想模型的指导下,分析出目前上海市残疾人就业促进机制存在的问题。第三,在积极福利理论原则下,从权责对等、公平就业环境、满足残疾人更高需求以及促进多主体互动四个方面构建上海市残疾人就业促进机制评价指标体系。第四,通过问卷、访谈、面板数据、案例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上海市残疾人就业促进的效果,分析就业促进环节出现的困境及反映的机制方面的问题。第五,确定残疾人就业多元促进机制优化的目标与原则,从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志愿者以及残疾人五个方面给出机制优化的对策建议。基于以上研究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上海市残疾人就业促进机制已经初步的实现了多元化。但是,这种多元化还是较为初级的,不完善的多元化,还存在着就业促进主体之间互动机制不完善以及缺乏调动残疾人就业积极性的相关机制等机制问题。第二,完善上海市残疾人就业的多元促进机制切入点为加强权力保护与责任落实、构造公平的就业环境、提升残疾人的就业服务水平以及增强就业促进的合力。第三,从残疾人多元促进机制构建方面,还面临着政府宣传与就业服务供给机制不完善、企业招聘用人机制不成熟、社会组织运行机制不科学、志愿者组织与服务机制不健全以及残疾人缺乏必要的提升机制等问题。因此,需要完善政府宣传与就业服务供给机制、改进企业招聘用人机制、改善社会组织科学运行机制、创新志愿者组织运行机制以及优化残疾人自我促进机制。本文扩展了残疾人就业促进的研究,对于残疾人就业促进具有积极的意义,同时可为政府的残疾人就业政策制定与优化提供决策参考。

李升萍[8](2019)在《政府购买残疾人公共服务研究 ——以大理州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府购买服务作为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一种新方式,近年来已被日益广泛运用于社会管理和实践操作中,残疾人在被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时候,因为在生理和心理上与正常人相比有其特殊特征,因此对公共服务需求存在差异性。作为残疾人公共服务的主体,政府如何更好地设计的服务内容和健全制度建设,激发市场活力,促进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建立专业的人才队伍,满足残疾人群体的需求导向,提高整个行业的公共服务发展水平。是本研究讨论的主要问题。本文以服务型政府、新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等相关理论为基础,采用文献、实地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以大理州为研究对象,选取相关县区三类公共服务代表项目,从大理州政府购买残疾人公共服务的服务内容、设计、实际操作过程等方面进行调研,探讨大理州在三类服务项目上当下具体开展的工作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当前大理州政府在买残疾人公共服务过程中面临的一些困境和存在的问题,给出完善大理州政府购买残疾人公共服务的思考,并进一步提出优化当前政府购买残疾人公共服务的对策建议。全文结构共分为四个部分,绪论提出选题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及研究方法与思路;第一部分对研究对象做出概念界定,形成本研究的理论基础支撑;第二部分梳理政府在购买残疾人公共服务时面临的主要风险,分析政府对残疾人公共服务的购买模式,由此得出政府购买的必要性、可行性。第三部分基于对大理州残联、代表县市区的实地调研归纳出大理州针对这三类服务项目当下开展的工作措施和取得的成效,并进一步分析当前大理州政府购买残疾人公共服务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及原因,并结合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在政府购买残疾人公共服务方面的实践情况,提出完善当前大理州政府购买残疾人公共服务的思考建议;第四部分进一步提出优化当前政府在残疾人购买公共服务方面的对策建议。

吴俊[9](2019)在《W区残疾人就业政策专项审计调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现阶段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要实现人人脱贫、人人小康、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国务院制定印发《“十三五”加快残疾人小康进程规划纲要》,其目的是更快更好的帮助残疾人实现小康,而残疾人属于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在参与社会、劳动就业方面会受到自身和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因此,政府要大力扶持残疾人就业,帮助残疾人创收增收,帮助他们提高生活质量、实现自我价值,帮助实现每个残疾人小我的“小康”目标,从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我国虽已出台多部法律法规及配套政策以保障一定数量的残疾人能够就业,且在这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残疾人就业政策的执行落实过程中仍存在些许问题,J市审计局根据党的要求和政府文件的规定统一组织领导辖区所有区县开展残疾人事业发展情况专项审计调查,梳理发现残疾人就业政策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审计调查建议,以改善残疾人就业方面的政策执行、落实情况,从而促进更多的残疾人能顺利就业,保障和改善残疾人生活。鉴于此,本文以J市W区开展的残疾人就业政策专项审计调查为案例研究对象,分析在该实际案例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为今后更好的开展此类专项审计调查提出些许建议。本文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和案例研究法进行研究,首先总结国内外在残疾人就业立法、残疾人就业方式、专项审计调查这三个方面的文献,为分析W区残疾人就业政策专项审计调查奠定基础;其次,介绍专项审计调查的概念及理论基础,分别从定义、内容、方法、程序四个方面对其概念进行具体阐述,为开展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最后,介绍W区开展的残疾人就业政策专项审计调查实际案例情况。结合该实际案例,分析发现审计机关在开展此类专项审计调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为审计调查内容不全面、审计调查方法应用单一及形式化、审计调查质量控制不严、审计调查结果运用程度低等问题,深入剖析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针对性的提出创新审计调查工作理念、落实审计调查各项工作、完善相关的制度和机制、加强对审计调查后续工作的重视这四个方面的对策建议。本文的主要特点为:第一,运用W区在2018年开展的残疾人就业政策专项审计调查作为案例研究对象;第二,从专项审计调查的准备、实施、结束、调查整改四个阶段对审计调查工作进行梳理分析。本文对W区开展的残疾人就业政策专项审计调查进行研究旨在为对审计调查工作提出实践性的建议,并希望能为以后开展类似工作奠定基础,更好的发挥专项审计调查的作用。

高原[10](2019)在《灾残人员新型社会救助机制研究 ——以唐山大地震截瘫伤员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每场自然灾害之后都有因灾致残人员出现,灾残人员群体成为了我国社会的特殊存在。十九大之后,为了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顺利实现,党和政府本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原则对残疾人群体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心和关注,残疾人事业得到极大发展。但是,现在仍有灾残人员处于收入水平低、就业率低、社会保障覆盖率低的“三低”生活状态,这一现象如果不改变,将会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产生影响。对灾残人员新型社会救助机制的研究拟在系统论思想指导下,从公共治理角度进行分析探讨。首先,通过文献研究法理性思考构建我国灾残人员新型社会救助机制的框架;然后,通过走访调查整理描述唐山大地震截瘫伤员社会救助机制取得的进展于存在的发展困境,尝试结合理论基础进行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最后,根据新时代公共治理思想特质提出新型社会救助机制能得以实现持续优化的原则,在此原则的指导下提出解决上述困境的优化建议,从实际出发合理构建灾残人员新型社会救助机制,推动残疾人事业的发展。经过理性抽象和实际情况的探讨认为,灾残人员新型社会救助机制的实质是一个动态信息服务系统,施行闭环管理模式,各主体在不同阶段相互协作,有效配置社会救助资源。合理构建后还应经过实践检验、通过动态追踪管控,坚持科学、创新、协同、系统的优化升级才是一个正确的、合理的新型机制构建过程。灾残人员的社会救助与普通社会救助应进行区别管理,但是政府力量仍然起主要作用,通过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组织动员优势和社会力量的微观灵活资源优势,双方在平等基础上加深合作,通过不断创新、优化之后以政府-社会力量网络体系为载体相辅相成地推动灾残人员新型社会救助机制的良性发展。图8幅;表9个;参52篇。

二、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的意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的意见(论文提纲范文)

(1)残疾人社会福利的中国道路:1921—2021(论文提纲范文)

1. 建党百年残疾人社会福利的发展阶段
    1.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残疾人社会福利(1921—1949)
    1.2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残疾人社会福利(1949—1978)
    1.3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残疾人社会福利(1978—2012)
    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残疾人社会福利(2012—2021)
2. 建党百年残疾人社会福利的中国特色
    2.1 道路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残疾人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
    2.2 观念基础:以人的价值和需要自觉引领残疾人社会福利的发展
    2.3 组织体系:完善横纵向立体式残疾人组织体系
    2.4 制度构成:残疾人社会福利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总结与讨论

(2)“互联网+”背景下上海残疾人居家就业及政策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互联网+
        二、残疾人就业
        三、居家就业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人力资本理论
        二、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第二章 “互联网+”背景下上海残疾人居家就业现状
    第一节 上海残疾人的数量与结构分析
        一、上海残疾人数量分析
        二、上海残疾人结构分析
    第二节 “互联网+”居家就业与传统残疾人就业的区别
        一、工作方式
        二、就业水平
        三、就业渠道
    第三节 残疾人利用互联网居家就业的类型
        一、在线客服类
        二、电商美工、设计类
        三、数据分析与文字类
        四、电商平台自主创业
    第四节 “互联网+”对残疾人就业的影响
        一、弱化对残疾人的就业歧视
        二、促进残疾人人力资本开发
第三章 “互联网+”背景下上海残疾人居家就业政策支持
    第一节 “互联网+”背景下残疾人居家就业政策主要内容
        一、资金税收政策
        二、教育培训政策
        三、康复服务政策
        四、就业服务政策
    第二节 “互联网+”背景下残疾人居家就业政策实施现状
        一、资金税收支持现状
        二、教育培训支持现状
        三、康复服务支持现状
        四、就业服务支持现状
第四章 “互联网+”背景下上海残疾人居家就业政策支持的问题与原因
    第一节 “互联网+”背景下残疾人居家就业政策支持的问题
        一、残疾人互联网居家就业政策扶持力度低
        二、就业政策内容不能满足残疾人实际需求
        三、残疾人互联网居家就业政策保障性不足
    第二节 “互联网+”背景下残疾人居家就业政策支持问题的原因
        一、残疾人就业政策内容滞后
        二、残疾人就业政策内容不具体
        三、残疾人就业政策内容缺位
第五章 总结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互联网+”背景下残疾人居家就业政策实施效果不佳
        二、“互联网+”背景下残疾人居家就业政策供给支持不足
    第二节 完善“互联网+”背景下上海残疾人居家就业建议
        一、提高残疾人利用互联网居家就业政策扶持力度
        二、提升残疾人利用互联网居家就业政策的针对性
        三、提高残疾人利用互联网居家就业政策的保障性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3)内蒙古残疾人就业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重点和难点
一、相关概念和理论
    (一)残疾人和残疾人就业
    (二)理论依据
        1.新公共管理理论
        2.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理论
        3.增能理论
        4.积极福利理论
    (三)实现内蒙古残疾人充分就业的意义
二、内蒙古残疾人就业现状分析
    (一)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概况
    (二)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就业概况
    (三)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就业相关法规政策分析
三、内蒙古自治区残疾人就业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针对残疾人的问卷调查情况说明
        1.关于就业情况及实现就业后收入水平问卷调查
        2.关于后续跟进就业服务情况问卷调查
        3.关于就业培训方面的问卷调查
        4.关于受教育程度的问卷调查
    (二)内蒙古残疾人就业问题
        1.劳动年龄段残疾人就业率偏低
        2.整体就业层次不高、稳定性差、收入水平低
        3.就业选择具有很强的局限性
    (三)原因分析
        1.政府层面
        (1)就业法规政策缺乏针对性
        (2)就业服务体系仍需完善
        2.社会层面
        (1)社会对于残疾人的偏见依然存在
        (2)社会就业以及经济整体形势不乐观
        3.残疾人自身层面
        (1)自身受教育程度的影响
        (2)自身心理状态的影响
四、促进内蒙古残疾人就业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层面
        1.完善强化就业扶持法规政策、加大执法监督力度
        2.有针对性的挖掘残疾人就业岗位
        3.政府支持下提高公益组织在就业帮扶中发挥的作用
        4.优化内蒙古残疾人就业培训
    (二)社会层面
        1.转变理念助推残疾人实现就业
        2.发挥非政府力量在提升残疾人就业方面的重要作用
    (三)残疾人自身层面
        1.个人自我心理调适
        2.提高自身就业能力
        3.树立明确的择业观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可行能力视角下残疾人就业支持路径分析 ——基于南京市L区的案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述评
        一、文献综述
        二、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框架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设计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残疾人
        二、就业与支持路径
        三、就业可行能力
    第二节 理论基础:可行能力理论
第三章 L区残疾人就业现状分析
    第一节 研究地点介绍
        一、L区概况
        二、L区残疾人基本情况
    第二节 L区残疾人就业情况分析
        一、案例情况分析
        二、就业支持现状
第四章 可行能力视角下就业困境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L区残疾人就业困境分析
        一、权益保障能力弱
        二、资源整合能力弱
        三、机会识别能力弱
        四、风险应对能力弱
        五、社会参与能力弱
    第二节 可行能力视角下就业困境原因分析
        一、就业可行能力被剥夺的内部因素
        二、就业可行能力被剥夺的外部因素
第五章 残疾人就业支持路径分析构建
    第一节 就业支持路径主体
        一、政府G(government)
        二、市场M(market)
        三、社会S(society)
        四、家庭F(family)
    第二节 可行能力视角下就业支持路径构建
        一、增强权益保障能力
        二、增强风险应对能力
        三、增强资源整合能力
        四、增强机会识别能力
        五、增强社会参与能力
第六章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5)社会排斥背景下肢体残障人士的就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样本选取
    1.5 研究思路
2.文献回顾与理论基础
    2.1 文献回顾
        2.1.1 国外文献回顾
        2.1.2 国内文献回顾
        2.1.3 文献述评
    2.2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2.1 概念界定
        2.2.2 社会排斥理论
3.肢体残障人士就业现状分析
    3.1 N市肢体残障人士就业保障支持现状
        3.1.1 政策保障措施不断完善
        3.1.2 残障人士就业服务广泛开展
        3.1.3 残障人士就业方式多样化
    3.2 肢体残障者协会的基本情况及调查人员构成
    3.3 N市肢体残障人士就业状况
        3.3.1 就业率有待提高
        3.3.2 就业质量不高
        3.3.3 找工作的途径多元化
        3.3.4 实现就业障碍多
4.肢体残障人士就业面临的社会排斥及原因分析
    4.1 肢体残障人士就业中面临的社会排斥
        4.1.1 政治向度的社会排斥
        4.1.2 劳动力市场向度的社会排斥
        4.1.3 就业政策执行向度的社会排斥
        4.1.4 就业观念向度的社会排斥
        4.1.5 就业环境向度的社会排斥
    4.2 肢体残障人士就业中面临社会排斥的原因分析
        4.2.1 社会结构调整与市场信息非对称形成社会排斥
        4.2.2 政策封闭、变通、失范加剧社会排斥
        4.2.3 残障人士自身行为及态度造成自我排斥
5.肢体残障者就业的反社会排斥路径分析
    5.1 提高政治参与水平,健全政治参与渠道
    5.2 增加就业机会,减弱劳动力市场排斥
    5.3 落实就业政策,减少政策执行中的排斥
    5.4 树立新型的残障观念,改善观念排斥
    5.5 营造无障碍环境,提升就业能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肢体残障人士就业状况问卷调查表
附录B
致谢

(6)中国特色残联组织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及缘起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
        1.4.1 研究视角的创新
        1.4.2 研究内容的拓展
        1.4.3 研究观点的立异
第2章 中国特色残联组织功能研究的思想渊源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群团组织的概念界定
        2.1.2 残联组织的概念界定
    2.2 残联组织功能研究的思想渊源
        2.2.1 理论契合:从中国慈善文化到社会主义人道主义
        2.2.2 传统追溯:自古以来扶残助残实践活动的丰富传统
    2.3 残联组织功能研究的理论基础
        2.3.1 马克思主义理论相关论述
        2.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相关论述
第3章 中国特色残联组织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3.1 残联组织的发展历程
        3.1.1 残联组织成立的历史必然性
        3.1.2 残联组织的组建成立
        3.1.3 残联组织的发展历程
    3.2 残联组织的发展现状
        3.2.1 组织机构:纵向到底与横向到边
        3.2.2 人力资源:选优配强与残健融合
        3.2.3 组织运作:功能定位与业务进展
        3.2.4 经费保障:稳定增长与多元投入
第4章 中国特色残联组织的功能及发挥实效
    4.1 残联组织的功能与角色定位
        4.1.1 残联组织的角色定位与基本属性
        4.1.2 残联组织的功能定位特征
        4.1.3 残联组织的功能定位优势
    4.2 残联组织功能发挥实绩
        4.2.1 代表:残疾人利益代表和权利代言
        4.2.2 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与自我服务为一体
        4.2.3 管理:行政管理社会管理与自我管理相结合
第5章 中国特色残联组织功能发挥的机遇与挑战
    5.1 残联组织功能提升的机遇
        5.1.1 残疾人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新期待
        5.1.2 残疾人事业领导体制改革的新形势
        5.1.3 群团改革对残联组织发展的新要求
    5.2 残联组织功能发挥的挑战
        5.2.1 残联组织角色模糊导致功能定位偏差
        5.2.2 残联组织属性配置导致功能行使失衡
        5.2.3 残联组织的自主性匮乏导致功能运转低效
        5.2.4 民间残疾人社会组织的竞争与合作
第6章 中国特色残联组织功能提升的对策建议
    6.1 残联组织功能提升的转型目标
        6.1.1 残联组织改革的基本原则
        6.1.2 残联组织改革的目标要求
    6.2 残联组织功能均衡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6.2.1 两种既有的改革观点:行政化与非行政化
        6.2.2 残联组织的可行改革路径:功能的均衡化发展
    6.3 残联组织功能均衡化发展的改革举措
        6.3.1 回归残疾人本位,增强代表性功能
        6.3.2 以服务谋得实效,拓展服务性功能
        6.3.3 聚焦事业发展主责,调适管理性职能
    6.4 残联组织功能均衡化发展的制度保障
        6.4.1 加强党和政府对残疾人工作的领导
        6.4.2 培育残疾人组织积极作为的共治格局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7)上海市残疾人就业的多元促进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框架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残疾人就业多元促进机制研究的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残疾人
        2.1.2 残疾人就业
        2.1.3 就业促进机制
    2.2 相关理论
        2.2.1 积极福利理论
        2.2.2 福利多元主义
第三章 残疾人就业促进的多元主体及其协同关系构建
    3.1 残疾人就业促进的责任主体界定
        3.1.1 就业促进责任主体角色界定
        3.1.2 就业促进责任主体功能界定
    3.2 残疾人就业促进的多元主体协同机制
        3.2.1 残疾人就业的特异性要求
        3.2.2 残疾人就业促进的多主体协同机制
第四章 上海市残疾人就业促进机制的演变及就业促进总体成效
    4.1 上海市残疾人就业促进机制演变
        4.1.1 上海市残疾人就业促进政策的演变
        4.1.2 上海市残疾人就业促进机制的演变
    4.2 当前上海市残疾人就业促进机制的特点
        4.2.1 初步实现了残疾人就业促进的多元化
        4.2.2 就业支持相对全面
        4.2.3 从保障生存到初步的促进发展
    4.3 现行就业促进机制下的就业促进成效及就业的问题
        4.3.1 就业促进的成效
        4.3.2 残疾人就业出现的问题
    4.4 目前就业促进机制出现的问题分析
        4.4.1 就业促进主体互动机制不完善
        4.4.2 缺乏调动残疾人就业积极性的相关机制
第五章 残疾人就业多元促进机制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 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5.1.1 权利与责任对等原则
        5.1.2 促进残疾人就业环境更加公平原则
        5.1.3 满足残疾人更高需求原则
        5.1.4 促进各主体交流的原则
    5.2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残疾人就业多元促进机制的指标权重
        5.2.1 层次分析法的原理
        5.2.2 理论原则下的多元主体参与指标体系
        5.2.3 构建判断矩阵、层次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5.3 指标权重排名分析
        5.3.1 就业促进机制要体现权力保护与落实责任
        5.3.2 就业促进机制要构造公平就业环境
        5.3.3 就业促进机制要提升残疾人就业服务水平
        5.3.4 就业促进机制要提升残疾人就业促进的合力
第六章 残疾人就业多元促进机制构建的实证研究
    6.1 上海市残疾人就业多元促进效果分析
        6.1.1 问卷设计
        6.1.2 调查方法
        6.1.3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
    6.2 残疾人就业促进环节存在的问题
        6.2.1 残疾人就业支持不足
        6.2.2 社会对残疾人认可度低
        6.2.3 社会组织自身建设不到位
        6.2.4 志愿者服务能力有限
        6.2.5 残疾人自我提升动力不足
    6.3 就业促进困境中的机制问题分析
        6.3.1 政府宣传与就业服务供给机制不完善
        6.3.2 企业招聘与用人机制不成熟
        6.3.3 社会组织运行机制不科学
        6.3.4 志愿者组织与服务机制不健全
        6.3.5 残疾人缺乏自我提升机制
第七章 完善上海市残疾人就业多元促进机制的总体思路
    7.1 完善残疾人就业多元促进机制的总体目标
        7.1.1 增加社会对残疾人的认可
        7.1.2 提升残疾人就业的能力
        7.1.3 形成社会助残爱残的风气
    7.2 残疾人就业的多元促进机制构建原则
        7.2.1 多元参与原则
        7.2.2 权责对等原则
        7.2.3 就业促进主体互动原则
    7.3 完善残疾人就业多元促进机制的对策建议
        7.3.1 完善政府宣传与就业服务供给机制
        7.3.2 改进企业的招聘用人机制
        7.3.3 改善社会组织科学运行机制
        7.3.4 创新志愿者组织运行机制
        7.3.5 优化残疾人自我促进机制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致谢

(8)政府购买残疾人公共服务研究 ——以大理州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背景与意义
        1. 选题背景
        2.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关于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研究
        (1) 国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研究概述
        (2) 国内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研究概述
        2. 关于残疾人公共服务的研究
        (1) 国外残疾人公共服务的研究
        (2) 国内残疾人公共服务的研究
        3. 文献述评
    (三) 研究方法
        1. 文献研究法
        2. 实地调查法
        3. 访谈法
    (四) 论文思路及框架
        1. 研究思路
        2. 论文框架
一、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一) 基本概念
        1. 公共服务
        2. 残疾人公共服务
        3. 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二) 理论基础
        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 服务型政府理论
        3. 公共产品理论
二、政府购买残疾人公共服务的必要性、主要购买模式和风险
    (一) 政府购买的必要性
        1. 政府主体存在不足
        2. 提高公共资源使用率
        3.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
    (二) 政府购买的可行性
        1. 政策的支持和完善
        2. 财政资金的保障
        3. 残疾人救治行业的发展
    (三) 主要购买模式
        1. 独立性购买模式
        2. 依赖性购买
    (四) 购买服务中政府存在的风险
        1. 制度风险
        2. 责任风险
        3. 道德风险
三、基于大理州政府购买残疾人公共服务的实地调查
    (一) 大理州政府购买残疾人公共服务的情况介绍
        1. 基本情况
        2. 主要做法及成效
    (二) 调研地区的情况介绍
        1. 研究对象的选取
        2. 三种项目的服务情况介绍
    (三) 当前大理州政府购买残疾人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1. 供需不平衡
        2. 服务流程不规范
        3. 服务内容针对性不强
        4. 监管力度薄弱
    (四) 原因分析
        1. 政府层面
        2. 社会层面
    (五) 完善当前大理州政府购买残疾人公共服务的思考建议
        1. 我国发达城市的实践探索
        2. 完善当前大理州政府购买残疾人公共服务的思考建议
四、优化政府购买残疾人公共服务的对策建议
    (一) 明确政府的角色定位
        1. 健全规章制度
        2. 转变职能和供给思路
    (二) 注重残疾人群体的需求导向
        1. 倡导公平关怀的价值观
        2. 完善反馈机制
    (三) 激发市场的活力
        1. 扶持培育社会力量
        2. 加强专业化队伍建设
    (四) 完善监督评估体系
        1. 加强内部监督管理
        2. 建立外部评估体系
结语
附录一: 州残联关于三类服务项目的访谈提纲
附录二: 弥渡县托养项目的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9)W区残疾人就业政策专项审计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内容、思路与方法
    (五)本文创新点及不足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专项审计调查的相关概念
    (二)理论基础
三、W区残疾人就业政策专项审计调查的情况介绍
    (一)案例背景
    (二)专项审计调查的目标及内容
    (三)专项审计调查的过程及结果
四、W区残疾人就业政策专项审计调查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问题分析
    (二)原因分析
五、W区残疾人就业政策专项审计调查的对策建议
    (一)创新专项审计调查工作理念
    (二)落实专项审计调查各项工作
    (三)完善相关制度、机制
    (四)加强对审计调查后续工作的重视
六、结论与启示
    (一)结论
    (二)启示
参考文献
    一、中文类参考文献
    二、外文类参考文献
致谢

(10)灾残人员新型社会救助机制研究 ——以唐山大地震截瘫伤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文献综述
        1.3.2 国内文献综述
        1.3.3 研究现状述评
    1.4 研究方案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创新点
        1.4.4 技术路线图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相关理论
        2.1.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1.2 公共治理理论
        2.1.3 系统论
    2.2 相关概念界定
        2.2.1 灾残人员
        2.2.2 社会救助
        2.2.3 社会救助机制
第3章 灾残人员新型社会救助机制的构建
    3.1 我国灾残人员社会救助机制的演进
        3.1.1 改革开放以前的传统社会救助阶段
        3.1.2 改革开放初期的传统社会救助阶段
        3.1.3 初步探索时期的现代社会救助阶段
        3.1.4 深化改革时期的现代社会救助阶段
        3.1.5 我国灾残人员社会救助机制演进趋势
    3.2 美国灾残人员社会救助机制的发展
        3.2.1 美国灾残人员社会救助制度的演进
        3.2.2 美国灾残人员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内容
        3.2.3 灾残人员社会救助制度的主要特点
        3.2.4 美国灾残人员社会救助制度发展的主要经验
    3.3 构建灾残人员新型社会救助机制的理论框架
        3.3.1 灾残人员新型社会救助机制的内涵
        3.3.2 灾残人员新型社会救助机制的实质
        3.3.3 灾残人员新型社会救助机制的组成要素
        3.3.4 灾残人员新型社会救助机制的运行模式
第4章 唐山大地震截瘫伤员社会救助机制的现状及困境分析
    4.1 唐山大地震截瘫伤员社会救助机制的发展现状
        4.1.1 灾残人员社会救助组织决策机制的发展
        4.1.2 灾残人员社会救助权能协调和监督机制的发展
        4.1.3 灾残人员社会救助数据收集和信息共享机制的发展
        4.1.4 灾残人员社会救助资金和服务供给机制的发展
    4.2 唐山大地震截瘫伤员社会救助机制的发展困境
        4.2.1 唐山大地震截瘫伤员社会救助管理工作散乱
        4.2.2 唐山大地震截瘫伤员社会救助效果不显着
    4.3 造成唐山大地震截瘫伤员社会救助机制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4.3.1 社会救助制度保障体系不健全
        4.3.2 政府统筹管理能力待提高
        4.3.3 社会救助资源缺少有效整合
        4.3.4 社会力量的制度执行能力弱
        4.3.5 社会救助意识建设落后
第5章 灾残人员新型社会救助机制的优化
    5.1 灾残人员新型社会救助机制的优化原则
        5.1.1 科学性原则
        5.1.2 创新性原则
        5.1.3 协同性原则
        5.1.4 系统性原则
    5.2 优化灾残人员新型社会救助机制发展困境的建议
        5.2.1 完善灾残人员社会救助制度体系,强化机制运行保障
        5.2.2 创新政府运行机制,提高政府治理能力建设
        5.2.3 充分发挥政府的元治理优势,强化对社会力量的引导和规范
        5.2.4 提高社会力量的管理执行能力
        5.2.5 加强社会力量的救助专业队伍建设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灾残人员新型社会救助机制研究访谈提纲
附录B 新时代灾残人员社会救助指导文件汇总表
附件C 四阶段救助主要制度政策一览表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劳动就业工作的意见(论文参考文献)

  • [1]残疾人社会福利的中国道路:1921—2021[J]. 刘婧娇,王笑啸,郭琦. 残疾人研究, 2021(04)
  • [2]“互联网+”背景下上海残疾人居家就业及政策支持研究[D]. 任甜. 华东政法大学, 2020(04)
  • [3]内蒙古残疾人就业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 赵天宇.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4]可行能力视角下残疾人就业支持路径分析 ——基于南京市L区的案例分析[D]. 周诚晨. 南京大学, 2020(07)
  • [5]社会排斥背景下肢体残障人士的就业研究[D]. 邓继元.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6]中国特色残联组织功能研究[D]. 于娣. 武汉理工大学, 2020(01)
  • [7]上海市残疾人就业的多元促进机制研究[D]. 高传新.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8]政府购买残疾人公共服务研究 ——以大理州为例[D]. 李升萍. 云南大学, 2019(03)
  • [9]W区残疾人就业政策专项审计调查研究[D]. 吴俊. 西南政法大学, 2019(08)
  • [10]灾残人员新型社会救助机制研究 ——以唐山大地震截瘫伤员为例[D]. 高原. 华北理工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关于进一步做好残疾人就业工作的意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