刽子手骨折的手术治疗

刽子手骨折的手术治疗

一、Hangman骨折的外科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张帅,张引,李新武,武鹏,姚建,金根洋[1](2022)在《两种非融合术式治疗Ⅱ型和Ⅱa型Hangman骨折的疗效比较》文中认为目的比较后路C2椎弓根螺钉+"Ω"形横连内固定术与后路C1~3非融合固定术后行二期内固定取出术,这两种非融合术式治疗Ⅱ型和Ⅱa型Hangman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3月至2021年7月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行不同手术方式治疗的37例Ⅱ型和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A组16例,男11例,女5例;年龄29~65岁,平均(45.6±10.2)岁;患者接受后路C2椎弓根螺钉+"Ω"形横连内固定术。B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30~63岁,平均(45.5±9.3)岁;患者接受后路C1~3非融合固定术后行二期内固定取出术。记录并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天数、住院费用和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ue scale, 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v index, NDI)与颈椎总旋转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的枕颈部疼痛、颈椎活动受限等临床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A组手术时间为(67.2±11.1)min,术中失血量为(65.6±18.3)mL,住院时间为(10.6±1.4)d,住院费用为(3.5±0.5)万元;B组手术时间为(118.6±17.8)min,术中失血量为(106.7±25.2)mL,住院时间为(15.1±1.2)d,住院费用为(7.4±0.5)万元。两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骨折愈合时间为(9.0±2.3)个月,B组骨折愈合时间为(9.1±2.3)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VAS评分、ND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末次随访VAS评分和NDI分别为(1.6±0.7)分、(2.3±1.1)%,B组为(2.1±0.7)分、(3.7±1.8)%,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末次随访时的颈椎总旋转度为(138.1±7.8)°,B组内固定拆除前颈椎总旋转度为(77.4±8.7)°,末次随访时颈椎总旋转度为(125.9±11.9)°,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路C2椎弓根螺钉+"Ω"形横连内固定术与后路C1~3非融合固定术治疗Ⅱ型和Ⅱa型Hangman骨折临床疗效均确切,但单节段固定更有利于颈椎运动节段的保留。

董瑞一,朱仕文,苏永刚[2](2022)在《TiRobot辅助骨折手术的应用进展》文中提出随着计算机、导航和机器人技术的革新, 临床应用机器人辅助骨科的手术越来越多, 如关节置换手术、脊柱手术、骨肿瘤手术、关节镜检查和骨折固定手术, 为实现临床疾病微创、精准、个性化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TiRobot是我国自主研发的骨科机器人系统, 在脊柱、创伤等骨科手术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对TiRobot在骨折手术中的应用及远程手术的实施进行综述, 介绍TiRobot辅助脊柱颈椎骨折、胸腰椎骨折、骨盆髋臼骨折、髋部骨折以及手足部骨折手术的应用进展。

张腾飞,梅伟[3](2021)在《Hangman骨折的诊断与治疗进展》文中指出Hangman骨折是指在急剧过伸过屈和轴向暴力作用下枢椎上下关节突间部发生的骨折,常伴有周围韧带及椎间盘的损伤,继发枢椎椎体的不稳或脱位,通常由交通事故伤或坠落伤造成。因其是发生于枢椎峡部的垂直或斜行骨折,可使枢椎峡部后方和椎体分离,进而引发枢椎椎体滑移,

阮汉江[4](2021)在《三种后路单节段固定方式治疗Ⅱ型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针对单节段普通C2椎弓根在治疗Hangman骨折时存在拉力较弱、双枚螺钉孤立固定稳定性差的特点,用三维有限元探索新的固定方式与传统治疗的生物力学性能差异。目的:研究三种后路单节段内固定方式治疗II型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探讨新型内固定系统在治疗II型Hangman骨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通过CT扫描获取一例健康成年男性上颈椎的影像学数据资料,利用Mimics10.01、Abaqus6.12等软件,建立正常的上颈椎(C0-3)的三维有限元模型(FEM)并行有效性验证。基于有效性验证的基础上,首先建立II型Hangman骨折模型,然后分别建立三种内固定模型:模型A:普通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模型,模型B:新型双螺纹中空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模型,模型C:新型双螺纹中空万向椎弓根螺钉+“Ω”形横连内固定模型,比较各模型在不同工况下的三维活动度(ROM)和植入螺钉所受应力情况,运用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三种内固定方式下C0-3各节段在不同工况下的ROM值与正常模型相差较小,相差最大的在C2-3扭转方向上,较正常模型分别增大了0.6°、0.8°、0.8°,且三种内固定模型与正常模型之间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模型C与模型B上颈椎在前屈+后伸、侧弯(左+右)、旋转(左+右)的三维活动度基本相等,差异极小(P>0.5);(3)相对于Hangman骨折模型,三种内固定模型在C0-1,C1-2上的屈伸、侧弯及扭转方向的活动度无明显异常(P>0.05);在C2-3上,内固定模型A在前屈+后伸、侧弯(左+右)、旋转(左+右)上的稳定性较骨折模型分别增加了:38.45%、28.69%、12.01%,内固定模型B稳定性较骨折模型分别增加了:34.55%、26.95%、4.19%,内固定模型C稳定性较骨折模型分别增加了:34.53%、26.95%、4.18%,可见三种内固定模型在C2-3上的活动度与Hangman骨折模型差异较大(P<0.05);(4)三组内固定植入物各工况下最大应力的大小顺序均为:A组>B组>C组,且螺钉应力集中点在骨折线部位,经统计学分析三种内固定模型的最大应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结论:新型双螺纹中空万向椎弓根螺钉+“Ω”形横连内固定方式具有更优良的抗疲劳特性,且能最大程度的保留颈椎生理活动度,是一种可用于治疗II型Hangman骨折的内固定方式。

杨森[5](2020)在《枢椎椎弓根拉力螺钉微创治疗Hangman骨折的中期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探究枢椎椎弓根拉力螺钉微创治疗Hangman骨折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6月间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枢椎椎弓根拉力螺钉微创治疗Hangman骨折的患者23例,其中男性患者17例,女性患者6例,患者年龄25至82岁,平均(48.1±16.8)岁。患者入院后完善影像学检查,对枢椎成角程度、枢椎移位距离、C2-3椎间隙高度进行测量和记录,并根据Levine-Edwards分型对患者进行分类。通过记录患者受伤机制、术前症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恢复情况,以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指数)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评分作为参考指标,对手术疗效进行评价。通过术后、术后3月、术后12月和末次随访时的影像学检查观察患者骨折愈合情况,同时测量并分析患者枢椎成角程度、枢椎移位距离、C2-3椎间隙高度和颈椎过伸过屈活动度的变化,综合评价患者颈椎功能,观察这一术式的中期临床疗效。结果:本研究共纳入Ⅰ型Hangman骨折8例,Ⅱ型Hangman骨折10例,ⅡA型Hangman骨折5例,有效随访时间18-5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30.3±11.2)个月。所有患者手术时间为55-110min,平均(80.8±14.2)min;术中失血量5-40ml,平均(13.7±8.6)ml。双侧置钉22例,单侧置钉1例,45枚螺钉均位置良好,术中均未出现脊髓、神经及血管等重要组织损伤,术后切口均愈合良好,未发生感染、脑脊液漏等术后并发症。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均达到骨性愈合,无延迟愈合或畸形愈合,无螺钉内固定失效或骨折端再移位发生。患者术后VAS评分由术前的(6.5±1.0)下降至(2.8±06),末次随访时为(0.4±0.5);NDI指数由术前的(78.9±6.0)下降至术后的(49.6±6.1),末次随访时(为12.6±2.2),两项指标与术前相比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01)。影像学检查结果中,枢椎成角角度由术前的(8.0±1.1)°恢复至(2.0±0.8)°;枢椎移位距离由术前(3.6±1.1)mm下降至(1.4±0.7)mm;术前C2-3椎间隙高度为(6.2±1.7)mm,术后恢复至(7.5±0.7)mm,上述指标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并在末次随访时未见明显变化(P小于0.001)。患者术后颈椎过伸过屈活动度为(42.9±4.5)°,至末次随访时为(60.4±4.7)°,颈椎活动度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枢椎椎弓根拉力螺钉微创治疗Hangman骨折能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具有手术时间短、手术创伤小和术后恢复快的优势。这一术式在精确、安全置钉的前提下能够即刻骨折复位,促进骨折愈合,在中期随访时能够维持良好的颈椎稳定性及活动度,可成为治疗Hangman骨折新的选择。

武鹏[6](2020)在《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Hangman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技术分析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Levine-EdwardsⅡ型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方法:(1).利用三维有限元建模软件及正常成人上颈椎薄层CT扫描数据建立正常成人上颈椎(C0-C3)模型,验证该上颈椎模型的有效性。(2).在正常成人上颈椎模型(C0-C3)的基础,分别建立单纯C2椎弓根螺钉固定Levine-EdwardsⅡ型Hangman骨折模型(传统内固定组)及C2椎弓根螺钉联合Ω形横连固定Levine-EdwardsⅡ型Hangman骨折模型(新型内固定组),测量两种不同内固定组模型在不同工况下的上颈椎活动度、椎弓根螺钉最大应力及椎弓根螺钉轴向拔出力,对比分析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在治疗Levine-EdwardsⅡ型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特性。结果:(1).成功建立正常成人上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通过了有效性验证,可用于上颈椎生物力学分析。(2).上颈椎活动度:传统内固定组与新型内固定组上颈椎各节段在不同工况下的活动度均相同,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3).椎弓根螺钉的最大应力:在前屈、后伸、侧屈(左+右)、旋转(左+右)方向上,新型内固定组椎弓根螺钉的最大应力较传统内固定组分别减小7.02%、6.09%、0.32%、0.40%。(4).椎弓根螺钉的轴向拔出力:在前屈、后伸、侧屈(左+右)方向上,新型内固定组椎弓根螺钉的轴向拔出力较传统内固定组分别减小27.2%、18.6%、1.1%,新型内固定组椎弓根螺钉在旋转(左+右)方向上的轴向拔出力与传统内固定组基本相同,差别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C2椎弓根螺钉联合Ω形横连新型内固定方式对上颈椎生理性活动度的影响同传统内固定方式相似,均可最大程度上保留上颈椎活动度。(2).新型内固定方式较传统内固定方式可减小椎弓根螺钉的最大应力,有助于提高螺钉的抗疲劳性能,降低断钉的风险。(3).新型内固定方式较传统内固定方式可减小椎弓根螺钉的轴向拔出力,降低螺钉退钉的风险,更有利于维持骨折端的稳定性,是一种治疗Levine-EdwardsⅡ型Hangman骨折更为理想的内固定组合。

曹贵君[7](2017)在《ROI-C融合器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有限元分析与临床应用》文中指出背景:Hangman骨折又名创伤性枢椎滑脱(traumatic spondylolisthesis of the axis,TSA),是指枢椎峡部在暴力作用下发生的骨折,常伴椎间盘及韧带复合体的损伤,继而出现枢椎椎体成角或不稳。1866年,由Haughton在一名绞刑犯(Hangman)身上最早发现并描述了这种损伤。Hangman骨折往往出现在车祸和高空坠落等突发性事件中,据统计,Hangman骨折约占颈椎骨折的4%7%,枢椎骨折的23%27%。近年来,因交通事故、高处坠落等高能量损伤所致的Hangman骨折病例逐年增多,因此,对于Hangman骨折的治疗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及学者的重视。Hangman骨折治疗的主要目的是恢复伤椎的稳定性及正常的生理序列,以促进骨折愈合。目前对于不稳定的Ⅱ、Ⅱa及Ⅲ型Hangman骨折,手术治疗已成为首选。手术方式主要有前、后两种手术入路。前路常用的两种入路包括颈前右侧入路即Smith-Robinson入路及前侧咽后入路。颈前右侧入路能清楚显示C2椎体的下1/2及C3椎体,暴露空间已足够进行操作,且能够避免咽后入路需切除下颌下腺,可能会出现唾液腺瘘或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目前多采用此入路。颈前右侧入路C2/3间盘切除、Cage置入、钛板内固定是目前常用术式。对于Ⅱ型、Ⅱa型及Ⅲ型不稳定Hangman骨折患者,常伴有C2/3间盘损伤、突出压迫硬膜或脊髓,前路手术能够切除损伤间盘提供直接减压和固定,因其短节段固定对患者颈椎术后活动度影响更小。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颈前路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手术创伤小,操作相对方便,固定确切,对颈椎活动度影响小,是相对安全可靠的方法。但因枢椎位置高,常因下颌骨及颌下腺的组织阻挡显露困难,导致前路手术钢板安置困难、螺钉置入椎体位置及方向失当,影响内固定的效果。而且术中或术后易引起一些并发症,如术中损伤颈动脉、喉上神经、面神经、二腹肌、颌下腺等;术后因螺钉位置不良导致内固定松动、失败,因钢板切迹较大造成术后咽部不适等。因此,发明或发现一种低切迹、易于安置的内固定装置应用于颈前路治疗Hangman骨折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前路减压桥形椎间锁定融合器(ROI-C融合器,简称ROI-C)是法国LDR公司发明的一种新型的自锁式、零切迹、自稳型的颈椎前路融合器。该融合器采用预弯自稳型的椎间桥形固定嵌片设计,可行毫米级前后调整,稳定性好且不突出于椎体前缘,减少了对食管及咽部刺激。目前已广泛用于治疗下颈椎疾患。鉴于ROI-C特点及应用ROI-C治疗下颈椎疾病启发。2011年2月至2016年5月,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采用ROI-C融合器内固定术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17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这种方法通过置入椎间融合器结合颅骨牵引复位可以纠正较明显的C2与C3间成角畸形,因其融合器斜面坡口的固定嵌片及零切迹设计利于置入C2、C3椎体,操作方便,并可有效避免置钉时下颌骨的阻挡。17例患者平均随访29个月(836个月),所有病例手术节段均于术后3个月骨性融合,至末次随访均未见椎间隙塌陷或ROI-C移位等并发症,初步证实了该方法临床可行性;但由于其应用及随访观察时间较短,有待进一步证实其长期疗效。因此有必要通过人体上颈椎解剖、尸体实验和有限元模拟等方法研究Hangman骨折病理及ROI-C融合器治疗Hangman骨折生物力学特点,通过生物力学研究结果来支持或验证ROI-C融合器在治疗Hangman骨折的临床可行性,以期推动临床治疗Hangman骨折的手术方法及内固定器械改进。近些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有限元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的定量研究,尤其在人体生物力学领域,已取得了较大成就。有限元数值模拟力学实验,其结果与尸体实验结果相符合,而且有一些尸体生物力学实验无法比拟的优势,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心血管、脊柱、颅骨、牙齿等生物力学研究中。有限元模型可以根据需要在完整模型基础上衍生出多种不同的模型,通过添加或替换单元可以精确模拟骨折,添加内固定器械可以测定器械的力学性能以及优化器械的设计,还可以在不同实验条件下观察有限元模型的变形、应力等内部反应机制。因此,有限元模型可以有效补充尸体标本实验模型。本研究应用薄层螺旋CT扫描技术获取上颈椎(C0-C3)影像信息,并将获取的信息进行不同图像融合,同时利用Geomagic Studio 2014、Hypermesh13.0、MSC.Patran/Nastran 2012等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建立了上颈椎有限元模型、Hangman骨折失稳模型及颈前路C2/3椎间切除、Cage置入钛板内固定(Plate+Cage)模型与前路C2/3间盘切除、ROI-C融合器置入内固定(ROI-C)模型,并对以上四种模型进行各种工况计算分析,得出四种模型的活动度及应力分布。目的:(1)通过螺旋CT扫描图像获取上颈椎(C0-C3)影像信息,建立完整的上颈椎(C0-C3)有限元模型,探讨利用图像融合技术对上颈椎进行三维有限元重建的方法,分析模型在各工况下活动度及应力分布,为上颈椎生理活动提供理论依据。(2)在建立的上颈椎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建立Hangman骨折失稳模型及颈前路C2/3椎间切除、Cage置入钛板内固定(Plate+Cage)模型与前路C2/3间盘切除、ROI-C融合器置入内固定(ROI-C)模型,分析颈椎在各种生理载荷下,应力传递过程对失稳模型及内固定模型应力分布的影响,探讨并评价两种内固定的优劣。(3)通过17例应用ROI-C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的中短期临床随访,结合有限元分析实验,探讨ROI-C融合器治疗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性能及临床可行性,为临床治疗Hangman骨折提供更优更新的术式选择。方法:(1)上颈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选择一名无颅底及颈椎畸形,既往无颈椎病、颈椎创伤及手术史的健康体检青年男性志愿者,采用美国通用公司的GE Lightspeed 64排螺旋CT对其从颅底部(C0)到C3椎体节段进行薄层扫描,扫描层厚为0.625mm,获取上颈椎三维螺旋CT数据。将CT数据以国际标准DICOM格式刻录光盘存储。将上述志愿者上颈椎(C0-C3)CT扫描数据DICOM文件应用Mimics16.0软件对其进行数据提取,重建出正常人体的上颈椎几何模型,并导出STL格式文件。然后在Geomagic Studio 2014软件中修补、降噪及曲面化,导出STP格式文件,在Pro/E5.0软件中组装模型。将整体处理后的几何模型导出IGES格式文件。然后再将IGES文件导入Hypermesh 13.0软件中进行网格划分,导出BDF格式文件。最后,在MSC.Patran/Nastran 2012软件中进行有限元网格二次处理及各种工况计算分析。分析结果与已发表文献中体外尸体实验和有限元结果对比验证模型的有效性。(2)ROI-C融合器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有限元分析:在已验证的正常上颈椎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将上颈椎C0-C3椎体结构模型IGES文件导入Hypermesh13.0软件中进行网格划分,导出BDF格式文件,最后在MSC.Patran/Nastran2012软件中进行有限元网格二次处理和其他组织网格划分,建立Hangman骨折的失稳模型,在失稳模型基础上建立前路Plate+Cage及ROI-C融合器两组内固定模型。对正常模型、失稳模型和两组内固定模型均施加相同的边界条件和加载方式。对C3下表面进行完全约束,对颅底施加40N的轴向压力模拟头颅重量,将C0上表面点全部耦合于某个参考点,此参考点位于上颈椎旋转中心上方,然后施加1.5N·m的扭矩值,来模拟四种模型在前屈、后伸、侧屈、旋转等计算工况下的活动度和应力分布。(3)ROI-C融合器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的临床应用:回顾性分析自2011年2月至2016年5月17例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就诊并行颈前路ROI-C融合器内固定治疗的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所有病例入院均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CT平扫及三维重建、MRI检查。术前神经功能按美国脊髓损伤协会(ASIA)评分均为E级。受伤至手术前均行颅骨牵引术,起始重量为2kg,逐渐加大,最大不超过4kg,牵引期间床旁X线片复查骨折复位情况。术中记录手术时间、出血量、观察术后一般情况;记录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于术后3d、3个月、6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复查X线片,记录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创伤后颈椎临床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枢椎移位及成角数据。结果:(1)上颈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对正常上颈椎模型加载1.5N·m的载荷,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得到前屈、后伸、侧屈及旋转运动下的各节段之间的相对活动度ROM值,与已发表文献中体外尸体实验和有限元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上颈椎有限元模型的有效性。(2)ROI-C融合器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有限元分析:在相同边界条件和载荷下,失稳模型的活动度较正常模型明显增大。Plate+Cage与ROI-C 2组内固定模型均能有效降低C2-C3节段的活动度,对Hangman骨折提供良好的稳定性,Plate+Cage模型活动度在各工况相比失稳模型分别减少了97.0%、98.0%、95.0%、95.7%,ROI-C模型活动度相比失稳模型分别减少了60.3%、53.9%、37.0%、53.8%。Plate+Cage模型与ROI-C模型在任何工况下的应力峰值相当,但Plate+Cage内固定在结构和应力分布上更加合理。(3)ROI-C融合器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的临床应:17例患者均手术顺利,手术时间平均为58 min(45116min);出血量10100ml,平均30.5 ml。术中无喉上神经、舌下神经、咽喉壁及血管损伤,术后无喉头水肿、吞咽困难、舌肌瘫痪、血肿形成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所有病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24.2个月(432个月),手术融合节段及骨折部位平均于术后3个月时骨性融合,末次随访时融合器未见下沉、无移位、椎间无塌陷,无畸形愈合。创伤后颈椎临床评分:术前(53.1±7.2)分,末次随访时(91.1±5.0)分;术前与末次随访时颈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3.4±1.2):(0.6±0.7)](Z=-5.961,P<0.05);枢椎移位:术前(4.0±1.5)mm,末次随访时(1.3±1.2)mm。以上两组数据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枢椎成角:术前(-0.5±10.7),末次随访时(1.2±2.5),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利用高精度CT影像建立了具有较高几何逼真度的上颈椎有限元模型,并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通过分析其在正常生理载荷不同加载状态下的活动度及应力传递和分布情况,使人们更详细的了解上颈椎生理活动机制。(2)本研究分析了颈椎在各种生理载荷下,应力传递过程对Hangman骨折失稳模型及Plate+Cage、ROI-C两组内固定模型应力分布的影响,并分析了两组内固定ROM,两组内固定均能有效降低C2-C3节段间的ROM,依此可以推断前路Plate+Cage内固定及ROI-C融合器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Hangman(Ⅱ型及Ⅱa型)骨折均能起到良好的固定效果,将会给临床上应用ROI-C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提供科学客观的生物力学理论指导。(3)通过17例ROI-C内固定治疗Ⅱ型及Ⅱa型Hangman骨折患者的临床应用及短期随访,结合有限元分析实验,验证了颈前路ROI-C融合器内定术在治疗Hangman骨折在临床应用方面具有实际价值和推广意义,有助于推动外科治疗Hangman骨折的发展。

王欢,刘齐[8](2016)在《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循证临床诊疗指南:成人急性枢椎骨折循证临床诊疗指南》文中认为一、概述临床诊疗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相关领域的临床研究不断推陈出新。为了给中国的骨科医师提供关于枢椎骨折治疗方面最有效的信息,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脊柱创伤工作组组织相关专家耗时11个月,在学习美国神经外科医师大会(Congress of Neurological Surgeons,CNS)2002年发布的《成人急性枢椎骨折处理指南》[1]和2013年修订版《成人急性枢椎骨折处理指南》[2]的基础上,借鉴其制定方法,基于对已发表的有关成人枢椎骨折治疗的中英

杨启远,罗小丽,冯敬,杨雯栋[9](2016)在《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外科治疗选择》文中研究指明Hangman骨折是指发生在枢椎椎弓骨折的骨折,伴或不伴椎体前滑或椎间成角。该骨折最早发现于被施绞刑者,Schneider等[1]于1965年首次提出并定义"Hangman’s fracture"术语。现在最常见的原因是交通事故中,头部相对颈部过伸,枕骨受力撞击寰椎后弓,而后者又撞击C2的椎弓根所致。Hangman骨折约占颈椎骨折的4%7%,枢椎骨折的23%27%[2]。

葛朝元,郝定均,潘军伟,黄大耿[10](2013)在《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Hangman骨折的概念最初由Wood-Jones[1]在1913年提出,是指枢椎上下关节突之间的部分在暴力作用下发生的骨折,常伴周围韧带和椎间盘损伤,继而出现枢椎椎体不稳或脱位,又称为创伤性枢椎滑脱。Hangman骨折通常由车祸、坠落或跳水事故产生的加速或减速损伤所致,极度伸展合并轴向压缩负荷是其主要致伤机制。据统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Hangman骨

二、Hangman骨折的外科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Hangman骨折的外科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两种非融合术式治疗Ⅱ型和Ⅱa型Hangman骨折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一般资料
    1.3 手术方法
        1.3.1 新型内固定组(A组)
        1.3.2 短期非融合组(B组)
        1.3.3 围手术期处理
    1.4 疗效评价
        1.4.1 手术情况
        1.4.2 影像学评价
        1.4.3 功能评价
    1.5 统计学处理
2 结 果
3 讨 论

(3)Hangman骨折的诊断与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分型
二、诊断
三、治疗
四、总结

(4)三种后路单节段固定方式治疗Ⅱ型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综述 Hangman 骨折的不同手术方式的临床效果评估及生物力学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5)枢椎椎弓根拉力螺钉微创治疗Hangman骨折的中期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典型病例
参考文献
综述 Hangman骨折的临床及微创手术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6)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Hangman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正常上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有效性验证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Hangman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Hangman骨折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7)ROI-C融合器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有限元分析与临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上颈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ROI-C融合器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前路ROI-C融合器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的临床应用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2 处理
    3 结果
    4 讨论
    5 小结
    6 典型病例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10)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定义
2 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治疗
    2.1 保守治疗
    2.2 手术治疗
        2.2.1 手术方式
        2.2.2 前后路手术的选择
3 ACDF术及其存在的问题
4 Zero-P技术的展望
5 结语

四、Hangman骨折的外科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两种非融合术式治疗Ⅱ型和Ⅱa型Hangman骨折的疗效比较[J]. 张帅,张引,李新武,武鹏,姚建,金根洋. 实用骨科杂志, 2022(02)
  • [2]TiRobot辅助骨折手术的应用进展[J]. 董瑞一,朱仕文,苏永刚.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2022(02)
  • [3]Hangman骨折的诊断与治疗进展[J]. 张腾飞,梅伟. 中国骨与关节杂志, 2021(04)
  • [4]三种后路单节段固定方式治疗Ⅱ型Hangman骨折的生物力学研究[D]. 阮汉江.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枢椎椎弓根拉力螺钉微创治疗Hangman骨折的中期疗效观察[D]. 杨森. 苏州大学, 2020(02)
  • [6]两种不同内固定方式治疗Hangman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D]. 武鹏.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7]ROI-C融合器内固定治疗Hangman骨折有限元分析与临床应用[D]. 曹贵君. 青岛大学, 2017(06)
  • [8]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循证临床诊疗指南:成人急性枢椎骨折循证临床诊疗指南[J]. 王欢,刘齐. 中华外科杂志, 2016(10)
  • [9]不稳定性Hangman骨折的外科治疗选择[J]. 杨启远,罗小丽,冯敬,杨雯栋. 四川医学, 2016(09)
  • [10]不稳定型Hangman骨折的临床研究进展[J]. 葛朝元,郝定均,潘军伟,黄大耿.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2013(24)

标签:;  ;  ;  ;  ;  

刽子手骨折的手术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