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联合大学“学者风采”

西安联合大学“学者风采”

一、西安联合大学“学人风采”(论文文献综述)

赵连杰[1](2020)在《蒋大椿与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文中认为改革开放后,伴随着解放思想的时代大潮,史学理论在新时期大放异彩,与此同时,它和唯物史观的关系得到澄清,此疆彼界分外清晰,由此步入真正的学理建构层面。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新时期的建设日进日新,先是以破除现代迷信为职志,继则以吸纳西方理论为动力,最终在植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批判性继承传统史学理论精髓、吸收外来理论有益思想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日益完善。探究学人的学术生涯,需要兼顾时代的发展大势,唯有如此,才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其学术发展脉络。蒋大椿主要成长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虽是和平时期,但在问学的青年时代,却遭逢一浪高过一浪的政治运动,这对他世界观的形成和学术道路的选择影响深刻。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他与黎澍情同父子般的师生关系,对于蒋大椿的学术成长和人生选择意义重大,在很大程度上形塑了蒋大椿的学术道路。作为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史学家,蒋大椿是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见证者,他对这一学科的建设多有贡献。在唯物史观研究方面,他提出实践动力论和历史创造者三层次理论。在历史创造者问题的讨论中走在史学界的前列,也为解决相关问题提供了一个思路。从1980年代开始,蒋大椿始终沿循着“还原与重构”、“回归与超越”的思路,不断对唯物史观进行深入地发掘、解读,在新世纪创造性地建构起“唯物辩证的以实践为基础的系统史观”理论,为史学界所独有。在史学方法体系建设方面,蒋大椿主要运用历史主义来纠正阶级分析方法的偏颇,契合了时代呼唤学术自由的步伐。另一方面,他通过发掘、再现了马克思、恩格斯经典作家着作中的研究方法,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蒋大椿对史论关系的重新整合,大致回答了学界对这一问题的争执,使人有涣然冰释之感。在史学理论学科建设方面,蒋大椿创建了史学理论研究室、编纂了史学理论工具书,史学理论研究室参与创办《史学理论研究》、组织全国史学理论研讨会,为史学理论学科的建设贡献良多。蒋大椿所主持编纂的多种工具书,在史学理论领域具有独一无二的学术价值。这些学术实践活动在搭建平台、培养人才、提供资源、组织力量的同时,还极大地促进了史学理论学科的发展与进步。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是在改革开放大潮中发展起来的,经过四十多年的成长,对这一学科建设的利弊得失,需要进行及时地回顾与总结,从而不断摆正它的发展途程。蒋大椿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研究及其实践无疑为此提供了一个契机。因此,通过对蒋大椿的研究,或许可以探寻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学科的未来走向。

平伟[2](2019)在《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与传承中积淀的精髓,是高校资源信息化建设的基石,是高校文化绵延赓续的重要载体,理应成为新时代高校的有力代言人。信息化技术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基本生产要素正深刻改变着传统管理方式与管理效率,以信息化技术作为载体与支撑的管理信息化建设已然成为一种发展趋势。而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作为高等教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不可复制的宝贵信息资源,相比于管理学的其他领域,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问题是一个涉及多种学科交叉融合的崭新课题,其不仅涉及到档案资源数字化技术的应用,还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密切相关。中国近现代社会转型、教育变革,许多高校在历史发展上大都变迁频繁,面临着校史追溯复杂,早期档案资源散失等尴尬境遇;随着1999年国家政策的实施——高等院校扩招,不少高校相继开拓新校园,亦或是立足老校园就地扩建、改造,不少历史文化悠久、特色鲜明、人文积淀深厚的老校园、老建筑,正逐渐失去其继续传承与发展的土壤,而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越来越多地遭遇管理体制缺位、信息化建设缺少等方面的桎梏。在此背景下,加快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研究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本文基于高校档案馆藏、高校文物、历史建筑等信息资源研究之上,适时完善“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概念,并明晰其外延与内涵。首先,追本溯源,依托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沿革史,探讨国内外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的认知与实践演进过程,从中找寻与之关联的保护思想与行动之鉴;其次,将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研究对象一分为三:可移动高校教育遗产资源、不可移动高校教育遗产资源、无形高校教育遗产资源,进而分析其所蕴含的价值与特征、体系分类及资源评选原则;再次,论述高校教育遗产资源普查与筛选原则,制定不同载体遗产资源信息化规范,以挖掘资源、即时拍摄、口述访谈、宣传征集、补充采集五条主线为一体开展遗产资源采集工作,对其资源进行编目,以期达到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的系统研究。基于上述理论研究,笔者以高校名人档案资源建设作为应用案例,针对高校名人档案资源建设的采集、鉴定、整理等全过程模型展开论述,验证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构建的可操作性,并以山东科技大学宋振骐院士档案资源采集实例为现实依据,为高校名人档案资源建设工作提供参照作用;进而提出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模型,期望实现实体与信息传承和保护的有机统一;依照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价值特性,倡导政府、高校等相关保护主体实施切实可行的保护与应用技术。

郑鹏飞[3](2018)在《七月派与延安文艺关联研究》文中指出七月派是左翼文学在抗战时期国统区的发展和延续,它与延安文艺的关联是一个展示国统区进步文学与解放区文学、左翼文学与延安文艺复杂互动的“文化橱窗”,事关20世纪中国文学史、思想史和知识分子精神史等重大问题,探讨七月派与延安文艺的关联问题能够推进上述课题的研究。绪论对七月派与延安文艺的关联问题作一学术梳理并提出研究思路。本文论题处于七月派和延安文艺两大研究论域的交叉地带,这个“结合部”的问题以往被关注不多,部分涉及于此的相关论着存在“论”多“史”少和以“论”代“史”等现象。基于此,本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七月派与延安文艺的关联问题。第一章考察七月派作家的延安行迹。本章以列表方式展示去了(过)延安的七月派作家进、出该地的时间,并介绍部分作家的创作详情;同时以个案分析方式考证了聂绀弩、萧军、阿垅、艾青等人的延安行迹。聂绀弩短居延安后写出赞颂革命新气象的文章,却被延安批评界部分人抱怨,显示了国统区左翼文风并不合乎根据地文艺规范。阿垅同样曾短居延安并作诗赞颂,但他在私人书信中描述了自己“溶解于光明”等更丰富的延安体验。艾青1938年有两次机会可去延安但都放弃,1941年则为了更好的创作环境和婚姻稳定而北上。第二章探讨艾青、鲁藜、贺敬之等七月派作家到延安后的创作转型。艾青的创作理念曾与胡风同声相契,但到延安后发生了转向,作家鲁煤见证了他的这一变化过程;“两个艾青”论提供了理解他创作变奏的思路。鲁藜到延安后在“失落”中自省,以“工作”缓解“灵魂的渴”,最终在革命熔炉中实现了“自我克服”。他在创作上经历了“清吟”“行吟”和“苦吟”的“变奏三部曲”。贺敬之初出茅庐的诗歌颇受胡风赏识,到延安后却用旧形式和民间手法表现根据地新生活;他1950年的“感情溶化”论显示其文艺观的七月派“胎记”。三位作家原本在创作上不同程度地受胡风文艺理论的影响,到延安后大都从心态和创作上经历调整和转型的过程。第三章分析刊物《七月》与延安文化界中、上层人物的密切联系。胡风及《七月》与延安领导人有密切的互动关系。《七月》曾刊发毛泽东的通讯特写和他评价鲁迅的演讲文章;毛泽东读了该刊的文艺座谈会记录很“很欢喜”,并结合延安文艺发展现状对该刊上“伟大作品”论争文章有回应。周恩来对七月派刊物多有庇护、指导,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国统区文化宣传工作的重视。《七月》对武汉《战地》创办有重要影响,并与之竞争合作关系;《战地》与《七月》“双龙戏珠”的局面还体现了资本的意志。其中也折射了胡风、丁玲、周扬三人的微妙关系,《战地》的停刊引发了丁玲、周扬之间矛盾冲突,丁玲经历停刊“风波”后对延安部分文化人很失望,建议胡风慎重考虑北上,后者最终未去延安。此事余波延及数十年后。第四章聚焦七月派批评家对延安作家创作的观照。胡风、阿垅和石怀池三人对延安文艺创作的批评方式各有不同:胡风的批评倾向体现在对稿件的“取”与“舍”上,他不发表田间、侯唯动去延安后的诗歌的态度显示他与二人文艺观念渐行渐远,折射了七月派文艺观与延安文艺存在着重大分歧。阿垅以“南”“北”互参的角度评论鲁藜、天蓝的诗歌,语言军事化、工业化色彩浓郁;而批评歌剧《白毛女》则聚焦于人民大众的“等待”这个冷僻问题。1940年代年轻的批评家石怀池搬用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理论对严文井《一个人的烦恼》中的自然主义倾向进行了大胆坦率的批判。第五章探讨七月派灵魂人物胡风与延安文化界的关联。胡风与延安有“不去而’在’”的微妙关系,“不去”行为背后是他对延安的政治、文化环境的本能性排斥,这也预示他若干年后的悲剧性命运;“在”则是一种精神符号的存在,是“’鲁迅’在延安”命题的衍生形式。胡风文艺思想与《讲话》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文艺与政治”“知识分子与工农兵群众”“文艺创作过程”和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认知和评价等方面。余论提出了七月派与延安文艺关联研究中有待深入探讨的现象和问题。

梁瑜霞[4](2017)在《唐代文学研究的又一硕果——写在《王维诗歌艺术论》出版后》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西安文理学院人文学院教授、西安文学研究会创会会长、中国王维研究会创会会长师长泰(1938—2016)先生,一生致力于唐代文学的教学和研究,先后出版《古代诗词名句探胜》《唐诗艺术技巧》《唐人律诗精品评赏》《白居易诗选评》《历代诗人咏兴庆宫诗选注》等着作。《王维诗歌艺术论》是师长泰先生唐代文学研究的又一新着,该书是师先生关于王维研究的集成之作,体现了四个特点:一是重视文本细读的基本功夫;二是重视诗艺诗法的探赜抉微;三是重视文献和田野调查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四是该书具有王维研究学术史的价值和意义,也奠定了先生在王维研究学术史上的崇高地位。

仲圆[5](2015)在《新建本科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研究》文中提出新建本科地方高校学报是新建本科地方高校的学术窗口,建设好新建本科地方高校学报,是宣传学校、提升教学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竞争激烈的学报界,要摆脱"千刊一面"的普通局面,办出学报自己的特色。以《唐都学刊》为例,从《唐都学刊》的栏目设置上,讨论新建本科地方高校学报栏目的特色与创新,为新建本科地方高校学报下一步的发展提供借鉴。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6](2012)在《西安文理学院·学人风采》文中研究指明陈正奇教授陈正奇(1955-),男,西安灞桥人,历史学教授,现为西安文理学院长安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兼任陕西省高校学报研究会副理事长、西安古都学会副会长。1975-1977年在西安郊区新合公社农科站工作,期间1975年5月至1976年5月在西安郊区五七大学农作物栽培系学习,1976年10月至1977年4月赴海南岛做玉米自交系的提纯复壮工作。1977年12月考入陕西师范大学历史系,1982年1月毕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82年1月至1987年4月在西安黄河子校任历史教师、历史地理教研组组长,1987年4月调入西安教育学院从事历史教

陈愉庆[7](2009)在《多少往事烟雨中(之一)——我的父亲陈占祥》文中提出当年,《梁陈方案》就新中国北京城建规划率性直言,导致陈先生的政治生命与古都同葬于废墟;梁先生虽幸免于难,亦"遍体鳞伤",自身难保。作者身为陈先生爱女,回首往事,如云如烟……

本刊编辑部[8](2004)在《西安文理学院学人风采》文中指出

本刊编辑部[9](2003)在《西安联合大学学人风采》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本刊编辑部[10](2003)在《西安联合大学学人风采——胡北平教授》文中认为

二、西安联合大学“学人风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安联合大学“学人风采”(论文提纲范文)

(1)蒋大椿与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时代、史学与蒋大椿
    第一节 蒋大椿的生平经历
    第二节 与黎澍的师生情谊
第二章 蒋大椿的唯物史观研究
    第一节 破坏与建设并重: 反思流行的唯物史观
    第二节 从回归到超越: 重构唯物史观之路
第三章 蒋大椿重塑马克思主义史学方法体系的尝试
    第一节 走出阶级斗争论: 历史主义的再次张扬
    第二节 回应系统论: 重新发掘史学方法
    第三节 整合与重塑: 史论关系再平衡
第四章 蒋大椿构建史学理论学科的努力
    第一节 创建史学理论研究室
    第二节 编纂史学理论工具书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相关概念界定
    1.3 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演进脉络
    2.1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沿革及文化遗产形成简述
    2.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认知与实践演变
    2.3 本章小结
3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理论概述
    3.1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研究对象
    3.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体系分类
    3.3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价值及特征
    3.4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评选原则
    3.5 本章小结
4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普查与筛选
    4.1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普查工作原则
    4.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普查工作机制
    4.3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实施
    4.4 本章小结
5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数字化规范
    5.1 文化遗产数字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5.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数字化设计原则
    5.3 不同载体类型数字化工作规范
    5.4 本章小结
6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采集与整理编目
    6.1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采集途径
    6.2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整理与编目
    6.3 馆藏档案资源数字化采集实例
    6.4 本章小结
7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建设实例——以高校名人档案为例
    7.1 高校名人档案制度建设
    7.2 高校名人档案建档标准
    7.3 高校名人档案资源采集
    7.4 高校名人档案资源鉴定
    7.5 高校名人档案资源整理
    7.6 本章小结
8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
    8.1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模块设计
    8.2 相关技术实施方案
    8.3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资源数据库建设
    8.4 本章小结
9 高校教育文化遗产保护与应用
    9.1 健全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法律规范
    9.2 积极引入国外文化遗产登录制度
    9.3 引导高校教育文化遗产活化利用
    9.4 提升高校教育文化遗产宣传水平
    9.5 本章小结
10 结语
    10.1 论文总结
    10.2 论文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致谢
学位论文数据集

(3)七月派与延安文艺关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思路
第一章 七月派作家延安行迹研究
    第一节 七月派作家延安行迹概况
    第二节 七月派作家延安行之个案考辨
        一、聂绀弩与延安的史实分析
        二、两次进出延安的萧军
        三、“溶解于光明”:阿垅延安之行及创作分析
        四、艾青:犹豫再三的延安之行
    第三节 七月派作家去延安的原因分析
第二章 七月派作家创作与延安文艺
    第一节 艾青:游走于七月派与延安文艺之间
        一、艾青和胡风的精神契合
        二、艾青到延安后文艺观发生改变
        三、艾青创作转变的复杂性、曲折性透视
    第二节 鲁藜在延安:在革命熔炉中自我克服
        一、从“左联”到延安:鲁藜多维精神面影透视
        二、鲁藜根据地阶段的创作分析
    第三节 贺敬之:带着七月派“胎记”的时代歌者
第三章 七月派刊物与延安文化界
    第一节 《七月》与延安政治人物之间的文化互动关系
        一、毛泽东与《七月》
        二、周恩来等党内领导人与《七月》
    第二节 《七月》与《战地》的创办与停刊——兼论抗战初期胡风、周扬、丁玲之间的关系
        一、《战地》的创办与胡风及《七月》的互动关系
        二、《战地》的停刊风波及其余波
第四章 七月派批评与延安文艺
    第一节 胡风:从编辑意识出发的文艺批评
        一、胡风眼中的田间:“没有完成的”且渐行渐远的诗人
        二、胡风与侯唯动:《斗争就有胜利》之后的“歧路”
    第二节 阿垅:“南”“北”互参视野中的批评
        一、阿垅诗学批评特征
        二、阿垅对延安文艺创作的批评
        三、阿垅批评延安文艺作品的话语特点
    第三节 石怀池:以胡风理论解读延安作品
        一、严文井作品及相关评论概况
        二、对《一个人的烦恼》自然主义倾向的审视
第五章 七月派核心人物(胡风)与延安文艺
    第一节 不去而“在”:胡风与延安关系考论
        一、胡风多次放弃去延安的机会
        二、不去而“在”:胡风在延安的精神性现身
    第二节 胡风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一、文艺与政治的关系问题
        二、关于知识分子与工农兵群众的关系问题
        三、关于文艺创作过程的问题
        四、关于“五四”新文学传统的精神资源问题
余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唐代文学研究的又一硕果——写在《王维诗歌艺术论》出版后(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文本为中心的精妙解读
二、重诗艺诗法的探赜抉微
三、重视文献和田野调查相结合
四、王维研究的学术史意义

(5)新建本科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栏目设置现状
    1.1 依托地域文化而设
    1.2 依托优势学科而设
    1.3 依托文化名人而设
2《唐都学刊》栏目设置及载文统计
3 核心作者群
4 总结

(7)多少往事烟雨中(之一)——我的父亲陈占祥(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两位导师的厚望
绝望的三年
命运, 在一夜之间转折
北上前夕
走入父母婚姻的英国女人
“沐恩堂”的同窗叶剑秋
一言定乾坤的外公
告别柔丝·黛
梁先生家的下午茶
逃离北京小学
触摸古都灵魂
跟着梁先生逛大栅栏
一起做梦的日子
《梁陈方案》的诞生
《梁陈方案》之纲要
《梁陈方案》的夭折
回答女儿的质疑
劳特·杰克南的启示
熊掌与鱼不可兼得——汽车和胡同
花开花落四合院

四、西安联合大学“学人风采”(论文参考文献)

  • [1]蒋大椿与改革开放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建设[D]. 赵连杰. 山东大学, 2020(09)
  • [2]高校教育文化遗产的信息化建设研究[D]. 平伟.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3]七月派与延安文艺关联研究[D]. 郑鹏飞.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4]唐代文学研究的又一硕果——写在《王维诗歌艺术论》出版后[J]. 梁瑜霞. 唐都学刊, 2017(04)
  • [5]新建本科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研究[J]. 仲圆. 科教导刊(上旬刊), 2015(16)
  • [6]西安文理学院·学人风采[J]. 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编辑部. 唐都学刊, 2012(02)
  • [7]多少往事烟雨中(之一)——我的父亲陈占祥[J]. 陈愉庆. 当代, 2009(02)
  • [8]西安文理学院学人风采[J]. 本刊编辑部. 唐都学刊, 2004(01)
  • [9]西安联合大学学人风采[J]. 本刊编辑部. 唐都学刊, 2003(03)
  • [10]西安联合大学学人风采——胡北平教授[J]. 本刊编辑部. 唐都学刊, 2003(02)

标签:;  ;  ;  ;  ;  

西安联合大学“学者风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