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清史御笔诏书》

出版《清史御笔诏书》

一、《御笔诏令说清史》出版(论文文献综述)

张瑞龙[1](2020)在《皇权与科举——明清恩诏科举广额考论》文中研究说明恩诏广额是明清科举考试中因皇帝特恩增加录取的一次性扩招名额。与生员学额和乡会试中额等逐渐成型的定额不同,恩诏广额是介于成型制度、习惯性规则和统治者的自由裁量之间的问题,显示了君主制与科举制的互动。本文旨在考察明清恩诏科举广额制度的原委及其具体实施和调整状况,以及背后因应的重大历史事件,概括恩诏广额的常例、定额和类型,探究明清两朝恩诏科举广额制度的异同与演变,以为进一步探讨明清科举制度的源流递嬗和明清政治异同,提供一特殊的观察视角。

何成刚,李志先[2](2018)在《档案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强调指出"档案是原始性的第一手资料,客观性和真实性较高。"可见,档案资源具有重要的历史学和历史教学价值,特别是对于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更是价值重大。通过教学案例就档案作为一种重要的史料资源,在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方面的运用问题进行了详细探讨:提出了在历史教学中运用档案资源"服务教学目标"的主要原则和"准确理解档案资源,注重使用可信档案资源,审慎使用失信档案资源"等几个注意问题,并总结了探究档案资源的三个策略:"需要力求全面,应该批判性看和贵在求真务实"。

王川[3](2017)在《努尔哈赤“告天七大恨”的文本记忆与重构》文中研究说明后金天命三年四月十三(万历四十四年,1618),努尔哈赤以堂子祭的形式,发布“告天七大恨”,起兵征明,自此拉开明清战争的序幕。战争初期作为战争檄文,七大恨是最好的舆论战宣传品,以努尔哈赤和皇太极为代表的后金统治层利用它在各利益方间不断游说合纵、分化拉拢,以达到“造反有理”的宣传目的,为后金争取到最大的战争利益,在清朝兴起的过程中起到了一定作用。战争结束后,明清鼎革,满洲统治集团以“边臣”“属夷”入主中原,一开始就面对深受正统观影响的汉族士大夫集团对其政权正统性的挑战,于是自皇太极至乾隆帝,历代满洲统治者展开了一场前无古人的官修国史活动,力图通过对官方史书——《太祖实录》等系列“正史”的修撰构建出一个“自古得天下之正莫如我朝”的官方记忆。七大恨作为祖宗起兵缘由的最大体现,在这一活动进行过程中,以版本的形式反映着不同时期政治局势的变化和不同统治者对自己政权正统性的辩护。

张小李[4](2016)在《顺治朝多尔衮神主升袝太庙浅考》文中提出顺治朝摄政王多尔衮去世后,被尊为"成宗",神主升袝太庙,但不久遽因"谋篡"罪名,"罢追封,撤庙享"。多尔衮神主升袝太庙,是他任摄政王时熏天权势的逻辑发展,而清算其"谋篡"之罪,又是顺治帝亲政的客观需求。清代各种官修史书对多尔衮袝太庙之事讳莫如深。本文根据清宫流传下来的多尔衮享帝礼、袝庙与撤享的诏书,以及其他相关史料,对多尔衮袝庙经过、礼仪等问题进行考释。

屈海龙[5](2016)在《雍正朝科举下第举子政策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历经夏商周时代的世卿世禄制、秦汉的军功授爵及察举制征辟制、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发展至隋代,形成了开科取士的科举制。科举制唯才是举、除少部分罪犯、贱民等不能参加外,大部分人都可以参加。由于其以文取士且具有较为客观、公平的特点,故隋唐以降各朝代均以开科取士作为其重要的选官制度。科举制发展至明清,各项制度措施都得以完善、成熟。而清代又集各代科举制度之大成,不仅承袭了明代的科举制度,更将这一制度进一步细密化。顺治入关以后面向全国开科,历经康熙朝六十余年作育英才,至雍正朝时文风日盛,“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文人情怀更加为读书人接受,参加科举考试的读书人也越来越多。清承明制,科举考试同样分为三级考试制度:即通过县试、府试、院试成为秀才、通过本省乡试成为举人、参加京师举行的会试、殿试成为进士。在清代,考取举人之后,即有做官的资格,举人对于进士功名的渴望,促使其继续奋力场屋,期冀成为天子门生。由于科举考试是选拔性的考试,下第的举子自然也越来越多。由于举子本身已具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会试下第以后,心情时而不能平复。故聚集京师,成为威胁社会的不稳定因素,不利于政权的巩固。因此雍正朝针对科举下第举子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以达到消除下第举子不平之心、吸收下第举子、维护统治的目的。为了具体阐述“雍正朝科举下第举子政策”这一课题,本文主要从三个部分进行分析:第一部分,阐述雍正朝科举下第举子政策制定的背景及原因,其中包括对清初科举考试制度的总体介绍、会试考试的具体情况、举子落榜的原因及下第政策制定的原因;第二部分,综合运用不同史料,细致阐述雍正朝针对科举下第举子所采取的相关政策,并从对下第举子的抚慰政策、安置政策、防范惩治政策三个方面入手;第三部分,从五个方面论述雍正朝科举下第举子政策的作用及影响。最后综合以上的分析,对雍正朝科举下第举子政策进行细致总结。

吴雨希,郑碧莲[6](2014)在《品读秦国经的《明清档案学》多功能性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笔者读完秦国经先生的《明清档案学》后,觉得这部书是藏有明清档案的档案馆的全宗指南,开展明清档案工作的手册,也是明清档案史的史料集。本篇文章就重点解析该书多种功能,最后对该书提出一些建议,望能在再版中有一定意义。

陈佳[7](2013)在《清代朝廷书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研究清代朝廷书法的官方实用及清代朝廷书法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密切联系。绪论部分包括研究现状、史料整理、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创新之处。第一章首先研究清代朝廷书法发展的政治、文化背景。第二章深入研究清代朝廷书法的审美核心。通过南书房君臣书艺互动研究清代帝王如何形成书学观念,并通过御制刻帖、帝王赐书研究清代帝王书学观念如何发挥作用。第三章进行清代朝廷书法教育传承研究,无论皇子书法教育,还是官学书法教育、民间私学书法教育、家庭书法教育都体现皇权书法审美主张,为维护统治服务。第四章研究清代科举考试书法,首先以科举制度及科场条例为线索,考察书法在清代童试、乡试、会试、殿试中的实际作用,揭示善书者在科举中的优势;其次深入分析清代科举重书法的原因,包括历代取士观念影响、科举自身局限性及深层次的政治原因等;最后还原历史,研究清代科举重楷法的深远影响及后果。第五章从清代朝廷书法善书群体的角度进行研究,研究对象包括内阁中书、中书科中书、军机章京、翰林官、笔帖式。大体从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其一研究善书群体所在机构的政治地位及其职掌与书法的密切关系;其二研究善书群体选授、升迁中善书者的优势。这些善书群体“以书入仕”、“以书邀宠”在清代朝廷书法发展中影响巨大。第六章研究清代圣旨与御制碑书法,圣旨与御制碑书法是清代朝廷书法的重要表现形式。首先进行清代诰敕书法总体概况研究及明清诰敕书法比较研究。其次进行清代御书碑及清代官员奉敕书碑书法研究。第七章以御制《四库全书》为例进行清代御制修书誊录研究。主要包括清代御制修书字样及清代誊录“以书入仕”、“以书升迁”的状况。证明清代大规模御制修书在朝廷书法程式化与社会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余论进行清代馆阁体研究,包括馆阁体考、馆阁体释义、馆阁体的发展阶段及艺术特征等。

范子烨[8](2013)在《自然的亲证——关于中国古代长啸艺术的音乐学阐释及其现代遗存的田野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乾隆诗中的"长啸"意象出发,结合广泛的田野调查和丰富的历史文献,分别对传统的"啸即口哨"论和处于假说状态的"啸即浩林·潮尔"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重点从七个方面证明了后一假说的正确性,具体包括:(一)从《啸赋》的"互文性"建构看长啸与浩林·潮尔(Holin-chor)的同一性;(二)长啸与浩林·潮尔在音乐形态上的同一性;(三)长啸与浩林·潮尔在发声方法上的同一性;(四)长啸与浩林·潮尔在宗教功能上的同一性;(五)从命名上证明"啸即浩林·潮尔";(六)与浩林·潮尔在配器上的同一性;(七)从啸者与闻啸者的民族属性证明"啸即浩林·潮尔"。文章强调,口哨与浩林·潮尔都属于啸史的有机组成部分,但前者一直处于民间的状态,是非主流的,而后者则由草原游牧民族传入中原,渗透于魏晋士林的高知识阶层,实现了由"原生态"向"次生态"的革命性转化,实现了对儒释道的多元文化的兼容,并升华为中国古典文学特有的音乐意象。

姚迪[9](2012)在《建国后明清档案编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明清是我国最后两个封建王朝,历经五百多年的风霜洗礼,形成了大量的文字材料,保存在许多中央及地方机构中。许多档案保管机构将这些保存的明清档案整理编纂出版,形成了大量的档案汇编出版物。本文是对建国之后我国所出版形成的明清档案汇编的成果的研究。本文共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建国后明清档案编纂的历史沿革,从民国时期的铺垫开始,将建国后分为建国初期、文革时期、改革开放初期和新时期几个部分,主要研究的是每个时期的出版情况。第二部分论述建国后明清档案编纂主体,从编纂明清档案的几个主要的机构进行论述。第三部分论述了建国后明清档案编纂的成果类别,从编纂形式、编纂内容、档案形成者三个部分来划分出版物成果的类别。第四部分论述了建国后明清档案编纂的体例,分别从史料选择原则、档案出处的标记、档案标题的拟制、档案编排顺序、档案日期采用的原则、档案史料的其他加工等六方面论述。第五部分论述了建国后明清档案编纂的特点及启示,分别从编纂特点和编纂工作启示两部分论述。

郝晓锋[10](2011)在《解析咸丰皇帝的政治遗愿》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对咸丰皇帝的政治遗愿进行研究:一是分析咸丰皇帝政治遗愿的内容;二是剖析咸丰皇帝设立此政治遗愿的原因及目的;三是探讨咸丰皇帝政治遗愿的后世影响。笔者通过分析咸丰皇帝政治遗愿的内容及设立如此政治遗愿的深层原因,厘析出咸丰皇帝政治遗愿的两大目的:第一、消除大清王朝面临的内外困顿的局面,保住大清王朝的江山;第二、防止自己死后大臣专政擅权,确保其儿子将来顺利掌握皇权。因此,咸丰皇帝一方面确立以肃顺为核心的赞襄八大臣,把地位尊贵、功劳卓着的恭亲王奕排除在辅政行列之外;另一方面让两宫钤印代朱批。这样既可以利用肃顺等人来治国安邦,又可以利用两宫钳制八大臣,防止八大臣权力过大、威胁皇权。虽然咸丰皇帝死后不久,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发动了辛酉政变,废弃了咸丰皇帝的政治遗愿,但最终却在事实上实现了咸丰皇帝政治遗愿的两大目的。

二、《御笔诏令说清史》出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御笔诏令说清史》出版(论文提纲范文)

(1)皇权与科举——明清恩诏科举广额考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龙飞首科”与明朝中后期的恩诏科举广额
二、清初定鼎天下与顺治朝频繁恩诏科举广额
三、康熙政争与恩诏科举广额的湮没及相关史事钩沉
四、结语

(2)档案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档案及其历史学、历史教学价值
    (一) 档案的概念和分类
        1. 档案概念
        2. 档案分类
    (二) 档案的历史研究价值
    (三) 档案的历史教学价值
二、档案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探讨
    (一) 运用档案资源的主要原则和注意问题
        1. 坚持服务教学目标的主要原则
        2. 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
    (二) 运用档案资源的策略和方法
        1. 引用可信档案
        2. 善于探究档案
三、小结

(3)努尔哈赤“告天七大恨”的文本记忆与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一)对真本问题的思辨
        (二)回归版本研究
    二、相关文献综述
        (一)关于“真本问题”的研究
        (二) 关于《太祖实录》与“七大恨”研究
        (三) 从其他角度论及“七大恨”
    三、研究重点与框架
        (一)研究重点
        (二)文章结构
第一章 战争檄文——努尔哈赤“告天七大恨”的形成与发布
    一、17 世纪之交辽东地区的地缘政治
        (一)稳态华夷秩序的破裂
        (二)在地缘政治的夹缝中生存
    二、缘起:从“六恨”到“七大恨”
    三、“告天七大恨”的提出与发布
        (一)提出:从“预与诸王臣画策”到“谕领兵诸王臣”
        (二)利用民族心理:血亲复仇
        (三)发布形式:堂子祭
        (四)后金语境
第二章 宣传文书——早期“七大恨”的传布
    一、造反有理——“七大恨”背后的不同语境
        (一)明方语境
        (二)朝鲜语境
        (三)蒙古语境
    二、皇太极时期的外交尴尬与宣传战略的调整
        (一)言不顺——《与袁崇焕书》及其带来的首次外交尴尬
        (二)名不正——汉人臣工对新汗的质疑
        (三)《天聪四年木刻揭榜》与“永平屠城”
        (四)太宗朝各版本的比较与官方修史运动的开启
    三、“为尔复君父仇”——顺治入关与“七大恨”宣传的终结
第三章 康乾时期“七大恨”的文本记忆与重构
    一、康熙帝的正统焦虑
    二、“七大恨”文本记忆的重构与官修开国史运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七大恨”各版本信息表
    附录二:“七大恨”事件与《明实录》本次序对应表
    附录三:“七大恨”版本辑录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后记:踏雪回家,有月为伴

(4)顺治朝多尔衮神主升袝太庙浅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尔衮称宗袝庙的相关史料
    1.《皇父摄政王以疾上宾哀诏》(又名《皇父摄政王多尔衮丧仪合依帝礼诏》)。
    2.《追封多尔衮为成宗义皇帝诏书》。
    3.《多尔衮母子撤出庙享诏》。
二多尔衮袝庙礼仪浅考
三多尔衮袝庙与撤享的原因简析

(5)雍正朝科举下第举子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综述及发展趋势
    三、本课题研究方法、难点及创新点
    四、本课题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雍正朝科举下第举子政策背景及原因
    第一节 清初科举制度
        一、清初科举制度概况
        二、清初会试情况概述
    第二节 雍正朝下第举子概况
        一、下第举子的定义与构成
        二、举子下第的原因
    第三节 雍正朝下第举子政策形成的原因
        一、笼络士心、巩固统治
        二、重视文教、作育英才
第二章 雍正朝科举下第举子政策
    第一节 对下第举子的抚慰政策
        一、举子的特权福利
        二、搜查遗卷
        三、发还下第举子落卷
        四、发放回籍盘费银
        五、恩赐下第举子进士出身
    第二节 对下第举子的安置政策
        一、举人选官之制
        二、下第举子充任教职
        三、下第举子选用知县、内阁中书
        四、取中明通榜
    第三节 对不法下第举子的防范、惩治政策
        一、约束下第举子言行
        二、严肃考场纪律、严惩聚众闹事者
第三章 雍正朝科举下第举子政策的作用及影响
    第一节 下第举子政策的作用
        一、稳定社会秩序
        二、促使文风日盛
    第二节 下第举子政策的影响
        一、对选官制度的影响
        二、对边远地区教育的影响
        三、对下第举子生存状况的影响
        四、对下第举子思想及心态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品读秦国经的《明清档案学》多功能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书内容和结构梗概
二、多功能性质品读

(7)清代朝廷书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研究现状述评
    二、 史料整理与研究
    三、 论文的研究思路
    四、 论文的研究方法
    五、 创新之处
第一章 清代朝廷书法发展背景
    第一节 清代朝廷书法释义
    第二节 书法的政治功能
    第三节 清代朝廷书法背后的文化选择
    第四节 清代朝廷书法发展的制度保障
第二章 清代朝廷书法发展的审美核心
    第一节 南书房君臣书艺互动
        一、 南书房以书法之名设立
        二、 南书房侍书者的荣宠
        三、 君臣书艺互动
    第二节 清代帝王崇尚书学正宗
    第三节 清代御制刻帖研究
    第四节 清代帝王赐书传统
        一、 清代帝王赐书对象广泛
        二、 清代帝王赐书规模巨大
        三、 清代帝王赐书的相关制度
        四、 清代帝王赐书促进皇权书法审美传播
第三章 清代朝廷书法教育传承
    第一节 清代皇子书法教育
        一、 重视书学的皇子教育制度
        二、 重视书学的帝王之道
        三、 皇族优越的习书条件
    第二节 清代官方书法教育的审美定位
    第三节 以科举为核心的官学书法教育
        一、 国子监书法教育
        二、 地方官学书法教育
    第四节 纳入官学轨道的民间私学书法教育
        一、 书院书法教育
        二、 蒙学书法教育
    第五节 致力于举业的家庭书法教育
第四章 清代科举考试书法
    第一节 清代科举重书法的具体状况研究
        一、 善书是童试中式的必备条件
        二、 书法在乡试、会试中隐性影响
        三、 书法在殿试中重要地位
    第二节 清代科举重书法原因比较分析
        一、 历史原因:历代取士观念影响
        二、 客观原因:科举考试模式僵化
        三、 制度原因:科场条例严格
        四、 实质原因:科举自身政治属性
    第三节 清代科举重书法的深远影响及后果
        一、 重书法导致清代科举评价标准单一
        二、 重书法加速清代科举制度老化
第五章 清代朝廷书法代表书家群体
    第一节 清代中书群体研究
        一、 中书沿革
        二、 中书建制职掌与书法的密切关系
        三、 中书选授与书法的密切关系
        四、 中书升迁与书法的密切关系
        五、 军机章京群体研究
    第二节 清代翰林官群体研究
        一、 翰林院职掌中与书法相关的工作及规范
        二、 翰林官选授与书法的密切关系
        三、 翰林官的升迁与书法的密切关系
    第三节 清代笔帖式群体研究
第六章 清代圣旨与御制碑书法
    第一节 清代圣旨书法研究
        一、 清代诰敕书法总体概况
        二、 明清诰敕书法对比研究
    第二节 清代御制碑书法研究
        一、 清代御制碑书法释义及发展概况
        二、 清代御书碑书法研究
        三、 清代官员奉敕书碑及代表书家研究
第七章 清代御制修书誊录书法研究——以《四库全书》为例
    第一节 《四库全书》誊录选拔与朝廷书法审美标准
        一、 帝王钦命
        二、 总裁题请钦定
        三、 保举
        四、 考选
        五、 乡试落卷挑选
        六、 雇佣书手
    第二节 《四库全书》缮录与朝廷书法的程式化
        一、 职责要求
        二、 考绩重点
        三、 缮录字样
    第三节 《四库全书》誊录“以书入仕”的优势
    第四节 《四库全书》誊录议叙促进朝廷书法社会化传播
余论
    一、 馆阁考
    二、 清代馆阁体释义
    三、 清代馆阁体的发展阶段
    四、 清代馆阁体的艺术特征
    五、 清代馆阁体的评价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9)建国后明清档案编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现状
    0.2 选题意义
1 明清档案编纂的历史沿革
    1.1 建国初期(1949-1965)
    1.2 文革时期(1966-1976)
    1.3 改革开放初期时期(1977-1999)
    1.4 新时期(2000-2011)
2 建国后明清档案的编纂主体
    2.1 第一历史档案馆
    2.2 国家图书馆(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2.3 台北故宫博物院
    2.4 省市档案馆
    2.5 博物馆、图书馆
    2.6 其他机构
3 建国后明清档案编纂成果的类别
    3.1 按明清档案编纂的形式划分
        3.1.1 书籍
        3.1.2 期刊
    3.2 按明清档案编纂的内容划分
        3.2.1 综合类
        3.2.2 政治类
        3.2.3 军事类
        3.2.4 经济类
        3.2.5 科技类
    3.3 按明清档案编纂的档案形成者划分
        3.3.1 帝王类
        3.3.2 大臣、个人类
        3.3.3 政府机构类
        3.3.4 家族、区域类
4 建国后明清档案编纂的体例
    4.1 对档案史料选择的原则
    4.2 对所选档案出处的标记
    4.3 对档案史料标题的拟制
        4.3.1 标题中形成者的拟制方法
        4.3.2 标题中受文者的拟制方法
        4.3.3 标题中文种的拟制方法
    4.4 对档案排列顺序的编排
        4.4.1 按档案形成的时间顺序编排
        4.4.2 按汇编包含的基本问题编排
        4.4.3 按历史事件发展阶段编排
        4.4.4 按区域编排
        4.4.5 按形成者或受文者编排
        4.4.6 按档案种类编排
    4.5 对档案史料日期的采用
        4.5.1 日期的考证
        4.5.2 日期的标注
    4.6 对档案史料的加工
        4.6.1 对原件标点、分段
        4.6.2 对简繁体字的处理
        4.6.3 对于错别字的校勘
        4.6.4 对抬头格式的简化
        4.6.5 对特殊文字的删减
        4.6.6 对附件附录的处理
        4.6.7 对档案原文的删节
        4.6.8 对其他文字的翻译
        4.6.9 对出版档案的影印
5 建国后明清档案编纂的特点及启示
    5.1 建国后明清档案编纂的特点
        5.1.1 成果随时间递增
        5.1.2 内容政治性明显
        5.1.3 成果规模扩大
        5.1.4 区域特点浓厚
    5.2 建国后明清档案编纂的启示
        5.2.1 编纂工作成功经验
        5.2.2 对未来编纂工作的拓展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10)解析咸丰皇帝的政治遗愿(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论文选题的理由或意义
    第二节 学术界的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史料来源
第二章 咸丰帝之死及其遗诏
    第一节 咸丰帝病逝
    第二节 对遗诏的质疑
    第三节 遗诏的真伪辨析
第三章 咸丰皇帝政治遗愿的解析
    第一节 咸丰皇帝的政治遗愿
    第二节 八大臣赞襄政务
    第三节 恭亲王出局
    第四节 两宫钤印
第四章 慈禧太后与八大臣之争
    第一节 赞襄体制下的权力分配之争
    第二节 垂帘之争
    第三节 辛酉政变
第五章 余论
    第一节 咸丰皇帝政治遗愿的目的
    第二节 慈禧太后实现了咸丰皇帝的政治遗愿的目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御笔诏令说清史》出版(论文参考文献)

  • [1]皇权与科举——明清恩诏科举广额考论[J]. 张瑞龙. 清史研究, 2020(02)
  • [2]档案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何成刚,李志先.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18(04)
  • [3]努尔哈赤“告天七大恨”的文本记忆与重构[D]. 王川. 东北师范大学, 2017(04)
  • [4]顺治朝多尔衮神主升袝太庙浅考[J]. 张小李. 历史档案, 2016(04)
  • [5]雍正朝科举下第举子政策研究[D]. 屈海龙. 黑龙江大学, 2016(02)
  • [6]品读秦国经的《明清档案学》多功能性质[J]. 吴雨希,郑碧莲. 兰台世界, 2014(05)
  • [7]清代朝廷书法研究[D]. 陈佳. 吉林大学, 2013(08)
  • [8]自然的亲证——关于中国古代长啸艺术的音乐学阐释及其现代遗存的田野调查[J]. 范子烨. 故宫学刊, 2013(01)
  • [9]建国后明清档案编纂研究[D]. 姚迪. 辽宁大学, 2012(03)
  • [10]解析咸丰皇帝的政治遗愿[D]. 郝晓锋. 福建师范大学, 2011(05)

标签:;  ;  ;  ;  ;  

出版《清史御笔诏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