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设立住房公积金的问题

关于设立住房公积金的问题

一、建立住房公积金 相关问题释疑(论文文献综述)

朱银龙[1](2020)在《智慧公积金基层服务平台探索与创新》文中提出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住房公积金制度得到了迅速发展,逐渐成为我国住房保障机制的重要一环。在经济社会转型发展过程中,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如何调整职能定位、服务好基层缴存企业职工,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对这一课题的探索有利于激发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内在生命力。本文简述了现有公积金服务模式的现状,分析了公共服务与制度扩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建设智慧公积金基层服务平台的可行性、必要性,并提出较为可行的实施方案,为住房公积金制度发展提供参考。

张笑[2](2020)在《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税收营商环境优化研究 ——基于广州市税收营商环境测度》文中指出当前我国经济正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推动新旧动能加快转换,日渐成为国家经济增长的第一引擎。培育壮大经济新动能,营商环境是关键性要素。优良的营商环境不仅是企业健康发展的基础,更是一个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李克强总理在2018年第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议上就曾强调:优化营商环境就是解放生产力,就是提高综合竞争力。优质的营商环境能够集聚优质资源,能够有效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促进新发展动力的生成。税收营商环境是国家营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税收在优化营商环境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税负水平影响营商环境。税负水平直接影响了生产要素的收益率,对吸收资本流入具有重要意义。当今世界各国都把降低宏观税负率作为激发经济活力、增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二是通过降低税收遵从成本影响营商环境。税收遵从成本是除了税负水平外,投资者关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税制简洁性、透明度、法制化和稳定性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的学习成本和纳税风险。三是通过提升纳税服务水平影响营商环境。将税收管理向税收服务转变,构建平等和谐的征纳关系,提高纳税服务效率和质量,能够极大增强企业获得感,从而使企业活力得以彰显,助力经济新动能的壮大成熟。经济新动能壮大成熟后,又会反哺税收收入,增强国家财力,为深度打造国际化便利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奠定基础。本文基于世界银行发布的《全球营商环境报告》(Doing Business)和世界银行与普华永道国际会计事务所联合发布的《世界纳税报告》(Paying Taxes),分析我国税收营商环境全球排名情况和经济新动能培育壮大所需要的税收营商环境问题,调查分析广州市的税收营商环境建设现状及存在问题,对比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纳税指标表现和其在税收营商环境方面的改革经验,提出税收营商环境优化建议。

付李琦[3](2019)在《国防部例行记者会问答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些年,新闻发言人的话语成了人们研究的热点,但大部分学者研究的都是外交部的发言,很少有人研究国防部的发言。然而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防力量的壮大,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国家也在关注着中国的国防动态,中国的国防话语也应引起人们的重视。所以本文以国防部例行记者会上的问答为研究对象,抽取了 2017—2018两年间的21场例行记者会,606次问答作为语料,将记者会上的“问”和“答”结合起来做对应分析,并通过语料,研究记者会上所使用到的问答策略。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首先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介绍了论文的选题缘由;其次,介绍了论文的研究方法、范围和具体的语料来源;最后,对中国国防部例行记者会和国内问答策略的研究现状做了梳理。第二部分是对记者提问进行研究。首先,从形式和语义两方面,对记者提问进行分类,又通过制作折线图和饼状图,明确各提问类型在记者会上的具体使用情况。其次,笔者将不同形式的提问,不同语义类型的提问,做进一步的对应研究,通过整理出的表格可以发现,记者在针对不同语义类型的提问时,对于选择何种形式提问具有一定倾向性。最后,总结出记者提问的五种策略,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不同语义类型下,记者选择使用提问策略的具体情况。第三部分主要对发言人的回答进行研究。首先,在不同形式、不同语义类型的记者提问基础上,对发言人的回答做了一一对应研究。其次,在所作表格的基础上,对记者会上,发言人的答疑和回避情况做了具体研究,试图从中发现发言人答疑较多时,记者提问的类型,以便对以后记者进行有效提问给予参考。最后,从三个层级具体研究发言人的回答策略。第一个层级包括答疑策略和回避策略;第二个层级包括直接答疑、间接答疑、直接回避、间接回避;第三个层级包括间接指称、侧面推导、模糊回答等许多具体的下位策略。因为回答策略的差异主要体现在第三层级上,所以众多的下位策略则是这一部分重点研究的内容。第四部分,总结全文的内容,并指出本文存在的不足。

胡懿[4](2018)在《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保障性住房制度是住房保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为有效的社会保障政策。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研究更是关系我国长治久安的重要问题,因此建立健全社会住房保障体系,是中央政府体现“执政为民”,落实“保障民生”的一项百年大计。首先,笔者综合了当今国内外保障性住房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总结和提炼了国内外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的经验,回顾了我国住房制度改革的进程,指出我国的保障性住房制度不可能完全依照外国成熟的成功经验,必须结合实际,构建适合我国国情的保障性住房制度。同时,我们要全面提升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府主体责任意识,在保障中低收入群体享有保障性住房的前提下,加快探索和制定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保障性住房制度,为更多不同群体享有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提供更加完善的保障。其次,笔者结合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发展过程中的实际,力图发现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并探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指出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在保障形式上保障层次少,保障比例低;二是在保障标准上供给结构不合理,设计标准不规范;三是在保障对象上保障对象不确定,进出机制不完善;四是在管理体制上中央与地方职责不清,监管与制衡机制不完善;五是在保障手段上制度不匹配,措施不得力等。而导致这些问题的根本原因:一是执政理念的错位;二是对“居者有其屋”的误解;三是有效监管缺失;四是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失衡等诸多方面。最后,笔者提出了一些对策和建议,提出要以正确的执政理念指导保障性住房的制度构建;要优化保障性住房制度的顶层设计;要构建科学严格的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形成机制;要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实现多元化保障;建立科学合理的保障性住房分配制度,确保分配公正公平,推动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建设健康发展。

易磬培[5](2018)在《中国住房租赁制度改革研究》文中指出中国自1978年启动住房体制改革以来,住房租赁制度发展一直存在三点问题与不足。一是,中国住房体制存在“重购轻租”的问题,住房租赁制度在住房体制中长期处于从属性、辅助性地位。“重购轻租”的住房体制对于新增加国有土地供应的依赖性极大,不断推高城市房价,造成城市经济动荡,并带来贫富剧烈分化的严重问题。二是,中国住房租赁市场长期保持着“二元制”的市场结构。住房租赁市场被划分为“商品型”和“保障型”两种类型,长期相互隔离、独立运行、并行发展。这种“二元制”的市场结构将市场经济的公平原则与效率原则彼此拆分,导致“商品型”市场过快过热,“保障型”市场缺乏活力等问题,并且致使政府的保障房建设投入不堪重负。三是,在住房租赁法律制度中,长期存在“重房东-轻房客”制度倾向,私有住房出租人利用所有权的绝对力、支配力、强大力,在住房租赁关系中占据着明显的优势性地位。这种“重房东-轻房客”制度体系,阻碍着房屋资源使用性功能的发挥,有损于社会的公平正义。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新时期中国住房体制改革的总体方向是构建“租购并举”的住房新体制,解决城镇新增居民的住房需求,使全体人民住有所居。《“十三五”规划纲要》、201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更是进一步明确了要加快住房租赁制度改革,强化住房租赁立法,培育多渠道、多类型、专业化、规模化的住房租赁市场等具体改革任务。本文第一部分(即第一章)着重论述中国住房租赁制度存在问题与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未来中国住房租赁制度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将住房租赁制度摆在与住房所有制度同等重要的地位上。具体而言,一是,提升住房市场的比重、层级和地位,将住房租赁市场提升至与住房交易市场相同层次的水平。二是,改变“二元制”的住房租赁市场结构,打通保障型市场与商品型市场之间的制度隔阂,引导社会各界资源积极投身住房租赁市场的建设,构建社会市场模式。三是,改变出租人优位的法律制度体系,建立承租人优位的制度体系;确定承租权为一项准物权,赋予承租人对抗性的法律能力;推动住房资源实用性功能的发挥,实现物尽其用。第二部分(即第二章)着重分析盎格鲁-撒克逊住房模式下的住房租赁制度与日耳曼住房模式下的住房租赁制度的利弊得失。通过对比发现,盎格鲁-撒克逊住房模式下的住房体制普遍存在“重购轻租”的特色,住房市场发展迅速,但社会保障制度效率低下,“市场失灵”情况频繁发生。而日耳曼住房模式下的住房体制普遍“重视租赁”的特色,住房市场发展平稳、稳健,社会保障制度运行效果良好,但市场活力有所不足。中国当前改革要充分借鉴两种模式的发展经验,扬长避短,趋利避害,确立租购并举的改革目标,公平分配个人、社会和国家的住房保障责任,寻找效率和公平之间的平衡点,实现经济建设与住房保障事业的协调发展。第三部分为第三、四、五章,是对住房租赁制度改革内容的具体展开。三章分别探讨如何构建社会化的住房租赁市场,如何构建承租人优位的法律制度,以及如何完善住房租赁相关配套制度等问题。第三章指出,构建社会化的住房租赁市场,就是通过市场机制将国家、社会、个人力量充分结合起来,利用市场机制实现住房保障。一是,打破商品型、保障型两个租赁市场间的制度隔阂,降低保障型住房租赁市场的准入门槛,推行货币化的住房保障形式,将商品型市场与保障型市场合二为一,建立一元制的住房租赁市场结构。二是,扩展住房租赁市场的房屋来源,丰富住房租赁市场的供给结构,鼓励房地开发企业的库存房源、城镇家庭的私有住房、农村集体土地租赁住房以及政府持有的经济适用房等产权形式进入住房租赁市场。三是,推动住房租赁中介机构转型发展模式,鼓励资本市场开发住房租赁金融产品,推动不动产证券化建设,保障住房租赁市场的繁荣与活跃。第四章指出,构建承租人优的法律制度体系,就是要赋予承租人得以对抗出租人、第三人的权利能力,强化租赁占有关系,确立承租权以准物权地位。具体制度设计分为三步:首先,在合同法体系内,建立起区分“居住租赁”与“经营租赁”的立法思想,将“居住租赁”从合同法(债权)一般理论中别除出来,特殊立法。其次,在“居住租赁”中进一步区分“家计居住”与“非家计居住”,确认“家计居住”中的承租人承租权以准物权地位,各类其他类型的居住租赁方式以“家计居住”为核心,环绕“家计居住”依次排开,进行分层次、有梯度地立法安排。再次,赋予承租权以准物权地位,其准物权效力以登记为生效要件,经登记的承租权享有追及力、排他力、优先力,可以独立对抗第三人。复次,建立特殊债权规则,对出租人的法定解除权、约定解除权、任意解除权等内容进行限缩。最后,增设出租人的容忍义务,公平协调出租人与承租人之间,在房屋日常管理使用事宜上的利益冲突。第五章指出,推动住房租赁市场的建设,构建“租购并举”的住房新体制,必须配套改革其他制度。一是,建立社会管控制度。建立针对特殊时期住房租金的市场管控制度和针对“二房东”现象的行为管控制度,保障市场有序、理性地配置住房资源,实现公平与效益相统一。二是,完善住房租赁市场的管理制度。将住房租赁登记制度纳入不动产统一登记,构建住房租赁征信体系,完善住房租赁交易平台,保障住房租赁市场安全、高效、稳定运行。三是,改革与住房租赁息息相关的社会管理制度。启动户籍制度配套改革以及公积金制度配套改革等等,允许租房落户、租房提取公积金,鼓励租房消费。

商务部机关服务局[6](2017)在《搭建更贴心高效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服务平台》文中认为2016年,国务院深化"放管服"改革,中央国家机关住房资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资金中心)推行住房公积金批量业务集约办理措施,大幅提升了服务品质。我部积极为购房职工办理住房公积金贷款,赢得广泛赞誉。一、集中宣讲业务政策一是做好基础工作,事先印发住房公积金贷款相关材料并上传部机关内网,公布业务咨询

林榕[7](2017)在《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生存状态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政策的渐进式嵌入与渗透,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工作场域正经历着微调与重构。与纯民办幼儿园教师相比,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似乎面临着更为复杂特殊的生存处境,进行着变革的适应与调整。关注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生存境况,探究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政策对教师生存状态带来的影响,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改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生存处境,了解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政策取得的成效与不足,进而促进学前教育普惠优质发展。本研究从布迪厄场域—惯习—资本理论视角出发,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重点从薪酬福利待遇、专业支持、工作环境、人际关系等四个方面探究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生存状态。研究发现,普惠后,教师最明显感受到工作环境方面的影响和改变,其次依次为专业支持、人际关系和薪酬福利待遇等方面的影响和改变。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仍无法脱离民办幼儿园教师边缘化处境,与民办幼儿教师生存相遭遇,但在普惠影响下其生存状态得到了一定改善,工作环境进行着微调与重构,文化资本得到了扩充,社会资本得到了延展。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表达了利益攸关的生存期待。针对教师的生存诉求,本研究尝试从政府、社会、幼儿园和教师自身等四个方面提出教师生存改善之策,为改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生存处境尽一份微薄之力。

苏超[8](2016)在《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管控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地方政府举借大量债务,不仅有效地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而且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但由于制度建设滞后,在地方政府债务举借、使用、管理和偿还等环节缺少相应的制度规范,多主体举债,多部门分散管理,导致债务规模激增,债务风险凸显。同时,地方政府举债程序不透明,存在违法担保、资金使用脱离预算管理、偿债责任不清晰等突出问题。当前,地方政府正处于集中偿债时期,承受较大的债务压力。在化解存量债务风险、控制新增债务风险与满足地方政府合理融资需求之间,地方政府要想取得平衡,面临很大的挑战。其中,地级市1政府债务风险状况较为严峻。发挥好举债融资的优势、管控好政府债务风险,直接关系到地级市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提高。在经济“新常态”和供给侧改革的大背景下,地级市政府既面临着“一带一路”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的机遇与挑战,又面临着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供给需求不匹配的结构性问题,以及财政收入增速下滑与财政支出刚性增长之间的矛盾。如何解决地级市政府的资金缺口问题,管控好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完善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管控的相关制度,值得深入研究。根据审计结果报告,在全国大多数省份中,市2级政府是主要的举债主体。截至2012年年底,有99个市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债务的债务率高于100%。地级市政府面临着较大的债务风险,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一旦地级市政府债务举借、使用、管理、偿还的某个环节出现严重的问题,容易爆发债务危机,最终有可能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诱发财政风险和金融风险。在经济“新常态”下,如何及时化解政府存量债务风险,确保在建项目后续融资,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需求,成为摆在地级市政府面前的关键问题,这直接关系到地级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稳步推进。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将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如果放任地级市政府大肆变相举债,那么新增债务规模将不断扩大,存量债务规模将激增,产生巨大的债务风险隐患,危害相当于宏观经济稳定状态下债务风险的数倍。因此,对我国而言,在当前形势下,建立科学、合理的包括地级市政府在内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控机制很有必要,有利于及时防范和控制政府债务风险,降低融资成本,实现基础设施建设融资的可持续性。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以下简称新预算法)赋予省级政府一定的举债权,但市县级政府仍不得自行举债。国务院出台的文件明确提出,省级政府代确需举借债务的地级市政府举借债务,地级市政府不得通过企事业单位举债1。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管控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成为财政经济学科的理论工作者和从事债务管理以及预算监督工作的实践工作者应该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重点研究地级市政府这一行政层级的债务风险管控机制,立足于当前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的基本情况,以公共物品理论、财政分权理论、公债理论等公共财政理论,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分散风险理论等金融市场理论,激励相容理论、新公共服务理论、现代城市公共管理理论等公共管理理论为指导,借鉴国内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控的有关做法和国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控的实践经验,重点从存量债务风险管控和增量债务风险管控两个方面入手,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综合分析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方法,从财政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多个角度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发现,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表现为以下几个特征:债务总量大、增长速度快;偿债压力大,潜在的偿债风险较高;债务管理不严格,制度不完善等。本文采取“解剖麻雀”的方式,专门选取N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状况作举例说明。从表面上看,债务风险成因源于地方政府的负债冲动和政绩驱动,但深层次原因在于现行的财政体制、投融资体制及干部考核和问责机制等存在缺陷。本文学习借鉴了美国纽约州纽约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橙县、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日本北海道夕张市和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凯恩斯市等地方政府应对债务危机和加强债务管理的经验做法。通过综合归纳和比较分析,总结了国外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经验,从中获取有助于我国地级市政府债务管理的重要启示。在上述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重点研究了地级市政府存量债务和增量债务风险管控机制。本文认为,债务规模只是衡量债务风险的重要因素之一。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问题不能只看债务规模,还要看偿债能力,例如,地级市政府的可偿债财力和可偿债资产状况。也就是说,地级市政府债务规模大,并不意味着债务风险高;地级市政府债务规模小,也并不意味着没有债务风险。要把握好举债的“度”,发挥债务带来的积极作用,降低债务产生的负面影响,将其风险控制在地级市政府可承受的范围内。要对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管控作出有针对性的制度安排,把近期应对措施和中长期制度体系建设结合起来,努力做到举债有度、管债有法、用债有效、还债有信。要处理好存量债务风险管控与增量债务风险管控的关系,存量债务过多会拖累经济增长,规模越大,拖累效应越明显。控制住增量债务规模,可以控制住债务总规模,防止债务风险进一步加剧。在存量债务风险管控方面,本文构建了科学有效的风险筛查和预警系统,加强对债务状况的实时监控。根据风险筛查和预警结果,分别采取不同的对策。例如,对处于红色预警区间的地级市及时启动预算全方位调整的应急机制;对处于红色、黄色、橙色预警区间的地级市综合采取近期和中长期的对策,重点加强制度建设,通过事中监控、事后处置来强化事前监管。在增量债务风险管控方面,科学确定地级市政府的举债资格,并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确定新增债务限额。本文建立了地级市政府存量和增量债务风险管控衔接机制,应用风险筛查和预警系统,对最大债务限额状态下的政府债务风险状况进行二次筛查。建立实时的债务风险监控机制,实时预警存量债务和增量债务动态变化下的政府债务风险状况。此外,本文还从政府管理、市场约束、立法规范和多元监督等多个维度提出构建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全方位管控机制框架。

湖南省长沙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9](2015)在《积极探索非公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途径》文中指出近年来,湖南长沙公积金管理坚持以维护非公企业职工合法权益为工作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非公企业主为重点宣传对象,积极争取政府及职能部门支持,不断调整完善现有政策,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干劲,走出了一条发展非公企业住房公积金建制缴存之路。一、宣传引领,解"思想顾虑"认识之惑

叶明芬[10](2014)在《东莞市住房公积金扩面工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安居方能乐业,住房问题是国家政府高度重视的民生问题、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关系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局。东莞市作为经济大市,庞大的外来务工人员给东莞的社会管理带来了很多困难,住房公积金就是其中之一。东莞市可纳入住房公积金保障体系的人口高达400多万,但真正缴存住房公积金的人口却只有100来万人,住房公积金扩面工作任重而道远。完善东莞市住房公积金扩面工作,不仅能保障和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也能促进东莞市经济的平稳发展、社会的和谐稳定。近几年来,东莞市政府加大了对住房公积金的支持力度,并积极开展扩大住房公积金覆盖面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也发现了很多问题。鉴于这一现状,探讨东莞市住房公积金扩面工作的问题和对策就变得极为迫切。本文着眼于东莞市住房公积金扩面工作的完善,结合东莞市住房公积金扩面工作的实践,分析东莞市住房公积金扩面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为完善东莞市住房公积金扩面工作建言献策。首先,文章对住房公积金扩面工作概念和理论基础进行了阐述。住房公积金、住房公积金覆盖面是论文的核心概念,明确了它们的内涵和外延是论文研究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社会保障理论与新公共服务理论是论文研究的理论基础,只有厘清它们的理论内涵和作用,才能为问题的深入分析和对策的提出提供锐利的武器。其次,阐述了东莞市住房公积金扩面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东莞市住房公积金覆盖率还不到25%,缴纳人数少、劳资纠纷普遍、职工维权意识淡薄、服务质量不高是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再次,分析了东莞市住房公积金扩面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政府对扩面工作重视程度不够;行政执法力度不强;非公有制企业违法欠缴严重;住房公积金业务系统落后。这些原因将为下一步的对策建议提供依据。最后,为完善东莞市住房公积金扩面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对策建议:(一)加强住房公积金制度扩面——加强住房公积金法治建设,突破重点企业树立扩面典型,增强扩面工作的灵活性和循序渐进式原则;(二)加大督促缴存和行政执法力度——启动行政处罚机制,加强行政执法催缴,妥善处理群体性追缴事件;(三)有针对性地开展住房公积金宣传——突出住房公积金宣传重点,创新住房公积金宣传方式;(四)提高住房公积金服务质量与效能——精简业务办理程序,改革住房公积金贷款模式,转变业务委托管理模式,加强行政服务效能建设,加快住房公积金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本文对东莞市住房公积金扩面工作的探讨,旨在为完善当前的扩面工作提供建议,特别是在政策、执法、宣传、业务等存在不足的地方能够得到改正提升,从而提升东莞市住房公积金扩面工作的工作实效,真正发挥住房公积金作为国家政策性个人住房贷款的优势,为推进东莞市转型升级、建设幸福东莞发挥积极作用。

二、建立住房公积金 相关问题释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建立住房公积金 相关问题释疑(论文提纲范文)

(1)智慧公积金基层服务平台探索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一、住房公积金管理服务现状
    (一)对营业网点的依赖性强,服务成本较高
    (二)与职工沟通方式单一,服务质态不佳
    (三)宣传执法力度不够,乡镇企业建制意愿不强
二、“智慧公积金”建设的必要性
    (一)职工时间“碎片化”,期待7×24小时“贴身客服”
    (二)“互联网+政务”趋势,要求公积金创新基层服务方式
    (三)制度扩面难度加大,扩面对象不断向基层延伸
三、“智慧公积金”项目建设的意义
四、“智慧公积金”建设的主要功能
    (一)信息发布
    (二)动态展示
    (三)视频客服
    (四)业务办理
    (五)智能建议
    (六)触屏操作
    (七)互动体验
    (八)人员培训

(2)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税收营商环境优化研究 ——基于广州市税收营商环境测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文献综述
        1.3.2 境外文献综述
        1.3.3 简要评价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
        2.1.1 营商环境
        2.1.2 税收营商环境
        2.1.3 世界银行“纳税”指标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管理理论
        2.2.2 治理理论
第三章 广州市税收营商环境现状分析
    3.1 我国税收营商环境全球排名情况
    3.2 广州对标《营商环境报告》“纳税”指标的分项评估
        3.2.1 纳税次数
        3.2.2 纳税时间
        3.2.3 总税收和缴费率
        3.2.4 报税后流程指数
第四章 广州市税收营商环境存在问题的调查分析
    4.1 调查方法
    4.2 调查问卷的内容设计
    4.3 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4.3.1 确定调查样本
        4.3.2 实施问卷调查
    4.4 调查问卷结果的统计与分析
        4.4.1 受访者基本情况的描述性统计
        4.4.2 日常税务申报耗时情况的描述性统计
        4.4.3 企业对税收营商环境满意度的描述性分析
        4.4.4 企业对改进税收营商环境的意见建议
第五章 广州市税收营商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5.1 广州市税收营商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5.1.1 税费负担依然较高
        5.1.2 纳税服务质效有待提升
        5.1.3 社会化服务作用体现不充分
        5.1.4 大数据应用成效不明显
        5.1.5 纳税信用体系建设相对滞后
    5.2 广州市税收营商环境建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2.1 税制结构与税负结构不合理
        5.2.2 纳税人需求管理机制不健全
        5.2.3 税收法治进程相对较慢
        5.2.4 政府部门职能转变不到位
        5.2.5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滞后
第六章 广州市优化税收营商环境的对策建议
    6.1 深化税制改革,保障减税降费落地
        6.1.1 深度推进减税降费措施
        6.1.2 实施简单税制提升税收环境舒适度
        6.1.3 优化税负结构,规范社保管理
    6.2 规范税收优惠和激励政策,降低企业制度成本
        6.2.1 加强税收营商环境法制化治理
        6.2.2 积极争取新政试点
        6.2.3 出台积极有效的产业激励政策
    6.3 以大数据和信息技术为支持,推进纳税服务现代化
        6.3.1 推进征管流程现代化
        6.3.2 推进纳税服务智能化
        6.3.3 推进协同共治一体化
    6.4 完善税务信用激励和信用惩戒环境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广州市税收营商环境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国防部例行记者会问答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相关内容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方法
        1.1.3 研究范围
        1.1.4 语料来源
        1.1.5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 研究综述
        1.2.1 国防部例行记者会研究
        1.2.2 语用策略研究
        1.2.3 问答策略的研究
        1.2.4 以往研究成就及不足
第二章 国防部例行记者会记者提问策略
    2.1 记者提问的类型
        2.1.1 按形式分
        2.1.2 按语义分
        2.1.3 不同形式、语义类型问句的对应情况
    2.2 记者提问策略
        2.2.1 直接提问
        2.2.2 铺垫提问
        2.2.3 叠加提问
        2.2.4 来源提问
        2.2.5 他者提问
        2.2.6 不同语义类型的提问和提问策略的对应情况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防部例行记者会发言人回答策略
    3.1 发言人回答情况概述
        3.1.1 不同形式提问的回答情况
        3.1.2 不同语义类型的提问的回答情况
        3.1.3 不同语义类型下不同形式提问的回答情况
    3.2 针对事务类提问的回答策略
        3.2.1 答疑策略
        3.2.2 回避策略
        3.2.3 小结
    3.3 针对求证类提问的回答策略
        3.3.1 答疑策略
        3.3.2 回避策略
        3.3.3 小结
    3.4 针对观点态度提问的回答策略
        3.4.1 答疑策略
        3.4.2 回避策略
        3.4.3 小结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语
    4.1 全文内容总结
    4.2 本文局限及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4)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的目的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保障性住房
        1.2.2 保障性住房制度
        1.2.3 我国保障性住房的主要类型
    1.3 研究综述
        1.3.1 国内相关研究
        1.3.2 国外相关研究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之处
第2章 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理论基础及国外相关经验
    2.1 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
        2.1.1 马克思的人的需要理论
        2.1.2 恩格斯的住宅思想
        2.1.3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需要理论和住宅思想为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提供了理论指导
    2.2 国外经验
        2.2.1 西方国家住房保障的几种主要模式
        2.2.2 西方国家住房保障制度模式对我国的启示
第3章 我国建立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历程回顾
    3.1 发展历程
        3.1.1 福利房制度的改革试点阶段
        3.1.2 福利房制度改革的实施阶段
        3.1.3 福利房制度市场化的改革阶段
        3.1.4 保障性住房制度安排阶段
        3.1.5 保障性住房多元化制度阶段
    3.2 主要成就
        3.2.1 保障性住房对象不断扩大
        3.2.2 保障性住房投入力度不断加大
        3.2.3 保障性住房建设规模不断扩展
        3.2.4 保障性住房类型不断丰富
第4章 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存在的问题
        4.1.1 保障形式:保障层次少,保障比例低
        4.1.2 保障标准:供给结构不合理,设计标准不规范
        4.1.3 保障对象:保障对象不确定,进出机制不完善
        4.1.4 管理体制:中央与地方职责不清,监管与制衡机制不完善
        4.1.5 保障手段:制度不匹配,措施不得力
    4.2 原因分析
        4.2.1 管理理念层面:执政理念的错位
        4.2.2 思想认识层面:对“居者有其屋”的误解
        4.2.3 制度运行层面:有效监管缺失
        4.2.4 政府和市场关系层面:政府主导与市场调节失衡
第5章 改革和完善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5.1 以正确的执政理念指导制度构建
        5.1.1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5.1.2 牢固树立公平、正义、和谐的发展理念
    5.2 优化保障性住房制度的顶层设计
        5.2.1 科学分工,明确政府责任
        5.2.2 转变方式,实现购房式到租房式的转变
        5.2.3 建立专门机构,保障制度施行
    5.3 构建科学严格的保障性住房制度的形成机制
        5.3.1 构建保障性住房制度的选择机制
        5.3.2 构建保障性住房制度的评估和反馈机制
        5.3.3 构建保障性住房制度的调整机制
    5.4 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实行多元化保障
        5.4.1 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实现立法保障
        5.4.2 创新土地供应模式,加强资源保障
        5.4.3 丰富保障性住房类型,强化实物保障
        5.4.4 拓宽融资渠道,实现资本保障
    5.5 建立科学合理的保障性住房分配制度,确保分配公正公平
        5.5.1 建立保障性住房的分层准入机制
        5.5.2 建立完善的信用制度
        5.5.3 建立健全公开透明的信息披露机制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5)中国住房租赁制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
    二、研究的意义
    三、研究现状与研究趋势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
第一章 中国住房租赁制度存在的问题及改革任务
    第一节 中国住房租赁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住房租赁制度长期处于从属性地位
        二、住房租赁市场的二元制格局明显
        三、出租人在租赁关系中占明显的优势地位
    第二节 中国住房租赁制度的改革任务
        一、构建“租购并举”的住房体制
        二、构建社会化的住房租赁市场
        三、构建承租人优位的法律制度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两种住房租赁制度模式的发展经验与启示
    第一节 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发展经验
        一、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理论基础
        二、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形成历程
        三、盎格鲁-撒克逊模式的制度特色
    第二节 日耳曼模式的发展经验
        一、日耳曼模式的理论基础
        二、日耳曼模式的形成历程
        三、日耳曼模式的制度特色
    第三节 两种模式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一、格鲁-撒克逊模式的优势与缺陷
        二、日耳曼模式的优势与缺陷
        三、两种模式发展的新趋势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构建社会化的住房租赁市场
    第一节 建立一元制的住房租赁市场
        一、打破两个租赁市场间的制度隔阂
        二、推行货币化的住房保障制度形式
    第二节 丰富租赁住房的房源供给渠道
        一、房地产企业库存房
        二、城镇家庭私有住房
        三、社会存量商用房产
        四、农村集体土地租赁住房
        五、政府持有的经济适用房
    第三节 调动各界力量参与住房租赁市场建设
        一、推动住房中介机构转型发展模式
        二、活跃住房租赁资本市场
        三、推进不动产证券化建设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建立承租人优位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建立承租人优位的法律制度体系的意义
        一、对中国物上权利体系发展的理论意义
        二、对转型期中国社会治理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承租人优位的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
        一、区别居住性租赁与经营性租赁
        二、区别家计居住与非家计居住
    第三节 确认住房租赁权以准物权性质
        一、确认住房租赁权以准物权性质
        二、赋予住房租赁登记以准物权行为效力
    第四节 限制出租人的合同解除权
        一、限制出租人的法定解除权
        二、限制出租人的任意解除权
        三、限制出租人的约定解除权
    第五节 强化承租人的优先购买权
        一、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嬗变历程
        二、对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再认识
        三、强化承租人优先购买权的建议
    第六节 增设出租人法定容忍义务
        一、对出租人容忍义务的评述
        二、出租人容忍义务的制度设计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完善住房租赁相关配套制度
    第一节 建立社会管控制度
        一、建立针对租金价格的市场管控制度
        二、建立针对转租现象的行为管控制度
    第二节 完善市场管理制度
        一、强化住房租赁登记制度
        二、建立住房租赁征信制度
        三、构建住房租赁交易平台
    第三节 改革社会管理制度
        一、户籍制度配套改革
        二、公积金制度配套改革
    本章小结
结语:结论、创新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IV-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

(6)搭建更贴心高效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服务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一、集中宣讲业务政策
二、协同推进一站式服务
三、打造高效服务新常态

(7)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生存状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同情与追思——幼儿园转型中民办教师的特殊处境
        二、肯定与呐喊——幼儿教师主体地位不容小觑
        三、兴趣与叩问——为改善幼儿园转型中教师问题尽何努力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一、国内相关研究
        二、国外相关研究
        三、可供借鉴的理论
        四、思考与启示
    第四节 核心概念与研究范围
        一、核心概念
        二、研究范围
    第五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过程
第二章 清浅式的波动与调适:教师生存扫描
    第一节 教师基本信息
    第二节 普惠整体影响:教师生存四维度对比分析
        一、共通性:工作环境和专业支持影响显着
        二、差异性:城市间教师生存状态各维度影响略有不同
    第三节 工作环境略有改善
        一、物质环境增添吸引力
        二、组织环境趋向规范化
    第四节 专业支持略有增强
    第五节 人际关系微有拓展
        一、亲师关系增强凝聚倾向
        二、师师关系走出一园之“墙”
    第六节 薪酬福利待遇基本未变
        一、平均月薪偏低
        二、“五险一金”保障一般
        三、薪酬福利待遇虽略有提高,但整体基本未变
    小结
第三章 渐进式的嵌入与渗透:教师生存透视
    第一节 环境的微调与重构
        一、显在的改变
        二、隐性的调整
        三、旧有的复制
    第二节 资本的扩充与维持
        一、文化资本扩充——专业发展空间大、前景良好
        二、社会资本延展——人际关系朝良好发展
        三、经济资本维持——薪酬福利待遇稳定
    第三节 身份的认同与模糊
        一、身份认同
        二、身份模糊
    小结
第四章 哑声式的诉求与愿景:教师生存图景
    第一节 利益攸关的期待
        一、基本的需要:付出与回报成正比
        二、发展的需要:专业支持针对性增强
        三、情感的需要:偏见减少、尊重加强
    第二节 幼教工作感悟与憧憬
        一、从教之路:来自教师的告白
        二、理想的乌托邦:憧憬蓝图
第五章 讨论与反思
    一、教师生存改善之策
    二、研究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目录
附件1
附件2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8)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管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选题背景
    研究意义
    有关概念的界定和研究范围
    研究的框架与方法
    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1章 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管控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1.1 国内文献综述
        1.1.1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界定
        1.1.2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分类
        1.1.3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成因
        1.1.4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预警系统
        1.1.5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对策
        1.1.6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控制度
    1.2 国外文献综述
        1.2.1 关于地方政府举债融资
        1.2.2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用途
        1.2.3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
        1.2.4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成因
        1.2.5 关于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
    1.3 对上述研究成果的简要评价
第2章 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管控机制研究理论基础
    2.1 公共财政理论
        2.1.1 公共物品理论
        2.1.2 财政分权理论
        2.1.3 公债理论
    2.2 金融市场理论
        2.2.1 现代资产组合理论
        2.2.2 分散风险理论
    2.3 公共管理理论
        2.3.1 激励相容理论
        2.3.2 新公共服务理论
        2.3.3 现代城市公共管理理论
第3章 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实证分析
    3.1 地级市政府债务的具体情况
        3.1.1 种类
        3.1.2 规模和结构
    3.2 地级市政府债务成因
        3.2.1 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资金的需求强烈
        3.2.2 政府财权与事权不匹配
        3.2.3 财政投融资体制不完善
        3.2.4 政府债务权责划分不清晰
        3.2.5 干部考核和问责机制不完善
    3.3 地级市政府债务的主要风险
        3.3.1 流动性风险
        3.3.2 系统性风险
        3.3.3 道德风险
        3.3.4 信用风险
        3.3.5 隐性债务风险
    3.4 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传导路径
        3.4.1 纵向传导
        3.4.2 横向传导
    3.5 对当前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的基本判断
        3.5.1 理性看待债务问题
        3.5.2 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3.5.3 债务危机爆发的诱导因素
    3.6 地级市政府存在较大的债务风险——以N地级市为例
        3.6.1N地级市本级财政收支的基本情况
        3.6.2 债务风险形势较为严峻
        3.6.3 从刚性支出占比看偿债能力
        3.6.4 从债务经济弹性系数看承债能力
第4章 国外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控经验与启示
    4.1 国外经验
        4.1.1 美国纽约州纽约市经验
        4.1.2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橙县经验
        4.1.3 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经验
        4.1.4 日本北海道夕张市经验
        4.1.5 澳大利亚昆士兰州凯恩斯市经验
    4.2 经验总结
        4.2.1 管控模式比较
        4.2.2 实行规则管控
        4.2.3 加强行政管控
        4.2.4 发挥市场机制的约束功能
    4.3 重要启示
        4.3.1 为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管控作出制度安排
        4.3.2 从供需角度管控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
        4.3.3 发挥市场机制管控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的作用
        4.3.4 提高地级市政府债务信息透明度
        4.3.5 运用综合手段严控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
        4.3.6 强化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管控的问责追责
第5章 地级市政府存量债务风险管控机制
    5.1 构建闭环的存量债务风险管控整体框架
        5.1.1 科学划分存量债务风险管控阶段
        5.1.2 科学构建闭环的存量债务风险管控框架
    5.2 构建科学有效的风险筛查和预警系统
        5.2.1 科学设计风险筛查和预警机制流程
        5.2.2 建立风险筛查和预警指标体系
        5.2.3 D省级行政区16个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情况
        5.2.4 创新预警区间设定方式
        5.2.5 充分运用风险筛查和预警结果
    5.3 化解地级市政府存量债务风险的近期对策
        5.3.1 启动红色预警状态下预算全方位调整机制
        5.3.2 强化政府债务预算管理
        5.3.3 挖掘财政增收偿债和节支减压的潜力
        5.3.4 借助多种平台激活政府资产偿债功能
        5.3.5 运用PPP模式改造债务存量项目
        5.3.6 充分发挥政策性金融对政府债券融资的替代效应
        5.3.7 防范新型的地级市政府隐性债务风险
    5.4 化解地级市政府存量债务风险的中长期对策
        5.4.1 创设地级市政府债权转让的“五板”市场
        5.4.2 激活住房公积金化解政府存量债务功能
        5.4.3 构建政府债务风险管控的权责划分机制
        5.4.4 理顺地方政府债券市场化定价机制
        5.4.5 创新PPP项目资产证券化路径
        5.4.6 创新设立地级市政府信用增级制度
        5.4.7 创新性完善和应用政府会计制度
第6章 地级市政府增量债务风险管控机制
    6.1 通过风险筛查和预警系统进行初步筛查
        6.1.1 筛查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状况
        6.1.2 初步筛查结果
    6.2 创新设立衡量偿债能力的指标系数
        6.2.1 创新设立一般公共预算财政刚性支出比例系数
        6.2.2 创新设立政府性基金预算财力系数
        6.2.3 创新设立可偿债财力系数
        6.2.4 创新设立可偿债资产系数
    6.3 建立新增债务限额的确定机制
        6.3.1 创设衡量政府综合偿债能力的偿债综合系数
        6.3.2 从“供给”方面确定新增债务限额
        6.3.3 从“需求”方面确定新增债务限额
        6.3.4 综合确定最终的新增债务限额
    6.4 建立存量和增量债务风险管控衔接机制
        6.4.1 筛查新增债务限额状态下的债务风险情况
        6.4.2 建立实时的政府债务风险监控机制
    6.5 开展地级市政府自主发债试点
        6.5.1 地级市政府自主发债势在必行
        6.5.2 地级市政府自主发债现实可行
        6.5.3 地级市政府自主发债的制度设计
    6.6 加强政府增量债务资金“全生命周期”监管
        6.6.1 强化政府债务资金预决算审查
        6.6.2 建立新增债务资金与项目相匹配的长效机制
        6.6.3 完善政府债务资金绩效评价机制
        6.6.4 开展政府债务资金绩效审计
        6.6.5 人大发挥立法和监督职能
第7章 地级市政府存量、增量债务风险管控的其他机制
    7.1 政府债务管理机制
        7.1.1 加强政府债务风险管控的软硬件建设
        7.1.2 省市政府协同预警债务风险
        7.1.3 完善政府债务信息披露内容
        7.1.4 建立政府债务风险化解激励机制
        7.1.5 建立政府债务资金追偿机制
        7.1.6 完善政府债务管理的问责机制
    7.2 市场约束机制
        7.2.1 建立双向信用评级机制
        7.2.2 拓宽地方政府债券的投资者范围
    7.3 立法规范机制
        7.3.1 从中央层面立法规范地级市政府债务管理
        7.3.2 从省级层面立法规范地级市政府债务管理
    7.4 多元监督机制
        7.4.1 发挥省市两级人大监督的合力
        7.4.2 发挥省市两级财政部门监督作用
        7.4.3 发挥省市两级审计部门监督作用
        7.4.4 发挥债权人(投资者)监督主体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9)积极探索非公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一、宣传引领, 解“思想顾虑”认识之惑
    (一) 突出宣传的针对性
    (二) 探索宣传的创新性
二、部门合力, 破“单兵独战”推进之困
    (一) 强化政策保障
    (二) 建立“双联”工作机制
三、政策激励, 强“惠民便民”落实之力
    (一) 适当放宽提取条件
    (二) 支持职工刚性需求
四、多措并举, 创“非公建制”实施之效
    (一) 摸清底数
    (二) 制度推进
    (三) 分步实施
    (四) 行政执法

(10)东莞市住房公积金扩面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1. 理论意义
        2. 实践意义
    (三) 国内外文献综述
        1. 国外研究综述
        2. 国内研究综述
    (四) 研究内容和方法
        1. 研究内容
        2. 研究方法
    (五) 创新点
一、住房公积金扩面工作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 住房公积金扩面工作概念界定
        1. 住房公积金
        2. 住房公积金覆盖面
    (二) 理论基础
        1. 社会保障理论
        2. 新公共服务理论
二、东莞市住房公积金扩面工作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一) 东莞市住房公积金扩面工作的现状
    (二) 东莞市住房公积金扩面工作存在的问题
        1. 缴纳人数少,扩面工作很难开展
        2. 劳资纠纷普遍,追讨现象严重
        3. 职工对公积金认知度低,维权意识淡薄
        4. 归集业务不便民,服务质量不高
        5. 住房公积金扩面工作不均衡
三、东莞市住房公积金扩面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政府对扩面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1. 主观原因
        2. 客观原因
    (二) 行政执法力度不强
    (三) 非公有制企业违法欠缴严重
    (四) 住房公积金业务系统落后
四、完善东莞市住房公积金扩面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 加强住房公积金制度扩面
        1. 加强东莞市住房公积金法制建设
        2. 突破重点企业树立扩面典型
        3. 增强扩面灵活性和循序渐进式原则
    (二) 加大督促缴存和行政执法力度
        1. 启动行政处罚机制
        2. 加强行政执法催缴
        3. 妥善处理群体性追缴案件
    (三) 有针对性地开展住房公积金宣传
        1. 突出住房公积金宣传重点
        2. 创新住房公积金宣传方式
    (四) 提高住房公积金服务质量与效能
        1. 精简业务办理程序
        2. 改革住房公积金贷款模式
        3. 转变业务委托管理模式
        4. 加强行政服务效能建设
        5. 加快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五) 提高政府对住房公积金扩面工作的重视程度
        1. 加强各个部门之间的协作,形成扩面工作的合力
        2. 加强住房公积金管理的组织领导,确保扩面工作成效
结论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建立住房公积金 相关问题释疑(论文参考文献)

  • [1]智慧公积金基层服务平台探索与创新[J]. 朱银龙. 上海房地, 2020(11)
  • [2]新旧动能转换背景下税收营商环境优化研究 ——基于广州市税收营商环境测度[D]. 张笑.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3]国防部例行记者会问答策略研究[D]. 付李琦.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4]我国保障性住房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 胡懿. 南昌大学, 2018(12)
  • [5]中国住房租赁制度改革研究[D]. 易磬培. 华南理工大学, 2018(12)
  • [6]搭建更贴心高效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服务平台[J]. 商务部机关服务局. 中国机关后勤, 2017(04)
  • [7]普惠性民办幼儿园教师生存状态研究[D]. 林榕.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8]地级市政府债务风险管控机制研究[D]. 苏超. 中央财经大学, 2016(12)
  • [9]积极探索非公企业建立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途径[J]. 湖南省长沙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城乡建设, 2015(03)
  • [10]东莞市住房公积金扩面工作研究[D]. 叶明芬. 广西师范大学, 2014(05)

标签:;  ;  ;  ;  ;  

关于设立住房公积金的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