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市储蓄存款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

武昌市储蓄存款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

一、对五常市储蓄存款增长迅猛的原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廖洁[1](2020)在《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国民财富增长、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以及我国人民金融需求日益多元化,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近年来,我国互联网和金融行业不断整合、创新,使得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以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互联网货币基金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在改变大众生活方式的同时,对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影响与日俱增。银行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重要支撑器,承担着推动实体经济发展,满足人民金融需求的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形势转变、利率市场化进程快速推进与互联网金融监管政策趋严,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和盈利模式影响深远,我国商业银行以利差为主的传统盈利模式弊端显现,净利润增速持续下滑,我国商业银行必须以非利息业务为突破口进行转型发展。本文基于金融功能理论、财富增长理论与技术溢出理论,从竞争效应和技术溢出效应出发,分析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冲击影响、积极影响。然后基于互联网金融视角,对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现状进行阐述,在实证部分选取了 28家上市银行10年的相关数据与互联网金融的相关数据,基于金融功能理论,通过主成分分析法构建互联网金融指数,通过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有关实证结论:互联网金融发展显着降低了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绩效、互联网金融发展显着提升了我国商业银行总体非利息收入占比水平,并对不同类型商业银行的非利息收入存在异质性影响,其对大型商业银行影响最大,“城商行+农商行”次之,对股份制商业银行影响最小。本文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结果,认为我国商业银行在注意到互联网金融带来的竞争同时,更要关注到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产生的积极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要积极利用互联网金融为自己赋能,借鉴互联网金融成功经验,并充分利用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技术溢出效应,积极开拓非利息业务,优化盈利模式。最后,本文基于互联网金融发展视角,提出商业银行提升非利息收入的相关对策,希望为我国商业银行转型发展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陈耘苑[2](2020)在《湖南省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需求及可得性研究》文中认为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主要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引领农业改革、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升农业规模化经营水平、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以及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与意义。湖南省作为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大省,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不断发展,其信贷需求也不断扩增,但信贷可得性不高、信贷难问题依然凸显,影响着其更好地发展。本文运用信息不对称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农业信贷补贴理论等理论,通过对湖南省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调查,采用实证方法,对湖南省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需求及可得性进行了研究。对湖南省种植业发展现状和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情况调查发现,种植业产值不断提高、结构不断优化,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不断增加,发展质量有所提高,涵盖品类繁多,产业化特征明显,经营模式多样,带动效用持续增强;通过对湖南省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抽样调查及其信贷需求与可得性的统计分析发现,湖南省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需求强烈,且对正规金融机构有较强的依赖性,但可得性不高,其中存在着合作社实力和能力不强、内部不规范、抵押物缺乏,金融机构信贷观念不正、产品与服务不足、政府对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力度有限,对金融机构引导力不足且提供的外部环境条件欠佳等问题。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对影响合作社信贷可得性的因素实证分析发现,合作社固定资产规模、示范社等级、财务制度、组织模式、经营方式、理事长的文化程度、同金融机构关系对其信贷可得性有正向影响,贷款额度对其信贷可得性有负向影响,政府扶持、担保机构等外部条件也有一定影响。为化解湖南省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难,提高其信贷可得性,合作社应提升自身的能力实力和功能,金融机构应更新信贷工作观念和金融服务模式,政府应加大信贷引导支持和外部环境优化力度。

张少铎[3](2020)在《黑龙江省县域消费能力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投资、出口、消费一般来说被认为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动力,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型和国际社会上的经济环境频繁动荡,投资和出口对我国的推动作用逐渐削弱,但消费却日益变成让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最近这些年,提升我国人民的消费潜能来进一步扩大内需以此来拉动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被中央级会议数次提到,特别是最近颇为注目的“一带一路“的战略部署,更多的为我们国家的消费快速、优质的发展带来了重要的机会。黑龙江省位于中国东北部,面积较大,黑龙江省近些年来的到的明显进步得力于近些年贯彻振兴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的大力措施,但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我国其他发展较为出色地区在经济上要高过黑龙江省。要完全达到振兴东北的目标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有质量的消费是经济快速发展道路上的加油站,但是长久以来黑龙江各个县市的人均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较低下而且状态层次不齐,而且每个县与县之间的这种差距还有被越拉越大的势头。虽然县与县之间留存着适当的消费水平的差异有利于不同经济要素的合理分配,但如果这种差距持续被拉大不仅会打击相对落后县域居民的消费热情,更加会破坏各个地区经济要素合理且更高效率的得流通最终导致不良的后果。我国因为自然和历史的原因,区域与区域之间和区域内部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我国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和技术的发展水平都有很大差距,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生产力相对落后发展不顺畅。采用积极帮扶的手段,帮助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发家致富,加快贫困地方人们的生活水平,对于我们加强社会的和谐发展,民族团结互助,人民合家安乐,加速社会主义的建设,将革命传统发扬光大,巩固国家防御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对消费水平研究方面,针对消费函数的研究学者们相继提出了绝对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和随机游走假说等消费函数理论,消费水平的影响因子方面,针对不同水平的区域,研究者们也取得了大量的成绩。提供了多种多样的研究案例在县级单位的区分分类。为了县级单位的统一性,这里把普通县级行政单元与县级市统一称为县级区域。正文中,以黑龙江省。2017年的黑龙江省行政区化为准,其中涵盖42个县,20个县级市以及一个自治县共计63个研究单元。截止2017年,黑龙江省有15个贫困县。至2020年,黑龙江全省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但贫困县脱贫还需巩固,研究贫困县影响因素为刚脱离贫困的县域发展本地经济有发展战略意义。为了更加准确的研究黑龙江省各县消费水平的差距。全文在时间与空间变化方面采用了比较传统的表格,插值法,Arcgis的方式与Geoda模型相结合的方法借助Excel的数据计算,从时间和空间角度研究黑龙江省县级单位的消费水平之间的地域差异。结果表示,从时间的维度上看:(1)黑龙江省县级区域消费水平总体上,出现了增长的势头。(2)黑龙江省县级区域。消费水平地域之间的差距比较大。(3)黑龙江省县级区域消费水平之间的差距仍然有持续拉大的趋势。从空间维度看:(1)黑龙江省县级区域消费水平空间格局变化比较小,呈现稳定的状态。(2)以H-H为主,主要分布在东南部和西北部,以绥芬河、漠河市、尚志市和塔河县为主;(3)H-L数量较少分布在西南部区域,以绥化市、肇东市为主;(4)L-L数量较少分布在克山县。为了更加客观公正的研究黑龙江省县级区域消费水平,这里选取了十个影响要素: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城镇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常住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公路、线路里程、公共财政支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居民储存存款余额、人口密度为影响要素。并且合理使用地理加权回归计算出回归系数,从而体现出各要素之间的相关性。对于黑龙江省县域消费水平提出以下建议:(1)提高居民收入水平;(2)优化产业结构;(3)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4)增强社会保障;(5)培育新的消费热点;(6)改革贫困县考核机制,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合适策略。

董文蕖[4](2020)在《H银行哈尔滨分行零售业务发展策略研究》文中指出随着5G时代的到来和互联网的迅猛发展,我国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发展正在步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H银行哈尔滨分行近年来零售业务一直保持持续增长态势,但是其传统的发展方式在面对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支付等第三方公司的冲击时,碰撞出了新的理念,新的业务,新的经营方式。传统的以网点为主等客上门的经营模式正在发生一场根本性的变革。这场变革将彻底改变我国银行业旧的经营理念,跳出垄断分割的小天地,实现国企与民营企业的互动双赢,运用网络技术及第三方支付公司的新技术实现传统银行业与新兴支付产业的共荣共存,进一步推动我国经济的大繁荣和大发展。本文根据H银行哈尔滨分行零售业务目前的发展状况,分析影响业务发展的因素,制定业务发展的对策建议。具体思路是,首先从零售业务的概念和分类、业务规模和行业地位等状况进行介绍和分析;其次使用五力模型、PEST、SWOT分析法从宏观环境、行内业务状况等方面对H银行哈尔滨分行零售业务进行了分析;最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服务模式”“智能化转型”“精细化管理”“精准营销”等改变对策和建议。希望本文能对H银行哈尔滨分行零售业务发展中的问题提供解决途径和方法,更希望为同样面临此问题的其他商业银行提供参照、借鉴和帮助。

杨扬[5](2019)在《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中国经济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地方政府债务呈现爆发式增长及由此引发的债务风险的不断上升。2008年,为应付国际金融危机对宏观经济造成的负面冲击,我国政府实施了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扩张性经济政策在短期内有效稳定了中国的经济增长,但却导致政府部门(尤其是地方政府)负债率的显着升高。虽然官方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地方政府负债率仍然低于60%的国际警戒线,但地方政府除了负有偿还责任的直接显性债务之外,还存在大量负有担保责任或救助责任的隐性债务和或有债务。财政部数据显示,2017年末我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为16.51万亿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经过估算认为,2017年末我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规模为27.8万亿元,合计为44.31万亿元。债务规模在过去二十一年间由1996年0.1829万亿元增长了 221.03倍,年均增长率远高于同期GDP和地方财政收入。隐性和或有负债不仅数额巨大,而且缺乏规范化运作和透明监管,成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主要部分。当经济形势向好时,地方政府不容易发生债务违约;一旦经济形势转弱,债务风险会随着政府偿债压力增大而暴露出来,严重甚至有可能爆发债务危机。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列为未来三大任务之首,并明确防范重点是金融风险。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在未来要“防范金融市场异常波动和共振,稳妥处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和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关键在于客观有效评估政府债务风险状况,并从根本上把握和了解债务风险形成的内在机理。为此,本文展开的主要工作有:首先,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研究框架。地方政府债务作为公共债务的一种,是中央政府以下的各级政府部门及其所属机构向个人、社会团体等借款或发行债券所产生的财政义务。债务风险源于债务资金回报收益的不确定性与举债主体被迫接受持续的偿还支付之间的矛盾。因此,负债只是债务风险问题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全面分析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除了地方政府负债之外,还需要关注地方政府资产。基于此,本文从债务融资特征这一角度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内涵做出界定,并结合公共产品和代际公平理论、府际权力关系理论、区域经济竞争理论、或有权益方法和投资组合风险分析等相关理论,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涉及的一些基础性内容进行探讨,为进一步深入分析提供理论依据。其次,通过梳理我国地方债制度的发展历程,本文详细考察了地方政府债务现状,发现其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其一,债务规模扩张速度长期高于经济增长率。如果这种趋势一直持续,有可能导致地方财政未来陷入失衡处境。其二,虽然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负担率相比西方国家仍有距离,但若是以债务率衡量,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负担已经高于英国、法国、德国、加拿大,并接近美国水平。而人均地方政府债务余额与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则与西方国家大体持平,这说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负担较为严重,政府和私人部门的债务承受能力相对较弱。其三,我国大规模推动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造成其供给过剩,导致政府债务资金回报收益连年降低,未来存在收不抵支的危险。其四,我国地方政府债务期限分布不合理,短期债务偏多,中长期债务偏少。由于债务资金主要投向基础设施投资,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较长,地方政府资产收益与利息支付间的期限错配严重,需要借助债务转滚予以维持。这种融资方式不仅会加重政府债务负担,而且还会将债务期限结构进一步向短期压缩。第三,通过编制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在全面、完整、准确了解我国地方政府的资产负债状况前提下,本文分别运用或有权益方法和投资组合风险分析法对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进行量化测算和评估。结果表明,2010-2017年我国地方政府风险水平在整体上呈现逐年递增趋势。导致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增大的直接因素,一是地方政府资产负债杠杆率不断上升,二是由于地方政府可偿债资产年均收益率的持续下降。如果将养老金缺口计入统计范围,那么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水平会进一步增大。就2017年情况而言,只有当地方政府实际承担的养老金缺口现值少于24万亿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才能处于可控范围之内。第四,通过关注政府治理中的结构性特征,本文由微观层面入手分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形成机理。地方政府作为独立经济主体,它们与投资者之间类似于一种“租佃”的经济关系。在区域间吸引外资的竞争中,地方政府一方面向投资者出让土地使用权,另一方面向他们提供生产所需的各种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由于受到晋升激励的作用,地方官员倾向于推动基础设施这类资源密集型公共投资项目向上级发出自己政绩信号。在不同地区官员之间的晋升博弈中,地区招商引资、土地使用权出让、城市和开发区建设、土地财政等因素耦合在一起,相互支持,形成一种不断自我强化的变动趋势,结果导致各地区基础设施投资过剩和地方债务规模膨胀,并造成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持续增大。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地方政府债务融资需求在基础设施投资明显过剩情况下依然呈现出强烈递增倾向。最后,本文结合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现状考察、测算评估、机理分析,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提出一系列防控和化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政策和建议。包括:改进地方官员考核机制,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绩效评价,以此强化地方政府自我偿债激励。引入权责发生制,依据这一会计基础建立我国的政府债务会计体系,以此完善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构建一套适应我国情况的风险预警体系,从总体上监控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水平。构建一套专门的事后应急处置机制,防止债务风险出现失控情形。优化和改进我国目前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制度。推动我国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市场发展,促进信用评级行业健康和有序发展。

任英[6](2019)在《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高速发展,与此同时东中西三大经济带之间的差异也逐渐凸显,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适度的区域经济差异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优化资源配置,但区域经济差异过大,将导致贫富差距扩大,不利于整体协调稳定发展。因此,对区域经济差异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有其重要意义。当前东北地区由于产业结构转型困难、人口流失严重以及创新驱动能力不足,经济发展严重落后于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同时东北地区区域内经济差异的存在也不容忽视。对东北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对于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也有利于东北地区确立正确的经济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本论文在国内外区域经济差异研究的基础上,运用传统数理统计方法、标准差椭圆分析、ESDA等方法综合分析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特征,并基于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东北地区区域经济绝对差异呈先增大后缩小趋势,相对差异呈现不断减小趋势;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对总体差异的贡献率一直居高不下,因此缩小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是协调东北地区县域经济的主要工作。另外,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差异存在着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较低,且两极分化明显,高高集聚类型的县域零散分布,呈现“T”字型空间分布格局,低低集聚类型县区的空间分布在经历了波动性变化后,最终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分布格局。空间计量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产业结构、财政支出、居民储蓄存款、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劳动力等因素对区域经济差异具有促进作用,其中产业结构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而劳动力对区域经济差异的影响较小。本论文主要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首先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其次归纳总结了论文写作过程中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最后从研究尺度和研究方法两个角度对国内外区域经济差异的研究脉络及成果进行了梳理和评述。第二章介绍相关理论基础。将相关理论分成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和空间相互作用理论三部分进行介绍。第三章介绍东北地区区域概况。分别从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两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第四章是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分析。首先是利用极差、标准差、变异系数、泰尔指数等传统数理统计方法研究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差异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其次通过标准差椭圆的刻画分析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演变格局,最后利用ESDA方法对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差异进行空间相关性分析。第五章为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计量分析。首先是构建空间计量模型,其次对模型进行检验,最后对空间计量模型的结果进行分析。第六章为结论与讨论。归纳论文的主要结论,指出了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万众怡[7](2018)在《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县域经济在我国社会结构体系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后县域经济获得前所未有的飞速发展。党和国家都对县域经济的发展予以高度的重视,党的多次会议均指出,县域经济是中国治理体系中的重要构成部分,国家和各地方要大力支持县域经济各方面的发展。本文结合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构建了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了具有科学性、可比性、前瞻性、系统性、可行性、动态性的21个指标,分别运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黑龙江省的63个县(市)的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并排名和分类。根据评价结果与黑龙江省县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提升县域经济的政策建议,并希望能对其他地区的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分析和评价提供参考和借鉴。本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对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然后回顾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和基础理论。第二部分介绍了黑龙江省县域空间分布、产业结构、财政收入、经济发展速度,以此来反映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并指出了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中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发展进程落后、体制固化、劳动力素质低、缺乏有利的发展环境等问题。第三部分建立了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论述了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研究方法。第四部分主要是结合黑龙江省统计年鉴、中国县域年鉴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数据和评价体系,对黑龙江省63个县(市)经济综合竞争力进行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第五部分对上文的分析进行了总结,并根据上文内容提出深化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化体制改革、提升县域劳动力整体素质、抢抓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机遇、积极推进与广东省的对口合作的政策建议。

张国富[8](2017)在《村镇银行运营绩效评价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文中认为国家非常重视“三农”问题,从2004年到2017年,连续14年发布了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三农”问题解决做了重要部署。从实践上看,“三农”问题解决迫切需要农村金融支持。作为农村金融机构重要组成之一,村镇银行需要不断完善,提高运营绩效,因此,开展村镇银行运营绩效评价研究凸显重要。本研究以黑龙江省村镇银行为例,借鉴利益相关者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权变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和国内外研究成果,分别从财务绩效、社会绩效和整体绩效展开研究。在研究中,深入分析我国及黑龙江省村镇银行发展状况,界定相关概念和基本理论,构建财务绩效和社会绩效评价指标,采用投影寻踪模型进行运营绩效评价;采用OLOGIT分析运营绩效关键制约因素,提出完善对策,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第1.2.3章)主要阐述了相关概念、理论基础和村镇银行发展状况。首先,分析村镇银行运营绩效研究的背景、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创新点和不足进行,提出研究问题。其次,对村镇银行、绩效、评价及村镇银行绩效评价相关概念进行界定,确定研究范围;对利益相关者理论、委托代理理论、权变理论、企业社会责任理论的主要观点进行梳理,总结对本研究贡献。最后,介绍我国村镇银行发展历程、数量、地区分布和经营状况,与黑龙江省进行对比,分析黑龙江村镇银行基本状况,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第二部分(第4.5章)是实证分析部分。根据相关研究成果,结合村镇银行实际情况,遵循评价指标构建原则,设计黑龙江省财务绩效、社会绩效和整体绩效评价指标。在财务绩效评价方面,在盈利能力、偿付能力、流动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4个方面构建了 14个评价指标。在社会绩效评价方面,从内部政策、对股东社会绩效、对员工社会绩效、对客户社会绩效、对政府社会绩效、对债权人社会绩效、对供应商社会绩效、对环境社会绩效及对弱势与公益群体社会绩效等9方面构建了 40个评价指标。设计调研问卷,调研黑龙江省村镇银行财务数据,选取14个村镇银行与昆山鹿城村镇银行、琼中农信、齐鲁银行和农业银行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现有运营绩效评价方法不足,构建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投影寻踪模型。通过编写MATLAB运行程序,对黑龙江省村镇银行财务绩效、社会绩效和整体运营绩效进行评价。根据投影特征值对18个样本财务绩效、社会绩效和整体绩效情况进行排序,展开绩效排名,评价运营状况。分析最佳投影方向,提供绩效差异诊断。运用调研数据,分析了 18个样本社会绩效水平,对绩效差异主要指标进行分析,开展绩效差异进行诊断,提出改进建议。采用调研数据,利用DEA模型,评价14家村镇银行支农绩效,分析投入和产出冗余,提出改进建议。第三部分(第6.7.8章)分析了运营绩效关键制约因素并提出了完善对策。首先,在前期分析基础上,对村镇银行运营绩效内外部关键制约因素分析。外部制约因素主要有经济环境、政策环境、信用环境及村镇银行制度安排;内部主要制约因素有注册资本规模、盈利能力、产品创新性、激励机制、风险管控、发起行性质、发起行约束、财务管理水平、金融服务水平、信用状况、注册地。通过实地调研,收集349份有效问卷,采用OLOGIT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运营绩效关键制约因素为经济环境、政策环境、村镇银行制度安排、注册资本规模、信用状况、发起行约束、产品创新性、激励机制和风险管控水平。对9个制约因素与村镇银行绩效关系进行分析,为提出运营绩效完善对策提供基础。最后,借鉴国际微型金融机构运营绩效管理经验,提出完善村镇银行运营绩效相关对策。研究结果表明:(1)运营绩效评价指标能够反映村镇银行绩效管理水平。将村镇银行绩效分为财务绩效、社会绩效和整体绩效,分别构建评价指标,通过使用调研及Wind数据,确保实证分析顺利开展。(2)投影寻踪模型能够准确评价财务绩效、社会绩效和整体绩效水平。将粒子群算法应用于投影寻踪模型进行财务绩效、社会绩效和整体绩效评价,评价结果客观,能够进行样本排序和提供诊断。(3)运营绩效关键制约因素分析得当,对策具有针对性。运用OLOGIT模型,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村镇银行运营绩效关键制约因素,分析科学、有据。结合实证结果和实际情况,提出改善对策合理,促进运营绩效水平提升。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分析法、抽样调查法和实证分析方法对村镇银行运用绩效进行评价,分析运营绩效关键制约因素并提出对策,这对于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由于村镇银行绩效评价复杂性,获取研究资料有限,运营绩效评价指标有待完善,这些将在以后研究中进行补足和完善。

纪婷[9](2016)在《哈尔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抵押贷款问题研究》文中认为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正式确立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权、经营权、收益权集于一身的状况,明晰了集体组织与农户之间的权责和利益,农户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市场主体。然而农户的分散经营,加之获取信息能力较弱,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地规模化发展,使农户难于参与市场竞争,不能形成规模效益。农户对组织化的经营模式需求愈发迫切。为解决规模化经营难以实现的问题,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发展,实现规模化经营。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发展迅猛。黑龙江省是农业大省,哈尔滨市是黑龙江省会城市,辖8区10县,是重要的农业城市。哈尔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合法地位逐渐明确,已成为哈尔滨市农村经济发展的主流,进一步推动了哈尔滨市农业向专业化、现代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两大平原”建设背景下,哈尔滨市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提高了农作物产量与质量,规模经营提升了产品竞争力与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国家及地方政府重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如全国人大在《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中,鼓励商业性金融机构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多种形式金融服务;中共中央在《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允许以购买的农机具作为抵押物向金融机构贷款;黑龙江省人大在《黑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中规定,合作社可以用土地预期收益权抵押获取贷款,适当放宽了对合作社贷款的限制。国家及地方政府旨在提高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力度不断加大。本文通过对哈尔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供求情况的研究,发现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缺口大,正规金融机构供给不足,贷款方式中抵押贷款比重小的现状,结合实地调研情况,发现哈尔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抵押贷款存在着问题,包括合规抵押物缺乏,抵押物评估制度缺失,抵押物价值缩减风险大,银社间信息不对称及农业保险不完善的问题,并运用二元Logist ics模型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抵押贷款的可获性及可获规模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合规抵押物缺乏对抵押贷款可获性影响最大,合作社可抵押资产规模及利润水平对抵押贷款规模影响最大。最后以此为依据,提出应该扩大可抵押物范围,完善抵押物评估制度,加强对抵押物监管,加强银社间信息沟通,完善农业保险的对策,最终达到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抵押贷款难的现实问题的目的。

李珺琪[10](2016)在《哈尔滨农村金融外部环境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支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农村金融研究都是长期以来国家关注的重点,通过对于农村金融已有相关文献进行梳理与分析,可以深入了解农村金融各方面研究的发展脉络与发展现状,全面的勾画相关理论体系框架。结合哈尔滨农村金融发展普遍情况、哈尔滨产业结构基础、经济生活条件等地区金融机构生存环境现状进行简要分析。在此基础上,实证方面主要针对哈尔滨辖下各县(市)农村金融外部环境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支持情况进行研究。基于哈市1998-2012年县域面板数据,使用面板回归方法考察农村金融外部环境各因素与农村金融发展的关系。面板数据回归结果显示,农信社比非农信社金融机构受到更多的环境因素支持,更加适合扎根于农村地区、带动当地的金融发展。从地区固定效应来看,延寿具有适合所有金融机构发展的地域特征,依兰、通河地区的金融发展所具有的区域效应相对其他县更有适合除农信社外的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地域优势,方正地区相较其他县对于农信社具有更好的天然亲和力,尚志地区则很明显的适合农信社发展而对于其他金融机构具有排斥作用。在此基础上,创新性的从金融地理学与金融集聚与辐射效应角度分析发现,目前哈尔滨城区的金融集聚效应比较明显,哈尔滨市城区的金融发展对于远距离的地区金融资源的吸收作用逐渐减退,但还未能出现金融辐射效应。通过使用熵权法对于各县(市)农村金融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进一步找出各地金融外部环境中的薄弱环节。对于哈尔滨辖下各县(市)改善农村金融外部环境对金融发展支持关系的方法,主要提出两点对策建议:一方面应针对地区特点与不同金融机构类型的特点,有意识的提升农村金融机构环境适应性。另一方面应从经济产业及信用体系建设、土地流转等制度方面进行改革,改善哈尔滨辖下各县(市)农村金融外部环境。

二、对五常市储蓄存款增长迅猛的原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五常市储蓄存款增长迅猛的原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结构安排
        1.4.1 主要内容
        1.4.2 文章结构
    1.5 创新点
第二章 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相关理论基础
    2.1 互联网金融相关概述
        2.1.1 互联网金融概念界定
        2.1.2 互联网金融主要模式
        2.1.3 互联网金融特征
    2.2 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相关概述
        2.2.1 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概念界定
        2.2.2 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特征
    2.3 互联网金融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相关理论
        2.3.1 金融功能理论
        2.3.2 财富增长理论
        2.3.3 技术溢出理论
第三章 互联网金融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机理分析
    3.1 互联网金融竞争效应及技术溢出效应
        3.1.1 竞争效应
        3.1.2 技术溢出效应
    3.2 互联网金融冲击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
        3.2.1 第三方支付冲击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
        3.2.2 p2p借贷冲击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
        3.2.3 互联网货币基金冲击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
    3.3 互联网金融提升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
        3.3.1 第三方支付提升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
        3.3.2 p2p借贷提升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
        3.3.3 互联网货币基金提升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
    3.4 章节小结
第四章 互联网金融与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现状及问题
    4.1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
        4.1.1 互联网金融整体现状
        4.1.2 第三方支付发展现状
        4.1.3 p2p借贷发展现状
        4.1.4 互联网货币基金发展现状
        4.1.5 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问题
    4.2 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发展现状及问题
        4.2.1 非利息收入总体情况
        4.2.2 整体非利息收入结构变化
        4.2.3 不同类型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结构变化
        4.2.4 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存在问题
第五章 互联网金融影响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实证分析
    5.1 研究假设
    5.2 样本选择与变量选取
        5.2.1 样本选择
        5.2.2 变量选取
    5.3 模型选取和回归
        5.3.1 模型设定
        5.3.2 模型检验及回归
        5.3.3 回归结果分析
        5.3.4 稳健性分析
    5.4 实证结论
第六章 互联网金融视角下我国商业银行提高非利息收入对策
    6.1 非利息业务多元化
    6.2 提升金融科技水平
    6.3 提高风控能力
    6.4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6.5 深化与互联网金融合作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课题
    公开发表的论文

(2)湖南省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需求及可得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种植业
        2.1.2 农民专业合作社
        2.1.3 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
        2.1.4 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需求
        2.1.5 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可得性
    2.2 基础理论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交易费用理论
        2.2.3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2.2.4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3 湖南省种植业及其农民专业合作社现状
    3.1 湖南省种植业现状
        3.1.1 生产条件不断完善
        3.1.2 产值不断提高
        3.1.3 结构不断优化
    3.2 湖南省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3.2.1 数量不断增加,发展质量有所提高
        3.2.2 涵盖品类繁多,产业化特征明显
        3.2.3 组织模式多样,带动效应持续增强
4 湖南省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需求及可得性状况
    4.1 研究对象调查情况
        4.1.1 调查对象简介
        4.1.2 问卷调查内容
    4.2 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特征
        4.2.1 合作社基本特征
        4.2.2 合作社经营特征
        4.2.3 合作社理事长特征
        4.2.4 合作社同金融机构关系特征
    4.3 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需求情况
        4.3.1 合作社信贷需求意愿与用途
        4.3.2 合作社信贷需求额度与期限
        4.3.3 合作社信贷需求渠道与方式
    4.4 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可得性状况
        4.4.1 合作社信贷满足度
        4.4.2 合作社基本情况与信贷可得性
        4.4.3 合作社经营能力与信贷可得性
        4.4.4 合作社理事长特征与信贷可得性
        4.4.5 合作社同金融机构关系与信贷可得性
        4.4.6 贷款特征与信贷可得性
        4.4.7 合作社外部环境与信贷可得性
    4.5 小结及问题
        4.5.1 小结
        4.5.2 问题
5 湖南省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可得性影响因素实证
    5.1 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可得性影响因素及指标
        5.1.1 影响因素及指标选取
        5.1.2 影响因素及指标解释与假设
    5.2 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5.2.1 模型构建
        5.2.2 实证结果与分析
6 提高湖南省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可得性的建议
    6.1 合作社提升自身的能力实力和功能
    6.2 金融机构更新信贷工作观念和金融服务模式
    6.3 政府加大信贷引导支持和外部环境优化力度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需求及可得性调査问卷
致谢

(3)黑龙江省县域消费能力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2.1 相关概念
        2.1.1 消费水平
        2.1.2 空间差异
    2.2 理论基础
        2.2.1 凯恩斯绝对收入假说
        2.2.2 杜森贝利的相对收入假说
        2.2.3 弗里德曼的持久收入假说
        2.2.4 霍尔的随机游走假说
        2.2.5 区域协调发展理论
第3章 黑龙江省县域消费水平的时空变化
    3.1 研究区域概况及数据来源
        3.1.1 研究区域范围界定
        3.1.2 研究区域概况
        3.1.3 数据来源
    3.2 黑龙江省县域消费能力分析
        3.2.1 整体消费能力分析
        3.2.2 贫困县消费能力比较
第4章 黑龙江省县域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县域消费水平的影响因素选取
    4.2 主要影响因子分析
        4.2.1 第一产业
        4.2.2 第二产业
        4.2.3 第三产业
        4.2.4 城镇居民人均收入
        4.2.5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
        4.2.6 交通可达性
        4.2.7 人口密度
        4.2.8 政府财政支出
        4.2.9 居民储蓄存款
        4.2.10 人均生产总值
    4.3 贫困县消费水平影响因素比较分析
第5章 提高黑龙江省县域消费水平的对策建议
    5.1 整体对策建议
        5.1.1 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5.1.2 优化产业结构
        5.1.3 引导居民转变消费观念
        5.1.4 增强社会保障
        5.1.5 培育新的消费热点
    5.2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H银行哈尔滨分行零售业务发展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
        1.3.1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H银行哈尔滨分行零售业务现状分析
    2.1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概念和分类
        2.1.1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概念
        2.1.2 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的种类
    2.2 H 银行哈尔滨分行零售业务的现状与分析
    2.3 H银行哈尔滨分行零售业务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2.3.1 H银行哈尔滨分行零售业务现存的问题
        2.3.2 H银行哈尔滨分行零售业务现存问题的成因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H银行哈尔滨分行零售业务发展环境分析
    3.1 H银行哈尔滨分行PEST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零售业务五力模型分析
        3.2.1 购买者讨价还价的能力
        3.2.2 替代品威胁
        3.2.3 潜在进入者
        3.2.4 供应商讨价还价的能力
        3.2.5 行业内现有竞争者的竞争
    3.3 H银行哈尔滨分行零售业务SWOT分析
        3.3.1 哈尔滨分行零售业务的优势
        3.3.2 哈尔滨分行零售业务的劣势
        3.3.3 哈尔滨分行零售业务的机遇
        3.3.4 哈尔滨分行零售业务的威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H银行哈尔滨分行零售业务的发展策略制定
    4.1 H 银行哈尔滨分行零售业务发展策略制定思路
    4.2 优化服务模式策略
        4.2.1 提高网点综合业务能力
        4.2.2 面向市场推出特色化储蓄产品
        4.2.3 加强网点营销服务职能
    4.3 智能化转型策略
        4.3.1 加强线上线下一体化建设
        4.3.2 加强推进网点智能化转型
        4.3.3 建设智能化服务理念
    4.4 精细化管理策略
        4.4.1 推行产品经理制
        4.4.2 优化人员管理制度与业务办理流程
        4.4.3 完善考核激励
    4.5 精准营销策略
        4.5.1 重新定位物理网点功能
        4.5.2 提升网点专业营销服务能力
        4.5.3 产品定制化销售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H银行哈尔滨分行零售业务发展策略的实施和保障
    5.1 H银行哈尔滨分行零售业务发展策略的实施
        5.1.1 建设立体营销体系
        5.1.2 加强系统研发
        5.1.3 完善制度建设
        5.1.4 拓宽场景建设
    5.2 H银行哈尔滨分行零售业务发展策略实施的保障
        5.2.1 优化组织结构保障
        5.2.2 加强风险防控保障
        5.2.3 加强零售队伍建设保障
        5.2.4 完善软硬件配套保障
        5.2.5 信息技术保障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与评析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研究评析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与不足
        1.4.1 论文创新之处
        1.4.2 论文研究不足
第2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和辨析
        2.1.1 地方政府债务的界定
        2.1.2 风险和不确定性的辨析
        2.1.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界定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和代际公平理论
        2.2.2 基于组织学视角的府际权力关系理论
        2.2.3 区域经济竞争理论
        2.2.4 或有权益方法
        2.2.5 投资组合风险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发展现状与问题
    3.1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发展历程
        3.1.1 地方政府债务起步阶段(1949-1958年)
        3.1.2 地方政府债务停滞阶段(1959-1978年)
        3.1.3 地方政府债务恢复阶段(1979-1993年)
        3.1.4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模式积极探索阶段(1994-2007年)
        3.1.5 地方政府债务加速发展阶段(2008至今)
    3.2 地方政府债务现状
        3.2.1 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及增长率
        3.2.2 地方政府债务余额层级结构
        3.2.3 地方政府债务举债主体
        3.2.4 地方政府债务资金来源
        3.2.5 地方政府债务资金投向
    3.3 地方政府债务融资中存在的问题
        3.3.1 债务规模扩张速度过快,财政稳定性受到威胁
        3.3.2 债务负担过重,政府和私人部门承受能力相对不足
        3.3.3 基础设施投资过剩,债务资金回报率持续下降
        3.3.4 债务期限配置不合理,利息支付压力增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量化测算与评估
    4.1 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分析
        4.1.1 我国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的框架构建
        4.1.2 我国地方政府资产负债状况
    4.2 基于或有权益方法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
        4.2.1 或有权益方法的理论推导和模型构建
        4.2.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测算
        4.2.3 债务风险评估结论
    4.3 基于投资组合风险分析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评估
        4.3.1 投资组合风险分析的基本思想
        4.3.2 投资组合风险的定义和测算指标
        4.3.3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测算
        4.3.4 债务风险评估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机理分析与实证检验
    5.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机理分析:“地方政府-投资者”理论分析框架
        5.1.1 模型设定和前提假设
        5.1.2 区域竞争中的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5.1.3 引入晋升激励的地方政府行为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5.1.4 理论模型分析结果的进一步阐释
    5.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机理分析的实证检验
        5.2.1 计量模型设定
        5.2.2 变量选取
        5.2.3 数据来源与统计性描述
        5.2.4 计量回归结果
        5.2.5 实证检验结果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国际经验
    6.1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事前约束
        6.1.1 地方政府借债的规则和程序
        6.1.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
    6.2 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事后处置
        6.2.1 地方政府破产程序的法律定义
        6.2.2 地方政府债务重组
        6.2.3 地方政府财政调整
    6.3 地方政府债券市场
        6.3.1 美国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发展概览
        6.3.2 美国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债券市场的监管
    6.4 地方政府信用评级
        6.4.1 地方政府信用评级的组成要素
        6.4.2 主要评级机构对于地方政府信用的评级程序
        6.4.3 地方政府信用评级方法的变化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防范和化解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对策建议
    7.1 改进地方官员绩效考核机制,强化地方政府自我偿债激励
    7.2 建立地方政府债务会计系统,完善地方政府债务信息披露
    7.3 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体系
    7.4 构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应急处置机制
    7.5 优化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管理制度
    7.6 推动地方政府信用评级市场发展
    7.7 本章小结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2.1 研究方法
        1.2.2 技术路线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2 相关理论基础
    2.1 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理论
        2.1.1 新古典增长理论
        2.1.2 大推进论
    2.2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2.2.1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2.2.2 增长极理论
        2.2.3 不平衡增长理论
        2.2.4 中心—外围理论
        2.2.5 倒“U”型理论
    2.3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
3 东北地区区域概况
    3.1 研究范围
    3.2 研究区域概况
        3.2.1 自然条件
        3.2.2 社会经济概况
4 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差异的时空分析
    4.1 研究方法
        4.1.1 极差和标准差
        4.1.2 变异系数
        4.1.3 泰尔指数
        4.1.4 标准差椭圆
        4.1.5 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
    4.2 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差异的时间演变
        4.2.1 绝对差异特征
        4.2.2 相对差异特征
        4.2.3 区域经济差异分解
    4.3 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演变
        4.3.1 县域经济空间格局演化分析
        4.3.2 县域经济全局空间相关性分析
        4.3.3 县域经济局部空间相关性分析
5 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差异影响因素分析
    5.1 自然因素
    5.2 区位因素
    5.3 社会经济因素
        5.3.1 变量选择
        5.3.2 模型构建
        5.3.3 模型的选择
        5.3.4 模型的估计结果与分析
6 结论与讨论
    6.1 主要结论
    6.2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7)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一) 相关概念
        1、县域经济
        2、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
    (二) 理论基础
        1、比较优势理论
        2、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3、区域集聚竞争力理论
    (三) 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二、黑龙江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 发展现状
        1、县域产业结构
        2、财政收入
        3、经济发展速度
    (二) 存在问题及原因
        1、产业结构不合理
        2、工业发展进程落后
        3、体制固化
        4、劳动力素质低
        5、缺乏有利的发展环境
三、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与研究方法
    (一) 指标体系建立原则及具体内容
        1、建立原则
        2、具体内容
    (二) 研究方法
        1、因子分析法
        2、聚类分析法
四、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实证研究
    (一) 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因子分析
        1、因子分析适宜性检验
        2、构造因子变量
        3、旋转因子载荷矩阵
        4、计算因子得分及综合评价得分排序
        5、评价结果分析
    (二) 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聚类分析
        1、数据标准化处理
        2、系统聚类
        3、输出聚类树状图
        4、聚类结果分析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 结论
    (二) 政策建议
        1、深化县域经济结构调整
        2、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3、深化体制改革
        4、提升县域劳动力整体素质
        5、抢抓县域经济发展战略机遇
        6、积极推进与广东省的对口合作
参考文献
致谢

(8)村镇银行运营绩效评价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1.3.3 研究的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创新点及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村镇银行内涵和特征
        2.1.2 村镇银行绩效评价
    2.2 理论基础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委托代理理论
        2.2.3 权变理论
        2.2.4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2.3 村镇银行运营绩效评价基本框架
        2.3.1 绩效评价系统分析
        2.3.2 村镇银行运营绩效评价框架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村镇银行运营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我国村镇银行运营状况分析
        3.1.1 中国村镇银行发展历程
        3.1.2 中国村镇银行数量和地区分布
        3.1.3 中国村镇银行经营概况
    3.2 黑龙江省村镇银行运营状况分析
        3.2.1 黑龙江省村镇银行数量和地区分布
        3.2.2 黑龙江省村镇银行经营概况
    3.3 村镇银行运营中存在问题
        3.3.1 市场定位不清晰影响经营范围
        3.3.2 融资能力差影响资金运用
        3.3.3 风险控制能力差影响获利能力
        3.3.4 专业人才匮乏影响业务发展
        3.3.5 管理水平欠缺影响绩效提升
        3.3.6 发起行控制过高影响自主运营
        3.3.7 存在监管过度或不足
        3.3.8 农村信用环境差影响风险水平
    3.4 本章小结
4 村镇银行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村镇银行运营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4.2 村镇银行财务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4.3 村镇银行社会绩效评价指标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村镇银行运营绩效评价
    5.1 村镇银行运营绩效评价理论框架分析
    5.2 村镇银行运营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5.2.1 绩效评价模型比较分析
        5.2.2 投影寻踪评价模型设计
    5.3 村镇银行财务绩效评价
        5.3.1 数据来源及特征
        5.3.2 财务绩效实证分析
        5.3.3 实证结果分析
    5.4 村镇银行社会绩效评价
        5.4.1 数据来源及特征
        5.4.2 社会绩效实证分析
        5.4.3 评价结果分析
    5.5 村镇银行整体绩效评价
        5.5.1 数据来源及特征
        5.5.2 整体绩效实证分析
        5.5.3 评价结果分析
    5.6 村镇银行财务社会和整体绩效比较分析
    5.7 村镇银行支农绩效评价
        5.7.1 支农绩效评价方法构建
        5.7.2 支农绩效评价指标及数据来源
        5.7.3 村镇银行支农绩效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村镇银行运营绩效水平差异关键制约因素分析
    6.1 村镇银行运营关键制约因素实证分析
        6.1.1 模型建立
        6.1.2 数据来源及分析
        6.1.3 关键制约因素实证分析
        6.1.4 实证结果分析
    6.2 外部环境因素影响运营绩效分析
        6.2.1 农村经济环境与村镇银行运营绩效
        6.2.2 农村政策环境与村镇银行运营绩效
        6.2.3 制度安排与村镇银行运营绩效
    6.3 内部制约因素影响运营绩效分析
        6.3.1 注册资本规模与村镇银行运营绩效
        6.3.2 村镇银行信用与村镇银行运营绩效
        6.3.3 发起行约束与村镇银行运营绩效
        6.3.4 产品创新性与村镇银行运营绩效
        6.3.5 激励机制与村镇银行运营绩效
        6.3.6 风险控制与村镇银行运营绩效
    6.4 本章小结
7 村镇银行绩效管理国际经验及启示
    7.1 发展中国家微型金融机构运营管理
        7.1.1 孟加拉国乡村银行运营绩效管理
        7.1.2 印度尼西亚小额信贷模式
        7.1.3 乌干达乡村银行运营管理
    7.2 发达国家微型金融机构运营管理
        7.2.1 欧美社区银行管理
        7.2.2 法国微型金融机构管理
        7.2.3 德国农村金融机构运营管理
    7.3 国外微型金融机构绩效管理启示
    7.4 本章小结
8 村镇银行运行绩效提升对策
    8.1 完善目标市场定位瞄准目标客户
        8.1.1 完善产品区域定位
        8.1.2 强化产品市场定位
        8.1.3 明晰目标客户定位
    8.2 优化治理结构完善股权结构
        8.2.1 适时开放股权鼓励民营资金入股
        8.2.2 实行储蓄与股权相结合的激励机制
        8.2.3 正确处理大股东与小股东的关系
    8.3 正确处理与发起行的关系
    8.4 建立科学激励机制调动各方积极性
        8.4.1 加强高管的激励和约束
        8.4.2 强化工的激励和约束
    8.5 完善产品创新优化还款方式
        8.5.1 不断创新信贷产品和服务
        8.5.2 创新担保方式提高担保效率
        8.5.3 优化还款方式提高信贷效率
    8.6 强化风险控制实现可持续发展
        8.6.1 完善征信管理体系
        8.6.2 完善风险分散与补偿机制
        8.6.3 建立信用奖惩制度
        8.6.4 完善农业保险制度以合理地转移风险
    8.7 出台优惠政策提高支持力度
        8.7.1 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
        8.7.2 完善税收优惠政策
        8.7.3 适当降低村镇银行的费用标准
        8.7.4 加大政府对村镇银行的补贴力度
        8.7.5 建立存款保险制度
    8.8 适度监督管理提高监管效率
        8.8.1 完善监管体系提高制度建设水平
        8.8.2 细化监管职责提高监管责任
        8.8.3 完善监管机制提升监管保障
        8.8.4 整合监管资源完善监管效果
        8.8.5 创新监管方式实施分类监管
    8.9 本章小结
9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9)哈尔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抵押贷款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1.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民专业合作社
        2.1.2 抵押贷款
    2.2 相关理论
        2.2.1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2.2.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2.2.3 交易成本理论
        2.2.4 合作经济理论
        2.2.5 制度变迁理论
3 哈尔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资金供求情况
    3.1 哈尔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概况
    3.2 哈尔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需求情况
    3.3 哈尔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资金供给情况
    3.4 本章小结
4 哈尔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抵押贷款存在的问题
    4.1 合规抵押物缺乏
    4.2 抵押物评估制度缺失
    4.3 抵押物价值缩减风险大
    4.4 银社间信息不对称
    4.5 农业保险不完善
    4.6 本章小结
5 哈尔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抵押贷款影响因素分析
    5.1 农民专业合作社抵押贷款影响因素选择
    5.2 农民专业合作社抵押贷款可获性影响因素分析
    5.3 农民专业合作社抵押贷款规模影响因素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抵押贷款问题的对策
    6.1 扩大可抵押物范围
    6.2 完善抵押物评估制度
    6.3 加强对抵押物的监管
    6.4 加强银社间信息沟通
    6.5 完善农业保险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哈尔滨农村金融外部环境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2 农村金融外部环境对金融发展支持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内涵
        2.1.1 农村金融的含义
        2.1.2 农村金融外部环境的含义
    2.2 农村金融外部环境对金融发展支持的相关理论
        2.2.1 金融生态理论
        2.2.2 金融集聚与辐射效应
    2.3 本章小结
3 哈尔滨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3.1 哈尔滨及辖下各县(市)基本概况
    3.2 哈尔滨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3.3 哈尔滨农村金融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哈尔滨辖下各县(市)金融外部环境与金融发展实证研究
    4.1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4.1.1 变量选取
        4.1.2 数据来源
        4.1.3 数据处理
    4.2 金融外部环境对金融发展支持作用的研究实证分析
        4.2.1 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建立
        4.2.2 面板数据回归实证分析
        4.2.3 实证分析结论
    4.3 本章小结
5 哈尔滨辖下各县(市)农村金融环境改进实证研究
    5.1 熵权法原理及模型构建
    5.2 金融外部环境改进的实证分析
    5.3 实证分析结论
    5.4 本章小结
6 哈尔滨农村金融发展改善的对策建议
    6.1 提高农村金融机构环境适应性
        6.1.1 对于哈尔滨辖下各县(市)农信社的改善措施
        6.1.2 对于哈尔滨辖下各县(市)其他类型金融机构的改善措施
        6.1.3 农村金融机构环境适应性的普遍改善措施
    6.2 有针对性的改善农村金融外部环境
        6.2.1 充分发挥政府政策指引与扶持作用
        6.2.2 通过提升教育水平及鼓励创新以改善农村金融外部环境
        6.2.3 从法律健全与风险控制方面进行建设以支持农村金融发展
        6.2.4 提升地区经济情况改善农村金融外部环境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四、对五常市储蓄存款增长迅猛的原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金融对我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的影响研究[D]. 廖洁. 长沙理工大学, 2020(07)
  • [2]湖南省种植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信贷需求及可得性研究[D]. 陈耘苑.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 2020(02)
  • [3]黑龙江省县域消费能力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D]. 张少铎.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4]H银行哈尔滨分行零售业务发展策略研究[D]. 董文蕖.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20(05)
  • [5]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研究[D]. 杨扬.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9(03)
  • [6]东北地区县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分析[D]. 任英.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
  • [7]黑龙江省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D]. 万众怡. 吉林大学, 2018(01)
  • [8]村镇银行运营绩效评价研究 ——以黑龙江省为例[D]. 张国富. 东北农业大学, 2017(12)
  • [9]哈尔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抵押贷款问题研究[D]. 纪婷. 东北农业大学, 2016(02)
  • [10]哈尔滨农村金融外部环境对农村金融发展的支持研究[D]. 李珺琪.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6(03)

标签:;  ;  ;  ;  ;  

武昌市储蓄存款快速增长的原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